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第二
明古杭云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云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凈空會本
九總釋名題二 初題義。二譯人
初題義
如上八門敘義。已知一經大旨。今欲釋文。先明總題。使有綱領。故次之以總釋名題。
【演】先明總題使有綱領者。以經之有題。如網之有綱。衣之有領。提其綱。則眾目皆舉。挈其領。則眾縷皆來也。
【經】佛說阿彌陀經
【疏】題義有四。初能說佛。二正明說。三所說佛。四結說名。言此土釋迦牟尼佛。說彼土阿彌陀佛依正莊嚴信愿往生之經也。統括大意。次乃離釋。
【鈔】統括者。先且略表全文。使血脈貫通。意義具足。次乃一一離而釋之。題止佛名。而言依正等者。觀經言佛便周。今舉佛名。攝無不盡故。
【演】觀經言佛便周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則攝日冰池樹等六觀也。述化主。以包徒眾。則攝觀音勢至三輩等九觀也。是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故題云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疏】次離釋也。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云覺者。備三覺故。又云智者。無不知故。又佛者。十號之一。又佛地明十義佛。天臺明六即佛。華嚴明十身佛。故佛者。天中天。圣中圣。凡單言佛者。即本師釋迦牟尼也。
【演】本師釋迦牟尼者。梵語釋迦。此云能仁。是姓。梵語牟尼。此云寂嘿。是名。即悉達太子出家所成之佛也。為娑婆教主。故云本師。
【鈔】梵者。凈也。對華名梵。文質之謂也。具者。具足。梵語當云佛陀。不言陀者。省文也。譯以震旦之言。則云覺者。對迷者得名也。三覺者。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異菩薩。三覺俱圓。故曰自他覺滿之者。
【演】文質之謂者。梵本皆西域之語。質而無文。譯以此方之語。則用六經莊老之文。文采綺麗。煥然成章也。
震旦之言者。東方。曰震。初明。曰旦。此方居閻浮之極東。日出之處。故名震旦。
自覺異凡夫三句。凡夫迷五住云。沉三有海。全不自覺。佛則朗然大覺。異凡夫也。二乘自求出世。無兼利心。不能覺他。佛則大悲普度。異二乘也。菩薩無明未盡。法性未圓。不能覺滿。佛乃道窮妙覺。位極于茶。異菩薩也。
【鈔】又離心名自覺。離色名覺他。俱離名覺滿。亦三覺義。
【演】又離心名自覺三句。心者。識心。色者。心所變也。以心望色。心親色疏。心親名自。色疏名他。既空能變識心。名為自覺。復空所變妄色。名為覺他。至心色盡空。并空亦空。名為覺滿。
【鈔】又云智者。智即覺義。無不知者。智論云。知一切眾生數非數。常非常等。是智無不知。所謂得一切種智是也。即覺滿義也。
【演】知一切眾生數非數。常非常者。光明疏云。數者。六凡二乘。以墮有墮無。皆落于數也。非數者。大乘菩薩。以親證法身。法身不落諸數也。常者。圓頓一乘。非常者。六凡三教。佛乃無所不知。名一切種智也。又數及非常。為俗諦境。知此。稱道種智。非數及常。為真諦境。知此。稱一切智。數即非數。常即非常。為中諦境。知此。稱一切種智也。
【鈔】十號者。萬德世尊。舉莫能盡。略而言之。如來至佛。共有十號。十號之中。佛當其一。具玆十德。世出世間之所宗主。故名世尊。
【演】如來至佛共有十號者。以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足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德。世出世間宗主者。以名者。實之賓。世尊十號。世尊十德也。具此十德。為九法界所宗。故名世尊。是十號是別。世尊兩字是總也。
【鈔】十義者。具二智。斷二障。覺二諦。得自他二利。如夢覺華開二喻。合之為十義也。
【演】具二智五句。二智。即根本。后得。二障。即煩惱。所知。二諦。即真俗。夢覺花開。如大夢覺。如蓮花開。若分配之。根本智。斷煩惱障。覺真諦理。得自利之益。如大夢覺。后得智。斷所知障。覺俗諦理。得利他之益。如蓮花開。
【鈔】六即者。始乎理即。終乎究竟。蓋始則全覺全迷。中則覺而未盡。末乃無所不覺。今稱佛者。指究竟也。
【演】始乎理即五句。約事。故言六。約理。故言即。又欲令免于上慢。故言六。欲令免于退屈。故言即。理即者。謂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如來無二無別。故涅槃云。一切眾生皆是佛。是為理即佛也。古云。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轉。杳杳不知歸。是也。名字即者。謂或從知識處聞;驈慕浘碇械。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無非佛法。是為名字即佛也。古云。乍聽無生曲。才聞不死歌。方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是也!∮^行即者。謂知一切皆是佛法。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為觀行即佛。此五品位也。古云。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非假亦非真。是也。相似即者。謂于觀行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未能真證其理。而依稀見理。仿佛證真。是為相似即佛。此十信位也。古云。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绽镆娀t。是也。分證即者。謂無明惑。有四十二品。至此。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為分證即佛。此初住至等覺位也。古云;頎栃拈_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是也。究竟即者。謂五住二死。盡凈無余。無量甚深。永絕思議。是為究竟即佛也。古云。昔年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舊時物。更無一法新。是也。
【鈔】十身者。一正覺佛。至十隨樂佛。詳具離世間品。此十身佛。唯華嚴有之。然約其大要。不出覺滿之義。故曰十身初滿。正覺始成。名圓滿佛也。
【演】十身者三句。一正覺佛。示成正覺故。二愿佛。隨愿現身故。三業報佛。萬行感故。四住持佛。自身舍利常住故。五涅槃佛。示現滅度故。六法身佛。法界一相故。七心佛。具大慈心故。八三昧佛。常在定故。九本性佛。智了本性故。十隨樂佛。隨樂示現故。
【鈔】天中天者。天有四。一世間天。諸國王是。二生天。欲色無色諸天是。三凈天。四果支佛是。四義天。十住菩薩是。佛并超之。是天而又天也。
【演】天有四九句。一世間天者。國王雖處世間。錦衣玉食瓊宮瑤臺。受用似天。故曰世間天。二生天者。若精修十善。兼坐未到地定。得生六欲天。若進修根本四禪定者。得生色界天。若進修四空定者。得生無色界天。此三界天。不離生滅。福盡還墮。故曰生天。三凈天者。羅漢辟支。斷四住惑。證真諦理。煩惱凈盡。故曰凈天。四義天者。十住菩薩。進斷界外見思惑。證第一義諦。故曰義天也。
【鈔】圣中圣者。聲聞緣覺菩薩。入圣域而未優。惟佛居極果。是圣而又圣也。即釋迦者。過去未來。須標某佛。釋迦見坐道場。一土之中。無二佛故。喻如前朝帝主。須稱國號。當今天子。直曰至尊。亦以一國之中無二主故。是知單言佛者。即悉達所成賢劫第四佛也。
【疏】說者。悅也。悅所懷故。四辯宣演故。十二部等。至四悉檀。皆是說義。
【演】悅所懷者。悅。是暢悅。懷。是心懷。若就此經。即是如來久修久證念佛三昧。蘊之在懷。今得機而說。乃暢昔之所懷。
四辯宣演者。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用種種言辭。而演說法也。
十二部等。是明所說法相。謂或作長行說;蜃髦仨炚f;蜃魑丛姓f;蜃鳠o問自說說等。此十二部通乎大小;蛟菩〕宋ㄓ芯挪。大則十二;蛟菩∮惺。大唯九部;蛟拼笮〗杂惺。等者。等八萬四千法藏。六度四等。一切法門。至四悉檀。是明能說善巧。謂所說十二部等。種種諸法。一一皆作四悉利益。至者。謂自種種所說。以至種種能說。一一無非說義也。
皆是說義者。通涂明其說相也。若據今之說。正在念佛。次文委示。今不須陳。故且通涂明其說相。
【鈔】悅所懷者。本愿度生。得機而說。所懷暢悅。如大本世尊欲說此經。先且諸根悅豫。顏色異常。況今持名念佛。得機而說。悅可知矣。四辯者。曰義。曰法。曰詞。曰樂說也。四皆無礙。名之曰說。中論云。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詞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不言義法者。后后兼于前前。詞及樂說。攝義法故。
【演】四辯者。一義無礙辯。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二法無礙。謂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三詞無礙。謂于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
。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滯。四樂說無礙。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
四皆無礙名之為說者。一有所礙。則心不悅。心不悅。則非說也。以說者。即悅故。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者。二諦。真俗二諦也。有時一切盡掃。不立一塵。依真諦說也。有時一切建立。不舍一法。依俗諦說也。
詞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者。世智。即了世俗諦之智。如來于諸法名字義理。隨順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皆以了世諦之智。差別說也。
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者。第一義智。即了第一義之智也。如來隨順一切
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皆以了第一義智善巧說也。言善巧者。第一義諦。本無言說。凡有言詮。皆善巧故。
【鈔】十二部等。指所說也。悉檀者。合華梵云遍施。以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四門。作歡喜。生善。滅惡。入道。四益。十二部經一切諸法。隨宜而說。無量方便。要歸作世界等四說。使人得歡喜等四益而已。鑒機授法。其文繁廣。略舉不悉。
【演】世界悉檀者。世。即隔別義。界。即界分也。蓋由眾生根器淺薄。故佛隨其所樂欲聞。為之次第分別而說。令生歡喜。作歡喜益也。
為人悉檀者。謂佛欲說法。必觀眾生。機器之大小。宿種之淺深。然后稱其機宜。令生正信。作生善益也。對治悉檀者。謂如眾生貪欲多者。教觀不凈。嗔恚多者。教修慈心。為對此諸病。說此法藥。遍施眾生。作滅惡益也。
第一義悉檀者。第一義。即理也。謂佛觀眾生善根已熟。即為說法。令其得悟。作入道益也。
一切諸法隨宜而說。要歸作四說使得四益者。一切諸法。不出八萬四千法門。而八萬等法。通乎四教。即是生滅八萬。無生八萬。無量八萬。無作八萬。如生滅八萬。趣舉一法。須開四門。約有門說。念念無常。如燈焰焰。約空門說。三假浮虛。猶如云霧。雙亦門說。二相從容。雙非門說。二相俱舍。四中一門機生熟。故四悉被之。為未種者。作世界說。令其歡喜。為已種者。作為人說。令其生善。惡未破者。作對治說。令其滅惡。根已熟者。作第一義說。令其入理。佛智鑒機。說之必中。知不入理。令得三益。知不破惡。令得二益。無善可發。作世界說。但生歡喜。故云要歸作世界等四說。使得歡喜等四益而已。
鑒機授法其文繁廣者。如上明。即一有門被機四悉。余之三門被機亦爾。八萬中一四門四悉被機既爾。其余諸法四門四悉被機亦然。一教八萬門四悉既然。三教亦爾。故云鑒機授法。其文繁廣也。
【疏】佛說者。說揀五人故。
【鈔】五人者。一佛。二菩薩。三天。四仙。五化人。此五皆能說經。今顯此經是至圣立言。金口親出。不同菩薩在因。天凡類。仙雜外道;朔钦嬉。如天子詔。不同百官宰相諸王等語也。
【疏】阿彌陀者。是標顯彼佛。梵語阿。此云無。梵語彌陀。此云量。言佛功德不可窮盡。故云無量。如經壽命光明。是無量中姑舉二事。攝余功德也。
【演】言佛功德不可窮盡者。功德二字。該盡三身。四智。十眼。十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等。不可窮盡者。十地莫能窮其源。等覺不能窺其頂故。
是無量中姑舉二事者。如華嚴八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凈國。教化無量眾生。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則此壽命光明。非姑舉二事而何。
【鈔】無量者。有二義。一者眾多無有數量。二者廣大無有限量。復有二義。一者十大數中之無量。二者更無窮盡之無量。姑舉二事者。以無量不止壽命光明也。詳如后文中辯。
【演】眾多無有數量二句。如佛壽命。經不可數劫。光明。有不可說數。此眾多無數量也。即此壽光。周遍法界。無有邊際。此廣大無有限量也。
十大數中之無量。猶為有量之無量。無窮盡之無量。是真無量之無量。
【疏】經者。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有通別二義。契復二義。經復多義。經雖多義。不出貫攝常法四義。
【鈔】通別者。佛所說教?偯薅嗔_。是之謂通。析之則經名修多羅。律名毗奈耶。論名阿毗曇。是之謂別。
【演】佛所說教總名修多羅者。以此修多羅三字。乃大藏之都名。三學之通號。以若經。若律。若論。皆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群生之機故。
【鈔】契復二義者。一者契理。則合道之言。二者契機。則逗根之教。今略契字。但名曰經者。省文也。經復多義者。華嚴疏引雜心五義。謂一出生。二顯示。三涌泉。四繩墨。五結鬘。
【演】經復多義者。以彼方則有七義。此方復有四義。故云多義也。
不出四義者。以彼方雖有七義。不出貫攝二義。此方雖有四義。不出常法二義。故云不出四義也。
一出生者。出生諸義及圣果故。二顯示者。顯示法相故。三涌泉者。無窮義味。涌注無盡故。四繩墨者?ㄐ罢。五結鬘者。貫穿諸法故。
【鈔】佛地二義。謂一貫穿。二攝持。此方四義。謂一常。二法。三逕。四典。故云多義。不出四義者。指貫攝常法四字也。
【演】萬世不易曰常。十界軌則曰法。圣智通游曰逕。古今共宗曰典。
【鈔】良以經字。西域正翻為線。線有貫持義。貫則文穿所說之理。持則攝持所化之生。此二足該出生五義。而此方經典。亦名曰經。經是線義。此方不貴線。故直取經字。而加以契。古稱最為允當。又常者。古今不易。法者。近遠同尊。常則久而行之。有共繇義。即名為逕。法則軌而正之。有定據義。即名為典。亦二足該四。則彼方貫攝。此方常法。合而言之。四字之中。盡經義矣。
【演】良以下先釋貫攝二義?蓴z五義。是貫攝二字。足盡彼方之義也。
又常者下次明常法二義?蓴z逕典二義。是常法二字。足盡此方之義也。
則彼方下?偨Y四字能盡經義。故雖有多義。不出四義也。
正翻為線者。以席經井索等。皆為旁翻故。線有貫持義者。收前佛地二義也。此二足該出生五義者。復收前雜心五義也。貫穿可總該五義。以出生等同明所說之理故。攝持止該出生繩墨二義。以出生圣果。及楷定邪正。不墮邪見故。若貫穿攝持。通所說所化。則二俱該五矣。
【疏】又經復有通別二義。經之一字。是為通名。佛說阿彌陀五字。是為別名。如教行理通別亦爾。此三即配三德。圓融具足。如天臺所稱。聞首題名。功德無量。若配三大。則佛是體大。無量壽是相大。無量光是用大。如教中說。
【演】經之一字是為通名者。除律論外。十二分教皆契經故。佛說五字是為別名者。佛說阿彌陀。非大方廣佛等故。
如教行理通別亦爾者。若據觀經疏中。教通別者。如上所說。行通別者。為行不同。從一乃至無量。即行別。同會常樂。即行通。理通別者。理雖無名。將門名理。理隨于門。四四十六。即名理別。門隨于理。即名理通。此約一化論通別也。若鈔中所解。乃約一題論通別。聞首題名功德無量者。首題既即三德秘藏。心聞秘藏。則凈智妙圓。體自空寂。所得功德。詎可量耶。
如教中說者。起信論云。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
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
【鈔】教行理者。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諸經皆具教行理三。故名為通。專指此經。則佛說是教。執持名號是行。阿彌陀是理。局此異余。故名為別。
【演】本理立教者。從實相般若。流出文字般若。所謂從真如流出十二分教也。
依教修行者。從文字般若。修觀照般若。依十二分教。修行萬行也。從行顯理者。因觀照般若。悟實相般若。因修萬行。乃契真如也。
【鈔】配三德者。理即法身。教即般若。行即解脫。又理通行教。法身即般若解脫。乃至行通理教。教通理行。舉一即三。例上可知。
【演】教即般若者。十二分教。即文字般若。以般若。乃照境之慧。十二分教。即照機之慧故。
行即解脫者。以解脫。乃法性妙用。萬行。亦隨緣妙用故。
又理通教行。法身即般若解脫者。全性成修。故理通行。法性遍在諸經。故理通教。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若法身離二德。即偏真之理。非法身故。行通教理者。全修即性。故行通理。菩薩萬行。開悟眾生。故行通教。直解脫。非解脫。解脫必具法身般若。若解脫離二德。即孤調解脫。非大解脫故。
教通理行者。文字性空。即是實相。故教通理。隨文成觀。故教通行。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脫。若般若不具二德。即人空般若。非大般若故。
【鈔】體相用者。體者?傮w。言佛便周。故佛為體。相者。體中所具之相。體無盡。相亦無盡。故無量壽為相。用者。體中所發之用。體無不照。用亦無不照。故無量光為用。若通若別等。亦如上例。
【演】若通若別亦如上例者。諸經皆具體相用三。故名為通。專指此經。則佛是體。壽是相。光是用。局此異余。故名為別。又體即法身。相即般若。用即解脫。體通相用。法身即般若解脫。乃至相通體用。用通體相。舉一即三。例上可知。
【疏】諸經立名。皆以人法喻;騿位驈。此經單人。人復有二。兩土果人故。實則三皆融通故。
【演】或單或復者。謂人。法。喻。單三。復三。并具足一。以成七別也。
【鈔】單復者。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具足人法喻三。
【演】大方廣具足人法喻者。大方廣是法。大。即體大。法體豎窮橫遍。稱體而周故。方。即相大。方者。法也。軌持為義。恒沙性德。皆可軌持故。廣。即用大。法性之用。廣多廣博故。佛是人。能證三大之人故。華嚴是喻。菩薩修萬行之因華。嚴一乘之果海故。
【鈔】大方便佛報恩經。人法無喻。
【演】大方便人法無喻者。大方便報恩是法。佛者是人。方便者。權宜也。報恩者。經云。大孝釋迦尊。歷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而云大方便者。報恩方便。乃即體之權。非體外之權。故云大也。
【鈔】妙法蓮華經。法喻無人。
【演】妙法華經法喻無人者。實相妙法。巧喻蓮花。有為蓮故花;ㄩ_蓮現;渖彸扇x。以喻本跡二門。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三義。
【鈔】菩薩瓔珞經。人喻無法。
【演】菩薩瓔珞經人喻無法者。菩薩是人。瓔珞是喻。瓔珞所以嚴身。以喻萬行嚴法身故。
【鈔】大般若經。單法無人喻。
【演】大般若經單法無人喻者。般若。此翻智慧。今存梵語者。以智慧輕薄。般若尊重。五種不翻中。尊重不翻也。
【鈔】梵網經。單喻無人法。
【演】梵網單喻無人法者。乃佛觀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菩薩以梵行莊嚴法身。猶梵王以梵網為華飾也。
【鈔】今此經者。單人無法喻。他皆例此。兩土果人者。菩薩在因。如來在果。故佛號果人。今是此方之佛。說彼方佛故。融通者。舉一即三故。如今經雖屬單人。而法從人說。喻以人舉。言偏義圓。通融交徹。理固然也。
【演】法從人說喻以人舉者。如此經。乃佛宣說依正莊嚴信愿往生之法。舉大如車輪喻。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之喻是也。
【疏】此經本名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今名是什師改定。自有二義。一者佛攝無盡義故。二者彼佛人所樂聞故。
【鈔】攝義無盡者。如前云言佛便周。則一切功德皆從佛出。佛即不思議故。又彌陀萬德洪名。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之所喜樂。上至諸佛贊嘆。下至鬼畜歸依。正話不思議功德故。
【演】一切功德皆從佛出者。佛乃功德叢林。真如庫藏。經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
【疏】云疏鈔者。疏以釋經。鈔以釋疏。冀易曉也。
【鈔】疏者。古云條陳也。又記注也。今謂經義得此。條陳而不隱晦。記注而不遺忘也。鈔者。古云略取也。又寫錄也。略取。則條陳之切要。寫錄。即記注之顯明。冀。望也。經難明。疏通之。疏難明。鈔出之。望人人曉了經義也。
【演】略取則條陳之切要者。謂條陳切要。取而抄之。取其要。而略其緩也。
寫錄即注記之顯明者。謂記注得鈔而寫錄之。則記注之文洞然煥然。彰灼顯了也。
【疏】稱理。則自性覺。是佛義。自性覺無量。是阿彌陀義。自性本始二覺。是兩土果人義。自性覺體遍照。是說經義。后皆例此。
【演】自性覺是佛義者。所謂色見聲求。是行邪道。若言他是佛。自己卻成魔!∽孕员臼级X者。起信云。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而有始覺等。自性覺體遍照。是說經義者。以說經者。因眾生沉迷不覺。故如來以般若真光而覺照之。今覺體遍照。豈非說經義耶。如古云。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住陰界。常說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鈔】稱理者。以即事即理。所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則依報正報。何非自性。又即理者。事依理成。如凈名云。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今經言一心不亂。即自性彌陀。惟心凈土。為一經大旨也。冥理而談。云稱理也。
【演】即事即理等。是理事相即門。以即事即理。故事必稱理也。
又即理五句。是依理成事門。隨其心凈。悟惟心凈土。正所依之理也。則佛土凈。感依正莊嚴。正所成之事也。既依理成事。故事必稱理也。
【鈔】覺是總義。覺體之中。廣大悉備。無窮無盡。是為別義。
【演】覺是總義者。釋上自性覺。是佛義。覺體之中等。釋上自性覺無量。是阿彌陀義。廣者。從用得名。廣多廣博為義。廣多者。此覺體本有過麈沙之妙用。潛興密應。無有休息。無有窮盡。廣博者。此無盡之用。一一同于覺性。無有邊際。無有分限。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當體者。不同揀小之大。大外有小可。揀。猶是分限。今覺體體無邊涯。絕諸分量。強名大也。常遍者。常則豎通三世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遍則橫該十方。涅槃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鈔】本始有二。約先后。則彌陀古佛。此佛新成。是彼本此始。即自性本來是佛為本。無明所覆。今方破惑證智為始也。
【演】約先后則彌陀古佛者。彼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故。此佛新成者。釋迦如來。周昭王時方始成道故。是彼本此始者。先成者為本。今成者為始也。
【鈔】約因果。則此佛教令往生。乃得見阿彌陀佛。是此本彼始。即自性本有成佛之智為本。依本智而求佛智。乃得成佛為始也。本始互融。常覺不昧。輝天鑒地。耀古騰今。常說如是經。百千萬億座。
【演】約因果則此佛教令往生者。是因。乃得見阿彌陀佛。是果。是此本彼始者。修因為本。果證為始也。
本始互融者。覺體在纏。名本覺。覺體出纏。名始覺。無明性空。在纏即出纏。本融始也。斷盡無明。始覺同本覺。始融本也。
【鈔】問。疏鈔此經。正為發揮持名功德。普勸諸人求生彼土也。何乃一一消歸自性。翻成極則之談。依然凈土是心。奚必舍此愿彼。
【鈔】答。此正雙被二根。雙破二惑。如前序中所明。良以鈍根者。守事相而自足。觀此。使知事有理存。毋滯事而迷理。利根者。崇理性而著空。觀此。使知理在事中。毋越事而求理。
【演】鈍根守事相而自足者。但知以生求佛。舍此趣彼。不知唯心之理。因稱理故。方知事中有至理存焉。非徒事相。此破鈍根著事而迷理之惑也。利根崇理性而著空者。但知自性惟心。耽著頑虛。不信有西方凈土。因稱理故。方知至理不離事相。不落頑虛。此破利根著理而迷事之惑也。
【鈔】又此經本為托彼名號。顯我自心。與十六觀經同意。則欲悟心者。正應念佛求生。
【演】又此經下?钟袉栐。既凈土法。皆欲會歸理性。則修行者。只須直悟自心之理。何必念佛求生。故云此經本為托彼名號。顯我自心。與十六觀經同意者。觀經疏鈔云。行者應知。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觀于心性。心性易發。今此經。乃托彼名號。顯我自心。正與彼同意也。
【鈔】又菩薩猶宜近佛。如前教起中說。則已悟心者。亦正應念佛求生。何足疑也。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眾生。故患不悟自心耳。悟心。則無一法出于心外。即心即境。即境即心。往生凈土。愿見彌陀。不礙唯心。何妨自性。
【演】又菩薩猶宜下?钟謫栐。未悟心者。應當念佛求生。已悟心者。似不必然。故云菩薩猶宜近佛。維摩下。引證已悟求生?芍。
【鈔】又問。昔人謂華嚴極教?傻媒约s觀行。明諸法門。方等而下。何得亦約觀行。古德答云。諸了義不了義教。皆是了義。以唯一心故。據此。則圓機對教。何教不圓。理心涉事。何事不理。
【演】昔人謂華嚴下。觀行。即觀心稱理也。以華嚴稱性之談。故一切法可觀心稱理。方等已下諸經。事理猶分。心法未即。何得稱理。以此經判歸方等。不應稱理故。古德答下。了義。指華嚴。不了義。指方等而下。惟一心者。法界心中。不見精粗大小。同一妙心故。
二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疏】姚秦標代。三藏顯德。羅什出名。譯之一字。結成能翻人也。
【鈔】出處始末備前。玆不重錄。古稱什師。七佛以來譯經師也。猶是略舉。且以七佛為言耳。夫毗婆至于釋迦。首尾止經二劫。而彌陀成佛十劫。則莊嚴劫前。更上九劫。所歷已幾萬佛。既六方諸佛。靡不贊嘆此經。則萬佛以來。亦必皆說此經。亦必皆有譯者。而經稱母佛者曰。世世佛生。我為其母。子佛者曰。世世佛出。我為其子。以是例之。什師譯經。何啻七佛。而此經流通久遠。于是益信。
【演】經稱母佛者。謂摩耶夫人。以如幻法門;蒙T佛。故世尊未降生時。十方諸佛。一日三時。于摩耶腹中。說受生法門。十月滿足。右協降生。而曰豈唯釋迦我為其母。將來賢劫千佛亦我為其母。世世佛生。我為其母也。子佛者。即羅喉羅。曰。豈唯釋迦我為其子。賢劫千佛亦我為其長子。
【疏】稱理。則自性融通隱顯。是華梵翻譯義。
【演】重重無礙。故名融通。隱顯者。融通之貌。即百界千如之意也。
【鈔】即梵可以成華。則顯非密外。方華未嘗不梵。則密在顯邊。當暗中有明。當明中有暗;ハ嘌谟。涉入重重。妙體融通。不一不異。
【演】即梵可以成華者。句句梵語。句句華言。顯非密外者。華言顯而易了。梵語密而難知。即梵即華。顯非密外也。方華下。例知。
當暗中有明者。參同契云。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現。明暗互相對。比如前后步。威音那畔。不離今日門頭。今日門頭。不離威音那畔。夜半正明。天曉不露也。
互相掩映。約二法交徹說。如東鏡入西鏡時。東鏡映西鏡。西鏡掩東鏡。西鏡入東鏡。亦然。涉入重重。約重重交映說。如東鏡入西鏡。西鏡即帶東鏡之影涉入東鏡等。西鏡入東鏡。亦然。如是乃至重重無盡。楞嚴云。譬如雙鏡光明相對。其間妙影重重涉入也。又如千珠帝網。一珠涉入千珠。千珠涉入一珠。妙影重重。無盡無盡也。
妙體融通者。謂妙心體具。如如意珠。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圓融無礙。通達無滯也。
不一不異者。以隨緣。故不一。以不變。故不異。以有如實空。如實不空。故不一。以一切法悉皆真。一切法皆同如。故不異。以十法界假名差別。故不一。以一念心全體具足。故不異。以具一切法。造一切法。故不一。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故不異。三諦宛然。故不一。舉一即三。言三即一。故不異。有顯有密。有明有暗。故不一。顯非密外。密在顯邊。暗中有明。明中有暗。故不異。掩映重重。故不一;ハ嗌嫒。故不異。乃至有事有理。有不一。不異即是一異。而其實三世諸佛。到此口掛壁上。是真不一不異也?捶g高僧到此。何處著腳。
十別解文義三 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五句體。二列眾證
初五句證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疏】別解文義者。已知一題總意。未審經中。自始至終。為何等文。闡何等義。今乃章分句解。俾文字般若達乎實相。以有盡之言。略彰無盡故。
【演】文字般若者。略有三義。一者。文字從般若流出。故謂如來憫眾生迷昧。乃放般若真光。而覺照之。為說種種文字。因名文字般若也。二者。文字能生般若。故謂眾生依如來言教。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遂名文字般若也。三者。文字即是般若。故謂一文一字。當體即空即假即中。當體即是解脫相。故名文字般若也。然此三義。自是泛論。若約如來果上說者。則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即是如來大智慧光明。故名文字般若也。
達乎實相者。即所謂從文字起觀照。從觀照證實相也。又復智者頓能隨文成觀。知文字性離。不著文字。亦是達乎實相也。
【疏】于中分三。今屬序分。序者敘也。又緒也。未入正文。先敘列此經之端緒也。有證信發起二序。今唯證信。凡證信者。皆以六種成就。今順文便。均其繁簡。且分為二。先明五句。后明列眾。合之成六。玆復例前統括大意。次乃離釋。言如是之法。我從佛聞。彼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之祇園也。蓋是佛示阿難故。如是我聞有三義。一斷疑故。二息諍故。三揀邪故。
【演】證信者。以六種成就?盀樽C據。使聞者不疑。故大論第四問曰。何不直說般若。而言舍衛等。答。說時方人。令人信故。發起者。如楞嚴。誤墮淫室。觀經。阇王弒逆。各有因緣。為之發起也。
言五句者。但以詮義究竟為句。如佛但一字。亦名句也。均其繁簡者。五句分為五科。失之太簡。列眾立之為六。失之太繁。今合五句為一科。則簡者非簡。列眾與五總對。則繁者不繁。
【鈔】文字般若。謂般若無言。賴言而顯。故佛以文字說經。今還以文字解釋。然文字性空。即是實相。故三種般若。相為融通。不礙文字也。略彰者。言不盡意。故云略也。
【演】般若無言賴言而顯者。古云。道本無言。因言顯道。經云。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以四悉檀因緣故。而亦可說。此之謂也。文字性空即是實相者。維摩天女云。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一切諸法。是解脫相。三種般若相為融通者。從實相般若。流出文字般若。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從觀照般若。契實相般若。然而全性成修。實相即觀照。全修即性。觀照即實相。文字性空。文字即實相。不離文字。實相即文字。依解成行。文字即觀照。全行契解。觀照即文字。舉一即三。言三即一也。
【鈔】六種成就。分合二科者。例如五蘊六根;蚝仙_心;蚝闲拈_色。隨其所宜。無定法也。
【演】例如五蘊三句。世間諸法。不出色心。如來為迷心不迷色之人。則合色開心說五蘊。為迷色不迷心之人。合心開色說六入。為心色俱迷之人。心色俱開說十八界。是隨其所宜也。
【鈔】佛示者。智論云。佛涅槃時。示阿難言。一切經初。皆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國某地。蓋是遵佛遺敕故。
【演】佛涅槃時示阿難者。世尊臨涅槃時。阿難心沒憂海。阿菟樓馱。教令問佛四事。一佛滅度后。以何為師。二。依何法住。三。惡性比丘。如何擯斥。四。一切經初。當安何語。佛答阿難。佛滅度后。以戒為師。依四念處住。惡性比丘。嘿而擯之。一切經初。應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某國土。與某大眾。非獨我法如是。三世諸佛經初亦然。
【鈔】斷疑者。阿難結集時。眾起三疑。一疑佛重起。二疑阿難成佛。三疑他方佛來。今曰如是我聞。三疑頓釋。息諍者。曰我聞。則非臆見自作故。揀邪者。曰如是。則異外道阿憂故。如佛地論云。如是之法。我昔曾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亦息諍義也。
【演】三疑頓釋者。曰如是之法。我從佛聞。則非佛重起。述佛成言。則亦非阿難成佛。亦非他方佛來。故頓釋也。異外道阿憂者。外道一切經初。皆安阿憂二字。以阿者。無也。憂者。有也。外道所詮。不出有無。故曰阿憂。又阿憂者。吉也。經初安吉。則自始至終。吉無不利故。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者。阿難結集法藏。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如一器水。傳于一器。不增一滴。不減一滴。無有增減異分過失。故云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也。
【疏】如是者。信成就也。如智論中說。又二字復為二義。有多種解。若以宗揀定。約當宗。則一心不亂曰如。唯此無非曰是。
【演】以宗揀定者。多解并陳。從違莫決。隨宗以定。則無異詞也。
【鈔】智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曰。如是者。信順之辭也。故世人允可。亦曰如是。復二義者。又離如是二字各釋也。
【演】智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者。釋論第二。問曰。諸佛經。何故初稱如是。答。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義者。即是信也。若人有信。能入佛法。無信不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
肇公如是信順之辭者。肇公維摩疏云。如是。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
【鈔】多解者。有以圣人說法。但顯于如。唯如為是。如劉虬所說。有以如者。當理之言。是者。無非之稱。如生公所說。有以如來順機為應名如。眾生無非為感名是。如融公所說。有以實相之理。始終不異名如。如理而說名是。如天臺所說。有以如為真空。是為妙有。敵破外道斷常二見。如清涼折衷諸家所說。余說尚多?址辈灰。以上各有意義。小異大同。并無相礙。
【演】但顯于如唯如為是者。除諸法實相外。余皆魔事也。此約所詮之理釋。
當理之言。無非之稱。是約能詮之文釋。
順機為應者。如經云。為應聲聞人。說應四諦法。為應緣覺人。說應十二因緣法。為應菩薩人。說應六波羅密法也。無非為感者。若眾生機器不凈。不能感佛。如澄潭始能現月。濁水不能現也。此約感應釋。
始終不異者。實相之理。迷時不減。悟時不增。迷時不染。悟時不凈。如如不動。故名如也。如理而說者。謂如實相理。為人演說。無別異說。故曰是也。此雙約能詮所詮釋。
如為真空。是為妙有者。即有之空。為真空。此破虛無之斷見。即空之有。為妙有。此破實有之常見。此約破邪釋。
并無相礙者。能詮之外。無所詮義。所詮之外。無能詮文。則能詮不磚所詮。所詮不礙能詮。眾生無機。佛不說法。凈機感佛。乃顯言詮。則能所詮。不礙感應。感應。不礙能所詮。又應機說法。顯示真宗。敵破邪外。則前二。又不礙破邪也。
【鈔】以宗揀定者。如是二義。隨宗以定。今此經宗乎一心。良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則非生非滅。無去無來。湛然常住。故名曰如。又此一心。四過離。百非絕。故名曰是。異此所明。不得稱是。
【演】非生非滅者。謂本自不生。今何有滅也。又論云.隨妄不生。約治不滅。修起不生。處染不滅。無去無來者。謂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也。又經云。不來不去。如是而來。不動不起。如是而去。湛然者。如凈琉璃。內外明徹。即所謂一道清凈。染污不得也。常住者。不遷不變。無起無滅。即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也。四過百非者。有。無。雙亦。雙非。為四過。于四句中。隨舉一句。復具四句。成一十六句。通過去未來。則成四十八句。又約已起未起。合為九十六句。連根本四句。共百非也。
【疏】我聞者。聞成就也。我者自我。聞者親聞。自我親聞。非私淑故。非讀古故。
【演】讀古。疏鈔事義中詳明。
【鈔】自我親聞者。自揀非己。親揀非面。蓋是己躬面受之說也。私淑者。孟子云。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釋曰。以孟子非親見孔子。乃受業孔子之后人。而私其道。以善其身者也。讀古者。齊桓公讀書于堂上。輪人以為所讀者。古人之糟粕耳。釋曰。以桓公非面對古人。古人已往。為徒讀其遺言者也。今阿難躬逢至圣。非私淑也。合上自我。阿難耳耹至教。非讀古也。合上親聞。自我親聞。今以告眾。便應信受。更復何說。
【疏】圣人無我。今何稱我。智論有三。一隨世間故。二破邪見故。三不著無我故。以是三者。不礙說我。又法身真我。亦得稱我。
【演】圣人無我者。既名曰圣。則生佛依正镕融?倲z一切對待。盡凈無余。何得有我。
【鈔】此下復分我聞為二。離釋同前。一云隨世間者。謂世法中說我。非第一義中說我。隨順世間而說。無有實體。則不乖于第一義也。
【演】非第一義中說我者。第一義。對二諦說。一塵不立。真諦也。萬法齊彰。俗諦也。真俗不二。中道第一義諦也。第一義中四相頓空.何有我相而云我耶。
【鈔】二云破邪見者。謂邪我。慢我。名字我。世俗人具前二我。學道人具后二我。圣人唯最后我。順俗稱我。但是名字。實無邪慢。故然過咎。
【演】邪我者;蛴嫾瓷俏。離色是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等。此從邪師訓誨。妄計而生。分別我也。慢我。則不因師教而成。生來即有。俱生我也。名字我者。謂既無見我橫計主宰。復無慢我俱生主宰。但隨世流布說名為我。則但有名字。而無實體也。
世俗人具前二我者。以未達我空。無名字故。學道人具后二我者。見道學人。雖斷分別邪我。我慢猶存。若盡理而言。未至八地。俱生我執。猶現行故。圣人唯最后我者。圣人斷盡二障。達二無我理故。
順俗稱我但是名字者。謂阿難尊者。至結集時。尚破同體見慢之我。豈有界內二種我耶。為傳化故。乃順世俗。立名字我。有何過咎。
【鈔】三不苦無我者。諸圣人知一切法空實相無我。而不著空。不著無我。又瑜伽有四義。大略同此。第三義言。若定無我。誰為修學。人則生怖。故不著無我。又觀經疏云。無我則無聞。無聞則化道絕。為傳化不絕。假名說我。
【演】知一切法空而不著空者。經云。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雖行于空。而植眾德本。是也。知實相無我而不著無我者。經云。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隨諸法究竟凈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也。引瑜伽觀經二段。是證明第三不著無我之故也。瑜伽言。無我。則無人修學。觀經言。無我。則無人傳化。自利利他。二皆不就。故不著無我。
瑜伽有四義者。瑜伽第六云。略由四義。故稱我聞。一為世間語便易故。二為隨順世間故。三為斷除怖畏。若定無我。誰為修學。人生布畏故。四為宣說自他得失。令生決定信解心故。
【鈔】法身真我者。約本而言。阿難亦通法身我也。以無我法中。有真我。即法身我。如涅槃常樂我凈之我。何礙于無我。
【演】阿難亦通法身我者。法華有本跡二門。若就跡門。則阿難但證偏真。若約本門。則阿難久證法身。經云。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凈佛土。是也。以無我中有真我者。因二無我。乃得真我。所謂唯心相滅。心體不滅。因滅是色。獲得常色也。常樂我凈者。是涅槃四德。不遷不變曰常。離二死苦曰樂。具八自在曰我。三惑凈盡曰凈。
【疏】聞者耳根發識。廢別從總。故云我聞。大乘中三。始教無聞。終教聞。而不聞。頓教無聞不聞。
【演】耳根發識者。耳根是色法。即第八親相分。具執受二義。是白凈無記性。識乃心法。即第八見分。三性皆具。與根不同。如楞嚴以門喻根。以人喻識。不同明矣。發者。生起之意。具八種緣。方得生起。即所謂耳識唯從八也。八者。一空。二根。三境。四作意。五分別依。六染凈依。七根本依。八種子也。
廢別從總云云者。謂小教云。聞者耳根發識。聲在可聞處。是則應云耳聞。何云我聞也。蓋以我有主宰之義。為六根六識之總。今廢根識之別。從主宰之總。曰我聞也。
始教無聞三句。聞。即是有法。無聞。即是空。今始教是談一切法空。故無聞。終教雙照二邊。故聞而不聞。此處影略不聞而聞句。蓋即有而空。即空而有。正是雙照二邊中道也。頓教雙遮二邊。故無聞亦無不聞。無聞。是遮有。無不聞。是遮空。正是雙遮二邊中道也。
【疏】約當宗。則傳法圣人。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娑婆極樂無障礙之法門也。
【演】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者。我即是有。無我即是空。我無我不二。是即有而空。即空而有。即二邊之中道也。又空處全有。有處全空。離二邊之中道也。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非法身真我而何。
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者。根境若異。則兩皆是有。根境若一。則二俱成空。今非一非異。則空有雙遣。即是頓教雙遮中道也。然非一。則異存。非異。則一存。則空有雙存。又即是終教雙照中道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非妙耳而何。
娑婆極樂無障礙之法門者。娑婆是此岸。極樂是彼岸。若無障礙。則此不礙彼。彼不礙此。彼此俱存。是為雙照法門。所謂究竟寂光。不越凡夫一念。三涂劇報。全居極圣自心也。又若無障礙。則何分此岸。何分彼岸。彼此兩亡。是為雙遮法門。所謂黑暗女。功德天。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也。
【鈔】廢別從總者。以不云耳聞。而云我聞。良繇我則統收諸根識等。以總該別。故云我聞。始教等者。若云我既無我。聞亦無聞。是大乘初門。始教意也。
【演】聞亦無聞是大乘始教者。大乘始教。第二時空宗。依諸部般若。談一切法空。內無能聞。外無所聞。方曰真聞。故曰尊者無說。我乃無聞。是真說真聞也。
【鈔】若云從緣故空。不壞假名。即不聞而聞。聞而不聞。終教意也。
【演】從緣故空。不壞假名者。因內根引生外塵。則塵無自性。因外塵引生內根。則根無自性。從緣故空也。經云。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是也。又因根有塵。則不壞塵相。因塵有根。則不壞根相。不壞假名也。如云如幻非實。則心境雙忘。不無幻相。則不壞心境。是也。不聞而聞聞而不聞者。不壞假名。不聞而聞也。從緣故空。聞而不聞也。不聞而聞。即空即有。聞而不聞。即有即空。中道之義。此大乘至極之理。曰終教也。
【鈔】若云能所雙寂。無聞不聞。離念頓顯。頓教意也。
【演】能所雙寂無聞不聞者。從緣故空。緣生。顯無性也。緣生為能顯。無性為所顯。不壞假名。無性顯緣生也。無性為能顯。緣生為所顯。緣生無性。以無性奪緣生也。無性生。以緣生奪無性也;Z兩亡。則能所雙寂。又緣生奪無性。不聞不可得。無性奪緣生。聞亦不可得。則無聞無不聞矣。此是舊解。今復解云。能即是第八轉相。所。即是第八現相。以業識頓空。故雙寂。聞與不聞。皆生滅相。既無業識起滅。何有聞與不聞也。離念頓顯者。聞與不聞。皆妄念分別。今既雙遮。則一念不生。全體顯現。不歷階級漸次。頓教意也。此是舊解。今云。離念頓顯有二義。若離分別粗念。與無分別智相應。得見法身。名隨分覺。若一念相應。遠離微細念故。心即常住。名究竟覺。蓋以頓教雖無漸次。而不無前心后心。則其所離之念。自不無粗細。而所顯之理。亦不無分滿也。
【鈔】我無我者。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即法身故。根境者。聞說阿彌陀佛。能聞所聞。非一異故。娑婆極樂者。所謂娑婆依正。全處極樂之自心故。以此經分攝于圓。應歸法性故。
【演】生而不生不生而生者。生即我。即凡夫之有。不生即無我。即二乘之空。此二不二。即法身真我故。
能聞所聞非一異故者。根境歷然不壞世諦。故非一。根麈同源同歸性海。故非異。古云。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是也。
娑婆依正全處極樂之自心者。自心即是法界。法界之中。無所不攝。則娑婆依正。攝無不盡。天臺云。以檀為法界。則一切法趣檀。依正之攝歸極樂。其理亦然古云。阿鼻依正。全處極圣之自心。毗盧心土。不離下凡之一念。法界圓融。頭頭涉入。不相障礙故。
分攝于圓應歸法性者?钟须y云。前說五宗。分有?。法相。法性。圓融。終頓。判歸法性宗。圓教。判屬圓融宗矣。今既攝于圓。應歸圓融。何故歸法性耶。答。誠如所問。但法性之與圓融。分之為二。合之為一。以事事無礙之圓。雖不同事理無礙之終頓。實離事理無礙之法性外。無事事無礙之圓融。以同一了義大乘?珊峡煞止。今據可合之義。歸法性也。
【疏】或疑佛成道久。阿難方始出家。何得俱言我聞。古謂有四義故。曰聞無礙。又阿難有三;蚵劜宦。亦無礙故。
【鈔】疑者。佛成道已歷年二十。阿難出家。又十年。方命為侍者。雖親侍佛。而三十年前。佛所說經。何得俱稱我聞。古答四義者。一展轉聞。如報恩經言。阿難所不聞經。從諸比丘邊聞;蛑T天子說。如涅槃經。乃弘廣菩薩之所流通故。
【演】弘廣菩薩之所流通者。涅槃第四十云。佛告文殊。阿難比丘。是我之弟。給事我來。二十余年。所可聞法。具足受持。喻如瀉水。置之一器。是故我今顧問阿難為在何所。欲令受持是涅槃經。善男子。我涅槃后。阿難比丘所未聞法。弘廣菩薩當能流布。
【鈔】二者佛重說。如報恩里言。阿難因佛命為侍者。乃求三愿。其三所未聞經。請佛重說故。
【演】阿難求三愿者。一愿不受佛故衣。二愿不隨佛受別請。三愿二十年前所未聞經。請佛重說。
【鈔】三者阿難自通。如金剛華經言。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眛。所未聞經。自能憶持。涅槃亦云。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故。
【演】得法性覺自在三昧者。覺了法性。從性起覺也。法性豎徹三際。三際之法無不覺。法性橫遍十方。十方之法無不覺。于法性海中。普覺一切。得大自在。曰法性覺自在三昧也。涅槃下。引證可知。
【鈔】四者清涼折衷上三。言阿難乃大權菩薩。影響弘傳。如不思議境界經言。舍利目連。乃至阿難等。皆大權菩薩現聲聞身。何滯于跡。言不聞也。
【演】影響弘傳者。天臺釋法華經。言聞經眾有發起。當機。結緣。影響。四眾。影響眾者。謂往古諸佛菩薩。隱其圓極之果。亦同機眾?镙o法王。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也。
【鈔】三阿難者。一名歡喜。結聲聞藏。二名喜賢。結緣覺藏。三名喜海。結菩薩藏。則阿難以大神力。隨機示教。是知一代時教。此阿難不聞者。彼阿難聞之。又何聞與不聞而為礙也。
【演】三阿難者。圣人無名。名因事立。聲聞斷見思正使。得出三界。得大歡喜。故結聲聞藏名曰歡喜。緣覺進侵習氣。賢于聲聞。故結緣覺藏名曰喜賢。菩薩進斷無明。悟入法海。故結菩薩藏名曰喜海。
【疏】一時者。時成就也。師資相合。當時說聽事畢。即名一時。以說聽無定故。不言某年月日者。十方時分不一。兩土正朔不同故。約當宗。則即說聽頃。心境泯。凡圣會。依正融。一多等。此諸二法。皆一之時。名一時也。
【演】古人釋一時。都謂機應合一之時。亦是諦智合一之時。故云一時。今師資相合下。是言機應合一之時。約當宗下。是明諦智合一之時也。
心境泯者。謂心境雙消。歸圣現量。然凡圣猶分也。凡圣會者。圣凡情盡。唯妙覺明。然依正猶二也。依正融者。情器體融。同歸法界。然一多猶在也。一多等者。一多相即。無礙圓融。究竟圚圓滿矣。以上從狹至廣。融成一味為一時也。
【鈔】說聽無定者;蛘f者得陀羅尼。一剎那頃。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蚵犝叩脙舳。于一剎那。聞一字時。于余一切悉無障礙;蛘f者時少。聽者時多;蛘f者時多。聽者時少。說者神力延促隨宜。聽者根器利鈍不一。古謂三乘凡圣。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
一時也。
【演】陀羅尼此翻總持。有多字。一字。無字。之別。多字。如諸經密咒。一字。字。無字。即無相妙心。今之所云。指無字也。一剎那頃一字之中者。以既得無相妙心。剎那普融三際。一字攝法無遺。一切法門說無不盡也。
得凈耳根者。眾生循聲流轉。分別外塵。穢耳根也。圣人脫粘內伏。發本明耀。凈耳根也。于一剎那悉無障礙者。以既凈耳根。則心聞洞徹十方。洞徹三際。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無不知也。古云。在眼時。如千日。萬象不能逃影跡。在耳時。如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是也。
說者神力延促二句。出上文說聽多少之所以。說者延一日為一劫。則說者時少。聽者時多。說者促一劫為一日。則說者時多。聽者時少。又聽者根利。則說者時多。聽者時少。以一心入于語義。不覺時長故。聽者根鈍。則說者時少。聽者時多。以不得法味。身體在座。多有疲倦。覺時長故。
古謂下。引例。凡夫。二乘。及三賢菩薩。以事識見佛。故見應身。年歲則短。在世八旬。即入涅槃。成道以來。始經四十余年。登地菩薩。以業識見佛。故見報身。永不滅度。成道以來。經塵點劫。各各不同故。
【鈔】十方時分者。以十方遍于橫豎。豎則該乎天上。四天一日。人壽五旬。橫則偏乎四洲。贍部三更。俱盧日午。不可定也。兩土正朔者。歲首之日。名為正朔。震旦五天。不相統屬。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彼時震旦屬周。而佛在舍衛。舍衛建寅。乃用夏正。則五天正月。震旦三月。五天二月。震旦四月也。亦不可定。故止言一時也。
【演】周正建子夏正建寅者。謂周時以斗柄初昏。建子之月為歲首。夏時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一取天開于子之義。一取人生于寅之義。
【鈔】心境者。一心不亂。無能念所念故。凡圣者。與諸上善人。同會一處故。依正者。佛及水鳥樹林。同說妙法故。一多者。一佛說經。六方齊贊故。如上種種二法。皆成一味。即以此時為一時也。
【演】心境者下。約當宗。以一心不亂為宗。一心不亂。則內無能念之心。外無所念之境。能所雙消。泯然無跡故。諸上善人同會一處者。一處。指一心也。若圣若凡。全歸一心。無有高下故。佛及水鳥同說妙法者。以一心中。情與無情。同成正覺。熾然說。無間歇。一說一切說故。一佛說經六方齊贊者。以一心中。不見彼佛此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同一法性故。
【疏】佛者。主成就也。佛義解見前文。以是一期眾生所共宗故。名之曰主。又六種成就中。最為主故。
【鈔】共宗者。佛出世為一期。一期之中。六凡三圣。一切眾生。同所宗主。如萬姓百辟。歸一人故。六成就申主者。望前。則際主之會成時。聆主之語成聞。受主之教成信。望后。則主之所居成處。主之所化成眾。是六種共成。而歸重于佛。亦言佛便周意也。
【演】際主之會成時者。時。非別時。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法王不作。嘉會難成。不得成時故。
聆主之語成聞者。耳聞法音。心契妙理。曰聞;廴詹簧。圓音不演。眾生曠劫皆成聾瞽。不得成聞故。
受主之教成信者。于實德能深忍樂欲。曰信。佛不垂教。心迷塵境。信自何生?v有信從。皆墮邪見。非正信故。主之所居成處者。處非他處。乃法王轉法輪之處也。圣人到處。成邑成都。法王不住。不成住處故。
主之所化成眾者。聞經之眾。賢圣之眾也。佛未出時。各趣異道。盡墮邪宗。因蒙佛教。轉邪歸正。方成圣眾故。
【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者。處成就也。在者。天臺謂在即住意。別之有四。曰天住。梵住。圣住。佛住。隨宜佛住。乃至天住。實則佛身無在無不在。
【演】別之有四者。若據經文。但云佛住。天臺乃別之為四者。略有二義。一者欲顯能住心法故。謂他人唯論身住。不明能住心法。則抑極圣同凡夫住。而況復凡圣各各有于能住之法。不可不知也。二者欲顯如來無法不住故。謂佛住既勝。則無法不住。為引物故。且就世善。略指定散。收一切善。故言天梵。于出世中。略指小大攝一切法。故言圣佛也。
【鈔】在即住者。大品論。明佛在某所。已而言暫在久住?偝稍谝。今謂無論久暫。但就當時說經之處。即名為在。如天子所至。即名行在也。四住者。佛攝眾生。隨宜而住;颥F天住。謂六欲天因。即以施戒善心住;颥F梵住。謂初禪至非想因。即以四無量心住;颥F圣住。謂三乘因。即以三三昧住;颥F佛住。即以首楞嚴百八三昧。力無畏不共住。上三隨他意住。后一隨自意住。
【演】或現天住下。四住中皆明因果。而所住法。正在于因。所謂如來以攝物故。示現施戒及十善心。此即佛以欲天之法。住舍衛城。為物示現四無量心。示三三昧。即梵法圣法。住舍衛城。此皆如來隨他意住。若隨自意。即以楞嚴至不共等。住舍衛也。
初禪至非想是果。四禪八定是因。而云四無量心住者。以單修八定。不生色無色界。必用四心為熏禪功德。定與功德具足方生八天。故云四心也!∪琳。即空。無相。無作也。百八三昧。即首楞嚴三昧。寶印三昧。師子游步三昧。乃至百八離著虛空不染三昧。詳如智度論說。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如實力。二業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四無畏者。一得總持無畏。二得知根無畏。三得決疑無畏。四得答報無畏。十八不共者。一身業無失。二口業無失。三意業無失。乃至十八。知未來無礙。謂之不共者。不與二乘共也。
【鈔】問。佛何以天住。答。屈至尊在至劣處。為度生故也。無在無不在者。體寂寥。故無在。體圓通。故無不在。華嚴云。佛身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亦爾。遍一切法。遍一切眾生國土。非至非不至。即此意也。然則佛在舍衛。以就劣機。故名天住。如實而論。即舍衛名梵住圣住佛住。亦何不可。
【疏】舍衛。梵語。亦云室羅筏悉底。華言聞物。以德名故。一云聞者。以人名故。
【鈔】德者。以國豐四德。一者塵德。五塵之境。多美麗故。二者財德。七寶珍奇。無弗有故。三者圣德。三藏圣法。皆具足故。四者解脫德。人多解脫。不染欲故。以是譽動五天。名聞物也。以人名者。多賢人故。國以人為重故。
【疏】祇樹給孤獨園者。梵語只陀。亦云逝多。言只者。省文也。此云戰勝。給孤。表德。即須達多。園者。梵語僧伽藍摩。此云眾園。安眾僧故。蓋只陀施樹。給孤買園。兼二為名。故云祇樹給孤獨園也。
【鈔】戰勝者。波斯匿王太子生時。王與外國交戰得勝。喜而立名。須達多者。梵語。此云樂施。勝軍王大臣也。喜樂行施。遂成令名。給孤獨者。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今但無倚無養。即名孤獨。偏言孤獨者?锥髦芗。岐政先煢。非不普慈。有緩急故。眾居曰園者。林蔭清幽。學道之人。應棲止故。施樹買園者。涅槃經說。須達長者。本舍衛人。初未知佛。為娉婦故。入王舍城。因珊檀那見佛生信。請歸舍衛。佛令身子選眾居處。得只陀園。長者問價。太子戲答。金布地滿。即當賣與。長者布金。太子感嘆。遂與易地。地所有樹。并以施佛。因立精舍。長者太子交相發心。成此美事。故雙標也。
【疏】若喻當經教理。各有所表。如法華華嚴釋例。
【鈔】喻當經者。如舍衛國。國之勝。表此凈土法門。廣大宏遠。法之最上故。即慈恩言。王舍城。城之勝。城勝余城。表法華法勝余法故。下皆例此。祇樹。樹之勝。表凈土蔭蓋眾生。永離熱惱故。給孤園。園之勝。表凈土安隱眾生。恒受諸樂故。只陀太子。種之勝。表凈土生者。畢竟成佛。紹隆佛種故。須達長者。人之勝。表凈土生者。入正定聚。俱上善人故。如華嚴種種表法。以顯一、心。皆此意也。
【演】法華法勝余法者。五時極唱。最后極談。非兼但對帶。純一圓教故。
舍衛國之勝者。以國豐四德。譽動五天。凈土法門。廣大宏遠者。帡包幽顯。統括圣凡。國豐萬德。聲震十方故。祇樹樹之勝者。以扶竦暢茂蔭蓋清涼。凈土眾生。永離熱惱者。佛以大慈。普覆一切。離生死惱。永得清涼故。
給孤園之勝者。以受用自在。適悅人心。凈土安隱受樂者。寒暑不遷。壽命無量。涅槃寂靜。得大解脫故。
只陀種之勝者。以位超百寮。紹居九五。凈土紹隆佛種者。皆不退轉。多有補處。不滯化城。直至成佛故。
須達人之勝者。以能具十德。足以長人。凈土入上善會者。永離凡外邪定。不定。得入正定賢圣等侶故。
【疏】稱理。則自性洞徹十方。是阿難聞佛義。自性不離當處。是佛在祇園義。
【演】自性洞徹十方者。若云阿難聞佛。則眾生皆背佛。若云佛在祇園。則自己卻成魔。非真聞佛也。非真佛在也。今十方是佛法身。自性洞徹十方。則一代時教。無有不聞。是真聞也。當處。即今顯現自性。不離當處。則法性湛然。不遷不變。是真佛在也。
【鈔】心聞洞十方。則慶喜現今方結集。真佛屋里坐。則釋迦原不住西干。反聞自聞。反佛自佛。當知祇園一會。儼然未散。豈獨靈山。
【演】經云。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古云。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屋里坐。
反聞自聞者。以眾生循聲流轉。向外奔馳故。反佛自佛者。以眾生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故。
儼然未散者。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處。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二列眾證三 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人天眾
初聲聞眾三 初明類數。二表位德。三出名號
初明類數
【經】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自此而下。至諸天大眾俱。眾成就也。與者共義。大者揀小。具有三義。謂大。多。勝。異余比丘故。佛地亦具三義。比丘。梵語。此云有三。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惡。僧者。梵語。具云僧伽。不言伽者。省文也。此云眾和合。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目連。舍利。五人弟子。共合成故。上明類屬聲聞。下明數有若干也。俱者。合上共義。
【演】具有三義者。蓋以華言大者。梵曰摩訶。乃含三義。謂大。多。勝.故須就本三義釋之。
僧伽有四種。一有羞僧。持戒無違。二無羞僧。三業不凈。諸惡并行。三無知僧。雖不破戒。根鈍無慧。不知重輕。四真實僧。四果四向。學無學人也。有羞真實。得共羯磨。同聞證信。唯取無學。
眾和合者。謂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诤蜔o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三迦葉。是兄弟三人。昔共起剎。今連枝也。目犍連。此云萊根。姓也。舍利弗。此云身子。名也。姓拘栗陀。
【鈔】共義者。天臺以七一釋共。謂處一。時一。心一。戒一。道一。見一。解脫一也。佛與大眾共居祇園。是經正意。廣之如上。揀小者。明非初心比丘。即下所稱長老等是也。大多勝者。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內典外籍。無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超出九十六種之上。非劣器也。名勝。皆小乘中極也。
【演】以七一釋共者。七種一故。方成共義也。
判已屬生酥。且從本說。七在三藏。同感佛時。同鹿苑處。同一切智心。同別脫
戒。同三十七道。同無漏正見。同有余解脫。昔同七者。今日同聞。
天王敬仰者。梵王。師陳如。帝釋。師迦葉等。內典、謂三藏十二部。外籍。謂四韋馱十八經等。
【鈔】佛地三義者。一最極利根。波羅密多種性。故名為大。二皆得無學果位。故名為大。三皆得小果已。趨大菩提。故名為大。則通大乘言也。
【演】波羅密多。此云到彼岸。今最極利根。到百行至極之處也。如布施。則財法無畏。以至三輪空寂。持戒。則不破不漏。乃至戒相都空。般若。則人法俱空。乃至空亦不立。此大乘種性也。皆得無學果位者。研真斷惑。曰學。真窮妄盡。曰無學。今皆得阿羅漢無學果位也。皆得小果趣大菩提者。既成四果。復回心向大。發大菩提心也。則通大乘言者。謂上大多勝三義。止就小乘言耳。今佛地三義。則是通大乘言也。
【鈔】比丘三者。一乞士。謂乞食乞法。乞食。則離四邪命。合四正命。無事經營。不勤畜積。萬緣頓息。一志清修。僧宜以此活命。故曰乞食資身也。乞法。則參師訪友。懇苦翹誠。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曰乞法資心也。二怖魔者。若人發心出家。魔王聞之。生大怖畏。以魔樂生死。出家離欲。趨向無生。魔失黨與。生怖畏故。三破惡者。能破煩惱九十八使。悉皆斷絕故;蚣觾艚。凈命。則成五義。今三義者。以乞食攝凈命。以破惡攝凈戒故也。眾和合者。四人以上。多至無量。悉皆同一羯磨。不相違諍。如水乳合。名和合眾。
【演】四邪命者。合藥種植田園。名下口食。仰觀星宿。名仰口食。四方巧語。名方口食。咒術卜算。名維口食。比丘不作此四。名清凈乞士也。九十八使者。見思惑也。見惑有八十八使。以五鈍五利。對苦等四諦?嘞氯。集滅除三。謂身見。邊見。邪見。道除二。謂身見。邊見。上界不行嗔。思惑有十使。謂欲界貪嗔癡慢。上二界各有貪癡慢。共九十八也。
羯磨。此云作法辦事。謂行籌相向說也。水乳之乳。非人乳牛乳。水中自有乳。唯鵝王能辨。
【鈔】三迦葉者。一優樓頻螺。于火龍窟。有五百弟子。二伽耶。于象頭山。有三百弟子。三那提。于希連河。有二百弟子。后皆歸佛。故有千眾。目連舍利者。二人共有二百五十弟子。亦來歸佛。成千二百五十人也。一說度耶舍等五十人。及陳如等五人。共成此數。
【演】優樓頻螺。此云木瓜林。為瓶沙王師。有五百弟子。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江。二人共五百弟子。佛入迦葉窟。毒龍放火。佛收毒龍。住于缽內。乃至十種神變。迦葉雖靚。執猶未改。曰瞿曇雖神。不如我道真。佛言。汝若不舍邪見。令汝長劫受苦。聞已。頭面禮佛求悔。乃告弟子。各隨所宜。我愿皈依佛也。乃至五百弟子。皆聞善來。須發自落。得成沙門。乃各以事火術具。投之于水。隨流而下。二弟見之。亦皆皈佛。
【疏】獨舉千二百五十人者。以常隨故。
【鈔】常隨者。謂佛出世間。所度羅漢比丘。甚多無量。何獨舉此。以此千二百五十人者。最先歸佛。又常不離佛。直至佛滅。故獨舉也。其他散在四方。雖千里面談。而據跡成文。常法應爾。如仲尼之門。賢達之士。蓋三千焉。而獨舉七十子者。以久在泗濱。相依陳蔡。亦常隨故。
【演】常不離佛者。以千二百五十人。未見佛前。各修異道。久受勤苦?諢o所獲。一遇如來。便得道果。感佛恩深。常隨侍佛。為同聞眾也。
千里面談者。唐李世民。為秦王時。在軍中。使房玄齡入朝奏事。高祖笑曰。玄齡為吾兒奏事。雖隔千里。猶如面談。泗濱謂泗水之濱。有杏壇在焉。是孔子講學處。久在泗濱者。謂平居共事。相依陳蔡者。謂患難不離也。
二表位德
【經】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疏】上句表位。下句表德。大者。揀余小聲聞故。梵語阿羅漢。此有三義。一應供。二殺賊。三無生。即前乞士怖魔破惡果也。知識者。聞名欽德曰知,F形敬奉曰識。一云見形為知。見心為識。一云知即是識。亦可眾中知識。為眾導故。
【鈔】揀余者。初果至四果。皆聲聞位。今曰大阿羅漢者。表是四果聲聞也。應供者。凡夫無德。前三果有德而未大。未名應供。今梵行已立。超出三界。應受人天供養故。俱舍云。供養阿羅漢。得現在福報。是人天植福之良田。受施無慚。故曰應供。始焉持缽。期福眾生。今已證道。理應受供。云乞士果也。然佛亦名應供。羅漢局于人天。佛。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所應供也。殺賊者。煩惱劫功德財。傷智慧命。前三果見惑雖斷。思惑尚存。今斷思惑七十二品俱盡。如亂流悉殄。天下太平。故曰殺賊。始焉以惡為敵。今惡已滅。云破惡果也。
【演】斷心惑七十二品者。思惑分三界九地。共九九八十一品。若初果則全未斷。于第二向中。斷欲界前六品。即證二果。于第三向中。斷欲界后三品。即證三果。然尚有上八地七十二品在。復于四向中斷盡。方成四果阿羅漢也。
【鈔】無生者。凡夫生死無量。初果七返生死。二果一生欲界。三果不來欲界。猶生色界。今生緣已盡。不受后有。故曰無生。始焉愿出生死。令魔起怖。今證無生。云怖魔果也。
【演】初果七返二果一生者。欲界九品思惑。上上品。潤二番生死。上中。上下。中上。三品各潤一生。中中。中下。二品同潤一生。下上。下中。下下。三品同潤一生。故初果七返生死。二果一生欲界也。
【鈔】聞名現形者。是親疏一對。知者耳聞則思慕愿見。識者目擊則奉事不違也。見形見心者。是淺深一對。知者則面對光儀。識者則神交意地也。如二僧覲佛。其一道亡。佛以亡者為先見我。即見心之謂也。
【演】二僧覲佛者。昔有二僧相期覲佛。時值炎暑。行至中途。熱渴欲死。共覓水飲。見一清水可掬。而多細蟲。一僧以有蟲故。不飲而死。一僧從權。乃得見佛。具白前事。佛言。道亡者為先見我。以尊我戒律。即親見佛故。
【鈔】知即識者。猶言相知相識也。德高望重。名滿天下。人人知之。人人識之。故曰眾所知識也。一說舉眾之中。此為多知多識。人天眼目。云眾導也。今人稱善知識。亦具二義。一者對惡而言。以我所知識。有善有惡。今是善之知識故。二者此人有了然之知。卓然之識。人所不及。是知識之善故。
【疏】稱理。則自性無漏。是羅漢義。自性無迷。是知識義。
【演】自性無漏者。漏有三。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即欲界貪愛。有漏。即上二界貪愛。無明。即三界中癡。此小乘之漏。若大乘之漏。不唯三界貪癡為漏。有無明惑。不居中道。漏落二邊。亦漏也。今自性。從本以來。無有變異。不可破壞。何漏之有。論云。智體不動。具足無漏性功德。是也。
自性無迷者。迷。有二。謂根本不覺。枝末不覺.因一念無明妄動。遂成三細六粗種種迷癡境界。然自性。從本以來。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何迷之有。論云。一切染法不相應。故名如實空。是也。
【鈔】心源本寂。則諸漏全空。心體本明。則群迷安在。法華謂是真阿羅漢。起信號曰真實識知。彼沈空為寂。作念而知者。名字羅漢。虛妄知
識也。是故邪見與正見一體。眾妙與眾禍同門。息心達本源。庶幾可以為沙門矣。
【演】心源者。心。為萬法之源也。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曰本寂。既曰本寂。則欲。有。無明。以及二邊等漏。向何處著腳。故曰全空。
心體者。心。為法界之體也。光明照一切法界悉清凈。曰本明。既曰本明。則見思。塵沙。以及無明等惑。向何安立。故云安在。
法華謂真阿羅漢者。法華經中。迦葉須菩提等。聞喻說一周。開權顯實。乃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應受人天一切供養等。
起信號曰真實識知者。起信論云。從本以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沈空為寂者。二乘棄有著空。墮無為坑。飲三昧酒。乃枯寂之寂。非本寂之寂也。乃名字羅漢。非真阿羅漢也。
作念而知者。凡夫生心動念。緣而后照。慮而后知。乃妄作之知。非本明之知也。乃虛妄知識。非真實識知也。是故下。結勸。
沈空之寂。為邪見。本寂之寂。為正見。古云。魔界與佛界。一界無別界。故曰邪見與正見一體。
本明之知為妙門。作念之知為禍門。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
即涅槃無漏真凈。故曰妙與眾禍同門。
息心達本源者。古云。三界兮擾擾。六趣兮昏昏。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今則息邪見眾禍之妄心。達正見眾妙之本源。庶幾可以為沙門矣。
三出名號二 初眾名。二總結
初眾名
【經】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喉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菟樓馱。
【疏】長老者。德長臘老。又德臘具一。亦通稱長老。貫下十六尊宿。
【鈔】臘者。出家一歲名一臘。周歲之中。惟一臘故。亦云一夏。意正同也。通稱者。上云德臘俱尊。此謂獨德冠眾。單臘先人。亦得名為長老。如毗婆沙論。法性上座。生年上座之類是也。又唐譯具壽。則雙備德臘。魏譯慧命。則專就德言。雖曰二可通稱。尤必以德為重。今經所列。蓋有有德而無臘者。未有有臘而無德者也。貫下者。長老之稱。不獨舍利弗。乃至阿菟樓馱。皆名長老。皆上首弟子也。
【疏】舍利弗者。梵語舍利。此云鹙鷺。梵語弗。此云子。故云鹙子。亦云身子。亦云珠子。更有多號?址辈灰。諸弟子中。智慧第一。稱第一者。姑顯一德。語云。君子不器。況復羅漢。
【鈔】鹙子者。其母身形端正。眼凈如鹙鷺。連母得名。云是鹙鷺之子也。身子即身端意。珠子即眼凈意。更有多號。非今所急。故不繁引。下皆例此。智慧者。在母胎時。已能令母辯勝其舅。八歲登座。十六大國。議論無雙。七日之內。遍達佛法。故云智慧第一。姑顯一德者。明非身子之外。諸阿羅漢皆為劣慧。亦非身子止具智慧。余則不兼。蓋是各舉一德。以表法門無量。又以引諸偏好耳。如經言。舍利弗晏坐。目連欲起其定。竭盡神力。不能動其衣之一帶。常言目連神通第
一。孰知舍利弗神通。乃至是乎。
【演】引諸偏好者。眾生之機不一。所好之法亦不一。是故好智慧者。舍利引之。好神通者。目連引之。乃至好多聞者。阿難引之。
舍利弗宴坐者。舍利宴坐。佛令目連喚之。舍利云。汝前去。吾后至。目連欲牽之去。舍利即解衣帶著地。語目連曰。汝能舉此衣帶。方可牽我去。目連竭盡神力不能動。舍利以帶系閻浮提樹。樹動。而帶不動也。
【鈔】君子不器者?鬃诱Z。如舟不可陸。車不可水。是器也。君子具足多能。不滯一器。生得謂顏閔無文。游夏缺行。君子尚爾。況超凡入圣。三明皎然。六通清徹。號漏盡阿阿羅漢耶。故曰姑顯一德也。
【演】顏閔無文者。顏閔。列在德行科。游夏。列在文學科故。三明六通者。三明。即過去宿命明,F在天眼明。未來漏盡明。加天耳。他心。神足。即名六通。前三。雙具通明。后三止為通者。以但知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復知宿世百千萬生。如是姓名。如是受苦樂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但見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復見我及眾生死時生時。及所作善惡之行;蛏频缾旱。皆悉能見。是名天眼明。眾生因三界見思之惑。墮落生死。故名為漏。唯羅漢斷見思盡。而得神通。名漏盡通。復知漏盡以后。更不受于生死。是名漏盡明。后三無此分別。故唯名通也。
【疏】首舉舍利弗。以此經惟智所解故。
【鈔】經中謂佛為眾生說此難信之法。難信。則惟智慧深遠者。始信不疑。是以首舉;螂y。般若心經。獨告身子。則知身子之智。在乎解空。不在凈土。噫。色即是空?占词巧。獨不曰凈土即空?占磧敉梁。若撥凈土。則非真空。不解真空。則非正智。身子之智。必不如是。
【演】色即是空者。色。即十一色法。此色凡夫計為實有。三乘計為虛幻。不知全體是妙色也。妙色即是真空。故云色即是空。經云。觀相元妄。觀性元真。即是菩提妙凈明體。是也。
空即是色者?。即第一義空。此空不是邪外所計斷空。小乘所執偏空。乃是真空也。真空。即是妙色。故云空即是色。經云。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是也
凈土即空者。凈土依正莊嚴。無非妙色。妙色既即真空。凈土豈不即空也。
空即凈土者。自性清凈。名如實空。而如實空。即如實不空。離一切相處。元自凈法滿足?肇M不即凈土乎。若撥凈土。則是頑空偏空。非即色之真空。不解真空。則是凡外邪智。二乘小智。非大乘正智。身子之智不如是者。以身子已發大心。乃于般若會上。盛談般若。淘汰執情。已具大乘正智。既具正智。必解真空。不撥凈土。凈土之告。不告身子。而誰告耶。
【疏】摩訶目犍連者。摩訶。此云大。目犍連。此云采菽氏。一云萊菔。神通第一。
【鈔】目犍連。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者。樹名。禱樹神而生。因以為名。其族眾多。故別以大。神通者。如佛升忉利。毐龍障佛。諸比丘請降龍。佛皆不許。目連化身大小。龍懼遂服。又如外道移山。制之不動。一城釋種。舉之梵天。及止車燒堂等。故云神通第一。
【演】目連化身大小者。難陀。跋難陀龍。兄弟居須彌山邊。佛常飛空。上忉利天為母說法。龍便嗔恨。吐黑云暗霧。隱翳三光。以身繞須彌七匝。尾拖海水。頭枕山頂。目連乃倍現其身。繞須彌十四匝。尾拖海外。頭枕梵宮。龍猶嗔甚。雨金剛砂。目連變砂。以為寶花。輕軟可愛。猶嗔不已。連乃化為細身。入龍身內。眼入耳出。耳入鼻出。龍受苦痛。其心乃服。
外道移山者。外道師徒五百。用咒移山。經一月日。山根已動。目連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損害。即于山頂。結跏趺坐。山還不動。外道相謂。我法動山。計日必移。云何安固。還若于初。必是沙門。使爾如是。自知力弱。歸心佛法。舉之梵天者。琉璃大王。滅釋迦種。目連欲救。佛以定業難逃。不允其請。連以神力。將缽盛五百釋種。托之梵天。滅釋之后。畢缽視之。唯血水而已。故知業力。佛亦不能救也。
止車者。耆婆善醫。已生忉利。連因比丘病。乘通往問。值諸天出游。耆婆乘車不下。但合掌而已。連以神力。止住其車。耆婆方下車問訊。欲何所為、連乃具說來意。答云。斷食為要。目連放之。始得前邁。
燒堂者。帝釋造得勝堂。莊嚴奇麗。目連往看。諸天女皆隱避不出。連念帝釋著樂。不修道本。乃以神通。燒得勝堂赫然崩壞。仍為帝釋。說無常等語。帝釋歡喜。后堂儼然。無灰煙色。
【疏】摩訶迦葉者。此云大龜氏。一云飲光。頭陀第一。
【鈔】大龜者。先世學道。有靈龜負圖而出。因以為姓。名畢缽羅。亦樹也。稱大。以別同名。如三迦葉等。飲光者。繇宿生為冶金師。與一女人。同以金嚴佛像。遂感世世身如金色。金色晃耀。吞乎余色。名飲光也。頭陀者。梵語。此云抖擻;蛟铺蕴。有十二行。謂一阿蘭若。二常乞食。乃至十二但三衣。以斯苦行。掃除塵累。澄凈身心也。迦葉年老。不舍頭陀。佛憫其衰。勸令休息。迦葉頭陀如故。佛乃深贊。有頭陀行。我法久存。故云頭陀第一。
【演】抖擻者。抖擻塵勞。即下掃除塵累也。淘汰者。淘汰習氣。即下澄凈身心也。
【疏】摩訶迦旃延。姓也。此云文飾。一云不定。一云扇繩。一云離有無等。南天竺婆羅門族也。論議第一。
【鈔】文飾者。文采修飾也。凡人論議。心雖曉了此理。若直遂而不文。汗漫而不飾。則辭不達意。非善于論議者也。不定者?v橫善巧。是善論議忘。扇繩者。子系母故。又破熱彈曲為扇繩。不墮斷常。發揮中道。為離有無也。如外道問。人死不還。知無他世。謂人死受苦。應當回還。甘受不還。故無他世。答言。如世罪人。被駐牢獄。寧得歸否。又問。天何亦不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