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第四天
道源法師講述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分兩科,昨天已將‘己一、約五根五塵明受用’講完,今天接講‘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分二
庚一、別明 庚二、總結
庚一、又分二 辛一、化有情聲 辛二、化無情聲
辛一、又分二 壬一、鳥音法利 壬二、征釋略顯
壬一、鳥音法利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科‘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故以音聲而作佛事,所謂‘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
‘復次舍利弗’,重復次第又叫一聲當機者!藝S蟹N種奇妙雜色之鳥’,這一句是總說!N種’指種類很多,‘雜色’就是顏色不一,‘奇妙’,即好看而不可思議。下面略明六種,‘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把娑婆世界里已有的幾種鳥標示出來!Q、孔雀、鸚鵡’,這三種鳥我們中國也有,所以不多講。后三種鳥我們中國沒有,印度則有!崂,華言鹙鷺,長得很好看,尤其眼睛最美!攘觐l伽’,華言妙音鳥,這種鳥還沒從卵殼出來就會叫,而且叫的聲音很好聽,超過其他一切鳥音,故稱‘妙音鳥’!裁B’,由兩個眾生共轉成一只鳥,稱為‘共命’。這種鳥有兩個頭一個身,若死了一個另一個也活不成,所以稱共命之鳥!侵T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前面雖只標出六種鳥,實際上還有很多種其他的鳥,故稱‘眾鳥’!畷円沽鶗r’,這與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的鳥只在白天叫,夜晚不叫。而極樂世界的鳥,晝夜六時都在叫,‘出和雅音’者,即鳥叫的聲音非常和諧幽雅!湟粞輹,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諸眾鳥,所演暢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乃屬于三十七道品!馈吣芡ㄖx,即所修之行法;‘品’是種類。由此所修之三十七種行法,從眾生地能通達至于佛之寶所,故名為‘道’。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所謂‘三四、二五、只七、單八’。下面分科解釋:
第一、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共有四種:‘(一)、觀身不凈。(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一)觀身不凈者;娑婆世界的人,由于父母所生,血肉之軀,身體內外充滿污穢。修行者,常觀此身,穢惡不凈,即能破除‘身見’。(二)觀受是苦者;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修行者,常觀凡所受者,無不是苦,即能破除‘愛見’。(三)觀心無常者;妄心念念生滅,剎那不住。修行者,常觀此心無常,即可破除‘心見’。(四)觀法無我者;眾生所執之我,乃內心外身組合而成。內心是受、想、行、識四蘊,外身是色蘊。所謂‘我’者,乃五蘊和合之假我。修行者,若能觀念五蘊法中,原無實我,即破‘我見’。四念處,乃佛四種遺囑之一。佛臨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住世時,弟子等依佛而;佛涅槃后,依誰而?’佛言:‘依四念處住’。如此可知四念處之重要!我們要了生死,斷煩惱必先修四念處,是故列為三十七道品之第一科。
第二、四正勤:勤即精進,簡別非外道之勤,故名正勤。(一)已生之惡令斷:謂未修凈業之前,愚癡顛倒,造作惡業,必須斷除,以免障礙圣道。(二)未生之惡令不生:謂雖然發心修行,但以煩惱未斷,惡念仍然生起,必須立加制止,不令萌生。(三)未生之善令生:謂一切善法,必須發心修持。(四)已生之善令增長:謂一切善法,必須廣修,日益增長,勿令退墮。此四正勤,前兩句即‘諸惡莫作’,后兩句即‘眾善奉行’。
第三、四如意足:為四種禪定,如意者,所愿皆遂;足者,所依之義,如人的身體依足而立。謂依此四種禪定,方得所求如意。亦名四神足,若修此四法,能得神通。(一)欲如意足:欲者,愿望之義,依此愿望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二)精進如意足:謂依此精進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三)心如意足:謂依此一心專注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四)思惟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謂依此思惟智慧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
第四、五根:‘根’者,能持之義,猶如大樹生根,能攝持自體,不被狂風動搖。(一)信根:信三寶四諦等法,不被疑惑動搖。(二)精進根:勇猛精進勤修善法,不被懈怠動搖。(三)念根:憶念正法,更無他念,不被邪念動搖。(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不被散亂動搖。(五)慧根:思惟真理,慧照分明,不被愚癡動搖。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根基堅固之后,發生力用,能破諸邪法,故名為‘力’。(一)信力:能破疑惑。(二)精進力:能破懈怠。(三)念力:能破邪念。(四)定力、能破散亂。(五)慧力:能破愚癡。猶如大樹生根之后,發揮大力,而能開花結果。
第六、七菩提分:梵語菩提,華言覺,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以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致錯取諸虛偽之法,故名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修趣向佛道之法,一心精進,不倦不;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錯修于無益苦行,故名精進覺支。(三)喜覺支:進修道法,工夫深造,與真法相應,心得法喜。不依計斷計常,著空著有顛倒之法而喜,是住真實之法而生喜,故名喜覺支。(四)除覺支: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覺支。亦名輕安覺支,謂斷除身心諸見煩惱之粗重部份,使身心輕快安適,故名輕安覺支。(五)舍覺支:若舍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舍覺支。(六)定覺支:若發諸禪定時,善能覺了,諸禪悉皆虛假,非真實定,不生愛見味著,故名定覺支。(七)念覺支:若修出離世間,了脫生死之道時,善能覺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等。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要均平不偏;蛴袝r定力太過,其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支,審察提起,而不令沉沒;蛴袝r慧力太過,其心浮動;發念用除、舍、定三覺支,以攝持之,不令浮動。務必調和其心,定慧適中,故名念覺支。
第七、八圣道分:‘圣’者正也,亦名八正道。(一)正見: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明析正確,故名正見。八正道以正見為主體,設若知見不正,則以下七法皆不正。(二)正思惟:既見四諦之理,依此真理而思惟,使真智增長,故名正思惟。(三)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說一切非理之語,故名正語。(四)正業:以真智除去身之一切邪業,住于清凈之身業,故名正業。(五)正命:清凈身、口、意三業,順于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命(五種邪命者;一、詐現異相:即于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二、自說功能:即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三、占相吉兇:即學占卜而說人之吉兇,以求利養。四、高聲現威:即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即于彼方得利,則于此方稱說之;于此方得利,則于彼方稱說之,以求利養)。(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進,不倦不怠,故名正精進。(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故名正念。(八)正定:以真智入于無漏清凈之禪定,故名正定。
以上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講演已竟。經文中尚有一句結詞,即‘如是等法’;‘等’者,等于六度萬行。即謂諸眾鳥,不但演說五根、五力...而且演說六度萬行,一切諸法!渫帘娚,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聞到了眾鳥演說的法音,得了佛法的利益,于是常念佛、法、僧三寶。
以上‘壬一、鳥音法利’一科講演已竟,以下接講‘壬二、征釋略顯’。
壬二、征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此科征問解釋極樂世界何以有鳥說法!崂,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佛告訴舍利弗,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前面所說的那些鳥,實是罪業報應而轉生的!哉吆,彼佛國土,無三惡道’;為什么呢?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崂,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叫一聲舍利弗,極樂世界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那里有個實實在在的惡道呢?‘何況有實’的‘實’,是對著前面‘實是罪報所生’的‘實’而解釋的。這就是怕眾生會起懷疑心,鳥是屬于畜生道,畜生是罪報而生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念佛生去的,怎么會有罪報生的鳥呢?這是需要詳作解釋,不是由罪報而生的。那么這些鳥從那里來的呢?‘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些眾鳥,皆是阿彌陀佛的愿力,為了要使法音宣揚流布,以不思議力,變化出這些鳥來說法的。
。ㄡ屢桑﹩枺喝叩榔,乃小乘法相,往生極樂的眾生,皆是大乘根性,何必說此小乘法呢?
答:三十七道品,乃三乘共修之法,大乘人以此為基礎,再進修六度萬行。
問:既然需要三十七道品,為什么由五根、五力說起,而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呢?
答: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即已超越四念處等十二種道品。例如,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蓮花化生,身體清凈,用不著「觀身不凈’。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用不著「觀受是苦’。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已入圣人之流,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眾生,不退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念不退者,既能念念流入如來果海,用不著「觀心無!。行不退者,既能超越二乘,是‘我執’已破,用不著「觀法無我’;所以不說‘四念處’。正定聚的眾生,自然斷惡,任運修善;故用不著再修‘四正勤’。極樂世界的眾生,悉皆具有神通,故用不著再修‘四如意足’。因此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
問:極樂世界有佛菩薩說法就好了,何必變化眾鳥說法呢?
答: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為愛鳥的眾生,以及好奇心的眾生,而示現的。問者又說:我生來就不愛鳥,這些鳥對我個人說,簡直是打閑岔?答:鳥是應機示現的,你既然不愛鳥,生到極樂世界去,就不會看見鳥,也不會聽到鳥叫聲,這樣你就可以放心了,請勿疑心,趕快生起信心吧!
講到這里把‘壬二、征釋略顯’一科講完,也就是把‘辛一、化有情聲’一科講完。下面接講‘辛二、化無情聲’。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不但西方極樂世界的眾鳥會說法,而且諸寶行樹,及寶羅網也會說法。阿彌陀佛的國土,有輕微的風,吹動了‘諸寶行樹,及寶羅網’;路旁由四寶所成的七重行樹,及四寶所成空中的羅網,被微風一吹,就會發出微妙不可思議的聲音來!┤绨偾ХN樂,同時俱作’;像百千種的音樂,同時在奏樂。聽到這種聲音能得到什么利益呢?‘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聽見了四寶行樹及寶羅網所發出的法音,自然就會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念三寶就是所得的利益。
。ㄡ屢桑﹩枺喊浲臃鹳M了很大的心,目的是要我們得法益?墒,前面化有情聲所得的法益是念佛、念法、念僧。后面化無情聲所得的利益也是念佛、念法、念僧。這樣得到佛法的利益不是太少了嗎?
答:這是對佛法僧三寶不夠了解,才會生疑惑之心。佛法僧三寶可說是全部佛法的大綱,我們初進佛門,發了信心,就要皈依佛法僧三寶。你再進一步受五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五戒三皈’。受菩薩戒,也要先受三皈,稱為‘菩薩戒三皈’。乃至你出了家受沙彌、沙彌尼十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十戒三皈’。受比丘、比丘尼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具足戒三皈’。受出家菩薩戒,也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出家菩薩戒三皈’。若受過出家戒后,每天早晚課皆要皈依三寶,若早晚不做一次三皈依,就犯了‘失意罪’,由此可見三皈之重要。佛法僧三寶,佛是能說之人,法是佛所說之法,僧為受持佛法,流傳佛法之弟子;故常念佛法僧,即是常念全部佛法了。
講到這里把‘辛二、化無情聲’一科講完,即是將‘庚一、別明’一科講完了。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面所講的化有情聲說法,化無情聲說法,皆是阿彌陀佛功德成就的。這是總結前面的依報之妙,依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到此已將‘丙一、依報妙’一大科講演已竟,下面接講‘丙二、正報妙’。
丙二、正報妙分二 丁一、征釋名號 丁二、別釋主伴
丁一、又分二 戊一、征 戊二、釋
戊一、征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再叫一聲舍利弗,就是叫當機者要注意聽著。在你心意之下以為如何?西方極樂世界那尊佛,何故號為阿彌陀呢?在前面的別序之中有講到‘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他何故名為阿彌陀呢?這里就征問起來。
這段經文要特別注意,此經乃是如來的確指示,持名念佛之妙行,所以特別征問佛名而解釋之。持名而稱妙行者,有三種妙:第一、但持一句佛號,而得三界橫超,此為‘簡捷妙’;即是最簡單最快捷之妙。第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帶業往生,此為‘殊特妙’;即是最殊勝最特別之妙。第三、但得往生凈土,便證三種不退,此為‘圓頓妙’;即是最圓滿最頓超之妙。有此三種妙,故稱妙行。這段經文解釋正報妙,正報有主有伴。先征問解釋化主名號,令人深信不疑,阿隬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
戊二、釋再分二 己一、約光明釋 己二、約壽命釋
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光、無量壽。他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所以經文分兩科,先約光明釋。
己一、約光明釋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叫做無量光佛,他的光明無量無邊,能以照遍十方世界沒有障礙。因此之故,號為阿彌陀。
。ㄡ屢桑﹩枺杭热话浲臃鸬墓饷髂苷毡槭绞澜,為什么我們沒有看見呢?
答:這要知道,不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照不到我們,而是我們的業障深重,自己生了障礙,而不能見到佛的光明。與阿彌陀佛的覺性相違背,與眾生的塵勞相合,稱為‘背覺合塵’。若想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應該‘背塵合覺’,也就是背棄眾生的塵勞,至誠懺悔自己的業障。把業障懺悔清凈了,就能跟佛的覺性相合,自然會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了。喻如陽光普照,不照覆盆。太陽光本來普照一切,因為這個盆覆在地上,就‘背陽合陰’,所以陽光照不到它。若是把這個盆翻轉過來,使它‘背陰合陽’,太陽光立刻就照到它了。
己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的壽命,及其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因此之故,名為阿彌陀!疅o量’‘無邊’‘阿僧祇’‘劫’皆是印度大數目之名詞!佟,梵語‘劫波’,華言長時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小劫者,由人的壽命最短十歲起,過一百年增一歲,如是遞增,增至人壽最長八萬四千歲為止;再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遞減,減至人壽十歲為止。如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本經所言乃是大劫。梵語‘阿僧祇’,華言無央數。這是說阿彌陀佛及其人民的壽命,不只一個大劫,兩個大劫,而是阿僧祇的大劫。不只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而是無邊的阿僧祇劫。不只一個無邊的阿僧祇劫,兩個無邊的阿僧祇劫,而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
。ㄡ屢桑﹩枺捍蠹叶贾牢鞣饺,中間是阿彌陀佛,上首是觀世音菩薩,下首是大勢至菩薩。將來阿彌陀佛入涅槃后,極樂世界沒有像法,沒有末法。正法于上半夜滅時,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入涅槃正法滅后,是夜大勢至菩薩即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墒,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觀世音菩薩要等到什么時候才能成佛呢?
答: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本經所說的無量,是個大數目名詞,乃有量之無量。更要知道,佛有三身;第一、法身,法身是理體,實相理體無始無終。第二、報身,因圓果滿,證得報身有始無終。法身、報身之壽命,皆是無量之無量。第三、應身,即是隨機應現之身,其壽命有始有終。本經所說的無量壽,屬于應身,乃有量之無量,即是說明阿彌陀佛之壽命,不只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而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等待阿彌陀佛壽命終時,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
以上將無量光、無量壽之名義解釋清楚,再深進一層解釋,以顯發光壽二義,所含之深理。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一真法界之全體。一真法界包含無量功德,如無量智慧、無量辯才、無量神通、無量三昧,悉皆具足,亦即含攝于無量光、無量壽二義之中。是則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具有無量功德,無量力用。因此,持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能截斷生死,橫超三界,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了達如是深理,對于持名妙行,方能深信不疑!
前面已說明阿彌陀佛,乃萬德之洪名。茲再顯發‘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妙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在眾生心中,名曰本覺。一遇師教之緣,由本覺理體生出智慧,名曰始覺。以眾生從來不覺,今日方始覺悟,聞到念佛法門,開始念佛。能念之心,即是始覺之智;所念之佛,即是本覺之理!饺婪,同共一法身’,此法身之理體無二無別,故曰同共一法身。所以諸佛法身之理體,與眾生本覺之理體,亦復如是無二無別。是故所念之佛,即是眾生心中之本覺。又者,始覺之智,由本覺之理生出;是始覺之智,同于本覺之理。如是始本不二,生佛一如;了達此理,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決定成佛,更加深信不疑。
丁二、別釋主伴分二 戊一、別釋 戊二、結示
戊一、又分二 己一、主 己二、伴
己一、主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
別釋主伴中,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主,其他的大菩薩眾等都是伴,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說法的教主。阿彌陀佛成佛是證果的,證果必由修因。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為大國王,時世有佛號曰世自在
王如來。國王見佛聞法,發心出家,名曰法藏比丘。當時在佛前發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行,于無量劫,修無量功德;因行圓滿,得成佛道,即今阿彌陀佛!浲臃鸪煞鹨褋,于今十劫’,這段經文是在啟發我們的信心。因為阿彌陀佛剛成佛不久,正好去親近他,在娑婆世界釋迦佛已涅槃,彌勒佛尚未來,要想見佛聞法是很困難的。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能親近阿彌陀佛,常聞妙法。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聲聞弟子是小乘眾,都是已證得阿羅漢果的。究竟有多少阿羅漢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不是算數所能算出的,極言其多!T菩薩眾亦復如是’,極樂世界不只有聲聞眾無量無邊,而諸菩薩眾,其數甚多,亦非算數之所能知。
。ㄡ屢桑﹩枺禾煊H菩薩所造的往生論,他說西方極樂世界里沒有聲聞、緣覺等二乘人,那不是與阿彌陀經互相矛盾嗎?
答: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第一、釋迦佛說阿彌陀經,是以聲聞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當機者。這是釋迦佛有大慈悲心,權巧方便,要度這些聲聞眾,希望他們也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說極樂世界的聲聞弟子都證得了四果阿羅漢,而且多到‘非是算數之所能知’的數目。等他們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后,沒有不發大乘心的;發了大乘心,以聲聞乘四果為基礎,修大乘行便修得快,所以就勸他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第二、就是眾生的根性不一,有些是聲聞乘根性的,聽阿彌陀佛說了大乘法,在修大乘法的時候,任運自然的會先證得阿羅漢果,證得了阿羅漢果,卻不入偏空涅槃,更進一步的修大乘法,然后再證大乘果位,等證了大乘果位,根本不是聲聞眾了。阿彌陀經上所說的聲聞眾,乃是回小向大的聲聞。往生論所說的乃是定性二乘;例如,法華會上五千退席之類,他們根本不發大乘心,如何能生到極樂世界去呢?如是融會貫通,阿彌陀經與往生論,并不沖突。
戊二、結示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么多的阿羅漢和眾多的菩薩,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到這里,已將正宗分第一大科,‘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一科講完了。今天就講到這里,話說多了打閑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