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第一天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道源法師講
法航記錄

  自從受教以來,法恩的化育,使我充滿了慶幸與感激!善知識難逢難遇,我終于遇到了,而且是遇得那么長久。這是托福于善根因緣,也是仰賴于佛光的照臨。因為親近院長除了身教、言教可以使我獲益良多之外,還使我得到凈土法門的究竟利益。院長在了生死的行門當中,是以凈土法門為依歸。我在他老人家座下學法,也就很自然地認識了凈土法門的殊勝。院長說:‘末法時代的眾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這正同于印光大師說:‘九界眾生雖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含識’了。所以再一轉胞胎,便不知升沈何所的茫茫大海里,我能夠直截了當地親近到慧眼別具的凈土宗師,這是何其有幸!

  由于院長是位凈土宗師,所以同學們都一直希望著,能在他老人家座下聽一部阿彌陀經。去年佛學院學期滿,全體同學由院長的領導下,打了個圓滿佛七。佛七期間,院長以阿彌陀經,作為念佛的開示。一來是滿同學求法的心愿,二來是特藉此難得的機緣,為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學生,作修行上的最后強調!我常想:得遇明師若此,生死從此有托,只看各人能否死盡偷心,老實念佛吧了。ㄕ浻谛蜓裕



法航

  進入能仁佛學院,親近源公院長,算來已是整整四年了。在這四年當中,院長一直坐鎮院內,為我們講經授課,而且規定每一學期至少講一部經。這是他老人家為作育英才,而盡責的一面。院長講經的本事,早已有口皆碑,不但被譽為臺灣獨一,就是海內外也無二!我們在他座下四年,深受法益,的確是盛名毫不虛傳。

  自從受教以來,法恩的化育,使我充滿了慶幸與感激!善知識難逢難遇,我終于遇到了,而且是遇得那么長久。這是托福于善根因緣,也是仰賴于佛光的照臨。因為親近院長除了身教、言教可以使我獲益良多之外,還使我得到凈土法門的究竟利益。院長在了生死的行門當中,是以凈土法門為依歸。我在他老人家座下學法,也就很自然地認識了凈土法門的殊勝。院長說:‘末法時代的眾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這正同于印光大師說:‘九界眾生雖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含識’了。所以再一轉胞胎,便不知升沈何所的茫茫大海里,我能夠直截了當地親近到慧眼別具的凈土宗師,這是何其有幸!

  由于院長是位凈土宗師,所以同學們都一直希望著,能在他老人家座下聽一部阿彌陀經。去年佛學院學期滿,全體同學由院長的領導下,打了個圓滿佛七。佛七期間,院長以阿彌陀經,作為念佛的開示。一來是滿同學求法的心愿,二來是特藉此難得的機緣,為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學生,作修行上的最后強調!我常想:得遇明師若此,生死從此有托,只看各人能否死盡偷心,老實念佛吧了!

  這次佛七的開示,承蒙源公上人垂慈,給我學習的機會,令我將七天的講詞全部記錄下來。我明知自己沒有這份能力,但是四年學法千年恩,只好以惶恐的心情,依教奉行了。阿彌陀經的要旨,不出信愿持名,惟愿見聞受持者,都能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倘若信愿真切,報盡命終,便即神超凈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法航智不蘊靈腑,功未到毫端,只是就事論事,略記本末而已,是為序。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歲次庚申農歷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在臺灣省基隆市八堵路正道山海會寺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第一天

道源法師講述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今年的念佛七要向各位講阿彌陀經,所以這部阿彌陀經就當成念佛七的開示,在這七天以內準備把阿彌陀經講完,請大家留心諦聽!

  首先介紹幾部阿彌陀經的注解:一部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蓮池大師是凈土宗第八位的祖師,他著了阿彌陀經的疏,恐怕我們不懂得這個疏,再作個鈔,鈔是解釋疏的,疏是解釋經的,所以就叫‘阿彌陀經疏鈔’;另外一部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凈土宗第九位的祖師,他注的‘彌陀要解’,在一切阿彌陀經的注解之中,是最好的一部注解。但是‘彌陀要解’不太好懂,要想懂得這部‘彌陀要解’,我再介紹兩部注解:一部是圓瑛法師的‘彌陀要解講義’,一部是寶靜法師的‘彌陀要解親聞記’,看這兩部就可以懂得‘彌陀要解’了。諸位要是發心研究阿彌陀經,就看這幾部注解;但是我要勸導諸位,你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解,最好多看幾遍。佛經的道理很高深,你看阿彌陀經的經文不是很好懂嗎!看了‘彌陀經解’反而不好懂,那是什么道理呢?這就是蕅益大師把這部阿彌陀經里面的深奧道理都發現出來了,所以你看一遍是一遍的道理,看兩遍是兩遍的道理,多看幾遍你懂得道理就越多。

  解釋佛經,必須‘分科判教’。不分科,不知經文之節段,不判教,不知經義之淺深。釋經的方法,以天臺宗與華嚴宗為最完善,天臺宗用的是‘五重玄義’,華嚴宗用的是‘十門分別’。此次解釋阿彌陀經消文、釋義、顯理、分科、判教,悉皆依據‘彌陀要解’。但有一點與‘彌陀要解’不同,就是不與四教相配合。因為初學的人,不懂天臺四教,若與四教配合得越詳細越看不懂!畯浲右狻玫奶炫_宗‘五重玄義’,即‘名、體、宗、用、教’。

  第一釋名:即解釋一經的名題。佛經雖多,其題目之取材不出三種,即人、法、喻,其組織之方式不出七種,即‘單三、復三、具足一’等七種立題。單三者:一、單人立題,如本經。二、單法立題,如‘涅槃經’。三、單喻立題,如‘梵網經’。復三者:一、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二、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三、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具足一者:即人、法、喻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叫做‘佛說阿彌陀經’,能說的佛及所說的佛,皆是究竟覺悟的人,故為單人立題。

  第二辨體: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一句彌陀名號,體即法界,故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

  第三明宗:本經以信愿持名為修行的宗要。非信不足以啟愿,非愿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愿,而證所信。故依信、愿、行為本經之宗要。

  第四論用:論用者,論其功能力用。本經以往生極樂,圓證三不退為力用。

  第五判教: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略稱‘言教’。即是如來所說之經,皆名為‘教’。天臺宗分判如來四十九年所說之經為‘藏、通、別、圓’四教!亟獭葱〕私!ń獭赐ㄓ谛〕,通于大乘之初始大乘教!畡e教’即別為菩薩所說之大乘教!畧A教’即圓融無礙,圓攝諸教最高之大乘教。圓教之經有二部,即華嚴經與法華經。蕅益大師則判釋阿彌陀經為圓教,他說:‘華嚴之奧藏,法華之秘髓,皆在此經’!華嚴經最后一品,即普賢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故本經信愿持名,往生凈土為華嚴深奧之藏。法華經偈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本經專示持名念佛,圓證三不退,必得成佛,故為法華秘密之髓。因此判本經為圓教。

  以上略講天臺宗之五重玄義,以下開始講解本經之題目及譯經之人。

  佛說阿彌陀經

  先講‘佛’字;‘佛’即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按我國歷史在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初八日,降生于天竺(印度)之迦維羅衛國;父名凈飯國王,母名摩耶夫人,佛名為悉達多太子,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示現涅槃。

  第二個‘說’字;‘說者悅也,悅所懷也’。佛以普度眾生為懷,現在說出阿彌陀經,三根普被,萬修萬人去,得隨其普度眾生的心懷,故歡悅而說!浲印藰O樂世界的教主;久遠劫以前為大國王,是時有佛,號世自在王如來,聞佛說法,發心出家,名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個大愿,廣修無量功德,因圓果滿,在西方造成一個極樂世界,接引念佛的眾生,往生彼國!洝,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名契經,簡稱為‘經’。又經者‘徑’也。徑是一種快路,也就是捷徑。走的路不需要繞大彎子,很快就到達目的地,這叫徑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了生死成佛道,這是修行法門中一個最快的徑路,故‘經’字亦可解釋徑路之‘徑’也。

  經題六個字,有能、有所、有通、有別。第一個‘佛’字乃‘能說’此經的釋迦佛,‘阿彌陀’乃‘所說’的阿彌陀佛;這是能所一對!鹫f阿彌陀’五個字,乃本經的‘別’題,別于一切經故!洝蛔,乃是‘通’題,通于一切經故;這是通別一對。講解經題已竟,再講譯經之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是說明譯經的時代。我國當時一連有兩個秦國,歷史家分為前秦、后秦;尤恐不顯明,再加上國王之姓以分別。前秦的國王姓苻,稱為苻秦。后秦的國王姓姚,稱為姚秦!亍侵附洸、律藏、論藏。古時候法師,分的很清楚;通經者稱為經師,通律者稱為律師,通論者稱為論師。經、律、論悉皆通達,方可稱‘三藏法師’。梵語‘鳩摩羅什’,華言童壽。因他七歲時就大徹大悟,講經弘法,不異于高壽的老法師!以童子之年,而有高壽之德,故稱其德號為童壽!g’是翻譯,這部阿彌陀經是在姚秦時代,由貫通三藏的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以上講解經題及譯經人已竟,以下開始講解經文。在未講經文之前,先說說‘分科’的重要性。分科就是一部經的綱要,經文分不開,則這一部經的綱要就攝持不住,所以要分科。凡是佛說的經,無論長的經文,短的經文,都分三大科。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華嚴經最長,有六十萬字,也是分這三大分。法華經六萬字,一樣分這三大分。阿彌陀經只有一千八百多個字,還是分這三大分。最初發現每部佛經皆應分為三分的是晉朝道安法師,當時有人批評他,說是‘割裂佛經,罪過無邊’。到了唐朝玄奘法師翻譯出來的‘親光菩薩佛地經論’之后,方知印度早有佛經應分三分之說,大家就認為道安法師有先見之明。因此反毀謗而轉為贊嘆!稱之為‘彌天高判’,F在開始分科:

  甲一、序分 甲二、正宗分 甲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通序 乙二、別序

  乙一通序分二 丙一、標法會時處 丙二、引大眾同聞

  丙一、標法會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是通序的第一科,標法會時處,通序亦名證信序。通序者,通于一切經,一切佛經開始都有這段經文。證信序者,有這段經文證成可信是佛說的經。這段經文亦名六種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衣劇,是聞成就!粫r’,是時成就!稹蛔,是主成就!嵝l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下文‘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

  六種成就之由來,是釋迦佛四種遺囑之一。佛將涅槃時,阿難尊者有四種請示。第一問、佛住世時,依佛為;佛滅度后,依何而?佛言:依四念處住。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謂之四念處。第二問、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后以何為師?佛言:以戒為師。第三問、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言:如是我聞等。第四問、惡性比丘擾亂時,佛住世時,佛自調伏;佛滅度后以何調伏?佛言:默擯之。因此,佛經開始皆有‘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的一段經文。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因緣不具足,法生不起來。佛講經說法的法會,就是因緣所生的,要有這六種因緣具足,法會才能成就,缺一則不可。

  第一、信成就者:‘佛法大海,惟信能入’。若無信心,法會何由成就?是故六種成就以‘信’為首。第二、聞成就者:‘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娑婆世界的眾生,以耳根最利,是故佛度眾生,必須說法。若無‘能聞’之人,法會亦不能成就。第三、時成就者:說法必須有好的時間,若天氣大寒大熱,或是兵荒馬亂,法會亦不能成就。第四、主成就者:此為法會中的重要因緣,若無說法的‘主’人,即使其他五種因緣具足,亦不能成就法會。第五、處成就者:若無說法的‘處’所,法會亦不能成就,將在何處說法呢?第六眾成就者:講經說法,為令‘眾’聞。若無聞法的大眾,法會亦不能成就。是故以上六種因緣,名為六種成就。

  現在開始講解經文:‘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有三種解釋。第一是指法之詞,指著這一部經法叫如是,也就是指著這一部阿彌陀經叫如是。第二是信順之詞,信順者就是信仰順從。佛說的法我信仰,佛說的法我順從,這樣就如是。假若不信仰不順從就不如是,所以‘如是’者為信順之詞。第三是顯理之詞,就是顯實相妙理!缡恰窒认,再釋義。怎么叫做‘如’?不變謂之‘如’。怎么叫做‘是’?無非謂之‘是’。因為一切法皆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隨時都在變動,所以都不是‘如’;不變動的,沒有生住異滅,沒有成住壞空才叫做‘如’。無非謂之‘是’;我們所說的‘是’是有一個‘非’對待著,而如是之‘是’若有個‘非’對待著,并不是絕對的‘是’了。要沒有‘非’才叫絕對的‘是’,所以無‘非’謂之‘是’,F在依著這兩個字來顯理,‘實相妙理古今不變謂之如’;什么法才不變呢?即是實相妙理。古時候如是,到今天亦如是,古今都不會變動,故稱曰‘如’!疅o非謂之是’,依實相妙理念佛求生凈土,決定無非故稱曰‘是’!缡恰,蕅益大師解釋得太好了。我們念佛是依著心念的,能念佛之心就是實相理體,依著實相妙理來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所念的阿彌陀佛是實相理體,所生之極樂世界亦是實相理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能生之信愿行,所生之凈土,能所一一皆是自心實相所具,亦即自心實相所作,依著實相妙理求生凈土,古今不變決定無非,故稱為‘如是’。懂得這個顯理之詞,我們的信心就堅固不易動搖了。否則我們以為念阿彌陀佛是個粗淺之法,實際是甚深玄妙之法,因為這是依著實相妙理來念的佛,這樣我們的信心就會堅固,所以‘如是’者亦稱‘信成就’。

  ‘我聞’是聞成就,我們要想修行用功,增長智慧,明白佛理,必須廣學多‘聞’,不明佛理怎么修行呢?所以‘我聞’名為聞成就。我是指誰呢?我是指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諸大弟子中是多聞第一,而且得到總持法門。凡是佛說的法他統統記得,一句也不會忘記。所以佛涅槃后,他將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全部背出來,把所背誦之法集錄出來,即是現在流通的經典,這是阿難尊者他親從佛聞的。再把‘如是’合起來講,‘如是’若以淺的來講是指法之詞,‘如是我聞’,就是指著如是這一部阿彌陀經,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的,故為‘如是我聞’。講解佛經可以講深,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錯,講錯了就瞎眾生的智慧眼。前面依實相妙理來講,講得很深,假如講不出這么深,不要緊,就以最淺的指法之詞來講,絕對不會錯誤的。

 。ㄡ屢桑﹩枺菏雷鸪傻乐諡榘㈦y出生之日,阿難二十歲才出家,世尊說法已經說了二十年,結集經藏時,阿難如何能誦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呢?

  答:解釋這個疑惑須要知道阿難出家的因緣。世尊度阿難出家時,阿難說:我很愿意出家,但世尊說法已經說了二十年,我都沒有聽到,因此我不愿意出家。世尊說:只要你肯出家,我可以把過去二十年所說之法,為你再說一遍。這樣阿難才答應出家,所以阿難尊者才能誦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

  ‘一時’者為時成就。講經要有講經的時間,但是佛經上記載的都是一時,沒有說某年、某月、某日,這也是當時結集經藏的人有大智慧。若是記載上某年、某月、某日,反而不好懂,因為各個國家的歷史不同。佛在印度說法,走遍了五印度,一時到這個國家說法,一時到那個國家說法,在時間上無論那一國都不好定。再者,佛法將來流通到全世界,各國的年、月、日也不一樣。尤其佛說法,一時天上,一時人間,時間更不一樣。如華嚴經七處九會才說完,人間說了三處五會,天上說了四處四會;這樣天上的時間與人間的時間怎么記載?到底是某年、某月、某日呢?不能記載的,所以只記載個‘一時’。這個‘一時’蕅益大師解釋得好,怎么稱為一時呢?‘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就稱為一時!畮熧Y道合’者,師是老師,資是弟子,老師跟弟子之道相合,老師愿意講佛法,弟子愿意聽佛法,師資之道就相合了!f聽究竟’者,老師把佛法說究竟圓滿了,弟子聽佛法也聽究竟圓滿了,一時圓滿,故稱為‘一時’。

  ‘佛’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為主成就。一個法會必須有說法的主人,像我們現在開一個講經法會,必須有一位講經的法師,沒有一位講經的法師,講經的法會如何成就呢?佛住世時,就是講經的法師,所以他是說法的主人,故稱為主成就。梵語‘佛陀’略稱為‘佛’,華言覺者;‘覺’是覺悟,‘者’是指人之詞。覺者是覺悟的人,一個大覺大悟的人,就稱為佛陀。那為什么不直接翻譯成覺者,而保留了原來的梵音呢?因為‘含多義’不翻,這在中國翻經的法會有五種不翻的規定。五種不翻者:第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羅尼者。第二、含多義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語具有六義者。第三、此方所無故不翻,如閻浮樹者。第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第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所謂般若二字,聞之者生信念,如譯為智慧則生輕淺之意故不翻。含多義不翻乃五種不翻之一,即是一個梵語的名相,含的意義很多,而在中國找不到很適當的名詞,所以就不翻。佛陀如果簡單的翻成覺者,還不夠佛陀的意思。因為要具足三覺才能稱為佛陀。三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先講自覺,自己覺悟了稱為自覺。覺悟了什么呢?覺悟了‘真心本有,妄心本空’。凡夫的心是個虛妄不實的心,本來是空空洞洞沒有一個心,我們執著出來有個心。妄心本來是空的,這妄心沒有本體,妄心的本體就是真心,真心是本來就具有的。用一個比喻來說: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沒有本體,波的本體就是水。在華嚴經上說:世尊成道時,三嘆奇哉!看見‘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就因為把妄想都當成真實的,而起了執著,所以把如來智慧德相統統蓋覆住了。因此眾生與諸佛不同,就是眾生多了一個妄想執著。只要把妄想觀空,不起執著,立地就成佛。因為真心本來就具有的,妄想心本來是空的,世尊自覺就是覺悟這個道理。自己覺悟了以后,就看見眾生是可憐愍者,你們本來是佛,為什么要當個苦惱的眾生呢?所以就要說法度眾生,稱此為‘覺他’,這自覺而又覺他,就是以先覺覺后覺。第三種覺是‘覺行圓滿’;行即是功行,自覺的功行,覺他的功行都圓滿,稱為‘覺行圓滿’。三覺圓滿就是超九界以獨尊的德號。六道的凡夫皆迷而不覺,佛能自覺,就超過了六道凡夫,也就是超過了六凡法界。二乘圣人自己覺悟了,但是不肯‘覺他’,即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佛不但自覺而能覺他,又超過了聲聞,緣覺二乘法界。而菩薩呢?他既能自覺也能覺他,但他的覺行不圓滿。佛的覺行圓滿,超過了菩薩法界。這樣就超過了六凡法界,超過了三乘圣人的法界,超九界以獨尊,故稱為佛陀,譯為覺者。

 。ㄡ屢桑﹩枺菏雷鹱约撼煞,可謂自覺的功行,已竟圓滿。但是現在還有無量的眾生尚未得度,何能謂之覺他功行已竟圓滿呢?

  答:凡是善根成熟的眾生,應當見佛得度者,皆已度盡,故謂之覺他之功行亦已圓滿。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此為處成就。梵語‘舍衛’,華言聞物。乃印度之大國,國王名波斯匿,因為該國名聞全印度,而又物產豐富,故名‘聞物’。在該國都城之郊外,約六里遠的地方,有一祇樹給孤獨園!弧侵煌又宰g,華言戰勝,乃波斯匿王之太子。太子出生時,適逢與鄰國交兵戰勝,為紀念其戰功,故為太子取名只陀!o孤獨’之梵語為須達多,乃一位長者之名。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這位長者不但大富大貴,而又是大慈善家,常常周給孤獨之苦人,故尊稱為給孤獨長者。此處道場,乃只陀之樹,給孤獨之園,故名‘祇樹給孤獨園’,F在再詳細講講此座道場之因緣由來。

  須達多長者,為兒娶婦,去了鄰國王舍城‘珊檀那’長者家中。珊檀那半夜起來,打掃舍宅,準備菜飯。須達多聽見了,就起床問珊檀那,全家忙碌是為了請國王或是為了嫁女兒之事呢?珊檀那說:是為了請佛來應供。須達多善根深厚,聽到了一個佛字,身毛皆豎!即問:‘何以名佛’?珊檀那廣說佛的功德,須達多又問:‘佛現今在何處?我很想見佛’。珊檀那答說:‘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須達多求珊檀那同往見佛。見佛后,佛為他應機說法,須達多即獲得須陀洹果!笳Z’須陀洹,華言入流。乃聲聞四圣果的初果,已超出凡夫而入于圣人之流。須達多當即求佛往舍衛國說法,佛即受請,并告他說:必須籌建一座大道場,因為我的弟子很多,要有大的講堂,大的宿舍的花園才能容納。須達多回國后想找一個理想的好地方,結果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園,地方很大環境清幽,實在太好了。于是他向只陀太子要求買下這個花園,只陀太子聽了笑笑說:‘我是一國的太子,怎么能賣花園呢?’給孤獨長者說:‘您一定要賣給我,因為我要請佛來說法!煌犹拥纳聘鶝]有給孤獨長者的深厚,雖然聽見了佛字,但沒有反應,而他卻說了一句戲言:‘如果你一定要買我的花園,必須用黃金把我花園的地面全部鋪滿了,我就賣給你!o孤獨長者說:‘好!我請佛說法甚為重要,黃金算什么呢?’給孤獨長者是個大財主,家里黃金很多,于是用象把金庫里的黃金送往只陀太子的花園,把花園里的地面都鋪滿了黃金?垂芑▓@的人把此事報告太子。太子聽了很驚訝說:‘有這回事嗎?他真的連黃金也不要嗎?’于是到花園一看,真的是拿黃金鋪地。太子對長者說:‘我是一國的太子,怎么可以賣花園給你呢?我只是跟你開玩笑!’給孤獨長者說:‘你既然是一國的太子,怎能跟我開玩笑呢?是你說黃金鋪滿了地面就賣給我,怎么又說不賣呢?’這一說把只陀太子的善根發動了,心想此人這么多的黃金都舍得,這位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于是就說:‘我是太子,不能賣花園的,你一定要,我就送給你好了!’這位給孤獨長者是位初發心的人,對于功德之相還是有所執著,認為非買不可。只陀太子說:‘空地已鋪滿了黃金,就算是賣給你了,可是樹底下沒鋪到黃金,仍是我的權利。若是把樹拔掉,這個花園就不好看了。不如這樣吧!樹算我供養,花園算你供養的!’給孤獨長者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答應了。給孤獨長者立刻動工,把講堂、宿舍都建好了,就禮請佛及其諸大弟子來,并把此段因緣講給佛聽,并請佛給此處取個名。佛說:‘紀念你們兩位大施主,樹是只陀太子的,花園是給孤獨長者以黃金鋪地買的。因為只陀貴為太子,所以把他的名列在前面,稱為祇樹給孤獨園!

  ‘處成就’是很重要的,我們發菩提心要弘法利生,要講經說法,若沒有講堂,怎么講給人聽呢?所以講經的處所非常重要,F在所有翻譯過來的經典中,大部份都是在祇樹給孤獨園里講的;因為佛說法四十九年,單在給孤獨園就講了二十五年之久。為什么呢?因為它環境清幽,設備完善,佛講經時,常隨眾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還有其他的人。若是講堂小,宿舍小怎么能容納得下呢?由此可知,成就一個講堂,其功德真是不可思議的。

  講到這里,把‘丙一、標法會時處’一科講完。

  丙二、引大眾同聞分三

  丁一、聲聞眾 丁二、菩薩眾 丁三、天人眾

  丁一、聲聞眾分三

  戊一、明類標數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為聲聞眾的第一科,明類標數。聲聞眾即指這些‘大比丘僧’,這是‘明類’,‘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標數’!惹稹氰笳Z含有三義。第一怖魔,第二破惡,第三乞士。第一怖魔者,即出家后要受比丘戒,登壇正受具足戒白四羯摩的時候,第六天的天王,魔王波旬的天宮便會起大震動。因為他認為欲界的眾生都是他的子孫,凡是有人出家,他的子孫就少了一個,所以他會驚怖,這叫‘怖魔’。第二破惡者,出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斷煩惱,煩惱是惡法,所以要‘破惡’。第三乞士者,釋迦佛規定出家人要去托缽化飯吃;词恰颉,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稱為‘士’。出家人的托缽化飯與社會上討飯的貧人不同,因為出家人雖然托缽乞食,但是具有學問道德,而且受人尊敬,故稱為‘乞士’。具足以上這三種意義,叫做‘比丘’。這部阿彌陀經是大乘經,而參加彌陀法會的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故稱之為‘大比丘’。

  ‘僧’是梵語‘僧伽耶’的略譯,華言和合眾。和合眾分事和、理和。理和者,同證無為之理;事和者有六種,即身、口、意、戒、見、利,稱為六和僧。就是要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六種事和再加上理和,即是和合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為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佛成道后,度了舍利弗、目犍連兩位尊者出家,他們兩位未出家前皆是外道的首領,有外道的弟子各一百人,出家后就帶來了二百個弟子。以后再度三迦葉,即‘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這三兄弟也都是外道的首領。優樓頻螺迦葉帶了五百個弟子來,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各帶二百五十個弟子,三迦葉共帶了一千個弟子,與舍利弗和目犍連的二百個弟子加起來,就有一千二百人。還有耶舍長者子帶來五十個弟子,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這些弟子在沒有見到佛之前,皆是學外道的,受些無益的苦行。見佛之后,都斷了煩惱,證得四果阿羅漢。由于感念佛恩深厚,所以發愿盡此一報身,常隨于佛。自此以后,佛走到什么地方,他們就跟隨到什么地方,故稱‘常隨眾’。并不是釋迦佛講經時只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來聽,另外還有很多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都在法會聽講。以上是‘戊一、明類標數’講完。

  戊二、表位嘆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皆是大阿羅漢’是表其果位。聲聞眾所證的圣果有四種,即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最高的是四果。阿羅漢含有三義,第一殺賊,第二無生,第三應供。第一殺賊者,是個譬喻之詞,把煩惱斷除,等于把煩惱賊殺死了。第二無生者,把煩惱賊殺死后,就證得無生,永遠不再流轉生死了,故稱無生。第三應供者,因為已證得最高的四果阿羅漢,應受人天的供養,所以稱為‘應供’。比丘三義與阿羅漢三義,是因果對照。比丘因位中之‘破惡’,即阿羅漢果位中之‘殺賊’;因位中之‘怖魔’,即果位中之‘無生’;因位中之‘乞士’,即果位中之‘應供’,F在的在家弟子要打齋供眾,就是請出家師父來‘應供’,我們出家人不能說去‘應供’,只能說‘趕齋’,因為我們還未證得阿羅漢的果位。為什么叫‘大’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是聲聞乘最高的果位,故稱‘大’阿羅漢。再一種解釋,來此聽講阿彌陀經者,都是回小向大的阿羅漢,故稱‘大’阿羅漢。

  ‘眾所知識’者,此為‘嘆德’。前面是表明其果位,現在是贊嘆他們的功德!姟谴蟊,就是一切眾生所知所識,不但知其名,而且識其面,這就是他們功德的成就。眾生怎么都知道他們的大名,甚至于都認識他們的面貌呢?因為他們常常跟眾生結緣,平常講的聲聞眾是小乘人,只肯自利,不肯利他。但是回小向大的聲聞,不但自利,且常利益眾生,與眾生結緣,所以功德也就無量!娝R’,就是贊嘆他們的功德。以上將‘戊二、表位嘆德’講完了。

  今天就講到這里,話說多了打閑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