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云棲蓮池宏禪師塔銘
  師諱袾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志所歸也。俗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為名族。父德鑒。號明齋先生。母周氏。師生而穎異。世味澹如。年十七。補邑庠。試屢冠諸生。以學行重一時。于科第猶掇之也。顧志在出世。每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從游講藝。必折歸佛理。業已棲心凈土矣。家戒殺生。祭必素。居常太息曰。人命過隙耳。浮生幾何。吾三十不售。定超然長往。何終身事齷齪哉。前婦張氏。生一子殤。婦亡。即不欲娶。母強之。議婚湯氏。湯貧女齋蔬。有富者。欲得師為佳婿。陰間之。師竟納湯。然意不欲成夫婦禮。年二十七。父喪。三十一。母喪。因涕泣曰。親恩罔極。正吾報答時也。至是。長往之志決矣。嘉靖乙丑。除日。師命湯點茶。捧至案。盞裂。師笑曰。因緣無不散之理。明年丙寅。訣湯曰。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為計。湯亦灑然曰。君先往。吾徐行耳。師乃作一筆勾詞。竟投性天理和尚祝發。乞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就壇受具。居頃。即單瓢只杖游諸方。遍參知識。北游五臺。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隨眾煉魔。入京師。參遍融笑巖二大老。皆有開發。過東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師以母服未闋。乃懷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居必奉。其哀慕如此。至金陵瓦官寺。病幾絕。時即欲就茶毗。師微曰。吾一息尚存耳。乃止。病間歸。越中多禪期。師與會者五。終不知鄰單性字。隆慶辛未。師乞食梵村。見云棲山水幽寂。遂有終焉之志。山故伏虎禪師剎也。楊國柱陳如玉等。為結茅三楹以棲之。師吊影寒巖。曾絕糧七日。倚壁危坐而已。村多虎。環山四十里。歲傷不下數十人。居民最苦之。師發悲懇。為諷經施食;⒒妓鞂。歲亢旱。村民乞師禱雨。師笑曰。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眾堅請。師不得已出。乃擊木魚。循田念佛。時雨隨注。如足所及。民異之。相與累累然。挈材木。荷鋤钁。競發其地。得柱礎而指之曰。此云棲寺故物也。師福吾村。吾愿鼎新之。以永吾福。不日成蘭若。外無崇門。中無大殿。惟禪堂安僧。法堂奉經像。余取蔽風雨耳。自此法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遂成叢林。師悲末法。教網滅裂。禪道不明。眾生業深垢重。以醍醐而貯穢器。吾所懼也。且佛設三學以化群生。戒為基本;涣。定慧何依。思行利導。必固本根。第國制。南北戒壇久禁不行。予即愿振頹綱。亦何敢違憲令。因令眾半月半月。誦梵網戒經。及比丘諸戒品。由是遠近皆歸。師以精嚴律制為第一行。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以發明之。初師發足參方。從參究念佛得力。至是遂開凈土一門。普攝三根。極力主張。乃著彌陀疏鈔十萬余言。融會事理。指歸唯心。又憶昔見高峰語錄。謂自來參究此事。最極精銳。無逾此師之純鋼鑄就者。向懷之行腳。惟時師意。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錄古德機緣中吃緊語。編之曰禪關策進。并刻之。以示參究之訣。蓋顯禪凈雙修。不出一心。是知師之化權微矣。萬歷戊子。歲大疫。日斃千人。太守余公良樞。請公詣靈芝寺禳之。疫遂止。梵村舊有朱橋。潮汐沖塌。行者病涉。余公請師倡造。師云。欲我為者。無論貧富貴賤。人施銀八分而止。獨用八者。意取坤土以制水也;蜓。工大施微?蛛y竣事。師云。心力多。則功自不朽。不日累千金。鳩工筑基。每下一樁。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數日。橋竟成。昔錢王以萬弩射潮。師以一心力當之。何術哉。師道價日增。十方衲子如歸。師一以慈接之。弟子日集。居日隘。師意不莊嚴屋宇。取安適。支閣而已。其設清規益肅。眾有通堂。若精進。若老病。若十方。各別有堂。百執事各有寮。一一具鎖鑰。啟閉以時。各有警策語。依期宣說。夜有巡警。擊板念佛。聲傳山谷。即倦者。眠不安。寢不夢。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凜若冰霜。即佛住祇桓。尚有六群擾眾。此中無一敢諍而故犯者。不盡局百丈規繩。而適時救弊。古今叢林。未有如今日者。具如僧規約。及諸警語。赫如也。極意戒殺生。崇放生。著文久行于世。海內多奉尊之。曾講圓覺經于凈慈。聽者日數萬指。如屏四匝。因贖寺前萬工池為放生池。師八十誕辰。又增拓之。合城中上方長壽兩池。歲費計百余金。山中設放生所。救贖飛走諸生物。充牣于中。眾僧減口以養之。歲約費粟二百石。亦有警策守者。依期往宣白。即羽族善鳴噪者。聞木魚聲。悉寂然而聽。宣罷。乃鼓翅喧鳴。非佛性哉。噫。佛說孝名為戒。儒呵有養無敬。師于物養而敬。且有禮者也。非達孝哉。師道風日播。海內賢豪。無論朝野。靡不歸心感化。若大司馬宋公應昌。太宰陸公光祖。宮諭張公元忭。司成馮公夢禎。陶公望齡。次第及門問道者。以百計。皆扣關擊節。征究大事。靡不心折。盡入陶鑄。監司守相。下車伏謁。及賢豪侯參者。無加禮。不設饌。皆甘糲飯。臥敗席。任蜥緣蚊嘬無改容。皆忘形屈勢。至則空其所有。非精誠感物。何能至是哉。侍郎王公宗沐。問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師云。貓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自代云。走卻法師。留下講案。又書頌曰。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惑。貓兒突出畫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侍御左公宗郢。問念佛得悟否。師曰。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仁和令樊公良樞。問心雜亂如何得靜。師曰。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坐中一士曰。專格一物。是置之一處。辦得何事。師曰。論格物。只當依朱子豁然貫通去。何事不辦得;騿枎。何不貴前知。師云。譬如兩人觀琵琶記。一人不曾經見。一人曾見而預道之。畢竟同觀。終場能增減一出否。今上慈圣皇太后。崇重三寶。偶見師放生文。甚嘉嘆。遣內侍赍紫袈裟齋資往供。問法要。師拜受。以偈答之。師極意悲幽冥苦趣。自習焰口。時親設放。嘗有見師座上,F如來相者。蓋觀力然也。師天性樸實簡淡。無緣飾。虛懷應物。貌溫粹。弱不勝衣。而聲若洪鐘。胸無崖岸。而守若嚴城。御若堅兵。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經濟洪纖。不遺針芥。即畫叢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核因果。明罪福。養老病。公眾僧。不滲滴水。自有叢林以來。五十年中。未嘗妄用一錢。居常數千指。不設化主。聽其自至。稍有盈余。輒散施諸山。庫無儲蓄。凡設齋外。別持金銀作供者。隨手散去。施衣藥。救貧病。略無虛日。偶檢私記。近七載中。實用五千余金。不屬常住。則前此歲歲可知已。師生平惜福。嘗著三十二條自警。垂老自浣濯。出溺器。亦不勞侍者。終身衣布素。一麻布幃。乃丁母艱時物。今尚存。他可知已?値熤俾。以平等大悲。攝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佛囑末世護持正法者。依四安樂行。師實以之。歷觀從上諸祖。單提正令。未必盡修萬行。若夫即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見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師一人而已。先儒稱寂音為僧中班馬。予則謂師為法門之周孔。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師之才。足以經世。悟。足以傳心。教。足以契機。戒。足以護法。操。足以勵世。規。足以救弊。至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廣運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出世始終。無一可議者?芍^法門得佛之全體大用者也。非夫應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臨終時。預于半月前。入城別諸弟子。及故舊。但曰。吾將他往矣。還山。連下堂。具茶湯設供。與眾話別。云。此處吾不住。將他往矣。中元設盂蘭盆。各薦先宗。師曰。今歲我不與會矣。有簿記。師密題曰。云棲寺直院僧。代為堂上蓮池和尚。追薦沈氏宗親云。過后始知其懸記也。七月朔晚。入堂坐。囑大眾曰。我言眾不聽。我如風中燭。燈盡油干矣。只待一撞一跌。才信我也。明日要遠行。眾留之。師作三可惜。十可嘆。以警眾。時淞江居士徐琳等。五人在寺。令侍者送遺囑五本。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目無語。城中諸弟子至。圍繞。師復開目云。大眾老實念佛。毋捏怪。毋壞我規矩。眾問誰可主叢林。師曰。戒行雙全者。又問目前。師曰。姑依戒次。言訖。面西念佛。端然而逝。萬歷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時也。師生于嘉靖乙未。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師自卜寺左嶺下。遂全身塔于此。其先偶湯氏。后師祝發。建孝義庵。為女叢林主。先一載而化。亦塔于寺外之右山。師得度弟子廣孝等。為最初上首。其及門授戒得度者。不下數千計。在家無與焉?N紳士君子。及門者亦以千計。而私淑者無與焉。其所著述。除經疏。余雜錄如竹窗三筆等。二十余種。行于世。率皆警發語。師素誡弟子。貴真修。勿顯異。故多靈異不具載。嗚呼。我聞世尊。深念末法眾生難度?謹嗷勖。靈山會上。求護正法者。即親蒙授記。亦不敢入。惟地涌之眾力任之。且曰。我等末世持經。當具大忍力。大精進力。即有現身此中。亦不自言其本。泄佛密因。但臨終陰有以示之耳。觀師之行事。潛神密用。安忍精進之力。豈非地涌之一乎。抑自凈土而來乎。不然。從凡夫地。求自利尚不足。安能廣行利他。護持正法。始終無缺者乎。予有感而來。略拾師之行事。以昭來世。其他具諸別傳。乃為之銘曰。
  三毒焰熾。五熱周章。孰能藥石。頓使清涼。
  欲海橫流。波浪滔天。誰能濟度。駕大法船。
  惟我大師。實乘愿力。放身其中。隨宜調適。
  早斷愛根。如獅脫索。才出塵勞。便露頭角。
  開凈土門。張法界網。撈漉三根。其赴如響。
  以金剛鎞。刮翳眼膜。根本不生。枝葉自落。
  大冶紅爐。慈悲忍力。入此陶镕。癡狂頓息。
  毛孔光明。通身手眼。從無用中。法輪常轉。
  若非付囑。定是地涌。豈屬尋常。具大勇猛。
  師從空來。亦從空去。雖善藏身。欲隱彌露。
  鐘鼓交參。云霞綺互。塔影高標。法身常住。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第一
    明古杭云棲寺沙門袾宏述

    此經疏鈔。大文分三。初通序大意。二開章釋文。三結釋咒意。為順諸經序。正。流通。三分。亦順凈業信行愿故。
    ○初通序大意(五)  初明性二贊經三感時四述意五請加
    ○初明性
  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
    通序經意。大文分五。自初明性。乃至五請加。今初明性。此經蓋全彰自性。又諸經皆不離自性。故首標也。靈者靈覺。明者明顯。日月雖明。不得稱靈。今惟至明之中。神解不測。明不足以盡之。故曰靈明。徹者通也。洞者徹之極也。日月雖遍。不照覆盆。是徹而未徹。今此靈明。輝天地。透金石。四維上下。曾無障礙。蓋洞然之徹。靡所不徹。非對隔說通之徹。云洞徹也。湛者不染。寂者不搖。大地雖寂。不得稱湛。今惟至寂之中,搩魺o滓。寂不足以盡之。故曰湛寂。恒者久也。常者恒之極也。大地雖堅。難逃壞劫。是恒而未恒。今此湛寂。推之無始。引之無終。亙古亙今。曾無變易。蓋常然之恒。無恒不恒。非對暫說久之恒。云常恒也。非濁者。云有則不受一塵。非清者。云無則不舍一法。無背者?v之則無所從去。無向者。迎之則無所從來。言即此靈明湛寂者。不可以清濁向背求也。舉清濁向背。意該善惡圣凡有無生滅增減一異等。大哉二句。贊辭。大者當體得名。具遍常二義。以橫滿十方。豎極三際。更無有法可與為比。非對小言大之大也。真者不妄。以三界虛偽。唯此真實。所謂非幻不滅。不可破壞。故云真也。體者。盡萬法不出一心之體。體該相用?偠徽骟w也。不可思議者。如上明而復寂。寂而復明。清濁不形。向背莫得。則心言路絕。無容思議者矣。不可思者。所謂法無相想。思則亂生。經云。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是也。又法無相想。思亦徒勞。經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是也。故曰心欲緣而慮亡也。不可議者。所謂理圓言偏。言生理喪。經云。凡有言說。皆成戲論。是也。又理圓言偏。言不能盡。經云。一一身具無量口。一一口出無量音。如善天女。窮劫而說。終莫能盡。是也。故曰口欲談而詞喪也。又此經原名不可思議。故用此四字總贊前文。蓋是至理之極名也。末句結歸。言如是不可思議者。當是何物。惟自性乃爾。言性有二。兼無情分中。謂之法性。獨有情分中。謂之佛性。今云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爾如然。非作得故。是我自己。非屬他故。此之自性。蓋有多名。亦名本心。亦名本覺。亦名真知。亦名真識。亦名真如。種種無盡。統而言之。即當人靈知靈覺本具之一心也。今明不可思議者。惟此心耳。更無余物有此不思議體與心同也。若就當經。初句即無量光。洞徹無礙故。二句即無量壽。常恒不變故。三四句即靈心絕待。光壽交融。一切功德皆無量故。五句總贊。即經云。如我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末句結歸。言阿彌陀佛全體是當人自性也。又初句明無不照。即用大。二句靜無不含。即相大。三四句迥絕二邊。即體大。五句總贊。所謂即三即一。雙泯雙存。辭喪慮亡。不可思議。末句亦結歸自性也。又初句言照。即解脫德。二句言寂。即般若德。三四句言寂照不二。即法身德。五句總贊。末句結歸。例上可知。又以四法界會之。則清濁向背。是事法界。靈明湛寂。是理法界。靈明湛寂而不變隨緣。清濁向背而隨緣不變。是理事無礙法界。不可思議。是事事無礙法界。以此經分攝于圓。亦得少分事事無礙故。末言自性。亦是結屬四法界歸一心也。
    ○二贊經(二) 初總贊二別贊
    ○初總贊
  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齊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惟佛說阿彌陀經歟。
    上言靈明湛寂之體。本無清濁向背。畢竟平等。惟是一心。今謂約生滅門。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則無明所覆。失本流末。渾亂真體。故名曰濁。如澄泥沙。復使凈潔。斯之謂清。即指轉五濁而成清泰也。無明所引。棄覺逐塵。違遠真體。故名曰背。返其去路。復使歸還。斯之謂向。即指背娑婆而向極樂也。然此且就眾生一期從迷得悟而言。似有澄之返之之跡。而于自性。實無得失。亦無增損。是故時濁時清。水非易性。忽背忽向。人無二身。所謂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也。三祇者。三阿僧祇劫也。僧祇解見后文。言三者。以釋迦成道。從古釋迦至尸棄。歷七萬五千佛。從尸棄至燃燈。歷七萬六千佛。從燃燈至毗婆尸。歷七萬七千佛。云三祇也。備經多劫。遠之又遠。而今不越一念。疾超生死。一念者。即能念阿彌陀佛之一念也。諸圣者。佛及菩薩也。自凡望圣。隔之又隔。而今不出片言。直登不退。片言者。即所念阿彌陀佛之片言也。至哉二句。贊辭。至。極也。至極而無以加也。妙者。即上四句總明妙義。用者。力用也。夫垢心難凈;烊酎S河。妄想難收。逸如奔馬。歷恒沙無數量之劫。輪轉未休。攻三藏十二部之文。覺路彌遠。而能使濁者清。背者向。一念頓超。片言即證。力用之妙。何可思議。用從體相而出。故止言妙用也。末句結歸。言如是妙用當是何經。惟佛說阿彌陀經。足以當之;騿。小乘且置。只如諸大乘經。廣如山積。云何妙用偏贊此經。答。修多羅中雖具有此義。未有如此經之明且簡者。故夫稱性而談。正直而說。非不圓頓。而澄濁返背。方便未彰。其余法門;蚝撇┒y持;蛴纳疃璐。今但片言名號。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 。即方便而成圓頓。神功勝力。不歸此經。將誰歸乎。又前是性德。今是修德。前是自性清凈。今是離垢清凈。乃至性盡障盡等;ト诓欢。如教中說。
    ○二別贊(四) 初先出說經所以二統論凈土功德三特示持名為要四廣顯持名所被
    ○初先出說經所以
  故我世尊。乍說三乘。終歸一實。等頒珍賜。更錫殊恩。
    承上。此經具有如是不可思議功德。故佛說此經。良有以也。乍者暫也。暫時之說。非究竟也。三乘者。乘本無三。權說有三。謂聲聞緣覺菩薩也。終者對乍而言。實者對權而言。言世尊始成正覺。演大華嚴。大教難投。隨眾生根。說三乘法。后乃會權歸實。悉與大車。故曰等頒珍賜。此如來一代時教之大致也。而于其中。復出念佛一門。不論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會之歸實。但往生者。即得不退。喻如不次之擢。蔭序之官。恩出非常。名殊恩也。又殊恩復含二義。一者念佛是恩中之殊。二者持名念佛。又殊恩中之殊也。
    ○二統論凈土功德 
  指四十八之愿門。開一十六之觀法。愿愿歸乎普度。觀觀宗乎妙心。
    上贊凈土法門之勝。今于凈土。先出余經。然后較量此經更為殊勝。愿門。觀法。具在二經。言從初愿以至愿終。無非盡攝眾生同生凈土。自初觀以至觀末。悉是空假中道圓極一心。由此一心。出生大愿而成正覺。即以本愿還度眾生。而歸一心凈土法門。二經大較。意蓋如此。
    ○三特示持名為要(二) 初較論要約二究明利益
    ○初較論要約
  又以愿門廣大。貴在知先。觀法深玄。尤應守約。知先則務生彼國。守約則惟事持名。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
    即前大本觀經。較而論之。知持名尤為要約也。廣大者。以四十八愿。帲包幽顯。統括圣凡。廣大恢宏。茫無畔岸。入之必有由漸。故貴知先。傳曰。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深玄者。以門分十六。事匪一端。而復妙觀精微。初心靡及。操之必得其要。故應守約。軻氏曰。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云何知先。由生彼國。近事如來。如是大愿。庶可希冀。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故以求愿往生為先務之急也。云何守約。良以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佛雖至極。惟心即是。今聞佛名。一心執持?芍^至簡至易。功不繁施。而萬法惟心。心清凈故。何事不辦。剎那運想。依正宛然。舉念欲生。便登彼國。是則難成之觀。不習而成。故以持名念佛。所守尤為要約也。天如謂大圣悲憐。直勸專持名號是也。舉名者。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該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凈。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專持者。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該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該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恒沙微塵一切行門。攝無不盡。故名守約。
    ○二究明利益(三) 初因成二果證三總結
    ○初因成
  從茲而萬慮咸休。究極乎一心不亂。
    不念佛前。念念塵勞。所謂一剎那間。九百生滅。生住異滅。分劑頭數。無量無邊。天眼莫覷。名萬慮也。此萬慮者。甲滅則乙生。俄去則倏返。百計除之。終莫能得。今以持名之力。正念才舉。雜想自除。喻如師子出窟。百獸潛蹤。杲日照霜。千林失白。名咸休也。故永明謂有人數息。覺觀不休。念佛稱名。即破覺觀。此其驗也。休之又休。窮其源本。故云究極。至于一心不亂。是為成就念佛三昧。
    ○二果證
  乃知匪離跬步。寶池涌四色之華。不出戶庭。金地繞七重之樹。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偕音。瓊院共茆堂并彩。
    既得一心不亂。始知蓮華行樹。種種莊嚴。并非心外。何必耳聽金言。方是彌陀說法。娑婆印壞。始名凈土文成者哉。然則珍禽庶鳥。瓊院茆堂。何劣何優。何凈何穢。故曰西方在目前也。
    ○三總結
  蓋由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則念極而空。無念之念。謂之真念。又念體本空。念實無念。名真念也。生無生者。達生體不可得。則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如后教起中辯。故知終日念佛。終日念心。熾然往生。寂然無往矣。心佛眾生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蓋心即是佛。佛即是生。諸佛心內眾生。念眾生心中諸佛也。故云一體。中流兩岸者。娑婆喻此。極樂喻彼。始焉厭苦欣樂。既焉苦樂雙亡。終焉亦不住于非苦非樂。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也。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意蓋如是。是則禪宗凈土。殊途同歸。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故。即是禪故。彼執禪而謗凈土。是謗自本心也。是謗佛也。是自謗其禪也。亦弗思而已矣。
    ○廣顯持名所被
  此則理之一心。全歸上智。亦復通乎事相。曲為鈍根。
    理事一心。詳見后文。今謂自性唯心。正指經中理一心不亂言耳。上智乃克承當。鈍根未能領荷。故此一心。不專主理而亦通事。以事一心。人皆可行。所謂夫婦之愚不肖。而與知與能者也。如天普蓋。似地普擎。大造之中。無棄物故。
    ○三感時(三)  初總嘆二別嘆三結嘆
    ○初總嘆
  奈何守愚之輩。著事而理無聞。小慧之流。執理而事遂廢。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圣之書。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
    上言佛慈雙被智愚。今言眾生不體佛意。有善教。無善學。故可嘆也。守愚者。愚而甘愚。小慧者;鄱换。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資。不可偏廢。著此執彼。厥弊等耳。蒙童喻全愚;柚晌撮_。僅能讀文。了不解義。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貧士喻小慧。昔有窘人。路獲遺券。見其所載田園宮室。金帛米粟。種種數目。大喜過望。自云巨富。不知數他人寶。于己何涉。所謂雖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約理則無可念。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無念。故理事雙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后謂之大智也。
    ○二別嘆
  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上文雙揭二病。今于二病。別舉其尤。謂著事而信心不切。固無足論。假使專持名號。念念相繼。無有間斷。雖或不明諦理。已能成就凈身。品位縱卑。往生必矣。所謂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惡。但恐榜上無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執理而心實了明。亦不必論。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于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凈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問。何故不咎鈍人。反抑利者。答。利者恃才高舉。常謂遠勝鈍人。今為此說。使知畫虎弗就。反落一籌。冀彼知非;匦哪罘。非曰抑之。實惜之耳。
    ○三結嘆
  遂使垂手徒勤。倚門空望。上孤佛化。下負己靈。今生以及多生。一誤而成百誤。甘心苦趣。束手死門。無救無歸?杀赏。
    垂手者。古云。嫂溺援之以手。倚門者。王孫賈母云。汝朝出而不還。則吾倚門而望。今謂眾生沒于苦趣。佛援之如垂手深淵。眾生背覺合塵。佛念之如倚門望子。援之雖殷。念之雖切。深沉不起。遠逝無還。是孤佛化也。下負者。凡厥有心。定當作佛。故佛教持名。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而漠然不信。寧不負己靈乎。今生多生者。生生墮落。無有窮已也。一誤百誤者。此生蹉過。多劫難逢也。入苦趣。似蠅蛆飫于廁中。赴死門。類牛羊就乎屠肆。莫為救拔。無可歸憑。豈不哀哉。
    ○四述意(三) 初愧己不德二明己所尚三原己釋經
    ○初愧己不德
  袾宏。末法下凡。窮陬晚學。罔通玄理。素鄙空談。畫餅何益饑腸。燕石難誣賈目。
    上明念佛獲如是益。不念佛招如是損。故述己意。惟崇念佛。今初先以鈍根自量也。末法。則生之不時。下凡。則報之不勝。窮陬。則見之不廣。晚學。則智之不深。事且未能。況復知理。明所言不足取信于人也。素鄙者。自知淺劣。愧鄙空談。所謂恥其言而過其行也。畫餅可知。喻空談也。燕石者。似玉而非玉者也。賈胡者。西域賈人善別寶者也。昔有得燕石者。自謂瑜瑾。驕眩俗目。冀得重售。以示賈胡。曰。石也。大慚而返。喻依稀見道。仿佛不真。明眼人前?白饕恍。
    ○二明己所尚
  祗承先敕。篤奉斯經。望樂國為家鄉。仰慈尊如怙恃。
    既揣鈍根。事必師古。祗者。敬也。世主玉音。法王金口。均名曰敕。篤奉者。奉之至也。樂國言家鄉者。寂滅凈土。乃當人安身立命處。而舍離故里。飄泊他鄉。游子伶仃。唯有思歸一念而已。慈尊言怙恃者。父曰吾怙。母曰吾恃。佛以大慈大悲。接引眾生。是懷我以圣胎。飼我以法乳。即今內外身心。莫不荷其恩力而得成立。劬勞之德。昊天罔極。而乃叛棄本生。螟蛉異姓。惟應懷慕終身。左右無方。定省不違而已。
    ○三原己釋經
  仍以心懷兼利。道貴弘通?攀桴r見其全。惟數解僅行于世。辭雖切而太簡。理微露而不彰。不極論其宏功。儔發起乎真信。頓忘膚見。既竭心思?偸詹款愇褰。直據文殊一行。而復會歸玄旨。則分入雜華。貫穿諸門。則博綜群典。無一不消歸自己。有愿皆回向菩提。展此精誠。乞求加被。
    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薩發心。故不忍獨善其身。心懷兼利也。兼利之道。弘法為先。而此經注疏。今多泯沒;艧o由。雖一二僅存。略舉大端。未暢厥旨。宏功者。即不可思議功德也。不知此經具有如是功德。則疑而不信。信亦不真。疏鈔之作。不容已也。膚見者。肌膚在表。所入不深。喻淺見也。淺見奚能測佛深義。而以救世心殷。頓忘其陋也。心思者。心之官則思。堯舜之圣。尚竭心思。我何人斯。庸可忽也。部類者。專談極樂大本等五經也。文殊者。文殊般若經。專稱名字一行三昧也。雜華者。以華嚴性海為宗。明教非權淺也。群典者。引諸經論以證明。言非臆見也。詳如義理部類二門。及后經文中辯。消歸自己者。明不專事相。究其歸著。悉皆消化融會。歸于我之本性。良由世出世間。無一法出于心外。凈土所有依報正報。一一皆是本覺妙明。譬之瓶環釵釧。器器唯金。溪澗江河。流流入海。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叵蚱刑嵴。凡所修為。咸愿往生。是名回向。而向無他向;叵蛭鞣秸;叵蜃孕砸。末二句。躡前起后。欲興善事。必仗佛加。菩薩且然。況復凡品。精者無二。誠者不虛。古謂精誠之極。鬼神與通。而況三寶大慈。憫念眾生。猶如赤子。但有利于眾生。精誠求之。寧不加被。
    ○五請加
  歸命娑婆說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不可思議佛護經。舍利文殊諸圣者。二土六方遍塵剎。過去見在及當來。無盡三寶咸證知。惟愿慈悲攝受我。我今妄以穢土見。蠡測如來清凈心。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圣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歸命。如波羅密例。倒語法也。歸義有二。一者歸投義。言世人至重者身命。舉身命而歸依。誠敬之至。無二心也。二者歸元義。舉身命而歸依。即是總攝六根還歸一心也。娑婆言釋迦。西方言彌陀。先釋迦者。教所由興也。孺子封侯。尚不背本。凡夫入圣。豈得辜恩。古有臨終焚香先供養釋迦者。正此意也。說法主者。說法度生。一土之中。無二佛故。接引者。眾生念佛。佛垂接引。喻如行路。弱者接而濟之。迷者引而導之也。復有二義。見生接引。則資其道心。臨終接引。則攝其神識。大慈尊者。如母憶子。名之曰慈。慈無以加。名之曰大。尊即主義。交互言之。亦可釋迦此土之尊。彌陀彼土之主也。兼二如來。是謂佛寶。不可思議佛護念經。此經原名也。是謂法寶。舍利文殊等。聞經眾也。是謂僧寶。稱之為寶。略有六義。一希有義。二離垢義。三勢力義。四莊嚴義。五最勝義。六不改義。具如要集中說。推而極之。極樂娑婆二土。四維上下十方。以至微塵佛剎。則遍一切處。過,F。未來。則遍一切時。于中三寶。橫該豎徹。無窮盡也。又三寶者。復分事理。有別有同。如后文辯。今是內外自他悉歸命也。古云。佛滅度后。凡諸弟子。所有著述。皆歸三寶。良由圣境高玄。佛言微妙。而欲以凡夫亳末之智。罔自評量。是乃用蠡測海。持管窺天。漫自疲勞。所得幾何。故必歸命三寶。冥希加被。威神者。如經言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賢圣力不可思議。仗三寶力。能使愚衷。忽成勝智。凡口所述。冥通圣心也。遐邇者。兼處與時。處則由一隅以至周遍十方。時則由剎那以至盡未來際。皆名自邇及遐也。含靈者。揀非木石。謂一切有情也。見聞隨喜者。但于此經。目覽耳聽。以至暫爾隨順生歡喜者。皆植善根。同生彼國也。寂光者。如來真凈土。生彼國已。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得自本心。寂照不二。名常寂光。無上果者。佛證圓滿大覺。超越二乘及諸菩薩。此果之上更無過者。名無上果。是證佛一切種智也。經云。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知但得往生。畢竟成佛。故云同證寂光無上果也。乞求加被。意蓋如此。以上通序一經大意竟。
    ○二開章釋文(二) 初略標二詳釋
    ○初略標
  將釋此經?倖⑹T。一教起所因。二藏教等攝。三義理深廣。四所被階品。五能詮體性。六宗趣旨歸。七部類差別。八譯釋誦持。九總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此例華嚴疏旨。略為十門。前八義門。后二正釋。又此與天臺五重玄義。大同小異。蓋開之成十。束之成五。稍有詳略云爾。
    ○二詳釋(十) 初教起所因(至)十別解文義。
    ○初教起所因(二) 初總二別
    ○初總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則一代時教?偲浯笠。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此經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
    大事因緣者。引法華經文。彼經以如來出世。本欲度諸眾生。悉皆成佛。不得已故。權說三乘。后至機熟。會三歸一。方酬本意。故知華嚴以后。法華以前。雖有種種法門。淺深不一。無非為此大事因緣。除此一大事外。更無二事。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二別
  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二特于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凈土故。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實悟無生故。十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
    釋見下文。而生起有序。喻如鉤鎖。初以眾生迷溺。為作津梁。二所以能為津梁者。為有最勝方便故。三何名最勝方便。以能直度凡夫故。四豈獨凡夫。亦度二乘圣人故。五豈獨二乘。亦度菩薩故。六豈獨人中。亦普度一切眾生故。七豈獨平處度生。偏度障難故。八雖云度生如是廣大。實不離眾生一念得入無念故。九既即念得無念。亦即生得無生故。十通該前九。知此持名念佛。徑中之徑故。又由是徑中之徑。乃能津梁末法故。則后先次第。終始循環。故云鉤鎖。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佛成道時。已當濁世。況今末法。正入斗爭。轉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賴此經神力。救拔余生。豈非至極悲心。預垂濟度。
    已當濁世者。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劫濁。釋迦出時。人壽百歲。久經濁世。已為可憫。正入斗爭者。前五百年。解脫堅固。漸次五百。禪定多聞而及塔寺。今當斗爭堅固之時。更為可憫。后之又后者。乃至法滅。倍更可憫。故佛說此經。略而計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時。憐此五濁。說難信法。是為第一重大悲憫念眾生。二者佛滅度后。;廴諟\。罪障益深。故說此經。咸令未來雖不見佛。佛滅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為第二重大悲憫念眾生。三者如大本言。佛滅久遠。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獨留此經住世度生。最后方滅。則知滔天之際。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猶稱法炬。是為第三重大悲憫念眾生也。譬之慈父。憂念后昆。心無盡故。置為生計。能使遠裔殘支。至于家破身貧。猶堪資藉。故曰至極悲心。預垂濟度。
  二特于無量法門出勝方便者。入道多門。本無揀擇。險夷曲直。難易攸分。則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最為方便。略陳有四。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二不斷惑業。得出輪回方便。三不修余行。得波羅密方便。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法門者。道體幽玄。從門始入。為門不同。故云無量。權巧接引。令得入門。名為方便。而言勝者。方便中方便也。即觀經所謂異也。多門者;蛑^門門可以入道。何必念佛往生。而有易有難。不妨無揀擇中而說揀擇。險者崎嶇難行。曲者紆回難到。喻余門也。夷坦則易行。喻念佛人皆可為。直捷則易到。喻念佛速超生死。如韋提希。亦遍觀十方世界。而惟愿生極樂也。得常見佛者。起信論既示真如三昧。及二門止觀竟。復云。有初學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懼謂信心難就。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于佛。如修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是也。故知靈山已過。龍華未來。無佛世中。而得見佛。是名最勝第一方便。得出輪回者。由惑起業。由業感報。往來六道。輪轉無窮。依余法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而托質世間。升沉未保。唯茲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國。即超三界。不受輪轉。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是為最勝第二方便。得波羅密者。諸菩薩眾。有恒沙劫中。修六度萬行。未能滿足。而今一心念佛。萬緣自舍。即布施波羅密。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密。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禪定波羅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密。推而極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如大本法藏愿云。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神通自在波羅密多。不取正覺。是為第三最勝方便。得疾解脫者。智論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余行。不能滅罪。后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凈土。又十住斷結經云。是時座中。有四億眾。自知死此生彼。牽連不斷。欲為之源。樂生無欲國土。佛言西方去此無數國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凈。無淫怒癡。蓮華化生。不由父母。汝當生彼。故大本云。菩薩欲令眾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是知蟻山風水。遲疾天殊。古謂欲得一生取辦。便于是法留心。是名最勝第四方便。
  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者。以諸眾生沉迷自性。甘受輪回。曠劫至今。曾無省勵。故示苦樂兩土。爰開折攝二門。激之揚之。俾欣俾厭。勝心既發。凈業斯成。
    若據平等法門。非垢非凈。則欣厭無地。折攝何施。但今生死凡夫。迷心逐境。備歷輪回。頭出頭沒。甘心忍受。曾無一念省發奮勵。求愿出離。而復遮其欣厭。欲令直悟自心。是猶田蛙井鮒。不與之水。而反責以沖霄。只益沉淪。于事何濟。于是無苦樂中。示苦示樂?嘁哉鄯。樂以攝受。折則激其頑迷。而令起厭離。攝則揚其懈怠。而俾生欣樂。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穢。乍聞凈妙?F鹪盖。此大火聚。彼清涼池。炎燒眾生。不得不避此而趨彼矣。方便度生。法自應爾。生彼國已。見佛聞法。得無生忍。方悟此心本來平等。
  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凈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滯。聞說凈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故令回小向大。發意往生。
    乍得我空者。小乘但悟蘊中無我。不知蘊亦是空。執境為有。唯欲避境趨寂。故聞凈土化生。心不喜樂。如諸聲聞。不見舍那神力。不與菩薩大會。以本不贊說十方佛剎清凈功德故。古謂小乘無他佛之說。大教有剎海之談。斯名獨善之流。亦號鈍阿羅漢。是以教令回斷滅心。修凈土行。乃知諸佛菩薩。悲智行愿。如是廣大。如是無盡。心不礙境。境不礙心。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終日度生。終日無度。而單修禪定。不愿往生。是為大失矣。
  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者。初發心菩薩。大心雖建。勝忍未成。所謂弱羽止可纏枝。嬰兒猶應傍母。入正定聚。親彼世尊。方得忍證無生。終成佛果。乘大愿筏?嗪6壬。如智論中說。且夫六心墮落。塵劫聲聞。魚子庵羅。足為明鏡。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
    智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何以故。煩惱強故。未得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彼。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難得。以施戒福力;蜃魍醭。富貴自在?v遇知識。不肯信從;拿苑乓。廣作眾罪。由此墮落。又喻二人救溺。直入水救。彼此俱溺。有方便者。往取船筏。乘之救接。皆得免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要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苦海救度眾生。如得船者。又云譬如嬰兒離母;驂櫩泳;蚩嗜樗。又如弱羽。只可依樹纏枝。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凡夫無力。唯應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臨終正念。決定往生。見佛得忍。還來三界救度眾生。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進退未定。今生安養。無論高下。皆不退轉故。聚者會也。即文中諸上善人之會。今謂入此聚中。見佛聞法故。六心墮落者。身子發菩薩心。已證別教六住。因逢乞眼。遂退大心。沉淪五道。塵劫聲聞者。有于大通佛世發心。皆因退大。塵點劫來。墮聲聞位。故經云。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引此以明初心菩薩。猶宜親近如來。得所依歸。終無退轉故。菩薩父者。華嚴十一經。威光童子。睹如來相獲十種益。首云得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疏謂以念佛三昧。菩薩之父。故首明之。良由菩薩以方便為父。念佛即真涉事。是方便故。又念佛成佛。是親種故。十地始終者。十地文中。從初至末。地地皆云一切所作不離念佛。又云。遠行地菩薩。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凈妙行莊嚴佛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蛉氤醯。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凈佛土中。故龍樹以初地往生。摩差末以得忍往生。至如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發愿往生。莫可勝數。況初心乎。永明謂欲托質蓮臺。永離胎藏。生極樂等諸佛國土游戲神通者。皆能了達自心。無不化往。天如謂汝若悟心。則凈土往生。萬牛不能挽矣。然則初心菩薩。雖曰了明。去佛尚遠。正爾求生不可后也。
  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者。諸余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是以華藏如盲。螢光增結。唯此一法。上下兼收?芍^萬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豈不慈門廣大。普度無遺。
    如盲者。如來于逝多林中。演大華嚴。彼時上德聲聞。身子目連等。如盲如聾。杜視絕聽。乃至積行菩薩。猶云曝腮。明高之則道大機小故。增結者。凈名經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發露求懺。優波離為依律定罪。疑心不釋。凈名言。汝毋以常法擾亂其心。重增此二比丘罪。永嘉擬之螢光。謂不能開其迷暗。而反增益之也。明卑之則機深教淺故。他若不凈錯施爐鞴。數息不利冢人。彼此為門。亦復各異。而淺深小大。勢不兼宜。惟此念佛法門。三輩九品。悉皆度脫。徹上。則三心圓發。直入無生。徹下。則十念成功。亦生彼國。所謂不離一法。巧被諸根。豪杰無下抑之羞。庸愚有仰攀之益。蓋無機不收。有情皆攝者也。阿伽陀者。西域藥名。能以一藥總治諸疾。喻但持佛名。五欲三毒。無量煩惱。乃至偏乘外道。一切見病。悉斷除故。巨冶者。一冶之中。陶鑄萬物。各成其器。喻但持佛名。隨彼根行。九品往生。皆不退故。廣大者。周易乾曰大生。坤曰廣生。今無所不度。喻如天覆地載。并育兼容。至慈無擇。名普門也。
  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者。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見。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為護念。直至道場。故知澤圖辟怪。寶鏡遁妖。正念分明。無能嬈者。
    多諸障難者。行人于禪觀中。擊發陰魔。如楞嚴開五十種。皆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知正見稍虧。邪魔遂熾。無益更損。求升反沉。由此淺根怖道不學。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攝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測。雖有魔事。行將自消。又經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以阿彌陀佛。及十方佛。常護念故。從今發心。直至道場。自始至終。吉無不利。良由正念分明?v魔來者。易識易遣。非比耽靜著空。中無主宰。逢魔不覺。遂至入心者也。澤圖寶鏡者。以此二喻。明非但佛力。即是自己念力也。有神獸名白澤。能人言。辨萬物之情。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澤之圖。必無如是妖怪。又山精野魅。能變形種種。誑惑于人。而不能變鏡中之形。喻念佛者。正念現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者。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則舍病體更無自身。即寇盜原吾赤子。
    起信論云。心體離念。而起念念佛。豈不反擾其心。佛藏經云。無覺無觀。名為念佛。無想無語。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豈不反背于佛。今謂滅諸覺觀。實相念佛。理則誠然。但以心雖離念。而無明染心。念念相續。如七年之病。久亂之民。故曰慣習。茲欲勉強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動歸止。止更彌動?v粗念暫息。細念猶存。便謂相應。錯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絕慮忘緣。何不即緣慮而作修進。故以念還攻于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也。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于念外別得菩提。故云萬法虛偽。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觸目菩提矣。喻如病體瘳時。便名健體。亂民定后。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醫必滅身而療病。將必屠國而安民也。豈理也哉。
  九巧示因于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生。而亟欲滅生以求無生。彌求彌遠。今以求生凈土。乃悟無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芍^通玄秘訣。換骨神丹。
    僅名現相者。華嚴地地皆曰無生。而正得乃歸八地。其七地云。凈無量身口意。得無生法忍光明。疏謂無生法忍。八地所得。今茲七地。于彼法忍明相現前。未為真得。如觀經疏。以無生即屬初住。意略同此。乃至八地。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也。故知無生。圣且難之。況凡輩乎。彌遠者。厭生為患。亟欲滅生以歸于無。而滅非真滅。只益劬勞。終成輪轉。如牛壞車。古有明喻。今專念佛。發愿往生。生彼國已。華開見佛。識自本心。本自不生。生亦何礙。所謂熾然求生。而不乖于無生之理。終日生而未嘗生者。乃所以為真無生也。有生而悟無生。故云入有得空。生屬凡夫。而因生無生。故云即凡成圣。就路還家。潛超密度。難思難議。故云通玄。倏爾轉移。如平地升遷。白衣驟貴。故云換骨。舍秘訣而耕空言。棄神丹而服狂藥。豈不大可哀哉。
  十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者。此有二義。一者。余門學道。萬里迢遙。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鶴沖鵬舉。驥驟龍飛。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徑中徑矣!     
    二義者。一是較量于多種凈業。二是揀別于本部大本。故云徑路之徑路也。徑路者。路小而捷名徑。小喻念佛為力之簡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導大師偈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是也。故云。余門學道。名豎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如蟲在竹。豎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余門之比念佛。則念佛為速矣。念佛復有多門者。如后文中所開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回向等。實相之佛。雖云本具。而眾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數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粗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墜。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鶴沖已過凡禽。爭如鵬舉。驥驟雖超群馬。未及龍飛。皆上喻念佛。下喻持名念佛也。不疾不行者。易系詞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謂疾而后速。行而后至者。物之常也。蓍卦之體。寂無思為。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萬物而謂之神也。引此以明諸門念佛。雖同曰往生。而為力稍難。為時稍久。是須行須疾。乃至乃速也。今則不稽歲月。不假作為。七日一心。即生彼國。何其神妙一至是也。故普賢行愿品鈔云。大藏中數百余本;蚪浕蛘。說修彼因。然皆勤積。乃得往生。今但稱名。便登不退。豈非徑而復徑者哉。
  二者。無量壽經。廣陳依正。備載修持。今此經者。崇簡去繁。舉約該博。更無他說。單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國?芍^愈簡愈約。愈妙愈玄。徑中徑矣。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大本。蓋部同而廣略異也。彼為樂廣者說。此為樂略者說。然辭簡而理益明。事約而功倍勝。如大本廣談諸福。而此經謂但持名號。即為多福多善。大本猶分三輩。而此經謂但生彼國。俱得不退菩提。是則不獨為種種念佛門中之要。又于本部中轉更為要?芍^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徑而復徑者矣。
  如上別中十義。復以前九為通。后一為別。兼前總義。為此經教起之所因故。
    通者。通明凈土諸經。皆同此因故。別者。別明此經專重持名。以持名為因故?傉。即前總明一切諸經。皆一大事以為因故。言佛說此經。為教眾生念佛。為教眾生持名念佛。為教眾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見。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已。合之為此經教起之所因也。
    ○二藏教等攝(三) 初藏攝二教攝三分攝
    ○初藏攝
  已知佛說此經。有如是因。未知此經藏教分中。各何攝屬。言藏有二。一。三藏。二。二藏。且初三藏者。一修多羅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達磨藏。今此經者。是修多羅攝。諸經亦有互相攝者。今非彼故!
    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名為經藏。解見后釋題中。毗奈耶。此云調伏。即律藏。阿毗達磨。此云對法。即論藏。上二俱有多義。非急不引。修多羅攝者。此經在經律論三藏中。屬經藏故;z者。如華嚴則經攝而兼律論。以十藏等品顯戒律。問明等品顯論議故。梵網則律攝而兼經。以心地品之上。廣談菩薩階位故。余可例知。此經不兼戒律。亦無論議。自始至終。專說念佛求生凈土。故云今非彼也。
  二藏者。一菩薩藏。二聲聞藏。今此經者。菩薩藏攝。亦有互攝。今非彼故。
    菩薩聲聞。詳見后釋文中。藏分二者。以經有大乘小乘。故二藏分攝。若約人有三乘。亦合分三。以緣覺人多不藉教。攝歸聲聞。故止二藏。今菩薩藏攝者。此經演說大乘。如依正莊嚴。信愿往生等。皆自利利他菩薩凈佛國土。教化眾生之道故;z者。如華嚴菩薩藏攝。亦通聲聞。以能包含無量乘故。今經二乘種不生。故云非彼;騿。何得文中。彼佛有聲聞弟子。答。此暫有終無。至下釋文中當辯。又問。厭苦趨樂。似專自利。何名菩薩。答。求生凈土。正為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是菩薩行。非聲聞道。如天臺十疑論中說。
    ○二教攝
  教者。依賢首判教分五。謂小。始。終。頓。圓。今此經者。頓教所攝。亦復兼通前后二教。
    五教者。一。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v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以依六識三毒。建立染凈根本。未盡法源故。二。大乘始教。由第二時。但明于空。第三時定說三乘。不許定性闡提成佛。未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復名分教。所說則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數。以依生滅八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諸義類故。三。大乘終教。由出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稱實理故。復名實教。所說則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會歸性。以依如來藏八識。隨緣成立諸義類故。四。頓教?偛徽f法相。唯說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為佛。無漸次故。五。圓教。統該前四。圓滿具足。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無盡無盡故。以上詳如華嚴玄中?譄┎粩。言頓教攝者。如后義理中辯。亦通前后者。通前終教。以一切眾生念佛。定當成佛。即定性闡提皆作佛故。通后圓教者。亦義理中辯。
    ○三分攝
  分者。十二分教。如修多羅祇夜等。今此經者。修多羅。優陀那。二分攝故。
    分者。分齊。以一代時教。別其分齊。各有所屬也。祇夜。此云重頌。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十二部?譄┎粩。言二分攝者。一。修多羅攝。以是契經故。二。優陀那攝。以不待請問。自告身子故。
    ○三義理深廣(三) 初攝頓二分圓三旁通
    ○初攝頓
  已知此經攝于頓教。少分屬圓。未知所具義理。當復云何。先明此經攝于頓者。蓋謂持名即生。疾超速證。無迂曲故。正屬于頓。
    正屬頓義者。以博地凡夫。欲登圣地。其事甚難。其道甚遠。今但持名。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不退?芍^彈指圓成。一生取辦。如將寶位。直授凡庸。不歷階級。非漸教迂回屈曲之比。故屬頓義。
  或難。頓教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今持名念佛。是為有念。云何名頓。答。以一心不亂。正謂無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五法者。謂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者。名。相。是妄計性。妄想。是緣起性。正智。如如。是圓成性。八識者。賴耶。末那。及眼等六。合之成八。二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以上亦皆入五法中。詳見入楞伽諸經。悉空悉遣。所謂佛身無為。不墮諸數。一念不生。即名為佛者。頓教之旨也。今言念佛。則所稱佛號屬名。所對佛身屬相。憶念彼佛屬妄想?v使凈念相繼。入三摩地。亦屬正智如如。而復分別是佛。屬識情。能念所念。屬人法。尚未遣有我。況無我亦遣耶。彼教所空所遣。此皆有之。以其有念。故難非頓。正謂無念者。良由一心不亂。則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離此四句。更有何念。雖名念佛。蓋無念之念也。念而無念。是名一心。如是之心。心無其心。強名曰一。尚無一相。安求所謂五者三者八者二者。然則一心不亂。不異一念不生。焉得非頓。
    ○二分圓
  分屬圓教者。圓之為義。謂四法界中。前三通于諸教。后一獨擅乎圓。今此經者。圓全攝此。此分攝圓。得圓少分。分屬圓故。
    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此三諸教所有。四。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一經有之。名為別教一乘。以事理無礙。同頓同終。事事無礙。不同彼二。揀乎同教一乘。故名為別。非藏通別圓之別也。今謂分攝乎圓者。以華嚴全圓。今得少分。略說有十。一。華嚴器界塵毛。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此則水鳥樹林。咸宣根力覺道諸法門故。二。華嚴一微塵中。具足十方法界。無盡莊嚴。此則如大本云。于寶樹中。見十方佛剎。猶如鏡像故。三。華嚴不動寂場。遍周法界。故云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此則如大本云。阿彌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十方故。四。華嚴喻藥王樹。若有見者。眼得清凈。乃至耳鼻六根。無不清凈。眾生見佛。亦復如是。以見圓覺佛。聞普門法。神力乃爾。此則阿彌陀佛道場寶樹。見者聞者。六根清凈故。五。華嚴八難超十地之階。此則地獄鬼畜。但念佛者。悉往生故。六。華嚴一即一切故。如來能于一身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出爾所舌。一一舌出爾所音聲。乃至文字句義。充滿法界。此則如大本云。彼國無量寶華。一一華中。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佛。普為十方說一切法故。七。華嚴舍那釋迦。雙垂兩相。此則如觀經云。阿彌陀佛現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之身。而又見丈六之身。于池水上故。八。華嚴以盧舍那佛為教主。此則如清涼云。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故。九。華嚴名大不思議。凈名諸經名小不思議。此則亦名不可思議功德故。十。華嚴為教。即凡夫心。便成諸佛不動智。此則不越稱名。佛現前故。是則齊等凈名諸經。同為華嚴流類。圓教全攝此經。此經分攝圓教。以少分義。故名分圓也。
    ○三旁通(二) 初觀經二諸經。
    ○初觀經
  先明通觀經者。有言十六觀門。名為定善。執持名號。名為散善。今為通之。于中有二。一總。二別。先明總者。彼經妙觀。宗乎一心。此經一心。正符彼意。一心作觀。一心稱名。何得同歸一心。揚彼抑此。詳如凈覺疏中說。
    旁通者。不別頓圓。但取諸大乘經義理相通。以十六觀。是凈土專經。故先舉也。定散者。孤山判十六觀為定善。此經持名為散善。今謂一心不亂。有事有理。即事一心。已非全散。何況理一。正符彼意者。彼經三觀。即空即假即中。超乎次第。是為一心。今經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則能持所持。了不可得。是名空觀。正當空時。能所歷然。是名假觀。非假非空。?粘<。不可思議。是名中觀。良以單提圣號。直下一心。有何次第。正三觀圓修之義也。是則彼經以心觀為宗。此經以心念為宗。觀即念也。念即觀也。兩經所說。既同一心。何獨此經抑之為散。故此法門名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諸佛現前三昧。亦名般若三昧。亦名普等三昧。三昧之言定也。既通多種三昧。何得為散。大要觀想若非一心。觀亦成散。持名若得一心。持即成定。不在觀想持名。而在一心與不一心也。如凈覺疏者。疏云。智者大師于觀經。以三種凈業屬散。十六妙觀屬定。未聞以持名為散也。孤山判此經為散善。予不韙彼說。且普門品疏。釋一心稱名。有事有理。存念觀音。無有間斷。名事一心。若達此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應。名理一心。普門無不亂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釋之。今云一心不亂。何得貶為散善。愚按智者入滅。唱三寶名。章安臨終。亦稱彌陀。及二大士。彼師資自行如斯。必不散判稱名。于是益信。
  次明別者;蛑^此經但聞佛名;蛑^此經佛是劣應;蛑^此經華局車輪;蛑^此經五逆不生;蛑^此經止屬下品。不知二經實一義故。不知此經尤獨要故。
    但名者;蛑^觀經教想彼佛相好。此經但持四字空名。則不見佛身。故名散善。然經云。阿彌陀佛。與諸圣眾,F在其前。既佛現。則寧無相好。況與眾。則主伴齊彰。蓋彼以作觀見佛。此以持名見佛。為因不同。見佛則一。劣應者;蛑^觀經言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此經不說。疑是劣應。故名散善。然大本云。爾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阿難見佛。容體巍巍。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則觀經所說。猶一世界。今言一切世界。則更為高大。何得言劣。又大本言。阿彌陀佛道場寶樹。純以眾寶。自然合成。則非木菩提樹下之身。何得言劣。又觀經言。彼佛或現丈六八尺;颥F大身。滿虛空中。則隨機所見。大小無定。故古謂即劣即勝。生法不二。而況今經。不出大小。何得定指為劣。華局車輪者;蛑^觀經華大十二由旬。此經車輪。華局于小。故名散善。不知車輪之義。大小無定。大本車輪大至百千由旬。何止十二。詳如后文中辯。五逆不生者;蛑^觀經言五逆得生。大本唯除五逆。則濟度功狹。故名散善。不知唯除五逆下。有誹謗正法四字。五逆而兼謗法。乃在所除。雖具五逆。不謗法者。未必不生也。良由謗則不信。不信不生。故所謂疑則華不開是也。觀經不言謗法。如兼謗者。亦不生也。又觀經下下品五逆文中。謂其人十聲稱名。遂得往生。則觀想未成。唯資十念。五逆之生。正稱名得生耳。況大本云。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墮地獄者。非五逆人而何。止屬下品者;蛑^觀經下之三品。初言智者教令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三言善友教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名號。則持名往生。似唯下品。不知持有事理。理復淺深。今下生者。僅是事善。若成理觀。則與彼經三觀圓修。冥契不二。何慮品位之不高也。況下品文中。乃指惡人愚人。非謂善人智人持名。亦居下品也。故知二經。其義一也。獨要者。略有三意。一者。觀經所明佛身。雖云即報即法。而那由恒沙。不無數計。生身尊特。猶待辯疑。此經但曰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則不屬諸數。直指法身。獨要一也。二者。十六妙門。雖云即觀即心。而先日。次水。次地。次樹。次座。方入佛觀。則不無次第。猶覺繁長。此經不修余業。單事持名。倏爾一心。便得佛現。獨要二也。三者。上三品生。乃能游歷十方。承事諸佛。中下二品。皆無此文。今持名往生。便得供佛諸方。食時還國。獨要三也。聞說一義。尚恐生疑。更聞獨要。必致深駭。故云難信之法。又云不可思議功德經也。
    ○二諸經
  復明通諸經者。與諸大乘經意義相通。如凈名法華等。旁通如是。乃知此經。義理所該。深邃廣遠。不應視同淺近。自取愆尤。
    凈名法華等者。此一心持名。得生彼國。即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是凈名義。又此一心持名。即以深心念佛。乃至獨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無侶。一心念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法華義。等者。略舉余經。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所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是般若義。如經三七日;资街T佛名字。是圓覺義。如五百長者子。稱七佛名。遂得見金色之身。成阿羅漢。是觀佛三昧義。如菩薩六念。念佛第一。又云。系念思惟因緣力故。得斷煩惱。是涅槃義。如佛告父王。汝今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常勤精進。當得佛道。又云。十心向往。命終必生彼佛國土。是寶積義。至如華嚴圓義相通。已見前文。念佛之義。不可勝舉。如上且就一經大旨而言。泛論經義。則維摩丈室。容八萬四千師子之座。今此凈土。十方往生。猶如雨點。皆生七寶池中。曾無窄隘。即凈名義。如來神力品。釋迦與十方諸佛。同出廣長舌相。乃至梵天。為贊嘆法華故。今此六方贊嘆亦復如是。即法華義。略舉少分。通諸大乘。余不繁敘。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凈土被上機。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則知凈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義理所該?偨Y上文。愆尤者。輕毀此經。即輕毀大乘。獲罪無量故。
    ○四所被階品(二) 初料簡二總收
    ○初料簡
  已知此經。文略義豐。言近旨遠。未委被何根器。有何階等。先明料簡。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愿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先明根器。有是有非。次別階等。有勝有劣。欲令舍非從是。棄劣取勝也。信。謂信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經所云。汝等皆當信受我語。是也。愿。謂信非徒信。如子憶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如經所云。應當發愿。生彼國土。是也。行。謂愿非虛愿。常行精進。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故。如經所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也。此之三事。號為資糧。資糧不充。罔克前進。又復此三。如鼎三足;蚓銦o;蚓咭蝗倍;蚓叨币。皆不可也。又以喻明。譬之五谷。其無信者。不信即種是谷。栽培此種。定得成谷者也。信而無愿者。雖知佳種。無心求谷者也。愿而無行者。雖望得谷。不事耕耨者也。俱無互缺。準上可知。此三者。皆羸劣破漏之器。不堪承受甘露法味。故名非器。又復世人雖行眾善。于彼佛土。無信行愿。亦名非器。雖有諸過。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為器。反是皆器。如下所明。
  于是器中。輩之品之。成三成九。九之又九。三之又三。又細分之。復應無量。如二部中說。
    次明階等也。輩者。大本三輩。品者。觀經九品。故曰三九。三輩之中。復三輩之。則成九輩。九品之中。復九品之。則成八十一品。輩之無窮。品之不已。則成百千萬億輩品。故曰復應無量。所以然者。均名念佛。同一往生。而修有事理。功有勤惰。隨因感果。地位自別。故涅槃說十二因緣。曾無二法。而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者。得佛菩提。是則諸天共器。食有精粗。三獸同河。渡分深淺。焉可誣也。倘其自負利根。聞說念佛若將浼焉。寧知輩品天淵。存乎其人而已。終不念佛。鈍置汝也。好奇負勝之士。幸平氣而思之。
    ○二總收
  總收者。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蚴セ蚍。乃至或信或疑;蛸澔驓。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高下者。以上品即登彼岸。下品猶勝天宮。則品位雖殊。皆得不退故。圣凡者。以具縛凡夫。但得往生。即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則終當成圣故。此專舉其順者。下言信疑贊毀。則兼違順。無不獲益也。問。信贊應爾。云何疑毀亦曰善根。答。常不輕授記諸人。皆當作佛。人疑不信。乃至打罵。因墮地獄。從地獄出。終得成道。豈非罵打從疑而生。疑從知生。知從聞生。聞知有佛。然后生疑。曾未聞知。疑從何發。因聞知故。佛之一字。已蘊識田。投種土中。雨露忽滋。終有生日。彼毀佛者。義亦如是。故曰但知有佛。皆成善根。畢竟解脫。不聞不知。則不成種。
    ○五能詮體性(四) 初隨相二唯識三歸性四無礙
    ○初隨相
  已知此經被機普遍。未知能詮。何為體性。依古展轉十門推本。約之成四。先明隨相。于中復二。一謂聲名句文。二謂所詮義。以文與義。皆屬相故。
    十門展轉。詳見華嚴玄談。圭峰復于中約而束之。遂為四門。初聲名句文者。據大小乘教;蛞月暈榻腆w;蛞悦湮纳矶鵀榻腆w。今依清涼大師。通收四者。以聲為教主。名者次第行列。詮法自性。句者次第安布。詮法差別。文者次第聯合。上二所依。此名句文三者。屈曲為聲上詮表。唯聲。則不能詮義。唯名句文。則無自體。兼此四事。是謂教體。以假實體用兼資也。二所詮義者。此聲名句文。若無所詮之義。則同乎篇韻。殊無意況。若徒義無文。妙理憑何而得顯示。良以文隨于義。義隨于文。文義相資。乃成教體。故今此經。從如是我聞。至作禮而退。是聲名句文體。而其中所說依正二報。信愿往生等。是所詮義也。以是二者。交相隨故。而為教體。
  又若據法所顯義。則無非佛事。如香飯光明等。當知法法皆為教體。
    法能顯義。則法法自彰。不俟文字。如華嚴云臺寶網。毛孔光明。皆能說法。凈名云。有佛世界。以香飯而作佛事。有佛世界。以光明而作佛事。乃至一色一香。一舉一動。無有一法而非佛事等。今此經者。水鳥樹林。咸宣妙法。則隨舉一法。皆成教體。
    ○二唯識
  唯識者。此文此義。皆識所變。而有本影四句。
    四句者。一唯本無影。即小乘教。不知教法皆唯識現。謂如來實有說法故。二亦本亦影。即始教。以佛自宣說。若文若義。皆從妙觀察智凈識所現。名本質教。聞者識上所變文義。名影像教。諸佛眾生互為增上故。三唯影無本。即終教。以離眾生心。更無有佛。唯大悲大智為增上緣。令彼根熟眾生。心中現佛說法。是故佛教全是眾生心中影像。四非本非影。即頓教。非唯心外無佛。眾生心中影像亦空。以性本絕言。即不教之教。所謂尊者無說。我乃無聞。說聽皆無。唯識而已。是以識為教體也。今此經者。且約終頓二教。則眾生心樂出離。自于心中見佛為說極樂依正。信愿往生。而實無說無聽。故識為教體。
    ○三歸性
  歸性者。前以所變之萬境。攝歸能變之八識。今以所現之八識。復攝歸能現之一心。則性為教體。
    一心者。即真如自體也。從此真如。流出教法。故會相歸性。則所謂重頌如。授記如。十二分教。一切皆如。以上展轉推尋真實之理。極至于此。譬之物不離夢。夢不離人。圓覺疏云。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則以自心為教體也。今此經者。依正信愿等法。若文。若義。究極皆歸一心真如。故古德云。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印。為經教體。此經一心不亂。即是實相。即是真如。則合前二種。會歸一心。而為教體。
    ○四無礙
  無礙者。心境理事。本自交徹。境及事者。是名隨相。心者唯識。理者歸性。俱交徹故。
    交徹者。以一心原有真如生滅二門。真如即是生滅。故理不礙事境心。生滅即是真如。故事境心不礙理。今此經者。心即是土。則一念無為。而不妨池樓鳥樹昭布森列。眾生信樂。隨愿往生。土即是心。則七寶莊嚴。而不妨全體空寂。不立一塵。實無眾生生彼國者。則心境理事;ハ嗳跀z。而為教體也。
    ○六宗趣旨歸(三) 初總陳二異解三正意
    ○初總陳
  已知此經能詮之體。如是該羅。未審所宗。當在何者。夫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而有通別。通論佛教。因緣為宗。別則依古十門。自我法俱有。至圓融具德。后后前前。次第深淺。是故諸經。各有宗趣。
    尚者崇也。圣人立教。一部語言。何所崇尚。所崇尚者。名之曰宗。歸者至也。立此為宗。為求何事。究所歸至。名之曰趣。因緣者。揀異無因邪因。一代時教。不出因緣。如所謂因緣故生滅。因緣故即空。因緣故即假。因緣故即中。佛教所宗。因緣攝盡。故云通也。十門者。第一我法俱有宗。內執有我。外執有法。名為附佛法外道。第二法有我無宗。則異外道。由是從前至后。由淺入深。乃至第十圓融具德。十門分別。詳具華嚴玄談。若約之為五。不出有?。法相。法性。圓融。今此經者。宗乎法性。以凈土依正信愿等。皆歸一心。一心不亂。即法性故。
    ○二異解
  今明此經。古有多解。有謂信愿為宗。有謂超過三界二種清凈為宗。令諸眾生得不退轉為趣。
    信愿為宗者。諸解多同。以經中屢言。若有信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故。二種清凈者。論言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清凈莊嚴。非三界所及。故以為宗。而要其所歸。為令眾生。生彼清凈極樂國土。生彼國已。即不退轉。以此為趣。
    ○三正意(二) 初總舉二別明
    ○初總舉
  此經宗乎法性。于法性中。復分總別?偠钪。謂是依正清凈。信愿往生。以為宗趣。
    取前二說兼合言之?倿樽谌。以前說不該依正。后說未詳信愿。故須兼合。始得無遺。良由依正信愿。兼備交資而得往生。皆不出自心故。其總為宗趣者。如華嚴例。彼經亦兼眾說?傄蚬壠鹄韺嵎ń缫詾樽谌す。若欲分之。上句為宗。下句為趣。義亦自明。若欲加之。彼經加不思議。今經亦爾。
    ○二別明
  又別明之。則成五對。一教義。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以為宗趣。
    一教義一對者。以教為宗。令達義為趣。言崇尚此念佛往生之教。其意云何。正欲曉會經中所說阿彌陀佛正報依報清凈莊嚴。信之愿之。則生彼國。教中有如是義。是其趣也。不徒為語言文字而已。二事理一對者。以事為宗。令顯理為趣。承上一經言教。俱約所詮之義。而義中復有事理。言崇尚此依正信愿等事。其意云何。正欲顯發事中所具至理。是其趣也。不徒為事緣之跡而已。三境行一對者。以境為宗。令起行為趣。境即是所觀之理。對能觀之智。故名為境。言崇尚此理。其意云何。既知彌陀自性。凈土唯心。正欲即此以為真境。而起觀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其趣也。不徒為曉達此理而已。四行寂一對者。以行為宗。令至寂為趣。言崇尚此念佛觀行。其意云何。良由心雖本寂。多生習染。觸境生心。若不修觀行?v令強抑妄心。終非定慧平等。今依正觀。執持名號。至于一心。則復還空寂之體。是其趣也。不徒為有作妄計而已。五寂用一對者。以寂為宗。令發用為趣。言崇尚此寂。其意云何。良由妄想執著。無由解脫。妄盡心一。則凈極光通。喻如塵盡鏡明。無像不現。所謂既生本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以無數方便。大作佛事。度脫眾生。妙用恒沙。是其趣也。不徒為沉空滯寂而已。如是十門。展轉生起。以為宗趣。
    ○七部類差別(三) 初明部二明類三非部非類
    ○初明部
  已知此經。宗趣沖深。未審當部等類。為有幾種。初先明部者。部有二種。一謂大本。二謂此經。
    部者。以是總歸一部。而有詳略。詳為大本。略為此經。大本有六。一名無量平等清凈覺經。后漢支婁迦讖譯。二名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三名阿彌陀經。與今經同名。吳支謙譯。四名無量壽莊嚴經。宋法賢譯。五出寶積第十八經。名無量壽如來會。元魏菩提流志譯。六名佛說大阿彌陀經。宋龍舒居士王日休者?側∏爸淖g。參而會之。唯除寶積。彼所未及。然上五譯;ビ挟愅。漢吳二譯。四十八愿。止存其半。為二十四。其余文中。大同小異。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華文。未順譯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盡。然今疏鈔所引。義則兼收五譯。語則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余五間取。而概以大本標之。故上六種皆名大本。今此經者。名為小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二明類
  二明類者。自有三種。一觀經。二鼓音王經。三后出阿彌陀偈經。
    類者。不同其部。而同其類。如從昆弟。雖不同父。而同其祖。亦名比肩。相為等夷。故曰同類。觀經者。觀無量壽佛經。具談十六妙門。一心三觀。詳本疏鈔。鼓音王經者。佛在贍波大城。伽伽靈池。與比丘百人說。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