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 阿彌陀佛
一、法師開示
臺灣會性法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講錄》里有關“阿”字的發音問題的講解,原文如下:
“關于“阿”的念法,近幾年有人提倡念“ㄚ”音,到底是ㄚ還是ㄜ?趁此略說一下。以歷史觀點看,翻遍辭典字典,如中文大辭典、辭海、中華乃至康熙字典,“阿”本音皆ㄜ(客家音)非ㄚ,ㄚ是破音。歷史上許多地方讀ㄜ的,如“阿房宮”;今江蘇丹陽縣,古曰“曲阿”等。本經譯于一千六百年前,五胡十六國至東晉姚秦時
的長安,當時北方“阿”字,尚未出現破音,仍用ㄜ,ㄚ音在南方,如俗之阿公、阿媽、阿兄、阿嫂等,是長江以南的用音,只是開口聲,并沒意思,無字可寫,借
用阿字,讀破音ㄚ。鳩摩羅什法師在北方翻譯,讀ㄜ才對。還有,古來譯者相當負責任,凡須讀破音、二合音或輕重音,皆有標明。如咒語是梵音,當時中國無此字,須二字合起來切音,則標“二合”,三字合切“三合”,阿并沒注明,念ㄜ沒錯。據我所知,大陸來的老一輩法師,沒聽過念ㄚ的。
印光大師生前、印祖創建的靈巖山寺、師承自印祖的李炳南老居士一直念E音;親近過弘一大師,倓虛法師,慈舟法師等的夢參老和尚讀E音;倓虛法師、民國從大陸去臺灣的道源長老、妙詳法師、廣欽老和尚皆發E音。印光大師說:“欲的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的恭敬消一分的罪業,增一分;,有十分的恭敬消十分的罪業,增十分的;邸。(大正新修大藏經
密教部863卷 《大毘盧遮那經阿闍梨真實智品中阿闍梨住阿字觀門 》中明確說明“阿”的念法是喉音而不是開口音---
“即是阿字。夫言阿字者。即是一切諸佛之母。是一切真言生處。最為上妙。佛心之字。若言阿字內音。即是喉中之音。當知此阿字遍布一切支分。即是本不生義")。
西方三圣據《無量壽經》所述,于過去久遠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時,有一國王聞佛說法發無上道心,棄國出家,號為法藏。其后,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凈行,發四十八大愿。其中有三個大愿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O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O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其愿文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ú乇惹鸢l此愿已,一向專志莊嚴凈土,其佛土距此十萬億剎,名為安樂。
法藏比丘建立此四十八大愿之后,專一志向傾注心意于莊嚴勝妙國土。其精進修行所感召的佛國世界,開闊廣大無有障礙,超然殊勝獨特美妙,其所建立的國土久遠恒長,無有衰惱無有變異。于不可思議百千億那由他久遠劫來,積極培植菩薩無量的福德勝行。從不生起貪欲之心、嗔恨之心、惱害眾生之心。不起貪欲想、嗔恨想、惱害想,不著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忍辱之力堅固成就,從不計較抱怨一切勞苦。少欲知足,毫無染著嗔恨愚癡之念,心念住于三昧定意、恒常處于無為寂靜,一切智慧通達無礙。沒有虛偽諂媚邪曲之心,和顏悅色,柔軟愛語,時時流露關懷問候的慈愛心意。勇猛精進于自己所立下的志向誓愿,從來沒有懈怠疲倦,專意追求清凈純白的善法,惠賜利益一切眾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上地莊嚴自我之身心,具足種種福德善行,令一切眾生功德利益皆得成就。
安住于空、無相、無愿三解脫門,不假造作不起妄念,觀察世間一切諸法如幻如化,遠離所有粗惡低俗、自害害人、彼此相害的言行。修習一切柔軟愛語、自利利他人我兼利的善行。放棄國土舍離王位,摒除財色的欲望,親身實踐六波羅蜜,亦教他人行六度萬行。無窮盡的時劫以來,積功累德。隨著其所轉生的地方,一任他的意愿和所求,無量的珍寶庫藏,自然顯發應現。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于無上正覺真實解脫之道;蛘呤旧鸀殚L者居士、富家豪族、權貴種姓;蛘呤旧鸀閯x利國君轉輪圣王;蚴旧鸀榱熘、乃至大梵天王。常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恭敬諸佛世尊,如是功德多得無法稱嘆記數?谥兄畾夥曳紳崈,猶如青蓮花香。身上的毛孔,散發出栴檀香味,其所散的香氣普遍熏染無量世界。容貌顏色端正無比,身相完好殊勝美妙。手中常常自然生出無盡寶藏、衣服飲食、珍妙華香、彩畫寶蓋、儀仗旗幟等裝飾物品。如是等事超過一切世間諸天人民的功業福德,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法藏比丘今已成佛,現在西方距離此娑婆世界十萬億國土的地方,這個佛國世界的名字稱為“安樂”又稱極樂,自從法藏比丘成佛以來,已經過了十劫的時間。
又根據《悲華經》說:‘往昔過恒河沙數不可數千萬億劫的時間以前,有一個世界稱為“刪提嵐”,劫名“善持”。其中有一個轉輪王名叫“無諍念”,于寶藏如來處,發菩提心,期愿攝取莊嚴的凈土。佛即為他授記,從此向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過一恒河沙數不可數百千萬億劫的時間,進入第二個恒河沙數不可數百千萬億劫的時間內,此時的世界,已轉名為“安樂”,你到那個時候當可成佛,號為“無量壽如來”!浲臃鹨虻匦扌袝r,依據《悲華經》所記載的誓愿,大略與《無量壽經》所發的誓愿相似。
《一向出生菩薩經》又說:‘阿彌陀佛,在無量不可數時劫的時間以前,為轉輪王的太子,名字為“不思議勝功德”,年十六歲時,從寶功德星宿劫王如來之處,聽聞到法本陀羅尼。在七萬年中,精進勤奮修行學習,未曾睡眠,也不曾稍微側身休息。后來得遇九十億百千那由他諸佛,于諸佛所說的法語,皆能聽聞受持修行學習,厭離在家剃發出世,作出家沙門。作出家沙門以后,更于九萬年中,修習此陀羅尼,又為一切眾生分別義理顯揚開示。一生之中,努力精進教化眾生,令八十億那由他眾生,發菩提心。積功累德,至不退轉之地!斗ㄈA經》也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年紀出家而作沙彌。彼大通智勝佛既已成佛,說完《法華經》之后,即進入寂靜的樓閣,經八萬四千劫。當時十六位王子菩薩,各個高升法座,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部大眾,廣泛說明分別疏通《妙法蓮華經》的義理,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眾生。此十六位菩薩,其中一位即是阿彌陀佛,第十六王子則是我釋迦牟尼!纱丝芍浲臃,由本愿力,生起的種種殊勝德行,無量億劫以來,從事于成就莊嚴清凈國土的工作,F在只取這些經文,約略表示阿彌陀佛以四十八愿莊嚴凈土的大致內容,至于極樂世界中其他依報正報的事情,皆完備地記載于種種經典中,現今并不全部收錄。
而關于往生凈土三輩眾生之差別,依照《無量壽經》所說:‘那些能往生凈土上等階位的人,都是舍離家室摒除愛欲,剃發出家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習種種善業功德,以此回向發愿往生西方凈土。像這一類的眾生,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菩薩清凈海眾,立刻顯現在此人面前,此人即時追隨阿彌陀佛,往生彼國極樂世界。便于七寶蓮華當中,自然化生,安住于不退轉的境地。智慧通達勇猛精進,隨其意念神通自在。是故阿難,若有眾生想要在今生今世便能見到無量壽佛,應當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修行一切善業功德,發愿往生彼國凈土。
其次,那些能以中等階位往生者是,若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眾生至誠深心發愿求生彼國凈土,雖然不能出家修行作清凈沙門,廣大修習一切功德,然而應當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適量修習一些善行,奉持齋戒,興造建立塔寺佛像,齋飯供養出家沙門,懸掛彩繒點光明燈,散種種華燒種種香,以此一切功德回向,發愿往生極樂凈土。此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化現他的莊嚴身形,具足一切光明相好,完全如同真佛一樣,與諸大菩薩清凈海眾顯現在此人面前。此人即時追隨阿彌陀佛的化身,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安住于不退轉的境地。功德智慧比前面的上輩者稍次一等。至于那些下等往生者,若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有人以至誠深心發愿求生極樂凈土,假使沒有能力作種種功德,應當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注持心憶念無量壽佛,乃至只有十念,念無量壽佛,發愿往生極樂凈土;蛘呗劦酱藘敉练ㄩT甚深難信之法,歡喜信受至心愛樂,不生疑惑之心,乃至一念凈心念阿彌陀佛,以至誠心發愿求生彼國凈土。此人臨命終時,夢見阿彌陀佛,也同樣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功德智慧又比中等的人再次一等!凑铡队^無量壽佛經》所分的九品階位,其上、中二品,約略收攝包含于《無量壽經》的三等之中,而《觀無量壽佛經》的下三品的眾生,都是在一生之中造種種罪業,末后臨命終時,一念懺悔回心發愿往生凈土而得成就往生的,這則是《無量壽經》中的三等所未提及的。依據《涅盤經》,斷善根的闡提眾生也有佛性這個義理宗旨,《無量壽經》的三等必需要與《觀無量壽佛經》的九品合起來看,它的義理品類才能圓滿具足,請諸位讀者要詳細思惟。
評論曰:‘諸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毗盧遮那如來既然如此,阿彌陀佛當然也不例外。一切法從究竟上來說,根本沒有清凈與染污的差異,哪里還有所謂的東方西方之分呢?然而在方便法門中,殊勝與濁惡的世界對于眾生而言則有全然不同的感受。以凡夫之位而能夠達到不退轉者,只有在極樂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才能實現,這不是其他的佛國世界所能達到的。
五濁惡世的眾生只要能夠發起至誠懇切的心,十念念佛就能夠功業成就、了脫生死,剎那之間超過塵點劫的辛苦修行。我佛的大慈大悲,在此凈土法門之中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致。
我們何其幸運遇到此等無上的廣大法門,得以聽聞阿彌陀如來殊勝宏大的本愿功德。如果還不能發起稀有難得之心,生起欣慕愛樂的憶想思念,就如同背離慈父逃離家鄉,徘徊于貧困險惡的漫漫長路,經過久遠劫來漂流浮沉于痛苦的生死大海,卻沒有人能夠慈哀救護,如此怎么能不恐懼警惕?怎么能夠不努力精進呢?
二、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意譯曰歸命無量覺,無量佛。亦即歸命于無量壽佛及無量光佛也。凈土宗稱之為六字弘名。歸命者,眾生一心仰賴阿彌陀佛,即眾生之信心也。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者,佛助一切眾生行體成就也。蓋眾生之信心與阿彌陀佛助眾生之行體,皆具足于此六字內。此謂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也。真言之口傳以此名號為陀羅尼,為金剛界五佛。善導《觀經疏》一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队^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是巴利文 Namo 的音譯,梵文是 Namas,讀作那謨,亦譯作“南謨”、“那謨”等,要讀“南無”二字的古音,其漢語拼音為
Námó。意為致敬、歸敬、歸命。是佛教信徒一心歸順于佛的用語,常用來加在佛、菩薩的名稱或經典題名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等。阿彌陀是佛的名號,名號來源于梵語音譯,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
漢譯本譯成無量清凈佛、無量覺、無量清凈平等覺?傊朔鸬墓Φ、智慧、慈悲、方便、依正莊嚴、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無量。由于極樂教主多劫勤修,有無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無量功德名號,每一名中皆具無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來了彼佛阿彌陀的無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這里。念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能成為佛,而出現這句佛號,是萬德的一個果實,是萬德之所莊嚴。由于是萬德成了這個名號,所以這個名號之中就包括了萬德!蠈嵞罘鹁褪侵脖姷卤尽!當你念這句名號的時候,這個名號就在你心里頭,也就是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的萬德莊嚴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攝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大家注意: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在當你至心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把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攝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我們自己的佛性和阿彌陀佛、釋加牟尼佛是平等的!我們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攝成為自己的功德!阂阅罘鹦,入佛知見』。佛知見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什么意思?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注解。所以,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一部完整的《無量壽經》。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注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我們今天稱作《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注解。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大藏經》。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一法不漏,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眾生所說一切法,也離不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幾個人知道這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功德,有這麼深廣的義理。南無阿彌陀佛的通俗語解釋是:向阿彌陀佛致敬(向如來佛致敬)!
然而,南無阿彌陀佛除了狹義的解釋之外,在廣義上是指:向一切有覺悟的人致敬。 “南無阿彌陀佛”的來歷
塵世間有很多人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卻不知"南無阿彌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誠地念了幾十年"南無阿彌陀佛",竟然也不知"南無阿彌陀佛"是什么?
口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不知"南無阿彌陀佛"表示什么,可稱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無阿彌陀佛" 是什么,就說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
是迷信的人,同樣也是迷信。其本質是相同的--盲目相信。
"佛"是指覺悟者。有覺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覺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間,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覺悟者的稱號。
阿彌陀佛是一個"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的名字,就像我們有自己的名字一樣,是一個符號,一個為了區別于他人而起的代號、代碼。
阿彌陀佛,又簡稱"阿彌陀"或"阿彌",均指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如來",也即"釋迦牟尼"。因而,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
如同人有別稱一樣,阿彌陀佛共有十三個稱號,其中有十二種與"光"方面有關,一種與壽命方面有關,前者總稱"無量光佛",后者稱"無量壽佛"。
三、凈土五經
凈土的第一經、根本經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內容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世界怎么來的,說明它的緣起、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意思、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概況,使我們對于西方極樂世界,各個都有相當的了解,等于說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概論,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解說西方極樂世界最完備的一部書。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建造西方極樂世界的構想、藍圖。四十八愿不是一次發的,是在五劫修行當中累積起來的大愿,諸位讀《無量壽經》就能了解。
西方極樂世界建成之后,這四十八愿等于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古今人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或者是論述、講解,凡是與四十八愿有抵觸的,我們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愿是根本法,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凡是與他的根本法相抵觸的,一律無效,我們不必采取它;凡是與四十八愿相應的,我們采取,我們可以相信得過。所以我們對西方凈土的信心,可以說就是以四十八愿作依據,決定不會錯,不致于迷失了方向。
《彌陀經》是勸我們修行的,像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提出信、愿、行三大綱領。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用信愿行,勸我們相信,勸我們發愿往生,勸我們執持名號。是勸我們修行的一部經典,真是苦口婆心。而要解,我們印光大師贊嘆說,就是古佛再來,重新給《阿彌陀經》作個批注,也不能超過這個要解,贊嘆到無以復加。所以我們今天把《彌陀經要解》看成跟經一樣的重要,絕不為過。
第三《觀無量壽佛經》是講西方凈土理論的依據,很重要。講修行的方法,講西方極樂世界九品的因果,上品上生要怎么個修法,上品中生怎么個修法,九品因果。我們對這三經若不是完全了解,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認識就不完備,必須要三經合起來研究。
古大德對《無量壽經》的稱贊,稱為中本華嚴,把《無量壽經》的地位提得跟《華嚴經》一樣高,中本華嚴。大本華嚴是什么?大本就是我們現在念的《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稛o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小本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所以《華嚴經》到最后十大愿王導歸極樂,特別是《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些菩薩們,幾乎每一個人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學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是什么呢?就是十大愿王,因此我們念佛發愿求生西方凈土的人,對于十大愿王要重視,要努力的來修學,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到普皆回向,一定要修,這是什么?這是上品。上品上生的統統都修十大愿王,所以這部經加在凈土三經后面,成為四經,很有道理。
印光老法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看他一生的行誼,的確很像大勢至菩薩,他這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所以他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后面,變成凈土五經,為什么呢?這一章經,精要,經文中最重要的四句話!憾紨z六根。凈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蝗绻覀儗@四句話能深深理解,對于這個法門就死心塌地了,不會再起個妄念,你心里石頭落地了,你決定能夠成就,而且對于念佛的功德、利益,雖然經文不長,但是這個贊嘆到了極處。又不是其它四部經所能比的,這是贊嘆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領,這四句話是修行念佛的要領,非常非常的重要。
附:印光大師《凈土五經》跋
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凈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要。故《觀無量壽佛經》,開示凈業三福:一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則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初、二多屬戒學,三則三學圓具。具此三福,則凈業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凈土五經》后,附《華嚴經·凈行品》,及《楞嚴經·四種清凈明誨》。以期凈業行者,于律儀戒之執身不作,進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離念、斷惑證真。然縱得定共、道共二種實益,猶當兢兢業業,執持律儀戒,以為自利利他、維持法道之軌范。則空解脫人,無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也。
四、佛經記載、論典記述
關于阿彌陀佛的成佛,凈宗祖師袾宏在《阿彌陀經疏鈔》卷三舉出八種∶
(1)《法華經》載大通智勝如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號為阿彌陀。
(2)《悲華經》載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為無諍念。彼于西方世界作佛,號為阿彌陀,國名安樂。
(3)《大乘方等總持經》載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凈命比丘總持十四億部經典,隨眾生意樂廣為說法。彼凈命比丘,即今之阿彌陀。
(4)《賢劫經》載云雷吼如來時,有一王子名為凈福報眾音,曾供養彼云雷吼如來。彼凈福報眾音王子,即今之阿彌陀。
(5)《賢劫經》又載金龍決光佛時,有一法師名為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時之法師,即今之阿彌陀。
(6)《觀佛三昧經》卷九載空王佛時,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彌陀佛。
(7)《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載獅子游戲金光如來時,有一國王名為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禪定行。彼勝威王,即今之阿彌陀。
(8)《一向出生菩薩經》載阿彌陀佛往昔為太子時,聞此念佛微妙法門,精進奉持。
關于阿彌陀佛的成佛因緣,除前文所舉者之外,經典中尚有多說。按,阿彌陀佛并未見于小乘經典中,然在其余大乘經中,則屢有載及。
又,阿彌陀佛乃一切大乘經典所通說,故大乘諸宗無不言及,然其見解未必一致?偟恼f來,大抵可分為兩類。其一,以理性為主的唯心彌陀,己心凈土。其二,以事相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凈土,現在說法的彌陀。
茲略述各宗所說如下∶
(1)法相宗∶《唯識論》卷十說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彌陀與諸佛應無分別。受用身份自受用、他受用。阿彌陀佛是他受用報身。但地前菩薩及凡夫二乘所見的彌陀是變化身,地上菩薩所見是他受用報身。亦即初地菩薩所見的彌陀佛,是坐于百寶蓮臺座上,如《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六十萬億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見,系千葉蓮臺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無漏智所變,為十地菩薩而現,其所居凈土,系凈居色究竟天。
如是,現一實身,凡圣不同見,應機而現種種身,是因眾生福力不同,而產生佛身粗妙之別。亦即能化的彌陀隨所化根機示現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彌陀所現佛身為增上緣,凡圣各各隨智識福力淺深厚薄變現佛身,故所見佛身有粗妙之別。三賢的菩薩、二乘凡夫之類見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薩見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薩見坐大寶蓮臺、具無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盧舍那身是彌陀對地上菩薩所示現的佛身。以此佛身為增上緣,地上菩薩依各自之心識變現相好圓滿的廣大能化佛身而觀。因此,菩薩進至初地時,地前所見的劣佛身潛隱,殊勝微妙的佛身顯現。但地上菩薩非不能見地前所見佛身,地上菩薩欲見佛變化身亦能得見。因此,地上菩薩以他受用報身為正所見,兼見變化身。
(2)三論宗∶此宗亦談三種佛身,即正法法身,修成法身,應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實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報身,又名智法身、報佛、內應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與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報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別開為二身時,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廣大的佛身,又名外應身,是化度地上菩薩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變化身;此系為化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為修證之理,故不生不滅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為能證之智。因為是冥契所證之理的能證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洞笾嵌日摗氛f,薩婆若是實法,非生滅。薩婆若譯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滅的實法。應化佛系法身應所化根機而現起的化他悲用,故為生滅無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體,非化他之佛身,故無說法。應化身系由本體而現起的化他佛身,有色聲,有宣說法門的悲用,故能對所化有情說法。
(3)華嚴宗∶據智儼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彌陀佛國,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彌陀佛土屬世界海攝,此系近引初機成信故。教境真實,佛國圓融、不可說故。若依三乘,西方凈土是實報處。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凈土、實報土、化凈土;菆蠡,非化身之化。如是,系以西方凈土攝屬于世界海,以阿彌陀佛為蓮華藏莊嚴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彌陀佛為毗盧遮那的同體。
華嚴宗分佛土為二,一為國土海,一為世界海。國土海是不可說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說之土。此世界海有三類,一是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無量雜類世界。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見聞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證入生之凈土。蓮華藏界既是證入生之凈土,故與不可說果分同其體。故《五教章》卷三說(大正45·498b)∶‘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鞣絻敉翑z于此主伴具足的蓮華藏海,阿彌陀佛與十身具足的毗盧遮那同體。
(4)天臺宗∶此宗認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橫豎一處。故彌陀之安養,雖難定何身何土,然皆為具縛凡夫生處。有晝夜六時之別,飯食經行之義,有聲聞緣覺,佛亦說三乘法。是故判彌陀凈土為應身應土。而《大乘同性經》所說的于凈土中成佛者,皆是報佛,是就斷無明的人所見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見!队^經》第九觀所說的彌陀身量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為達圓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別顯現的佛身!洞笾嵌日摗氛f西方世界出于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攝屬于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雖有三界但無四惡趣。
然此彌陀凈土與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彌陀凈土橫具四土,故修圓妙觀而生彼者通惑雖未盡,其身常拜實報身,得居實報土,此與生于諸佛同居土后,斷通惑,轉果報方住上土不同。諸佛同居土雖具四土,悉是豎四土,斷惑,轉報然后能入上三土。其有橫之義,但只是暫時依佛之加被力而見。故極樂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與常時見報佛,住報土者大異其趣。
又依智旭《梵網經玄義》及《小經要解》所述,四土橫豎之義俱約斷惑而說。所謂豎,是出同居土后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后入實報土等。橫則不移當處,自感見方便、實報、寂孕三土。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雖有橫之義,但于同居凈土中,大體有豎義無橫義,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處,全性起修之因緣唯彌陀有之。華嚴之秘藏、法華之極意唯在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其他如帶業往生,即得不退之說,如彌陀同居土、最勝無比之說,頗能發揮天臺、四征微意。
(5)禪宗∶禪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以佛心傳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覺知。故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唯守本來面目,顯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惡因果之差別,安住無住空寂之心,若至無念無想,本來真性頓顯,稱為成佛。其本有圓成本來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為無量壽。即心即佛之宗義,心外不見佛!读鎵洝氛f(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瘜氈竞蜕幸詾,智者知心作佛,愚人慶往西方。但若偏于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禪意。因此,宗頤禪師作二十六行頌指贊西方。
(6)凈土宗∶凈土宗大師曇鸞在《往生論注》中以二種法身論述彌陀佛身。二種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無相法身,是略門。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濟一切眾生的大悲無不相法身,是廣門。無相法身相即無不相法身,無不相法身成無相法身。故二法身,異而不分。此系廣略相入的佛身,故統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凈愿心所莊嚴之身,其清凈義,是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為凈因所莊嚴的凈果,完成真實智慧的無為法身。所以,彌陀佛身是由清凈愿心(四十八愿)所莊嚴的廣略相入之清凈佛身,即二種法身。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中說彌陀是報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并說《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是在示現報身五相之一的隱沒相。而化身的彌陀是《鼓音聲經》所說的清泰國之彌陀,西方凈土的彌陀絕對是報身佛。善導大師更以酬行、酬愿二義來論述‘報’,并且以《大品般若》〈涅盤非化品〉的涅盤如化非化說,會通《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即涅盤性空如化,為新發意菩薩說非如化,是為了避免新發意菩薩產生驚怖。彌陀的入滅不入滅說同此。不入滅說如非化說,入滅說如如化說。如化不妨涅盤義,入滅說豈能害報之義。
〈十二光佛〉(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十二光佛,為贊嘆阿彌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種稱號。
即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語出《無量壽經》卷上。
依《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之解釋,佛光不能計數故名無量;無緣不照故名無邊;無有人法能障故名無礙;非諸菩薩所及故名無對;光明自在而無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無貪善根而現,亦能除眾生貪濁之心故名清凈;從佛無嗔善根而生,能除眾生嗔恚戚心故名歡喜;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復除眾生無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恒為照益故名不斷;光非諸二乘等所測度故名難思;光亦非余乘等所堪說故名無稱;佛光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稱外,其它譯本及梵文在名稱、數目上又有不同的說法。如《大阿彌陀經》卷上及《平等覺經》卷一中,僅有光明經嘆語而不列佛名!洞蟪藷o量壽莊嚴經》卷中、《大寶積經》卷十七〈無量壽如來會〉、梵文《無量壽經》等,則各舉十三光、十四光、二十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
又,《大佛頂首楞嚴經》、《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中,則以十二光佛為十二如來之別號,然此均是由《無量壽經》而來的一種轉說,屬后世之思想。
〈阿彌陀三十七號〉(摘譯自《佛教大辭匯》)
阿彌陀三十七號,指阿彌陀的三十七種德號。即無量光、真實明、無邊光、平等覺、無礙光、難思議、無對光、畢竟依、光炎王、大應供、清凈光、歡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無等等、廣大會、大心海、無上尊、平等力、大心力、無稱佛、婆伽婆、講堂、清凈大攝受、不可思議尊、道場樹、真無量、清凈樂、本愿功德聚、清凈勛、功德藏、無極尊、南無不可思議光等三十七種。此系日僧親鸞于《凈土和贊》之初,依《贊阿彌陀偈》而列出者。其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光炎王、清凈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種德號,稱為十二光,阿彌陀由于有此光明,故有此德號。
〈阿彌陀三尊〉
阿彌陀三尊,指阿彌陀佛及其脅侍觀世音及大勢至。如《觀無量壽經》說(大正12·342c)∶‘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關于脅侍菩薩的方位,一般以觀音在佛的左方,勢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華經》〈普門品〉的頌文中,觀音在彌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妒幻嬗^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卷中及《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說右方是觀音,左方是勢至!洞笸恿_尼集經》卷二說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觀音,左方是大勢至。而《觀無量壽經》及《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五說佛之左邊有一大蓮華,觀音坐于其上,佛右邊的蓮華上坐大勢至菩薩。這是因為觀音為悲之代表,即下化眾生之義,故置于左方;勢至代表智,意為上求菩提,故安于右方。
關于二脅侍的形像,觀音的寶冠中有化佛,勢至的寶冠中有寶瓶。自中古以來,一般是作觀音兩手持蓮臺,勢至合掌。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一章第一節(摘錄)
從大本《阿彌陀經》來看,阿彌陀佛凈土,在初期大乘的凈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成立一完善的凈土,作為救濟眾生,來生凈土者修道的道場。在選擇二百十億國土,結成二十四愿以前,彌陀凈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來,如《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說(大正12·300c)∶‘令我后作佛時,于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頭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無極。所居國土,自然七寶,極自軟好。令我后作佛時,教授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莫不聞知我名字者。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來生我國者,悉皆令作菩薩、阿羅漢無央數,都勝諸佛國!
經中所說的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這一根本意愿的具體組合。阿彌陀佛的光明,勝過一切佛。佛的光明、名聞(稱),為十方無數佛國所稱譽,為十方諸天人民稱嘆,所以發愿往生∶這是第二十四愿。阿彌陀佛的特勝,從佛的光明、名聞而表達出來。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眾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釋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緣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傳說。阿彌陀凈土,是重視光明的利益眾生,而予以高度的贊揚。勝過一切佛,是阿彌陀佛的根本愿,所以第十七愿說∶‘令我洞視(天眼通)、徹聽(天耳通)、飛行(神足通),十倍勝于諸佛!嗽刚f∶‘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于諸佛!苍S這過于特出,不大適合‘佛佛平等’的原則,所以這二愿,其他譯本都刪略了。根本意愿中的國土七寶所成,是第三愿,《無量清凈平等覺經》沒有這一愿。在凈土本愿思想的發展中,著重于來生凈土者的功德。凈土思想的重點,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環境,而在乎凈土中的德行與進修,圣賢間和平的向道。
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祝福的意思。這一句話是古印度的梵語,古印度話,它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光壽無量,是一句祝福的話,祝福你長壽,祝福你光明智慧。祝福的話,祝福里面含義就很深,深在什么地方呢?深在警覺、提醒你,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一生,我們要求的光明、無量光、心地光明磊落、大公無私,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個意思重要,每聽到這一句話,我們就要警覺自己。為什么呢?自己可以說在無量劫來,那么也沒有許多人,不相信有前世,不相信有來生,咱們就算這一生,從你出生那一天起,不是光明的。我們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能為社會著想,為人民著想,為眾生著想,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心全力做出貢獻服務,這個心地就是正大光明。阿彌陀佛這一句話里頭含著這個深刻的意思、圓滿的意思。我們自己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當然這里面包括健康長壽。從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字面上意思來看,阿彌陀佛是無量的意思,佛就是光壽的意思,無量包括一切的無量在其中。你所想到的,樣樣無量,所以就是很圓滿,很具備的祝福的一句話,這是我們一見面、開口第一句話,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心相應,為什么呢?一切眾生所希求的,所以與一切眾生心相。這里面決定沒有迷信。世間所有的好話這一句都總結了,全部歸納了,所以是世間所有一切好話都在這一句當中,這一句就圓滿了。我們懂得這個意思,稱念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就更圓滿了!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