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祖師:無心論 |
無心論
釋菩提達摩制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粗而見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談無心之論矣。 弟子問和尚曰。有心無心。 答曰。無心。 問曰。既云無心。誰能見聞覺知。誰知無心。 答曰。還是無心既見聞覺知。還是無心能知無心。 問曰。既若無心。即合無有見聞覺知。云何得有見聞覺知。 答曰。我雖無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 問曰。既能見聞覺知。即是有心。那得稱無。 答曰。只是見聞覺知。即是無心。何處更離見聞覺知別有無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為汝解說。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見終日見由為無見。見亦無心。聞終日聞由為無聞。聞亦無心。覺終日覺由為無覺。覺亦無心。知終日知由為無知。知亦無心終日造作。作亦無作。作亦無心。故云見聞覺知總是無心。 問曰。若為能得知是無心。 答曰。汝但子細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復可得。是心不是心。為復在內為復在外為復在中間。如是三處推求覓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處求覓亦不可得。當知即是無心。 問曰。和尚既云一切處總是無心。即合無有罪福。何故眾生輪回六聚生死不斷。 答曰。眾生迷妄。于無心中而妄生心。造種種業。妄執為有。足可致使輪回六趣生死不斷。譬有人于暗中見杌為鬼見繩為蛇便生恐怖。眾生妄執亦復如是。于無心中妄執有心造種種業。而實無不輪回六趣。如是眾生若遇大善知識教令坐禪覺悟無心。一切業障盡皆銷滅生死即斷。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盡。若悟無心。一切罪滅亦復如是。 問曰。弟子愚昧心猶未了審。一切處六根所用者應。 答曰。語種種施為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定無心否。定是無心。只為眾生妄執有心即有一切煩惱生死菩提涅槃。若覺無心即無一切煩惱生死涅槃。是故如來為有心者說有生死。菩提對煩惱得名。涅槃者對生死得名。此皆對治之法。若無心可得。即煩惱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問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過去諸佛皆得菩提。此謂可乎。 答曰。但以世諦文字之言得。于真諦實無可得。故維摩經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剛經云。無有少法可得。諸佛如來但以不可得而得。當知有心即一切有無心一切無。 問曰。和尚既云于一切處盡皆無心。木石亦無心。豈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無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雖復無心自然出種種妙法教化眾生。又如如意珠。雖復無心自然能作種種變現。而我無心亦復如是。雖復無心善能覺了諸法實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應用無妨。故寶積經云。以無心意而現行。豈同木石乎。夫無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無心也。 問曰。今于心中作若為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覺了。無心即是修行。更不別有修行。故知無心即一切。寂滅即無心也。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無物物外無心。舉止動用皆得自在。斷諸疑網更無掛礙。即起作禮。 而銘無心乃為頌曰。 心神向寂 無色無形 睹之不見 聽之無聲 似暗非暗 如明不明 舍之不滅 取之無生 大即廓周法界 小即毛竭不停 煩惱混之濁 涅槃澄之不清 真如本無分別 能辯有情無情 收之一切不立 散之普遍含靈 妙神非知所測 正覓絕于修行 滅則不見其懷 生則不見其成 大道寂號無相 萬像窈號無名 如斯運用自在 總是無心之精 和尚又告曰。諸般若中以無心般若而為最上故維摩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外道。又法鼓經。若知無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盡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為頌曰。 昔日迷時為有心 爾時悟罷了無心 雖復無心能照用 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 無心無照亦無用 無照無用即無為 此是如來真法界 不同菩薩為辟支 言無心者即無妄相心也。 又問。何名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窮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之位也。三界之天雖有延康之壽福盡。是故終輪回六趣。未足為太。十住菩薩雖出離生死。而妙理未極。亦未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無。又無其無有雙遣不妄中道。亦未為太。又忘中道三處都盡。位皆妙覺。菩薩雖遣三處。不能無其所妙。亦未為太。又忘其妙則佛道至極。則無所存。無存思則無思慮。兼妄心智永息。覺照俱盡。寂然無為。此名為太也。太是理極之義。上是無等色。故云太上。即之佛如來之別名也。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 皈依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