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本愿念佛的真實義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凈空法師講述 了因輯錄,傳凈居士校正 二○○○年一月五日于新加坡凈宗學會報恩堂
各位同學:
大家好,悟道師送了一張條子,是南京理工大學同修請問:“最近有人傳‘本愿念佛’,不依凈土三經所說,只要信了就能往生,不用發愿,也不用念佛。未深入凈宗之同學,聽了疑問重重!惫д垘煾复缺_示。
這確實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是曲解了,會誤導許多同修,把這一生念佛往生的機會錯過,傳這些話的人要負因果責任。佛經里面講的,必墮阿鼻地獄!“本愿念佛”沒錯,他把意思完全錯解了。佛在入滅之前,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的狀況非常清楚,非常明了!独銍澜洝非鍍裘髡d章佛說:‘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浬纤v的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法弱魔強,眾生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
我們凈宗同學一定要向佛學習,佛對這些人有耐心等待。我感覺到我們同學當中,有很多人熱心超過佛太多了,恨不得把這些眾生,通通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回過頭來認真反省反省,自己能不能往生?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別人,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大家常常聽說,聽得都耳熟了!胺鸩欢葻o緣之人”,我們要懂得,他跟佛沒有緣,沒有緣就是不信。不相信凈土三經所說,不能依教奉行,要去聽別人說這些話,這就是與佛沒有緣,他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1、本愿是什么?
本愿是什么呢?
本愿就是四十八愿。我們凈宗成立之后,就是依本愿念佛。你看我們凈宗的課誦,早課是念四十八愿,晚課是懺除業障。業障要不懺除,決定不能往生。這個法門雖說“帶業往生”,古來祖師大德說得太多了,“只帶宿業,不帶現行”。你現在正在造的這個業不能帶,帶是帶過去的;過去錯了,沒有關系,今天改正過來了。所謂是“不論過去,只論現行”,這是帶業往生的原理原則,F在還要造業,那就不能往生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本愿,有人說本愿就是第十八愿,可是一般人沒有“深解義趣”!第十八愿里面,圓圓滿滿含攝其他四十七愿,其他四十七愿少一個,第十八愿就不圓滿。傳本愿念佛的這位大德,懂不懂這個道理?
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圓滿含攝其他的四十七愿,愿愿如此!度A嚴經》我們雖然還沒有講完,大家也聽了不算少!度A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嗎?本愿念佛是一即一切,所以它的功德殊勝;絕對不是說只依第十八愿,其他四十七愿不要了;四十七愿落空,第十八愿也落空了。第十八愿是什么呢?十八愿是其他四十七愿的總綱。所以這是魔說法,不是佛說法。
世尊在滅度之前教我們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呢?凈宗第一經是《無量壽經》。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第一個念佛道場——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修有一百二十三人。那時候凈宗經典只有一部,其他的都還沒有翻出來。廬山遠公的道場那么多人,就依《無量壽經》,這一百二十三人穩穩當當都往生了。這個道場無比的殊勝莊嚴,所以我們要走古人的路,繼承古人。
今人,清末民初印光老法師,許多同修都知道的。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老法師我們沒見到,他的《文鈔》流傳在世間,要好好去讀誦,依教奉行。我們今天走的路子,是繼承印光大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一生奉行老師的教誨;我親近他老人家十年,他不敢以師擔當,他給我介紹了一個老師。老師是誰呢?就是他的老師印光大師。由此可知,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謙虛!老師教我要認真發心,讀誦《文鈔》依教奉行,這樣就是印光大師的弟子。
我在各個地方勸導同修們,依《無量壽經》直截穩當作彌陀弟子。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蓮居老居士,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如果不是佛菩薩再來,這一部經決定不能會集到這樣的完美。我們知道宋朝王龍舒作第一次的會集,魏默深在清朝作第二次的會集,都不圓滿!末法時期確實有會集的必要,所以感動佛菩薩來示現。你們不相信,我相信;相信的就得利益。依照這個本子的教訓,修行往生,瑞相稀有的人,這十幾年來我們看到的很多很多,聽到的就更多了。你不相信,要聽別人的話,那有什么法子呢?
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誰都不能干涉誰,就看我們與阿彌陀佛緣分的深淺了。我們讀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不必去問夏老居士這個人怎么樣,用不著?此麜谋咀尤绶ú蝗绶?我們的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不是迷信,不是盲目。我將《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印成一冊,我提了一個書名《凈土五經讀本》;先后大概印了二、三萬冊。諸位同修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比較,讓你從這個地方建立堅定的信心。然后你再仔細去觀察,依照本愿念佛往生的有幾個人?有什么樣的瑞相?
2、不發愿,念佛不能往生。
《無量壽經》上講得多清楚,三輩往生基本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挠胁话l愿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不發愿,念佛!”古人說過:“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發愿,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么呢?你不愿意往生嘛!求愿往生,萬緣放下,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里跟我們說:如果往生要想增高品位,一定要心如佛心,愿如佛愿,行同佛行。心不像阿彌陀佛,愿也不像阿彌陀佛,行為也不像阿彌陀佛,你縱然往生,品位很低;何況你根本就不能往生!我們要牢牢記往!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韋提希夫人求生凈土,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應當怎樣修學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沒有給他講解修學方法之前,先給他說明“凈業三!,明白的告訴我們這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換句話說,無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怎樣用功修行,都不會成就。就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這個基礎的頭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孝親尊師”。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是大孝子,都是老師最好的學生,《無量壽經》上直稱‘如來第一弟子’!哪有(不發愿)這種說法呢?這完全錯誤!稍稍頭腦清楚一點的人,都能夠辨別。如果連這個都不能辨別,我們的佛是白學了,這么多年你聽經也白聽了!“凈業三!本褪欠鹦小T佛如來的行為落實在生活里面。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愿,這是佛的行持。我們做到沒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常勸勉同修,要跟這五個科目去對一對,如果相應,你的行是正行;不相應,你的行是邪行,邪行不能往生!
所以凈宗同修這五個科目,我們都寫在修行守則上訂定成一個小冊子,作為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必須要遵守的原則,決定不能夠違背。違背了;念佛、發愿還是不能往生。為什么呢?你那個愿是假的、空的、不切實際的。我們發愿回向,你拿什么回向?空口說白話的回向不算數,你要有實際的東西拿出來回向。實際是什么?實際是修行證果,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是我自己修行的真實功德,我用這個回向。你今天不發愿,也不念佛,你怎么能往生?
3、末法邪師多如恒河沙
“凈宗同修聽了疑問重重”,這些人無知、愚昧,可憐憫者!正如同往年美國陳健民居士,在世界上宣布說“帶業不能往生”,搞得全世界念佛人,人心惶惶;那是魔,不是佛!連周宣德那樣的老居士,信心都動搖了。我到洛杉磯他在機場接我,一見面就問我:“法師,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這怎么辦?”
我當時就跟他說:“不去算了!”
他聽到我這話非常茫然;我看他,呆在那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就告訴他:
“如果不帶業,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干什么?”
他還是聽不懂,我再告訴他: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已經是等覺菩薩了,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是不是叫帶業?”
他才醒悟過來——觀音、勢至全都帶業,不帶業的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
‘經上沒有說帶業往生’
我說:“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
“有!”
“如果不帶業,大家都是平等的,哪有什么三輩、九品?”
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依義不依語”,佛雖然沒有說“帶業往生”這句話,給你講三輩、四土、九品,這個帶業的意思就圓滿了。你帶得多,你的品位低;你帶得少,你的品位高。哪有不帶業的道理?
學佛人要開智慧,怎么可以聽人家三言兩語就信心動搖、迷惑顛倒呢?你說這個人可憐不可憐?念佛念了一輩子,七老八十了,聽人家的謠言還會信心動搖,真是可憐!所以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法是經典;凈宗的經典是五經一論,要明白他的意思。
“本愿念佛”有沒有錯?沒錯!什么是本愿?
五經一論是本愿,四十八愿是阿彌陀佛的本愿,在當中抽一句,那個不行!當中任拈一句,你要是懂得“一即是多”——一句就是五經一論的全部,這個行。你有這種功夫,可以。沒有這個功夫,乖乖的老老實實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學習,你還會有成就。凡是不如法的,曲解本愿念佛意義的都是魔,魔怕你這一生成就,趕快拉你回來,把你送到阿鼻地獄,他歡喜!好,這個問題,我就給大家說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