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圓慈法師: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先講“去佛不遠”,這一句經文,有兩種解釋;一、據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币嗉催^十萬億叁千大千世界,方能見到阿彌陀佛,怎么說不遠呢?這是就事相講的。若就心力來講。則心力不可思議,若念佛念到“心開”,雖遠隔十萬億佛土,屈伸臂頃即到。再就佛力來講,佛力之不可思議,是大家容易了解的。我們生西方,是阿彌陀佛親來接引的。既然蒙佛親自相接,自然“去佛不遠”了。而況憶佛念佛,佛即在面前,固不遠啊。猶如孔子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生到西方,壽命無量,永不退轉,距成佛之期,也就不遠了?傊,依佛力和自身的念佛所得力,去見佛和成佛,都不是遙遠的。因為念佛見佛一直成佛,這是最為直截了當,不需假借或依賴任何方便,是自得心開的事!
  這要從叁點來講: 


1、其他法門皆須方便
  本章所說“方便”指“觀想”而言 
  我們是否要修行?修行是否要了生死?若不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談了。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兒戲的事情!一氣不來,便成隔世;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因此,對所修法門,必須慎重選擇,以免行與愿違。諺云: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制敵。究竟用那一種好?必須遂心應手的,方能克敵致果。修行人選擇法門,也是如此。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都能入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舍?這要依我們的根機而定。我國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門。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門”。依其所指示的法門修行,即能了生死。但除凈土宗持名念佛法門外,其余各宗,都須經過一種“方便”,才能成功,F在略舉幾種方便法門,看看是否契合我們的根機?

  法相宗:以五重唯識觀,亦名唯識叁性觀,為其主要方便。他將一切法分為叁種性:(一)“遍計所執性”,指執在心外之我法性。(二)“依他起性”,指種子所生之因緣法。(叁)“圓成實性”,指依他起性所依之實體真如。而以心外諸法虛妄非實,應予遮遣。故簡去“遍計”,持取“依”“圓”。修此叁性觀,自淺而深,有五個層次,稱為五重唯識觀:(一)遣虛存實觀。(二)舍濫留純觀。(叁)攝末歸本觀。(四)隱劣存勝觀。(五)遣相證性觀。我們只看看這五種觀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

  天臺宗:“叁止叁觀”為其主要方便。將釋尊一代說法之次第與教相,分為五時八教。八教是:化儀四教 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 藏、通、別、圓。專修別圓,而以叁止叁觀為方便。叁止是:(一)體真止 體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攀緣之妄想(偏真)。(二)方便隨緣止,又名系緣守境止 知空非空,止于諸法幻化之理;分別藥病化益者。知空非空為方便,分別藥病隨緣歷境為隨緣,安住假諦之理而不動謂之止(偏假)。(叁)息二邊分別止,又名制心止 知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假,息真假二邊而止于中諦。叁觀是:(一)空觀 觀一切法之空(真)諦。(二)假觀 觀一切法之假(俗)諦。(叁)中觀 此觀有二,觀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謂之雙非中觀。觀一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之雙照中觀。又就性德之理稱為叁諦,就修德之智稱為叁觀。以吾人凡常之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謂之一心叁觀。而叁諦叁觀。別教與圓教,又有不同之觀法。

  以此兩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已屬不易。且義理微奧,能講那些經論的法師,已不可多得。即便有法師講演,一般人亦不易聽懂。即使有能聽懂的,也不過是文字相,依文解義而已。至其奧義玄理方面,恐怕費上幾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還能談到修行用功嗎? 

  禪宗雖亦不假方便,但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如云門宗文偃祖以顧鑒咦著稱,他逢僧必加“顧”視曰“鑒”,僧有擬議,則曰“咦!”學人有問,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謂“一字關”,能明其旨趣者,實在太少了。臨濟宗則著重棒喝,乃黃檗、義玄兩祖師授受之心傳。故該宗接人,棒喝交馳。契機者一棒一喝即能開悟;不契機者打死也開悟不了!試問今天還有幾人參這兩種禪?原因:第一學者根器不夠。第二善知識不可多得。即如義玄禪師以受棒喝而開悟,亦以棒喝接引后學。及其入滅之前,召集弟子問“如何接引后人”?其中一人大喝一聲!義玄嘆曰:“想不到臨濟宗風,毀在你這瞎驢子手里!”這充分說明難學難修,故善知識實不易遇到。道源雖習凈土,但愿各宗普皆興盛,絕不自譽毀他。不過說明其他法門 方便難學難修,作大家選擇之參考而已!


2、念佛法門不假方便
  剛才講過,其他法門皆須“方便”,F在講凈土 念佛法門不假“方便”。弘揚凈土有五部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和《佛說阿彌陀經》,這叁部經是凈土專經;另外是《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與《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队^無量壽佛經》以十六種觀想念佛為法門!稛o量壽經》以實相念佛為法門!栋浲咏洝芬猿置罘馂榉ㄩT。本章既稱“不假方便”,當然不是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乃專指持名念佛而言!

  凈土宗是我國遠公祖師創立,歷代祖師都是專講“持名”的。所以各寺院都把《阿彌陀經》定為每晚必誦之課,誦經后即繞念阿彌陀佛圣號!栋浲咏洝酚腥x,即“信、愿、行”,亦稱叁資糧,就是為生西而準備的盤纏。其中“行”即是持名,但說“行”、即含“信”“愿”二義,蓋無信愿者即不能行。經上說:“若有信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安豢梢陨偕聘5乱蚓,得生彼國!苯又f“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边@很明白的說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可往生,并未說到其他方便。與本章所說“不假方便”正相符合!

  打念佛七,以七天為期,即本于此。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娲髱熱尀椋荷细艘蝗占茨艿玫揭恍牟粊y,中根人需二日乃至六日,下根人則需七日方能得到一心不亂。有人說:我打念佛七不止一次了,多少個七天都過去了,何以還未得到一心不亂呢?是不是我們連下根也夠不上呢?還是佛說話不兌現-妄語-呢?不是的,都不是的,這是我們“行”不懇切的緣故。參加“佛七”的時候,有沒有克期求證的切愿?有沒有俗事來打閑岔?有沒有把萬緣放下而精誠專一的念佛?如果沒有克期求證的切愿,又有俗事打岔,且不能精一念佛,那只是以隨喜心來參加“佛七”!靶小保罘甬斎徊荒軕┣,怎能得到一心不亂呢?所以說不是我們根機不夠,更不是佛打妄語。經上既無其他方便,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一定要奉行經旨,懇切的念,把念佛的力量送到西方去,時至機熟,自能得到一心不亂!

  若果只是隨喜念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既不懇切又不專一,恐怕成功的希望很少。念字從心不從口,口念心不念,像小孩子唱童謠一樣,就等于沒念。怎樣才能懇切專一呢?就要以本章所開示的,像母親憶念逃逝的兒子那樣念法,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一定能念到西方去。所以念佛,一要多念,二要多念還得求精,古德云:“念佛切莫貪多念,先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勒轉數珠從頭念!比绱,方能念到精純不雜。多念要求精念,精念還得多念。所謂“執持”者,即固執堅持,絲毫不能放松,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亂!
  不假方便,是念佛法門的殊勝處,大家亦不可因其容易而輕忽,務必認真的念,念的多而且精才行!


3、老實念佛自得心開
  前面講過,其他法門皆須方便,唯念佛法門不假方便,即《觀無量壽佛經》與《無量壽經》之觀想,實相等方便,亦不需要,僅持名一法,即能成功。有人說《阿彌陀經》之一心不亂,即是入定。所以持名一法,只能得定而不能開悟;須生到西方,華開見佛才能開悟云云。此說固有部份理由,實則以偏概全未為的論。本章所講的“不假方便”即專指持名;“自得心開”就是開悟呀!《阿彌陀經》上一心不亂,亦非限于“定”一方面!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分;執持名號,亦有“事持”“理持”之別。確信西方依正莊嚴是有,阿彌陀佛正在說法;并深信念佛法門,可以橫越叁界,帶業往生。于是決心念佛,求愿往生,如子憶母,歸心似箭;一心系念于佛,無或暫忘。但未達自性惟心之旨,是名“事持”。持至了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即名“理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一心具足一真法界,本具佛性,謂之是心是佛,乃理具之佛。了達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依“理具”顯“事造”,謂之是心作佛,乃事造之佛。既然是心是佛,為甚?我們還是?生呢?要知理體須依事顯,所以我們還得修行,依“事造”以成之!   念佛念到叁界內見思惑斷,名“事一心”。我執已空,法執未除。念到藏心開顯,自性佛現前,名“理一心”。此時已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持至事一心,我執已盡,不為見思二惑所亂;及至理一心,法執已盡,無明分破,不為空有二邊所亂;全歸中道了!

  依以上事持,理持、事一心和理一心各種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念佛能以開悟。其不能開悟之說,如非淺學無知,即是有意誹謗!
  本章所講的念佛,屬事持,如子憶母。并未涉及玄奧高深的道理。用最淺顯簡易的方法,而達到“心開”的妙境。誠所謂妙法不可思議!依理論講,在十法界中,念佛念的是佛法界。一念佛,一念現佛法界;念念佛,念念現佛法界。久而久之,心佛一如,其余九法界統不現前,還有不見佛、不生西、不成佛的道理嗎?! 
  念佛要老實念,從最低淺處入手,而得最高深的功效。千萬不可好高騖遠,見異思遷。古德云:“切忌今日張叁,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結果一無所成!

  有人會問:悟西方凈土是惟心,彌陀是自性,還要念佛生西否?答:悟后仍須念佛求生西方。蓋悟的是理,若不把事相轉過來,雖悟仍是凡夫。經云:“理則頓悟,事須漸修!奔床豢蓤汤硪詮U事。不過悟后生西,能遂心所愿;未悟者須待彌陀來迎;是其不同處!
  有人會問:悟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已相當于圓初住位,何必再生西方呢?答:等覺位已豁破四十一分無明,還要生西咧!如觀音、勢至皆是等覺菩薩,尚須生西,親近彌陀,就可證明了。我們距離遠得很呢!切勿好高騖遠,還是從最簡易的“持名”入手,老實念佛,日久功深,自然一心不亂自得心開。這個法門,看著很淺,其實“一句阿彌陀,無上深妙禪”只要老實念佛;自有徹悟心開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