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凈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
壹、前言
一、清代彭紹升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眾生本具之化儀!

二、日本釋道隱曰:‘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贊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

三、梅光羲居士云:‘《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眾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凈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四、《彌陀要解》曰:‘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五、《觀經》云:‘是心是佛!衷疲骸切淖鞣!

六、彭紹升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貳、概要

一、教起因緣

一、《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ㄒ苑鹬,示悟眾生!

二、《華嚴性起品》云:‘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所以者何?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者何?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

三、《稱贊凈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唐譯本)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

四、《彌陀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五、蕅益大師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度A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六、日道隱于《無量壽經甄解》中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圣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于大海!纱搜灾,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七、普賢偈云:‘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八、文殊偈云:‘愿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九、唐海東元曉師云:‘四十八愿,先為凡夫,兼為三乘圣人!

十、《楞嚴經》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十一、《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十二、《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

十三、《凈修捷要》云:‘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于念佛人,攝取不舍。令離三途,得無上力!

十四、《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十五、《彌陀要解》云:‘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十六、善導大師《四帖疏》曰:‘今此觀門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能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似無術通人,居空安立舍也!

十七、日《黑谷大經釋》云:‘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經名根本,余經名枝末。又此經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执私浢咦憬,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

二、本經體性

一、古德云:‘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為印!

二、《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三、南岳懷讓云:‘說似一物即不中!衷疲骸灿醒哉f,皆無實義!

四、《圓覺經》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脺鐪绻,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衷疲骸挥们笳,唯須息見!

五、《要解》云:‘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六、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七、世親菩薩《往生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愿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八、明蘧庵大師曰:‘瓊林玉沼,直顯于心源;壽量光明,全彰于自性!

九、幽溪大師《圓中鈔》曰:‘夫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于心源,全彰于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此正無相不相,相而無相之正體(即指實相)!

十、《彌陀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三、一經宗趣

一、《香象心經疏》云:‘言之所貴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二、圭峰大師《圓覺略疏》云:‘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識所歸趣之處!

三、《嘉祥疏》云:‘此經宗致凡有二例。一、彌陀修因,感凈土果。二者,勸物(指眾生)修因,往生彼土!

四、元曉師《宗要》云:‘此經正以凈土因果為其宗體,攝物(指眾生)往生以為意致!

五、曇鸞師云:‘以佛名號為經體!

六、善導師云:‘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愿往生凈土為體(體字即指宗趣之趣)!

七、日釋觀徹《合贊》云:‘此經念佛為宗,往生為體(即趣)。一經所尊專在念佛,故以念佛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為經體(即趣)!

八、《疏鈔》曰:‘依正清凈,信愿往生,以為宗趣!

九、《圓中鈔》云:‘以信愿凈業為一經宗致!

十、《彌陀要解》曰:‘以信愿持名為宗!

十一、曇鸞大師《往生論注》曰:‘《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愿生彼安樂凈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愿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十二、《安樂集》曰:‘依天親《凈土論》(即《往生論》)云,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一者,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順菩提門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無染清凈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凈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凈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凈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邩非鍍粜。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國土是也。故令一心專至,愿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

十三、元曉師《宗要》云:‘發菩提心,是明正因!

十四、《宗要》云,發菩提心有二:(一)隨事發心!疅⿶罒o邊,愿悉斷之。善法無量,愿悉修之。眾生無邊,愿悉度之!诵墓麍箅m在菩提,而其華報,在于凈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凈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此!ǘ╉樌戆l心!沤庵T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不撥無即不排除之意。撥者排也,無者除也。故上句之意為:雖不見煩惱與善法,但仍有可修與可斷。)是故雖愿悉斷悉修,而不違于無愿三昧。雖愿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于空無相。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缡前l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

十五、《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甙l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十六、《觀經》曰:‘若有眾生愿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十七、《菩提心義》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于此!

十八、《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十九、《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二十、蓮池大師《疏鈔》曰:‘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

二一、徹悟禪師曰:‘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二二、《彌陀要解》云:‘信愿持名為一經要旨。信愿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并運也!

二三、《彌陀要解》云:‘深信發愿,即無上菩提。合此信愿,的為凈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蟊尽栋浲咏洝罚ㄖ浮稛o量壽經》)亦以發菩提愿為要,正與此同!

二四、《彌陀要解》云:‘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二五、日興教大師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衷唬骸⒆终嫜,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衷唬骸R舍那,以此阿字名為秘藏!衷唬骸砦ㄕf阿字一法,諸經廣贊此法功德。聞名觸耳,眾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云集。淺觀但信,直游凈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

二六、《要解》曰:‘由實圣(指小乘初二三果)過去有漏業,權圣(大權示現之菩薩)大慈悲愿,故凡夫得與圣人同居。至實圣灰身(指涅槃),權圣機盡(指度生之緣已了),使升沉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又佛世圣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二七、《要解》云:‘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

二八、《疏鈔》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二九、《要解》云:‘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凈法身!

三十、《要解》云:‘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又云:‘了此,方能深信彌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四、方便力用

一、《大毗盧遮那經》云:‘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二、《觀佛三昧經》云:‘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三種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垢,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凈土乃至成佛。三者,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衷疲骸鸶娓竿酰阂磺斜娚谏乐,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三、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四、《觀經》云:‘以我心目,想彼如來!

五、《圓覺經》云:‘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衷疲骸螞r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

六、《彌陀疏鈔》云:‘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經云:“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反!痹坪稳f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

七、《圓中鈔》曰:‘四明云:“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虛,究竟成就,蓋其所召,皆極真故!惫省洞蠼洝吩疲骸笆乐B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諦故!庇纸駨浲蛹纫炎C乎究竟第一義諦,故一稱嘉名,萬德齊彰。彌陀萬德慧日,既已俱體齊彰,眾生黑暗罪瑕,自然當念消乎塵劫,罪性本空,虛而不實者既銷,則稱名功德,福等虛空者自生!

八、《彌陀要解》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凈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九、《大經合贊》云:‘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故!

五、所被根器

一、《疏鈔》云:‘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愿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二、《疏鈔》云:‘又復世人,雖行眾善,于彼佛土,無信行愿,亦名非器。雖有諸過,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為器!

三、《觀經四帖疏》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圣也!衷疲骸挚创恕队^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后,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

四、《觀經四帖疏》云:‘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钟凇缎芯碣省非,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

五、《合贊》云:‘第十八愿,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皆是具縛凡夫,是其機也!瘡驮疲骸缭獣栽疲骸八氖舜笤,初先為凡夫,后兼為三乘圣人!惫手獌敉磷谝,本為凡夫,兼為圣人也!

六、《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凈土被上機。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凈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

七、《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

八、《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凈佛土中!

九、《彌陀疏鈔》云:‘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

十、《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十一、《彌陀疏鈔》謂此法門為‘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⒃疲骸T余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是以《華嚴》如盲,螢光增結。唯此一法,上下兼收?芍^萬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衷疲骸址鹈,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贊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六、藏教所攝

一、《智度論》曰:‘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故有大小眾差別。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

二、《凈影疏》云:‘龍樹云:“佛滅度后,迦葉、阿難,于王舍城,結集法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于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薄兜爻帧芬嘣疲骸胺馂槁暵、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為二藏。以說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薄

三、《思益經》云:‘得說法正性者,不從一地生于一地!

四、《楞伽經》云:‘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第!

五、《五教章》云:‘或分為二,所謂漸頓。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名為頓!

六、隋代慧遠師(即凈影)判本經曰:‘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門。云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于凈土。不從小故大,故知是頓!

七、明大佑師判小本曰:‘漸頓之分,此屬頓教!

八、清代彭二林居士于《起信論》判本經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

九、日釋道隱于《無量壽經甄解》判本經曰:‘本愿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

十、《大經釋》曰:‘天臺、真言雖皆名頓教,然彼許斷惑證理,故猶是漸教也。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

十一、日溪師云:‘圣道諸教,理是圓融,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也。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凈土言圓頓者,于圓滿速疾利益!

十二、《圓中鈔》云:‘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方證圓果,以階不退。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指阿鞞跋致,義為不退)!手私洖槲鍧釔菏乐疅o上醍醐!

十三、《甄解》云:‘由自力修斷,故名豎超。凈土本愿,真實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橫超!瓩M超之頓,持名頓中之頓也!

十四、《甄解》稱本經為:‘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十五、《彌陀要解》云:‘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后《普賢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度A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十六、《要解》云:‘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指《無量壽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度A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廣嘆述,窮劫莫盡!’

十七、印光法師贊《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十八、《疏鈔》云:‘依賢首判教五分。謂小、始、終、頓、圓。今此經者頓教所攝。亦復兼通前后二教!瓐A全攝此,此分攝圓!衷疲骸姆ń缯撸阂皇路ń;二理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此三諸教所有。四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一經有之。名為別教一乘!浴度A嚴》全圓,今得少分!瓐A教全攝此經,此經分攝圓教!

十九、沈善登曰:‘所謂大權菩薩,曲被當機,應病與藥,時節因緣應爾也!

二十、《華嚴妙嚴品》曰:‘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二一、《大疏》云:‘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二二、《大疏》云:‘如徑尺之鏡,見十里之影!

二三、《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燈,光光相涉!

二四、《華嚴盧舍那佛品》云:‘以一佛國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應爾!

二五、晉譯《華嚴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二六、《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

二七、《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

二八、《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二九、《普賢行愿品》云:‘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谝幻藰O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三十、《大疏》云:‘若兩鏡互照,傳耀相寫!

三一、《大疏》云:‘立像豎臂,觸目皆道!

三二、《華嚴初發心功德品》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

三三、《普賢行愿品》曰:‘盡一切劫為一念’,‘我于一念見三世’。

三四、《大疏》云:‘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

三五、《大疏》云:‘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

三六、《華嚴金獅子章》云:‘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回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轉善成門!

七、部類差別

一、《疏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八、譯會校釋

一、《甄解》云:‘凡于諸經中,傳譯盛無如今經。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

二、《會疏》云:‘凡于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

三、沈善登居士《報恩論》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諸經,約有三端。(1)譯手巧拙不同………。(2)梵本傳寫不同………。(3)本師前后多次宣說不同。本師三百余會說法,既多指歸凈土,則自然屢說不一說,而亦隨時隨機,開通大意,依義不依語,顯然可知!

四、日《甄解》云:‘以審諸譯,是梵本廣多,致使傳譯文義,存沒詳略不同耳!

五、日本日溪師云:‘異譯文句,與今經(指魏譯本)稍差異者不少。思夫,多異本,傳者不一,故致斯異。亦或非一時說,例如般若諸經。以此經如來本懷,處處異說,致此多本。蓋此大悲之極處也!

六、宋龍舒王日休論諸譯云:‘其大略雖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制湮幕蚴в谔,而使人厭觀;或失于太嚴,而喪其本真;或其文適中,而其意則失之。由是釋迦文佛所以說經,阿彌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無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

七、《疏鈔》云:‘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華文,未順譯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盡!

八、《無量壽經起信論》曰:‘王氏本較為暢達,近世通行。然有可議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廣明菩薩行愿,為令行者發起大心,積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經開章要領,而王氏刪之。至往生上下二輩,一刪去發菩提心,一云不發。胎生一節,刪去疑惑佛智乃至勝智。前則乖成佛之正因,后則失往生之正智。他如敘次愿文,后先舛錯,皆當校正!

九、梅光羲云:‘于凈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衷疲骸斆鞔_,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忻澜詡,無諦不收!m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九、總釋名題

一、《佛地經》云:‘是薄伽梵最清凈覺,極于法界,盡于虛空,窮未來際!

二、《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于二乘為上,故名大乘。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給也)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三、《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

四、《涅槃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衷疲骸源笳,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五、《甄解》云:極樂凈土‘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一切歸壽命!衷疲骸矘穱烈勒N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

六、《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

七、《阿彌陀經》曰:‘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八、《探玄記》云:‘三業無過云清凈!

九、《入佛境界經》曰:‘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

十、《凈影疏》曰:‘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

十一、《圓中鈔》疏曰:‘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垛n》曰:‘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

參、正釋經義

(壹)序分

法會圣眾第一

一、《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二、蕅益大師曰:‘依實相理,念佛求生凈土,決定無非,曰是!

三、《觀經疏》云:‘無我則無聞,無聞則化道絕。為傳化不絕,假名說我!

四、《疏鈔》曰:‘或說者得陀羅尼。一剎那頃,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蚵犝叩脙舳,于一剎那,聞一字時,于余一切悉無障礙;蛘f者時少,聽者時多,或說者時多,聽者時少;蛘f者神力延促隨宜,聽者根器利鈍不一。古謂三乘凡圣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

五、《佛地論》云:‘說聽究竟,總言一時!

六、《智度論》曰:‘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轉少故,舍王舍大城,其邊更作小城!

七、《甄解》云:‘本王舍城者,上第舊城也。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也。此既佛滅后阇王筑之,佛何住后城乎?今正佛所住處,明知上第城也!

八、《慈恩傳》云:‘王舍舊城,處摩揭陀國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內。其城又生好香茅,故舉為稱!

九、《望西疏》曰:‘若依宗家,應是上茅!ㄗ诩壹瓷茖Т髱。)

十、《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余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

十一、《大寶積經論》云:‘問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非余城廓?答曰: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名王舍。此法門亦復如是,法王住處。釋成此義故,說住王舍城!

十二、《凈影疏》曰:‘耆阇山,此翻名靈鷲山也。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亦有鷲居止此山,故名為鷲!帧松巾斔弃愵^,又名鷲頭山!

十三、《西域記》曰:‘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

十四、《智度論》曰:‘耆山于五山中最勝故。(1)此山精舍,近城而難上,近城故乞食不疲,難上故雜人不來。故多住此不在余處。(2)是耆山福德吉處,諸圣人喜住處。佛為諸圣主故多住。(3)耆阇山是三世諸佛住處故。(4)是中清凈,有福德閑靜故。一切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贊嘆恭敬,八部大力眾神所守護、恭敬供養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5)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

十五、《法華論》云:‘耆阇崛山勝余諸山。佛在于此說,顯此法最勝!

十六、《彌陀疏鈔》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

十七、《凈影》云:‘曠備高德,過余近學,故名為大!

十八、《佛地論》另有三義。(一)最極利根,波羅蜜多種性。(二)得無學果位。(三)得小果已,趨大菩提。以上三義,故名曰‘大’。

十九、嘉祥師謂‘大’有三義:一生大解。二破大惡。三證大果。

二十、《會疏》曰:‘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今經與《法華》標萬二千人,蓋是出世本懷,一代勝會,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

二一、《嘉祥疏》曰:‘游心空理,隱顯難測,故稱圣人!

二二、《會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大阿羅漢,故名大圣。亦可雖外現聲聞,內秘菩薩之行,故名大圣!

二三、《凈影疏》曰:‘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一德勝名大。會正為圣!

二四、嘉祥曰:‘達者言證,證六通三明等是也!

二五、凈影釋曰:‘阿難增上利根,雖居學地(未得無學果位),而成無上勝妙功德。故曰大圣。于神通中,解了畢竟(徹底了解),亦名已達!

二六、凈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

二七、《會疏》曰:‘尊謂尊貴,有德可貴,故曰尊者!

二八、‘憍陳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陳如。凈影曰:‘阿之言無,若之言智,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盁o”是一切諸法本性,名為本際。于此本際知見明了,名了本際!

二九、《法華文句》曰:‘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

三十、《增一阿含經弟子品》中,佛稱之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圣眾,不失威儀!

三一、《智度論》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連神足第一!帧崂ナ欠鹩颐娴茏,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

三二、‘迦葉’譯為龜,《法華文句》云:‘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以應。從德命族,故云龜氏!

三三、佛云:‘有頭陀行,我法久存!

三四、《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云:‘梵王至靈山,以金色缽羅華獻佛,舍身為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薄

三五、迦葉贊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三六、《密跡金剛力士經》云:‘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具,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圣,神通已達!

三七、《佛地論第二》云:‘先說聲聞,后說菩薩。聲聞眾者,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

三八、菩薩,具足應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譯為大道心眾生!肚鍥鍪琛分^:‘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

三九、《法華》之六大:(一)信大法;(二)解大義;(三)發大心;(四)趨大果;(五)修大行;(六)證大道。

四十、《清涼疏》謂普賢有三:(一)位前(但發普賢心);(二)位中(等覺菩薩);(三)位后普賢(得果不舍因行,謂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

四一、《清涼疏》謂普賢之義為:‘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地曰賢!

四二、《會疏》云:‘體遍法界,故曰普。位鄰極圣,故曰賢!衷疲骸軐в磺,發十大愿王。愿西方往生,特翼贊彌陀,故于此經是為上首!

四三、《探玄記》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

四四、《大日經疏一》曰:‘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

四五、《四十華嚴經四十頌》曰:‘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四六、《圣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

四七、《五秘薩訣》曰:‘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阇黎!

四八、夏老云:‘凈土即是密教顯說!

四九、《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五十、《心地觀經》曰:‘三世覺母妙吉祥!

五一、《法華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妙德也!

五二、《會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議,故名妙德!

五三、《圓中鈔》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云妙吉祥!髽I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圓彰,故又號妙吉祥也!

五四、彌勒,此云慈氏;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稄浲邮桠n》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愿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于八千歲,修習慈行。又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庇帧侗A經》云:“發愿于刀兵劫中,擁護眾生!笔莿t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

五五、《普賢行愿品》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遠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试疲骸壹韧藝,現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

五六、《文殊發愿經》云:‘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愿,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五七、《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問佛:‘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

一者、于諸眾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

二者、于諸眾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

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

七者、于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

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于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五八、《悲華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瓡r有大劫,名曰善賢!谴蠼僦,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于世!

德遵普賢第二

一、《度世經》曰:‘開士、大士、圣士、力士、正士等,皆菩薩之異稱!

二、《甄解》云:‘“正”謂正道,“士”謂士夫,在家之稱。此等大士,外現凡形,內深達正道故,居家名為正士!

三、《會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師利嚴凈經》言:“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則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薩!罢敝^正道,“士”謂居士。此等大士,雖葆光和塵,久出于邪道,深達于正法,故云正士也!

四、《出生義》云:‘厥有河沙塵海數量,舉十六位焉;亦塵沙之數不出于此矣!

五、《智度論》曰:‘善守(即賢護)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

六、《思益經》云:‘若眾生聞名者,畢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

七、《大方等大集賢護經》曰:‘王舍大城有優婆塞,名曰賢護,為眾上首!

八、《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佛說賢護長者眾樂事:‘其受于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

九、《名義集》曰:‘※陀婆羅,翻為賢護。自護賢德,復護眾生故;蛟瀑t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

十、《四童子經現生品》經云:‘東方去此佛剎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寶鳴,佛名獅子鳴聲如來,有一菩薩名善思議(即善思維),應托來到此土,化生阿阇世王宮內。南方去此五百億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寶積善現如來,有一菩薩名寂靜轉(即慧辯才),于此舍衛城內,生大居士似師子家。西方去此過八億百千佛剎,樂音如來所,有一菩薩名無攀緣(即觀無。,于此波羅奈國,化生大居士善鬼家。北方去此六萬四百千億佛土,住菩提分轉如來所,有一菩薩名開敷神德(即神通華),生此毗耶離城大將師子家。此四童子與無量大眾,共來娑羅雙樹所,恭敬供養!

十一、《月燈三昧經第三》說:‘香象菩薩從東方阿※佛,與那由多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

十二、《甄解》云:‘其余智幢(即寶幢)、寶英、中住、制行、解脫等,雖未見經證,準前思之,必應是他方來大士也!

十三、《甄解》曰:‘初列賢護等十六正士者,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次列他方來者,彰十方佛土中,悉以此法為出世大事故,共來精進求此法!

十四、《會疏》云:‘寂滅境智,諸根清凈,故名寂根!

十五、《甄解》云:‘境智寂滅,根本嚴凈,云寂根!

十六、《會疏》云:‘信心智慧,永斷疑網!

十七、《甄解》云:‘明信佛智,無上智慧!

十八、《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謂大士十種廣大行愿: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如上十愿,愿愿皆曰:‘我此大愿,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十九、《攝大乘論釋》云:‘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

二十、《行愿品》云:‘聞此愿王,讀、誦、書寫,………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

二一、《仁王經疏》云:‘施物名功,歸己曰德!

二二、《凈影疏》曰:‘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麦w名法!

二三、《唯識論》曰:‘法謂軌持!

二四、《會疏》云:‘安住者,不動義。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

二五、《行愿品》中,‘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

二六、《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二七、《大集經》云:‘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二八、《法華玄贊》云:‘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

二九、《凈影疏》云:‘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

三十、《凈影疏》云:‘證會為入!

三一、《嘉祥疏》云:‘名理為藏!

三二、《甄解》:‘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

三三、《智度論》云:‘波羅,秦言彼岸!衷疲骸陨罏榇税,涅槃為彼岸!

三四、凈影師曰:‘彰果畢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

三五、彭際清居士曰:‘“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義中,全攝凈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凈土,得常見佛。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如《大般若經》云:“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碑斨浑x佛,須以念佛為因。如《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

三六、《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為愿!

三七、《首楞嚴經》曰:‘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三八、曇鸞大師曰:‘望于妙覺猶有一等,比下名覺,故名等覺!

三九、《往生論注》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

四十、《會疏》云:‘等覺有二義。一、如來名等覺。二、一生補處位!

四一、《甄解》曰:‘(一)如《華嚴賢首品》及《起信論》,于十信滿位,示現八相!墩疾旖洝氛f四種作佛中,第一信滿作佛當之。(二)如《大集經》中,灌頂住菩薩(十住滿位)能于無佛世界,示現八相!墩疾旖洝返诙,解滿作佛當之。(三)《仁王經菩薩教化品》明初地八相!墩疾旖洝返谌,證滿作佛當之。(四)《入如來智慧不思議經》明究竟地(一生補處)八相示現!墩疾旖洝返谒,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五)《華嚴不思議品》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現也。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現。第五,佛后業用也。斯經所明,若依諸師,多是第四(補處)作佛。若依今宗,此中無所屬,以彌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議。若強論之,或應在第五(佛后)之中焉!

四二、《大乘起信論》謂八相為:‘(一)從兜率天下,(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轉法輪,(八)涅槃!

四三、《四教儀》則為:‘(一)從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

四四、《普曜經說法門品》云:‘其兜術天,有大天宮,名曰高幢。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薩常坐,為諸天人,敷演經典!

四五、《佛地論第五》云:‘睹史多天,后身菩薩,于中教化!

四六、《因果經》云:‘于時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脅入,身現于外,如處琉璃!

四七、《涅槃經》云:‘從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

四八、《凈影疏》曰:‘于十方各行七步,示現丈夫奮迅之力,于十方獨出無畏!

四九、《魏譯》曰:‘現處宮中色味之間,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薙除須發。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五十、《普曜經》云:‘爾時太子日服一麻一麥,六年之中結跏趺坐!

五一、《法華壽量品》云:‘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詮氖莵,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詮氖莵,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鐏硪娭T眾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五二、凈影曰:‘一煩惱魔,謂貪嗔等,能害善法。二陰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三者死魔,能壞命根。四者天魔,好壞他善!

五三、《婆沙論》云:‘(節錄)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婚亂,………中夜魔軍※(皆也)來逼惱!汈вX察即入定,令魔兵眾,推敗墮落!

五四、《西域記》云:‘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脅菩薩!兴_于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變為蓮花,魔軍怖駭,奔馳退散!

五五、《智度論》云:‘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

五六、《維摩經》曰:‘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五七、《凈影疏》曰:‘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覺!

五八、《長阿含經》曰:‘如來大智,微妙獨尊!

五九、《釋迦譜》曰:‘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六十、《會疏》曰:‘覺之中為最極,故云成最正覺!

六一、《智度論》云:‘今是釋迦文佛得道后,五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笔菚r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到波羅奈鹿林中轉法輪!

六二、《法華經》云:‘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諸余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六三、《法華文句》云:‘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

六四、嘉祥師云:‘自我至彼,故稱為轉!

六五、《探玄記》解法輪曰:‘法是軌持義,通有四義:謂教、理、行、果。輪是所成,義亦有四:(一)圓滿之義,以離缺減故。(二)是具德義,以轂輻輞等,悉是皆俱故。(三)有用義,謂摧輾惑障故。(四)轉動之義,謂此向彼,即從佛至眾生。亦從彼向此,即從眾生至佛果!

六六、羅什大師曰:‘世間者,三界也!

六七、《凈影疏》曰:‘愛欲之心,深而難越,故說為塹,教斷令壞!

六八、《甄解》曰:‘“壞諸欲塹”者,舍欲心。愛欲是諸苦之本。欲流深廣,眾生漂溺之而難度,說以為塹!蹲衷贰吩疲骸皦q,繞城長水坑也!狈鸱▌,截欲塹,令散壞也!

六九、《合贊》曰:‘見愛煩惱,譬如垢污,空慧能除,亦如洗濯。除邪顯正,故曰顯明。以護法城,故曰清白;超諸毀謗,故曰清白!

七十、《合贊》曰:‘智斷之果,謂之法城!

七一、《嘉祥疏》曰:‘遣除迷垢,故云洗濯’,‘無相之解,是無漏明,故云清白!

七二、《甄解》曰:‘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是澍雨德。雨有能洗物垢污,能顯清白體之德。如來法輪洗濯塵勞垢污,開顯本有凈體也!

七三、《凈影疏》曰:‘貯積多德,名貯功德,F受物供,故名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

七四、《甄解》曰:‘福田者,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镀兴_本生經》:“所以佛為福田,貯無上功德故也!薄

七五、《俱舍論》有四福田:(一)趣田,畜生也。(二)苦田,貧窮困苦之人也。(三)恩田,父母等也。(四)德田,三乘之賢圣也。是為廣義之福田。

七六、《涅槃》曰:‘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樂!

七七、《嘉祥疏》云:‘三有之苦(即三界生死),故云三苦!

七八、《甄解》曰:‘如來大醫王,能知其病,應病與藥,治三有之苦。病有眾多,法藥亦多,故云諸法藥!

七九、《秘藏記》曰:‘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

八十、《秘藏記鈔七》曰:‘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頂義。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皆名灌頂也!

八一、憬興云:‘圣說當果(指當來之果),令識因利(指因地之利),故云授記!

八二、《無量壽經起信論》曰:‘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圓頓,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際無差。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

八三、《智度論》曰:‘西方有幻術人,一切皆能化現宮殿城郭廊宇。結巾為兔,豎帶為蛇,種種變現等!

八四、《寶積經》曰:‘如幻師作幻,自于幻不迷。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

八五、《起信論義記》曰:‘法性者,明是真體普遍義!ㄅc一切法為性!

八六、《唯識述記》曰:‘性者體也。一切法體,故名法性!

八七、《大乘義章一》曰:‘法之體性,故云法性!

八八、《嘉祥法華疏五》曰:‘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八九、《止觀一》曰:‘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

九十、《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圣各異,是名達眾生相!

九一、《甄解》曰:‘能游無量佛土,興供養云,故云供養諸佛!

九二、《維摩經》曰:‘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群生!

九三、《唯識論十》云:‘神力難思,故能化現!

九四、《會疏》曰:‘電光有四義:一速疾義,二破闇義,三不住義,四無分別義。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無有出入前后相,如電速疾。菩薩能照諸佛會,能破眾生闇,如電破闇。菩薩能化無量身應現微塵剎,無有住處,無有朕跡,如電激空中,無所從來,去無定跡。菩薩平等,無有先此后彼等分別心,如電光照物,無彼此先后分別!

九五、《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

九六、《止觀五》曰:‘一切凡夫,未階圣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九七、《大乘義章五》曰:‘推求說之為見!

九八、《華嚴經》曰:‘我慢溉灌,見網增長!

九九、《智度論十一》曰:‘是入邪見網,煩惱破正智!

一OO、《智度論八》曰:‘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

一O一、憬興師曰:‘纏縛者,即八纏三縛!死p者:(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惡作。(六)睡眠。(七)掉舉。(八)惛沉。三縛者,貪嗔癡也。

一O二、《凈影疏》曰:‘亦可諸煩惱結,通名纏縛。菩薩教人斷離,名解!

一O三、《凈影疏》曰:‘如來所說言教名聲。餐(義同聞)聲悟解,故曰聲聞!

一O四、《甄解》曰:‘二乘雖得三空門,唯沈偏空。菩薩不然,能達幻網,得平等法。故雖住三空門,而不住無為,不住有為。故能行聲聞,能行緣覺,而超越聲聞、緣覺之地!

一O五、《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說:‘以聲聞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聲聞。以辟支佛法化益眾生,故我是辟支佛也。以大悲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菩薩。于一切法得解脫,一切無礙故。從所化眾生,或以聲聞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薩法化益。故我是聲聞,我是緣覺,我是菩薩也!

一O六、《凈影疏》曰:‘眾生及法,悉無自性,故名為空。乃至因緣,相亦不有,說為無相。此離所取,遠離妄想能取之心,故曰無愿!

一O七、《智度論》云:‘無愿故不造生死之業。亦名無作!

一O八、《智度論》云:‘觀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轉無相,名無作(即無愿)。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也。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下事辦,故不須二門。若人入空門,取相得是空,于是入不為門,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若于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無相相,入無作門!

一O九、《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使用者也!

一一O、《法華義疏》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

一一一、《大集經》曰:‘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一一二、《會疏》曰:‘《涅槃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边_空無相是大智。隨宜施設名方便。方便有二種: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二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其德廣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為,故言善立!

一一三、《四教儀集注》曰:‘乘以運載為義,運出三界,歸于涅槃!

一一四、《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指一佛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三!

一一五、《法華文句》曰:‘方便者,門也!瓰檎鎸嵶鏖T。真實得顯,功由方便。依此釋,則小乘為入大乘之門,故謂之方便教。又三乘為通于一乘,故亦名方便教!

一一六、《涅槃經》曰:‘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

一一七、《賢首心經略疏》曰:‘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

一一八、《甄解》曰:‘義充法界,德備恒沙為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

一一九、《法華壽量品》曰:‘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枪嗜鐏,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一二O、《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帧磺卸U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帧T行和合,皆名為三昧!磺卸U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

一二一、《法華玄贊》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

一二二、天臺曰:‘若以空慧,照諸禪定種種法門,出生乃至無量三昧!

一二三、《智度論》曰:‘陀羅尼者,秦言能持,或能遮。能持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

一二四、《智度論》云:‘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

一二五、《智度論》曰:‘是三昧修行,習久后能成陀羅尼。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

一二六、《智度論》曰:‘三昧但是心相應法也。陀羅尼亦是心不相應,是心不相應陀羅尼。是心不相應者,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嗔恚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

一二七、《智度論》曰:‘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諸三昧不爾,或時易身則失!

一二八、《凈影疏》曰:‘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一二九、《八十華嚴》曰:‘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三昧,名佛華嚴!

一三O、《六十華嚴》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

一三一、《法界記》云:‘言華嚴三昧者,解云,華者,菩薩萬行也。何者?以華有生實(指果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雖復內外兩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華也。嚴者,行成果滿,契合相應,垢障永消,證理圓滿,隨用贊德,故稱為嚴也。三昧者,理智無二,交徹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絕,故云三昧也!

一三二、《華嚴經》云:‘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

一三三、《合贊》曰:‘法界唯心,名佛華嚴。以因行華,嚴果德相,令顯著故。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

一三四、《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飾法身,故云華嚴!

一三五、《秘藏記》云:‘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

一三六、《會疏》曰:‘百千三昧者。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于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后能濟諸貧。又如欲治諸病,當備種種眾藥,然后能治(以上取意)!

一三七、《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等,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

一三八、《智度論》復云:‘于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陀羅尼!

一三九、《會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

一四O、《甄解》曰:‘唐譯云“一切種甚深禪定”。一切種者,謂一切種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

一四一、《凈影疏》曰:‘住深定門,起行所依。無心往來,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攝行寬廣!

一四二、《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門。此三昧彌陀智愿之所成,甚深無涯底,故云深禪定。悉睹周遍,是其業用!

一四三、《般舟經》云:‘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于此間終生彼間,便于此坐見之!穑ㄡ屪穑┭裕浩兴_于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

一四四、《仁王般若經上》以‘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一四五、《往生論注上》以‘百一生滅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

一四六、《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云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

一四七、《甄解》曰:‘一念之頃,周遍無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凈無量壽世界故,結歸念佛三昧也!

一四八、《嘉祥法華疏》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釆曰才!

一四九、《會疏》曰:‘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無不皆出于圣智!

一五O、《凈影疏》謂如來得四無礙智。如來由無礙之智,興無礙之四辯:(一)義無礙辯。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二)法無礙辯。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三)辭無礙辯。于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四)樂說無礙辯。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

一五一、《甄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贊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

一五二、《凈影疏》曰:‘入謂解也。謂解眾生種種言音,用之起說!

一五三、《密跡經》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言辭各異。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菩薩應殊(指各類眾生)唱異言,說法開化!

一五四、《稱贊大乘功德經》云:‘傍生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

一五五、《智度論》曰:‘如、法性、實際,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

一五六、《甄解》云:‘實相妙處盡理至極,云際也!

一五七、《會疏》曰:‘開顯真實為顯示,謂會十界歸一乘克成菩提故。真實之際者,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

一五八、《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為實際。若依漸教,以離二邊為真實際。若依圣道實教,諸法實相為真實際。若依凈土,光闡道教為權方便,誓愿一佛乘為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圣道守理而非唯理;凈土以事而非唯事(即事即理事事無礙)。于眾生所入,則雖有事理空有不同,而從諸佛咨嗟見之(指十方如來贊嘆凈宗)。則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

一五九、布袋和尚曰:‘只這心心心是佛,………一切無如心真實!

一六O、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一六一、《合贊》云:‘超過分段、變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斷二德也!

一六二、《會疏》曰:‘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眾生國土,臧否萬差,是名諸所有法。菩薩深以大智慧(即慧),達性空無相,故云超過!

一六三、《甄解》曰:‘世間諸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名世間。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有為諸法,言所有法也。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而行世間不舍,故云超過!


一六四、《凈影疏》云:‘諦謂安諦,謂常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

一六五、《甄解》曰:‘出有為,證無為,而不著無為,故云諦住。此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槃,云心常住!

一六六、《會疏》曰:‘悲智相印,以為棲神之宅,故云諦住!

一六七、《法華經序品》云:‘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一六八、宗門云:‘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一六九、《凈影疏》云:‘由成勝通,于一切物變化隨意,故能利物,名為自在!

一七O、《會疏》云:‘眾生背覺,沉迷漂流。生盲無目,無希出心。菩薩愍之,無疲厭念。常為不請之友,隨逐愛護。(中略)故《涅槃偈》曰:“世救要求然后得,如來不請而為歸!薄

一七一、《維摩經》曰:‘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一七二、 凈影曰:‘(一)所化眾生無機感圣,名為不請。菩薩強化為作因緣,名友安之。(二)所化眾生雖有道機,無其樂欲,不知求圣,名為不請。菩薩隨機而為強化,名安之!

一七三、《凈影疏》曰:‘明修勝解如來藏性,是如來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現己心,故曰受持!

一七四、《甄解》曰:‘即聞持三世一切如來法藏也。多聞歸一聞。一聞即是聞其名號!

一七五、《探玄記十一》曰:‘菩薩所行,名為佛種!

一七六、《凈影疏》曰:‘法界諸度,是佛種性!

一七七、《華手經》曰:‘譬如無牛,則無醍醐。若無菩薩發心,則無佛種。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

一七八、《寶云經》曰:‘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于腐敗,具足生芽因緣。善男子,聞佛名者,得其種子,具足因緣,便得受記!

一七九、《嘉祥疏》曰:‘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

一八O、《凈影疏》曰:‘護使離障,起善無間,名常不絕!

一八一、《甄解》曰:‘《大論》云:“于無佛處,贊嘆三寶音!比龑氁粽,即受持宣說佛法藏也,眾生由之殖善發智,成德契理。故三寶種子,傳傳相繼,常使不絕!

一八二、《會疏》曰:‘拔苦為悲,乃至悲是真實平等之悲,故謂大悲!

一八三、《涅槃經十一》曰:‘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

一八四、《大日經一》曰:‘菩薩心為因,大悲為根本!

一八五、《凈影疏》曰:‘依慈起說,名演慈辯!

一八六、《會疏》曰:‘佛道正見,名為法眼!

一八七、《凈影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曰法眼!

一八八、《凈影疏》曰:‘教法生解,名授法眼!

一八九、《會疏》曰:‘大慈德也,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也!


一九O、《涅槃經》曰:‘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

一九一、《大法炬陀羅尼經》曰:‘菩薩擔者,誓愿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玳L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財寶樂具悉該與之,無有疲倦。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樂具,盡皆與之,乃至令入無余涅槃,是故名為荷負重擔!

一九二、《大論十二》曰:‘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

一九三、肇公曰:‘智慧,體;圣明,用。無事不照謂之圣。菩薩權實靈照,不可以言思擬議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議”!

一九四、《智度論》曰:‘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說,《法華經》謂如食頃!

一九五、《凈影疏》曰:‘為法心同,故來一時!

一九六、《宋譯》經末曰:‘并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大教緣起第三

一、《漢譯》曰:‘于時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數千百變,光甚大明。賢者阿難,即從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今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上下明徹,好乃如是。我侍佛以來,未曾見佛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光明威神,有如今日!

二、《魏譯》云:‘光顏巍巍!衷疲骸窆夤!

三、《唐譯》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

四、《宋譯》云:‘面色圓滿,寶剎莊嚴!

五、《凈影疏》曰:‘佛具眾德,為世尊重,故號世尊!

六、《勝鬘寶窟》曰:‘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難測度,稱之為神!

七、海東憬興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顯影,暢在鏡內,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顏,故云表里!

八、《凈影疏》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名為影里。佛身如是,光明外照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里!

九、《甄解》曰:‘則光顏巍巍中,影現寶剎莊嚴相。其猶珠寶鏡中,能現森羅萬相乎!’

十、《法華經序品》曰:‘眉間白毫,大光普照!

十一、《法華經》曰:‘我與阿難等于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

十二、《寶積經》曰:‘如來身者,自性清徹。何以故?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如來身者,出過世間。何以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乃至如來身者,如凈鏡中微妙之像,如凈水中明滿之月!

十三、《凈影疏》曰:‘喜有二義:(一)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故喜。(二)念眾生,得益時至,故喜!

十四、《無量壽經箋注》曰:‘佛之顏有光,故云光顏!

十五、《嘉祥疏》曰:‘巍巍言德盛高顯也!

十六、《涅槃經卅》曰:‘我于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十七、《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異名也!穹馂檎f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

十八、《合贊》曰:‘濟凡秘術,今日將說,故曰住奇特!

十九、《甄解》曰:‘奇特法者,如來正覺果海,名為奇特。奇特之極,至下“華光出佛”之文彰矣!

二十、《華嚴經》云:‘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

二一、《凈影疏》曰:‘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釋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

二二、《會疏》曰:‘佛所住,不(非)二乘菩薩所能及,唯佛與佛住之!衷唬骸鹫f三乘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隨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

二三、《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

二四、《十住斷結經》曰:‘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

二五、《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

二六、《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樂故!

二七、《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衷唬骸髮熣,即彌陀世尊,以本愿引攝五乘!

二八、《凈影疏》曰:‘無上菩提,是最勝道!

二九、《甄解》曰:‘最勝道者,念佛往生一道。于一切方便中,無上最勝故!衷唬骸顒俚勒呓饷摰,《涅槃經》云:“無上上,真解脫!惫薀o上上,即最勝義!

三十、《嘉祥疏》曰:‘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諸佛皆有化眾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

三一、《甄解》曰:‘去來現佛等,舉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

三二、《合贊》曰:‘我以三世諸佛相念,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然今超過諸佛,現此奇相,有何故耶?’

三三、《智度論》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

三四、《甄解》謂:‘所問稱可佛心故!

三五、《漢譯》曰:‘阿難,今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

三六、《普賢行愿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帧源蟊堃姹娚,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三七、《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三八、《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故云“拯群萌”!衷唬骸坝敝羔屽却蟊。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義:一謂“欲拯群萌”。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愿(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肮怅U道教”皆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謂欲“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愿眾生入彌陀海故!

三九、《甄解》曰:‘諸佛之所以出興于世,欲說彌陀愿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

四十、善導大師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

四一、《甄解》曰:‘此今家(日人稱善導大師為今家)獨步妙釋,他人所未談也。順此祖釋,以彌陀本愿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其義明矣!

四二、《甄解》引《六要》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

四三、《甄解》云:‘今真實者,佛智名號。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故言本愿真實。開之則真實五愿,合之一句名號。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應知“之利”者,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上涅槃妙果!

四四、《甄解》曰:‘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權大乘,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權大乘望實大(《華嚴》、《法華》等),實大真而權大假也。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望彌陀十九愿(十九指《魏譯》文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愿,欲生我國!保,十九真而《華嚴》、《法華》假也。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彼猶不出十九愿故。以十九愿望二十愿(《魏譯》文曰:“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保,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以二十愿望十八愿(十念必生愿),二十假而十八真也。今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也!

四五、《甄解》曰:‘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

四六、《會疏》曰:‘佛法難聞,故云難值。佛身難睹,故言難見!

四七、《般涅槃經》曰:‘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

四八、《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

四九、《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

五十、《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罘鹑翞樗。住此發勝妙智故!

五一、《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

五二、《晉譯華嚴》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

五三、《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簡異(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無極!

五四、《華嚴經》中之十自在:(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資具自在,(四)業自在,(五)受生自在,(六)解自在,(七)愿自在,(八)神力自在,(九)法自在,(十)智自在。

五五、蓮池大師《疏鈔》曰:‘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

五六、《疏鈔》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齊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法藏因地第四

一、《甄解》曰:‘以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

二、《合贊》曰:‘《涅槃梵行品》曰:“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薄

三、《會疏》曰:‘如來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督饎偨洝吩疲骸盁o所從來,亦無所去!贝朔ㄉ砣鐏硪!掇D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贝藞笊砣鐏硪!冻蓪嵳摗吩疲骸俺巳鐏淼,來成正覺,故名如來!贝藨砣鐏硪!

四、《天臺壽量品疏》云:‘如者,法如如鏡,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之為法身如來!

五、《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

六、《凈影疏》曰:‘證滅相應,故名為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云應供!

七、《會疏》曰:‘萬行圓成,;荩椿郏┚咦,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八、《維摩經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九、《凈影疏》曰:‘正者理也。于理窮照(即徹照于理體),故云遍知!

十、《大論》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

十一、《凈影》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

十二、《涅槃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乒,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三、《涅槃經十八》曰:‘行名腳足!_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

十四、《凈影疏》曰:‘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指戒與空慧)圓具,故名為足!

十五、《會疏》曰:‘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十六、《大論》曰:‘好去者,于種種諸深三摩提(即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

十七、《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舍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十八、《會疏》曰:‘善逝即妙住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

十九、《凈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


二十、《甄解》曰:‘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

二一、《凈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

二二、《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

二三、《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為最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衷唬骸兴鶖嗾,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二四、《會疏》曰:‘業惑凈盡,更無所斷,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

二五、《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

二六、《凈影疏》曰:‘能善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

二七、《合贊》曰:‘自既丈夫,復調丈夫。故號佛為調御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

二八、《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

二九、《凈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

三十、《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

三一、《合贊》曰:‘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三二、《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

三三、《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衷唬骸鹨磺兄腔鄢删。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故為佛陀!

三四、《成實論十號品》曰:‘如是九種(指前諸號)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ㄓ帧吨嵌日摗芬苑馂榈谑,以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

三五、《俱舍論》曰:‘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三六、《華嚴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

三七、《贊阿彌陀佛偈》曰:‘究暢道要無障礙!

三八、《漢譯》經曰:‘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便棄王位,行作比丘!x寂云:‘準彼經文,世饒王者,亦為法藏在俗時名!

三九、‘沙門’義為勤息!稌琛吩唬骸巳饲谛奚品,息諸惡故!

四十、《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

四一、《探玄記》云,‘藏’有四義:‘(一)含攝,(二)蘊積,(三)出生,(四)無盡!

四二、《嘉祥疏》曰:‘在能蘊蓄佛法,故曰法藏!

四三、《嘉祥疏》曰:‘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勝勝他,故稱為勇。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

四四、《凈影疏》曰:‘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志強名勇。心明稱哲!

四五、《凈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異!

四六、《會疏》曰:‘不(非)常人所及,故云與世超異!

四七、《合贊》曰:‘或約地上發心,則所謂世者,地前世間之義耳!

四八、凈影云:‘今尋發無上心,是地前世間行,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是地上出世間行!

四九、《甄解》曰:‘說有前(此段)后(第五品),發心無有二。唯是一發心也!

五十、《甄解》曰:‘其龍樹大士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之位),或為八地!嗍菑墓蛞,大與諸師別也!

五一、《法華壽量品》曰:‘我(釋尊)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五二、《大乘義章二》云:‘于三寶等凈心不疑,名信!

五三、《晉譯華嚴經六》云:‘信為道源功德母,………示現開發無上道!

五四、《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

五五、《凈影疏》曰:‘起行之愿,名為愿力!

五六、《會疏》曰:‘愿力者,四弘誓愿能凈佛國土,成就眾生故!

五七、《智度論》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故名為力!帧炷獾啦荒茏鑹,故名為力!

五八、靈峰大師曰:‘念根增長,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鄹鲩L,能遮(止也)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五九、《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十、《金剛經》曰:‘如如不動!

六一、《慈恩上生經疏》曰:‘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

六二、《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六三、《會疏》曰:‘天下至明,無大于日月。萬品光耀,無過于摩尼。若映佛光,皆悉隱蔽!

六四、《華嚴普賢行愿品》曰:‘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六五、《普賢行愿品》曰:‘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繼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