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摘錄凈空法師佛學講座相關的文集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凈空法師談布施
《六祖壇經》里有預記,六祖是禪宗第六代祖師,馬祖道一和尚是第七代祖師,六祖預記馬祖道一和尚,將有兩個徒弟是菩薩化身再來的,一是出家的,一是在家的,在家的菩薩就是龐蘊居士。龐居士表演了一招,“好事不如無事”。無事不是不做事,無事是心里無事,心地干凈,無論做什么事,一塵不染,也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里無事,才能為一切眾生服務,才能做真正的好事,做再小的善都是大功德。而心里有事,造多少善都是福報,不是功德。所以,要緊的是心里無事,不是身無事,身無事你就不會去修福,縱然有慧,也沒有福報。
為一切眾生服務,第一是布施,布施金錢,布施體力。體力是內財布施,功德比金錢布施大;金錢是外財,是身外之物,億萬外財也比不上自己親身以勞力來布施。譬如,道場里有很多義工,他們用自己的勞力來服務、來布施,功德超過外財。有錢的人到寺廟里去布施幾百萬,還不如在道場里天天作義工的人。用身外財力來布施的功德小,再多都小,而內財布施的功德大。在《華嚴經》上,對此有很大篇幅的說明。
到了法身大士,就不是講布施,而是講供養,普賢菩薩是“廣修供養”。供養與布施,實在講是一樁事情,但是用心不一樣。供養是以孝順心,布施不是孝順心,所以大乘菩薩用布施,普賢菩薩用供養。普賢菩薩代表法身大士,《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普賢菩薩,都是修普賢行,普賢菩薩就是用孝順心。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孝順心,就是修普賢行,普賢行的功德是圓滿的。做的事情再小,就算布施一塊錢,功德都是稱性的,與虛空法界一樣大,因為心是圓滿的。就算對常住做一點小事,掃地、抹桌子,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修的雖是小福、小事,果報則是無量無邊。若心地不清凈,布施供養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小道場,即使布施億萬財富,所得的福報也很小。這當中的道理,凡夫如何會明了?凡夫只看外表,連外表都看不清楚,如何能觀察到事實真相。出家人要遠離一切名聞利養,世尊當年在世三衣一缽,接受大眾的供養,只是一缽飯而已,決定不接受錢財供養。所以,社會福利的事業,應該由在家同修們去做。出家人接受財供養,是末法時期才產生的現象,因此佛法衰微了。有錢就會起貪心,就會有妄想,就會患得患失,所以錢財決定不是好東西。
我們明了有些在家同修有多余財富想修福,不知如何修法,所以我們接受供養是代他修福。我在臺灣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就是本著這個宗旨。而修福怎么做?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就做印經布施一樁事情。他的德望很高,信徒很多,所以供養的數量也多,但他自己一分錢都不用。他辦了一所“弘化社”,就是現在講的佛經流通處,將所有的錢全部用在印經布施上!胺鹜咏逃饡钡男再|,與之完全相同。
至于救災救難,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里看到,都是從印經款項中,抽出一部分做救災救急的工作,這是菩薩示現。印祖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在末法時期,為我們做個榜樣,接受供養要以這種方式、作法。但時代、環境不同,方法要有變通,能夠通權達變,事情才能成功,功德才會圓滿。我們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目的,就是利益一切眾生;饡闪⒅,做事的人很多,我們將目的、宗旨及因果之理向他們說明白,以后就是個人因果。
新加坡的談禪法師,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他穿著簡單,吃飯就是一個菜,喝水喝自來水,過最低生活的水平。他每天的工作,是在城隍廟擺攤子賣香、賣蠟燭。燒香的人很多,所以他的收入也很可觀。他幫助大陸的佛法,捐款都是美金幾十萬、幾百萬。我第一次知道他,是我在舊金山大覺蓮社講經。大覺蓮社的道場,當時買下來是美金七十萬,談禪法師捐了四十萬。到新加坡之后,我才見到他原來是一位窮苦和尚,苦行僧。
我們去看他,他將我們當作貴賓看待,買礦泉水請我們,而他自己是打開水龍頭喝自來水,那是一位活菩薩。他捐出去的錢絕不過問,他說我給你是我的因果,你怎么用是你的因果,與我毫不相關;你做得好是你的功德,你做得不好將來會墮落。他的心清凈,一塵不染。這是菩薩示現,教導出家人為佛法、為眾生,應當如何作法。
這些都是深明因果之人,了解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在末法時期做種種示現。一般粗心大意之人看不出來,所以我在講經中時時提起,就是為了讓大家注意,這些都是真善知識。佛教我們親近明師,明是光明之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知名度高不見得有用,不見得是真的。
做一點好事,捐一點錢,還要讓報紙宣揚,讓大家鼓掌,福報立刻就報掉了。中國人常講“積陰德”,陰是沒有人知道的,這個好事是真的,后面有真實的果報。惡要讓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罵你一聲,你的罪就消掉了,果報就報掉了。若惡事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惡就愈積愈厚;好事馬上讓人表揚,就統統報光了。最后所受的果報,只有惡沒有善。古圣先賢的教誨很有道理,我們要細心去思惟、體會,才知道如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自求多福。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凈土,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要做真實的功德,要做真正的好事!
談怎樣功夫才得力
我們這個念頭不能保持,剎那剎那,前念滅后念生,我們講胡思亂想。不但你醒的時候胡思亂想,你睡著也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在作夢,你要沒有胡思亂想,不會作夢。所以這個妄念晝夜不停,不管你是醒著是睡著,妄念統統都在動,伏也伏不住,斷也斷不掉,這就是凡夫為什么不能脫離六道,為什么不能夠回歸到般涅槃,原因就在此地。它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力量?這是無量劫以來熏修的,迷惑的,愈迷愈深,愈迷它這個力量愈大。所以我們雖然學那么一點佛法,這一點佛法總是敵不過它。敵不過它,我們自己可以做一個測驗,就以自己本身來做測驗,我們起心動念為什么還是貪嗔癡慢?為什么還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什么不像諸佛菩薩,諸佛菩薩起心動念就是經上所講的,我們為什么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違背?這就是說明我們煩惱習氣多么深,煩惱習氣這個力量多么大!從這里就體會到。
但是我們不要灰心,能斷,為什么能斷?煩惱習氣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里面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決定可以恢復;本無,決定可以斷掉。所以你只要有耐心,只要不懷疑,只要不改變你的方向目標,你肯定成就。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你就把目標方向定在西方極樂世界,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你決定生凈土,生凈土之后,這問題解決了。所以凈宗法門三根普被,希有難逢。我們沒有能力降伏自己的煩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就降伏了。這個法門,古大德講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你不能去,就是你沒有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你沒有放下萬緣。這個法門最忌諱的懷疑、夾雜、間斷,那你這個法門就不能成功。有些同學用功用得很勤奮,他日夜不間斷,但是怎么樣?夾雜。他還夾雜著妄念在里頭,把自己的功夫破壞掉。
所以諸位同學學這個法門,一定要記住,這個法門真正的功夫是清凈心,你要記住。經上講,祖師大德常說“心凈則佛土凈”。不凈,不凈就是有為,凈,凈就是無為。你心地清凈,沒有一個雜念,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么念頭都沒有,你的心清凈,你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祖師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自己好好想想,你念佛這么久,你有沒有一念相應過?口里念著,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里還胡思亂想,這怎么行?我們也看了不少,看了也羨慕,看到人家念佛兩年、三年就往生,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生病就走了,很羨慕!人家那個佛怎么念?人家那個佛,句句佛號里頭沒有雜念,就這么成就。我們要知道,我們沒有放下,夾雜,夾雜這個念就不叫凈念。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我們沒有把六根收回來,我們的念是雜念,就是念這句佛號里頭夾雜著東西在里頭,夾雜著許多妄想分別執著在里面,這個念佛叫雜念,不是凈念。凈念才相應,雜念不相應。念佛人不懂這個道理,不遵守這個方法,念一輩子不能往生。
我們今天念佛,說老實話,不是這一生才開始,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念阿彌陀佛,為什么沒有能往生?就是夾雜。我常常想,它是三個忌諱,第一個懷疑,我相信我們不懷疑;另外一個是間斷,我們相信我們確實有時候是不間斷。夾雜!怎樣能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就成功。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要想,你想全是妄想,你想它干什么?所以你要想就想阿彌陀佛,好極了!你要念就念阿彌陀佛,你要說就說阿彌陀佛,你要拜就拜阿彌陀佛。行住坐臥不離阿彌陀佛,這個人肯定往生。這種功夫他用多久往生?《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一日就能往生!真有,不是假的,古往今來都有這個例子。他為什么念一天、兩天、三天就能往生?他如法。就是覺明妙行菩薩說的,這不是我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凈念相繼,不懷疑、不夾雜叫凈念,相繼是不間斷。大勢至菩薩講四個字,覺明妙行菩薩講九個字,一樁事情,這樣功夫才得力。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35卷)“示一切法無生無起,而有聚集散壞相故”
如何讀誦佛教經典才能受益
摘錄于《山西小院》凈空法師有關地藏經開示的節選
我講過很多次,早課就是提醒自己。提醒之后,你這一天要照做,要落實。你早晨那支香就沒有白點,點這支香,是我自己這一天,處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勸人守法、守規矩,你這一支香就沒有白點。勸人家種善因,斷惡修善,這是供花,這個花沒有白供。所以這一些表法,都是提醒自己,自己要做,要勸別人做。
晚課反省檢點,我今天做的成績如何?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認真去做?做得自己滿意不滿意?如果自己覺得不夠滿意,要懺悔,要改過,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這叫修行。你這早晚二課,成就真實功德。不是形式,現在人修行,只有形式,沒有實際。所以他不能成就。
讀經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要真誠心、恭敬心,一定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間斷就是這一部經要一次讀完,不要分做幾段,分做幾段的話,當中就有夾雜,效果就低了,就差很多很多。讀經的時候,決定不能有任何事情來干擾,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在家里面讀經,最干擾的就是電話。讀經的時候,最好把電話拔掉。不要有任何人打擾你,你用清凈心來讀,你才能收得到效果。平常如果常常有干擾,讀的時候常常間斷,這種讀經是幫助你熟悉,使我們慢慢念得比較熟,是幫助熟悉,是在練習階段,這沒有什么大作用。這個時候讀經,要求不夾雜、不間斷,等于說打仗一樣,這不是練習。這是一定要求得真實的功德效果的。
可惜讀經萬遍白讀了(讀經時應該千萬注意的問題)
“轉讀”,關鍵在“轉”,我們今天會讀,不會轉。轉是什么呢?轉我們自己的境界。沒有讀經之前,我們很多想法、看法、說法、作法,全都錯了,現在展開這部經,讀了之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把一切錯誤轉過來,跟佛菩薩一樣,這叫“轉”。
“轉”這個字簡單來講是指“轉變”。平常我們常講“轉凡成圣”。讀這個經你要會轉,那這個功德就大了。你這一轉非同小可,你不是小圣,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不是普通的菩薩,是地藏菩薩,那還得了?所以經要常讀,天天讀,天天轉。你不讀,你怎么個轉法?所以凈業三福里面“讀誦大乘”這句話重要,天天要讀,要讀得很熟,起心動念你才能轉得過來,這個道理在此地。讀經境界轉不過來,白讀了。所以經典展開有的人會讀,有的人不會讀。不會讀的,讀給佛菩薩聽,與自己不相干;會讀的是讀給自己聽,與別人不相干。決定轉變自己的境界。
《壇經》里面,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三千遍沒開悟。悟了以后,他很感慨跟六祖大師說:“過去雖然天天讀《法華經》,讀了三千遍,是被《法華》轉,今天開悟則轉《法華》!边@叫做“轉讀”。法達給我們做了一個明顯的好榜樣。什么時候你能轉經,而不被經轉,被經所轉是死在句下,你讀死書,你不開悟。你能夠轉經,你在經里面開悟,悟了之后,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為眾生解釋,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所以讀經是不是修行?是修行。會讀的人是修行,不會讀的人不是修行。古德教我們“隨文入觀”,那是修行。隨著佛所說的,我們觀念就相應,就契入了,這是真修,圓修圓證!半S文入觀”,隨著善知識的開導,他就契入境界。我們今天修學,修了幾十年還是個凡夫,絲毫沒有轉動,苦在這里,念念還是隨順煩惱,這怎么行?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是大障礙。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六道都不能超越;不但六道不能超越,欲界都不能超越,你說你生活里頭空間多小,你活得多辛苦,你活得多可憐?
修學中遇到神奇現象怎么辦?
你看到佛像光明,這是好境界。也有出現魔鬼,很恐怖的惡境界的。佛告訴我們,無論是佛境界,是魔境界,都不要去理會。不要放在心上,就沒有事情。都是好境界,如果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常常想著,就容易著魔,就變成魔境。凡是修行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稍稍得力了,一定就有境界現前,境界現前怎么對付呢?佛在經上教我們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不要去理會它,這個境界是好境界。如果你要是理會它,起了分別執著,這個境界是魔境界,障礙你的清凈心,不理會就沒有事情。禪宗里面所說的“魔來斬魔,佛來斬佛”,這個“斬”的意思,就是統統不理會。魔來了也好,我不理;佛來了也好,我也不理。保持自己的清凈心,這就對了。
談怎樣化解我們的宿世余怨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45卷)“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增減”
可是最重要的,是怎樣化解我們宿世余怨,把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這些冤家對頭、怨懟,怎么能把這個問題化解?這個問題化解了,你才能幫助這個社會化解沖突,促進安定和平。如果內心這個問題不能化解,你有什么力量化解別人的沖突?這就是我們在這個經上讀到的,你沒有智慧、你沒有德能,你就不能解決這個嚴重問題,和解兩方面的怨恨。小的怨恨(小的也是大怨恨),我們講殺父之仇;大的,大的是國與國,國與國的戰爭,你來調和。雖然調和了,都是表面的,余怨在。過不了幾年,或者過個十年、二十年,這兩國又會爆發大戰,余怨在!怎么樣能把余怨化解?所以要做這個大事情,先要把自己宿世的怨懟,這個余怨化解掉。
從哪里化解起?先從自己本身化解。我要要求對方化解,難,不容易,從我本身化解。本身要是化解了,對方見了面,他有余怨,余怨一定有挑釁,挑釁都是小事情。我們怎么樣?一笑了之。不當回事情,不會因小事而惹成大的對立,造成大的誤會,就不會了。什么事情一笑了之!尤其修學大乘的,一相無相,哪有不能化解的!真的化解掉了!耙幌酂o有二,其心不增減”,不增不減,那個心就是正常的心,就是平等心;有增有減,就不平等,就不正常。必然是過去的余怨,現在遇到這個緣,又發展成大的怨恨、大的沖突。
中國諺語常講(這都是智慧的言語),“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是化余怨的方法。是從自己本身做起,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做起,處事待人接物姿勢要低,惹起麻煩的時候,都是貢高我慢,所謂是不能忍讓。你只要能忍、能讓,什么都化解了,再大的怨恨都化解;化解之后再見面,朋友了。對人,知道任何一個人都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不定在哪一世有緣又碰到一起。碰到一起,機緣也是不容易。我們曉得,人死了之后,輪回有六道,到底到哪一道去,各人造的業不一樣。人道的壽命不長,其他任何一道,壽命都比人道長,要是走了不同的道,你想想看,什么時候又搞到一道聚會?非常難得。過去世的極大的冤家,我們這一生碰到也要珍惜,好不容易遇到。何必要兩個作對,彼此兩方面都痛苦?為什么不和解?我們互助合作,我們雙方都快樂!所以你總要想通,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最怕的是鉆牛角尖想不開,那就苦了。自己苦,也叫別人辛苦,這又何必!
所以,“和大怨,不使有余怨”,真的,只有覺悟,覺悟可貴。要求覺悟之道,佛法確實是第一法門。不是其他的沒有,其他的有,佛法講的多,佛法講的詳細,它有圓滿的理論,它有周詳的方法。理明白了,你的信心、愿心建立。細密的方法懂得了,你知道怎樣去做。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就是真誠,真誠心起作用,對自己就是清凈、平等、正覺,對別人就是慈悲。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那是完全講對人,處事待人接物要慈悲,要用最妥善的方法。人與人之相接,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姿勢愈低愈好,愈謙虛愈好。特別是言語、文字,常常是因為言語、文字讓別人產生誤會,結下的怨恨。今生的怨恨跟過去余怨有密切關聯,現在的怨恨與來世的沖突又有密切的關系,今生的怨恨是因,來生的沖突一定有緣。緣、沖突,那是現行,講因緣果,現行是果,沖突爆發了。小沖突是兩個人,斗爭;大沖突是兩個國家戰爭,絕對不是好事情。
喜歡清凈的人,不容易沖突。能夠常常觀察諸法實相的人,心里頭沒有余怨,心地清凈,一片慈悲。他對于十法界里面情形,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即使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也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尊重你,決定隨順你。我遇到一些靈媒,這鬼神附身的,也跟我透了一些訊息,我曾經跟諸位報告,因為經文講到“常數”跟“變數”,這講世界的災難。預言里面講的常數,可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還有不少善人,真正在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能夠把這個災難推遲,能夠把這個災難化解。所以有很多預言不靈,不是沒有,不是不靈,這是常數里頭有變數。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發心救苦救難,能不能做?能做。怎么做法?認真的修行,認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德行,把自己修持的,如諸佛菩薩教誨,全都回向給一切苦難眾生,真有用!
佛菩薩與神的關系
節錄自《無量壽經》細講第93卷
前不久有二十多位回教的朋友到新加坡居士林來參觀訪問,有來自中國、澳洲、日本、菲律賓和泰國,想多了解佛教。他們說,佛教道場供養的佛菩薩這么多,他們只相信一個真神。我用簡短的時間做了一個介紹,我告訴他們: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里面所供養的諸佛菩薩,都是含有高深教育的用意,表法的義趣。像我們供養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最初創立這個教學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因此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所以不是宗教。菩薩都是佛的學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早年佛的學生,我們是現在佛的學生,因此這些菩薩都是我們的學長。老師、同學都是平等的,所以佛法是平等的教學。
他們又問:“你們的佛、菩薩跟神的關系是什么?你們敬不敬神?”我說:“我們敬神!蔽揖团e個比喻:世間有一些宗教,只承認有一個唯一的真神,也有許多宗教尊敬許多的神,有沒有沖突?沒有沖突。佛教導我們,這些眾神就像現前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這個國家地區唯一的真神,就是國家的總統,這是一神論。而多神論就是除了總統之外,還有部長、省長、縣長。佛菩薩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里的義工,他不是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不是總統,也不是部長、縣市長,所以他不是神。但是我們尊敬神,我們為神服務,我們也接受佛的領導。所以,諸佛菩薩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唯有教育才能安定社會,幫助眾神,幫助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這個工作很偉大,非常有意義、有價值。只有真實智慧、慈悲的人,才肯這樣做法。
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耶穌、默罕默德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沒有做過政治行業的領導人。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有宗教都勸人斷惡修善?墒菍τ谶@些事理講得最透徹、最詳細的是佛教,佛教經典之豐富,這是大家都承認的,任何一個宗教經典都比不上佛教。佛教就像一所完整的大學一樣,所有的科系都具足,一樣也不缺乏。佛教里有講到宗教,但是佛教非宗教;佛經也有講到哲學,但佛教非哲學。佛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唯有真實智慧,我們貪嗔癡的念頭才能斷除。
凈空法師談熏習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47卷)
覺悟了,真平等才現前,無條件的慈悲才現前。沒覺,不行!沒覺的時候他不相信、不承認。覺悟了,蚊蟲螞蟻都是自己,是自性現的,識心變的。這一樁事情只有佛法里頭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所以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誰能夠見到這個事實真相?見性的人。怎樣才見性,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斷了。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障礙除掉了,真性就現前。真性不是修得的。我們修什么?除障礙而已。古人的比喻,比喻得好,比喻得容易懂。把自己的真性比喻作太陽,這白天的太陽。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比喻作什么?比喻作云彩,烏云。烏云把太陽遮住了,不是沒有太陽,是它遮住了,雖遮住也不礙起作用。陰天陽光減弱了,沒有晴天白日那么樣的明亮,光度滅弱。我們今天在十法界,十法界就是自性光明減弱了,佛教導我們,只要把這烏云趕走,太陽又現了。
只要把這三種障礙,一般大乘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障礙住,叫煩惱障!度A嚴經》里面,用的名詞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兩個一對照我們就曉得,很容易明了,無明煩惱就是妄想,塵沙煩惱就是分別,見思煩惱就是執著。修行修什么?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希望我們的執著一天比一天輕,斷是斷不了,因為你斷了,那你就成佛了,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很不容易斷。理論上講可以頓斷,一覺馬上就斷?墒俏覀兊挠X,正覺成分很微弱,這一念覺了,第二念又迷了,古人講的石火電光。石火現在沒有人懂得,石火是從前打火,用打火石,用一個鐵片打火,用這個方法取火,現在沒有了。電光,閃電。我這個年齡小時候,六、七歲的時候,住在農村,農村里面取火依舊用火石,大概到我十一、二歲的時候就沒有了,淘汰掉了,用火柴,那就方便多。這個火非常微弱,很容易就熄滅。我們的覺性就像這個樣子,迷得太深,迷得太久,很不容易覺悟過來。
要怎樣能保住我們的覺性,讓覺性念念增長,讓煩惱天天減輕?只有一個辦法。你們想想什么方法?世尊在世天天跟大家講經,一天講八個小時,講了五十年。這是什么?這是正覺的熏陶,天天講。你看佛經里面,我們發現的,跟中國古人的文章不一樣。中國人的文章標準是簡要詳明,最忌諱的是雷同,就是重復,沒有重復。簡單扼要,詳細又明白,好文章!代表作就是《古文觀止》,這本書里頭,在古今文章里頭選擇了三百多篇,代表作!確確實實是好文章,跟佛經不一樣。佛經怎么樣?有重復,不厭其煩,你看佛經,佛經太啰嗦。為什么?那就是一遍一遍的熏習,你熏習的遍數不夠,不起作用。我們煩惱就是貪嗔癡慢的熏習,你知道這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不間斷,那個煩惱習氣力量多大!熏習的。世尊用這個方法,天天教你,天天勸你,天天提醒你,同樣的話也不斷來重復,叫你聽一百遍、聽一千遍,正是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聽講經,我在年輕的時候學經教,我遇到許多年輕的法師,跟我年齡都差不多的,我們同時代的。提到某一部經,他很得意,這個經我聽過,我聽過一遍了,意思就是說,另外有法師講的我不必聽,這我已經聽過了。這樣的態度學佛,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古人講讀書千遍,我們今天要想自己開悟,你要不多聽,怎么行?
諸佛真金色。非有遍諸有。
隨眾生心樂。為說寂滅法
因果責任
凈空法師講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99卷)(佛陀教育·誠敬人生)
學佛不能沒有這個智慧,不能造大的罪業?吹絼e人造,我們盡心盡力來勸阻,他果然停止了,這是很大的功德;你要不能夠勸阻,你的罪過也很重。勸阻他不聽,那沒有問題,那個因果責任他負,我們的心意盡到了,我們的功德圓滿了。他能聽,當然好,更好;他不能聽,我們功德還是圓滿的。連世間法,你看看中國古時候讀書人,編著《資治通鑒》的司馬光,這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歷史上提到的時候沒有人不贊嘆。他的大德從哪里修?當時有人問他,他答得很好,“從不妄語始”。你要想修德、要想積善,從哪里開始?從不妄語開始。古今中外哪一個不贊嘆誠實的人?哪一個不贊嘆守信的人?我們不誠實、不守信,就這個罪名就是阿鼻地獄。所以佛家里面講墮阿鼻地獄實在太多了,為什么?完全把佛的形象破壞了。我不做佛弟子,沒關系,那是我個人的小事情,實在講妄語、兩舌也不會有什么大的過失;但是破壞形象、破壞社會安全,那就不得了,那罪就重了。
在中國古時候,大家知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要報仇。就是這樣的人,他還有道義。如果殺父的仇人,現在是為社會、為國家、為公共辦事,這個時候不能報仇;不但不能報仇,還要幫助他,全心全力協助他。為什么?他不是為自己做的,他為國家做的,他為社會做的,他為群眾做的,他是在服務大眾。大眾需要他,你不能殺他,你殺他怎么?沒有人替大眾服務。到什么時候報仇?等到他職務卸下,退休了。你們想想看從前人的德行,深仇大恨,你在為公共服務,不可以。為什么?我殺你一個人是小事,許許多多人沒有人關心、沒有人替他辦事,這個因果我負不了。必須等他退休,等他不在這個職位,我才可以報仇,這是私事。公私分明,這是智慧。但是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仇能不能報?不能報。為什么?冤冤相報。你報仇你殺害他,他是不是甘心情愿被你殺?一絲毫怨恨心沒有,像菩薩、像忍辱仙人,那個沒有問題;如果他還有怨恨心,他還有報復,好了,來生他再報你。因果循環,因果相續,這樣生生世世報來報去,于自己沒有好處,于他也沒有好處,自他兩不利,何必做這個事情?果然是損人利己,我也贊成,你可以干這個事情;損人不利己。
大陸上有一位同修,給我寫了一封信,寄了三本書給我;兩本是他的手抄本,他寫經,另外一本是現世的因果錄。我這兩天抽了一點時間翻一翻,現代人真人真事,這發生在中國大陸。發生在臺灣,這些記錄更多。黃警官是個有心人,這十幾年來他專門搜集報紙、雜志登出來現世的因果報應,在臺灣說起來大家都知道。他告訴我他搜集了三百多條,大眾熟知的大概有七、八十條,他把這個數據給我,我們這邊傅居士把它印出來,跟《玉歷寶鈔》印在一起。這都是近代的,多看看這些東西,我們起心動念自自然然就收斂。我們想想做惡的人他不看這些東西,做惡的人不看佛書、不看善書,這些東西在報紙上他看到了,往旁邊一丟笑笑,不看,所以他敢做惡。一旦報應到頭,這個時候后悔莫及了。
我們膽小,沒有那么大膽,我們這些典籍、這些書籍天天不離手,天天不離我們的眼睛。我天天在改過,天天在自省,我心目當中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凡夫我一個。我這個修行的方法不是在最近,過去在臺灣“華藏圖書館”講《華嚴經》的時候,那個時候還講《四十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都跟諸位說過。善財一生為什么能成就?凡夫就他一個,學生就是他一個,除自己之外都是善友,那個善友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菩薩。菩薩示現有對我從正面教誨,有對我從反面教誨,這是古今教學里面所講的恩威并濟。正面的就是恩,布施恩德,正面教我;反面教我的是威,反面教我是打你、罵你。還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就是毀謗你,造你的謠言陷害你,都是教你。告訴你什么?社會里頭有這么多事情,你統統都要遭遇到,看你用什么心來對待。如果你用感恩的心、用戴德的心,知道這是教我,知道這是幫我消業障。他在毀謗我,我果然有,替我消業障;如果我沒有,他這樣毀謗我,增福德。哪里是壞事?消災添福,福報在那里累積,積功累德。
享受的時候,快的晚年,晚年你的大福報現前,大智、大德、大,F前;晚一點來生,來生轉眼就到?墒欠鸾探o我們功德要積,災一定要消,福一定要修不要享,決定不能有貪圖榮華富貴這個念頭。為什么?有這個念頭你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個損失太大了。決定不貪圖名聞利養,不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佛教學生“以苦為師”。受盡這個世間酸甜苦辣,這是在里頭磨煉,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磨得干干凈凈。所以你們在圖書館的人,過去韓館長對我的態度你們都覺得太過分了,你們不知道,我也用不著跟你們解釋,跟你們解釋你們不懂。你看看她往生之后,我念念不忘。為什么?我一生當中生生世世的這些毛病、習氣,這三十年她把我磨光了。我在經教里學習到的,章嘉大師、李老師教我的那些原理、原則,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要落實;要落實,誰來找我麻煩?誰來天天嘀咕我?館長。別人對我都很尊敬,看到都很好,對我沒有真實利益;天天找我麻煩,那是對我真有利益。煩惱習氣斷了,才曉得什么叫做德行、什么叫菩提大道。我前面的障礙沒有了,所以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許多人覺得韓館長太兇,不愿意親近她,那是愚癡,那才叫業障深重,禁不起考驗,禁不起鍛煉。廢鐵要鍛煉才成鋼,你不肯鍛煉,你永遠成不了鋼。成功的人歡喜接受鍛煉,感激鍛煉我的人。所以我今天心目當中沒有一點不善,我快樂,法喜充滿,沒有一點不凈,這要感激韓館長三十年對我的鍛煉,我磨煉出來了。天天時時刻刻跟佛菩薩往來,入佛菩薩的俱樂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文句子多好,這里面充滿了真善美慧,受用不盡,受用無窮,這里頭有真樂。所以我們要能夠入佛的境界、入法身菩薩的俱樂部,我們也是其中一員,你要有凈信、要有堅固心、要親近善知識。你只要具足這三條,諸佛護念,那就是此地“一切諸佛與其力”,加持你,龍天善神保佑你。
離諸諂誑心清凈,常樂慈悲性歡喜,
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
佛菩薩的生活
我在晚年唯一的事情,就是將《華嚴》介紹給大家,將凈土法門介紹給大家!度A嚴》是屬于解分,也就是建立共識,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但要契入華嚴境界,一定要靠凈土法門。
所謂入華嚴境界,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能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真正完成佛法的教學目標-超凡入圣。這不是做不到,怕的是不肯做,沒有機會做,F在這個機緣逐漸成熟,只要自己肯做,都能做得到。中國民間都羨慕神仙,而佛菩薩的生活超過神仙太多了。我們這一生有緣分遇此機會,一定要掌握住,決定不能空過。
《華嚴》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古人稱為根本法錀,一切經教都是《華嚴》的眷屬,只有《華嚴》才是完整的教學。過去方東美先生將之比作“佛學概論”,這個說法,現代人都能理解,所以他晚年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我們現在藉著他的足跡,更向前邁進一步,我們突破哲學、宗教,落實到實際生活,這樣我們才得受用,也就是將《華嚴》變成我們實際生活。我在新加坡開講《華嚴》,就是用這個理念,所以展開經卷,字字句句都是我們現實生活,這才真正認識世尊以及諸佛圓滿的教學。
我有此想法、看法,是受方東美先生的啟蒙,另外也受歐陽竟無大師的啟示。他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必需的是什么?是如何過一個幸福、美滿的日子。于是我們在《華嚴經》上找到了,它確實帶給我們真實美滿。從這里,我們體會到、也觀察到,佛陀真實的智慧,無盡的慈悲。
近幾年來,我提出修學的綱領:“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大乘經教里所講的“大菩提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就是“大普賢行”。這二十個字,都是學習《華嚴》得來的,這是全經的綱領,教我們如何存心,如何生活。普賢行就是菩提心的落實,行門最后一定要結歸到念佛,就是《華嚴》末后,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這樣才得到真正的圓滿。
【菩提心】
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去享福的;若存享福的心,就不能往生,因為享福還是貪心,貪圖那里福報大、壽命長。所以,一定要將貪嗔癡的念頭斷除。貪心不能往生,唯有菩提心才能去得了。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希望自己得到圓滿的成就,然后幫助許多尚未覺悟的眾生成就,這種心就是菩提心!稛o量壽經》的“三輩往生”,其往生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發心幫助別人,舍己為人,老實念佛,這種人就決定得生凈土。
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
對于《無量壽經》和《華嚴經》,若能細心體會,認真奉行,就能契入菩薩道,做一個真正重大的轉變。不但為自己這一生帶來真實的福報,開拓光明的前途,往后菩提道上必然也是一帆風順。
最近,同學們節錄了一篇“人生甘露”,要是能確實做到,以世法來講是圣賢君子,以佛法而言是真菩薩。在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上,決定受到一切眾生的歡迎與愛戴。即使做到其中幾條,這一生也受用不盡。不但自己要做,還要勸導一切眾生,盡我們的責任,做好義務社教的一分子。
在平常生活上,盡量避免雜心閑話,與人談話時論道,沒人談話時讀經,這就是積功累德。人生最幸福的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天在一起說經論道,這是無比殊勝的生活。這種生活環境,就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來自十方、三際,他們放下舊習氣,來親近阿彌陀佛與諸佛如來。每天與同參道友,或在地上、或在空中、或是經行,都在說經論道。在修學環境上,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一完美,這是我們真正向往、羨慕的生活。所以,我們要樹立一個典型、模范,表演給世間人看,他們要是懂得了,也會發心認真來學習。
我們在新加坡訪問了伊斯蘭教,這是我們第一次的接觸,希望彼此能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消除誤會、隔閡。將多元文化工作做圓滿,對社會是莫大的功德,是真正的好事。我過去曾親近過中國邊疆佛教與伊斯蘭教的領袖,他們相處得非常和諧,互助合作,互相尊重禮敬。希望這個理念與精神,能推廣到全世界,使全世界的人,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共創幸福美滿的一生。這是做為一位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之事。換句話說,我們一生就為這樁事,佛法稱為“佛事”,就是覺悟眾生之事。
這樁事我們要認真推廣,發揚光大。特別是與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社團與人物交流,以佛法來講,這些都是具有善根福德之人。所以,在世間具有影響力,或居領導地位者,都是過去生中修福積善所獲得的果報。若我們能以佛法與之交流,必定對他們產生影響,增長他們的善根福德,這就能為世界帶來安定和平、繁榮興旺,消除一切人為、自然的災害。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不斷的拓開心量,佛陀教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認真努力去實現。心量圓滿的拓開,即使做微小的善事,隨著心量也遍虛空法界,這就是種大福、行大善,境隨心轉的道理。寺院中,施食都念“七粒遍十方”,若你的心量周遍十方法界,布施一粒米,就能遍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得受用;若心量很小,念咒也沒用處,境不隨咒轉。咒是增上緣,心是親因緣,沒有親因緣,增上緣用不上力。果然“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咒的增上緣就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根本在于心地,心地要善良,心地要真誠!靶恼\”,行為自然端正,真正的功夫在此。
我們一定要說到做到,而且逢人就說。但是說法要契機,《華嚴經》有十種機,細細觀察一切眾生,無一不在這十種之內。倘若眾生現前不得利益,我們可以為他種遠因,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從這一點觀察,人人都是佛法的當機者。
經上講,人在一生中,最幸運的就是能見佛像,能聞佛菩薩名號。無論他有知、無知,對佛菩薩恭敬或是毀謗,都有大福。即使是毀謗,惡果報盡了,金剛種子遇緣會起作用,還是因此而得度,得度就是了生死、超三界。所以,我們決定不能因為他毀謗就不幫助,這是我們的過失。他毀謗,我們就念一句佛菩薩名號給他聽,為他做來生得度的因緣。
所以,要懂得廣結法緣,對人和藹親切,平常身上帶點小禮物,可以與人結緣,然后再將佛陀教育的概念傳達給他,這非常重要!我們不說結善緣,因為善緣與惡緣是相對的,而法緣是超越善惡,這個緣才真正殊勝。惡緣招來惡報,善緣雖有善報,但也不好。所以,諸佛如來在生活上,示現三衣一缽,就是善惡兩邊都不沾。諸位細心體會,才知道那是大圓滿、大自在的生活方式,值得學習,希望我們共同努力。
如何對惡人生起慈悲心
(佛陀教育雜志 2000.06.10)
這必須要有高度智慧的觀察。惡人造作種種惡業,一種是自己直接深受其害,一種是社會大眾受其災害,我們是間接受害者。
惡人對修行人來講是逆緣里的善知識,因為他使我們對世間一切人事物不留戀,他提醒我們要趕快往生,豈不是善知識?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吾師”,三人是善人、惡人和自己。善人是我的老師,他的好處、善行,我要學習;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他的這些惡行,讓我常常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所以,一個是正面的教導,一個是負面的教導。
你能這樣想,你的慈悲心就生起來了。你對于一切惡人,不但生慈悲心,也生恭敬心,知道他為我做出重大的犧牲,乃至于墮落阿鼻地獄,把我送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是我的大恩人,慈悲心怎么會生不起來?
所以,我們遇到惡人,縱然是直接的傷害,我們也很感激!督饎偨洝飞系娜倘柘扇,遭受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大苦難,他沒有一點嗔恨心,而且生大慈悲心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因為你是我最大的恩人,沒有你,就不能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比倘璨_蜜在佛法修學上,是重要的關鍵,有忍辱才能得禪定,得禪定才能開智慧,智慧開了,才能圓滿解決一切問題,圓成佛道。了解這個道理與事實,才知道惡人對我們的貢獻太大了。
所以,在佛菩薩眼里沒有敵人,儒家也講“仁者無敵”,一個仁慈的人,一生中決定沒有冤家對頭,只有愛心。佛家講一片慈悲,這個慈悲是清凈平等的,是高度智慧的覺悟,決不是迷惑。這樣,你的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了,你對于一切眾生自然就生尊重心,普賢菩薩十大愿王“禮敬諸佛”,你就能圓滿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