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凈空法師講述 恭敬法寶·開智慧眼;居心誠敬·入道要門
壹、講經緣起
諸位大德同修,今天的因緣非常殊勝,佛家一般剃度的儀式,都是在上午舉行,儀式完畢之后,照例是上供。今天我們的儀式,放在此刻舉行,意義不比尋常,正是與本經關系非常的密切。世尊為我們說這一部經,要以現代人的話來說,是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預知現代——也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出家在家,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乃至于凈土,皆不能成就。
這個原因究竟在哪里?
彌勒菩薩非常慈悲,代我們啟請,蒙世尊為我們詳細開導,如果我們能夠依照這一部經的教誨,細心的去體會、反省,改過自新,回頭是岸;如此,所修、所行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能有成就。這是我們這一次講經的因緣。因為時間不算是很長,所以這一次的經文,我們采取重點介紹,能夠看得懂的,乃至于一些名詞、術語,講堂里面常講的,我們統統都把它省略掉。
貳、寶積——法寶之集積
在未講經之前,先把這一部經做個簡單的介紹。這一部經是《大寶積經》里面的一會,所以先將《大寶積經》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蕅益大師說:“始從華嚴,終大涅槃!边@一句話就是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耙磺衅兴_法藏,皆稱方等!彼浴胺降取狈秶浅V畯V,“方”是方便。佛門中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狈鹚f的一切經法,皆是方便法,真實法說不出的。講到真實,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此,能說得出的,都是方便法!暗取笔瞧降,跟《無量壽經》經題上“平等”覺的意思相同。所以方等代表全部的佛法?墒枪艁碜鎺煷蟮,將世尊一代時教,分為五個時期,“方等”是屬于第三時,那么這個就有特別的意思了。
“今更就大乘中,別取獨被大機者,名華嚴部!彼浴度A嚴經》它的對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也是經中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華嚴》的當機。而“融通空有”;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說這些法就叫般若部。這是真實智慧,才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伴_權顯實”,這叫法華!按箿缯劤,名涅槃部!贬屽饶材岱鸹壱驯M,示現入般涅槃,最后的遺教,提醒我們修學應當從哪里下手,這些教誨都歸在涅槃部,這是大乘法的四個階段。
“其余若顯若密,或對小明大”,對小乘叫大乘!盎蚍好髦T佛菩薩因果、事理、行位、智斷”,“行”是修行,“位”是所證的果位。譬如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是屬于位!爸菙唷,智是智慧,斷是斷煩惱、斷無明。說到斷煩惱,一定要開智慧,定功只能夠伏煩惱,不能斷煩惱!敖源朔降炔渴铡,由此可知,方等內容非常廣泛!胺峭魉子瀭,唯謂八年中所說也!边@是一般講五時說教,這個意思非常的狹窄。此地講“方等”,跟天臺家所說的意思不相同。這個“方等”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因為《大寶積經》是屬于方等部,所以先把方等的意思略微介紹一下。
“《大寶積經》有四十九會七十七品”,每一會就是一部經,由此可知,這部大寶積就好像眾經聚集在一起的合訂本一樣,它里面內容很豐富。這部經翻譯的人不是一個,是許多人翻譯的,所以說前后諸師有人翻譯一會,也有人翻譯二會、三會的。在唐朝之前,沒有把它收歸在一起,所以是單部流通。我們凈宗的《無量壽經》也在《寶積經》之中,這是唐朝時候翻譯的,就是《寶積經》的第五會,無量壽會。菩提流志,他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到中國來,他看到《寶積經》幾乎大部分都翻譯出來了,但是不完整。于是他就重新把其他注釋沒有翻譯的全部把它翻出來,所以他翻了三十六會,三十九卷,然后把從前這些法師們的譯本(二十三會八十一卷),統統合計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寶積經》,總共是四十九會一百二十卷,現在我們在《大藏經》里面可以看到,臺灣好像也有單行本流通,這是《大寶積經》的全本。
什么叫“寶積”呢?
底下有個解釋:“法寶之集積也。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為寶!边@一部大經里面四十九會,就是四十九部經,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議,所以比喻做“寶”!盁o量法門攝在此中”,所以稱它做“積”,聚集的意思!皩毞e經論一曰”,“一”是一卷;《寶積經論》是這部經的注解,但是不完全,它只有四卷,什么人注的也不知道,失傳了。但是這個論文收在《大藏經》里面,它對于經題有個簡單解釋。他說:“大乘法寶中一切諸法差別者,彼盡攝取,故名寶積!睆倪@一句,我們對于這個經題的意思,能夠知道一個大概。這是簡單將方等,方等部《寶積經》介紹出來了。
叁、譯者·菩提流志簡介
剛才講這部經翻譯的人很多,我們就不必一一介紹,我們單單介紹集大成的人——菩提流志!捌刑崃髦尽笔氰笳Z音譯,“此云覺愛”,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愛;“菩提”是覺,“流志”是愛!澳咸祗萌恕,那時候印度稱為天竺,就是南印度人!疤莆浜髸r來”,武則天的時代到中國來!白g三藏經”,他是翻經的法師!伴_元釋教錄九曰”,《釋教錄》是佛教經典的目錄,目錄里面有簡單的介紹。說“沙門菩提流志,本名達磨流支”,他原來的名字叫達磨流支,“達磨”是法,“流支”是希(。┯械囊馑,所以他的本名是法希有!疤旌蟾臑槠刑崃髦尽,“天后”是武則天,武則天大概嫌他這個名字意思不好,她心血來潮給他改了個名字,改成覺愛!疤蒲杂X愛,南印度人!薄端胃呱畟鳌啡唬骸搬屍刑崃髦,南天竺國人,凈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敝T位如果要知道得詳細一點,可以看《高僧傳》;《宋高僧傳》是《高僧傳》的第三集,里面有他的傳記。
肆、本經簡介
下面是講本經的內容,也略微做個介紹。
“此經乃《大寶積經》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所以這個經文有上、下兩卷,在《大寶積經》里面上卷是九十一卷,下卷是九十二卷!鞍l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边@個“詔”是武則天的圣旨,奉皇帝命令來翻譯的!伴啿刂驅⑷泝热莘肿魇宥谓榻B”,《閱藏知津》是蕅益大師作的,蕅益大師將這一部經分為十五個段落,每一段落的內容介紹在下面。
第一段,“佛在鹿苑”,就是鹿野苑;“與千比丘,五百菩薩俱!鼻懊胬ɑ 靶蚍帧备罢诜帧,是《閱藏知津》里頭沒有的,這是我們因為講這部經,為了便利起見,我們加上去的,就是把這部經開三分。第一段跟第二段是屬于序分;第一段是通序,第二段是本經的發起序。第二段、“有諸菩薩業障深重,疑惑退轉。彌勒菩薩慰問令喜!彼赃@一開端就曉得,這部經為什么說的,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的的確確是業障深重的愚癡菩薩啦!大家受了菩薩戒,都是菩薩,雖受了菩薩戒,還是很愚癡!這就是本經所說的。
第三段,這是本經的正宗分!坝辛穗S勸詣佛”,隨著彌勒菩薩的勸告,這六十個人就跟著彌勒菩薩去見釋迦牟尼佛了;見到之后也很慚愧,善根發現——“投地悲淚”。佛安慰他們,叫他們起來,說他們往昔誹謗法師的惡業,多生多劫受苦,將來這個業報盡了,一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學過凈土法門,都念過阿彌陀佛,只是業障太重了,不能往生,在六道里面吃盡了苦頭。
第四段,“時諸菩薩隨發十三弘誓,佛贊印之!边@六十位菩薩,這是稀有的,人數不多。他們聽了佛的開導,真正懺悔,回頭改過自新,發十三弘誓。佛聽了之后,對他們也很贊嘆。
第五段,“彌勒因問末世菩薩成就幾法,安穩得脫!边@個問題就很重要了。末法時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現在我們應當成就幾種法,才能夠安安穩穩脫離六道輪回、脫離生死苦海。
第六段,“佛答以二種四法!边@個二種四法,就是第六段跟第七段。第一種四法是“不求他過失”,這第一條!耙嗖慌e人罪”,這是第二條!半x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痹谀┓〞r期,這四條最重要了,一定要遵守、要做到。佛說了這四法,又說另四法,就是第七段講的,“當舍于懈怠”,這是第一!斑h離諸憒鬧”,“憒鬧”是熱鬧,喜歡熱鬧這是很大的障礙!凹澎o常知足”,要守住這四法,“是人當解脫”。這是告訴我們在末法時期修行,必須具備這兩種四法,就是八種法,我們才能夠平平安安得到修學的效果,達到修學的目標。
第八段,“次明無希望心行法施時,成二十利,又二十利!边@二十利,是兩種二十利,共四十種利益,要以無希望心去修法布施才能得到。
第九段,是說明末法時期種種的過失、惡業,完全是說明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現象,以及修行人的狀況,讀了之后,真的是毛骨悚然啦!世尊距離我們三千年,三千年前就把我們現在修行的狀況,看得這么清楚,這正是所謂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第十段,說明“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同之相”。這個“慧行菩薩”,我們要明了,學不得,決定不能學他。
什么是“慧行”呢?
開了智慧的,禪宗里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我們大乘法里面常常講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才是慧行菩薩。也就是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人才是慧行菩薩。沒有到這個地步不行。因為慧行菩薩所做、所為、所表現的很特殊,我們不能學;要學他,人家是上天堂,我們還是要墮地獄,佛在此地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第十一段,是說明“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之過”!俺鯓I”是初學的菩薩,我們現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曉得利養的過失,只要沾著利養,不但你道業不能成就,必定會被拖累到阿鼻地獄。學佛,沒成佛,反而墮到阿鼻地獄,這不是佛菩薩愿意見到的。但是末法時期,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這一段經文很長,說明了利養的過失。
第十二段,是“亦當觀察憒鬧過有二十,世語過有二十”。到后面再跟諸位詳細解釋!八哌^有二十,眾務過有二十!边@個“眾務”,就是做種種與修行不相干的事情,現在很普遍哪!
大家都忘掉了,百丈大師曾經說過:“佛門以無事為興旺”!
道場什么叫興旺?
沒事叫興旺!
事情太多了,香火鼎盛,信徒很多,那是佛門衰相,不是盛相。
為什么呢?
沒有一個人成就!人雖然很多,沒有一個開悟的,沒有一個證果的,甚至于是沒有一個能往生的。它盛在哪里!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第十三段,佛說“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這個形式上出家,實在講諸佛如來不承認他是出家弟子。
第十四段,說明戲論的過失有二十。
正宗分的最后,說明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所以這一部經也是最后導歸極樂,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彌陀凈土,那么這一部經對我們就非常重要了。
末了第十六段是流通分,蕅益大師《閱藏知津》里面只講到十五段,后面還有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以上是本經大意簡單跟諸位做一個說明。
伍、簡釋經文
一、序分
(一)佛在鹿苑·與千比丘·五百菩薩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離奈城。仙人住處。施鹿苑中。
這是六種成就里面的前五種,我想我們可以省略,這個“處所”就是常講的鹿野苑。我想我們同修當中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游過。到印度朝圣,如果是看佛教的名勝古跡,鹿野苑是一個重要的地方,釋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就在這個地方。以后在這個地方建立了精舍,佛在這個地方也講了許多經典。
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
這是六種成就的眾成就,當時參加法會有一千五百人。
(二)有諸菩薩業障深重·具足不善之行·疑惑退轉·彌勒菩薩慰問令喜
第二段是別序,就是本經的發起。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
這就是講這五百菩薩里面的多數。由此可知,這些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大概都是古佛再來的,故意做這個示現,好讓彌勒菩薩來請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教誨。他們所犯那些過失,就是我們現在人所犯的,他們來表演,這是慈悲到了極處!
那么有哪些過失呢?
業障深重。諸根暗鈍。
這一句是總說,總而言之一句話,業障重!
業是什么呢?
業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活動、造作。這一些活動障礙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叫它做業障。這個業障太深太重了,所以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諸根暗鈍”,“諸根”是指六根,六根不聰明,眼雖然能見,往往把事情看錯了;耳雖然能聽,真正意思沒聽出來,這是指這根性不利。下面別說有十二句,這十二句就是本經的內容,每一條后面佛都給我們細講。第一、
善法微少。
什么是善根?
世法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如果我們貪、瞋、癡都具足,那我們根本沒有善根!他們還有善根,善根少就是了。我們沒善根!這怎么得了呢!菩薩善根是精進,而我們每一天懈怠、懶散。
好于憒鬧。
這個“憒”是昏憒,我們一般講糊涂!“憒鬧”就是現在講胡鬧!
你們曉得什么叫憒鬧的場所?
現在這個社會許許多多娛樂的場所就是。唱歌、跳舞那是胡鬧!他們是喜歡搞這些。
談說世事。
這是第三!笆朗隆钡姆秶ㄌ珡V了,世事里面有邪,還有正。哪些是正呢?
孔子、孟子所講的是正,都是世事!
世事不好嗎?
世事不能出三界。諸位要曉得,佛法的標準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儒家的教育雖然是好,能幫助我們得人身,甚至于幫助我們生天,不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所以
“世事”什么呢?
是六道以內的這些事;喜歡談論這些東西。今天外國人講科學、技術也是世事;講到外太空,外太空還是在六道輪回之中,也沒有超越六道輪回。這個世事里頭有正、有邪,邪的就是墮三惡道了,正是三善道!第四、喜歡睡眠,貪睡!第五、
多諸戲論。
“戲論”的范圍也非常廣泛,通常我們講開玩笑這一類的,都叫戲論。
廣營眾務。
這個現象在現代的社會里太多太多!盃I”是經營,“務”是事務,“廣”是多!剛才說過了,百丈禪師講“佛門以無事為興旺”!那怎么可以多事。
哪些是多事呢?
我們舉一個普通的例子來說,法會就是多事,何況其余!這些地方,向下世尊廣說,諸位一定要深深體會佛的意思。
佛法修學的是什么?
《無量壽經》經題上告訴我們“清凈、平等、覺”。這個事情搞得太多了,心怎么能得清凈呢?應酬太多了,不能“清凈”!事務太多了,哪里能“平等”呢!一天到晚迷惑顛倒,怎么可能有“覺悟”呢!這一些都是廣營眾務的過失。第七句是——
種種貪著。
這個范圍太大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啦!第八、
為所不應。
他所做的都是不應該做的,都是佛不許可的,他偏偏去造作。第九、
妄失正念。
妄是虛妄,成天干虛妄的,把正念失掉了。第十、
修習邪慧。
“邪慧”就是佛法當中常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第十一、
下劣精勤。
他也很努力,一天到晚不休息,忙得不亦樂乎!
忙的什么呢?
忙的是三途事業。這個“下”就是三惡道,不是三善道!
“下劣”是什么呢?
搞貪、瞋、癡的,爭名奪利;搞這些事情,他勇猛精進,在那里干。末后一句:
行迷惑行。
這是末法現前佛門的現象!包括在家、出家。如果我們仔細反省,要有這些毛病,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條件要心清凈——心凈則土凈。西方世界是凈土,不是穢土!所以心不清凈怎么能往生呢?迷惑,不清凈!與凈土不相應。誦經再多、念佛再多,古人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只能跟凈土結一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
這樣的事情不足為奇,我們過去生中不曉得干了多少次!我們跟西方凈土的緣很深很深,為什么沒去得了呢?大概都是犯了這些錯誤,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犯這些錯誤,所以念佛不能往生。這一生當中遇到這一部經,這個因緣稀有,想一想看,如果還犯這些過失,那這一生勢必要空過了,如果能夠認真反省,改過自新,回頭是岸,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功。
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于會中。見諸菩薩。具足如是不善諸行。
“具足”,前面所講的十二條他統統都犯了,全都有。彌勒看這些菩薩,他有這么多的過失!
作是念言。
他心里面這樣想著:
此諸菩薩。于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
古人常說:初發心成佛有余!俺醢l心”都是發的善心、好心!由于業障深重,諸根暗鈍,所以很容易退轉、很容易迷惑,特別是名聞、利養。這個初發心出家的人,沒有人供養他,生活很清苦,道心很堅定。修行幾年了,稍稍有一點成就了,名聞、利養來了,這一來就墮落了。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他怎么不墮落呢!所以于無上菩提退了。彌勒菩薩看了起慈悲心:
我今當令。是諸菩薩。覺悟開曉。生歡喜心。
彌勒菩薩來幫忙!幫忙這一些愚癡菩薩。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的,什么叫做大慈大悲?
什么叫做救濟貧苦?
修行人沒有道,那是貧!
修行人依舊還犯過失,那是真苦!
彌勒菩薩在此地行慈悲救濟!你看看他是怎樣救濟這一些迷惑顛倒的菩薩們——叫他“覺悟開曉”,就是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就是大慈悲,這是真正的救濟。
作是念已。
彌勒菩薩動了這個念頭。
即于晡時。從禪定起。
“晡時”是午后;中午用過齋之后,他從禪定起來。
往到其所。共相慰問。復以種種。柔軟言詞。為說法要。令其歡喜。
彌勒菩薩的確很有智慧。我們今天講,高度的智慧!他并不責備他們,他去安慰他們──和言善語的安慰他們!讓他們生歡喜心,對菩薩有好感,這樣才能夠接受他的誘導。
因告之曰。諸仁者。
“諸仁者”是對他們的尊稱。
云何汝等。于無上菩提。圓滿道分。而得增長。不退轉耶。
這個問得好!不責備他犯過失、不責備他退轉,反過來問:你們對無上菩提圓滿道有沒有什么方法叫它增長,而不要退呢?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習——平常對人、對事、對物怎樣說話。真正幫助人覺悟,幫助人改過自新,不用責備的口吻,用關懷、愛護的口吻,用誘導、啟發的方法,這是我們在此地看到彌勒菩薩高明之處,所以這些人聽到的時候都很歡喜,喜歡跟他談話。
你看!
是諸菩薩。同聲白言。尊者。我等今于。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無復增長。唯有退轉。
這些人都說老實話:我們對無上道沒有增長,天天在倒退!
何以故。
為什么我們天天在退轉呢?
我心常為疑惑所覆。
貪、瞋、癡、慢、疑,“疑”是菩薩重大的煩惱,是修學嚴重的障礙!他們有疑、有惑,惑是迷惑。
于無上菩提。不能解了。
這是講到他業障重,雖然常常聽世尊講經說法,聽了不能夠了解,不但不能了解,往往把佛所講的話聽謬了,錯解了意思。我們開經偈上念的“愿解如來真實義”,他們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了,這都是業障深重的相。底下他說得好。
云何我等。當作佛耶。不作佛耶。
這是舉出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他們常常懷疑:我們學佛好?還是不學佛好呢?作佛好?還是不作佛好呢?常常有這個問題在,這是對于善法的懷疑。
于墮落法。亦不能了。
三途六道,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一定要受惡報。佛也講得很清楚!他對這個也疑惑!
云何我等。當墮落耶。不墮落耶。
我們會不會墮落呢?
真的墮落?還是假的墮落呢?
這些疑問常,F前。
以是因緣。善法欲生。常為疑惑之所纏覆。
當然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眾生,不可能沒有一個善念,一切眾生都是善、惡混雜的,看看是善多惡少,還是惡多善少就是了,這才形成了六道跟十法界。他們善念生,但是有懷疑;懷疑的時候,善就不能成就了,于是很容易退轉。這一些菩薩都很老實、很難得,我們今天所謂他還有自知之明,還算不錯!雖然犯了過失,還有救,所以彌勒菩薩來救他們。
爾時。彌勒菩薩。而告之曰。諸仁者?晒餐。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以方便力。善知一切眾生所行。當為汝等。隨其根性。種種說法。
這也是彌勒菩薩高明之處。
彌勒菩薩能不能跟他講經說法呢?
當然能。
彌勒菩薩為什么不說呢?
因為他是菩薩的地位,這些人對他講經說法未必能相信!所以彌勒菩薩介紹:“我們去見佛!贝蠹衣牭椒,當然就沒有話說了。我們一同到佛那個地方去!叭鐏、應供、正遍知!边@是如來十號里面的三種,我們在這里也不詳細解釋了!岸巳鐏,一切知者,一切見者!边@是贊嘆佛的智慧德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謂佛果地上是具足成就,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佛的智慧是圓滿的,佛的自在是圓滿的,而且佛的方法非常巧妙,“以方便力”教誨眾生契機、契理。前面講“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這是理,佛說法“契理”!又說“善知一切眾生所行”,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所造的因、所受的果報,佛都知道,所以說法就“契機”!他們去見佛,佛一定隨其根性種種說法,這是契機、契理。
經文的三分,發起序應當到此,這是個大段落。下面是本經正宗分的開始,應當要單起一行,這部經當時我是叫悟廣師從頻伽藏里面抄出來,再依大正藏去分段落。大正藏里面分的段落跟標點問題很多,但是這個經文諸位一看就曉得,你仔細看它,四個字一句,所以不難讀誦
。
二、正宗分
(一)有六十人隨勸詣佛·投地悲淚·佛慰令起·并說其往昔誹謗法師惡業·多受眾苦·后亦當生極樂世界
是時。五百眾中。有六十菩薩。與彌勒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感流淚。不能自起。彌勒菩薩。修敬已畢。退坐一面。
當時在會菩薩有五百人,五百人當中只有六十個人,聽了彌勒菩薩的話,跟彌勒菩薩一起去見釋迦牟尼佛。這些菩薩剛才說過了,大權示現。那么彌勒菩薩把這些人帶到世尊面前,行禮完畢之后就坐下了。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應起。勿復悲號。生大熱惱。
彌勒菩薩致敬之后是坐在一邊,這六十個菩薩跪在地上沒起來,這懺悔,很難過!所以佛看到這個樣子,也安慰他們,叫他們不必悲傷、也不必煩惱。
在這個地方,有一點常識,順便跟諸位說說。如果正宗分要從“爾時,佛告諸菩薩言……”,這個地方開始,這個經題可以加上“佛說”,就是《佛說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也就是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佛講的,通常經題上加“佛說”。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話不是佛說的,就不加“佛說”;所以如果正宗分從“是時,五百眾中有六十菩薩”這個地方開始,就不加“佛說”了。這是一點常識,以后諸位看經典,有些經是佛說,有些經不加佛說。那不加“佛說”,難道就不是佛說的嗎?還是佛說的。加佛說,不加佛說,關系在這個地方——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不是佛說的。
我們看下面佛這一段開示就非常重要了,這是我們應當警惕的。
汝于往昔。造作惡業。
這一句是總說:你過去生中造作很重的惡業。
哪些惡業呢?
于諸眾生。以暢悅心。
這“暢悅心”是很痛快、很舒服!干些什么事情呢?
瞋罵毀辱。障惱損害。
八樁事情。對待這一些眾生,他罵人,罵得自己好痛快。造這個惡業!
隨自分別。
隨著自己的知見分別,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感情用事、剛愎自用,不講理!
不能了知。業報差別。
造作這些業的時候,這個業因有果報;他不知道!
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覆。
你們今天雖然聽佛講經說法,不解如來真實義!這是業障纏覆。
于諸善法。不能修行。
而于惡法很容易去造作,善法很難修行,這個都是業障深重的狀況!
時諸菩薩。聞是語已。從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為我等。說此業障。我等知罪。當自調伏。我從今日。更不敢作。
這一段所說的,非常難得而稀有!肯改過、肯自新,這樣的人就有救了。有慚、有愧,求佛詳細說明,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和今天所遇到的這些障難,知道這些罪,他就能夠改過自新,像《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灑心易行”,從今以后不敢再造了。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
這就是給這六十個菩薩講。
善男子。汝曾往昔。于俱留孫佛。如來法中。出家為道。
這個時間太久了!熬懔魧O佛”是賢劫第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這個時間很久了。俱留孫佛那個時代,他們出家、修行!熬懔魧O”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所應斷,煩惱是所應斷的,無明是所應斷的,所應斷的他統統都斷盡了,這個名號的意思在此地。
自恃多聞。修持凈戒。
可見這一些人很聰明、也很有智慧,聽的經很多;他們仗著自己聞經多,又自己以為戒律很清凈。這個倒也不錯,修得也蠻好,那業障在哪里呢?底下講:
常懷憍慢。傲逸之心。
這毛病出來了,對人表現得驕傲;現在的時髦話——值得驕傲!這些菩薩的毛病就在此地。你看,他多聞,多聞本來是很好啊,值得驕傲!戒律清凈,也很好!值得驕傲!這一“值得驕傲”就完了。
你們今天自己有一點長處,別人不如你的,你還值不值得驕傲呢?
如果你也值得驕傲了,那你好好念念這一段經,看你再驕傲不驕傲!奥笔前谅,“逸”是放逸,就是很隨便。
又行頭陀。少欲知足。
這個更難得了!“頭陀”是苦行,這些人修行的時候,曾經修苦行;“少欲知足”,非常難得啦!
于是功德。復生執著。
他毛病出來了,著相!這個著相也是值得驕傲——別人的修行都不如他,他得到這些在家信徒們恭敬供養。這里頭的意思很深、很廣,諸位要很冷靜、很仔細的去體會,這些文字不能夠含糊籠統放過。下面佛把造作罪業的具體事相說出來了。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
有兩個出家人,大概是常常在外面講經說法的,講經說法當然聽眾多,供養也多。
多諸親友。名聞利養。
這是說法的法師一定會得到,一定會有這個現象!
汝于是人。以慳嫉心。
你們這些菩薩看到這個法師講經說法了,你嫉妒他。
妄言誹謗。
你要破壞、嫉妒他。破壞他,怎么誹謗呢?造謠生事,說這些比丘
行淫欲事。
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這是把聽眾對法師講經說法的信心破壞了,使大眾對這個法師不能夠相信了。
彼諸眾生。于是法師。無隨順心。斷諸善根。
要曉得,在一切法里面,聞法的功德是沒有一樣能夠跟它相比的;聞法能生智慧!特別是恭敬心。佛在經上說,古大德也常說,印光大師說得更好,“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啦!
如果恭敬心全部破壞了,那什么功德都得不到了。這個叫什么?
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
他造的是這個罪業——造謠生事,破壞道場。
是故汝等。由斯惡業。
就由于造這種惡業,你們已經
于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
“六十百千歲”就是六百萬;造這個罪業,你們已經在阿鼻地獄里面度過六百萬年了。這個六百萬年是指人間的歲月,是我們人間的時間來計算的。你看造罪太容易!已經在阿鼻地獄過了六百萬年了。這個阿鼻地獄,諸位讀《地藏菩薩本愿經》有詳細解釋!独銍澜洝防锩嬉舱f得很詳細。
余業未盡。
還有余罪;重罪報掉了、報完了,還有罪!于是就轉到比較輕一點的地獄。
復于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
“四十百千”就是四百萬;等活地獄里頭再過四百萬年!暗然睢笔前舜蟮鬲z之一,就是八熱地獄,八熱地獄第一個就是等活。
余業未盡。
這個余業還沒有完了。
復于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
等活下面就是“黑繩”,這個受罪比上面稍微輕一點點,還是屬于八大地獄。
復于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
“燒熱地獄”就是八大地獄的第六、第七,這些我都不詳細講,《佛學大辭典》、《地藏經》、《楞嚴經》、《法苑珠林》里頭都有,參考的東西很多。以上在大大小小的地獄里面受報,以人間的時間來算,總共是一千八百萬年。
這個造作罪業太容易了,受苦這么長,幾個人知道?
從彼歿已。還得為人。
從地獄里出來,就恢復人身了。
得人身怎么樣呢?
五百世中。生盲無目。
就是生下來就瞎眼,五百世!這是余報!
以殘業故。
當然這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很困苦。
在在所生。常多蒙鈍。
“鈍”是根性不利;“蒙”就是懵懵懂懂,沒有智慧。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見。誹謗輕賤。戲弄欺嫌。常生邊地。
這是他受的果報。過去生他這樣作弄別人,現在得人身處在下賤這種地位,也遭到別人誹謗、輕賤、戲弄、欺負!俺I叺亍,“邊地”就是文化非常落后的地區,用現在的話說,這里面沒有教育,生在這個地方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
這是講五百世雖得人身,要過這樣艱苦的歲月。
從此歿已。于后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還于邊地。下劣家生。
這是說他再得人身的時候,就像我們現在這種末法時期!澳┦牢灏倌辍本褪悄┓〞r期最初的五百年,也是經中常說的五五百年的這個年代,還是在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出生。因為過去謗法,所以沒有機會聞佛法。
匱乏饑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設于修行。多諸留難。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
這是講業障深重,雖然智慧稍稍現前,立刻就又迷失了;蛘呤怯龅狡渌恼系K,障緣很多!
汝等從彼五百歲后。是諸業障。爾乃消滅。
這個現象,他真正這個覺悟能保持了,所以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他的業障就消除了;消除之后再依教修行,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這才能夠脫離三界!才能夠了生死永脫輪回。
于后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這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
(二)時諸菩薩隨發十三弘誓·佛贊印之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谄溥^咎。我等常于。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余業障。今于佛前。如罪懺悔。我等今日。于世尊前。發弘誓愿。
前面說過,這一些業障深重、愚癡的菩薩,有意無意之間造作種種的惡業,他造作惡業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果報實在是太恐怖!經典里面,類似這一些開導處處可以見到,何以學佛之人依舊不知道警惕,還是毀犯!這一樁事,佛在這部經上有詳細的為我們說明,此地我們要細心去觀察——造作罪業似乎并不很嚴重,為什么果報會有這么重?這個地方的事、理要不能透徹明了,就不能叫我們斷疑生信。我們看這一段經文,這一些菩薩聽佛說了之后“舉身毛豎”。我們常講聽了以后“寒毛直豎”;我們今天聽了有沒有這個情形呢?沒有感覺到。沒感覺到那叫麻木不仁,這個罪業我們還照干不誤。由此可知,這六十位菩薩他們的業障雖然說重,那比我們輕得太多了,他聽了有這樣的感觸,我們聽了沒有感觸,他們有救,我們沒有救了。
“結罪”,前面佛說得很清楚,不是對一個人結罪。因為造作罪業的人,由于嫉妒、瞋恚,所以才惡意的誹謗,造謠生事,破壞道場、破壞大眾的信心。佛門常說:“殺人生命這個罪輕!蹦銡⑷,殺一個人,殺一百人,乃至于殺一萬人,一千萬人,那個罪業都不重。
斷一個人的法身慧命,這個罪就重了。
為什么?
這一個人如果遇到機會,今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作佛作菩薩了。他作佛作菩薩,你要曉得他在虛空法界里頭,要度多少眾生,不只千萬、億萬!所以你障礙一個人的法身慧命,比你殺一千人、一萬人那個罪不曉得重多少。這是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的,細細去觀察思惟,也許能夠體會到一些。古人常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法師縱然有過失,他是凡夫不是圣人;何況法師的過失是真的過失,還是他有意示現的,我們也不曉得,我們凡夫看不出來。
過去天臺智者大師說得很好,他曾經講:“做法師的人、講經說法的人,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
他能說;說了怎么樣?
他自己做不到。
叫大家斷貪、瞋、癡,他貪、瞋、癡沒斷,這個人我們要不要尊敬他呢?
要尊敬他!皣畮熞病,他是國師,我們一國人的老師,因為他教的是正法,教的沒錯,不是邪法。所教的我們如果能夠肯學,決定得利益。所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學生的成就往往超過老師之上的。只要他說的不是邪法,這是“國之師”也。
“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眹鴮毶,國師多,所以都要尊重,不能看到他有一點瑕疵,就把他所說的法整個否定掉了。這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才遭這樣殘酷的果報。經上說他墮地獄,從阿鼻地獄、等活地獄到燒熱地獄,以我們人間的時間來算是一千八百萬年;而實際上他在地獄里頭受苦所感受的,那真的叫無量劫,這就是我們諺語常說的“度日如年”,所以他在地獄里感受的時間,比這個時間不曉得要長多少倍!皶r”法不是定法,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有的人感覺一年好像沒幾天,很快就過去了;有一些人在苦難當中,這一年好長好長。佛告訴我們“時”不是一個定法,全憑個人的業感。這一些菩薩善根還算是深厚的,聽了佛說過去這個因果報應,舉身毛豎。
“深生憂悔”,這就是生慚愧之心。
“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薄皰^淚”,從前多半是衣袖擦眼淚。他們在佛前發露懺悔!奥丁笔沁^去、現在所造的罪業毫無隱瞞都能夠說出來。懺悔最要緊的是從今之后,再不做同樣的錯事了,真正徹底改過自新,這種懺悔才有用處。決定不是做錯事情,在佛面前禱告懺悔,明天照做,做了再懺悔,那個一點用都沒有,那個罪就更重。等于是天天欺騙佛菩薩,在佛菩薩面前打妄語,所以懺悔最要緊的是“后不再造”。他們是真干了,我們聽他所說的。
“我等常于菩薩乘人”,“菩薩乘人”就是弘法利生的,這里面有出家菩薩,有在家菩薩。無論是出家、在家,弘揚正法的就叫菩薩乘人,我們也講是大乘菩薩。
“輕慢嫉恚,及余業障!薄拜p”是瞧不起他,輕視他;“慢”是怠慢他;“嫉”是嫉妒;“!笔遣_恚。嫉跟恚是心里面,輕慢是表現在外面;內有嫉恚,外表示輕慢。以及其他的業障。
“今于佛前,如罪懺悔!边^去所造的罪業今天在佛前發露懺悔。
怎么懺悔法呢?
改過自新。
下面他們發的十三條大愿,就是具體的改過。請看經文,這些地方是我們要認真去學習的。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
“至未來際”,這一句話很要緊,因為經是大乘經,是菩薩法;小乘法里面是“盡形壽” ——我這一生盡形壽,大乘法里不能講盡形壽,盡形壽范圍太小了!氨M未來際”,也就是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不是這一生。這才是真實的懺悔,徹底的悔改。
若于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
這是從前干的事情,看見這些弘法利生的菩薩,不管是在家、出家,他犯了戒,他做錯事情了;“舉露其過”,就是把他的過失揭露出來,向大眾宣布,讓大家遠離這個大乘菩薩,不要去聽受他說法,不要去跟他學習。從前是有這種嫉妒障礙,現在從今之后再不做這個錯事了。如果還有這個,那
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再干這個事情,我們就是欺騙世尊。這一條擺在第一,正是前面世尊所說的舉例——造業舉的例子,這一條是最重了。再看第二句。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
十三大愿,每一條前面都是“從今日,至未來際”。
若于菩薩乘人。戲弄。譏嫌?謶。輕賤。
這個句子好懂的我們就少說幾句!翱謶帧,就是我們所講的威脅、嚇唬他。
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都是過去常常犯的毛病,或是有意,或是無意。
無意怎么會犯呢?
無意是無始劫以來的惡習氣,自己不能控制,常常犯這些過失。第三句: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以五欲樂。游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于彼。伺求其過。
這一條也很難得,“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世間人所講的娛樂。他見到在家、出家的大乘菩薩,也去享受世間五欲、六塵之樂;在過去他看到這個情形,在里面找麻煩,找他的毛病,找他的過失,就是找他的把柄來誹謗他、蹧蹋他;從今而后悔改了,不但不再像往昔這樣造罪業,反過頭來
常生信敬。起教師想。
即使他享受五欲、六塵之樂,我們還是相信他,還是尊敬他,還是以他為師跟他學習,這就是具體改過的樣子。
若不爾者。
若不如是。
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在這一條里面特別提出在家、出家,這里面在家菩薩示現享受五欲游戲的娛樂多,出家比較少。在一般世間這種歡樂場所,出家人少去,但是在家的菩薩會去,所以特別提出在家、出家。我們學佛,常常在經論上看到,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諸佛菩薩度眾生,就是接引眾生,手段、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肉眼凡夫沒有智慧,看不出來,往往我們看到好像他不遵守戒律,破壞清規,實際上他是度某一類的眾生。
在中國歷史上,古代的,大家知道中國出現“濟公活佛”;近代,民國初年,江蘇金山寺人家稱“金山活佛”的妙善法師。妙善法師的行持跟濟公差不多,也是示現瘋瘋癲癲的。他們的境界不可思議,絕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能夠測度的。像這些人我們一定要尊敬、一定要深信不疑。仔細去觀察他的言行都是正法,都是教導人了生死、出三界,于佛經教沒有違背,但是他的手段不相同。第四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于菩薩乘人。慳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段的意思要說一下,這是弘法的這些大德(菩薩乘人都是包括在家、出家的),一定有很多人尊敬他、供養他!坝H友家”,也許這些親近的、供養的,有你的親戚、朋友,有很多你認識的人,你看到這些人對他供養、對他尊敬,心里就很難過了。這個事情真有,不是假的,我們也見到,最明顯的就是父母親。往往法師到信徒家里,他的兒女是法師的信徒,見到法師都跪拜、恭敬、供養,父母在旁邊看到,好難過!兒子對我都不拜,也不供養,天天還給我氣受,那個外人,他為什么天天去跪他、拜他,好不容易賺到的錢還要去供養他——心里頭不服。這是指這一條,那么就想方法障礙了!皭辣松硇摹,教他生煩惱、逼迫他。這個事情常見!這部經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的,那個時候就有,何況今天。實在說,法師教導信徒,首先要教他孝養父母。你對父母不孝敬,對師父孝敬,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哪有親人不孝敬,去孝敬和自己關系疏遠的呢?
這在理上講不通的,違背倫理。所以佛教我們第一個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才是“奉事師長”。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個是法師一定要教導的。如果他在家里能夠孝順父母,你這個法師到他家里,他的父母就歡喜了。這些事,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深思,都要認真去反省,不要叫眾生造罪業。第五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于菩薩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粗言”,粗魯的言語,說話不好聽,讓人聽到心里難過。這個口業也是很容易犯的,三業清凈里面,《無量壽經》在修行綱領上把口業擺在第一條“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身、語、意這三條應當是身業擺在第一,為什么把語業擺在第一,就說明最容易犯的是口業,所以把這個擺在第一條。第六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于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前面五條是過去、今生常常犯的過失。對于大乘菩薩不知道恭敬、不知道承事,而且常常以嫉妒、傲慢這種心態來對待這些菩薩乘人。從第六條以下,從今而后不但過去這些惡劣的心態要改過來,要認真的勤修恭敬、承事。所以他發愿“晝夜六時”,就是不間斷,這種恭敬心不會退失。勤于禮事,“事”是侍奉。第七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此地講的“護持弘誓”,廣義的是講這十三條,狹義的來講就是前面這六條,發誓我一定要做到。不但現前要做到,生生世世永遠去做到!安幌砻,這是遇到有障難,即使舍身命也在所不惜,絕不違背自己的誓愿。下面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于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于彼等。不勝于我。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前面是對大乘菩薩,這一條是對小乘。修學大乘的人往往輕慢小乘,看到修小乘的法師總是把他貶低一級,瞧不起他、輕視他,這也是錯誤的。大乘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諸佛”范圍非常廣大,除自己之外都是諸佛。諸佛里面包括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哪有不恭敬的道理!聲聞、緣覺也是未來佛,現在雖然修的是小乘,將來必定回小向大。佛在經上有說:小乘人證得阿羅漢果之后,經二萬劫回小向大,而辟支佛在一萬劫的時候他就回小向大了;所以那都是未來佛,怎么可以以輕慢心說他不如我呢?“彼等”就是說這些小乘人!安粍儆谖摇币馑季褪撬蝗缥摇倚薜氖谴蟪,他修的是小乘。不可以生這種貢高、我慢之心,生這個心就是生煩惱,心不清凈、不平等,對于自己修學已經造成嚴重的障礙了。再看底下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于狗犬。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條很重要,也很難得。佛法講根本煩惱,除貪、瞋、癡就是傲慢,傲慢是大煩惱,根本煩惱,世出世間圣人都承認這個煩惱與生俱來。哪一個眾生不驕傲,你們去調查一下,看看你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找到一個沒有驕傲這個念頭的。儒家教學(儒家是世間法不是講出世間法),知道傲慢的壞處,所以儒家教人“傲不可長”,就是傲慢不要再增長,沒有叫你斷。佛法是叫你超越世間,所以一定要斷煩惱,煩惱不斷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因此,你要想超越輪回,這個傲慢心一定要斷,這一條就是斷煩惱的方法。儒家教人卑謙——謙虛卑下。佛在此地教這些人懺悔,也是教導我們!吧颇艽莘渖怼,就是摧伏自身傲慢的這個煩惱。要“生下劣想”,“下劣”是我不如人。對諸佛菩薩我們當然不如,對聲聞、緣覺我們也不如。小乘里面地位最低的須陀洹果(初果),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怎么能比得上——我們的煩惱一品都沒有斷。即使是世間一般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都有超過我自己的地方,怎么可以輕慢別人。所以常常要生下劣想,這是降伏自己的貢高我慢。下面舉了兩個比喻:“旃陀羅”,印度古時候社會階級不平等,旃陀羅是四種人當中地位最卑下的;乃至于“及于狗犬”,用這種方法來降伏自己貢高、我慢的煩惱習氣。第十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贊嘆。于他毀呰。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也是我們常常犯的毛病——自贊毀他,學佛也不例外。我們今天學的是凈土法門,覺得凈土法門第一殊勝,其他法門都比不上,這些話就是犯了自贊毀他?墒沁@些話我們在經典上也看到佛有時候也說,祖師大德也常常講,那是他有特別的用意——勉勵修學這個法門的同修,但是在外面決定不說,特別是對于不同宗派、法門的道場更不可以說。因為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他是學禪根性的,他參禪,他有成就,他念佛不能成就。就像病人一樣,他得的病不一樣,因此他服的藥不相同,但是藥服下去之后他病就好了,這藥到病除,就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效果。這是我們學佛人應當要懂得的常識。我們遇到學禪的人,我們一定贊嘆參禪;遇到學教的人,一定贊嘆學教,勉勵他、幫助他,這個才對。絕不能誹謗,那就錯了。你說禪不好,禪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那你不是謗佛!既謗佛必定謗法,也誹謗參禪的這些人;你是謗佛、謗法、謗僧。你誹謗三寶,你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絕不犯自贊毀他。第十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斗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叫我們一定要知道避免有斗諍的場所,凡是有爭執的我們應當要遠離!鞍儆裳笔潜扔,不一定真的要跑這么遠,反正避開這個場所就對了!叭缂诧L吹”叫快速——趕快離開。學佛最要緊的是修清凈心,這樣的場所對修清凈心決定有妨礙。所以佛教我們要離開、避開。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覺、正、凈。宗門(禪宗)是從覺門入,覺而不迷;教下從正門入,正知正見;凈土是從清凈心入,凈而不染。雖然說覺、正、凈,實在講是一而三,三而一。哪有覺悟的人是邪知邪見,哪有覺悟的人心不清凈,所以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這就是所謂“法門無量,殊途同歸”!督饎偨洝飞险f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币馑季驮诖说。你一個得到了,一切都得到了,所以我們對于不同法門應當贊嘆,這才是正確的,這一條我們要記往。在現前這個社會,有爭執的地方很多,凡是遇到這種場所要知道回避。人家是盡未來際,我們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做到“與人無爭,于事無求”,你的心就清凈了,道業才能成就——道業就是清凈心。第十二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于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條就是說自己成就,或是持戒(戒律持得很嚴),或是多聞(廣學多聞),或是修苦行,“頭陀”是苦行!吧儆,一切功德!边@是說你修學有成績、有成就,雖有成就絕不傲慢!吧碜造抨住,現在的話說“值得驕傲”。這一值得驕傲就壞了,修得再好也不值得驕傲。為什么不值得呢?你跟菩薩比比,你跟諸佛如來比比,差遠了!你有什么值得驕傲的;人家成佛都不值得驕傲,你自己有一點點成就,就覺得了不起,就覺得值得驕傲,所以你就不能再進一步了。不但不能進步,反而天天在退步,“不進則退”嘛!所以世間流行的“值得驕傲”是很糟糕的一句話,這個觀念把許多修行人都拉下去了。本來你還有成就,驕傲把你拉回三惡道去了。第十三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段是總結,也是概說。
所修的一切善要能夠保持,要能夠持久,不能自己把它毀壞了。
如何能保持呢?
忍辱。忍辱能保持一切善。
所造的罪業要懂得慚愧,要知道發露懺悔。
這一條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早、晚課誦。早課,目的是提醒自己:我今天這一天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佛教我們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說不可以做的,我們今天決定不去做。晚課,是反省、是檢點,我今天這一天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依教奉行,如果是對的,明天還要繼續保持,如果有做錯了,要趕快改過來,這叫做晚課。這樣做早、晚課就有功德了;你是真的在學佛,真正在修行。早、晚課不是拿著經本念給佛菩薩聽,佛菩薩不喜歡聽這些東西。經是他講的,還要你念給他聽!許許多多人把早、晚課的意思搞錯了,認為早晨念一遍給他聽,晚上再念,天天都不缺,我這是佛的好學生,佛一定保佑我。其實你是造了罪業,自己不曉得。什么罪業呢?早晨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一次,一年到頭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不缺,你這個罪過大啦!佛菩薩不是真在那里,泥塑木雕的這個像你都忍心去欺騙,你想想,你的罪過多重!你不學佛,不做早、晚課沒這個罪過,一學佛,做早、晚課最后到阿鼻地獄去了,還不曉得怎么去的。學佛不能不明理,不能糊里糊涂的學,糊里糊涂的修。這是十三弘愿。
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佛對他們的贊嘆。佛看到這些人真正能夠改過自新,回頭是岸,這值得獎勵他的。
爾時。世尊贊諸菩薩。善哉善哉。
贊嘆上面講的六十位菩薩。
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
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我們佛門里面常講開悟了。大家聽到開悟都感覺得很玄。
什么叫開悟呢?
知道自己的毛病過失,這個人叫開悟了。
把這些毛病過失(錯誤的行為)改正過來,這個人叫修行。
所以諸位要知道,你每天讀經、念佛、拜佛是不是修行呢?
不一定。
如果你在生活行為上毫無改變,還是老樣子,你每天念經、念佛、拜佛都不是修行,與修行不相干。你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言行沒有改正過來,你沒有修行。千萬不要以為每天念幾部經就是修行了,還覺得修得不錯。不念經還沒有傲慢心,念了經覺得自己了不起——我《無量壽經》都會背了,你還差得遠了!所以你不念經沒有這個煩惱,不造罪業,你把經背熟了之后,是天天生煩惱,到處造罪業。這都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佛是叫你讀熟了常常記在心里,起心動念要想到佛的教誨——
我該不該動這個念頭?該不該說這個話?該不該做這些事情?目的在此地。
所以知道自己的過失,這真正覺悟了!吧普f如是,覺悟之法”。覺悟之后能回頭。
善發如是。廣大誓愿。
這就是指前面這十三愿。十三愿是真正看到他們回頭了,改過自新了。
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末后這兩句話我們很愛聽。我們自己知道業障很重,怎么樣消業障?你現在會不會消業障?你要學這六十位菩薩,不要去找別人的毛病,要找自己的毛病,找到之后就把毛病改正過來,你的業障就消滅了,你的善根就增長了,這叫工夫。
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有菩薩。為欲清凈。諸業障者。當發如是。廣大誓愿。
佛對彌勒菩薩說,意思就是對我們大家說;彌勒菩薩在這個法會里面是我們大眾的代表,代表我們請法,也代表如來對我們宣示的一些教誨。我們要想身心清凈、消除業障,就要像這一些菩薩一樣,要發廣大的誓愿。由此可知,我們讀了這十三大愿,不要以為這十三大愿是他們六十位菩薩的,與我不相干,那你念了算是白念。他們這十三大愿我們要細心體會,用他這個愿把自己的愿望引發出來,我們就得受用了?吹剿麄兯傅倪^失,想想我們自己犯的跟他同樣的過失,他覺悟,我為什么不覺悟?他能改過,我為什么不能改過?這樣讀經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愿。當得圓滿。不退轉耶。
彌勒實在講是代我們問的!吧颇凶、善女人”就是指我們現前的大眾。如果我們也發這個愿,也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我們是不是能夠得到圓滿?是不是能夠得到不退轉?這是我們很關心的。
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薩道。護持此愿。寧舍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
這是佛很肯定的說明行菩薩道自行化他。我們自己依照佛的教誨去做,這個“做”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點,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依照佛的教誨去過日子,這叫行菩薩道。佛法與生活是一片的,絕對不是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是兩樁不相關的事情;那我們學它干什么?那就錯了。所以菩薩道就是日常生活;離開生活到哪里去修行?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我們歸納起來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這三方面。凡夫在這三方面因為自己迷惑,沒有智慧,知見不正,所以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都錯了。佛的教誨是把我們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所以你懂得修正自己對人、對事、對物的錯誤觀念、想法、看法,你的生活就能得到幸福美滿。
學佛非,F實,工夫得力,佛法殊勝的利益立刻就得到。
有許多學佛的同修,我看到很難過:一見面,看到這個人,相貌一年比一年衰,有些人一年沒見了,見了面比去年瘦了。這個都是學佛工夫不得力;如果你學佛工夫得力,就是你真正得到受用的話,你應當一年比一年好。你的相貌好,容光煥發,身體好,這一定道理!這些理論實在講并不難懂。佛在經上常講“相隨心轉”,相貌不好就是你用心不善,你心地要是真誠、清凈、慈悲,你的相貌必定越來越像佛,和佛差不多(你看佛菩薩相貌多圓滿。;你的體質也一定一天比一天健康,一天比一天正常,這是你學佛工夫得力,你得到真正的受用了。清凈心能轉業,轉業的具體表現就是這個身體,我們身體是不是轉過來了,就是現在常講的改變體質,體質真的會改變,這個體質是隨心所轉的。
(三)彌勒菩薩因問末世菩薩成就幾法·安穩得脫
再看下面第五大段,經文不長,只有一行半。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于后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穩)無惱。而得解脫。
我想這個問題也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坝诤竽┦,五百歲中”,這在佛法里面,是講末法時期最初的五百年叫“五百歲中”。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一萬年最初的五百年,要是整個說起來,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后二千五百年,所以這一句正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胺ㄓ麥鐣r”這個滅不是真的滅,是佛法逐漸往下衰退。我們看看現前社會上的佛法,確確實實如佛所說“法欲滅”了。不要看臺灣的佛法好像非常興盛,那個興盛是假的,不是真的。臺灣的佛法可以說熱鬧而已。過去黃念祖老居士(沒來過臺灣),在北京講經說法公開跟大家說:臺灣的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佛法在中國大陸。我到北京,那些聽眾把這個話拿來問我:臺灣的佛法是不是假的?
諸位仔細觀察一下,臺灣佛法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真正的佛法是教人了生死、出三界,假的佛法是教你繼續再搞六道輪回。
臺灣修福的人很多,修道的人很少。
修福的人多,福報修到哪里去享呢?
問題可大了!
來生能不能再得人身是大有問題。來生要是不得人身,福報還是有的;畜生道里面很多有福報!我們不要自己認為自己福報很大,實在想一想,我們不如畜生!你看外國人養的寵物,多少人侍候它、照顧它。我們到哪里去,誰來照顧我們!想想看,福報不如!你看那小貓、小狗,照顧周到,它的福報從哪里來的?前生修的。多看看就明白了,應當要警覺。
這個地方講在這個末法時代,我們要成就幾種法才能夠得到“安隱(穩)無惱,而得解脫”,這個解脫就是超越六道輪回,這是第一次的解脫。第二呢?再往上去要超越十法界,那是究竟解脫。所以超越六道輪回并不究竟,一定還要超越十法界。我們這個凈土法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十法界了。西方凈土不在十法界之內。
(四)佛答以二種四法而得解脫
、辈磺笏^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于后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這是佛給我們說了非常重要的原則,必須要遵守。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是違背、犯了這四個原則,你所修學的都不能成就。
何等為四。第一條,
所謂于諸眾生。不求其過。
不但是對這些大乘菩薩們,對一切眾生都不要去找他的麻煩,都不要去看他的過失。這一句話正是六祖在《壇經》里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闭嬲薜廊,他念念當中,他顧自己的正念,哪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知道,看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過失現前。你自己心里頭要清凈沒有煩惱,你怎么會看到別人過失。外面境界這一接觸到,我們里面煩惱起現行,這就是見人家的過失。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我們業障深重的人,看諸佛菩薩也是業障深重。這就是佛所講的“相隨心轉”。所以你看外面境界是什么相,你就明白自己是什么心。你看到一切人都有過失,自己的過失是無量無邊。什么時候看到一切眾生都沒有過失,那恭喜你,你成佛了。這很要緊!所以說“于諸眾生,不求其過”,這是修行人第一條要遵守的。第二,
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
這個“菩薩”是指弘揚正法的人,無論是在家菩薩,或是出家菩薩;也不管他是真菩薩,是假菩薩,只要他講的是正法,不是邪法,縱然他有過失,也不聞不問,對他還是要生清凈的信心、恭敬心。這個很重要。第三,
于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
自己的親友施主供養法師,不要生執著,不要去障礙。第四,
永斷一切。粗獷之言。
“粗”是粗魯的言語,“獷”是兇惡的言語,不可以有這個態度。佛說這四條。
彌勒。是為菩薩。于后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只要守住這四法就行,你的道業就會有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說經的體例跟我們一般人作文章不一樣。佛經里面有長行(散文),有偈頌,有時候還有咒語,他用意很深。偈頌像中國的詩歌一樣,它也押韻,但是于平仄并不講求,目的是便于記誦。因為佛這個開示太重要了,怕我們忘掉,經文有的時候不熟記不住,你把偈頌背熟,常常記在心里,一切時、一切處要依教奉行,所以佛說以下四句。
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
、伯斏嵊谛傅 みh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彌勒。復有菩薩。于后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這后面四句是佛的補充說明,也非常重要。佛前面說了四法,現在又說四法,換句話說,總共是八法,我們才保得住在現前這個時代,學佛能夠有所成就而不退失。
何等為四。第一條,
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
我們常常接近的這些人,對于我們修學會有影響,我們是初學的凡夫,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所以交往要選擇。往往有許多同修對于這一樁事情沒有保持警覺心,被環境所轉,非?上!這就是一般所講的“人情佛事”,這個對于初學的凡夫影響很大。學佛必須要有理性,要把人情放下,我們才能成就,這一條就是說的這個!安粦H近懈怠之人”,“懈怠”的范圍非常廣泛,你能夠看得出來嗎?
懈怠、懶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覺的這些人?
這些人當然你不會親近他,他要睡覺,他也不會找你。
哪些是懈怠的人呢?
從前印光大師所講的,喜歡跑道場的。很勤快,天天跑道場,天天去趕熱鬧。
他怎么懈怠呢?
對于修道懈怠了,修定懈怠了;修定、修慧他不造,他天天去趕熱鬧,這才叫做懈怠之人。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決定不能錯會。你看印光法師,我們在《文鈔》,在《永思錄》里面看到,他的這些歸依弟子去看他的時候,老和尚一見面就呵斥,就罵人——
你來干什么?
我來看看師父。
師父你過去看過了,你還要看什么?(罵回去。)
到處跑,把心都跑亂了,叫你在家里老實念佛,你不肯念,你還要到廟里看看師父,有什么好看的!這叫懈怠。
所以印光大師說起來,每個人都很尊敬,但是他的那些法沒有人提,F在道場就希望信徒多,信徒都不來了,那這個道場怎么能維持。因此,現在大家都搞熱鬧,“熱鬧”就是懈怠——對修定、修慧、修清凈心懈怠了。佛在此地教我們,這樣的人不要去親近他,不要跟他天天去跑,把心都跑散亂了。第二,
舍離一切。憒鬧之眾。
喜歡熱鬧。不但是世法里面喜歡玩樂的,在佛門里面喜歡熱鬧的也不許可?偠灾,與戒、定、慧相違背,與覺、正、凈相違背,就是懈怠、憒鬧,所以這里頭含義很深、很廣。我們的目的是求解脫,要懂得這兩個字!敖狻笔墙忾_。什么東西解開?煩惱解除!懊摗笔敲撾x六道輪回,學佛的目的在此地。你要是不想解脫,那就沒有問題了,你天天湊熱鬧去吧。真正想了生死、脫輪回,念佛的人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那佛這些話你一定要遵守。過去倓虛法師,在佛七里面跟我們講的那些故事,都是事實。他講諦閑老法師一個念佛的徒弟,箍捋匠出身的,念佛三年站著往生。這個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但是人很老實;出家之后,老和尚只教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什么都沒教。就告訴他: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果然住在一個破廟里頭,大門都不出,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三年;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后還站了三天,等諦閑老和尚替他辦后事。
他憑什么能成就?
就是他不親近懈怠之人,舍離一切憒鬧之眾。
所以講解脫不難。為什么我們今天學佛這么難?就是你犯了這個過失——天天在湊熱鬧,把湊熱鬧當作佛事。你說糟糕不糟糕!觀念上錯誤了。
獨處閑靜。常勤精進。
這是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真正想在這一生要解決問題的。你要懂得寂靜之樂!清凈環境里頭,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里頭有真樂。
什么叫精進呢?
“精”是精純、專一,“進”是不退,F在我們學佛人,你看他也很勤進,但他不是精進,他是雜進、亂進,所以他沒有成就。要想成就,要一門深入。第四,
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善巧方便調伏其身,這一句我們再看底下偈頌意思就明了了。偈頌里面“寂靜常知足”,調伏其身,知足常樂,生活很好過。有衣服穿,三餐飯吃得飽,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夠了,不必再求了。再求的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見阿彌陀佛,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求了。你的心定了,你才真正享受到安樂。用這個方法調伏其身,世間人所爭的都是假的,一樣都帶不去,一樣也爭不到,那都是愚癡造作罪業,真正明白人、覺悟的人,不再爭了,統統放下了,一心向道。向道就是向清凈心,向自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愿望,這是佛在此地又給我們說出四種法。
彌勒。是為菩薩。于后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佛以偈頌把前面的法義再說一遍。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于后末世。五百歲時。欲自無惱。而解脫者。除滅一切。諸業障者。
這一段經文,是前一段的總結。彌勒菩薩為我們向世尊請教:在末法時期(現代的社會),我們學佛應當要修幾種法,才能夠保持安穩得度?世尊告訴我們四種法,說完之后又說了四種,總共八法。說完之后又囑咐彌勒菩薩,其實囑咐彌勒菩薩就是囑咐我們大家,彌勒菩薩是我們的代表人。這一段話非常重要,說“于后末世,五百歲時”,就是指現前的社會,我們要想自己沒有煩惱,而能夠得到“解脫”。這“解脫”兩個字很重要,我們讀“xie4”,當作動詞講,如果讀“jie3”是當作名詞;把煩惱解除,這叫解(xie4)除!懊摗笔橇嗣摿郎垒喕,這才算是成就。如果不斷煩惱,不能夠了脫生死輪回,就不算有成就,無論修什么法門,修得再好,也沒成就,你依舊還要搞生死輪回。所以“解脫”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我們現前修學的目標。
第二、“除滅一切諸業障”。我相信前面第一個目標“了生死”,有這個意愿的人不多;但是底下這個目標“消業障”,好像一般聽起來很多。了生死,很少人有這個觀念,但是消業障很普遍。第二首: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業障,一樣是這八種法,可見這八種法非常重要。底下說:
應當舍離。憒鬧之處。
要離開熱鬧的場所。我們是凡夫,不是再來人!再來的佛菩薩,他們修行跟我們不一樣,所謂“大乘法中在熱鬧里面離熱鬧”。這不是普通人,如果我們學他,在熱鬧里面去離熱鬧,一定墮阿鼻地獄,所以這決定學不得的。這部經到后面告訴我們:初業菩薩跟慧行菩薩不一樣;坌衅兴_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們行,他們真的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我們初學的菩薩,生死就是生死,煩惱就是煩惱,絕對不是煩惱即菩提。我們做不到!我們一定要明了,自己是什么樣的身分,什么樣的程度,應當怎樣去修學。環境對于我們的心情一定有影響,凡是不好的環境,叫我們身心不能得清凈的環境,一定要遠離。所以佛叫我們離開熱鬧、胡鬧的場所。
住阿蘭若。寂靜林中。
雖然這一句話,似乎是對出家人說的,在家人要想成就,也不能避免。這一句經文,現在怎么講呢?就是你要選擇你住家的地方。
我們住在什么地方好呢?
住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好。
我們中國人,特別是現代在臺灣生活的人,熱鬧變成習慣了,突然清凈了,好像受不了的樣子。我們在外國見到臺灣住慣的人,到美國他住不習慣;美國太清凈了,居住的環境很寧靜。它的區域劃分得很清楚,商業區里面決定不能住人,住宅區里面決定沒有做生意的。他們講求環境的寧靜,雖然鄰居相距不遠,但是鄰居的音聲,你決定聽不到,這是美國現在的住家環境;他們的要求,很符合我們經上所說的。有一些退休的中國老人到美國去了,住在那個環境覺得太寂寞、太無聊了,所以他住不;這就是熱鬧場合習慣了,突然安靜下來,反而受不了。但是佛告訴我們,修行人一定要居住在清凈的地方!鞍⑻m若”是梵語,意思就是寂靜之處。古時候,安靜的標準是牛叫的聲音聽不到。因為修行人多半住在山野,農村里面有農夫養的牲口,牛叫的聲音最響,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個地方就稱之為阿蘭若。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這個境界!凹澎o林中”,這是選擇修學的場所,選擇我們住家的處所。第三句是:
于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懶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
這一句教我們遠離惡知識!這一些人、事對我們修行有妨礙的,我們要遠離他!坝诓粦,而修行者”。
諸位想一想,什么是不應修的呢?
這些人天天在修什么?
修貪、瞋、癡!
修貪、瞋、癡果報就在三惡道!我們修行想成佛,他修行想變餓鬼、畜生、地獄,這不應修的。但是這個世間修三惡道的人太多太多了,也許就是我們自己!
所以我們自己要反省、要檢點有沒有貪、瞋、癡?
我們這個貪、瞋、癡的習氣嚴重不嚴重?
如果有,而且嚴重,要用方法來對治。
用什么方法呢?
佛教我們用戒、定、慧來破貪、瞋、癡,“及諸懶惰,懈怠之屬”。
就是這一類的,那要說,說之不盡!這都是與佛教誡相違背的,我們都要遠離。
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灑心易行”。真正修道之人,常常要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不要?磩e人過失;看別人過失,這是最大的障礙。你修學佛法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念佛不但“事一心”得不到,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哪里呢?天天看別人的過失,天天說別人的過失,在造業!雖然是口里念佛,心行都在造業,你怎么能成就!所以要記住,“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樂于恬默。
這一句是教我們要安于靜修,要知道身心寂靜那是真樂。
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
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鞍闳舨_蜜”就是現在人講高度的智慧!諸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表現這高度智慧。凡夫的生活沒有智慧,只有煩惱。佛在此地教我們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般若波羅蜜是什么?
佛說般若經二十二年,中文譯本的《大般若經》有六百卷,我們要跟般若波羅蜜相應,談何容易!但是不相應就不行,一定要相應。因此,我們必須要抓到般若的綱要、般若的總綱領。這一樁事情,古大德已經替我們找到了,那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就方便了。那么更簡單、更扼要的,也許每一位同修天天都念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六十個字,我們以這個做標準來修行,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
般若的標準用在行門上。古大德告訴我們,《金剛經》末后兩句一偈,你只要把這個抓到了,你與般若波羅蜜多就相應了。兩句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边@兩句話,我們再說淺顯一點,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無論是什么時候、什么環境,對人、對事、對物,世間法跟佛法都沒有例外;對世間法我們用這個態度,對佛法還是用這個態度——不能著相,不能起心動念。真的做到“外不取于相,內如如不動”,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兩句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放得下。教下修行的總綱領——止觀。天臺講的摩訶止觀,這兩句是止,也就是講放下!督饎偨洝纺┖笠皇踪剩骸耙磺杏袨榉,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边@四句是看得破!用這四句看破一切世出世間法。一切有為法,出世間法也是有為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乃至于一切諸佛如來為眾生講經說法,統統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夢、幻、泡、影!所以佛才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胺ā笔欠鸱,佛法也不能執著;那不是佛法更應當舍棄了。這教你看破。
一切法是怎么回事情?
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是假的!這個我們在《金剛經》上說得很詳細、很透徹。
“如露亦如電”,是講這些幻相、假相存在時間很短!奥丁笔锹端,比喻這些現象的相續相,它會存在一段時間,但是這段時間并不長!叭珉姟笔侵v它剎那生滅,換句話說,根本不存在!這是佛法里面講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講生滅同時,生的時候就是滅的時候,這是講一切現象的真相,很不好懂?墒乾F代科學家為我們證明了,確確實實所有的現象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之短暫,我們幾乎沒有法子想像,沒有法子能夠體會得出來。這一首偈說明世出世間的真相,你要能夠體會得了,你就看破了。所以這個二句一偈就是看破、放下。
能看破,能放下,那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你都有入處!
入處是什么呢?
就是你都能證果。這個“入”就是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門。能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門,你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了,這才算是究竟圓滿的成就,所以這一句話就非常重要了。
我們在生活當中修什么?
就是修這個。
既然這樣說,那何必求生凈土呢?
如果不求生凈土的話,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行。你能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超越之后,你要想證到圓滿菩提,你還得修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長!這個數字叫天文數字!平常我們一般人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從現在算的;你沒有進入一真法界以前不算,你在六道里面修行不算,你在十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也不算;要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那一天起算,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夠圓滿菩提。這是大乘經上所講,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你就明了了。
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你到什么位子呢?法云地的菩薩,還沒到等覺;往上再等覺,再成佛,我看還得加一個阿僧祇劫才能成功!這是講你不求生西方凈土。
如果求生西方凈土呢?
唉呀!那你的便宜可占大了!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種身分,這是業障的凡夫!下下品往生,一品煩惱也沒斷;到極樂世界要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需要多少時間呢?我們過去講經的時候說過多少次了,我們依照《無量壽經》、《彌陀經》仔細算算,大概三劫、四劫就成功了。三劫、四劫!你要不求生西方凈土,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能比!這個意思,我們縮短了來給諸位說: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修行證果,譬如說你需要三萬年才能成功;到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多少時間呢?三天就成功。你們去算這個帳去。這是說明為什么依照般若波羅蜜修行,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那你才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再也不會懷疑、再也不會猶豫了。這一句是講自行。
若欲于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這一句是利他。菩薩都有慈悲心,看到眾生很苦、很可憐,總是想幫助他,很可惜的,因為自己沒有智慧,結果幫的什么呢?幫了倒忙。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
這個倒忙怎么幫法呢?
幫他墮三途,送他下地獄!還說自己做了好大的功德!冤枉不冤枉。
像這一些地方,諸位必須仔細的讀這一部經,才能了解我們平常講度眾生,救濟這些苦難的人;我們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我們背些什么樣的因果?應當要怎樣做,才如理如法,才能夠成就自己幫助別人?這部經講的“深生憐愍,多所饒益”,“饒”是豐富、豐饒;也就是說最高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幫助他覺悟,不是指別的。幫助他認識大乘佛法,幫助他認識凈土,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的。
應該用什么態度呢?
“無希望心”把佛法介紹給他。如果說是跟他講經說法,對他還有期望,就錯了。
(五)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成二十利·又二十利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蕅益大師判本經,總共分十五段,這是第八段。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
這是佛教導我們的。
“無希望”具體說來,哪些事情我們不希望呢?
第一是“名”,不是為名,也不是為“聞”!奥劇本褪墙裉焖v的知名度,我們不為這個,F在有些同修印一些小冊子,我這一次在飛機場的時候,偶而看到一個同修拿一本小冊子在那里念,大概是《無量壽經》吧!那小冊子前面印我一張照片,我一看是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的,這簡直叫胡鬧!不可以!諸位,這好像是對我尊重,其實是什么呢?這叫提倡名聞利養、提倡不凈說法。在經本前面印佛、菩薩的像可以,決定不要印人像,絕對不可以的!世法里面有些地方可以學,有些地方不能學!電影明星作秀,他們的廣告上像很多!我們說法的時候,決定不可以。外面貼海報的時候,要法師的照片印在上面,那簡直跟電影明星作秀沒有兩樣!真正有德學的人看到,他不恥你,也不來!海報上印蓮花、佛像可以,千萬不要印人像,這個諸位要記住的,絕不可以搞名聞。
“利”是利益,“養”是供養,不為這些。
不為這些,還有人為什么?
為果報!我這樣,將來我會成佛、成菩薩啦!“成佛”、“成菩薩”這念頭也丟掉,什么都不求,你才有真的成就。你想:我要證阿羅漢、成辟支佛、成菩薩。這叫打妄想,那是標準的凡夫;他所期望的,他決定不能得到。為什么呢?諸佛菩薩心地清凈,一念不生,怎么還有妄念呢!成佛、成菩薩是我們凡夫說他的,他自己并沒有說他成佛、成菩薩。經上說他成佛、成菩薩,是隨順眾生說的,是眾生覺得是這樣的,所以佛是隨順凡夫說的,自己心里頭決定沒有這個念頭。不但諸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我們在《金剛經》上讀到了,須陀洹都沒有這個念頭。我們才真正認清楚,小乘初果沒有這個念頭,他才證得初果!如果有這個念頭,他初果也不能證得。為什么呢?他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六道凡夫,不是圣人!所以佛在此地這些教誨,叫真實教誨,我們不應該有這種念頭。
對眾生一定以“饒益”事而為上首,饒益用現在的話說,是最大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是幫助一切眾生,以這個為第一。最殊勝、無比的殊勝,就是教眾生念佛求生凈土。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怎樣叫他相信,這個很重要!所以自己要認真修行!你自己不修行,怎么能叫別人相信。必須是自己給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樣子,讓他看了,他不能不相信!
我自己學佛,遇到李炳南老師那一年,李老師大概是七十一歲,跟我的年齡差不多!可是我看李老師的樣子,頂多不過四十歲,怎么也看不出他七十歲!精神飽滿,音聲洪亮!眼睛不花啦!我們常常在一塊讀書查字典,老師教我們查,查出來的時候說:拿來我念給你們聽,你看看我的眼睛怎么樣?念得一個字不錯!字典上的字,比報紙字還小,他不須要戴眼鏡,這是什么?表演給我們看,我們不能不相信。如果說一個修行人,又干巴、又瘦、又沒有精神,這樣的人,我們一看信心就沒有了。你們學佛要拿出個好樣子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看到你學佛學了幾年,干巴巴的、瘦瘦的,你怎么說,說什么好聽的,人家也不容易接受,也不相信。所以你要把相展開來給他看,他看了之后,如果他很羨慕,然后你才告訴他,你這樣做,你就跟我一樣,你比我還好!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境是我們生活環境。你明白這個意思,你就曉得,現代許多人常常說的改變體質。
改變體質這一個口號多少人上了當!
上了哪些人當呢?
因為你有這個欲望,他造種種藥物。哦!這個藥物對什么有幫助,那個藥物對什么有幫助,其實都是毒藥。
你們用了他這些藥物,幾個人體質改變了呢?
我沒有看到幾個有效果的;可見得都是被騙了、上當了。
佛告訴我們,最有效的方法——心地清凈、真誠、慈悲,你的體質就改變了。
清凈心能把你身體里面所有骯臟的東西化除掉,你的心、你的身體(生理)就干凈,沒有污染了。
現在吃的東西,飲食都是有毒!
用什么東西來消毒呢?
慈悲心消毒。
所以你的心地果然清凈、慈悲,哪有不健康的道理呢?你說你身上有病痛,換句話說,你沒有慈悲心,你心不清凈。你說你慈悲、清凈,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不騙人,佛沒有藥物給我們,佛教我們自己調整自己的身心,不為名、聞、利、養、果、報,這些東西要把它舍得干干凈凈的,這樣
常為眾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
這二十種利是自然的,不是求的。
不求就得到!求,反而得不到。
為什么呢?因為你求的這個念頭是染污的、是不清凈的,所以你得不到。你不求呢,不求都得到了。
云何名為。二十種利。
下面都給我們說出來了。
所謂正念成就。
這是第一個。正念是無念!又怕你什么念頭都沒有了,那就變成無想定,又壞了,那果報在四禪天的無想天,那學佛就學成外道了。所以告訴我們無念是無邪念,這稱之為正念。正念就是佛菩薩之念,與佛法相應。第二、
智慧具足。
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煩惱;他身心清凈,智慧就增長了。第三、
有堅持力。
堅持力從哪里生的?
從智慧生的。他對于一切事理通達明了,毫不迷惑,所以他做事情能夠貫徹始終。第四、
住清凈行。
心清凈、口清凈、意清凈,他的行為清凈。第五、
生覺悟心。
念念覺而不迷。第六、
得出世智。
怎樣能夠超越六道輪回?怎樣修能夠超越十法界?他很清楚、很明白。
不為眾魔之所得便。
用現在的話說,決定不給這些妖魔鬼怪把柄!暗盟恪本褪前驯蝗思易プ“!那個妖魔鬼怪就控制你了,你能夠了解這個道理,你的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妖魔鬼怪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哪些是妖魔鬼怪的把柄呢?
就是名、聞、利、養、果、報,你要有這個念頭,就被他抓住了,他就能控制你了。
我們同修當中有沒有看過《西游記》的?
《西游記》里有個孫悟空,神通廣大,但是他有把柄被觀音菩薩抓到了,一生被他控制,出不了他的掌心。他什么把柄呢?喜歡戴高帽子!孫悟空喜歡人奉承、喜歡人夸獎他,那就是他的把柄,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給他高帽子戴,戴上去之后,就念金箍咒!就被控制了。所以你好名、好利、好供養、好果報,就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就容易被人控制。如果你一無所好,他對你沒辦法了,對你就無可奈何了。只要你有這些妄想、有這些念頭、有這些欲望,你就被魔控制住了。細細的去想,這個里頭的意思無限的深廣。第八、九、十、
少于貪欲。無有瞋恚。亦不愚癡。
這三句就是成就三善根。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梢姷萌绻澲、聞、利、養、果、報,三善根就沒有了。那你天天增長的是貪、瞋、癡!上面是指三善根現前!第十一、
諸佛世尊之所憶念。
這是得諸佛護念。
為什么呢?
與諸佛心心相應,所以感得諸佛的護念。
非人守護。
非人是指鬼神,鬼神也保佑你。
無量諸天。加其威德。
這一句是指天龍八部護法神,護法神保佑你!第十四是、
眷屬親友。無能沮壞。
你一個人修得好,你一家人也都沾光,你的家人眷屬都得到你的利益、都享你的福報!
有所言說。人必信受。不為冤家。伺求其便。
無始劫來跟一切眾生結的怨很多,所以菩提道中有許許多多的障礙,是魔障!這些冤家債主不會饒過你的,但是你已經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了,這冤家債主對你也無可奈何,也沒有辦法阻撓你了。第十七、
得無所畏。第十八、
多諸快樂。
這是我們常講,法喜充滿!第十九、
為諸智人之所稱嘆。
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你,對你贊嘆。二十、
善能說法。眾人敬仰。
你說的話,雖然是諸佛菩薩或者祖師大德所說的,但是你的心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借著別人的經本,這個自性往外流露,這叫“善說法”。叫聽的人能夠感動,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所謂“照本宣科”,那一種說法不能令人得利益。
佛給我們說出二十條,這是自自然然得到的利益,絕不是有所希求的。
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這一句是一再囑咐、一再叮嚀。佛說了二十種利,后面又給我們說二十種,可見得無希望心為眾生說法,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種利。
這二十種利,多半是一些說法之人念念所希求的。求要懂得理論、方法,所謂“如理如法”。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樣如理如法呢?不求名聞、利養、果報,這就如理,就如法了。以清凈心為眾生說法,就是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未生辯才。而能得生。
這是第一個利益。許許多多人都希望得到辯才無礙。
辯才無礙從哪里來的?
佛在此地告訴我們,無礙的辯才是我們自己的性德——本性里頭本來具足的。
現在這個辯才怎么沒有了呢?
這沒有了就有障礙。業障!這個過去、今生造作口業造得太多了,所以辯才沒有了。心不清凈!心清凈,辯才就恢復了。第二、
已生辯才。終不忘失。
你得到的這個辯才不會失掉。第三、
常勤修習。得陀羅尼。
“陀羅尼”是梵語,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綱領。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很容易把綱領、大綱抓住,你修學的時候,你就很得受用。第四、
以少功用。善能利益。無量眾生。
不必用很多的時間,也不必用很多的精神,就能夠利益許許多多的眾生?梢姷眠@就是高度智慧善巧的表現!第五、
以少功用。令諸眾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
這個“恭敬、尊重”是對三寶說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一分尊重得一分利益。如果沒有恭敬、尊重,諸佛菩薩說法再善巧,聽的人也得不到利益,所以這一條很重要!第六、
得身口意。清凈律儀。
這是三業清凈。第七、
超過一切。惡道怖畏。
這是當然之理。因為自己縱然有惡業的種子,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把惡的緣斷掉了,惡的種子沒有緣不會結果。不但三惡道的緣斷掉了,六道的緣也斷掉了;不僅是六道的緣斷掉了,十法界的緣也舍棄掉了,這個人一生當中必定證一真法界。那要怎么做法呢?老實念佛就做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里面,往生的人都超越十法界。第八、
于命終時。心得歡喜。
一般人命終時是最痛苦的、最憂愁的、最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是修道的人,他曉得命終到哪里去了,所以他很歡喜、很快樂——真的脫離苦海了。他要到最極清凈、最極殊勝的地方去生活了。第九、
顯揚正法。摧伏異論。
他說法的能力,跟諸佛菩薩幾乎相彷彿了。第十、
一切豪貴。威德。尊嚴。猶自不能有所窺望。何況下劣少福眾生。
這一句是對他的成就的贊嘆。前面是講富貴,“下劣少!笔侵v貧賤。世間富貴貧賤之人,對他莫測高深,這是說他的境界。第十一、
諸根成就。第十二、
無能映蔽。
他的智慧能力都很明顯的表現無遺,沒有人能夠障礙他。第十三、
具足攝受。殊勝意樂。
這一句說他的生活的享受,他得到的是圓滿的幸?鞓。這個幸?鞓肥菑膬刃睦锩嫱馔嘎冻鰜淼,不是從外面得的,這才叫殊勝的意樂。凡夫生活的意樂是從外面來的刺激——五欲、六塵的享受,覺得這是快樂。諸佛菩薩不是,他是從內心。心性里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從這個地方升起的快樂。這是真的。第十四、十五、
得奢摩他。毗婆舍那。
這兩句都是梵語,“奢摩他”是止、是定,“毗婆舍那”是觀。我們講通俗一點的,大家好懂!吧菽λ笔菑囊磺蟹畔碌玫蕉;你能夠放下萬緣得到定,叫奢摩他!芭派崮恰笔菑目雌贫枚。都是得定,從放下得定就叫奢摩他,從看破得定就叫做毗婆舍那。第十六、
難行之行。皆得圓滿。
世法有難行之法,出世法也有難行之法,你都能夠很順利、很圓滿。為什么呢?因為你有智慧、你有善巧。第十七、十八、
發起精進。普護正法。
“精進”非常難得,進是進步,永無退轉。進步里頭要求精,精純專一而不夾雜,這個就叫精進!捌兆o正法”就非常重要了,只要是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都以真誠心來擁護。絕不是我修凈土,我護凈土法,那個人參禪,我就要去貶他,那就錯了,那你就不護持他了。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要用平等心、真誠心去護持,這個才是對的。正如《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自己雖然只修一個法門,但是對所有法門他們都贊嘆,決定沒有誹謗,這是“普護正法”。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第十九、
速疾能超不退轉地。
“速疾”是快速,你能快速的超越、證得不退轉地。這一句是專指念佛求生凈土。如果不求生凈土,要想得不退轉地,太難!太難了!唯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刻就得三不退。第二十句是:
一切行中。隨順而住。
這就是得大自在。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無論是善道、是惡道,他都能隨順,也就是他都能隨緣!都能夠恒順眾生,隨喜功德。在恒順、隨喜成就無量功德。這個又二十利了。
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這一句重復很多遍,重復的遍數愈多,這一句話愈重要。希望我們多聽幾遍,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教修行。
(六)末世種種過惡
、必澢罄B
再看底下一段,佛要給我們說明,現在世間種種的過失、種種的惡行。我們讀了之后,要能夠深深的警惕,處處小心謹慎防犯。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后五百歲。
這一句就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
有諸菩薩。甚為無智。
這個“菩薩”都是初發心的菩薩,我們今天遇到佛法了,大家受了三歸、五戒、菩薩戒,就是此地講的菩薩。
什么菩薩呢?
愚癡菩薩,沒有智慧!
行法施時。
布施里面特別講法布施;法布施里面第一就是講經說法,無論是在家菩薩或是出家菩薩都可以,這個現象在本省非常明顯。本省講經說法的人很多!
若有利養。生歡喜心。
講經說法的供養的人很多,恭敬、贊嘆的人很多,他很高興、很歡喜!
若無利養。不生歡喜。
如果沒有人恭敬、供養,講經的愿望就降低了,甚至于沒有了。
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
這是起心動念。
起什么心?動什么念呢?
云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于我。
這一句話就是現在人講拉信徒!想盡方法,用種種“方便法”,現在講手段!抓住信徒,不讓信徒跑掉,不讓供養跑掉。你們要供養,只可以供養我,不能供養別人。你們要到道場,只可以到我道場,不可以到隔壁道場。存的是這個心,起的是這個念頭。
復更念言。云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于我所。生凈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飯食。臥具。湯藥。
現在這些統統都折合成鈔票了。
弘法利生起這個念頭,怎么能相應呢?這是現代社會的現象!
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為人說法。
說法的目的是為“財”為“利”。
若無利養。心生疲厭。
他就厭倦,不干了!
彌勒。譬如有人。志樂清凈;驗樗郎。死狗。死人等尸。膿血爛壞。系著其頸。是人憂惱。深生厭患。以違逆故。迷悶不安。
佛在這個地方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一個人,志樂清凈的,沒有絲毫污染的,遇到這些事情;死蛇、死狗、死人,這些東西比喻什么呢?比喻前面的名聞、利養、果報。這些東西纏繞在身上,就像死尸、膿血、爛壞系住其頸,沒有兩樣!志樂清凈的人以此為苦!什么人以這個為樂呢?無有智慧愚癡菩薩以此為樂。這糟糕不糟糕!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當知于后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復如是。于諸一切。無利養處。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舍而去。
這些菩薩們,我們一看就曉得,他的志樂并不清凈,他被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所纏縛,所以得不到名利,他就不干了;名利多的地方,他就顯得勇猛精進!他就干得很勤快!全為了名利。但是要曉得,名聞、利養的果報決定在三途。所以他修什么?他修三惡道!他不是修菩提道。
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于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于此。徒自疲勞。
起這個心,動這個念頭,與如來的教誨完全相違背。佛教給我們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他說法是充滿了希望,而且他的希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這個事情麻煩大了。這一部經文,給諸位同修說,不能細講!只能點到為止。大家回家細心去體會,要是細講要得罪很多人,所以說麻煩大了。
我在三十年前講《禪林寶訓》,就有人打電話、送紙條給我,要修理我。說這些東西得罪人太多了,而這一部經講得更露骨,所以希望大家細心去體會。最重要的,我們不要看別人的過,要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這些毛病,這樣我們自己才能真正得利益;別人怎么做法,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他成佛,與我不相干;他墮地獄,與我也不相干,我們何必去管他呢!最要緊的是要把自己管好。自己不容易!遇到這一部經的因緣,無比殊勝。依照佛陀的真實教誨,認真反省、檢點、改過自新,希望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解脫、就能夠往生佛國,很快就圓滿菩提,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的目標。
我們把這段文念一遍,“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于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于此徒自疲勞!”
彌勒。是諸法師。自求供養。給侍尊重。攝受同住。及于近住。
這一句要略微說一說!巴 本褪俏覀儽镜缊隼锩娴,大多數是指出家人;“近住”是我們道場常常往來的信徒。他對于道場里面的大眾和一切信徒,總要想方法來攏絡,想方法來控制,一切聽命于他,就是這個意思。
不為于法。及利益事。而攝受之。
他攝受這些眾生,不是真正教他佛法、教他覺悟、教他了生死、出三界;他不說這些。
是諸法師。自求飲食。衣服。臥具。詐現異相。
“詐”是欺詐。這一句話,我們佛門里頭也有一句諺語:“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边@個“詐現異相”就是作怪;想種種方法叫你天天來拜。這里面包含的也很多!現在有很多特別強調神通感應的,“神通感應”就是異相。這些東西有時候是有,決定不能夠宣傳。我們這個道場也曾經發現過——大家來照相的時候,照的有光、有異相,我們把那個相片都撕掉了,這個不好。如果大家貪著其事,容易著魔!所以不管他是佛也好、魔也好一概不要,這個道場就能平安無事,就能夠維護正法。
入于王城。國邑。聚落。
“王城”就是現在所講的首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皣亍笔谴蠖际!熬勐洹本褪谴彐,鄉村、鄉鎮。
而實不為。利益成熟。于諸眾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他們在這些地方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完全是在名聞、利養,不是真實利益、成熟眾生!袄妗备俺墒臁庇幸稽c差別,“利益”是教你接觸到正法,把佛的正法介紹給你;“成熟”是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真的往生極樂世界,真的脫離輪回了。所以不能往生、不能離開六道輪回,你得的是利益,但是不算成熟;成熟是圓滿的利益。這樣他行法施,現在講的他弘法利生,為的是什么?佛在此地用一句問話,叫我們自己去反省。
、卜鸩谎哉f十五種邪法
下面佛明白的告訴我們,有十五樁事情佛不言說,實在說這一段是世尊舉例子來給我們講,不只這十五樁事情!希望從這個例子,我們能夠體會、能夠明白,哪個是正法?哪個是邪法?我們看經文:
彌勒。我不說言。
“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不這樣說。
有希求者。為法施清凈。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則法無平等。
這是第一條。因為佛法很容易被人冒用、仿冒!妖魔鬼怪很聰明,佛法里頭好的名詞,他都拿去用了,一些眾生迷惑顛倒都上當了。佛法的招牌很好、很響亮!其實里面不是這回事情。所以清凈法施,法施清凈,如果他對眾生有希求,那就不是真的,那是冒牌的、是假的,佛不這樣說法。諸佛菩薩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絕沒有絲毫求的念頭。麻煩!
我這一次回來,還有同修來給我說他們想印經,要來問我這個能不能印,那個能不能印。我不管這些事情!你們愛印,你們自己去印。我們的東西都沒有版權,你愛怎么搞就怎么搞,只要你自己想一想:我這個做是對的。對社會、對眾生有好處的,你盡管去做,不要來問我;我怕麻煩!我都怕麻煩,那諸佛菩薩不是更麻煩了;是不是?他怎么會管這些事情呢?所以心地清凈非常重要。第二、
我不說言。貪污心者。能成熟眾生。
心里面有貪、瞋、癡、慢這些煩惱!這一句話就是煩惱沒斷。自己煩惱沒斷,你怎么能成熟別人,怎么能幫助別人。
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
“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
彌勒。我不說言。尊重供養。安樂其身。貪著攝受。不凈物者。為利益事。
許許多多出家、在家的同修們,想修積功德,佛經上講積功累德,大家看到很歡喜,我們要認真去做了。怎么去做呢?如果有這一些事、這一些意念,那就錯了。
你有沒有貪圖尊重、供養?
有沒有貪圖享受?
有沒有貪圖攝受不凈之物?
什么叫“不凈之物”?
這個自己要曉得、要明了。這里面包括的范圍也很廣。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布施供養,如果用一個手段,叫這一切大眾不是甘心情愿的供養——逼迫他來供養的,這個供養就不凈。
怎么逼迫呢?
找一些比較近的人,先告訴他:你們要寫供養多寫一點。后面的人看到不好意思,到時不能不供養,不供養面子下不來,其實內里頭不甘心、不情愿,但是又不能不做,這叫“不凈之物”。
我只舉這一個例子!這一些事情多得很,所以學佛的人學得很辛苦,壓力很重!佛菩薩教我們學佛學的得大自在,天天學得歡歡喜喜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的人愁眉苦臉,這里面的因素很復雜很復雜。下面佛說了,
何以故。為求自身。安隱豐樂。攝受眾會。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不能令一切眾生安住在正信上,他那個信愿都不是真的。
下面這一段經文也是世尊所不說的,他的用意是防患末世末法時期有一些愚癡菩薩;而實際上后面經文也說到,這是魔王的子孫在這個時代,他來出家也披上袈裟破壞佛法,假借佛法之名,實際上是來破壞佛法的。這些人有的是有意的,有些是無意的。
無意為什么也破壞佛法呢?
被魔控制了,他自己并不曉得這么做是破壞佛法,他還以為修積無量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省思、應當要覺悟的。我們看這是第四段,
彌勒。我不說言。矯詐之人。住阿蘭若。
這一句就是現在所謂閉關、住茅篷。
閉關、住茅篷的目的何在呢?用這種方式欺騙信徒。大家一看某個人曾經閉過關,這一定很不錯;所以其目的是要招徠名聞、利養,他自己不是真的修行,也不是為弘法利生。他是矯詐之人!這些事確實是有。如果諸位細心去觀察,你不難發覺。雖發覺了,也不必說,自己不上當就是了,別人上當各有因緣。前面世尊教我們,在這個時代修行怎樣才不生煩惱,才能夠安穩的解脫。佛教我們四種方法,又說四種方法,這八種方法你們能記住嗎?要牢牢記住!如果沒有記住你就白聽了,經也就白念了,這非常非常重要。佛在第一句就教給我們“不求他過”。但是他有沒有過失,我們心里明了,我們并不找他麻煩,一接觸就了解;“不舉人罪”,他就是犯戒,造作罪業,也用不著我們去說。自有因果!自有報應!我們何必攪和在里面呢?八樁事情,這兩樁擺在第一,這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曉得。
薄福德者。而為少欲。
他自己標榜少欲、標榜知足;為什么呢?
他沒有福報!
沒有福報怎么能夠說少欲呢?
沒有福報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