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云法師:方便開示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虛公老和尚,乃近代宗門大德,住世百有二十年,因機說法,廣攝有情。曩者年譜一出,而天下風行,沾溉群生,不計其數。臺中智海佛學共修班,以及;垭p修社,同修諸友,今以港版虛云和尚方便開示集,翻印法施,付印之際,囑為一弁言。余信此集字字皆是般若,溥利眾生,不言可喻。其中禪七開示,以平易言辭,示參修之要,固為參禪之士所必讀,余如提示學者,明心性、了生死、信因果、嚴戒律,凡律教密凈之行人,讀而獲益,咸非淺鮮。雖則凈宗以念佛為正行,以往生為正鵠,然于因果戒律諸助行,與夫萬法唯心之原理,亦必不可忽爾,是為序。
一九九二年元旦廬江徐醒民敬識
原夫“妙高山頂,從來不許商量”,故三世諸佛有口難宣;而“第二峰頭,諸祖略容會話”,則千七公案任運縱橫。蓋第一義諦,不落言詮;但指示行門,豈無方便;此歷代祖師之不廢言說,各出手眼,接引學人,令自悟入,直至踏破上頭關棙子,有由然也。
先師古巖虛公老人,一身繼五宗法統,一心諸佛本懷;興叢林,傳戒法,護僧團,度群品,諸凡超卓行誼,世所共稔,毋俟贅述。實則,老人所成就之一切佛事,無非攝入宗乘;其隱密處,非泛泛者得窺其涯涘也。觀其一生行履:獨處則禪悅為食,同修則領眾坐香,示語句不離宗,棒喝全提正令可知矣。
老人生平舉揚向上一著,不涉玄妙,類皆平易示人,直欲使人當下知歸;若能依而行之,決可到家穩坐,與諸佛把手共行。其中以百十六歲時方便開示,指示用功途徑,行門法要,尤為詳盡,言言親切,句句指歸;于宗門奧義,以深入淺出方法,用簡顯言詞表達,將其和盤托出;但解語者,莫不喻旨。如斯剖露肝腸,具見婆心痛切!曩者,李纘錚居士來山論道,仁自慚谫陋,不可以辱高明;乃將老人此示語以示。居士于領會獲益之余,慰喜無量,頓發大心,擬將之另印單行本,流通于世,雅欲人人咸沾老人法益,共證無生;弘愿堪嘉,豈只休為之隨喜贊嘆,即老人在常寂光中亦當破顏微笑也。書將付梓,問敘于余,為之聊弁數言,以志緣起云爾!
己酉孟夏復仁敘于香港芙蓉山虛云和尚紀念堂
一、宣統三年在上海靜安寺成立佛教總會上海居士林請普說
今承眾位居士邀請,略談佛學。論到此事,老衲抱愧萬分,蓋緣自己毫無實行,雖然浮談淺說,無非古人剩語,與我本沒交涉。想我佛為一大事因緣降世,垂訓八萬四千法門,總皆對病開方,果若無病,藥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則不可不服其藥。其方在我華夏最靈驗者,莫過于宗律教凈,以及誦持密咒。以上數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時,目下興盛見稱者,無越江浙,于臺賢慈恩,東西密教,大展風光。諸法雖勝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嗟茲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實是人末。因甚人末?蓋談禪說佛者,多講佛學,不肯學佛,輕視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儀,故有如此現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既然如是,你我真為生死學佛之人,不可不仔細,慎勿暴棄。法門雖多,門門都是了生死的,故楞嚴經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彼远迨ジ鲗R婚T,故云一門深入。若一圣貪習多門,猶恐不得圓通,故持六十二憶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觀音名號也。凡學佛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志愿堅固,莫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別無奇特。本來心佛眾生原無差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證?今言修者,蓋因迷悟之異,情習之濃,謬成十界區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盡力行持,消除惑業,習病若除,自然藥不需要。古云:“但盡凡情,別無圣解”。喻水遭塵染,一經放入白礬,清水現前。故修學亦如是,情習如塵,水如自心,礬投濁水,濁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轉凡成圣也,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凈土。念佛貴于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工,何愁不到極樂?若專參禪,此法實超諸法,如拈花微笑,遇緣明心者,屈指難數,實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假若當下未能直下明心之人,只要力參一句話頭,莫將心待悟,空心坐忘,及貪玄妙公案神通等;掃盡知見,抱住一話頭,離心意識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將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單以這個疑情現前,自有打成一片,動靜一如的時候。觸發機緣,坐斷命根,瓜熟蒂落,始信與佛不異。溈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必M欺我哉?每見時流不識宗旨,謬取邪信,以諸狂禪邪定,譏毀禪宗,不識好惡,便謂禪宗如是。焉知從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獨推宗下,超越余學。若論今時,非但禪門,此外獲實益作獅吼者,猶罕見之,其余諸法,亦不無弊病。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工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工,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每嘆學道之士,難增進勝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貪便宜:今日參禪,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廣及多門,不審正助,刻刻轉換門庭。妄希成佛,毫無佛行,造諸魔業,共為魔眷,待至皓首無成,反為訕謗正法。古云:“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錀!苯穹甏笫縿贂,同心慶祝,各各須識自家觀自在。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虛云一介山野之夫,智識淺薄,因承列位厚意邀來,略敘行持損益云爾。今朝九月正十九,共念觀音塞卻口,大士修從耳門入,眼、鼻、身、意、失所守,絕所有,切忌有無處藏身,當下觀心自在否?
二、民國二十二年在福建功德林佛七開示
勝進法師命署燁居士錄
當民國廿二年春季,閩省福建功德林居士,發起佛七,時至第三日,虛云老和尚由鼓山涌泉寺下省公干,順途到功德林慰問大眾。剛好佛七止靜默念,大眾一聞虛云老和尚駕到,大半離座迎接,叩頭禮足。當時云老和尚大喝一聲,說:“你們學佛好多年,今天對這樣嚴肅佛七道場,給你倒插法幢了。佛法的門中,無論是禪、是凈,貴在六根門頭用事,掉舉與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你們記得嗎?彌陀經中說過,假如一天、二天、三天、甚至于七天,都一心不亂,那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和諸圣眾,現在他的面前,接引往生,F在你們諸位能不能一心不亂?如果一心不亂,怎樣會聽到老僧到來?如果一心不定,念到阿彌陀佛現身到來,你也不認識,他是佛?是魔?你還不認識,是定?是亂?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險,真是可憐!可憐!”
大眾給他教訓一番,都不知道怎樣是好。到佛七場中開靜了,虛云老和尚就同大家入殿禮佛,向大家開示說:“你們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的念佛,就是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樣,世法無心,尚且不可以,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為什么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魔者,是惱也。惱害眾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能夠覺時,就是見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F在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見著佛了。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你們說接到什么?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時光,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擾亂你們一心凈業,這樣就是你們置我于魔羅邊處了?蓢@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寶,實在可憐。他們有的用什么燒豬、雞、魚、供養觀音菩薩,既然犯了殺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時,正遇梅蘭芳在上海演戲。有某居士包一個廂位,花數百元請我看戲,我告訴他說:‘八關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戲,何況我出家的僧人?你請我看戲,無異燒豬供菩薩!莻人叩頭悔過說:‘我今天花了幾百元得到開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無上,貴在用心!币痪湔渲,揖別而去。此時各人不敢起身送別,而虛云老和尚也不回頭看看。
這個佛七,經過虛云老和尚開示之后,所剩下的四天佛七工夫,的確是樣樣照做。其中有一位陳大蓮居士,建甌人,歸依太虛法師,曾任福建省議會議員。在此期佛七的第六天念佛中,看見地上顯出黃金色,很是高興。結七后特地上鼓山,再請虛云老和尚開示。蒙虛老和尚開示說:“這是心到達清境的表現,切戒生貪念,務須一心念佛,努力精進,自然到家,不能夠有其他希求!币缊A人說法,沒有一法不圓,任他橫說直說,都是契理契機。
民國三十一年冬,政府主席暨各長官,發起啟建護國息災大悲法會于重慶。特派代表屈映光、張子廉來粵,邀請
云公赴渝,主持法會。十一月六日,由粵啟程經湘、桂、黔,以達重慶。于慈云寺及華嚴寺,分建法會四十九天,至三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圓滿,返粵。其間經過各地,備受各界歡迎款待,請法歸依。計給牒歸依者有四千余人,上堂說法開示數十次,茲擇錄法語如下:
三、民國三十二年在重慶慈云寺開示
侍者惟因筆錄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來此,無非希望得些益處。但若想得益,自須有相當行持,如徒掛空名,無有是處。諸位須知現既歸依,即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孫。但能敦品勵行,不被擯逐,則鳳閣鸞臺,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須照佛門遺教修持。要曉得世間萬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為,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吾人自一念之動,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漸知分別人、我,起貪瞋癡念。成年以后,漸與社會接觸,凡所圖謀,大都為一己謀利樂,為眷屬積資財,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結果,一息不來,卻與自己絲毫無關,與蜂之釀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為,造了許多業障,其所結之惡果,則揮之不去,又與蠶之自縛何異?到了最后鑊湯爐炭,自墮三途。所以大家要細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長素,否則暫先吃花素。尤不可為自己殺生,殺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于心何忍?試觀殺雞捉殺之時,彼必飛逃喔叫,只因我強彼弱,無力抵抗,含冤忍受,積怨于心,報復于后。以較現在武力強大之國,用其兇器,毀滅弱小民族,其理正同。諸位既屬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來沒甚稀奇,但能循心順理,思過半矣。許多人見我年紀虛長幾旬,見面時每有探討神通之情緒,以為世外人能知過去未來,每問戰事何日結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實神通一層,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們學佛人,當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淺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不可損人利己,更宜損己利人。果能切實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見,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方才有幾位詢問楞嚴經意旨,茲乘大眾在此機緣,略說概要。此經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譯,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見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漸次證果,最后并說陰魔妄想。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詢問,而佛首明諸法所生,惟心所現。因阿難尊者見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愛樂,佛問其將何所見?阿難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狈饐枺骸靶哪亢卧?”阿難尊者白佛言:“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見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狈鸶嫘牟辉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應知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是為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為十八界。另地、水、火、風為四大,再加空大、見大、識大為七大,合為二十五數。由二十五位賢圣分別自陳宿因,入道途徑。至于六道輪回,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歷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阿難見了如來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對摩登伽之美色,而不愛樂。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發,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做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后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
至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欲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不過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二十五位圣賢因地,雖有不同,修悟并無優劣。不過現在時機,發心初學,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勢至菩薩,及第二十五之觀世音菩薩,二種用功方法或更相宜。觀世音菩薩于阿彌陀佛退位時,補佛位。而大勢至菩薩,則候觀世音菩薩退位時,補佛位。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圓通,吾人學習,應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至于觀世音菩薩,則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若遇男子樂持五戒,則于彼前,現男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則于彼前,現女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現天人,或現聲聞、緣覺以至佛身,所謂三十二應,以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經無量劫,度無量眾生,眾生無盡,悲愿無盡,諸位善體斯意可也。
現在與大眾隨便閑談,開示二字,愧不敢當。因為虛云連自己都未明白,豈敢謬教他人?佛教開示,場合很多,如叢林坐香,班首輪流開示,觀音七、念佛七等亦復如是。但拜懺不同打七,禮懺須五體投地,三業清凈,不能加以雜言亂語,故懺壇上不說開示。禮懺時須觀著“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今頂禮觀音前,感應道交自實現!币阅芏Y之心,禮所禮之佛,諦觀能禮之心,現在、未來、過去三世了不可得。一切空寂,則如來藏本有體性,自然發露。故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薄叭粢娭T相非相,即見如來!倍际请p遮雙照的意思,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我們大家都是佛子,處此水深火熱之中,不逢治世,所遇的不是炸彈、就是飛機,真屬不幸。但不幸中還是幸福,何也?佛子的本來勾當,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笨墒乾F在亦有些行不通了。我們此時只好放下一切,檢點身心,以身為苦本,心為罪源,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放下妄想,心本如如,不從外得,能精勤修持,何患生死不了?所以儒家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爆F在人心不古,不知政教之關系,于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的意義,完全不懂。最近達識之士,多知目前大劫,非政教合一,不足以救苦息災。如此次政府元首及各院部當局,發心啟建護國息災大悲道場即此意也。從前法會是常造的,甚么十輪金剛法會等等,我也記不得許多?墒怯眯母饔胁煌,如西藏喇嘛在中原弘法者,近來甚多,而政府特別加以崇敬,其意甚遠。是否政府特別信仰,不得而知。惟對于中原青衣僧徒,則時加種種壓迫,毀廟逐僧,不一而足。本來青、黃二教,均佛弟子,后人以居華東者,在日本為東密,居華西者,在西藏為藏密。近年密教,在中國風行一時,以為特長處,能發種種神通變化?墒情e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是不成的。虛云化食人間,中外地方,差不多都到過,我是凡夫,沒有神通,不會變化,所以不敢吃肉,亦不敢過分用度。一般不明佛法者,未忘名利,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須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內,不可心外取法。神通屬用功之過程,豈可立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契無住真理?此類人們,佛謂之可憐憫者,F在幾位大心菩薩,發愿為國息災,修大悲懺法,邀虛云來此主持。我們大家要精誠一致,當自己事來做,護國息災功德,此是人人應當做的。我們拜懺,稱揚圣號,最靈感的觀音,于此土最有緣,但心若不誠,亦不能感應。如誠心稱名,觀音無不尋聲救苦,楞嚴經二十五圣,惟觀音菩薩妙證圓通。文云:“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币徽呤街T佛同一慈力,二者十方眾生同一悲仰。觀音有大無畏,三十二應列為第一。又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蹦盍浐闵撤ㄍ踝邮ヌ,與念觀音一聲相等。這部大悲懺是四明法智大師所修,其悲愿不可思議,其感應力亦不可思議,載籍甚詳,不可忽也。朝于斯,夕于斯,五體投地,三業清凈,能斷殺、盜、淫、貪、瞋、癡,變十惡為十善,便符懺法妙理。并須發四大宏愿,將他人香花,莊嚴自己;,何樂而不為?說是假,行是真,今天將佛法大概說一說。彼既丈夫我亦然,自尊自貴,自然感應。最后講一段故事你們聽聽,清代康熙帝時,元通和尚主持西域寺,一日有黃衣僧來,帝甚崇之,命師招待,師云:“彼非僧亦非人,是一青蛙精,但神通廣大!睍r適久旱,帝乃命其求雨,雨果降,帝敬之愈甚。元通和尚曰:“可將雨水取來,是青蛙尿耳!痹囍,邪正乃分。故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均須識取,不然被其所轉,走入魔道了,請大眾留心。
菩薩們,這個法會,虛云太不知自量,不知各位上殿過堂,還要應酬佛事,辛苦萬分。晚上還要請各位念佛,聽開示,豈不是打閑岔嗎?內中有點說不出的意思,所謂諸佛菩薩,難滿眾生愿。因為有許多居士,在法會中想聽開示,但昨天我也說過,拜懺與打七不同,沒有講開示的必要,他們發心,也很難得,我現在不是虛云,變成虛名了。說不出來的話,我已曾同當家師說過。這次法會,討各位受辛苦些,當自己事做。如他方打凈七,天天無休息時間。這邊常住,田無一塊,瓦無一片,不應酬佛事不成功。應酬佛事,不能打七用功了。但佛事很忙,天黑大殿還要放焰口,所以在此時講一講,以便居士們過河回家。但拜懺四十九人,不能停聲,換人亦不停聲。常住最忙,這二十四人不可下壇。所謂開示者,開即開啟,示即表示,講為人之善惡,開顯本來面目。但這面孔無大小、方圓、圣凡、男女等色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也。視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盡凡情,別無圣解。學道的人,須真實,不可掛羊頭賣狗肉,但向己求,莫從他覓。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說是假,行是真。充一人而多人,一家而一國,而多國,展轉變化,全世界不治而化矣。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如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楞嚴二十五門,各證圓通。故云“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自己擇一門為正行,余者為助行。須;垭p修,單福則屬人天有漏,單慧則為狂徒。修行不斷殺心,臨終非作土地即城隍。我看見很多的人,吃素半世,學密宗即吃肉,實可悲痛,完全與慈悲心違背。孟子都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焙螞r為佛弟子也?取他性命,悅我心意,貪一時之口福,造無邊之罪惡,何?何舍?何輕?何重?每見出家釋子吃肉的也不少,我的嘴不好,叫我講,我就無話不說,望大家共勉之。
四、民國三十二年在貴陽黔明寺開示
虛云這次奉政府首長,及諸位大居士邀請,赴渝主持護國息災大悲法會,路過此地,因時間所限,不能到各常住去拜訪問訊,諸位請原諒,F在因修理汽車機件,來與各位談談。各位都是老參上座,對于佛法已有相當研究,用不著我來饒舌,可是你們一定要我來說,又不得不說幾句,F在世界相爭相殺,人民生活,同在水深火熱之中,所謂“民不聊生”。此地幸有廣妙和尚弘揚佛法,普度眾生。虛云此次得與各位相會一堂,因緣非偶,但虛云不過比各位空長幾歲,其他自問無足取。民國創立,信教自由,政府本著國父遺教,迭經明令頒布。試觀異教如天主、耶穌、回教均在政府保護下,何以我國遍處毀廟逐僧的事?有冤無處訴?此點大家想想,他們毀廟逐僧,固然不對,但物必自腐而后蟲生,現在佛門弟子,多將自己責任放棄,不知道既為佛子,當行佛事。佛事者何?即戒、定、慧,是佛子必須條件,若能認真修持,自然會感化這班惡魔,轉為佛門護法,F在是和尚犯法,累到諸佛遭殃,霸廟宇,逐僧徒,他們不知道和尚不好,與廟宇何干?如□員不好,與全□無干一樣。如謂和尚不好,便要毀及廟宇,那么□員不好,豈不是要拆毀□□?此種道理,我們希望眾人明白,我們大家總要各出一只手,扶起破砂盆,不要說貴州人顧貴州佛法,須知佛教是整個的,人不分冤親,地不分疆界,方為真正大同主義。還要知道自己生死大事,更為要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各人自己前進,切勿空過此生罷。
五、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在廣州中山會館各界歡迎大會上開示
李纘錚記
此次省會四眾,暨各大護法,促請虛云來省弘揚佛法。虛云知識淺薄,愧不敢當。經與諸代表訂明三點:第一敬辭歡迎,第二敬謝請齋,第三不能久留,均由諸代表承諾,虛云始敢下山。到達后,蒙各界諸多優待,六榕寺地方窄狹,光臨者每不及應接,于是大眾請虛云到此講幾句話。有人以為虛云是什么了不得的人,其實我是一個老朽木偶,無用無能,無話可說,無法可說,F在各界擬發起追悼...暨死難同胞水陸法會,我今日且講水陸道場之緣起。何謂水陸?水者江海湖沼;陸者高低丘陵。水陸包含虛空,凡有色相,均不能離此三者。我佛如來發大慈悲,賑濟有情,故有此法門。此法門,緣佛在靈山會上說法時,阿難尊者在林間習定,見一鬼王,求佛普渡,釋迦牟尼佛因說水陸之法。此鬼王乃觀世音菩薩化身,憐諸眾苦,設法超度,使幽冥地獄眾生,均能超生極樂。中國則始于梁武帝,梁武帝請志公和尚初起水陸大齋,發菩提心,制定水陸儀軌,極為真誠,利益昭著。蠟燭熄后,梁武帝一禮,燈燭盡明,再禮宮殿震動,三禮空中雨花。水陸之功德,有如此者。唐朝法海寺英公禪師啟建水陸,超度秦莊襄王,范睢穰侯、白起王龍羽、張儀、軫昧等沉淪千余年,均藉此超升,幽魂超升天界。宋蘇東坡居士,明蓮池大師等歷代圣賢,均加補充,儀軌益臻完備。萬法由心所造,大家有誠心,必有感應。虛云承各大護法虔邀主法,當勉為其難?箲稹酢踔囃鰧⑹,以身殉國,忠魂無依,崇德報功,自須超薦。其次不屈義民,流離道路,家破人亡,不降于敵,仍是為國,無主孤魂,罔有得所。再有炸彈、疫病、覆車、墮水一應枉死等眾,均須一體普渡,以慰幽靈。死者得安,生民獲益,所謂普利冥陽是也,此即因果循環之理。挽回人心之道,不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世間種種苦楚,無非種下惡因。如果昧盡良心,喪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妄作妄為,則歹人牽累好人,世界仍有禍亂。值茲國土重光之際,亟應興利除弊,改惡從善,以免再受敵人欺凌。如果不顧大局,再起內亂,人民不知死于何地?在此時期,凡屬有良心者,應當覺悟團結,解除劫運。溯思過去中國戰爭,肇自黃帝大戰蚩尤,以后戰爭不止。一部二十四史,有人說是相斫書,如要永久和平,大家應當發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覺者,心地光明也。諸佛與眾生之差,只是覺與不覺而已。覺悟世間一切諸法緣生如幻,當體定實法不為所染,謂之圣賢。不覺則無明,無明起則事理為之糊涂。各人就自心的緣起,生十法界,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何為十法界?即四圣六凡是也。四圣者,聲聞、緣覺、菩薩、佛、謂之四圣,超出三界,不受輪回。四圣之分別,在發心之高下,最上者為佛,次菩薩,再次緣覺,又次聲聞,其余天道、人道、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法界為六凡,均在苦海之中。天道為二十八層諸天,享盡福報,仍須輪回;人道由帝王將相以至農工士庶,受盡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羅道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終歸覆滅;畜生道亦有高下苦樂,由龍鳳獅子麒麟以至濕生、化生之蟲蟻;鬼道苦樂不同,閻王城隍均為鬼王,以至一切無主孤魂千百年不能超脫者;最苦者為餓鬼,地獄道有苦無樂,名目繁多而最苦。十法界不出一心,覺與不覺之所由作也。我佛大慈大悲,說法令大眾發菩提心。菩提心參差不同,大者成佛,中者成菩薩,小者成緣覺、聲聞。諸天亦有發菩提心者,依其大小深淺,成就不同。我們是在人道,應大發菩提心,救度眾生,代眾生受苦,愿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間自然無苦。有人問我神通變化,世界何時太平?國運好不好?其實我是凡夫,一無所知。所謂老朽,朽木不可雕也。不過比各位多吃幾年飯,癡長幾年,多聽了幾句古人語,多看幾本經書,知道為人之苦,故講這些話。各人不必問國家能否平靜?只問自己心地,無論朝暮,不分官民男女,如何實行孝悌忠信、克己互勵,不昧良心,忠于國家,教養兒女,和順夫妻,禮睦鄉黨,與朋友交而有信?人人如此,世間自然太平。否則知過不改,苦楚必在后頭,比從前更不得了。不管人心如何復雜,我自己守住本分,不妄為干求。即以敵侵我作比,自前清道咸以來,外人進來,不全是要土地,最大目的為通商。通商是為財為利,如果我們守本分,抱著君子居無求安,食無求飽,憂道不憂貧,不貪亨樂境界,幾千年均過得,現在如何過不得?如果大家一條心,守本分,用土貨,外人無利可圖,自然不生侵凌之想。金錢不外流,自然民富國強,不必一定要飛機、炸彈。目前人欲橫流,大家蔑視舊道德,有心人引為隱憂,恐無法教誨后人,不免刀兵之劫。我們要不為世風所轉,明因果,知報應。知道種惡因得惡果,提倡道德,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自然龍天擁護,子孫昌盛,個人安分守己,國家也得太平。虛云知識淺薄,今天只能將大齋勝會緣起,略述梗概,
辛苦各位。
六、民國三十六年在香港東蓮覺苑開示
“機緣難得,開示有愧!备魑簧浦R,本人此次來廣州之因緣,......,殉難同胞,故本人來廣州作一水陸法會,承香港佛教同人之約,本人亦欲與港地之護法舊弟子相見,故來港一行。今日得與諸位共處一堂,機緣頗為難得。若說到開示法要,本人感到十分慚愧,原因:一為言語不通,彼此隔閡。二為自己尚不能開示自己,何敢開示他人?故只能說與諸位隨便談談!胺鸱ǔB,港人之福!蔽彷叿鸾提惝斨鸱y聞。但港方常有各大法師在各佛教場所講解經論,是誠不可謂非香港人之福。講經法師多,明教理者亦多,重要是教人不可著于外相,如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庇衷疲骸按蟮乇娚,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北娚哂腥鐏碇腔鄣孪喽荒艹煞,全由塵勞煩惱之所迷惑。佛陀福德智慧圓滿,是不迷,常住真心。常即不變,住即不動,真即不假。此不變、不動、不假,能覺悟了知一切法者,名常住真心!捌鸹笞鳂I,無量痛苦!北娚蛎宰≌嫘墓,起惑作業,紛紛擾擾,此紛擾中,即有無量痛苦在。如大乘起信論云:“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贝旨纯梢娭T事實之粗相。目前世間之現象,是貪、瞋、癡及殺、盜、淫種種惡業充滿。由此惡業,引起流轉受報,致有眾生相續,世間相續(輪回)。推此輪回之因,為心對外境迷執(無明)而起。如能覺悟,返妄歸真,即能息除流轉輪回之苦。何以有貪瞋癡,即能起殺、盜、淫種種惡業?
“人各凈心,世安民樂!比缫患彝,父母養有子女數人,父母對之必加愛護,有愛即有貪,貪其所愛者常得快樂及美好之享受。如貪求而不得,則瞋心隨起,瞋心熾盛,則起爭斗。小者則家與家爭,大者則國與國爭,戰事爆發矣。故欲世界安寧,人民和樂,必須各凈其心。貪、瞋、癡猶若人之心病,欲使去除此心病,必須良醫開示妙藥。佛即一切眾生心病的良醫,一切佛法是妙藥之單方,眾生心病有多種,故治心病之法門亦多。
“學佛必須注意實行!比缒苄裴t服藥,自必藥到病除。但信醫之藥方而不依方服藥,故雖良醫妙藥,以不服故,病亦依然。故學佛而欲修凈自心者,必須注重于實行。復有不得不注意者,佛為治各種不同心病,故設有多種法門,如治瞋心重者,教修慈悲觀;治散亂心重者,教修止觀;治業障重者,教修念佛觀;一切如來三藏十二部經典,皆不可思議,不得于此中有所偏輕偏重。
“不離本宗,專心信賴!敝荒苓x擇何法門與本人最相應,即以此一法為正,余法為副,專門修學,行住坐臥,不離本宗。如念佛,則隨時隨地不忘念佛。試觀經中有“受持六十二憶恒河沙菩薩名號,與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其功德正等無異!苯詾槊銊畋娚鷮P男刨囁,作如是說。設學佛者,無有主宰,不專心修學,結果必一無所得。
“努力破除一切妄想!庇中迣W者,必須依佛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則不論參禪、念佛、講經、無一不是佛法。若離佛戒,縱參禪、念佛、講經、亦與佛法相違,入于外道。學佛修行,本非向外尋求目的,只為除去自己業障,使不致流轉生死。若了生死。無須行持,故經云:“佛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即無一切法!贝诵募粗竿,其經中意,如無病即不須藥。又學佛者最要具足自信心,梵網經云:“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币庵^人人如能自信,具有佛性,當來成佛,必努力解除一切客塵妄想。
“有如演戲,人生若夢!弊孕抛陨肀緛硎欠鸸,一切煩惱,一切相,一切障,皆是顛倒妄想。故修行者,切不可執著,應當放下。所謂萬法皆空,一無所得。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焙我砸磺惺篱g有為法是如幻無實?此以喻明之。猶如演劇,臺上鼓樂奏時,戲子則扮演男、女、老、少種種角色,演出喜、怒、哀、樂等情節。臺上之天子,威風凜凜,及至臺后問之,則彼必答曰“戲也!迸_上之殺人兇犯,驚怖憂愁,及至臺后問之,彼亦曰“戲也!
“設能覺了,何有苦樂?”演戲時情節逼真,下臺后則一無所得。眾生亦復如是,煩惱未了時,榮華富貴,喜怒哀樂,般般出現。人人本來是佛,猶如戲子本身,煩惱流轉時,猶如扮演劇中人,設能覺了世間原是劇場,則處天堂亦不為樂,在地獄亦不為苦。男本非男,女本非女,本來清凈,佛性一如。世人不覺,常在夢中分別,是我、是他、是親、是怨,迷惑不息。其有出家者,雖離親戚眷屬,但又分別,此是我居之寺院、是師、是徒、是同窗、是法友,亦屬執迷。
“返妄歸真,自利利他!惫试诩艺弑凰浊槊,出家者亦有法友、法眷之迷,皆未得真覺。如能脫離一切迷惑,返妄歸真,方可成佛。故六祖大師聽人念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處,頓然有所覺悟。此八字,如從言語上解,當不可得,必須心內領會。佛教真理,雖不可以言說論表,但若全廢言說,則又有所不能。理必依文字,方能引見義故。今之學佛者,應研習一切教理,而以行持為根本,宣揚佛法,使佛法燈燈相續!皩⒋松硇姆顗m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毕M磺袑W佛者,皆以此二語,以為自利、利他之標準可也。
七、丁亥年--民國三十六年--八月一日在澳門平安戲院開示歸戒
弟子寬榮譯語并記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戲院與諸仁者說法。
“法”者,即眾生心。眾生心與佛心本無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論云:“所言法者,即眾生心,具足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彼^“世間法”者,即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一切有情無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俺鍪篱g法”者,即聲聞、緣覺、菩薩、佛法是也,又名四圣法界。斯則四圣六凡,合名為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隨顛倒迷染之緣,則有六凡法界生;若隨不顛倒悟凈之緣,則有四圣法界生。由是觀之,圣之與凡,唯心之垢凈而現。六凡心垢故,則現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圣心凈故,則現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經云:“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影現中!笔枪士鄻酚尚,炎涼自我,自心作業,自身受報,唯圣與凡,但問自心可矣。凡愚昏暗,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則怨天尤人;遇順境,則驕矜自恃;蛴薪K身作善而得惡報,作惡而得善報,則謗無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種果子,先熟先脫。假我今生雖作善業,反招惡報者,皆由過去惡業熟故。今生雖善,而過去之惡業已熟,不得不先受惡報,以今生善業未熟故,不得現受善報。信此理者,必無疑惑。然無始障深,久在迷途,備受辛酸,脫苦無由,當如之何?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狈蛴皇茌嗈D者,當凈諸妄想,妄想凈,則輪回自息。故迷心名為眾生,覺心名為諸佛,佛與眾生,一迷一悟而已。當知此靈明覺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凡夫雖具佛性,如礦中真金,為煩惱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來歷劫修行,已淘去惑業沙石,如出礦精金,其金一純,更不重雜沙石,大用全彰,故稱為出障圓明,大覺世尊。
現在我等既欲成佛,先當審觀因地發心,除去煩惱根本,煩惱苦滅,佛性圓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則果招邪外之曲。若論修行之方,機有上、中、下之異,法亦有三乘,人、天法門不同。若為上機者,則為說大乘微妙法門;為中機者,為說出世解脫法門;為下機者,則為說解脫地獄、餓鬼、畜生三途之苦。佛雖說種種法門,無論大小乘戒,皆以三歸五戒為根本。務使受持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依之立身齊家治國,則人道主義盡。且苦因既息,苦果自滅,解脫三途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則學佛主義亦盡。故三歸五戒,是導世之良津,拔苦與樂之妙法,茲先釋三歸,次明五戒。
所謂三歸依者,第一歸依佛,第二歸依法,第三歸依僧。何以先當歸依佛?佛為大覺世尊,究竟常樂,永離苦惱,導諸眾生,出迷籠,就覺道,佛為教化主,故先當歸依佛。次當歸依法者,是我佛法門,三世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無量清凈功德。今日既欲返本還源,凈除心垢,舍佛法無由,故次當歸依法。三當歸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須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從聞思修,證果成佛。況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了,難了之法,既藉僧得聞,此恩莫極,故當歸依僧。又名歸依三寶,三寶之義,分別有三:一者一體,二者別相,三者住持三寶。
。ㄒ唬┮惑w三寶者,即一心自體,法爾具足佛法僧三寶故。梵語佛陀,此云覺者。當人一念靈明覺了之心,即自性一體佛寶。法者軌持義,這個心性,能軌持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即自性一體法寶。梵語僧伽耶,此云和合眾。即此覺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體僧寶。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寶,三寶唯是一心,是名一體三寶。眾生迷此,向外馳求,流轉生死,諸佛悟此,即證菩提,釋一體三寶竟。
。ǘ﹦e相三寶者,佛法僧三寶名相各別故。梵語佛陀耶,此云覺者。覺徹心源,究盡實相,是名自覺。將自證法門,覺悟一切眾生,是名覺他。自覺已圓,覺他亦竟,是名覺滿。三覺已圓,萬德俱備,究竟成佛。初菩提樹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于華嚴會上,現盧舍那尊特之身,是為別相佛寶。如來隨機設教,五時所說權實諸經,三藏十二部,所詮教理行證,因果智斷,各有不同,是名別相法寶。稟教修行,從行契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階次,各各不同,是名別相僧寶。釋別相三寶竟。
。ㄈ┳〕秩龑氄,佛滅度后,無論泥塑木雕,五金鑄作,紙畫布繪,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難思,住持不絕,是名住持佛寶。無論黃卷貝葉,所詮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使見聞者,依之修行,皆離苦得樂,乃至成佛,化化不絕,是名住持法寶。剃發染衣,弘宗演教,化度眾生,紹隆佛種,是名住持僧寶。釋住持三寶竟。
而住持、別相、一體、悉稱寶者,不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為煩惱之所染污故。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論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今言歸依三寶者,不特歸依住持三寶,別相三寶,亦復歸依一體自性三寶。落于言說,雖名三種三寶,其實唯是一心,更無別法。舉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無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等,終不云歸依于他。六祖云:“自性不歸,無所歸處!狈颉皻w”者,是還原義。眾生六根從一心起,既背本源,馳散六塵,今舉命根,總攝六情,還歸一心之源,故曰歸命,故歸依亦即歸命義!耙馈闭,是依止義。以諸眾生一向隨諸色聲,逐念流轉,苦海漂沉,無依無止,不知何處是歸寧之地。今歸依三寶,則身有所歸,心有所依。從是以后,以三寶為師,三界迷途從此可出,發菩提心,佛果可期,釋歸依三寶義竟。
既說三歸,次明五戒。歸依三寶已,當依法修行,方脫三界苦。若不依法修行,則無由脫粘去縛。欲脫生死粘,去煩惱縛,非五戒不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絕!狈颉敖洹闭,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我佛世尊,開方便門,初唱三歸,次申五戒,如是乃至大小乘戒等,良由眾機心行非一,且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究竟歸元,本無二三。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而斯五戒,在天謂之五星,在山謂之五岳,在人謂之五臟,在儒謂之五常,以仁者不殺害,義者不盜取,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五戒若全,則不求仁而仁著,不欣義而義敷,不祈禮而禮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揚。所謂振綱提綱,復何功以加之?總論五戒已竟。
若別釋五戒義者,第(一)殺戒,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睕r學佛之人,豈肯萌其殺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殺戒,殺戒若持,輪回自息。殺業之始,無非以強凌弱,或貪圖口腹,或因財害命。故有人殺人,畜殺畜等,都屬于瞋殺、慢殺。若貪口腹而殺者,是屬癡殺,然將他肉以補己身,豈君子之所忍為哉?豈知殺機若萌,仇懟自起,故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相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惫视薪贁惦y逃之報,豈獨殺人當償命?殺畜亦復然。如佛世時之琉璃王誅釋種。釋迦佛種族當為琉璃王所誅時,釋尊尚頭痛難忍者,果從何因耶?以琉璃王昔為大魚,釋迦種族是食魚肉者,釋尊昔為小童,曾以棍子敲魚頭三下,今故感頭痛。釋種是噉魚肉者,故為琉璃王之所誅滅,如是觀之,因果相酬,可驚可怖。故楞嚴經云:“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食為本!笔枪史鸫,豈但及于人類?而慈及蟻子。佛法平等,無高下故。佛眼觀之,大地眾生皆能成佛。又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笔篱g無知,互相吞噉,故如來制不得傷害生命。且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昆蟲之屬,尚不得害,況同類相殘?一切眾生既皆有佛性,未來必定成佛,既是過去父母,亦為未來諸佛,豈敢傷之?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顧人道之傷殘,如孟子云:“矢人惟恐不傷人!钡蠖窢幹畡倮,故有水陸空中之殺具,人心日形險惡,世道愈入漩渦,相殺相誅,何時得了?若不圖挽救,竟成苦海。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聞,那知因果理微,如影隨形,如響應聲!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如大戰時,遍世不寧,惟澳地僑居,得免諸難,皆由宿昔無深重殺業;蛴杏鲭y者,是其個人別業所感。當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議,若信此理,殺心自息。舉世若能持此殺戒,則一切殺具皆歸無用矣。如來制此殺戒為首,無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同證常樂而已矣。殺戒之義略釋已竟。
。ǘ┟鞅I戒者,謂盜從貪起。佛制弟子于一針一草之微,他人不與,我不敢取,何況竊盜?但是眾生唯見現利,種種計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皆為貪盜所攝。盜之細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現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亂互用。雖針草之微,或自用或與人,皆盜中之至重,花首大士云:“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盜十方僧物,我不能救!蹦酥粮改笌熼L物,不與而取,尚犯重罪,況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絲毫莫犯,則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遺,夜不閉門,舉世皆成義讓之人,更何須監守牢獄哉?釋盜戒已竟。
。ㄈ┟饕湔,在家出家弟子,皆當嚴守此戒。在家五戒,雖正式夫婦非屬邪淫,然他人婦女,他所守護,言語嘲調,尚屬不可,況可侵凌貞潔,污凈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于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迸e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禮而禮立,威儀自守、不肅而嚴,而法庭可無案牘之勞形矣。釋淫戒之義已竟。
。ㄋ模┟魍Z戒者,妄語之事,亦當制止。見則言見,聞則言聞。言無妄出,細故之事,尚須真實,況事關重要乎。觀乎妄語之由,多為希求名譽利養,匿情變作,昧心厚顏,如是乃至未得圣果謂得,未證佛心謂證。欺罔圣賢,誑惑世人,是名大妄語。大妄語若成,墮無間地獄,當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場,何不依之修學?舉世能持此戒,則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歸。釋妄語戒已竟。
。ㄎ澹┟黠嬀平湔,飲酒宜制,酒雖非葷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論明有三十六過,梵網經云:“過酒器與人,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及教人飲!蔽粲斜惹,能降毒龍,唯好飲酒。一日,醉臥途中,嘔吐酸臭難近,唯有蝦蟆舐其唇吻。適遇佛至其側,佛嘆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龍,今日醉臥,反為蝦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飲酒,酒戒從此始,以酒能亂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殺盜淫妄齊破,可不哀哉?故酒能為起罪因緣,痛戒沾唇,況盡量而飲乎?舉世若能持此戒,則乘醉惹禍,自無其人矣。釋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碑斨獢z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瞋癡,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歸,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眾生苦,其恩浩大,豈碎身之所能報其萬一哉?是故聞說此三歸五戒之義,當從解起行。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于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國,其為國主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欽遵佛制,報感樂果,抑且冥助國律,益補邦家,斯乃三歸五戒之名德行相也。諸位若能真實行持,則得成佛種子,行解相應,方到彼岸。愿諸大眾,從此之后,從聞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則成佛可期。常勤精進,輾轉示人,方報佛恩。希諸大眾,各宜努力,前途無量,消災免難。若能受三歸五戒,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能與道相應。無上佛道,可以圓成矣。
八、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廣州聯義社演說
善知識,虛云此次由港還山,路經此地,辱承各位相邀敘談,莫非累劫之緣?善知識,講到佛法兩字,實與世間一切善法,等無差別。豪杰之士,由于學問修養的成就,識見超常,先知先覺,出其所學,安定世間。諸佛祖師,由于歷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覺,發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間賢圣,因行果位,一道齊平。善知識,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傄讲搅⒎腳根,遠離妄想執著,便是無上菩提。古德所謂“平常心是道!敝蝗缈鬃又,不外“中庸”。約理邊說,不偏是謂中,不易之謂庸。約事邊說,中者中道,凡事無過無不及;庸者庸常,遠離怪力亂神,循分做人,別無奇特。佛法也是一樣。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瞋、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凈土之機樞。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是為最上根人說,上根利智,一聞道法,行解相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善相且無,何有于惡?若是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心平二字,談何容易?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為八風。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瞋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曷若恒時步步為營,從事相體認,舉心動念,當修十善。事相雖末,攝末歸本,疾得菩提。復次佛門略開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禪、凈、律、密四宗,攝機較廣。善知識,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覲王。眾生散處四方,由于出發之點,各個不同,然而到達王所,卻是一樣有效。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钡崛巳艚袢障蜻@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離浪蕩,則終無到達之期。六祖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贝拐]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門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轉。如鼠龁棺材,但從一處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須識其主伴。禪宗的行人,便應以禪宗法門為主,余宗教理為伴。凈土宗的行人,便應以凈土法門為主,余宗教理為伴。律宗、密宗亦復如是,方免韓盧逐塊之弊。佛門戒律,各宗皆須嚴持,識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資糧。宗趣雖然不同,到頭還是一樣。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也。今日座中皆上善人,與佛有分,虛云嘮叨移時,亦不過為虛空著楔而已。珍重!
九、在廣州佛教志德醫院演講
善知識,今天是佛教志德醫院成立日子,承各位邀虛云主持開幕典禮,這事甚為希有。廣州醫院,冠上佛教兩字者,尚屬初見。善知識,人生八苦,病居其一。我佛出世,原為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五明之學,有醫方明,禪門晚課愿文,有疾疫世而化藥草之句。菩薩為眾生救療沈疴,不惜身命。如藥王菩薩,以眾香涂身,自焚供佛,供佛即是供眾生!靶姆鹋c眾生,是三無差別!比A嚴了義,其理可思。諸佛時時念著眾生,如母念子。眾生心有貪瞋癡三病,佛為說戒定慧三法以治之。眾生身有風寒暑濕之病,佛為演“醫方明”以治之。凈名經所謂:“眾生病故,菩薩病!蓖w大悲,慈眼如是。善知識,世間賢圣,亦同此心,亦同此理。只如神農嘗百草,亦是為眾生而嘗。菩薩在因地修行,現種種身而為說法。神農氏即是菩薩,現醫王身而為說法。善知識,人類的病,五欲為因,或屬宿業,無始亦由五欲。疾病發作,需他救治。目前無力求醫者,實非少數。各位善長,發心倡辦此院,贈醫贈藥,此心便是菩提心,正是我佛慈悲本懷。善知識,菩提者,正覺也。正覺之心,不落人我善惡二邊,平等布施,冤親無間。醫著我的眷屬,固然留心。醫著他人眷屬,亦同樣盡道。善人惡人,入到院來,等心看護。我佛過去生中,嘗舍身飼虎,其義可思也。此院深賴梁董事長,及陳院長熱心毅力,乃有今天的成就。古語說:“莫為之先,雖善不彰。莫為之后,雖美弗揚!弊洗蟊,今后總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贝蟊娕,開此院是大慈大悲工作,實現我佛“方便為究竟”的真諦。虛云不勝馨香頂祝之至也。
十、參禪與念佛
念佛的人,每每毀謗參禪。參禪的人,每每毀謗念佛。好像是死對頭,必欲對方死而后快。這個是佛門最堪悲嘆的惡現象。俗語也有說“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兄弟鬩墻,那得不受人家的恥笑和輕視呀?參禪、念佛等等法門,本來都是釋迦老子親口所說,道本無二。不過以眾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為應病與藥計,便方便說了許多法門來攝化群機。后來諸大師依教分宗,亦不過按當世所趨,來對機說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來修持,則那一門都是入道妙門,本沒有高下的分別,而且法法本來可以互通,圓融無礙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凈中之禪。凈者,禪中之凈。禪與凈,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盡違背佛祖分宗別教的深意,且無意中犯了毀謗佛法、危害佛門的重罪,不是一件極可哀可愍的事嗎?望我同仁,不論修持那一個法門的,都深體佛祖無諍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協力同心,挽救這只浪濤洶涌中的危舟吧。
十一、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后,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緊要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逼料⒅T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边@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笔菂⒍U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到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凈。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瞋癡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兇,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日來常有禪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凈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樂我凈。諦信佛祖誡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愿度盡一切眾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愿,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覆闡明,叮嚀囑咐,真語實語,并無絲毫虛誑。無奈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對治貪、瞋、癡、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了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抹一樣。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傳中國最普通的法門為宗、教、律、凈、密。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以?傇谝婚T深入,歷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宗門主參禪,參禪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澈見本性”。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后,下手工夫,屢有變遷。在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并沒有什么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藥而已。宋代以后,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說:“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到了這個時候,祖師們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參公案。初是看話頭,甚至于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緊緊,剎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治,難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來專講看話頭,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并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子。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皥A照清凈覺相”,清凈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被蛘呤钦f“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凈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凈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凈法身佛。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凈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昔高峰祖師云:“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蓖瑓,這是過來人的話,是真語實語,不是騙人的誑語!
然而為什么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個由于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翱茨罘鹗钦l”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那里會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會放大光明呀?可憐!可憐!好好的兒女,離家學道,志愿非凡,結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古人云:“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毙扌形虻,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增。有些參禪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嗎?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初參的難處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盹度日。結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币椎牡胤绞鞘裁茨?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眾生無異。第二信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此持去,學教的總是從聞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以戒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溈山老人說:“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庇钟兰卫先苏f:“若將妄語誑眾生,永墮拔舌塵沙劫!彼^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是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若是從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此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沒有二念。但要緩急適度,不可操之太急,發生病障。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爪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老參的難易如何呢?所謂“老參”,是指親近過善知識,用功多年,經過一番煅煉,身心純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參上座的難處,就是在此。自在明白當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寶所。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參上座,知道了這個困難,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抖擻精神,于百尺竿頭,再行邁進,直到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縱橫去,與佛祖覿體相見,困難安在?不亦易乎?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遍一切處。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提上則引起掉舉,壓下則落于昏沈,違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比裟芾猛胱龉し,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凈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舍。此心清凈,本來是佛,不需一法,那里有許多羅索?--參。
十二、禪堂開示
引言(中有復語,因在禪七中開示者。)
諸位常時來請開示,令我很覺感愧。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鋤地,挑土搬磚,一天忙到晚,也沒打失辦道的念頭。那種為道的殷重心,實在令人感動。虛云慚愧,無道無德,說不上所謂開示,只是拾古人幾句涎唾,來酬諸位之問而已。
用功辦道的方法很多,現在且約略說說:
。ㄒ唬┺k道的先決條件--深信因果
無論什么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為,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途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庇终f“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崩銍澜浾f:“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惫史N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爪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談到因果,我說兩件故事來證明。
一、琉璃王誅釋種的故事。釋迦佛前,迦毗羅閱城里有一個捕魚村,村里有個大池,那時天旱水涸,池里的魚類盡給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魚,也被烹殺,只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魚肉,僅那天敲了大魚三下來玩耍。后來釋迦佛住世的時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釋種女,生下一個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時在釋種住的迦毗羅閱城讀書。一天因為戲坐佛的座位,被人罵他,把他拋下來,懷恨在心。及至他做國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羅閱城,把城里居民盡數殺戮。當時佛頭痛了三天,諸大弟子都請佛設法解救他們,佛說定業難轉。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用缽攝藏釋迦親族五百人在空中,滿以為把他們救出,那知放下來時,已盡變為血水。諸大弟子請問佛,佛便將過去村民吃魚類那段公案說出。那時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領的軍隊,就是當日池里的魚類,現在被殺的羅閱城居民,就是當日吃魚的人,佛本身就是當日的小孩,因為敲了魚頭三下,所以現在要遭頭痛三天之報,定業難逃。所以釋族五百人,雖被目犍連尊者救出,也難逃性命。后來琉璃王生墮地獄,冤冤相報,沒有了期,因果實在可怕。
二、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獨有一位老人沒有跑,百丈問他做什么。他說:“我不是人,實是野狐精。前生本是這里的堂頭,因有個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阋虼藟櫬。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開示!卑僬烧f:“你來問我!蹦抢先吮愕溃骸罢垎柡蜕,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蹦抢先搜韵麓笪,即禮謝道:“今承和尚代語,令我超脫狐身。我在后山巖下,祈和尚以亡僧禮送!钡诙,百丈在后山石巖,以杖撥出一頭死狐,便用亡僧禮將他化葬。我們聽了這兩段故事,便確知因果可畏。雖成佛也難免頭痛之報,報應絲毫不爽,定業實在難逃。我們宜時加警惕,慎勿造因。
。ǘ﹪莱纸渎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凈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后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蹦嵌君埍氵h跑了。眾羅漢問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于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蔽覀兿胂,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蛟,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里嫦蛾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瞋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ㄈ﹫怨绦判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么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庇终f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眾生皆可成佛。但我們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們信知黃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黃豆不會自己變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會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適量的石膏,決定可成豆腐。辦道亦復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故我們應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更應深信依法修行決定成佛。永嘉禪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彼先思掖缺,要堅定后人的信心,故發如此弘誓。
。ㄋ模Q定行門
信心既具,便要擇定一個法門來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樣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樣干。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干。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庇械热舜虿欢ㄖ饕,今天聽那位善知識說念佛好,又念兩天佛。明天,聽某位善知識說參禪好,又參兩天禪。東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總弄不出半點名堂,豈不冤哉枉也。
。ㄎ澹﹨⒍U方法
用功的法門雖多,諸佛祖師皆以參禪為無上妙門。楞嚴會上,佛敕文殊菩薩揀選圓通,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最第一。我們要反聞聞自性,就是參禪。這里是禪堂,也應該講參禪這一法。
。┳U須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么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所謂禪堂,所謂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坐禪要曉得善調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后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沈。
如覺昏沈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沈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所謂:“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ㄒ唬┱J識賓主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如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他說:“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陽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笨蛪m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所謂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塵質自搖動,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喻妄想自生滅,本礙不著如如不動的自性。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此中客字較粗,塵字較細。初心人先認清了“主”和“客”,自不為妄想遷流。進一步明白了“空”和“塵”,妄想自不能為礙。所謂識得不為冤,果能于此諦審領會,用功之道,思過半了。
。ǘ┰掝^與疑情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后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么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題,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么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么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余三字,不過言其大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屙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么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①這時清清凈凈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云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②這時清清凈凈,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巖,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下來!鄙唬骸耙晃锊粚,放下個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本褪钦f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ㄈ┱疹櫾掝^與反聞聞自性
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禪?”我方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盎亍本褪欠,“不生不滅”就是自性!奥劇焙汀罢铡彪m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于聲,見不超于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ㄋ模┥佬那信c發長遠心
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發長遠心。若生死心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真疑發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說個親眼看見的故事,給你們聽。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陜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么東西?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風,那曾跑過幾步路,那曾餓過半頓肚子?那曾吃過番薯藤?到那時架子也不擺了,威風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餓得了,菜根也吃得了。為什么他這樣放得下?因為聯軍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墒呛髞碜h好和,御駕回京,架子又擺起來了,威風又逞起來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餓不得了,稍不高興的東西,也吃不下咽了。為甚他那時又放不下了?因為聯軍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沒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時常將逃命時的心腸來辦道,還有什么不了?可惜沒個長遠心,遇著順境,故態復萌。
諸位同參呀,無常殺鬼,正時刻要我們的命,他永不肯同我們“議和”的呀?彀l個長遠切心,來了生脫死吧。高峰妙祖說:“參禪若要克日成功,如墮千丈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墮拔舌泥犁!彼先思乙惨粯哟蟊那,恐怕我們發不起長遠切心,故發這么重誓來向我們保證。
用功人有兩種難易。(一)初用心的難易。(二)老用心的難易。
。ㄒ唬┏跤眯牡碾y易
、俪跤眯碾y--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無明、貢高、嫉妒、障礙、貪、瞋、癡、愛、懶做好吃、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那能與道相應?或有些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氣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點苦頭也吃不得,那能用功辦道?他沒有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識得幾個文字,便尋章摘句,將古人的言句作解會,還自以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三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蛴泻ε峦,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蛴幸屯朕彰,憤憤然提拳鼓氣,挺胸睜眼,像煞有介事,要與妄想決一死戰,那知妄想卻拚不了,倒弄得吐血發狂;蛴信侣淇,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來;蛴袑⑿那笪,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個大妄想。砂非飯本,求到驢年,也決定不得悟;蛴信龅揭粌芍o香的,便生歡喜,那僅是盲眼烏龜鉆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實在功夫,歡喜魔早已附心了;蛴徐o中覺得清清凈凈很好過,動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動靜兩魔王的眷屬。諸如此類,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頭實在難。有覺無照,則散亂不能“落堂”。有照無覺,又坐在死水里浸殺。
、诔跤眯牡囊--放下來單提一念
用功雖說難,但摸到頭路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沒有什么巧,放下來便是。放下個什么?便是放下一切無明煩惱。怎樣才可放下呢?我們也送過往生的。你試罵那死尸幾句,他也不動氣,打他幾棒,他也不還手。平日好打無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諸多習染的,也沒有了。什么也不分別了,什么也放下了。諸位同參呀,我們這個軀殼子,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尸。我們所以放不下,只因將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舍。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尸,不去寶貴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還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動靜閑忙,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念,平平和和,不斷的疑下去,不雜絲毫異念。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閑岔?哪個去分動分靜?哪個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凈,早已不是清凈。怕落空,已經墮在有中,想成佛,早已人了魔道。所謂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不是一天盤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辦道的。
。ǘ├嫌眯牡碾y易
、倮嫌眯牡碾y--百尺竿頭不能進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難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現前的時候,有覺有照,仍屬生死,無覺無照,又落空亡。到這境地實在難,很多到此灑不脫,立在百尺竿頭,沒法進步的。有等因為到了這境地,定中發點慧,領略古人幾則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為大徹大悟,吟詩作偈,瞬目揚眉,稱善知識,殊不知已為魔眷。又有等,錯會了達摩老人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焙土娴摹安凰忌,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意義,便以坐在枯木巖為極則。這種人以化城為寶所,認異地作家鄉,婆子燒庵,就是罵此等死漢。
、诶嫌眯牡囊--綿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到這時只要不自滿,不中輟,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中更微細,時節一到,桶底自然打脫。如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楔去。
寒山大士頌云:“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笔锥,就是說獨露真常,不屬一切,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次四句,是說真如妙體,凡夫固不能識,三世諸佛也找不到我的處所,故曰無人識。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這個境界。最后兩句,怕人認指作月,故特別提醒我們,凡此言說,都不是禪呀!
就是我方才說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閑岔,凡有言說,都無實義。古德接人,非棒則喝,哪有這樣羅索?不過今非昔比,不得不強作標月之指。諸位同參呀!究竟指是誰?月是誰?參!
十三、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占哦藷o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證。只因眾生迷淪生死,經歷長劫,貪瞋癡愛,妄想執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說修說證。所謂修者,古人謂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經三個半七,還有三個半七。下三個半七,身心較為純熟,用功當比前容易。諸位不可錯過因緣,務要在下三個半七內,弄個水落石出,發明心地,才不孤負這個難得的機緣。
這二十多天來,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遲,努力用功,結果出不了四種境界。一者,路頭還有搞不清的。話頭看不上,糊糊涂涂,隨眾打盹,不是妄想紛飛,就是昏沈搖擺。二者,話頭看得上,有了點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門瓦子,念著“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成了念話頭。以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開悟。殊不知,這是在話尾上用心,乃是生滅法,終不能到一念無生之地。暫用尚可,若執以為究竟實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禪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緣誤于在話尾上用心。三者,有的會看話頭,能照顧現前一念無生,或知念佛是心。即從此一念起處,驀直看到無念心相,逐漸過了寂靜,粗妄既息,得到輕安,就有了種種境界出現: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處了,有的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上騰了,有的見到可愛的人物,而生歡喜心的,有的見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種種不一。要知這都是魔,著即成病。四者,有的業障較輕的,理路明白,用功恰當,已走上了正軌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沒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須注意枯木巖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沈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點慧解,作詩作文,自以為足,起貢高我慢。
以上四種境界都是病,我今與你們以對治之藥。第一、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沈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沈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第二、關于執著“念佛是誰”,在話尾上用心,以生滅法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第三、關于觀無念已得寂靜輕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自然無事,不落群邪。第四、關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應如古人所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庇梢幌蛑翗O處邁進,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
以上所說,都是對末法時期的鈍根人說的方法。其實宗門上上一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之旨,教外別傳,歷代祖師,惟傳一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落階級,不假修證,一言半句即了。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當下就是,不起妄緣,即如如佛,那里有許多閑話呢!
十四、修與不修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什么修與不修?試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表顯,出家訪道,苦行六年證道,夜睹明星,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凈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币院笳f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說著一字!弊院髿v代祖師,一脈相承,皆認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橫說豎說,或棒或喝,都是斷除學者的妄想分別,要他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假一點方便葛藤,說修說證。佛祖的意旨,我們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現前這一念心,本來清凈,本自具足,周遍圓滿,妙用恒沙,與三世諸佛無異。但不思量善惡,與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么行可修?講修行豈不是句空話嗎?但你我現前這一念心,向外馳求,妄想執著,不能脫離。自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無明煩惱,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當,作不得主,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長在妄想執著中過日子。上焉者,終日作模作樣,求禪求道,不能離于有心。下焉者,貪瞋癡愛,牢不可破,背道而馳。這兩種人,生死輪轉,沒有已時,講不修行,豈不又是空話?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當,深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都是夢幻泡影,無有自性。人法頓空,萬緣俱息,一念萬年,直至無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凈太平家里,享受無盡藏寶。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窺他不破,就是諸佛菩薩也奈他不何,這樣還說個甚么修行與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發起志向,痛念生死,發慚愧心,起精進行,訪道力參,常求善知識,指示途徑,勘辨邪正!叭缜腥绱,如琢如磨”“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漸臻于精純皎潔,這就不能說不修行了。
上來說的,不免遷上就下,仍屬一些葛藤。明眼人看來,要認為“拖泥帶水”,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遙,為應群機,不得已而如此羅索。究實論之,講修行,講不修行,確是空話。直下無事,本無一物,那容開口,菩薩呀!會嗎?
十五、師公老和尚的開示
靈源
民國三十六年冬,禪七中,我上方丈請開示。師公問我:“你用什么工夫?”我說:“亦念佛,亦參禪,禪凈雙修!眴枺骸澳慵饶罘,如何能參禪呢?”我說:“我念佛時,意中含有是誰念佛的疑情,雖在念佛,亦即是參禪也!眴枺骸坝型胍矡o?”答:“正念提起時,妄念亦常常在后面跟著發生。正念放下時,妄念也無,清凈自在!睅煿f:“此清凈自在,是懶惰懈怠,冷水泡石頭,修上一千年,都是空過。必定要提起正念,勇猛參究,看出念佛的究竟是誰,才能破參。你須精進的用功才是!眴枺骸奥務f師公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無心入呢?”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無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眴枺骸拔乙獙W師公入定,請師公傳授!贝穑骸胺强丛掝^不可!眴枺骸叭绾谓性掝^呢?”答:“‘話’即是妄想,自己與自己說話。在妄想未起處,觀照著,看如何是本來面目,名看話頭。妄想已起之時,仍舊提起正念,則邪念自滅。若隨著妄想轉,打坐無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懇切,話頭無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須勇猛精進,如喪考妣。古德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守一場,不受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幾句話,每次打七師公都要說的)若無妄想,亦無話頭,空心靜坐,冷水泡石頭,坐到無量劫亦無益處。參禪不參則已,既決心參,就要勇猛精進。如一人與萬人敵,直前毋退,放松不得。念佛亦是如此,持咒亦是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緊似一天,功夫便有進步!
十六、乙未年--一九五五年--閏三月十一日至七月十七日在江西云居山開示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三藏所詮,不外戒定慧三學。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說法包括無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緣;果,是果報。譬如種谷,以一粒谷子為因,以日光風雨為緣,結實收獲為果。若無因緣,決無結果也。一切圣賢之所以為圣賢者,其要在于明因識果。明者,了解義。識者,明白義。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于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于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后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首一世為安息國太子,舍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于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覿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即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即拔刀殺之。法師死后,靈魂仍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迨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債未還,債主亦在洛陽,于是重來,至前生殺彼身命者家中借宿。飯罷,問主人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為汝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主人大驚,念此事無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來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謂:“我明日當被人打死,償夙生命債,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不必治誤殺者之罪!闭f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正行之間,前頭之柴忽然墮地,后頭之柴亦即墜下,扁擔向后打來,適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被擒送官,訊后,擬定罪。主人見此事與僧昨夜所說相符,遂將該僧遺言向官陳述。官聞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也。因此可知雖是圣賢,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惡果。若明此義,則日常生活逢順逢逆,苦樂悲歡,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愛,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無明貢高習氣毛病,都無障礙,自易入道了。
古人為生死大事,尋師訪友,不憚登山涉水,勞碌奔波。吾人從無始來,被妄想遮蓋,塵勞縛著,迷失本來面目。譬喻鏡子,本來有光明,可以照天照地,但被塵垢污染埋沒了,就不見光明;今想恢復原有光明,只要用一番洗刷磨刮工夫,其本有光明,自會顯露出來;吾人心性亦復如是,上與諸佛無二無別,無欠無余,何以諸佛早已成佛,而你我現在還是生死苦海里的凡夫呢?只因我們這心性,被妄想煩惱種種習氣毛病所埋沒,這心性雖然與佛無異,也不得受用。今你我既已出家,同為佛子,要想明心見性,返本還原的話,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古人千辛萬苦,參訪善知識,即為要明己躬下事,現在已是末法,去圣時遙,佛法生疏,人多懈怠,所以生死不了。今既知自心與佛相同,就應該發長遠心、堅固心、勇猛心、慚愧心,二六時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朝如斯,夕如斯,努力辦道,不要錯過時光!
古人說:“若論成道本來易,欲除妄想真個難!钡勒,理也;理者,心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在圣不增,在凡不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一切世出世間,若凡若圣,本來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來易,此心體雖然妙明,但被重重妄想所蓋覆,光明無由顯現,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妄想有二種:一者輕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與無漏妄想之分。有漏者,感人天苦樂果報;無漏者,可成佛作祖,了生脫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獄、餓鬼、畜生三途苦果;輕妄想就是營作種種善事,如念佛、參禪、誦經、持咒、禮拜、戒殺、放生等等,粗妄想與十惡業相應,意起貪、瞋、癡,口作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身行殺、盜、淫,這是身口意所造十惡業,其中輕重程度,猶有分別。即上品十惡墮地獄,中品十惡墮餓鬼,下品十惡墮畜生?偠灾,不論輕妄粗妄,皆是吾人現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這一念造成的,所謂一切唯心造也。若就本分來講,吾人本地風光,原屬一絲不掛,纖塵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輕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斷,F在既說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話頭或一聲佛號,作為敲門瓦子,以輕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將粗妄降伏,僅余輕妄,亦能與道相應,久久磨練,功純行極,最后輕妄亦不可得了。我們個個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想斷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習氣流轉,遇著逆境,還是打無明,甚至好吃懶做,求名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打起來了。既明知妄想不好,卻又放他不下,是什么理由呢?因為無始劫來,習氣薰染濃厚,遂成習慣,如狗子喜歡吃糞相似;你雖給他好飲食,它聞到糞味仍然要吃糞的,這是習慣成性也!古來有一則公案,說明古人怎樣直截斷除妄想的。大梅山法常禪師,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師大悟。遂往四明梅子真舊隱縛茅住靜。祖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么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里!”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睅熢唬骸白髅瓷?”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古來祖師作為,如何直截了當,無非都是教人斷除妄想,F在你我出家,行腳參學,都是因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慚愧,發大勇猛心,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凹偈篃徼F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逼刑峒从X,覺即是道,道即妙心,當知此心本來具足圓滿,無稍欠缺,今須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發心。如自己不發心,就是釋迦如來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時中,莫分行、住、坐、臥、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若不如此,總是忙忙碌碌,從朝至暮,從生到死,空過光陰,雖說修行一世,終是勞而無功,臘月三十日到來,臨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說的雖是陳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體會這陳言罷!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圣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墻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作得主。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眼見色,耳間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則生煩惱憎惡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白云端禪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臺!”又金剛經云:“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儒家發奮,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于動用中磨練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則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黃鐵匠,以打鐵為生,人皆呼為黃打鐵,那時正是朱洪武興兵作戰的時候,需要很多兵器。黃打鐵奉命趕制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從之乞食,黃施飯,僧吃畢。謂曰:“今承布施,無以為報,有一言相贈!”黃請說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黃曰:“修行雖是好事,無奈我終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你能打一鎚鐵,念一聲佛;抽一下風箱,也念一聲佛;長期如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日命終,必生西方極樂世界!秉S打鐵遂依僧教,一面打鐵,一面念佛,終日打鐵,終日念佛,不覺疲勞,反覺輕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漸有悟入,后將命終,預知時至,遍向親友辭別,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時把家務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鐵爐邊打鐵數下,即說偈曰:“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辈慈换,當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遠近聞見,無不感化。我們現在也是整天忙個不休息,若能學黃打鐵一樣,在動用中努力,又何怕生死之不了呢。我以前在云南雞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說給大家聽聽。具行未出家時,吸煙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圣寺當小工,后來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斷除了,雖然不識一字,但很用工課誦,普門品等不數年全能背誦,終日種菜不休息,夜里拜佛拜經,不貪睡眠。在大眾會下,別人歡喜他,他不理會;厭惡他,他也不理會。常替人縫衣服,縫一針,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針針不空過。后朝四大名山,閱八年,再回云南,是時我正在興建云棲寺,他還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都肯干,什么苦都愿意吃,大眾都歡喜他。臨命終時,將衣服什物變賣了,打齋供眾,然后向大眾告辭,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時收了油菜子,他將幾把禾稈,于云南省云棲下院勝因寺后園,自焚化去。及被人發覺,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服鉤環,雖皆成灰,還如平常一樣沒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執木魚引磬,見者都歡喜羨嘆,他每天忙個不休息,并沒有忘記修行,所以生死去來,這樣自由,動用中修行比靜中修行,還易得力。
古人修行,道德高上,感動天龍鬼神,自然擁護;因為道德,是世上最尊貴的,所以說“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惫砩窈腿,各有各的法界,各有所尊,何以諸天鬼神會尊敬人法界呢?本來靈明妙性,不分彼此,同歸一體的。因為無明不覺,昧了真源,則有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分;如果要從迷到悟,返本還原,則各法界的覺悟程度,亦各不相同。人法界中,有覺有不覺,知見有邪有正,諸天鬼神皆然。人法界在六凡中,超過其他五法界,因為六欲天耽愛女色,忘記修行,四禪天單耽禪味,忘其明悟真心之路,四空天則落偏空,忘正知見,修羅耽瞋,地獄鬼畜苦不堪言,皆無正念,那能修行!人道苦樂不等,但比他界則易覺悟,能明心見性,超凡入圣,諸天鬼神雖有神通,都專重有道德的人;其神通福報大小不同,皆慕正道。元珪禪師在中岳龐塢住茅庵,曾為岳神受戒。如景德傳燈錄所載: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衿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師睹其形貌,奇偉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彼曰:“師寧識我耶?”師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耶!”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茍能壞空及壞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亦聰明正直于余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睅熢唬骸叭昙绕蚪,即得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子!睅熂磸堊鼱t,正幾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謹受教!”師曰:“汝能不淫乎?”曰:“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能!睅熢唬骸叭昴懿槐I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睅熢唬骸叭昴懿粴⒑?”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睅熢唬骸叭昴懿煌?”曰:“我正直,焉能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后不合天心也!”曰:“能!睅熢唬骸叭昴懿辉饩茢『?”曰:“能!睅熢唬骸叭缟鲜侵^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無心物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后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悟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昏也。若能無心于萬物,則羅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后違天不為妄,昏妄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無汝孰為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鄙胥と槐芟騿⒃唬骸翱傻寐労?”師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睅熢唬骸叭昴軍Z地只融五岳而結四海乎?”曰:“不能!睅熢唬骸笆侵^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謂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且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愿報慈德,效我所能!”師曰:“吾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欲?”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自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睅熢唬骸盁o為是!無為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寧隳叛佛耶!愿隨意垂誨!睅煵坏靡讯栽唬骸皷|巖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于東嶺乎?”神曰:“已聞命矣。然昏夜間,必有喧動,愿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師門送而且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嵐靄煙霞,紛綸間錯,幢幡環佩,凌空隱沒焉。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云震電,棟宇搖蕩,宿鳥聲喧。師謂眾曰:“無怖!無怖!神與我契矣!痹懙┖挽V,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師謂其徒曰:“吾歿后無令外知,若為口實,人將妖我!庇^此,岳神雖有神通,還不及有道德的人。這就是德重鬼神欽,沒有道德的人,要被鬼神管轄,受其禍害。要得道德,就要明心見性,自然會感動鬼神了。古來禪師大德,驚天動地,白鹿銜花,青猿獻果,天魔外道,諸仙鬼神,都來歸依。如真祖師歸依觀音,財神歸依普賢,洞賓仙師歸依黃龍,王靈官歸依地藏,文昌歸依釋迦牟尼佛等等,所以宋朝仁宗皇帝的贊僧賦說:“夫世間最貴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為僧,便受人天供養,作如來之弟子,為先圣之宗親,出入于金門之下,行藏于寶殿之中,白鹿銜花,青猿獻果,春聽鶯啼鳥語,妙樂天機;夏聞蟬噪高林,豈知炎熱;秋睹清風明月,星燦光耀;冬觀雪嶺山川,蒲團暖坐。任他波濤浪起,振錫杖以騰空;假饒十大魔軍,聞名而歸正道;板響云堂赴供,鐘鳴上殿諷經,般般如意,種種現成,生存為人天之師,末后定歸于圣果矣。偈曰:空王佛弟子,如來親眷屬,身穿百衲衣,口吃千鐘粟,夜坐無畏床,朝睹彌陀佛,朕若得如此,千足與萬足!边@篇贊文,我們要拿他來比照一下,看那一點與我們相應,那一點我們還做不到?如果每句話都與我相符,就能受鬼神尊重;假如“波濤浪起”,而不能“振錫杖以騰空”,無明一起,就鬧到天翻地覆,那就慚愧極了!笆竽к姟,就在般般不如意,種種不現成處,能降伏他,則五岳鬼神,天龍八部,都尊敬你了。
這幾天有幾位同參道友,發心要把我說的話紀錄下來,我看這是無益之事。佛的經典,祖的語錄,其數無量,都沒有人去看;把我這東扯西拉的話,流傳出去,有什么用呢。佛教傳入中國至今,流傳經律論和注疏語錄等典章為數不少,最早集成全藏,始于宋太祖開寶四年,命張從信往四川雇工開雕,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凡歷十三年而告成。號為蜀版,世稱為北宋本,最為精工,惜久已散佚。此后宋朝續刻大藏經四次,最末一次,系理宗紹定四年,于磧砂之延圣院開雕藏經,至元季方告成,世稱為磧砂版,此藏見者尤少,惟陜西西安開元、臥龍兩寺猶存孤本,尚稱完璧。于是朱慶瀾等發起影印,并于民國二十一年,在上海組織影印宋版藏經會,籌劃款項,積極進行。先派人赴陜西點查冊數,計共六千三百十卷,所殘缺者僅一百余卷。以北京松坡圖書館所貯之宋思溪藏殘本補之,不足又托我將鼓山涌泉寺磧砂藏經、大般若經、涅槃經、和寶積經補足之,于是這湮沒數百年之瑰寶,遂又流通于全國矣。但本子和帳簿一樣,翻閱不便,這是缺點。明代紫柏老人,發起刻方冊佛經,嘉興版方冊經書流通后,閱者稱便,最近杭州錢寬慧、秦寬福兩人,看見僧人賣經書給老百姓做紙用,他們便發心,遇到這些經書就盡力購買,寄來云居。我山現有磧砂藏、頻伽藏和這些方冊經書,已經足夠翻閱的了。本來一法通時法法通,不在乎多看經典的?床亟,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種下了善根佛種。這樣看藏經,是走馬看花的看,若要有真實受用,就要讀到爛熟,讀到過背。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注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凡當參學,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識好歹,別圣凡;好耳朵就是順風耳,什么話一聽到都知道他里面說的什么門堂;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一切好好丑丑所見所聞的,全都裝進袋里,遇緣應機,化生辦事,就把所見所聞的從袋里拿出來,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有所根據了。你我要大肚能容撐不破,大布袋裝滿東西,不是準備拿來作吹牛皮用的,不要不會裝會,猖狂胡說。昨夜舉溈山老人的話:“出言須涉于典章,談論乃旁于稽古!彼缘湔虏豢刹豢,看典章會有受用。我胡言亂語,拿不出半句好話來,少時雖愛看典章,拿出來只供空談,實在慚愧。世上流傳的西游記、目蓮傳,都是清濁不分,是非顛倒,真的成假,假的成真。目蓮傳說目蓮尊者,又扯到地藏經去,把地藏變成目蓮等等,都是胡說。玄奘法師有大唐西域記,內容所說,都是真實話。惟世間流傳的小說西游記,說的全是鬼話。這部書的來由是這樣的,北京白云寺白云和尚講道德經,很多道士聽了都做了和尚,長春觀的道士就不愿意了,以后打官司,結果長春觀改為長春寺,白云寺改為白云觀;道士做一部“西游記”小說罵佛教,看西游記的人要從這觀點出發,就處處都看出他的真相。最厲害的是唐僧取經回到流沙河,全部佛經都沒有了,只留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這就把玄奘法師所翻譯出來的佛經全部抹煞了。世人相信這部假的西游記,而把真的西域記埋沒了。針對西游記而作的一部封神榜,是和尚罵道士的。從這觀點看他,就看出處處都是罵道士的。比如說道士修仙必有劫數,要捱刀刃,看這兩部小說,如果不明白他的佛道相罵的關系,便會認假為真,所以看書要明是非、辨邪正。白蛇傳說水浸金山寺的故事,儒書中有載,佛書中沒有,可見不是事實。金山現在還看得到法海洞,小說又把它拉到雷峰塔和飛來峰上去,更是無稽之談。還有相傳說高峰禪師有一個半徒弟,斷崖是一個,中峰是半個,這故事典章中沒有記載。古人的釋氏稽古略、禪林寶訓、弘明集、輔教編和楞嚴經可以多看,開卷有益。
佛法教典所說,凡講行持,離不了信、解、行、證四字。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毙耪,信心也。華嚴經上菩薩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個什么呢?信如來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言語,千真萬確,不能改易。修行人但從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馳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語言,不妄改變。解者,舉止動念,二諦圓融,自己會變化說法,盡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見一切,這就是解;雖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而誦,心而惟,心口相應,不相違背。不要口上說得錦上添花,滿肚子貪瞋癡慢,這種空談,決無利益!靶奈笔鞘裁茨?凡有言語,依圣教量,舉止動念,不越雷池一步,說得行得,才是言行無虧。若說得天花亂墜,所做男盜女娼,不如不說!靶小庇袃刃型庑,要內外相應;內行斷我法二執,外行萬善細行。證者,實證真常。有信,有解;沒有行就不能證,這叫發狂。世上說法的人,多如牛毛,但行佛法的,不知是那個禪師法師。什么人都有一些典章注解,如心經、金剛經、八識規矩頌,乃至楞嚴經等,其中有些人只是要鼻孔,雖然注了什么經,而行持反不如一個俗人,說食不飽。動作行為,有內行外行之分!皟刃小币ɑ蹐A融,“外行”在四威儀中嚴守戒法,絲毫無犯。這樣對自己有受用,并且以身作則,可以教化人;教化人不在于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回苦!蹦阈袨楹,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牛頭山法融禪師,在幽棲寺北巖石室住靜,修行好,有百鳥銜花之異。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此山氣象,知有異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曰:“此間有道人否?”僧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祖曰:“阿那個是道人?”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什么?”師曰:“觀心!弊嬖唬骸坝^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師曰:“響德滋久,冀一禮謁!弊嬖唬骸暗佬哦U師,貧道是也!睅熢唬骸耙蚝谓荡?”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后面曰:“別有小庵!彼煲嬷菱炙,惟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個在!”祖曰:“這個是什么?”師無語。過一回,祖卻于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悚然。祖曰:“猶有這個在!”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睅熢唬骸靶募染咦,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睅熢唬骸凹炔辉S作觀行,于境起心時,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于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迸n^未見四祖時,百鳥啣花供養,見四祖后百鳥不來,這是什么道理呢?佛法不可思議境界,天人散花無路,鬼神尋跡無門,有則生死未了,但無又不是?菽編r前睡覺,一不如法,工夫便白費了。我們就不如古人,想天人送供,天人不管你。因為我們沒有行持,真有行持的人,十字街頭,酒肆淫坊,都是辦道處所,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如明鏡照萬像,不迎不拒,就與道相應;著心迷境,心外見法就不對。我自己也慚愧,還是摩頭不得尾,誰都會說的話,說出來有何用處?佛祖經論,你注我注,注到不要注了。講經說法,天天登報,但看他一眼,是一身狐騷氣,令人退心招墮。所以說法利人,要以身作則。要以身作則嗎,我也慚愧!
這幾天我沒有進堂講話,請各位原諒。我不是躲懶偷安,因為身體不好,又沒有行到究竟,只拿古人的話和大眾互相警策而已。我這幾天不講話,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有病,大家都知道我力不能支,眾人會下講話,不提起氣來,怕大家聽不見;提起氣來,又很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