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凈空法師講述 韓瑛記
關于講經,古來大德們的規矩,在沒有講經文以前,都是依照隋朝智者大師所創立的‘五重玄義’,或者賢首宗的‘十門開啟’,先講解大意。但是,這種講解的方法,必須要有充分的時間,可是現在一般講席的時間都不是很多,因此,大家都以講經因緣與修學這部經的利益,來代替玄義。至于經文的內容,也只能作極簡單的、淺顯的,消文釋義而已。
這部《八大人覺經》,是從修學佛法開始,乃至成就佛果位為止。本經完全是啟發我們覺悟世間的一切都是痛苦,而使我們對于佛法能生起信心;并且指示我們要如何去修行,要怎樣成就佛道,這是一部對修學佛法,非常重要的經典。而其中的文字很簡短,卻把修學方法的綱領,說得清清楚楚。像這樣簡單詳明的經典,正契合今日分秒必爭的時代,這對于時光寶貴的諸位同修們來說,想要研究佛法,這部經非常適合。所以這部經,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在學習經典以前,必須先要講解經題。因為經題是一部經的綱領,經文的內容是從經題開展出來的道理,能夠了解經題的意義,對于一部經的內容,大致上也就會明了。所以還沒有解釋經文之前,先要解釋經題。
對于經題,依照歷來講經的大德們所解釋的,大體分為兩大部分,就是通題和別題!鹫f八大人覺’六個字是別題;‘經’是通題!ā汀窒嗤,是通于一切的意思。就是佛陀在世所說的一切言教,后來經過佛弟子們結集起來,不論小乘的、大乘的、顯教的、密教的,都稱做經。凡是圣人所說的道理,留傳于后世的,也都可以稱為經。所以‘經’字,是通于一切經典的,也就是一切經典的通名。
‘別題’,‘別’是別于其他的意思,表示這一部經的經名唯有這一部經可以稱呼,其他任何一部經典,都不可以叫做《八大人覺經》。以上是通題與別題的簡單介紹。
佛一生所說的經很多,但是所立的經題,不外乎七種方式,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七例選題’。有三單式、三復式和具足式三種。首先介紹三單式:
第一、單人立題:好比《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的‘佛’字,是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人,所以叫做單人立題。
第二、單法立題:如《大涅槃經》!竽鶚劇欠,所以稱單法立題。
第三、單喻立題:如《寶積經》。用‘寶’作比喻,所以稱單喻立題。以上是三單式的介紹。下面再介紹三復式。
第一、人法立題:如《地藏王本愿功德經》!夭赝酢侨,‘本愿功德’是法,所以稱人法立題。
第二、人喻立題:如《如來說師子吼經》!鐏怼侨,‘師子吼’是比喻,所以稱人喻立題。
第三、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罘ā欠,‘蓮華’是比喻,所以稱法喻立題。
以上是三復式立題。
底下一種是具足式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蠓綇V’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人法喻都具足,所以稱具足式。以上就是佛經的七例選題。
現在,我們要學習的這一部《佛說八大人覺經》是屬于人法立題!稹侨,‘八大人覺’是法。下面,我們來介紹本經的經題。
首先把《佛說八大人覺經》七個字,分為五段來解釋。先說‘佛’的意義,‘佛’是簡稱,完全的稱呼應當稱‘佛陀’。因為中國人喜歡簡單,所以就把‘佛陀’兩個字,簡略的稱為‘佛’。佛的意思,翻譯中國話,叫做覺者、智者。
‘覺’是覺悟;‘智’是智慧;‘者’是人的代名詞。合起來說,就是有大智慧、大福德,已經徹底覺悟到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也就稱作佛。但是在這里,是專指釋迦牟尼佛。
關于‘覺’字,還具備了三個意義,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常說,世間人總是活在醉生夢死當中,糊里糊涂的過日子。因為愚癡迷惑而不能覺悟,所以叫做凡夫;而佛之所以被稱為覺者,就是因為佛徹底覺悟了宇宙萬有的真理,證得人生究竟解脫自在,這在佛法里叫‘自覺’。佛把已經證得自在解脫方法,教化廣大的眾生,使眾生也能得到自在解脫。所做的這些事業,在佛法中就是‘覺他’。這一種愿意與眾生同甘共苦,普濟世間的偉大精神,自覺的功夫和覺他的任務,都做到圓滿無缺,在佛法里稱作‘覺行圓滿’,也就是成佛。
由這里,我們可以知道,佛之所以成佛,是因為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三種功德而來的。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稱作佛的。像這樣具有三種覺的圣人,是通于十方三世的。所以平常我們在經典里?吹健饺酪磺兄T佛’。
我們如果也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做到自利利他,功德圓滿的時候,也就成為今世的佛。
‘說’,就是講話的意思。有‘能說’和‘所說’兩種意思!苷f’是指能說法的人,但是在這里是專指釋迦牟尼佛;‘所說’是指佛所說的道理教法,也就是這部《八大人覺經》的義理。把‘佛說’兩個字合起來講,這部經是釋迦牟尼親口為我們宣說的,是佛證得無上菩提所說的。真實言語,不是天人、二乘、權教菩薩所說的。
在這里,我們應該知道,不單是這部《八大人覺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就是現存在藏經里面的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為這個世上的眾生所說的。在這個世間,如果沒有佛的出現,不但沒有這部《八大人覺經》,其他任何經典也不會有。因此,我們今天能夠學習佛法,完全是佛陀偉大慈悲的賜予,我們必需要好好學習,要上報佛恩,下濟眾苦,弘法利生,闡揚佛法。
‘八’是數目,就是經中所講的八條道理,也就是八種法門。
‘大人覺’,這里所說的‘大人’,是揀別天人、二乘圣者,是指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大人!X’是覺悟的意思。合起來說,本經所說的八項事理,不是天人、二乘圣者所能圓滿覺悟的,乃是諸佛菩薩大人才能覺悟的,所以叫‘大人覺’。
剛才說天人、二乘,不能稱作大人的原因,就是因為天人慧淺福薄,還沒有了生死;二乘人雖然證得圣人果位,但是沒有發起利益眾生的大菩提心,所以不能稱大人;而大菩薩具有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已經覺悟了諸佛所證的無上菩提,所以稱之為大人,也就是大菩薩!蟆忠彩菄@德的意思。本經的體、相、用都大,我們把體、相、用三大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第一、體大:就是我們自心中的真如理體,這個理體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一切平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也是眾生人人本來具有的佛性,所以叫‘體大’。
第二、相大:‘相’,就是德相。我們自性里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妙相,而這一切功德妙相,都是由性體中顯發出來的,所以叫做‘相大’。本性所具的功德妙相,是盡虛空、遍法界,就在眾生的一念心中,只要能徹底覺悟真如理體,功德妙相,當下就現前,這是顯示自性相大的意義。
第三、用大:‘用’,就是妙用。我們的清凈本性,能生起一切世出世間妙用;而這個妙用,是無所不通,無所不達的,也就是稱性而起的大用。因為佛具足了萬德萬能的功德智慧,所以稱‘大’;如果眾生能夠證自性中的體、相、用,也就可以稱作佛。但是眾生迷失了本性具有的三大,妄認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為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就是眾生不能稱‘大人’的緣故。既然不能稱大人,又怎么能聽聞八大人覺經?我們應該知道,眾生雖然迷惑,但是本性中,本來具有的體、相、用三大永遠存在,從來沒有減少一絲一毫,不過就是終日糊里糊涂,隨著境界流轉,暫時的迷失而已。
眾生與諸佛菩薩,只是迷惑與覺悟的差別而已。而佛所說的八項事理,就是要我們眾生各個都能覺悟,能夠覺悟,就是‘自覺’。再依照本經里面的八項道理,勸導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覺悟,就是‘覺他’。自覺和覺他都做到圓滿的時候,自然見性而證入佛的果位,這就可以稱為‘大人’。如果各位同修們,對于本經所說的八項事理,也有所覺悟的話,諸位就有資格稱為‘大人’;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要成佛的話,非覺悟這八種法門不可。
但是,要覺悟這一切事理,必須先求得智慧;有智慧,才能提得起、放得下。求智慧一定要從聞、思、修著手。所謂‘聞、思、修’三慧,就是我們聽聞佛法時,在內心思惟,然后腳踏實地的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對于佛法的道理,才能徹底的覺悟。
‘經’字是通題。經也稱作‘契經’,印度文稱作‘修多羅’,翻譯成中國話,意思就是說‘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
下面介紹‘人題’:
‘人題’就是記載翻譯這部經的年代,和翻譯人以及他的身分等等。
佛教發源地在印度。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他以印度語言宣講佛法,經典當然是印度文字,如果要在中國普遍的流通,必須要經過翻譯——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才能在中國流通。本經是‘后漢沙門安世高譯’。
‘后漢’,是說明翻譯這部經的年代。后漢是中國朝代的名稱。我國漢朝,就是漢高祖劉邦所開創的天下。劉邦統領中國以后,代代相續,傳到一百一十二年的時候,王莽篡位,再經過十五年,劉秀起兵滅了王莽,恢復漢朝。因此,就把王莽篡位以前稱作‘前漢’,前漢建都在西面的長安,又稱西漢。劉秀中興漢室以后,建都在東面的洛陽,稱為東漢,又稱‘后漢’。而這一部《八大人覺經》就是后漢時候翻譯的。
‘沙門’,是標示翻譯者的身分。翻譯人是一位出家的沙門,而不是居士!抽T’是印度出家人的通稱,譯成中國話叫做‘勤息’!凇蔷、勇猛的意思;‘息’是止惡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精勤修習佛法,滅除一切煩惱;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的意思。
‘安世高’是翻譯人的德號,姓‘安’,名叫‘清’,真實的姓名叫‘安清’。這位法師,不是中國人,他是安息國人,以國為姓,是尊重他的人格,和他的國家,所以姓‘安’。
安息國是在漢朝時代的稱呼,唐朝時叫波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
安世高法師的出身不是普通人,他是安息國的王子。當父親做國王的時候,在宮廷中曾經讀過很多書籍,沒有出家以前,對世間學問——天文、地理、術數,都有相當深的修養。在他讀書的時候,曾經讀過一部佛經,受了很大的感動,又有宿世的善根,所以很想出家。但是他是個孝子,父親生病的時候,因為侍奉父親,就暫時把出家的念頭丟開,一方面侍奉父王,一方面協理國家政治;等到他父王去世后,王子應當繼承王位,并且還要守孝三年。在這段期間,感覺到世間的無常,更增加安世高出家的決心。所以等到三年守孝期滿,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而出家修道。
出家以后,研究佛法,博通三藏;同時,還通達好多國家的語言。根據傳記記載,天空飛的鳥類所叫的音聲,他也能夠聽懂。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學,在路上行走,聽到空中飛鳥的叫聲,立刻對他的同學說:‘剛才從我們頭頂上飛過去的鳥告訴我們,馬上會有人送飯來給我們吃!@位同學聽了,以為他是開玩笑,并沒有把他講的話放在心里,走了沒有多久,果然有人送飯來給他們吃,這才使那位同學相信,他的確能聽懂飛鳥的語言。
后來安世高法師,發愿要把佛法傳播到中國,就在我國后漢桓帝建和元年(民國前一七六五年即西歷一四七年)來到中國洛陽城。從那時開始,一直到后漢靈帝建寧年間,圓寂于會稽,就是現在的浙江。在中國二十多年,他常游化于江浙淮一帶,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他所翻譯的經典有二十九部,共計一百七十六卷,而本經也是其中的一部。
‘譯’是翻譯。在這里就是將印度的梵文譯成我們中國的文字。
在還沒有正式開始講經文以前,先簡略的介紹關于這一部經的結構。依照我們晉朝道安法師講經的規矩,把每部經分為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第一、序分:是敘述發起講這一部經的因緣。
第二、正宗分:是真正顯示這部經的宗旨要義,最精粹的部分。
第三、流通分:是說明如何能使一部經能流傳后世,通達十方。
現在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部《八大人覺經》,與普通所講的經典稍微有點不同。大部分的經典,開頭都有‘如是我聞’,最后以‘信受奉行’來做結束。而本經前面既沒有‘如是我聞’,后面又沒有‘信受奉行’,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不完備,但實際上也具備三分。開始的幾句經文:‘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褪切蚍,因為這是本經的總標。從‘第一覺悟到第八覺悟’,是這部經的正宗分,也是本經的重點。最后‘如此八事......到常住快樂’,是本經的流通分。
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為佛弟子’的‘為’,用白話來說,是‘做’的意思!稹侵浮屽饶材岱稹!茏印瘍蓚字,指凡是歸依三寶,修學佛法,無論在家、出家,都稱為佛弟子。所謂‘為佛弟子’就是說,做為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有四眾弟子,也可以說是二眾弟子,這一句經文,進一步講,是無論在家或者出家學佛的弟子。
只要是佛弟子應該‘常于晝夜’:‘!呛愠2粩嗟囊馑;‘晝夜’的‘晝’是白天,‘夜’是晚上。一晝一夜二十四小時,印度當時分為六個時辰,一個時辰等于現在的四個小時。此即印度所謂的晝三時、夜三時,晝夜六時的分法。
‘至心誦念’的‘至心’,就是至誠心。依佛法來說,對于修學佛法要發恒常心,至誠懇切,恒常不斷的修行,才能得到真實的法益!b’是口誦,離開經本,能夠一字一句不含糊的背出來叫‘背誦’!睢,普通說口念,比如念佛、念經,都是用口念。但是這里的‘誦念’,重在心念,就是內心要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
如果我們每個佛弟子,能夠發起真誠恭敬心來學習‘八大人覺’,和修持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八條事理,我們也就可以稱為‘大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前面已經把經題、人題、和序分的經文介紹過了,F在要入正宗分的經文,在此再把序分大概的意思做個交代。序分所講的是要我們學佛的弟子們,在二六時中,以最至誠、懇切、恭敬,而沒有一絲一毫虛偽的心理,對佛法信受奉行,也就是信守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八條道理。
這一段經文,在科判中叫做‘無常無我覺’。能夠覺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不論是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無我的;也就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心中的想法、行為的造作,都是屬于無常而又變異不定的,所以叫‘無常無我覺’。
第一覺悟所講的道理很微細、深刻而又徹底,是啟示我們要覺悟世間的一切是無常的、苦空、不凈而又無我的。這是佛菩薩大人用四念處的道理,勸導我們應該趣向于出世間——常、樂、我、凈的境界。
‘四念處’就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就是第一條所要覺悟的道理。因此,必須先知道這四種觀行是對治四種顛倒的方法,也是入道初步下手的方法。能依四念處觀察修行,就能得到常、樂、我、凈——佛的境界。所以這是修學佛法首先要覺悟的法門。
現在分句來解釋。
‘第一覺悟’:這個法門,在本經八種法門當中排在第一;也是諸佛菩大人所覺悟的第一條道理!X’是覺醒;‘悟’是了悟。所謂‘覺悟’,就是以理智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理,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得到正確而圓滿的了解,就是覺悟的意思。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兩句經文是觀心無常的無常觀!馈褪侨馈^去、現在、未來,遷流不停的意思!g’是指十方,間隔的意思。在每一個三世,各有十方;每個十方世間,也各有三世!篱g’是對豎與橫說的。佛經有云:‘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瘷M豎交羅,互相組織而成,就叫‘世間’,F在所說的世間,也可以說是我們依止地球生活的世間。
依佛法來說,世間有三種:
第一、有情世間:就是指六道眾生,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動物類。因為這些動物類都有情識,所以稱‘有情世間’。
第二、器世間: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大自然界一切環境。因為大自然界是運載人類,供給人類使用的,使人類得以守住的器具,所以稱‘器世間’。
第三、智正覺世間:就是諸佛菩薩,出世圣人的境界。以佛法來說,不論有情世界還是器世界,都屬于夢幻泡影,演變幻化無常,很不實在的。世間無常的‘!,是常住的意思。假定說,一種東西今天是這樣,明天也是這樣,永遠不變化,才叫做‘!。譬如說佛法,在三千年前,佛所說的道理是這樣的,至今還是這樣的,一絲一毫也未改變,所以叫做‘常法’。
‘無!褪钦f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時時刻刻在遷流變化的。以我們生命體來說,也是時時刻刻,剎那不停的產生變化——早晨的生命,絕不是現在的生命。不過這種變化,在我們凡夫來看,是不容易發現。如果人沒有變遷的話,為什么會有年輕與年老呢?只是我們看不到時光的遷流而已。
人的一生太快了。如果說,人生幾十年在感覺上還是蠻長的,但是仔細的算起來,只有短短的兩萬五千多天,實在太短了!有句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覀兛梢杂闷骄呤畾q來乘一下。經上說:‘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句話,佛說的一點也不錯,人的生命實在太短暫!有的好朋友或者親戚,幾天不見,突然間聽說死了!人的生命,就在呼吸間;如果只呼不吸,或者只吸不呼,生命即刻不能存在,這也是無常的證明。
佛在經典中開示我們說:‘眾生的生命體,從出生乃至死亡,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止息的演化,而不能永遠存在于世間!@是說有情世界的無常。有情世界的生命體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森羅萬象,當然也是如此,沒有所謂不變的東西存在。而無情的器世界也有壞滅的一天。佛告訴我們:‘無情的器世界也有成住壞空,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不停的變化!笾嵌日撜f:‘一切有為的無常,是在剎那生滅不停,因緣和合就生,因緣離散就滅,世間是緣生法,緣生法沒有常住不變的!哉f,不管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都是無常的。
‘國土危脆’:‘國’就是國界;‘土’就是土地。就是依報環境,指一切眾生所依住的處所,也是剛才說過的器世間!!褪俏kU不安;‘脆’就是脆弱不堅固。廣大的器世間,既然有成住壞空,所以在這廣大器世間中,所安立的國土,當然也是脆弱不堅固的!4唷摹唷,說明白一點,就像玻璃一樣脆弱而不堅固,永遠不能常住不滅。
就拿我們所居住的國土來說,自有地球國土到現在,已經變了多少遍!拿最淺顯的例子來說,臺灣常有地震,本來是一條平坦的大道,由于地震,變成四分五裂;甚至于土地陷下去,成為一個大窟窿、大斷層,這就是國土危脆的證明。我們中國有句話,更可以證明‘國土危脆’的道理,那就是‘滄海變桑田’。原來是深不可測的大海,每天由于風浪卷泥沙,經年累月的積聚,經過一段時期,就變成桑田;又本來是一塊肥沃的桑田,由于山洪暴發,特殊變化,而成為滄海。臺灣在民國四十八年,發生過一次八七水災,就是這個情形,把良田變成滄海。由以上所說,我們可以證明,世間的確無常,國土的確是脆弱而不堅固。
世間所謂‘千年房屋,萬載樹木’,雖然是稀有,但在佛法來說,這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成、住、壞、空四相輪回,沒有一法是常住不壞的,當體就是‘如幻如化’。就如水中月、空中花,都是幻化無常,危脆而不安穩的。
我們更應該知道,佛法為什么特別說明‘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的道理?就是為了破除眾生妄執‘!男睦怼褪翘扉L地久的觀念。一個人有常住的觀念,就會貪求沒有止境,希望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歸我一人所有。你如此,我也如此,大家都如此,世界就難免發生戰爭,當下就造種種有漏的業因,而受生死輪回的果報。如果我們能依照佛法所說的,了解‘生命的無常,就在呼吸之間’,一切萬法,都是暫時存在而已,就不會被世間上的名聞利養所誘惑,而盲目的追求,造種種有漏的善惡業,受生死的果報,當下覺悟就能得到自在解脫。
以上是說明‘無常觀’的道理。下面一句是說明‘苦空觀’。
‘四大苦空’:這一句是專講‘苦空觀’的。因為這四大常在矛盾、沖突、開闔中不停止的演變。所以眾生才有生、老、病、死的大苦。既然知道身為眾苦的根本,就應該覺悟,不要再被身相所困,不要再執著身體是實有,而生起種種苦惱,能夠這樣的修觀,名為‘苦空觀’。
現在先把四大的意義介紹一下:
第一、地大:就是物質的堅固性。凡是屬于堅固性的,譬如人身體中的毛發、筋骨、指甲、牙齒都屬于地大。
第二、水大:就是物質的潤濕性。人身體中的膿、血、涎(唾)沫、口水,都是屬于水大。
第三、火大:就是物質的暖性。人身體中的溫度和暖氣,都是屬于火大。
第四、風大:就是物質的動性。人身體中的呼吸以及轉流,就是屬于風大。
無論有情世間、器世間,都是由這四大因素交互組合而成的。但是,此地是專指有情世間說的。假如因為冷、熱、燥、濕、風、雨、寒、暑的變化,在彼此間發生矛盾沖突而不調合的時候,必然就會產生種種毛病。平常我們說四大不調,乃至于死亡。所以佛告訴我們,四大組合的生命體,如果有一天不調合就會生;假定四大中,有一大不合作,人就會死亡。
我們學佛的人,如果能用智慧觀察這身體是痛苦的根本,而且是虛妄而不實在的,對任何事也就不會太過分執著與計較。這是我們學習佛法必須覺悟的。
‘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三句是專講‘無我觀’的道理。
‘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有的地方翻譯為五蘊!帯巧w覆的意思。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陰影,能蓋覆我們清凈本性,所以稱為‘五陰’。
上面所說的‘四大’,專就生命方面講的。但是,我們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不但有血有肉,而且還有精神方面的。簡單的說,有情的生命體,是由兩大要素組合而成的:一種是精神,就是佛法所說的‘心’;再一種是物質,就是佛法中所說的‘色’。這里說的‘五陰’,就已經包括精神和物質兩方面。
第一、色陰:指五根接觸五塵所起的一切現象!侵干。
第二、受陰:就是領受、接納外界一切環境的心理作用。
第三、想陰:就是想像。取著外界所映入的印象,因而生起的思量分別的心理作用。
第四、行陰:就是遷流不停的意思。這是說明我們的心理作用,在想事理的時候,不是想想就了事,而是想了又想,由想念而起分別,念念生滅遷流,造作不停。
第五、識陰:有了別的意思。這個‘識’就是我們來先去后主人翁的第八識。
后面四種屬于精神方面。我們的生命體,是四大和五陰和合而成的,并不是實在的東西。
‘無我’:‘我’這個字,是個體和主宰的意思。自己能作主,而不受外界任何環境所動搖,叫做主宰。
何謂‘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就是說色、受、想、行、識,五陰的本身,根本沒有能主宰的‘我’和‘我所’一切環境。因為我們的生命體,只是心、色相依和合而成的,時時刻刻在遷流變化,轉異不停,虛偽而不真實。
生命體是五陰組合的,所以說它‘無我’,就是因為在五陰之中,找不出一個真我。如果說這個身體是我,但是身體是屬于色法,是由四大和合所成的;四大之中,任何一大也沒有真正的我。假如說,四大都是我,那豈不是有四個我?事實上,‘我’只能有一個,而不能有四個,這就證明色陰不是我;色陰既然不是我,那么能看、能聽、能嗅、能嘗、能觸、能知的六根,是不是我呢?如果說能看的眼根是‘我’,其余的五根也應該是我才對,這樣就變成六個我。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真正能主宰的‘我’,只有一個,絕對不是六個。所以不應該妄認六根是我。這么說起來,在見聞覺知當中,亦找不出一個真正的自我,既然知道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和五蘊的假合,受、想、行、識,仍然找不出一個真‘我’。所以在五陰之中,‘我’了不可得,因此,經上說‘五陰無我’。
我們這個生命體,在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都把它看成是一個有主宰、有支配力的自我,稱自己就是我。依佛法來說,是絕對錯誤的。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五陰假合的生命體,沒有實在的自我,本經用‘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兩句來解釋。反過來講,四大、五陰所成的身體,為什么說無我呢?就是因為‘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的緣故。
‘生滅’兩個字,就是念念遷流不停!儺悺褪亲兓囊馑。能夠稱為‘我’,必須永恒不變才對。但是五陰和合的生命體,隨因緣的生滅而生滅,根本就是變化不實的,那里有一個我呢!凡是萬事萬物有生滅,必然就有變異和毀滅的時候。我們這個無常變幻的身體,看起來雖然很少變化,但是仔細觀察,是念念遷流不住,剎那剎那生滅變化。昨天的生命,不是今天的生命;今天的生命,不是明天的生命。因為前后有著生滅變異,故有差別不同,F在的醫學家也說,人身體中的細胞生滅不止,經過七年的時間,生命體的細胞便全部更換一次。這也就是有情的生命體,剎那生滅變異的證明。
‘虛偽無主’的‘虛偽’,是虛妄而不真實的意思。這一句就是說明五陰假合的生命體,是虛妄而不真實,在告訴我們生命不能自主。我們應該知道,所謂‘自主’,就是自己能夠做得了主,能夠支配一切,不受任何外力所動,才能說自主。比如說:老、病、死,是人人都不愿意的事情,但是,不要老還是會老;不要病、不要死,還是會病、會死,絕對不能隨心所欲?梢姷梦覀儗ι荒茏鲋,所以說,五陰是虛假而不能自主。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這兩句是說不凈觀的道理!氖菒涸础菏钦f第六意識心好像水之本源,也是說第六識是萬惡之源。惡緣雖然多,但是都因為貪嗔癡三毒煩惱所引起的。我們假若造五逆十惡一定趣向三惡道,無論是三善道或三惡道,都是這個意識心造出來的。然而,眾生迷惑,只取著妄想、分別、緣慮為心,不知道這顆心,是生起罪惡的本源,并非是我們的真心——它是一個染污不凈的妄識心。
‘形為罪藪’:‘形’是身形,心住在里面,身形是外殼。眾生妄認四大為身,所以造惡作惡,都是從妄心、假身所造出來的。簡單的說,身形就是聚集一切罪惡的處所。因為這個身體作惡多端,所以說它不凈。雖然說‘心’是一切罪惡的導演者,但是,真正造成各種罪惡的工具,還要依賴這個身相。舉例來說,心里想殺人,只不過心里在想而已,縱然我們想了很久,也造不成殺人的罪惡,因為并沒有把人真正的殺死;必定要運用雙手拿刀,透過身形的活動,才能確實把一個人殺死,這才構成殺人的罪惡。以此類推,造作所有一切罪惡的工具,都是心的推想,加上身形的活動而造成的。我們這個身心,是集合一切罪惡的大本營,一切罪惡如果沒有這個有漏的身心,任何罪惡都不可能造成的。所以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我們要曉得,身心就是指身、口、意三業。眾生的三業,能通于惡,也能通于善。如果我們依善法去修行,就生三善道,乃至于成佛果位;如果依染污不凈的惡法去造作,就墮三惡道,受無量痛苦。這善惡兩條路,由我們學佛的人自己選擇。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如是’是指上面的道理。我們做為一個佛弟子,如果能夠依照上面所說的無常、苦空、無我、不凈四種觀,細細的去諦觀、審察,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受用,體會到宇宙人生是幻化、虛偽、不實的;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因此,就應該依教修行,漸漸遠離生死,而得到解脫自在。
這一條道理,是要我們了解身心世界都是無常、無我、苦空、不凈的。必須放下一切,對一切事理不執著,而依本經的四種觀去實地修行,就能斷煩惱,了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這一條是‘常修少欲覺’。這個法門是從上面‘無常無我覺’延續而來的。既然已經知道宇宙人生是幻化不實的,對于身心世界,也就不必過分貪求,才能遠離四顛倒的現實世界,而達到常、樂、我、凈理想的境界。因此,修無常、無我法門之后,還要繼續常修少欲的法門。
‘多欲為苦’的‘多欲’,指所求的欲望愈多也就愈痛苦;就是說,世間人的希求、欲望是貪得無厭的。眾生所追求的欲望境界雖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不出五種——財、色、名、食、睡——五欲。
第一、財欲:就是指世間一切金銀財寶。除養身之外的錢財,其他的也是愈多愈好。世間無論男女老幼,對于金銀財寶,都會生起貪著、迷戀不舍的心理,所以叫做財欲。
第二、色欲:色是色法,是指男女之色,以及世間一切寶物、華屋、美服等種種美好的東西都屬于色法。對于這些東西,世人都很貪求,對于自己所喜歡的更是貪求不舍。眾生所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是為色欲所迷的緣故。所以說,對色欲不能過分貪著。
第三、名欲:除了貪色和貪愛財富以外,又去喜歡貪求名譽、地位。更有一種人,認為名譽可以光宗耀祖,顯親榮己,因此,貪求沒有止息,所以叫做名欲。
第四、食欲:就是貪著種種飲食——山珍海味,甚至于貪食美味佳肴而殘殺生命,所以叫飲食欲。
第五、睡眠欲:就是整天情識昏昧,昏睡如泥。像這種貪睡眠的,叫睡眠欲。
這一句‘多欲為苦’,意思是說: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對以上所說的五欲貪求無厭,為了滿足物欲的渴求,為了自己的喜愛,就對物欲生起無限的追求,永無止境;得到這個,又想那個;得一千,又想一萬,殊不知欲望多,其苦惱也多!因為在求取滿足欲望的過程中,不一定能稱心如意,一旦遭到阻礙,而求不到的時候,就會產生種種的苦惱。所以說‘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這是說,由貪欲而感受到無窮盡的痛苦。這些痛苦,都是由于追求五欲而造種種罪業,使我們在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相繼不斷的奔波,沒有停止過。眾生所以會在生死道上疲勞奔波,簡單的說,就是由于貪求五欲而來的。佛在經典上也曾經告訴我們說:‘貪欲為生死的根本!澯褪鞘刮覀儽娚猩榔诘脑,如果我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遠離貪欲,無作無為。在生活的環境上,隨遇而安,不要貪得無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這是教導我們對治多欲的方法!儆褪菍κ篱g的五欲之樂,不要過多的追求,最好不再去追求!疅o為’就是無作無為的意思。這是自然的道理,拿六塵與六根來說,既然不貪著六塵,六根自然脫離六塵,遠離六塵,所以自然有‘無為’之樂,沒有苦惱。再簡單的說,‘少欲’就是外無所貪;‘無為’就是內無所求。內外既然都不貪求,無所作為,自然得到逍遙自在,再也不會被五欲牽扯在生死苦海里。
‘身心自在’是說自在之樂。身能進退沒有障礙,叫身自在;心能離開煩惱的系縛,叫心自在。也就是說,能離開生、老、病、死叫身自在;如果能除掉生、住、異、滅就是心自在。
經里面說:‘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儆饶苌T功德,無欲更能受無盡利益。簡單的說,九法界眾生都是有作有為,唯有佛一人,才是無所作無所為,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解脫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這一條是‘知足守道覺’。佛說過常修少欲的法門之后,再繼續宣講‘知足守道’的道理。因為貪欲的心沒有厭足,必然就有痛苦,而受生死輪回的果報。因此,要我們覺悟‘貪欲是生死的根本’,而修學‘知足守道’的法門,以對治貪欲的增長。這個法門所要覺悟的,不外乎知足與不知足的差別。前三句是指凡夫不知滿足;后四句是指菩薩能知足。
‘心無厭足’的‘心’,是指一般凡夫欲望的心理;也就是說,貪欲沒有止境,必然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惡。有了罪業,一定要受生死輪回的痛苦。所以一心貪求無厭,那只有走上罪惡的途徑,種下地獄的種子。
‘惟得多求’:我們應該知道,貪求無厭是眾生受苦的根本。眾生誤認緣慮心為自己的真心,把苦當作快樂,好像秋天的飛蛾盲目的向燈火飛撲,從苦入苦而不自知,顛倒之至!眾生多求不止,增長罪惡,貪求之心,好像大海一樣沒有邊際。所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的人,后果是使自己陷在罪惡的深淵里,愈陷愈深,永遠不能自拔。
‘增長罪惡’:世間的貧窮和富貴,雖然在物質上有好壞的差別,但是富有的人,也只能吃一分,住一分,其余的就沒有辦法消受?墒侨说挠褪菦]有止境,才會造成種種罪業,到臨命終時,生前辛辛苦苦所求的一切,一點兒也帶不去,只有所造的罪業,非常堅固的藏在八識田中,由業力牽引,受生死的果報。所以佛法有句話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謹慎。
以上說明眾生不知足的過患,諸位對于這些過患,要時時警惕,不要受它的害,我們應該學習菩薩的行業,以菩薩的行業做榜樣來修學。
‘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這就是菩薩的行業。
‘菩薩不爾’:‘菩薩’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凡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發菩提心而行菩薩行的人,就稱為菩薩。這里說,發心的菩薩,不像貪得無厭的凡夫。因為菩薩是以利他為宗旨,而時常要以自己所有的布施給別人;對于世間一切東西,視為身外之物,根本就不看重,當然不會去多求而造罪業,所以菩薩也就不會像凡夫那樣的增長一切罪惡。
‘常念知足’:菩薩對于現前的生活,常常思念知足;縱然過著淡泊的生活,感到非常的滿足。遺教經說:‘不知足的人,雖然很富有,而仍然以為貧;知道滿足的人,雖然很貧窮,而以為是很富有。知足的人雖然睡在地上,也是非常安樂;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還是感到不稱意!@就是菩薩和凡夫不同的道理。
‘安貧守道’:一個行菩薩道的人,絕對沒有貪欲,而且在貧窮困苦中過生活,也絕不怨天尤人,不因為貧窮而妨礙自己的修道,甚至于愈在困苦中,愈是守道清凈,真正能做到‘人窮志不窮’,這才是真正的安貧守道,人格不窮,就非常的高尚而富有。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安于貧窮而不為貧窮所困,確實是難能可貴的?鬃拥牡茏宇伝,就是一個好榜樣。顏回雖然住在最簡陋的小巷子,一簞食、一瓢飲,別人看見,感覺他太苦了,但是顏回卻感覺很快樂。因為他內心充實、滿足,一心向道。所以他的生活過得很有樂趣,這才是真正的富有。佛法說:‘有道德,有智慧,才是無價之寶;道不窮,才是真正的不窮!@一切都是知足的利益,值得我們效法。
‘惟慧是業’:常念知足的菩薩,為求取無上清凈的智慧和度化一切眾生的事業,他能于淡泊中,過著清貧的生活,依靠‘智慧’修習一切道業!腔邸瘜τ谝粋學佛的人的確很重要。無論在斷煩惱、證菩提的過程中,自利利他的道路上,只要有智慧作先導,絕對沒有阻礙,可以勇往前進。有了智慧,對于事理能夠獲得正確的認識,就是化導眾生,也能做到圓滿與成功,同時更能夠破除無始劫以來深厚的煩惱習氣。由此可見,不論自證化他,都需要智慧才能做到究竟圓滿的功德。若具足圓滿的功德,就叫做‘大富有’;如果不具備功德,就是‘貧困’。
歸納起來說:對于身外之物追求無厭的人,是會增長無邊罪惡的,受生死輪回的果報。菩薩常念知足,具足一切功德,遵守清凈的佛道,所求的是智慧德業,所作的是度眾生的事業。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不應該和不懂佛法的人一樣,只求物質的享受,而應該求取道業法財——永不散失的信、進、戒、慚愧、聞、舍、定慧七圣財,才是真正的大富翁。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這個法門叫做‘常行精進覺’。這個法門最主要的,就是講懈怠與精進的得失。開頭第一句是說明懈怠的過患,下面四句是說明精進的利益。前面我們說過行菩薩道的人,既然是以求智慧和度化眾生為事業,菩薩的慧業絕不是僥幸得來的,是需要從精進不懈中求來的。所以如要驅除懈怠,一定要實行精進求得智慧。
‘懈怠墮落’:‘懈’是一個人身體頹廢松懈;‘怠’是精神懶散而不能集中!畨櫬洹褪菑纳贤侣,而不向上的意思。這是說,學佛的人,如果時常身體頹廢,精神放逸而不集中,必然就會墮落,想要再上進是很難的事。對于上求下化的功德,自利利他的事業,自然完全失去興趣,不想精進。甚至于對一切有利益眾生的事情都不去做,這是一切惡道的根本,也是懈怠的過失。
‘懈怠’是二十隨煩惱中的八大隨煩惱之一,它的特征,就是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昏昏沉沉毫無進取心和責任心,整天非吃即睡,甚至于虛度一生的光陰。我們眾生有這種煩惱,是從身見生起的,因為太愛惜自己的身體,細說也就是我見過重。所以稍微勞動,就怕辛苦,惟恐損壞身體。例如我們學佛的人,參禪怕腿痛,學教怕傷腦筋,念佛怕口干,這些都是由身見而生起的煩惱,障礙我們精進修道。所以懈怠的人,絕不能成辦大事。經上說:‘懈怠是一切行門的累贅,在家人如果懈怠,連衣食都不能供給,事業更不必說;出家人如果懈怠,就不能出離生死之苦!蛇@里可以知道,懈怠的過失,也就是墮落三途的業因?偠灾,一個人如果懈怠、放逸的話,無論是士、農、工、商,都不可能有成就。舉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世間很多是因為懈怠淪落為乞丐的,也有富貴的人,因為懈怠而變成貧乏的人,這都是因為懈怠墮落而造成的。學佛的人,那更不能懈怠,必須覺悟懈怠的過患,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如果有懈怠的壞習氣,要約束自己改正,遠離懈怠,才不妨礙我們的進修。用什么方法來對治懈怠呢?
‘常行精進’:純一不雜叫精;勤而不退叫進。對于一切善法,能夠勇猛不退,精進不息,努力去做,叫做‘常行精進’!M’就是對治懈怠最好的方法。我們對于修學佛法或者是對一切善事,必須提起精神,立定腳根,有百折不回的毅力,才能圓滿成功。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员仨毘P芯M。精進最主要的就是要‘!、要‘純’。比如說,對于自己所修的法門,要專一而不可復雜。修凈土法門就一門深入,如果三心二意,一下子修凈土,一下子修禪宗,那決定不可能有成就的。我們應當知道,如來所說的三藏十二部分教,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無非是應機施教,門門都可以達到清涼地。原則上,還是必須‘精’進,才能得到利益。經上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偠灾,對于自己所修的法門,一定要專一,并且要精進而不懈怠,才可以稱得上常行精進。如果一曝十寒;那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精進是六度里面的一條,菩薩修習一切梵行,成就道業,或者是教化眾生的事業,都是以精進的力量推動,而完成使命。然而精進的可貴,就是要有恒常心。古大德說:‘勇猛心易發,恒常心難持!纱丝芍,雖然精進,更重要的是恒常心。任何事業,只要有恒常心,不斷的精進努力去做,沒有不成功的。遺教經說:‘譬如小小水長流,則能穿石!@就是說,水滴雖小,如果不斷的流,也能把堅硬的石頭穿通。又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灰覀儼l心,一直往前去做,世出世間的一切事業,都能成就。不過佛法所說的精進,是專指努力修善方面所說的,不能用于作惡。假定用于作惡方面,而且日夜不斷的去實行惡法,不但善法不能精進,反而增長惡法,最后一定墮入三途。諸位要了解這一點,我們能明白對善法精進的道理以后,就得發起精進心,努力向善的方面去做,不論環境上有多大壓力,不管前途有多少障礙,一定要奮勇直前,不達到目的絕不停止,這完全是精進的力量,有了精進的力量,才能斷煩惱、出三界、了生死。
‘破煩惱惡’:‘煩惱’的‘煩’是昏擾,‘惱’是擾亂。煩惱都是由于貪、嗔、癡三毒的擾亂,擾亂身心不得安定,凡是逼迫身心痛苦的,都叫做煩惱。依佛法來說,眾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之多,而大乘唯識學說有六種根本煩惱,和二十隨煩惱,而且從貪、嗔、癡三毒煩惱可以開展出來無量無邊的煩惱。煩惱在有情眾生身心中,屬於潛在的惡勢力,時常擾亂我們的身心,它能誘惑我們造種種的惡業。所以世間許多的罪惡,都是由于身心煩惱加上外界的誘惑、擾亂,在昏沉迷惑的情況下造成的。如果我們要得到身心清凈,不造一切罪惡,唯有常行精進,來打破煩惱,煩惱一天不破,就一天不能覺悟。但是,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煩惱就跟隨著我們,煩惱的惡勢力極為深厚,若沒有大勇猛的精進力量,是不可能撲滅的,能摧毀煩惱,身心才能得到自在,才能了知煩惱會殺害我們的法身慧命,使我們沉淪三界六道不能出離。我們修學佛法,運用智慧光明和精進的力量,破除一切煩惱的惡法。因為智慧的光明,能照破黑暗的煩惱。維摩詰經說:‘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哉f破煩惱惡必須要有智慧。
‘摧伏四魔。出陰界獄’:‘魔’梵語叫‘魔羅’,翻譯中文叫‘殺者’,又名‘奪命’。它能損害善法,殺奪眾生慧命。智度論說:‘奪慧命,壞道法,傷功德善本,常行放逸而害自身,是名為“魔”’。依佛法來說,魔有四種:
第一、‘煩惱魔’:就是貪欲等煩惱,能擾害我們身心不得安定。修行人最主要的是身心安定,有了煩惱就不能自主,它會引誘我們的心向外奔馳,使我們對正法懶惰懈怠,不能如法修行,所以叫煩惱魔。
第二、‘五陰魔’:就是組織生命的色、受、想、行、識五種陰魔。通常我們叫做五蘊,就是我們身心生命體的要素,這個生命身體,本來是我們修學的最好工具,但是,因為我們不會好好的運用,不但不能使善業增進,反而成為制造罪惡的工具。因為眾生日夜貪求五欲的享受,因此,障礙我們修行正道,所以稱為五陰魔。
第三、‘死魔’:就是無常魔,它能斷人命根。我們發心學佛,希望一生成就,但是剛剛修學上軌道的時候,無常來臨,使我們道業未成,已經斷送命根。實在是修行人極大的魔障!譬如說,一個人死了以后,能夠再換一個新面目來到世間,就算生在人道,是否還能聞到佛法?誰也沒有把握。由此可知,死魔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而唯一對治的辦法,就是勇猛精進不懈怠。就像佛陀開示我們,掌握今生,在這一生成就了生死大事,自己的生死自己主宰,就能得真正的大自在。
第四、‘天魔’:就是欲界大自在天的魔王,他能破壞我們的善法。三界內眾生如果信了邪魔外道,就是魔王的眷屬,魔王就生生世世牽著我們的鼻子走。發心修學佛法的人,當我們修持有了相當的成就,即將了生死的時候,天魔必定就來擾亂,使我們不能精進修行道業,這就是天魔。
‘出陰界獄’的‘陰’,就是五陰,前面已經說過!纭褪鞘私,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屬于六塵,六識也是色、聲、香、味、觸、法。合起來就是十八界!纭墙鐒e、界限。因為諸法,法性各有差別,各個不同。比如眼睛只能看不能聽;耳朵只能聽不能看,......,六根各有所司,各不相涉。色塵只是色,絕不干涉聲塵;聲塵就是聲,也絕不干涉色塵。人們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沒有一時一刻不在五陰十八界里面生活的。它們動作的善惡,可以使人升沉,它們動作的結果,可以帶給人們苦和樂,人們生死輪回,輾轉六道,都是五陰十八界在背后操縱。所以這個陰界好像牢獄,菩薩努力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然后出離這個陰界牢獄之苦。
修行人經常有這四種魔的擾亂,一定要把它摧毀降伏,才能解脫自在。所以要以最大的努力,勇猛精進力才能破煩惱惡,摧伏四魔,斷諸塵累,出陰界的牢獄,才能了生脫死,解脫自在。
如果懈怠而不努力用功,是會墮落的。所以修學佛法的人,必須不斷的精進,惟有以精進才能對治懈怠,才能破除種種煩惱惡法,摧伏一切魔障,出三界,了脫生死。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本經所說的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八種事理當中,從第一條到第四條所覺悟的道理,可以說是偏重于自利方面;從第五條到第八條的四種覺悟,可以說偏重于利他方面。無論大、小乘佛法所說的自利或者利他,實際上是分不開的。因為小乘的自利中,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內;而大乘的利他,也必須先自利而后利他。所以說,自利利他是分不開的。
現在解釋‘多聞智慧覺’:這個法門所要覺悟的,是講有關于眾生生死的根本和來源。眾生與佛是沒有分別的,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有生生死死的業報現象。佛經講:‘無明為父,貪愛為母!驗橛羞@種愚癡的業因,所以才受生死流轉的痛苦。
‘愚癡生死’:所謂‘愚癡’,就是無明,就是不了解諸法的真實道理,因而妄想執著世間一切都是實有的。于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間和器世間,都是由業力所感召的,是眾緣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迷惑不覺悟,所以說無明。如果把‘愚癡’兩個字分開來解釋,愚——就是闇昧無知;癡——就是不辨是非道理。由于事理認識不清,愚癡闇昧造作惡業的因,而感受生死的果報;所以輪回六道,生生死死,曠劫輪回永不休止,永遠得不到解脫。所以說‘愚癡生死’。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廣學多聞’是對學問要多學多求,包括世間法在內,凡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要博學多聞。
這里所說的‘博學多聞’,完全指修學佛法說的。菩薩知道眾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轉,是由于愚癡無明而來,如要跳出生死的苦海,惟一的辦法就是破除無明黑暗。要破無明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要有智慧!恰怯羞x擇判斷的能力;‘慧’是有判別善惡邪正的功用。能夠通達世間一切事理叫做智慧。智慧能度愚癡,智慧好比光明,愚癡好比黑暗,黑暗與光明絕對不能共存的。所以菩薩就常常思念,要怎樣廣學多聞,以便增長自己的智慧。佛告訴我們,要增長智慧,必須要廣學多聞。
發心的菩薩,無論是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眾生,都必須有廣博的學問和智慧。維摩經上說:‘多聞是道場,多聞是行政!召t十大愿王的‘常隨佛學’,都是提示我們多親近十方諸佛,及諸大善知識,廣學多聞清凈莊嚴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學佛法的人,絕不能孤陋寡聞,如果孤陋寡聞的話,就不能破除愚癡,而證得清凈智慧和成就無礙辯才。
‘成就辯才’有四種:
第一、‘法無礙辯才’:對于一切萬法的名相分別無礙,是法無礙辯才。
第二、‘義無礙辯才’:對于一切法的道理,能明了通達,叫義無礙辯才。
第三、‘辭無礙辯才’:言辭辯說無礙,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辭無礙辯才。
第四、‘樂說無礙辯才’:對于佛教的道理,能夠隨順眾生的根機,很樂意為眾生說法,是樂說無礙辯才。
這里是說,從廣學多聞中,增長自己的智慧,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實義,而且可以成就無礙辯才,宣說如來的正法,教化一切所應該度化的眾生。因為沒有智慧和辯才,說法度眾生,不能引人入勝;度眾必須還要善巧方便,言詞通暢,應機說法。因此,我們要成就無礙辯才,度化眾生,就要多學習世出世間的知識,說法一定能自在無礙。
‘教化一切。悉以大樂’:‘教化’就是教導勸化,教人化惡為善,破迷開悟!畼贰褪强鞓,所謂‘大樂’,就是出世間的快樂,是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靜樂。
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從上面接下來的,就是說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成就無礙辯才以后,就應當說法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去惡向善,都能得到無上菩提涅槃的大樂。
總結以上說明,就是一個真正發心的菩薩,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眾生,但是眾生根性不同,當要教化的時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們。教化眾生,必須具備‘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這些條件,然后才能應機施教,使一切眾生得到無上的快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這一個法門叫‘布施平等覺’,也是諸佛菩薩所覺悟的道理,我們學佛的人更應該學習。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貧’就是貧乏,缺乏財物、衣服、飲食一切物資叫做貧;‘苦’就是逼迫的意思。由于無衣、無食,所被饑寒逼迫而受痛苦。因為貧窮困苦,到忍無可忍的地步,就生起種種的怨恨心——怨天怨地,怨父母沒留遺產,怨妻子兒女給他拖累,怨師長、親戚不肯提拔,并且怨恨朋友鄰里不與周濟。像這種怨天尤人的心理,就叫做‘貧苦多怨’。
‘貧苦多怨’最容易‘橫結惡緣’。因為貧苦的環境,怨恨的念頭積聚于心,怨氣沖天而不能自主的時候,就會產生種種不順人情的舉動,不是張三不對,就是李四不好,由怨恨而生嗔恚,所以在態度上,變成驕橫無禮,因而造作一切惡業的因。有比自己強的人,會生嫉妒;由于嫉妒而失去理智,對待一切人,都有不滿的惡意,或者不顧一切,強辭奪理,為非作歹,于是種下惡趣(三惡道)的業因,而受流轉惡趣(三惡道)的果報,不得出離。
人生在世,各有所因,各有所緣,富、貴、貧、賤是有前因后果的。前世造慳貪的業因,必然就感受貧困的果報,根本不必怨天尤人。如果貧苦的人,能夠了解因果的道理,就不會多怨,而且還會一心向善。貧苦的人只要努力勤勞去做,沒有不成功的。俗話說:‘人窮志不窮!杂卸嗌俑患澤藤Z,都是從艱難困苦中奮斗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有志氣。佛法中說:貧、富、貴、賤,都是與前世因果有關系。不應該怨天尤人,橫結惡緣。無論環境如何貧窮困苦,只要能安分守己,奮發有為,又能盡力修善,與一切眾生多結善緣,勤勞努力,前途絕對是光明的。至于‘廣結善緣’,是說與人相處,應該互相尊敬對方,互相幫助,共同維護社會的安寧,造福人群,使每一個人都能過著良好的生活。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是說明菩薩和眾生不同的地方。凡夫因貧窮而常常與人橫結惡緣,這不是解決貧苦的辦法,所以菩薩就實踐布施行門,布施一切眾生,而不分怨親,一律平等的惠施。布施有三種:
第一、財施:就是以錢財和物品布施給別人。
第二、法施:就是對人說種種法,包括世出世間法。持菩薩戒的人,如果有人來求佛法,不為人說一句一偈,這是犯戒的,因為菩薩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再者,能為人解說不明了的道理,也稱作法施(法布施)。
第三、無畏施:就是安慰救護一切眾生,使他人離開危險恐懼。
‘等念怨親’的‘等念’,就是心念平等而不生分別;‘怨親’,害我者稱為‘怨’,愛我者稱為‘親’。這是說,發心行布施的菩薩,不但深深了解上面所說的貧窮多怨的情形,而且胸襟開闊,沒有人我之見,所以才沒有怨親的分別,而實行布施一切眾生——用自己所有的財力、物力,以平等心布施給需要的人,使他們得到真實的受用。菩薩度化眾生,以布施為第一殊勝的法門,在六度、四攝法中,都以布施排行第一,這是表示一切行門,必須從布施下手,凡是能做到扶危濟貧、急公好義,就是菩薩大無畏的精神。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學習菩薩的胸襟、行為,能有一分力量,就做一分,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并且能怨親平等。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念’就是不記念;‘舊惡’是過去曾經有的惡緣!辉鳌褪遣辉骱;‘惡人’就是為非作歹的人。這里是說,菩薩以大悲心為體,因為眾生的痛苦,而生大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沒有怨家與親人的分別,一律給予平等的惠施,而且所要度化的眾生,即使是過去曾經有惡緣的仇人怨家,也不記掛他們的舊惡,更不起憎恨心,用以德報怨的心去度化他們,使這些不善良的惡人,在佛法中,得到佛法的利益,而能改過向善。尤其菩薩可憐他們的愚癡,所以在菩薩的眼里,這些作惡的眾生,都不是他們自己故意要做的,而是受無明煩惱的趨使,控制不了自己,才為非作歹,才造出無量無邊的罪惡,我們怎么忍心去憎恨他、討厭他呢!
要曉得一個人不可能沒有過錯。書上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灰^能改,就應該好好地善待他們,以慈悲心去勸導他們,使他們走向光明的大道,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不應該再記恨他們過去的罪惡。所以書上又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Q缘馈俗踊仡^金不換’,都是說明知過能改的可貴。佛法說:‘懺悔即清凈!绻苤琳\恭敬的禮佛,就能懺除業障。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學菩薩的心胸,不記恨惡人,多寬恕別人。世間法也說:‘寬恕別人是美德!苓@樣做,也就是當前大慈大悲的菩薩。
這一段的大意是:因為貧苦而產生怨天尤人的心理,因此與眾生橫結惡緣,而造了惡業的因。菩薩覺悟到‘因果循環’的道理,于是就實行布施——怨親等施,使一切眾生,獲得惠施的利益;更不記念人過去的舊惡,也不憎恨現在作惡的人,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以上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七覺悟叫‘出家梵行覺’。說明真正發心出家的利益。
‘五欲過患’的‘五欲’,除了財、色、名、食、睡而外,還有色、聲、香、味、觸五塵!畨m’就是塵俗,五塵的本身就是惡法;其中的‘觸’比起財、色、名、食、睡,更要不得。五塵如果沒有五根的話,五塵就不能發生任何作用。因為五塵之中,各有滋味,能令眾生生起貪愛之心,而這五塵之欲,比財、色、名、食、睡更能誘惑人,并且沒有滿足的時候。如果被五塵之欲牽著走,那真是沒有止境,會造作罪業,惹種種的災禍,而受生死輪回的果報!逵钦系K我們修道的根本,假若不趕快的覺悟,而積極的消滅它,絕對沒有辦法證得圣果的。這一句最主要的是叫我們覺醒貪求五欲是煩惱生死的過患。所以佛陀教誡我們,應該要清心寡欲;如果貪著五欲的享受,是會招來痛苦的果報。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世樂’就是世間的欲樂。這是說,五欲不但是學佛的人應該遠離不染著,就是世俗的在家人,亦不可以過分貪染欲樂。因為眾生沉淪在生死苦海中,就是由于五欲的過患而引起的。五欲之樂,確實含有毒素,過分貪染,一定被它所毒害。我們可以看看社會上,有些沉迷在五欲中的人,沒有一個有好后果的。我們應該知道,學佛的人,對于五欲之樂,如果貪戀不舍,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況且所謂的世樂,實在不是真樂。因為世間的五欲之樂是苦樂,只有迷惑的人,才會把苦因當作快樂。學佛的人,雖然身體居在塵勞之中,要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著,心地恒常保持清凈不染。因為居家學佛的居士,能修學佛法,并且要護持三寶,絕不是等閑之輩。所以更不能貪著世間的五欲快樂,傷害了清凈心。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三衣’就是出家人身上所披的五衣、七衣和九衣。九衣以上通稱大衣,也可以說是大禮服!呃彙浅黾胰怂玫氖称,梵語叫‘缽多羅’,中國話叫做‘應量器’。質料不能華麗、名貴,只限于用鐵或是泥瓦制造的,容量隨各人的食量,所以也叫‘應量器’!ㄆ鳌褪嵌Y佛所用的器具,凡是放置在道場中的一切器具,都稱作法器,所謂‘法器’,是表法的意思,‘以事即理’。好比寺院,早晨擊鐘,就是為了破醒昏睡長眠的眾生,警醒我們提起道心,用功拜佛、修行;晚上打鼓,就是為了啟示無明闇昧的眾生,叫我們不要昏沉,雖然應該休息,但是心要安住在道上。佛門中‘暮鼓晨鐘’,擊鐘打鼓是事相,由事相顯發所包含的道理,以這一切道理,來破除我們的迷惑,能夠開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斷煩惱、了生死、證菩提。這就是這些法器所包含的深奧義理。所以凡是設在寺院里佛殿上的每一件器具,都是禮佛、拜懺、作佛事用的,鐘、鼓、大磬、木魚等這些都叫法器,它的抑揚頓挫,都有定律,使人聽了生起深思,幫助啟發道心。在臺灣沒有大叢林,只有在傳戒或者道場中上午供的時候,能聽到大佛殿上悠揚高唱贊頌,佛門稱作梵唄。往往有人會被這些梵唄音聲感動得掉眼淚,所以我們唱頌時,一定要唱好,因為這是唱給外人聽的,同時也是度眾生的法門之一!、瓦缽、法器’,本來都是出家人所用的東西,世間人也要知道思念,因為眾生心境,好像獼猴爬樹,念頭剎那不停的轉動,不是念惡就是念善,而且念善的時候比較少,念惡的時候比較多,這樣日積月累,罪惡自然多。所以世尊叫我們常念‘三衣、瓦缽、法器’,久而久之,自然生長道心,道心一發,自然發愿出家。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志愿出家’:就是犧牲愛欲,辭別父母,剃發出家,過著淡泊清凈的生活,名為出家。出家有四種:一是心出身不出,二是身出心不出,三是身心都出,四是身心都不出。
‘守道清白’:在家學佛的人,不可以染著世間的五欲之樂,出家人能絕欲斷愛,的確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如果不是宿根深厚,絕對做不到的。所以世尊常常贊嘆說:‘出家是大丈夫的事業,絕不是普通人或者王侯將相所能做得到的!热怀黾,就要遵守清凈的律行,并且研習世尊所說的一切教法、經典,先求自利,而后作利他的菩薩事業。
‘梵行高遠’:‘梵’是清凈無染的意思;‘行’是精進修行的意思;‘高遠’就是自己所修的是清高遠大的清凈梵行。這里是說,出家后勤修身、口、意三業清凈的梵行,所以說‘梵行高遠’。等自己修道有了相當的成就,再去教化一切眾生,也就是說‘自利而后利他’!缺磺小,‘慈’能給眾生快樂;‘悲’能拔除眾生的痛苦。平常說拔苦與樂,是說對待一切眾生,不可以分界限,要平等對待,拔除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度A嚴經》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大悲大愿,才是菩薩舍己救人的精神!缺欠鸱ǖ母咀谥,是大乘法的主體,一切佛法也可以說,都是從大慈悲心發揮出來的。如果沒有佛法,就沒有諸佛菩薩;如果沒有慈悲心,諸佛菩薩絕對不會應化世間度眾生的。所以佛法中說:‘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纱丝梢,佛法也就是慈悲清涼法。
諸佛菩薩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以慈悲心為前導,服務一切眾生,為眾生而努力,從來不為自己想。所以有‘慈悲’才能真正的利益眾生。我們學佛的人,既然都想成佛,應該發起慈悲心,隨一切緣,盡一切能力服務他人。
總而言之,‘五欲’是生死的過患,雖然是在家學佛,也不可以染著世間的五欲之樂,應該常常思念出家人,日常生活上所用的三衣、瓦缽、法器,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立志發愿出家。出家以后,更要遵守佛陀所說的出家正道法,依法實地修行,過著三業清凈的生活。自己修行成就而后作人天師,以不著相的慈悲平等心,度化一切眾生,這是志愿出家,應當做的事業。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鄲罒o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這個法門叫‘大心普濟覺’。
‘生死熾燃?鄲罒o量’:‘生死’有兩種,第一種是‘分段生死’,就是六道凡夫的生死;六道凡夫造業受報,生死輪回不已,所以叫分段生死。但是,凡夫也具有變異生死。第二種就是出三界外,聲聞、緣覺、菩薩的‘變異生死’。圣人雖然離開分段的身體生死,但是還沒有證到圓滿的法身理體,在心念上還有生、住、異、滅剎那的四相遷流。有情眾生的四相遷流,是生、老、病、死;無情的四相是成、住、壞、空。變異生死比喻說從十住到十行,從十行進入十回向,乃至于成佛,名之為變易生死。
‘熾燃’是形容烈火熾燒的意思。這里是說,還沒有覺悟到解脫自在真理的時候,眾生的根身,在升沉不定的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輪回六道沒有出期。從無始以來,受著生死痛苦的煎熬,猶如熾燃的猛火燃燒一樣,當然是有無量無邊的苦惱。所以說‘生死苦惱無量’。眾生的痛苦,雖然無量無邊,但是佛法把它歸納成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苦?偠灾,就是因為有以上所說的種種煩惱,才會有生死熾燃的大火燃燒眾生的身心,產生無量無邊的痛苦。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是說明菩薩慈悲利他的心愿。大乘是對小乘來說的,‘乘’有運載的意思。我們拿車輛來作比喻,大乘佛法就比喻為大車,能運載很多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說,大乘佛法能普濟一切眾生;普通車子比較小,把小車子比喻小乘佛法,運載的人也一定少。大乘法不但要自己成就佛道,求解脫自在,還要發大乘心,將解脫自在的方法,教化一切眾生,使每一位眾生也都能達到了生脫死,到達解脫自在的彼岸。這是說:發起慈悲心,普遍救濟一切眾生的菩薩,他們深深地覺悟‘生死熾燃,苦惱無邊’的道理,不但求自己的生死解脫,更要立志解救一切眾生,而發起大乘的慈悲心愿,滅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大利益,使眾生都能出離生死苦海,而且決心做到普遍救濟一切眾生。
‘愿代眾生。受無量苦’:這是說明菩薩普濟眾生,舍己利人的精神。發大悲心愿的菩薩,犧牲自己的一切享受,忍受眾生給予的一切煩惱,愿意代替眾生受無量苦,而不愿意眾生自己受苦、這才是菩薩救苦救難的偉大精神。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里最主要是說,菩薩利他的慈悲心!吘埂菑氐椎囊馑;‘大樂’就是大菩提寂靜樂。菩薩度化眾生,愿意代眾生受苦,目的無非是使眾生成佛。發心的菩薩,他更深切的覺悟到,只有代眾生受苦,不是徹底的辦法,還不能算是完成廣大的悲愿和度眾生的任務,必須要更進一步,令諸眾生永斷煩惱生死,得到無上菩提法樂,才算是菩薩圓滿了度化眾生的悲愿。由此可知,菩薩的真正精神是‘利他’的。在菩薩的眼光里,天下沒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因為發大悲心的菩薩,感覺眾生的苦惱是可憐愍的,為了救濟眾生,就是自己肝腦涂地都在所不惜;只要眾生得到安樂,他愿意勇往直前的去做,絕不因為有了危險,退失自己度化眾生的大悲心愿。我們更應當知道,佛法說的利他,不是單純的利他,而是在利他之中,也含有自利。因為利他的本身,就是一種功德,如果能夠多做利益眾生的事業,也就是為自己多積功累德,世間沒有所謂勞而不獲的,問題就在于我們肯不肯去做。
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互相勉勵,向著這一條道路往前走,只要能夠不斷的精進努力,一定能做到自利利他,事業功德圓滿的。這個法門再作個簡單的介紹:生死熾燃的苦惱是無量無邊的。因此,菩薩發起大慈悲心愿,慈濟一切,代眾生受無量痛苦,使一切眾生得到諸佛究竟的大涅槃寂靜之樂。這就是所謂的‘大心普濟覺’的道理。到這里,本經的正宗分經文全部介紹完了。下面是結嘆的經文,也是三分科式的流通分。在結嘆經文中,首先說明自利,而后說明利他,最后是說明誦念本經所得到的殊勝利益。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上面所說的八項事理,是本經的總綱,不是普通三界內的天人,或者是二乘人所能覺悟得徹底的。這些道理,乃是十方三世諸佛自覺化他,覺行圓滿的道理,也是諸大菩薩自行化他的德業妙行,并且也是發心行菩薩道,自利利他的道理。這八種道理,也是成就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的妙法門。如果我們能依照這些道理去修行,就能從凡夫的生死地,趣向于佛的境界。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自利成就功德。
‘精’,純一不雜叫精;‘進’,勤而不退叫進!ㄉ怼褪且磺泄Φ聢A滿,離一切障礙,而積聚恒河沙數的殊勝功德法。法身也是理體的一種代名詞!鶚劇羌澎o安穩自在的意思。涅槃有四種:
第一、自性清凈涅槃:自性是眾生的真如本性,本性是清凈不染的。眾生雖然被煩惱蓋覆,但是,本性并沒有被煩惱所染污,它仍舊是清凈不染,不生不滅的理體,所以稱為自性清凈涅槃。這也是每一位眾生本來具有的‘佛性’。
第二、有余依涅槃:我們這個有漏的身體,就是生命的依靠;身體的存在叫做‘有余依’。比如當時佛在世的時候,有弟子們已經證到圣果,但是他們的身體還存在于世間,所以稱為‘有余依涅槃’。如果把身體也舍掉,連微細的痛苦也沒有,證得永寂涅槃。
第三、無余依涅槃:沒有所依的身體,叫做‘無余依’。修行人,內心得到解脫,同時也舍棄有漏的色身,入到空寂的境界,叫做‘無余依涅槃’。
第四、無住處涅槃:無住處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這是大乘圣人獨有的,小乘圣人所知障沒有破,不了解生死和涅槃,本來沒有差別的道理。所以只求了生死,而貪得涅槃之樂。但是大乘人煩惱障、所知障已經斷盡,證到了實相般若,來去自如,不住生死,而且也不住涅槃,所以稱為‘無住處涅槃’。
眾生只有前面的第一種,小乘極果的圣人有前面的三種,唯有大乘圣人,破除了無明,證得了法身,才具足四種涅槃。
‘涅槃岸’的‘岸’,是一種譬喻,依佛法來說,眾生在凡夫地受生死輪回,中間有煩惱的障礙,才不能了脫生死,而成就佛的果位。所以就將眾生的‘凡夫地’譬喻做此岸,‘煩惱’比喻做中流,佛的‘涅槃地’,譬喻做彼岸。涅槃的境界,是我們學佛的人,共同想要求得的,我們時常聽經、念佛、拜佛,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假若我們也能依照前面所說的慈悲和智慧的行門,努力精進修學,一定能到涅槃彼岸。
‘精進行道’:是說菩薩覺悟前面所說的八項事理以后,不論任何時間,一心一意的勇猛精進,腳踏實地的依教奉行,永離生死罪惡的痛苦,得到寂靜自在的大樂。
‘慈悲修慧’:是說菩薩要想成佛,必須先修般若。像本經前面所說,一切道理都是用甚深般若智慧去觀察,才能徹底覺悟。所以本經前面有‘惟慧是業’的語句。但是菩薩修慧是自利,同時還要發大慈悲心,教化度脫一切眾生,而成就‘般若德’。
‘乘法身船’:法身是理體,遍一切處,沒有形相、音聲可得。為什么稱為船呢?這是說菩薩自利利他,普度無量眾生,萬行具足,;蹮o缺,證得法身理體,就比喻作法身船,也就是菩薩所成就的‘法身德’。
其實,慈悲和智慧的法門,是菩薩教化眾生,與樂拔苦的最方便,是不可缺少的德行。假若沒有慈悲心,就不能叫做菩薩。但是有慈悲沒有智慧的話,就不能辨別邪正、是非;也不了解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性,因此不能對癥下藥,治好眾生種種病痛;甚至于自利,也不可能做到圓滿。菩薩修智慧,他的宗旨就在如何從有漏的聞、思、修三慧,不斷的努力精進,以求取真實無漏的智慧現前,而能成就法身德。修學智慧和慈悲,也就是菩薩悲智雙運的表現,才能功德圓滿,乘法身船到涅槃岸。以上經文是自覺功德的科文。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圣道。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利他的功德。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的‘復還’就是乘愿再來。這兩句是說,諸佛菩薩自己得到莊嚴、自在、涅槃的境界以后,還不能忘記處在黑暗、痛苦、生死中的眾生,因而不住涅槃,隨機度化,發大慈悲心,乘愿再來,度脫一切眾生,使眾生都能得到無余涅槃。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圣道’:這是說菩薩倒駕慈航,到生死大苦海中來,教化眾生所用的方法,是前面所說的八種覺悟的法門,以這些法門開示化導迷惑的眾生,教導眾生自己去觀察,覺知生死,并依如來的正法,觀察我們痛苦的來源。這些痛苦的原因,就是因為迷惑而造下了業因,由于種種業而流轉六道,今生僥幸得到人身,如果能更深一層了解自性本空,當然煩惱也是性空的。如果能了達迷惑的本性,是空寂的道理,還有什么生死痛苦可言。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了解這個道理,假若還不修學圣道,生死的大苦還是不能解決的。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舍棄五欲,并且還要至心修學如來的圣道,才能解決生死的大苦。圣道雖然很多,但是在本經是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八種圣道法門,這八種圣道法門能破除人我知見,證得無上菩提。由此可知本經的八種圣道法門,對于修學佛法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段經文從‘復還生死’到‘修心圣道’,雖然經文很短,卻已經把教化眾生的方法,完全敘述出來了?梢姷帽窘浭谴、小乘自利利他的無上法門,所以我們應該學習。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這是流通分最后的經文,稱作‘誦念得益’。也就是總結前面八種法門,可以廣泛流通,勸勉修學得利益的經文。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這里是說,假若我們是歸依三寶的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如果能夠志心恭敬八大人覺的道理,誦其文,思其義,行其事,念念不忘這個法門,以這個法門為老師,隨順經文中所說的法門,能恒常不間斷,就可以在念念之中,滅除無量的罪業。
在這里我們應當知道,眾生從無量劫以來,所造的是無量無邊的罪業。佛經上說:‘眾生的罪業,如果有形相的話,盡虛空界也容納不下!纱丝芍,眾生的罪業有多少!不過眾生的罪業雖然多,只要我們生起正念覺悟的心,就能滅除無量的罪業,這也就是佛法不可思議的地方。對于生起正念覺察之心,能滅除無量的罪業,我們舉出一個公案來證明這種道理。
從前有一位禪宗的大德,叫做高峰妙禪師,他自從出家修道以來,對于打坐參禪,非常虔誠精進,也許他過分用功而引起身體的疲勞,在盤腿坐著參禪的時候,時;璩链蝾,而障礙禪功的精進。禪師為了要對治昏沉的煩惱,就自己跑到高山上絕壁處,坐在絕崖上面,面對萬丈深淵,警誡自己說:‘現在不能再打瞌睡,不然生命就危險!^一兩天,怕打瞌睡掉下去摔死,就提心吊膽,精進用功不敢打瞌睡;過了幾天,警覺心慢慢淡薄下去,這個時候又開始打瞌睡了。有一次昏沉得很厲害,身體一搖動,就掉下去了,禪師心里想:‘這一下子真的沒命了!墒呛芷婀值氖,妙禪師摔到半山腰的時候,好像有人把他抓住,而且把他捧下山來,妙禪師仔細一看,就是一位身披鎧甲,手執寶杵的韋馱菩薩來救他的命。妙禪師心里想,我修行能感應韋馱菩薩的護持,那必定很了不起,因此生起一念驕傲心,就請問韋馱菩薩說:‘在這個世間,像我這樣精進用功的人,到底有多少呢?’韋馱菩薩看到禪師生起驕慢心,就很生氣的回答說:‘世間像你這樣用功的人,多如羊毛;像你這樣貢高我慢的修行人,我五百世不再護你的法!f完這些話之后就不見了。妙禪師被韋馱菩薩責備之后,心里感覺很慚愧,自己責備自己說:‘我不應該生起貢高我慢之心!谑窃儆糜旅途M心繼續參禪,并且又對自己說:‘這一次真的沒有人來救命了,當心掉下去!’沒有幾天工夫,又打起瞌睡,結果還是掉下去了。妙禪師這下可真的沒命了!但是奇跡出現,韋馱菩薩又來救他。禪師就問菩薩說:‘你不是五百世不來護我的法嗎?’菩薩回答說:‘你生起一念貢高我慢之心,我五百世不護你的法,但是你又發起一念慚愧心,能滅除五百世貢高我慢的罪業,所以我再來護你的法!谑敲疃U師更加精進用功,成為一位很有名的禪師。
我們從這一段故事就能了解,發起一念慚愧心,竟然能滅去五百世貢高我慢的罪業,如果發起一念正念覺悟的心,誦持八大人覺的道理,當然也能消滅很多的罪業。但是,我們更應該知道,正念固然能滅除很多的罪業,而我們無始劫以來所積聚的罪業,是無量無邊的,必須要在晝夜二六時中,沒有間斷的誦念,而受持這八項事理,念念不忘,才能滅除無量無邊的罪業。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菩提’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覺道;菩提是斷除煩惱以后,所現的覺性。這種覺性是眾生本來具有的,眾生的覺性因為被煩惱所覆蓋,而暫時不能顯現而已。如果提起正念,念念覺悟,修心斷惑,罪滅福生,從黑暗的煩惱中,走向覺悟光明的大道,當然就可以一步一步的進趣無上菩提。不但如此,而且迅速的登上正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俗話說:‘不怕我們不能到達目的地,只怕不向目的地前進!迣W佛法的最高目的,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但是,首先要斷除一切障礙,才能超越生死,邁向菩提大道,證得無上正覺。
‘永斷生死。常住快樂’:這兩句經文是說明,覺行圓滿,達成佛果的意思。眾生在沒有證得正覺之前,一直在生死苦海中流轉,經常受著種種痛苦的包圍,一旦證得正覺,永遠不再受兩種生死輪回的痛苦,既然已經斷盡生死,當下就證得常住快樂,涅槃的佛果位。
以上是分段的解釋,現在把經文作最后介紹:
假若我們做為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不論在家、出家,都應該恭敬的依照這八種覺悟的事理,在念念中受持不忘,信受奉行。
因為本經是一部既簡單又明了,也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經典,所以我們再作個簡單的結論:本經的經文,從序分開始,就教誡我們做佛弟子的,要常常專心一意修學八大人覺的道理。其次便說明宇宙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啟示眾生受生死痛苦的原因,更教導眾生,破除一切迷惑、顛倒、邪見,破迷開悟,轉凡成圣,成佛作祖的方法,也就是自利利他的一切行門真實義理。
所以世尊再三的勸勉我們佛門弟子,要勤誦《八大人覺經》,將《八大人覺經》,永遠流通于世間,使每一個人都能讀誦此經。如果沒有學佛,也可以專修這一部《八大人覺經》;修凈土的人,就必須還要專心念佛,雖然愿力不同,但是都能達成佛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