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序一: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示生人間,說種種法,度脫眾生,無非為了憐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沒六道,妄受生死劇苦。佛陀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救拔我等,觀機施教,應病與藥,為對治眾生無量煩惱,廣說無量法門,總括起來,不外乎律、教、禪、密、凈五宗。所謂律為佛身,教即佛語,禪是佛心,密以“陀羅尼”總持身口意三業而與佛陀不思議境界直下相應。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亦以此而化度眾生,眾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轉染成凈,轉凡成圣。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門,須斷見惑才能證得初果預入圣流;思惑斷盡,才能證得四果,了脫三界生死。這在你我這樣根器的凡夫,于此生中,可以說是斷難企及的。佛陀為暢度生本懷,由徹底悲心,無問自說,宣示普攝群機乃至包容五逆十惡眾生的凈土法門,憑仗信愿行力,感應阿彌陀佛,縱無力斷惑,亦能往生;一念懇切投誠,即得誕登彼岸。一生彼土,即獲得永不退轉。如是殊勛,曠劫莫舉。
對一般通途法門,凈土為特別法門。而此法門,甚深難測。不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識家,也往往猶疑或忽視。凈土法門,其事雖簡而至妙,其理雖近而至深。由于念佛一法,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全體是佛境界。究其實際,如是境界,雖等覺菩薩,尚不能知其少分,況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語,依教奉行,必獲實益。
要知道,律為教禪密凈的基礎,如果不嚴持戒律,則教禪密凈的修持功德無由建立,譬如宮殿樓閣建造在沙灘上,未成即壞;凈土為律教禪密的歸宿,譬如百川萬流,統歸大海。古德說,凈土法門“似地均擎,如天普蓋”,“統攝律教禪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如同我們生活離不開空氣,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凈土法門。
中國佛學院自八十年代復學以來,添設凈土學科。大安法師俗名魏磊,原為對外經貿大學教授。1994年應中國佛學院聘請主講凈土宗,直到2001年出家方止。大安法師深探教海,耑篤凈宗,先有《
凈宗法語大觀 》(百花洲出版社出版)之著,甚得僧俗大眾歡喜頂戴;復應我院教學之需,在凈土宗教學基礎上,曾于1998年撰述成就《
凈土宗教程
》,為我院凈土宗學科教學,作出了劃時期的貢獻。本書出版得到教內外普遍好評,宗教文化出版社應廣大讀者之需決定再版。大安法師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又加上若干年尤其是出家以來的修學體會,加以修訂,遂令本教程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本教程內容翔實,契理契機。若綜述特色,則首先是系統性。本教程從歷史淵源與理論踐行兩個層面,對凈土宗教理史跡、凈土宗的理論框架、西方凈土依正莊嚴、凈業修持的方法等,作了系統詳明的闡述,攝取大量凈土宗經論的精要,自成一豐富而有序的文本結構。
其次是精確性。本教程忠實于佛言祖語本有的內涵,展示阿彌陀佛廣度眾生的悲智慈懷,融理論探究與宗教情操于一體,堪當為稱佛本懷、弘法利生的教材。
第三是時代性。本教程在堅持凈土宗基本理念和原則的基礎上,對凈土宗的本土化與現代化,作了有益的探討。融匯現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契理、契時、契機,對現代人修學凈土法門具有理智充溢的指導作用。
本教程是我國佛教界第一部系統而詳確闡釋凈土宗的撰著。本書既可作為各級佛學院的教材,亦可作為修持凈土法門自利利他的有益讀本。
國家宗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歷次召開的有關會議,均指出我國漢地佛教教育系統編撰各類教科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趙樸初老居士尤為強調培養僧才是關涉著我國佛教興衰的根本問題。而僧才教育離不開教材,是故,自八十年代以來,教材建設便被提到了佛教教育的議事日程!
凈土宗教程
》的編撰出版,標志著我國佛教教育界的教材建設從醞釀規劃進入運作實施階段。而修訂本的再版,更為有力地推動凈宗的教育與弘傳。開其先聲,可慶可賀!
傳 印 004年8月30日
序 二
彌陀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是以《 華嚴 》奧藏,歸根結底,乃以普賢菩薩十大愿行導歸極樂。
良由此門既有彌陀接引眾生之宏誓,又有諸佛護持眾生之悲心;概括法界無盡奧秘,寄托無量有情依止;實為諸法門之總匯,各宗派之共歸。
此法門以信愿行為往生凈土資糧,信須真信,愿須切愿,行須持名妙行。三者具足,必定往生。持名者,專念彌陀圣號六字洪名也。此洪名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持此洪名,以果地覺,修因地心,包括六度萬行之功,總攝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門諸修之德,而具不可思議之妙用。從歷史發展而言:由實相念佛至觀像、觀想再到持名念佛,提倡持名,代不乏人。然提倡最力,影響最大,得以普及延續千幾百年迄今而不衰者,唯唐善導大師一人也。彼在《
觀經四帖疏
》中,將行人一切修持判定為正、雜二行,又以彌陀凈土為準繩,列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供養為五種正行,余修盡為雜行。從正行中特提稱名為正定業,余四為助業。如此,將持名念佛提到最高最要地位,令人舍雜修正,于正行中專持洪名,以達決生凈土。大師自己身體力行,瑞相昭示,德望感人,使此法門不僅普及盛行于當時,而且垂今不替。念佛若從升華歷程而論:由持名念佛至觀像、觀想再到實相念佛。念佛念至“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之境界,則四種念佛全在其中矣。約禪觀邊言:前句是持名念佛,后句攝觀像、觀想和實相念佛。約持名邊論:前句攝持名、觀像和觀想念佛;后句是實相念佛。由事顯理,以理攝事,事理圓融,不可思議。無論何種念佛,要在懇切至誠,持之以恒,終必以滿所愿而證所信。
大安法師,宿具善根福德因緣,早年現身于大學執教之際,即深信正法,鉆研凈土;以解導行,由行升解,解行精進,感應道交。發心弘法,曾撰《
凈宗法語大觀 》與《 凈土宗教程
》導世。后者原系于中國佛學院本科授課之講稿,三十余萬言,全面系統深刻闡明凈土理論與旨趣,涉及內外典籍眾多,通向臺、賢、空、相各宗;聯系哲學、自然科學,提出真知灼見。對內學凈土根本經論、彌陀本愿、極樂莊嚴、往生資糧與品位等,皆有詳盡論述。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探賾索隱,剖析入微。尤其對安養樂土之建立原理,概括為“真空——愿力——妙有”之公式,即由真空出現彌陀宏愿,愿力成就樂邦不思議依正莊嚴,實為契合邏輯之創見,發前人所未發。此稿在講授過程中,始終深受學子喜聞。1998年交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問世以來,得到佛教界普遍垂青、歡喜贊嘆!作者發菩提心,離俗入山,現比丘相,圓具足戒,成大安法師,專修凈土,依止傳老大德,發揚東林遠祖精神。今者《
教程
》再版,安師將原來的篇章結構予以調整,將原第一編與第四編組合成一編,將原第一編內之第四凈土諸祖一章,升遷為第二編一編,內含第四、五、六三章,分別闡明諸祖之生平業績與思想法要,特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凈土法門之所以能普及歷久遠而不頹勢者,無非歷代諸祖對人類弘傳功績使然也!
教程 》實為現代佛教難得之佳作,伏愿同仁細細閱讀,共沾法益,同歸凈土!
慚愧白衣王新拜撰于北京凈心齋
佛歷二五四八公元二00四年七月吉日
導言
一、凈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
二、凈宗的特質與地位
三、凈土宗與現代社會
四、凈宗與現代自然科學。
五、本書的結構與內容
凈土宗:昏夜法炬 業海慈航
稽首釋迦彌陀尊,觀音勢至圣賢海。
無礙神通哀攝受,彰顯彌陀悲愿心。
見聞隨喜植凈因,稱名自致法王邊。
伏愿有緣諸同仁,神棲安養九品蓮。
21世紀是科技與市場迅猛發展的世紀,也是人們對精神故園安心立命尋覓最切的世紀。向外馳騁的陽剛力勢越強,向內收斂的陰柔力勢亦因平衡之內需而伴生。一陰一陽之謂道,二者保持必要的張力,是乃人類與個體之幸事。否則,人類種系文明或有顛墜之虞,個體亦將備嘗飄零孤寂之苦。常有人問,學佛到底有何用?試以一喻比況:吾人到一陌生的城市出差,抵達后最先需做的事情是先找好一個住所。得以安頓后,才去辦理種種事務。如果未找到住所,便背著行囊奔波,因不知黃昏或深夜何處投宿,將一直伴隨著不安與憂懼。故找好住處是一個正常人的明智之舉。推而廣之,吾人投生于這個陌生的地球,亦不外出一趟差,試問吾人找到住所否?也許有些人從未向自己提出過這類問題,而作為一個有理性的生命體,是不應而實在也不可能回避這類問題的。簡言之,學佛的好處,即是找到一個住所,或云獲至安心立命。尤其是由阿彌陀佛大慈悲心中流現出來的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能惠予九法界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利,令一切眾生獲得究竟的身心安頓與圓滿的終極關懷。
凈宗這簡易而圓頓的妙法,如暗夜中的一顆璀璨瑩徹的明珠,自古迄今恒常衍射著永不衰替的慈力。從遠古諸多山川鐫刻的“南無阿彌陀佛”的摩崖石刻,到深山峭壁上刻鏤的阿彌陀佛接引像;從敦煌壁畫的凈土變相圖到寺院民間詠贊阿彌陀佛的梵唄音樂;從佛典處處指歸西方凈土的圣言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沖口而出的阿彌陀佛名號,無一不顯示出凈宗悠遠而浩博的攝持力。凈土宗凝聚著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宏誓愿力,含攝著十方諸佛護念加持眾生的悲智,賅括著法界無盡的奧秘,寄托著十方眾生哀祈的呼救。凈宗圓收一切法門,亦圓超一切法門,乃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凈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乃大乘佛教中的正門妙法(通途八萬四千法門稱門余——善導大師所判)。吾人今生幸遇念佛法門,當生稀有難遭之想。
凈宗的事理、因果、性相,肇立于佛地果覺層面,其秘髓奧藏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余庸愚慧淺,又何能仰贊凈宗于百千萬億分之一?唯有仰祈本師釋迦文佛,本尊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等蓮池海會諸大菩薩,憫我愚誠,慈悲加持,令句句如法,字字契理,自行化他,圖報佛恩。
本導言略申五層意思:一、凈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二、凈宗的特質與地位。三、凈宗與現代社會。四、凈宗與現代自然科學。五、本書的結構與內容。茲分述如下:
一、凈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
一門學科或理論體系的建立,端賴研究方法的完備與獨特。而方法的衍生與運用,卻與態度緊密相關。正確的態度有助于研究方法的正確運用。凈宗研究方法既有與通途宗派的普同性,又有其不共的特殊性。此乃由凈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之特質所決定。
凈宗與通途法門迥異的特質在于阿彌陀佛的果覺愿力作為一種超驗的存在,與生活在地球上的我等眾生有著一種隱秘而實存的互動關聯。這種關聯在《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中有如是的表詮:“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意謂阿彌陀佛以眾生界為所化之境,能化的阿彌陀佛法身普遍地滲入到任一眾生的念頭中。法身內蘊報身與化身,是故吾人介爾一念,全體具足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于是,當吾人心想阿彌陀佛相好或持念萬德洪名時,這能念能想的心便具足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從我們能念的心中顯發出來,那么吾人能念佛的心當下就是佛!笆切淖鞣,是心是佛”,直揭念佛法門之心要,彰顯念佛成佛之妙用。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是心作天,是心是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念佛號,是心即佛。是故,我們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么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如大海般的深廣智慧,就在吾人念佛的每一念中啟發出來。這段經文彰顯真善美慧鉤鎖相連之意蘊。我們以至誠心憶佛念佛,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這是至善,具真善便自然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美,所謂誠于中形于外。有真善美的性德顯發,便會開啟智慧,即謂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奧藏的深廣智慧,便從憶佛念佛心中生發出來。證知信愿持名即是真善美慧。阿彌陀佛借助六字洪名,向九法界眾生傳達真善美慧的文明,將眾生從假惡丑愚的沼澤中拔濟出來,安頓到常樂我凈的涅槃凈土。凈土法門彰顯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
凈土法門傳到中國,作為一種異質互補的宗教文化,對于華夏文明貢獻甚大。眾所周知,作為我國主流文化的儒家,主張內圣外王,傾向于實踐理性精神。培植道德人格,建立人倫關系,經邦濟世等,其以道德文化維系社會良性運作之價值至深且巨。是值得首肯的。然一種文明體系中,世俗性與超越性保持某種動態的平衡,將是個人與民族之幸事。凈宗文化的出世本懷正是具備這樣一種超越性。凈宗告訴我們,在距離此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剎之遙的地方有一個剎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剎土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這二有的揭示,實在是驚心動魄的信息。且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我等眾生有非常親密的關聯。阿彌陀佛慈念眾生超逾父母,為令吾人離越三界輪回之苦而稱性發出四十八大愿,為安頓吾人于無憂惱處而肇立西方極樂世界。吾人只要信愿持名,悉能蒙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生到安養佛剎。釋迦本師在凈土經典中,首先宣示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意在為娑婆眾生提供一全新的參照系,用作對比,令吾人因比較而了知娑婆世界的殘缺、無常與濁惡,俾令吾人對娑婆苦境生起出離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欣慕神往之心。凈宗文化超越性意向,經由東晉慧遠大師啟建的東林白蓮社一百二十三位緇素精英團體高僧大德們的實踐,廣泛地在震旦國播揚,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與民族心理。自古迄今的文人哲士中,多有與凈宗文化具甚深緣份者。諸如:劉遺民、謝靈運、白居易、文彥博、張商英、蘇東坡、袁宏道,以及近代的龔自珍、魏源等,悉是專修念佛法門的虔誠行者。凈土典籍自東漢末年傳入東土,便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一種圣潔的超越意向。這種超越性使中華民族更為沉厚,更為空靈飄逸。同時,超越性提升民族精神,永恒地趨向真善美慧,令國人生發懺悔意識而凈化人心,淑世牖民。凈宗文化影響到我國的政治、倫理、美術、建筑、文學等,平添清亮和雅之格調。
凈宗真善美慧的特質,便決定著我們研究凈宗應持的態度。要做好凈宗的研究,首先應具決定的信心(這與知識型的學術研究稍有不同)。凈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體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超情離見,難思難議,僅靠邏輯思維難入其門。率爾推敲撰文,終屬持管窺天。是故,吾人應謙遜地從信心下手,由感應契入。感是吾人能感之機,應是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由于法藏菩薩已然成佛,其四十八大愿就遍布在虛空法界,有感即時有應,如洪鐘待扣。道即是心、佛、眾生等無差異的心體。吾人在事相(修德)層面與阿彌陀佛有天壤之別,然而在心性理體(性德)層面,吾人與阿彌陀佛乃平等無二。就在這平等無二的心性理體層面,我們與阿彌陀佛可以產生交融互攝。如是感應道交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會現前接引,爾時天樂盈空、異香滿室、見光見花,種種瑞相,水清月現,妙德難思。
其次,研究凈宗要具備誠敬的心態。竭誠盡敬,便能顯發明德。誠明互彰,便可參贊天地、化育萬物。有真誠心,自然會找到實現目標的良佳方法。正如一個女人,未必學會哺乳育嬰才出嫁。待到生出新兒,出于母性的至誠,她自然便會知曉哺養嬰兒的方法!
觀經
》開示,九品往生者要發三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愿心。三心圓發即得往生。三心即是佛性實相的表達,即純凈的信心。這一念信心契入阿彌陀佛慈悲愿海,成辦往生大事,哪怕五逆十惡的罪苦眾生,亦能蒙佛救拔,生到凈土。眾生的業力再大,然與阿彌陀佛的愿力相比亦屬微不足道。真妄相較,從清凈平等心生起的佛愿力最大。所以凈宗的研究不宜僅拘囿于語言文字、名相概念之中,應從信心與誠敬中討究,心靈默應,超情離見,在凈宗不可思議之本位來領納探討凈宗。
一般做人文社科研究大多屬寶塔式,即從查閱相關資料下手,從中形成觀點,然后再加以論證;或直接從思想實驗入手,建立某種解釋模型,然后再尋求實驗室中的數據證明。然凈宗作為一門不可思議的理事雙備的宗教文化,如果沿用寶塔式的研究路向,訴諸于量化的實證,或難契入。凈宗宜應在樹立信心與誠敬的前提下,建構樹干式的研究模式。開始時,不宜涉獵太廣,應一門深入,在凈宗經論圣言量與祖師們的撰述上,痛下功夫,就好像樹根扎到地里,扎得愈深愈善,得深層地下水的滋潤,然后破土長出樹干。樹干向上生長并向四周延伸其枝葉花果。樹干的再生性強,不像寶塔式最終停滯于頂點,無能超越。凈宗研究走樹干式路向,將會越走越寬廣,這屬于精中求博。當然,起始要難些,先難而后獲,才可獲致凈宗比較真實的內蘊。
樹干式要求我們首先得對凈宗五經一論的基本原典要熟稔。用讀誦、書寫、禮拜的方式,做鈍功夫。在恭敬讀誦書寫時,無須琢磨文義;蚬Ь吹爻瓕,或一字一拜,這樣用上若干年的鈍功夫,或能體會些許如來真實義。得意忘言,得魚忘筌。切忌師心自用,自立章程。須知,吾輩凡夫通體在迷惑顛倒中,不可輕信吾輩凡夫的觀點與標新立異的論斷,那些觀點大多自失誤他,誠可悲嘆。唯有建立凈宗經典圣言量與祖師原則立場這兩大參照系,方能握持辨別是非邪正的準繩。否則,鮮有不被邪知邪見或相似佛法所迷惑者。凈宗真諦的把握不可訴諸邏輯思維。眾生的分別執著(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正是遮蓋佛性的兩大障礙,我們要加以化解。如何化解呢?就是用至誠心、無分別心去讀誦、書寫、禮拜、持名念佛,虔祈三寶慈佑加持,以古為師,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方能演說與撰述一些比較如法的語言文字。是故,心性現量領悟與述而不作乃凈宗研究中的二大法寶。能如理如法地述,智慧即在其中,自利利他的功德亦在其中。伏冀諸研究同仁共勉。
二、凈宗的特質與地位
釋迦本師以大悲愿力由法身垂跡,驚入三界火宅之門,于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哀愍眾生,隨機施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拔除眾生無始輪轉生死苦海之本因,濟度安頓眾生于極樂彼岸,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追溯一代時教的演化,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后,三七日為界外菩薩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等,稱性演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
》,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各各領解得益;其上德聲聞如舍利弗、目犍連等,十信位及信前的積行菩薩,如聾如盲,杜視絕聽。爾時,釋尊觀察閻浮提眾生根機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笔菚r,大梵天王與帝釋等,恭敬禮請釋尊為眾生轉法輪:“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師子吼,如大雷震,為眾生故,轉于法輪!比缡侨纹碚。釋尊哀愍利益安樂無量諸眾生故,默然受請,入定觀機,乃往波羅奈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初轉法輪。釋尊隨順眾生種種根性,應病投藥,權立化城,黃葉止啼。阿含時先為三界內鈍根眾生宣說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的三乘權法;復經方等時的彈呵小乘,褒美大乘,般若時淘汰凡夫執情,四十余年,至法華會上,眾生根機漸熟,方得開權顯實,會三乘權法歸一乘佛法。法華會上一切聲聞悉皆授記作佛。佛的一代時教,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循善誘,苦口婆心。
而于其中,以大悲愍心宣說念佛法門,不論上根劣智,無煩方等彈呵,以及般若淘汰,只要信愿持名,即得蒙阿彌陀佛愿力,往生安養蓮邦。一得往生,便得不退轉位(阿鞞跋致)。不必次第斷惑,不必功行圓滿,乘佛愿力,疾登極樂彼岸。喻如小吏頓授高官,寒士現膺爵祿。此乃阿彌陀佛惠予眾生之殊恩,吾人當知恩報德。
修習念佛法門,首需明宗得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乃釋迦本師于娑婆五濁惡世所得到的成佛之法。名號具足萬德,義理境界沖深。今以此名號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此乃釋尊同體大慈悲心之所然。阿彌陀佛名號乃法藏菩薩親證之理境。無量光(真實智慧)、無量壽(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即是一真法界,亦即是吾人本具的性德。阿彌陀佛名號的建立,不離眾生介爾一念,而西方極樂世界全體是涅槃體相用之彰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彌陀名號即是佛心,即是無上深妙禪。六字洪名之性相事理境界非凡情圣見之所能及,具足大乘圓頓佛法之奧藏秘髓,彰顯十方諸佛悲愍拯濟眾生之妙德。置身五濁惡世的我等眾生,唯賴阿彌陀佛名號度脫生死湍流。彌陀名號的體相德用,若廣稱述,曠劫難盡,贊莫能窮。
那么,凈宗在佛的一代時教中,占據何等地位呢?眾所周知,《 華嚴經 》與《 法華經 》乃一乘圓教! 華嚴經
》公認為眾經之王,然其歸根結穴在于《 普賢行愿品 》;《 普賢行愿品 》的歸根結穴又在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梢姟 華嚴
》與凈土淵源甚深! 法華經 》有偈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眱糇趯J境置罘,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鑒于此,蕅益大師贊云:“《
華嚴 》奧藏,《 法華 》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彌陀要解 》)意謂《 華嚴經 》的全圓,《 法華經
》的純圓,這二部大乘圓頓經典的奧藏與秘髓,皆不出此凈宗念佛法門之外,證知凈宗乃圓頓之教。且《 華嚴 》與《 法華
》圓頓而不方便,鈍根眾生難以下手進修;而凈土法門既圓頓又方便,只要持名念佛,即可成辦道業!霸饺o于一念,齊諸圣于片言”(蓮池大師語),意為:吾人能持名的一念,契入彌陀愿海,便可頓然超越因地菩薩三大阿僧祇劫的功行;所執持的南無阿彌陀佛片言,便可與觀音勢至、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的德慧齊等,把手同行?梢妰敉练ㄩT方便而究竟,簡單而圓頓,誠為稀有難得。一句阿彌陀佛,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乃三藏十二部之大總持法門,甚深難信,不可思議。
綜上所述,凈宗在佛的一代時教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其教理了義乃一大藏教義之總持,其修行證果乃三乘佛法之歸宿。誠如印光大師所云:“凈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蔽崛巳缒苌钇鮾糇谠诜鸾讨械暮诵牡匚,便能增上念佛求生凈土的信念,亦可增上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續佛慧命之神圣使命感。
三、凈土宗與現代社會
凈宗寓示著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寄托著一切眾生終極的生命關懷,使眾生于一切恐怖中,獲致大安樂。凈宗文明在無量劫的歷史長河中,以種種形式向法界無數剎土播揚,或極樂世界佛菩薩分身他方剎土以種種身份宣說;或凈業行人透過信愿持名的踐履,接納并顯彰凈宗精神;或仰信凈宗的文人哲士撰述詩文詞賦荷載凈宗文明因子。如是種種方式,使得凈土文化在社會各階層滲透傳揚?梢哉f,一切眾生的內心,都有著凈宗文化的原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吾人介爾一念中全體具足。時輪推移到二十一世紀初葉,凈宗這一古老的佛教法門,在以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為主干的現代社會,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阿彌陀佛悲愍一切眾生,尤其是愍傷娑婆火宅中的吾人。吾輩浪子在八苦交煎之余,忽然善根發露,信愿持名,聲聲呼喚彌陀的救助,步步踏向極樂故鄉,這是多么動人心魄稀有難逢之時呀!
凈宗文化理念與修持,不僅可以滿足現代人的終極關懷,同時亦能療救現代文明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茲擬從四個方面略申討論:1、念佛法門契合現代社會之時機。2、凈宗文化與生態環境。3、凈宗文化與世界和平。4、凈宗文化與我國道德重建。茲述如下:
1、念佛法門契合現代社會之時機
弘法利生,貴在慧識時代特點與眾生根機,因病設藥,因材施教。凈宗念佛法門在現代社會的法運,乃教內外人士關注的大問題。從佛教經典的懸記,與現代社會的特質以及末法眾生的根機等綜合因素來判斷,凈宗念佛法門將在現代乃至未來的社會,起著住持佛教幢相之主干作用。原由有三:
其一,釋尊懸記佛教法運,突顯凈宗念佛法門的妙用。諸大乘經典將佛教法運分為三期,即正法、像法與末法。每一期法運各具特點。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禪定得堅固;末法一萬年,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這些基于教法與眾生根機對應的懸記,無異長夜慧炬,灼破昏暗,惠與眾生以真實善巧的利導,亦為凈宗的勃興注入了強勁活力。
在我國率先受末法思想啟示而專倡凈宗法門的有北魏的曇鸞、唐代的道綽與善導。道綽大師將佛的教法分圣道與凈土二門。從時教相應的角度,認為去圣時遙,現今已入末法,此時眾生根機陋劣,圣道一門,難修難證,力主今時應舍圣道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專歸凈土門(靠佛力帶惑往生)。承續這一思想的是其弟子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我國凈宗史上“他力本愿”說的集大成者。善導大師認為凈土法門是為末法常沒眾生所特設的方便法門,是橫超三界圓成佛果的易行道,常沒眾生舍此法門便難以出離生死險道。爾后,宋、元、明、清等歷代凈宗祖師,如永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徹悟大師、印光大師等,均仰承末法思想與易行之判教,倡導凈土法門,頗得風起云涌之效應。當今佛教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大,凈宗的主流跡象亦日漸明顯。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諸國乃至歐美諸國家凈宗念佛團體的星羅棋布,阿彌陀佛名號聲震寰宇,名號梵音如甘露滋潤現代眾生枯瘠的心靈,諸多念佛人臨終往生的瑞相等等,這些情形足證凈宗念佛法門在末法季秋濟度眾生方面所內具的特別效應。
其二,現代社會的特質與凈宗簡易直捷的特點相耦合,顯示出凈宗善巧的時代性與現代性。眾所周知,現代社會的主干是科技與市場經濟?萍家l的力量在日新月異地改造著自然,一個由高科技所創造的人造虛擬的世界凸顯在現代人面前,知識信息(比特)爆炸,迫使現代人必須加速度地掌握各種現代知識技能,用以適應(或參與改造)外部世界。全球急劇倍增的電視、電話、手機以及即將進入每個家庭的電腦網絡,將地球連成一體(地球村)。世界各地信息通過現代化媒體能迅速傳遍全球,現代經濟的運作(金融、外貿、跨國公司、自動化等)亦由資訊網絡來完成,F代人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均別無選擇地生活在信息之海中。而全球性的市場經濟浪潮又模鑄(或強化)了現代人效率與務實的思維方式,其價值評判標準更傾向于現世的功利與享樂。加之人口增多,資源匱乏,又令現代人的生存競爭日漸激烈。如是種種情狀,令佛法在現代社會的弘揚存在諸多的困難。少量具佛緣善根的現代人,發心修持佛法,又面臨無從下手之迷惘。而現代人的旅游休閑熱,促成公路網全面伸展到名山古剎的山門口,清凈道場(阿蘭若)在當代社會頗不易得。古人那純樸寧靜的道心對被諸多信息包抄的現代人來說,漸成可望不可及的幻夢。故而在當代要修持(并成就)了生脫死的佛法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此古老的佛教便應有一種現代性的轉化,凈宗的特質正內蘊著這種現代性轉化的契機。
凈土念佛法門的理念與修持方式,最契現代社會之時機,F代人生活節奏快,競爭性強,無暇有專門的時間用來修持佛法,念佛法門的修持對這類人最為契機。如果沒有太多的時間,每天只行十念法(喝杯咖啡的時間)即可。念佛的方式各種各樣,靈活自如,行住坐臥皆可念,各種環境均不妨礙,F代人喜歡便捷,所謂“快餐式”消費。念佛法門正具“快餐式”的特性。當您面臨一個棘手的難題,心中慌亂時,搶念幾句佛號,即可穩定情緒,理智處理(智慧光佛);當您欲心熾盛熱惱時,至心稱念佛號,便可透體清涼(清凈光佛);當您遇到逆緣,瞋心將起時,搶念幾句佛號,即可瞋毒平息,慈眼相向(歡喜光佛);或臨命終時,聞信念佛法門,至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聲乃至一聲,即可蒙阿彌陀佛悲愿接引,往生彼土,疾速成佛。念佛往生法門實乃佛教“快餐式”修持,彌契現代人的文化消費心理,居塵學道,出淤泥而不染。
凈宗體現出大乘佛法特有的自由開放精神,對在家信眾修行尤顯適宜。即塵勞而佛事,轉世俗為道場,端賴念佛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即可圓成吾人幸福美滿的人生!
華嚴經
》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知識中,多有居家修行者,散布在社會各行各業各階層中,世法不礙佛法。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識是專修念佛三昧的德云比丘,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王導其歸趣極樂世界,推知他所參的第五十四位大善知識便是阿彌陀佛了?梢娚曝斖游迨齾,徹始徹終囫圇是一念佛往生法門。凈土念佛法門開放而簡易的特性,正與現代社會特質相符。
其三,五濁惡世非念佛法門必不能度,F代科技與物質文明飛速發展,而人文環境與現代人的道德心性卻是日漸澆漓,每況愈下。釋尊曾懸記:“吾去世后,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后轉劇,不可悉說!(《
佛說無量壽經
》)這段法語實在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F代眾生在此五濁情狀日熾的時代,欲冀了生死,成佛道,離卻凈宗乘佛愿力的橫超法門,必將一籌莫展。吾人處于劫濁中(種種濁法聚會之時),決定被時代環境所拘限,備受眾苦的逼惱。置身于如此劫濁中,惟有仰憑佛力帶業橫超三界,方可度脫生死。處于見濁中(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及諸邪見),決定會被邪僻知見所纏縛,邪師外道所迷惑。于此邪見增盛之時,惟有單刀直入、不容意見的念佛法門,方可度脫生死。處于煩惱濁中(貪瞋癡慢疑),決定為貪欲所陷溺,惡業所吞噬。于此煩惑熾盛之際,唯持念佛名,無取無舍,即凡心是佛心之行,方可度脫。處于眾生濁中(見思煩惑所感的粗弊身心),決定安于臭穢而不能洞覺,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于茲陋劣之色心狀況中,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熾然取舍之行,方可度脫生死。處于命濁中(因果并劣,壽命短促),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處于人命呼吸間之際,唯凈宗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信愿持名十聲乃至一聲之念佛妙法,感通佛力,方可度脫生死。吾人深契于此五濁惡世自力修證難以出離生死,才肯死盡偷心,寶重這個念佛求生凈土的正門大道。誠如蕅益大師所示:“只此信愿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凈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彌陀要解
》)蕅益大師這一從大光明藏所流出的誠諦語,震古爍今,我等自應刻骨銘心,恭奉篤行,方不負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的至極悲心,歷代祖師的殷勤勸勉。
2、凈宗與生態環境
全球性的現代化在帶來高物質高消費的同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亦接踵而至。諸如:空中迷蒙的煙霧,自然界生物的銳減與滅絕,森林大量砍伐帶來的沙漠化,南、北極的臭氧層漏洞,全球性的溫室效應,以及核輻射的污染等等。這些工業化的后果為短視的人類始料不及,其問題之嚴重性已引起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有科學家預測,如果人類以目前的速率繼續施加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個地球不久的將來便不適宜人類居住了(有的國家已在探究星際移民的可能性)。這樣,一個嚴峻的現代問題便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如何與地球和諧共存?
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其癥結在于人類日趨膨脹的物欲與自我中心主義。要有效地化解生態環境危機,須得從根治人類我執貪欲的病根著手。在這方面,凈宗文化理念能為現代人提供有益的啟示。于茲略表有三:(1)慈心不殺,善待生命;(2)依正不二,心凈則土凈;(3)崇儉抑奢,化解貪欲。分述如下:
(1)慈心不殺,善待生命
凈宗文化以同體大慈悲心平等對待六道眾生(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視一切眾生如父如母,緣之常思與樂拔苦。是故一切水陸空行的眾生肉不得食,食肉斷大慈悲種。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人與畜生,同為血肉之軀,同具如來性德。幸為人者(人者仁也),宜應憐愍飛禽走獸,不僅不加殺,甚或舍身保護。釋尊因地行菩薩道時,曾割肉飼鷹,投身喂虎。佛教傳入中國,其慈心戒殺放生的教義與儒道文化理念相耦合,遂在中土廣為奉行。然去圣時遙,時局變更,戒殺放生的善法漸隱,捕殺漁獵動物生命者日漸增多,野生稀有動物,羅布餐桌供人饕餮。在農作物種植上大量使用農藥殺蟲劑,又令諸多昆蟲鳥類滅絕。其殘暴性實與人類性具的同體仁慈心背道而馳。西方有識之士亦在深刻反省自工業化以來,以化學劑大量殺滅種種昆蟲的行為,是不明智甚或是非道德的,認為即使在不得不與昆蟲進行斗爭的時候,我們仍需尊重它。依賴殺蟲劑這樣的武器來消滅昆蟲足以證明我們知識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變化過程,因此使用暴力也無濟于事。
當代社會人與生物的對峙相殘已陷入深深的惡性循環中,其反彈的惡果又必然地回到人類身上。噴灑的農藥又被人吃下去了,所以腸胃癌癥劇增。貪吃肉類所以心血管病成為人類的殺手。乃至近年流行的非典及愛滋病等,或是上蒼對人類殘暴行為的對應性回報。人類欲從怨怨相報的怪圈中擺脫出來,應抱持凈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襟懷,慈心不殺,善待生命。保持地球生物多樣化協調,各得其所,共存互補,此乃人類吉祥安樂之依怙。
(2)依正不二,心凈則土凈
凈宗文化昭示依報(所處環境)隨著正報(身心業力)而轉移。心凈則佛土凈,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法界中多維空間無量,且當處并存,不相妨礙。吾人只能見到與自己業力相應的空間。富麗的天界,清凈的佛剎,或劇苦暗冥的地獄界,與吾人業力不對應,故不知不見。
心性與外界同構對應,凈宗典籍多有指陳。地水火風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四大要素,隨凈穢善惡之心業的不同,地水火風便有相應的現相。(1)地大不變隨緣,隨凈心善業之緣,則地平如掌,廣大無際;隨染心雜業之緣,則丘陵坎坷、荊棘沙礫;(2)水大不變隨緣,隨凈心善業之緣,則水流光明,澡浴清凈,波揚妙音;隨染心雜業之緣,則雹露霜雪,溪澗溝壑,乃至洪濤泛肆;(3)火大不變隨緣,隨凈心善業之緣,則光明恒盛,無須日月;隨染心雜業之緣,則晝夜日月,林木煙焰;(4)風大不變隨緣,隨凈心善業之緣,則和風清暢,吹諸樹葉鈴鐸,出微妙音,哀亮和雅;隨染心雜業之緣,則春和夏熱,秋蕭冬寒,倒岳旋嵐,飛沙走石?傊,地水火風構成的種種外境景觀,悉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依正不二,生存環境(依報)與吾人身口意三業(正報)同構對應。多惡口故,地生荊棘;諂誑曲心故,地則高下不平;慳貪多故,則水旱不調,地生沙礫(沙漠化)。清凈平等慈悲故,則地面無諸荊棘,唯生青軟茸草,諸樹葉茂果碩,眾采共莊嚴,處處有池沼,彌覆雜色花,園苑擢芳林,好鳥皆翔集。
依正不二的基本原理啟示我們:生態環境的優劣與吾人的心性德業呈正比例相關。心凈則土凈,心穢則土穢。改善生態環境首應改善吾人的心靈環境。長期以來,吾人受利欲的驅使,在人與自然、人與生物方面存在諸多錯誤的觀念,諸如人類中心主義,享樂主義等。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對自然界生物的暴力行為,嚴重地破壞了人與生態環境的內在平衡,并因之吞咽惡業所釀制的苦果,F在該是我們冷靜下來,謙恭領受凈宗文化精髓,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時候了。
(3)崇儉抑奢,化解貪欲
凈宗文化側重于出世的價值,由此觀照現世的生存狀況,便自然地注重人生的身心凈化,并不推崇效率至上,淡化對物質生活的貪戀,主張以簡樸的物質消費獲得生命必要的生存,而更多地關注精神與心靈的解脫,持戒念佛,完善道德人格,當生了辦生死大事。在這一人生價值目標大前提下,物質感官享樂也便能得到合理合法的調節。
古圣先賢悉皆崇儉去奢?贾T古今中外創業垂統之君,莫不以儉約而興盛,如唐堯、虞舜、唐太宗等;敗國喪身之主,莫不以奢侈而滅亡,如夏桀、商紂等。是故躬行節儉,其身必安;肆行奢侈,其身必危。在現代吾人應高揚崇儉抑奢的生活方式,用以維持人類之福祉。
簡樸的消費觀念,一方面可以緩和強大的生存壓力與緊張,抑止由貪欲而驅生的邪惡;另一方面由于適度使用自然資源而與自然界保持一種和諧的共生關系。與此相反,那些奉持高消費觀念的人們,則容易肆意地掠奪揮霍自然資源。如果本地資源有限,便容易引發向外擴張的野心,窮兵黷武導致血腥戰爭?梢姾啒愕南M觀念看似缺乏“市場效率”的現代意識(所謂以消費促進生產),然卻是人類和平幸福的必要條件。
在這種觀念指導下,人類為了自身的基本生存,可以合理使用自然界某些再生資源,如木材、水利、植物、蔬果等,而對于非再生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等,只在萬不得已的情形下才能適量動用,而且必須十分愛惜地使用,如果過度揮霍便是暴殄天物的行為。對自然界的掠奪行為最終亦會落下相應的災禍,諸如地震、水災、海嘯、旱災、沙漠化、酸雨等直接的報應,而隱伏的禍根及連鎖反應亦會更多更嚴重。是故,淡化貪欲,順應自然,保護與尊重生態環境,方可獲致美滿吉祥。
總之,凈宗慈心不殺的訓敕既令社會祥和,亦有效地維系著生物鏈的完整有序與良性互動。由依正不二的理念衍生出對無情器界的平等慈悲心,其惜護花草,不輕伐樹木,不肆掘地下礦藏的謙謹行為,亦可有效地維系著生態環境的潔凈怡人。崇儉抑奢的生活方式能較為長久地維護地球資源,緩解生存壓力,提升生命品質,開顯心靈智慧。凈宗生態環境倫理甚多,上面略述的三點,對現代生態環境的失調,亦不啻一對癥的良方,回春的妙丹。
透過現代社會生態環境危機,亦可測度人類日趨險惡的心態。要想擁有一個純凈的地球,首須清除人類內心貪瞋癡三毒,心理環保與外部環保同步進行,庶可改善生態環境危機,否則,一切良好的期待終歸落空。
3、凈宗與世界和平
和平是人類幸福生存的前提,然自有人類以來,地球人卻一直生活在戰爭的陰影與恐懼中,自上世紀短短的一百余年間,世界各地就發生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爭。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武器的殺傷力也越來越大。目前全世界核彈頭的數量劇增,其總爆炸能量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使用炸彈能量總和的數千倍。據有關實驗測定,只要投放1000枚核彈,就可產生1億當量的爆炸威力,造成可怕的核冬天,并最終毀滅這個地球上的人類。加之現代的生物、化學、激光等武器,其破壞性與殺傷力,較之于核彈頭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地球人類或面臨滅絕的危險。
核時代將生存與毀滅的抉擇嚴酷地擺在人類面前,有識之士憂患之余,均在呼吁世界和平,提供避免核災難的種種方案。愛因斯坦曾說過:“原子裂變改變了世界的一切,但沒能改變人類思維方式。因此,人類正在走向空前災難!边@位揭開原子時代序幕的科學家(其質能互變公式E=mc2,為原子裂變提供了理論依據,并曾上書羅斯?偨y建議制造原子彈),說出這種言語,想必心情十分沉痛。
要化解核子戰爭的災難,就得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將人類的思維方式從貪欲、掠奪、仇怨、自我中心的泥潭中拔出來,對此,凈宗文化不失為一劑苦口良藥。
釋尊洞悉娑婆眾生在貪瞋癡的驅迫下,會造作種種罪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后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
佛說無量壽經
》)這個世間的眾生欺軟怕硬,弱肉強食,冤對相克,兇殘傷害,蛇能吞蛙,蛙食蚯蚓,傷生害命,廣作不善。愚癡眾生種下惡因,自然難逃苦報。生前感得怨怨相報的華報,命終墮入三惡趣(畜生、餓鬼、地獄)中,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世尊見此,以無盡悲心宣示佛法,欲令眾生離苦得樂,教令吾人以慈悲心、平等心、公正心待人接物,以謙遜忍辱心來化解這個世界的厄難。眾生一體,自他不二,利人正是利己,殺彼適成自殺。故應明因慎果,斷惡修善,如是必得善果,天下太平。誠如釋尊所示:“佛所游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佛說無量壽經 》)
可見,凈宗文化理念,大有利于世界和平之締造,并與我國儒家“和為貴”的思想,有異曲同唱之妙。在冷戰格局被打破,世界走向多極化的今天,佛教所表現的慈悲、寬容、忍讓等精神品格對世界的和平、民族矛盾的緩和作用甚大。凈宗平等的理念,對日漸被邪惡強權浸染的社會機體,不啻為一強大的解毒劑。
4、凈宗文化與我國道德重建
道德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亦是個體立身成業的基石。道德內蘊二重價值結構,道乃終極價值系統,無形無相,卻充塞天地,蘊入人心,為一切行為價值之源;德乃工具價值系統,是道在行為層面的外顯。道與德乃是體與用、理與事的關系?芍赖乱辉~含攝著人類的終極關懷與現實的踐履?v觀中外文化發展史可知,道德水平的高低與該社會的文明優劣呈正比例相關。我國自古以來,素以道為尊,以德立國。受儒家文化浸潤的國人,誠意正心,博施濟眾,明因慎果,慎獨自律。中國傳統社會賴此得以良性運轉數千年。降至現代,我國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無序狀況(耳聞目睹以及傳媒所載的非道德行為,茲不贅述)。導致我國道德滑坡的原因眾多,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不少人不信因果,甚或嘲笑因果,認為誠實是傻冒,作惡即能干。由這種心態的支配,一部分人便滑入肆無忌憚、胡作妄為的邪道,即便有法律禁令,也會鋌而走險。加之市場經濟驅使貪欲的熾盛,更是沖毀著本已脆弱的道德堤壩。亡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者(俗稱亡八字)越來越多,道德真空的現實觸目驚心。能否重建當代中國道德文化,不僅關系到我國市場經濟與現代化的發展,而且更關系到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存亡盛衰。
針對國人道德心態的敗壞,價值觀念的顛倒,首須倡明善惡因果報應思想。善惡因果律是儒佛圣人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系的基本理論,善因必產生善果,稱為善因善果;惡因必產生惡果,稱為惡因惡果。釋尊曉諭:“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不知修善,惡逆無道……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喑啞,愚癡弊惡,至有尪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 佛說無量壽經
》)意謂在這個世界中,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這五道的因果報應,種子與現行互熏的復雜格局,因果倚伏,了無差訛。作善得福,造惡得禍,禍福相倚,苦樂相繼,都是自作自受,沒有誰能夠代替。善人行善,能夠從快樂進入更殊勝的快樂,從智慧開啟更深廣的智慧;惡人造惡,將會從苦痛惡化為更慘的苦痛,從愚癡滑入更幽暗的愚癡。這些善惡報應的復雜情形,唯有五眼圓明的釋尊方能洞悉,并慈悲地加以宣說。自有佛教善惡因果律宣說以來,不知令多少亂臣賊子寒心,多少巨逆豪強落膽?鬃映伞
春秋
》,而亂臣賊子懼。畏懼什么呢?畏懼身后的惡名。然如果不信前生后世者,這種虛名對其人并無由畏懼而生起的約束力。唯示以人命無常,死后必受報應,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餓鬼,乃知用盡奸心詭計,付之一空;他生萬苦千愁皆我自造;厮蓟⒍俘垹,爭權奪利之謀,不覺冰消瓦解?梢娨蚬麍髴謵簱P善的功用,甚深且巨。
釋尊在指明善惡因果真相后,教誨眾生應持戒修善,近則獲天人之福,遠則成就無上菩提。凈業行人應當修持凈業三福。其第一福乃世間福,內容有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F實生活中為人們所深惡痛絕的邪惡行徑,大多不越出殺盜淫妄四種性罪范圍。如果有更多的國人奉持五戒十善,我國的社會道德風氣將會得到根本的改善。如果進而發菩提心,念佛修德,我們這個社會當下即是人間凈土?梢,明信因果是我國道德重建的一塊必不可少的基石,亦是凈宗改善世道人心的貢獻所在。印光大師曾數數開示:“因果者,世出世間圣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今時若不以因果為救國救民之急務,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屬虛設!边@些慈悲苦切的佛言祖語,在這道德全面淪陷的現代,不啻警世之木鐸,吾人應奉為人生指南。在吾人的內心,真正筑造起因果報應的堤壩,用以疏導貪欲濁水的泛濫,提升個體道德人格,凈化人心,和諧社會。
四、凈宗與現代自然科學
注重心性超越的凈宗文化與傾重物質文明的現代自然科學,就其關注的問題,指向的目標以及思維方式悉有諸多的差異,然在文化的體用層面,二者有交叉滲透的互動效應。凈宗與現代自然科學的關系,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凈宗文化對現代科技的道德制衡;二是凈宗文化對現代科技的認知啟示。這兩個層面的互滲,顯示出凈宗在科技時代獨特的深遠價值,茲分述如下:
1、凈宗文化對現代科技的道德制衡
自古以來,人類為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便會產生諸種科技活動。然在農業社會,科技的發展比較緩慢,且與宗教、人文、政治活動相比,處于邊緣地帶。近四百年來,科學技術在人類活動的舞臺上,日益扮演著主要角色,披上了高貴眩目的外衣,成了世人頂禮膜拜的對象?陀^地看,科技的發展確實在許多方面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某些生活上的便利?萍寄芙鉀Q人類一切問題的樂觀主義在當代全球化的高科技浪潮中,有進一步強化之勢。
科技在日新月異地改變人類生存狀況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亦日漸彰顯,人們在享受高科技便利與高物質消費的同時,亦在吞咽著與之伴生的苦果,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威脅、精神家園的喪失等。諸種事實表明:解決人類生存的苦難,科技并不是最可靠的東西。有識之士痛苦地意識到這一點,且曾為此付出重大代價。對科技負面效應的指責,從來便與對科技的贊頌并存著,只是聲音微弱不被人們注意(或潛意識拒斥)罷了。1749年,法國思想家盧梭在《
論科學與藝術
》一書中,指責科學起源于罪惡,且總是給人類帶來災難。他認為科學的目的是虛幻的,效果是危險而有害的,它會使人損失時間,游手好閑,怠惰奢侈,從而引起風尚解體和趣味腐化,破壞德行。盧梭的這種觀點,在科技高奏凱旋曲的近現代,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奇談怪論。
耐人尋味的是,在科技輝煌的今天,盧梭式的聲音,不絕余響。1978年7月在印度波那舉行的世界秩序標準規劃第14次會議上,由美國世界秩序協會和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起草了一份有26名學者簽名的報告,題目為《
科學技術的墮落 》。開篇云:
“這是一篇對科學技術成為不平等、剝削、壓迫世界工具的控訴書!眻蟾嬲J為:現代社會不少思想、道德、倫理和文化上的混亂,與科技發展過快有關。應當適度限制科技發展以調整思想,使人類有足夠的道德理性來正面使用科技,造福人類。
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S·科恩教授認為:在政治領域中,科學技術所導致的精英人才統治論帶來的危害,可能超過專門知識與專業工作作出的貢獻;在社會方面,科學技術的革新不論成敗,均對公認的文化生活與人類意識有破壞、瓦解、削弱作用。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偏激,卻也能獲得某些資料的支持。比如,原子彈自始至終是由科學家下力氣付諸實施的。1939年3月18日,約里奧·居里在《
自然
》雜志發表鈾核鏈式裂變反應的文章,1939年8月2日,愛因斯坦簽署致羅斯福的信,揭開了原子時代的序幕。一位新聞記者曾對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進行采訪,奧氏坦率地承認:正是他們這些人在二戰末期為美國轟炸廣島提供了技術資料,作為技術專家他為這一行為感到嚴重的“道義上的不安”。并云:“我們物理學家長期以來就生活在這種精神分裂中!痹诤推綍r期,又是科學家們促進研究毀滅性更大的氫彈。射電天文學的先驅,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馬丁·賴爾,在去世前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他想尋找一個遠離軍事應用的研究領域,最后選擇了天文學。然而,在晚年,他發現自己開辟的射電探測技術,卻為軍事帶來了最大的利益。他開始懷疑是否他在1946年當一個農民,或許會好些。馬丁·賴爾教授提出一個建議:在新的恐怖武器發明出來以前,現在停止基礎科學研究可能為時還不晚。這是一位科學家臨終前的反省,其言也善,其被接納也難。
娑婆世界眾生的挾裹佛性的聰明才智,能夠推進科技的迅猛發展,然因內具貪瞋煩惱,致令道德理性嚴重滯后,高精尖的科技大多率先用于軍事。隨著科技發展,人類的心理多向物質功利傾斜,使物質的發展失去人心的控制力量,心被物所役,道德倫理、因果觀念被認為迂腐、保守而拋置一邊。調控制衡人心的力量日漸軟弱乃至消失。道德與科技的失衡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基礎。所以,重構道德理性乃是現代人類的當務之急。
凈宗文化從深層次提供當代道德理性建構的基石——三世善惡因果律,從多方面賦予超時空的道德價值,諸如:心凈則土凈、和諧平等、慈悲忍讓、生佛一體、自他不二等。如果凈宗文化得以介入現實,或現代人謙恭地接納凈宗文化理念,那么,凈宗文化一定能有效地為現代科技發展導航,使之彰顯造福人類的正面功能,而最大限度地消解損害人類的負面效應,實現道德與科技的良性互動。
2、凈宗文化對現代科技的認知啟示
在一般人看來,宗教超越意向甚強的凈宗文化,即便內具安頓(或解脫)心靈的價值,也至少有悖于現代科學精神。事實表明這種觀點失之公允。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西方社會掀起的東方文化熱,其中有西方人尋求心靈拯救的人文因素,更有西方科學家熱衷在東方文化中尋找現代科技生長點的內在需要。許多研究高能物理學以及生命科學的前衛科學家,把佛教思想視為寶物,孜孜于佛教經典與現代科學的對比,從中獲得了諸多卓有成效的發現。日本科學家松下真一說:“這實在很奇怪,正是現代物理學(元質點論)的真理,并用試驗加以證明,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體表現一樣,不是令人驚嘆嗎?”美國科學家奧本海默說:“在原子物理學的發現所表現出來的,關于人類認識的一般概念,就其本質而言并非我們根本不熟悉、前所未聞或者完全是新的。即使在我們自己的文化中它們也有一定的歷史,而在佛教和印度教的思想中更居有中心的地位。我們所要作的發現只是古代智慧的一個例證,一種促進和精細化!泵绹锢韺W家卡普拉亦云:“古老的宗教典籍《
華嚴經 》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倍鴥糇诘谝唤洝 佛說無量壽經 》具足《 華嚴 》十玄門,其理念與境界同《
華嚴經 》并無二致,故歷來被稱為中本《 華嚴經
》。故而凈宗經典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的相似性,亦毋容置疑;而凈宗理念遠遠高出現代科技之上,亦是一明顯的事實。
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由阿彌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現,具有極高的審美法則,諸如:簡潔、對稱、透亮、多樣化統一等。西方凈土的超然美,有助于啟迪科學真理的發現,因為科學的真與科學的美具有內在同構。事實上,西方前衛科學家們在接觸學習佛教典籍的過程中,已從結構美方面獲得良多啟迪?梢哉f,凈宗文化對科學的認知啟示,如無盡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受益多寡,端在虔敬與悟性。
凈宗文化可以全方位地會通當代高科技各個領域,諸如:多維空間、大尺度的宇宙觀、地外文明、微觀亞原子世界、測不準定理、質能互變、時間隧道、生物全息律、分形數學、資訊網絡、克隆生物技術等(正文詳作討論,茲不贅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超高科技的妙土,能為地球高科技的發展提供深刻的啟示!
西方前衛科學家對佛教思想的認同與挖掘,表證人類思維縱深發展的趨向。凈宗文化與當代科技的會通互動,提供孕育新的科技革命的契機。由此證知:凈宗文化不僅不悖于現代自然科學,而且能給現代科技以啟示與導向;凈宗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匯,或可開辟人類知性新紀元,深刻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
五、本書的結構與內容
本書擬系統地闡述凈宗的理念、境界、原則與修持方法,構造具有內在邏輯性的結構體系,使凈宗各類知識得以有序化地安置。同時,揉合了一些現代自然科學知識與現代人文精神,俾令本書在忠實陳述、詮釋凈宗理念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結合現代社會與現代人的特點,在凈宗契時契機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本書敘述分七編,凡二十章。
第一編:凈土宗的成立,含攝三章(凈土宗之教起所因、教相判釋、凈土宗在中國的弘傳)。本編闡述凈宗作為大乘圓頓妙法興起的因緣,彰顯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的至極悲心;介紹天臺、華嚴二大判教系統以及與凈宗內在的關聯;述說凈宗祖師站在凈宗本位判釋一代時教的獨特角度與意義,詮顯凈宗與大乘通途宗派的異同;追溯凈宗在中國弘傳的歷史軌跡,表明凈宗文化在本土化過程中的圓融博大的生命力。
第二編:中國凈土宗祖師的思想述評,含攝三章(中國凈宗十三祖的成立、凈宗十三祖的生平與思想、凈宗祖師思想的現代價值)。本編追溯中國凈宗由蓮社伊始到正式立宗的歷史過程以及凈宗十三祖認定的標準,詳細介紹我國凈宗十三祖的生平德業與凈土思想,詮顯祖師大德思想的現代價值,用以作為現代凈業行人修行之準范。
第三編:凈宗根本經典:五經一論,含攝二章(凈宗根本經典的選取,五經一論的譯會校釋)。本編闡釋凈宗根本經典選取的標準與程序,五經一論的內容與宗趣,以及譯會校釋的情形。以凈宗祖師的理念為視界,對《
無量壽經 》四種會集本的利弊得失作客觀性考量,為現代凈業行人修學念佛法門與研究凈宗,提供較為明晰的基本線索。
第四編:阿彌陀佛之本愿,含攝三章(阿彌陀佛本愿之緣起、阿彌陀佛本愿內容與結構、阿彌陀佛本愿的宗教道德價值)。本編從歷史與宗教兩個層面,闡釋阿彌陀佛本愿的緣起、內容與結構以及深邃的意蘊。四十八大愿是凈宗的核心,是西方極樂世界建構的藍本,全體即是阿彌陀佛的愿心,內蘊著法界文明的秘藏奧義,意味深遠,贊莫能窮。從中亦可體會阿彌陀佛為濟度十方眾生的悲智,感戴阿彌陀佛的弘大恩德,由此生起愿往生心,契入阿彌陀佛本愿之海。
第五編: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含攝三章(西方凈土本體論,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凈宗與現代自然科學)。本編闡釋西方凈土成立的原理,真空妙有,了義圓頓,從中體察阿彌陀佛大悲愿心。西方凈土依報正報二十九種莊嚴景觀,令吾人對極樂世界有一個總體而詳明的把握。覽觀此篇文字,恍若神游西方凈土,心曠神怡。通過凈宗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會通,彌顯凈宗的理念與境界之博大精深,對幫助現代人信仰凈宗念佛法門不無裨益。
第六編:凈土資糧:信、愿、行。含攝三章(信門、愿門、行門)。本編討論凈宗的修持實踐:信愿為慧行,持名為行行,目足并運,到達寶所。信愿行三者呈有機互動的辯證關系,信愿的條件與內容,修行的方法與儀規,凈業三福與普賢十大行愿如何落實在日常行持中。以文殊智修一行三昧,增上往生品位。
第七編:往生品位,含攝三章(三輩往生、九品往生、邊地疑城往生)。本編闡釋三輩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邊地疑城往生的行因,以及臨終助念的方法,俾使凈土學人明了往生之因行果報真相,隨機調整自己的修持,斷疑生信,改過遷善,精進辦道,爭取上品上生。
上述七編二十章的內容,次第鉤鎖相聯,有機整合。謹奉立言唯依圣,得旨在亡情的原則,平心敘述,作如來使。由于不慧學識淺陋,錯謬之處,尚祈十方大德慈悲麈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