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六”凈土資糧 信 愿 行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大安法師著述。凈土念佛法門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覺,其奧義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就眾生接受層面,凈土法門的內涵可概述為信愿行三門。信愿行三者具有內在鉤鎖、相輔相成的關系。非信不足啟愿,非愿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無愿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愿,無信愿不名真行。信愿行成,必得往生凈土,證不退轉,直至無上菩提。從性質上分,信愿屬般若智慧門,稱念佛名為行持之法。信愿慧行如眼目,導引行持直趨寶所;稱名行持如踐履,精進不懈感生凈土。信愿行乃凈業修持之宗要,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本編謹按凈宗經典圣言量與歷代祖師的法語作為立論依據,闡釋凈宗信愿行的本質內涵,為現代凈業行人的修持提供契理契機的建言,明辨是非邪正,建入凈宗正信正見。茲分述如下:
第十五章 信門
凈土法門與大乘通途法門相比較,特重信愿。大乘通途法門修行次第是信解行證,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得證。而凈土法門,由信啟愿,由愿導行,在進修次第中,頭一步是信,后一步是行,這與大乘通途法門相同。只中間一步,在通途法門要生解,在凈宗要發愿,于此顯出差異。通途法門信解行證中,最難通過的一關是開圓解。而凈宗念佛法門則以發愿代替圓解,便將這最難的一關通過了。通途法門行門深廣,凈宗念佛法門行門簡易。凈宗特別法門與大乘通途法門相比,只有信之一關,仍舊是難。由于凈宗超情離見,屬佛的果覺境界,于此信入尤難。只要能透過信關,一切將迎刃而解。所以凈宗被稱為難信之法,是有根據的。信之一字貫徹于世出世間法,世間法重信,佛法更重信,大乘圓教尤重信,凈宗念佛法門特別重信。茲擬從信的內涵與功用、祖師詮信隱顯互成、于難信法生決定信三方面加以討論。
第一節 信的內涵與功用
凈宗念佛法門從發心念佛到成辦往生圓成佛道,無不依信力而得成就。信賅果海,果徹信源,表證著凈宗信心的內核與功能。茲分述如下:
一、信之涵義
信有信仰、尊敬、熱望、恩惠、仁慈等涵義,是對如來的恩惠與慈悲產生凈信與歡喜。信心狀態即是得到大安樂的狀態! 成唯識論
》對信的內涵有三點精要的概述:一者于諸法實事實理,能深信冥契,忍可于心,不為虛妄事理之所轉;二者于佛法僧三寶清凈法身般若解脫之真凈德中,深信好樂,不為妄染邪德之所惑;三者于一切世出世間善,深信有力,能得善報,能成道果,起希望心,求之必得。此種信不獨自體清凈,復能清凈一切心及心所,如極香物,不獨自香,復能熏香一切余物。如水清珠,不獨自清,復能澄清一切濁水,其力最勝。而不信的業相以染穢為性,不僅自體染穢,復能穢濁一切心法與心所有法,如極臭之物,能熏染它物。信則自凈凈他,不信則自穢穢他,所以信以清凈為相狀?梢娦判那鍍魟t生實相,此凈心即是萬有的本來面目。
二、信之功用
如來一代時教,智慧深廣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寶山。八萬四千法門,漸頓各稱所宜,眾生隨緣信受奉行,皆蒙解脫。于中能否契入佛法,獲益的有無與淺深,皆取決于信心。是故原始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為先。五根中以信根為本元,肇起精進、念、定、慧四根。大乘圓教五十五個修證階位,亦以十信為始,信位之前別無圣位!
華嚴經
》中,文殊師利等十大菩薩表信門,以信為首,具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諸階位。于生死海中創發信心,最為妙吉祥(文殊又稱妙吉祥)!
華嚴經
》極贊信心功德:“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毙艦榉ú氐谝回,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心如師子頻申制伏疑兕,信心如清水珠能澄清邪見濁染,信心如智慧日能破煩惱冰霜。信心一法乃入佛道之要門。
信心屬于般若智慧,來自宿世多生的積功累德! 涅槃經
》云:“若人過去已曾供養半恒河沙諸佛,復經發心,而能于惡世中聞說大乘經教,但能不謗,未有余功;若經供養一恒河沙諸佛及經發心,然后聞大乘經教,非直不謗,復加受樂!薄
妙法蓮花經
》亦云:其有眾生聞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于此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求佛慧,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梢娦判闹,遠勝福德,稀有難得。
凈宗作為他力門果教派,較之于佛教通途法門,更為重視信愿。信愿二門是凈業修持的重大科目,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信愿功能的重要性,謹以數位凈宗祖師的法語為證。
蓮池大師云:“往生凈土,要須有信,千信則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
!(《 彌陀疏鈔 》)
幽溪大師云:“茍有信心,往生極易,如渡大海,既得巨航(彌陀本愿——注),仍有良導(釋尊勸贊——注),加以順風(諸佛護念——注),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遲留險道者,誰之過歟?”(《
圓中鈔 》)
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庇衷疲骸叭粜旁笀怨,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彌陀要解 》)
印光大師云:“念佛一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義故也!
凈宗祖師大德以具佛之眼,深知末代眾生少善根多狐疑,痛下藥石,指點迷津,苦口婆心,慈悲之極。反復申言,凈業成敗端在信愿。凈業行人一念信力,契入阿彌陀佛本愿之海,便與阿彌陀佛光明愿力相接,得佛力加持,成辦往生大事。如果狐疑不信,則與阿彌陀佛光明愿力隔離絕緣而得不到法益。凈土法門的勝妙在于不必求解,自能深解;只要深信,絕無錯路。信愿持名如風帆揚于順水,疾速穩妥。一念凈信,滲入念佛成佛的全過程。而佛果的證得亦不離初始的一念凈信。比如種子墮地,及至開花結果,不異原初的種子。這與《
華嚴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的玄義異曲同唱。
第二節 祖師詮信,隱顯互成
凈宗之信藏,浩博無涯,愚夫愚婦可以造入,及其究竟處,雖圣人亦有所不能了知者。凈宗經論與祖師著述,對凈宗的信藏內涵力用多有詳明而精辟的闡釋,茲分述如下:
凈土法門以乘佛愿力往生安養為本質內涵,所以深信佛力救度乃是凈宗不共的詮釋?v觀中國凈宗教理史,這種信心詮釋與實踐,自初祖慧遠大師到近代印光大師一脈相承,燈燈續焰。諸祖師對信心內涵的詮釋,隨著當時的修學背景與眾生根機,或有契入角度與詳略緩急的差異,然在深信佛力的本質點上,并無二致。
遠公大師從深信神識不滅、生死輪回,契入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啟建蓮社,焚修凈業。三睹彌陀圣相的遠公大師必定深契阿彌陀佛本愿功德,了達念佛之殊勝,并以此自行化他,遂使蓮社緇素123人皆有往生瑞相,臨終多有稱念佛號往生者。遠公大師隨順當時般若禪定盛行的修學背景,以禪觀念佛的善巧方便,以《
無量壽經
》作為正修的準則,將眾生導入阿彌陀佛弘誓愿海,往生凈土,出離生死險道。我們應如是體會慧遠大師的悲心權智。遠公真可謂善體佛心、巧作佛事之智慧深遠者也。
曇鸞大師是闡揚凈宗他力本愿理念的承前啟后者。他上繼古印度龍樹、天親二尊菩薩的凈土教義,下開道綽、善導二位大師的思想先河。其凈宗力作《
往生論注
》首以龍樹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判教作為立論依據,開衍凈宗“但以信佛因緣,愿生凈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凈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之心要,勖勉“后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曇鸞大師立足彌陀本愿立場,展示阿彌陀佛普度九界眾生的威神愿力,俾令行人生起決定的他力信心。這種超越凡情的凈宗思想確實是一道驚心動魄的奇麗景觀,直接影響著道綽、善導凈宗思想的形成,并滲入中國人的修行實踐中。迄至今日,仍余音繚繞,動人襟懷。
道綽踵曇鸞之教,專修凈業,從機教相應的角度,力倡凈土念佛法門乃末法眾生出離生死之要道。道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則蓮風普扇于中外。及至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極力說出一“四料簡”偈,作末法人天之眼目,其“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的偈頌,令后代凈業行人信心倍增。自后蓮池、蕅益、截流、省庵、夢東、印光等諸大祖師,無不因時制宜,隨機彰顯凈宗他力本愿的核心理念,傳達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威神愿力。祖師們的信心詮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春蘭秋菊,各擅其美。茲擬擷取善導與蕅益二位祖師的詮信文句,用作對比性討論。
一、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
善導繼承曇鸞、道綽的凈土理念,融匯自己凈業修持的證悟,著述五部九卷,敷衍出以他力本愿為核心的凈宗思想體系。其對信心的闡釋,滲透著凈業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懷,恍若劫外之音,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請看大師二種深信之文: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二種深信乃善導大師心靈體驗的寫照,同時亦表述著娑婆眾生凈宗起信的帶有普遍性的心路歷程。善導大師將冷峻的目光投注在凡夫眾生的煩惑罪惡層面,予以深切的觀照。眾生雖具真如體性,無奈無明厚重,煩惑熾盛,業力幻身舉心動念,無非濁染,縱發清心,猶如畫水。故而無量劫來,汩沒于生死苦海,或于三惡道備受劇苦,或暫升三善道略作喘息,總不離三界六道,常沒常流轉。于中亦曾發心修道,然終因障深慧淺,自力怯弱,難以伏斷浩浩見思煩惱,復又沉入生死湍流,永無出離之緣。在廣闊的生命時空中觀照罪惡生死凡夫的輪轉慘況,是多么地悲痛哀戚呀!善導大師嚴峻地把自己定位為罪惡生死凡夫,這對于我慢貢高的吾人來說,不啻當頭一棒;毓夥嫡兆约旱哪铑^,真的無不是惡,無不是罪。自身確實是地地道道的罪惡生死凡夫!生在末法娑婆穢土中的眾生,悉是業障深重、根機陋劣之人!
悲華經
》云:釋迦本師于賢劫人壽百歲時,于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于時煩惱具足的眾生充滿其中,受其卑陋。這些眾生悉被他方世界之所擯棄,善根深厚者之所遠離。須知經中所述的業重眾生,即是現實中的你我他。吾人應如是決定深信。
這個無力自救的常沒眾生,在絕望的峽谷,轉而企盼外力的救援。當他的目光剛一開始搜尋,便驚喜地發現云梯原本就在手邊。他緊緊地抓住云梯,倏爾便升到風光無限的妙高峰頂。絕處逢生,驚奇異常!須知阿彌陀佛慈母般地愍念著吾輩常沒眾生,永劫以來,垂手深淵。吾人在深刻凝視自身罪惡、絕望于自力解脫之余,便向阿彌陀佛愿力救助驚險一跳。正是這驚險一跳,罪惡生死凡夫得救了!母子相逢,悲喜交集,空中自然響徹生命的凱旋曲,奏響著南無阿彌陀佛“生佛一體”的永恒旋律。罪惡凡夫的一念求救與阿彌陀佛絕對的普救愿力感應道交,誠可謂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時!這種由自力向他力的反彈,體現著生佛同體的微妙,亦突顯出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的偉大。善導大師從常沒眾生的罪惡與阿彌陀佛的悲愿之互動關系中,開顯出凈宗他力信心的奧旨,稱佛本懷,功德無量。
這種深信自力斷惑之難與深信佛力易成道業的思想,在中國凈宗教理與實踐中,源遠流長,不絕如縷。凈宗祖師們或顯或隱,隨機闡揚,施設種種權巧方便,導引眾生歸投阿彌陀佛大愿之海。近代印光大師一生專修凈業,力贊念佛法門的殊勝超絕,曾云:“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辦!贝祟愰_示甚多,其義理與善導二種深信之義若合符節。以此證知,仰托阿彌陀佛弘愿救度的信心詮釋,在我國一脈相承,如中天杲日,普輝寰宇,豁人心目,導啟正信。
二、蕅益大師的六信
如果說善導二種深信簡潔明快、直溯根源的話,那么蕅益六信則縝密詳確、理事圓融,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總不失為親見廬山真境。是故討論蕅益六信,有助于加深對凈宗信藏的理解,了達凈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六信分為三對范疇,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茲分述如下:
1. 信自與信他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后,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愿,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自即是信自性常住真心(或曰真如、本覺等)。此真心既不是肉團假心,也不是攀緣六塵分別影事之妄心。真心在時間上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無始無終(無量壽);在空間上橫遍十方,無有邊際(無量光)。自性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雖隨形六道,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減。真心包裹太虛,無量剎土皆是真心所現之景物,西方極樂世界亦不在自性之外。吾人若能一念回光,歸投彌陀愿海,就路還家,決定得生自性本具的極樂世界。凈業行人于此信入,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即是相信佛的悲智,仰信釋尊所宣說的念佛法門真實不虛;堅信阿彌陀佛普度九界眾生的威神愿力不可思議;相信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的證誠與護念,因而隨順佛的真實教敕,決志求生凈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自是修持佛法的前提。深信即心即佛,方能勇猛精進地作佛。無量光即自性照,無量壽即自性寂;觀世音即自性悲,大勢至即自性智;聲聞即自性真,菩薩即自性俗。西方凈土所有依報正報,一一皆是本覺妙明。信自具足,方能真切地信他。內重己靈,外慕諸圣,托彼依正,顯我自心。以阿彌陀佛大愿作增上緣,往生彼土,花開見佛,方悟阿彌陀佛即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凈業行人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速疾成就佛果。凈宗正信首在了他即自,生佛不二。距此十萬億佛剎之遙的阿彌陀佛,原在吾人心中結跏趺坐;彌陀光明,每常在我等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但能不隨外境,反照心源,則佛法一時具足。
2. 信因與信果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凈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凈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以果地覺作因地心,此乃凈宗因果理則。妙因妙果,不可思議。以散亂心稱念佛名,猶如播入神識中的金剛種子,將來終有發芽、開花、結果之日。況以深信切愿,一心系念彌陀名號,安得不往生西方凈土?!十方眾生以信愿持名為能感之因,阿彌陀佛以大悲弘愿為所應之緣。因緣際會,業事成辦。西方蓮池海會菩薩圣眾,悉由念佛三昧得遂往生。如是因果,似水赴水,以空印空,自然所牽隨。持名念佛,因果同時,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往生時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后。下凡眾生帶業往生皆得阿鞞跋致,于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如是因果,迥出通途教理之外。因心果覺,如影隨形,如響答聲。持名妙德,不可思議。
3. 信事與信理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凈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吾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信事從事境起信。深信心無盡故,依心所現之境相亦無盡。距此土十萬億剎土之遙的西方,實有極樂世界,不同于虛構的寓言神話。信理乃從法界理體起信。吾人一念心性具足《
華嚴
》四法界。一念心性即是法界理體(理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種種莊嚴,皆吾現前一念心性所現之影(事法界)。事依理成,理由事顯。西方極樂世界一水一華,當體即是阿彌陀佛的妙明真心,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即具足法界的全體大用(理事無礙法界)。吾人常住真心,湛寂光明,遍周微塵佛剎,亦遍于西方凈土中。吾輩眾生,雖迷惑顛倒,茍能一念至誠發愿往生,安樂凈土寶池已萌蓮種。同樣,阿彌陀佛的愿心光明,亦遍周十方無量世界,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佛心眾生心,如大圓鏡與摩尼珠,相滲互即。彌陀心內眾生,念念歸投極樂;眾生心內彌陀,聲聲呼喚浪子。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未舉念時,早已成就;才舉此念,即便圓成。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相遍滿,重重交相融攝,不相妨礙(事事無礙法界)。凈宗事理乃不可思議境界,如能由事究理,由理成事,由不可思議心性契入凈宗不可思議之事理,由此升華的信心,可謂金剛之信。
上述六信三對范疇,既內在關聯,又相對獨立。從六信的次第看,信自是凈業修持的首要前提,信自為信他提供依托。深信彌陀凈土的真實存在,順從釋迦本師的教敕與十方諸佛的證誠,信愿持名,求生凈土,了他即自,心境一如。極樂雖唯心之凈土,實有可到之地;彌陀雖自性之彌陀,實有可覲之佛。信因信果,圓發三心,勤修三福,信愿持名,成就往生,速疾成佛,凈土法門即是行超普賢登彼岸。信事信理,相得益彰,了達凈宗奧理,增上事境之信。從念佛事相入手,即能加深對凈宗玄理的悟解。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而佛心,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凈土法門三根普被,上根利智如馬鳴、龍樹、智者、永明等奉持念佛法門,深得法益;鈍根劣智乃至五逆十惡之流顓蒙念佛,亦獲橫超三界、帶業往生的實益。六信具足,上品上生;部分具信,念能相續,亦不虛入品之功。凈土法門,因心果覺,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信心功德何可思議。
綜上所述,善導、蕅益二位祖師的詮信,彰顯阿彌陀佛的悲智愿力,開示念佛法門的殊勝妙用,啟人信心,功德無量。善導大師單刀直入,直揭凈宗信心的本質內核,甚具深沉的宗教情懷,令人回腸蕩氣。蕅益大師周詳圓融,詮釋凈宗信心的原始要終,與通途教理相襯互成,有高屋建瓴之勢。善導、蕅益的二種詮信,在凈宗的弘傳過程中,隨機隱顯,相得益彰。近代印光大師,冰鑒眾生機宜,明倡善導式的詮信,密護蕅益式的詮信;孤峰與山脈相映成趣,捷徑與普門并行不悖,廣啟眾生信根,厥功甚偉。
第三節 于難信法生決定信
凈宗經典反復申言:凈土往生法門是極難信之法。因凈土法門全體是佛的果覺境界故。比較而言,菩薩圣眾智慧深厚,比凡夫眾生更易信受凈土法門。聽聞念佛法門,言下領悟,無須反復勸信。而對濁世凡夫眾生演說凈宗橫超頓法,需要反復開顯,重重誨勉。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方能對某些宿世有緣的眾生,產生效果。
與通途佛法相比,凈宗念佛法門更為重信,亦更難起信! 阿彌陀經
》中,十方諸佛稱贊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功德,能為二項甚難稀有之事:一是于娑婆五濁惡世得菩提佛果,二是為娑婆眾生演說凈宗難信之法。難中之難,非大悲大智大勇何能臻此!蓮池大師曾以譬喻比況這二項難事:“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復乘破舟,復遇逆風,復沖巨浪,復值羅剎、魚王、毒龍,危在頃刻。而能于中,安隱得渡,是之謂難。不但自渡,并渡諸人,置之彼岸,是難中難。大海、破舟、逆風、巨浪及羅剎等,此喻五濁;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說法也!庇诖宋鍧釔菏,勇猛精進得成佛果,此屬難事;復于此濁染世間,宣說念佛法門,俾令一切眾生信愿持名、求生凈土,是謂難中之難!
無量壽經 》亦云:“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笨芍獌糇谀罘鸱ㄩT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
凈宗難信的主要原由乃是吾輩凡夫難于窺測佛菩薩不可思議悲智善巧。凈宗理事因果具有真空妙有的特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與無量壽名號是由真空藉助愿力所生起的妙有,即第一義諦妙境界相。舉實相(無量光壽)之全體作西方凈土的依報正報、作法身作報身、作自佛作他佛,乃至能說的釋尊與所說的凈土法門、能度的阿彌陀佛與所度的九界眾生、能信的眾生與所信的名號光明、能發愿求生的行人與所愿生的安養凈土、能住持的彌陀教主與所主持的安泰佛剎、能往生的念佛人與所往生的西方凈土、能贊的十方諸佛與所贊的釋尊甚難稀有的功德,無一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持。此實相即是吾人靈知靈覺本具之一心,亦即是阿彌陀佛的愿心。凡夫眾生以生滅心,于此妙境奧義不得其門而入,故云難信。
對凈土念佛法門的難信,還來自三種具體的原由:
其一,認知水平的狹劣。吾輩凡夫情執堅固、見聞有限,久居濁染的娑婆穢土,便難信界外嚴凈的西方凈土;此土種種逼迫、苦樂參半,便難信彼土無有眾苦、但受極樂的純樂;此土精血胎生,便難信彼土蓮花化生;此土壽命不過百年,便難信彼土壽命無量;此土辛勤營務方得溫飽,便難信彼土衣食宮殿應念而至?傊,吾輩娑婆眾生,乍聞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每以子虛烏有視之,或聞之稍生歡喜心者,繼思又覺渺茫,無足憑信,難以生起念佛求生凈土的勝心。
其二,驕慢懷疑的煩惱。娑婆眾生無明堅厚、貢高我慢、騁馳狂慧、目空一切,聞說他力救度,不生信樂,甚或輕談凈土,蔑視往生。另有一類眾生,帶著懷疑的眼光,審視凈宗念佛法門,用時行的科學懷疑精神、邏輯思維來求證念佛的理則,用以作為是否采信的依據。然凈宗圓頓法門,肇立于佛地果覺,本自不可思議、難信難解,如果執著一定須用科學理性作出合理化的證明,其結局或永遠難以信入凈宗。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益超勝,唯信能入;信為萬善之母,疑是眾罪之根。
其三,以通途教理妄測特異法門。凈土法門是大乘佛法中的勝異方便,其義理境界殊勝超絕,娑婆眾生對此疑竇叢生,甚或誹謗,自誤誤人。歷代祖師大德悲愍眾生,廣作論疏,摧邪顯正,遣蕩疑網,俾令眾生咸得念佛法益。
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唯有狐疑是棄材,疑根未斷,即是罪本。凡夫眾生對凈宗的懷疑,不出狂妄與愚癡二端。蓮池大師對眾生的凈宗疑點,于《
彌陀疏鈔 》歸納十種,茲錄如下:
1.現居娑婆穢土,習久心安,乍聞西方極樂世界清凈莊嚴,疑無此事。
2.縱信有極樂世界,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一定要往生極樂凈土?
3.縱信應當往生西方凈土,又疑娑婆世界離西方凈土有十萬億剎土之遙,如此極遠何能得到?
4.縱信距離不是障礙,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業障未除而得往生彼國?
5.縱信帶業能生,又疑生到西方凈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云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
6.縱信持名得生,又疑執持名號,必須多歷年劫,才能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彼國?
7.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云何凈土諸往生者悉是蓮華化生?
8.縱信蓮華化生,又疑初心入道,多遇逆緣退轉,云何一生彼國,便得入不退轉位?
9.縱信一得往生便入不退轉位,又疑凈宗念佛法門主要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往生彼國。
10.縱信上根利智亦應求生極樂凈土,又疑其他經典,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凈土,或無凈土,狐疑不決。
上述十種難信,前八種屬愚人高推圣境而不敢信,第九種是狂者蔑視西方而不屑信,第十種雙兼狂愚二病?梢姺卜虮娚曰箢嵉,觸途成滯,對凈宗不可思議圓頓大法,疑網重重,乃是眾生業力所障。吾人應深自檢省,盡捐狂愚二弊,虔誠篤信。
凈宗起信,類分有二,即頓信與漸信。頓信者乃是宿世凈土善根的發露! 無量壽經
》(吳譯)云:“聞阿彌陀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凈潔,衣毛為起,淚即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薩非凡人!彼奘赖男欧N外顯為悲喜淚流,一念歸投彌陀愿海,信愿持名若決江河,沛然莫御。此屬頓信,一信永信,決定得蒙彌陀愿力加持,往生凈土。
頓信乃由般若善根所致,稀有難得。然漸信乃是多數眾生所由之路! 觀經
》中,釋迦本師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在宣說定善十三觀之前,為令散動根機凡夫漸培凈宗信根,慈悲自開三福之行。誠如《 無量壽經
》(宋譯)云:“若不往昔修;,于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是故汝等聞斯義!贬屽缺編熾S機施教,以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眾生的凈宗信心。于上根利智如舍利弗等,稱性和盤托出,俾令直下擔荷;于下根劣智如吾輩末法凡夫等,曲垂方便,循循善誘,由福培慧,由慧生信,亦欲令我等凡夫悉入彌陀愿海而后已。
漸信根機者從仰信契入最佳。仰信類分就人立信與就法立信二種:
其一,就人立信。凈土念佛法門乃阿彌陀佛所肇立,由釋迦本師金口所說。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滿足大悲人,彌陀決無虛愿,釋迦亦不會說誑語。當我們對自身貪瞋煩惱無力對治,對浩渺無際的生死大海深感怖畏,對水火二河中四五寸的狹小白道(喻念佛往生法門)亦半信半疑的時候,忽聞東岸釋迦佛的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庇治靼渡习浲臃饐狙裕骸叭暌恍恼钪眮,我能護汝,總不畏墮于水火之難!庇诖巳嬗鰯、別無退路時,吾人宜應一心唯信兩土世尊的此遣彼喚,不顧身命,決定依循白道而行(喻信愿持名)。由有兩土世尊護念加持故,于水火二河(喻貪瞋煩惱)中,安然直過,須臾即到極樂彼岸,永離三界六道一切諸難,親炙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把手同行,慶樂無已。是為就人立信,成辦凈業。
其二,就法立信。釋尊一代時教,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凈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愿專持名號。凈宗念佛法門乃彌陀肇立,釋迦開演,文殊、普賢之所指歸,馬鳴、龍樹、天親之所弘贊,慧遠、善導、永明、蓮池、蕅益、印光諸祖師之所賡續力行。古今賢哲,若圣若凡,如萬水無不朝東,似群星悉皆拱北,法爾自然地歸投彌陀愿海。古圣先賢早已為我們遍研經藏,特地抉擇出這不斷惑業、橫超生死的殊勝妙法。吾人仰信佛祖古德,依教奉行,即得現成受用。正如身嬰疾苦,恭請良醫診脈,立即按方服藥得愈。如不仰信良醫,非得親自遍閱醫書,知其藥性病原,按病情斟酌藥方,然后方肯服藥,其危疾或在這一耽擱延誤中,或轉重、或死亡。念佛法門乃現成的靈丹妙藥,入口即治。釋尊悲心急救眾生,唯恐不及,故無請自說念佛法門,俾令眾生由仰信而取用佛德,疾速了生死、成佛道。信愿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
吾人信根深植,便會產生強勁信力,一切邪師莫能動搖迷惑。善導大師闡釋行人決定信相云:縱使羅漢辟支地前菩薩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不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凈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西方凈土,指贊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凈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
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早知后人心志飄蕩,這山望到那山高,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唯信佛語,不生疑悔。
徹悟大師亦闡釋決定信相云:“若正修凈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斚蜃鎺熥鞫Y,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愿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v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于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嘀豢上蚍鸹钻惏祝骸蚁确A受釋尊凈業法門,發愿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愿也!m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
徹悟禪師語錄 》)徹悟大師如此推至極端的勸信,真是婆心切切。
然凡夫眾生的信根愿力,總是若有若無,或深或淺的。凡夫在漸信念佛法門的過程中,若有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不斷絕的修行,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接引此念佛人往生凈土。吾輩凈業行人應隨順佛愿,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在彌陀光明照攝下,吾人的信根信力自然成就。稱念佛名,久之業消智朗,于西方凈土之確據,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佛理,自有究暢了達之日,于時仰信即成智信。
綜上所述,凈宗果教他力法門,信為能入;凈業行人從初發心到往生成佛,唯信為本。信乃無盡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圓彰信藏功德。吾人應在盡形壽稱念佛名的修持中,領解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對彌陀悲心愿力有一分領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領解,即有十分信心。清凈信心,則生實相;信力圓時,全成佛力。故知凈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勸勉眾生信愿持名求生凈土乃真報佛恩。吾人應仰遵佛敕,發菩提心,真為生死,于難信法,生決定信,仗佛慈力,成辦往生大事。如是方不負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的大悲垂救。
第十六章 愿門
在信愿行三資糧中,愿為樞紐,力用莫測。愿含志欲與好樂二義,如航海之船舵,趨向目標。唯一愿字,具攝信愿行三種資糧。凈宗入道要門,信心為首;凈業修持急務,立愿居先。愿立則凈業可成。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環,悉隨眾生的心愿;諸佛如來的萬德莊嚴,亦從愿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凈宗經典殷勤勸愿。法藏菩薩由愿導行,自致而成阿彌陀佛;凈業行人愿往生心,正合阿彌陀佛攝生之愿,是故直以發愿,便可往生。真能發愿,則信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故探究凈宗愿門義蘊,信解彌陀悲智愿心,用以校正吾人回向發愿之鵠的,堅固愿往生心,甚為必要。
第一節 生佛感應道交的原理
吾人所處的宇宙空間彌散著諸多的能量輻射,地球與地外星體之間亦存在著縱橫交錯的能量互滲。在法界虛空,阿彌陀佛的愿力即是一個巨能慈場,向法界無量剎土衍射光慈場力。阿彌陀佛五劫的發愿,無量劫的踐行,圓滿大愿,以威神愿力加持十方眾生俾令往生。已發愿已往生,今發愿今往生,當發愿當往生。十方眾生愿往生心與阿彌陀佛攝生之愿感應道交,成辦往生大業?藢嵍,十劫前法藏菩薩自致而成阿彌陀佛之時,十方眾生往生凈土已竟。何以故?因為法藏菩薩的成佛,是以十方眾生能往生為條件的!叭舨簧,不取正覺”的愿文昭示:設若十方眾生信愿持名不能往生凈土的話,我(法藏菩薩自稱)終不成佛,F在法藏菩薩已然成為阿彌陀佛,那么十方念佛眾生也就決定能夠往生,決定無一遺漏。生佛同體,感應道交!
華嚴經
》亦云:“如來成正覺時,于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笔偾暗陌浲臃,亦于心光中酬愿見證到十方凈業行人一時往生凈土成佛。彌陀大愿已經圓成兌現,吾輩凡夫眾生往生凈土只是時間問題了(此從凡夫層面建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發愿,那就屬于當愿當生了。然無論吾人信愿持名的遲速,悉由阿彌陀佛愿海所護持,皆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
阿彌陀佛愿力遍及法界一切處,吾人能否感通彌陀愿力加持,取決于吾人的發愿能否與彌陀愿心慈力相應。當我們了解彌陀正定必至涅槃愿的義蘊,便應發起往生成佛的無上勝心,不求人天福報,不冀聲聞小果,如是發愿即與彌陀愿心相應;當我們明了光明遍照十方愿的義蘊,便應贊嘆阿彌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來作大導師,如是信行即與彌陀愿心相應;當我們明了十念皆生我國愿的義蘊,便應信愿執持名號,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如是愿行即與彌陀愿心相應,等等。我們討論阿彌陀佛大愿,就是要以彌陀大愿作為參照系,將吾輩凡夫狹劣心志校正調順到與阿彌陀佛大愿慈場相應。凈業行人能否因順彌陀大愿而發愿,直接影響著往生的成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顢頇自欺。
阿彌陀佛的宏誓愿力,遍法界感,遍法界應,與十方念佛眾生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現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生佛感應之情狀,全在生佛愿力互動耦合的程度。阿彌陀佛攝受眾生往生的大愿猶如磁場,吾人愿往生心則如鐵針,二者同質相應即具自然吸取之勢。生佛誓愿相關,故能任運往生。如果宗門教下的修行人,輕視凈土,不愿往生,雖然他們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猶如磁不能吸銅攝玉。反之,五逆十惡罪惡凡夫,懇誠發愿求生凈土,稱佛名號,亦能決定往生,托彌陀大愿作增上緣故,猶如磁能吸針,一無遺漏。諸佛度眾生,眾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敗,全在緣之有無。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尤其是與娑婆眾生最有緣份,所以吾人與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穩當。韋提希夫人于十方無量凈土中選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佐證。
感應之跡乃生佛因緣和合的產物,譬如水清月現。唯有我等眾生愿往生心與阿彌陀佛的愿心相耦合,才能顯現不可思議的感應瑞相。譬如電視接收節目信息,波段頻率調準,電視臺的發射信號當即轉換成圖像音聲。與此相類似,凈業行人信愿持名,亦是在調準頻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彌陀佛的大愿慈力,一旦調頻相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顯現,阿彌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心全體顯現,由是成辦往生大事。感應道交難思議,誠乃念佛法門之奧秘。
古往今來,念佛行人信愿持名與阿彌陀佛愿力感應道交的事例不勝枚舉,茲舉二則:一、唐代懷玉禪師,精修凈業,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銀臺而入。懷玉禪師念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臺,何為得此?”銀臺遂隱。懷玉感激,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后,復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前持銀臺者易金臺而至,懷玉禪師說偈含笑而逝。二、唐代姚婆,因范婆之勸導,持齋念佛。一日精勤念佛時,見西方三圣住立空中。姚婆歡喜稟佛:“我因范婆善友教導,今得往生之益,愿佛慈悲,待我向她告假一聲,即隨佛去!闭f完,即速去告范婆。范婆聞訊趕來,見阿彌陀佛還在空中等待。姚婆踴躍,站立合掌念佛而逝。
凈業行人通過研習凈宗典籍,觀照阿彌陀佛本愿威神之力,了知只要聞信彌陀大愿,決定能獲真實大利,不會出現遇此法門而空過的現象。因為阿彌陀佛因地愿言:使我成佛時,值遇聞信我的名號者,悉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一生究竟成佛。吾輩凈業行人欲得與彌陀大愿感應道交,宜應隨順阿彌陀佛大愿,以佛教敕為修行指南,因順佛愿,決定得生。
第二節 厭離行
凈宗愿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然娑婆世界眾生欲生起厭離心,殊為不易,是故釋尊詳陳西方凈土依正莊嚴,極樂圣眾種種功德,意在由此參照系,反襯出娑婆世界的穢濁與敗壞,激活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對娑婆世界五欲六塵的厭離,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觀照;蚪柚嗑壍谋破,激揚娑婆眾生厭離心。娑婆眾生耽戀五欲六塵,無有休止。設使這個世間絕對沒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難,那么,人人悉皆在放逸安樂中醉生夢死,誰還肯發出世心,修凈業以了生脫死?!是故佛典常云:三世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
《 無量壽經
》中,釋尊開示濁世的惡苦,五惡五痛五燒的情狀,意在成就吾人的出離心。吾人只有對人生境況與生存環境的苦空無常具深刻認知,方能使愿之欲樂具有真切的內涵。茲擬分述如下,略施討論。
一、覺悟人生的苦空
釋尊于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等凡夫于無明大夢中,種種顛倒,不凈計凈,無常計常,以苦為樂,起惑造業,輪轉不休。釋尊以大悲心,循循開示,生命的常態乃是苦空無常無我,于此觀慧,契入解脫道。
從苦的內容來看,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此八苦任何人都無能避免,所謂八苦交煎,只是隨各人業力有程度淺深的差異。從苦的性質來看,人生有三苦:一者苦苦——受有漏身,已名為苦,更加種種逼惱,則苦上加苦;二者壞苦——當快樂消失時,不勝憂苦;三者行苦——介乎苦樂二受之中,不苦不樂,念念遷流。欲界眾生具足三苦,所謂三苦互滲,任何人無能避免。十方眾生,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惡臭不凈,無可樂者。對此觀照,尋思出離之道。
這一期的業報身由妄心所聚集,起惑造業,勞役終生,無非一場苦樂交雜的夢。誠如《 金剛經
》所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绷绲挠^照,從有為的幻相體認無為的真性,能伏斷煩惱。惜乎眾生處處執有,認假為真,起惑造業,枉受苦痛。世人于此人生逆旅,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心慳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于此夢幻人生,當體識破,志求涅槃凈土,是為覺悟。
二、覺悟人生的無常無我
有情眾生的業報身有生老病死,無情器界有生住異滅。人壽最多不過百年,如石火電光,轉瞬即逝。即便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偸堑絹。眾生無有智慧審察依正二報的無常敗壞,在這如夢如幻的人生舞臺上,蒙冥顛倒;迷于瞋恚,貪于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凡夫迷惑顛倒,身見熾盛,執認此身為我。自我中心,貪著五欲。貪財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為我榮耀,貪食為我滋養,貪睡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為我,畢竟無我可得。堅固的我執伴以強盛的貪欲,便造作殺盜淫妄諸種惡業,招致五痛五燒的果報。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于此火宅,應自醒覺,亟求出離。
三、觀照身心的不凈
吾輩眾生的業報身,通體上下內外不凈污穢! 大智度論 》概述為五種不凈:
1、種子不凈。攬父母精血,以為己有。故偈云:是身種不凈,非余妙寶物。不由白凈生,但從穢道出。
2、依處不凈。謂胎兒蜷縮在母體的生藏與熟藏之間。故偈云:是身為臭穢,不從華間生,亦不從薝葡,又不出寶山。
3、當體不凈。謂此身體由三十六種不凈物所成。
(1)外相十二種:謂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
(2)身器十二種:謂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
(3)內含十二種:謂肝、膽、腸、胃、脾、腎、心、肺、胰、生藏、熟藏、赤痰白痰。
故偈云:地水火風質,能變余不凈。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
4、外相不凈。九孔常流不凈之物,俱不可用。故偈云:種種不凈物,充滿于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
5、究竟不凈。終歸死亡膨脹,不可忍見。故偈云:審諦觀此身,終歸必死處。難御無反復,背恩如小兒。
常常觀照身體的五種不凈,能如實了知自己身心業力的真實相狀,增進出離的道心。
四、四念處與十想觀
1.四念處
釋尊垂涅槃,囑咐諸弟子,依四念處住,如佛無異。若無四念處之觀慧,一切行法皆非佛法。時丁末法,眾生障重慧淺。正念者少。愿宜嫻熟四念處,增上出離心。茲援引省庵大師《
四念處頌 》,用作自警。
觀身不凈
一興顛倒想,遂有幻緣身。膿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
紙粘皮裹肉,藤絆骨纏筋。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鄰。
內藏惟臭穢,外飾但衣巾。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真?
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虛名立主賓。
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貴賤空回首,賢愚共愴神。
徒生復徒死,誰識本來人?
觀受是苦
眾苦從何起,深知受者情。順違才領納,取舍便縱橫。
有盛衰還至,無榮辱不成。怨從親里出,哀是樂中生。
王謝家何在?曹劉國已傾。悲歡幾場夢,勝敗一棋枰。
事與心違背,貧將病合并。錢神呼不至,窮鬼送難行。
戚戚終何益,悱悱漫不平。無求卑亦貴,知足欠還盈。
若悟真空理,憂欣何處萌?
觀心無常
妄心無著處, 體相竟如何? 閃閃風中燭, 搖搖水上波。
一家門戶別①,六個弟兄多②。擾擾各馳競③,紛紛總不和④。
青黃俄改換⑤,動靜屢遷訛⑥。臭別香隨到⑦,甜來淡又過⑧。
炎涼易翻覆⑨,好惡每偏頗⑩。境滅心安寄? 情忘智亦孤。
掀翻五欲窟, 搗盡六根窩。 劫賊歸王化, 飛禽出網羅。
何當悟常住, 諸妄盡消磨。
觀法無我
諸法從緣起,初無我主張。因緣有生滅,念慮遂低昂。
欲得翻成失,求閑反遇忙。畏寒冬不輟,苦熱夏偏長。
貧憶富時樂,老追年壯強。有誰憎順適,若個好危亡11?
自在方為主,遷流豈是常?離根念何起,無識境還忘。
內外無些子,中間有底藏。六窗虛寂寂,一室露堂堂。
但得塵勞盡,居然大覺王。
注:上面10句偈頌表六識的體相。
①一家門戶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②六個弟兄多: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③擾擾各馳競:指眼逐色、耳逐聲等; ④紛紛總不和:指如眼不與聲和、耳不與色和等;⑤青黃俄改換:指眼識對顏色識別的無常;
⑥動靜屢遷訛:指耳識對音聲識別的無常;
⑦臭別香隨到:指鼻識對氣味識別的無常; ⑧甜來淡又過:指舌識對滋味識別的無常;
⑨炎涼易翻覆:指身識對觸感識別的無常; ⑩好惡每偏頗:指意識對事物價值判斷的無常。
11若個好危亡:得失、危亡,對待法皆從緣生,不由我之好惡來決定。
2.十想觀
佛為貪欲眾生說不凈觀。觀之既久,貪欲即除,可以越愛河而超苦海。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十想觀成就,方悟身后無量凄慘,是為斷絕貪愛的方便門?嗪4蠼蛄,成就出離心。茲亦援引省庵大師《
不凈觀頌 》所述十想觀,并略加注釋,用作警策。
死想第一:所愛竟長別,凄涼不忍看。識才離故體,尸已下空棺。夜火虛堂冷,秋風素幔寒。勸君身在日,先作死時觀。
釋解:所愛之人終竟長相別離,眷戀不舍、愁苦凄涼之狀,使人不忍相看。神識才離開原有的身體,尸首已被置于空寂的棺材中。更可憐往日華屋愛舍、溫衾暖帳已是夜火昏搖、秋風肅起,空虛清冷蕭寒又何止是伊人體外之境。勸勉諸君身在之日,當宜先作死時之觀想。
須知死時心臟與呼吸均告停止,其狀可畏。體溫漸失,皮膚無光澤,面色灰白青。若惡業所感,臨終不善之相,更為可怕:有呈突眼、瞠目、張口、吐舌、縮唇、縮鼻、縮耳、握拳、手足痙攣、脊向后作反弓狀之痙攣、腹脹、肚凹、體瘦、黃腫、臭氣、全身水腫、潰瘍爛臭等等,罄筆難書!
脹想第二:風大鼓其內,須臾膀脹加。身如盛水袋,腹似斷藤瓜。垢膩深涂炭,蠅蛆亂聚沙。曾因薄皮誑,翻悔昔年差。
釋解:身如是,腹如是,生前死后實質無有二異。生前只見粉黛色,不知內臟事。曾為薄皮忙,原是被欺誑。自是當反悔,不復錯又錯。
須知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于火,動轉歸于風。人雖死去,風大依然運作。死后不及一日,尸體內臟各部分之組織漸起變化,腸內之寄生蟲、細菌等尚未曾死。其極肆活動,令腸內之碳酸氣發生,更因發酵之作用產生腐敗之臭氣,不得排除,令尸腫脹。腹內與鼻口發出腐敗之臭氣,即是尸臭,極為惡劣,嗅之作嘔。若在盛暑之時,尸脹與發臭,更為迅速。倘不善終,或惡疾死亡,則尸臭及腫脹更為可怕。
青瘀想第三:風日久吹炙,青黃殊可憐。皮干初爛橘,骨朽半枯椽。耳鼻缺還在,筋骸斷復連。石人雖不語,對此亦潸然。
釋解:當初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姿色,而今皮如爛橘、骨似枯椽。耳朵與鼻子爛壞尚有殘余,筋骨尸骸似斷似連,青黃顏色混雜。石人看了,雖然無能言表,亦會潸然淚下。
人死之后呼吸停止,血液不流,肺部積存的碳酸氣無從呼出;血管運送二氧化碳亦停止,不能輸出肺部;同時各毛細血管內的血液,存有多量碳酸氣,并細胞潰爛之臭氣,使得尸體呈青瘀之色,睹之可畏!
壞想第四:肌膚才脫落,形質便遭傷。瓜裂半開肉,蛇鉆欲出腸?萏倮p亂發,濕蘚爛衣裳。寄語嬋娟子,休將畫糞囊。
釋解:死后七八日,尸體冰冷,神識已經離開,肉體便容易變壞,面部與身體之肌膚全無彈性,易于破裂。腸內之蟲鉆出,身體肌肉腐爛生蛆,蠕蠕而出。見之可畏!縱是濃妝淡抹總相宜之西子,也不必再去勾畫涂抹這一糞囊。
血涂想第五:一片無情血,千秋不起人。淋漓涂宿草,狼藉污埃塵。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癡肉眼,錯認假為真。
釋解:死后尸壞,血液糊涂,九孔流出,瘀色臭穢,惡氣悶人,蟲蟻唼食,蛆蛔蠕動。尸汁臭穢,點滴而流,見之無不掩鼻作嘔。昔日容華今何在?往昔儀態復何存?此時已是不辨美丑,不知男女?蓢@癡迷眾生肉眼相看,錯將虛假認作真。
膿爛想第六:薄皮糊破紙,爛肉棄陳羹。膿血從中潰,蠅蛆自外爭。食豬腸易嘔,洗狗水難清。不是深憎惡,何由斷妄情。
釋解:尸停十天以上,肌肉腹藏漸已爛壞,血肉腐敗,作為各種細菌的天然培養基,亦是各種蛆蟲的大糧食倉。蛆蟲細菌極為活動,將尸體化為膿樣,臭爛模糊,此時不能辨別尸體之面目。嗚呼此體!恰如薄皮糊在破紙之上,一觸即漏;內盛之物,卻如陳腐發霉的剩飯又被投棄入了爛肉一般。往日蘭麝常薰,香膏常涂,搔首弄姿,極盡妍媚!今朝膿臭,化為爛壞,雖至親者見之,莫不引巾掩鼻,不忍睹也。觀想之怎生愛戀。不是深加憎惡此穢濁之軀,又怎能斷卻這虛妄之迷情。
啖想第七:尸骸遭啖食,方寸少完全。不飽饑烏腹,難干饞狗涎。當年空自愛,此日有誰憐?不若豬羊肉,猶堪值幾錢。
釋解:人死后,若將尸體棄于林中,稱之為山林葬,不待尸體腐爛,早為野鳥蟲獸所啄啖;若將尸體置于棺中,埋于黃泉之下,亦被山鼠蟲蟻所啖食,肌肉破爛,乃至完盡;若將尸體沉于大海中,亦為魚蝦之類所吞食,骨肉離散。昔日體豐顏頤,為蚊所刺,立生瞋恚;今朝臟腑肥膏任蟲唼食,竟不覺知。往日養尊處優,極自珍愛;而今還不如這豬羊之肉倒值得幾個錢。豈不可嘆!
散想第八:四體忽分散,一身何所從?豈唯姿態失,兼亦姓名空。長短看秋草,秾纖問晚風。請君高著眼,此事細推窮。
釋解:尸體分散化解,筋腱消滅,節骨分離,頭脊不連,指趾不接,肘骨散亂,已無人樣。此時何止已失去儀容姿態,功名姓號亦是空空。人我氣盛今何在,情嫉怨親復何存?生命之長短盛衰,但看秋草與晚風便可體悟。吾人當高處審視,推究此事。
骨想第九:皮肉已銷鑠,唯余骨尚存。雨添苔蘚色,水浸土沙痕。牽挽多蟲蟻,收藏少子孫。風流何處去,愁殺未歸魂。
釋解:死后幾年,皮肉盡銷,骨髓亦空。所存之骨灰白暗色,牙齒盡落,下頜脫離,頭顱空殼,眼鼻深洞,白骨一堆。任由蟲蟻牽挽,卻無子孫收藏。身前無限歡愛,身后無量凄慘,令人見之愁腸百結?v有千般風流又當歸向何處?實實愁煞飄蕩之孤魂!
燒想第十:烈焰憑枯骨,須臾方熾然。紅飛天際火,黑透樹頭煙。妄念同灰盡,真心并日懸。欲超生死路,此觀要精研。
釋解:死后最快七日能燒臭尸,未到七日八識尚存,燒時苦痛。當尸被燒之時,體脂為助燃焰,赤火沖天。轉瞬之間,化為灰燼,一切妄念當亦同時化為灰燼。一切皆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此時只有真心得以顯現并日而懸。欲超出生死之路,脫離輪回之苦,此觀想應當精研。
如上四念處與十想觀所昭示的無?嗫张c種種不凈,令人了知人生真相,油生出離心。觀想嫻熟,則所見之自身,類似行尸走肉,無可眷戀,況復他人?勤行于道,無暇作塵俗之想。是故對吾輩凈業行人,修行念佛法門,具有增上緣之力用!
涅槃經
》云:“菩薩修于死想,觀是壽命,常為無量怨仇所繞,念念損滅,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于屠所!毙抻谒老,對我執心重的吾人,不啻是一對機良方。徹悟大師亦云:“沙門者,學死者也!庇」獯髱熢鴷弧八馈弊,下云:“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笔枪,吾輩行人當仰遵佛祖之誠言,常將死字掛在額顱上,直面死,思惟死,死心念佛,方可超越死。
五、現代人生的境況
人生的苦境在當代表現得尤為顯著,F代人造惡的動機與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靜地觀察這個世界,我們能睹見一系列的險象與危兆。諸如:精神家園的喪失、全球性的政治腐敗、英雄偶像的隕落、文明婚戀觀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濫、日益污染的生存環境、各類動物的銳減、貧富差距的拉大、種族矛盾、宗教沖突、邪教遍布、計算機犯罪、分子生物學的潛在危險、核戰爭的威脅等等。種種資料顯示,人類境況日趨惡化。
本世紀以來,種種或自然或人為的巨大災難次第出現,從中可以看出:人類所面臨的災難逐漸從純自然性、區域性發展到人為性與全球性。與古代劫難大多體現于物力、人力的耗損和毀滅,以及文明成果的喪失相比較,現代劫難則直接指向整個人類的生存基礎。羅馬俱樂部發出的“人類面臨災難深淵”的警鐘,持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當代有識之士本著良知所發出的呼喊,在全球性的市場經濟與科技的大浪潮中,似顯微弱,同分共業,不可思議。如果人類不從內心作一根本轉變,重新修復善惡因果報應的堤壩,重組道德與效率的良性互動的話,任誰也無法挽狂瀾于既倒。釋尊曾懸記:“吾(釋尊自稱——注)去世后,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后轉劇”。(《佛說
無量壽經 》)重溫這段法語,于當代人類命運,思過半矣。
佛典對娑婆世界的命運有大三災(火災、水災、風災)與小三災(饑饉災、疾疫災、刀兵災)的懸記。這些災難不由外力主宰,悉是眾生惡業所感。大三災中,瞋恚感火災、貪欲感水災、愚癡感風災;小三災中,貪欲感饑饉災,瞋恚感刀兵災,愚癡感疾疫災。佛言:于饑饉災與刀兵災而死者,皆入惡道;于疾疫災中死者,多生天上。何以故?以有疾病時,但相慰問,無有毒害屠殺及相爭相奪之心故!
婆沙論
》云:人若能以一摶之食,發大悲心布施餓者,于當來世決不遇饑饉之災。若以一阿梨勒果奉施病僧,于當來世中,決不遇疾疫災。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當于來世決不遇刀兵災。
《 俱舍論
》云:三災起時,由二種因:一者耽著美味,二者懶惰。隨著三小災的次第出現,佛教法運也相應地漸趨衰微,直至滅盡。世尊懸記:“始自《 首楞嚴經
》、《 般舟三昧經
》,終至十二分教悉皆滅盡,法滅時袈裟自然變白,藏經自然無字!睜枙r,十六羅漢盡收世間一切經法,貯于銅塔,此塔沉至金剛際。佛法滅盡,猶如漫漫長夜失去燈炬,眾生受苦痛煎熬。釋尊憐愍眾生,特留《
無量壽經 》住世一百年,為末法眾生作最后的救度。
或有人懷疑:刀兵劫中的眾生,智慧福德極為暗鈍,怎能受持這部義理境界甚深的《 無量壽經
》呢?釋尊的一段法語圓滿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于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痹诨毓夥嫡罩H,眾生的根機尤顯猛利,加之苦痛的逼迫,于時便能信解受持念佛法門。據《
大集經 》記載:《 無量壽經
》滅后,釋尊仍然悲心不舍眾生,惟余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劫盡之時,阿彌陀佛四字,世間眾生沒有能念全者,或能念一字,或能念二字。若有能念全四字者,即為天人師。證知法滅之時,念佛一門乃末法罪濁眾生最后得救的津梁,六字洪名即諸佛相傳之心印慧命,眾生出離苦海之慈航。吾人對凈土法門應生殷重恭敬心,依教奉行。若不修凈土,即在四生六道之中,大小三災之內,頭出頭沒,永無出離之緣。
了知現代人生境況與末世劫運,吾人應從內心生起深切的出離心,生起如救頭然的緊迫感;鹫籽,眾苦充滿,不求生西方凈土,將何以堪?元朝白云法師詞云:“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漚?v使英雄功蓋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頭?”吾人應反復詠吟,以佛祖古德的教示,增上出離心,并力躍上阿彌陀佛大愿船,橫截生死苦海,圓成佛道,還入生死苦海,拯濟常沒眾生。
第三節 欣慕行
釋尊對西方凈土依正莊嚴的描述,為我們建構起一個至極真善美慧的妙參照系,俾令眾生于凈穢二土的比較中,生起對安樂世界無限欣慕心,信愿持名,踏上出離娑婆苦海的妙莊嚴路。
娑婆穢土三苦八難充滿,極樂世界無苦純樂,不聞苦難之名,何況實苦。二土適成鮮明對照。從修道證果來看,二土的難易苦樂亦有霄壤之別。慈云大師歸納為十條,精當明確: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
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有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
西方凈土有五因緣,能令往生者有進無退:一者彌陀大悲愿力攝持,故有進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四者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五者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智者大師《
凈土十疑論 》)。
正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具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釋尊苦口婆心,勸勉眾生“精明求愿,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后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
佛說無量壽經
》)。歷代凈宗祖師大德亦反復警策,堅固求往生的愿心,若赤熱鐵輪,旋轉于頭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轉輪圣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愿。遭逢此至極之逆境順境,尚不改往生凈土之愿,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愿往生心。
綜上所述,厭離行與欣慕行是愿門的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然而對凡惑眾生來說,厭欣心的生起殊為不易。善導大師敏銳見到:“娑婆雖苦,處的已久,實不庸易離開;蓮邦雖樂,概未曾到過,豈能遽往?必須真心徹到對于娑婆深生厭惡,對于極樂渴望甚深,方得往生!笨梢,這種逆眾生欲望之潮,順法性之流的凈愿,非善根般若顯露,何能生發。癡愛眾生,如人墮海,有五因素難出欲海:一、水深,二、波迅,三、迷暗,四、情執,五、迫失力。眾生置身欲海,頭出頭沒,無有休止。釋尊為拯濟沉溺眾生,開示念佛法門,首開折伏與攝受二門,激揚眾生的厭欣心。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圣之愛憎。若非厭離,何以脫離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證知厭離而后能轉凡,欣慕而后能成圣。釋尊如悲父,折伏眾生;彌陀世尊如慈母,攝受眾生。一遣一接,折攝并運,成辦廣度眾生的佛事。
釋尊演說凈宗念佛法門,具四悉檀。廣說西方凈土種種莊嚴,有緣眾生慶聞佛說,并親眼目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得歡喜益(世界悉檀);眾生聞法,欣慕極樂世界,信愿持名,往生彼土,得生善益(為人悉檀);眾生厭離娑婆穢土,捐棄有漏惡因,懺悔念佛,得破惡益(對治悉檀);凈業行人念佛往生,花開見佛,得入理益(第一義悉檀)。凈宗念佛法門具折攝二門與四悉檀,極顯釋尊度化眾生的悲智。
厭欣心對凈業修持至關重要。凈業行人對所處之娑婆世界,應作種種穢濁痛苦想,使之厭惡;厭則欲離,離則出此世界;同時,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則應作莊嚴安樂想,使之欣慕,欣則欲往,往則生彼世界。一欣一厭的心理定勢,導致臨命終時,自然如箭離弦,彈指往生。譬如拉車者,前挽后推,則進趣自速。人在三界牢獄,宜應當機立斷,信愿持名,哀求往生。
第四節 深信發愿即無上菩提
入佛道之要門,以發菩提心為首;修行的當務之急,以立菩提愿居先。茍不發大心,立堅固愿,縱經塵點劫,依然還在三界六道輪回中。雖有修行,總是徒勞。不發菩提心,勤修諸善根,魔所攝持。證知菩提心乃萬善之根本。
凈宗修持的綱宗亦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實乃往生凈土之種源。若不發菩提心,即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縱然勤修,終難往生。
大乘菩提心,無論是順事發心(四弘誓愿),還是順理發心(緣起性空),動經多劫,殊非易事,故為難行道。而凈宗在發菩提心上,顯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質。凈宗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闡發。其中以蕅益大師的判言最為直捷了當——深信發愿即無上菩提。意為具足深信(六信),發大愿(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即是發無上菩提心。合此信愿(菩提心),即是往生凈土的指南針;由此信愿,方能執持名號,自可感生凈土。
凈宗菩提心(深信發愿)與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現形態上雖有所不同,然凈宗信愿亦含攝著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內涵。其表現在如下二方面:
其一,四弘誓愿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質內涵,凈宗信愿亦包攝四弘誓愿。以凈宗愿門的厭離行與欣慕行為例:(1)依苦諦,觀照娑婆眾苦逼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生起悲心,發眾生無邊誓愿度之愿。(2)依集諦,觀照自身諸惑熾盛,一切眾生心中亦猬集無量煩惱,起業感報,無有中止,生起決斷心,發煩惱無盡誓愿斷之愿。上述二愿屬厭離行攝。(3)依道諦,觀照極樂世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常能聽聞佛法,分身無量供養十方諸佛,聞法受記,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助道緣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發法門無量誓愿學之愿。(4)依滅諦,了達安養蓮邦全體即是涅槃的常樂我凈,觀照極樂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一生圓成佛道,生稀有心,發佛道無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屬欣慕行攝?梢妰糇谛旁负瑪z大乘菩提愿。
其二,《 大智度論
》所述五菩提心,賅括了大乘行人從初發心到究竟成佛的全過程,凈宗信愿持名,往生成佛的歷程亦含攝五菩提心而無遺:(1)發心菩提:意指于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于凡夫生死心中發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國,自度度人故。(2)伏心菩提:意為斷諸煩惱,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3)明心菩提:意為明了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則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4)出到菩提,意為得無生忍,出離三界,到佛果地。而持名念佛,即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5)無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場,成最正覺。而持名念佛,則圓證三不退,直至成佛故。證知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并具足大乘五菩提心。
綜上所述,凈宗菩提心(信愿)與大乘通途菩提心雖在表現形態、下手方便處有諸多差異,然其實質內涵無二無別。站在凈宗角度判言,深信發愿即無上菩提,既有佛經圣言量的依據,又有修證實踐上的驗證!
無量壽經 》往生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信愿持名三資糧。在《 觀經
》所述的三輩九品中,除上輩三品外,中下六品悉為往生西方凈土聽聞佛菩薩講經說法,心開意解,方始發起通途菩提心。故知深信切愿即無上菩提心,持名念佛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凈宗念佛法門提供我們究竟的安心立命之道。
附:蓮池大師發愿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凈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凈心,縱貪瞋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愿悉消滅。從于今日,立深誓愿。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阿彌陀佛,以慈悲愿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愿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至于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圣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我于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后,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于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凈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愿無盡。愿今禮佛發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第十七章 行門
信愿行三資糧中,行門是將信愿具體地落實在念佛行持中。念佛行門簡易便捷,然細究之,亦有難易淺深的不同。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種。四種念佛中,實相念佛專念自性天真佛,門庭高峻,非上根利智難以措手;觀想念佛,凡夫眾生心多散亂,難入微妙之觀;觀像念佛,像在可修,離像則難,凈因易斷,相續甚艱。唯持名念佛,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眾凡的根機與現代生活環境。所以古今祖師大德特倡持名念佛一行,從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一脈相承,殷殷勸化。本章擬主要以持名念佛為準范,探究名號功德、念佛方法與凈業助行,俾令對凈土行門有較為完整而明晰的了解。
第一節 名具萬德,名召萬德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由彌陀悲智愿心稱性緣起,乃法界至上不可思議之音聲,至簡約、至玄妙。六字洪名賅攝諸佛如來無盡的奧藏秘髓,具足度盡一切眾生的威德力用。其殊功妙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非吾輩凡夫心意識所能擬議。茲謹依凈宗圣言量與祖師法語開示,從三方面予以闡述:一、因地立名,普度群萌;二、名號光明,秘訣神丹;三、諸佛護念,;垴壵。敷陳如下:
一、因地立名,普度群萌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法藏菩薩無量劫來修因證果的悲智結晶,得來甚不易。阿彌陀佛初發愿心,就以莊嚴剎土、平等普度法界眾生(尤其是劇苦眾生)為主題。其五劫的思惟選擇肇愿,無量劫的積功累德,即是兌現因地之愿心主題。在肇立大愿的過程中,法藏菩薩得預立一種能令九法界眾生悉得往生凈土的方法。法藏菩薩考察他方凈土,或以持戒清凈為往生條件,或以禪定功深為往生條件,或以般若慧觀為往生條件,或以博聞廣見為往生條件,或以供養修福為往生條件……種種往生行業雖不無殊勝,然終局一隅,不能平等普使一切眾生往生。法藏菩薩考察甄別十方眾生的根機樂欲,寂爾醞釀,終于從同體大慈悲心中涌出一個守約而施博的方法。法藏菩薩自稟:“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無量壽經
》宋譯)法藏菩薩揀舍六度萬行種種往生行業(因所被根機狹而不廣故),最終選擇建立名號度眾生的方法。阿彌陀佛具有與諸佛如來度化眾生的共法,諸如顯現佛身相好、放光加持、講經說法、大顯神通等。于以上諸種共法外,阿彌陀佛特別建立以名號接引眾生的不共之法。稱名之法,不擇賢愚,不揀男女,若貧若富,若貴若賤,但凡有口能稱,有心能念,皆可修之。收機極廣,下手最易,如天普蓋,似地均擎,大造之中,不遺一物。如是方遂法藏菩薩平等普度一切眾生之愿心。
無量壽名號可內在地演繹為南無阿彌陀佛。梵文阿彌陀佛,意為無量覺。在佛的無量功德中有兩個核心功德,即無量壽與無量光。無量壽是豎窮三際、湛寂常恒的心體,無量光是橫遍十方、靈明洞徹的妙用。舉無量壽即含攝無量光;光壽交融,寂照不二,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受調熟一切眾生,俾令十方眾生生起南無的信心。是故無量壽三字展開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有禮拜、恭敬、歸命等多義(多義不譯,故存梵音)。六字洪名中,從主格來看,南無表達念佛行人無我的全身心交托(歸命)的信心,阿彌陀佛是所交托的慈父。是故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生佛互即、父子相逢的欣慰。從賓格來看,南無是眾生能感之機,阿彌陀佛是所應之法,是故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津渡眾生的船筏。
法藏菩薩本據普度眾生的悲愿,啟立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與十方眾生心性關聯甚密。吾輩凡夫本具無量光壽性德,只因煩惱執著的遮蔽,無由顯發。法藏菩薩從無量光壽性德興起修德,無量劫積功累德,斷惑證真,將本具的無量光壽性德圓滿彰顯,自致而成阿彌陀佛。繼而酬愿,將果地無量光壽功德蘊攝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中,經由音聲光明之媒介,投入吾輩凡夫眾生的心內,俾令光壽果覺引發吾人本具的光壽性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信愿持名,往生凈土,圓成佛果?梢娏趾槊c吾人法身慧命具有深層次的耦合。沒有凡夫眾生本具的無量光壽性德,便沒有阿彌陀佛名號的依托之所;而沒有阿彌陀佛名號,凡夫眾生無以彰顯本具的無量光壽之心。彌陀名號與眾生心性,相依并存。托彼名號,顯我自心;眾生度盡,名號方止。吾人信愿持名時,阿彌陀佛的悲智愿力即在心性中顯示,念佛人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香光莊嚴。由信愿持名故,業力凡夫必定往生凈土;由彌陀正覺住持力故,諸往生者畢竟圓證無上菩提。阿彌陀佛因地立名普度群萌的愿心,獲得真實不虛的兌現。
十方諸佛見證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是故伸廣長舌,贊嘆證誠,殷勤勸勉眾生信受奉持,千經萬論,處處廣贊念佛功德。善導大師慧眼獨具,揭示凈土三經不二之綱宗:“如《
無量壽經 》四十八愿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 彌陀經 》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指《
觀經
》——注)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鄙茖Т髱煂敉寥涀谝V領的把握,深契佛心。普門快捷,拯濟群萌,持名念佛乃凈宗諸經究竟結穴歸根處。大師注疏《
觀經
》,結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鄙茖Т髱煹淖恳娨嗟玫接∽娴馁澰S:“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弊鎺熁垡,千里同風;冥契佛心,妙贊持名。吾人應仰遵佛言祖語的教敕,堅信持名念佛超勝諸行,如是方不負彌陀古佛因地立名、果地酬愿拯濟我等眾生的悲心。
二、名號光明,秘訣神丹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內具深廣幽邃的義蘊境界,外顯不可思議之威神力用。凈業行人宜如實體悟彌陀名號的兩種內涵:
其一,彌陀名號是實相身。實相之體乃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即是無量光、自性照;無為法身即是無量壽、自性寂;光壽交融,寂照不二,即是阿彌陀佛。是故阿彌陀佛名號即是實相,具攝彌陀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名號之體亦與眾生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同構對應,阿彌陀佛全體即是當人自性。名號即法性,是故彌陀名號有著名具萬德、名召萬德的特質。
其二,彌陀名號是為物身。法藏菩薩立名無量壽,正欲十方一切眾生速生安樂剎。當法藏菩薩大愿圓滿,自致而成阿彌陀佛時,彌陀名號即具足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神通、智慧、福德、說法、凈土妙嚴等濟度眾生的一切功德。自證自利的實相身當下即是利他的為物身。凈業行人信知阿彌陀佛名號的實相與為物二身功德,至誠稱念,應和名號所具義理德用去念,方能與萬德洪名交感共鳴,如實修行,如愿往生。
阿彌陀乃佛法界的內在神妙音聲,是實相妙心的音聲化。阿字是宇宙開辟、萬有生命生發的根本音,表法界體相空義。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總持),自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佛。在生理效應上,持念阿音可以打開人體內臟的脈結,清理臟腑之間的諸種宿疾。華嚴四十二字母中,阿字亦居首位。彌字表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表含攝一切法藏之究竟處?芍浲幽朔ń缑钔恿_尼,是法界大神咒、大明咒、無等等咒?傄磺辛x,持無量法!
阿彌陀秘釋
》云:“是故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如帝網一珠,頓現無盡寶珠;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狈鹧宰嬲Z盛贊阿彌陀三字功德,吾人應如教領納。
阿彌陀佛以名號作佛事,亦以光明作佛事,名號光明,相資并用。阿彌陀佛光明中內具無盡的功德,釋尊所開示的十二光德悉凝聚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中。凈業行人通過稱念阿彌陀佛的有相名號,即可沐浴在阿彌陀佛的無相妙光中。稱念佛名即是依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修行,念佛人直接以阿彌陀佛作大導師,菩提道上,得佛護念,不遭障難,一帆風順。正是由于名號光明的同源性,遍照十方世界的彌陀光明,唯對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名號光明即是溝通凡夫眾生與阿彌陀佛的媒介!
無量壽經
》云:“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愿,得生其國!甭勑虐浲臃鸸饷髅畹,方肯稱念佛號;執持名號,即是稱揚贊嘆彌陀光明。稱名者身心領受彌陀光明加持,獲致即得往生的大安樂。
凈宗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凡夫眾生的厭欣心亦難以激揚。阿彌陀佛遂將令眾生厭離穢土、欣求極樂的功能滲入名號光明中。阿彌陀佛名號如金剛種子,投入凡夫無明暗冥心中;阿彌陀佛光明如坤母,孕育這顆出世的善根種子,令其生根發芽,破土成長,終成菩提信果。以此表喻彌陀名號能滋培念佛人的信根,彌陀光明能激發增上念佛人的信力。阿彌陀佛悲智雙運,以名號光明攝化十方眾生,可謂善巧中第一善巧。
稱念佛名下手易,功效高。凡夫眾生妄想雜念,如急流水,心猿意馬,從未暫息。今此持名,以一遣雜,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漸至一心不亂,體悟本地風光。持念彌陀如來無生清凈寶珠名號,念念之中罪滅心凈,即得往生。念佛人至心稱念佛名,即以阿彌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如同世間衣服,實無有香,若蒙檀香久久熏陶,則不期然染上香氣。此之謂香光莊嚴,彰顯他力果覺的勝異方便。
釋尊曾用栴檀香改變伊蘭林惡臭的比喻,向父親凈飯王開示念佛功德。比如方圓一百六十里的伊蘭林(喻眾生的煩惱),其中有一棵牛頭栴檀(喻愿往生心),雖然有根芽,但尚未破土而出。這時伊蘭林唯有惡臭,若有人啖食樹上花果,便會發狂而死去(喻煩惱賊戕害慧命)。后時,栴檀的根芽漸漸生長出來(喻信愿持名),長到快成樹時,香氣昌郁,便能改變伊蘭林的惡臭而成香美。眾生見聞如是勝妙轉化,皆生稀有傾慕之心!胺鸶娓竿酰阂磺斜娚谏乐,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弊C知稱念佛名,便能轉化吾人的煩惱惡習。彌陀名號如凈摩尼珠,投入凡夫濁染心水中,即能轉垢濁為清凈。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故彌陀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是故稱念名號,必定往生。生到涅槃凈土,即能轉無量煩惱成大悲慧光。阿彌陀佛名號光明,可謂通玄秘訣、換骨神丹。吾人誠敬稟受,勢必獲益無邊。
三、諸佛護念,;垴壵
凈宗念佛法門是由阿彌陀佛所施設、釋迦本師所宣說、十方諸佛所證誠護念的出世大法,其終極目標固是橫超三界、往生凈土、圓成佛果,然稱念佛名亦能獲得消業障、增;鄣默F世利益,世出世法圓融具攝。持名念佛將阿彌陀佛的大愿大行轉換為念佛人的善根福德。阿彌陀佛等視眾生,猶如一子,愍念我等窮途浪跡,遂以同體大悲心,肇愿嚴土,救度十方眾生。是故阿彌陀佛累劫的修持悉為眾生,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無條件、無保留地惠予眾生。只要吾人直下領荷,多劫窮子驟然富貴,現前當來,獲大安樂。阿彌陀佛大愿之王,能夠滿足十方眾生世出世間一切需要。念佛人所獲饒益無量無邊,茲略述凈業行人所獲致的六種現世利益,用資佐證。
1、滅罪除障益
稱念彌陀名號具有滅罪除障的功能! 觀經
》下品下生人,一生具造五逆極重之罪,經歷地獄,受苦無窮,罪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名十聲,于聲聲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轉地獄境為凈土蓮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大智度論
》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余行,不能滅罪,后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凈土!蹦罘饻缱飫龠^余行,阿彌陀佛威神愿力之廣大,由此可見一斑。
茲舉一例。唐代生員邵彪,一日夢至一公府,一官人問曰:“你知道自己科舉考試未中的原因嗎?”邵彪對曰:“不知!惫偃思磁刹肯聨б郾肭靶,見一大鑊中煮蛤蜊,蛤蜊作人語呼邵彪名字。邵彪驚怖,遂念阿彌陀佛,隨聲蛤蜊變黃雀飛去。邵彪后來科考及第,官至安撫史。此例表明,邵彪因殺生推遲了應得的命祿,而念佛消解了他殺生的業障,方得功成名就?梢姎⑸Y怨,有損自己的福報,現代人宜應戒慎。
2、護念吉祥益
念佛行人得蒙諸佛菩薩護念加持,以及諸天大力神將隱形守護,道業事業悉皆吉祥安樂。善導大師云: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觀音、勢至常與行人作勝友知識,隨逐影護!秩缜吧硐嗟裙,一一遍照,十方世界,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秩纭
十往生經
》說:‘佛告山;燮兴_及以阿難: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愿往生者,我從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保ā
觀念法門
》)吾輩末法凡夫,發心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見,即陷群邪,求升反墮。由此,淺根機者懼怕修道而不學。今得彌陀愿力威神加被、諸佛菩薩影形護念,大光明中,不遭魔事,遠離群邪。從今發心,直至道場,自始至終,吉無不利,何幸如之!
茲舉一例。隋沙門法喜,常行方等懺法,忽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師當生凈土,豈償汝命耶?!”后于病中發愿以一生行業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念佛行人往生凈土,永斷輪回,無始以來的宿業無從酬對。阿彌陀佛為諸往生者消解業障,證知持名念佛乃最上懺法。念佛人深信一切時處有諸佛菩薩常隨影護,將無有恐怖,敬畏感恩,精進求道,靜定安樂。
3、不受諸難益
阿彌陀佛因地,曾發“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的悲愿。是故信愿持名者,得蒙阿彌陀佛威神愿力加持,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龍,悉不能害;一切火災、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械、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茲舉二例。其一,俘囚脫難。元末張士誠攻湖州,江浙丞相與戰,獲四十人,囚檻送官,夜宿西湖鳥窠寺。適大猷謀禪師徐步廊下,囚犯見禪師神觀閑雅,持誦不輟,一齊哀求:“長老救我!”禪師回答:“我不能救。但至誠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才能救得你們!逼渲杏腥诵攀芷湔Z,念不絕口。天曉發囚,易枷鎖,偶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系以繩。既而審鞫,知是良民被擄者,遂得釋放!
普門品
》贊譽稱念觀音菩薩的功德云:“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边@個俘囚脫難的事例表明:念彌陀名號具足念觀音名號乃至念一切諸佛菩薩名號的所有功德。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真實不虛。
其二,念佛卻鬼。民國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臺。其時廣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備道時,即設計剿滅土匪,所殺的人甚多。以后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無數,皆來逼迫,遂即驚醒。久則復合眼,其境仍如是,復驚醒。三晝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諭之曰:“你這樣下去怎么得了!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吧,念佛總會好!蓖蹊F珊一聞此言,遂拼命念佛,未久即睡著,遂睡一大覺,了無境界可得。而病亦漸漸痊愈,從此長齋念佛。阿彌陀佛對罪苦眾生的慈佑,可謂無微不至。稱念佛名,超度冤鬼。阿彌陀佛無對光德,惠予眾生解冤結緣的安樂。
4、天人禮敬益
念佛法門乃最勝不可思議的難信之法,有能信愿持名者,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果報亦不可思議。釋迦本師贊譽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華,善導大師由此衍出五種嘉譽:“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眱魳I行人聽聞如是贊譽,應自尊自重自肯。阿彌陀佛因地預啟皈依感動天人愿,俾令念佛人無論貴賤男女,悉能獲得諸天世人的恭敬,由此顯示念佛的尊嚴與高貴,激發眾生神往傾慕之心。
茲舉一例。元至順庚午(1330年),浙西連歲饑饉,杭州城中,餓殍相枕藉。官員遣人將尸體運棄六和塔后山大坑中。有一婆子,肉身二十多天不腐爛,每日居于眾尸之上。大家對此現象頗感詫異,搜其身上,胸懷中有一小囊,貯放念彌陀佛圖三幅。此事奏聞官府,為念佛婆子買棺葬殮。焚念佛圖(即念佛記數冊),煙焰中現佛菩薩像,光明燁燁。由此發心念佛者甚眾。念佛人襟懷曠遠,種性高潔,行持脫俗,攝彌陀功德為己功德,其為天人仰重恭敬,法爾自然。
5、得常見佛益
值此釋迦文佛已滅度、當來下生彌勒佛尚未興世之無佛之世,眾生無福見佛。而凈業行人信愿持名能得常見佛之利益:一者臨終之際,親見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二者念佛禪觀之中,得睹彌陀圣相。阿彌陀佛以大誓愿力為外緣,凡夫眾生以深信切愿為內因,內外因緣和合,致使凈業行人得常見佛之勝益。
古往今來,念佛行人或臨終或現前見到阿彌陀佛的事例,載諸史籍,不勝枚舉。種種瑞相,啟人信心。茲舉夫婦見佛一例。宋代葛濟之,久事仙學,其妻紀氏,獨精誠念佛。一日一邊織布一邊念佛,忽覺空中清明,乃瞻仰四表,見西方有佛現身,寶蓋幢幡,映蔽云漢。紀氏喜曰:“經言無量壽佛,其即此耶!”遂五體投地,面佛作禮,葛濟之驚異就之。紀氏指示佛所,葛濟之亦見半身。俄而隱沒,祥云五彩,親里咸睹。葛濟之由是舍仙學而回心念佛。阿彌陀佛以無盡悲心,顯現佛身相好光明,俾令有緣眾生生起信心,念佛往生。度化眾生,不失時機,悲智善巧,妙德難思。
6、身心康復益
彌陀名號,阿伽陀藥;一劑妙方,萬病總治。凡夫眾生,因貪瞋癡三毒煩惱具足故,身心疾病每常纏綿。果能發心念佛,宿業漸消,疴疾日見痊愈。六字洪名,神丹妙藥,不費一文,療效極佳!
無量壽經
》(吳譯)中,與會人天大眾,蒙釋迦本師佛力加持,悉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于時,“諸有盲者即皆得視,諸有聾者即皆得聽,諸有瘖啞即皆能語,諸有僂者即皆得伸,諸跛躄蹇者即皆走行,諸有病者即皆愈起,諸尫者則皆強健,愚者皆黠慧,諸有淫者皆修梵行,瞋怒者悉皆慈心作善,諸有被毒者毒皆不行!弊C知阿彌陀佛名號光明具有治療眾生一切身心疾病的妙德。
自古迄今,念佛愈病的事例多不勝數(參見諸往生集及感應錄)。諸如瞽者念佛雙目復明,佝僂者念佛胸脊得以挺直,精神病患者念佛心志恢復正常,乃至心血管病、癌癥、支氣管炎、風濕等疑難病人,至誠稱念,獲得或治愈或減輕的效果。至于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神經衰弱、失眠、焦慮等心因性調適不良癥狀,如能每日堅持稱念佛名,心理失調的癥狀自然化為烏有。當然,念佛愈病得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即是對阿彌陀佛的決定信心。至誠感通彌陀悲心愿力,方能獲致身心康健之益。若生疑心,因疑成障,泛泛而念,難獲實益。阿彌陀佛是大醫王,我等病人至誠歸投阿彌陀佛大醫王座下,定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療治(在凡夫份上,有病求醫服藥,理所應然。本文所提倡者,是在接受常規治療的同時,輔之以稱名念佛。二者相輔相成,增進療效,速得康復)。
持名念佛利益弘多,上述六益,直如滄海一粟。然由此亦可知,念佛法門不僅能滿足了生脫死的出世大利,亦能獲致現世生存之福樂。一句名號,成佛有余,何況世間的福德智慧。舉凡世間的聰明辯才、壽康富足、身心安泰等,悉能于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中滿足無遺,吾人應如是信受。
第二節 念佛方法,惟誠惟專
明了阿彌陀佛名號的緣起與德用后,我們宜義無返顧地持名念佛了。一句名號三歲小孩都能念,然將彌陀名號盡形壽不間斷地恒常執持,卻是八十歲老翁亦難為。是故凈業行人宜明了念佛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茲略標有三:
一、自念自聽,反聞自性
諸佛如來出興于世,因順眾生的根機,隨緣施設教化;蛴蟹饎x,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剎,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或有佛剎,但以眾香作佛事;乃至或以園林臺觀、虛空等作佛事。娑婆眾生耳根偏利,與眼鼻舌身意五根相比,耳根功德最全,是故釋尊以音聲作佛事,講經說法,不疲不厭!
楞嚴經
》中文殊菩薩選根偈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痹谑桌銍罆鍒A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與勢至的根大圓通超出常格地置于末后,表明觀音法門被明選,勢至法門被暗選。觀音的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破六結,證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勢至的都攝六根,系念佛號,如子憶母,從事持達理執,卻是利鈍全收的勝異方便。在稱念佛名的行持中,將耳根圓通與根大圓通善巧整合而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勝法益。
勢至念佛圓通從根大修證,唯攝一精明,不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由是六識不起,六根自然而攝。在念佛行持中,以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明明白白,即攝耳根。此三根攝于佛號,則眼絕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端肅,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不緣五欲六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凈念相繼能引發八識田中的佛種子,由之顯現佛界勝境,臨終任運往生凈土。能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F前當來,必定見佛,真實不虛。
觀音耳根圓通從耳根聞性入手,旋轉往昔馳騖聲塵的顛倒聞機,回光反聞能聞之性,不循聲出流而入本聞妙性之流,次第解結,使證真性,契入圓通。在念佛行持中,聞佛名號,稱念佛名,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于自本心,忽然契合。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凈本然之體朗然現前,可謂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耳根圓通即波究水,就路還家,反聞聞自性,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契機妙法,頓超直入,誠可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稱念佛名,自念自聽,即是觀音、勢至二種圓通方法的奇妙融合。由心啟音,耳根收音,回復內心,如是循環不已,朋從往來一句佛號。佛是本覺,念是始覺,以念啟聞,以聞修念,有念必聞。心光音聲,融成一片,啟動彰顯圓通常之聞性。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漸次轉換,由穢而凈,從凡臻圣。神丹妙訣,潛移默運。凈業行人宜將觀音、勢至的悲智涵泳于胸,以都攝六根的方法修反聞自性的功夫。取法于上,精進勇猛,當生或可契證圓通。守住底線,仗佛慈力,亦可帶業往生,華開見佛,悟證圓通。阿彌陀佛二大脅士引導吾輩凈業行人的修持,可謂周詳縝密,婆心切切。
二、竭誠盡敬,一門深入
世間大而經術文章,小而一才一藝,若欲精湛超群,名傳古今,無不從竭誠盡敬、專心致志而得。弈秋誨二人弈,唯專心致志者勝;佝僂者承蜩(用竹竿粘蟬),以用志不分而得。至于求師學道,尤以誠敬方得實益。佛法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是無明長夜中的慧炬,是濟度苦難眾生的慈航,是故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尤其念佛出世大法,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究竟成佛,殊恩厚德,昊天罔極,吾人尤應畢生竭誠盡敬,如教奉行!
無量壽經
》云:“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睘榉ㄍ|,信樂奉行,即是誠敬圣教的表現。
側重佛力救度的念佛法門,有否誠敬心直接關系著修法的成敗。阿彌陀佛弘愿接引眾生,是佛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凈土,是我的至誠。生佛二誠相感,如磁吸針,任運往生。是故印祖臨往生前最后垂示:“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誠的外顯即是敬,毋不敬。視佛像一如活佛,讀誦經典一如佛現前為我說法,不敢稍萌怠忽。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敬畏心持佛名號。常恒如是,即能業障日消,慧光日顯。
在法門的選擇與行持中,誠敬表現為一門深入、專精不二。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大智度論
》將修一法、常一心集諸善法作為阿鞞跋致菩薩的根本行持。是故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最忌夾雜。一心念佛即是一心集諸善法,即是入正定聚。我國上古《
陰符經
》云:“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币庵^盲人失去了視力,所以聽覺加倍地靈敏;聾子失去了聽覺,所以視力超常地銳利。以此類推,茍能杜絕一切利欲的誘惑,全身心專注于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效益;如果晝夜專之又專,即能獲得萬倍的效益。念佛法門亦復如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方法,昭示如能不間斷、不夾雜地直爾念去,心力勢能便會呈幾何級增大。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由此念佛三昧,成為得大勢菩薩摩訶薩。大勢至菩薩的名號內涵,惠予我們的啟迪良深。
念佛貴在專精。凈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云:“大凡修凈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庇X明妙行菩薩對娑婆眾生的通病看得很準,對癥下藥,實為一劑難得的妙方。有見于一門深入的殊勝效用,善導大師首倡專修念佛法門,提出專修五正行:一、讀誦正行,一心專讀誦《
觀經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二、觀想正行,一心專注觀察憶念西方凈土依正莊嚴。三、禮拜正行,一心專禮阿彌陀佛。四、稱名正行,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五、贊供正行,一心專贊嘆供養阿彌陀佛。五正行中又分正定業與助業二種。稱名是正定業,讀誦、觀想、禮拜、贊供四行名為助業(助成稱名正行)。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凈業修持能否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善導大師殷切開示:專稱佛名,念念相繼,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愿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愿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愿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贝硕畏ㄕZ將專修之殊勝與雜修之險難,揭示無遺。印祖贊許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弊鎺熕,冥契佛心,吾輩凈業行人宜應奉為凈業修持指南。
祖師們殷勤勸勉凈業專修,不唯言傳,更重身教。善導大師三十余年專精篤行念佛法門,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念佛入室長跪唱佛,直念到汗濕衣衫方止。從不與人聚談俗事,恐怕耽誤凈業。說法唯說凈土法門。道綽大師每日念佛七萬聲,為眾講《
觀無量壽佛經
》將二百遍,聚眾念佛,散席之后,念佛的音聲回響于林谷間,長久不息。臨終往生瑞相昭然。蓮池大師自述: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終生念佛,守志不二?汉的,村民懇請大師祈雨,大師循田埂敲木魚念佛,所經之處,雨下如注。蓮池大師對持名念佛具足六度萬行的驗證,激發后人信心良深。印祖于初出家曬經次,得讀《
龍舒凈土文
》殘本,對念佛法門產生信心,六十余年稱念佛名,自勵不懈,終于超凡入圣,位列凈宗十三祖之尊。證知一門深入,專精不移,便能獲致殊勝法益。能將一句佛名盡形壽執持者,堪稱人中芬陀利華。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為自警之約:
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德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三、不得于好色好味好言等起貪愛心,不得于惡色惡味起瞋惱心,于惡言譏毀我者,惡口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瞋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詩作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游山玩景,雜話閑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余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精常進,一心正念。
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為后人樹立了專精念佛的楷模。
三、念佛音聲格調
音聲是自然界與人類行為的神妙現象之一,于凈宗念佛法門關聯尤密。站在凈宗角度來體認音聲,將會獲得更宏闊的視野(音聲通法界),更精微的把握(音聲即實相),更親切的悟解(娑婆眾生的耳根最利)。
吾輩凈業行人應以何種音質格調來持念佛號呢?《 無量壽經
》中描述西方極樂世界以音聲作佛事(就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風吹寶樹鈴鐸聲、天樂自鳴聲、水揚波浪聲、珍鳥和諧聲等,均在演暢妙法,令往生者任運破惑顯慧。西方極樂世界音聲之美,德用之殊勝,十方世界最尊第一。西方凈土諸種音聲皆具八種特質,即為:清、暢、哀、亮、微、妙、和、雅。茲分述如下:
(1)清,清凈。自心性德一塵不染,梵音清越,如清水珠,能令聞者透體清涼,澄清濁染心。
(2)暢,暢通不澀。自性是直心,不委屈彎曲,真諦俗諦一以貫之,和融無礙,能令聞者消融心地之渣滓,通達諸法實相。
(3)哀,悲哀。悲愍眾生舍父流浪,備受輪回之苦痛。佛視眾生本來成佛,故哀而不傷。佛以愿力加持眾生,浪子終將回歸慈母之懷,故哀而不怨。哀音能令聞者識取自性深層之美質,引發大悲心。
(4)亮,明亮。自性光明湛然,音聲明亮透徹。如金玉振響,蕩滌心地邪穢,能令聞者顯發智慧光明。念佛往生即得成佛,故而念佛音聲充溢樂觀凱旋之亮色。
(5)微,微密。音聲具滲透力,沁人心腑,直探性海,開顯秘藏,于介爾一念中,顯如來無量性德,能令聞者返本歸源,回味無窮。
(6)妙,美妙。自性功德妙不可言,音聲能宣妙法,能令聞者心開意解,暗合道妙。凈業行人念佛成佛,即名妙音如來。
(7)和,和諧。五音(宮商角徵羽)交暢,韻律克諧,恢宏如海潮音,能令聞者六根虛靜,躁心冰釋,折伏煩惱,性情安詳。
(8)雅,雅正。自性功德正大謹嚴,無有邪靡低俗。雅正之樂,高貴肅莊,能令聞者欲心自平,遠離庸俗,自然而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上述八種音聲特質,乃是自性功德在聲塵層面上的顯露。西方凈土一一音聲均彰顯此八德之美,阿彌陀名號亦內具此八種美質。所以凈業行人應著力賦予六字洪名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質。如是念佛,容易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吾人的聲聲佛號,匯入西方凈土的大交響樂中,同時,西方凈土的種種妙音,亦應和著吾人的聲聲佛號,相即相入。心光音聲,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難思。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聲格調應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為基準,以期達到與西方凈土音聲同構共振之效應。當念佛時,不求世間福報,唯冀一超直入極樂國,即為清;當念佛時,萬緣放下,虛空無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為暢;當念佛時,生大慚愧,怖地獄苦,臨淵兢惕,落水呼救,心心痛切,求佛援手,即為哀;當念佛時,生慶慰心,幸遇凈宗,得脫苦海,手舞足蹈,歡快踴躍,即為亮;當念佛時,念念覺照,聲聲踏實,洗濯塵垢,心悅體健,慧光漸顯,即為微;當念佛時,梵音入心,陣陣清涼,觸境會心,香光莊嚴,即為妙;當念佛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心平氣緩,外境協諧,即為和;當念佛時,沉著安閑,不欣世語,端正身心,唯佛是念,即為雅。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實為念佛之軌范,吾輩凈業行人當如教奉行。
四、念佛方法
初具信愿,當修念佛正行。至于念佛方法,凈宗經典與歷代祖師大德提供了諸多繁簡淺深的行儀,F代凈業行人可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狀況,擇一相宜方法修持。
念佛以往生凈土為旨歸,亦以對治煩惱、遣除妄想雜念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為六賊,賊眾則難以一網就擒。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制服耳根與意根上下功夫。先用耳根聽佛聲,以意根或記數或作觀想。攝住耳根與意根,其它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脫。古往今來諸多凈宗祖師大德在精修凈業中積累了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軌范,茲擬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眾生依之獲益的十種方法,略作介紹。
1.簡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后,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凈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云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為事務忙碌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閑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古崑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制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涌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高聲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聲聲快足,乃至高亢入云,別具一番境界。聲之振厲,拔茅連茹,長謝無憂。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滌蕩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
業報差別經
》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凈土。又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高聲念佛一法,愿常行之。
4.金剛念
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里過,心憶而動于舌,舌動而后返于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綿綿密密,歷歷分明,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是為心念心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將出來。
5.隨息念佛
或于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得大受用。
6.系緣念
行往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系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于佛及憶念凈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蛉羰,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但于潔凈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凈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葛濟之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7.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Namo Amitabha,或觀梵書——
(即阿字),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并攝。攝心顯著,凈念易成。
8.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于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凈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趺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循環善巧修行,久之自得大利。
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采用,趺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臺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于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趺坐勝寶蓮臺,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根,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凈光明,瑩凈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
觀經 》云:“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于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神游凈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9.存想攝心法
有一云水僧書壁念佛攝心偈,開示念念存想蓮華,即西方勝境而安心,攝六根而念凈。昔德森法師將此呈似印光大師,印祖亦贊妙善。其偈云:
若問念佛法,攝心自有方。每念一聲佛,口作蓮華香。
因我清凈心,所以有此香。華從口中出,朵朵向西方。
一佛華一朵,有色復有光。念到一聲佛,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聲佛,黃色放黃光;念到三聲佛,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聲佛,白色放白光。如是輪轉想,念念不可忘。
不必記其數,但想色香光。果能心不亂,決見大愿王。
10.臨睡觀念法
修凈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凈海眾竟,發愿云: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愿功德,一心稱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凈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發愿已,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蛘l愿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
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云:“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凈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于凈土,功不唐捐!贝伺R睡觀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質量,獲致身心健康。彌陀名號亦是世間療效極佳的安眠藥。
上述十種念佛方法,只是以對末法眾生契機實用的標準作采擷。眾生根機各異,方法亦眾多,諸如畫格記數法、追頂念法等,不一而足。凈業行人可尋閱相關資料,茲不繁引。
五、凈業修持儀軌
初學佛者,功課繁簡,可依閑忙酌定,并無一定之規。茲擬通行早晚功課儀式,列舉簡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參考。
1.朝暮簡課念法
每天早晨及黃昏,須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無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誠焚香,頂禮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
《 阿彌陀經 》一卷(或《 無量壽經 》),往生咒三遍,贊佛偈一遍。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閑忙而定)。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三稱)。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念三皈依,禮拜而退。課畢。
2.專修儀規
大抵修凈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對象。庭中亦宜掃除潔凈,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湛斩炊吹,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凈業。
晨起,即誦《 阿彌陀經
》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發愿文,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誦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于回向時,禮佛百拜,此為每日常課。其余功夫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此法為覺明妙行菩薩所立)
3.克期取證
末法眾生,修諸功德,信愿不堅,廢弛恒易,尤應克期,精進辦道,用以成就凈業。對克期念佛的日期,凈宗諸經開示或一晝夜念佛,或七日、十日、二十一日、四十九日乃至百日之全封閉念佛,或十萬、三十萬往生咒持念等。凈業行人可視自己境況,選擇而行。諸經所示期限與方法雖有不同,然冀克期求證(或證往生,或證三昧)的用意則同,茲節錄古德精進佛七規式,以便遵循,而期現證。
(1)共修佛七規制
凡參與佛七共修者,均分為兩班,一班經行唱念佛號,另一班皆靜坐隨聞隨默念,以半小時為限,循環往復。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昏不散,動靜一如,自他不二。七日或四十九日,唯一句佛號是念。早起到念佛堂,念贊佛偈后,即開始念佛。晚上結束時,作一簡單回向即可。日日如是。結七時作大回向。經行念佛時,佛號與步子要配合。一句佛號走四步:南無一步,阿彌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如是步子與佛號統一,加上以低沉緩慢哀亮的音聲持念佛號,能澄清心地,法喜充滿。
(2)十日百萬佛號閉關
經云:若人念阿彌陀佛,得百萬遍已去,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當發勇猛精進心,一人一間寮房,不看書,禁語,齋戒清凈,過午不食,每日不少于十萬聲佛號,計入功課冊。這一修行方法,斷絕外緣,面對自我。透過六字洪名能明察自己的念頭,接納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令人油生慚愧心與感恩心,刻骨銘心。
(3)般舟行法
依照《 佛說般舟三昧經
》所示行法,常行不坐不臥,或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乃至三月,至誠信托阿彌陀佛的威神愿力,超越我等凡夫的昏沉、掉舉、疼痛等障礙。由佛的功德力、三昧力與自性功德力的整合,獲得不可思議的法益。般舟行法現已為諸多凈業同修已修今修,成效頗佳,有機緣可發心行之。
閉關念佛可隨自意制訂章程,亦可仿照凈宗祖師大德的懿范而行。截流大師《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印祖所訂《 靈巖念誦儀規
》、律航法師《 百日閉關念佛方法 》等文獻,均可作為有益的參考資料。
第三節 凈業助行,培福載道
凈宗以信愿持名為宗,以往生西方凈土為趣。念佛法門雖是大乘特別法門,然并不違異于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凈業所成,所以凈業行人亦應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隨分隨力地修諸菩薩凈業,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凈宗正助雙行,如順風揚帆,再加櫓槳,既穩且速。凈業助行甚眾,茲擬就三方面略施討論:一、凈業三福,利導眾生;二、普賢十大行愿;三、般若導引凈業修持。分述如下:
一、凈業三福,利導眾生
凈業三福是釋尊無問自說,旨在利導末法凡夫的散善之法! 觀經
》中,韋提希夫人于十方無量凈剎中,別選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志樂往生!拔ㄔ甘雷,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韋提希致請的乃是定善往生之法。釋尊觀機逗教,深知定善一門,難以普攝眾生,為方便攝受散動下劣凡夫漸入彌陀愿海,遂以無盡悲心,自開三福散善之行:“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凈業三福含攝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一切善行功德。三福依淺深次第,可例分為: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三、大乘福(行善)。此三種業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三世諸佛凈土莫不由此凈業以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亦復如是。故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由阿彌陀佛威神愿力加持故,于此三福中,或單行世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單行戒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單行大乘福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蛴腥>悴恍姓,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之人。凈業三福的義理廣大深邃,具涵一代時教之法要,融通凈土與圣道,為凈宗的廣泛弘傳以及三,
, 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功能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茲簡述如下:
1、人天福(世善)
凡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分述如下:
(1)孝養父母
孝道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善孝為先;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堯舜圣人之德,無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 孝經
》,身體力行,移孝作忠,愛敬一切。孝悌作為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得到國人的廣泛認同與踐履。
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 梵網經
》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弊C知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然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并且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回的出世法的高度!坝H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蓮池大師語),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凈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圓證菩提的不竭原動力。地藏菩薩因地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弘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钡夭仄兴_由孝心引發的廣大悲愿,助成心地寶藏的無限開啟。釋尊將入涅槃,以人天之眾,囑累地藏菩薩,救群迷于末世,待彌勒以當來。此與孔門心法傳承給以孝著稱的曾子,若合符節!
孝經 》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弊C知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學佛的基石,亦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
(2)奉事師長
尊師重道是我國優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諺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門立雪之恭謹,禪宗有斷臂求法之至誠。師長開顯吾人法身慧命,是故吾人應竭誠盡敬。在佛門,師長亦稱善知識,即善知法要、導引眾生于菩提正道者。善知識的首要標準是具正信正見,心不住相;雖現塵勞,心恒清凈;示有諸過,贊嘆梵行。學人奉事師長,莫念其短,應對師長常生敬畏。如夜行險道,有一粗弊人手執火炬,不能由于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學人亦應如是,于師長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若學人不恭敬和尚阿阇黎(曾授一四句偈即是),命終將墮地獄。地獄受報已,生畜生中,作虎狼野干。畜生受報已盡,復生人中,具足眾惡,身形色力,不類常人。常被惡謗,遠離諸佛。生生愚癡,暗鈍無智,速墮地獄。是故欲得法益,應對師長具至誠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來報答師恩,方是奉事師長的本質內涵。
(3)慈心不殺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種因。慈心的培植,宜從戒殺放生入手。一切眾生,皆具愛惜生命、趨樂避苦之本能。人與禽畜,同為血肉之軀,同具如來性德。且自無始以來,同在六道流轉,互為父母眷屬,今以善惡業殊,升沉各異。幸為人者,宜應憐愍飛禽走獸,不加殺食。若論殺業,無論胎卵濕化諸類眾生,皆能招罪,障生凈土。但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惻隱心,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
愛惜物命,乃儒道釋三家圣人所共倡。儒家有釣而不綱(釣魚而不撒網捕魚)、弋不射宿(帶有繩子的箭不射歸巢歇宿的鳥)及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之訓示。道家《
太上感應篇
》云:射飛逐走,發蟄驚棲,縱暴殺傷,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臥,舉動施為,所傷殺物,其于天地虛空中,必有司命神,欽承上帝好生之德,隨其善惡的輕重,悉筆記之,毫發無失。使殺生者現生減壽,招不如意;死則墮獄,備受眾苦。釋尊開示:宇宙間一切有情,循業生死,由恩怨業力故,討債還債,負命償命,無有窮盡!
楞嚴經
》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蔽崛肆酥娚┰┫鄨蟮纳闋,自應戒殺放生,培植慈悲佛種。如是便能截斷互殺互食的惡性因果循環,世間的天災人禍亦將大減。
有鑒于此,中國凈宗祖師力行倡導戒殺放生。永明延壽大師出家前作縣吏時,挪用庫錢買物放生,論罪當判死刑。永明大師臨刑顏色不變,言曰:“我放活萬萬生命,今雖死,徑往西方矣,豈不樂哉!”錢王聞而憐之,釋其罪,聽許出家為僧。蓮池大師作《
戒殺放生文
》,慈悲心切,感動慈圣皇太后遣內侍前來供養并恭請法要。其文彰顯如來同體大悲,萬代之下,尤能感發人心。印光大師有見于近代兵連禍結之慘痛,竭力倡導戒殺吃素念佛:“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于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泵鎸Ξ敶遮厫夯纳鷳B環境問題,戒殺放生亦不啻一劑上妙良方,而慈悲仁愛心,正是消弭戰火仇怨之清涼甘露。是故凈業行人宜應謹奉慈心不殺之教敕。
(4)修十善業
十善業的內容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慳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十善業相,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十惡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決定不虛。
十善業不僅是世間的善行,亦是一切世出世間善行之大總持。經云:“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贬屪饘σ活惒荒艹黾揖咦惚娊涞男腥,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凈土的快捷方式,即世善為凈因,具足信愿,皆可往生。
2、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分述如下:
(1)受持三皈
吾輩眾生在無明長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寶方可解脫困苦厄難,圓成本具佛性。是故眾生歸信佛門,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后受眾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當以佛為師,始自今日,直至命終,虔誠敬禮,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當以僧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三寶有住持三寶與一體三寶二種。住持三寶者:釋尊在世,則為佛寶,佛滅度后,所有木刻、雕鑄、塑畫的佛像,名為佛寶;黃卷赤軸諸經典,名為法寶;比丘等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和合無諍,名為僧寶。末法時,佛寶與法寶端賴僧寶得以住持與傳承,是故當殷勤恭敬僧寶。一體三寶者: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名為佛寶;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范,名為法寶;即心本具清凈無染和合的性能,名為僧寶。由知一體三寶,則克己省察,戰兢惕厲;再求住持三寶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則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即生成辦道業,永脫生死輪回。佛門朝暮課誦,悉以三皈依為終結,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但令歸自,不說歸他,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三皈。三皈是凈業修持的必要前提。末法眾生欲證自性彌陀三德秘藏,亟須從事相生信發愿,稱念彌陀名號,求生西方凈土,舍此別無捷徑。
(2)具足眾戒
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條件。世尊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成辦道業。是故戒律是修行的先決前提,亦是佛法住世之幢相!
觀經
》云:“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隨愿往生。佛戒的種類甚多,有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十無盡戒等。佛戒種類層次雖多,然皆以五戒為基礎,即殺盜淫妄酒戒。古德常云: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寧、國家治亂等,悉與五戒法的持犯相關。
戒律的精神,一是防非止惡而遠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患,一是修善利他積功累德。印光大師開示持戒要領:“但于心中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自可圓持!蔽彷厓魳I行人宜應攝心念佛,精持眾戒,以清凈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持戒念佛,不虛所望。
(3)不犯威儀
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的我國,甚為注重社群與個體的禮節威儀,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威儀制心調心,防非止惡,身口意三業,行住坐臥,皆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若輕重粗細,悉能護持,犯即懺悔,常時行持,熏習成性。儒家禮儀以誠敬為核心,佛家尤以尊重、恭敬、贊嘆作為威儀的基本精神。相傳宋代理學家程子,一日偶至寺院,見院內寂靜無人,踅至香積廚,見數百比丘用齋,竟無一點音聲。齋畢,眾比丘唱贊回向,音聲和雅嘹亮。程子見聞此景,大為慨嘆:“不意三代禮樂,于此復見!”凈業行人能如是護持身口意三業威儀,冰清玉潔,定能得到諸佛護念,人天恭敬,成辦凈業。
3、大乘福(行善)
凡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分述如下:
(1)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萬善中王,是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大事因緣,莫過于發菩提心。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會歸本源,則是密嚴凈土。不起于座,能成辦一切佛事。此菩提心,必有因緣,方得發起。省庵大師例列十種因緣: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凈土故,十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就凈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是無上菩提心。由厭娑婆苦、欣凈土樂往生凈土,得阿彌陀佛愿力加持,速滿菩薩大悲愿行,還入生死苦海,普度眾生。如是心行即是凈宗圓滿殊勝之菩提心。如是層遞發心,具無量功德,消多劫業垢,破無數魔網,永為成佛真種。吾輩凈業行人宜應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為己任,弘毅精進。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眾生,普愿一切怨親同生凈土,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
萬有因果律是釋尊對宇宙人生性相事理的智慧概括。從類型上分,有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二種:其一,世間苦樂因果,即三世善惡因果報應。世間苦樂因果的錯綜相狀,展現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弘闊的生命背景中。前因定業,被命數所拘囿,甚或怨天尤人,乃怯弱凡夫被動消極之人生境況。茍能深知業由心造、命由心轉之理,力修道德,則前因不足恃,現因之善業心力轉變往世的業力,由此重鑄命運,體現人的主體性。佛教因果律惠迪吾人積極的人生觀。其二,出世間苦樂因果,通途佛法以勤修戒定慧為因,息滅貪瞋癡為果;凈宗特別法門以信愿持名為因,九品往生為果。以佛地果覺為吾人修行之因心。攬果為因,超出通途修因證果范疇。妙因妙果,唯信能入,唯證方曉。
深信善惡苦樂因果報應是取得佛教徒資格的必要條件,亦是修因證果的不竭原動力。若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輪轉苦者,罪業畢竟不敢觸犯。若深信極樂凈土無為法性樂者,信心一發,永無退失。明信因果亦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倫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報應之吉兇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偽之實驗,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調控機制?梢娞岢蚬麍髴,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吾人宜應仰遵佛言祖語,明因慎果,戰兢惕厲,現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終直入安樂凈土。
(3)讀誦大乘
諸大乘經典,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的法身舍利,十方眾生脫離暗夜險途之慧炬。釋尊一代時教,悉從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時空的永恒價值。而對念佛圓頓法門的信解,深探教海,尋繹精要,甚為必要。讀誦大乘經典,開發智慧,即能油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勝心,獲得往生凈土、圓證菩提之實益。讀誦經典,宜應至誠恭敬,如對圣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念誦或默閱,一直閱去,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讀誦經典,能開顯自性慧光。恒時讀誦凈宗經典,常得西方妙境凈相之熏陶,以真如熏無明,轉識成智,法喜充滿。如需研討經典義理,可在讀誦之余時進行。讀誦經典乃凈業行人重要的修持科目。
(4)勸進行者
凈宗念佛法門惠予九法界眾生離苦得樂之究竟大利,是故弘揚念佛法門,勸令眾生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凈土,稱佛本懷,功德甚大。善導大師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
觀經四帖疏 》)凈業行人應以知恩報恩之心,隨分隨力弘揚宣說念佛法門,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彌陀佛使者,為娑婆眾生之勝友!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云:“于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他演說,乃至于一晝夜,思惟彼剎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終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弊C知自行化他的弘法者,佛予授記,速生凈土,速證菩提。弘揚念佛法門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講法,或隨緣勸化,或印送經論,或臨終助念,或往生現瑞啟人信心等。勸進行者,諸佛歡喜,凈業行人當隨分隨力行之。
綜上所述:凈業三福含攝著十方三世諸佛教化法界眾生的主要內容,其義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時亦與地球文明具有互滲相即的密切關聯,為凈宗在閻浮提的弘揚提供了強勁的生命力與圓融無礙的發展空間。茲將凈業三福的內在價值,略標五點如下:
其一,凈業三福融和凈宗與本土文化(儒家與道家)。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成為我國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側重于經邦濟世的實踐理性,而凈宗念佛往生的思想卻是出世的超越精神。作為異質文化的凈土教能否融和儒家文化,便直接影響到其在中國生根開花的可能性。正是凈業三福中的孝親尊師、慈心善業提供了凈宗與儒家相互融洽的基本理念。而道家對仙界靈境、洞天福地的神往以及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的信仰中,亦能獲得高程度的耦合與超越性的滿足。凈宗文化即世而超世的特質,為其融和儒家與道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受儒道文化浸潤的中國人,亦以博大的襟懷,將凈宗文化納入華夏文明體系中,使中華文化更為深邃與超越。
其二,凈業三福會通凈土門與圣道門。凈宗念佛法門仰仗佛力,往生凈土,深具他力果教之特質,然亦含攝奉持戒律、廣修六度萬行等圣道門的內涵。由此俾令凈業行人不至流于恃凈宗帶業往生而安心造惡之邪見。于娑婆穢土修持三福之行,難能可貴,功德甚深!
無量壽經
》云:“齋戒清凈一日一夜者,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笨梢娦旁赋置、仗佛慈力往生的凈土門與慈心專一、齋戒作善的圣道門可以并行不悖。明了正助關系,亦可相得益彰。三福修持的淺深亦影響到往生品位的高低與凈土獲益的優劣。凈業三福體現出自力他力相即互滲的特質。
其三,凈業三福滋培凈宗信根。凈宗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聞即信受者,皆宿世善根深厚之人,甚為稀有。釋尊為使障深慧淺的下凡眾生,漸培凈宗信根,是故勸修三福之行。經云:“若于福德初未修,終不聞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諸善利,常聞如是甚深經!迸喔]d道,福至心靈,方堪聞信念佛妙法,成辦往生凈業。釋尊悲心利導十方眾生,尤其是末法罪苦凡夫的善巧方便,可謂周全備至。
其四,凈業三福締造人間凈土。凈宗雖以橫超三界六道為終極目標,然亦以同體悲心關顧凈化現世依正二報。吾人如能奉行孝養父母,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自然會營造出一個風調雨順、祥和安樂的太平盛世。如能進而奉行戒善與大乘行善,即可轉娑婆穢土為人間凈土。證知凈業三福內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大乘菩薩精神,對當代道德文明建設,具有深廣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其五,凈業三福莊嚴西方凈土。吾人一念心性周遍法界,與西方凈土交光互攝。吾人信愿持名,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便有一朵蓮苞綻放。蓮苞的光色大小,與念佛人的行持呈正比例相關。如果念佛怠荒,行持退失,蓮苞亦隨之萎悴。此外,吾人念佛音聲,經由名號光明的媒介,匯入西方凈土的妙音交響樂中。由是,凈業三福不僅積累往生資糧,凈化現實世間,同時亦在莊嚴西方凈土。
由上五點可見,凈業三福功德力用甚為深廣。凈業三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貫攝因地菩薩自利利他的凈土行。釋尊引圣人之行業激勵吾輩凡夫,勉行三福,以福顯慧,助成信愿持名往生之凈業。凈業三福內具法界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住持佛法、續佛慧命之命脈,是圓滿理想人格、轉凡成圣之航標,亦是凈業行人增上往生品位的重要參數。吾人宜在信愿持名之前提下,隨分隨力行之。
二、普賢十大行愿
普賢十大行愿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準則。普賢十大行愿,約因來說,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約緣來說,即是緣因佛性(十大行愿具足離染行、方便行與大悲行);約果來說,十大行愿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愿具足與佛性相應的無分別智)。
普賢十大行愿是凈宗修持的重要科目。凈土經典記載:參與無量壽如來法會的四眾弟子、諸菩薩聲聞以及天龍八部等,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愿!
普賢行愿品 》中,普賢菩薩又以十大愿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ノ淖C知:普賢行愿與凈宗因緣甚深。
十大行愿的內容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茲分述如次:
1.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內存恭敬之心,運于身口而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禮敬過去佛與現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禮敬未來佛,非有相當的智慧平等心難以做到。因為禮敬未來佛,即是禮敬現在一切眾生。吾人驕慢之罪不在過去佛與現在佛上,皆在當來佛上。是故當于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慢心,則為自傷。
《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是釋迦本師對大勢至菩薩所宣示,對凈宗修持尤具深意。此品講述有一比丘名常不輕,當他在路上遇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時,悉皆禮拜贊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笨墒怯行┤擞X得他太啰嗦,有些人則認為他是在諷刺而生氣,有人傲慢地認為你有什么資格為我授記,于是便向他投擲棍棒、石頭或土塊。然而常不輕比丘不生瞋恚,只是退到受攻擊的范圍之外,更大聲地重復那些話,一生如是行持。常不輕比丘臨欲終時,于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
法華經 》二十千萬億偈,獲得六根清凈,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命終之后,得值千萬億佛。釋迦本師就是那位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菩薩為身口意三業禮敬諸佛提供了一個典范。不輕眾生而深敬,即是坐如來座;忍于打罵,即是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是入如來室。又深敬是意業,贊嘆汝等皆當作佛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以禮拜作為自己的修行,凡夫眾生只具理性佛,尚且禮敬;況修因證果的佛陀,更會禮敬。常不輕菩薩的行持,對初心菩薩降伏我慢,培植忍辱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態,是一付良藥。此良方以大勢至菩薩為當機,實為凈宗修持之所必備。能具常不輕菩薩平等恭敬心,則念佛三昧不速而成。
禮拜在凈宗修持中不可或缺。經云,至心禮佛一拜,罪滅恒沙。宋代王龍舒居士每日禮佛一千拜,臨終站著往生。拜佛引發行者的虔敬心、降伏我慢。又拜佛儀式通過單純相同形式的無限重復,容易令雜亂的心念有序化。拜佛時眼觀佛像,以佛像的莊嚴引發自心的莊嚴,依現量(直覺)的集起(綜合)獲致對自性妙心的體悟,故凈宗行人每日行持,禮佛一項,不可或缺。
此行愿最后以四無盡作譬(虛空無盡,眾生無盡,眾生業無盡,眾生煩惱無盡),禮敬諸佛亦無有窮盡,顯示菩薩行者捍勞忍苦的長遠道心,在虔敬禮佛中,消除業障,開顯慧光,成就凈業,禮佛境界與自性開顯呈正相關。
2.稱贊如來
如來即是不生不滅的性德理體,稱贊如來功德甚為殊勝。釋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偈贊嘆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于彌勒之前成佛。證知修持稱贊如來這一行愿,可以速增福德智慧。如來的本跡理事,具無量功德,須有甚深的如理智與廣大的如量智,方堪稱述贊揚。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種音聲,一一音聲與百千種音樂相應。其聲清澈,旋律和雅,贊佛功德。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妙辯,以大海般深廣磅礴的音聲,無有間斷地廣贊諸佛如來無盡的功德。從“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人能說佛功德”偈頌可見,諸佛如來功德,贊莫能窮。
稱贊如來,弘宣佛法,需要辯才。所謂四無礙辯,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如是四種辯才,九地菩薩方得具足。吾輩凡夫如欲速具如是辯才,唯有往生西方凈土,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便應時可得。
吾輩學人,欲發大心,弘揚凈土法門,自愧辯才欠缺,應懇請佛力加持,施以辯才。諸大乘經提示,若不得如來神力加持,而能說法,無有是處。由是,釋尊殷勤勸勉行人,或誦經,或誦八十八佛,久之便可得妙辯。站在凈宗角度,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乃總持陀羅尼,含攝萬德,如至心持念久久,無礙辯才自得顯現。古往今來,由念佛發辯才的事例甚眾。凈業行人隨時隨機廣說阿彌陀佛因行果報,大愿功德,即是稱贊如來的殊勝體現。稱贊如來這一行愿修持純熟時,則風聲雨聲、車聲馬聲、木魚引磬聲,皆是稱贊如來之音聲,如西方凈土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由心回轉故。
3.廣修供養
這一行愿離慳貪,與前二行愿并修,能令現行三業清凈。一切菩薩道人皆修供養,如釋尊因地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阿彌陀佛因地,為圓滿成就大愿,無量劫來積功累德,于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又諸菩薩,常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諸佛。如是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殊勝果報。在吾輩凡夫份上,無福報置辦上妙供物,亦應隨分隨力,每日最少以長燈一盞、檀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養。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誠心供養一華一水,亦是功德圓滿;蛞砸蝗A供佛時,當作觀想,身諸毛孔,令一一毛孔,出無數華云,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華臺,諸佛受之,于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養,亦復如是。是知但運一心,廣大無際,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六度萬行,無不圓滿。
無量供養按性質分,可分為財供養與法供養兩種,而以法供養最為殊勝。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法供養的內涵,凡有七種:一者如說修行供養,二者利益眾生供養,三者攝受眾生供養,四者代眾生苦供養,五者勤修善根供養,六者不舍菩薩業供養,七者不離菩提心供養。法供養的內涵與功德,甚深甚廣,茲不詳述。在眾生份上,財供養不及法供養功德大,如能三輪體空,財供養即是法供養!
維摩詰經
》記載:維摩詰大士接受長者善德的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隨即告知善德長者及與會大眾:“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毙腥俗髫敳际⿻r,應持平等無相之心,深觀能供所供,皆是實相。如是供養,理事圓融,財供養與法供養,并無二致。
財供養又分外財與內財,內財(頭目腦髓)供養,難能可貴,若能稱性,亦是法供養!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中,過去日月凈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 法華經
》。喜見菩薩樂修苦行,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歡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聞《 法華經
》力。即入三昧,從虛空中雨種種華香,滿千二百歲,以香油涂身,于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愿力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涂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笨梢娙谕ㄘ敼B與法供養,廣修供養的行愿方臻圓滿。
4.懺悔業障
這一行愿能離愚癡,能令過去、未來身口意三業清凈。行人首應慧心覺照,自己無量劫來,獨頭無明為煩惱種,受無數業報身,一一身造無量業。所幸業力無形,不見相貌,如果業力有體相面積的話,盡虛空界容受不下。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悠悠凡夫。吾人生此娑婆濁世,必是業重之人,由煩惱故,造諸惡業;復由惡業,結諸苦果。輾轉相因,喻如連環。諸佛慈悲,教令懺悔,切斷惡性循環鏈。自知有罪當懺悔,垢障除滅,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懺悔有能懺十心與所懺十心。所懺即所治順生死十心。此心如廁蟲樂廁,不知不覺。所懺十心是: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二、具足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圣;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以上十種順生死心,致使長在苦海,永無出期。
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藥,故須明了能治逆生死十心:一、明信因果;二、自愧自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如說修行;十、觀罪性空,永滅罪根。以上十種逆生死心,明辨是非,翻除惡法,有事有理,應細思之。
懺悔有二種,事懺與理懺。事懺屬漸教的方法,理懺是頓教法門。事懺除枝末罪,理懺除根本罪。事懺有相應的儀規,初機較易下手;理懺則需深通教理與觀法。故凈業學人宜從事懺入手,漸至理懺。下學而上達,能從心上改過,即如斬毒樹,直斷其根,無須尋枝摘葉。
懺悔業障的功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貪瞋癡煩惱纏綿,即令吾人身心弊劣;蛐纳窕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欲修行魔障重重,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或妄言失志等,皆屬作孽之相。遇此應發大慚愧心,大勇猛心,至誠懺悔,改惡遷善。行之久久,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圣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或修行因緣順遂等,皆是罪過懺除之象。然于此不可矜夸自耀,滯而不進。應如普賢菩薩所勸,常修懺悔,虛空界等盡,懺悔乃盡;而虛空界等不可盡故,懺悔亦無有盡。至誠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是懺悔業障的最上妙法。
5.隨喜功德
隨喜是見人作諸功德而贊嘆歡喜。隨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經云:隨喜之福,如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人染其香氣,于彼二人,初無減少。又云: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而嫉賢妒能則導致心胸狹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這一行愿即是一帖對治的良方。
隨喜的對象是四圣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難行能行、難舍能舍的種種波羅蜜門,以及從果向因、示現八相成道諸功德,都應殷重隨喜;乃至三惡道眾生的微薄功德,諸如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等,悉應隨喜。
以佛眼視眾生,眾生無不是佛;以善眼視眾生,眾生無有不善。凈業行人宜應訓練自己的目光,只見眾生之善,不見眾生之惡,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寬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傳中,有諸多佛菩薩倒駕慈航,隨喜幫助世尊成就度生大事,所謂“一佛應世,千佛贊助”;蜃鞯茏,或作護法,或作影響眾,乃至或作逆惡(如提婆達多),這些佛菩薩的隨喜之行,不可測度。
隨喜功德的行愿是鍛造世間君子與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獲取殊勝福報,一本萬利的快捷方式,吾人應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6.請轉法輪
菩薩為悲愍眾生故而請法。轉法輪即是佛將自悟之理轉至眾生心中,自覺覺他,輾轉不息,如輪常轉。這一行愿,能除謗法障,起慈善根,為欲令正法住世,開悟眾生!
維摩詰經 》云:“三轉法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于是現世間!
請佛轉法輪,普度群萌,是無上殊勝的功德。由一切諸佛唯智唯德,菩薩即以窮法界之智而請佛說法,是故一切諸佛無不雨大法雨。然菩薩唯愿唯行,諸佛即以甚深愿力而加所請,是故菩薩無不獲于大益。當知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未曾間斷。昔釋尊初成正覺,默念佛法甚深難解,眾生不能信受,徒施無益。復念諸佛常得梵王勸請,方轉法輪。念是事已,放白毫光,遠照三千大千世界。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往請。殷勤再三(梵王初請,梵王與帝釋同請,大梵天王重請),“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師子吼,如天雷震,為眾生故,轉于法輪!贬屪鹗苷,觀機往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初轉法輪,開始了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佛本為度眾生故出興于世,為何要懇請方說呢?原由有二:一者重法不輕說,二者輕說人不敬。佛常誡莫為非人說法,亦莫將法傳與非人,皆恐輕法慢法,不但無福,反而招損!
周易·蒙卦辭
》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闭咽景l蒙之道,不可以我(師)求童蒙(生),必待童蒙求我。佛菩薩雖念念以教育成就眾生為懷,然須待其懇求,求之誠,則告之必達。尊師重道,學人獲益。故請轉法輪,即是上順諸佛之心,下順眾生之心。佛以說法度生為本懷,然無請不說。故有人請法,自是上順佛心。眾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請,請則眾生得聞佛法故歡喜,即是下順眾生之心。
佛在世時,可請佛轉法輪。佛滅度后的今日,我們應如何實施這一行愿呢?佛經告訴我們,佛法除佛之外,菩薩、聲聞乃至有正知見的修行人均可說。故常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提供講堂,廣為倡導,即是請轉法輪的實施。如自己對佛法有所契悟修證,愿與眾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如隨緣講說阿彌陀佛大愿,勸勉眾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兩句,亦有功德。另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如光盤、刊物雜志、印制佛經等廣為流布,無情說法,亦屬請轉法輪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時、一切處皆能修請轉法輪之行愿。
7.請佛住世
佛是大智大覺者,佛住世弘化,能令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壽命時,我們應頭面頂禮,懇請佛長久住世,作眾生大導師。
佛如來的住世與涅槃,由時節因緣所致! 大般涅槃經
》記載:釋尊臨涅槃時,出大音聲,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將欲滅度,若有所疑,今悉可問。四眾弟子,天龍八部,咸皆悲嘆,愁憂苦惱,舉身啼哭,哀慟捶胸。俱詣佛所,頭面頂禮,抆淚而言:惟愿世尊莫入涅槃。世尊默然,不果所愿,同時號哭。釋尊慈悲,為大眾顯現金剛堅固不壞紫磨黃金無畏色身,告諸大眾:我涅槃后,應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復懈怠,散心放逸。語畢,寂然無聲入于涅槃?芍T佛世尊作佛事已,法爾應入大般涅槃。
佛示現涅槃,內含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乃對治凡夫習性的有效方法! 法華經
》云:“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边@段經文點出眾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對長久住世的人、事、物,不生希有想,反生厭怠心;而對將逝的人、事、物,生起緊迫感與難遭心。譬如嬰兒,母親每天在側,于母不生難遭之想;得知母親將離他遠去,渴仰思戀之心便沛然而生。如來涅槃對眾生的心理沖擊,亦具如是效應。比如:壽高120歲的老外道須跋陀,得知釋尊將入涅槃,忽感慞惶,想到慧燈將要熄滅,法船將要沉沒,趕忙向佛所奔來。釋尊慈悲攝受其為最后一位弟子,為說正法,須跋陀聞法,當下漏盡意解,證阿羅漢果。為報佛恩,須跋陀在佛前先入涅槃。佛敕大眾,以雜香木荼毗其尸。
本行愿除請一切諸佛住世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的善知識,悉在勸請之列。然以凈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念而言,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無有間斷,亦即是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普賢十大行愿中,前七愿是菩薩的愿行,后三愿是菩薩的回向行。本行愿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隨佛學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證菩薩道果。常隨佛學即是依托佛從因至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以為所緣之境,引發心智隨而學之。釋尊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誠求法度生的種種菩薩行,悉是吾人學習的表范。
吾輩凡夫,或無力量效法菩薩的大悲苦行,亦可從平易處下手,漸臻福德智慧之高妙處。如釋尊自己掃地,托缽化緣,抬人汲水,看護病人,為盲比丘穿針,自修房屋做泥水匠與木匠,乞僧舉過等,均是吾人亟須效仿的懿范。
凈業行人常隨本尊阿彌陀佛學,彌顯親切而必要! 無量壽經
》記載:法藏菩薩在不可思議曠大久遠的時劫中,積累培植菩薩無量的功德善行。心中不生起貪欲的覺受、瞋怒的覺受、傷害他人的覺受;甚至心中也不生起貪欲、瞋怒、害他的細微念頭。心不粘著于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成就忍辱之力,不計較一切痛苦。欲念薄少,知足常樂,沒有染欲、瞋恚、愚癡三毒煩惱。恒常安住于三昧寂靜中,觀照智慧自在無礙,沒有虛偽諂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語親切。預先了知眾生的心意,主動前來問訊、提供幫助。勇猛精進,無疲無厭。專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眾生。恭敬佛法僧三寶,奉事師長。以大愿莊嚴,引導永劫的大行,以萬行圓滿宏愿,并將功德回施于眾生,令其功德成就。我既念佛,當行佛行。佛既如是成無上道,我亦應當如是成就。
凈業學人除效仿佛行外,亦應向修持凈宗的諸大菩薩看齊,以之調正吾人修持的路向。無量壽如來會上,諸大菩薩及賢護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于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此諸菩薩既皆如是,我亦學佛,同為佛子,應起精進,學習如是。
總之,佛是九法界眾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蓮花、猛火里出優曇那樣的稀有。諸佛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應祛除悠忽懈怠的習氣,奮大精進,立大誓愿,當以阿彌陀佛的愿行為自己的愿行。學文殊智,行普賢行。當學觀音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當學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當如彌勒菩薩,受佛重誨,守護弘揚凈宗經典;當以凈宗所示要義,深生信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當生成就往生凈土。如是方契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度生出世之本懷,方滿常隨佛學的愿行。
9.恒順眾生
本行愿隨順眾生種類根性,饒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觀照,法無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成就圓滿大悲。對九法界種種根性的眾生,均以對待父母與如來那樣的恭敬心,稱性隨順供養承事,不生分別。對迷走生死險道的眾生,導向菩提正道;對無明黑暗中的眾生,說法施以光明;對客走他鄉的貧窮眾生,令學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獲致自性寶藏。
恒順眾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與眾生,同一體性。若于眾生尊重,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其二,佛以大悲為體性,若不順眾生,則不合佛體。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薩是眾生與佛之間的橋梁,二者關聯甚密。眾生好比生死曠野中的樹根,菩薩的大悲就好比滋潤樹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葉花果?梢姶缺浅删头鸸,正如水滋樹根是華果之因一樣。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其四,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證知恒順眾生的行愿具有無限深遠的意義。
恒順眾生引發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權智,是十大行愿中甚為精要的修學科目。這一行愿義理深邃,境界宏闊,攝自他二利,融生佛一體。未成佛前,首應廣結人緣,亦是成佛后從果向因度眾生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一行愿,能有效地和諧人際關系,助成事業成就。恒順眾生根性而度脫之,乃無盡時空的佛事。凈業行人往生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成此愿。吾人在此世間,亦應隨分隨力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將前九愿所作的功德善行,回轉趣向三處,即回向實際(如如理),回向菩提(如如智),回向法界眾生。本行愿能除狹劣障,生廣大善,俾令一切眾生常得安樂,悉得解脫。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遠的心理效應。古德云:修行前導,莫尚乎發心;眾善指歸,莫要于回向。凡夫眾生從無始以來,不知諸法本空,四大非有,競執我人之見,橫生憎愛之心。所修善法,但為己身;所得功勛,唯歸眷屬。是以徒增業果,不得出離三界火宅。普賢菩薩教示我們發回向心,將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眾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實際,唯求無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證佛果。
凈業行人亦應有廣大的心量,宏闊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無上殊勝的功德;叵蛑,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叵驅⒆约核髦T多零散功德匯集起來,如百川溪流匯入大海。并將所有功德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鏈式裂變一樣,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從萬法唯識的理念來說,行人的心識放大,功德亦隨之擴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實加固愿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們知道遠方有一群窮困的人需要救濟,雖然也打算前往賑濟,但心志力量尚未到決定即刻實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規劃”階段;而經過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產生行動,置辦物品,刻期前往?梢娀叵蛴跓o形中為內心充電,加快成就善行道業的速度,正如凸鏡收攝陽光得以燃燒紙片一樣。凈宗行人亦應將念佛及凈業助行的功德
回向往生西方凈土,回向法界眾生,愿一切眾生發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議。每經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愿力。凈業行人無論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錢之微,救一蟻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資糧,轉成無漏的出世愿力。如是增上,愿力勝過業力,臨終決定往生。法爾如是,阿彌陀佛愿力如是,凈業行人當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凈宗回向具雙軌回向之特質:一是往相,二是還相。凈業行人以念佛與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愿回施眾生,同生極樂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時又發愿:往生凈土后,回入娑婆,普渡苦惱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此是還相回向。這二種回向,皆以無分別心,緣一切眾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證知凈宗念佛法門乃徹始徹終大乘菩薩道,確能安立一切眾生于無上正真之佛道。
綜上所述,普賢十大行愿的功行德用,超勝絕妙,實為凈業行持一大輔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難圓滿受持。于此,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便凸顯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誠如《
無量壽經
》(唐譯)所云:“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币鉃椋菏奖娚蠹阶鞣,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凈土,即是超勝普賢愿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愿只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圓滿。行超普賢表證念佛法門的殊勝,德遵普賢指陳凈業助行的必需?梢娖召t十大行愿與凈宗關聯甚密,凈業行人宜應關注并力行之。
三、般若導引凈業修持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綱要,開般若正智即是開佛知見,亦稱為離念靈知。菩薩六波羅蜜中,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若離般若,則非波羅蜜(到彼岸)。證知菩薩六波羅蜜一以般若波羅蜜為本!
大般若經
》云:“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卑闳羰请U惡徑中的導師,迷暗室中的明炬,生死海中的智楫,煩惱病中的良醫。般若不明,則萬行虛設。
凈宗作為大乘圓頓法門,與般若關聯甚密。般若真空與凈土妙有,相得益彰。古德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般若乃凈業修持之良導,滲透在凈業行人信愿持名、求生凈土、圓成佛道的全過程,茲略舉數端:
1.般若助成對念佛難信之法的信解
凈宗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而般若慧劍,能直透疑網,對念佛法門當下擔荷。釋尊首先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宣示念佛法門,寓意即此。凈宗真空妙有之深層奧義與般若相連甚密。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薩時,開根本智,稱性而發四十八大愿。爾后,經無量劫,住般若正智,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以大慈本愿,從空出假,在性空的幻化中,莊嚴佛土,雙照空有二邊,妙契中道,體現凈宗深旨。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現,念佛法門舉體是般若正智。凡夫以生滅心揣度凈宗妙義,每每愈推愈遠。所以凡夫眾生難信念佛法門。若有人能信凈宗,即是內具的般若善根與凈宗事理因果的耦合。以文殊智修一相(念佛)三昧,亦是法爾自然之事。所以吾人注重身口意三業的修持,培福開慧,即能助成對凈宗念佛法門的信解,由信解歸投彌陀愿海,成辦往生大事。
2.般若助成終極關懷的確立
無論是修行的道人,還是世間的凡夫,都要面臨和解答精神歸宿(或曰安心立命)這一人生大問題。儒家將至善作為心性的安頓處,基督教將天堂確立為人生的歸趣。以般若為先導的凈宗,則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作為究竟的指歸。凈業行人獲得并認同這一終極關懷,便會專志奉持念佛求生凈土的大安樂法門,飄泊的人生遂爾得以安頓。
心念的安頓對人生的質量與歸趣,關聯甚密! 金剛經
》中,須菩提恭問釋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大乘無量法門,在心性安住與降伏妄心上,各有方法與手段,茲不詳述。凈宗念佛法門在住心與降心上,直截了當。心安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上,慧身寄寓于西方凈土七寶池蓮華中。凈業行人宜發廣大心,普愿法界眾生,同生極樂世界。在降伏妄心雜念方面,至心持念彌陀名號,正是降伏妄念的妙法。佛號如清水珠,能令吾人的妄念澄凈。念佛不是強行降伏妄念,不是與妄念對峙按捺,而是巧用轉移法,轉染念為凈念(佛念),最后歸于無念。誠如古德所云:“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
念佛法門暗合《 金剛經
》無住生心之旨。都攝六根,至心念佛,不為五欲六塵所動,即是無住。正無住時,一句佛號孤明歷歷,即是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所以念佛法門下手便是安住與降伏,便是轉識成智,顯現般若的妙用。六字洪名是開顯吾人如來藏的無上法寶,執持名號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念佛求生凈土即是止于至善。
3.般若即逆境為道場
凈業行人在人生的際遇中,難免會遭遇到種種逆境。于時,得有般若正觀,明了苦空幻化,不尤不怨。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于娑婆穢土種植西方凈土因。元代妙葉大師于《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中,創立十種大礙之行,俾令行人先居障難中,而令眾魔諸惡障難之境,不能侵擾障礙行人。這種心性觀念上的訓練,譬如黃金與烈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種大礙之行是:
第一,念身不求無病。身體無病則貪欲容易生起,貪欲生起定會破毀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乃眾緣而生,本性空幻,便不以疾病為苦惱。因此以病苦為良藥。
第二,處世不求無難。世間無患難則驕奢之心定會生起,驕奢起便會欺壓一切;了達患難本來虛妄,患難又何有傷害?因此以患難為解脫。
第三,體究心性不求無障礙。修心無障礙則學道易于躁進求速,躁進躐等,必定未能證得自謂證得。解了障礙本來無根,障礙自會寂沒。因此以障礙為逍遙。
第四,修行不求無魔。修行無魔則愿心不堅固,愿心不固必定沒有證道而自稱證道;了達魔本是虛妄,魔何能干擾?因此以群魔為法侶。
第五,謀事不求容易成就。事情容易成就則心存輕忽侮慢,志意輕慢必會夸耀我有能耐;考量事情的成敗,都是隨業而定,并非取決于能力大小。因此以障難為安樂。
第六,人際交往不求有益于己。交往有益于己則虧欠道義,道義虧欠必會看見他人的不是;察知交情厚薄總有前因,交情親疏乃隨緣而立。因此以虧己利他之交作為資糧。
第七,接交他人不要求隨順適應自己。他人的隨順適應則容易引發自己的傲慢心,內心傲慢必定會強化我執;體悟人之處世,都在酬還宿世的業報。因此以冤家對頭為園林。
第八,行善積德不要求回報。行善冀望回報則意有圖謀,意有圖謀必會揚名爭寵;明了善德無自性,照見福德無常,并無實性。因此視布施之德為遺棄之屐。
第九,見利不求沾分。利益沾分則癡心妄動,癡心妄動則必定妄圖利益,毀損自己;了知世間利益本空,希冀厚利必定徒生煩惱。因此以疏遠利益為富貴。
第十,被人欺壓不求申屈喊冤。申屈喊冤則存人我之見,有人我之見必會滋生怨恨;受人冤抑能忍耐,安忍冤屈為謙德,欺壓又何能傷害我。因此以受冤屈為修行的法門。
凈業行人常起般若觀照,便如鴨鵝入水,不受粘滯,即塵勞為佛事,轉逆境為道場。若生恩愛時,當念西方凈土眷屬無有情愛,我是將生凈土之人,宜應遠離情愛;若生瞋恚心,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愿生凈土的人應舍瞋恚心;若遭苦逆時,應當系念西方凈土沒有眾苦,但受諸樂;若遇樂境時,應當系念西方凈土的快樂,純一無雜,無量無邊。凡對境歷緣,皆起般若觀照,則一切時、一切處,無一不是凈業助行。
4.般若的有無關涉凈業的成敗
《 無量壽經
》中,釋尊開示娑婆世界有四類眾生,接觸凈宗念佛法門,或信或不信,或修持或不修持,或成就往生或未能往生,種種因果事相,悉與般若智慧相關。
第一類眾生,接觸佛法,也行善積德,但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分別西方凈土不如天界快樂,對天界的微妙五欲生向往心,認為極樂世界無有女人,缺乏豐富的愛情生活,單調乏味。此類眾生缺乏般若智慧,不知天福享盡,還會墮落,終不能出三界牢獄。以凈宗理念來看,天道亦是苦趣,亟須超越。釋尊針砭此類眾生:“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無量壽經 》宋譯)這類迷戀天人之福,不求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不在少數。
第二類眾生,不念佛求生凈土,無求菩提佛果之心,反恃世智辯聰,貢高我慢,邪見顛倒,好為人師。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這類眾生中以知識分子居多。他們憑著宿世的些許慧根,博覽群書,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以生滅心測度如來性覺圓海,不自覺地造了許多謗佛謗法的言論,諸如:西方極樂世界是理想國的神話,西方凈土是太陽神崇拜的變種,一真法界是虛映折射,等等。凈業行人對此類言論不可盲從。
第三類眾生發心念佛,廣作眾善,然而取相分別,情執深重,諸如:我念佛怎么還沒有到一心不亂呀,怎么還沒有見到佛光呀,我念佛怎么身體還不見健康呀,等等。修善也互相攀比,你供養了多少錢,我供養了多少錢等。如是心有取舍,情有執著,不合無住生心的般若正智,所以雖也精進念佛,續其善根,到西方疑城胎生,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見菩薩僧。凈業行人對此應深加警誡。
第四類眾生,以無相智慧,信愿持名,求生凈土,不求人天福報,志趣無上菩提。這類眾生是凈宗正修行人,熾然修行諸善,而不取相,轉有為善行成無為的凈業正因。如是念佛能與阿彌陀佛愿力感應道交,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凈土,圓成佛道。
上述四類眾生的因行果報昭示:凈業的成敗與般若的有無呈正相關。凈業行人宜應注重般若的開顯,以般若為導,以凈土為歸,在現生隨緣修菩薩道,住無為之理體,作有為之佛事,普度眾生而無度生相,上成佛道不著成佛相;雖熾然求往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不落兩邊,從容中道。處理好佛法與世間法的關系,佛法不離世間法,先做世間正人君子,以此為基點,模鑄圣格,凡家庭與社會的一應責任,亦盡心盡力地完成。當相離相,即事而真,即塵勞為道場,轉煩惱為菩提。心系佛號,注想西方,隨緣度日,理事圓融。凈宗念佛法門提供我們究竟的安心立命與終極關懷,吾人宜應遵從佛語,信愿持名,仰賴阿彌陀佛大悲愿力,出離生死苦海,穩達涅槃彼岸。
以上討論的凈業三福、普賢十大行愿與般若導引凈業修持三種助行,展示凈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凈宗念佛法門的特質,體現為他力本愿,帶業往生,橫超生死,一生成佛。而大乘通途之修持,亦可作凈業輔助增上之力用。尤其現代眾生根機陋劣,環境穢亂,如果不藉培福之基,難免遇緣退墮。所以,凈業行人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于圣道門的修持,亦是不可或缺的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