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凈業三福講記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今天我們有緣在板橋市,有這么多單位主辦這一次佛學講座,邀我到這里來給大家作一點佛法修學的報告。今天這樣隆重的禮節,我看了以后深深有感,在末法時代還能見到這樣如法的禮節,實在是很難得,確實不多見。法師講經的禮節是非常之隆重,在過去很平常,現在由于生活方式的轉變,意識形態的不同,許多禮節我們都已經簡化了,甚至于簡化到像一般學校老師上課一樣,僅僅有一個表示而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陀教育與世間教育不相同的所在。
今天這個講座,可以說是專題演講,也可以說是正規的講經,因為“凈業三!笔恰队^無量壽經》的一段經文。為什么選這個講題呢?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國內、國外學佛的風氣,從形式上看很興旺,而實際上真正能夠收到佛法修學效果的,遠不如過去。原因在什么地方,必須要認真去探討,把它的病根找出來,然后將它修正過來,我們的修學功夫才能夠真正地得力,這是這一次選擇這個講題主要的原因。相信在座的善知識們可能有些是初次接觸到佛法,因此我們還要將佛法從頭說起。
壹、佛法的本質——教育
首先要認識佛教。佛教究竟是什么?如果對佛教產生誤會,那這一誤就誤到底了,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是很難的。
那么佛教究竟是什么?我們今天在全世界所看到的有四種不同形態的佛教:
一、宗教的佛教,F在人,把佛教變成宗教,這是我們佛弟子莫大的恥辱。它怎么會變成宗教呢?是佛弟子沒有盡到宣揚的責任,使社會、政府誤會認為佛教是宗教。諸位要知道佛教不是宗教,它本來是教育,但是現在已經變成宗教了,我們已經沒有法子否認它是宗教,這是第一種形態,最普遍的。
二、學術的佛教。佛教變成哲學,變成學術了;在海外有許多大學里面開有佛經的哲學,這是佛教變成學術了。
三、是最近二、三十年,我們見到的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號,內容確確實實是一些妖魔鬼怪,這是有害于人、有害于社會的,我們不能不加以辨別。
四、傳統的佛教。傳統的佛教,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它是什么,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它是教育——佛陀的教育。
這一個認知,在一九二三年,歐陽竟無先生在中山大學曾經作了一次講演,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边@一個講演在當時曾經引起震撼,歐陽先生舉了許許多多的證據,說明佛教的本質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個話是真實的。世尊當年在世,與我們中國孔老夫子一生的行業非常相似,孔老夫子曾經周游列國,一生都用在教學上;世尊也是這樣,舍棄了自己的尊榮,從事于教育的工作。他老人家一生就如同經典上所說,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休息過,而且是周游列國,足跡遍及古印度。佛教即使從形式上來看,它也是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本師是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在宗教里面沒有這種稱呼的。
世尊滅度之后一千年,我們國家派特使到西域去禮聘傳布佛法的大師到中國來,并由外交機構接待他們。漢朝的制度,主管外交的機關不叫外交部,叫鴻臚寺。我們今天這個“寺”院怎么來的要知道;“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不是廟,鴻臚寺卿相當于現在的外交部長。法師迎請到中國來之后,與中國朝野見面,雙方談得非常地投機,希望這個教育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與中國儒家的教育相輔相成,這就把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師留下來。留下來之后,當然就不能讓他長期住在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接待外賓的,是短期招待所。于是比照皇帝下面一級單位(有九個寺)再成立、增設一個寺,這個寺稱為白馬寺。因為當年的經書、佛像是白馬千里迢迢馱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心非常之厚道,連白馬它的功勞,我們也不能把它忘記,于是就稱之為白馬寺。由此佛教的教育機構稱之為“寺”,“寺”是政府辦事的機構。
現在已經是科技的時代,從農業社會進步到工業社會,國家政治制度統統都已革新了,我們佛教道場名稱還保持漢朝的稱呼——寺。如果不讀歷史,不知道事實真相,往往對佛教產生很大的誤會,一看到寺,便認為寺就是廟,里面是拜神的,是迷信的,這對于佛教的傳播、教學,產生了很大的障礙。因此,今天佛的四眾弟子最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要把佛法回歸到教育。
你看從前寺院就是學校,它里面的組織跟今天的學校沒有兩樣,只是稱呼不同。教育機構的主管,我們一般學校稱為校長,在佛門里面叫住持或方丈。住持、方丈,實際上就是校長,他是負責主持教育行政與教育計劃、教育設施的。他下面有三個綱領執事,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總務、教務、訓導,在佛門里面也是這三個綱領。首座和尚管教務的,就是教務主任;維那就是訓導主任;當家師,我們常講監院,就是總務主任。你看他們管的事情還是總務、教務、訓導,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所以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永遠是指導這一個時代;今天我們佛法落伍了,落在時代的后面,沒有跟上時代,沒有站在時代的最前面!為什么不把我們寺院改換個名稱?我們里面所有執事的稱呼也都要現代化。佛法如果不能做到現代化、本土化,就沒有辦法推展到全世界,這是我們要認識的。因此在抗戰期間,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已經見到這一點,所以提倡把寺院改成為“學會”,這是個很好的構想;我們的道場不要再用寺院這個名稱,改成學會,免得讓大家誤會。
修凈土的,我們稱為凈宗學會;學禪的,稱為禪學會;學華嚴的,稱為華嚴學會。用學會這個名稱,大家一看,這很有學術氣氛,就不至于讓人家看到這是迷信。那么培養師資的稱為凈宗學院、禪學院、華嚴學院、天臺學院。因此,道場實在講,在從前都是?拼髮W。佛教的道場,里面是一個藝術的宮殿,用現代話來說,它實在就是把學校跟博物館集合成一體,是這么一個機構。因此它是屬于藝術的教學,我們現代人常講藝術化,佛門在兩千年前就提倡教學要藝術化,它真正做到了。所以諸位如果要深入了解佛法,你對它才真正是五體投地,真正是佩服。
貳、佛法的教育宗旨——闡述宇宙人生的真相
那么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宗旨是什么呢?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曉得佛家的經典非常豐富,經典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的教科書。我們今天問:這么多的教科書(現在稱為三藏經典),到底講些什么?同修能不能答復得出來?
這一部《大藏經》講些什么?
要用佛學的名詞來說,它所講的是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講,它所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換一句話說,佛陀教育就是講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你想想看,這個教育重不重要?世界上的教育再沒有比這個教育對我們更為親切了,我們切身所需要的就是佛教教育,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如此,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教育的宗旨我們了解了;那么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要智慧,要真正的智慧。所以佛法所追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話我們聽起來還不好懂,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對宇宙人生一種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才能夠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學佛求的就是這個。諸位要知道,如果你在佛門里面求財、求富貴、求功名、求兒女、求平安……,那是小事;能不能求得到呢?不一定能求到?墒侨绻隳軌蚯蟮秸嬲闹腔,那么這些事情樣樣都可以求得到。為什么呢?有了智慧,哪一樣辦不到呢!所以智慧是第一,智慧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有智慧,就是佛家常講的有求必應,有求必應是建立在圓滿究竟智慧的基礎上。
那么現在我要問了,這個智慧怎么個求法呢?佛教給我們要修行。佛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我們的智慧是平等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的德能、才藝也跟諸佛沒兩樣?墒乾F在諸佛菩薩智慧、德能流露在外面,我們的智慧、德能到哪里去了呢?這就是現代人講的話——污染。我們的智慧、德能被污染了,不是沒有;有這個污染是障礙。我們今天:思想有污染、見解有污染、心地有污染,F代人常說要講求環保,要保護環境的清凈,佛法在三千年前就教給我們要如何保護我們心地的清凈。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凈心起作用就是萬德萬能。
佛法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胺ā笔欠椒,“門”是門徑。這么多方法、門徑作什么用的呢?都是幫助我們把精神的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統統化除掉,把它斷掉,恢復自性清凈心,佛陀教學的能事就圓滿了。所以佛法說來很簡單,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叁、修行——修正
錯誤的行為
那么現在我們講到“修行”了;行就是行為,錯誤的行為就是染污,如何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為不外乎三大類,就是身、口、意三業:身是身體的造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這三大類的行為有了錯誤,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那么到底什么是正?什么是錯?這個正的標準是什么?佛實在是高明,實在是偉大,并不是說他給我們制定一個標準,要我們去遵守,那佛不值得我們尊敬。佛給我們講,標準是——自性,是你自己的自性,不是從外面來的。
肆、修行的基礎——
凈業三福
那么修正行為從哪里修起呢?佛在《觀無量壽經》里面有一段開示,我先把這樁事情給大家做個報告:《觀無量壽經》是凈土宗三經之一,里面給我們敘述了一個故事。就是波斯匿王家庭發生了變故,兒子篡奪父親的政權,這在我們中國人講是大不孝——他殺父、害母。母親在這個時候遭遇到家庭、國家的變故,感到這個世間非常之苦,于是乎她就要求釋迦牟尼佛,問釋迦牟尼佛:除了這個世界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世界?用現代話來講,她想移民過去,不想在這個世界再住下去了。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將十方世界;不僅是我們這個地球,還有他方世界(我們今天所謂的外太空),釋迦牟尼佛把外太空許許多多星球的狀況,以他的神力變現在韋提希夫人的面前,讓她自己看。她看了以后,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區。你看看釋迦牟尼佛教學的善巧,他不是勸她:唉呀!你生極樂世界好!不是。他把十方世界給你看,讓你自己去選擇。選定了之后,世尊對她很贊嘆;為什么呢?她選得很正確,沒有選錯,果然選的是十方世界里最清凈,最好的一個世界。選中之后她就要求釋迦牟尼佛:我怎么去?這個世界很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到達?世尊在沒有跟她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之前,先要求她修三!獌魳I三福;而且佛特別為她說明,這三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知道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那么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們修的法門一定是不一樣,修學的宗派也不一樣,但都成佛了?墒菬o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一定要以三福作基礎。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無論你蓋什么式樣的房子,蓋多么高的大樓,房屋式樣太多了,千千萬萬種,但地基是一樣的,一定要做非常堅固的地基,從這個地基上才能夠建造各種不同的建筑物。由此可知凈業三福是修行的基礎,就像蓋房子的地基,這是世尊要求韋提希夫人必須先要把這個基礎打好,然后才可以接受佛教給她修學凈土的方法,這就是四種念佛;四種念佛的方法,都是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很大的啟示,今天我們修學,費的時間比古人長,用的精神比古人多,為什么沒有古人的成就呢?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把基礎疏忽掉了。好像蓋房子怎么蓋都蓋不成功,毛病出在哪里呢?沒有打地基;你搭個小茅篷,可以;蓋個兩層就倒了,那三層就不必說了。這是我們今天把修學毛病找出來了,一定要在此地打基礎。
伍、凈業三福
一、總論
《觀經》三福為凈業正因者,共有三條,文曰: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我相信很多同修這一段文都很熟悉: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第二條是小乘,就是聲聞、緣覺,二乘人的福報;第三條是大乘菩薩的福報。這三條一共十一句,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層大樓,后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就好像這個大樓一樣,第二層一定包括第一層,第一層不見得包括第二層,因為第二層不蓋可以。這個基礎真的是非常之堅固!那么你就曉得第一是根本的根本,這一條做不到,后面統統都沒有。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假如人都沒做好,怎么能成佛作祖呢?首先要把人做好。諸位要曉得經文里面每一句每一個字,它的含意深廣無邊,確確實實像佛在《華嚴》所講——周遍法界,包含無遺。
那么發菩提心是在第幾層呢?第八層哪!前面七層都沒有,那來的菩提心呢?菩提心沒有了,念阿彌陀佛也不見得能往生。為什么呢?往生的正因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那個正修行只有一半,缺了一半,這往生靠不住啦!想到這個地方,我們的確是不寒而栗!才真正明了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從前李老師講過,一萬個念佛的,天天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正往生,也不過是兩個、三個,不成比例!原因在哪里呢?他一天到晚念佛只念了一半,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明白、覺悟的心。他的心還是糊里糊涂的,還是顛倒妄想的,這樣念佛怎么能往生呢?菩提是覺的意思;菩提心是覺心,覺而不迷。他雖然念佛,還是迷而不覺!所以不能往生。怎樣才是覺呢?底下七層沒有修到,就是不覺。因為覺了,下面七層圓滿了;第八層蓋好了,下面七層當然蓋好了,這一定的道理嘛!所以我們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不知道什么叫覺心,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就明了了。
再給諸位說明,這十一句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換句話說,不管你學哪一宗,哪一個法門,這十一條是大根大本。到什么時候才分呢?真的到菩提心以后,才分宗分派。菩提心以前這八句是不分的,是任何一宗、任何一個法門共同修學的科目。到“深信因果”這個地方可以分啦!你學禪也好,學凈也好,學律也好,學教也好,那個“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是分啦!發菩提心之前是不分的,我們幾個人能做到?
二、第一條——人天福
⒈孝養父母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三!钡谝粭l,這四句實在給我們講,只講了四個字:一、是孝;二、是敬;三、是慈;四、是善。這四個字是修行的大根大本。
我們先講“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做到?這個孝字絕對不只是養父母。這一句話非常不簡單,我們對于父母在生活物質上一切奉養都能做到了,算得上孝養嗎?你看看《論語》,孔老夫子講的話:“今之孝者,是謂能養(四聲)。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三聲)。不敬,何以別乎?”如果這個叫孝養,畜生也可以做得到!所以一個明理的人,一個讀書人,要養父母之志!父母對于你的期望,你能夠不辜負,這個叫孝順!可是我們話說回來,今天做父母對兒女是什么期望?真的是有問題。在古禮,小孩的命名,名字是父母對他的期望,希望你將來長大了,名副其實,所以古人給兒女取名字不是隨便取的!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人,給兒女取的名字,有取成外國名字,我一看就奇怪!他的父母一定想將來希望他兒女變成外國人,這實在是對于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毫無所知,才會犯這種毛病!佛家講孝,如果父母來生還搞六道輪回,那就是大不孝。真正孝子怎么能夠忍心叫父母來生還墮六道呢?
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是我們中國古圣先賢,列祖列宗留給后世子子孫孫最寶貴的遺產,我們要知道珍惜。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沒有看到這樣完美的工具。中國文字的結構可以分為六大類,我們稱它做“六書”。這個孝字,屬于“會意”,你體會這個意思:這個字上面是一個“老”,下面是一個“子”;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上一代跟下一代集合成一體,你去想這個字的味道和它的含意,這叫做孝。那么上面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是一個整體。西洋人不懂得這一個事實的真相,所以他有代溝,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聽說代溝的,如果有,那就不孝了,孝字就沒有了。
孝就是沒有代溝的,就是始終是一體,這是從豎的方面來說。從橫的方面來講,佛法是橫遍十方。所以這一個字真正的意思,就是佛家所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是一個整體,這就是自己。
然而現代年輕人接觸中國文化逐漸淡薄了!有人來問我,為什么要祭祖先,祖先去我們很遠,什么樣子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還要供一個祖先牌位,還要春秋祭祀?你明白孝這個意思就懂得了。祭祖先就是永遠叫我們體會到是一體,這個是孝道,這是孝道真實的含意。因此什么人能把這個孝做圓滿呢?給諸位說只有成佛,這個孝道就做圓滿了;菩薩都不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那就是他的孝道不圓滿。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給我們的是什么呢?原來一大藏經只說了一個“孝”字!所以華嚴說“一即一切”,這個孝是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都是它演變出來的,還歸這一個字,這是我們要把它認清楚的。
由此可知,佛子的大孝,是要度父母出離三界!第一孝行是要勸父母念佛求生凈土,這是真孝!父母不肯念,父母不能接受,你要找出因素,找出那個原因,把這個原因消除,父母就樂意接受了!他才曉得這個好處嘛!父母疼愛子女,尤其年老了,兒女哪里會騙父母呢?不過現代兒女騙父母的太多了,搞得父母也不相信了。在從前騙別人有之,騙父母的那是大逆不道,那罪過滔天!所以很少會騙父母的。勸父母親念佛,這是大孝,沒有比這個更究竟的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如何孝順父母。
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師長也是不孝,不敬長官也是不孝,不敬眾生還是不孝。換一句話說,孝,一定講順,順親性;兄弟不和,父母很痛心,這就不孝;妯娌不和,這也不孝。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父母心里愉快,兒女都能夠修養品德,從事正當的行業,不犯法,不違規,這是孝順父母。你的鄰里、鄉黨對你尊重,對你父母就更尊重了,這是孝親!即使我們在工作,沒有把工作做好,不能盡心盡力去做,那也叫不孝。所以孝順兩個字的確不容易做到,但是諸位要知道,這是學佛的大根大本?梢姷眠@個“孝”字含意,確確實實涵蓋了整個的宇宙人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認識它。所以學佛是從哪里學起?從孝親做起。你要不做,那么換句話說,你就不想出三界嘛!來生還想搞六道輪回。不孝親,你要是恭敬佛,那說得不好聽的話,那是巴結佛,佛不會接受的;佛是看到你真正能夠體會親心,孝順親心,佛看到就歡喜了。為什么呢?你跟佛真正是志同道合,佛是孝子,你也是孝子,佛會尊敬你,你也會尊敬佛,這個才是如理如法,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合情合理。
如果家人、兄弟、妯娌他不懂,我怎么辦呢?忍讓。我們中國人講孝,為什么一定講舜?拿舜作一個榜樣。你們看看舜王的傳記,一家人對他的態度那么樣的蠻橫惡劣,他只是一個真誠恭敬對家里任何一個人,積年累月,十幾年,全家都被他感動了,一家人后悔了,這才叫做孝養父母;孝養父母,大舜做到了!
“養父母”,不但要養父母之身,要養父母的心,要養父母之志,要養父母之愿,可見得孝養兩個字的范圍,也是非常的深廣。兄弟多,兄弟不和就是不孝,家族不和睦也是不孝。為什么呢?父母操心,父母憂心。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和”就是孝的效用,就是孝的一個結果。一家和,這是孝;兄弟姊妹,親戚鄰里鄉黨,都要和睦。社會不和也是不孝,國家不和、世界不和,你看看做父母的他怎么不擔心,凡是叫父母憂心的,這都是不孝!希望同修們要常常從這個地方體會,從這個地方去下手,學佛從這里學起,這是起步,是基礎的基礎,根本的根本。
⒉奉事師長
第二句“奉事師長”。師長,這就講到教育。師長的恩德跟父母是相同的,不能孝親,就不能敬師,所以這是第二層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父母關心子女,老師關心學生,沒有兩樣。但是師道在今天已經衰微了,已經看不見了!在從前古時候老師關心學生,決定超過他關心他的兒女。如果他關心兒女超過他的學生,社會上就要對他批評了;這個做老師的人有私心,沒有認真教導學生,他有偏心,你看他教他的兒女,疏忽了學生。這在社會上會被輿論指責的。所以從前的老師寧愿自己的兒女不成器,這個社會人不會責怪他;學生有成就,這是他無限的光榮,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所以做老師對于學生之愛護,比父母愛護兒女還要來得懇切;佛在經上常說:父母之恩是生我們的肉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得之于父母的;老師的恩德是生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于老師的。這是從前講師道。
可是現在師道看不到啦!我們學了佛,我們到臺中去拜老師,還是用古禮來拜。臺中李老師有一年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他辦內典研究班請了六個老師;他一個人教不了,沒那么多時間,請六個老師,我也是其中一個。李老師要請我們做老師,他代表學生家長,把我們這六個人請了上座,李老師在下面恭恭敬敬地拜三拜,我們也得要受著,受得很不自然,還是要受,禮不可以失,教那些學生跟著他后面,你想想看,我們教學能不認真嗎?
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諸位想想不孝順父母,怎么可能尊敬師長呢?師長是不是要你尊敬呢?不是的,尊敬師長是為了敬業,是為了敬學,對于自己學業尊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尊師重道”!古今的大德都教給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教學生,學生選擇老師,這都是緣分。
現在學校不行啦!老師對學生嚴格一點,那要告狀,老師還要受處罰,麻煩啦!所以老師樂得不要教!師道沒有啦!所以奉事師長不容易做到。奉事師長里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依教奉行”,到哪里去找一個依教奉行的學生呢?找不到!所以李老師講,師資道合不容易,一個學生想求老師,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求到一個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要找一個學生,他給我講,比學生求老師還難,這我深深體會到,哪里去找一個那么老實的學生?
現代的學生,程度愈高愈不聽話。為什么呢?他的妄想愈多,成見愈深,愈不好教;镜赖掠^念舍了之后,一般來講,受教育愈高的是愈麻煩,都是自以為是,狂妄!輕視了別人。今天報紙上登英國新首相只是高中程度,很值得人深深去反省。我們中國人常說:“英雄不怕出身低!蓖錾淼偷娜酥t虛、恭敬,念念當中我不如人,他才能成就。別人不如我,就完了,我還會有成就嗎?還會有進步嗎?沒有啦!所以諸位看看《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你看看每一位善知識,那都是大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他把他自己所修學的法門教給善財童子,教完之后告訴他,無量無邊甚深法門我只知道這一點點,我不如那些善知識。你去查查看,沒有一個不是自己謙虛,尊敬別人、推崇別人,五十三個善知識找不到一個傲慢的。
連孔老夫子都說,假設這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如周公之才之美!敝芄鞘ト,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使驕且吝”;“驕”是傲慢,而且“吝”嗇。假如他有這兩點,夫子就說了:“其余不足觀也矣?”那都不必看。為什么呢?統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禮記》一開頭,圣人就教“傲不可長”。儒家講的是世間法,沒有強調斷煩惱,但是人家伏煩惱——不可增長!佛家要出三界,決定要斷煩惱;斷煩惱,從哪里斷起?傲慢的習氣先斷掉。所以佛法的修學,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那個驕慢的習氣折伏盡,然后才有資格學道。才有什么?心清凈。對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這才能承受,才成為一個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
甚深之法是如來平等性法,有一絲毫驕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傳授給你,傳授給你沒有用,裝不進去!這里傳給你,那里漏掉,所以叫有漏。漏是什么?就是你煩惱!佛法一裝進去了,一會兒就漏掉了。所以首先一定要把見思煩惱斷掉,見思煩惱斷了之后,這才是個法器。見思煩惱,思惑里面:貪、瞋恚、愚癡、傲慢、懷疑——貪、瞋、癡、慢、疑,有一條就不能成就;不但一般佛法你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這是真的。
所以演培法師選學生,他只要選老實,呆呆的,不要很聰明,初中畢業就可以了,不要太高。幾個人懂得?程度愈高了,愈不聽話,陽奉陰違,表面上他給你點頭,背過頭來他搞他的,不能成就!這個程度愈低,他愈謙虛。為什么呢?他有自卑感,他總覺得處處不如人,能夠發憤,能夠向上,他能夠接受老師指導;愈是書念得多,見識又廣的時候,貢高我慢,那個不能成就。想看看,現代老師找學生,找不到;學生找老師也找不到,往往希望很渺茫!這個兩句是根本的根本,實在是不容易!
你要問:什么樣的老師是一個真正好老師呢?給諸位說他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什么呢?就是我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這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我的好老師。也許他的學問道德不如另外的人,另外的那個人,我沒有看得起他,我沒有重視他,他縱有學問道德,你跟他也是枉然。為什么呢?沒有誠敬。換句話說,你在他的門下,什么也得不到,就是不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這個老師,他所講的話,我們會百分之百地把它做到,這就沒問題了。因此選擇老師,諸位懂得這一個道理,你就會選擇了,你在這一生當中,多少總會有成就,這一生決定不致于空過。
親近一個善知識,真正遇到老師了,如果同學當中有磨擦、有意見,這不是奉事師長。為什么呢?叫師長操心,等于不孝順師長。家里面兄弟相聚人數還不多,同學們相聚往往超過家里兄弟的人數,如何能和睦相處?在佛法僧團里面六和敬,六和敬要做不到,就不能叫做奉事師長。我們想一想,我們哪一個人做到六和敬?所以從這個地方認真來細細思維,才知道往生不容易?墒悄阏嬲氤饺,了生死,這一生圓成佛道,你不走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我學佛,說實在話,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讀得很多;要想把我說服,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那時我看佛教不如基督教,基督教不如回教。為什么呢?我都接觸過。佛教迷信嘛!怎么能夠叫我們心服口服呢?所以從來就沒有把佛教放在眼里,不知道佛教是怎么一回事情。就是到寺院里來,看到這么多的神像(那時候不知道,以為是神像),這個神一多了,叫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是低級的宗教,比不上基督教,基督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不復雜,這佛教比不上它。沒有人能夠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那么這樣去信仰,那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在一九五三年跟他學哲學,承蒙方先生非常的愛護,給我作了一個有系統的教導。從西洋哲學講到中國哲學,中國是從易經一直講到王陽明的哲學,然后在第三個單元講到印度哲學,從印度部派、瑜伽、數論,一直講到佛經哲學。最后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精華,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是人生的最高享受。我是聽了他這么一介紹,原來佛教里有這么好的東西,這才一下明白了。明白之后,到寺院里去借經書看,那個時候五十年代,臺灣的經書非常缺乏,買不到,只有寺院里面還有舊的藏經,我們漸漸跟寺院的法師們熟了,藏經可以借出來看,好的東西,我們自己手抄,還抄了不少本的經書,可見得那個時候得到一部經書,如獲至寶!不像現在得來這么容易,那時求學非常地辛苦,這是提供同修們作個參考。
不是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老師,你對他講的東西是半信半疑,你不能接受。所以最仰慕的老師,他給我們講的,我們百分之百的信任,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這是方老師引我入佛門。我入佛門,緣分實在講是非常非常地殊勝,在大概一個多月的時候,認識了章嘉大師,以后在經典上,遇到些困難問題,都是他老人家指導我。那個時候章嘉大師住青田街八號,我是每一個星期天一定要到他那里去,他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我跟他三年,我的佛學基礎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所以師道完全在一個敬字,以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去求學,要去求!去求道。
老師選擇學生用什么標準呢?就是真誠恭敬。就這一個標準。沒有真誠恭敬;實在說我那時候希望親近方東美先生,自己的愿望只是希望他容許我到學校里面去旁聽他的課程,我的愿望只是如此!沒有想到他召見我。談話之后,他是在他家里召見,他家住牯嶺街,臺大的宿舍;在他家里談話之后,他就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彼f:“你想到學校去聽課,你會一無所得!边@幾句話是涼水澆頭,我想到學校聽他的課,沒指望了。我當時聽他老人家這幾句話,心里非常難過,他也看出來了;最后他非常慈悲,他說:“這樣好了,你每一個星期天到我家里來,我給你上兩小時課!彼晕腋较壬鷮W哲學,是每一個星期天,在他家里客廳小圓桌上,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們課是這樣上的;這是我沒有想像到的,也不敢想像的。以后跟章嘉大師三年,也是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在他住所里教導,這個因緣非常之特殊。當時我不明了,以后我才知道,所以我對老師一生感激,念念不忘。
為什么不讓我到學校里去?假如我到學校里面去旁聽,我會認識很多同學,也會認識很多教授,會聽到許許多多的學術,這是必然的。好不好呢?不好。什么不好呢?我們的清凈心被污染,我們的思想見解被污染。我學哲學的時候,我是有這個愿望、興趣,但我沒有學過,沒有讀過哲學的書,也沒有聽過哲學的課,所以方先生看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染污過的。一個真正好老師想找一個學生,就是找一張白紙,一切沒有受染,這是寶貝,所以要親自教導,不可以到學校,到學校怕被污染。這一種苦心,我們知道之后,才深深感謝他。
假如當時他問我:“你看了些什么哲學書籍?”
我說:“我看了很多很多!
“有沒有聽到課程,聽演講?”
“我聽了很多!
那方老師頂多點點頭:“好吧!哪一天你到學校來旁聽!边@就如此而已。
為什么呢?被污染之后,很難教,先入為主,你有成見;你把你那些錯誤的見解再把他洗干凈,很不容易。所以真正好老師希望教一個真正發心喜歡學,又沒有學過的人,這是他選擇的對象。
拜老師,真誠恭敬!在過去,我六、七歲的時候,大約六十年前,我的父親送我到私塾里面去念書(我大概念了四個月的私塾)。這個私塾是在一家祠堂里面,祠堂的大殿供奉著孔老夫子的神位,我們先要向孔老夫子的神位行大禮,三跪九叩首(清朝時候的禮節)。拜完了孔夫子神位之后,請老師上座,我的父親帶上禮物,他在前面,我在他的后面,要跟老師行大禮,也是三跪九叩首。那個老師沒有說“一拜”,不說的,他就坐在那里就收了,接受了。諸位要曉得,這個大禮是父母把他的小孩付托給老師,老師如果不認真地來管教,怎么對得起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對老師這樣地恭敬。
那么我們看看現在的教育,沒有了。從前我們小孩頑皮,喜歡鬧事,被老師處分,罰跪、打手心,手心都打腫;丶抑蟾改缚吹搅,今天被老師教訓,父母明天備一份厚禮,到學校去謝謝老師,F在我聽說學生要是被老師打了,學生第二天到警察局去告狀,你說這個跟從前完全相反了。所以從前做老師不敢不認真地管教,那真的對不起家長;現在家長是小孩受了委屈,要告老師,老師怎么敢教學生!這個父母要負責任,叫老師不敢認真地教學。我們從前因為看到父母第二天還要給老師送禮,還去道謝,所以以后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回家不動聲色,絕對不說。為什么?說了,第二天父母還要破財,還要去給老師道謝。
這是說到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從前一個小孩,從小就是父母跟老師雙方面配合,把這個人教成了,所以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要配合,密切地合作。父母對于兒女雖然恩德很大,自己總不好意思叫著兒子女兒:“我對你恩德很大,你要孝順我!边@個話說不出口,這個很難講的。要誰來說呢?要老師來說。老師要勸學生,叫學生盡孝,叫學生懂得什么叫“孝”,什么叫“悌”,懂得事親,懂得侍奉兄弟姊妹,教這個。同樣地,老師教學生也不好意思叫學生:“學生,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敬我!边@也說不出口。這要誰來教呢?要父母教。父母教兒女要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要孝順父母,兩個互相教,這才能成功。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都在教育。所以《學記》里面就說得很明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眹艺卧O施什么最重要呢?不是經濟,教育最重要。我們今天臺灣的社會非常不安定,大家都看到,毛病出在哪里呢?出在教育。教育徹底失敗了,所以雖富,富而不樂,你說這個多冤枉。
我是一九五九年出家的,我在臨濟寺出家。五九年臨濟寺那個地方還是郊外,巴士只有一路——十七路。到達圓山動物園,一個小時一班,人很稀少;臨濟寺外面樹木很多,很空曠,我們每天早晨起來在寺廟門前掃樹葉。有一天我在掃地的時候,有四個學生,到臨濟寺散步,舉止很不文雅,我就非常感嘆:“哎!可惜沒有受過教育!边@個話被他們聽到了,他們轉過頭來就質問我,他告訴我,他們是臺大法學院,好像是三、四年級的學生。
他說:“你怎么可以說我們沒有受過教育?”
我一聽說臺大的學生,我也就很有興趣了。我說:“好吧,那我就向你請教了!
“什么叫做教?什么叫做育?什么叫做教育?我這三個問題,你說給我聽聽!
結果四個人沒有一個能說得圓滿,都說不出來。那個時候學生跟現在不一樣,他很明理,一被我問倒之后,這個傲慢態度就沒有了,心地也就轉到很謙虛,轉過頭來向我請教,他來問我:“什么叫教育?”
我就告訴他:“你們不但高等教育沒有受過,連小學教育都不懂!”他愈聽愈驚奇,怎么小學教育我都不懂呢?
我說:“什么叫小學教育?小學教育教灑掃應對!
我說:“你學過沒有?不但這個你沒學過,你連飯都不會吃!”
他愈聽愈奇怪,這飯怎么不會吃呢?
我說:“我做四個菜,這四個菜怎么擺法,你曉不曉得?你有沒有學過?不是隨便擺的!
“我們中國這一桌菜出來的時候,按照陰陽五行來擺的,這不能隨便擺,你擺錯了,一看到,沒有受過教育,外行;你去念《禮記》、《月令》、《曲禮》,就曉得!”
“你學過沒有?那是小學教育!”
所以小學教育,是生活教育。教育我們人與人的關系、父子什么關系、兄弟什么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夠把人做好,曉得我是什么身分,我應該盡什么樣的義務,我應該行什么樣的禮節,這是教育。
那么今天我們的教育,這些舍棄掉了,倫理沒有了、道德沒有了!教育就是倫理、道德;有倫理道德為基礎,這個福報才是真實的。那個時候,你想我們這經濟發達,我們人人真是享福!臺灣是這一個地球上的天堂,是這個地球上的極樂世界。為什么?我們這樣的富有,我們的富有世界第一;這是很多年我就看到了,我說過,我說我們的富有決定超過日本,當時有很多人不相信,今天確實我們超過日本了。但是為什么我們社會這么亂?為什么我們日子過得這么苦?精神生活為什么這么緊張?沒有安全感?我們的教育失敗了,沒有從基礎上來作起。即使我們今天再恢復倫理道德的教育,諸位要曉得,要收到成效至少要二、三十年之后,不是一朝一夕能收到效果的?墒强焖倌苁盏叫Ч,唯有大乘佛法的教育。
在中國古時候,老師跟父母看得是一樣重,諸位如果是讀《禮記》,讀古禮你就曉得,父母過世,守孝是三年,居喪三年。那么老師過世呢?心喪三年,就是沒有形式,不要穿孝服。這是學生對老師和對父母沒有兩樣。那么還有一個顯著的,就是稱名。古時候只有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可以叫他的名;成年以后了,如果再稱名,那是對他很不恭敬,對他很不禮貌,尤其是連姓帶名稱,那更沒有這個道理,那是侮辱到了極處啦!
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冠禮,戴帽子,戴帽子表示大人,不是小孩了,你見到他要尊重,不能稱他的名。女子十六歲行笄禮,就是梳頭了,她成年了。這一天,她的長輩、同輩、兄弟姊妹要送她一個“字”,名“字”,從這一天起大家都稱她這個“字”,不再稱名了。那“名”以后誰稱呢?只有父母。父母一生稱你名;第二人就是老師,老師一生稱你“名”,除這兩個人之外,你的祖父母、伯伯、叔叔,你的家親眷屬統統都稱你“字”;祖父母因為隔一代,他對你要尊敬。長幼有序嘛!他要尊敬你。你在朝廷上作官,皇帝也稱你“字”,不稱你“名”。如果皇帝要是稱你“名”,你就有罪了,那要判刑了,你這個官位就保不住了;如果皇帝是連姓帶名一起稱,那恐怕要殺頭了,腦袋都保不住了。所以在稱呼上,老師跟父母是相同,這是在古禮上很明顯地能夠看出,孝道跟師道是不能分的。我們今天孝道不談了,所以師道也沒有了;師道沒有了,怎么可能成就呢?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今天說老實話,幾個人懂孝道?幾個人懂師道?世法里面完全舍棄了,佛法里面現在也不存在了。表面上看起來,比世法上好像好一點,只有個形式,內容沒有了。那么這個師道從哪里講起呢?今天這個第二句,就是給我們說明師道具體的內容,怎樣叫做尊師?如何是重道?
今天師生的關系確實在佛法上還有幾分尊師重道,你看我們從事于佛法教育,我們出家人、法師,就是佛教教育的教員,我們這個教員在佛陀教育里面,學生對老師還挺恭敬的,見到還頂禮,還很難得,F在你在一般學校里做老師,學生見你恭不恭敬呢?你將從這個地方看出來,佛教教學為什么能快速收到效果,就是“尊師重道”,佛門里面還保持著。在世間教學為什么收不到效果?尊師重道這個概念沒有了!如何再恢復?如何再建立?這是非常嚴肅的一個問題。你要問:我們個人什么時候得到真正幸福?什么時候我們家庭真正的圓滿?社會真正和諧?如果不能恢復倫理道德的教育,就永遠沒有指望了。所以佛給我們講修學這才是基礎,這才是根本之根本。這個敬師跟孝親里面的境界之深之廣之涵蓋,完全相同。
⒊慈心不殺
第三句“慈心不殺”。不殺是慈。慈不只不殺這一樁事情,慈的范圍也是無量地深廣,佛只舉出一個例子,不殺是慈,不害也是慈。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都有一個真誠的心,希望別人能離苦得樂,希望一切眾生能夠離苦得樂;不但我們要希望,而且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他,所謂成人之美,幫他離苦,幫他得樂,這是慈。如果我們只有這個心,不能盡心盡力協助,這個慈心不圓滿,圓滿的慈是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⒋修十善業
①十法界
末后一句是“修十善業”。佛在經上明白地給我們開示,佛說這個世界有六道,世間之外還有四圣法界,所以宇宙間大別來分有十大類,這十大類,就叫十法界。十法界怎么形成的呢?我們不能不清楚。佛告訴我們,十法界是從我們一念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沒有了,那叫什么呢?這不得已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真實的。所以十法界是我們妄心變現出來的幻境,這一句話把世界真相說明了。當然變現出來是有無量的因緣,這個因緣我們今天講條件,很多很多的條件,非常復雜,不是單純的。那么許許多多條件里面,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什么?佛告訴我們,我們從上說到下,怎樣成佛?成佛的第一個條件是——平等心。
佛心是平等的,《無量壽經》經題里面就教給我們——清凈、平等、覺。所以那個經是成佛的經典,是教你修平等心的。菩薩是修六度,菩薩心是六度;緣覺,就是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聲聞,就是阿羅漢,是修四諦的。這是“四圣法界”!傲卜ń纭,第一個是天道,佛給我們講修的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羅是下品十善。十善生天!“五戒”是人身,五戒做得很圓滿,沒有欠缺,這能得人道來。五戒跟儒家所講的五常,內容完全相同。儒家講的“五!,仁、義、禮、智、信;常是常道,決定不能違背的。我們世間人常講人格,什么叫人格呢?六道里面取得人道的資格。得人道的資格,五個條件,在佛叫五戒;在儒家叫五常。再往下面去,畜生——愚癡。什么叫愚癡呢?世出世間一切法,真假不分、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甚至于利害都不清楚,這就是愚癡;那么要想做到不癡,要讀書,要明理,你才會不愚癡。你不讀圣賢書,不明理,往往把是非弄顛倒了。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積非若是,大家都錯了,我們認為這很對的嘛!很難辨別,實在不容易。如果叫你真正有能力辨別,那要去念圣賢人書。念圣賢書,簡單的,四書五經;復雜一點,儒家的十三經、二十五史、諸子百家,要念幾十年才能搞清楚,才有這個能力!時間來不及了!來不及,也有方法補救,補救是救一時,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給了我們三樣東西,救急,特效藥!使我們能夠治這個愚癡的病。這三樣東西:一、是了凡四訓;二、感應篇匯編;三、是安士全書。這三本書,特效藥!可以救急,真管用;然后再以儒、佛慢慢地滋補,你才能把身體恢復!這三樣東西是救命,叫你不死,不死還很弱!要用大乘佛法、儒家這些經論,慢慢地再去學。不讀圣賢書,后果不堪設想,這是真正的教育。
現在中國沒有教育。家庭沒有教育,你的家庭、兒女沒有前途;國家沒有教育,這個國家決定會亡國。教育是什么呢?教育就是不愚癡,就是對于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別。換句話說,培養你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正的標準是什么?與你真如本性相應。佛是這個標準,儒家也是這個標準,這是教育。所以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
愚癡墮畜生,慳貪變餓鬼,瞋恚墮地獄。所以貪、瞋、癡又叫做三毒煩惱,它的果報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在十法界里面最苦的三道,我們叫它做三惡道。佛教給我們修十善業,就是離開三惡道。
②十善業
“十善業”,業是造做;正在造做時叫做事,事情做完了,那個結果就叫做業。你看你在學校念書,你的學分都念完了,叫畢業。正在念書的時候,你們所有的練習本子叫作業簿,那叫“作業”。我們身體的動作,身在作業;口里面的言語,口在造業;心里面起心動念,是意在造業。這身、語、意,統統都在造業。造業一定有果報,不會說是你造的業沒有果報,沒有這回事情,因此我們造業就要小心了。業里面有善業、惡業、凈業。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在人天;惡業果報在三惡道;凈業,這才能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回,四圣法界所造的統統叫凈業,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因此學佛的人修凈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凈業。但是我們在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我們這個身還在這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不能離開大眾,那么我們身、語、意三業就要知道造善業,不造惡業。
在《觀無量壽經》里面,念佛叫定善。善導大師所講的,修十善業叫散善;身、口、意造的善業叫散善。具足定、散二善,決定得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韋提希夫人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我們今天在這里是講的基礎。那么身三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的三善。三善的范圍也非常之廣泛:
第一不殺生,里面就包括不傷害,傷害眾生有的時候比殺害他還要重。怎么見得呢?你看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念書人,念書人非常重視氣節,常說“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關系,侮辱不可以,他把侮辱看得比殺頭還嚴重。那么我們要對他侮辱,對他的傷害,那比殺頭還嚴重。所以要知道不殺里面包括不害,絕不傷害眾生;換句話說,決定不跟眾生結冤仇。這是身的第一善。
第二不偷盜,偷盜意思也是非常地深廣,在佛家叫不與取。凡是物有主,主人沒有同意給你,你就不能夠自取,你自己取,這就是犯了盜戒。我們一般人,尤其是現代的中國人,古人不說;現代中國人喜歡占一點小便宜,諸位要曉得喜歡占一點小便宜這個念頭,就是盜心。殊不知這個盜是負債,負了債,將來要還債。假如諸位能夠看到三世因果,看到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你看到三世因果,你才知道事實真相不是我們想像的。你殺眾生一定要償命,你偷盜將來一定要還債;換一句話說,決定沒有占便宜的事情,也決定沒有吃虧的事情,這老天爺是真公平!三世因果就能看到事實的真相,知道這個事實,我們的心就定下來了,自己再清苦,也不會起一個盜的意念,這個戒律才能持得干凈,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佛告訴我們,不盜得大富!不殺得健康長壽,后頭都有果報的!不淫得美滿眷屬;他哪一條因,都有哪一條果報的!確確實實這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語業:不妄語,“妄語”是欺騙人。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就是說的話很難聽,叫人聽了很不舒服。這是口業里的四善。
意里面不貪、不瞋、不癡。不貪的人就富足。世間什么人最富?不貪的人最富?v然他有許多的財富,他還有貪吝,他的心不安;所以這個欲望沒有止境,他苦!那個知足的人快樂了,他不需要了;你還要,我都不需要了,知足常樂!你想在世間要怎樣得到真正快樂,真正幸福呢?不貪;幸福、快樂馬上就得到。這不難得到,就在你念頭能不能轉過來。不癡,不愚癡,就是真正的智慧。不瞋恚,是真正的慈悲!佛教給我們從這個地方修起,所以十善業是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的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修正我們一切錯誤的觀念、言行,奠定人天福德的基礎,以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這才能建立圓滿的佛法。我們已把第一福介紹給諸位。
三、第二條——二乘福
我們先將第二段的經文念一遍: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前面我們所說的是世間法,今天這一段則是佛法了。佛法從三歸開始,那么在還沒有講解三歸依之前,還先得要將佛法做一個交代。它的教學宗旨、目標,前面也都跟諸位說明了,今天要講他教學的善巧方便,也就是我們講的教學的方法,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
佛陀時代,講經說法沒有像現在這樣隆重地啟請的儀規,這是后世才演變的,特別是在我們中國;中國古代對于禮儀非常地重視,但是它確實有一種樸實而莊嚴,道場足足能叫人感覺到潛移默化的功能;后世道場的建筑已經將藝術跟教學集合成一體了。佛門的道場,也就是像我們現在所說教學的場所,古時候稱之為“寺”,現在還用這個名稱,我們應當要把它變成現代話才好,不叫大家對佛教產生種種的誤會。
⒈佛的教學法——隨機而應·無有定法
佛說法,大經上常說,佛是沒有定法可說的。佛無法可說;哪有法好說呢?是因為眾生行為出了差錯,佛只是將他的差錯說出來,幫助大家修正行為,如此而已;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錯誤,那佛就一句話也沒得說了。由此可知,佛法叫“應機說法”;要用我們世間俗話來說呢?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沒有定法的,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他教學的原則,然后才真正體會這善巧方便。不但佛沒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形象,這一點諸位要記住。我們中國人,常說“相隨心轉”,可見得真的是沒有定相。一般說起來,在四十歲之前,我們的相貌是受前生業力(就是行業,善惡業力的關系)的影響。四十歲以后的相貌,那就是自己要負責了,那不是先天的,是后天的;我們心地善良,相貌自然慈祥,心地清凈,身體自然健康。所以從相貌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心地,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善良。四十歲以后相貌是這一生當中修集、累積的。
佛、菩薩都沒有定相,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觀音菩薩三十二應里面講“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可見得他是隨眾生的機緣現相;“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由此可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這使我們想到佛法之所以能夠弘遍法界,就是它能夠“恒順眾生”、“隨喜功德”。它的教學超越了國籍;不但超越國籍,還超越法界。
⒉佛陀的教肓——超越世間宗教
我們講十法界,上面佛、菩薩、緣覺、聲聞;底下是六道。十法界眾生包括佛在內,那佛還要接受這個教育嗎?諸位要知道,佛有很多不同的佛,天臺家講四教:藏、通、別、圓。除圓教佛之外,藏教、通教、別教的佛,還是要繼續不斷的接受佛陀教育,何況菩薩以下。所以它超越了法界,超越了國家。譬如在我們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國家,佛教能夠弘遍到任何一個國家;因為它超越民族、黨派、宗教,這一點諸位要記住。佛教如果變成宗教,那就不能超越宗教,其他宗教徒可以不接受佛教;為什么呢?那是個宗教。假如佛教是教育的話,那就可以超越宗教了,任何宗教徒不能夠說不受教育,不管哪個宗教徒,他都要受教育的。
我們在經典里面看到的,像《華嚴》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這一些都是宗教徒,而且是宗教里面的傳教士。雖然是宗教的傳教士,不違背他的宗教,他還是婆羅門教的傳教士;他到釋迦牟尼佛這里來,接受佛陀的教育,依照佛教給他的理論方法修行,他也證羅漢果、也證菩薩果位。雖然證得菩薩果位,依舊在婆羅門教里面擔任他們的傳教士——菩薩婆羅門、菩薩外道。你才曉得確確實實是任何一個宗教徒都可以學佛,也都應該要學佛。為什么呢?佛法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唯有智慧才能破迷開悟,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那么現在有許多宗教徒把佛教看成宗教,不愿意接受佛的教育,這是自己莫大的損失,而且也叫其他信仰宗教的人產生了誤會。宗教是什么?宗教是對天、對鬼神的,天天跟鬼神打交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乃至于一千年之后佛教傳到中國,佛教沒有和死人打過交道的,沒有給死人念過經的,道場里也沒有供什么牌位的。教育的機關!教學!大殿里面供養佛菩薩的像,就像你們現在學校禮堂掛個國父遺像、總統像一樣,是紀念的意思,不是把他當神來看待的,F在幾個人曉得!所以實在講,已經把佛陀教育變成宗教了。這我們都有罪過!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我們還想將來有成就,難啦!太難太難了。當然這個責任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佛弟子沒有能夠將佛的正確的教義,向世人宣布,向大家解釋,這是主要的一個因素。
⒊佛法的教學——現代化·本土化
佛教,它教學的精神永遠是現代化、本土化。你想佛不在世,我們塑造佛菩薩的形像:印度人造的佛像就像印度人;中國人造的佛像就像中國人;泰國人造的佛像,你看那個面孔尖尖的,一看,泰國人;日本人造的佛像,你去一看就是日本人;現在西藏的密教傳到臺灣來也相當興盛,看看西藏的佛像就是西藏人。所以佛菩薩的像是隨著眾生的樂欲(歡喜、愛好)而起變化,佛沒有定相。
好幾年之前,我在美國邁阿密講經,有不少外國人來聽講,我就告訴他們,佛法還沒有傳到美國來。他們都很驚訝,佛教傳到美國也不少年了,現在佛教徒一天比一天多了,怎么佛教沒有傳到美國來呢?我就告訴他們:“你們什么時候看到有一尊佛菩薩像,像你們美國人呢?這就證明佛教沒有傳到美國!敝T位要知道,人總是感情的動物,特別是對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鄉,有一種深厚的感情,古今中外都一樣的。
兩千年前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假如當時佛教的教學場所,是用印度那個建筑,我相信我們中國人就很難接受了!一看,那是外國東西,就很不愿意走進去。傳教的這些法師們很聰明,他們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到中國來建立道場,要用中國的(本土化)。古時候中國的老百姓最尊敬的是帝王,帝王所居住的是宮殿,所以佛教道場就模仿宮殿的樣子。在從前交通不發達,許多村莊老死不相往來,生活的空間很小,有幾個人一生當中曾經到過京城,曾經見過皇宮呢?那是令人非常羨慕、向往的一樁大事。于是乎佛的道場就模仿宮殿,在這個國家、這個地區,每一個角落都建造了;使每一個人看到宮殿,就想到那是皇帝居住、辦公的地方,總想進去看一看,即使他不信佛,他也進來。這就是建筑道場要本地化、現代化?上е袊缊鼋⒅,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改;換句話說,本土化是當時漢朝時候的本土化,沒有跟著時代進入到現代化。所以佛教不能普遍弘揚,這是一個主要因素,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于是我們在美國建道場,就想到美國總統住的是白宮,那么我們要建立一個道場,建什么樣式呢?要模仿白宮的樣式。決定不能建立中國宮殿式的房子,這個宮殿式的房子在美國建筑,外國人一看,這是外國文化,那一條界線,那一條代溝,馬上就畫上了。他即使進來,是來參觀的,對這里沒有感情。因此我們的建筑要用西方的格式,讓當地人民看到非常歡喜,自自然然就走進來,如此,我們弘法的目標才能達到。
那么佛像,剛才說了,一定要美國人的面孔,使他們一進佛堂看到這是自己人,有一種非常親切之感,這是攝受眾生的方便。造佛像,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在香港,請到大陸上的西方三圣,木頭雕刻的,請到那邊(美國)去,那當然是中國的面孔。我們的講堂有廿一尺高,供佛后面這個空間很大,所以我就想請人畫佛像,畫很大張的佛像,懸掛在后面;我們雕塑的佛像供在畫像的前面。我要求西方三圣的畫像要畫美國人的面孔。心里頭有這個想法,有一個人曾發心想替我畫,我很歡喜。他是個外國人,后來他告訴我,他畫的時候,不敢向法師要錢,但是要收一點工本費。我說:“那是應該的,多少呢?”他說一張畫要臺幣一百五十萬,他給我畫三張,送一張給我,那么要我拿三百萬臺幣;我就難了,我沒有錢。我說:“如果我有三百萬臺幣,我在美國可以買一棟房子!睕]有能力這就作罷了。
去年我到美國的頭一天,不知道是哪一位居士送了一組西方三圣油畫像,高度大概有八、九尺高,相當莊嚴。我不知道是什么人送的,因為我沒有在家,簡豐文居士代我收的,而且還交代這是送到美國去供養的。我把這個畫打開來一看,很難得——阿彌陀佛是印度人,觀音菩薩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這個事很不可思議,的確是有感應;特別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這個意義很深長;為什么呢?凈土宗的初祖就是大勢至菩薩。諸位讀《楞嚴經》就曉得了,在盡虛空遍法界提倡專修凈宗、專念阿彌陀佛的是大勢至菩薩,所以大勢至菩薩是凈宗法界初祖。在我們娑婆世界,第一個提倡念佛法門的是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初祖。佛教傳到中國來,在后漢的末期,東晉的時候,慧遠大師在廬山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共修,提倡專修專弘,這是我們中國的初祖。所以今天我們講初祖要區別是法界初祖、是娑婆世界初祖、還是中國初祖。這是跟諸位同修說明佛教永遠要現代化、要本土化,才能夠將佛教的教育推廣到全世界,利益一切眾生。
⒋佛法的教學——藝術化
不僅如此,佛教教學,它講求藝術化,那就是將佛教的藝術跟教學結合在一起,這個也是世間教學所沒有的。我們現在學校跟博物館是分開的,而不是集合在一起;甚至于在古代佛教的建筑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它注重美術、雕塑,剛才講了,包括建筑在內。正規的道場也就像學校一樣;正規的學校一定有校門,門口一定有門房。那么我們佛門里面也可以說是警衛,保護學校的門房,看守校門的。
佛法寺院你看,你進去大門第一個建筑物,也就是道場的門房。這個門房叫什么呢?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彌勒菩薩;四大天王是護法,保護這個道場的。那么我們要問了,他這個保護道場,是一種形式,是一種藝術,你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佛給我們講道場在哪里呢?道場在你的心地。護法保護道場,是要保護你心地的道場,它取這個意思。
①彌勒菩薩
天王殿,我們一進門你第一個見到的,就是天王殿的正當中供奉著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么資格才可以入佛門。佛弟子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我們以清凈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它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會對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贊,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施。如果用現在教育上的名詞,所有一切的佛菩薩形象,一切設施,都是教學的工具;我們現在稱為教具,香、花都是教具。那么兩邊的四大天王,他也是表法的——護法;護誰的法?護我們自己。你一看到他,明了他對我們的教育的意義,這就是護法了。
②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俺帧笔潜3;“國”是國家。這是從比喻上說,持國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負責盡分”。我們修身、齊家,也就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負責;自己是什么身分,就負擔起什么樣的職責。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做得圓圓滿滿,每一個人在他自己崗位上都能盡忠職守,負責盡職,這才能護持國家,他表的、教我們的是這個意思。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它也是表法的。這個代表什么呢?負責盡職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所以講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講中庸,佛家講中道。就像弦一樣,你要是太緊了,它就會斷掉;太松了,就彈不響了,一定要調到恰到好處,這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到恰到好處,它是這個意思!你們今天見到佛菩薩像,只知道磕頭,頭磕破了也沒用處!也得不到好處!一定要曉得它的含意。
“南方增長天王”!霸鲩L”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求進步;不進則退。儒家教學說日日新,日新又新,永遠在求進步;佛法講精進,不但要進步,還要精純,進步當中要守住精純,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所以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永遠指導時代,永遠領導時代;那你不求進步怎么行,整個社會都在進步,你落在后面,這個會被淘汰掉的。這就是我們佛教在今天這個社會里是倒退的,不但不能夠領導這個社會,而且社會走在前面,我們幾乎趕不上了。趕不上,諸位要記住,就會被時代淘汰掉;這不是佛教教學的本意,是我們對于佛法完全無知,完全不了解。我們弟子們錯了,佛沒有錯。所以德行上要進步,智慧要增長,技能要進步,才藝也要進步,乃至于我們生活品質也要天天往上提升,這才是佛法。佛法講苦行,那是在求學的階段。因為佛所講的是教我們離苦得樂,不要搞錯了,我們離樂去吃苦,這在佛法里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學的階段,好像我們在學校讀書,求學的階段要苦,踏進社會我們造福人群,這個時候是離苦得樂;不但自己離苦得樂,幫助整個社會,幫助一切大眾離苦得樂,是這么一個意思,不能搞錯?嘈惺且粋階段,不是永久的,這個一定要知道。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寶劍,這個劍也是表法的,代表是智慧之劍,能斷煩惱。煩惱像絲、像亂麻一樣,所以快刀斬亂麻,唯有智慧才能夠把所有的這些煩雜的事情,統統都解決掉,它表這個意思。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前面兩個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我們要負責盡職、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樣才能做到呢?底下兩位天王教給我們——要多看、多聽;現在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智慧從這兒來的呀!要讀書,要讀誦大乘;要到處去看、去考察,像現在說觀光、考察!肮狻笔鞘裁茨?光是那個地方的風俗人情,那個地方的生活習慣。我們去看看都了解了,人家的長處,我們學習;人家的缺陷,反省我們有沒有。我們能夠采人之長,舍人之短,來建設我們的國家,建設我們的社會,這樣豈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國家,最美好的社會了嗎!這個不是憑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觀察?梢姷梅鸾探o我們的確是非常地踏實,絕不是一個空談;教我們多看、多聽,沒有教我們只讀書!少說話,多看、多聽,增長自己的學問,增長自己的見識。
那么廣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條龍,或者有的時候造像造的是蛇。龍跟蛇代表什么呢?代表變化莫測。這是講人心、社會、世界,這個事情非常非常地復雜,常常在變化,你有智慧你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到局勢,它表這個意思。右手也有拿的是一個,好像是個飛鼠,長著翅膀,看那個樣子,有點小老鼠樣子。那是什么東西呢?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飛彈,是戰斗機。你有智慧,你能夠控制,能夠控制軍事,控制軍備,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世界的和平。它全都有含意的。
北方多聞天王,他手上拿的是傘蓋。傘代表什么呢?傘是遮蓋,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環保,遮蓋灰塵,保護自己身心的清凈,他取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是真正的明了,真正懂得,一進天王殿看到這五尊的塑像,這就給你上了一課了。這一課真正護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護持你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這統統都護持了,一點都不假。諸位一定要曉得它表法——教學的意趣。我們今天佛弟子不知道這個道理,給他燒香,供些香花、水果,在那里求他保佑平安;這個錯了,把他當作神明看待了,不曉得他是教學的工具——含著無盡地深廣的教學意趣。
⒌佛法教學的四大科目
佛法里面,佛、菩薩、阿羅漢、諸天護法,這些菩薩像、天神像,無量無邊;每一尊名號,每一個塑像,都代表深遠的教學意趣,而非神明,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四個科目,這是主要的科目。四個科目可以同時學,可以分開一個一個學;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薄皥A融”是四個科目同時學習;“行布”是四個科目一個一個來學習。這四大科目就是四大菩薩代表的:第一是地藏菩薩、第二是觀音菩薩、第三是文殊菩薩、第四是普賢菩薩。我們中國有四大名山供奉著四大菩薩,他是代表大乘四個主要的學科。次第不能夠顛倒的,它有一定的順序。
①孝敬
地藏,地是大地,我們人不能離開地,離開地面不能生存了,我們生活所需仰賴大地,我們吃的五谷雜糧,是地上生的;我們穿的衣服這些纖維織成的,也是大地長成的;我們所需要用的,乃至于金銀財寶,所有一切都是大地供應的。大地含藏無盡的寶藏給我們受用,佛取這個意思;把我們的心比作大地,我們的真心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功德,一切的無量都在我們心地里面圓圓滿滿的具足了。
所以六祖大師當年證道的時候(也就是開悟,明心見性的時候),向他的老師五祖忍大師提出他的心得報告,這在《壇經》上有記載。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就是沒有一樣欠缺的,樣樣都具足!昂纹谧孕,能生萬法”,大,恒河沙世界;小,微塵毛孔,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禪家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佛法是心法,讓我們明心見性。禪家叫明心見性,凈土宗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家的明心見性,兩個宗派用的名詞不相同,教下叫大開圓解。諸位要知道,不管它是怎么說都是說的一樁事情,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
知道之后才曉得佛家所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就真正理解,真正地認識了;不致于生起誤會,甚至于無謂的毀謗。學禪的人毀謗修凈土的,修凈土的人毀謗學禪的,這都是造很重的罪業。禪宗乃至于密宗都是佛傳下來的,你毀謗它,就是毀謗三寶,這個就犯戒。菩薩戒里頭“自贊毀他”,自己贊嘆自己,誹謗別人,這是重戒。在梵網戒里面是輕戒;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戒,是列在第一條重戒,這個是絕對不許可的。就好像一個大學一樣,大學里面有許許多多科系,我學我這個科系特別贊嘆,不同科系的人我都毀謗他,這個可以嗎?這個不可以呀!所以要認清楚佛家的宗派法門,就像學校的科系、院系不相同是一樣的道理,任何一個科系都能夠圓滿成佛,只是他所修行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標是不變的,這是大家要好好的記住,要認識清楚。不要一面學佛,一面在毀謗三寶,你所修的功德跟你造的罪業抵消掉,甚至于還抵不過;我們修的功德少,造的罪業太重,抵不過!抵不過,將來的果報都在三途,這非?膳。往往自己造極重之罪,自己并不覺得,并不知道;知道你就不會造了。
那么應該用什么態度對不同的宗派法門呢?要贊嘆。你看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每一個人修學的法門不一樣。善財童子去參訪,這一些善知識接見,對于自己修學的法門非常謙虛,都贊嘆別人,都是說我自己善根淺薄,能力薄弱,我只知道修學這一個法門,我比不上他們那一些大菩薩們,他們智慧、德能都超過我。這是自己謙虛,贊嘆別人,尤其是在不同的道場參學。佛門有一句俗話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贝蠹一ハ噘潎@,佛法就興旺了。彼此互相毀謗,這個不但是不能興佛法,實在是滅佛法,讓社會大眾對佛法猜疑,對于佛法輕視,甚至于對佛法不敢接觸。甲毀謗乙,乙毀謗甲,旁邊的人在那里聽到,我到底學哪一個好呢?這一想,你們都不是好東西,算了,我都不學了。這是破壞眾生的法身慧命,造這個重業,往往自己不知道。
一九七七年,香港大嶼山寶蓮寺的圣一法師,曾請我到他的道場跟同修們講開示。他的道場是禪宗道場,每一天都還坐香參禪,有四十多個人,完全是男眾。我這一生當中所看到頗具規模,是我看到第一個禪宗道場,我對他非常尊敬,非常佩服。我是一個修凈土,念阿彌陀佛的,我到他那個道場去如果贊嘆念佛好,參禪恐怕沒有把握;如果我要是這樣說法,那就破壞人家道場,那就造業了。俗話常講“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我們到那個地方去,是要贊嘆人的,是要禮贊的。所以我在他那個道場,不但是在講臺上說話,就是私下談話,我對于凈土念佛法門是一字不提;偏贊禪宗,贊嘆他的道場,贊嘆他的老師。這是圣一法師領導的,我們是外面來的客人,對他的師父這一贊嘆,他們自己的同修信心就增長了——我這個老師不錯!修行成就實在沒有別的,就是對老師的恭敬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贊嘆這個道場,他覺得這個道場是真正修行的道場,自己嘆為稀有,信心增長,信心堅固,領導的老師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才幫助他們成就。別人道場請我們去講開示,要知道這種態度,絕對不能說自己。當然我這樣贊嘆,也有人來問我,他說:
“法師,禪這么好,你為什么念佛呢?”
我就告訴他:“我的根性很劣,不如你們,我參禪不能成就,念佛能帶業往生,我就很滿意了!
他們聽了也歡喜。所以許許多多道場愿意請我去講開示!為什么呢?我絕對不會去破壞他們的道場,絕對不會去抬高我修學的法門。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也許很多人都認識,他在新加坡二十七年了,他老人家修的是彌勒凈土,我修的是彌陀凈土,不一樣!他求生兜率內院,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到新加坡,這位老人來找我了,找我到他的道場上去結結法緣,跟大家講講開示。那么我去了也一樣,我知道他修彌勒凈土,我這個彌陀凈土,一字不提,偏贊彌勒凈土;彌勒凈土的東西我看得很少,說什么呢?我過去讀《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后參訪的是彌勒菩薩彌勒樓閣。所以我就用華嚴教義特別贊嘆彌勒菩薩,希望同修們認真地跟老法師學習,接受老法師的教導,依教奉行,這樣才有成就!他們在那里修了二十多年的彌勒凈土了,我們決定不能說那個法門不好,那個法門不容易成就,這是大忌諱。那么現在有一些少數的年輕的法師,不明了這個道理,往往到一個道場,他沒有顧忌,偏贊自己所修行的;不顧這個道場,這些同修們他們過去學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往往使聽眾聽了之后,信心動搖,無所適從,這就是過失,這就錯了。這是說到參學必須要知道的禮節,必須要曉得僧贊僧,道場興旺,佛法興旺,是我們四眾同修每個人都有這個責任。
②慈悲
地藏菩薩所表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后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一切眾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諸位要曉得一個不孝親、不尊師的,絕對沒有慈悲心,所以慈悲心是從孝敬升華、擴展,這樣拓開來的,這個是自行化他的動力,這兩位菩薩代表的這個。
我們知道世間人能夠勤奮地工作,不斷地在精進,什么力量在推動呢?我想大家都知道,不外乎名利呀!有名有利,他拼命工作,假如沒有名利可得,你今天還會去工作嗎?像中國大陸在過去,他們那個社會沒有名利,我們在外面聽到的,所謂“工作也是三十六塊,不工作也是三十六塊”,所以大家怠工、懶惰。為什么呢?不愿意做了。我們臺灣同胞為什么每天這樣精進努力,不斷地在工作?你一分工作就有一分報酬,十分工作就有十分報酬,所以不斷拼命的努力去做。那么佛法沒有報酬的,也沒有名,也沒有利,什么都沒有,那這個自行化他是什么力量在推動?給諸位說——就是孝敬、慈悲。這個力量是從內發的,不是從外面刺激來的;世間人的努力,是外面環境刺激的,你才會動!不刺激就不動了。
③智慧
佛法是內發的,我們要盡孝,要修敬;我們要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這一個大愿力在推動我們永遠地在精進不懈,這是一個大力量。但是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不可以感情用事。所以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就是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文殊師利菩薩,他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
④實踐
最后一位菩薩——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我們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對事對人對物,都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生活上,這叫做普賢菩薩。這個是大乘佛法修學的四個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實踐。諸位想想佛教里哪來的迷信,真正是叫我們破迷開悟!然后才能得到離苦得樂。
苦從哪里來的?
從迷來的。
樂從哪里來的?
從悟來的。
覺悟就樂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統統清楚,統統明了,自然就快樂了。你能夠掌握這個現實,你能夠自在地運用這個現實,支配這個現實;而不是被環境所支配,被環境約束。被環境支配,這個人很痛苦!自己有能力支配環境,支配自己生活,樣樣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樂呢?關鍵就在迷、悟!這個是四大菩薩代表修學的四個綱領。這些話還都是叫我們真正地認識佛法。佛法里面內容太多了,說之不盡,只舉這幾個例子來說。
⒍受持三歸
第二福首先講“受持三歸”!笆堋笔抢蠋焸魇诮o我,我接受之后,一生要能夠奉行,要能保持,不能離開它。我們要求智慧,要恢復德能,我們從哪里下手呢?這就從“三歸依”。什么叫做“歸”?什么叫做“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你真正了解佛法,認識佛陀教育,由衷地敬佩——我要學習,我要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要接受佛陀教育,真正發這個心了,這就先拜老師。如果不拜老師來學佛法,這叫盜法,這不是真正的學生;真正學生一定向學校報名,一定考取,才能夠列入正式的學生,你有了學籍。否則的話,充其量你只是個旁聽生,沒有歸依的,那是旁聽生;真正歸依是佛的正科的學生,這個歸依是拜老師。既然拜老師了,老師一定要把修學的方針,修學的要領教給你,傳授給你,你依照這個方針、綱領去修學,這就對了。
“三歸、五戒”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法門,都離不開這個方向,離不開這個綱領。如果與這個方向、綱領違背了,那就不是佛弟子了,那你就錯了。這個三歸就是基本的戒條。我們通常講戒,五戒是根本戒;五戒以什么為基礎呢?以三歸為基礎。沒有三歸,哪來的五戒?你們平常在佛門里面受了三歸,去求戒的時候,還要受三歸,再受五戒;如果受比丘戒、菩薩戒,還是從三歸受起。為什么呢?三歸是基礎。沒有三歸,底下統統都沒有了。歸依戒里面有三條,就是綱領有三條:一、是歸依佛;二、是歸依法;三、是歸依僧。佛、法、僧稱之為三寶?墒侵T位要知道,佛跟我們傳授的三歸,是自性三寶;經文出自于《華嚴經》,我們今天念的三歸偈: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這個“自”是自性,不是別的,統統講的自性三寶才是你真正歸依處,可不能搞錯了。
那么現在我們有沒有三歸呢?說老實話,統統都沒有。這修行從哪里修起嘛!三歸大家只知道一個形式,內容一無所知,這個不得了!說起三歸你們都知道: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除了會念這九個字之外,里面的內容確實一無所知。佛是什么呢?說到佛,就想到佛像,那就錯了,完全錯了!說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說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這就完了,全盤都錯了!如果你搞到外面的三寶,那你就心外求法;這個心外求法是外道,佛門的外道,我們叫做“門內外”,門內外你就搞錯了。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大概就已經觀察到有一些人對于三歸的傳授產生了誤會,如果從這個地方產生誤會,那你就是一誤到底,佛法教學真實的利益,你永遠得不到,你是一迷到底,你不會覺悟。所以大師在講三歸,他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個名詞。因為這個名詞是梵語,他把意思說出來:歸依覺(覺悟的覺);歸依正(邪正的正);歸依凈(清凈的凈)。然后他老人家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這一解釋我們對這三歸的意思就很清楚明了了。
①歸依覺
其實,真實的歸依處是自性三寶。第一是歸依佛:佛是覺的意思,佛是覺性,就是自家的佛性,這個叫歸依佛。幾個人會歸呢?沒有一個,這真不容易!真正把歸依佛這一條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里面所講的:“舍識用根”,那就歸依佛了。從哪里回頭呢?從“識”回過頭來,從“八識五十一心所”回過頭來。依什么呢?依自己的覺性。覺性是什么?是六根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我們沒有歸依之前,我們用眼識看外面六塵;一歸依、一回頭了,我們從今之后不用眼識了,我們用見識,見色性,不是見色塵啦!這才叫歸依佛啦!幾個人會做到?這一歸依,自己就是什么地位呢?給諸位說,馬上搖身一變,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才歸依佛啦!歸是回歸、回頭。幾個人肯回頭呢?死到臨頭都不肯回頭,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三歸,統統在形式上講;三歸的內容、三歸的真實義趣不曉得,這怎么辦?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就是迷惑顛倒,我們常講的感情用事。識叫情識,感情用事。真如本性,性是理性的。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感情,這是造六道輪回之業。這怎么得了呢?所以這個真實的歸依,幾個人懂得呢?
那么再講得淺一點,就是從感情用事回過頭來,要用理智。這是用現代話來講,大家聽得比較能夠領會,可是其中的意義,還是很含糊,很籠統。什么叫理智?什么是不理智?必須把八識性質搞清楚,就比較容易懂了。前五識是接觸,這不要緊。眼,接觸外面的色塵;耳,接觸音聲。這是接觸。起作用呢?第六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你把這個搞清楚。
那么本性,這個六根根性,跟諸位說,它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落印象,F在叫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就回過頭來了。這叫做歸依覺,這叫做歸依佛。這個說法清楚多了,我們能做到嗎?做到了,心就清凈了。為什么呢?所有一切煩惱都沒有了。煩惱從哪里來的?分別、執著來的。一切分別、執著舍掉了,怎么可能生煩惱?不但煩惱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生死也是從分別、執著來的。沒有分別、執著,生死就沒有了、輪回也沒有了,六道也沒有了。你看一回頭,就沒有了;不回頭是樣樣都有,那就有得受了!所以,祖師大德常常說:“回頭是岸!”要知道回頭,歸依就是回頭,這樣才叫歸依佛啦!這個歸依佛,好難,好難!早晨作早課,要打個三歸;晚上作晚課,又要打個三歸,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回頭。不回頭,就不是佛的弟子;不回頭,就不敬老師;不回頭,就不孝父母!既然以佛為老師了,佛怎么教我們,我們就怎樣接受,怎樣去奉行,這是尊敬老師,這就是孝親。我們的父母希望我們跟一個好老師學,釋迦牟尼佛是世出世間最好的老師。佛雖然不在,不在沒有關系,經典在世間!依照經典修學,就是依佛學道。
②歸依正
第二是歸依法:六祖大師是說歸依正。正是什么呢?“正”是正知正見。那么什么樣的知見叫不正?邪正的標準是什么呢?淺而言之,邪正的標準就是經、律、論三藏。經、論是我們思想見解的標準;戒律是我們言語造作的標準。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與經、律、論都相應,這個知見叫正知正見。如果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跟經典相違背了,這個知見就是不正。那么這樣說來,我們是不是要把《大藏經》統統讀盡呢?不是的。佛當年在世教導弟子,一次的開示,終身奉行!我們中國古人也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崩蠋熃探o你,一天就行了,你一輩子都要遵守;不遵守,這就是不敬師、不孝親。盡形壽去奉行,這是我們在一切經論上看到的。
佛當年在世,沒有辦學校,也沒有開班上課。經典之由來,十之八九都是有人啟請。啟請就是我今天有困難、有難題,向釋迦牟尼佛說,請他老人家指教,佛就給他講解,把他的問題解決;后來記下來,這就是一部經。那么這個在佛經的術語,叫當機者,是他來請教的,這對他說的。他一生依照佛的教訓去做,就得到殊勝的結果。沒有人啟請,佛主動自己說的經不多,很少!栋浲咏洝肥菬o問自說,這個很特別!稛o量壽經》,你看看前半部阿難尊者啟請的,后半部是彌勒菩薩啟請的,他們兩個人是《無量壽經》的當機者,都是有對象的。這一部《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這樣的情形很少很少。無問自說,佛是觀察機緣成熟,雖然沒有人問,他老人家主動就說出來了。佛所說的每一部經都具足了經、律、論三藏。任何一部經展開來就是大的三藏;把三藏縮小來就在一部經里頭。你明白這個意思,我常常在講席里頭說,《無量壽經》詳細地說明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詳細地注解就是《大藏經》,你就明了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我們選擇一部經論,一生依照這一部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持,就對了。這才叫歸依法啦!
早課把經論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不要忘了佛的教訓,要依教奉行。晚課是反省,是檢討;我今天一天處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作法,跟老師的教訓有沒有違背?有違背,要真心懺悔、改過自新,這叫修行。否則的話,那早晚兩堂功課有什么用!早晚兩堂功課不缺,把經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我是佛菩薩的乖寶寶,佛菩薩很喜歡我;那個笑話啦!那就大錯啦!不但你自己想錯了。實在是什么呢?實在是在造罪業。佛菩薩又不在此地,泥塑木雕的像,早晨念一遍騙它一次,晚上念一遍又騙它一次,連泥塑木雕的像都忍心欺騙,他怎么不騙人呢?所以他處世待人,天天騙人,這不足以為怪嘛!為什么?佛菩薩像他都騙嘛!一天還騙兩次,所以這不懂得什么叫做歸依法啦!
③歸依凈
第三是歸依僧:僧是清凈、和合的意思;兩個意思,以清凈為主,清凈心就是和合。每一個人心都清凈,他怎么不和呢?自然就和了。僧團里面基本的戒條是六和敬,六和敬的目的就是清凈心,這叫和合眾!心清凈,身清凈,境界清凈。我們今天看這個境界不清凈,為什么不清凈呢?我們的心不清凈!心果然清凈了,就像《楞嚴》上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心不清凈,會被外面境界影響;心清凈,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不受境界影響,你就會影響境界,你能影響外境,這就叫轉境!如果諸位參透這個道理,你就會恍然大悟。
幾乎現在全世界人都意識到了,地球已經非常非常嚴重的染污了。這個染污如何能消除呢?給諸位說,如果我們心地的染污要不能夠恢復清凈,外面環境不會清凈的。為什么呢?境隨心轉。心清凈就不會制造環境的染污;心不清凈才會制造環境染污。今天全世界環保都是在搞枝枝葉葉,沒有找到根本。根本在心地!如果保護心里的清凈,保護精神的不染污,你外面的環境自自然然會恢復!這個是世間許許多多人不讀經,不知道這個事理的真相。
我們雖然曉得,曉得的人太少了,人微言輕!看到這個世間人造業受報,沒法子挽救。救不了別人,一定要救自己。這是正確的,自己得救了,將來眾生的因緣成熟了,我們倒駕慈航來,再去幫助他。什么時候叫因緣成熟呢?他能夠接受佛法,能夠聽得進去,聽了歡喜,能信受奉行,這叫緣熟,因緣成熟了。他現在聽不進去,不能接受,不能奉行,緣沒熟。沒熟的時候,要自度;緣熟的時候,要度他。這叫做歸依僧啦!歸依僧,不是歸依一個出家人,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那我們要問了,假如有人問你:“你學佛了,佛是什么?”
你要能答得出來:“佛是佛陀的教育!
“佛經里面講的是什么?”
“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生活環境,人生是我本人,就是說的我本人與我生活環境的真實相!
“佛法所求的是什么?”
“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佛法所修的是什么?”
“是覺、正、凈!
你要樣樣答得出來,簡單明了,不叫人懷疑,不叫人迷惑。
“用什么方法修覺、正、凈?”
那方法就很多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方法統統修覺、正、凈:參禪修覺正凈,持咒修覺正凈,念佛還是修覺正凈,讀經也修覺正凈。你才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因為每一個法門統統修的是覺正凈,離開覺正凈就不是佛法了;覺正凈達到圓滿的程度就叫成佛。
所以諸位要知道,前面說過佛法是教育。教育有學位,像我們現在世間這個教育,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其次是碩士,再其次是學士,三種不同的學位:在佛門里面亦復如是,名稱不一樣而已。佛法里面最高的學位叫佛陀,所以人人都可以稱佛,像我們這個世間,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學位!胺鹜印笔菍W位的名稱,菩薩也是學位的名稱,像碩士,比佛陀低一級;阿羅漢又低一級,像學士一樣。所以佛法剛才講,所求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名詞在佛教里面所講的是“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正覺;第二個階段正等正覺;第三個階段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修學的課程,這是課程真實的標準。如果你得到正覺了,你就叫做阿羅漢,阿羅漢的學位就拿到了;如果你修到正等正覺,那么你就是拿到菩薩的學位了;如果再往上去修成了無上正等正覺,你就拿到佛陀的學位了。所以佛、菩薩、羅漢,是佛陀教育學位的名稱,這個要知道。所以覺、正、凈它有程度深淺不同,淺的就是正覺;再深一層的正等正覺;最深的、究竟圓滿的,叫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學佛四眾同修都要把它認識清楚,要把它看明白,決定不能夠有差錯。然后佛教在全世界弘揚,決定沒有障礙,而且會被一切大眾歡喜接受,即使其他宗教徒也不例外。我在國內外接觸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他們跟我很談得來,他們覺得我跟他談的佛法,他都能接受,都歡喜接受。為什么呢?不迷信。絲毫迷信的跡象都找不到。
但是覺、正、凈實在講有沒有標準?怎樣才是覺呢?我現在覺了沒有呢?思想見解什么是正確呢?我今天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不正確呢?自以為正確,這個不行!諸位一定要明白,覺、正、凈是一而三,三而一,是分不開的。覺悟了,思想見解一定正確,心地一定清凈;思想見解正確,這個人一定覺悟,他一定不迷惑;心地清凈的人,一定是正知正見,一定是大徹大悟;所以一而三,三而一。因此在佛法修持方式里面,有一些人在三個方針里頭,他取一個,一個成就了,其他的統統都圓滿得到了。
我們說覺、正、凈這三門,譬如在中國的禪宗、性宗,他們偏重在覺門,禪宗的修學,目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除禪宗外都叫教下,是依據經典;換一句話說,他有教科書,由淺而深次第修學,這是教下。教下他要求的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跟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一樣的,大開圓解之后,他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就正確了,絕對不會錯誤,他走的是正門,正而不邪。凈土宗跟密宗,這兩個宗派走的是同樣一個門——凈門,專門修清凈心。所以凈土宗一心不亂,修清凈心;密宗講的三密相應,相應了,心就清凈了,他走的是凈門。佛法宗派很多,他們修學重點不相同,但是一法成就,一切都成就了!度A嚴》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边@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我們所依的理論不相同,方針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我們所達到的目標——覺、正、凈是絕對相同,我們所求的圓滿的智慧是決定相同的。所以才說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值得我們贊嘆,都值得我們去尊敬的,這是同修們必須要知道的。這是“三自歸”,就是自性三寶才是我們真正歸依處。
④住持三寶
除自性三寶之外,我們要談一談“住持三寶”。這是講形像,佛現在不在世間了,佛的形像在世間,住持三寶的功德也很大。他功德在哪里呢?常常提醒我們三自歸。如果沒有住持三寶,要知道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非常之重,一轉眼之間就迷了。什么人提醒自己覺悟呢?腦子里面所想的都是些邪知邪見,什么人提醒我們正知正見呢?這要靠“住持三寶”。佛的弟子們,佛的學生家里面供養佛菩薩的形像。供養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是不忘本,返本報始。佛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創始人,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對于這個老師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師,我們怎么不尊敬呢!當然會尊敬。如同我們中國人懷念祖先,我們家里供祖先的牌位;祖先的牌位在家里面可以跟佛像供在一起,祖先是我們的親人,佛是我們的老師,孝親、尊師,所以可以供在一起,這叫返本報始。遠祖我們這樣地敬重他,眼前的父母沒有不孝順的;三千年前的老師,我們這樣尊敬、這樣懷念,眼前的老師哪有不敬愛,哪有不尊重的呢!這是教育,生活教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提倡。你在家里面天天敬祖先、敬老師,家里面的子弟看到你,這個印象從小就種在他心目當中,他將來會孝親,會尊師。
第二個意義是見賢思齊。一看到佛,他是凡夫,他能成佛,我也應該成佛。見到佛像提醒我們覺而不迷,這才行。菩薩是佛弟子,是僧寶,菩薩僧;見到僧寶我們就立刻想到身心清凈,所謂六根清凈,一塵不染,他給我們這么大的幫助。見到經書,經書現在方便了,或是書寫,或是我們這樣印出來,你鑲一個鏡框掛在佛堂。這是經、經文——法寶,見到法寶就想到我要正而不邪。所以形式三寶——住持三寶,它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覺、正、凈,提醒我們自己不忘修學的三大綱領,這一個功德非常非常大。所以佛法如果沒有住持三寶,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會斷滅。佛法之所以能夠存在,能夠傳承,全依賴住持三寶,我們要知道住持三寶真正恩德之所在,這個不迷信。我們供養住持三寶,因為他是教化眾生,是建立世間佛教教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來幫助他,來護持他,使這個教育能夠在這個世界普遍的推展、推廣,能夠真正做到廣度眾生;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平,才真的有實現的可能;我們自身、家庭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三歸真正的意思是在此地。
現在跟諸位說明了,就是把三歸傳授給大家,希望大家要認識,要牢牢記住,我們學佛修的就是覺、正、凈。我們的病就是迷;邪,邪知邪見;污染、心地污染、精神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我們離開這些污染,恢復到清凈,這是我們修學的總綱領,是佛陀教育的大方針,永遠不會改變的。
⑤正確的歸依
那么歸依的儀式,法師是跟大家做一個證明,只是作證明,這個諸位要記住,不是歸依哪位法師。如果說我們歸依某個法師,這是錯誤的,千萬不要有這個錯誤的念頭,這個錯誤就是剛才講的“邪知邪見”,我們要反邪歸正,我們要正知正見,我們是歸依自性三寶,不是歸依某一個人。法師是僧團的一員,是代表僧團把佛教學的方針、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你是三寶弟子,不可以說我歸依某一個人,如果說我歸依某一個人,這個問題嚴重了,嚴重到什么程度呢?嚴重到你不歸依還好,沒事;一歸依,歸依到阿鼻地獄去了。這很冤枉!
怎么說歸到阿鼻地獄去了呢?我們舉一個例子:現在我們的社會是政黨政治,譬如說你參加這個政黨,你要去做個黨員,那么黨部一定會派一個資深的黨員來監誓,你要宣誓入黨;這個三歸依就是宣誓,宣誓我要做一個佛弟子,佛門里也派一個資深的三寶弟子來給你監誓。好了,你這邊一下誤會了,我歸依那個人了!黨部派一個人來給你監誓,你沒有歸依這個黨,卻歸依那一個人,他成立一個小黨了。這個人去監誓,他成一個小黨;那一個人到那邊去監誓,又成立一個小黨,豈不是把這個政黨分化掉了!那么我們知道他的后果,黨部一定把這個人開除黨籍,這必然的。你們諸位同修要注意,如果歸依某一個法師,這個法師跟你自己都會被佛菩薩開除佛籍了,成佛沒指望了。誤會太久了,太深了。明朝末年就有這個現象,這是深深感慨的!佛法今天為什么不團結呢?每一個法師都有信徒,都變成一個黨派了,彼此不能夠互助、合作;比不上其他宗教,其他宗教的團結超過我們佛法太多太多了,這是我們要認識的。
所以佛教之衰,甚至于佛教將來到毀滅,最大的過失在哪里?在歸依、傳戒,不如法;制造和合僧團里面的分裂,這個罪過非常非常之重。我們出家同修要特別注意,你們給人受持三歸要講清楚,你是歸依三寶,不是歸依我,我是三寶的一員,來傳授三歸,來給你作證明,是證明的阿阇黎。不可以說歸依本師,本師是釋迦牟尼佛,你怎么可以取釋迦牟尼佛的地位而代之,這個不可以的。本師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也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這非常非常地要緊。歸依形式不形式,是其次,無論是哪一位法師給你主持的形式都是一樣的,我們都要尊重;內容是相同的,不會變更的。
我們在弘一大師《五戒相經箋要》的后面,他老人家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三歸許許多多人錯了。印光大師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開示》里面也講得很清楚;可是現在我看到有一些本子,印光大師后面那一段話被人刪掉了,這不知道是什么人做的!我們在香港看到的本子有這一段文,老法師后面開示說:三歸是歸依三寶,不是歸依我一個人,我一個人是代表三寶傳授三歸與大家。都交代得很清楚!所以你們同修要記住,人家問你,你歸依什么人?說我歸依三寶,我是三寶弟子。什么人給你作證明的?你可以說凈空法師給我做證明的,這就對了,這就沒有錯。如果你要是誤會了:“我歸依凈空法師!蔽医^對不承認。為什么呢?我不敢破壞和合僧團。破壞和合僧團,罪過是阿鼻地獄,我不愿意去;你們將來去,我們界線畫清楚,我不會受你連累的。
諸位對三歸的意義明了之后,才知道三歸對于我們修學的重要性。在形式上授受是隆重而簡單的,古人常說“受戒容易,持戒難”。特別是三歸,我們在形式上受了,是不是真的回歸了?是不是真的有所依靠了?假如我們受了三歸之后不能夠及時回頭,不能夠依自性覺、正、凈三德來修學,那么這個三歸是有名無實。因此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三歸的授受是要成年人,頭腦很清晰的人,真正發心回頭是岸,這個三歸才是真實傳授。那么我們有看到很多小朋友,甚至于在母親懷抱里面就抱到佛堂來受三歸,這一種三歸可以叫做結緣三歸。為什么呢?他不懂什么叫歸、什么叫依,跟他講也講不清楚,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了,不要把佛法當作人情,更不可以將佛法產生誤會。
⒎具足眾戒
我們接著講第二句:“具足眾戒”。這個“眾”,范圍很廣、很多。戒在佛法里是非常非常地重視,但是能將戒律的真正含意說清楚,實在也不多見。在臺灣受戒的風氣很盛,但是究竟什么叫戒,沒搞清楚也就糊里糊涂受了,受了之后糊里糊涂,也不曉得是持還是不持,都不知道,這是我們學佛同修要注意的。你看三歸第一個是覺而不迷;如果對戒律沒搞清楚,那是迷惑顛倒,那是不覺。三歸沒有,說老實話,戒律就沒有了,“具足眾戒”是建立在覺、正、凈這三自歸的基礎上。我們把這些事實搞清楚了,才知道佛法修學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么容易。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本心之中具足萬德萬能,德能里面就有一份是戒律;可見得戒律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F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動作,往往都犯過失,甚至于犯了很嚴重的過失。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迷失了自性,才有這些錯誤的行為產生。一切錯誤違背了自性,也是違背了自性之中的境界。
①戒律是凡圣的標準
初學佛的同修,特別是知識分子,往往對于佛法的理論非常羨慕,佛法的境界也非常地向往,但是提到佛法的戒律,這就搖頭了,就不太滿意了。我知道很多人有這個觀念,我本人在最初接觸佛教的時候也不例外,我對于戒律就不太滿意。什么原因呢?因為我覺得戒律就是我們的生活規范,生活規范是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范,我們今天學他豈不是開倒車?要學三千年前的人,還得學印度人,這怎么能叫人甘心,怎么能叫人情愿呢?因此對于這個戒律,老師雖然說很重要,我們不好意思反駁,心里總是不服。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沒有必要去學印度人,還得做印度古人,怎么也講不通,這個癥結就在此地。
我的老師——章嘉大師,非常慈悲。我跟他三年,每一次下課,我去告假的時候,他老人家很慈悲都送我到門口,輕輕地點醒我一句——“戒律很重要”。我聽的卻是耳邊風。到大師圓寂的時候,火化是在北投,建了一個小塔,我們在塔邊搭了一個帳篷,守了三天三夜。我認真做了一次深深地反。何腋髱熑,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這一反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戒律很重要”這一句,因為這一句他至少給我說了幾千遍。我就想到假如不是真正的重要,他不會這么多次的提醒我,我實在是冥頑不靈,不能體會其中的奧秘!這一認真反省,于是乎就有一點覺悟,才發現到佛所制定的戒律跟我們世間的禮節,跟世間的法律不一樣。為什么呢?說我們世間之禮,佛家的戒律相當儒家的禮,儒家講禮,夏、商、周三代有新有革就不相同。當然每一個國家的禮也不相同,古今之禮都不一樣。我們過去把戒律看作是儒家的禮,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到底明白了什么?這才發現佛家的戒律是“凡圣”的標準。換句話說,這個標準是永遠不變的,我們要從凡夫升華到圣人的境界,那就一定要重視品德的修學,這是高水準的道德理念、道德行持,不是我們世間一般的禮貌能夠涵蓋的。
②持戒就是守法
發現這一點,我就有了理論的基礎,于是回過頭來認真地讀戒經,認真地來研究戒律;同時從戒律里面,我們認識了佛所講的戒律,所謂是“三聚凈戒”,這“三聚”那就包含得圓滿、廣大無邊。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持戒就是守法;守法這一個理念,范圍是無限的深廣。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的教誡是法,我們要遵守;不僅僅老師給我們制定的戒條是法,老師在經典里面字字句句是給我們最寶貴的教誡,那是法,都得遵守!除了老師教誡之外,世間的法律要遵守,國家的憲法要遵守,法令規章要遵守,社會的道德要遵守,風俗習慣要遵守。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佛法教育范圍廣大無邊,因時、因地教學的設施就不相同,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由于交通的發達,資訊的便捷,已經把地球縮小了,我們隨時可以在世界各個地區去觀光、旅游;我們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們到別人的國家,他們國家的法律,我們要懂得,我們要遵守;他們那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我們也要遵守;社會道德也要遵守,這樣才能夠跟那個地區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夠深入推行。所以戒律在今天來講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遠的含意,絕不僅僅限于戒條。那么即使是佛經里面所講那些戒條,戒條里面有“性戒”,有“遮戒”,我們也要辨別清楚。
③性戒(殺盜淫妄)不可改
“性戒”是本身就是罪過,譬如說殺生、邪淫、偷盜、妄語,你不受戒也是罪過;不能說不受戒就可以做,不受戒也不能做,這個叫性罪。佛給我們講的這四條是性罪——殺、盜、淫、妄,其他的是“遮罪”。什么叫遮呢?這是防御。就是預防,怕我們犯罪,怕我們做錯事情,所以佛制定了許許多多的規范,防止我們行為上發生了錯誤,這一些說了很多。至于講到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風度。由此可知這是隨著時代、地區、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隨時隨地修改的。世間法律也是如此,隔個幾年,法律條文就要修訂一次。為什么修訂呢?當時適用,現在社會大幅度在進步,不適用了。所以戒律條文——殺、盜、淫、妄、酒這五條,實在講只有前四條是性罪,這四條是決定不能改的,其他戒條都可以修改,都可以因時、因地來修訂。
④遮戒須現代化·本土化
佛教的戒律傳到中國來,在中國唐朝就做了一次大規模的修訂。什么人修訂呢?我們知道“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修訂本(修訂的戒律),也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戒律的本土化?墒悄阋腊僬纱髱熓翘瞥瘯r候人,他是依照當時社會大眾的需要,來修訂戒律的條文。百丈大師的清規在我們《大藏經》里面有,這在祖師著述里面我們可以讀到,假如我們今天要把它搬出來用,那就又錯了!我們去做唐朝人,這個做古人去了,這個時代要開倒車了,決定不能適合于現代生活規范。因此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出家、在家,大家都受過戒了,那個戒律都受了,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為什么不能做到?因為那是古時候的戒律;我們是現代人,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不一樣。怎么個作法呢?很可惜!今天佛門沒有一個很大的律師出來,這個律師是指經、律、論——經師、論師、律師,不是世間那個律師;佛門的律師,為我們現代人制定一套適合于現代的戒律,那我們接受;受了戒律之后,條條都可以做得到!不像現在,光是受,一條也做不到,還不如不受的好。為什么呢?形式上受了,又掛一個破戒的罪名,你說這個何苦呢?不受嘛,犯的過失有!不會再掛一個破戒的罪名。這是我們要知道事實的真相。學佛頭腦要清晰,要明理,要把事實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才會被我們接受,被我們喜愛,這個很重要。這是佛法修學的根本,剛才說過了,這個根本是建立在三歸的基礎上,所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⑤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那么換句話說,佛家戒律,它的綱領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苯渎呻m然很多很多,精神就這兩句話!爸T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對自己的;也就是我們儒家所講的獨善其身!氨娚品钚小,是大乘戒,是菩薩戒,是處眾的,跟大眾在一塊是眾善奉行;就是儒家講的兼善天下。個人獨善其身,處眾兼善天下。實在講,儒家所講的這個原則,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因此,這個精神表現在事相上非常之廣泛。佛教給我們的戒條,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我們要遵守,都在這個眾戒范圍之內。
善與惡的標準有很多層次,就像我們學校一樣,學校的校規,規范學生的行為。小學生的校規跟中學生不一樣,中學生的校規跟大學生不一樣,大學生的校規跟研究所、博士班的又不一樣。為什么呢?班級愈高,年齡愈大,愈是開放;年歲小,班級低,愈是要受約束。我們佛法教學也是如此。初學的人要受很多約束,等你做了羅漢,做了菩薩了,那都開放了;雖然開放,他心里頭清凈,絕對不會有犯錯的行為。世法、佛法,沒有兩樣!我們中國人常講“英雄所見略同”;佛的教育跟我們世間大教育家所給我們定的規范不謀而合。
⑥眾病之源——妄想·執著·分別·煩惱
持戒目的在哪里呢?持戒就是守規矩。人能守規矩,他的心平靜的;不守規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因為常常犯罪,心里常常有恐懼感,你想想看,他怎么能定得下來。一個真正守法、守禮的人,沒有過失,他的心是定的,所以這是修定的基礎!耙蚪涞枚,因定開慧”;佛家修學的樞紐就是在“定”,戒是手段,用這個手段來得定;心定了之后,智慧就現前了。智慧沒有法子想。智慧是什么呢?是定心的起用;換一句話說就是清凈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們今天沒有智慧,心不清凈——妄想、執著、分別、煩惱很多,所以這個心不清凈;我們看人、看事、看物,雖然在面前,往往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不清凈。乃至于我們身體多病也是如此。
病從哪里來的呢?我們中國人常講“病從口入”,是你吃東西不小心,這個說法也有道理。我們想想看哪一個人不貪吃,特別是中國人,不但貪吃,還都要吃活的,殊不知肉類里面帶的病菌就非常多,比蔬菜多得多。這些病菌是傷害你身體的,短時間你不能覺察,日久天長,經年累月地累積,病就發作了,所以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素食的人和肉食者體質就不相同,一般講素食的人身體應該要健康一些,但是我們往往看吃素的人身體也不健康,照理說他應當要健康。他為什么不健康呢?那這個病應該還有一個來源,不一定是飲食;那是什么來源呢?妄想。妄想多的人會生病,所以有禪定的人不生病。于是乎我們這才發現一切的病源——病的最根本的根源——就是妄想、煩惱、執著。這是第一個根源。
⑦簡化飲食·健康長壽
第二個是飲食,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去掉,飲食簡化。實在講飲食愈簡單愈好,我們要吃好,特別是中國人要講色、香、味;實在講中國人長命的不多,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醫藥比較發達,
,壽命好像延長一點,但是要看平均年齡還是超不出七十歲。我們把這個病根找到,從根源上把它消除。我們的心清凈,飲食簡單,愈是簡單愈是健康的飲食。你看牛、羊,它就一種飲食,它吃青草,它們身體比我們強壯得多,它沒有講求色、香、味。再看看外國人,外國人的飲食比我們簡單,雖然他們吃肉食,多半只吃牛肉、雞肉,這是他們的主食,他們不像我們中國做得這么多花樣,吃起來實在講沒什么味道,我們中國人是很難下咽的。但是他們的身體健康超過我們。我們想想原因在哪里?單純。這個我也要跟各位同修說一點淺顯的道理,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一部機器,這好像是一個大工廠,每一個部門都有一些工作的人員。擔任消化的,這是胃;你每一天只吃一樣東西,它這個消化簡單、容易,這里面工作的人工作得很舒暢、很舒服,因為不復雜,每一天工作它做熟了。你每一天要講究花樣,吃許許多多東西,增加它的困難,它忙不過來啦,增加它的痛苦,這就是增加了胃、腸的負擔。長年累月地,它怎么會不出毛病呢?怎么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呢?所以同修們要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想健康、長壽,第一個心要清凈——少煩惱、少妄想。第二個飲食簡單,愈簡單愈好。
那么我再舉一個事實的例子告訴諸位同修,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平常吃飯,他的飯量不大,一小碗飯,一個菜,從來沒有兩個菜,都是青菜豆腐,天天就吃這一樣,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歲才走。其實他曾經給我們說過,他要想住世,他還可以多活個幾十年,沒有問題的,這得生死自在,來去自如。九十七歲了還在講臺上講經說法,行動不必人扶,也不必拿手杖。什么原因有這么好的身體呢?就是我剛才講的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飲食簡單。那我們再看看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鄉村、農村里面長壽的人很多。美國曾經派一個考察團到中國大陸去調查:為什么他們生活那么樣的清苦,人的壽命卻那么長?結果發現是他們吃東西簡單。真的,農村里面的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他們沒有什么想的,他們思想單純,沒什么妄想,也沒什么欲望,生活簡單,這就是長壽的因素,非常符合這個道理。
這是我們講到持戒,講到養生;因為持戒的目的就是得清凈心。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嚴,但是他不能得定。為什么不能得定呢?他分別、執著很重?吹竭@個人破戒,哎!他心里很不高興,生氣,無名火就起來了;看到那一個破戒又不高興了。我們大家想一想這個人是真持戒還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嚴,他已經犯了很大的過失,只可以說他這個戒律之嚴是修世間有漏的福報,他不是在學佛。因為學佛是要修定的,他不能得定,因為他心里面的妄念太多。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边@就對了。我持戒,別人不持戒與我不相干,我修定。如果我能把世間一切人的過失都不放在心里了,這個人才能夠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見到別人的過失,實在講就是自己的大過失,你沒有過失怎么會見到別人的過失呢?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這個道理懂得的人不多,我們細細想想祖師的話是正確的,我們應該要依教奉行。
⒏不犯威儀——要因時因地制宜
第三句“不犯威儀”!巴䞍x”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儀表、風度、禮節,一定要遵守?追蜃诱f人如果不懂得禮節,在社會上就不能夠立足,可見得過去教育對于禮非常地重視,F在社會為什么這樣混亂,我們在教育上把禮疏忽掉了。禮是講社會秩序的,是講人與人的關系,是說每一個人的身分、職責、義務,是給我們辨別這些事情的。我們知道自己的身分、職責、義務,盡心盡力去做,人人都能在自己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圓滿,這個社會是和諧的,是進步的,大家的生活都會過得非常地幸福美滿,這是禮教的功效!所以佛給我們說決定不能犯威儀!
再跟諸位同修說,將來的佛教即使出現叢林,也是新式、現代化的叢林,絕對不是過去的。過去叢林那一套儀規沒有一個人愿意去遵守的。為什么呢?因為大家不會回頭去做唐朝人、宋朝人。一定要現代化、要本地化。
說老實話,現在就是由于交通的便捷,資訊的發達,整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地區了。在從前,我們只曉得我們這個地區的事情就夠了;今天不行,今天全世界的事情,每一個國家民族它的文化歷史、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乃至于一般風俗習慣,你統統都要知道,因為你隨時都有可能出去旅游。你要是不懂,出去就吃虧,就惹笑話。那么佛弟子要想全世界每一個地區去弘法,這些要是不了解,你的佛法怎么弘揚呢?怎么能讓人接受?這個要知道。所以佛法不是死的!死的沒有價值!它最殊勝、最了不起的——它是活的。像水一樣,放在圓器里面,它是圓的;放在方器里面,是方形的。水,外面境界千變萬化,它是不變的。原則不變,原理不變;在形式上,它時時刻刻都在變。這也是它了不起!所以學佛不能學死了。
今天我們同修們學佛,有許多障礙。這個障礙產生在哪里呢?實在講是你們違背了佛的教訓所產生的。你們把佛法學死了,所以在家里不受歡迎,家人一看到你學佛都怪怪的,學佛的人都不正常了,這怎么得了呢?錯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佛與佛的弟子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受到大眾歡迎!我們走到家里,家人討厭;走到社會,社會人討厭。像這個樣子,釋迦牟尼佛還能夠弘法利生嗎?錯啦!不是佛法錯,我們自己把佛的意思解錯了,曲解了,還自以為是,你說糟糕不糟糕!
我們今天講佛學,要講現代佛學,那你要深入經藏,了解過去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地區的祖師、大德們,他們是如何在當時,使佛教就他們那個時候現代化、本地化,他才能夠弘揚,才能夠有深遠地影響。我們參考的是推陳出新。今天有今天的講法,有此時此地的一個講法,我們大家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覺得佛法修行一點都不困難,與我們的生活完全沒有矛盾,只帶來我們更豐滿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沒有一絲毫障礙,哪一個不愿意接受?
大家為什么不學佛?麻煩太多了,障礙太多了;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算了不要學了。錯在此地!不是佛經錯,佛經沒有錯,我們認識錯了,我們把它解錯了。這里“不犯威儀”,沒有再加一個:不犯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威儀。如果加上這一句,就沒法子了,那就得一定要守著那個時候的了。它這“不犯威儀”四個字,活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威儀,每一個地區有每一個地區的威儀,它們不一樣的(威儀也就是禮俗)?梢姷眠@個字寫得清清楚楚的,沒有錯嘛!找不到它的錯,錯都在我們自己。所以具足眾戒,哪個戒,也沒有說是哪一部戒經上所講的哪個戒,沒有那么指,這個戒是生活規范。
今天講禮儀。禮儀就是威儀,生活規范就是眾戒。諸位了解這個意思,你要這樣子給人家宣傳,誰不歡喜?誰能夠說佛法是迷信?如果我們一定要講過去某一個朝代,或指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那這個佛教當然是迷信,當然行不通,我們不但不能做中國人,還得做印度人,還要做三千年前古印度人。這個誰愿意呢?這當然不愿意。
所以這個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行法(修行方法)。三歸這個意義要不真正了解,我們從哪里歸?我們依什么?那么也許同修要問:有很多老太太們,他們一生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聽到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還站著走、坐著走的,預知時至。那是怎么回事情呢?我告訴諸位,他雖然沒聽過經,雖然不認識字,也沒念過經,這個三福十一句全部做到了。你仔細去觀察,仔細去檢點,他沒有一條缺乏的。人家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什么都不想,心地清凈,這三歸依里頭歸依僧有啦。他的思想見解就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他深信不疑,念念就是求生凈土,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這個知見是正知正見!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就是覺而不迷。古德告訴我們,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凈。原來他一句佛號,三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三歸依具足了,眾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后,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讀誦大乘他也具足了。他這樣走,作一個樣子,別人看了感動;勸化別人他也具足了——自行化他。他以身教!勸進行者。你說他哪一條不具足?條條具足。我們能比得上他嗎?比不上!這不能小看人。
那么這三句是佛法里面的小學教學;從這個基礎就奠定到大乘的基礎,就是佛法的大學教育。
四、第三條——大乘菩薩福
第三條是菩薩善。這三福十一句是三個階層,第一是人天的標準;第二是學佛,佛弟子的標準。第三是從這個標準再向上提升,這就成了菩薩了。菩薩是什么呢?是佛的入室弟子。前面是佛弟子,是佛一般的弟子,沒有登堂入室;后面是佛的傳法弟子,這是佛的登堂入室的弟子了。所以這個標準又不相同了。這就是第三段: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四句是菩薩所修的福;大乘人所修的福。
⒈發菩提心
第一個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體來說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要真正發度眾生的心!氨娚鸁o邊誓愿度”,什么叫度呢?度是幫助他、協助他。幫助里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是幫助他斷煩惱,恢復清凈心,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把這個標準放到最低,幫助他,教他孝親,教他尊師重道,教給他慈心不殺,修十善,這是標準放到最低,這是接引一般眾生。沒有學佛的、不學佛的,要用這個方法教他,這是人天法。已經學佛的,要教他真正回頭,三歸依是回頭。教他守法,教他守規矩,這就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對于老修,那就是要勸他“發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①修行要先斷煩惱
四弘誓愿里面,第一個是愿,菩薩愿;第二、第三是菩薩行;第四個是菩薩果位。愿發了,從哪里做起?從斷煩惱做起。煩惱不斷,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度化眾生。煩惱斷了之后,才學法門。所以現在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在佛法上,什么成就也沒有。原因在哪里呢?他順序顛倒了。他一開頭學,就學“法門無量誓愿學”,那個“煩惱無盡誓愿斷”那一條他不要了,所以他永遠學不成。為什么呢?他那個器是有漏!好像這個茶杯底下破了一個洞,怎么裝都裝不滿,它有漏嘛!漏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所以學佛的程序是先斷煩惱,先修清凈心,一定要按著佛的程序去做。程序是什么?程序是戒、定、慧。
給諸位說,前面“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在三學里面是戒學;“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兩句是定學;后面“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慧學。它有次第的!不能躐等!后后一定是包括前前,前面包不了后面。我們現在不懂,躐等,好像蓋大樓一樣,下面三層不要,我蓋第四、第五層,那怎么蓋法呢?沒法子蓋,永遠也蓋不成功!這是現代人學佛所犯最大的一個錯誤。所以諸位要想真正成就——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
我今天勸大家去念《無量壽經》。念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斷煩惱。為什么呢?不念經,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是煩惱。念經,至少我念一遍一個小時,我這一個小時不胡思亂想;念兩小時,我兩小時不胡思亂想,所以你每天念得愈多愈好。你能夠一天念八個小時,八小時不胡思亂想;你念上一年、二年、三年,心清凈了,漸漸的妄想少了。妄想少了才可以學法門,那時候你聽經,我這一講,喔!你豁然大悟,開悟了,F在你聽我講經,聽上三十年都不開悟。什么原因呢?因為你煩惱在嘛!你聽經里頭摻雜著煩惱,煩惱障礙了你悟門,你開不了悟。你要是沒有煩惱的話,說老實話,幾次經聽了,一定開悟,悟了以后就證果。
中國古人教學,你看出家人講五年學戒;那個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不是經、律、論三藏去學律藏,不是的。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教你什么呢?在教下,就是教你讀經,教你工作,其他的什么都不教。常住什么事情分配給你工作,你好好去作。工作是什么呢?修福。教你讀經,一天教你念多少遍,那是什么呢?那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就修好了。
因此,讀經不能想里面的意思,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那個想就是胡思亂想。為什么呢?因為經沒有意思。經要有意思,怎么可以有兩種講法、有很多種講法呢?譬如講,這個“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在臺灣有臺灣的講法,你到日本有日本講法,到美國有美國講法。為什么呢?他們社會道德觀念、法律跟我們都不一樣?梢姷眠@個東西它只是原理、原則,沒有意思,沒有意思硬給它安個意思,那叫打妄想,是錯的。所以經典在什么時候,什么講法;在什么處所,什么講法,它沒有一定的講法,也沒有一定的意思。你怎么學的?真正會學的,學清凈心。什么都不想,只是去念,到時候人家請你講經,你見人就說人話,見鬼就說鬼話,這個東西還能準備嗎?
有許多人講經,筆記抄了好多好多的。這等于是說什么呢?病人來了,大夫給他看病,藥方老早就下好了,你照我藥方生病,這個才對!不是我的藥方錯了,是你生的病病錯了,這種講經不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現在講經就是這個樣子!諸位要曉得,他老早都預備好了,藥方都開好了來給你治病。你們想想看,哪一個大夫是把藥方開好的等你來看病的?你就真正明了這開經偈上講“愿解如來真實義”,很不簡單!我跟同修們講的是真話,你老老實實修戒、定、慧,修清凈心,修覺、正、凈;然后經本一展開,你自自然然就會了,自自然然講得契理契機,自他都得受用,得真實的利益。
《觀經》上講的三福,前面的二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權教菩薩福,第三這是大乘菩薩之福。在大乘菩薩福是相當不容易,不單是大乘菩薩;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說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今天幾個人能夠做到?這就是為什么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總而言之一句話,沒福嘛!諸位想想,哪有沒有福的佛呢?沒有。佛是二足尊!二足尊,第一個就是福德;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不僅僅是佛福德是圓滿的,小乘阿羅漢那個福報也了不起!這個就是說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
②什么叫發菩提心
什么叫做“發菩提心”?從三福里面看,我們知道人天沒有發菩提心,小乘也沒有發菩提心,前頭都沒有說嘛!所以阿羅漢跟辟支佛,佛門常講他只得半個解脫,法身、般若他都沒有,原因就是小乘沒有發菩提心。那發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呢?世尊在《觀無量壽經》里面跟我們講了至誠心、深心、發愿回向心三個。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里面跟我們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觀經》跟《起信論》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難理解。原來菩提心就是講的真心;真誠之心。
所謂“至誠”是誠到了極處,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那么我們現在這個心誠不誠呢?真不真呢?也許有人說我心真誠;自以為真誠。這個真誠沒有標準就很難講了。那個標準在哪里呢?前清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里面,將這個誠字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跟佛家所講的標準倒很相似。曾國藩說什么叫做誠呢?“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里面還有念頭,還有妄想,這個心就不誠了。佛法里面講:“真心離念”,真心里頭沒有念頭!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用什么心?我們用的是妄心,從來沒有用過真心,F在佛教菩薩要用真心;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下統統用的是妄心。真要求我們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誠之心,心里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是真心,那個本來無一物,連這一句也沒有,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
自受用叫深心;什么叫做深心呢?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一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止于至善,深心具足了。自自然然好德好善,不是學來的。像前面講的孝、敬、慈、善,都是出于自性流露出來的,不是到外面學得來的,這個就是深心,是性德自然地流露。對人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對人。念佛求生凈土,這大慈大悲!怎么是慈悲之極呢?度我們這個眾生這一生成佛道!我們這個是眾生哪!我們這肉體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眾生;我們的情識是受、想、行、識四蘊和合的,我們的身心都是眾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這個眾生!換句話說,不是真誠求生西方,不要說對人,對自己也一點慈悲都沒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諸位對這個意思深深去思惟,細心去體會。所以經上講的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個體兩個作用;二個作用里頭,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叫菩提心。
那么用儒家的話來講,菩提心就是誠意、正心;在佛門里面講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開來說,正是不邪。佛法分開來講,對自己是深心,這是儒家講的正;對別人是大慈大悲,這也是儒家講的正。儒家把這兩個合起來講,合講成一個正心;佛法把儒家這個正心開作兩個,一個是對自己,一個對別人。
③發菩提心的障礙
經論上跟我們所說的我們多少能體會到一些,可是這個心不容易發,我們很想發,發不起來。為什么呢?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二障,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只要有這兩種障礙在,菩提心永遠發不出來。阿羅漢二障破了一個,煩惱障他破了,所知障沒破,所以菩提心發不起來。權教菩薩所知障可能破了,煩惱障沒破,也見不到心性。諸位想想這個東西多難!圓教里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薩,同樣的煩惱障破了,所知障沒破,必須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二障才破!真心顯露了,這個時候叫做發菩提心。所以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就是剛剛開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剛剛入門!督饎偨洝芬鄰腿缡,《金剛經》是大乘入門。什么樣的根性適合呢?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人,它那個起信的標準很高,用的是大乘,這個第三福就是講的大乘。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發發不起來,這是真的。煩惱就是講的見思,見惑思惑不能不斷!這個東西要是不斷,說老實話,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門是決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臨命終時,你一念情執起來,往生就去不了。有的人說,我現在還年輕,現在到往生時間還很早,現在打一點妄想,有一點情執不要緊!這一些觀念大錯特錯,什么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F前不能放下,臨命終時自己作不了主。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念佛,到臨終時放不下,臨終業障現前了,這個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絕對不是經典有錯誤,是我們自己錯解了經義,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過失。
三福我們這一次講得很詳細,就是因為它太重要了,像蓋房子一樣,它是基礎!要如何去修呢?確確實實在凈宗法門里面來說,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跟別的法門比較起來,是容易,因為別的法門你想想看,要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至少要破一品無明,這個多難!凈宗法門不必破無明,也不必斷塵沙,也不必斷見思,這個就太容易啦!可是,念念要與阿彌陀佛相應,煩惱不斷沒有關系,能往生。二六時中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幾個人能做到呢?
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妄念太多了啦!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念佛間斷、夾雜。實在說,你為什么會間斷?為什么夾雜?你對這個法門還沒搞清楚,還沒有真正重視它,這個就是懷疑,所以你是間斷、夾雜、懷疑統統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啦!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說老實話,他確確實實一切都放下了,哪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呢!
無量劫來于這個法門當中,無數次的修學都沒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它的原因就在此地,情執放不下啦!佛在《楞嚴》上講:“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蔽覀兊男迣W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所以學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誠之心,用真誠的心念這一句佛號,跟阿彌陀佛就有感應。那么用真誠心念佛,我們處世、待人、接物呢?那個心假一點沒關系。你這個一天到晚用兩種心,對佛用一種心,對一切眾生又用一種心,你對那個佛的心也不真誠。也許就有人說了,那我要用真心對人,人家都騙我,我不是吃虧上當了嗎?你既然學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怕吃虧?還怕上當?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了。這個就是我們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虧算什么嘛!上幾次當也不算什么嘛!過幾年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世界與我都不相干了,還有什么放不下的?這個關系太大太大了。假如這個心一發,真的發起來了,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薩了,你的地位在阿羅漢、辟支佛之上。一發就是菩薩,不發就是凡夫。換句話說,凡夫跟菩薩沒有別的差別,就是用心不一樣;菩薩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這個妄心我們中國人常講三心二意。諸位要知道,三心二意是佛教里面的術語。什么叫“三心”呢?心、意、識。唯識學里頭所講的,“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是指第六意識,這是講三心!岸狻蹦?第六識叫意識,第七識叫意根;一個意根,一個意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以下統統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心,凡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覺,所以他沒有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這個佛,天臺家所講的,是分證佛,不是圓滿佛;他的心跟圓滿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絕對不是妄心。古人用月亮作比喻,把十五的滿月比做佛果,成佛了,圓圓滿滿。將菩薩比喻作月牙,你看初三初四就有個月牙了。我們要問初三月牙放的光明,跟十五的光明有沒有兩樣?你們想想看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假啦!十五的月光好比說佛,那個初三初四的月光是菩薩。他們都是真正地真心放光明,不是假的,所以叫分證佛。
那么菩薩有四十二個階位,四十二個階級。這個階級怎么分呢?就是他這個光明是愈來愈大。像月亮從初二還看不到,初三看到月牙了,初四又大一點,初五又大一點,好比菩薩的果位愈往上升,他見的性愈接近圓滿,一直到成佛,這是究竟圓滿?梢姷闷刑嵝氖欠浅7浅5刂匾,一定要發。但是要發菩提心,先要修小乘;要修小乘,先要修人天福報;就好像我們想要念研究所,先念大學,想念大學得先念中學,想念中學得先念小學,逐漸逐漸把自己的程度往上提升。佛法教學也是三個大階段——人天的佛法,小乘的佛法,菩薩佛法。
④無上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極樂
那么菩提心既然這么難,同修當中念佛修凈土的人很多,凈土法門在佛法里面,它是屬于大乘,還是屬于小乘呢?我們讀了許多祖師大德的著述,都告訴我們,凈土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究竟圓滿的大法。那么現在問題就來了,要不要發菩提心呢?《無量壽經》上明白地告訴我們,上輩往生要發菩提心,中輩往生也要發菩提心,下下品往生還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決定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麻煩就大了,我們這個菩提心發不起來呀,那往生就沒指望了,的確給我們一個很大很大的困惑。
幸好澫益大師將這個問題給我們解決了。澫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里面講,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講別的,也不講至誠心,也不講深心,也不講大悲心,統統都不講了,只講我們發一個真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澫益大師說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澫益大師講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呢?真的愈想愈有道理,愈想老人家講這個話真的講到究竟圓滿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佛光壽相同,那不是究竟,不是無上菩提是什么呢!所以有許許多多老太太們,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他念佛,甚至于她經都不會念,就念這一句佛號,念了幾年,人家預知時至,不生病,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她要沒有無上菩提心,她怎么能做到呢?證明澫益大師這一句話一點都不錯,可知澫益大師給我們真正的信心,使我們知道這一念求生凈土就是無上菩提心。
我們知道當然之理,還不知道所以然之理。所以然之理在哪里呢?在《觀無量壽經》里頭。它的確是有理論的依據,可見得澫益大師說話不是自己隨便說的,不是他自己想的,他有經典做依據。
再有,念佛法門求生西方,絕對不是自了漢,絕對不是小乘,佛在《無量壽經》里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確確實實是如來第一弟子!這是講發心重要。
⒉深信因果
第二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在此地,意義尤其殊勝,實在講也很難懂,因為這一條已經是菩薩,不但是菩薩,而且是法身大士,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三心圓發啦!三心:你說《起信論》的三心,可以——直心、深心、大悲心;說《觀經》上的三心——至誠心、深心、發愿回向心,都可以!皥A”是圓滿,統統都發了。這樣的人還不相信因果嗎?
說老實話,誰不相信因果呢?凡夫不信因果。我們這一些天天念阿彌陀佛的人不信因果。你也許聽了會很奇怪?你要真正深信因果了,你心里面還有是非嗎?你還會張家長、李家短嗎?不可能!還喜歡說這些話,就是不信因果,可見得這個事情不容易!
六祖大師在《壇經》里面說得太好了!他老人家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边見到別人過失的,就不是真正修道人!他老人家說得還好!“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彼晕覀冎袊自捳f:“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边@個話很有道理。誰是是非人呢?說是非的那個,就是是非人。諸位從這個地方想一想,我們信了因果嗎?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動念都是業!兜夭亟洝飞现v的話沒錯!“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弊飿I!幾個人害怕呢?他怕,他就不敢作了;天天還照作,可見得他不怕。那么這是講的世間的因果報應。
這一句絕對不是講世間的;佛菩薩哪有不知道世間因果的道理呢?不但是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對于世間因果都非常通達了。阿羅漢他的能力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那這個因果報應,人家實在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呢?因此這個地方的因果,就不是普通因果了。
①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在初學的時候為這一句話困惑了很多年,就是我讀《觀經》三福,這一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在哪里呢?因為這個“深信因果”它排在菩薩這一條里頭。假如它排在第一條我都不懷疑,我們凡夫都相信因果,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菩薩怎么不知道呢?這怎么講也講不通。菩薩之外,聲聞、緣覺、阿羅漢、辟支佛,難道這些人不知道因果報應嗎?他們比我們知道清楚得太多了,所以怎么想都想不通。后來這個問題到我讀《華嚴》,講《華嚴》的時候,才把這個事情的真相搞清楚了。
《華嚴經》哪個地方讓我對于這一句醒悟過來?讀到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讀到十地品里面佛告訴華藏世界的菩薩們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在這個地方明白了這一句話。由此可知,我們以《華嚴經》的教義來看,“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最低限度圓教三賢位還不十分相信。因為《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那要登了地,他就曉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了。那么登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還要普賢、文殊去勸導,地上菩薩才認真念佛啦!這是說明這個因果,實在講太深太深了,所以三賢位的菩薩都不知道,那這個第十回向的菩薩,四十一品無明已經斷了三十品了,只剩下十一品無明啦!這樣深位的菩薩對于“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還不知道。
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再加上等覺一共是十一地,這是菩薩位次里面最高的,我們在平常念贊佛偈,里面菩薩“摩訶薩”就是指的這個。菩薩是講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摩訶薩是初地以上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我們稱為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原來華嚴會上這些大菩薩們,他們修什么法門呢?修的是念佛法門。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從始至終不離念佛,他們主修的法門就是念佛。念什么佛呢?我們也要問哪!看到文殊、普賢,他們兩位是華嚴菩薩眾里面的首領,好像是班長一樣啊,這兩個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深信因果”是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所以在此地告訴我們深信因果。這一句我是搞了二十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不容易。如果不是讀《華嚴》,不是以十七年的時間講《華嚴》,今天這一句話我就講不清楚;講不清楚,含糊籠統就敷衍過去了,沒有法子的呀!所以深信因果講的是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都是念佛成佛的。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看《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修的是什么呢?念佛、念法、念僧。這個“深信因果”,搞明白了,搞清楚了,很不容易。
我們稱念佛法門為難信之法,實在是不為過!一般人不相信這個法門,不能接受,非常正常!連圓教十回向的菩薩都不相信,他怎么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嗎?所以這個不相信,非常非常的正常,一絲毫都不奇怪。真正能夠相信的,那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厚了,佛明白告訴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沒有數字!
你看阿闍王子他們那些人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是有數字,他們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雖然發愿了——我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這個愿沒有什么大用!他要不認真念佛,雖然發這個愿,還是不能往生。所以真正發——堅固信愿,一心持名,萬緣放下。那就是經上所講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超過阿闍王子太多太多了!這樣深厚的善根,再蒙三寶加持,所以他對于他這個法門能信、能解、能愿、能行。這能有幾個人呢?幾個人有這么大的福報?所以這一句“深信因果”確確實實不容易。
我們仔細看看我們周邊的同修,仔細想想自己,這十一句沒有一句做到!一點福都沒有!怎么能成功?從前我常常贊嘆大家有福報!是鼓勵你、勉勵你,今天我講真話啦!我們要深深去反省,要認真地去修福,去打根基!這個講真話,初學的人聽到都會嚇跑了,不敢來聽!真正相信因果,他一定死心塌地,一定是非常認真努力來學習。
⒊讀誦大乘
底下說的“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是菩薩重要的修行方法,這個菩薩行門無量無邊,佛在大經里面,就是舉這個綱領也舉了很多很多,為什么單單說個讀誦?像《無量壽經》上講的有受持、書寫、供養……,說了很多,為什么單單說讀誦?為什么不說受持?不說書寫?不說供養?那么我們就曉得,佛說種種綱領之中,讀誦最重要。說老實話,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沒有成佛之前,這個讀誦經典他每一天都不廢除的,他天天都在念。讀誦就是萬行齊修,不僅僅是戒、定、慧三學,三慧一次完成,它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次就修圓滿了,這叫圓修。
這個大乘經典很多,浩如煙海,我們從哪里讀起呢?佛法在中國有十大宗派,大乘就分八個宗派,每一個宗派里面還有許多法門。我要先問你,你的學佛目的在哪里?這個很重要,學了之后一定可以達到你理想的目標,這個東西學了才管用。這沒有目的,那就無從下手,那從學佛常識看起吧!慢慢來吧!你還沒有選擇嘛!一定要先選擇一個法門。你修學哪一宗,你就讀誦哪一宗的經典。為什么呢?這個樣子解行能夠相應,成就快速。所以在過去,學天臺的,他念《法華經》;學賢首的,他念《華嚴經》;禪宗的,念《金剛經》;凈土宗的,念《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你學哪一宗?你的方向目的在哪里?你選擇某一宗主修的經典,你去讀去。所以一切大乘經隨你自己選擇。最好的選擇是適合自己的興趣,適合于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程度,還要適合于自己的生活環境。那么你這樣選擇,修學就非常愉快,容易深入。選擇不恰當,對自己沒有好處,會帶來很多痛苦。佛法教給我們離苦得樂,絕對不會教我們離樂得苦,沒有這個道理的,這是同修們要把它記清楚的。如果學佛想得身心快樂、家庭美滿、事業很順利、社會很祥和,如果目標在此地,那我可以告訴你,所有大乘經典統統都可以辦到。
但是修學大乘,此地“讀誦大乘”,不是說所有大乘經都叫你去讀誦。這樣修學呢?對于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你就有誤會了。諸位要知道,此地講讀誦大乘是對菩薩說的,對明心見性的菩薩說的,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如果明心見性了,所有大乘經典統統來讀誦,沒有問題。說實在話,這一部《大藏經》要多少時間能夠把它念完,完全貫通、通達呢?在我想像當中不需要三個月就全部通達了。你說為什么原因呢?因為他是菩薩嘛!他一通一切都貫通了嘛,他沒有障礙。我們今天去讀《大藏經》,說實在話讀一百年也不會通。你問什么原因?那不是菩薩嘛!這要搞清楚,因此我們現在不是菩薩,我們要不要讀誦大乘呢?行,可以讀誦大乘。我們是大乘的凡夫,不是小乘凡夫。
①發弘愿·修品德
大乘凡夫怎么個學法呢?佛教給我們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但是愿,也是修學的次第。佛教給我們先發心,發什么心呢?發慈悲心。把我們的心量拓開,不要念念想個人,念念想自己,這個心量太小了。所以第一個叫我們發一個愿,“眾生無邊誓愿度”。什么叫度?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成人之美,要去協助他,去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要發這個愿。這個把自己的心量拓開,使自己對一切眾生生平等心,生清凈心,然后才開始修學。
修學從哪里學起呢?從品德的修養做起。我們中國人常講品學兼優,第一是品德?桌戏蜃拥慕虒W四個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個是德行,就是道德的教育,這是主要的。第二是言語,言語要有分寸,一句話說錯可能引起很大的誤會,可能引起身家的敗裂,可能引起國際的戰爭,所以言語非常的重要,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第三政事,政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技能,我們將在社會上學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第四才是文學,我們今天講的藝術。我們有品德,有生活的能力,有技能,然后有多余的時間才可以學藝術的欣賞,使我們精神生活能夠升華,儒家教學這是四大科。佛法教學跟這個相似,你看首先教你“煩惱無邊誓愿斷”,斷煩惱,我們現前這個階段煩惱太多,我們修學的重點是要把煩惱給斷掉。煩惱斷掉之后,我們的清凈心現前了,清凈心現前這才有能力學法門。
“法門無量誓愿學”,剛才講了,那一部《大藏經》三個月就通達了,就有這個能力了。所以求學是要有次第的,要懂得從哪里入門。我們今天下手,諸位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深到什么程度呢?深到自己心地清凈;一定要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除掉。所以中國古時候,佛家的教學跟儒家的教學,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佛法教學,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所以今天學佛的人很多,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這一個基礎我們把它忽略掉了。五年學戒,學什么戒?老師的教誡。就是跟著老師,不能離開老師,老師指導你的,你要認真去學習。這個五年學戒,不是經、律、論的律藏,不是那個戒律,而是守老師的教誡。通常老師教什么呢?這就看宗派不同。譬如你學《華嚴》的,這五年當中老師叫你去讀《華嚴經》,把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得很熟,念到能夠背,不給你講意思,天天叫你念。除了念經之外,就叫你工作,常住里面許多工作叫你去做,工作是修福,工作是磨練你的耐心,叫你修忍辱波羅密。讀書是把你的妄想念掉,你不念經就打妄想;尤其那么厚厚一部經,一天要念個七、八個鐘點,不能念錯,那你就沒有功夫打妄想了。用這種方法把你的妄想、煩惱去掉。念經是個方法,目的是去煩惱,恢復你的清凈心。你要學天臺宗,叫你念《法華經》。這個凈土宗,我就叫人家念《無量壽經》,在一切經中,以《無量壽經》為第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屬于同部!稛o量壽經》是第一,《阿彌陀經》也是第一,因為它是同一部,所以你念《無量壽經》或者念《阿彌陀經》都好!栋浲咏洝纺?那念的遍數,就要更多了;或者是念《要解》,《要解》,你看印光大師的贊嘆,是《彌陀經》古今注疏里面注得最好的,第一注解。印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作個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笔前堰@個注解贊嘆到了極處了。所以念《阿彌陀經》,我們就希望連《要解》一起念,這個份量也就相當了,否則的話經文太短了。太短了,我們修學的時間就短!稛o量壽經》很短,不長嘛,所以我要求大家一天念三部。
②舍識用根——讀誦大乘
你要曉得讀經不能夠求解義,念經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時間是愈長愈好。讀誦是修行哪!讀誦的時候不能求解義,一求解義,這個讀誦的目的完全破壞了。為什么呢?你一起分別,就落到意識里面去了,這個就錯了。說老實話,讀誦經典的時候,就是禪家所說的“離心意識參”;我們跟禪家用的手段不一樣,目標是一樣的,是在參禪!我們用讀誦的方法在參禪,這個真是妙到極處了。參禪是什么呢?離心意識叫參!我們讀誦離心意識,讀誦的時候不分別,不用第六意識;不執著,不用第七識;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識。豈不是離心意識嗎?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這個句子,耳朵也聽得清清楚楚,一個字也沒念錯,一句也沒念顛倒。給諸位說,這就是交光大師所講的“舍識用根”。我這個時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見性,見色性;用見性見,用聞性聞,高等的修行!幾個人會!
“舍識用根”。盤腿面壁可以舍識用根;讀誦大乘也可以舍識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統統舍識用根,那就是菩薩,名副其實的菩薩啦!把這個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曉得,讀誦大乘是菩薩修行重要的一個方法,因為在十個宗派里面,禪宗只是一個宗派,其余九宗都屬于教下,都沒有離開經典。所以這個地方它不寫觀心、參禪、參話頭,它寫的“讀誦大乘”。那就是說這個大乘菩薩里面,依照經論修行的,占絕大多數,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標全部都是相同,都是舍識用根,都是離心意識,這個叫真正修行,讀經是真正修行。
心意識舍掉了,與心意識相應的心所,當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讀經會入定!你要不相信,也許聽說過吧!智者大師念《法華經》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識去讀,他怎么能入得了定呢?他讀《法華經》會入定。我們念經為什么入不了定?我們是用心意識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離心意識去念,就我剛才講的那個方法原則,他念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應,他參加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法會。他還聽了一座,出了定告訴人,釋迦牟尼佛這個靈鷲山,靈山一會還沒散!他還親自參加了。說實在話,釋迦牟尼佛每一次法會都沒有散場,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能力去參加!稄浲咏洝返倪@個釋迦牟尼佛的彌陀法會,也沒散;《無量壽經》的法會,也沒散,看看你們哪一位有能力親與世尊的法會。
不明了讀誦大乘,所以他不愿意念,這個實在是智慧淺少,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念到心清凈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無明、見法身了,他還是念;即使證到等覺菩薩果位了,他每天還是要念,始終不離開,這是這種修行方法。
那么凈宗也許有很多同修聽過,沒有念經,單單念一句佛號,他也成就的,沒錯;單單念這一句佛號,誰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勢至菩薩,他那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離心意識;如果不離心意識,那叫什么修行?不離心意識,怎么能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呢?沒這個道理!所以諸位要曉得,念這一句佛號,也是離心意識念!念經、念佛如此,聽經還是這個樣子。大家聽經不開悟;為什么不開悟呢?用心意識聽。別說聽這一輩子不開悟,生生世世聽上無量阿僧祇劫,還是不開悟。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里頭,給我們講得好清楚,那是講對聽經的人,要怎么樣聽呢?“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半x言說相”,就是離第六意識;“離名字相”,就是離第七識;“離心緣相”,就是離第八識。還不是舍識用根嗎?這個就是清清楚楚給我們顯示出來,聽經也要離心意識。心就是第八識,意就是第七末那識,識就是第六識。聽經也得要離心意識聽,離心意識,說老實話,是修行。聽經是修行,讀經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么行呢.把心心所給舍掉,這就是禪家常講的從根本修!我們曉得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盡是過失;那個過失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它這個修行方法,是從根拔起!連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絕對不是只有禪家從根本修。所以禪宗常常輕視教下,輕視凈土,他不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是用參究觀心的方法,從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讀誦,念佛的用執持名號,也是從根本修!不亞于觀心,不亞于參話頭!
凡是輕視別人的,他會不會成就?他決定不會成就。為什么呢?因為真心里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里來的輕視別人呢?這個輕視,總有分別、有執著,才會輕視嘛!那么由此可知,他禪參得再好,他心意識沒離開;沒離開,他那個禪不管怎么參法,不會開悟;得禪定是可能的。為什么呢?用心意識可以得禪定,四禪八定,阿羅漢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識修的,都沒有離心意識。離心意識,那是上上禪了,不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能夠證得的,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對于參禪的人譏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彌陀佛,不去跟他計較。為什么呢?我們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說我們是自了漢,說我們是小乘,我們也歡歡喜喜地“阿彌陀佛”就結束了,不要去計較,用不著去跟他辯駁。正是六祖所說的,看到這個根性好的,可以給他說的,這才能給他說說;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說的,合掌令歡喜就好了,不要與任何人爭論。爭論,決定違背了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啦!這個爭論決定是迷惑顛倒,只有迷人才會爭!悟的人不會爭。迷的人,心里面才有意見;悟的人,心里沒有意見,悟的人,心干干凈凈,什么也沒有,本來無一物。心里面還有許許多多東西的,這沒悟!
那么這一句是說明菩薩修行許許多多方法里面一個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訴諸位了。果然念這個經典,離心意識念,你會得定,會開悟。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么還沒得定呢?怎么還不開悟?我就曉得你這一生是不會得定,也不會開悟。為什么呢?因為你沒有離心意識,還是用心意識在念!離心意識、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絕不起一個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開悟,到時候豁然通達啦!心里常常想著,我什么時候會開悟?什么時候得定?這都是打妄想。讀誦里面加上妄想,這個妄想就是障礙!有人念佛,發心求一心不亂,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為什么呢?阿彌陀佛里頭,摻雜著一心不亂,這個很糟糕!給你說不摻雜,不摻雜還得要摻雜個一心不亂。
所以,這一切錯誤、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條一條都把它找出來,找出來之后,統統把它消除,我們障礙就沒有了,這業障就消了。業障,說老實話,絕對不是說你去拜拜《梁皇懺》,拜拜《水懺》,拜拜《大悲懺》,業障就消掉了。消不掉!從前的人拜懺會消掉,現在的人消不掉;從前人念經會消業障,現在人念經消不了業障;從前人念阿彌陀佛消業障,現在念阿彌陀佛也消不了業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識,就消不了業障;離心意識,業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
你要曉得什么是業障呢?業障就是分別、執著。用分別、執著,怎么能夠把分別、執著離開呢?這個話還不能聽錯,聽錯犯的過失更大。!不分別、不執著,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還得了嗎?你去打仗連敵人、自己人也不分了,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錯了。自己心里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眾生分別而分別,隨著眾生執著而執著。自己有沒有呢?自己決定沒有。這就對了,這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分別、執著,并不破壞眾生的分別、執著;眾生有這個分別、執著,他才能建立社會的秩序,世間才不至于亂。如果我們真的給它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那就永遠不能夠超越世間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超越世間了。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誤會了,那么這一句重點還是勸勉我們要認真去讀誦,要曉得怎樣去讀誦,才能收到真實的利益。
用讀經這個方法修定,用讀經這個方法斷煩惱,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到你煩惱斷了,心地清凈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思維經義了,你不會把經的意思想錯了,因為智慧開了;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凈,不要去胡思亂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了。那么我再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所有圣人的經論完全沒有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就有無量義,這個跟世間書不一樣。我們初學,譬如說我們今天是讀《無量壽經》,我們讀得很有味道,里面的東西我很懂得;我再學個一年、兩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里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豐富,原來它的意思是沒有止境的呀。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個意思,就永遠不會有第二個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隨著你的心地清凈的純度,隨著你境界的提升,你會看到它圓滿的義理,愈看愈廣大,愈看愈圓滿。經典的受持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厭,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諸位要想深入經藏,那我就勸同修不要看經打妄想;我們初學要讀一點古人的注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為輔助。我們初學是以修定為主,修清凈心為主,一天用八個小時來修清凈心,修定;研究注解、注疏,研究經典的理論,一個小時,頂多兩個小時足夠了,那是輔助的。這個輔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開悟,念到自己興趣沒有了,會退轉了,所以叫你讀一點注解、聽聽講,調劑調劑,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開智慧的,這個是一定要懂得。品學圓滿了,這就成佛了!胺鸬罒o上誓愿成”。讀誦大乘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在什么程度,應該要如何的修學,我們才不會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這一生當中才真的能得到殊勝的成就,殊勝的利益。
⒋勸進行者
三福這十句都是自利,只有末后一句是利他——“勸進行者”。
這個化他,不簡單!自行功德圓滿了,這才化他,F在有一些年輕人,自行的功德還沒有,急著要去化他,心倒是個好心,真像地藏菩薩一樣,舍己為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他是真入地獄了,他入了地獄,對人沒什么好處;地藏菩薩入地獄是對眾生有好處,有利益啦!他這入了地獄,很冤枉,一個眾生也沒度了。所以諸位這十一句細細去念,就真正明了,度化眾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個指路的人,你要把方向路子指錯了,你怎么辦?
①勸人念佛
那個會勸人的人,自己沒有成就,但他勸人念阿彌陀佛,勸人念《阿彌陀經》,念《無量壽經》,這個決定不會錯。為什么呢?佛是這樣勸人嘛!我們也學會了,縱然沒講得清楚,對他是沒有害處的。他縱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會墮惡道,他要墮惡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墮惡道的,絕對不會說是念佛墮入惡道的,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勸人念佛,勸人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這個不會錯誤的。勸人念其他的經論,有一點問題。什么問題呢?怕那個法門不契機。就好像人家害病的時候,你介紹藥給他吃,這要負責任的。你對病情不了解,對藥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個人生病吃這個藥就好了,這個人也生病了,趕快把這個藥給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樣,這一吃吃死了,那你要不要負責任?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此地勸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最好勸他去看醫生,不要輕易介紹成藥拿給人吃。
“阿彌陀佛”可以介紹,那就是他適應的能力很廣泛,什么病都可以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像萬金油、八卦丹一樣,這個可以,什么病你吃保險沒有壞處,只有好處,縱然是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會有加重的情況,這個是萬用丹!介紹這個不害人,介紹其他的方法的時候,如果不契機,就會害人。
對于“勸進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勸人學佛,勸人修行,幫助他進步,幫助他精進,這個要有智慧。所以我們看到外面有很多勸人參禪、勸人學密、念咒、勸人這樣那樣,都很危險,那個人也很好心!不能說他是有心害人的,不是的,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確確實實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對于法門不了解,眾生根性也不了解,這一種盲目地勸進,非常危險,縱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過失就很重,決定是有過失的。
勸人學佛尚且這樣的難,那么勸個人出家更不容易啦!負的責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將來是一個好的法師,修行證果、弘法利生,那你的功德太大了,無量無邊!如果他將來出了家了,羞辱佛門,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間一般人造的罪業,要加倍的重,試問你要不要負責任?怎么可以輕易勸人出家呢?
李老師一生,在臺中講經四十多年,從來不勸人出家。他有三不勸,第一個不勸人吃素;第二個不勸人受戒;第三個不勸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發心,這個事情他是決定不勸的。你勸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學佛,就是因為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來學了;你一定勸他吃素,他下次不敢來了,所以不勸人吃素。受戒,受戒容易,持戒難!所以老師一生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出家,這個是絕對正確的。那是真正有慧眼,對于這個人真正了解,覺得他出家之后,確實是一個人才,將來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揚佛法,你要看準了,就勸他,可以。勸他出家之后的機緣也相當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能夠修學的道場?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這是決定他成敗的因素,難!太難太難啦!你要把這些問題統統都看到了,決定不敢勸人出家。
再說我們自己得到佛法如此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怎樣報佛恩呢?只有一個方法,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成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圓滿的德行,最圓滿的學問,就是這個意思;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達到究竟圓滿,佛只有這么一個愿望。我們能夠幫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地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這就叫報佛恩,“勸進行者”就是這個意思。要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一個角落去弘揚,去介紹。這三福到此簡單跟諸位介紹過了。
五、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后面這一行說:“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凈業正因!边@一句話結論非常地重要。
上面講這個三條;“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換一句話說,一切菩薩成佛都是以這三條(三福)作基礎。所以這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不管你修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如果沒有將這個基礎修好,你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今天看到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不是不精進,疏忽了這個基礎。那么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緣分,在此地將這一段經文貢獻給諸位同修,希望人人都奠定清凈堅實的基礎,在一生當中成就無上的道業。我的報告到此地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