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心定法師:禪定與智慧(九)中論 四句偈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各位同參,專心諦聽!今天要講的般若內容,主要是引用大乘佛教龍樹菩薩的《中論頌》里面一句很著名的話來解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句話也是中國天臺宗用來成立的教理--「一心三觀」的依據。
9-1「因緣所生法」
首先來看因緣法,它是佛陀觀察世間以后所體證的真理,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一種哲理。世間上任何一件事物,不管是有生命的、沒有生命的,有心意識的、沒有心意識的,都是由兩種以上的元素、材料或關系條件組合的。不同材料或者不同的關系構成不同的結果,佛法把它叫做「一合相」。
我們世間的人就把「兩種以上的材料、元素、關系、條件」組合成的每一樣東西認為是實實在在的,所以產生一種盲目的染著、執著,想要貪愛、追取,因此造出種種的善業、種種的惡業。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穿世間的假相。一旦看穿了,那個層次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所謂的實相。
例如一本書是經過作者思考,還有筆、計算機、打字機等種種的因緣寫出稿子,再經過印刷廠制造成一本書。這一本書的「近因緣」是作者的學問、知識和文筆的技巧;「遠因緣」則是這個作者靠什么因緣來到世間,他憑什么因緣得到知識學問。
一本書的成立要經過那么多的因緣、關系、條件組合而成的,所以這一本書是因緣和合的。既然是靠因緣和合的,就很容易知道它不是自己有的,它是靠因緣有的。它不是自己生的,它是靠因緣生的。它不是自己成立的,它是靠因緣組合而成立的。
所以只要你能講出一樣東西,世間上的任何一樣東西必然是要兩個元素、關系、或者條件、材料的組合吧!有生命的個體也是這樣子,總是要靠母體在某種過程中生下來的。
所以佛法說「諸法因緣生」!敢颉故切纬蛇@個結果的主要部分,「緣」是所有能夠幫助形成現在這個結果的那些關系條件!敢颉垢妇墶购秃掀饋,就是一個「果」。所以每樣東西都叫作「果」。
例如這個禪堂就是個果。禪堂之所以成為禪堂,必然有它的因,基本上有「土地」為因,「材料、設計圖、人工」為緣,才能構成這個禪堂。又比如大師三十年前賣掉房子來買這塊土地,那么大師就是「因」,信徒的需要為「緣」,買下這個山頭、蓋這個道場為「果」。
世間的一切就是這樣子,主要的「因」加上次要配合的條件為「緣」,產生了「結果」。不管是「同時的因果」或是「相續的因果」,必然通通包含了兩種以上的因素、條件、關系,所以叫「諸法因緣生」。
9-2「我說即是空」
因緣所生的果,我說即是空。佛法說這種狀況叫做「空」,所以「空」是靠一切因緣的假施設、假合而成的。沒有真實的獨立體,沒有真實的永恒體,沒有真實的實在體,所以不是獨一的,不是永恒的,也不是實在的。只要一個因和一個緣構成一個結果以后,它會影響左右前后的關系,它本身也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它自己。
例如這個房間的周圍圓圈本來沒有地毯,由于走路時有聲音,會干擾靜坐的氣氛,有這種「需要」為緣,所以鋪上了地毯?梢姺N種的需要都是成為后面結果的因緣。每一個果能夠影響前后的因果,也受前后因果的影響。一般人都會講:「目前自然生態的環境保護是一種因果循環」,其實一點兒也不錯。
我們既然了解一切都是靠因和緣而生的,所以一切都沒有自己的體性,都是靠因緣而成為這個樣子,或者靠因緣而成為那個樣子。例如塑料原料由于模子的大小不同,而成為家庭用具,或成為工業用品,或是成為建筑材料!妇墶沟牟煌,就好比工廠里的設備、管理人員的素質不同,所以作為產品的「果」就不一樣了。
可見每一樣東西都是隨因緣而成立的,沒有自己的體性。成立以后又受外圍的影響,使它的質量不斷地改變,終于破壞、消失。消失并不是真的消失,能量的歸于能量,質量的歸于質量;蛘卟煌馁|量分散開來,又去和能夠跟它相應的一些材料結合起來,構成另外一樣東西。
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在因緣的變化之下,成為這個樣子或成為那個樣子,沒有一樣東西有自己的體性。因此佛法說世間一切只要是靠因緣生的,都是「無自性」(沒有自己獨立不變的體性),無自性的本意就是「空性」的意思。
中國佛教因為一、兩千年來已經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大部分的人平常都能談得出一點佛法來,只是不明白世間的真實相而已。所以我們學習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宇宙世間的真實相。要認識這些真實,那就唯有透過緣起法才能解釋世間的一切,才能點破世間的假相,才能讓我們透視假相而得到證悟:它的真實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生滅。
9-3「亦為是假名」
我們正確的認識世間既然都是因緣生的,都是一種假相,就能得到一些結論:
(1)沒有一樣東西是固定的
所以一旦因緣成立以后,它又會去影響別人,也會受別人影響,然后不斷的變化,所以沒有固定的、永恒的「果」。這種「諸行無!沟牡览,我們雖然也能講給別人聽,安慰別人世間是無常的,事實上真的有一件重大事情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是放不下的。為什么?因為「諸行無!故悄愕脕淼闹R,不是你的正見。
你只不過是耳朵聽一聽,或是自己觀察世間,體會到「無!,并沒有從緣起法去深刻的思惟,再加以深入的觀察,然后對這種見地做一種肯定:肯定世間在緣起法、因果定律之下,從有到無,從生到滅,從生到死,必然是無常的。我們學佛不要學別的,先能夠把這種正見培養起來,你才有可能解脫。
平時偶而講一講「世間無!,怎么能構成你的人生觀呢?必須時時刻刻去思惟「諸行無!。為什么?一切都是緣起的?恳蚓墡佣F起,依因托緣而生起,叫做「緣起」。既然是靠因緣而現起,就不是自己現起,就不是自己生,就不是自己有,就不是自己成的?隙ㄟ@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無常的。在無常之下,我們為什么要執著權力、地位呢?
你有執著、有貪求,有求則苦,無求乃樂。有求就害怕「求不得」的痛苦,有求是一種顛倒的虛狂妄取。世間是不真實的,你為什么一定要追求?這叫盲目的追求。得到權力,你又能夠怎么樣?過幾年不是還要換人嗎?學佛能夠正確的觀察緣起法,就能夠正確的認識世間的無常相,才能真正放下權力、名位、和欲望。
能放下,你就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態。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態,就是「自在」。能夠對緣起法做如是觀而得到自在,這個人就叫做「觀自在」。各位想要自在嗎?唯有觀察緣起法!緣起法是解脫生死、當下自在的不二法門,這是佛陀證悟的。
(2)每一樣東西都沒有獨立的個體
每樣東西那里有一個獨立體?「我」的定義是「能夠主宰,能夠獨立」的。以人來說,包含了物質與精神兩部分。物質又分為「地、水、火、風」;精神又分為「受、想、行、識」。以眾多的精神體和物質體結合而生,簡單的說,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眾的和合,叫作「眾生」。
所以「人」并沒有實在的個體。一旦死了,「地、水、火、風」各歸各的,「受、想、行、識」回歸到這個識,繼續附著在下一個名色(注:精神與物質),成為另外一個個體,繼續再投胎轉世!缸R」只不過是我們身、口、意的行為從「質量」轉換成「能量」的無量無邊的記憶力,所以它是緣起法,是不真實的。
能夠觀「諸法無我」,對世間的欲樂--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及男女情欲,就能慢慢轉淡、慢慢放下,現生就能在五欲、情欲方面得到解脫自在。
9-4「亦是中道義」
在經典里頭,像 《般若心經》最先告訴我們的是觀照的方法,觀照一切是緣生的,它體性是空的。地、水、火、風沒有真實,所以組成的「色」就沒有真實。它的體性是空的、是無自性的。觀察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它的當體沒有自性,無自性就是空。所以「空」是從物質當體去觀察出來的,這就是「中道」思想。
現代物理學說是電子、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原子,不同數量的原子構成不同型態的東西,產生不同的功能,所以它的名稱也不同。一切隨因緣成為這樣,成為那樣,而有不同的形狀、大小、體積、功能、作用。所以世間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的假相,都是虛妄不實的。
「緣生的」就是物質的現象,「體性是空的」就是它的真實相。所以色和空是相同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能夠透視它的虛妄不實,當下就能認識它的無自性(注 :沒有獨立不變的體性)。因此知道假相的「現起、存在、變化、消失」不是真實的,并沒有永久不變的生滅現象,所以《心經》把它叫作「不生、不滅」。
就好象虛空一樣,不管烏云、白云怎么現起、怎么消失,對虛空并沒什么影響。這個沒有變動的「虛空」可以勉強譬喻成我們的「真實相」或「空性」。虛空并沒有動搖,虛空并沒有生滅,虛空并沒有垢凈。所以一切法的真實相里,是不生不滅、是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種體悟就是「涅盤」的境界。只是用「寂靜」來形容「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等種種變化的不真實而已。
透過緣起法來認識世間的假相,就能夠進入到世間的真實相。觀一切法即是緣生而無自性,就是見到一切法的法性,所以「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個「見性成佛」也就是我們參禪、明心見性的最終目標,也是皈依三寶里的「皈依法」、「皈依涅盤」的最終目標。
學佛的最高層次就是皈依法,皈依涅盤。涅盤是一切法的真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要先不斷從緣起法來觀察世間,培養「諸行無!、「諸法無我」這樣的見地。慢慢的一方面得到解脫自在,一方面對世間毫無貪戀,而逐漸與涅盤的真實相相契合,進入「涅盤寂靜」的境界。
有了這種心意識的見地,就是正見的「成就」。這對解脫生死來說,是真正的「出離心」,出離三界、出離五欲、出離世間法而進入「出世間法」。
9-5斷除生死的過程
從緣起法來觀察,解脫生死是有可能的。前面跟大家講過,由于六根接觸六塵,緣「觸」而有感「受」,緣「受」而生起「愛」著,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生」,緣「生」而「老死」,緣起法的「流轉門」就是這樣下來的。
現在回觀「還滅門」,六根接觸六塵時起了「出離心」,不貪戀世間,所以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盡則一切痛苦皆除,因此得大解脫,得大涅盤。
大家要有這樣的知見,這就是正見。從大乘佛法來說,這叫「般若的空性智慧」,能夠觀一切法空。為什么?觀察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都是緣生無自性的。
語言是透過思惟才有的。心不平則鳴,有意見一定是有「接觸,感受」以后,才會想象、分析,得到概念而成為語言。因此語言是緣起法,是無自性的。心念的思惟一定也要透過六根的接觸,才會有思惟分別,所以思惟也是緣起法,也是無自性。身體的任何動作也是一定都跟外境有因緣,才會有動作。
所以,所有的語言相、文字相、心念相、世間一切相,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都是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認識它的實在體性,就知道一切是假相,一切的本來是不生不滅,就不會加以虛狂妄取,不采取行動就不會繼續造業。
沒有造業,再加上定力的培養,業的這股潛在力量就不會形成一種沖動力來引導我們投胎轉世。所以認識世間的真實相,叫作「般若智慧」,又叫作「明」。原本我們認為世間是實實在在的,叫作「無明」。以空性慧的「明」來對治虛狂、妄取、顛倒的「無明」,這樣子我們自然有解脫生死的可能。
大家對世間的一切要作如是觀察。為了要培養這樣的一個觀念,就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作你的話頭,作為你的疑情也可以。常常參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么?緣生無自性。就是這樣子。
你能夠經常地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種不實在相,經常作為你參究的話頭,甚至成為你的口頭禪,一樣能構成對外境的一種自在、解脫的力量。這樣子成為你的口頭禪、或是思想的一部份。而當禪定的力量慢慢地達到「近分定」、「未到地定」,或是能夠達到「根本定」更好,自然會引發空性的無漏智慧。
以這樣空性的無漏智慧,來觀察世間無自性的一切假相,就是以「無分別智」觀察世間的「無分別境界」。最后契入時,全體脫落,得到內在的超越,這就是達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證悟境界。因為能觀的智慧是無自性的,所觀的境界也是無自性,契入成為一體,所以叫作「無智亦無得」。
大家今天開始,了解緣起法以后,你就要懂得徹底的放下。人生最后是一無所有的,「千間房屋一張床,家財萬貫三餐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世間一切亂紛紛,最后是不了了之。你能夠帶走什么呢?放下吧!真能放下,才能真得解脫。大家參話頭也可以,觀空也好,繼續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