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基法師:恭逢唐慈恩宗窺基法師紀念日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農歷11月13日 恭逢唐慈恩宗窺基法師紀念日
稽首離性相 心言本空寂
常住真三寶 及我親教尊
理趣甚深法 非我所能贊
今依尊智悲 加持力故說
2008年12月10日(農歷十一月十三日)恭逢唐慈恩寺窺基法師紀念日。
窺基法師,是玄奘三藏的高足弟子,俗姓尉遲,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后人稱為窺基。京兆長安人,生長于貴族武官家庭里。十七歲時,正式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復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并應選學習五印語文,這時他年二十三歲。二年以后,即應詔參預譯經。從此,他一直跟著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專事撰述。玄奘在印度就學于那爛陀寺戒賢三藏,對繼續發揚龍樹、提婆學說的無著、世親,及其后繼者陳那、護法之學,均親所稟受,回國以授門下,各有專弘。窺基組織師說,廣制諸疏,加以發揚,對于法相唯識之學,尤其精辟獨到。玄奘逝世后,學人多認窺基為玄奘的繼承者,講習取為準據,成為奘門的權威,為國內外同所景仰,后遂成為慈恩一宗。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
窺基法師
(632—682)
生平事跡
大師字道洪,又稱慈恩大師,唯識宗的實際創立者。
大師是玄奘的高足弟子,俗姓尉遲,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后人稱為窺基,京兆長安人。他生長于以武功受封的貴族家庭里;父親尉遲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封江油縣開國公。窺基出身將門,少習儒經,善于屬文。九歲喪母,平時常感孤單,漸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唐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玄奘游印歸來,回到長安,從事于傳譯事業,并很注意物色、培養傳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窺基,見其眉目秀朗,舉止大方,便有意度他為弟子,親自去和他的父親商量,得其允許。但因為窺基出身貴族,出家須經手續,直到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年)十七歲時,才正式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六五四年),復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并應選學習五印語文,這時他年二十三歲。二年以后,即應詔參頂譯經。從此,他一直跟著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麟德元年(六六四年),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專事撰述。以后曾有一段時間,在他的祖籍附近游歷,沿途仍講經造疏,從事弘化。他還曾在五臺山造玉石文殊像,寫金字“般若經”。永淳元年(六八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塋隴。后于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年)七月啟塔荼毗,遷入平原新塔。
思想著作
窺基出家并參與玄奘的譯經事業,皆為奉詔行事。玄奘譯出瑜伽學系的典籍,為成立唯識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真正成為一個宗派,應歸功于窺基的努力。
窺基隨侍玄奘參加譯場,前后九年,據《開元釋教錄》記載,玄奘譯籍中標明窺基筆受的,有《成唯識論》十卷、《辨中邊論頌》一卷、《辨中邊論》三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識論》的翻譯。這是一部解釋世親所造《唯識三十論》而屬于集注性質的論書,是中國傳譯瑜伽學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親造《三十頌》時,沒有造釋就去世了,后經親勝、火辨等諸論師相繼作釋。玄奘在印度,將著名的十大家的注釋都搜集了回來。開始翻譯時,擬將十家注釋各別分譯。但不久,窺基就向玄奘建議:將十家的注釋糅合起來,成為一部,作出定解,以免后人無所適從。玄奘同意他的建議。窺基自己說這一部譯典是“商榷華梵,甄權重輕,陶甄諸義之差,有葉一師之制”。對于十家疏義,采取了護法的注釋為主,加以抉擇組織。這種糅譯的體裁是窺基獨創的,他在《唯識樞要序》里說:“雖復本出五天,然彼無茲糅釋,直爾十師之別作,鳩集尤難,況更摭此幽文,誠為未有”?梢娝麑τ诒菊摰淖g成,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段ㄗR二十論》,原有后魏瞿曇般若流支和陳真諦的兩種譯本。窺基《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說:“今我和上三藏法師玄奘佼諸梵本,睹先再譯,知其不閑奧理,難具陳述……基受旨執筆……刪整增訛,綴補紕闕,既睹新本,方類世親”。這段話是他對于佛典新、舊譯本優劣的總評,也說明了新譯是從那些方面來校正舊譯的。
他的著述極多,在歷史上有“百本疏主”之稱。
現根據有關資料,抄錄其現存某些著述的名稱和卷數如下:
史載玄奘三藏譯籍中由窺基法師筆受的典籍
成唯識論(10卷)〖唐玄奘譯〗
辯中邊論頌(1卷)〖唐玄奘譯〗
辯中邊論(3卷)〖唐玄奘譯〗
唯識二十論(1卷)〖唐玄奘譯〗
異部宗輪論(1卷)〖唐玄奘譯〗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3卷)〖唐玄奘譯〗
窺基法師著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3卷)〖唐 窺基撰〗
金剛般若經贊述(2卷)〖唐窺基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2卷)〖唐窺基撰〗
妙法蓮華經玄贊(20卷)〖唐窺基撰〗
阿彌陀經疏(1卷)〖唐窺基撰〗
阿彌陀經通贊疏(3卷)〖唐窺基撰〗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2卷)〖唐窺基撰〗
說無垢稱經疏(12卷)〖唐窺基撰〗
金剛般若論會釋(3卷)〖唐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唐窺基撰〗
成唯識論述記(20卷)〖唐窺基撰〗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唐窺基撰〗
唯識二十論述記(2卷)〖唐窺基撰〗
辯中邊論述記(3卷)〖唐窺基撰〗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2卷)〖唐窺基注解,明 普秦增修〗
因明入正理論疏(3卷)〖唐窺基撰〗
大乘法苑義林章(7卷)〖唐窺基撰〗
等共43種,現存31種。
窺基的著作,善于提綱挈領,建立體系,如《法苑義林章》七卷,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義都歸納起來,抉擇貫通,細至一字之微,也有專章分析,如《法華為為章》把《法華經》中所有“為”字歸納起來,得出平聲“為”有九訓,去聲“為”有三訓,表現出他所提出的“示紀綱之旨,陳幽隱之宗”的特征。他不但通達聲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縱橫立破”,他的著述內也常常表現運用因明以立說的傾向。要了解玄奘的學說,現在所可依據的,最主要的就是窺基這些著作。
法脈流傳
玄奘在世時,中國佛學的瑜伽學說盛極一時,但在窺基以后,華嚴、天臺、禪宗漸次興盛。華嚴宗反對三時判教,天臺宗反對五種姓之說,禪宗不重文字、排遣名相,也立于相反的地位,法相唯識之學就逐漸消沉下去。再經過天寶以后的兵亂,唐武宗的滅法,窺基著作在其時就佚失了一部分。
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內廷出所藏窺基著作十四種,四十三卷入藏刻版。
《金藏》曾據以復刻,元代的《弘法藏》原由《金藏》留在燕都的遺版蛻化而成,所以《至元法寶勘同錄》上仍見著錄。
明代刻藏以南方通行的《磧砂藏》為據,未及搜羅,因而散佚失傳,后人講習失所依據,此學遂終于寥落。
窺基一傳弟子慧沼,再傳智周,均能繼述闡揚。智周弟子有新羅智風、日本玄昉等,于第八世紀初并將窺基著述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法相宗。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從日本搜羅得慈恩宗著作多種,次第刊行,重加整理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