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基法師:玄奘高足 百部疏主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明代五臺山著名高僧鎮澄法師在所撰《清涼山志》卷三“高僧鼓行”中云:“傳載高僧者,所以彰夫清涼寶山,實陶化圣賢之域。自佛法入中土,凡能出塵體道,以極佛化者,稱高僧!裰d,凡有二焉;蚓眉褎俚,道著清涼;驎喝肫澤,感通大圣。參而錄之,以冀后之住清涼者,見賢而思齊焉!碧拼Q基法師,便是“出塵體道,以極佛化”,“暫入茲山,感通大圣”的著名高僧。
一、顯赫享世
窺基(632~682),俗姓尉遲,京兆長安人,因為他在著述中常常題名基,或者大乘基,于是后人稱他為窺基法師。窺基法師生長于一個以武功賜爵的顯赫貴族家庭中。他的祖父名蔚遲懿,封寧國公。父親蔚遲敬宗,“六軍鄉宵之職,曾任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并封江油縣開國公。他的伯父是唐代名將蔚遲恭,字敬德,《廣清涼傳》說他為“唐初總管,武略冠古,聲名蓋代”。尉遲敬德,隋大業末,“從軍于高陽,討捕群賊,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焙髞韯⑽渲芷,以為偏將。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起兵討伐武周,時尉遲恭因守介休,太宗派人勸喻,尉遲恭遂舉城而降,歸順唐太宗。一次李世民狩獵,被王世充的軍隊包圍,尉遲恭曉勇善戰,不僅救太宗出重圍,又率兵大敗王世充,故深得太宗信任,“特賜金銀一篋,此后恩眄日隆!辈⒓恿随倝焊]建德、劉黑闥起義軍的戰爭。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爭位,尉遲恭協助李世民奪取帝位,親弒太子和齊王,建立了汗馬功勞。到了論功行嘗的時候,尉遲恭與長孫無忌為第一,賜絹萬匹,并將齊王府全邸并所查封的財幣器物,全部賜予尉遲恭。貞觀六年,尉遲恭拜右武侯大將軍,賜爵吳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戶。后突厥入寇,授徑州道行軍總管以擊之。貞觀三年,出為襄州都督。八年,累遷同州刺史。十一年,封建功臣為代襲刺史,冊拜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后又歷任娜、夏二州都督。貞觀十七年,授開府儀同三司令朝朔望,尋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形于凌煙閣。尉遲恭晚年“篤信仙方,飛煉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臺,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這些新、舊《唐書》都有較為翔實的記載。
這樣一個聲勢顯赫,武功蓋世的家庭,當然對窺基法師會有一定影響。窺基法師雖然系將門之子,然而他從小便在老師的指授下,勤奮地專研儒學經書,并且善于屬文。本來象他這樣的家庭環境和自身條件,完全可能后來走入仕途或文章博學之科,但是他卻出家遁入空門,這主要是由于下列三種因素在起作用。其一,他的伯父尉遲恭雖然武功蓋世,深得太宗信賴,但為人卻耿直暴躁,而且居功自傲,有一次太宗設宴招待群臣,他因名位排在別人下首而出言不遜,甚至大打出手,幾乎將別人的眼睛打瞎,惹得太宗很不高興,并說看來漢高祖劉邦謀殺韓信等功臣,過錯并不在漢高祖,而在大巨們自己身上。這就等于是給了尉遲恭一個嚴厲的警告,說你再要胡鬧,一切后果都要你自己負責。后來尉遲恭又和朝內宰輔大臣發生矛盾,結果被排斥出京城,出任外職,并且漸漸失去了太宗的信任。所以他看透了官場炎涼,晚年漸漸篤信仙術,十六年不與外人交通。尉遲恭的思想變化,對幼年的窺基法師不能說沒有一定的影響。其二,窺基法師九歲喪母,在貴族大家庭中,他失去了唯一的母愛便失去了保護者,經常處在叔伯兄弟們的冷遇和仆役們的白眼之中,所以平時常常感到十分孤單,對貴族家庭和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極為不滿,因而漸漸地對追求功名地位產生了厭惡情緒,很早便有了出家的志向。其三,唐代中國佛教的發展比較迅速,特別是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玄類大師從印度游學回到長安后,積極宣傳佛教教義,大量翻譯佛教經書,并且十分注意、堵養譯經傳法的人才,帶了不少的徒弟。再加上唐太宗、高宗、武則天、玄宗等封建帝王的提倡,佛教在中國漸漸成為顯學,信奉佛教的人漸漸增多,勢力也越來越大,正如元好問所說:“佛法之入中國,至梁而后大,至唐而后固,寺無定區,僧無限員,四方萬里,根結盤互,地窮天下之選,寺當民居之半,面其傳特未空也!边@就從客觀上和主觀上為窺基法師的出家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使他終于成為中國佛教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高僧。
二、玄奘高足
玄奘,俗姓陳,本名陳祎,河南洛州侯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境)人。他大約生于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六〇〇年),少年時代因為家境貧寒,便跟著二哥長捷法師住在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十一歲時就熟悉了《法華》、《維摩》等佛經教義。十三歲時就在洛陽被破格入選,度為僧人。其后他轉益求師、四海游方,先后去過長安、成都、江東,足跡遍及荊州、淮海、趙州、揚州等地,曾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聽室遇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從道深學《成實》,聽惠體講《雜心》和《攝論》,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鉆研《俱舍》、《攝論》、《涅槃》,不久即究通諸部,聲謄大著。在各地的游方及聽講過程中,玄類覺得各家關于佛經的解說差異甚大,特別是對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的說法極不統一,于是決心去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求法。
貞觀三年,災荒連年,朝廷準許僧俗四出就食。玄奘便動身酉行,到達蘭州,繼而潛行抵達瓜州,并且在胡人西槃陀的導送下夜渡瓠顱河,只身冒險通過玉門關外五峰,度莫賀延沙磧,到達伊吾。后來又在高昌王麴文泰和葉護可汗遣使陪送下,順利經過酉域笯赤建等十國,翻越大雪山,進入北印度境內。在印度他度過了十五個春秋,隨處遇著高僧大德,就居停參學,廣博地學習了印度佛教的各種經藏,并著有《會宗論》和《《制惡見論》,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并被給予“大乘天”和“解脫天”的尊稱。貞觀十九年正月,玄類回到長安,接著去洛陽會見了唐太宗,唐太宗要他根據游歷所見,編撰西域傳,于是玄獎便召集各地名僧二十多人,在長安弘福寺組織了規模完備的譯場,開始翻譯佛經。他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記》,創譯《菩薩經》、《瑜伽師地論》、《大般若經》等大部分經卷。他從住弘福寺開始翻譯,到最后遷住玉華宮,中間歷時十九年,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并將中國的《老子》等譯成梵文,流傳于印度。玄奘對梵文的造詣精深,所以他所譯的經籍,名相的安立、文義的貫練,莫不精確異常,而且矯正了舊譯的訛謬,開辟了中國澤經史上的一個新紀元。從玄類翻譯和傳播的學說來看,當時印度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都由他全部譯出,傳入中國了。他的有系統、有計劃的翻譯,可以說是綱舉目張的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后印度佛學的全貌。至于他在講學中所闡揚的“理佛性”和“五種姓”之說,在中國佛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成為后來慈恩一派創立的根本典據。
玄奘法師的門人弟子很多,參加譯業的僧人也大都從他受業。他最著名的弟子有四人,即神昉、嘉尚、普光、窺基,世稱玄門四神足。而最受玄奘器重并繼承了玄奘法系的弟子,便是窺基法師。
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回到長安后,向唐太宗請旨翻譯印度佛經,得到準旨后,便由朝廷供給所需,住在長安弘福寺從事傳譯經籍事業。玄奘不僅召集各地名僧相助,而且很注意物色人才,培養傳法的弟子。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長安街上,玄奘遇見了年僅十五歲的窺基。他見窺基眉清目秀,舉止大方,而且博學多通,才思機敏,便有意度他為自己的弟子,并親自去窺基的家中,和窺基的父親尉遲敬宗商量。由于窺基出家的決心十分堅定,再加上玄奘在當時的長安名聲很大,可能還得助于尉遲恭的支持,父親終于同意窺基出家。但是,由于窺基出身貴族,而貴族子弟出家必須經過一定的手續,所以直到貞觀二十二年,窺基十七歲的時候,才正式舍家受度成為玄奘的弟子。從此,窺基便常侍玄奘左右,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日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六五四年),復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并應選學習五印語義,二十五歲時,學業完成,即應詔參預譯經,并一直跟著玄類參加了慈恩,西明、玉華等處譯場,隨處受業,成為玄奘最得力的譯經傳法助手。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玄奘在玉華宮譯場染疾圓寂,譯經事業中途輟止。窺基便又回到大慈恩寺,專心精一地從事撰述,闡揚佛經理論和玄奘的佛學思想。
三、百部疏主
窺基自二十五歲時隨侍玄奘參加譯場,前后九年,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
之稱。宋釋延一修《廣清涼傳·高德僧事跡》云:“大唐三藏有四弟子,基(窺基)、光(普光)、昉(神昉)、測(圓測),故今疏主即其一焉。三藏西域取經既回,圓教大乘,創流東土。將圖普利,必籍周林,法苑所推專歸疏主。至年十七,遂予緇林,特奉明詔為三藏弟子。疏主專受大乘三藏秘訣,三藏以為廣濟群品莫大于弘宣,傳付有歸,受命著述,制《法華》、《唯識》等疏一百余部盛行于世!边@就是窺基號稱“百部疏主”的來由;蛘咭灿蟹Q窺基為“百本論師”的,如明釋鎮澄在《清涼山志·窺基法師傳》中所說:“基童時,依玄奘披剃。永徽甲寅,年方十七,帝特旨度基沙彌為大僧,入慈恩寺,參譯一切經論。過目成誦,義亦能解。從奘師受《瑜伽》、《唯識》宗旨。法相大乘,至基大振。著論凡百部,時號‘百本論師’!
窺基法師所譯著的經論,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他隨玄奘參加譯場時,在玄奘的親自指授下和其他僧眾弟子合譯的經論。另一部分則是他在玄奘去世后,自己獨立完成的著作。根據《開元釋教錄》所記載,玄奘譯籍中標明由窺基參與親自筆受的經論,大約就有幾十卷,如《成唯識論》、《唯識二十論》、《異部宗輪論》、《阿毗達磨界身足論》、《辨中邊論》、《辨中邊論頌》等等。窺基白己的著作,共有四十三種,他所注疏的經論,大都參用玄奘的譯本,然而也有參用其他譯本者如《勝貧》、《彌陀》、《彌勒》、《法華》、《金剛般若》等。此外,尚有一部分述記,如《唯識二十論述記》、《或唯識論述記》、《雜集述記》等。
窺基對玄奘所傳的唯識學尤有領會,在翻譯《成唯識論時》,他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冻晌ㄗR論》是一部解釋世親所造《唯識三十論》的經論,屬于集注性質,是我國佛教界傳譯瑜伽學一本十支中的最主要的一支。世親是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他起初研學小乘,作《俱舍論》等,后來歸依大乘,又造《唯識論》等大乘論,是印度佛教史上影響頗大的僧人。世親造《唯識論三十頌》時,由于健康原因,沒有來得及造釋就辭世了。后來印度僧人親勝、火辨等名家論師相繼對這部經論作了注釋,使它成為印度佛教中影響很大的一部經論。玄奘大師在印度游學的時候,曾對唯識論的學說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并且搜集到了當時最著名的十大家的注釋,帶回了中國。在開始翻譯這部經論時,玄奘原計劃仍將各家注釋分別譯出,單獨成卷。窺基在研究了十家往釋后,認為各家對唯識論的注釋都有特點,而且有的差異較大,如果分譯各家注釋,單獨流傳,難免會造成有的專主一家之說,不能把握唯識論的全貌,甚至以偏概全,以陋為廣,歪曲唯識論的觀點,造成互相牴牾,產生偏見,以至互相辨難,使后人無所適從的局面。于是,他便向玄奘建議,將十家的注釋結合起來,統編為一部,然后參考各家之說,對原著作出正確的定解。這種譯經的方法類似于古籍《諸子集成》、《楚辭集解》的辦法,然而在譯經中卻是獨創。玄奘覺得窺基的建議很有道理,便欣然采納了他的意見。在具體翻譯和作出定解的過程中,對于十家的疏義,也不是平分秋色,簡單的譯錄,而是以護法的注釋為主,加以抉擇組織,取各家之長,作出較為可信的解釋。所以窺基自己曾說這是一部“商榷華梵,甄權重輕,陶甄諸義之差,有葉一師之制”的譯典。在《唯識樞要序》里他又說:“雖復本出五天,然彼無茲糅釋,直爾十師之別作,鳩集尤難,況更摭此幽文,誠為未為!笨梢娝诜g這部經論時的艱苦勞動和獨創精神。
窺基在參譯經論時,由于他對這些經論很注意研究,務求體會微言大義,所以對舊譯多有校正。如《唯識二十論》,我國原有后魏瞿曇般若流支和陳真諦兩種譯本,窺基在玄奘的指導下,對舊譯本作了校補,從而譯出了新本,《在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中他說:“今我和上三藏法師玄奘校諸梵本,睹先再譯,知其不閑奧理,難具陳述……基受旨執筆……刪整增訛,綴補紕闕,既睹新本,方類世親!笨梢娦伦g本比舊譯本更加符合原著的本意。窺基的注琉,很多是在玄奘親自指導之下寫的,在撰述中遇到疑難時便隨時向玄奘請示,如《成唯識論述記自序說:“凡茲纂敘,備受指麾!薄段ㄗR二十論述記自序》亦云:“我師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隨翻受旨,編頭述記!庇捎谒J绦首笥,隨處受業,多聞第一,而玄奘在印度所學的微言大義,又是在譯經期間,通過每“黃昏二時講新經論”,“譯僚僧伍競造文疏,筆記玄章并行于世,的方式流傳。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別人所無法得到的,正如窺基在《雜集述記·歸敬頌》中所云:“微言咸絕杳無依,隨昔所聞今述記!边@些述記,大體上包羅了玄奘學說的主要內容,記錄了許多“絕杳無依”的佛理,所以也是道著了玄奘佛學思想的真諦。
窺基法師的著作,自成體系,往往善于提綱掣領,有獨到之處。比如他在《法苑義林章》著作中,將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的不同法義加以歸納,抉擇貫通,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至一字之義,也有專章論述。表現了“示紀綱之旨,陳幽隱之宗”的特點。窺基不但通曉聲明的規律,而且精通因明學說,因而在他的著述內經常地表現出運用因明學立說的傾向。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窺基不僅繼承了玄奘的學說,而且能夠發揚弘大。玄奘大師在去印度游學之前,曾遍歷洛陽、長安、成都、江東等處參訪術學,精心細研并且對于《俱舍》、《成實》、《雜心》、《攝論》等許多經論都具備了相當精深的造詣,譽滿京師。在印度居留的十五年間,為了察究佛學的底蘊,他更是以極大的努力,隨處受業,廣求博學,演講經義,獲得了更加淵博的學間;貒院,他主譯了許多重要的經典,如《瑜伽》、《般若》、《俱舍《婆沙》、《因明》、《雜集》等等,包羅的范圍很廣泛。玄奘學說的要點,是折中于總賅三乘教學的《瑜伽師地論》,并以此貫通其他學說。他在印度主要就學于那爛陀寺的戒賢三藏,親所察受了龍樹、提婆學說的無著、世親,以及其后繼者陳那、護法等人的學說,頗為精專;氐介L安后,又親授門人弟子,使各有專弘。而窺基對于法相唯識之學,尤其精辟獨到。并且能夠組織師說,廣制諸部注疏,對發揚玄奘的學說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他所撰《成唯識論述記》,成為后世治此學者所奉的圭臬。他釋《瑜伽》有《略纂》,解《雜集》有《述記》,弘五姓說有《法華玄贊》,詳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經論都有《疏》或《記》這些著作發揚了玄奘的學說,所以要了解玄奘的學說,現在所可依據的,最主要的就是窺基的著作。玄奘逝世以后,學者多以窺基為玄奘的繼承者,講習取為準據。成為奘門的權威,為國內外同所景仰,并建立了“慈恩”一宗,在中國佛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四、棲住五臺
窺基法師一生,主要是專精一致的從事譯經撰述事業,所以他外出游方的活動較少,大約在玄奘逝世后不久,他曾有一段時間到他的祖籍附近游歷,沿途仍講經造疏,從事弘化。大約在唐高宗李治永隆年間(公元六八〇年),窺基法師曾由長安大慈恩寺即今西安市大雁塔所在地啟程,東渡黃河,經漁關,過蒲州、歷平陽、游太原、臨忻州,而后至五臺山。據《廣清涼傳卷下·高德僧事跡十九之余》云:“又于三藏大師終后數年,來游五臺山,禮文殊菩薩,于華嚴寺西院安止。法師常月造彌勒像一軀,日誦菩薩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感通之應,綽然可觀。又復親書金字《般若經》畢,有神光瑞云縈拂臺宇,輝耀函笥,曰:‘我無堅志,靈應何臻’后游山訖,旋之京師慈恩寺!庇謸肚鍥錾街尽じQ基法師傳》云:“永隆中,基來游臺山,棲托一載。有詔旋京!睆囊陨喜牧,可以看到,窺基法師到五臺山后,住在華嚴寺西院,他在五臺山住了一年的時間,這期間他不僅為五臺山塑造了十幾尊彌勒像,而且親自書寫了金字《般若經》一部。他還和五臺山的僧人們建立了較深厚的感情,使五臺山的僧侶們得到了不少教喻和啟迪。
窺基離開五臺山的原因主要是“有詔旋京”,就是說朝廷有詔書,請他返回京城長安。另外大概還有健康的原因,不然就不會有“法師極緣殆盡,何不就終于此妙”的說法了。實際上,窺基法師在返回長安的第二年,即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就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了,年僅五十一歲。同年十二月四日窺基舍利葬于長安樊村北渠,靠近玄奘瑩隴。后于文宗太和三年七月啟塔茶毗,遷入平原新塔。窺基死后,唐高宗曾為他“御制像贊”,表示對這位佛教大師的傷悼。五臺山的僧人為了紀念這位高僧,曾在中臺頂塑造了釋迎、文殊、普賢的玉石塑像,惜后來在唐武宗會昌五年滅法時就毀壞了。
中國佛學的瑜伽學說,玄奘在世時,曾盛極一時,然而在窺基之后,華嚴、天臺、禪宗漸次興盛。法相唯識之學也就逐漸消沉下去。后來又經過天寶末年的安史之亂,唐武宗的滅法毀寺,窺基的著作就佚失了一部分。以后金朝的《金藏》曾依據朱仁宗天圣初年內廷所藏窺基著作十四種、四十三卷入藏刻版加以復刻。元代的《弘法藏》義以《金藏》留在燕都的遺版蛻化而成,所以《至元法寶勘同錄》上仍見著述。但是到了明代刻藏以南方通行的《磧砂藏》為據,未及搜羅,故而散佚不存,此學終于寥落沉論,幸有窺基再傳弟子智周的弟子日本玄昉等,于八世紀初并將窺基著述傳到日本,創立了了日本法相宗。我國佛教界學者,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日本搜羅得窺基法師著作多種,次弟刊行,才失而復得,為佛學界研究窺基的學說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