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凈空法師講述 邱淑真居士整理
◎前言
《六祖壇經》為六祖大師三十七年所說法要的總結,言簡義豐,電臺廣播受時間限制未能細說,只做簡介。此次播講著重于經意的發明,為了節省時間,經中名相術語及人名地處不能詳述指明。各地佛經流通處皆有此經注解本,可自參考。我們播講此經目的,是希望社會大眾對佛教有個正確的認識。而佛門四眾同修,由于六祖的開示,可以獲得修學綱要,成就無量功德。
◎經題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是本經經題全文。一般習慣略稱‘六祖壇經’,或者‘壇經’。這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教誡僧徒四眾的語錄,后人尊稱為‘壇經’。
經題可分為五段來介紹。第一段,‘祖師’。他的道德、學問、行事,為后世所宗仰、師法者,才能稱為祖師;創立宗派、教誡一方者,也可以稱為祖師。釋迦牟尼佛傳法給弟子摩訶迦葉,是為佛教禪宗初祖。傳到二十八代-菩提達摩,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初祖。達摩傳慧可為二祖,慧可傳僧璨為三祖,僧璨傳道信為四祖,道信傳弘忍為五祖,弘忍傳惠能,是為第六代祖師,通稱六祖。第二段,‘大師’!端慕虄x集注》云:‘大師者,群生楷范!惰べふ摗吩疲骸芑瘜o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曰:為摧滅邪穢外道、世出世間,故名大師!顿Y持記》云:‘大師者,即天人之師;佛十號之一!瘡倪@些定義看,唯有佛能稱為大師。但是在后世,禪宗、凈土宗之僧徒,也尊稱其祖師為大師。第三段,‘法寶’。諸佛菩薩所說的妙法,至理可尊,猶如世間之財寶為人所珍愛者,通稱為法寶。第四段,‘壇’。封土而高之,稱作壇。這個‘壇’,原來是劉宋時代,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所建立,并且他立一個碑,碑上刻有預言,言后有肉身菩薩于此受戒。梁武帝時代,智藥三藏在此壇旁邊種植一棵菩提樹,也預言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薩于此樹下開演上乘佛法,廣度無量眾生,是真正傳佛心印的法主。一百七十年之后,惠能大師果然在這個壇落發,出家受戒。但是六祖說法也是隨緣,哪個地方有請,他就到哪里去,不一定是在這個壇畔菩提樹下而說。然而,為了紀念這個壇的緣故,后人集祖師一生所說法語,總稱為《法寶壇經》。第五段,‘經’字!洝钟小灁z常法’四個意思。言說文字,含載永恒不變的真理法則,而能為九界眾生遵循,得以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者,就稱為經。合起來講,這一本就是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所說的語錄,后人敬稱為《壇經》。這是經題大意。
六祖惠能大師,俗姓盧,父親名行韜,母親李氏。六祖生于唐朝貞觀十二年二月初八,廣東新興縣人。大師三歲時父親過世,家境清寒,沒有機會讀書,是個不識字的人。但他聽人讀誦,就能悟知其中義理,不但解悟且是實證,是聞、知、證同時;換言之,他同時具足三學、三慧,與世出世間先知先覺、大覺圣哲相契合。大師于三十七年教學中,實則是將世出世間的圣學發揚光大。圣學是真正自覺的學問,后世學者徒慕圣學,然不得其門而入。六祖的教學深入淺出,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一一法門,具足無量妙義,一一妙義,發揮諸佛無量妙理!度A嚴經》云:‘即彌勒樓閣中,即普賢毛孔中,善入者即同善財,于一念間圓滿功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ㄔ缸x誦受持者,共入華藏大圓覺海,續佛祖師慧命,負起普救眾生的大責大任。
《壇經》開頓教之門,五宗之所自出,流通一千三百多年,遍及海外。是以版本很多,丁福保居士所見到的就有十多種,其中被后人所篡改處很多。我最初看的是丁福保箋注本,以后也曾經見過七種不同版本,其中以《普慧大藏經》曹溪原本最善。此次宣講,依曹溪本為主,并參考流通本及敦煌本。
六祖二十四歲接受五祖忍大師衣缽,三十九歲出家受戒,說法利生三十七年。六祖將示寂時,指示門人法海等,說:‘吾于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鶕硕斡涊d,‘法寶壇經’四個字的經題為六祖自己所立。這部經確為六祖一生傳法,由門人所記錄的總結。
◎本經大意
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與正統本幾乎完全相同。正統本分全經為九章,曹溪本多一章‘付囑流通第十’。十章大義,略介如次:
“悟法傳衣第一”,流通本將此章前半改作‘行由品第一’,后半改作‘般若品第二’。這一章正是大師最初于大梵寺一日所說之完整記錄,說明悟入摩訶般若波羅蜜,教人‘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無上法門,以及祖師自己得法、修學的經過,是乃三轉法輪之現身作證轉也。這一篇記錄非常珍貴難得,讀之如見六祖其人,又如親遇講席。此章末后有無相頌十五首,成為頓教修學法要之心傳,應該記取。
“釋功德凈土第二”,流通本改作‘疑問品第三’,內容特別重要,尤其是對今日佛門四眾同修來說。由于我們的社會繁榮,生活水準普遍提高,本省各地大小寺廟林立,無不富麗堂皇,競相斗勝,自以為功德無比。六祖在這一章開示功德的定義,并且指導我們要舍有為功德,修顯自性功德。關于凈土的問答,蓮池大師解釋得很明白:六祖所接引的是上根利智之人,所說的是上上一乘大法,直接教人取寂光實報凈土而舍方便同居,真是慈悲至極!此不是破凈土法門,千萬不可以錯會祖意。本經自此章以下,都是眾門人總結祖師三十七年教學法語,分類纂輯而成,并非一會所說。
“定慧一體第三”,流通本改作‘定慧品第四’。這一章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心傳大本。大師示眾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惑w正是不二法門,是本性頓教。
“教授坐禪第四”,流通本改作‘坐禪品第五’。這一章是宗門修行方法的總綱領,最高的指導原則。不但參禪要明了遵守,就是念佛人也應該記取,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即是上上禪。一切法門欲入一真法界,無不以此為總綱領。
“傳香懺悔第五”,流通本改作‘懺悔品第六’。這一章是講見性成佛,內容有五段:第一段,傳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凈。第二段,教發四弘誓愿。第三段,授無相三皈依戒。第四段,開示一體三身自性佛,令學者悟入。第五段,說無相頌五首,旨在滅除吾人多生多劫所造罪障,罪障消除即是見性成佛。
“參請機緣第六”,流通本改作‘機緣品第七’。這一章列舉十三位門人請益機緣,來做一個教、學、修行的榜樣。正如《華嚴經》善財參學,又如《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皆具足修學的示范作用,正是止于至善的教學,慈悲至極。在這一章中,亦見祖師被機點化、說法利生之大。如法達之于《法華經》,智通之于《楞伽經》,志道、志徹、無盡藏比丘尼之于《大涅槃經》,見祖師指導其大開圓解之妙悟,是依教讀誦的模范。又如青原之‘不落階級’,南岳之‘修證不無,污染不得’,永嘉大師之‘一宿覺’,由此可見祖師指點其悟入不二、親證無生之善巧,是真修行的典型。我們在這一章看到,古大德無論解門或是行門,莫不皆是以悟入為宗。
“南頓北漸第七”,流通本改作‘頓漸品第八’。這一章是對當時禪宗弘揚趨勢的記述,是史實。五祖忍大師傳出兩支,南方是六祖惠能大師,以‘本來無一物’為宗,接上上根人,是名頓教;北方是神秀大師,以‘時時勤拂拭’為宗,接引大乘人,是名漸教。神秀敬佩六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可惜的是,他的門下不服惠能大師傳衣得法。秀大師以祖師獨得‘無師智’曉諭其徒,亦見其師兄弟本無相忌,各依因緣弘化一方,也是我輩后人應當效法的。
“唐朝征詔第八”,流通本改作‘宣詔品第九’,也有改作‘護法品第九’。這一章記載當時朝廷帝王遣使引請供養、請益,師以老疾辭,及其對使者的開示,誠能發人深省。祖師做出一個出家人遠離名聞利養、守出家人本分事的好榜樣。這一章是史實,也是身教。章題改作‘護法’,別具深意,令人省悟。
“法門對示第九”、“付囑流通第十”,流通本將此兩章合并,改為‘付囑品第十’。這一章是六祖教授其門人說法不失本宗宗旨的典范。以三科對十八界,以十八正除十八邪,三十六對天然佛法。但是大法不可以輕心、慢心求,必要至誠感通,因為此經不屬文字,乃是祖意佛心也!畮熡谔珮O元年壬子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這一句以下才是‘付囑流通第十’。這一章是記載祖師付囑傳法的事情,很詳細,尤其以‘真假動靜偈’八首,說出此宗乃是無諍法門。又為本經立名為《法寶壇經》。最重要的,末后說法指出:‘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此乃一乘佛法修證之指南。大師一生示現,也就是一相、一行的修學榜樣。以下說師承,祖祖稟承,道統其來有自,用意很深。祖師最后留別八首偈,曰‘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諸位同修,學佛就是學覺、學悟,覺悟本性。本性之中,妙湛圓寂,圓滿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法界原是一真、一相、一行,奈何眾生自作聰明,知見立知,不悟實相,染著五欲六塵,起無量迷障,沉淪六道,生死流轉,實由于此。佛祖慈悲,西來之旨,教我們頓悟本性,自成佛道。是以迷關未破,萬劫苦修也不能超凡,普愿大家有志同學。
◎悟法傳衣第一
此經第一章,是大師在大梵寺應韋刺史之請,為大眾一天演講的完整記錄,也是一部完整的經,非常寶貴。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于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愿聞法要。
這一段經文,和佛經上的序分相同。這是大師自廣州法性寺,來到韶州曲江縣曹溪寶林寺時,其確實年代,依法海舊序推算,大約是唐高宗儀鳳二年,就是公元六百七十七年的春天。寶林寺就是現在的南華寺。當時的韶州刺史韋璩與他的部屬、幕僚多人,仰慕六祖的道學,特地來到寶林寺禮請大師,到韶州近郊的大梵寺(宋以后改名為報恩光孝寺),在該寺講堂為大眾廣開佛法因緣,演說大乘佛法的精義妙法-摩訶般若波羅蜜法。這八個字,就是當時六祖演講題目,這個題目也是當時大眾們所請求。敦煌本的經題:《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實際所指,當為今經首章。而此八字題目非常重要,因為六祖在黃梅,悟入摩訶般若波羅蜜,成為千古第一人。五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處,六祖言下大悟,悟入自性摩訶般若波羅蜜,自性本來具足,與十方諸佛所悟得者無二無別!υX般若波羅蜜’是古印度語,中文意思是‘圓滿究竟的大智慧’。佛法總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成就圓滿究竟大智就是成佛。讀此章末后一句‘何期嶺南有佛出世’,便是明證。
六祖已悟入、已證得,今韋刺史、同參道友等輩,哪一個不希望能知六祖是如何開悟?更希望大師慈悲,也指點我們大家皆能開悟,這是此次講演宗旨所在。而流行本竟將這么重要的講題刪掉,實為不當。而只說‘為眾開緣說法’,究竟說的什么法?全然莫名其奧妙也。原本,即敦煌本,講題俱陳,令人一見便知大師所說宗旨,即時就可以抓到綱領,方是說聽無二。這樣的講題,的確很能吸引人。當六祖升座時,講堂中的聽眾有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也有三十余人,僧尼、道士、在家居士們共一千余人,同時向大師敬禮,希望能聽到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的精要,可見當時法會的莊嚴殊勝。
‘摩訶’譯作‘大’;‘般若’譯作‘智慧’;‘波羅蜜’譯作‘到彼岸’,或譯‘到家’,有圓滿究竟的意思;‘法’是指法門,就是悟入摩訶般若波羅蜜精要的方法門徑。這個題目多么動人!我們怎能輕易放棄這樣大好的機緣而不去聽法?
大師告曰。善知識?們粜哪钅υX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師告訴大眾:‘善知識!總而言之,此事須要以清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覀兛梢韵胂竦玫,當時的會場必定非常寧靜,大眾都聚精會神的傾聽說法。實際上,大師已經將般若法要和盤托出,只是大眾不悟。于是,大師隔了很久又告訴大眾:‘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四句話是解釋前一句,肯定前一句,教導我們‘總凈心念’的法要。也可以說,在大梵寺開示,到此地已經將悟入的法要講完了。
在此簡短開示里,最重要的就是‘凈心念’!畠粜摹褪菬o住,‘念’就是生心。佛在金剛般若會上教誡須菩提尊者:‘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T菩薩由此悟入,六祖也是由此悟入。六祖之所教所傳,無不由此門出,無不與此相應,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畠粜摹,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的心就是凈心,就是無住心,也就是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生滅心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鷾鐪缫,寂滅現前’,才是圓成總凈心念!睢,不是分別,不是叫我們起心動念;而是一心正念,是大乘經常說的‘一心正念真如’,就是真正圓滿的智慧。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刑嵋馑际怯X,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覺性,本來是清凈的,從來也沒有染污,就是禪家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面目從未缺失,只可惜眾生日用而不覺,所謂迷失真性。佛與眾生的差別,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實相,一心見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薩,就叫做覺者。眾生一念不覺,三心二意,緣慮妄境,染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妄想、分別、執著,心為境轉,這才無迷自迷,不見自性本來面目,不能證得自性如來智慧德相;愈轉愈遠,愈迷愈深,所謂可憐憫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六祖大慈大悲,只教人認得真性,性德本凈,然后直指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菬o上佛道,何其簡易!永明大師說:‘至理一言,點凡成圣?裥牟恍,歇即菩提!詢粜拿鞅緛硎欠,正是這個意思。這一段開示是大師一生教學的總綱領,我們千萬不可輕易忽略。大眾愿聞般若法要,大師于此總示法要。
以下經文開示,是大師敘述自己求法得道的經過,對于后學極具啟示作用,是大師的身教,現身說法。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
大師原籍是范陽,現在的河北省。大師先人作官,被降職流放到嶺南,嶺南就是五嶺之南,是現在的廣東省,新州即廣東新興縣,落籍為平民。大師童年遭遇非常不幸,父親早亡,他與老母遷居到南海,家境非常清寒,靠賣柴度日。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褪杖。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能一聞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驮!督饎偨洝。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驮。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
有一天,有一位顧客要買柴,要我把柴送到客店。顧客將柴收下。我得了錢,退出門外時,見到一位客人在念經,聽到經中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開悟。于是就問客人誦念什么經?客人說:《金剛經》。我再問他:從哪里來,怎么得到這本經的?客人說:我從蘄州(湖北。S梅縣東禪寺來。東禪寺又稱蓮花寺,位于黃梅縣西南約一里的東山,是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主持教化的道場,參學門人有一千多人。我就在那個寺院禮拜祖師,聽受此經。五祖常勸出家、在家大眾們:‘只要受持、念誦《金剛經》,就自然能見自本性,直下了悟成佛!衣犓f完之后,真是前世有緣,承蒙一位客人取十兩銀子給我,做為老母衣食之用,叫我到黃梅去禮拜五祖。
這一段文,在流通本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而這八個字卻非常重要,說明大師開悟機緣乃在偶然聞經。他在當時必定與那些客人議論經義,而為眾人衷心敬佩,才有人慷慨贈金,勸勉參學。不然,何以黃梅初見五祖,就顯出機鋒,超絕不凡?由此可知,黃梅八個月,乃是求印證此事!畱獰o所住,而生其心’,明代蓮池大師解釋說:‘應’是當也,應當無住而生心,不應當有住而生心也。無住而生者,是清凈心也。若以心本不生,不得言生!畱鸁o所住心’,又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前言應,后言不應,正是反覆說明‘無所住而生者,生即無生也’。
六祖是不識字之人,卻能一聞經句心即開悟,可見他的心平常就很清凈,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都能看得開,雖然貧苦,卻不求富貴。他對五祖說:‘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聽了這幾句話,可見悟達之人;郾緛砭咦,夫復何求?是一位真正做到‘于人無爭,于世無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止于至善境界之人。他的為人也必然是和悅、誠信的達人,才能一聞便悟。這就是六祖大師現身說法教導我們。我們和大師一樣、和諸佛一樣,都具足;蹐A滿的清凈心,何以我們不能證得?原因在‘有住而生心’,住色生心、住聲生心,乃至住法生心,生分別心、生妄想心、生執著心,生貪心、嗔心、無明心,所以才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清凈的真心自然不能證得。如果我們真發心愿意證得,大師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換句話說,只要依此經理論和方法,持之以恒,便有悟入的機緣。
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不經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大師開悟之后,接受諸客人的勸教,于是備足老母生活所需,一切都安置好,辭別了母親。還不到三十多天,就到達湖北黃梅縣東禪寺,禮拜五祖。
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問:‘你是哪里人?到我這里來想求些什么?’惠能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的平民百姓,遠道而來禮拜大師,只求作佛,不求其他!@是兩位祖師初見面時第一番問對。只看他‘遠來禮師,只求作佛’一句,能大師就活活潑潑的現在我們面前,是何等的氣象!是何等的超脫、莊嚴、非凡!真是人中龍鳳。這是教我們學佛求道要向最上乘著眼,而槽廠踏碓正是最下處著手,這是修無住心、修無住行的真實樣子。因此,我們不可以輕易念過,這正是菩薩學處。反省自己,也曾經拜師、求戒、參學,欲求何物?是不是也求作佛?若求作佛,何以心行相違?如果參學不為作佛,而為名利五欲,此是修三惡道,而不是菩薩道。此處一定要認識清楚,辨別明了,才不至求覺反迷、求升反墮。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嶺南是中國的邊疆,文化落后。獦獠,是未開化的蠻夷少數民族,通稱西南夷者。五祖此言看來平常,其實乃是對能大師的口試,也就是入學考試。而能大師的答案,佛性無分南北,佛性也不分文明人與野蠻人。佛經云:‘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馑际浅蔁o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的意思!洞竽鶚劷洝吩疲骸磺斜娚,悉有佛性!独銍澜洝吩疲骸鐏沓Uf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段蹇嗾戮浣洝吩疲骸磺袎褵o過心’,世出世間最為強壯有力的無過于心,‘心是怨家,常欺誤人,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說明心造六道輪回,‘作形貌者,皆心所為’,這是講相隨心轉,‘能伏心為道者,其力最多’,這兩句與《金剛經》‘降伏其心’的意思相同,‘吾與心斗,其劫無數。今乃得佛,獨步三界,皆心所為!@幾句話說明,成佛也是心之所為,正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大師親證如是境界,于是,六祖口試的答案得到滿分。
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予曰;菽軉⒑蜕。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這一節經文,我們又見到五祖充滿了不尋常的喜悅,使我們想起《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是‘知心人乍見話知心’。但是又恐別人嫉妒,只好差遣隨眾去做事務!鲃铡,就是為大眾、為團體服務,這是為自己修福、為團體造福而令大眾享福,這是佛陀教育中真參實究、;垭p修、三學等運的方便妙門,諸佛菩薩共行的大道。五祖也不例外,教六祖如是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當六祖聽到五祖差遣他隨眾作務時,他又說:‘惠能啟和尚’,和尚是印度話,意思是親教師,是學生對老師的尊稱,‘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和尚要我去做什么?’這幾句話,正是考試滿分之后,還格外要求加分,希有!希有!直叫五祖叫絕,欣然贊嘆,也是印證,說道:‘這獦獠根性太銳利了,你不必多言,到槽廠去吧!’
在此番對話里,已經顯示六祖大師業已功圓果滿。破柴踏碓,正是慈悲示現身教,為后學做榜樣。這里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六祖這幾句話!茏幼孕某I腔邸,這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一境界中,皆現無量智慧、無量喜悅?鬃釉凇墩撜Z》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學行圓滿,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必于法喜充滿,始得見道;于一一法生無量喜悅,充滿盡法界時,是為菩薩初入歡喜地的境界。反觀我輩,于一一法中迷惑顛倒,生無邊塵勞煩惱,豈不愧對佛祖?這又是怎么回事,何以落得如此模樣?參!
六祖說:‘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兩句話更不容易體會。自心常生智慧,是慧圓滿;無住生心,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是福圓滿;蹐A滿是理事無礙,福圓滿是事事無礙,他已經具足菩薩學行。如是境界,我們在佛祖、孔子、顏回生活言行中,得到消息、得到證明;方東美先生說‘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也正是佛陀教學的宗旨,真正的離苦得樂,F在的問題,要如何才能證得‘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我們也藉禪宗的一句話說:參!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經八月余。
惠能大師于是接受五祖的教誡,退到后院槽廠。有一位行者—在寺院帶發修行叫做行者,分派惠能一份破柴、踏碓舂米的工作,就這樣工作了八個多月。向下經文是五祖傳法。
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钟袗喝撕θ。遂不與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有一天五祖到后院,見到惠能,告訴他說:‘我想你的見地可用,唯恐有壞人對你不利,所以不與你多說,知道嗎?’六祖出生在盛唐,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佛門中就存有嫉賢妒能,障礙阻撓正法的弘傳。不僅于此,佛氏內有六群比丘、提婆達多等為佛障緣;外有惡王、外道時加阻撓,可見正法的弘揚、承傳必有其時節因緣,尤其善巧方便。若云一切順利而無逆緣,不可能也!須知大覺至善,順逆皆方便,原是不二法門?组T教學亦有類似境緣。我們應該深省,忍辱、恒順、隨喜,完成自己的修學、弘傳、繼往開來神圣使命,才是真佛弟子。佛氏盛唐尚有惡人,何況末法今時?逆境、障難乃意中之事。能大師是一位大覺大悟者,豈會不知?他說:‘弟子也知道師父的用意,不敢在法堂前行走,避免大眾生疑!
六祖大師初見五祖僅三番問對,說話不多。八個多月并未見面,至此相見,道出‘汝之見地可用’,‘見地’指入佛知見,‘可用’是說一真法界的真實受用。于此可見他們之間神交默契,心心相應,言語之間具足無盡法味。亦信此經不屬文字,乃祖意佛心也。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鸺彼偃。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有一天,五祖將他的學生徒眾全召集來,說:‘我對你們講,世人生死事大!@是大苦,奈何覺悟此事者不多。佛經說此事最為明了,凡夫上至四空天,下至阿鼻地獄,雖然苦樂享受不同,總不免生死輪回、流轉六道。人生尤為苦短,古人說,‘出息難期入息,今朝不保來朝’,‘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爭人爭我,到底成空?淠芸鋾,畢竟非實’。是又何苦廣造罪業,總落得世世酬償、冤冤相報無有盡期。是以真正覺悟此事者,無不急求出離,是為生死事大。
‘你們終日只曉得修!。蓮池大師說:‘今生持戒修福的出家人,如果未能達到明心見性,念佛求生凈土的信愿微弱,這種人來世多投生在富貴人家,亦必然為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敃r有一位老僧,聽了此言,不以為然!蓮池大師說:‘不要講來生,眼前我曾經見到一個出家人,他在北峰山陰結茅篷清修。十年之后,由于信徒日多且敬仰道德,為他另建道場,請他遷往那里去當住持,于是漸漸染了習俗,以致墮落,往年十載清修功德到現在都失掉了,F世尚且如此,何況來生?’老僧問:‘這個人是誰?’蓮池大師說:‘那人正是老兄!’老僧聽了默然無語。所以,出家人要知道為眾生造福,廣結法緣,為當來普度眾生做資糧,萬萬不可以享福;一享福,總不免才覺又迷。
‘不求出離生死苦!。蓮池大師說:‘醉生夢死,這句話是真實話。世人大約分作貧賤、富貴兩類,貧賤的天天忙于衣食,富貴的也天天忙著享受,二者受用雖不同,其忙則一。忙到老死而后已。身雖然死了,心忙還沒有止住,于是帶著這永無休止忙碌的心再投胎,再忙到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夢,縱然經歷百千大劫,也無了期。再看看諸佛菩薩,朗然獨醒,大丈夫應當如是!
五祖說:‘自性若迷,雖有大福報也不能救生死輪回無盡的大苦!@句話我們要切記!五祖說:‘你們各自回去,看看自己的智慧,看取自家本心般若之性!恰,照有,明了萬象;‘慧’,觀空,洞徹理體;‘般若’是圓滿永恒真智大覺,這里指親證諸法實相的般若智慧。五祖又說:‘每一個人各作一首偈,呈上來給我看看,如果能悟得大意,我就將衣法傳給你,做為禪宗第六代祖師;鸺笨烊プ髻,不得延遲逗留,一落到分別思量就錯了,就不中用!@里所說的衣法,‘衣’,指佛陀的袈裟,代代相傳,表示師承的憑證;‘法’,唯說一心,唯傳一法,就是不可說之法,也就是本來無一物的清凈心。一切眾生的真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也沒有漸次,無無明,也無無明盡。入此宗門,切須在意。如此見得,就叫做‘法’。傳法是印證宗門的佛心、宗旨。
五祖說:‘見性之人,言下須見!U宗的特色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性就是徹底見到自心的覺性,生佛平等、萬法一如、無所不覺的真如本性。見性必須是言下就見,見性就是大徹大悟。悟了以后,無求無得,大用無方,超凡超圣,以凡圣不二,得失同一耳。五祖又舉比喻說:‘這樣的人,就是正當揮刀上陣作戰的緊急關頭,也能言下立刻見得!@是比喻根性大利的人。下面一段是神秀禪師書偈,也就是神秀應試的經過。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偨韵⑿。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這一節經文記載當時大眾對五祖欲傳衣缽的態度,亦見神秀禪師已是眾望所歸。大眾聽了五祖吩咐之后,退下來互相討論著說:‘我們這些人不需要盡心用意的作偈呈送給和尚看,有什么用處?神秀上座現在是我們的教授師,不用說了,一定是他得的。我們如果輕率冒昧的作偈,可以說是枉費心力!娙寺犃诉@些話以后,都止息了作偈的念頭,說:‘我們以后就依止神秀禪師好了,又何必煩心去作偈?’大眾對于傳法、傳衣缽的事,都已經表明態度。且看神秀禪師如何應試。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圣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神秀心里想著:‘大家放棄了作偈的念頭,而無人呈偈給和尚,這都是為了我是他們的教授師。因此,我必須作偈呈送給和尚看。我要是不呈偈,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我呈偈的用意,是求老師為我作印證、傳法就好。如果意思要是在爭取第六代祖師的地位,那就錯了!豈不是和一般貪心凡夫奪五祖的祖師地位,又有什么差別?假使不呈偈請和尚印證,終究不能得法。這事情太難了!’這一節是敘說秀師當時欲呈偈求師印證的心情。下面再講秀師呈偈的經過。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體汗流。擬呈不得。前后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五祖法堂前有三間走廊,原來打算請供奉盧珍居士來畫楞伽經變相及禪宗五代祖師承傳的血脈圖,這是屬于壁畫,流傳今后啟發人心,令人感悟;即對眾生做法布施的意思。神秀做好偈頌,曾經幾度想呈送給五祖,但每次走到堂前,總是感覺到心中恍惚,全身汗流,想呈又不敢冒昧。這樣前后經過四天,共有十三次進退,仍沒有把握,不敢呈送。神秀思惟:‘不如把偈頌寫在堂前走廊墻壁,由和尚自己看見。若和尚忽然贊嘆說好,我就出來禮拜,說是我神秀所作;如說不堪,只怪自己枉來此山數年受人恭敬禮拜,還修的什么道?’于是,在夜晚三更時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提著燈把偈頌書寫在南廊墻壁,以呈露心中的見解。
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四句偈頌皆是比喻之詞!吧硎瞧刑針洹,菩提樹就是印度人稱的畢缽羅樹,往昔釋迦牟尼佛示現于此樹下成道,因此稱為菩提樹。秀師以此來比喻身!靶娜缑麋R臺”,這是將鏡比喻作心。蓮池大師說:‘鏡能照物,而物未來時,鏡不攀緣;物方對鏡,照物了了分明,而無分別;物既去時,鏡中不留痕跡。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際空寂,照之前、照正中或者照之后俱空俱寂,故喻如鏡!扔髦皇锹运贫,畢竟鏡子是無知之物,而心是靈明覺知妙覺明體。這兩句是比喻理體,下兩句是比喻修行功夫!皶r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边@是比喻鏡上若有塵土,必須時時勤加拂拭保持清潔,不使惹塵埃。這個道理非常淺顯易知。我們的心境亦然,心境若染著五欲六塵,便失其廣大智覺照用!魇谩闶菙辔逵、離六塵,一絲不掛;塵盡明現,則朗然大覺,無所不照。神秀此偈,雖然句句著相坐實,心地未明,塵埃未盡,緣慮未了,未悟大意,但對中下根器漸修初學者來說,未嘗不是很好的指導原則。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我們可以看出,神秀大師寫完偈頌后的神情是如何的不安。神秀寫好偈頌后就回自己的房間,寺里大眾都不知道這樁事。神秀反覆思惟:‘五祖明日看見偈頌歡喜的話,即我與法有緣;若是說不堪,自然是自己迷惑不悟,過去世的業障習氣深重,所以不應得法。圣人的意旨難測!’神秀在房中思前想后,心緒不寧,坐臥不安,直至五更天明。下面一段經文,是說五祖看見走廊壁上偈子,給神秀作的評斷。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嘆善哉。
初兩句,是講五祖于平日觀察神秀,早已知道他沒有入門、沒有見性。天明以后,五祖請盧供奉來,準備去南邊走廊墻壁繪畫壁畫,即楞伽法會圖及五代祖師承傳的圖像。此時忽然看到神秀寫在墻壁的偈頌,于是五祖就對盧供奉說:‘供奉!壁畫不用畫了,勞累你遠道而來!督饎偨洝吩疲悍菜邢,皆是虛妄。墻壁這首偈頌,留下來給眾人誦念受持。依照這首偈頌修行,可以免除墮落三惡道;依照這首偈頌修行,有很大的利益!谑,五祖教門人焚香禮拜,都來誦念此偈,就可見性。門人受教誦念,都贊嘆道:‘好極了!’其實,依秀師偈修,可以得事一心,能享人天福報,這是實話!吹靡娦浴@一句,是五祖權巧接眾的言詞。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吹茏佑猩僦腔鄯。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從這一段經文中,我們見到五祖對門人的慈悲愛護、懇切的開示和殷切的期望,這些都是教學的師范,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大意是講,五祖于當天晚上三更時分,在法堂召見神秀,問道:‘那首偈是不是你作的?’神秀答:‘實是弟子神秀所作,不敢妄求祖位,惟愿和尚慈悲,看看弟子有沒有智慧?’五祖說:‘你作的這首偈還是未見本性,只到門外,尚未入門。這樣的見解,覓求無上菩提,終不可得!秱餍姆ㄒ吩疲骸翁幨瞧刑?師云: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菩提本性,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又問:如何發菩提心?師云: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S檗禪師這幾句話,其實就是《金剛經》說的‘無住生心’注解;無住生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現前。
五祖又說:‘無上菩提,必須在一言之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秱餍姆ㄒ吩疲骸_摩祖師初來中國,只有慧可大師一人具足自信心,一言之下就體會得即心是佛。徹了幻身妄心本來空寂,是名大道。大道本來平等,所以深信一切眾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所以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心和性,迷時說二,悟時是一!摹侵v八識與心所;‘性’是指真如本性。學道之人,應如黃檗禪師所說:‘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為第一。諸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求無著。無求就是妄心不生,無著就是真性不滅,不生不滅便是佛,就是大道!@些話,又何嘗不是‘無住生心’的注腳?真心無形無相,體遍虛空,用周沙界,一切大乘經典,無非發明此事。真心不來不去,不染不凈;生時性也不來,死時性也不去,凈宗所謂‘生則決定生,往生西方彌陀凈土;去則實不去,真如本性真無去來’,也是講的此事。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五祖說:‘見性之人,在一切時中都能念念自見自性’!独銍澜洝吩疲骸娦允切姆茄!U家說是‘自性見’。正因為自性本來清凈,湛然空寂,即于空寂體中能生此見;就像明鏡潔凈,鏡中雖無像而能現一切像。修道之人心如明鏡,無所染著,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凈。因心地清凈故,真知真見就自然現前。然后才恍然大悟,一切時中,念念自見,原來如此,如是如是。
‘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巳涫侵v悟后的境界。六祖說:‘心無所住,隨處解脫。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f法無礙,念念見性者,則于一切法皆離虛妄,故說一真一切真。真心對境,不起念、不分別,離一切相,生佛平等,萬法如如,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一真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這種如如的心,就是離絕煩惱、所知、我法二執,而顯現的真實性。要是這樣見得,就是無上菩提的自性。
五祖對神秀大師懇切的開示,指點他見性的道路。然后告訴他:‘你再回去思惟一、兩天,再作一首偈給我看。如果你的偈頌能入得門,我就把衣法傳授給你,為第六代祖!裥懵犃死蠋熼_示之后,作禮退出。這樣經過幾天,還是作偈不成。這些天當中,情緒不能安寧,坐臥不安。在這一段中,我們能看到神秀大師應試因緣前后之事。下面一段是說惠能作偈因緣。
復兩日。有一童子于碓房過。唱誦其偈。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言。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此偈。依此偈修。免墮惡道。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禮。能曰。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能聞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啟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過了兩天,一位童子從碓房經過,口里唱誦著神秀的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嬲f:‘我一聽,就曉得這首偈沒有見得本性。雖然我來黃梅八個多月,未曾蒙和尚指導教授,但卻早已明白佛法大意!谑蔷蛦柾樱骸阏b的是什么偈?’童子說:‘你這獦獠不曉得,五祖說世人生死事大,要想傳付衣法,所以命徒眾、門人作偈呈大師看,如果悟得大意,就傳衣法為第六代祖師。神秀上座在南廊墻壁上寫了這首無相偈,五祖叫大眾都誦持此偈,說依此偈修,可免墮惡道!菽苷f:‘我也要誦持此偈,結來生法緣,同生佛地。上人!我來到此處,破柴踏碓有八個多月,從來沒有到過法堂,希望上人能引導我到堂前偈頌處去禮拜!泳鸵龑Щ菽艿教们袄认,惠能說:‘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我讀誦一遍!@時,有一位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他就高聲朗誦;菽苈犃艘院,就對張別駕說:‘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別駕代為書寫!瘡垊e駕說:‘獦獠,你也會作偈,這真是一件希有的事!菽軐垊e駕說:‘要想修學無上菩提,不得輕視初學。下下人也會有上上智慧,而上上人也會有沒意智的時候(沒意智的意思是智慧埋沒而不能現前)。如果隨便輕視人,就會有無量無邊的罪過!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云:‘過去世有威音王如來,在佛的像法時期,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同一個時期,有一位菩薩比丘,他見到出家或者在家的男女四眾,都一律禮拜贊嘆說:我不敢輕慢你們,你們都應當作佛。菩薩這么做,甚至于被人笑罵侮辱,他也不在乎,我行我素,于是人們都稱他作:常不輕菩薩!赏右卜Q他‘獦獠’一詞就可以想到,六祖在黃梅八個月被人輕視。這正是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督饎偨洝吩疲骸颇凶由婆耸艹肿x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嬗诖似陂g乃是真參實學,他稱呼童子為‘上人’,是常不輕菩薩無異。能受眾人輕賤而無改其平等慈悲清凈心,正是實踐受持《金剛般若》,消業障、證菩提的身教示范。由此可見佛祖真慈,教化善巧,止于至善?唇,須于此等文句中體會,才確知三寶恩重。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秩藫p害。遂將鞋擦了偈云。亦未見性。眾人疑息。
張別駕說:‘你只要把偈子念出來,我替你寫上。你如果得法,必須先度我,別忘了我這幾句話!菽艿馁薯炇牵骸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瘡垊e駕將偈寫好以后,五祖門下弟子們都覺得十分驚奇,無不贊嘆!驚訝的互相傳說著:‘真奇怪,不能以相貌來看人!怎么沒有多久,確使他成就肉身菩薩?’五祖看到大眾這樣大驚小怪,恐怕有人傷害惠能,于是用鞋子擦掉這首偈,說:‘也沒有見性!娙说囊晒植牌较。
我們談談六祖這首偈頌。其實,六祖何嘗作偈?只不過是將神秀的偈子改正過來而已,替神秀指出一條出路,為末后開示‘法門對示’一章的章本;也是六祖一生應機開導眾生,無所說、說無說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章本!督饎偨洝吩疲骸鐏碛兴f法不?如來無所說’,也正是此意。如果要問:‘六祖此時究竟有沒有見性?’此事前面我們已經談過,何況下一段還有經文明證,可知五祖所說‘亦未見性’用意之所在。
六祖偈中‘本來無一物’一句,也就成了而后開東山法門接上上根人的頓教宗旨;這一句的確是大乘了義圓頓教的總綱領。佛法于‘本來無一物’上,建立四諦、菩提、般若、六度諸法,是四諦、菩提等諸法‘本來無一物’也,于是諸法中執取便錯了。世間法又何嘗不是于本來無一物上,建立生死流轉、六道輪回、一切因果,是生死六道等法‘本來無一物’也。悟本來無一物,就叫做佛菩薩;迷本來無一物,就叫做凡夫。其實,佛菩薩和凡夫也是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哪里還有什么叫佛、叫菩薩、叫眾生的!本來無一物究竟是什么樣子?人生宇宙的體、相、作用的真實相,就是所謂諸法實相,‘本來無一物’。怎么證得?佛教人不住塵境而生的清凈心便是。下面一段經文,說明五祖傳法、六祖得法的經過情形。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即問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第二天,五祖不讓別人見到,一個人潛到碓房來,看見惠能腰上綁著石頭正在舂米。五祖說:‘求道的人,為法忘軀,應當是這樣的!S即問道:‘米熟了沒有?’惠能答道:‘米早已熟,只欠一篩!@一番問對原是一個謎,意在言外。五祖是問他:見性了沒有,覺悟了沒有?惠能答說:‘早就見性,覺了、悟了,只欠和尚為作印證而已!谑,五祖以手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惠能當下就領會五祖的意思,于夜晚三更時進入五祖的方丈室。五祖用袈裟遮圍著窗戶,不讓別人看見,為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于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真理。
六祖《金剛經注》云:眾生的心本無所住,因外境與根身相接觸,于是隨境生心動念。而不知根身觸境是本來空,誤以為世間諸法是實境,便于境界上住心;起分別、生執著、牽腸掛肚,就是住心的相,就像‘猿猴捉月,病眼見花’一樣。應當明了,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如果悟明真性,心即無所住。無所住心就是真智慧,決定不起煩惱。譬如虛空,無有掛礙。心有所住,就是妄念,六塵競起,像浮云似的飄蕩不定!毒S摩經》云:‘欲得凈土,但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x卻有無一切諸法,此心如日月臨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豈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時,一念不生,覺性現前,就是行諸佛行,如同諸佛,無所不覺,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菽艽髱煷藭r破無始之迷妄,開真實之知見,大徹大悟,徹見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故能息心達本源。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于是他向五祖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清凈,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具足一切,沒有想到自性本無動搖,沒有想到自性能生萬法!@五句,才是惠能大師向五祖陳述悟后的見解,可見前面請張別駕所寫的,確實是改正神秀之作。六祖此處所陳,與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開示阿難尊者‘十番顯見’之經義、旨趣全同。佛陀指示阿難:‘見性是見真心,就是自性。此性本來不動、本來不滅,不失、無還、不雜、無礙、不分、超情識、離妄見!衷疲骸鐏聿刂,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衷疲骸磺懈m,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浬嫌种v:‘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云何是中更容他物?’這幾句經文,皆可作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及‘何期’五句入佛知見的印證。
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五祖聽了惠能所說,知道他已經悟見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魍ū窘浳脑凇嬷虮拘浴,有‘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二十一個字曹溪原本沒有!煞颉,就是佛陀十種通號之一的‘調御丈夫’,佛能善調善御一切眾生。六道之中,諸天及人無不以佛為師,故又稱‘天人師’。黃檗禪師說: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道人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學道之人要想成佛,一切佛法總不可用心意識來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為的是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只是教化接引的方便門徑。其實,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息即是法,放下即是法;知道離,知道息,知道放下,就是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心法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惠能大師三更接受五祖傳法,寺內大眾皆不知。五祖傳授他頓教心法及衣缽二物,對能大師說:‘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遄孢@四句話實在是語重心長,自度度他成敗關鍵就在能不能善自護念。何謂頓教?《修心訣》云:‘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為身,妄想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靈知是真佛。更向心外覓佛,勞苦參學,萬里尋師。忽被善知識,指點入路,一念回光,見自本性。而此性地,原無煩惱。無漏智慧,本來具足,與十方三世諸佛分毫不差。故云頓悟也!降滓绾巫o念、流布?五祖又為能大師說偈: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第一句,一切有情眾生來此種下成佛的種子。第二句,由因地菩提種子,佛果還從此而生。后兩句是離相,與《金剛經》所說的‘即非、是名’同屬一類的格式。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雙照雙遮,遮照不二!独銍澜洝吩啤畧A滿菩提,歸無所得’,也就是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不礙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也。此偈前兩句是有為,后兩句是無為;前兩句是慈悲普度,后兩句是清凈平等。正如佛在般若會上教須菩提:‘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正是無住生心的樣子,是我們應當記取修學的。
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五祖又說:‘過去初祖達摩大師初到中國傳教,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特別注重師承,如果沒有信物,誰能相信?傳此衣缽表信,代代相傳,續佛慧命。法門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裁词欠?《血脈論》云:‘三界興起,同歸一心!独銍澜洝吩疲骸磺斜娚喕厥篱g,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度A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堆}論》云:‘前佛后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S檗禪師說:不得一法,名為傳心。如果真的徹底了悟真心,就是無心無法。既然是說無心無法,怎么能傳?怎么叫做傳?禪師說,你聽說以心傳心這句話,就以為真有可得,可以得到嗎?祖師說: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古德說:‘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耳!且晕蝽氉晕,解要自解。要知道,記問之學原來是人家的知見,不是自家悟解。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本體”是指宇宙人生萬有的本體、理體,佛法稱為自性、本性。從上祖師代代承傳,唯傳一心,別無二法。一心就是本體、真心。指心是佛,頓超等妙二覺之表。決定不流至第二念,才是禪門的宗旨。
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秩撕θ。能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五祖說:‘衣缽乃是爭奪的禍端,傳到你手中為止,不可再傳。倘若再傳衣缽,必定會由此引起殺身之禍。你必須趕快離開這里,恐怕有人要傷害你!菽軉枺骸乙蚴裁吹胤饺?’五祖說:‘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畱选侵笍V西懷集縣,‘會’是指廣東四會縣。這兩句話,是指點惠能大師潛修養道、隱藏的處所。下面一段是講六祖依教南隱潛修之事。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只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櫓自搖;菽苎。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櫓。五祖云。合是吾渡汝。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菽苌谶叿。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在三更接受衣缽后,說:‘能本是嶺南中人,來此雖久,卻不知此地山路,如何能走得出去而到達江口?’五祖說:‘你不必憂慮,我親自送你去!遄嬉恢彼突菽艿骄沤A邊,已經預備好的船只,五祖叫惠能上船,五祖自己把櫓來搖;菽苷f:‘請和尚坐下,弟子應該搖櫓!遄嬲f:‘應該是我渡你!菽艿溃骸詴r要靠師父度,悟了以后就要自度;度的名詞雖然一樣,但是它的用處是不一樣的;菽苌L在邊方,說話的語音不正確,承蒙師父傳授心法,今已得悟入,應該自性自度!遄嬲f:‘如是!如是!以后的佛法,由于你的弘揚,將來大行于世。你去后三年,我方逝世。你現在好好的去吧!努力向南方去,也不宜早出來說法,因為弘揚佛法的機緣是很難興起的!
‘自性自度’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學佛未悟,依善師,只能得生人天善果;如果想了生死、超越三界六道、證得無上菩提,必須自性自度。古德說:‘如果佛能度眾生,過去諸佛數目超過恒河沙,一切眾生早該度盡,為何我們到現今還流轉生死,還未成佛?’是故當知:諸佛菩薩只能誘導我們見性自度的方法,正如指點我們方向途徑,方向還是要自己明辨,路還是要自己走。所以說,眾生自度,佛不能度。六祖悟后,知道度生自度的道理,五祖這才贊嘆他說:如是如是!其次是五祖的入滅,自知時至。他說:‘汝去三年,吾方逝世!遄鎮鞣ǜ兑轮,又過了四年,上元二年他老人家去世,世壽七十四歲。古今修道之人,臨終自知時至不勝枚舉,此乃常事,并無奇特。其實,前面五祖指點惠能‘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已經顯示他預知未來之事。
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后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情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于能。能擲下衣缽于石上。云。此衣表信?闪幰。能隱于草莽中;菝髦。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能遂出坐盤石上;菝髯鞫Y。云。望行者為我說法。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善料⒅T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菝餮韵麓笪。
惠能辭別五祖,放開腳步往南行,走了兩個多月,到了大庾嶺。再說五祖回到東禪寺之后,好多天都沒有上堂說法。大眾心中都疑惑,問五祖說:‘和尚少病少惱嗎?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五祖說:‘病倒是沒有,衣法卻已經到南方去!蟊妴枺骸鞘裁慈藗魇谌サ?’五祖說:‘能者得之!蟊娺@才知道惠能得衣法已經走了。于是眾中有數百人分道追逐,企圖奪回衣缽。其中有一位出家人,俗姓陳,名字叫惠明,在家的時候曾經當過四品將軍,性情粗魯,積極的參加追尋,走在別人的前面;菽艽髱煴凰飞,于是惠能將衣缽扔在石頭上,說:‘這衣缽只是表信之物,祖祖承傳,豈可用暴力爭得!’惠能于是躲藏在茅草叢中;菝髭s到之后,看見衣缽在石頭上,就上來提取,但是他卻拿不動,于是他就叫著說:‘行者!行者!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爭奪衣缽而來的,請你出來吧!’于是惠能從茅草中走出來,盤坐在石頭上;菝飨刃卸Y,然后說:‘希望行者為我說法!菽苷f:‘你既然是為求法而來,可以屏息諸緣,放下一切,勿生一念,我為你說!@樣靜默許久,六祖告訴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在此時,哪個是惠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明本來是為奪回衣缽而來,他雖然在黃梅多日,并未悟明心地,這才興奮的參加大眾追逐惠能奪回衣缽的任務。果然被他追到,卻提不動衣缽,反激發其過去的善根,真誠下學求法,終于在言下大悟。這是他的善緣成熟,也是了不起的成就。試問:他是怎么悟入的?原來是在他真正放下萬緣,止息念慮,良久時,被六祖一句話點醒了無始迷夢,大徹大悟。其實,六祖所用之法并無奇特,五祖又何嘗不是這樣天天提醒大眾?就是我們學佛,也常聽到老和尚、善友們,掛在口頭上的‘放下萬緣,提起正念’。問題是在我們自己把它當作口頭禪,從來沒有認真體會過,何況奉行?我們曾幾何時放下過境緣,放下過妄念?這就是不能悟入、不能言下大悟的原因;菝鳛槲覀冏鍪痉、做榜樣。他在黃梅時日,由于未能放下,所以不悟。今日于此處發真實心,依六祖教,果然親見自家不思善、不思惡、離開一切善惡境緣后的空寂靈知之心,原來就是自己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真正、真實的自我,是永恒存在、不生不滅的真我。此處六祖對惠明的指授,只是在教他直接證取無住六塵緣影的真心,這就是見自本性,頓教頓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往昔達摩祖師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酆6U師說:‘萬緣具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谌藷o爭,于世無求,六根對境永無妄想起動,就是無念。黃檗禪師說:‘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缎扌脑E》云:‘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亦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m登佛地,絕無佛地想。上來諸師種種開示,都是指引我們悟入心性的秘訣。只要善于用心,不怕不能悟入。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菝麟m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菝鹘窈笙蛏跆幦。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惠明悟了以后,再問道:‘從上代祖師以來,所傳授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其他密意嗎?’六祖說:‘對你說,就不是密意。你若依無住清凈心返照,密意就在你面前!菝髡f:‘惠明雖然是在黃梅五祖會中,實未曾省悟到自己本來面目。今日承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F在行者就是我惠明的師父!嬲f:‘你如果這樣,我和你同師黃梅五祖,好好的自己護持吧!’惠明又問:‘惠明今后要向什么地方去?’六祖指示他說:‘逢袁則止,遇蒙則居!菝饔谑嵌Y辭六祖。
在這一段談話中,惠明問:‘祖祖相傳,還有密意否?’六祖直指,‘返照自性,密在汝邊’。此密非是秘密,而是深秘,唯返觀者才能親自見得,否則說亦不懂,因為此事非思議所及也。親證得后,必須善自護持,像六祖一樣,等待機緣成熟,利樂人天,普度眾生。
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咸以為然。
惠明回到山林之下,遇到追逐六祖的那些同伴,他告訴大眾說:‘這一條路我已經走過,沒有見到惠能的蹤跡,我們還是向別的方向趕快去追吧!’大眾聽了以后,都以為然;菝饔谑仟氉郧巴鶑]山布水臺,經三年,終于在袁州蒙山定居,弘化一方。
能后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于四會縣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騿。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六祖后來到了曲江曹溪,又被惡人追尋到了。于是,就在四會縣處,避難于獵人隊里隱藏,這樣經過十五年。在此期間,他也常為獵人們隨機說法。獵人常叫六祖看守圍捕禽獸的網,而六祖每當看到禽獸落入網中,就將它們統統放生。每當吃飯時,六祖總是將蔬菜寄煮在獵人肉鍋之中。有人就問他何必如此,六祖說:‘但吃肉邊菜!
六祖在得法之后,遭遇難以想像的困境,經歷十五年長時間隱藏流浪,善自護念,防人加害,等待時節機緣成熟,弘法利生,大振宗風,影響千余年,不負佛祖的期望,真正是為后世佛弟子們最好的榜樣。此十余年的確是六祖真參密印的時代,正如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將般若波羅蜜圓融應用于日用平常事理,的確是證得性相一如、平等不二。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效法的。
佛家修行,乃指修正行為。修正的標準也因修學程度而有不同,其最初入門標準就是戒律。戒律乃行持的規范,也是基本的標準。戒律中嚴持不殺生,許食三凈肉。唯有中國佛教提倡不食眾生肉,目的是培養大慈悲心,是真正懂得衛生、衛性(保衛善良的性情)、衛心(慈悲心)的養生之道。六祖因環境不許可,吃肉邊菜實在是不得已之事。下面一段是講六祖大師的弘護因緣。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詰奧義。見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于是執弟子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印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有一天,六祖暗自思惟:時機成熟,應當弘法了,不可以老是隱跡潛居。于是就離開四會的獵人隊,到達廣州的法性寺,正好遇到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當時有風吹動懸幡,有一位出家人說,這是風動;另一個出家人說,這是幡動;兩個人爭論不休;菽茏呱锨懊,向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蟊娐犃舜嗽,都非常驚異!印宗法師將惠能迎請到座中上席,向惠能求教佛法深奧的義理。見惠能言詞簡單、義理確當,并不像是從文字中來。印宗說:‘行者一定不是平常人。久聞黃梅五祖的衣法南來,莫非就是行者嗎?’惠能說:‘不敢!∽诜◣熡谑菆痰茏佣Y,宣布這樁事情,請惠能將祖祖相傳的衣缽拿出來給大眾看。印宗法師又問道:‘黃梅五祖付囑衣法時,是如何指示傳授?’惠能說:‘指授是沒有的,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谡f:‘為何不論禪定解脫?’惠能說:‘因為禪定解脫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在這一節中,印宗法師之于六祖就像鮑叔牙之于管仲,因緣際會,成就一番非常事業。初見面的問對中,就將佛法宗旨托出:唯論見性!抖U宗血脈論》云:‘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舨灰娦,縱然是念佛誦經、持齋持戒,只不過是修世間有漏福報而已,于成佛作祖無益處。黃檗禪師說:‘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心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居X真性,就是佛性,悟時稱作般若智慧,修持稱為楞嚴大定。宗密大師說:‘若頓悟自心(六根之性就是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圓滿智慧,本來自己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理體于日用平常中修正心行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绻苣钅钚迣W,歷事煉心,自然漸漸就證得百千三昧,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不住一切緣境所顯的清凈心就是。達摩這一派所傳的,就是這樣的禪。由此可知,頓悟自心,就是見性,就是六祖所傳的禪定;并不是見性之外,別有能修所得的禪定。
‘解脫’,是解除迷惑造業的系縛,脫離三界六道的苦果;酆6U師《頓悟入道要門論》云:‘曰:云何得作佛去?師曰:不用舍眾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與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峭瑯右馑。由此可知,自心是佛,自心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清凈,自性本無染著,自性本來解脫,并不是見性之外,別有一個能修、能證的解脫。
六祖說:‘佛法是不二之法!徽撘娦,不論禪定解脫,就是不二法門。見性就是禪定、解脫,禪定、解脫就是見性,這是三而一,一而三,即三即一,即一即三,是謂之不二之法;酆6U師《頓悟入道要門論》云:‘欲修何法,即得解脫?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云何為頓悟?頓者,頓除妄念,放得下;悟者,悟無所得,看得破。問:從何而修?答:從根本修。云何從根本修?答:心為根本。云何知心為根本?答:《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毒S摩經》云: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哆z教經》云:但制心一處(控制心在一處),無事不辦。經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斗鹈洝吩疲鹤飶男纳,還從心滅。由是之故,知道善惡一切皆是由于自己的心,所以心是根本。如果想求解脫,首先必須認清根本。要是不能通達這個道理,必定是徒勞無功,著相外求,無有是處!U門經云:‘于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镜男薹,就是修習禪定。何謂‘禪’?妄念不生為禪。何謂‘定’?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就是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ㄕ,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孙L是指: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贊、譏刺、受苦、受樂,這八種境界。若能于此八種境界中如如不動,得此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镀兴_戒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C得如此境界,就是解脫,就是不二法門。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法師又問:‘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六祖說:‘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應當斷善根佛性嗎?佛說:善根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不是常,亦不是無常,是故說為不斷,這就是不二之法。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因此名為不二之法。五蘊與十八界,凡夫見之以為二,有智慧的人通達事理,知道其性本來不二,無二無別之性就是佛性!
在這一番問答里,六祖舉例《涅槃經》的經文,向印宗法師解釋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胺杆闹亟笔侵父窘,四種重罪就是殺生、偷盜、淫欲、大妄語!白魑迥孀铩笔侵笟⒏、殺母、殺阿羅漢、惡意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耙魂U提”是印度話,意思是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信業報、沒有慚愧心,這樣的人,諸佛菩薩都無法幫助他!赌鶚劷洝防,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如果犯四種根本大戒、毀謗大乘經論、造五種大逆不道的罪惡、又不信佛法的人,如是等人要是還有佛性的話,為何還要墮地獄?這些人要是還有佛性的話,佛為何又說無常樂我凈?沒有善根的人叫‘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人,他的佛性何以不斷?佛性要是斷了,為何又說有常樂我凈?如其不斷,為何又稱他為一闡提?佛陀對于這一連串的問題,就以‘佛性非內非外、佛性非有漏非無漏、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的道理,來解答高貴德王菩薩的疑問。
‘五蘊’也叫做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五類!侵敢磺形镔|的總代名詞,就是百法中的五根、六塵,十一法!、想’是心所有法中的二法!小,除受想之外,包括心所有法中其余四十九法,及不相應行法的二十四法!R’是通指八識。所以,五蘊已全部包含一切有為生滅法!私纭橇、六塵、六識。凡夫妄見,愚癡迷惑,不明真相,故說為二。智者明了事理,通達真相,于一切法不起有無分別妄念,無心無念,則五蘊十八界皆空。所以,蘊之與界,無二無別。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印宗法師聽了六祖所說,心里非常歡喜,恭敬合掌說:‘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述經中的義理,猶如真金!覀儚挠∽诜◣煹难栽~、態度上來看,印宗法師的確是非常人也。蓮池大師說得好:‘六祖既然接受黃梅五祖的心印,避難隱藏在屠戶獵人傭賤一十六年。以后他遇到印宗法師的講席,出風幡語,為印宗法師聽到而延入,為他剃染,禮請升座說法。人知六祖之為龍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币獣缘,印宗法師已經久居講席,已是前輩的大法師,若是法師人我不忘,貢高我慢,好勝之心尚在,怎么能如是尊賢重道、舍己從人,以至于如此?六祖固然是乘愿再來之人,而印宗法師亦是六祖同一類人物。圣賢聚會,豈偶然而已哉!’
于是為能剃發。愿事為師。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因。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傳。不是惠能自智。愿聞先圣教者。各令凈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無別。
印宗于是為惠能剃發,愿意事師六祖大師;菽茉谥撬幦厥种驳钠刑針湎麻_演東山禪宗頓教法門;菽苡跂|山得法以后,受盡辛苦,生命就像懸絲般的危險。今天能與史君、官僚及僧尼道俗共同聚集在此一會,莫非是多生多劫所結的法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才有緣聞得如上頓教得法的因緣。教法是先圣所傳,并不是惠能自智。愿欲聽聞古圣先賢教法之人,自己先要凈自心,用清凈心聽法。聽了以后,各自除疑生信,就如先世圣人一樣而沒有差別了。在這一段中,最重要的開示就是得法端在凈心除疑!督饎偨洝吩疲骸判那鍍,則生實相!坏珔⒍U需要凈心,研教、念佛亦必須清凈心才能大開圓解、一心不亂。
師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六祖告訴大眾:‘善知識!菩提般若的智慧,世間眾生本來自己就有,只因一念妄緣,不覺心迷而不能自悟,必須借助大善知識來指導見性。應當知道,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因迷悟不同,所以才有愚人智人不同!嬲f‘佛性本無差別’,的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一切法平等。又說:‘人人具足,個個圓成,本來是佛,與佛無異!詣t佛是眾生;悟則眾生是佛。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地而覺。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無相。悟時本性不增,迷時本性不減,是真正平等,一切佛經無非令人悟入此事而已。迷者執著身心為我,悟者智照應用自在。愚人分別著相自生障礙,智人見性事事無礙。菩薩觸物懂得用觀照的功夫,無所不照;聲聞怕境昧心。悟者日用無生,迷者現前不覺。從這些話中我們體會到,佛與眾生其實只不過是迷悟不同而已。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诘f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六祖說:‘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你們大眾各得悟入自性智慧。志心諦聽,我為你們說。善知識!世間人終日口頭上念著般若,卻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終不能飽?诘f空,心不能行,如是,雖經萬劫亦不會明心見性,終究是無有益處!娲嗽捳f得極是!世間作惡者多,心善者少;能講的多,肯行的少。要不是久植善根,于佛教法如何便生信解、心行不退?六祖曾說:‘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必須外誦內行,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定慧等持,方得見性!独銍澜洝吩疲骸m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畢竟不能證得自性般若。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谀钚牟恍。如幻如化如露如電?谀钚男。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六祖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名詞的意義,‘摩訶’譯作‘大’;‘般若’譯作‘智慧’;‘波羅蜜’譯作‘到彼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到家’,有究竟圓滿的意思。這一句梵語譯成中文是‘究竟圓滿的大智慧’。這究竟圓滿的大智慧,須要心行觀照才能證得,而不是只在口頭上念念就可證得?谀钚男,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独阗そ洝吩疲骸耐庖姺橥獾。如果悟得自心本性,就是菩提涅槃,離一切生死故!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六祖在此處教導我們心行的方法,譬如說,‘摩訶是大’的意思,就是要體會到‘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平等心中,清凈心中,正如古人所說:‘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物。大千沙界海中浮漚,一切賢圣如電如露,一切不如心性真實!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粲诖颂帟,豈非當下證得‘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切諸法無實無虛,這是真見,這是親證諸法實相。黃檗禪師說: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凈,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這是講真心體用。舉心動念,這是指妄心迷動,不守自性,就與自性相悖,這就叫做著相。不是真心著相,而是在真心上附帶著的妄心虛妄執著。無始以來,從來就沒有著相的佛。菩薩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但是自無始以來,也沒有一個次第佛。因此,只要悟明一心,本來無一物,無有少法可得,這就是真佛。佛與眾生,同一真心,無二無別。此心猶如虛空,從無雜染,也無壞失。又如日光遍照時,虛空未曾明,日落不照時,虛空未曾暗。明暗的境界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卻從來不改變。佛及眾生,真心亦如此。當你見佛時,你就以為佛是清凈、光明、解脫的好相;而你見眾生時,你就以為眾生是染著、愚昧、生死的惡相,若作如此見解,就是經過像恒河沙數的無量劫修行,也不能證得菩提。是何緣故?因為著相。所以說,‘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诵木褪欠?上缃駥W道之人,不悟一真,定要在心上生心,知見立知,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不如法、不相應,皆是迷失菩提道。經云:‘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癁槭裁?因為無心是指無一切妄心、純一真心用事的真佛。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教學的旨趣所在。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你就去執著空。修行人第一要緊的事,就是不可以執著空。若空心靜坐,一切都不思念以為究竟,就是執著空相,執著斷滅法,就是執著善惡都不緣的無記空。永嘉大師說:這個境界是‘昏住’,不是真心。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傇诳眨ㄌ摽眨┲。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大智度論》云:‘性空者,諸法性?,假來相續故,似若不空!鋵嵤强。小乘人于十二入中(六根為能入、六塵為所入),無我、無我所,說明性空。大乘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十二入體性本無,所以說性空。再說,如果確知無我,更無我所有,自然就證得法性空。因為凡夫迷著我相,及妄執我所有,所以不見法性空。佛見到諸法真實相,告訴我們‘無我、無我所’。聰明伶俐漢,聽了言下應當徹悟一切法空。我相、我所有法尚且不執著,何況其余一切諸法!‘眾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衷疲骸钥照,一切諸法性,本末常自空,何況現在!因緣?,何況果報!’又云:‘空者性自空,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則不名性空!衷疲骸裁词切钥?不論是有為法的體性或是無為法的體性,總是性空。非生非滅,非常非斷,無有作者,法爾如是,是名性空!
前面一段講的是破除一切執著,以顯明性空理體。下一段說的是性空的大用周遍,一如虛空之遍含萬物一樣。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