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明旸法師:佛法概要 第四章 五大菩薩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明旸法師講述,
(第一節 彌勒菩薩;第二節 文殊菩薩;第三節 普賢菩薩;第四節 觀世音菩薩;第五節 地藏王菩薩)
第一節 彌勒菩薩
(一)彌勒的事跡
彌勒,全譯梅達麗(maitreya),又譯為慈。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公元前六世紀人,與釋迦牟尼同時。生于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圣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里,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即將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于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愛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彌勒在《楞嚴經》里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于名利,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說明他這一習性的養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由來已久。

彌勒學佛的歷史,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愛吃穿,而重視慧學。勇猛精進,不如釋迦,結果是后來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里,釋迦回憶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發道意。于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拔乙允轮伦钫X:
一者所有無所愛惜,
二者妻婦,
三者兒子,
四者頭目,
五者手足,
六者國土,
七者珍寶財物,
八者髓腦,
九者血肉,
十者不惜身命。
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彌勒出家后,不與小乘比丘為伍,生活或修學。而與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同事,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華嚴經》彌勒故現樓閣,而令善財入于法界!栋闳糇o國》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華會上,而與文殊共任流通!督馍蠲芙洝丰屽纫澡べち肆x之教,傳與彌勒,九百年后,暢弘于世。

釋迦牟尼在他的眾多弟子中,對彌勒總是另眼看待的。他選擇彌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議。如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釋迦牟尼回答優波離說:“十二年后,彌勒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密,字義炳然。時諸天人,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不停地轉大*輪,度諸天子”。

在優波離等人的眼中,彌勒是一個“不修禪定,不斷煩惱”,“未盡諸漏”的一介凡夫。釋迦選這樣的一個人接班,記作佛,是難以想得通的。說明二乘人的偏見,對一乘佛道是不能望其項背。彌勒精神體現菩薩在艱苦條件下,行菩薩道,著重利他。于利他中實現自利,完成佛國依正莊嚴。

過五十六億萬年,彌勒當下生于閻浮提,證得佛果。那時閻浮提的情況大致如下:
(一)自然條件:國土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鏡,名華軟草,遍覆其地。種種樹木,華果茂盛,其樹悉皆高三十里。

(二)居民:人壽八萬四千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慰快樂。唯有三。阂徽弑憷,二者飲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

(三)城市:城市次比,雞飛相及。有一大城,名翅頭木,街巷道陌,廣十二里,掃灑清凈。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晝夜無異,燈燭之明,不復為用。時世安樂,無有怨賊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哀惱,水火刀兵及諸饑饉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語言謙遜。

(四)政治:時有轉輪王名叫儴佉,有四種兵,以威武統治四天下,王有七寶,又有四大藏,各有四億小藏圍繞。珍寶涌出,無守護者,眾人見之,心無貪著。

彌勒下生后,也如釋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說法種種示相。
(一)托生:有大婆羅門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彌勒托生以為父母。彌勒生后,膚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廣三十丈,面長二十丈四尺,具足三十二相,相好端正無比。

(二)出家:彌勒觀世五欲,致若甚多眾生沉沒在生死海,甚可憐愍。如是正念,不樂在家。感王施物,終歸毀壞,知一切法,亦皆幻滅,修無常想,出家學道。

(三)成道:彌勒成道,坐于龍華菩提樹下,即日成就無上道果,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地神乃至諸天,各相告曰“當今彌勒已成佛道”。

(四)說法:時有魔王,名曰大將,率欲界無數諸天至彌勒佛所,請說施論、戒論及生滅之論,乃至諸佛所說,苦集滅道。時座上有八萬四千天子,得法眼凈。彌勒有三會說法:初會有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三會有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彌勒說法常贊釋迦功德。彌勒壽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后遺教存世一萬四千歲。

(五)弟子:儴佉王將八萬四千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大臣長者,亦復如是,各自念言:雖復千億歲,受五欲樂,不能得免三惡道苦,妻子財產,所不能救,世間無常,命難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六)涅槃:彌勒壽命八萬四千歲,入涅槃后,遺法留存一萬四千歲。

(二)彌勒的思想和慈氏由來
漢譯大乘佛經,關于彌勒的記載,是不勝枚舉,現僅從他的姓名窺知其思想具有兩大特色。
彌勒以修慈心觀而聞名的。在《華嚴經·修慈分》里佛告彌勒,應修慈心,以自調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修慈心時,未離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當得六種梵天之福。若離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所有先世以來的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修慈心觀而上求佛道,是彌勒思想一大特色。還表現在彌勒于一切時一切處,不起殺想,不啖眾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說:在過去無數劫時,有一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聞佛說《慈三昧大悲海云經》即便信服,為佛弟子,尋發菩提心,誓愿未來成佛,亦號彌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慈三昧經》,一心不亂。時洪水暴發,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進粒米,生命垂危。時有兔王,母子二獸,為護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養仙人。兔王母子舍身護法的精神,對仙人教育很大。他看著燒熟的兔肉,即說偈曰: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更發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斷肉戒。語已,即投火中,與兔王母子并命,這是慈氏一姓的由來。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彌勒對一切眾生不起殺想的廣大慈心觀,即不論在什么情況下,“寧破骨髓出頭腦,絕不啖肉食眾生”的堅定立場是不可動搖的。他還制“斷肉戒”,規定其弟子不得食肉。這里清楚昭示人們彌勒是一位素食主義的實踐者和倡導者。從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釋迦牟尼在世時,還沒有做到這點?梢娫谒厥车膯栴}上,彌勒比釋迦是略勝一籌。

(三)無能勝一名的含義
彌勒名無能勝,是因其修唯識觀而著稱于世。他修此觀,非始于現在,而是源遠流長。如《楞嚴經》說:“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佛出家。時佛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燈佛出現于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虛空,如來國土,凈穢無有。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今得世尊授記,次補佛處!睆浝盏奈ㄗR觀,不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實有,更徹底把盡虛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筆勾銷。一切染凈因緣沒有了,顯現諸法的“我心”,又將安立何處!這種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與佛乃能證知,非凡夫、二乘、權位菩薩,所能勝過,故名曰無能勝。

(四)創瑜伽學派
佛滅九百年頃,中印度阿輸遮國,有無著菩薩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參預內院法堂聞法,于彌勒處,受《瑜伽師地論》。晝為大眾宣講,弟子中有不信是彌勒說者,無著為釋眾疑,乃請彌勒降到人間,為眾說法。即于輸遮那講堂,普施法雨。凡所說法,皆約為頌,無著依頌解釋,乃成彌勒五論。一、《瑜伽師地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一百卷,玄奘譯。二、《分別瑜伽論》,顯觀行說,未傳我國。三、《大乘莊嚴論》,莊嚴大乘,十卷,波羅頗密多羅譯。四、《辯中邊論》,顯主法相,三卷,玄奘譯。五、《金剛般若經論》,顯實相說,一卷,達摩笈多譯。五論立義,罄無不盡。

傳承彌勒學說,有無著、世親兄弟。無著造有《顯揚圣教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攝大乘論》等。世親造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等。世親之后,又有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廣造諸論,使彌勒之學,極盛一時,唐玄奘法師從戒賢學,回國后與弟子窺基專弘唯識。彌勒之學,興旺于初唐,流傳于日本、朝鮮等國。

(五)彌勒在我國的傳說
彌勒在兜率天內,不動本際,應現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傳我國六朝齊梁時傅翕,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F錄其事跡,供研究者參考。

傅翕(公元497--569年),號善慧,浙江義烏林鄉人,父名傅宣慈。十六歲納劉氏女妙光為妻,生二子曰普建、普成。一日,一個印度和尚,嵩頭陀訪之,與傅翕說:“吾與汝毗婆尸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返?”因命臨水影,見圓光寶蓋。傅翕笑答曰:“鈩轕(編者按:此地是否為‘轕’字存疑)之所多鈍鋏,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也!备邓煊诖松焦又,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自謂得首楞嚴三昧。如是苦行七年。時梁武帝稱帝,祟尚佛教,傅上書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虛懷為本,不著為宗,無相為因,涅槃為名。其中善:略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人間天上,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眾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皆稟六齋”書進,詔遣迎至。帝問:“從何而來,師事何人?”答曰:“從無所從,來無所來,師事亦樂!碑惾,武帝請講《金剛經》,傅才升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傅曰:“陛下會否?”答曰:“不會”。一日,傅講經次,帝至。眾皆起,傅端坐不動。眾曰:“圣駕臨此,何不起?”傅曰:“此地若動,一切不安!碧ㄔ辏ü596年),嵩頭陀于柯山靈巖寺入滅。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終。著有《心王銘》傳世。臨終時對弟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

布袋,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奉化縣人。自稱契此,世莫詳其氏姓,但稱之為長汀子布袋和尚。常手持錫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間,后面有十八個小兒競逐云。見醯醢魚菹物,輒乞入口,余投袋中,至阛阓處,開袋盡取撒下,請眾觀看。常以紙包屎物示人說:“這個兜率內院的!逼蚴乘,酒廬屠肆,皆姿其飲啖。遇雨,晨起曳高齒木履,豎股臥大橋上,是日必晴。遇晴,系草履疾走,是日必雨。抵閩,有陳居士者館遇甚歡及游兩浙書偈于門曰:“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清潔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敝了拿,與郡人蔣宗霸游,往來甚密。一日共浴長汀溪中,使蔣揩背,視師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驚作禮曰:和尚是佛也。師曰:“勿說,吾與汝相聚三四載,可謂有大因緣,吾當去,汝勿憂也!必撁魅辏ü917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岳林寺廡下磬石上。邦人建塔于封山之原,其山皆巖石,石之洼穴,皆師之遺跡,晉天福初,莆田縣令王仁煦,遇和尚于江南天興寺。后又遇于福州官舍,出懷中圓封書,誡王曰:我七日不來,則開看。王如誡,開圓封,內誡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皆不識!焙髸抛衷疲骸安坏脿钗嵯,此即是真!敝潦悄酥蜕袨閺浝找。宋紹興間,岳林寺住持圓明為新造封山塔亭。馮斯道等又施四圍群山,為增廣基地。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住持曇振募捐建閣于寺后,塑像于閣內。天下佛寺山門供師像,肇始于此。

如傅翕事梁武帝,著《心王銘》,此與彌勒善交流望族,修唯識觀,似有相同之處。布袋和尚笑容滿面,心量廣大,給人們一種皆大歡喜的享受,這正是慈心觀的體現。

第二節 文殊菩薩
(一)文殊的事跡
文殊師利,梵文manjusri的譯音,略稱文殊。新譯“曼殊室利!睗h譯為妙德,義為萬德圓明,皆徹性原。又譯妙吉樣,因他出生時,家里出現十大吉祥瑞兆。
(一)天降甘露,
(二)地涌七珍,
(三)倉變金粟,
(四)庭生蓮花,
(五)光明滿室,
(六)雞生鳳子,
(七)馬產祥麟,
(八)牛生白犢,
(九)豬誕龍豚,
(十)六牙象現。
公元前六世紀,(與釋迦同時代)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名梵德,從母右脅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復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愿,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其行廣大,其愿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如說般若為諸佛之母,文殊為七佛之師。常見的文殊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ㄖ邪卜拧栋闳艚洝芬徊,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蜃徎ㄅ_,表示清凈,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中,始自華嚴,終于涅槃,凡是大乘法會,皆有文殊參加。在輔助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佛教思想,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秾毢D經》里記載,佛在舍衛國時,有一年,一連下了七天大雨,許多農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沒,祇園有八百比丘,萬余菩薩,面臨著饑餓的慘狀。阿難請求文殊設法予以救濟,文殊使眾多佛弟子都得到飽足,安心于道。說明文殊在物質方面給予釋迦僧團以很大的幫助。在釋迦僧團成份中,婆羅門種姓占有絕對優勢,他們多數人是厭離心切,習慣于苦行,如迦葉等。對大乘法,行于世間而不為世間法所染,與外道和睦相處而不為其知見所動,雖斷煩惱而不舍菩薩行,雖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文殊協助釋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許多聲聞眾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于自心內,各各懷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劍逼佛,佛說:“文殊住!吾必被殺。我被害矣,誰害吾子!庇谑俏灏俦惹,自悟本心,了法如夢,皆得法忍說偈贊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手自握利劍,逼持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二相,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文殊用殺佛的辦法,來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義,證得法忍,堪稱釋迦得力的助手。又一次文殊對眾生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睍r有二百比丘,以為錯亂說,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飛空(跳過去),上見鐵網,生大恐怖;匾暤o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見。佛告比丘:“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墮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酥異垡,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從妄想生,無我,無我所!倍俦惹,聽到佛的教導,余漏永盡,成阿羅漢?梢娢氖獠粌H是一位深解大乘空義的智者,對神通幻術的運用,也十分熟練。二百比丘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回頭,心中的火氣冷靜下來,接受佛的教導,使他證得羅漢的果位。還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處過夏,違反了僧制,迦葉以長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趕出去。當迦葉剛拿起槌子時,見千百億文殊頓時出現,迦葉這時用盡一切力氣,拿不起槌子。佛此時對迦葉說:“迦葉,這么多文殊,你要擯除那一個!卞热~頓感自慚,覺得不是文殊的對手。還有舍利弗,在釋迦弟子中,也算是個佼佼者,一次文殊與他游諸佛土,有一佛土,到處都是大火彌漫,人行其中,頃刻化為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狀。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時在文殊面前感到矮了半截。

以上這些例子,生動地講明了文殊和釋迦在教育聲聞,萌發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應手。所以《法華經安樂行品》,文殊啟請末世持經之方,佛特為說曰安樂行,便于后世護持,讀誦是《法華經》。文殊遵照釋迦的囑托,于佛滅度后,和阿難、彌勒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使大乘佛教賴以住世和發揚光大。近人不察論述印度佛教史,認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龍樹、無著,斯乃枝末之見,實際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的源頭,佛在世時,文殊、彌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學體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在《文殊般涅槃經》里說:佛滅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法化。最后諸有緣者悉皆得度,與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鄉舍衛國多羅聚落于尼枸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從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鑠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內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華臺,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時有八大王,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

(二)文殊的思想
第一大乘經的發起和組織者:大乘經里稱文殊為“法王子”、“導師”。這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少見的。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基本上都是文殊發起的。在《華嚴經》里,文殊是青年的導師,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比丘等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那樣至高無上,修集善根,見佛聞法,學六波羅密,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要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處生死海,去教化眾生,行菩薩道。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向印度的南部宣傳大乘佛教。在福城(孟加拉灣西岸)的大塔寺開講《普照德界經》。這里的居民多數是龍族,文殊的傳教,使龍王、龍子、龍女,歸信了佛教。文殊行的歷史功績,開辟了大乘佛教的根據地。后來的龍樹在這里讀了許多大乘佛經,經過整理,使之流傳于世。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的說法,發菩提心,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這就是著名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圓覺經》里,文殊是發起人。他第一個發問,如來本起因行,為全經的開端!毒S摩詰所說經》維摩詰生病,釋迦牟尼派一個大型的代表團前去慰問,派誰當團長?派舍利弗等十六弟子,個個都不敢承當,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詰呵斥過,派彌勒等大菩薩,他們也是不能堪任,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詰的批評,最后終于派出以文殊為首的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的龐大代表團,承佛委托,到毗耶離城,維摩詰宅舍,前來問候。一部《維摩詰經》,基本上是文殊和維摩詰之間的對話!独銍澜洝芬园㈦y遭到摩登伽女大幻術,攝人淫席,將毀戒體,佛派文殊前往救護,將阿難,摩登伽女二人帶回佛所,佛對阿難進行教育,是為本經發起的原由!斗ㄈA經》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無量義處三昧,放眉間白毫相光,照遍東方百千萬億佛前,彌勒對此不甚理解,請示文殊,以何因緣佛出此瑞相?文殊答復說: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降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文殊的話發起了釋迦演說斯經。

一行三昧:文殊是以修一行三昧著稱于世的。有一次他問佛:什么叫一行三昧?佛答: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要點,是在觀察事物時,要從規律或法則的總體上著眼,不是就事論事的去分別它的差別相,如此才能居高臨下,高屋建瓴。如何修一行三昧?第一,要從善知識處,聽聞般若波羅密,對事物的總相有一個深入理解,這樣的人才能從事物的千差萬別中,發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對待真理,還要做到,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第二,要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排除種種私心雜念,收攝心猿意馬,于一切事物,不產生混亂的思緒,不去追逐塵境。第三,在凈化思想的基礎上,系心一佛,專持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如無量諸佛功德無二。這一不可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又有一次,佛教文殊入不思議解脫三昧。文殊回答:“我即不思議,云何更入不思議也!边@里的不思議,是教人們不要舍本逐末,在事物的差別相上打轉轉。唯有據事物的總相,才能明察一切差別相。

不二法門:文殊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義特點,是不著空不執有的“不二法門!薄安欢迸c“無二”離空有二邊的含義相同。文殊的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維摩經》《思益梵天所問經》里,《維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