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凈空法師:普賢大士行愿的啟示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前言: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個非常殊勝的因緣,與大家報告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的啟示。雖然時間不長,不能細說,這一種研習報告的方式,我相信同修們比平常聽經收獲一定更多,F代人工作忙碌,佛的經典雖然很好,畢竟不能完全契合于現代人的需要。因此,研習啟示的報告,將與我們生活、德行、修持、家庭美滿、社會祥和,有相當關系的,提出來研習;擷取精華,使經中的要義呈現出來,我們聽了之后,確實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報告本文之前,先介紹華嚴經。

  大藏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佛究竟為我們說了什么?佛在無量壽經講三種真實:1、真實之際。2、真實智慧。3、真實的利益。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的一切經,說的是‘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說,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我們自己本人,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世尊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所說,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佛教的本質,是釋迦牟尼佛對于十法界一切眾生的教誨,它不是宗教,是教育。佛的教育究竟圓滿,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就是真實的智慧,離苦得樂是真實的利益。虛云老和尚教導我們:‘學佛要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堅固信心、決定行門!鸾探逃┐缶,任何學術宗教都不能跟它相比。我們以一生有限的時間精力,如何修學呢?必須精選。要選擇,要解義。佛所講的道理,佛所教給我們的方法,要很清楚地理解,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佛法的教學,給我們的真實利益,具體而言,一生的幸?鞓、家庭的美滿、事業的順利、社會的祥和、國家的富強、世界和平,佛陀教育統統都能達到。這些是花報,是今世的果報;后世的果叫果報,更是殊勝。特別是華嚴,果報之殊勝,我們無法想像。

  華嚴經,是佛門第一經,是世尊的圓滿法錀。這一部經,是整個佛法的綱領,是整個佛學的概論。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都是講華嚴經的某一部份。說宇宙人生全體的就是這部經。這部經怎樣圓滿的呢?到最后,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此經才到究竟圓滿。古人說:一切經作比較,華嚴經第一;華嚴經與無量壽經作比較,無量壽經第一。華嚴經到最后,普賢以十愿導歸極樂才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講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唐朝善導大師說過:一切諸佛如來示現人間講經說法,就是為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功德利益,介紹給大家。

  華嚴經有三種譯本:晉譯六十華嚴,唐譯八十華嚴,唐德宗貞元年間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愿品的全文。清涼大師判華嚴經為七處九會。本經的內容,從清涼所判的‘信解行證’四大科,我們就了解。它的含義,除四分之外,有五周因果:前十一卷是所信因果;當中四十一卷,前面講差別因果,后面是平等因果;七卷講成行因果,這是離世間品,完全講修行的方法;末后二十一卷(在四十華嚴里就是四十卷)說證入因果。其次,說六相、十玄門、四法界,這是為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們自己與生活環境的真相。講到大世界,講到宇宙,佛在此地說二十重華藏世界,即今所言宇宙觀。在行門方面,本經特別著重歷事煉心。修行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中,在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鍛煉自己的清凈心、廣大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受用才是真實的。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華嚴經的特色。華嚴不但有圓滿的理論、周詳的方法,而且善財童子與文殊普賢等五十三位菩薩表演給我們看,教我們如何修行。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現前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對于大乘佛法,人人可以學,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成就。真正發心學佛,學生就是自己一個人。善財童子沒有同伴,沒有同學,他所遇到的人,都是善知識,用現代話來說,都是老師?鬃釉疲骸诵,必有吾師!萌伺c壞人皆是自己的老師。好人做好事,我們要跟他學,他是我的老師;惡人所作的事,我要警惕,不能跟他學,他也是我的老師。善財參訪第九住菩薩勝熱婆羅門,他愚癡,善財不學他的愚癡。第七行位菩薩是甘露火王,嗔恚心重。第五回向是伐蘇蜜多女,是位妓女,代表貪愛。這三位菩薩代表貪嗔癡三毒煩惱,F今社會,具足貪嗔癡的善知識不少,假如我們有善財的智慧,有善財的本領,我們跟他們相處,能成無上道,不妨礙我們。此經指出,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大乘佛法修學超越國界、種族、宗教,還超越善惡、超越十法界,這都是我們在華嚴經上認識體會的。每一位次階級有一善友代表,唯獨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兩人共一會,德生童子代表智慧,有德童女代表慈悲,悲智雙運,才能快速達到究竟圓滿境界;這是教我們在生活中,對人事物,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參觀彌勒樓閣,用現代話說,是圖書館;不但藏書豐富,錄音帶、錄影帶也非常豐富。何以故?因為樓閣中可以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好像銀幕里出現一樣;所以,他的圖書館是視聽圖書館。善財至此地,大開圓解,解圓滿了。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教他十大愿,十大愿代表行門圓滿。彌勒的圖書館是學問的圓滿,普賢十大愿王是德行的圓滿。學問與德行皆圓滿,這就成佛了;無上佛道至此成就。這是華嚴經給我們非常偉大究竟圓滿的啟示。

  佛在本經告訴我們:不學普賢行愿就不能圓成佛道。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以后,才接受普賢菩薩的教誨,由此可知,普賢行愿是等覺菩薩所修的,不是普通人所修的;尺度放寬,那也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地位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以前,普賢行愿可以發心修學,決定做不到!召t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十大愿王才圓滿!@句話很值得我們細想。文殊與普賢皆發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法王子,圓教的等覺菩薩,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做什么?我們由此經得到答案,他是去修圓滿的十大愿王。

  凈宗學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凈土。生到凈土,不退成佛,這是凈宗真實的利益。凈宗解門依凈土五經一論。行門則是一句阿彌陀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是正行。正行之外,還要有助行,正助雙修。凈宗助行有五個科目——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大愿王。

  普賢行的基礎是三福。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要想成佛成菩薩,先要把人做好。從哪里學起?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瘜W佛從這里學起。整個佛法就是講孝敬二字而已!B父母、奉事師長’:唯有成佛,才能把孝親尊師做到圓滿。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老師也是不孝。兄弟不和,讓父母擔心,是不孝。做事不負責任,對人沒有誠意,工作不努力,身體不好常生病,自己天天煩惱,一句阿彌陀佛沒念好,皆是不孝。沒有一樁事情離開孝敬,所以佛給我們訂的大根大本是孝親尊師。我們自己成佛,不但能度今生父母,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得度,這才是盡大孝!刃牟粴ⅰ簭男⒕催@個基礎,發展為大慈大悲,慈心對一切眾生。不殺生是慈,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是慈。這個慈心,包括戒定慧三學,一展開,整個法界皆含攝其中。不殺只是舉一個例子。凡是令眾生生煩惱,我們心地就不慈;自己生煩惱,也不慈!奘茦I’:十善不是戒,是善業。身三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谒纳啤煌Z(不騙人)、不兩舌(不挑撥是非)、不綺語(不花言巧語)、不惡口(說話不粗魯)。意三善——不貪、不嗔、不癡。佛陀教我們修學身語意十大類的善行。這樣,把人做好,才叫好人。第一福是基礎,有孝親尊師、慈心、十善,才有資格入佛門學佛,做釋迦佛的學生。

  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诙J嵌巳诵薜,真正入佛門。二乘人修戒定慧三學!艹秩龤w’:你一入佛門,先把佛門修學的理論方法傳授給你,這叫傳授三歸。三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歸依三寶(佛法僧)。三寶在自性之中。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來具足!孕员緛砭咦闳龑,我今天是要依靠自性三寶。三歸:1、歸依佛:佛是自性覺,覺而不迷。從一切迷惑顛倒回歸,依自性覺,這叫做歸依佛。2、歸依法:法是自性的正知正見。法華經云:‘入佛知見!鹬鹨娋褪钦_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于宇宙人生真實相完全了解,一點也沒看錯想錯。從前想錯看錯解錯,現在從這些錯誤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歸依法。3、歸依僧:僧是自性清凈;六根清凈、一塵不染。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來清凈!瘡囊磺形廴净剡^頭來,依本來清凈的那個心,這叫歸依僧。歸依佛,覺而不迷;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凈而不染。學佛修的是覺正凈。無量壽經經題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三寶也在經題中,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凈是僧寶!鍍羝降扔X’五字就是自性三寶,我們依這五個字修行,才是真正受持三歸,真正佛弟子。修行綱領明了之后,在佛菩薩像前,發深重誓愿:‘愿意做佛的學生,愿意接受佛的教誨,從今之后,我一定修覺正凈!堃晃环◣熥髯C明,舉行一個三歸儀式。真正重要的,是要歸依自性三寶。三歸之后,佛陀教我們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咦惚娊洹撼纸渚褪鞘胤。不只佛所講的戒條——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凡是佛在一切經論里對我們的教誨,統統是教誡。憲法、法律、規章,都在戒律范圍之中,都要遵守;各國的風俗習慣與道德理念也要遵守!环竿䞍x’:威儀就是禮節、禮貌。我們要守法又懂禮,才能受到大眾歡迎,使佛法推廣到世界各地。第二福是小乘人的善。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谴蟪似兴_善!l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六道輪回是很苦的、很不自在的。真正覺悟佛陀的教育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現前的問題、將來的問題,自身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乃至死后到哪個世界去的問題,統統可以解決。真正覺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有生之年,決定可以去得的。如此覺悟之后才叫做發菩提心。真正覺悟,才有出離輪回的希望!钚乓蚬捍说匾蚬皇侵干朴猩茍、惡有惡報之因果。佛對菩薩講的深信因果,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也不相信。念阿彌陀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報。這是殊勝的修學方法,我們如果深信不疑、決定受持,這一生必定成佛。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能真信切愿,把這句佛號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里這句佛號不能丟掉,真正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沒有一個不成功的,這叫深信因果!x誦大乘’:我勸同修只讀一部無量壽經,用意在于斷煩惱。不念經時,會胡思亂想生煩惱。佛云眾生有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二障從哪里來的?華嚴經出現品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鸢盐覀兊牟「徽Z道破。妄想發展成所知障,執著發展成煩惱障。讀經的目的在于破二障,恢復心地清凈,然后用清凈心、真誠心、恭敬心、慈悲心來執持名號,這一句名號才有感應。根性利者,五年十年得清凈心,然后可以法門無量誓愿學,可以涉獵其他大乘經論。中下根性,若十年心還不清凈,就發個愿,一生就念一部經,法門無量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也不遲。把這一生的時間精力集中,專求西方凈土,絕不分心。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無量,而且十方諸佛所說一切經典圓滿具足,一樣也不缺。在那兒,阿彌陀佛是老師,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同學,陪伴你,你一定成就。若真有慈悲心,也要西方世界往生取得保證之后,再涉獵其他大乘經論;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情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無量壽經云:‘假令供養恒沙圣,不如堅勇求正覺!f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有了三福、六和敬、三學(戒定慧)、六度之基礎,修學普賢十愿,才能得利益。

  什么是普賢行愿?如來圓滿的果德,一定要修大行,福德才能圓滿。每一種行門與自性皆相應,而且一一行門周遍法界;還有,任何一行都能廣攝一切行,一切行也都含攝在一行之中,這是普賢行的本體,這也就是普賢菩薩所行的。換句話說,這種修行的方法,成就普賢菩薩。古德具體歸納為十條。1、所求普:要求一切如來平等證故。我們將來成佛,要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平等,沒有一絲毫差別,這是我們所求的。2、所化普:化是教化眾生。諸佛如來教化法界無量無邊眾生,我們也要發這個愿。3、所斷普:斷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皆要斷。煩惱不能留一絲毫。4、事行普:日常生活中,無論大事小事、點點滴滴,也要能稱法界,像菩薩一樣。5、理行普:一一行事皆與自性相應。6、無礙行普:理事無礙。7、融通行普:事事無礙。8、所起大用普:德用周遍法界。9、所行處普:橫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與自己身心無二無別。10、修行時普:從時間上說,念劫圓融。普賢菩薩每一愿皆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我愿乃盡。而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無有窮盡,普賢菩薩的行愿也是無有窮盡,不疲不厭。這是普賢行,行門里達到登峰造極。

  華嚴經普賢行愿品的由來:世尊往昔示現成佛時,最初在菩提樹下入定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劫圓融的境界;換句話說,時間與空間皆超越了,沒有時間的長短,也沒有空間的遠近。這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佛說這部經,題目若依梵文原來意思翻,是‘大方廣覺者雜華莊嚴經’。中國人喜歡簡單,將覺者翻作佛,雜字去掉,莊字去掉,變成現在的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從經題意思看,佛所說這部經,其實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切經!蠓綇V’是法,也就是大乘經常講的真如自性的體相德用!稹悄茏C之人,圓滿證得自性的體相作用的人,就叫成佛,我們稱他為佛陀!A嚴’是比喻。雜華,雜是雜色,有各種品種,像一個大花園一樣,一切花應有盡有,一樣也不缺少。莊嚴是美好的意思。佛所證的一切法就像雜華莊嚴,佛所說的一切法也像雜華莊嚴;由此可知,這個經題不是一部經的經題,是佛所說一切經的總題目。世尊成佛后,在二七日中,把他所證的圓滿境界全部說給菩薩聽。聽經的菩薩們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能力到世尊定中去聽經?沒有定功,那就是沒緣份。佛說此經,權教菩薩與聲聞緣覺如聾如盲,見不到也聽不到。這部經講完之后,大龍菩薩將此經典收藏在龍宮。佛滅度后六百年,世間沒人見過華嚴經。龍樹菩薩聰明絕頂,閱遍世間佛法經典與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經典,傲慢心生起。此時,大龍菩薩化身度龍樹,告訴他,龍宮還有許多他未曾見過的經典。一到龍宮,看到大龍菩薩收藏的大本華嚴經,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首偈有四句),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呆了,降伏住傲慢習氣。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地球環繞太陽,以太陽為中心,稱為太陽系。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過去,許多人認為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單位世界。最近,黃念祖老居士提出新觀點,認為:‘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不在地球上,也不在太陽系里,由許多恒星旋繞著。須彌山就是天文學家所發現的黑洞,是一個銀河系的中心!绱苏f法,一個大千世界是一百億個銀河系組成。佛說,宇宙中有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而今,假設把一百億個銀河系的星球磨成微塵,一個微塵代表一首偈;這一部經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份量太大,地球擺不下。佛只費兩星期講此經,佛智慧神通之偉大,讓我們五體投地佩服。中本華嚴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中本是大本的提要,份量也太多。下本華嚴,是目錄提要的大綱,總共有十萬偈(四十萬句),四十八品。龍樹菩薩帶下本華嚴出龍宮,從此,世間才有華嚴經。一直到東晉時代,即龍樹菩薩圓寂后三、四百年,這一部經傳到中國。古時,經典寫在貝葉上,容易遺失。華嚴經傳到中國,經文殘缺,只有三萬六千頌(偈)。晉朝佛陀跋陀羅譯成中文,分為六十卷,稱為六十華嚴。唐朝武則天派人到印度求取此經,請實叉難陀來中國譯華嚴,比六十華嚴增加九千頌,總共有四萬五千頌,稱為八十華嚴。唐德宗貞元年間,烏荼國國王向中國皇帝進貢一部‘普賢菩薩行愿品’,是華嚴經最后一品,這一品經非常完整,沒有欠缺,譯成中文,總共翻成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愿品,全品經文是四十卷。四十華嚴的翻譯,清涼大師參加了譯場。譯成之后,皇帝請清涼大師作注解。清涼專攻華嚴,一生講華嚴五十遍。華嚴經八十與四十合起來,除去重覆部分,總共九十九卷。

  古人云:‘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瘬Q句話說,不讀華嚴,不曉得成佛的好處。知道成佛的好處,那就非成佛不可了。對于佛法修學,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我對于凈土宗的信仰,是從華嚴經得來的。早年,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專弘凈土。我對于講經非常有興趣,對于念佛的興趣不太濃厚。老師勉勵我:‘自古以來,多少祖師大德都修學念佛法門,你不妨試試看?v然不能成就,從前那么多人都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也無所謂!’老師這番話真是苦口婆心。當年,我對于凈土宗認識不徹底,信心生不起來。直到民國六十年,我開始講華嚴經,講了十七年。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一個問題: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庶男,兩位等覺菩薩作毗盧遮那佛的助手,他們修什么法門呢?原來這兩位菩薩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發現,使我非常驚訝。再者,善財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門。華嚴到最后,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我在華嚴會上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對于凈宗才產生真正的信心。華嚴經對我有很大的恩德。

  這一次報告的是四十華嚴最后的一卷。這一卷經在整個華嚴經里非常重要,清涼大師稱它作‘華嚴關鍵’;華嚴修學的綱領,全在這一卷中,也是整部經的總結論。清涼大師把這一卷提出來別行流通。念這一卷,等于讀了全經。這一卷經最好的注解是‘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別行疏鈔’,疏是清涼大師注經,鈔是宗密大師注解疏的。清涼大師注解簡單有深度,其學生宗密唯恐后學研讀有困難,再詳細重注一次。此次講題是‘普賢菩薩行愿的啟示’,不照經文一句一句講,只把大意作詳盡的報告。

  正譯經文

  壹、長行文

  一、十大愿王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設,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愿。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錀。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菩薩稱嘆如來殊勝功德已,這一句是接著前一卷而說。這是第四十卷。三十九卷后半卷有很長的偈頌都是普賢菩薩贊嘆如來殊勝的功德!鐏砉Φ隆捍说厝鐏硎侵肝覀兠恳粋人的真心自性;每一個人真心自性的功德無量無邊。普賢之贊嘆,只是滄海一滴而已。普賢菩薩說那么多,也說不盡,才轉過頭來告訴與會的菩薩與善財:‘如來功德(我們真心自性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皆來贊嘆,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召t在此將成佛的好處一語道破。我們自性的功德,十方一切諸佛經無量劫共同來稱說都說不盡。學佛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是要將我們自性里無量無邊的功德統統能夠現前,并得到它的作用。自性起用有哪些用處?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幸?鞓,永遠沒有煩惱,不打妄想,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安祥,世界和平,這些小利益皆可得到;最大的利益是長生不老、永遠不死。這些皆是自性本具的功德利益。佛法不能不學的理由在此,所以一定要認真修。普賢菩薩這句話使我們認清自性功德不可思議。

  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說:想要證得自性功德,應當要修十種廣大行愿,那么,自性功德就圓滿現前。凈宗學會行門五個科目最后一科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第五層樓,是圓滿的尖端。第五層建在第四層的上面,第四層是菩薩六度,第三層是戒定慧三學,第二層是六和敬,第一層是三福。三福是基礎。只要依照此法努力修學,在一生當中,就能達到圓滿的境界。

  ◎第一愿:禮敬諸佛

  善財白言:大圣!云何禮敬,乃至回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凈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孝敬;孝敬做到究竟圓滿,就是禮敬諸佛。佛在大乘戒經里明白開示:‘孝順父母師僧,孝順一切眾生,孝名為戒!蟪私渎山⒃谛⒌赖幕A上!ⅰ謱贂庾,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在一起是孝。孝里頭沒有代溝,老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老一代之上還有老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之下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由豎的方面看,祖先跟后世的子孫是一體。由橫的方面看,兄弟、親戚、朋友、兄弟的兄弟、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法界的全體!ⅰ质莻符號,代表法界全體。唯有成佛,才能把孝道盡到圓滿。我們為什么要學佛?我們要盡圓滿的孝道,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因此,禮敬諸佛,普賢菩薩自己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愿才能做得圓滿。普賢菩薩是十方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代表人物。普賢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我們呢?我們要想盡圓滿的孝道,只有跟著普賢菩薩走;不跟著走,自己想成佛,是沒指望的。佛在經上講,從初發心至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我們過去生中修了無量阿僧祇劫,為什么成不了佛?因為煩惱沒斷,生生世世搞六道輪回。我從華嚴經認識凈土,知道華嚴到最后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度了我。

  禮敬諸佛,諸佛指誰呢?佛明白開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彩潜娋壓秃隙鸬默F象,叫做眾生。我們想想,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只有虛空不是眾緣和合而生。我們的身體、毛巾、講堂,皆是眾緣和合而生,皆名眾生。華嚴經上還有一句重要的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槭怯星楸娚,指動物、十法界的有情眾生。無情是無情眾生,指植物、礦物。同圓種智是成佛。有情眾生會修行、會念佛、會成佛,無情眾生怎么能成佛呢?毛巾、桌椅,它們幾時成佛?今天,我們在行愿品得到這個消息,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無情眾生什么時候成佛呢?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成佛的那一天,會發現山河大地、一切草木、微塵,統統成佛了,這是成佛的現象。如果某一天,覺得自己已成佛了,認為別人都還沒成佛,說老實話,你是在作夢、是在打妄想,決定沒有成佛。華嚴經所說,完全是佛與大菩薩們的現量境界,眼前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完全是事實真相,不是凡夫境界。

  這個法門怎么學習呢?這個法門是法身大士所修,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也沒斷,我們能修嗎?能。佛門博士班的教科書,我們幼稚園小小班也能適用,很奇妙。佛教經典不可思議,是圓融的經典。初學的課本就是成佛的經典。這個法門從恭敬學起。以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恭敬心,看待一切人,這是禮敬諸佛。我對佛菩薩非常恭敬,對別人則差一點,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是平等行。我們每天早課以最虔誠恭敬的心禮佛,然后用這種心來對待人。無論對待父母、家親眷屬、朋友、同事、社會上一切善人惡人,統統用一個真誠清凈平等恭敬心來對待,這是普賢行。除了人,也要用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恭敬心對待一切萬物。毛巾是諸佛,毛巾使用完不能揉成一團亂丟,要洗凈晾干疊好,這是對它的恭敬。桌椅也是諸佛,要擦干凈擺整齊,這是對它的恭敬。對事,任何事情承擔了,就要盡心盡力做圓滿,這是對事之恭敬,不可敷衍塞責,不可互相推讓。

  這法門難,不易修。原本是等覺菩薩修的,我們是幼稚園小小班。要勉勵自己,雖達不到圓滿,學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利益之大,不可思議。舉個例:能用真誠、清凈、平等、恭敬心對待人事物,你永遠不生煩惱,心里快樂無比,馬上得到幸?鞓。你今天為什么不幸福不快樂?因為你心中分別這是好人、那是壞人,一天到晚分別執著,煩惱妄想不斷,你怎么會快樂幸福?要想修快樂幸福,普賢行是最有效最快速的。你不妨試試,把心量拓開。只要你真正發心,普賢菩薩會加持你。經上言:‘我以普賢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召t菩薩神力加持,我們努力點,勉強點,也能做到幾成。

  ‘悉以清凈身語意業,常修禮敬!Y是禮貌、禮節。不但對人要有禮,對物對事也要有禮。心要至誠恭敬,外表要合乎禮節。清凈心就是真心,清凈心里沒有是非人我、分別執著。菩薩用清凈心常修禮敬,不間斷。

  佛法修學成敗關鍵在耐心,有許多人開始發心時很勇猛,過了幾天就退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轉,沒有一個不在一生成佛。普賢菩薩在此做榜樣,勸勉我們要保持初心。他說:‘虛空界盡,我禮乃盡!摽战绮豢杀M,我們發愿修普賢大行,就不能退轉。又說:‘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澜缛丝谔焯煸鲩L,眾生界不盡。眾生煩惱也一天比一天多。唯有學佛得力者,煩惱會減少;煩惱少,智慧就增長。眾生煩惱不可盡,我們效法普賢菩薩的禮敬,當然也沒有窮盡之日。

  普賢菩薩更勉勵我們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是做功夫的秘訣。念佛者,做到這兩句,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念佛功夫就得力,決定可以得到功夫成片。這兩句與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意思完全相同!碚Z意業,無有疲厭’:身,是要去做的,我們見到人要有禮貌;言語有分寸;心要真正清凈平等恭敬。普賢菩薩用的是清凈心,所以不疲倦不厭煩;我們用的是分別心、染污心,時間長就疲倦。日常工作用清凈心、歡喜心、利益眾生的心去做,工作量雖多且繁重,也不覺疲倦厭煩了,這就是普賢行修學的功夫你得了幾分利益。

  普賢菩薩廣大的境界,這是與其他菩薩行不相同的地方。普賢行是稱性之行。真如本性非常廣大,佛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召t行每一個行愿都與自性相應,所以每一行愿都包含虛空法界。普賢菩薩不但心地真誠清凈平等慈悲,而且是無量的廣大,這樣的心來修行,這個行門就叫做普賢行。

  ◎第二愿:稱贊如來

  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來與諸佛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不說稱贊諸佛?諸佛與如來是有差別的。經上講佛、諸佛,都是從相上說、從事上說;講如來,是從性(本性)上說。在事相上,我們要平等恭敬,沒有分別執著。佛菩薩,我們尊敬祂;凡夫、鬼神,我們也尊敬,尊敬之心與禮貌,與尊敬諸佛沒有兩樣;乃至于敬物敬事都沒有差別,這叫禮敬諸佛。稱贊就不一樣。禮敬是無條件的,稱贊是有條件的。惡人作惡事,不能稱贊他事情做得好。殺生與偷盜也不能稱贊。殺生與偷盜的人,我們要禮敬,但是他們做的事,我們不能稱贊。稱贊是有條件的,必須他的善行與自性相應;與自性不相應,我們禮敬而不稱贊。這種修行方法,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里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示現在各行各業中。有些行業值得贊嘆,有些行業不能贊嘆。善財童子禮敬五十三位善知識,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對佛的恭敬態度完全相同,并贊嘆他們;但是,其中三個人,只對他們平等禮敬頂禮而沒有贊嘆。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癡;甘露火王脾氣大,代表嗔恚;伐蘇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貪愛。貪嗔癡是三毒煩惱,善財沒有贊嘆。稱贊是贊美,他的言行值得我們效法,可以作我們的榜樣,這才得到大眾的贊嘆。言行不值得大家效法,就不能贊嘆。

  普賢菩薩的稱贊是稱性的,不同于平常的贊美;因為用心不相同,目的不相同,境界也不相同,如同佛之互相贊嘆。主伴含融,一切諸佛也彼此互相贊嘆。阿彌陀經原題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講經就是贊嘆阿彌陀佛,贊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同樣的道理,阿彌陀佛也贊嘆十方一切諸佛如來。

  佛法里常講總持法門,總持是掌握住總綱領?偝值馁潎@,言語很簡單,意思跟講經一樣圓滿?偝值馁潎@,就是執持名號。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都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里。念這句佛號,就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統統都念完,簡單方便,這才知道名號有這樣大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就是稱贊如來。

  稱贊如來還有一層非常深的意思。如來是講真如本性。一切諸佛的真如本性,跟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稱贊如來就是稱贊自己真如本性的性德。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自己,所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孕跃褪侨鐏,唯心也是如來。念佛是最標準的稱贊如來。念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乃至于讀誦一切大乘經典,都是稱贊如來。我們以真誠清凈無比廣大之心稱念讀誦,就與這一愿相應。

  稱贊,要想達到圓滿不容易,雖不易,我們要努力,做到一分得一分的好處。真正發心修學,能得普賢菩薩、彌陀如來、一切諸佛的加持。學佛不僅自己得到修學的真實利益,為了報佛恩、父母恩、師長恩、一切眾生恩,要把真實的好處普遍推薦介紹給大家。推薦介紹就是稱贊如來。舉辦法會講演經典是稱贊,勸人念佛是稱贊,乃至于任何時間場地,我們合掌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都是稱贊。如是稱贊,得佛威神加持,我們現前的感應是辯才。從前不善言辭,現在很會說話,這是佛力加持。還有一個事實,是我的體驗:佛法經典(善法)我很會說,惡法一句也不會說;善法有辯才,惡法沒有辯才。

  境界之廣也跟前一愿一樣。普賢菩薩說:‘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覀兡茏龅絾?這個事實,隨著我們的心量。就好像無線電波一樣,只要沒有高山障礙,電波發射出去,距離就無量無邊;如果當中有障礙,電波就被阻隔。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心里有分別、有執著、有煩惱,就是高山,稱揚的音波就有了障礙、有了范圍,不能盡虛空遍法界。假如你的心很清凈,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你稱贊的功德,確實是盡虛空遍法界。由此可知,真正的關鍵在一心;用三心,就障礙重重,不能周遍。佛告訴我們,權教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都是用八識。八識歸納起來,就是三心二意。三心是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識。二意是指末那識(意根)與第六識(意識)。不用三心二意,則用的是真如本性;只要用真心本性,決定周遍法界。交光大師注楞嚴正脈,根據經義,教我們‘舍識用根’。舍識,在日常生活中,見色聞聲,不要用八識,要用真性。凡夫眼睛見是用眼識見,耳朵聽是用耳識聽,用六識;他教我們用見性見、用聞性聞,這樣一轉過來,馬上就成佛了。舍識,用根中之性;根中之性是真的,不是虛妄的。大師提倡得好,確實是世尊講楞嚴的本意,沒有曲解。交光大師在序文里說一段故事,值得我們警惕、學習。交光大師生一場大病,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念佛功夫不錯,佛來接引。他忽然想到,楞嚴經自古以來的注解,都沒有說出佛的本意。他向阿彌陀佛告假,想留在世間把楞嚴重新注解,注解好了再去。阿彌陀佛點頭準假,他的病就好了。這也是生死自在、來去自由。所以,稱贊的音聲能不能周遍法界,看我們用的是什么心。古大德告訴我們,學佛的兩大原則:1、聽經要‘消歸自性’,聽了之后要與自性相應,絕不是一面聽一面胡思亂想。2、修行,不管念佛持咒參禪,八萬四千法門,要在‘轉識成智’;也就是說,不用八識,不用三心二意,要用真性,用六根的根性。

  ‘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兴_教我們要一心稱念;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修學這個法門!碚Z意業,無有疲厭!瘺]有疲倦厭煩。用功如果得力如法,確實是不疲不厭。有同修念佛得力,一句佛號把睡眠念掉,疲勞也念掉,念得身心自在,快樂無比。真正念佛人,越念精神越好、身體越好。我們的身體,因為有妄想、執著、煩惱,體質發生變化,變成不正常、有毛病。今天,地球受到環境污染,生態失去平衡,地球生病,也不正常了。臭氧層破洞,天也不正常。身體有病,改變體質,恢復自然就正常了。什么是自然?心里沒有事是自然。心里本來沒有事,六祖大師云:‘本來無一物!緛頍o一物,就是自然的。如果你心清凈了,沒有一物,你的身就恢復自然,體質細胞重新組織成非常正常,身體就健康、就不會生病,會長壽。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無量壽,個個長生不老,原因在于他永遠保持自然。要改變體質,唯有修清凈心。世間講究醫藥、進補,是靠不住的。性情溫和善良的人,不容易生;脾氣暴躁、性情不好的人,常有病痛。知道事實真相,就曉得怎么做法。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修學的要領,也是真正的功夫,要努力學習。

  ◎第三愿:廣修供養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云、鬘云、天音樂云、天傘蓋云、天衣服云,天種種香:涂香、燒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足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供養是修福。人不能沒有福;沒有福,日子過得清苦。有福報,你的生活就會過得非常自在,非?鞓沸腋。福報從哪里來?福報是從修布施供養當中得來的。大乘菩薩六度,第一個是布施。普賢菩薩的布施叫供養。普賢菩薩布施的心真誠、清凈、廣大、平等,這樣的心修布施,叫做供養。沒有這種心,叫做布施。布施的福報小,供養的福報大;因為布施的心量小,供養的心量太大了。福報隨著心量成比例,心量大福報就大。

  福報有很多種,佛在經上歸納為三大類:1、財富。2、聰明智慧。3、健康長壽。長壽且健康,不須別人照顧,是真正的福報。佛告訴我們,三種福報是果報,不修因,你怎么會得到果報?‘財布施’得財富。世間大富貴人家,命好、走運,做什么都賺錢;你去做就不賺錢、賠本。實在講,不是機會、不是好命、也不是聰明智慧,是他過去生中修的因,這一生當中他應當得這個果報。以自己的財物布施供養,你的財富的果報永遠享受不盡,F代,指望兒女養老是靠不住的。世間人以為身邊存點錢財才靠得住,萬一遇到意外災害,如火燒、大水漂、被盜賊偷,錢財丟掉,你怎么辦?還是不可靠。存在銀行也不可靠,銀行也會倒閉。最可靠的是修布施,把財富布施供養一切大眾,這種儲蓄靠得住。自己需要時,有別人布施給你、供養你。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不保險,不敢做。不敢做就是不信佛,因為布施得財富是佛說的。有錢就布施,布施得干干凈凈,心里就真快樂,到時候‘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想什么,東西就來。我二十六歲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但是要會修,要知道修因,你不要害怕,要相信佛,佛不欺騙我們!衣犂蠋煹脑,生活非常節儉,省下的錢布施,用來放生、救濟貧病者醫藥費,多余的錢買書。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布施。前年在美國德州,同修們想在那里建道場,是好事,但是我身上沒錢。念頭一動,不到三個月,有很多人送錢來,建佛堂的錢居然有了。那個房子是佛菩薩建的。錢財若是用在弘法利生,是最適當的。我學佛,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四十年,我自己得到的感應,真的是有愿必成。福一定要種在福田上,弘法利生是福田。我的錢都用在印經!ú际河袡C緣,把自己修學的理論方法,所得到的好處,向大家報告,讓大家也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這叫法布施。最近幾年,我到全世界各地講經,普遍介紹凈土宗,這是法布施!疅o畏布施’:眾生心里有疑惑、有恐怖、有困難,我們有能力幫助他解決,使他心理得到平安,身得到安穩,這一類的幫助,叫做無畏布施。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三種果報我們都要,則三種布施要認真修學,才能得殊勝果報。若不修因,每天求佛菩薩,供養香花水果,巴結佛菩薩保佑,給你這些福報,是沒有這回事的。佛菩薩教我們修因,修因得果。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话闳酥粫缘秘敳际┑秘敻,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不曉得果報里還有圓融,那就是專心修法布施。有智慧,你不會貧窮;有智慧,你一定會調身調心,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由此可知,世間最寶貴的不是財富,是智慧。普賢菩薩一語道破,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法供養的范圍廣大無邊,菩薩舉了七個例子:

  1、如說修行供養:佛在經典里所講的道理,我們要明了,要能體會。佛菩薩教我們哪些事情應該做的,我們照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的,我們絕對不做。依照佛菩薩的教訓,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錯誤的說法做法,這叫做如說修行供養。香花水果供養,只是表我們的敬意而已,佛菩薩不需要。佛菩薩念念希望我們趕快成佛,跟他一樣。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重要的一個手段。凈宗遵循的經典是凈土五經一論,這里面所說的,我們都能明了,都能照做,就是如說修行供養。去年新加坡有位老太太,聽到念佛法門,非常歡喜,在家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七個月,預知時至、不生病、坐著往生。所以現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念佛的人很多。臺灣也有念佛半年,站著走的。如說修行就是依教奉行,是真正的供養。

  2、利益眾生供養:菩薩念念度眾生,念念都要幫助眾生,使眾生得到最好的利益。最好的利益是幫助他念佛,幫助他預知時至,幫助他不生病、站著坐著往生,這才是最大的利益。其他一切物質精神享受,死了之后都要搞六道輪回,你給他再大的利益,也不過享受幾十年而已,幾十年之后,長劫流轉。幫助他脫離苦海、超越輪回、成佛作祖,這是最殊勝的利益。利益眾生就是普度眾生。印經典、塑造或印刷佛像、講經說法(無論規模大。、流通講經錄音帶與錄影帶、電視廣播弘揚佛法,都是利益眾生供養。能修這個供養,是真實供養諸佛。我們把佛法介紹給眾生,把學佛的機會給眾生,幫助他快快成佛,就符合十方一切諸佛的本愿,于是佛會將他的本愿功德加持你,你就得三種自在——財自在、慧自在、健康長壽自在。

  3、攝受眾生供養:利益眾生是普遍地、廣泛地推薦介紹;攝受眾生則不一樣,不但把佛法介紹給他,而且指導他修行,領導他、帶他一起修行。攝受,關系非常親密,真正建立師生、同參道友的關系。不僅以言語幫助他,我們以行動幫助他,把佛法修學做一個榜樣給他看,這叫做攝受眾生供養。

  4、代眾生苦供養:菩薩有這個愿,代你受罪受苦;事實上,各人造業,各人要承受果報,諸佛菩薩無法代你受苦?墒,菩薩也確實能代替一部份。譬如,早上去買菜,本來預備買五十元,心里想,苦難的人很多,我少買一點,買便宜一點的東西,買二十五元,省二十五元去幫助別人,這是代他受苦。本來你可以吃五十元的東西,吃得很舒服,現在你只能吃一半,你要吃點苦頭,這是代眾生苦。本來可以住豪華住宅,改住小房子遮蔽風雨即可,把省下的錢幫助苦難眾生?梢姷么_實能代替一部分。每天節省一塊錢,就能修一塊錢的福;省十塊錢,修十塊錢的布施供養。自己節儉幫助別人,這是代眾生苦。至于眾生造的善惡業,我們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節儉一點,以多余的力量,來幫助佛法的弘揚,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是菩薩發愿代眾生苦的供養。

  5、勤修善根供養:這一生中,修行能不能成功,就看這一點,是關鍵所在。善根:所有一切善法從這個根上生。根是能生之意,是比喻;好比植物有根,就會成長、發芽、開花、結果。培養善根是非常重要的修學大事。善根有世間善根、出世間善根。出世間善根以世間善根為基礎。世間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癡,叫三善根。佛陀教我們勤修三善根,這是供養。對于世間一切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起貪心。對于一切不如意境界、惡人惡事,不起嗔恚心。對于一切事理,通達明了,不迷惑、不顛倒,沒想錯、沒看錯,不愚癡。這是世間善法的三個根本。學佛的人要認真努力修學、不貪不嗔不癡,深深相信因果報應。一般人,為什么聽到佛講善因善果,不敢去做?是對于因果的事與理不清楚,信心不夠,如果搞清楚,就有膽量放心去做。譬如財布施,我的財物統統布施光了,明天吃飯怎么辦?這很現實,明天到哪吃飯?一想到明天,布施的錢要留一點,明天還要吃飯;想到還有后天,還有以后,就不敢布施了。這是事理不清楚。我常勸同修,三善根的培養,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對因果報應的事理,會有信心、有膽量。布施是修因,福報自然現前,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你越害怕,越不敢布施,你的福報越有限。出世間的善根,是菩薩修的,只有一條——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修行依據的理論方法不錯,愈精進愈快樂,就像普賢菩薩一樣,無有疲厭。你想想看,這人生多自在、多快樂,精進當中得來的。不精進就懈怠懶惰,修行功夫不得力,煩惱多、苦難也多;于是,對佛法產生懷疑,信心動搖,退轉墮落。精進:進是求進步,精是純而不雜,這個進步才有用處。同修當中,也有很努力的,非常用功的,但是,他不是精進,他學得很多,那是雜進,費了很多時間精神,得的效果不理想。佛法可貴,貴在精進。

  6、不舍菩薩業供養: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菩薩在世間是當教員,只有一個目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菩薩示現世間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身份,出家、在家的身份,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的身份。菩薩若示現商人,是商人的領袖,教你怎么賺錢,怎么用錢,他有智慧。錢,怎么樣賺很苦,怎么樣賺很快樂。怎么樣花錢,花得很痛苦,造了很多罪業;怎么樣花錢,修了很多功德,將來得很大的福報,菩薩商人懂得。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菩薩在,菩薩給你作示范。菩薩的事業在佛門里象征的是‘弘法利生’,這是不能舍棄的。佛的家業就是弘揚佛法,盡心盡力把這樁事情做好,這是菩薩事業。有許多人說:‘我沒有錢,不能建道場,對道場也幫不上忙。我也沒有智慧,不會講經說法,怎樣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你把此地講經的消息,告訴認識的人,以及朋友、家親眷屬、鄰居,勸他來聽經,這就是菩薩事業,你能力可以做得到。他來,很好;不來,也好,我菩薩的事業做到了?梢姷闷兴_事業人人可以做,不難。我見到人,合掌阿彌陀佛,這就是菩薩事業,管他喜歡聽或不喜歡聽,他都聽到耳朵里去了!粴v耳根,永為道種!浲臃鸬姆N子,硬種到他阿賴耶識,這是菩薩事業。菩薩事業,只要盡心盡力,不難修。

  7、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保持高度警覺心,不迷惑,這就是不離菩提心供養。一念不覺就迷,念念不覺就造罪業,所以要時時刻刻保持警覺心。怎么保持法?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擺在心里,沒有丟掉,你就保持了高度的警覺心。阿彌陀佛一沒有,你的妄想雜念就起來。妄想雜念是迷,這一句佛號是覺。在一切法門當中,為什么一切諸佛偏偏贊嘆念佛?念佛這個法門容易,行住坐臥,無論在什么處所、環境,你心里這一句阿彌陀佛都可以不中斷,修學方便。這是非常具體的告訴你,不離菩提心供養。由此可知,這句佛號,上供十方一切諸佛,下供九法界一切眾生,統統都供養到了。一句佛號是普供養。佛號功德利益,知道的人很少。這部普賢行愿品,自始至終,皆是稱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經文字字句句結歸名號功德。

  修學境界也跟前面一樣。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不可窮盡,我們廣修供養也無有窮盡。也是一心一意,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要認真努力、要精進地修學。

  廣修供養這一愿非常重要。菩薩行門以六波羅密為綱領。六度第一條就是布施。為什么菩薩行門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諸佛如來實在是‘無法可說’,所說一切法無非是‘應病與藥’而已。眾生有毛病,送一副針對此病的藥,病好,藥也不要了。眾生病很多,所有一切病的病根是慳貪,一切眾生修行不能開悟證果,造六道輪回墮三惡道,都是被貪病所害,所以布施是對治慳貪的一副良藥。無貪嗔癡,一切善法生;有貪嗔癡,一切善法不得生,一切惡法得生。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中,‘如說修行供養’最重要,即依教奉行。學佛的目的不同,所求不同,所選擇的法門也就不相同。我們這個道場,選擇的是凈土宗,目的是希望將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依據的經典是五經一論。一定要依照經典的教誨認真去做,這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我們的行為修正過來。正的標準是什么?佛在經上所有的教訓就是正的標準。佛的想法看法做法,決定是正確的,我們把自己的思想見解放棄,依照佛的想法看法來修正我們自己的觀點、行為,這叫修行。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是在待人接物之處;而不是每天念經、敲木魚、唱贊、磕頭作揖。裝個修行的樣子,心里打妄想,不是真修行。如說修行供養,可以說把一切菩薩所修的布施供養,就已經做到究竟圓滿的地步。譬如我們受持無量壽經,佛在無量壽經里所說的一切教訓,我們每一條每一句都能做到,則六波羅密、十波羅密、十大愿王,全都圓滿。

  ◎第四愿:懺悔業障

  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凈三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后不復造;恒住凈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業是造作,造作就是業。造作的范圍非常廣大。身體一舉一動,身在造作,是身業;說話是口業;心里還有妄想念頭,一天到晚不斷,是意業。我們造業再多,歸納起來,不外乎身語意三業。三大類,只要動,它就造作。造作里有善有惡。想一樁好事,利益眾生的事情,是好事、是善業。想一件壞事情,念念為自己,就是惡業。為自己有什么不好?佛為什么說這是惡業呢?學佛的目的是要超越三界,若起心動念為自己,你就無法超越三界、成佛成菩薩,因為,你造的業障礙了你。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钅钣形,著了我相,這就是我執。我執不破,別說菩薩,連阿羅漢果也得不到。佛法修學的成就,最低的果報是阿羅漢。我執破,證阿羅漢。法執破,證法身大士,就明心見性,證菩薩果位。佛陀教我們,始終是破我執法執而已。起心動念都想自己,這是天天增長我執,不能出三界,可見念念為自己是惡。起心動念想別人,‘我’慢慢就忘掉,我執就破了。念念想眾生想別人是善,念念想自己是惡,這叫業障。

  有一種障叫做‘煩惱障’,起心動念都是煩惱。還有一種障叫做‘所知障’。所知障與煩惱障在性質上不相同,煩惱本身就是障礙,所知是智慧,本身不是障礙。佛說,過去現在未來,十方無量無邊世界,大事小事,你是無所不知(你本來知道)、無所不能。我們的智慧能力原本就是這么大,跟虛空法界一樣大。所知不是障,問題是所知變成不知。換句話說,一定有一種障礙把我們的智慧德能障礙住,這種障礙就叫所知障。這個障礙究竟是什么?這個障礙是‘無明’。無明是:我現在什么都不明了、都不明白。無明就是所知障。無明怎么來的?楞嚴經云:‘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粽J為自己很聰明、有智慧、別人不懂的自己都懂,佛說這就是無明,其實你什么也不懂。自以為懂得,是世智辯聰(世間辯才),不是真正的智慧。世智辯聰不但不是智慧,在修學過程中,是八難之一。遭難就是障礙。祖師大德常勉勵初學者,不要涉獵許多經典,也不應該聽很多人講經說法?炊嗦牰,你的妄念就多,變成所知障,障礙你的本性,障礙你開智慧。教我們從一門深入,修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修定。念阿彌陀佛是修定;我教諸位念無量壽經,其他的經都不要念,也是修定。

  什么是懺悔?懺是懺摩,是梵語翻過來的;谑侵袊。懺摩的意思跟中國悔改的意思很接近,所以翻經法師用‘懺悔’這兩字來翻‘懺摩’,這叫做梵華合譯。知過必改,后不再造,是真懺悔。佛門里有不少懺悔的儀軌,是古德慈悲憐憫初學者,教給我們懺悔的原則方法,我們要體會它的精神。懺悔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把昨天今天所犯的過失說一遍,求佛菩薩原諒,饒恕罪過;這個做法不對,把罪業想了一遍,等于又造了一次。怎樣能把業障懺掉?無論造作哪一種罪業,不要去想它,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決定后不再造,業障才能真正懺悔掉。

  ‘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是普賢菩薩自己說他自己,他尚且如是,何況我們?我們生生世世累積的惡業無量無邊。好在阿賴耶識所存的惡業種子沒有體積;如果有體積,且像一粒微塵那樣小,那么,無始劫微塵累積到今天,虛空都裝不下。我們造業,一天二十四小時,分秒不間斷。睡覺時,也在作夢、造業。所造的業,惡業多,善業少。起心動念總是想自己的多,想別人的少,多半是損人利己,起過幾個念頭損己利人?仔細反省,菩薩的話千真萬確,我們的惡業太多了,從今天起,要發愿修懺悔。

  ‘我今悉以清凈三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后不復造;恒住凈戒,一切功德!@是菩薩教我們懺悔的方法。首先,你要有清凈的身口意三業,這是懺悔業障的基礎;否則,業障一再增加,不會減少。三業里以意業為主,心清凈,身口自然清凈。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得法之后,因師兄弟不服,追趕他,要搶回衣缽。其中有個惠明,沒出家前是四品將軍;菽鼙凰飞,躲在路旁草堆,把衣缽擺在石頭上,要讓惠明拿回去;菝魃焓帜靡吕,卻拿不動。衣缽很輕,四品將軍卻拿不動,心里馬上警覺,是護法神在守護著,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拿得動。這才哀求惠能大師出來,說云:‘我不是為衣缽,是為求法而來!婏L轉舵得真快!惠能大師先教他靜一靜,把心定下來。定一個時候之后,問惠明:‘不思善,不思惡。(心清凈,善惡念頭都沒有。)正在這個時候,什么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他三業清凈,因此開悟。善惡念頭都不起,清凈心現前;菝魅龢I清凈,在惠能面前懺悔業障,業障真的消除,清凈心現前,就明心見性。只要念頭一轉,就開悟證果。在家居士,工作時要認真工作,工作完畢,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什么都不要想,善惡都不思量,用這個清凈心去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的業障怎么不會消除!業障消除,清凈心現前,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對于你平常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圓滿、更自在。從前工作很苦,現在工作時很快樂;從前看到工作很煩惱,現在看到工作很自在。為什么?因為業障消除了。后不復造:平常小菩薩修行,是教你后不再造;普賢菩薩所講的后不再造,是從今以后,保持著清凈心,不會再有妄想分別執著。善惡都不思量,永遠保持清凈心,永遠用這清凈心來執持名號,這就是真正的后不再造,才能懺除業障。連無始劫以來,再多再重的業障,都能懺除。恒住凈戒,一切功德:恒是恒常、永遠,住是我們的心安住在清凈戒中。戒是法,持戒是守法。恒住凈戒是永遠用一顆清凈心來守法。用清凈心遵守佛的教法,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民間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守法不失清凈心,這叫恒住凈戒,成就一切功德。一分功夫有一分的收獲,十分功夫會有十分的收獲。

  菩薩發愿修懺悔業障這個科目,跟前面一樣,‘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旅途M地修學!碚Z意業,無有疲厭!删土藷o量殊勝的功德,自然不會有疲倦的感觸,不會有厭倦。他得到真實功德,法喜充滿。同時又得到一切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也一定會得到諸佛加持。

  ◎第五愿:隨喜功德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證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喜功德對治嫉妒病。這一條對于法身大士還特別提出來,可見嫉妒不是小病、輕病?吹絼e人的好事,心里就難過,想辦法去障礙破壞,這個病很重。不但世間人有這個重病,學佛的人也免不掉。菩薩也免不掉,看到別人有殊勝之處,心里也難過;假如菩薩沒有這個病,則普賢十愿不會有這一條。六祖惠能得衣缽之后,師兄弟多人欲奪衣缽,乃因嫉妒。佛在世時,提婆達多嫉妒佛,處處破壞佛弘法利生,而且想害死佛。佛教傳到中國,祖祖相傳,我們也看到許多嫉妒障礙的事實。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嫉妒的念頭與行為呢?嫉妒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易斷除。普賢菩薩教我們隨喜功德,把無始劫以來的嫉妒連根拔除?吹絼e人有善事善行,我們隨喜,他得多大的功德,我們也得到一樣大的功德。

  菩薩所修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隨喜,怎么學法?經上舉了一個例子!T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l心是發無上菩提心(發心求無上菩提),亦即發心求究竟圓滿的智慧。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徹底明了。發心之后,要勤修;。佛又稱為二足尊,二是指福、慧,足是滿足、圓滿。成佛就是你的智慧與福德圓滿。為了修福修慧,不惜身命,難行能行,難修能修,勇猛精進,諸佛如來是這么成就的。成佛之后,不休息,廣度眾生,在六道里示現。應以什么身得度,就現什么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度眾生,所有這些功德,我們統統要隨喜、要學習。他是怎么做法,我們也愿跟他一樣去做。他能發心,我也發心;他能修行,我也修行。我不但不嫉妒,還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全他。人家修持,我們真能障礙嗎?障礙不了。若冷靜觀察,沒障礙到別人,實際上,障礙到自己。佛曾比喻,以口水吐天,口水能吐到天嗎?不但吐不到,掉下來,還打在自己臉上。要把念頭轉過來,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幫助他、成就他。他好,社會大家都好,我也沾光,我也好。這一愿主要的精神,是教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認真修學,成就自己真實的功德。

  反觀現前這個社會,隨喜功德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否則,往往受害。舉一個真實的例子:達拉斯有一個同修,開車時見到一位小孩在人行道摔了一跤,好心停車把小孩扶起來,問他有沒有受傷。此時,家長趕來,告他把小孩推倒受傷,找律師到法院訴訟,要求賠八萬美金。在美國,遇到老人或小孩跌倒,要立刻打電話給警察,由警察去扶他。

  儒家教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人家做一樁事,對社會大眾不好,我們不要幫助他;如果他做的事對社會大眾有利,我們不能障礙阻止他,不能嫉妒他,而且要隨喜。隨喜不是看了歡喜就了事,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使他事業能圓滿達到。盡心盡力就是修圓滿的隨喜功德。我本身沒錢,三餐飯都有問題,在財力上不能幫助他,可是我可以贊嘆他:‘某人是好人,做的事是好事,你們有能力應幫助他!@也是隨喜功德?芍,隨喜功德是人人可以修學的,隨時隨處可以修學的。佛門里,佛菩薩的功德、祖師大德的功德;世法里,政府的功德(替百姓做許多福利的事業),善人長者以財富與能力為社會大眾造福;都值得隨喜、稱贊。菩薩教我們,要認真精進修學,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六愿:請轉法錀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錀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錀。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錀,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請轉法錀是很重要的一樁大事。法錀代表說法利生。輪是圓滿的相,表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缺陷。佛所講的一切法,非空非有、非無非有,輪恰巧代表這個意思。輪是個圓,有圓周;圓心也有,但是找不到。佛所說的一切法真空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空有不二。由輪看到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所以用輪代表佛所說的一切法。輪要是不動,沒有用處。輪是一定要動的,換句話說,佛的法是一定要宏揚的,否則眾生得不到利益。一定要為眾生說法,說法好比輪在推動。

  請轉法錀,就是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佛在世時,請佛講經說法,教導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不在世,請有修有證的法師大德為我們講經說法。年輕的同修,真正要發無上菩提心,續佛慧命,無論出家在家,要學講經,發心一生從事于佛教教學的工作。發心講經是大事業、大因緣,必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護法龍天的保佑。能夠自己真正如說修行,把我們一生精神體力智慧,貢獻給佛教、給一切眾生,這一生生命才沒有空過,無比的充實。年輕的同修,要把名聞利養放下,把五欲六塵舍棄,發心從事弘法利生的神圣事業,這是無比偉大的事業。

  ◎第七愿:講佛住世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凡夫畢竟是凡夫,聽講經說法,好像有收獲,有所覺悟,可是過了兩天,就忘得干干凈凈。聽經一次而開悟的幾乎沒有,只有六祖惠能一人而已。真正悟入是一樁難事,必須把善知識請來此地常住,天天講經說法教化我們,我們天天得佛法薰習,時間久,不知不覺就悟入了。

  佛法常住世間,世間人就有福報;佛法不住世間,世間人會有很多災難。天災、自然災害屬依報,依報隨正報轉,亦即隨人心所感。因此,有福報的人居福地。我們想修福行善,到底世間哪一樁是福、哪一樁是善,往往不能辨別。福與善有不同的層次、廣狹的范圍,唯有佛菩薩對這事實真相徹底明了,所以他有能力智慧教導我們,我們才真正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世界才有和平,人民才真正能安樂。

  請轉法錀與請佛住世,看起來簡單,實際上不容易。梁武帝、寶志公時代,有個故事。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叫做寶香禪師。他在四川住了很多年,也以種種方便法勸大家斷惡修善。當地風俗,每逢祭祀必殺生。法師每年苦苦勸他們不要造殺業,沒人聽他的。不但沒人聽,反而譏笑他。法師非常難過。有一年,有一位居士到京城拜見寶志公。寶志公是觀音菩薩化身來的。梁皇懺是寶志公編的。寶志公問四川來的這位居士:‘四川的香貴不貴?’居士答曰:‘四川的香很賤!瘜氈竟珕柕氖菍毾愣U師,貴不貴的意思是:大家會不會尊重他、寶貴他。居士聽錯了,以為是問燒的香貴不貴,答說四川的香很便宜。寶志公說:‘既然賤,為什么不走?’居士聽不懂寶志公的話。過幾天,他回四川,見寶香禪師。禪師問他:‘寶志公說了些什么話?’居士答說:‘他問我四川的香貴不貴,我答說很賤。寶志公說:既然賤,為什么不走?我聽不懂!瘜毾愣U師聽了點點頭。過了幾天,又有一個祭祀法會,大眾依然殺許多牛羊豬祭祀。寶香禪師這一天跟往日不一樣,他在寺院門口挖了很大的一個坑,像池塘一樣,里面灌水。他也參加祭祀法會,也跟著吃魚吃肉。以前勸他們不殺生,今天跟他們一起吃魚吃肉,眾人覺得很稀奇。吃完之后,禪師走到坑旁,一張口,吃下的魚都是活的,吐出來在水里游。吃下的雞鴨,一個個都是活的。神通一現,大家都看呆了。吐完之后,禪師站著往生。真正得道高僧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我們對他不尊重,他就應當走。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請轉法錀、請佛住世,要用什么方法?絕不是金錢、享受、假名。蓋很大的寺廟供養法師,留得住嗎?留不住。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留不住的。只有一個方法可以留住,以真誠心、清凈心,接受法師的教誨,依教奉行。請法師來弘法利生,教化這一方眾生,那就要更加倍努力精進,如說修行。能有這樣的心,這樣的愿,這樣的行持,必定有感應,求得有修有證者常住此地。

  十大愿王雖有十條,實際上,普賢的大愿只有七條,七條就講到圓滿。后面還有三條,總說回向。通;叵蛸世,常念到回向菩提、回向佛道、回向眾生。

  ◎第八愿:常隨佛學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蛱幰磺兄T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圣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美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常隨佛學就是回向菩提。菩提是佛。學佛要想真正有成就,一定要有好老師指導。還要有好的同學、同參道友,常在一起切磋、研究討論。另外,還要有好的榜樣,使我們的修學有真正的目標。孟子學孔子,是個例子,孟子依孔子的著作,如說修行,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孔子的弟子。善知識難求,找不到善知識,則找古人。如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當時蓮池大師已往生,他看蓮池大師全集,依蓮池大師為老師,聽蓮池大師的教誨,依照老師的教訓去修行,他成功了,成為一代祖師。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教我以印光法師為老師,教我讀印光文鈔,依印光法師的教訓來修行。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教我們常隨佛學,介紹我們跟佛學。佛修證已達究竟圓滿,我們以佛作榜樣,來塑造自己。佛用什么心、用什么態度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學他;佛平常日常生活,是怎樣過法,我們也要學他。樣樣都學,學的跟佛一模一樣,恭喜你,你就成佛了。

  普賢菩薩介紹我們學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而沒有給我們介紹阿彌陀如來。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明明勸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而此地常隨佛學卻教我們學毗盧遮那佛。能懂這意思嗎?諸位要牢牢記住,學佛接受佛陀教育,第一要緊是不忘本。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的學生,所以介紹我們跟他的老師學。毗盧遮那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是毗盧遮那佛應化的。這是以佛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

  ‘從初發心’:佛最初發心,我們要學他的發心。佛發心之后,以很長的時間‘精進不退’,我們也應當要學習。成佛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得到,也不是一生兩生可以成就的。每一尊佛修行證果都是無量劫。時間之長,沒法子想像。所以我們要發長遠心,要有耐心,這事情不能著急,要認真努力學習。佛在因地當中發心之后,修行時間長,修行的方法無量無邊。普賢菩薩在此地,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以身命來布施!磧蓉敳际。釋迦牟尼佛的傳記記載佛生生世世修行的事實,值得效法。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為了流通經典,深山里找不到紙筆,把自己的皮剝下來當作紙,把自己的骨頭拿出來當作筆,把血當作墨汁,將古佛所說的經教書寫流傳給后世,使其不失傳。生生世世這樣修行,寫的經典堆積起來像須彌山那樣高;生生世世不重視自己的肉身,為法忘身。身體都不重視了,何況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更不在眼里了。這是難行的苦行,他能做得到。想想我們自己學佛,稍稍吃點苦就不干了。跟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比,我們差太遠,難怪人家成佛,我們還在搞六道輪回。

  我給諸位同修介紹的是阿彌陀佛。因為毗盧遮那佛不好學,他的經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天念八小時,念一遍要半個月。我們以阿彌陀佛為老師,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看到你這樣的選擇,每一個人都鼓掌、歡喜,你選對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都沒有選對過,這一次選對了。選對,要如說修行,這一生決定成佛。一切諸佛如來怎么不歡喜、怎么不贊嘆呢?對自己要有信心,阿彌陀佛就不難學了。他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華嚴經是大藏經的濃縮,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濃縮。過去,弘一大師勸人學佛從華嚴經疏鈔入門?上КF代人文言文底子不好,看不懂華嚴經疏鈔。無量壽經淺顯易懂,對于現代人來講,非常契機。今天,我勸諸位常隨佛學,是學阿彌陀佛,依無量壽經的教訓修學。無量壽經,要常常念,要念得很熟。念佛念經,是把妄念念掉,不造六道輪回之業。經典念熟了,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會想到經典上的教訓。我這個念頭該不該動?我這個話該不該說?我這樁事該不該做?阿彌陀佛的教訓,認真修學,日久天長,你自然就改變了。凡夫的心,凡夫的習氣,漸漸少了,阿彌陀佛這個習氣漸漸深了,與佛就接近了。經典不熟,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標準;念熟,才能常隨佛學。

  佛的發心要學,佛的修持要學,佛的證果要學,佛的弘法利生要學,樣樣都要向他學習。乃至于八相成道,我們也要學習。八相成道是演戲,表演給一切眾生看,不但有言教,還有身教。學阿彌陀佛,就是學十方三世一切佛,因為佛佛道同,一即是多,多耶是一。知道這個道理,我們的心就很安了,心安理得,沒有懷疑,沒有憂慮,以真誠恭敬心來學習。

  ◎第九愿:恒順眾生

  復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八愿是回向菩提,恒順眾生就是回向眾生,第十愿是回向法界。佛在大經里教我們要將修學功德回向三處——菩提、眾生、法界。為什么要回向?凡夫不能成佛成菩薩,在于我執太重,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因此,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的修行,連初果都證不得。佛陀教我們回向的法門,就是要把我執打破,使我們起心動念不想自己,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菩提、為眾生、為法界,心量就拓開了。唯有心量拓開,妄心破掉,真心現前,這才能超越三界,這才能成佛成菩薩,所以回向法門非常重要。

  ‘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是平常念佛、念經、講經完,所念的回向偈!敢源斯Φ,莊嚴佛凈土!@一句是回向法界!蠄笏闹囟,下濟三涂苦!@是回向眾生。佛法念念不忘孝敬。四恩:第一是父母恩。佛法學不好,是不孝。上臺講經者,不好好講,講錯了,則是對父母不孝、對老師不敬。在臺下聽講者,不仔細聽,也是不孝不敬。第二是老師恩。佛是我們的老師,要報老師恩。第三是國家恩。國家治理得好,人人能守法,人人能行善,大家安居樂業,這是政府的恩德。第四是眾生恩,即人民的恩德。我們穿衣吃飯,生活一切所需,要依賴社會大眾,社會大眾彼此互相有恩德。下濟三涂苦:濟是救濟、超度,三涂是地獄、餓鬼、畜生。我們認真修學,就有能力幫助他們離苦得樂!粲幸娐務,悉發菩提心!@是回向菩提;叵蛸拾司,三種回向具足。念回向偈,要從內心真正發愿,心口相應,功德無量無邊。末后結歸極樂世界:‘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税司浞浅A滿。

  普賢云:‘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说刂v九法界的有情眾生。種種生類:生類有四種不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種種色身:身體顏色不一樣;把范圍縮小到人類,膚色不一樣,有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種種形狀:哪一種族,哪一國家的人,我們一看就知道,中國人是中國人的樣子,印度人是印度人的樣子。種種相貌:相貌不相同。種種壽量:有的長壽、有的短命。種族不相同,名號不相同,心里想的不一樣,見解不相同,思想不相同,愛好不相同,乃至于生活起居習慣不相同,飲食也不相同。菩薩教我們:‘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瘜τ诜N種不相同的眾生,統統要隨順。怎么隨順?要能忍。你不能忍受,就不能隨順。常隨佛學,著重布施,佛是什么都放得下,六度里學個舍;恒順眾生,在六度里,學忍辱。我樣樣能忍,能忍就能順。能順眾生,眾生就歡喜。特別是學佛的人,若不能忍耐,會被人見笑。舉最淺顯的例子:入境隨俗。你吃什么,我跟著吃什么;不要我喜歡吃什么,你替我做什么,增加人家的麻煩。要順眾生。我喜歡睡硬鋪,到此地,人家給你彈簧軟鋪,你也要忍受,不能要求別人為你換床鋪。禮節、應酬,統統要隨順。對人要以孝敬之心來隨順;隨順一切人,就像隨順父母一樣。敬一切眾生,就像敬老師一樣。修行一定是在廣大種種不同的群眾當中,修自己的清凈心。極不清凈環境里,我心清凈,功夫就成就了。而不是到深山里修行,環境清凈,心里還胡思亂想,心不清凈!清凈心要在紅塵里修。平等心,要在極不平等的境界里修。怨親平等,則沒有一樣不平等。所以,冤家是善知識、好老師,你在他那兒得平等。這種修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歷事煉心,要經歷種種不同的事物、種種不同的人事,在這里面真正修到清凈平等。清凈平等得到,菩薩六度就圓滿了;六度是因,清凈平等覺是果報。

  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諸佛、看作菩薩。佛眼睛里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成佛時說,他所看到的大地眾生,同成佛道。也就是華嚴經所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瘺]有一樣不是佛。凡夫眼里看到佛菩薩也是凡夫。法界里有沒有佛?有沒有凡夫?沒有!無佛無凡夫,法界是平等的。為什么會有差別?是因為你的心想不平等,所以平等的法界變成差別的法界。平等法界是真的;差別法界是假的,是妄心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學佛就是要把差別甩掉,則平等真境界現前。普賢十愿能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在平等法界里見到差別,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度化眾生,是度他圓滿;在差別法界里見到平等,這是自己修行證果,是自度圓滿。

  對于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嚯y從哪里來的?不把病根找到,你沒有辦法徹底幫助他。所有一切苦難眾生,苦難的來源都是迷惑顛倒。換句話說,對人對事對物,想錯、看錯、做錯。六道眾生就是這個錯誤淺深廣狹程度不同而變出六道。人天,想法看法錯誤淺一點,畜生餓鬼想法錯誤深一點,地獄眾生則想法完全錯誤。要靠佛陀教育,才能教眾生恢復正知正見,對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有正確的想法看法。要想幫助苦難眾生,一定要幫助他破迷開悟;換句話說,要把佛陀的教育介紹給他,幫助他來修學,他的問題自然解決。

  在家居士做工做生意賺錢,能不能想到要多做點好事?要做大好事——弘法利生。怎么做法?印經書、印勸善規過的書、拷貝講經錄音帶錄影帶送人,這些好事一定要做,這是弘法利生。也可以用公司行號名義印書,在錄音帶錄影帶上打上公司的廣告,到處結緣,也等于替公司作宣傳廣告,生意必定更興隆。把講經錄音帶錄影帶,放在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使許許多多人打開電視機收音機,就能聽到講經說法,功德更大。不一定是有錢的人,功德才能做得大,沒錢的就不能修大功德,那就錯了。佛門修功德是講心,只要盡心盡力,功德就大;心力沒盡到,功德就小。圓滿的大功德,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修的,都可以圓滿成就的,這叫大慈悲心,這叫真正恒順眾生。真正幫助眾生解決一切苦難,必須依靠佛陀教育。

  普賢行的特色,就是一一行愿皆建立在清凈平等真誠廣大恭敬的基礎上,這是跟一般菩薩行不相同的地方。菩薩能夠平等的饒益一切眾生,就是因為他能夠隨順。隨順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中國人講孝道,孝字下面加一順字,不順則是不孝。要有高度的智慧、真正的慈悲,才真正能夠順一切眾生。

  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鹫f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由此可知,恒順眾生,確確實實是隨順供養諸佛。將禮敬諸佛這個心、這種態度,用來隨順一切眾生,這是很了不起的,這是修行到家。若是修行不到家,他有分別心、執著心。那是佛,那是菩薩,我要恭敬;這是凡夫、壞人,我還要恭敬他嗎?一念分別執著,普賢行就失掉,因為平等心沒有了。諸佛如來視眾生就像父母對于兒女一樣,如果能夠看到一切眾生就像家人一樣和睦,佛心里就歡喜。我們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就是能令一切如來歡喜。佛念念希望看到眾生圓成佛道。佛最喜歡看到我們做的一樁事是恒順眾生。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是講佛的用心與我們不同。我們的用心,第一個念頭就想到自己,不會第一個念頭想到別人?v然想到別人,也是跟自己很親密的人、有關系的人。沒有關系的人,不會想到。何況,還有畜生、餓鬼、地獄,你要真正能想到,還會吃眾生肉嗎?決定不可能。恒順眾生,畜生、餓鬼、地獄也是眾生,皆要平等隨順。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真正體會到,普賢行難修。我們努力修學,只能學少分,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就算不錯;要修百分之五十,我們做不到。佛的用心是平等的慈悲,沒有分別。離一切分別執著的慈悲,就叫做大慈大悲。佛對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都起慈悲,從慈悲里生出菩提心,從慈悲里徹底覺悟,覺悟到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是我們不知道的。如果我們知道,同體大悲心自自然然生起,因為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既是一體,怎么可能去傷害眾生?因為傷害眾生就是傷害自己。世間哪有這樣愚笨的人,自己會去傷害自己?知道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是諸佛如來所證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