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凈空法師:三歸依的真實義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三歸依的真實義 對于學佛修行的最高原則,佛給我們提出了三個綱領。那三個綱領就是三歸依,在我們的同修中,不少曾受過三歸依,但對三歸一的真實意義未必知道得很清楚。
  受了三歸依才真正是佛的弟子,跟佛接上了關系,是正式進入了佛門。你想學,老師先把修學的最高原則授給你,你從今以后依照這個原則去修,這就對了。這個修行的目標是無上正等正覺。關于三歸依的真實意義,六祖大師在《壇經》里的開示最為精彩,因為你看了之后不會錯解,不會迷失了。
  我們一般講三歸依,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實在說,于佛,法,僧,這三寶的定義,我們都搞不清楚,當然,歸依只是籠統含糊地歸依了。其實,認真嚴格地來說,根本沒有歸,也沒有依呀。六祖大師在《壇經》里面跟我們講的,他不用佛,法,僧,因為佛法僧是梵語。他完全講意義:歸依覺,歸依正,歸依凈。
  “佛”翻譯成中文就是覺,“覺”是覺悟,覺而不迷。
  “法”翻譯成中文就是正知正見!斗ㄈA經》里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狈鹬娋褪钦。
  “僧”翻譯成中文就是六根清凈,一塵不染。
  六祖這個說法,是叫我們歸依覺,覺而不迷;歸依正,正而不邪,正知正見;歸依凈,凈而不染。這樣一講,我們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自性三寶。
  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是我們修學的真實原則。我們二六時中起心動念,要覺悟不能迷惑。
  歸就是回頭,從哪兒回頭呢?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靠自性覺。這叫歸依佛。歸依佛是歸依自性覺,覺而不迷。
  我們從一切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來,依靠正確的想法正確的看法,也就是正知正見,這叫歸依法。
  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起的什么呢?起分別執著,貪嗔,癡,慢,這些都是染污。我們要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靠自性清凈心,這叫歸依僧,僧是清凈。
  以上叫做三歸依,這是我們修行的最高原理原則。覺`正`凈圓滿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做一個佛第子一定要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用什么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呢?也就是說,用什么方法來修覺`正`凈呢?方法太多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門徑。方法門道很多,可是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方法門道,統統是教給我們修覺修正修凈。你看這三歸依多重要呀!自性三寶之外,有住持三寶。
  除自性三寶外,還有住持三寶(佛像,經典,僧伽)。住持三寶對世間弘傳佛法有非常大的貢獻,所以對于住持三寶,我們要恭敬。佛現在不在世間,只留存著佛的形象,對于住持的佛寶,我們見到了形象,就要象見到真佛一樣,生恭敬心。這恭敬心是我們的性德,就是覺,就是正,就是凈。所以我們瞻仰到了佛像,無論這佛像是泥塑,是木雕,或是采畫,就會把自性里面的覺,正,凈引發出來。你看,這佛像的功德有多大!我們不見佛像,就忘掉了覺正凈,迷失在五欲中,見到佛像就提起來了,所以佛像的功德就很大很大的,佛弟子必須供養佛像,早晚禮拜,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每天要規定做早晚課的道理。
  早課的意義是提醒自己。早課三歸依,提醒我們今天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覺而不迷,這就是歸依佛;要正而不邪,這就是歸依法;要凈而不染,這就是歸依僧;早課三歸依是提醒自己,這一天要以覺正凈為原則,不要忘掉。
  晚課就是反省,想想今天一天,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迷惑顛倒,有沒有邪知邪見,有沒有起煩惱,煩惱就是污染。在反省中,如果發現有過失馬上就要改正,這就叫懺悔。就是改過自新。天天反省,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叫做開始覺悟。知道自己的過失,肯改掉過失,這叫功夫。所以說,能知道自己的過失,那是真正的學問;能改過自新是真功夫。一天改一個過失,你要是改上三年,就差不多成佛菩薩了,到了三年,想找過失,就找不到了,一天改一個,還得了嗎!這種人叫真正修行。所以修行不是叫你每天在佛菩薩面前誦幾卷經,念幾句佛號給佛菩薩聽,以為我是很用功的人,每天的功課都照做了。但如果還照樣打妄想,還想做壞事,這有什么用處呢?一點用處都沒有。這樣修行一百年,還是照樣生死輪回,沒用用處。
  所以應該知道佛門早晚課誦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不是做個形式,不是做個樣子給別人看,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說老實話,才不要看呢,我們念經,佛菩薩也不要聽,還不是為了自己真正做功夫的。為自己做真實功夫,這才是真正受持三歸,真正修行

 

傳授三歸依
一九九二年凈空法師講于新加坡

一九九四年六月佛七圓滿日修訂于新加坡居士林 凈 空
諸位同學:
今天為大家傳授三歸依,首先要把三歸依的意義認識清楚。由于近代佛法的承傳發生了許多誤會,我們必需要辨別清楚,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佛法究竟是什么?它是不是宗教?嚴格地來說,佛法是佛陀對于九法界有情眾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現在的南京師范大學)發表過一次講演,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次講演曾經震撼了當時的佛教界,歐陽先生所分析的非常有道理。這一篇講詞經過王恩洋居士的記錄流傳于世,最近我們在臺灣也翻印流通,提供給諸位作研學的參考。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目的、方法、宗旨又何在呢?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佛教教育的宗旨,如果用佛學名詞來說,就是般若經典里面常講的‘諸法實相’。這一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講,諸法就是一切法;換句話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佛教教育的內容,就是教我們認清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諸位想想,這個重要不重要?世間教育,只說到人生宇宙的一部分,還未見得真實,多半在摸索、在探討,不敢驟然下結論。宗教也不能包含我們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局部。由此可知,佛教教學內容范圍之廣大精深,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

我們生活的空間,不僅限于現前的一個都市、一個地區,乃至于這個地球;地球之外還有太空,太空之中有無量的星球,許許多多的星球有生物,有比我們更聰明、更高等的生物,這一切全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除空間之外,還有過去,還有未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今天我們教育的范圍沒有討論這樣廣泛,即使儒家所講的教育,始從懷胎終至老死,直到慎終追遠。儒家是一世的教育。它的教育范圍,講到人道,充其量講到天道?追蜃诱f天,說鬼神很少,人道說得很詳細。而釋迦牟尼佛把六道的情況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六道之外,還有四圣法界,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佛,總稱為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我們活動的范圍,我們都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認清楚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自然就跟從前不一樣了。為什么呢?從前認不清楚,迷惑顛倒。所以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講的造業。造業當然有果報,所謂善業有善果,惡業有惡報,果報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必需要承受,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代替的。由此可知,佛弟子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明了之后,有什么好處呢?好處可多了,說不盡啊。第一個好處就是從今而后不再造業了。不造業就沒有三途六道的果報。沒有果沒有報,那到哪兒去了?這就是佛在經典上常說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是果,是報。如佛所說:四圣法界是果,都是修行證果的人;六道是報。六道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如水災之因是貪欲,火災之因是鎮恚,風災之因是愚疑,地震之因是心地三毒不平所生的。就六道來說,三善道是果,三惡道是報。這是把標準降低,所以這個標準是可高可低的。明了之后不再造業,至少不再造惡業。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一生,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能不能得到呢?從理論上講,應該是統統可以得到。同學們,唯獨佛陀教育會給我們百分之百圓滿的結果。假如我們把這一樁事看清楚了,才知道佛教教育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佛教育的范圍是盡虛空扤法界,當然超過了國界,超過了種族,超過了黨派,也超過了宗教。換一句話說,九法界有情眾生,人人都應當修學,都應當接受。

宗教徒學佛,從釋迦牟尼佛當時,我們在經典里面就看到很多!蠓綇V佛華嚴經’里面,我們就看到許多不同的宗教徒,都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來求學。像五十三參的勝熱婆羅門—婆羅門是印度的宗教—是宗教徒。他是婆羅門宗教里的學者,也是他們教徒的老師。就像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一樣的身份。又如扤行外道等。地藏經里講的婆羅門女,是婆羅門教的一位女子,也都在佛門里修學,他們同樣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證得菩薩的果位。從這些地方來看,就曉得佛教確實超越宗教,任何宗教徒都可以學佛。在佛陀教育里,阿羅漢是第一個學位,就像我們現在一般大學的學士學位,他可以得到這個學位。菩薩是高一級的學位,像是碩士學位,他也可以得到。佛是最高的學位,像是博士學位,他還是可以得到,也就是說他能成佛。他無需改變他所信奉的宗教。就像我們進學校去念書一樣,我們到國外留學,我不需要改變我的國籍,我不需要改變我的種族,我也不需要改變我的宗教信仰,我是來求學的。佛教是教育,諸位要記住,阿羅漢、菩薩、佛,都是佛陀教育里的學位名稱。九法界一切眾生,只要發心向佛陀學習,都可以平等獲得。當我們認識清楚,真正理解了。我們就應當發心求學,愿作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中國人俗話常說的,既然要來求學,那先要正式的拜老師。老師就把你修學的方向、修學的綱領、修學的目標傳授給你,這就是‘傳授三歸依’,所以三歸依就是正式拜老師。

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是根本的老師,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一直傳到今天,代代承傳。我們始終不忘本,不忘記這位根本的老師。實在講,所有佛門弟子只有一個老師。過去老師的學生,在我們之前,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今天也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我們跟他們的關系是同學的關系。像諸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他們都是佛的學生,是我們的學長。當然他有能力教導我們,我們也可以把他看作老師來看待,來尊重。但真正的身份,他是我們的校友,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是他們的學弟。這些關系也要辨別清楚。不能把佛、菩薩、阿羅漢當作神明來看待、來祈禱,那就錯了。

佛法的修學目的何在呢?佛在經論里面常常教我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的音譯,在當時五不翻的體例里屬尊重不翻。這句話很重要,我們非常尊重,所以保留它的原音,用音譯,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的意思。這是學佛人希望得到的目標。學佛首先應知我們想學的是什么?學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學的是要對于‘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你本來有的!A嚴經出現品’里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真正平等,一切眾生,不但指人天,所有一切動物、蚊蟲、螞蟻也是眾生,餓鬼、地獄也是眾生,統統都有跟佛一樣圓滿的智慧。那么現在為什么沒有呢?這智慧跑那里去了?佛跟我們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破了。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有妄想、有執著,才把自己的本能失掉了。這不是真正失掉,如果真正失掉,那就不叫本能了。那到底是怎么失掉?它確實存在,是迷失了。因此,馬鳴菩薩在‘起信論’里告訴我們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說得很好!居X’就是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我們本來有的。本來有,當然可以證得。這使我們建立了信心,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恢復本能圓智,能夠達到這個愿望。

‘不覺’就是佛講的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本來無!本來沒有,一定可以斷得了。本來有的,一定可以證得。這使我們對成佛道、斷妄想、破執著的信心就具足了。所以說,事實的真相要不能明了,我們總是懷疑。佛道,我們這些罪業深重的凡夫能證得嗎?我們的煩惱、習氣、無明這么重,能斷得掉嗎?今天佛菩薩真誠慈悲為我們宣說,本有的,一定可以獲得;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掉。理是沒錯,可是事實上又該怎么辦呢?事實上就是要講究修行了。

理是講的性德,本性里面的德能確實是具足的,可是今天我們畢竟是有障礙。好像天上有太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墒怯性茖诱谏w,我們看不到太陽,這也是事實!雖然看不見,太陽確實有,不是沒有。只要把云層去掉,陽光就現前了。我們的性德就像太陽。只要把妄想執著的云層去掉,這一層功夫叫修德;你有修德,你的性德才能夠現前。性德雖有,沒有修德,就是六道凡夫,權教二乘。性德雖然本具,還是要輪回,還是有生死,還是要受種種的苦痛,可見修德是非常重要的。

修什么?怎么個修法?初進佛門來求授三歸,就是請求善知識將佛教的修行綱領傳授給我們。知道自己修的是什么!龤w依’:歸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佛家常說:‘回頭是岸’。中國古人講:‘回首如意’!你看中國作的‘如意’,那個如意頭是回過來的。從前做大官、大富長者們手上常拿個如意,拿個如意是為什么?是常常提醒自己,要回頭,知道回頭!所以如意拿在手上,是叫你看到它,就知道回頭,‘回頭是岸’。從那里回頭呢?三歸依第一是歸依佛,這是講的三寶、修行的三寶。第一是佛寶。佛是什么意思呢?佛是覺悟的意思。佛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是教我們從不覺,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要依覺悟。同學們仔細想想,我們今天發心學佛,我要來求受三歸依,你想想你有沒有覺悟?你要沒覺悟,你就不肯回頭,你就不肯來學佛。所以學佛,來求受三歸依,就是覺悟!你看街上那么多人,你叫他,他為什么不肯學佛?他為什么不肯受三歸依?他還沒覺,他還迷惑顛倒。所以發心學佛,發心求受三歸依,就是覺悟的開始。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給我們講三歸依,他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不講這個三寶。我們推測他老人家的用意,大概是佛法傳到中國,年代太久了,怕一般人提到佛、法、僧,會產生一個錯誤的觀念,講到佛,就會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說到僧,馬上想到出家人,這不是真正的歸依處。三歸依講的佛,是自性佛,就是你自性的覺悟,也就是本覺。馬鳴講的‘本覺本有’,你要依你本有的本覺,這就對了。你不能依你的錯覺,不能依你的不覺。你從你的錯覺,從你的不覺,回過頭來,依你本有的本覺,這叫歸依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歸依佛,并不說你歸依我釋迦牟尼佛,佛沒有這個說法。這非常重要的,歸依自性佛,就是回頭依靠自性覺,千萬不能搞錯了。搞錯了,你要依靠泥塑木雕的佛像,要依靠它,那俗話常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這是不可以的,這是大錯。歸依自性佛,實在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里說的‘舍識用根’。

第二是歸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都沒有錯誤,這叫法寶。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真實智慧。佛經常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自性的法寶。我們在這個世間,對人、對事、對物,如果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佛教我們必需從一切錯誤回過頭來,依靠自性本有的智慧,這叫歸依法寶。三寶里面,佛滅度之后,是以法寶為中心,以法寶為主。換一句話說,是以智慧的經典為主。

智慧畢竟不是短時期能夠恢復的,當我們智慧沒有開,這個時候怎么辦?佛告訴我們,佛為我們所說的一切經論,就是佛對于宇宙人生的正知正見。暫時給我們做一個標準。所以我們自己智慧沒有開,我們就依照佛的經論,凡是我們所想的,把經典展開來對照對照,佛是這個想法,我也是這個想法,證明我的想法沒錯,我的見解是正確的,是正知正見。譬如說,佛教我們要孝養父母,要奉事師長,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而我也是這個想法,這就證明我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假如我的想法跟佛所說的不一樣,那你千萬要記住,我們想法一定錯誤,絕對不是佛在經上的想法、看法錯誤。千萬不要以為佛是三千年前的人,他的思想那有我們現代進步!你這樣想,那就錯了。我們這些想法,實在是胡思亂想。不要認為科技這么發達,而我們還要用這么多的機械工具,才能把音聲記錄下來,把影像記錄下來。佛菩薩不用這個,過去世、未來世,他統統都知道,他不要用錄影機。他有能力把十方世界顯現在你面前,就像電視一樣,而且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他不需這些機械工具。那是什么能力?是正知正見。性德功能能生萬法,可以做得到。我們今天發明這么多機器,都是妄想發現的,比起佛菩薩無量的神通實在差得太遠了。所以我們要肯定、要承認,佛在經典上所講的是真的,是正確的。我們要把自己的成見舍棄,要依照佛所說的來修行。

不過說到這一點,我們又要注意到一樁事情,什么事情呢?‘經’有假的。假如我們遇到假的經典,被人騙了,這個上當就大了。尤其是近代,提倡民主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誰都可以寫書。不像從前。從前經典傳到中國來,是經過當時的專家學者監定,由國家統一頒布,證明這一本經書是真實的。歷代祖師對于經論的注解,也要經過當代高僧大德證明,他講的沒錯,確實符合佛的意思。這樣呈報給皇帝,皇帝批準,他這部書才可以流通、才可以印行。不像現在,現在沒人管制了。所以我們要查明看經、讀經,一定要讀真正的經典。

真正的經典跟假經如何辨別呢?辨別不難,可查大藏經。大藏經里面所收的,決定是真的。在此時此地,我要勸同學們,要看中國古代的大藏經。為什么呢?現在人編的大藏經,有些作品,沒有經過權威的審查,就收到大藏經里面去。所以現代編的大藏經不及古代編的大藏經。所以你要讀大藏經,至少要讀清朝以前的版本,比較嚴謹可靠。清朝大藏經就是乾隆時代所編的,叫‘龍藏’,F在臺灣把它縮印成一百六十二冊,稱為‘乾隆大藏經’,這是我們中國歷代編大藏經最后的一部。民國年間當然也編了很多,但是我剛才跟同學說了,沒有經過權威的審查,怕有人摻假在里頭。在乾隆以前絕對沒有摻假的,因為經典的流通,是要經過皇帝批準的;实鄹鶕敃r的高僧大德的審議,所以非常嚴格。這樣我們才能夠辨別那個經是真的,那個是假的;那個注解值得看,那個注解可以不必看。這是一個選擇的標準,一定要虛心,對佛要相信,深信不疑,要能夠舍棄自己的成見,接受佛菩薩的教誨。

第三是歸依僧。僧不全是指出家人。僧是什么意思呢?是清凈的意思,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我們現代人很可憐,不如古人。你看看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甚至于到生理的染污。我昨天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過,不但我們今天身心受到嚴重的染污,我們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不平衡了,這是大地的染污。聽說天上臭氧層也破了幾塊,天也有染污,不得了呀!天、地、人統統都有嚴重的染污。佛教給我們從這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靠清凈心。今天環境污染是大家都已經意識到的,所以許多國家政府都提倡環保,保護一個清凈的環境。這個環保工作能夠有效嗎?很有問題。問題在那里呢?還是佛跟我們講的,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假如我們的心理染污,不能夠凈化,我們環境的染污就沒有辦法達到清凈的標準。所以要想把環境的染污改善,必需先從凈化人心改起。這是三歸的第三個歸依處,是從染污回歸到清凈心。

僧寶不但含有清凈的意思,還有和合的意思。我們觀察世界今天國家與國家不和,宗教與宗教不和抔抔,眾生生活就非常痛苦。所以佛教給我們‘六和敬’,六和敬是佛弟子必需要修學的課目。所以‘僧’的意思是有‘清凈和敬’之意。我們從不和不凈回過頭來,依六和敬,依清凈心。這就是初入佛門傳授給你學佛修行的綱領。這個綱領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夠改變,都不能離開的,所以它是學佛絕對的綱領,真實的綱領。

歸依佛,覺而不迷;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凈而不染。所以三歸依是覺、正、凈。以后人家要問你:‘你學佛了,你修行,你修什么?’我們能說得出來,我修‘覺、正、凈’。你們學佛,學的什么?我學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修的是覺、正、凈;覺正凈達到圓滿的程度,無上正等正覺就得到了,這就是成佛。究竟圓滿的智慧要怎么樣才能得到?要修覺正凈才能得到。這是我們學的、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人家要問:‘你用什么方法修?’方法就是佛家講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門徑不是一定的,是可以活活潑潑,時常變換來使用?墒且涀,目標不能變換,就是覺、正、凈的目標不可以變換,方法手段可以常常變換。我們今天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提倡的,‘華嚴經’上普賢菩薩所提倡的,我們采取這個方法作為主修。除主修之外,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采取很多法門來配合,這叫助修。在助修方面,我們提倡五德,用五德來幫助我們修養身心。

五德是孔老夫子所修的。論語說,孔子的學生聚會在一起,大家來說說老師有那幾樣德行?同學們共同承認的有五德:‘溫、良、恭、儉、讓’。這是我們中國圣人,我們以他作榜樣,以他作標準,我們要學五德。五德是基礎的基礎,從五德上再奠定三福。

‘三!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佛給我們說的。三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換句話說,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他們是怎么成佛的?都是從這個基礎上修成。因此我們學佛,將來想成佛,當然不能離開這個基礎,這是非常重要課程。

由三福再進修六和,六和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三福做不到,六和是不可能的。六和敬,第一是‘見和同解’;見和同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建立共識。假如我們全世界的人,我們的思想、見解都很接近,世界就和平了,就不會有爭執了。所以佛教育是對于盡虛空扤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建立共識,這個共識實在是太高明了,是自性的共識,我們不是跟著釋迦牟尼佛走。所以釋迦牟尼佛高明、叫我們佩服。他不牽著我們鼻子走,他叫我們每一個人頂天立地,發揮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是學他的,是開發自己自性的智慧德能。這個教學的理念,真正叫人心服口服。

第二是‘戒和同修’。戒和就是說守法,人人培養成一個守法的觀念。大家見解很接近,大家都能守法,社會安定繁榮,天下太平自然實現。六和敬里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就是‘利和同均’。今天這個社會上,許多人知道,就是財富差距,不要太大,愈接近愈好,這就是財富的平均分配,人心就平了,就不會有爭執了。當然這個財富平均分配,是很高的智慧,是真正的修福。因為人的財富絕對不平等,為什么不平等呢?每個人修的福報不一樣,每個人修的因不一樣。有人種樹,他就收果實;有人不種樹,他就沒有果實收。有收成的要分一點給你,就要人家肯慈悲布施給你才行呀!所以這一種事實真相,唯獨佛法里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一面勸有福報的人要照顧沒有福報的人,同時勸沒有福報的人要多多修福。你到來生來世,你的福報跟他一樣,甚至還超過他,所以這是本末統統兼顧到了。唯獨佛法確實殊勝,能夠治天下太平。

有了三福六和的基礎,從這上面才能建立真正的佛法,‘戒定慧’三學,這是三乘共學。由此基礎再建立大乘佛法,就是‘六度’,菩薩六波羅密。由六波羅密再建立一乘佛法。像‘法華經’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所以我們修學凈宗的同學應知,我們是以孔夫子的五德作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從這個根本上再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愿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很容易記憶,課目也不甚多,五個科目作為我們的助學。正助雙修,我們這一生所希求的幸?鞓、美滿的家庭、成功的事業、祥和的社會,是一定可以得到的。由此可知,既然認清楚了,又發心拜了老師,就要認真的修學,希望能達到我們教育理想的目標。這是給諸位授受真實的三歸依,是歸依自性三寶。

自性三寶之外,還有住持三寶。什么叫住持三寶呢?就是形式上的三寶,形式上佛像是佛寶。佛不在世了,佛像不論是塑造的,或是彩畫的,或者是現在照像影印的都好。供養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不忘本,我們見到佛像,常常想到老師的教誨,紀念老師的恩德。像我們中國人不忘祖先,祖先去我們再遠,面貌也不知道,我們還供一個牌位,‘歷代祖宗神位’,常常想到祖先,這是不忘本,這是培育厚道,心地厚道。第二個意思是提醒我們見賢思齊,老師成佛了,我也要成佛,提醒我們歸依佛。一看到佛像,我要歸依覺,我要覺而不迷。它有這個作用,否則的話什么人會時時提醒你?沒有人提醒你。人家提醒你,你還嫌他啰嗦。所以用這一尊佛像提醒我們歸依覺。

‘經書’,不但看到書本,就想到歸依法,我的見解思想要正確?吹匠黾胰,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凈,要一塵不染,要和睦待人,所以住持三寶很有好處。出家人穿著僧服,你受過三歸依,看到出家人自然就想到要六根清凈。你看到一般人是想不起來的,你看到我這個樣子會想起來呀。住持三寶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就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學佛的同學,在家里設個小佛堂,供養三寶:佛像是佛寶;菩薩像就是僧寶。如我們供養西方三圣,觀音、勢至是僧寶,他是佛的學生,他是我們的學長;經書是法寶。家里供養三寶具足,時時刻刻使我們不忘自性三寶。

‘無量壽經’,是我們近幾年來特別提倡的。這一本經書的內容非常圓滿,經文不長,很適合現代人修學。經題上就把整個佛法的宗旨、目標、修行方法,全都顯示出來了。這是一部經的不可思議,我們學佛的人求什么?我們求無量,自性功德是無量的。經上講的‘無量壽’,無量壽是無量的一個代表;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財富,一切一切的無量,我統統要求,自性本具無量性德。六祖大師開悟時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皆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我今天求的是明心見性!f嚴’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真善美慧。真善美慧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有名無實。什么地方有真實呢?自性里面是真實的,顯示在西方凈土是真實的。所以如果你向自性、向內求,真善美慧具足,就是美好、一切美好,是性德的形象。

修學的方法就是經題中‘清凈’。清凈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你看修行的三大綱領就在經題上給我們顯示出來了。不但這五個字是三寶,也是三學,三學就是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鍍簟恰鋵W’,就是律藏,‘平等’是‘定學’,就是經藏;‘覺’是智慧,是‘慧學’,就是論藏。所以這五個字是三藏,又是三學,又是三寶。你看看這部經典雖然薄薄一冊,它把整個佛法都濃縮在其中。如果我們工作很忙,沒有很多的時間來研究佛教的經典,你從這一本經下手就可以了。這一本經果然貫通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那一部大藏經,你也整個貫穿了。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宣說的無量無邊法門,也不能超過其外,因為皆不出一心故。所以這一本‘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可以說是一切經的濃縮,是一切經的精華,這是在此地特別介紹給諸位。如果我們想歸依,三歸依落實來說,你依照這一本經典的教訓去修學,你受的三歸依就達到究竟圓滿了。今天我把三歸依的大意傳授給諸位,你們要真誠的接受。在佛菩薩面前恭恭敬敬地將歸依的誓詞讀三遍,這個誓詞是要從內心發出來。我真誠心發的誓愿,我愿意作佛的學生,我愿意跟佛學。凈空為你們作證明,我是你的證明老師,是傳授你三歸依的老師。本師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一定要記清楚的。不能把我看作本師,說是歸依凈空法師,那就錯了,那就大錯了。我們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是三寶弟子。三歸依的大意就說到此地。

下面就是三歸的儀式,儀式簡單而隆重。此處有一個‘歸依證’,歸依證上的誓詞是弘一大師依照戒律里面摘錄出來的。大師告訴我們,他說這個儀式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給弟子們傳授三歸依所用的誓詞,所以我們也就采取這一個誓詞,既不忘本而且它非常的簡單,容易受持。大家一定要以至誠心、清凈心、慈悲心、恭敬心,在佛菩薩圣像前,隨我語音,慎重宣誓,誓作三寶弟子,自今以后,依佛教誨修行,求生凈土,廣度眾生。


三皈傳授
一九九六年凈空法師講于澳洲昆士蘭

諸位同修!承蒙邀請,今天有緣在昆士蘭的黃金海岸(Gold Coast),與大家談談佛法中的‘三皈依’。這在佛法里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是我們修學入門之處。在未說三皈之前,首先對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

目前世界上的佛法,確實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我們不能不辨別清楚。最普遍地,大家都以為佛法是‘宗教’,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是宗教,這是變質的佛法。其實佛法原本不是宗教,但是現在確實變成宗教了。另外一種,變成‘學術’了,特別是在日本某些學校、學術團體,佛法變成哲學,這也是變質的佛法。

一九二三年,歐陽竟無大師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師范大學),做一次很震撼的演講,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說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它是現代人都必須學習的。佛法變質成為宗教與哲學,實在是很不幸的,但是對社會,還不至于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

近些年來,我們看到佛法變成‘邪教’。諸位如果仔細觀察,這對于個人、社會是有害的。另外一種,佛法變成‘作秀’的也不少,在現前社會上時有所聞,這種變質太離譜、太過分了。歐陽大師告訴我們,佛法是現代人需要學習的,然而佛法究竟是什么,并未說明。他要讓我們自己去領悟,去體會。

我們冷靜觀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學’,從經論上最常見的稱呼可以證明。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自稱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學中才有此種稱呼,這是師生的關系!稹俏覀兏镜睦蠋。

佛法教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說一切眾生的無量苦惱,起于不明了自己及生活環境的真相,于是產生錯誤的想法、看法,因此生起許多苦難。若能徹底明白自己及生活環境,則其思想見解正確,一切苦自然消除,而得真正的快樂。這是佛法教導的宗旨,教學的內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在可以為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幸福,這正是歐陽大師所以說‘佛法是一切眾生所必須修學的’。

修學佛法,入門就是‘三皈’的傳授!А欠鸱ㄐ扌械目偩V領、總方向。學佛是從三皈做起,它是學佛人這一生必須遵行的修學總原則。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古時候這種說法,大家不會發生誤會,可是佛法自古流傳至今,依中國歷史所記載已有三千多年,代代相傳,免不了有些不正確的知見摻雜在其中,錯解了三皈依的真實義,即中國人常說的‘以訛傳訛’。

《六祖壇經》是唐代的著作,距今約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師在《壇經》里說‘三皈依’,則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而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使我們聯想,早在唐朝時,大概就有很多人誤會皈依三寶的意義。如果沒有人誤會,六祖又何必用這種說法!必然是有很多人錯會了。一千三百年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產生誤會,何況又經過一千三百年,今天講三皈依,難怪大家錯會其義。

《壇經》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六祖解釋佛法僧三寶:‘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見;‘僧者凈也’,‘僧’是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樣教導我們‘皈依’!А腔仡^,‘依’是依靠。

什么是‘皈依佛’?一般人對自己、對眼前的生活環境,確實是迷而不覺。佛教導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來依正覺,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講的‘三寶’有很多種說法,皈依覺是‘自性三寶’。如果向自性之外求學,就是佛門所謂的‘外道’。佛家講外道,不是輕視別人,而是心外求法稱為‘外道’。佛法教我們從心性中求,所以佛法是‘內學’,從自心里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錯了,一樣也得不到,向內求則有求必應。這個道理,不但佛在經論上說得很清楚;中國的儒家、道家,也說得很正確。

皈依三寶,真正的皈依處是依靠自性三寶。從迷惑回頭依自性覺,這句話說得很容易,可是究竟應如何作法?我們很想回頭,很想覺而不迷,卻偏偏迷惑顛倒。如果不落實在生活中,這種講法就變成玄談,變成玄學,而實際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迷’與‘覺’的現象是什么,也就是‘迷’是什么樣子,‘覺’是什么樣子,‘佛菩薩’與‘凡夫’那里不一樣。我們從這里可以摸索出一條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處。

《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們所表現的,就是現前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無論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表現的種種身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與凡人沒有什么差別,他們也穿衣、也吃飯、也上班工作、也應酬,這些皆與我們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之處何在?在他的心清凈。事跟我們一樣,沒有絲毫差別,我們每天工作八小時,他也工作八小時。我們在生活中天天生煩惱;他們則是天天生智慧,這就不一樣。我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煩惱;他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智慧。何以見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證明。他到黃梅見五祖時,曾經向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到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他的心常生智慧,我們的心常生煩惱,這就是佛菩薩與凡人不同之處。

智慧怎么生的,煩惱從那里來的,只要搞清楚,就知道從那里回頭、依靠什么。煩惱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我們穿衣吃飯有妄想分別執著,每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待人接物還是有妄想執著,在此處生煩惱、生七情五欲、生貪嗔癡慢,煩惱永遠不斷。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是‘輪回心’。六道輪回是這個念頭造成的現象。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應酬,就是造輪回業。輪回心造輪回業,即是迷惑顛倒。

我們學佛,佛教導我們回頭,皈依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佛性。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超越世出世間法。永離妄想分別執著,即是真心、佛性。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生活即是菩薩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薩行,一天到晚應酬還是菩薩行。關鍵在此,就是將妄念轉過來,從觀念上回頭。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用的就是真心!嫘碾x念’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念是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里沒有妄念,真心是清凈心、是平等心。清凈心生活,生活清凈;清凈心工作,工作清凈;清凈心應酬,應酬清凈,無一不清凈。心凈,身就清凈,身心清凈,則國土清凈。

也許有同修說:‘我做工作需要思考,要是不想,我的工作還能做得成嗎?’沒錯!當你工作需要思考時,盡管去思考;工作做完了,就不要再思考了。工作放下還去想它,就是妄想!睢型、有正念!睢亲约汗ぷ鞣秶畠鹊,除此之外,就不再想其他,其他與我不相干。這樣,你的工作能做得好,煩惱、妄想少了,智慧就增長,工作就很順利。一切時一切處,知道長養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則任何事都會做得格外好,生活也會更愉快。我們也要學惠能大師,‘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現在做種種工作皆須思考,這是習氣。真正修行,這種思考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思考的程度會愈來愈淡薄。若功夫成熟,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皆不需要思考。智慧現前,何必思考!智慧未現前時,還是離不開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范圍縮小、時間縮短,盡速將其程度減輕,使智慧漸漸往外透。若想得太多、太遠、太深,則智慧完全無法顯露,因為妄念障礙了自性本具的智慧。

若將‘覺’與‘迷’的樣子搞清楚,理論也明白一些,必須認真做,真正下功夫。須學諸佛菩薩運用六根,眼見的是色相、耳聽的是音聲,練習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起作用時,學‘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真智慧。再學‘不起心、不動念’,即是修清凈心、自性本定。眼見色、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即是大禪定。定慧就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中修,這是從根本修,是高級的修行方法。

《華嚴經》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在這方面用功,所以不拘于形式。修禪定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對六塵境界時,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轉貪嗔癡為戒定慧,轉煩惱為菩提。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貪嗔癡;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起作用是戒定慧。此即何以菩薩常生智慧,我們常生煩惱。煩惱就是貪嗔癡三毒,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從妄想分別回頭,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回頭,依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此即‘皈依佛’。

‘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認識與見解。真實智慧現前,思想、見解才是正確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想法、看法皆是錯誤的。我們是初學,一定要依靠經典,來糾正我們錯誤的見思。經上所說的,就是諸佛菩薩的正知、正見,決定是正確的。依照經典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即佛在經上教我們怎樣做,老實學著怎么做就對了。因此,皈依佛是總綱領、總原則;‘皈依法’是教我們如何從日,嵥槭聞罩行迣W,遵守佛的教誨。

佛的經典很多,我們是不是要每部經都學習?不需要!佛經是當年佛教導大眾的記錄。每個眾生有他自己的困難與迷惑,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顛倒、離苦得樂的方法,以后記下來就成為一部經?梢娝墙浻煞鹜右淮蔚闹笇,就得利益,就解決問題。由此可知,一部經就夠了,這是決定正確的。

現在我們沒遇到佛,佛留下這么多經典,要依靠那一部才好,這是很現實也是很困難的問題。佛好比是大夫,我們都是病人,遇到大夫為我們診斷用藥,真的是藥到病除,解決問題,F在大夫不在了,留下一大堆的處方(經典好比處方)。我們是病人,這處方要是用對了,病就好了。如果用得不對癥,麻煩可就大了。佛法確實如此,經典的理論修行方法若與根機相應,這一生決定成就。若不相應,如同吃錯了藥,不但這一生救不了,還帶來更大的麻煩。各位同修一定深有同感。何以見得?許多學佛的同修,未學佛前還好,學佛以后煩惱更多,愈學麻煩愈多;個人、家庭一大堆的麻煩都來了,那是藥不對癥,吃錯藥了。

克實而論,‘法門’的選擇是一件大事,但我們無能力亦無智慧。如同自己害病,大夫遺留一大堆的處方放在這里,卻沒人指導,這事情麻煩。要是碰碰運氣,不太可靠,就像買獎券,想中特獎并不容易,沒那么幸運。必須要依靠真正有修有學的善知識,幫助我們選擇法門。然而,當今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不多,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認識他。愈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愈謙虛,你若問他;他回答‘我不會,我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沒有修持’。若說‘我行,我有智慧,樣樣都行’,那不是真的,F今我們都沒有能力辨別真假。唯一可行的,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早已為現代人指示出一條明路,即是《大集經》上說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凈土成就’。

無論依中國或外國的說法,我們皆是生在末法時期。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二千年以后,即是末法。佛說,‘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我們決定選修凈土,老實念佛,決定成功!這是遵照佛的指示。有修禪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極少的特殊根機,不是普通人。我們仔細想想,自己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嘗試學禪、學密、或學其他法門。如果覺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就老實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

老實念佛,沒有不成就的,特別是讀了凈宗經論以后,仔細思惟研究,確實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凈宗經典,亦即在無量經典中,我們選擇凈宗‘五經一論’。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夠我們一生受用,決不可輕視。其分量雖少,若細講這六部經,十年也講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經修行就夠了!б婪,我們就選擇凈宗五經一論’,非常踏實。

凈宗學會成立時,于‘緣起’里提出行門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五項守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愿王’,皆是凈宗五經一論所說的。我們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時時與佛所說的話對照,若相應即是正確的,就沒有做錯、沒有想錯;若與佛所說相違背的,就是想錯、做錯了。我們真正抓住綱領,以此檢點、修正自己的生活行為。

‘皈依僧’,‘僧’是清凈、和合的意義,六根清凈,一塵不染。特別是凈宗,著重修清凈心。皈依誓詞中,‘皈依僧,眾中尊’!姟侵笀F體、社團。世界上社團有很多,小則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佛告訴我們,學佛人的團體,在一切世間團體里,是最值得尊敬與贊嘆的,因為它是‘模范社團’,可以作為所有社團的榜樣。它的特點,是社團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處,是一個和合的團體。團體最怕不和,他們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見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識。

想法看法一致,是一個團體和敬的基礎。特別是在澳州,這兩天我們見到此地政府的兩位首長,都很慈悲善良,實在非常難得。他們告訴我,‘澳州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有各種不同的種族,與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在異中求同,建立共識,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天我們接觸,彼此皆有此共識,希望我們在此地能團結發展,真實的基礎就是‘見和同解’。和合社團的第二個條件是‘戒和同修’,持戒即表示守法,尊重別人,尊重法律,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愛、互助合作,社會才能和睦相處,才能繁盛,共存共榮。

佛門六和敬的團體,在所有團體中是最尊貴的!б郎,眾中尊’,我們要朝此目標努力。別人不尊敬我們,我們必須尊敬別人;別人排斥我們,我們更要愛護別人。用耐心與真誠感化他們,這樣才能達到和睦相處的目標!趾羞@層意義。

‘皈依三寶’就是‘皈依覺正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時常保持自己的清凈心!清凈心就是覺心,就是覺悟,就是正知正見。所以,‘覺、正、凈’實在是一而三,三而一,皆指我們的真心本性。

自古以來,中國佛法有十大宗派,有無量法門。無論宗派法門有多少,修行的方法皆可歸納為‘覺、正、凈’三大類。一般而言,禪宗、性宗(法性宗)是由覺門入。禪宗的目標是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見性,這在覺正凈中稱為‘覺門’。禪宗以外稱‘教下’,如天臺宗、賢首宗、法相宗、三論宗,皆是從經典入門,即是由‘正門’入。用經典的教訓、理論與方法,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是走正門!畠糇凇耆靡恍哪罘鸬姆椒ㄐ耷鍍粜,這是由‘凈門’入。

‘覺、正、凈’三門,‘覺門’定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契入;若不是上等智慧,無法開悟。由‘正門’需要長時間,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依佛的經教,長時間熏習才能契入;雖然中下根人可能契入,但時間太長。比較起來,還是‘凈宗’好,不必上上根機,也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一句‘阿彌陀佛’修清凈心,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譬如,一個講堂有三個門,在門外看是不一樣,進了門就一樣。由此可知,無論從那個門進來都相同,所以契入之時,覺正凈必同時得到、同時具足。往生凈土即是契入佛境,這個方法是一切諸佛贊嘆的,還是此法高明,因為它太方便了,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必浪費很多時間,的確是最殊勝的法門。

《無量壽經甄解》曰:‘今就利益論,彼(指華嚴、法華)假此(指無量壽經)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嗣魇雷鹚氖拍晁f一切經論,若論真實之利,無有過于念佛往生凈土一法。故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是將‘如何皈’、‘如何依’,為諸位說明清楚。

‘自性三寶’之外,尚有‘常住三寶’,此是形象。佛像是‘佛寶’,經典是‘法寶’,出家人是‘僧寶’。形象上的三寶很有用,如果沒有三寶形象,今天雖將三寶的大意為大家講得很詳細、很明白,恐怕大家下樓就忘了,過兩天就完全沒有了。因此,供養形象三寶的利益太大了。家里供養佛像,一見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佛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見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就是這個用處,不是教你天天香花水果供養,向他磕頭,那一點用都沒有。你以為這樣佛菩薩會喜歡你,佛菩薩早就跑了!

佛菩薩希望我們覺悟,不希望我們迷惑顛倒,但有不少人錯將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所以,須知道供養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覺而不迷;見到經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見,正而不邪;見到出家人,就想到凈而不染,就會想起自己要修清凈心,要六根清凈,要跟大眾和睦相處。如此時時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因此住持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住持三寶’很有必要,它是三寶的形象,但是要有實質的內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沒有實質的內容,單是表面形式則不得利益。大家明白道理,曉得如何入門,此即是‘傳授三皈’,就是將三皈的意義、修學的綱領原則傳授給大家。

‘三皈’的儀式是在佛菩薩形象面前發愿、宣誓,從今而后發心一定要這樣做,由一位出家法師為你作見證,證明你確實發過誓,發愿作一位真正的佛弟子。三皈儀式簡單而隆重,F代有許多很復雜且長時的儀式,又不懂得三皈的意義,糊里糊涂皈依佛,皈依之后仍然糊里糊涂過日子,這與佛法的教義完全違背。真正回頭依靠自性三寶,此人完全改變了,一般講改造命運,甚至改造體質。命運、體質皆可改造,心念回歸,就完全改變了。

三皈依的儀規,我們采用弘一大師從戒經節錄的三皈儀式。弘一大師說,世尊當年在世,就是用此儀式為弟子們傳授三皈,所以我們也遵循這個儀式。

‘皈依佛’,我們落實皈依‘阿彌陀佛’。為何不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皈依阿彌陀佛,而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正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期望!б婪ā,我們落實皈依《無量壽經》!б郎,我們落實皈依‘觀世音、大勢至’,這兩位菩薩僧寶。

若有人問,你有沒有皈依?‘我皈依三寶’。皈依那位法師?‘皈依阿彌陀佛大法師,我是彌陀弟子’。誰為你作證明?‘凈空法師為我作證明’。這個說法完全正確,而不是說我皈依凈空法師,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過去我傳授三皈時常講,我們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皈依某一個人,就是把佛法的僧團分化了,此種過失很重。若依戒經結罪,這是‘破和合僧’,墮阿鼻地獄。所以,證明三皈的法師是代表僧團傳授三皈,為我們作證明的。從《壇經》看來,‘三皈’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誤解,此事必須澄清,我們才有一條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