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三:摘錄凈空法師佛學講座相關的文集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佛菩薩像是教具(臺灣電視臺凈空法師專訪)
  主持人:今天如果說我崇敬菩薩,崇敬大智慧者,我不燒香是不是他就聽不到?因為總是有人跟我們說,你燒香啊,告訴他你來了,因為他很忙啊。所以呢,燒香這件事情它的意義到底在哪里?然后,不燒香是不是我們的虔敬心就比較不夠?燒的香到底是給神佛還是給鬼怪?這中間怎么去分辨?

  凈空法師:這些形式上的錯誤實在太多太多了,這個造成了迷信。佛法是教育,它所有一切設施啊,都是屬于教學,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譬如,我們簡單舉幾個例子,講佛像,佛像不是偶像,你把它當作偶像,那你對佛教完全不了解。供佛像的意義,就跟我們中國人供祖宗牌位是一個意思,“慎終追遠”!為什么呢?尊師重道,他是我們的老師嘛,我們紀念他,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呢,是“見賢思齊”,供的是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佛教的創始人,這個教育的創始人,我們看到他呢,我們就想到他教我是什么?所以不看到他,忘掉了,用這個像提醒自己,是這個意思!我們見到這個像禮拜,就像現在我們見到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像行三鞠躬,一樣的意思,表達我們自己對他的敬意,并不是他要求,你拜他,他就歡喜,不拜他就不歡喜,沒這個道理,沒這個事情的,是表示我們自己這一點誠意,而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一份的敬意、誠意,要面對著一切大眾,那你就真正會用了。噢,我對佛這么樣的尊敬,我對每一個人都是這么尊敬,學以致用嘛,你得用上嘛,教育意義在此地呀!“釋加牟尼”這個名號也是教學,佛菩薩沒有名號啊,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人哪有什么名與號?所以他們覺悟的人知道,他沒有名,“名”是什么呢?“名”是他教學的宗旨。為什么用這個名號呢?曉得現在這個時代,這一個階段,這一個地區,這些人們最缺乏的、最大的毛病是對人沒有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用“釋迦”,“釋迦 ”是仁慈的意思,一聽到“釋迦”,(就警醒)我們對人要仁慈啊,“牟尼”是清凈的意思,我們自己的大病,心不清凈,所以聽到“牟尼”,(就警醒)我對自己要清凈啊,你看,它用意在此地。那么,見到像的時候,我們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對人仁慈,對自己清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些佛像、神像,在佛教里面,用現代話說是教具,教學的工具,它用意在此地,不能說是把它當作神明來看待。它的好處在哪里?他有無量功德,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讓我不忘記。那么,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地藏菩薩代表孝敬,孝親尊師,你看到,你就想到經典教你什么,它是用來提醒人的,它不是偶像的崇拜。但是現在不知道這個意思了,這成偶像崇拜,所以佛教變成宗教,佛教不是宗教,但是現在確實變成宗教,變質了!這很可悲呀!那么好的教育,他這個教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教學藝術化,達到最高度的藝術。把教學跟現在博物館完全結合在一起,這是多么美的一種教學方式,多么高的教學方式,現在人不認識,淪落到這種樣子,這是很可悲的一個現象。沒人講!你說供具,你剛才講的的香,“香”是表什么?香是表戒定,佛家的香贊里頭,“戒定真香”,代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它代表這個意思。我們看到這個香,聞到這個香,就要曉得我們要修戒,要修定,要修慧,提醒自己,不是什么佛菩薩聞不聞的。為什么要用香呢?香的確是從信起來的,香爐是什么呢?你們到大陸觀光,看到長城峰火臺,就是香爐。你看遠地方有什么訊息,在那個時候就是燒狼煙傳遞訊息。這個香啊,我們跟佛菩薩傳遞訊息,取這個意思嘛。但這個訊息里頭重要的是要他的精神,他的教悔,他教給我們戒定慧三學。并不說佛要聞什么香,那燒得那么多,把他臉薰得黑黑的,房子薰得黑黑的,烏煙瘴氣,哎呀!完全搞錯了。破壞了環境,染污了空氣,統統都搞錯了。香,好香一支。

  主持人:清茶一杯。

  凈空法師:不,不能供茶,要供水,為什么不能供茶呢?水表什么呢?水表清凈心,心要干凈,心要平等。所以,供一杯水,不是佛喝的,是給我們看的,看到那個我的心要像水一樣,要平等,要清凈。茶的顏色是染污的,所以不要供茶。那個供的燈燭,它表法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那就是今天講的犧牲奉獻哪,我為一切眾生服務,犧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燈燭表這個。沒有一樣不是教學,所有這些佛的像,護法神的像,全是教學。你一進門,現在大家最常見的,四大金剛是護法神,四大金剛護法,保護自己,不是保護別的,你見到這個,懂得他的意思,你學到是怎樣保護自己。東方“持國天王”,能夠保持我家道不衰,保持我家庭的興旺,保護我的事業能夠蒸蒸日上,用什么方法呢?負責盡職,他代表的是負責盡職。我們無論在哪個行業上,在哪個崗位上,我們自己真正做到負責盡職,我們一定會往上升嘛,這是一定的道理。那么,他手上拿的琵琶,不是他喜歡唱歌,也是教學的,琵琶代表中道,弦樂器松了,它就不響了,緊了就斷了,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要做到中道,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儒家講的“中庸之道”,佛法講的“中道第一義”,表這個意思!南方天王是“增長天王”,增長什么?你想到他,你的品德要增長,你的學問要增長,你的技能要增長,甚至于你的生活水平也要增長,一天比一天好才對呀。所以佛教是講進步,不會退步,不會落伍。他手上拿的是劍,劍代表智慧,慧劍嘛,斷煩惱嘛,它表這個意思的。所以這是護法教導我們怎樣護持自己,這是總綱領、總原則。如何落實呢?落實在廣學多聞。你智慧從哪里來?你要去求學呀。所以西方天王叫“廣目天王”,廣目就是我們今天講觀光旅游考察,到處去看,學人家的好處,人家的長處我們要學習,人家的缺點,我們回來檢討反省有沒有?有,把它改正,你才能夠蒸蒸日上。他手上拿的是龍或者拿的是蛇,龍與蛇代表變化,告訴你這個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變化多端,千變萬化,你要小心,這個手上拿著珠,變化里頭有個不變的道理,你把不變的道理掌握住了,你就能應付這個變化莫測的環境,它代表這個意思。北方天王叫“多聞天王”,你想想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它表這個意思。北方天王拿的是傘蓋,“傘蓋”今天講是防止污染。我們今天講環保呀,環保能不能做得好?做不好,全世界人做環保,效果都等于零。為什么呢?真正環保的中心,他沒找到,中心是心理污染,你要把心理污染保護好,外面環境就能收到效果,這個心地污染不能做好,外面環保永遠做不好,永遠做不徹底。你想想看,你這四個做到了,那你就真的會保護自己了,F在把它當作神去拜,當作是完全迷信,佛教這么好的教育意義,不要說一句話,讓你在廟里轉一轉,你什么都充實了,你樣樣都明白了,你就會覺悟,你就知道應該怎么樣生活,怎么工作,怎么樣處事待人接物


什么是妖魔鬼怪?

(臺灣電視臺凈空法師專訪) 心里貪嗔癡慢,行為貪嗔癡慢,言語貪嗔癡慢,這就是妖魔鬼怪呀!所以《春秋》《左傳》里面講得好, “人棄常則妖興”。什么叫妖怪呀?“!笔鞘裁茨,常是五常,仁義禮智信。那么換一句話說,仁義禮智信都沒有了,這個人就是妖怪。所以,天天用名聞利養,用財色名食睡誘惑你的,那些人你要認清楚,妖魔鬼怪呀,這不是善人!如果你不認識他,你就跟他同流合污,自己也變成妖魔鬼怪,自己還不曉得。所以他不會回頭,他不會反省,他在這個大染缸里面認為這是正常的,這是對的。我們跟他講圣賢的言語,圣賢的概念,他覺得這個東西反常,他不能接受。所以,我們遇到這樣一個境界的,我們很清楚,這是正常的,他從小就沒有接觸過,他接觸的是負面的,所以今天跟他講仁義道德,他聽不進去,跟他講孔子、孟子,他說那個是古時代的,已經落伍了,應當丟到茅廁坑里去了,他不曉得這些東西才真正能解決現在社會問題,真正帶給你一生美滿幸福,帶給你光明的前途。

  你們今天世間人求的是什么?歸納起來不外乎求財,求智慧,希望自己有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這三種希求超越國家界限,超越族群界限,超越宗教界限。無論到哪個國家地區,你一問,大家都歡喜,大家都想要,佛法里頭有!救你呀,怎么樣去求得了。我就是從佛法里頭求得的。我確確實實貧窮下賤,沒有財富也沒有地位呀。我剛學佛出家的時候,你看到我那個照片,比圣嚴法師瘦很多呀,圣嚴法師的狀況比我好得太多。一點福報都沒有啊,現在看起來很有福報,是從佛經里頭學來的。所以,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從佛法里頭得來的,只要相信,只要不懷疑,依教奉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說求作佛都能做得到,世間這些榮華富貴,在佛教里面看起來叫雞毛蒜皮呀!很容易就得到!你得相信,你要去找這些方法,就得到了。
 


怎樣辨別明師?

(臺灣電視臺凈空法師專訪)  主持人:我們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好老師呢?因為這一些人呢,這些我們可以把他當作人世間的這種騙人的妖魔鬼怪,他們演好老師演得很像呀!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出來呀!這要怎么分辨呢?

  凈空法師:你仔細觀察他的言行。我們中國古人常講嘛,“聽其言而觀其行”,他的言行相符,大致上就不錯了。譬如說最簡單的,佛家教人“覺而不迷”,你看看他是不是這樣?“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是佛教人的總原則、總綱領,“覺、正、凈”。你仔細觀察了,他像不像?他還會不會被這個社會外面境界所污染,會不會受外面環境的影響?你去觀察這個。他如果眼見色,耳聞聲,對于外面花花世界,他確實不動心。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你問他,他不是不知道,他樣樣知道,如如不動,沒有一絲一毫貪求的意念,這說明他有定功,他在境界里如如不動,清清楚楚,這是有道心。

  再觀察佛家教人修行的基本法。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佛家基本修行的項目十條,“不殺生”,你觀察他是不是做到?特別觀察什么呢?蚊蟲、螞蟻。蚊蟲咬他,你看他殺不殺它。蚊蟲咬他,一巴掌打死,這不是善知識。我們要不要跟他學,要考慮。蚊蟲咬他,他歡喜布施供養。蚊蟲來,他要來吃飯嘛,我們常常幫助別人嘛,救濟別人嘛。它要來的時候,我們布施它,供養它,歡歡喜喜。你把他趕走,多差勁呀!人家來求你幫忙,你不答應,把它趕走啊,錯了!看看他對小動物有沒有愛心!安煌当I”,看他有沒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如果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這是盜心。特別觀察他什么呢?看他偷不偷稅?如果還想盡辦法走法律漏洞,偷稅呀,他的盜心沒斷。所以仔細一觀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他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哪個是善知識,哪個不是善知識,不是清楚了嗎?

  實在找不到,找古人嘛。從前,李炳南老居士介紹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世了,但《印光大師全集》在臺灣許多地方很容易找到,讀他的書,依照他的話去做,那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所以,現代人找不到善知識,找古人嘛。這個方法最初是孟子,孟子私塾孔子,他對孔子很佩服,但是那個時候孔子過世,但孔子的著作在,他專門讀孔子的著作,專門學孔子,學得很像!所以中國人尊稱孔子為“至圣”,孟子是“亞圣”,他學得太像了。往后這個例子開了,在歷史上成就的人很多,司馬遷學左丘明,左丘明《左傳》嘛,專攻《左傳》,專學《左傳》,他學成功了。韓愈學司馬遷,司馬遷《史記》嘛,韓愈成為唐宋八大家的首領,專門學《史記》,專讀這個書,專門學這個書,他都是有成就的。那么在佛教里面,明朝末年的澫益大師,他學蓮池,蓮池也已過世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專讀他的書,專學他的為人,把他的教訓統統落實在自己,這是真正蓮池的弟子!所以,很多好的榜樣,今人找不到找古人嘛,古人不會拒絕你。


“道德”兩個字怎么講?
(臺灣電視臺凈空法師專訪)  主持人:我們作子女的當然要孝順父母,然后要兄友弟恭,要長幼有序?墒窃谖覀儊喼奕,尤其在中國人的傳統里面,常常會給你很多的包袱,反而限制了一個孩子的成長。比方說,很多父母會把自己的子女當成是所有物,你是我生的,所以你要聽我的,我叫你干嘛,你就要干嘛,可是這個孩子可能活得不快樂,那么,怎么樣讓親子之間的關系這成和諧而且彼此尊重?尤其是晚輩對長輩的那樣聽話,而長輩對子女也不是說完全限制。

  凈空法師:這個問題佛經上說過,“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是《無量壽經》上的話,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道德!暗赖隆眱蓚字怎么講呢?道,是天然的秩序,決不是人為的,決不是哪個人創造發明的,本來就是這樣。春夏秋冬四季運行,誰造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嘛。那么在人之間,夫妻是自然的,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佛家講的五倫,五倫是天然的秩序,天道!行道有得于心,那叫德,覺悟了,這是天然之道。五倫里面就有十義,我是在哪一個地位,我要盡什么樣的義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他有他的本分事情,這是你應該盡的義務啊,這是德,十義這是德。有德于身,你的身體健康;有德于心,你心里面覺悟,明白這個大道理。歡歡喜喜,一生依照這個道理去奉行,隨順自然的大道,這是最健康的。違背大自然的必須災害!現代科技發明把自然生態破壞,違背大自然,帶來世界的災難。一切順從大自然,這是最健康的。所以人不可以違背自然,就是不可以違背天道啊。天道沒有什么希奇,沒有什么高深玄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我們今天在社會上是什么地位,應該盡什么樣的義務?所以人家問我,我在這個社會上,我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什么行業呢?社會教育的行業。我把我本分的事情做好了,這就是順從天道,我做得很開心,很愉快,這是我的德,F在講道德,“道德”兩個字講清楚的人也不多了。

  現在在中國大陸,□□□主席提倡“以德治國”,又提倡小學讀《四書》《五經》,得到許許多多人的贊嘆。其實推動這種教育頭一個是英國,英國大概在五、六年前,他們開始推動,從小學、中學、大學課本里面,都吸收著有儒家的思想跟大乘佛法。那么以后呢,澳洲跟進,現在澳洲小學、中學、大學有佛學課程,有儒家思想的課程,人家已經先干了。他們為什么會干這個事情呢?我也是打聽的,他是什么動機啊,他去想到這個?原來英國有一個哲學家,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湯恩比提倡的。湯恩比說過,我也看過幾本他的書,我現在在美國找一些同修收集他對于這一方面的言論,他說: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他說的話,大家對他很尊重,所以英國人很聽話,他們就開始真干。他說這個話,大概我在七〇年代的時候就聽到,所以,那時候我在臺灣看到一個現象,于斌主教提倡祭祖,我大惑不解,為什么?原來天主教基督教都反對拜祖先,為什么他提倡祭祖?以后又看到有個訊息,羅馬教宗下了一個命令,讓全世界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主動找佛教對話,最后才曉得都是受湯恩比的影響。他的影響很大,所以,這是真知灼見。有一個小冊子好像在臺灣有翻譯,這個翻譯本子是跟日本池田大作的一個對話。里面我看到一段,他說將來這個世界會統一,統一世界的不是美國人,不是歐洲人,是中國人。他是根據歷史的看法,中國從漢朝建國一直到今天,這兩千多年都維持統一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國家。他說將來有資格統治全世界的是中國人。當然這種統治絕對不是武力,絕對不是哪一個君臣,不會有這個關系。我相信是文化,是文化的統一,也就是大乘佛法跟孔孟學說。為什么呢?它是和平的,它是包容的,它沒有敵對,它對于一切人事物是忍讓的,唯有這個才能創造世界和平。不能容忍,處處對立,這個會帶給世界災難。所以我相信湯恩比這個說法是中國文化會普及到全世界。



對美國凈宗學會講話

美國凈宗學會楊會長,要我透過網路直播,為大家講幾句話。利用網路科技,我在新加坡講話,全世界同時都能收看,這個方法仿佛經中所說的“不動道場,周遍十方”,F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特別是網路科技,即使在旅行中,任何時間、處所,都能與全世界聯絡,所以世界變小了。

  以佛法來說,本來就沒有大小,因為無有一法不稱性,性德不是相對的,所以經上常講“不可思議”,這確實是不思議的境界。這個境界就在我們眼前,是自己愚昧而未能發現。諸佛菩薩發現了,而且清楚、明白,所以他們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與十法界是圓融的,并不是離開十法界另有一真法界,也不是一真法界之外有十法界,這個道理與事實,經上說得很清楚。

  現前科技進步,已不再是封閉的社會。由此,我們聯想到,《法華經》上說:“末法時期,大乘法契機”,這確實是世尊真實無量的智慧。所以現今任何人思考問題,眼光都要朝向整個世界的眾生,決不能想個人、團體,我們要顧到整個世界一切眾生的整體利益,這種考量是正確的。若每個人只顧自己的利益,必定破壞團體的利益。

  “美國凈宗學會”,近幾年來做得很有成就。特別是利用電視臺播送講經的節目,收視范圍遍及北美洲,這是無量的功德。你們將會務擴展到北美洲,所以每位同修的心量也要擴大,包含北美洲還不夠,希望能擴大到至少包含整個地球,念念當中要想到整個地球的安定、繁榮。

  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能彼此尊重、彼此敬愛,互助合作,共同來維系社會安定,創造全人類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個理念與愿望,是任何宗教家及學派領導人共同的目標。澳洲政府對于多元文化非常重視,在昆士蘭有一個“少數民族宗教局”,局長尤里先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每個月都舉辦一次“多元文化論壇”,請這些宗教領袖及社會名流一起研究討論。而且在格麗菲斯大學,計畫興建一個“多元文化活動中心”,每個宗教都能分配到一個修道的場所;而活動中心的大廳,是公共集會的場所。我建議學校當局,能設立一個“多元文化研習所”,研是研究,習是實習,實習就是要去做。佛家講“解行相應”,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就是不但要知,還要做到!岸嘣幕辛曀笔桥囵B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將來的使命,就是化解族群中各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誤會與隔閡,使一切眾生都能互助合作,和睦相處,這是一樁非常有意義的好事。

  佛教導我們要普度眾生,四弘誓愿第一句“眾生無邊誓愿度”,所以我們對一切眾生不能有分別、執著、成見、偏心。佛法講“善利”,利是福利,福利如何達到善的標準?能與多元文化的理念、事實相應,這個福利就是善的,不僅能消除人為災害,也能免除自然災害。

  經上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人心平和,居住的環境也會隨著轉變。這些年來,地球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帶來許多自然災害。其原因是人心變了,變得自私自利,貪嗔癡慢天天增長。人心與人性都不正常,所以居住的環境也隨之不正常。真正明白此理,就要恢復正常的心,正常的心就是“寂靜”,《無量壽經》經題講的“清凈平等覺”;與這五個字相違背,我們的心就不正常,心就病了。

  《無量壽經》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華嚴經》也講到華藏世界完美至極。為何他們的生活環境那么好?因為華藏世界住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要想地球也變成極樂世界,也變成華藏世界,只要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肯轉變,人人能修上善,就能做到。這樁事情,不是靠一個人、二個人,而是要大家一起來做。所以就要有人真正發心,將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向全世界廣泛的介紹宣揚。只要大家都明白,都肯做,世界上所有的災難就能避免、消除。

  今天我利用早會的時間,貢獻給諸位這些話,希望我們共同發心,認真努力學習、弘揚,希望達到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眾生幸福的目標。


對念佛堂同修講話

念佛堂開辦至今,已漸漸上軌道,大家都深深感覺到念佛功德的殊勝,生起歡喜心?墒且灿幸恍┩薷嬖V我,大眾當中還有一些意見。這個問題,我們不能疏忽。古德常說,共修時若有疑惑、夾雜,就會破壞念佛的功夫。念佛是以得“一心不亂”為目的,“一心”誠然不容易得到,但對一般人來說,淺近的一心,也就是功夫成片,應該是可以得到的。只要到達這個境界,就決定有把握往生不退成佛。

  “功夫成片”,就是沒有疑惑、夾雜,無論在何時何處,即使夜晚作夢,也沒有忘記“阿彌陀佛”,這就是成片的樣子。除“阿彌陀佛”之外,與一切人事物接觸,要時時保持高度的警覺,決不為外境所誘惑、所動搖,這就是功夫。要達到這個功夫,何以在念佛堂念佛仍做不到?有兩個原因:一是無量劫煩惱習氣太重;習氣是知見,一般人講成見,成見很深,意見很多,這是一個麻煩。二是不老實;老實也不容易,人能做到老實,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定能成就。

  而補救的方法,就是讀經、聽教。讀經、聽教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明白自己這一生到世間來的真相。若能徹底明白我們這一生的生活,以及所遭遇的周邊環境,自然就會放下。世尊苦口婆心的講了四十九年,時時在提醒,而我們實在是迷得太深了。不斷的提醒,就是希望有一天我們能恍然大覺,知道自己來到世間是受果報。

  過去生中所造的業,這一生中來受報,這是因果循環。造善業多,這一生享一點福;造惡業多,這一生要受很多苦?墒菦]有人在受報時,會老實受報,依舊在造業。受報造業,造業受報,永遠在循環。這個循環的現象,沒有往上提升,而是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一代不如一代,這有多苦!為何會有這種現象?我們造的業不善。世尊為我們說明,造善業去善道超生,造惡業往惡道墮落,這是人生在世的事實真相。仔細想想,確實如此。佛慈悲憐憫這些受苦受難的眾生,因愚昧無知而迷失自性,所以才將事實真相說清楚,希望我們能跳出三界六道輪回,跟他一樣作佛、作菩薩。

  經上將宇宙人生的狀況,分為十大類,稱作“十法界”。換句話說,擺在我們面前有十條大道,我們如何選擇?我們想到哪里去?這十條大道,最殊勝圓滿的是佛道,其次是菩薩道。真正覺悟有智慧之人,決定選佛菩薩之道。新加坡居士林每天講經,每天念佛,解行相應,這就是佛道,就是菩薩道。

  進念佛堂要想功夫得力,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不下是教理不明,就要用講經的方法來彌補。過去念佛堂沒有講經,但是每一枝香在止靜時都會講開示,其用意是相同的,就是要幫助大家斷疑生信、功夫得力。尤其在現代,我們聞經時間少,根基不夠,縱然有緣住在如此殊勝的念佛堂,還是生煩惱,還是有意見,還是障礙自己修學的功夫。由此可知,經不可不讀,法不可不聽,大家要真正用功努力。

  彌陀村建成之后,念佛堂能容納一、兩千人。住在彌陀村的同修們都是佛菩薩,因為到此地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作佛,“念佛是因,作佛是果”。念佛堂一定是二十四小時念佛不間斷,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但我們是業習深重的凡夫,要日夜念佛不間斷,體力上有困難,但是有困難也要克服。過去諦閑老和尚教他的徒弟-鍋漏匠,念佛的方法,就是“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決定不可以偷懶、懈怠,這是為自己也是為眾生;你成佛了,就能普度眾生,這是自利利他。希望大家自動自發,不要人督促。到念佛堂念佛穿海青,念累了休息也不脫海青;海青脫下來,怕會睡著,耽誤了念佛的功夫;和衣而睡能提高警覺,盡量防止自己懈怠懶散。在這種道場修學,豈有不成佛之理!

  住在彌陀村是一分錢不收,因為你是諸佛菩薩,我們理當供養。佛的十種德號里有“應供”,你住在這里,就應當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你要去作佛了,所以我們是以供養諸佛的心來供養你,幫助你在這一生圓成佛道,這個緣多殊勝!在此祝福諸位,在這一生短暫時間中決定成就。


“養老院”是最有希望的工程
現前由于科技醫藥發達,人的壽命延長了;佛說這是過去生中他們所修的福報。長壽者多,人口老化,這是當前社會嚴重問題。每個國家地區政府都非常關心這件事,所以普遍建設老人公寓和安老院。我們在澳洲所看到的退休村,也都是老人福利的設施。

  佛法最重視“養老”,這是“凈業三!钡穆鋵。第一條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辦老人院就是實踐落實佛陀的教訓。這個教訓是整個佛法的根基,如果不在這件事上真正用功夫,念佛也不能往生,修學任何法門都得不到結果,所以養老是佛法里的中心課題,比什么都重要。

  可是社會上有些人,認為養老院是無希望工程,老了之后就會死,不如辦孤兒院、辦學校。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有沒有希望在人,不在事。新加坡政府鼓勵每個宗教社團辦養老院和孤兒院,收容社會上沒有親人照顧的這些老人與兒童。我們對這件事非常關心,我們是推動再生的教育、來生的教育,所以老人就變成有希望,而且是真實的希望。佛在楞嚴會上說明了生死的真相,那只是因果的轉變和相續現相,生命是永恒的,凡人的色身是隨自己所造業力轉變出現的。所以老人在這個轉變中生起極大的希望。

  一九八三年,我在舊金山見到一所老人公寓,這里住有四百多位老人,而且還附設一個幼稚園,這是一位猶太人主辦的,辦得很成功。于是我就聯想到,二十一世紀的佛教道場一定是這樣的形式,啟示我對“彌陀村”的想法,住進彌陀村的就是退休的老人。他們一生當中,應當做的事都做了;現在退休了,還有多余的時間,應當協助他們做來生轉變的大事,這是更有意義的工程。

  因此我們對老人要有“宗教教育”,每天讓他有機會聽經,幫助他覺悟,每天帶領他念佛。他就會意識到,晚年的修學生活,才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中國人常講“童少年時要培福,奠定一生福德的基礎。少壯時要為社會、為人民服務,這是造福。晚年才是享福!彼韵砀Q定是在晚年,我們要把這個理念落實。人在晚年,漸漸老化了,如果沒有事做會打妄想,會生煩惱,這就是外國人所說的“老年是人生的墳墓”,跟中國人的想法不一樣。

  所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要向他們講解六道輪回的狀況,向他們說明十法界諸佛剎土的殊勝莊嚴,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阿彌陀佛因地的修學,果地上的成就,諸佛的贊嘆,往生的殊勝,使他們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活力,幫助他們真正看破世間,放下一切,得大自在。他只要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十法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了。我們的道場只要有一人念佛往生成佛,所有的投資、建設就沒有白費,所以這是一個最有希望的工程!世間什么樣的希望也沒有這個希望殊勝。

  這種“老人院”是成就諸佛菩薩的第一道場,也是二十一世紀的主要修學道場。我們帶頭做,也把這個理念、做法、成果,介紹給其他宗教。我們期望所有宗教都能著重養老,都能幫助老人往生作佛,或者是生天享天福。

  大乘經說,“往生不退成佛”。我們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只要懂得理論、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正是古大德所講的,“萬修萬人去”。往生作佛是最難的事,我們都能做到,生天哪有做不到的!每個宗教都有他們向往的天堂,我們就應當全心全力幫助他們達到生天的目的。我們愿意生天堂,也要把所有的人都帶進天堂。學佛的同修期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把我們的同修都帶到極樂世界,這是大功德,無比殊勝莊嚴?傁M磺斜娚谝簧,個個作佛、作菩薩。我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就有意義、有價值,沒有白來了。

  可是這件事要落實,要做得很圓滿、很成功,一定要深入經藏。我學佛四十七年,講經四十年,對于這樁事體會深刻。古人學佛成就的多,原因就是他們對于讀誦,講解研究討論,鍥而不舍,所以奠定了堅定的信愿,以堅定的信愿做基礎就會有成就。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每天講經說法不中斷。同學們每天時時刻刻研究討論,與佛菩薩做朋友,時時刻刻都不離開,魔就沒有能力擾亂,道業就能成就。

  今天在新加坡,我們每天講經兩小時,時間還是不夠。但是現代眾生沒有這么大的福報,他們需要工作,需要照顧家庭,一天能來聽經兩小時,已經是很難得了。因此,我們就想到老年才是最合適的修學階段,他們的工作放下了,兒孫長成了,不再顧慮了。這時可以安心來修道,這是修道最好的時期。我們看清楚、看明白,就要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

  我要求李木源居士,將來在“彌陀村”里服務的工作人員要接受訓練,要天天聽經,要在念佛堂念佛。我們要以孝順父母的心來服務每位老人,以恭敬佛菩薩的心來恭敬每位老人,這是其他老人院所沒有的。在“彌陀村”里面,每天有兩小時講經,二十二小時念佛。但并不是要求每個人二十四小時聽經念佛,而是要真正發心到念佛堂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念佛堂里,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晚上睡覺醒過來了,就到念佛堂去念佛,所以念佛堂總有人念佛,不拘人數多少。至于其他的娛樂也會安排,像民族舞蹈、表演、戲劇,每個星期都安排一場,讓老人有充分的娛樂時間,有平靜、快樂的生活,如同大家庭一樣的和樂溫馨。

  我們在歷代往生傳中看到,果然如理如法的修學,有三年五載成就的;也有十年八年成就的。由此可知,退休之后,正是我們用功念佛的好時候。所以老人院是充滿了希望,決定不是無希望工程,我一定要在無希望中,幫助他們充滿希望。而且我還要把這個理念,介紹給所有的宗教,我們共同努力幫助一切眾生,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從人道提升到天道,從凡夫提升到圣人,這是我們應該全心全力去做的。我們幫助別人提升,自己不知不覺也就同時提升了。我們幫助別人作佛,自己哪有不作佛的道理!我們幫助別人升天,我們自己怎么會不升天!

  由此可知,世出世法確實如佛所說的“無有定法”,一切吉兇禍福、善惡利害,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能轉過來,轉惡為善,轉無希望成無窮的希望,轉人作天,轉凡成圣,都在一念之間。

  佛對我們的教導都是從自性里流露出來的,這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而性德必須落實,落實的第一步就是養老。我們每個人都會老,我們尊敬老人,照顧老人,到自己老的時候,年輕人就會尊敬、照顧你。我們不尊敬老人,到自己老的時候,也就沒有人尊敬你,這是因果報應。佛經上講,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個功德等于供養佛。佛常講,你家里有兩尊活佛,就是你的父母。不孝養父母,去供養佛,佛不會接受,所以一定是從“孝親尊師”做起。

  今天我們在新加坡的工作,第一是要建彌陀村養老,第二是培訓年輕的法師,第三就是聯誼各個族群宗教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讓我們大家一同創造美好、繁榮、安定的社會,創造真實的世界和平,決定不能有私心。自私自利是迷惑顛倒,保全自私就是保全自己在三惡道永不得出離,因此真正覺悟的人,必定是念念為一切眾生,放棄自私的利益,這才能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

  佛經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要把它兌現、落實。世間有一些作惡的人,如何能把惡人變成好人,把邪知見的人變成正知見的人,把造作罪業的人變成修福的人,你就成功了。我們以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去對待一切人,再惡劣的眾生也會被感化,不能感化總是自己做得不夠,要反省、要改過,這是真誠當中還存有自私。在事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就行了!昂沩槺娚,隨喜功德”,徹底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占有的欲念。放棄自己的成見,這個很重要;自己想要怎樣做,那就錯了。

  自己的缺點很多,自己不知道,別人看出來了,說出我們的過失,我們就要很認真的檢討,立刻改進,改過就是進步。別人給我們指出,幫助我們向上提升,我們非常感激,那是我們的恩人,我們一生都生活在“感恩”之中。我們全心全力的幫助社會,利益眾生,別人怎樣做不必去過問,心要永遠保持清凈,這個功德才是圓滿功德。我們看到許多人做好事,做完之后還有顧慮、有牽掛,這樣心就不清凈,做的是三界有漏的善果,果報在人天。清凈的福德,果報在極樂世界、在一真法界,絕對不一樣。

  我們學佛的同修,出家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在家學佛要做在家人的好榜樣,道場要做道場的好榜樣,我們建老人院是所有老人院的好榜樣,我們就成功了。這確實是世間最殊勝、最有希望的工程,我們有緣份一定要抓住機會,認真努力去做,不能錯過。愿與諸同修共勉之!


佛陀教育二十一世紀的使命
(《佛陀教育季刊》創刊詞)  當今世界已經走進民主、自由、開放的時代,資訊發達,交通便捷,地球仿佛變成了一個村莊——“地球村”,這說明了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民,往來越來越密切了。這樣密切的關系,隨之而來的是與各各族群,以往不同的傳統文化、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的沖突與矛盾,這是一種自然現象。這種現象要以合理的方式消除,才能達到不同的族群,多元文化彼此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同來創造全人類多元文明的社會福祉,這是全世界各階層領導人,以及志士仁人共同向往的目標。

  佛法的教學,就是針對這個問題而建立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有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阿彌陀佛建立的新興社區,也是提倡民主、自由、開放,歡迎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族類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移民到這個地區共同生活,他們也是異中有同,同不礙異,同異不二,多釆多姿,美不勝收,互贊互敬,互助合作,共同開發極樂世界,所以那個地區所集聚的族群,比地球要復雜得多。他們是通過高等智慧的教育,而達此目的!度A嚴經》里,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是這個情形!天堂又何嘗不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共同體呢!我們細心去觀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毗盧遮那如來、上帝,如何面對現實,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能從中得到啟示,智慧開了,就知道應該怎樣解決我們現前所面對的問題。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真覺悟者眾生即是自己,故佛菩薩皆以法界為家園,故其教化能現樂土。

  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佛所行處”,就是佛陀教育推行的地區,能達到怎樣的效果呢?“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國家、地區、城市、村莊,所居住的一切不同族類眾生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能改變他們狹窄的胸襟,拓開心量,包容一切,銷镕一切,又能不壞一切,進而得到“天下和順”的效果,也就是一切族類大眾皆能和睦相處,互相隨順,就是現在講的“隨順多元自然生態的生活”。

  佛家常講“環境是隨眾生心轉的”。如果人人都能知足,只取自己所需,絕不過分,絕不侵害別人,天下就和順了。地球上居住的不同族群人類皆能夠和平共存,隨順大自然的法則,人心變得善良,人與人相處,真誠、坦率,絕沒有欺詐,人人心地清凈、平等、慈悲,充滿了智慧、愛心,我們居住的環境,自然就變成“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v然不能將一切災害斷絕,也必定能緩和、減少。

  中國人講究風水,風水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確實是隨人心思想而轉變的,所謂境隨心轉。古人講“福地福人居”,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懂得修福、積福,然后國泰民安,人為的災害可以永遠消除。我們遵從道德,提倡仁義,希望能達到人人明理,都能互相禮讓,避免競爭。

  競爭不是好事情,最后必定產生利害的沖突,互不相讓,人為的災難就不能避免了。我們從媒體資訊中得知,現在世界各地災難頻繁,而且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并且沒有緩和的跡象,這是讓人類憂慮的一件大事。大家要想消除天災人禍,就要知道禮讓、忍讓的重要。佛告訴我們,這不僅是利益自己,也是利益社會、利益世間一切眾生。如果只知道為利益自己,必定傷害別人,傷害別人就會與眾生結冤仇。生命不是一世的,是永恒的,這種冤仇不能化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縱然這一生中沒有形成大災難,往后因緣會遇時,還是有空前的劫難現前,這是自作自受,所以我們要明識其理、了解事實真相。

  我希望這份刊物能本著佛法現代化、本土化的宗旨,勸導世人和睦相處,宣揚大乘教義,達到多元文化的共存共榮。正如經中所說:“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我們能切實實踐這個理念,并且把它發揚光大,這個刊物就成功了。我相信它能對這個時代做出真實的貢獻,希望我們大家以此共勉!


凈空法師對四十三位天主教修女講演
    首先我們熱烈歡迎來自十四個國家地區,尊敬的天主教的諸位修女,蒞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訪問。
  這兩年我們在新加坡全力推動多元文化,有人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做?
  這個答案是來自佛陀的教導。佛教本身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他的教學是不分國家界限、不分種族及宗教。我們在他教學紀錄(經典)中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各地區講學時,有十多位國王以及許多宗教領袖傳教師都來參與聽講。

  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他是人。以現代話來說,他是一位社會教育學家,且是一位十分仁慈的多元社會教育工作者。他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又教導我們人與大自然環境應當如何相處;最后他教我們人與天地鬼神如何相處,也就是要如何與各個不同的宗教相處。

  往深處講,如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時空概念,有許多不同的維次,生存于四維以上時空的眾生,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時空是多維次,多維次的時空已被現代科學家所證實。高維次時空的眾生比我們所知道、所接觸到的多。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學的目的是要我們完全了解之后,心胸開拓,超情離見,包容萬物,慈愛眾生;社會才能和諧、安定、繁榮、興旺。

  現在大家都知道,公元一九九九年及兩千年,世界上會有很多災難。這些災難都是人為的,因為人們的思想錯誤、見解錯誤、言語行為錯誤了,才造成天災人禍。這種災難不僅現在有,同樣也曾經發生在兩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那個時代,所以他非常了解,知道這樁事不是用政治、武力能解決的,他本身是王子,所以他放棄了王位,F代的經濟與科學技術造成社會許多負面的影響,所以經濟與科學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F在我們明了,唯有宗教家們拿出真誠的智慧,平等的愛心來幫助這個社會,才能得到圓滿的解決。

  佛教里的“佛陀”、“菩薩”、“阿羅漢”都是學位名稱。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對于宇宙人生明了、不迷惑的人,我們稱他為“佛”,這是“佛”的定義,佛是一個充滿真實慈悲、圓滿智慧的人。

  我曾接觸許多宗教的領袖們,稱他們為菩薩。諸位今天來此訪問,你們每一位也是菩薩。菩薩就是有智慧、有愛心的人,能夠犧牲、奉獻,為社會大眾工作者的稱呼,F在我們要真正解決世間種種苦難,就要以真誠的愛心愛一切眾生。我們接觸許多的宗教,盡管大家的儀軌、教義不一樣,但是真誠的愛心卻完全相同,這個真誠的愛心就能救度眾生的一切災難。

  我們要將心量拓開。佛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心量原本是與虛空一樣大,如果我們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心量確實是如同虛空,這是可信的。所以我們要以智慧及愛心,來幫助廣大的社會,就必須從拓開心量做起。

  我們在此地建立一個小道場,這個道場不是為我們教會建筑的,也不是為新加坡這個地方建立的,而是為全世界、為一切眾生建立的。我們付出智慧、愛心、勞力,是要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所以佛家的教學宗旨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因此我們身為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先想想自己的念頭及行為,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如果不能做社會的好榜樣,就不可想、不可說、不可做。

  我們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接受他的教誨,就要像他一樣的犧牲奉獻。我們深深知道,如果只愛自己,只愛自己的家庭,就會與別人、別的家庭起沖突;如果只愛自己的宗教,而排斥別人的宗教,就會引起宗教戰爭;只愛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國與國會發生對抗;只愛我們這個地球,不愛別的星球,就會有星際戰爭。所以我們必須拓開心量,要愛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

  有人問我,怎樣念佛?我告訴他,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身體所接觸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皆是阿彌陀佛。所以用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這就是念佛。

  我們深深的期望每個宗教都能著重真智仁愛的教育。宣講上帝仁愛的教學、神仁愛的教學,與宣講佛陀教學完全相同。我在未學佛之前,對于許多宗教典籍都喜歡閱讀,都十分尊重。深以為唯有宗教的傳教師與宗教的信徒聯手起來,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世界才會安定和樂。

  現前的社會,有好的境界,也有不好的;有善人也有惡人。對于不好的人,我們要體諒他的一時迷惑顛倒,他的本心、本性都是好的,我們要幫助他回頭,佛家講“回頭是岸”。所以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是真誠愛心的教育,能夠普遍地愛一切眾生。

  今天我們非常歡迎諸位光臨居士林參觀,我更深深期望諸位,都能以真誠的愛心救護這個苦難的世間。諸位如果需要我們的協助,我們會全心全力的幫助大家。我們把世間每個人做的好事,都看成是我們自己應當做的事一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愛別人就是愛自己。祝福大家健康快樂,;墼鲩L,謝謝大家!


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怎么才能得人身?這一生的修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五戒十善相應,沒有絲毫違背才能得人身。我們細細去反省,在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十善業道、與三皈五戒,是不是完全能相應?不相應就得不到人身,然后你才想到得人身是多么困難。

  佛門的諺語說,“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不偶然。佛說這些話是真話,但是他的用意是叫我們珍惜,你要曉得,一萬劫當中,才有這么一次得到人身。你要好好的把握著這一生,這一生修得好能成佛!為什么鼓勵你要得人身?凡夫修行,天上修行成就很難,三惡道修行也不容易,人道容易,容易覺悟,容易懺悔,容易成就。我們得人身,為什么不好好的把握?誰都能在這一生圓滿成就,要看緣分。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這話是真的。

  古時候的人學習圣賢教誨的緣分比我們殊勝,為什么?社會上提倡,家喻戶曉,人人都重視,無論貧富貴賤沒有不重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機會多。所以古人作圣作賢、作佛作菩薩的機緣比我們現在要多很多,F在這個社會不講倫理,更不講因果,說倫理道德是糟粕,說因果教育是迷信,這些觀念深入民心,不但在中國,在全世界,所以自私自利這種心行大幅度的提升,貪嗔癡慢疑、惡見,這六種根本煩惱也大幅度的上漲。
節選:凈空法師講解“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