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凈空法師:晚晴集之研習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第一卷 達拉斯 檔名:b20-6-1
這一次是我們達拉斯凈宗學會舉辦佛學講座的第一次,從籌備到今天算是開幕了,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能夠感觸我們經驗不足。諸位參加過許多講座在開幕的時候都很隆重,至少都有應當有的儀規,我們這里全部都沒有了。我們在臺灣也曾經辦了不少年的講座,以為我們這邊同修都有經驗,沒有想到出乎意料之外,這個我們也就無所謂了,我們都是為學問、為修持而來的,但是儀規實在講也非常的重要,我們不能不注意。

這一次我們選定晚晴集,跟諸位同修作一個研習,一定也要把這個因緣,給諸位作一個簡單的報告,F代這個社會可以說是古今中外有史以來未曾有的混亂局面,無論在中國、在外國都看不到像現代這么亂,真正是天下大亂。我們不幸生長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救自己,我們有義務要幫助別人,究竟我們要從什么地方作起呢?我們冷靜的去觀察、去思維,古圣先賢的教訓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古時候人心純樸,每一個人能夠安份守己,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古圣先王他們行不言之教,天下沒有紛爭,天下太平,人人都過著安樂的生活。往后,知識水準逐漸提升了,也就是所謂知識開了,諸位要記住,知識|智能變成了情識了,于是人就有心機了,就有巧詐了;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就叫時代潮流,這個潮流愈演愈烈,到今天可以說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了,這個時間意見太多了,思想太復雜了,到底那個是正確的、那個是不正確的,換一句話說,邪正是非沒有人能夠辨別了,這是一切動亂的根源,一切痛苦的來源。

如何能夠救自己,幫助別人,那還是古人所說的一句話,返樸歸真,回頭是岸,這是真的。真正回頭,他就真正領悟到這個真理,體會到這個事實,他自然得到真實的受用,現在人所謂自在幸福;佛法里面講的名詞菩提涅盤,他確實能夠得到。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不能不順著時代的潮流,不順著時代潮流那什么都行不通,順應這個潮流在這個里面學習返樸歸真,這個就叫作學佛。

所以學佛首先要把佛認識清楚,上一次我在此地跟諸位說明佛教教育,雖然后面幾天我因為吃東西不小心,扁桃腺發炎,后面三天沒有講,但是這一份資料在圣荷西講過,有錄音帶跟錄像帶送到此地來,這幾天有空的時間可以在這個地方播放。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給我們說的一切經,現在歸納成為大藏經,這么多的經典內容是什么呢?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可見得佛教育與我們的關系是非常的密切。

剛才我說過了,在這個大時代里面,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現代人的知識超過古人不知道有多少倍。中國在干隆那個時候編了一套叢書,叫四庫全書,我們這個樓上有一套,諸位可以看看。從干隆到今天,兩百多年了;這兩百多年所出版的東西,超過四庫全書不曉得多少倍!那么再加上現在人生活的方式跟古人不同,沒有古人那么悠閑,沒有古人那么多的時間,我們那有時間去讀書,那有時間去讀一切書。這一切書要不讀,那多可惜;要讀,第一個沒有能力,第二個沒有時間,這怎么辦?所以在三、四年前,我們這個道場在籌備期間的時候,還沒有開工,買了這塊地,準備要蓋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妄想,希望這個道場建立之后,我們在這里收集這些圖書,大家發發心多用一點時間來看,看的時候把那個好的句子摘錄下來,一本書兩條、三條,四條、五條,將來這么多的書統統摘錄下來,印成一本就夠了,念這一本統統都念到了,這個好!我們這些人在這里作這一椿事情,這叫大功德。

我想了一個名稱,這個總名稱叫中國傳統學術精華,里面分五個部份,第一個是佛經的精華錄,就是大藏經,希望把整個大藏經濃縮成一冊,這一冊全部大藏經都包括在里面了。第二部就是四庫全書的精華錄,四庫匯要的精華錄,第四種是史鑒精華錄,二十五史、通鑒這些的;還有不是這些大書的,就總歸一起叫群書精華錄。這是古董,合起來的總名稱叫中國傳統學術精華。這個對于我們自己的修學,對于幫助大眾,是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的一椿大事。

怎么個作法呢?今天我們選的晚晴集就是一個樣子,這是一個范例。你看看弘一大師讀經、讀古人的語錄,這就是他一條條摘錄下來的。晚晴集里面總共一百一十條,你看這個第一條他從金剛三昧經節錄的一句;第二條是華嚴經普賢行愿品里面的,第三條是華嚴經修持生里面的,他底下都注明出處,用這樣的方法,使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將來變成一冊,這一本子會是全世界最好的書。為什么呢?這里面沒有一句話是廢話,句句對我們的修養、對我們處世待人接物都是金玉良言,字字都是精華,希望把它編成一冊。今天我們利用這幾天的時間,來講弘一大師這一段,這就作一個試驗;將來這一部書編成之后,在全世界弘揚宣講,就是我們今天開頭這個方式;所以這是我們今天開頭,這是第一課,非常有意義。就以這一種方式、這一種方法將來流傳在世間,我們今天這一會就很值得紀念了。

這個工作原來我是希望我們這邊同學大家努力來作,有一些同學就告訴我,我們的程度太有限了,恐怕沒有能力去選,我就說,就是因為你能力有限,才要你去選,為什么呢?如果程度高的,像弘一大師選的這個,這個一百0一條,里面一半以上都太深了,看不懂;這看不懂的我們不要;你能看的懂,別人就看得懂;你要看不懂,別人也看不懂,你選它干什么?大家懂得這個道理就好,我們選出來的東西要大眾化,希望中學生的程度就能看得懂,這才能普及。你要選的太深、太高了,一般人看不懂,那這就毫無意義了。所以弘一大師這個一百0一條,如果我們再把它節錄,恐怕只變成十一條,我們只取它十分之一。所以這事大家放心,有時間讀書你在筆記本上節錄,選好之后,你把這個東西交給我們佛教會,我們會集起來,整理出來,來作這個工作。

我們選擇的重點,這就是治病。這一些典籍、這些書本就好象寶山,我們到山上去采藥,選擇這個是采藥。采藥干什么?治病,F在人害的什么病呢?倫理沒有了,道德沒有了,這是病根。所以我們選擇的重點,就是倫理道德。從治療效果上來說,我們有五個目標。第一個要能夠幫助自己幸?鞓,不能幫助這個,達不到這個目標,我們不選,不要它。第二個要幫助我們家庭的美滿。第三要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社會能夠安定、能夠和諧。第四個要幫助國家的富強。最后一個要能夠維系世界和平。我們希望能達成這五個目標,而它的大根大本是建立社會、建立全世界的倫理道德的觀念。所以從這個古今中外典籍里面,我們去節錄,去做這個工作,這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希望每一個人都努力,自己平常要讀讀書,去節錄。

除此之外,我還想到必須要找專門的人來做這個工作,這個專門的人到那里去找呢?我也想了很久,最后我還是想到要到祖國去找,到中國大陸,我想找這個退休的老教授,教中文的,教中國史地的,找這些老教授。我希望我能找十個人,在北京大學、或者其它大學里面,我們設一個研究機構,請這些老教授每一天去翻書來節錄;這個經費我們來供養,就是希望能夠在學校里成立兩個特別的研究所,這個研究所來編**中國傳統學術精華,來做這個工作。我想在大陸上有不少有心人,我們把這個構想傳達到它那一邊,一定能夠引起共鳴,希望五年能夠完成,十年之后,這世界上最好的這一本書就可以流通了。當然,這樣的書也一定要分門別類,弘一大師所集的沒有分類,這個等于說是原始資料,第二次就要講分類了。這是我今天選擇跟大家研究晚晴集的因緣,這個因緣報告完了,我們就可以開始了。

這個教材跟經典不一樣,經典是有連貫性的,這個沒有連貫性,每一條都是獨立的。所以來聽經的人不需要連貫聽,他來聽一聽,也能夠得利益;聽第二天,前天并沒有說連貫關系,隨便他那一天來都可以,隨便他什么時候來;他遲到,遲一個鐘點到,聽到那一條,也是個完整的,所以這個好處就太多了。我們先看它第一條,第一條不能不說。

第一條,﹁若失本心即當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這是金剛三昧經。這一句句子我們看起來比較別扭,古時候譯經,翻譯經的文字確實有優劣。有的翻得很好,像羅什大師翻的,就翻得好,我們念起來很順口。有的翻的比較差一點,特別是阿含經,所翻譯的很多句子我們念到都是不順口。這個句子念的時候,也有一點麻煩,假如我們再加兩個字,它就很順口了,加兩個什么字呢?你們聽我念,﹁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你們聽明白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意思就很清楚、很明顯了。

雖然明顯,那什么叫本心呢?禪宗里面本心是講的真如本性,教下所講的本心就是菩提心,啟信論里面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經里面所說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愿心,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這都是本心。大乘佛法里面通常講的四弘誓愿,六度之心│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進心、禪定心、般若心,這大乘菩薩的本心,在我們凈宗里面,無量壽經在經題上所標榜的清凈心、平等心、覺心是本心。我們如果就凈宗來說,總歸納起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心。

這個心要失掉了,立刻就要懺悔。什么叫懺?什么叫悔?懺悔在古代譯經,稱作梵華合一。因為懺是懺摩,是梵語,梵語音譯;悔是中國的。這個懺摩跟中國這個悔的意思很接近,所以這個名詞第一個字是梵語,第二個字是中國語,華語。梵華合一。懺摩的意思是發露,就是我自己有過失,我給人說出來了,顯露,不隱藏,我的過失要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責備我,大家都來教導我,懺是這個意思;谑歉倪^自新,悔是悔改的意思。所以懺摩跟悔改很接近,在古時候譯經用這個譯法。

真正悔改,心地就清涼了,就自在了。所以在這一句里面本心要很清楚。我們心不清凈了,心不平等了;清凈心失掉了,平等心失掉了,覺心失掉了。這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覺心失掉了;慈悲心失掉了,立刻就要懺悔,要把它恢復過來。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勸我們老實念佛,修凈土的人老實念佛就是我們第一個本心,因為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宗門教下所講的本心,統統都包括了,一個也沒有漏掉了。那么佛號斷掉了,忘記掉了,一下覺悟,這個佛號立刻就提起來,這就是懺悔。這個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

懺悔不是叫你老念著:我這個事情作錯了,那個又作錯了,天天在后悔,那不叫懺悔,那叫作繼續再造罪業。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你還怕造的不夠多嗎?所以過去作的錯事情,作錯了,知道了就好了,我下一次再不造過錯了,這叫真正的懺悔。真實的懺悔,圓滿的懺悔,究竟的懺悔,徹底的懺悔,給諸位說,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是無上的懺悔法門,什么樣的罪業,五逆十惡的罪業都能夠徹底懺除,他怎么不清涼、怎么不自在呢?再看第二條。這是華嚴經普賢行愿品里面一節經文。

第二條,﹁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這是我們今天必須要具備的觀念,我們學佛的同修對佛菩薩都很尊重,都樂意供養;但是對于眾生,疏忽掉了,忘掉了,不知道尊重,不知道承事,不知道供養。那試問問,我們供養這些泥塑木雕的菩薩有什么作用呢?這些泥塑木雕的菩薩須要我們去供養他嗎?我們去供養他,他知道嗎?諸位一定要曉得,佛像設在這個地方是一個象征,這種設施啟發我們的心智;我們見到佛,我們知道要尊重佛。華嚴經上說的好,圓覺經上跟華嚴經講的一樣,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無量壽經上說,一切皆成佛。所以佛教我們隨順供養承事眾生,就是隨順承事供養諸佛,這個道理在此地。

現在問題又來了,假如這個眾生無惡不作,思想行為都是違逆本性,我們要不要隨順?好在世尊在世的時候,弟子代我們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世尊告訴我們,不可以隨順,我們對于善行善事要隨順,對于惡行惡事不隨順,要明白這個道理。那么見到眾生作惡,我們要以真誠的心、慈悲的心去勸導;勸導不聽就隨他去,不要再說話,這個佛法里面叫默擯,我不說,我不贊嘆你,我也不說你的過失。佛的教導真正教我們實踐隱惡揚善,見到任何人的惡事,我們絕口不提,也不要放在心里。我們的心清凈,心善良,我們心里只記好事,不記惡事;你的心清凈,心善良。如果心里頭記很多惡事,你的心就很惡,你的心就不清凈了,所以這個一定要懂,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隨順,華嚴經上講恒順眾生,隨喜功德,這里頭是有條件的,并不是無條件的?偠灾,字字句句里面都能夠幫助我們恢復性德。所以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育,我們在佛菩薩這個地方所學的,用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用在處世接物,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它是最好的教育。這些教訓要把它作到,一定要依智能。普賢行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礎上,這個不能不知道;好象蓋房子一樣,一層一層,普賢行愿那是最高的一層;好象五層大樓,它是第五層。第五層建在那里?建在第四層上;第四層是什么呢?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六度,六度里面最重要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度。普賢行是般若度的發揮,般若度的發揚光大,也就是智能之行;普賢行是智能之行。六度的基礎是建立在三學上,三學是戒定慧。三學的基礎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十善這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礎是建立在五德的基礎上,所以最根本的是五德。五德,這個是我們中國倫理上所講的,是以孔老夫子作為一個典范;當年學生們談論到老師的德行,所有學生都公認我們夫子有五德,有五種美德,溫良恭儉讓。

所以我們以這個基礎來修學十善,十善一定圓滿。以十善的基礎修三學,用三學的基礎修六度,以六度的基礎修普賢行。我們凈宗學會在行門上提倡的德目,就是這么來的,我們提倡當中加了一個六和;六和是屬于戒律,特別提出來,我們現在大家不和,這個不得了!六和的確是根本大戒,這家和萬事興。所以無論是家庭團體,和合非常重要,不可以不和;不和,沒有前途,自己跟團體都是毀滅的,都不可能有成就的。一定要修六和。那么這個樣子一定能夠令一切眾生歡喜,一切諸佛歡喜。再看第三條。這一條也是節錄華嚴經上的。

第三條,﹁我若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瞋恨故,于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這個見,當作看見講。這一段經文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天去警惕的。瞋恚是三毒之根,要在多瞋,多瞋就是很容易發怒,很容易動瞋恚心,那當然就會跟一切眾生結怨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知不覺常犯這個毛;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問,為什么自己智能不開?為什么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為什么自己沒有進步?我常?吹酵迋兏嬖V我,這個反省對的,沒錯!但到底為什么呢?那個問題都出在貪瞋癡上。貪瞋癡沒斷掉,所以才出這么多毛病。

華嚴不是普通經典,華嚴是佛對法身大士所說的。菩薩立志存心,是要自度度他,如果還有瞋恚,還跟人結怨,他這個目標就達不到了。十方現在諸佛世尊都見到,都會這么說,為什么這個人發菩提心想求菩提涅盤,他還會生瞋恚心,還會跟人結怨,這與他的心愿恰恰顛倒;所以感嘆的說,這個愚癡人就是因為瞋恨的緣故,所以他的煩惱不能斷,解脫不能證得。這個三德密藏里面,法身、般若、解脫。煩惱斷了,證解脫。這個解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在,換一句話說,他必定是多煩惱,不自在,一定是這個樣子。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了,怎么能救度一切眾生?這個障礙是什么呢?瞋恚冤結。冤結還有一種講法,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十善厚友,十善是很厚的朋友,十惡冤家。這個冤結也可以指十惡。如果我們瞋恚心很重,再加上十惡,這在佛法里面修學,就不會有結果了。

第四段,﹁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于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這個傷,自己傷害自己。﹁佛言:善哉快論!﹂佛給他印證,說得非常正確,說得非常好,快論就是非常痛快的言論。這一句的意思就是我們把一切眾生都看作佛,它的效果就是生平等心;你看無量壽經上地講的清凈平等正覺。平等心怎么修法?迦葉尊者教給我們一個方法,用這個方法修平等心。我也遇到不少的同修,來問我這個問題。平等心怎么修法?我教他方法,我說你家里供的有佛像?他說有,家里有佛堂,供的有佛像。我說你想想看,你這一生當中最討厭那個人,最恨那一個人,你把這個人寫個長生牌位放在佛像的旁邊,你每天作早晚課拜佛,也拜他一拜,把他跟佛看成一樣,這也是這個意思。還有同修告訴我,我這樣作了,不行,我見了他還討厭,那怎么辦?這是功夫不夠,繼續認真努力去修,修到那一天見到這個人了,也不討厭了;見到這個人,我要尊重他了,這就對了。要這樣的學法,這是修平等心。心平等,自然就覺悟了;心平等,也就清凈了。清凈平等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得到。

第五節,﹁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這一節是梵網經里面所說的。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經。在中國自古以來,出家人受菩薩戒都用梵網戒本。梵網是一部很大的經,但是傳到中國來,只是將講戒律的這一品,就這心地戒品,這一品經上下兩卷,翻成中文了;其它的都沒有傳到中國來,所以在中國流傳的梵網經就是兩卷,是它的一品,心地戒品。上卷是講心地觀法,下卷是講戒律。

經文上告訴一個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換一句話說,要學作菩薩,學作菩薩里面有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能夠代替別人受毀辱,毀是毀謗,辱是侮辱,你要能夠承受的了,你這才叫菩薩。惡事向自己,一切的過失自己承當,過錯自己承當,好事給別人。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他能夠對治我們無始劫以來貪瞋的弊病。一般人總是好事都歸自己,惡事都推給別人,那是凡夫,那是迷惑顛倒。學菩薩行,破迷開悟,所以跟世間人恰恰相反,要翻過來,叫返邪歸依嘛!當然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作到的,可是既然學佛了,就一定要作,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練自己。如果不是真正覺悟了,境界現前還是不容易轉過來。尤其現在這個社會,功利社會,爭名奪利,名利到面前了還能夠推讓給別人,社會上看到這個,傻啦!呆!你還要受無謂的毀辱。

諸位一定要曉得,毀辱是一時,真的來講這叫消業障,否則的話,你業障怎么消的了?這就叫消業障,世間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業障消除了,名利到面前我推給別人,我是不是有損失呢?沒有損失。你念了凡四訓就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能夠丟的掉?丟不掉,你這里推掉了,過兩天那個地方又來了;來的比丟的還多!所以佛給我們講財富、聰明智能、健康長壽,我們世間人那一個人不要,那一個人不想求,拼命在追求,怎么來的呢?佛說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愈肯施,就來的愈多;不是說丟了就沒有了,那是錯誤的觀念,他想錯了,他看錯了,事實上是愈舍愈多。菩薩知道這個道理,菩薩知道這個事實,所以他肯施,他歡喜施,他拼命的布施。他跟我們世間人不一樣,我們世間人把這個事情看錯啦!以為拼命去爭去,才能爭得到;爭到的,還是你命里有的;命里頭沒有的,給你,你也消受不了!

第六條,﹁離貪嫉者,能凈心中貪欲云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這個出在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這一部經在臺灣也有單行本流通。一切眾生的大病是貪瞋。嫉妒是瞋恚的一份。佛在一切經論里頭常常勸勉我們,要把貪瞋癡三毒煩惱斷掉,這個是修行的根本,是修行的基礎。因為我們心里面有三毒,所以才會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我們心里頭沒有三毒,你喝毒藥就像喝甘露一樣,它不起作用,為什么?里頭沒有毒,這好象化學里頭,它起不了作用!我們遇到些毒蟲、毒獸咬傷了,螫傷了,要生慚愧心;為什么呢?我心里頭有毒!才遭受外面的毒害。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我們在傳記里看到,他老人家住的寮房,就是住的房間,里面有虱子、跳蚤、蚊蟲,他都不驅除,他有侍者,侍候他的小和尚想把它趕走,印光大師叫他不要趕,他問為什么呢?我的德行不夠,留著他們,讓我生慚愧心,改過自新。老和尚到七十歲以后,不管他住的那個房間,你要去找,一個都找不到;別人住的房間有,這蚊蟲、蒼蠅什么都有;他老人家一去住了,都搬家了,都走了。你要問為什么呢?就是此地講的,貪瞋癡三毒沒有了,不會遭來這些毒害。印光大師作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教給我們這個修學方法是正確的。他可以作得到,也就是說明每一個人都可以作到。所以要遠離貪嫉,這個嫉是嫉妒。

能凈心中貪欲云翳,云翳就是比喻云彩能夠遮住日月,翳是我們眼睛,現在講這個白內障,白障能把這個視覺障礙住了,這就好比貪嫉一樣。能夠舍離這個,這個云翳就沒有了。猶如月月眾星圍繞,這就好比恢復到晴空了;晚上有明月、有眾星,沒有云彩遮住,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這個意思。

第七節,﹁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這是一首偈子。生死是大事,能夠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個覺悟的人。如果還不能夠發愿了生死,無論修學什么法門,都不能夠離開六道輪回;縱然得人天福報,他也不是究竟的,所以不能算是個真正覺悟的人。這個真正覺悟,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出三界,一切大小乘佛法都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就法門來說,實在講它是平等的,無有高下;但是就我們自己修學來說,確實有難有易。像這個地方來說,這個就難了,生死不斷就是輪回不能超越,出不了輪回,什么原因呢?貪欲嗜味,嗜是嗜好,你的貪心沒斷。貪是講貪愛,范圍太廣大了,無論對什么,只要貪愛的心沒有斷。欲是欲望。嗜是嗜好。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還喜歡這個,喜歡那個,這糟了,這問題來了,這個就是不能出三界的原因,我們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后,我們才能夠舍離。我們曉得這些東西對我們是重大的傷害,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沒出得了三界,就是被這個害了。從今天起,我明白了,我認清楚了,再也不受它的害了,這你才能成功,你才能出得了三界。

養怨入丘冢,丘冢是墳墓,這就是你要是不斷貪瞋癡,不斷欲望,不斷嗜好,就等于你養這些怨家啦!你的結果,它送你到墳墓去!虛受諸辛苦,這句話說得太妙了。這說的是什么呢?你一世的修行都落空了,這個修行辛苦落空了,還是去搞六道輪回。實在說,這一首偈就是我們自己本人,生生世世修行的寫照。我們就是這個修法啦!所以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這樣我想我們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修行是在心地上用功夫,修行是在實際生活上改變自己,不在形式;形式上的修行就是在最后一句話,虛受諸辛苦。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黃念祖老居士在谷響集末后說得好,在今天這個時代修行,第一同修貴精不貴多,什么叫精?大家志同道合,都是真修實練的,不是要人多湊熱鬧,不搞這個,確確實實志同道合。我們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教導他們那一幫,只有十二個人,人數不多,個個成就,那還得了。所以人數貴精不貴多,這同修。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什么呢?是香火很盛,道場很熱鬧,很興旺,這是凡夫所看的,這叫形式。實質是講求什么呢?這個里頭真的有學有道。學是經論,真正在研究經論,道是真正在修行,這個是實質。第三修行在凈宗里頭來說,修行一定要重清凈心。彌陀經上所講的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清凈平等覺,要重視這個;其它什么神通感應,那東西都不重要,不重視這些東西。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針對現在佛教弊病所發的。我們要覺悟,我們要記取。

第八段,﹁是身如掣電,類干闥婆城。云何于他人,數生于喜怒?﹂這也是一首偈,從比喻上說的,都是事實真相。前面兩句是說的人命無常。掣電就是閃電,比喻短暫;金剛經上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確實如此,石火電光。干闥婆城是幻相,不是真實的;類,跟這個是同類的。我們世間所有一切萬法都是無常的,你要執著有常有我,那你就苦啦!這個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萬法無常,真正明了事實真相,你的心當然清凈了,你就不可能看到這個世間的事情,你會動念。順自己意思,就動了歡喜心;不合自己意思,就動了瞋恚心,叫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什么呢?把這個事情都看作是真的,不知道這個東西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場夢而已,那有一樣是真的?所以六根對外面的境界,清凈無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對了。 第 一 卷 完 畢



第二卷 達拉斯 檔名:B20-6-2

從第九條看起。昨天給諸位簡單的報告過,晚晴集是弘一大師平常讀經的時候,將經典里面好的句子,對我們身心修養確要的這個經文摘錄下來,編成這一個小冊子。他每一段都有出處,就是從那個經里面摘下來的,都注得很清楚,所以我們也在短短的時間,讀了很多的經論與祖師的語錄了。那么他的選擇當然跟我們不一樣,這個個人見解不相同,需要不相同。如果我們今天來節錄,昨天我說了,可能在這個里面只會選擇二十條,大概就很多了,我們往下讀下去就會看到。我們現在看第九條。

第九條,﹁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后世,人不喜見。﹂這是從佛遺教經里面節錄出來的。這個集子里面講到瞋恚之害說的很多,可見得這樁事情是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心一起,許許多多障礙就來了。佛門也說火燒功德林;鹁褪遣_恚之火。這個一發脾氣,功德就沒有了。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發再大的脾氣,福德有,福德不會燒掉的,但是功德就沒有了。那功德到底是什么呢?給諸位說,功德是定慧。你看定心,一發脾氣定就沒有了,定沒有了,智能跟著也沒有了。所以功德是定慧,跟福德不一樣,這個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瞋恚之害,能夠破一切善法,這個句子好懂。

壞好名聞,名聞就是今天講的榮譽,為社會大眾所尊重、所贊嘆的,這個榮譽也會因瞋恚而破壞。所以瞋恚它這個壞處是今世后世,今世是佛說法當時那個時代,今世后世人都不會喜歡見到瞋恚之因,以及瞋恚的果,這個因與果都不喜歡看到。

底下一條,﹁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這也是遺教經上的。前面勸我們離瞋恚,斷三毒,這貪瞋癡是三毒;這個是勸我們少欲知足。人生在這個世間上,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幸?鞓返纳;幸?鞓窂哪抢飦砟?給諸位說,決定不是從修福當中來,你看看我們今天社會上,作總統的、作大官的、發大財的資本家,這有大福報,那修福來的,快不快樂呢?不快樂。幸不幸福呢?不幸福。一天到晚愁眉苦臉,痛苦不堪。由此可知,幸?鞓沸薷@镱^得不到,修福里面只可以說,得財用不缺乏,真正幸福得不到。真正幸福要修道才會得到,什么叫道呢?清凈心是道。這個地方教給我們少欲知足,這是道。欲是五欲六塵,是我們生活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什么叫少欲呢?我五欲六塵的受用夠了就行了,不必要貪多,那就叫少欲。我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很舒適,生活很悠游自在,這個人就是真正有福。絕對不在他有多少財富,有多少產業,那個不見得是福報。所以人知足,少欲之人,心地坦然,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說他多自在。無所憂畏,憂就是憂慮,畏就是恐懼,心里不安,他沒有。真正能作到所謂是心安理得,理他得到了,他明了了,心就安;理得,也就是說道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清楚了。

觸事有余,常無不足。觸事是六根接觸六塵。什么有余呢?他的智能有余,他不迷;他的能力有余,處世待人接物他都作得恰到好處,這就叫觸事有余,那他怎么不快樂呢?當然快樂。

下面這首偈子,弘一大師在這里注得很好,這一首偈就是世尊在世,弟子中有一個周利盤陀伽,這個人根性很鈍,大概我們現在這個道場同修都找不到一個像他的。他的哥哥教他四句偈,教他去念,他念了三個月都念不出來,你看這個人笨,笨到這種程度。他哥哥就算了,你也不要出家了,回家去,這么笨,這僧團里頭你沒有緣份,他就哭哭啼啼的很難過。釋迦牟尼佛看到了,把他叫回來,教他兩句偈,叫半偈,教他念,他念會了,以后證了阿羅漢果,大開圓解,辯才無礙。這是有典故的。世尊就說出了,周利盤陀伽為什么得這個果報呢?他前世是三藏法師,是大法師,講經弘法的;吝法,教人自己留一手,不肯統統教給別人,所以這一世就得吝法的果報。吝法是愚癡,吝財是貧窮。吝法是愚癡,所以得這個愚癡果報,這首偈子我們念一念,看看我們總不至于像他三個月都念不來。

﹁身、語、意業不造惡﹂,這是第一句,這個意思我們很容易懂得,三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就是對于一切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動物;動物是有感情的,有知覺的,我們不惱害他,也不要叫他生煩惱,這第二句的意思。﹁正念觀知欲境空﹂,這一句是智能。正念,觀是觀察,是觀照。你就知道了,知道什么呢?知道欲、境這兩樁事情。欲是我們的享受,五欲六塵。境是外面的環境,我們所接觸的環境。都是空的。如果用心法、色法這個二法來講,欲是心法,境是色法,這兩樣都不是真實的,心經上就是講的這個問題。法相宗里面百法明門也是講這個問題,你看百法里面給我們說的,前面九十四種叫有為法;有為法里面,有心法,有心所法,這個地方欲就包括了,色法境包括了。所以這個就是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一個心,一個色;在此地是一個欲,一個境。金剛經上說的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空。不但心法是空,色法也是空,這是教我們觀慧。為什么教你不造惡,為什么不要惱害有情,因為萬法皆空。

﹁無益之苦當遠離﹂,對自己身心修養沒有真實利益的那個苦行,不必修;修那個苦行,修的很冤枉。這個大乘經里面常說的,跟小乘不一樣。小乘修苦行,著相修;大乘不修苦行,因為曉得那是空的,那不是真實的。所以這個大小乘對于宇宙人生的觀法不一樣。但是佛在戒經里常常贊嘆苦行,這是什么原因?因為人能吃苦,才能夠斷絕一切的貪瞋癡慢,是這么個道理。能過清苦的日子,他種種色法享受,他不去追求,不去爭取,心就安啦!自然很快樂,所以這個佛常常贊嘆。雖然無意的苦行不須要去修,但是生活還是過得平淡一點的好。尤其生活當然不能太苦,太苦佛也不贊成,佛不贊成過得很苦;能略略有一點苦是好事情,常常警惕,以苦為師,這個世間無常,沒有什么好留戀的,他就能夠激發道心,有這個好處。

釋迦牟尼佛以后教給周利盤陀伽那兩句呢?在此地我念出來給諸位聽聽,守口攝意身莫犯,跟前面意思差不多。守口攝意身莫犯,這是第一句。如是行者得度世,能夠照這樣子修行的人可以了生死超越三界,就這個意思。所以佛就用這兩句話教周利盤陀伽,當時教的時候也很困難;教上一句,下一句忘掉了;教下一句,上一句又忘掉了,好不容易教了好多天,他才能把它記住。所以我想我們這邊同修都比周利盤陀伽聰明,所以講業障深重,我們比起周利盤陀伽是幸運太多了;他都能成就,我為什么不能成就?底下一段這也是從戒律里頭摘錄出來的,有部律。﹁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這個字念去聲,這個樂是愛好的意思。﹁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后面兩句說出它的弊害。名譽、利養,我們今天所說的叫爭名奪利,這是世間人,可以說自古以來,大家拼命去追求,拼命去爭;為了名利造許許多多的罪業,你要奪取的,必然要傷害人,這傷害人甚至于不擇手段,不怕因果,不怕報應,只爭取眼前一點點的小利,不知道后患無窮。所以佛說那是迷惑顛倒的人,他要這個東西;真正覺悟的人他不要,縱然這個東西得到了,得到了也不要,為什么呢?避免禍害,成全功德。所以有利,這個利給大眾去享受,自己不須要享受,這個是聰明人,是真正覺悟了的人。我們冷靜想一想,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是不難明了的。我們人在世間一切的享受,不外乎衣食住行。衣服夠穿就行了。吃,你能吃多少呢?很有限。居住,你晚上睡的再舒服,睡一張大床,也不過就如此;床作的再大,你的身體也不過就六尺長、兩尺寬而已;再大的床,你也不能同時占用,所以說實實在在話,人生在世享受真的是非常有限。住房子,有個小房以遮蔽風雨就很自在了。我在美國看到有很多住很華麗的大房子,請我去看看,我坐在那里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很自在;我不操心,我在那里真的享受;主人就可憐,天天打掃,天天就維護,一天到晚為這個房子操心,多可憐,請我去享受。所以聰明人不作胡涂事,房子愈小愈好,收拾容易,負擔也很輕,生活沒有壓力,這個人就是很幸福的人,就是很快樂的人。所以快樂永遠是覺悟的人才有,迷人、愚人沒有,決定沒有快樂?此洜I的非常豪華,是給別人享受的;他在那里受苦受難經營給別人享受。這個下面比喻容易懂,那比喻也許諸位看了,有這么嚴重嗎?真的是這么嚴重。

第十三條,﹁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這是智者大師說的。色聲香味觸是我們佛門里面講的五塵,如果加一個︹法︺,就是六塵。法是屬于知識,屬于心法這個對象的;這五種是屬于物質,是我們六根接觸的對象。眼所見的叫色,耳所聽的叫聲,鼻所聞的叫香,舌所嘗的叫味,身所接觸的叫觸。這就是外面的環境很容易迷惑人,很容易令人生起貪瞋癡慢;為了追求物欲上的享受,生出種種的罪業,令生愛著。著是執著。佛在一切經論里面也常常提醒我們,我們修行就修這個東西。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里面許許多多的錯誤,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這是錯誤的行為,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都是虛假的。所以你可以受用,不可以愛著,你可以盡情的去受用它,這個叫得大自在;你一愛、一執著,毛病就生了,這個就心被境轉了,自己作不了主了,被境界所轉了,這叫凡夫,這叫迷惑顛倒。佛菩薩五欲六塵盡情的享受,他沒有動念頭,他沒有愛取有,決定沒有執著,他的本事就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也就學這個。學心里頭確確實實在享受的時候,或者享受以后,我們的心永遠是清凈的,永遠是定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對了。第十四條也是說到瞋恚,是智者大師講的。

﹁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這個字在此地念樂,快樂的樂。﹁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這是智者大師告訴我們,貪瞋癡里面這個瞋恚,對我們修行障礙最大。所以貪瞋癡三毒,為什么其它就少說,這個字特別要說的多。佛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這個世間的現象楞嚴講的,比其它經典講的詳細;其它的大乘經說到宇宙的狀況多半都講六道,楞嚴經講七趣,就是六道之外還加了一道,這一道是什么呢?仙道。所以它講的比別的經詳細,它多了一個仙道。在七趣里面,那個經文很長,講地獄道幾乎占全文的二分之一,這也就是說把地獄這一道講的特別詳細,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要我們認識清楚,小心謹慎不要墮地獄,地獄道的業因就是瞋恚。這個三惡道,貪愛是餓鬼道的業因,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瞋恚是地獄道,所以它的傷害最大。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在這一方對我們的教訓也特別多,所以在此地開導我們,這是失佛法的根本。

什么叫佛法?佛是覺的意思,法就是一切萬法。佛法合起來講,就是對于一切萬法覺而不迷,都能夠正確的認識,了解一切萬法;可是人一有瞋恚起來就迷了,覺性就喪失掉了,對于一切萬法必定會錯認了,所以叫失佛法之根本。

墜惡道之因緣,剛才講了這個瞋恚心重,在六道里面是墮的最深的。法樂之冤家,我這一次在圣荷西講經,也遇到幾位同修來給我說,學佛學了好幾年了,總老是精進不起來,還是常常會退轉,問我是什么原因?有沒有什么方法叫他不退轉?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如果要不退轉,那成佛不要三大阿僧只劫;佛給我們說,娑婆世界眾生學佛總是退退進進,都是這個現象,但是為什么會退呢?你在佛法修學過程當中,沒有得到法樂,我們一般人講法喜,法喜跟法樂是一個意思。假如你在修學這個過程當中得到法喜,你怎么會退轉呢?你就不會退轉了。那么為什么得不到法喜呢?功夫不夠。如果你能夠把這一個難關突破,你就會得到法喜;得到法喜縱然退,退的時間短,退的幅度也小,就會常精進了。所以一定要用功,不真正用功,法喜得不到。

所以古人教學,五年學戒,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誨,依照老師指定的課程去用功,他得到法喜了,這第一個階段就畢業了,第一個階段就成就了,那個時候他就可以離開老師,到外面去參學了。所以一定要有這個程度,這個法喜非常重要,要認真努力。如果得到法喜的人,精神飽滿,不容易疲倦,為什么呢?我們俗話也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他疲倦就沒有了。佛法也是這么一個道理,所以他能夠勇猛精進。我們看古今的這一些大德們,修學不疲不厭,他吃的粗茶淡飯,睡眠的時間很少,精進不懈,那個精神從那兒來的?從法樂上來的。所以這個三毒也是我們法喜的障礙,它的冤家,它來阻礙你。

善心之大賊,心里面有三毒煩惱,我們很想作善事,很想修善行,往往不能成就,被它障礙了。另外還種種惡口之府藏,就是口過多,口業比較重,所以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警惕的。修行,在那里修行呢?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世待人接物之間,時時刻刻能夠回光返照,那就是真正的修行。這個回光返照,就是覺察,馬上就覺悟;在禪宗里面,這個就是觀照的功夫。再看下面一段。

﹁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這是道宣律師,它這是偈頌的體裁,四句是一首,我們一首一首的來看。凡夫學道法,這真正發心學道,要想道業成就,你自己一定要曉得,學道只可以知道,不必給人說,為什么呢?你給別人說,別人未必會相信;不但不相信,他還要來毀謗。毀謗,他就造了罪業了,他為什么會來謗法呢?謗佛、謗法、謗僧造這么重的罪業,是你給他增上緣叫他作的,他將來墮落三途,你也跑不掉!閻羅王一審問,你為什么毀謗三寶,某某人跟我說的,就把你牽涉進去了,這是真的。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有的時候說,很慈悲;有的時候不說,不說也是慈悲。佛菩薩有能力觀機,曉得說出他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不說;我們凡夫沒有觀機的能力,那么最好少說,最好是不說,這個就沒有錯失。這是第一首的意思。再看第二首。

﹁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這第二首教我們修學的態度。諦觀,諦是仔細的觀察。少說話。人重德能成,你這樣修持,眾人自自然然尊重你,你自己的道德慢慢就養成,培養成了。遠眾,這個眾是指的都市繁華的地方、熱鬧的地方,我們修道的人距離它遠一點,為什么呢?我們這個道業還不堅固,常常在熱鬧場合當中,不知不覺就被這一個繁華的氣氛污染了,使自己退失了道心,這個就錯了。所以初學修道人,古時候為什么選擇在深山,不但遠離都市,連鄉村都遠離,跟外面社會完全斷絕,心容易清凈。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就不行了,這一個事實釋迦牟尼佛很清楚,他老人家在法華經里面就說過了,末法時期勸化眾生,實在講就是指現在這個時代,要以大乘法勸人,不要用小乘法。什么原因呢?真的大乘能夠適應這個時代的潮流,大乘是開放的,小乘是保守的。今天在這個時代勸人保守,沒有人樂意聽,這個開放大家點頭,這個不錯,還蠻有道理。所以今天修行要遠離一切繁華,真不容易,住在深山上,裝個電視,天天看到花花世界,沒有法子了;電視廣播,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擺在你眼前,搞得你心花撩亂,精神不安,這個東西都是妨礙道業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曉得在我們現前這個生活環境當中,我們應該要如何來修學,找一個理想修行的環境,找不到了。大陸上從前這個叢林寺院建在深山,現在都開了公路,都變成觀光區,每一天游客都幾千人、幾萬人,找不到了,沒地方修了,所以這個自己要知道。遠眾近靜處,居住的環境要安靜。

端坐正思惟,此地這個端坐,我們不要把它看呆了。祖師大德教我們修行一天到晚就坐在那里,你要這樣看,就死在句下。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里面跟我們講坐禪,講坐禪并沒有真的叫我們在打坐,什么叫坐呢?坐是取不動的意思。你看我們人坐在那個地方很穩重不動,心不動叫坐;他不是講身,是講心;心在五欲六塵當中不動心,這個叫坐。什么叫禪呢?禪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叫作禪;內不動心,叫作坐。他坐禪是這個意思。假如你搞錯了,搞一個蒲團在那里打坐,祖師一看搖頭,你把我的意思全錯會了。所以華嚴經的育香長者,那個是專門修禪的,他在什么地方修呢?他在市場修。每一天那個地方熱鬧,到那兒去逛。經上講的他在市場坐禪,他不是坐,他在那里逛,他在那里欣賞,他樣樣都看,那個修行?词鞘裁茨?樣樣都清楚,樣樣都不執著,他不著相。樣樣都看的明了了,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叫坐禪。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這個端坐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端坐。你的思想見解當然正確,這叫正思惟。

﹁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真正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觀察自己的身心,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要注意這些。與佛教誨相應不相應。與佛教誨的相應,我們身心在道上;不相應,我們就離開道了。常常在這上用功夫?谖鹫f他短,少去批評人,少說是非,少說長短,這個很重要。身口意三業,口業是最容易犯的。不管是有心,或者是無意,都是過失,都造成了障礙。這個障礙,有的時候障礙自己的道業,有的時候還障礙大眾的修學,那個罪業就更深了。結舌少論量,這也是這個意思。論是議論。量是度量,就是衡量的意思,用現在的話,就是批評。少發議論,少去批評。默然心柔軟,默然是清凈的樣子,心非常清凈。柔軟就是慈悲。清凈慈悲,是從這兒生出來的。這個不是造作的,不是勉強可以得來的;這個要自自然然,清凈慈悲就流露出來了。

﹁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閑靜,對修離懈惰。﹂無知,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大智若愚,這個很難,一個真實無所不知的人,看起來他什么都不知道,這就是功夫,這個就是德行。聾盲是比喻,好象是個聾子,好象是個瞎子一樣,其實,他什么都明了,樣樣都清楚。內智懷實寶,內里面有真實的智能,真實的寶藏;我們佛門講的三寶,覺正凈,那就是真實的寶藏,這自性的性德三寶。這樣才能夠真正的顯露,真正的證得。頭陀是苦行,在生活上他不求享受,一切隨緣,所以他的日子過得很瀟灑,過得很自在。喜歡閑靜,悠閑清凈,這叫真正的享受。對修離懈惰,在修持方面,他永遠是精進不退;懈怠墮落他都能夠離開了,可見得他是精進不退的。這個一節是道宣律師,是唐朝時候鐘南山,這是我們中國宗派里面律宗的開山祖師,道宣律師所說的。

第十六段,﹁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這向下都是禪宗祖師的語錄,所以這個禪的味道就很濃了。我們雖然不參禪,有一些禪機對我們也有啟示,對我們念佛也有警惕的作用。像這幾句,這就很好的警惕,想一想我們有沒有這個毛病。處眾,是跟大眾相處;處獨,是自己一個人在房間里,沒有第二個人的時候,這叫處獨。底下就是韜光養晦,要懂得這個道理,決定不能炫耀自己,要知道潛藏,能若不能,智若無智,這樣好;自己的才華不要向外面表露,那是愚癡人作的事情,這真正聰明人不會露出來的。下面都是比喻,怎樣才能作到韜光養晦呢?若啞,像啞吧不會說話一樣;若聾,別人說什么沒聽見;如癡如醉,像一個胡里胡涂的人一樣。埋光埋名,這個光就是智能,表露在外面大智若愚;名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知名度,這個真正修行人不要這個東西,名要一出去了,麻煩就來了。我們中國俗話有個說,人怕出名,豬怕肥;豬一肥,人家就要殺它啦!人一出名,那麻煩就來了,嫉妒、障礙、陷害、毀謗都來了,所以這個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養智養慧,要培養自己的真實智能。這個智要靠養才能夠得到,不是學,學得不到的;你讀的書再多,你聽講再多,這是屬于知識,不是智能,這個我們必須要把它辨別清楚。知識就是儒家所講的濟問之學,博學多聞,你記得很多,叫濟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為什么呢?不是你自己領悟的,都是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的。智能是自己的,不是外來的;智能從那里來的呢?從定里面來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那個定就是清凈心,要養!這個是修養。心地清凈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了,叫豁然開悟,那個叫作智能。諸位要知道了這一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為什么前面教給我們韜光養晦,使我們的心定下來,不被外面環境所動。心在境界里面永遠是清凈,所以隨動隨靜,在大眾相處的時候動!一個人獨居的時候是靜!忘內忘外,這個忘是不執著了,內外都不執著,這個心才叫真正的清凈。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外都忘。內外沒有了,是什么境界呢?內外是二;內外都沒有了,就是一啦!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你就證得了。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你就得到了。你只要還有內外,你就住在十法界里頭,不是一法界里。必須在這個境界,才契入一真法界了。再看下面一段,下面一段是黃檗禪師警惕修行人的一段談話。

﹁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在一下有災難臨頭、生死交關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有什么方法能了生死呢?這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也是一個真正修行人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的一個問題。人命在呼吸之間,曉得這一個時辰什么時候來?年歲大的不必說了,年輕的也保不住!真是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所以人人都需要警惕。有警覺,我們就時時刻刻有準備;有充分的準備,這個時刻來臨,我們就不慌張了。

所以底下說,﹁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他的開示重點就在這一句。閑時就是平時。平時要作功夫,到這一天到來,我們正好就用上了。他這一段開示在禪宗里頭難哪!禪宗如果不能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縱然得到禪定,像禪宗這個打坐,這一入定能夠一個星期、半個月、一個月不出定,這個定功很不錯啦!他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比我們強一些,他要到臨終心不亂的時候,這個大難來前臨頭的時候,心不亂,他能夠生天,看他定功的淺深,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到那些地方去;可是諸位要記住,出不了三界!所以宗門大德晚課都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也是求生凈土;我們看禪門日誦、禪宗的課誦本,它晚課也是念阿彌陀佛。這就說明,假如我們在平常把這一句佛號念好,臨終這一個時刻,無論什么時候到來,那個時候阿彌陀佛都來接引,這個省力氣!

﹁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鉆亂撞?嘣湛嘣!﹂這個就說萬萬不可以到臨渴再掘井,平時沒有準備的功夫,到臨時抱佛腳;災難來臨了,病苦現前了,這個時候才念佛,才找幾個人來幫助念,那個效果非常薄弱。做手腳不迭,就是說你來不及啦!那么后果就是前路茫茫,前途一片渺茫。胡鉆亂撞這是指六道的輪回,隨著業力牽引,到底往那里去?苦哉苦哉是講的三途,三途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離開三途太難太難了;要入三途,實在講非常容易,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底下一段,這個里面也有很濃厚的禪味,它從比喻上說。﹁鼻有墨點﹂,我們這個鼻子上有個黑點、墨點。﹁對鏡惡墨﹂,我們照鏡子,看到鏡子里頭那個鼻子上黑點很討厭,但揩于鏡﹂,把鏡子那黑點去擦,能擦得掉嗎?當然擦不掉,這你搞錯啦!你說鏡子上,決定擦不掉!用這個比喻,比喻底下,這一樁事正說的在下面了。

﹁好惡是非﹂,是非就好象鼻子上那個墨點。﹁對之前境﹂,我們外面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前面那個比喻,大家聽了都很好笑,都知道那是個愚癡的人;但是我們自己是不是就是那個愚癡的人?可能就是。所以這個底下講,是非好惡這個念頭生起來了,怎么生起來?當然有外面境界來引你的,外面境界是緣,引發的。這個時候一心責備外面境界,就就好象揩鏡子一樣。﹁其可得耶?﹂。一個道理!是非好惡的念頭一起來,回光返照,觀察自心,這個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所以真正修行人,他時時刻刻照顧自己,他不太理會外面的境界,他知道外面境界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沒有是非,沒有好惡。是非好惡,都是在自己迷心里面發生的。迷,不是真的,是假的;覺呢?迷就沒有了;不覺它就存在,一覺它就沒有了。

﹁洗分別之鼻墨﹂,這是個聰明人,看到鏡子里頭鼻子有黑墨,我把鼻子洗干凈,那個鏡子里頭就沒有啦!﹁則一鏡圓凈矣!﹂鏡子沒有污染。﹁萬境咸真矣!﹂是非好惡在內心里面消除了,外面境界是純真的。﹁執石成寶矣!﹂石頭跟一個寶石,有什么兩樣?沒有兩樣,F在科學發達了,這個事情更是證明了,萬法平等,萬法一如,沒有高下之分。金剛經上講這個世界,一合相。一是什么呢?就是我們今天科學里面講的基本的物質;叫什么名字,我說不上來,我們佛經上叫它作微塵;科學叫什么名詞,是叫什么原子、電子,我搞不清楚;我們佛教叫作微塵。所有一切萬質,都是它組合的,它的原料是同樣的一種東西。一組合的相!礦物是它組合的,植物是它組合的,我們動物人也是它組合的,地球是它組合的,太空也是它組合的,一合相!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給我們講清楚了。一合相,就是平等的相。所以一切現象是怎么來的呢?緣聚緣散;緣聚不生,緣散不滅;所以一切萬相不生不滅,這個叫真相。逐漸逐漸為現代的科學把它證明了、證實了,所以萬相那有不清凈的?所有一切不清凈、一切的污染,都是我們自己迷失了真相,在這個里面起了錯覺,看錯了,想錯了,才有好惡,才有是非;從這兒生起來的,統統沒有的!執石成寶,沙粒的石頭跟寶石沒有兩樣,是完全相同。沙粒,是一合相;一顆金剛鉆寶石,也是一合相。相同的嘛!沒有兩樣;現在用化學一分析,只是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除這個之外,那有不相同的?人就迷惑顛倒,認為這個是貴,那個是賤,這個就是迷惑。﹁眾生即佛矣!﹂石跟寶一樣,眾生跟佛也沒有差別。再看底下一段。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與自己不相干的,不要說;與自己不相干的,不要去聽,不要去打聽,不要想知道。我們中國古人說﹁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了;知道事情多了,煩惱就多了。所以不是必要認識的人,不必想去交結他;不干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這就好了。因為我們修行,修身心清凈,這個重要;凡是對于清凈心有妨礙的,我們都要遠離。﹁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這個昧就是迷。你口還說是非,說人家長短,還想知道這個事、那個事,你已經迷了,你已經不覺了。﹁若專煉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這個話跟六祖大師在壇經說的完全一樣。真正修道人,這個修道就是煉心,歷事煉心。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觀察自己的過失;你能發現自己過失,給諸位說,這就是我們佛家講的你開悟了,覺悟了。悟的什么呢?知道自己過失了。這個就是覺悟。悟了要修行,叫悟后起修。什么起修呢?我把我的過失改過來,就是修行。什么叫開悟?什么叫修行?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自己迷的很深,業障很重,這個話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有過失,自己不知道,這就是業障重。自己不知道,別人為我們說出來了,那個真修行的人趕緊嗑頭頂禮,他把我點醒;迷惑顛倒的人那就大發脾氣,我有什么過失,還不承認哪!所以迷悟在這里一看,就清楚了,就明了了。是不是一個真正修行人,真修行人聞過則喜,感謝。所以這是檢點自己的過失,在修行功夫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粉骨碎身,唯心莫動。﹂身與骨都是外在的,都是無常的,都是幻化的,是假的,心是真的。只要自己不動心,那就對了。下面有個比喻,這修行人是個什么樣子呢?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這因它不動。這就比喻我們的心,把這個身比喻作佛堂,心比作這個佛像,這不能動,心不可以動啊。﹁終日無人亦如此!﹂環境很清凈,一個人是這個樣子。﹁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旛是旗子,蓋是寶蓋,簇擁是前惚后擁,那一種熱鬧的場面,心還是不動,這確確實實不為境界所動,也是如此。﹁贊嘆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你贊嘆我,我也不生歡喜心,也不會以為我就很了不起了,起貢高我慢了;人毀謗我,我也不會放在心里,也不會怨恨,不會報復,心永遠是定的。﹁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這一句話最重要了,這一大段里頭就這四個字︹心上無事︺,那叫作真修行人,這叫真功夫。﹁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這一句話是禪宗里面,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跟這一句話意思完全相同。說的不一樣,意思是一樣。這一句話,要以我們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時時刻刻提起功夫,提起正念,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在凈宗里面來說,就是時時刻刻提起佛號。心上無事,這一句佛號歷歷分明,不間斷,不夾雜;無事,就不夾雜了,那么再加上一個不間斷,這個功夫就圓滿成就了。



第三卷 達拉斯 檔名:B20-6-3

諸位同修請看第二十條。
「元無我人,為誰貪瞋?」
這個兩句話看起來像很容易懂,其實是非常難懂;難在什么地方呢?我與人這是世間法里面都承認的,有我、有你、有他,怎么會說沒有呢?難就難在這個地方,這個是很高的境界。世間人以妄為真,不能夠辨別一切法的真假;即使現代科技相當的發達,對于這一切事物的真相漸漸明了了,那也只是是極少數的科學家;可是一般大眾,這用佛法來講,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依舊執著這個身是我,依舊執著這一切緣生之物,認為它是實在的,它是確實是存在的,這有人、有我、有法。佛在經上說凡夫執有,就指的這一樁事情。小乘人阿羅漢、辟支佛就執著空,他說這個東西統統沒有,他執著空,所以這是阿羅漢以上的境界,他們知道萬法皆空,確確實實沒有人我。執著有,這是毛病就是煩惱、業障、輪回,所以六道輪回是這么來的。執著空有沒有毛病呢?也有毛病。執著空,雖然六道輪回沒有了;六道輪回是執著有才有,執著空的人沒有。但是萬物的真相他見不到,這個萬物真相就是大乘法里一般講的明心見性,這真相大白。執著空呢?他也是障礙。所以空有兩邊都是障礙,兩邊都不能夠執著。唯有菩薩遵從諸佛如來真實的教誨,兩邊都不執著,那么這是不得已給它取個名字叫中道;如果他執著中道,那又壞了,不可以執著的。所以說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才能夠真正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個境界阿羅漢就見到了,所以阿羅漢貪瞋癡慢這一些煩惱統統斷盡了,他確實沒有了,所以這一句話是阿羅漢以上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知道這一個事實真相,如果常常用這兩句話提醒自己,幫助自己斷煩惱,幫助自己念佛功夫成片,確實是一個好方法,所以應當要常常警惕。

二十一條說,「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鄻纺骓,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箞笫侵肝覀兊纳眢w,我們這個身體是業報之身。緣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所遭遇的環境。如果緣要跟境,境界這個境合起來講,那緣就是人事環境,境就是物質環境;如果沒有這個境,單單用一個緣,這個緣就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我們一生的遭遇。我們這個報身跟一生的遭遇,都是虛幻不實,這是真的?墒侵勒嫦嗟娜瞬欢,為什么呢?假如知道真相,他就自在了,他就沒有后悔,也沒有煩惱了,也沒有憂慮,也不會打妄想。世間人把我們這個報跟緣,都當作真實的,這是絕大的錯誤。所以覺悟的人,他的生活隨緣,隨緣就自在了。不覺悟的人他不肯隨緣,他要造作,這個底下講強為;為是作為,勉強他要以自己的心意去造作,實在講,那都叫造業。

浮世幾何,浮就是虛浮,虛假不是真實的。世是講世間。幾何是說時間的短暫,我們在這個世間,壽長的不過百歲,畢竟這個世間一百歲的人很少很少。所以從前人講七十歲的壽命就很難得,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F在這個社會雖然說醫藥發達,在飲食比從前要進步,好象人的壽命延長了,其實你要仔細的觀察,不見得,意外死亡的人多!貧窮落后的地區多;如果整個世界的人年齡平均一下,恐怕還不到七十歲。所以浮世幾何要覺悟,我們在這個世間的光陰太短,一切太虛假了。祖師在此地勸勉我們,要明了事實的真相,如何過日子呢?隨家豐儉,這就是隨緣,你的家庭富有,這個豐就是富有,那是你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多;諸位要記住前面這個報緣,我們這一生是前生所造作的果報,離不開因果的關系。我們前生修的好,這一生家庭富有,你就安份過你富有的生活;如果前世修的不好,這一生果報很困苦、貧窮,你也安份守己過你貧賤的生活,這就對了。人能夠安份守己,這個是覺悟的人、是明白人,隨緣度日。

苦樂逆順,道在其中。道是什么呢?道是覺悟的心,無論是苦樂,無論境緣是順境,還是逆境,心里頭清楚,心里面明白,心清凈不動。道從那里見到呢?從什么地方去培養呢?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佛經典里面,大迦葉尊者修苦行,就是此地講的苦逆,逆境苦行;迦葉尊者心地清凈,智能圓滿。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生在富貴家庭,他那個環境是樂,是順境,可是善財童子沒有被境界迷惑,他也清楚、也明白,也如如不動。這個一定要真正覺悟的人,不被環境所轉了,這就得自在了。所以道在其中。

動靜寒溫,這個動靜是指我們日常的活動,生活狀況。寒溫是指一年四季的變化,也就含著環境的變化。我們自己生活的活動以及我們環境變化當中,如果在這個里面要不能夠覺悟,被環境所轉,那就要生慚愧心,那就應當要懺悔。懺悔是改過自新。所以末后兩句是大師點醒我們,教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警惕。真正修道人無論境緣的順逆,無論我們生活環境上苦樂,說實在話,統統都是障礙;障礙發生在那里呢?障礙發生在自己的迷惑顛倒,不知道事實的真相,這個才產生障礙〞C再看底下一段。

「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功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惯@一句話說的好。大凡世間人只見到別人的過失,見不到自己的過失,一天到晚都會評論別人的是非長短,不見自己過失。如果我們把它換一換,每一天去觀察別人那個過失,調過回來觀察自己,那你的道業就成就了。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那我們批評別人的這個心,來批評自己,這是真正的覺悟。所以發現自己這個過失之后,能把過失改過來,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你要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首先要知道自己那些地方錯了,一定要曉得。

「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惯@些境界里特別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習氣。像這樣的環境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時時在那里轉變,轉變之中你自己要能夠覺察到,這就真正修行。

下面從二十三到二十六這個四段是禪的境界;達不到這個境界,很不容易體會。禪宗這個境界上的話不能夠去思量的,你要這樣一想,那決定就想錯了,為什么呢?它不落在意識里頭。我們想象、推敲、研究統統用的是意識,禪不用意識,所以你才能體會它里面的意思。這個四段念念就好了,諸位能不能入這個境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是說不出來的。

「化人問幻士」,化跟幻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在此地是得道之人,有得道之人他曉得一切萬法都是幻化的,都不真實的;像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没皇钦鎸嵉,這兩個人在問答,兩個人境界是相同的,程度是一樣高,這個問答才有味道;一個契入,一個不契入,這是也沒得問,也沒法子答!腹软懘鹑暋,這是講在山澗流水,那么最容易體會的就是瀑布,瀑布也算是泉水;因為它聲音很大,這個山谷里頭有回響。答是回響、回音。這個流水有回音。諸位你想這個境界,瀑布這個聲音,山谷上有回響,有回音過來!赣_吾宗旨」,達是通達自己要想明了通達修學的宗旨,是什么呢?「泥牛水上行!鼓喟妥鞯囊粭l牛,在水上走。你們會不會?在禪宗里面叫參,就從這里去參。

二十四段,「千峰頂上一茅屋」,這是講山峰高處,在山頂上有一個小茅棚!咐仙腴g云半間」,山高了有云,這個老和尚住在山頂上,這個毛屋他那個床占一半,另外一半就是云彩了!缸蛞乖齐S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乖七從風雨走了,老和尚還是如如不動。沒有隨境界所轉,他那個云被境界轉,老和尚沒有被境界轉,如如不動。所以它這個里面都是講的禪機。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過去事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想了,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何必去計畫?何必要白操心呢?「只今便道即今句」,它這個四句的重點就在這一句里頭,第一句是講過去,第二句是講未來,第三句是講現在,換一句話說,聰明人抓住現在!该纷邮鞎r枙子香!惯@枙子花,梅桂又沒有了。枙子花大陸上有,好象茶花一樣,有一點像茶花一樣,比茶花大,不是月薺,枙子可以作中藥,中藥里頭有枙子。梅子、枙子都是有一定的時節,像水果一樣,我們到美國來吃的櫻桃,櫻桃季節很短,你一定要掌握住,過去沒有了,未來也沒有,一定要把握著這時節因緣,他這個意思就在此地,就是要把握時節因緣,抓住不能夠把它放過,這個意思在此地。

二十六句是云峰禪師的,「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惯@兩句話我就不說了,諸位自己去參了。我們看底下一條。

「瑣瑣含生」,這個瑣是豎寫,現在字體,上面是個大小的小字,跟那個瑣是完全相同,是一個字,這是豎寫的,崿,就是瑣碎的意思,也就是微小,微不足道!笭I營來去者」,這個瑣瑣含生,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蕓蕓眾生,就是這個意思。營營來去,這個營是形容匆匆忙忙,一天到晚忙,忙到晚,像螞蟻、像蜜蜂一樣,這是爭名奪利,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就這個意思!傅缺似髦形抿,紛紛狂鬧耳!」等是等于,這個世間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東奔西跑,就像一個器皿里頭,那些蚊子在里面鬧哄哄的沒有兩樣,就這么一回事情!

「一化而生,再化而死」,生死是變化!富F,竟何所之?」這個化海在佛法里面講,就是六道輪回。十法界的變化,到什么時候才結局呢?

「夢中復夢,長夜冥冥」,人在世間確確實實是夢中之夢,這一句話若不是過來人說不出來的,幾個人曉得這個人生在世間是夢中之夢?等到那一天你證到阿羅漢果了,恍然大悟,從前都是作一場大夢!等到你明心見性,證得法身大士,想到阿羅漢,也是一場夢。我們六道豈不是夢中之夢嗎?真的,境界往上提升,這個事實真相就見到了。

「執須為實,曾無覺日!」這個是講六道的眾生把假的當作真的,無始劫來到今天,從來沒有覺悟過,這就苦了。下面這是對于三寶的贊嘆!覆挥谐鍪乐笥X大圣,其孰與而覺之歟?」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把這個事實真相說明白,我們怎么曉得人生宇宙的真相?這一段話文句不多,把六道眾生的狀況都給我們描繪出來了。我們看底下一段。

「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惯@個修行非常重要,宿業是指過去世,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這個惡業在現前我們能夠覺察到的就是習氣,諸位要曉得習氣就是宿業的現形。深厚,這個深跟厚就產生障礙了,障礙清凈心,障礙了智能,障礙了德能,障礙學習。譬如參禪念佛,最常見的毛病,一個是昏沉,一個是掉舉,那都是宿業深厚。什么是昏沉呢?這一盤腿打坐,就打瞌睡,說就睡著了。沒念佛的時候,你看念佛在止靜的時候,他一坐下來了,沒念多久了,就打瞌睡了,打呼了,我們在念佛堂里面常?吹降。還有一種,他不是昏沉,叫掉舉,他坐在那里,一坐下去時候心里頭七上八下,妄念紛飛,不念佛的時候說沒有妄念,我這一坐下來不知道那來那么多妄念。這都是宿業深厚的現象。這個很不容易斷,為什么呢?不是這一生的習氣,生生世世的習氣,那有那么容易斷的?雖然不容易斷,但是一定要想方法來克服它,我們的道業才會有進步。所以禪堂跟念佛堂,都有見香的法師,手上拿一個小幡;小小的幡拿在手上,你打瞌睡的時候,他就拿幡在你頭上繞繞碰碰,讓你警覺到,這都是方法。在現在,在道場這種機會都很少了,現在講民主自由,講人權,不能干涉別人,所以我們必須自己要想辦法警覺自己。如果是昏沉,我們就站起來,或者是繞佛走動,或者是拜佛,用這個方法來調整自己;如果是掉舉,那就一心念佛,這個時候坐著念是最好了,一心念佛,用這個方法。平常我們妄念很多,念佛也壓不住,這種情形也很多,用什么方法呢?讀經。讀經也壓不住,研究經典,你這個念頭集中在經典里面,它妄念自然就沒有了,所以要自己想方法來對治。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自己要勉勵自己,要認真,要努力,要把這個難關克服。

第二十九段,「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這是蓮池大師講的,這個我們容易懂,不難體會。世間不容易看破,可是你要看戲就比較容易了,人生也不過就是一場戲而已。當我們作夢的時候,夢醒了,想一想夢中那個境界還能夠記得很清楚,人生也跟夢境一樣,確實不真實。所以何必要為難自己?何必要造作惡業?佛在經上常常勸我們,這世間萬般將不去,這世間東西沒有一樣你能帶走的;唯有業隨身,你說這個多可怕。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決定不造惡業;在這個世間我們吃虧上當,我們還是歡歡喜喜,絕不在意,為什么會不在意呢?因為曉得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心自自然然是平靜的,自自然然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個就對了。

凈宗這個法門最極殊勝,無比殊勝的是教我們抓到一個真實,抓住阿彌陀佛,決定求生凈土,這個是其它宗派法門里面沒有的;其它宗派要想超越三界,六道輪回,一生得到圓滿成就,給諸位說,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話,華嚴會上文殊普賢何必要求生凈土呢?在我們中國這將近兩千年來,歷代這些祖師大德,禪宗開悟了,教下大開圓解了,最后都念佛求生凈土。念佛求生凈土,那是徹底究竟覺悟的人,知道什么呢?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這一個是真的,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這一生非常非常幸運遇到這個法門。

「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達是通達。達宿緣之自致,這一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三世因果報應,就是這個意思。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致是自自然然現前的。了是明了,明了萬境皆空。境是外面境界,都不是實在的。我們自己一生是果報而已,這個話也是佛在經上說明的;人到這個世間來干什么?佛給我們答復,人生酬業。酬是酬償,業是你從前造的業。你造的善業,現在就有善果;你造的惡業,現前你要受惡報。人生什么回事情?就是這么回事情,因緣果報,沒有別的!這個說的才是真正的事實。所以曉得人生在世是因緣果報,作大官的、發大財的,他是過去修的福,這得的福報;聰明智能的,是從前修的法,這一生得的果報;貧窮下賤是過去生中修不善業得的果報,沒有一樣是勉強的,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就是宿緣之自致。人要把這一個事實看清楚了,這個人生里頭什么味道都沒有了,成敗利鈍,一場空!什么成功,成功在那里?失敗了,敗在什么地方?換一句話說,成功等于零,失敗也等于零。所以對于這個世間一切自自然然就興趣、味道沒有了,心里面就清淡了,這智能才真正現前,才能夠徹底見到世出世間的真相。一般人為什么見不到真相,他在這個亂哄哄里頭,興趣可濃。你們現在還有沒有興趣?這《晚晴集》集得很好,真的要常常讀它,這每一句里頭意味非常的深長。

第三十一段,「伊庵權禪師用功共甚銳」,這個銳就是精進,就是很勇猛!钢镣怼,每一天到晚上的時候!副亓魈樵唬骸,晚上反省這一天,他會流淚!附袢沼种豁ッ纯者^!未知來日工夫如何?」一天那么樣勇猛精進,到晚上反省,我這一天又空過了,明天不曉得功夫怎么樣!笌熢诒,不與人交一言!顾匠P扌械臉幼,從這一句里面我們就能夠觀察到,平常他跟大眾相處,一句話不說。豐艀b道,沒有時間跟人打招呼,也沒有時間跟人談話,那雜心閑話,這是個真正用功的人。在從前古時候寺院叢林當中,老修行都是這個樣子,你見到他、問他,他理都不理你。到寺院誰照顧你呢?知客師。知客師是專門接待客人的,是接待信徒的。里面的親眾,就是真正修行人親眾,不管事的,他們見人理都不理你,F代時代不一樣了,現代要這種修行,這個人人家一看,這個和尚有什么了不起,臭架子這么大,時代不一樣。在從前看到這種人,無不是從內心起恭敬心;現在這種人出現的時候,會被人家瞧不起、侮辱,叫一切眾生造口業,F在我們可不可以呢?不可以這樣作法。我們作的對不對呢?我們作的對,但是你叫他造口業,你叫他受惡報,你的慈悲心沒有了。所以在什么環境、在什么時代,要用什么方法,我們要知道,這是蓮池寫的,明朝時候可以;五百年之后今天不可以,時代變了。所以今天見到人,要笑口常開。

第三十二,「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古吕,就想到夏天多好;夏天太熱了,想到還是冬天好,這都叫什么?打妄想,F代跟從前不一樣了,現在如果覺得這個地方天太熱了,冬天好,我們會飛到阿拉斯加那邊去,沒有問題;如果嫌得太冷了,往赤道那邊飛,很熱、很暖和,F在可以,從前作不到,那叫打妄想,現在妄想可以兌現,以前那個妄想不能兌現,叫打妄想。如果把妄想舍掉了,心安就理得了,是安身處處同,這要真功夫,不是真功夫不行。

在早年,民國四十二、三年的時候,大概四十三、四年的時間,臺灣第一次印大藏經,那時候大藏經很不容易推銷,所以佛教會就發起;那個時候的佛教會的理事長是章嘉大師,這很早的時候了;那么有道源老和尚、煮云法師,這事情是煮云法師告訴我的,好象有個東初法師,有十幾位法師環島去宣傳,勸寺廟,勸有錢的居士請大藏經。夏天很熱,環島宣傳。章嘉大師他是西藏這一個派系的活佛,他那個衣服穿得很厚,一層一層的很厚;漢人的法師穿的衣服就比較單薄了,夏天比較舒適一點。尤其是道源老和尚,道源很瘦,不胖,一直*********** ;章嘉大師端坐在那里,若無其事。有人就問大師,你穿的這么多,你不熱嗎?章嘉大師說,心靜自然涼。那個道源法師聽了之后,就慚愧的不得了。這個真的,是要功夫,是要境界;穿那么多、一大堆的時候,他不熱,這個是真有功夫,這個不是假的。所以真正到忘我,真正到往靜,那就行了,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第二首,「草食勝空腹」,草食是吃的很粗,很不好的飲食?崭故前ゐI?偙葲]有東西吃,要好的多!该┨眠^露居,」茅是茅草,茅草就是小茅蓬,非常簡陋,住在這個地方;比住在樹下、住在外面,那要強的多了!溉松庵,煩惱一時除!怪饕驮诤竺孢@一句,勸導我們人要知足,要隨緣。一個人一生能知足,能隨緣,叫真快樂,真正的享受,這個才是真實有福之人。一切都隨緣,不要去起心動念,打妄想,我要作些什么、我要怎樣作,那叫自己找自己的麻煩。佛教給我們,我們要有愿,不要有欲望,我們有大愿,弘法利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但是不可以有一個心,我要想什么方法幫助人,想什么方法解決問題,那叫自找煩惱,自找苦吃。這樣說起來,我有愿又不去作,這個愿不就落空了嘛?愿不落空,愿要作。能力沒有的時候,每一天早晚課誦我發愿,那你就是有這個心;如果有緣份,我們就作。這個緣少,就少作;緣多,就多作;沒緣,就不作。這才自在。

也許你們同修們聽說,這佛教化緣,募緣,在古時候佛教里頭沒有,所以從前人修行能成就,沒有化緣的。尤其是化小緣,沒有過的,你去查查佛經上,沒有。佛菩薩、祖師大德化緣,向什么人化呢?向大施主一個人,你看地藏菩薩九華山那個道場,那個**國老,向他一個人化的;那里是到處化小緣,那不累死人哪!所以這個要知道。我們如果對于這一些不了解,依照這一些陋俗、這種不好的風俗習慣去作的話,對我們道業造成了重大的障礙。

我們這個印經,我第一次印經是民國六十年,在臺北講經的時候,印一本什么東西呢?了凡四訓,小冊子,那時候錢很少;以后慢慢人家供養的多了,我們也不跟人家化緣,我要印什么書,你們大家要出錢,沒有,從來沒有過。大家送我送的多,我們就多;送的少,就少;沒有,就不印。我決不計畫著我今天要作多少事情,那就苦死了,那就要去求人,求人很苦啊,不能干這個事情。我們在臺灣兩個道場,一個圖書館,我們這邊董事長是我們的館長;另外還有一個華藏講堂,是簡豐文居士在那里負責管里。我都跟他們兩位說,我們不化緣,我們一切隨緣,就是錢多了多作,錢少少作,沒錢不作。沒錢多好!沒錢我們才快樂;偏偏有人送來,那就替他用。我們決定不去找去,找那叫傻瓜,那個就不如法了。所以無論怎么樣作,心都是清凈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我們這個道場也是如此,諸佛菩薩來護持,靠我們找信徒來護持,這個太吃力了,太累了,寧可不干;和尚要化緣,維持道場,我連和尚也不當啦,這個太苦啦!這個不能干。所以這個要知道。所以要知足,要常樂,這真正的快樂。煩惱、憂慮、牽掛都沒有了,這個才自在。再看下面一段,下面一段是了凡四訓里頭的一段。

「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惯@個過惡,過是罪過,惡是惡習氣,這就是前面講的宿業深厚,跟前面宿業深厚這個意思是完全相同,能不能看的出來呢?能,有征兆!富蛐纳窕枞D頭即忘;」這個是業障很重的人,記性不好,什么事情一下就忘掉了,這個神智不清楚,很容易忘事,這個是業障重!富驘o事而常煩惱;」沒事的時候,他不念佛,他不修定,他生煩惱,想是非長短,恩恩怨怨,搞這個東西,自生煩惱,這個是惡習氣很重!富蛞娋佣鋈幌;」這講威大人,看到有道德的人、有學問的人,自己感到無地自容,他有這種感覺;用現在話說,不敢見大場面,不敢入大眾,這都是業障!富蚵務摱粯;」譬如說倫理道德,說正法的時候,他聽不進去,他聽了不歡喜!富蚴┗荻朔丛;」施惠是你送禮給別人,別人不但不接受,還要罵你;你好心,不得好報。這個都是屬于業障深重的!富蛞箟纛嵉;」作夢,夢境里面很亂,所以叫顛倒錯亂!干鮿t妄言失志,」狂言!附宰髂踔嘁!惯@都不是好相,都是業障深重之相。

「茍一類此,」他說假如我們自己反省,要有一樣像了凡居士所說的!讣错殜^發,」一定要改過自新!干崤f圖新,幸勿自誤!」人有命運,為什么有命運?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有命運;假如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命運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命運。命運不好,不要緊,不怕,為什么呢?命是自己造的。所以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造,這是一定道理。所以自己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那么我們生下來,這一生命運是前世造的因,這一生受的果報。但是一個人四十歲以后,受前世這個因就很少;這一世所造作的,那就要接受了。所以換一句話說,四十歲之后那個命運是關于你這一生的;四十歲以前可以說是你前生的。從相貌,相隨心轉。四十歲以后,就是晚年,你的相貌要不好,是你這一生沒有修持;年輕相貌不好,沒有關系,前生的事情,這一生改來得及,所以不要自己負責任;四十歲以后,自己要負責任。你心地清凈,有個清凈的相;你心地仁慈,有仁慈的相;你修福,有福相。真的!你修慧,有個聰明智能相。四十歲之后轉變,大轉變哪!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事實,年輕遭受一點苦難、苦報不在乎,我們有體力能夠忍受,能受的了;晚年有福報,是真正的福報,而且晚年福報都是這一生修的,與前生影響少,這一生的影響力大。古圣先賢為我們道出個中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能夠聽的進去,能夠聽的明白,認真修學,自己就有福了。

再看三十四段,「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拱藗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這一段是西方確指里面的,西方確指這一本書很特殊,它是從那里來的呢?是駕乩扶鸞出來的。諸位要曉得,正法決定不用乩壇,唯獨這一個是例外,這個是例外的,所以這個小冊子印光大師鑒定,只有這一個,其它的統統不可以相信。這是有特殊的因緣,從西方確指里面,我們看到的它是在過去,好象是在宋朝的時候,有幾個志同道合、專修凈土的念佛人,十幾個人是好同參,其中有一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其它的人念佛沒有成功。這一次,這個扶鸞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同參回來了,度他這一批人,一共十二個人,所以自始至終都是勸他們念佛求生凈土,沒有一句是妄言。所以印祖說這個不是假的,他里面的開示非常的精要、非常的扼要,非常的精純,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凈宗的好書,但是它的來源是很特別就是了,這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這個覺明妙行菩薩就是他從前這個同參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見得人家生到那一邊,時間實在講也并不是很久,從凡夫就證到菩薩的果位了,倒駕慈航來度他這一班同學。世間事情往往世人看作迷信,但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的肉眼凡夫接觸的境界有限,確實有六道,確實有佛菩薩,都是真實的存在。

這一段里面開示,也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常常遭遇到的,什么東西呢?現在人講人情佛事,這把我們害慘了。它這里面八個字,強是勉強,隨順人情,勉就世故;這八個字對于一個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那的確是造成了大障礙,你這一生就去不了。這是我們修行人一定要高度的警覺,念佛人心一定要清凈,決定不要攀緣,隨緣不攀緣。我這些年來,因為講經,道場都留著錄音帶,錄音帶流通出去了,我也沒有版權,誰拿去轉錄拷貝都可以。只要他看得起,他去拷貝,我也不去阻攔他,我也不要版權所有,于是知道的人多了;多了,麻煩就多了,什么麻煩呢?電話多了,信件多了,好在我在講經的時候,屢次的聲明,大家不要怪我,任何人給我寫信,信我會看,我不回信。我要回信,天天寫信,我也沒有辦法念佛了,那就遭啦!那我就變成強順人情,勉就世故,誤了我一生大事,所以這個要請大家原諒的。他寫信給我,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決定不回的,這是要特別謝謝大家的。通常我會寄書給他,我會交待道場里面寄書給他,不回信。打電話,我也不愿意接這個電話,更不愿意電話里頭講一些廢話,這個問長問短,有什么好問的嘛!這一句阿彌陀佛,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希望大家也不要給我打電話,不要給我寫信。我念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那我們就心心相應了嘛!我到極樂世界,你也到極樂世界,將來到極樂世界再見到面,這才真正叫同參好友。所以現在這個緣是愈少愈好。第一次得罪人了,第二次得罪人了,第三次得罪,第四次就不對了,他就知道了,法師向來都是如此的,不會回信的,這就大家都知道了。所以這個與自己的修持關系非常之大。

「道業未成,無常至速!」光陰非?,道業未成是值得憂慮的。我們今天講道業,講什么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有沒有把握?沒有把握,就是未成。真正有把握了,行!沒有把握,人情佛事不能干,再干不得了。我們在大經里面讀到,今天聽到阿彌陀佛佛號,能生歡喜心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都修這個法門。生生世世修這個法門,為什么還搞到今天這個樣子,什么原因呢?就是這兩句話,為人情佛事害了,這一生你還不能夠擺脫人情佛事,來生恐怕還不如這一生。這個是真正嚴重的問題。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在此地勸我們,「急宜」,趕快!「斂跡韜光」,自己認真努力修行,埋頭苦干,不必讓人知道!敢恍南虻馈,他此地一心向道,就是一心念佛;他教給我們念佛,這念佛最大的忌諱就是夾雜。果然能夠作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往生凈土就有把握了,我們這個道業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將世緣看淡,一定要把世緣放下;要曉得這個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這個機會真的不容易遇到。念佛求生凈土,「不得再誤」,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誤了!希望這一生不要再誤了,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世間什么都是假的,功名富貴統統是假的;你們念書,拿什么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統統都是假的,你們今天作官發財也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干得很起勁,搞得很熱鬧,還很歡喜,將來到頭來一場空,落得悲哀痛苦。所以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自己去嘗!那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所以就冤枉!真有這回事情,那還勉強說的過去;假的、空的!所以明眼人看起來,叫可憐憫者。你看佛經上不是常講可憐憫者,這是諸佛菩薩看我們六道蕓蕓眾生,可憐憫者。



第四卷 達拉斯 檔名:B20-6-4

第三十五段,「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惯@一小段也是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菩薩是念佛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是我們非常好的榜樣。持戒在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戒要怎樣持,這個里面講究就太多了。此地雖然說的簡單,但實在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是因戒這才得定,因定開慧;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一般所說的定,在念佛法門里面,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凈宗經論里面所說的念佛三昧,這個都是屬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