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七”往生品位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大安法師著述。凈業行人信愿持名,力行三福與十大行愿,自然感得往生西方凈土之果。凈宗念佛往生雖屬圓頓妙法,然圓融不礙行布,凈業行人隨其信愿的淺深、功夫的勤惰,亦有往生品位、功德受用的差異。了解往生的因行果報,既能避免高推圣境的退怯,又可捐除輕忽率爾的怠慢。生起般若觀照,內重己靈,外慕諸圣,自信信他,信愿持名,往生彼土,華開見佛。本編擬從三輩九品與邊地疑城的因行果報三方面,予以討論。

第十八章 三輩往生

  凈業行人奉持念佛法門,信愿有深淺,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故知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釋尊乃于無量不同之中,粗標大類,于《 無量壽經 》中分上中下三輩。

第一節 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

  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在《 無量壽經 》中,有詳明的開示,茲以圖示表出,用便行人觀覽對照。

輩位
生前行因 臨終情景 生彼國后狀況
上輩往生
1、舍家棄欲,而作沙門。
2、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3、修諸功德,愿生彼國。 1、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前接引
2、命終時,色相如佛,現種種瑞相
3、即隨彼佛往生安養 1、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2、速得聞法,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3、永不退轉無上菩提。
中輩往生
1、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2、隨分修諸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
3、以此回向,愿生彼國。 1、阿彌陀佛化現其身,與諸大眾,現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
2、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
1、住不退轉位。
2、功德智慧,次如上輩。
下輩往生
1、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至十念。
2、若聞深法,不生疑惑。
3、忙中抽暇念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
4、以此回向,愿生彼國。 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1、皆得阿惟越致。
2、功德智慧,次如中輩。

總結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可歸納如下幾項特質:
  1.三輩行因: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均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的不同條件是:上輩生者,發心廣大,出家行道,精進禪定,饒益眾生! 無量壽經 》漢譯本贊嘆出家功德云:“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絕去財色,欲來作沙門,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敝休吷撸弘S分隨力修諸功德,奉持齋戒,勤行念佛。下輩生者:無力修諸功德,應孝誠忠信,抽暇至心念佛。
  三輩生者均須回向功德,愿求往生。三輩行因不同,品位遂判。三輩往生均屬十方凡夫的行持。以信愿持名為正行,修諸功德為助行。以正行攝助行,念念間轉一切因、一切緣、一切業、一切果為凈因、凈緣、凈業、凈果。皈依阿彌陀佛一乘愿海,即能成辦往生大事。
  2.臨終情景:凈業行人念佛功夫的淺深,伏斷煩惱的程度,決定臨終見佛有勝有劣。上輩生者,見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前接引;中輩生者,見阿彌陀佛化身與諸大眾現前接引;下輩生者,如在夢中見佛。能感之機與所應之佛呈正相關。凈業行人無論所見佛身勝劣明暗,悉蒙阿彌陀佛愿力加持,不經中陰身,彈指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自然長大。
  3.生彼國后狀況:諸往生者因生前凈業因行有殊,故致往生凈土后的功德受用迥異。上輩生者,華開見佛,聞法得忍,便即與諸菩薩一樣,分身供養十方諸佛。所居七寶舍宅,在虛空中,恣隨其意。中輩與下輩往生者,華開見佛有遲速,聞經悟入有深淺。下輩往生者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梢妰魳I行人精進修持,功不唐捐。釋尊開示:凈業行人在娑婆世界,“汝等于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無量壽經 》)所以,凈業行人應發廣大心,勤苦修行,力爭上輩往生。
  除專修凈業三輩往生者外,還有一類修持大乘其他法門,兼修凈土,回向往生者! 無量壽經 》(唐譯)云:“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愿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惑,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笨梢妰糇谀罘鸱ㄩT廣大,可以接引攝受一切大乘行人。宗門教下的修行人,正應以西方凈土為歸宿。


第二節 極樂世界四土生因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悉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正因,而由念佛功夫的淺深、斷惑的程度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境界,為何土所攝。天臺家將十方佛國類分為四土,即凡圣同居土(凡夫與三乘圣人共居)、方便有余土(聲聞、緣覺及地前菩薩所居)、實報莊嚴土(圓教四十一位、別教地上菩薩所居)、常寂光土(諸佛所居)。四土的差別只是就往生者的根機而論。在西方凈土本身并無此分別。極樂世界乃是阿彌陀佛依無漏善根所成的唯一清凈的凈土,而四土的差別乃是往生者唯識所變。

  一、凡圣同居土生因

  凈業行人信愿持名,未斷見思惑,以一向專念之力,得蒙阿彌陀佛愿力加持,臨命終時,舍娑婆世界同居穢,生極樂世界同居凈。得生凈土,即截斷生死輪回之苦,故名為橫出三界。帶業往生的凡夫依念佛功夫的淺深分為三輩九品。而十方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凡夫,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得漏盡通,始截生死流,出凡圣同居土而升方便有余土,此名豎出三界,其事甚難。凈宗念佛帶業往生凈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如是方便直截,殊勝稀有,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知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勝于十方佛土,良有以也。

  二、方便有余土生因

  若人念佛功深,以離雜亂之心專念一句名號,或系緣憶念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從娑婆凡圣同居穢土,橫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此土以伏斷塵沙惑的程度分三輩九品。

  三、實報莊嚴土生因

  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若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誠如蓮池大師所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彌陀疏鈔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凈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土。

  四、常寂光土生因

  法身大士任運進道,四十二品無明,生住異滅四相,悉皆斷盡,即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而證究竟無上菩提,究竟無余涅槃,常寂光凈土。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以無明惑的多寡而區別。
  一般來說,娑婆世界凈業行人,大多生在凡圣同居土。于中隨其功行淺深,分三輩九品(或無量品)。茲舉幾例以證。
  天臺智者大師,相傳釋迦之化身。臨終時,有弟子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智者大師回答:“我不領眾,必凈六根(相似即、十信位——注);損己利人,但登五品(即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種。此位圓悟如來藏性,圓伏無明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注)!敝钦叽髱煹幕卮,表明自己還屬凡夫,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蕅益大師臨終示偈,表明自己的修證位果,“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蕅益大師自稱尚居名字即位人,圓悟如來藏性,見地與佛同儔,而見思惑尚未能伏,何況乎斷?如論往生品位,蕅益大師亦只能生凡圣同居土。此世間大徹大悟人,亦多多是此等身份。二位大師的本跡不可測度,然其末后示位,以身說法,杜塞后人以凡濫圣之弊,恩德弘深,誠末法凈業行人之頂門針。
  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亦體現在凡圣同居土。與娑婆凡圣同居土相比,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凈土中,凡夫與圣人俱會一處,直至成佛,非暫同;凡夫與圣人如師如友,朝夕同聚,非難遇;極樂世界的圣人,一生補處菩薩無量無數,非稀少。極樂世界的凡夫與圣眾一道,同盡無明,同登妙覺,與娑婆眾生所作不同?梢姌O樂同居凈土勝過娑婆同居穢土百千萬億倍。下凡眾生帶業往生凡圣同居土,悉皆圓證三不退,于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不必舍身受生,一生必補佛職。此等往生者,非凡非圣。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圓證佛果,與觀世音、大勢至無二無別,故非凡;若謂是圣,就所帶煩惑業障而言,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故非圣。而又即凡即圣。十方無量佛剎,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如是凡圣同居土。這種情形,“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彌陀要解 》)蕅益大師的贊嘆,彌顯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的超絕殊勝。十方世界的眾生,見思之惑難斷,分段生死難出,故凡圣同居之關最難透脫。唯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圓融具足上三土,圓證三不退,故能圓斷諸惑,一生圓成佛道,超出十方凡圣同居土之外。吾人深契此中真相,方可感戴阿彌陀佛的深重恩德。

第十九章 九品往生

第一節 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

  《 觀經 》中,釋尊為欲拯濟末法散善凡夫出離生死苦海,隨自意開顯三福九品。三福以為凈業正因,九品以為凈業正行。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 觀經 》有詳明的闡述。茲謹依經語,圖示表出,用便觀覽對照。

品位 生前因行 臨終情景 生彼國后狀況
上品上生 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1、但能持戒修慈(菩薩戒)。
2、但能讀誦大乘,學解發慧。
3、唯能修行六念(佛、法、僧、戒、施、天)只具上述任一行業。
4、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
5、回向愿生彼國。 1、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共執金臺,無數化佛與大眾共集行者前,觀世音執金剛蓮華座,付與乘之。
2、彌陀光照與圣眾授手接引。
3、眾圣同音贊嘆勸進。
4、行者自見乘金剛臺,隨佛歡喜往生。 1、生彼國即見佛菩薩色相具足。
2、初聞妙法悟無生忍。
3、游歷十方,承事諸佛,獲記還國。
4、獲證總持門,于無量法門無不通達。
上品中生
1、或讀誦或不讀誦大乘經典。
2、善解大乘空義,不生疑滯。
3、深信世出世間二種因果,不生疑謗。
4、回向愿生彼國。 1、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量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
2、贊嘆安慰,授手接引。
3、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仰贊彌陀,慶慰往生。 1、經宿華開。
2、眾圣光照,開悟深法,下臺禮贊。
3、經于七日得不退轉。
4、游行十方,歷事諸佛,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獲成佛記。
上品下生
1、所信因果不定,雖信不深。
2、于大乘法不生疑謗。
3、發厭苦求生,普度眾生之菩提心。
4、回向愿生彼國。 1、阿彌陀佛與五百化佛及觀音勢至諸菩薩來迎。
2、化佛同時授手,并勸慰贊嘆。
3、行者自見坐金蓮華,華合隨佛往生。 1、一日一夜華開。
2、七日之中乃得見佛,所見朦朧,三七日后,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
3、游歷十方,于諸佛前,供養聞法。
4、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①。
中品上生
1、受持五戒,八關戒等小乘戒齋,不得有犯。
2、不造五逆,離諸過患。
3、以此戒德,回向愿生彼國。 1、阿彌陀佛與比丘眾現前。
2、佛光照觸,演說小乘法,贊嘆出家。
3、聞已歡喜,自見己身坐華臺,低頭禮佛。未舉頭頃,已得往生。 1、蓮華尋開。
2、法音同贊四諦之德。
3、應時即獲阿羅漢果,得三明②、六通、八解脫③。
中品中生
1、受持沙彌戒、比丘具足戒,受持八齋戒,一日一夜,清凈無犯。
2、三業威儀,護持無缺犯。
3、回向愿生彼國。 1、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光照觸,持七寶蓮華迎取。
2、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嘆。
3、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華合往生. 1、經于七日,蓮華乃敷。
2、開目合掌,贊嘆世尊。
3、聞法得初果須陀洹。
4、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 、自行孝養父母,奉順六親。
2、性調柔善,行世仁慈。 1、臨終遇善知識廣說阿彌陀佛國土莊嚴與四十八大愿。
2、聞已,尋即命終,少時即得往生。 1、經七日已,華開見觀音勢至。
2、聞觀音、勢至說法歡喜,得須陀洹果。
3、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下品上生
1、造作眾惡。
2、不謗大乘經典。
3、愚蒙作惡,總不生慚愧心。 1、臨終忽遇善知識為贊眾經,以聞經功力,除罪千劫。
2、善知識轉教稱念彌陀名號,以稱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3、阿彌陀佛遣化佛化觀音化勢至應聲來現,贊嘆接引。
4、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室,報命尋終,乘華隨佛往生 1、經七七日,蓮華乃敷。
2、觀音勢至放光,住其人前,為說甚深經典。
3、行者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
4、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證入初地。
下品中生
1、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等。
2、偷盜僧祇物④。
3、邪命說法。
4、總無慚愧心。
5、兼造眾罪。見者皆憎,業重當墮地獄。 1、臨終獄火俱至。
2、善知識以大慈悲,為其贊說彌陀十力威德⑤ ,光明神力,及五分法身之德⑥。
3、罪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4、獄火化為清涼風,天華隨風來迎,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1、經于六劫,蓮華乃敷。
2、觀音勢至梵聲安慰,為說甚深妙法。
3、聞法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
1、造作五逆十惡重罪。
2、余惡亦無所不為。
3、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多劫受苦。 1、臨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2、罪人死苦來逼,無由作觀念佛,善知識轉教口稱彌陀名號,具足十聲。
3、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4、如日輪的金蓮華,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1、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2、觀音勢至為其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
3、除罪歡喜,應時即發菩提心。

① 百法明門:菩薩于初地所得之智慧門,智慧通達百法之真性,故曰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②三明:過去宿命明,現在漏盡明,未來天眼明。
③八解脫:又名八背舍。背棄三界之煩惱而舍離之,解脫其系縛之八種禪定。分別是: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凈色故名凈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棄舍前之非非想一所緣,故名解脫。
④ 僧祇物:此翻大眾,即常住物,有二:1)常住常住,即寺宇米谷等。2)十方常住,即供僧食飲等,F前僧物亦有二:1)現前現前,謂據數即分的財物。2)十方現前,謂作相普施的財物。盜四種僧物,皆結重罪。經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
⑤ 十力:佛所具功德,一是處非處力(佛知說法因緣果報,從是因生不生是果,佛悉遍知),二業智力(佛知一切眾生三世諸業因緣果報),三定力(佛知開始諸佛三昧),四根盡力(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
⑥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修因感果),解脫知見(五住二死究竟永盡,果后起用)。

  總覽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可概述如下幾點特征:

  1.九品往生的共同條件是圓發三心與凈業三福! 觀經 》云:“若有眾生,愿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贝硕谓浾Z出在上品上生章,實則貫通九品,只是隱顯互文,義無欠缺。圓發三心是凈業修持成就的保證,而凈業三福則是增上往生品位的基礎。九品往生之行,是釋尊隨自意所說的散善之教法。末世眾生障重心雜,道念微劣,今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為執系之境,蒙阿彌陀佛光明愿力攝受,帶業往生,深契圣心,稱佛本懷。
  2.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充分體現阿彌陀佛愿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綜觀九品往生情狀,前五品悉是修功德回向愿生凈土者,依行因功德深淺,感得品位的高低。比如:圓教通達經義者得上品上生,頓教通禪開悟者得上品中生,學大乘漸教而未透徹者得上品下生,二乘種性升進者得中品上生,二乘種性持戒者得中品中生。后四品中,中品下生者,但孝順仁慈,并未修出世法;而下三品不僅未修善法,且多造惡業。若論此種行因,縱使孝順仁慈,也只能算是世間善人,并不配生于佛國。何況后三品尚是逆惡之流,按自因自果律,當合墮落惡道受報,安有往生佛國之福德。正是由于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以名號救度眾生,能令此等罪惡眾生,當地獄相現,性命在呼吸間時,急迫稱名,即化地獄火為清涼風,感得天華化佛接引往生。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住金蓮華往生彼土。此等殊勝奇特稀有,唯凈宗念佛法門方能達致。罪惡眾生臨終懺罪念佛往生,表明佛名深具懺除多劫惡業的功能。臨終時,佛號現前,此心能引無始以來及一生所作善業,共相資助,真心如日,妄心如暗,佛念當前,成就往生。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恩德之弘深,無能稱說。
  3.善知識的重要性。九品臨終情景中,突顯善知識說法加持之力用者,占其四品。此末后四品往生人,生前不特對于佛法毫未留意,并且對于極樂凈土尤為陌生。徒以臨終時,眾苦逼迫慞惶之際,得善知識演說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稱贊持名功德之緣,便急迫念佛,如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以十念之力用,蒙佛接引往生,證知善知識助轉法輪之功,堪為珍佩。即便久修凈業行人,臨終具助念之勝緣,仰賴善知識及眾道友的佛號加持,亦能增大往生的把握。而凡夫(或惡人)臨終得遇善友教示,亦非偶然僥幸之事。須知其人必于無量劫前,值佛聞法,種過善根,但有聞思,未曾修習,或亦曾修念佛法門,功行不深,未及往生。后為煩惱覆障,竟被沉埋,直至臨終,為苦逼出,得遇善知識,說法啟智,教令念佛,觸動宿種,聞即信受,成就往生大事。
  4.九品因行果報,隨其心力,互通無礙。凡修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凈土因;造一切惡,若能懺悔,亦凈土因。一一行因,皆通乎九品往生。種種善,修之淺深故,例分九品;一一惡,懺罪功力故,亦皆九品。萬法唯心,上上品善,或只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惡,或得上上品往生。如犯五逆十惡的眾生,臨終十念,帶業往生,屬下下品。而阿阇世王,臨終重悔心猛利故,得無根信,即上輩中品所攝。證知五逆十惡,隨其懺罪功力的強弱,自分九品。善惡修懺,一一俱明于九品。
  5.九品因行果報的正相關,顯示自力的效用;臨終見佛接引,帶業往生,又顯他力的殊勝奇妙。凈宗念佛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修因證果,不差毫厘),橫與一切法門迥異(蒙佛接引,十念得生,橫超三界,究竟成佛)。九品行相淺深差異,略有三類。
  (1)臨終接引異。上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無數菩薩圣眾來迎;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無量眷屬來迎;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與五百化佛及諸菩薩來迎;中品上生與中品中生者,佛與比丘眾來迎;中品下生與下品三生者,或化佛或金蓮華來迎。阿彌陀佛平等普接一切眾生,而行人隨其心量根性,所見各異。
  (2)所乘華座異。從上品上生的金剛臺到下品下生的金蓮華,亦與行人的功行、善根、福德相關。
  (3)見佛聞法異。從上品上生往生彼土即華開見佛聞法,到下品下生滿十二大劫蓮華始開,懸殊偌大,故凈業修持雖有彌陀愿力仰賴,而在此土精進勤苦修持,斷惑消業,功不唐捐。
  善導大師于《 觀經四帖疏 》曾以偈頌形式,概述三輩九品之因行果報,文約義周,茲引如下:

上輩三品

上輩上行上根人,求生凈土斷貪瞋。
就行差別分三品,五門⑦相續助三因⑧。
一日七日專精進,畢命乘臺出六塵。
慶哉難逢今得遇,永證無為法性身。

中輩三品

中輩中行中根人,一日齋戒處金蓮。
孝養父母教回向,為說西方快樂因。
佛與聲聞眾來取,直到彌陀華座邊。
百寶華籠經七日,三品蓮開證小真⑨。

下輩三品

下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等貪瞋。
四重偷僧謗正法,未曾慚愧悔前愆。
終時苦相如云集,地獄猛火罪人前。
忽遇往生善知識,急勸專稱彼佛名。
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心入寶蓮。
三華障重開多劫,于時始發菩提因。

 、 五門:天親菩薩《 往生論 》中所述五念門。即:禮拜、贊嘆、作愿、觀察、回向。
⑧ 三因:即凈業三福。
⑨小真:小乘四果。

  第二節 九品往生的種性

  對三輩九品往生者的種性,隋唐時的注經家,大多以通途教理作為判釋的標準,認為上輩三品是菩薩圣眾所生,中輩中上品是小乘圣眾所生,下輩三品是大乘始學凡夫所生。如是上輩與中輩往生凡夫絕分。善導大師指陳這種判釋的錯謬,提出三輩九品均系凡夫種性的論點。針對以前諸師的觀點,善導大師從道理與經文圣言量兩方面一一加以駁正:如果是大乘圣賢與小乘圣者,福德智慧甚深,神通自在,長揖生死,更憂何事,乃藉韋提希為其請佛說法,求生極樂世界也?最后總結云:“又看此《 觀經 》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后,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逼潓⑸茖Т髱熡嘘P三輩九品種性之說,圖示如下:

輩 上輩 上品上生——大乘上善之凡夫 大乘之凡夫
上品中生——大乘次善之凡夫
上品下生——大乘下善之凡夫
中輩 中品上生——小乘根性上善之凡夫 小乘之凡夫
中品中生——小乘根性下善之凡夫
中品下生——世福上善之凡夫
下輩 下品上生——十惡輕罪之凡夫 遇惡之凡夫
下品中生——破戒大罪之凡夫
下品下生——五逆大罪之凡夫

  善導大師以楷定古今的氣概,矯正前人判位過高之失,上契圣心,下洽群機,消除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凈宗念佛法門,發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善導大師的判釋,成為后人的共識,大有功于凈宗的理論與實踐,現代凈宗學人宜應仰承此說。
  從上述三輩九品的因行果報與種性的討論中,我們一方面體悟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凈宗念佛法門的奇妙殊勝;另一方面,在堅固信愿的前提下,調整自己的行業,與三輩九品的行因相符的保留,不符的遣去,欠缺的補償之。當以上品上生的標準要求自己,當仁不讓,取法于上,方稱佛之本懷。

第二十章 邊地疑城往生

  三輩九品往生之外,還有一類往生者,或稱邊地往生,或名疑城往生,或稱胎生。此類凈業行人以疑惑心修諸功德,念佛生到西方凈土界邊七寶城中,于中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知菩薩聲聞僧,類似此土八難中的邊地之難,故喻為邊地。此邊地七寶城乃疑人所居,故又稱疑城。凈業行人于疑惑心中念佛,生極樂世界,蓮華不得綻開,處在蓮胎中,未能見佛聞法,暗障猶存,如胎生人,人法未成,所以又稱胎生。這三種稱謂只是象征性的譬喻,非實八難之邊地(五百年后還得見佛聞法故),非實胎生(西方凈土均是蓮華化生故)。本章茲擬從邊地疑城的因行果報與臨終助念兩個方面,略述如下:

第一節 邊地疑城的因行果報

  在《 無量壽經 》五種原譯本中,釋尊開示邊地疑城往生之因行果報的經文有二處:一是三輩往生的經文中,說示中輩與下輩往生因行中,別開出與中輩及下輩相應的疑城往生情形。此參見漢譯本與吳譯本。二是在《 無量壽經 》下半部,尊者阿難在釋尊教敕下,面西頂禮求見阿彌陀佛,即時阿彌陀佛安樂世界于虛空中顯現。爾時釋尊與彌勒菩薩就西方凈土胎生、化生者的因行有一段對話,闡述疑城胎生往生之因。這兩段經文對吾輩凈業行人的修持具有重大的指導價值。茲謹錄出,兼列表詮示,俾對邊地疑城往生情狀有一明晰了解。

  一、中輩與下輩之疑城胎生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云:

  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然后中復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凈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結其善愿為本,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凈佛,則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便心中歡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凈佛國。其人則心中悔過,悔過者,過差少,無所復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凈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凈佛所。便道見無量清凈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于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寶舍宅。舍宅中,自然內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繞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皆復作五音聲。其飲食時,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其人于城中快樂。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于城中不能得出,復不能得見無量清凈佛。但見其光明,心中自悔責,踴躍喜耳。亦復不能得聞經,亦復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亦復不能得見知無量清凈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狀貌何等類。其人若如是比而小適耳。佛亦不使爾身,諸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狐疑佛經,復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無量清凈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其人于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無量清凈佛所。聞經心不開解,亦復不得在諸菩薩、阿羅漢、比丘僧中聽經以去。所居處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無量清凈佛甚大遠,不能得近附無量清凈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歡樂,意不開解。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解知經,明健勇猛,心當歡樂,次當復如上第一輩。

  下輩胎生除本擬奉修的行業與中輩不同外,其中途疑悔、臨終病緣及得佛慈悲加持的情形,與中輩胎生大同小異,茲以表格列示,俾令清晰。

輩位 生前行因 臨終情景 生彼國后狀況
中輩胎生
1、曾修持中輩往生之行業。
2、然后中悔,不信念佛往生之事。亦復對善惡因果產生懷疑。
3、續結其善愿為本,續得往生。 1、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自化作形象令其人親眼見到。
2、歡喜踴躍,心中悔過。接續念佛求生。

1、往生極樂世界,不能前至阿彌陀佛所。
2、道見自然七寶城,歡喜止住于中,蓮華化生,滯居五百歲。
3、不能見佛聞法見比丘僧。但見彌陀光明。
4、心中悔責,懺除疑根,往至阿彌陀佛所。
下輩胎生
1、曾修持下輩往生之行業。
2、中途疑悔,不信作善后世得福,不信往生凈土之事。
3、其人雖爾,續得往生。 1、病欲終時,阿彌陀佛令其人于臥睡夢中,見無量壽佛國土。

2、心中歡喜,則自悔過,接續念佛求生。 1、往生極樂世界,不能前至阿彌陀佛所。
2、道見二千里七寶城,止住城中蓮華化生,
3、不能見佛聞法見比丘僧,五百歲竟,乃得出至阿彌陀佛所。

 考量中輩與下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可獲得如下幾點啟示:
  1.三輩往生中,唯有中輩與下輩有疑城胎生,佐證上輩往生者的信心淳厚。中輩與下輩往生者悉有懷疑之根,智慧淺陋,以致胎生。其諸眾生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晝夜功夫,中途疑悔退轉,不信念佛往生凈土,乃至不信善惡因果報應。如是眾生,臨命終時,病苦纏繞,自業牽引當墮三惡道。于時,阿彌陀佛以大悲心,令彼于睡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安樂國土。彼人見已,歡喜踴躍,自信當得往生,便懺悔念佛求生,接續原來的念佛善根,蒙阿彌陀佛威神愿力,得生極樂世界。彼人疑心所現七寶城,于中住止五百年。阿彌陀佛又放光照觸彼人,令其了知滯礙疑城的罪本是疑根,彼人遂懺除疑根,得至阿彌陀佛之所。足證阿彌陀佛自始至終悲心不舍苦惱眾生,欲令往生凈土,直至圓成佛果而后已。同時,吾人亦應深知,吾輩慧淺福薄之末法眾生,大多屬于信疑參半,中途容易退轉之輩! 觀經 》上品中生者,往生時尚有些許疑心,阿彌陀佛故言“我來迎汝”以令行人安心?梢妼﹄y獲凈信之吾輩未法眾生來說,阿彌陀佛于臨命終時的加持垂救,實乃起死回生,恩德無極。
  2.阿彌陀佛悲愿不舍一個眾生,令其悉得往生凈土。此段經文昭示:吾人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晝夜功夫,阿彌陀佛便將令吾人往生之大事預先安排妥貼。無論凈業行人臨命終情形如何,阿彌陀佛決定有辦法令其往生。這是一樁多么驚心動魄而卻真實不虛的奇跡呀!昔慧健居士曾向印光大師稟白一樁奇異的免難軼聞。有一輛客車,司機不慎,車墜江中,乘客四十余人,均遭滅頂。翌日黎明,眾人前往營救時,有一婦人,年約三十左右,坐江岸道旁,如醉如癡。詢以何事,答言昨暮乘車至此。問以全車遇險,你何以無恙?那婦人曰:“不知!庇謫柕疆敃r車禍發生的情況,亦不了了。當慧健居士講述此事時,在座的人亦只是嘖嘖稱奇而已。各自回寮房后,印祖飭侍者持一紙條致慧健居士,上云:“此女人命不該死,故坐于汽車之外。及車墮下河正下時,揚其于岸,故衣未濕。蓋佛天鬼神,于坐車時已為救之之法于前矣。想必如是!庇∽孢@張字條,字數雖少,卻說示出一個奇妙的秘密。世間善人,尚且能蒙佛天鬼神預設之法,而得免勢不可脫的災難,更何況往生凈土了生脫死之大事。阿彌陀佛五劫的思惟,無央數劫的大行,更會將念佛行人安穩往生的方法預設周全?梢娡皇,全憑佛力。吾人于此稍有信解,便可當下獲得大安樂,萬修萬人去,斯語不虛。
  3.疑為罪本,懺除乃出。感生極樂世界邊地疑城者,亦于寶池蓮華化生,無有穢惡,各種受用稱心如意,然于五百歲(以此土計)不能見佛,不聞經法,不知菩薩法式。由所知障故,心不開解;由煩惱障故,意不歡樂。阿彌陀佛慈悲哀愍疑城胎生眾生,令其于蓮胎中見佛光明。由佛光消障開慧之力,行人深刻體認到囿于蓮胎不得自由的原由,疑惑是罪本,故而生起殷重之懺悔心,深自呵責自己或懷疑佛智或懷疑自性善根的迷執。由懺悔之力,胎生行人得出疑城,見佛聞法,久久熏習,始得心開意解,具諸神通,遍供諸佛,隨其功行斷惑程度,亦通三輩九品。
  出離疑城的時間,一般須經五百歲。然時間無定性,亦不可拘定,或長或短,能悔即出,不悔必滿五百歲。五百歲末方識罪懺悔,乃邊地往生者之多數。不待五百年懺悔得出,乃其中之上根者。

  二、釋尊與彌勒菩薩的對話

  《 佛說無量壽經 》中,面對虛空中顯現的西方極樂世界胎生的情景,釋尊與彌勒菩薩有一段精要的對話: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愿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愿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圣眾。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眾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總結胎生與化生兩類往生者之行因果報可見,導致胎生的主要原由是:以疑惑心修諸功德,智慧不足,不能信解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威神愿力,或對自性功德力不了不信。細分有二類,一是信自不信他,二是信他不信自。茲分述如下:

  1.信自不信他
  有一類行人執著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不信十萬億剎土外,有西方極樂世界,不信阿彌陀佛究竟圓滿的智慧。又凡夫眾生受五蘊的羈囿,廣大智慧不能現前,因而不能深信佛智。若了佛智,則知非凈非穢,凈穢歷然,無彼無此,愿生彼國。以不了故,半信半疑,依違不決,障礙化生。
  (1)不了佛的不可思議智
  佛智淵深,九法界眾生不可測度。凈宗十念必生,橫超三界,生彼土即圓證三不退,至心稱名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皆由阿彌陀佛不思議智所建立。有人懷疑,凡夫眾生曠劫以來,具造諸有漏業,云何不斷三界結惑,只以少時念阿彌陀佛,便得出離三界?此事想來必不可靠。殊不知,譬如千年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又譬如有人被毒箭所射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有一種藥,名曰滅除,若兩軍對陣時,以此藥涂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即愈。如來威神愿力,自性方便,自攝他攝,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懷疑阿彌陀佛無礙之妙法。以凡夫心識或通途教理揣度凈宗圓頓妙法者,大多難以透過此關。
  (2)不了佛的不可稱智
  佛智眾多,非言能盡。此智亦名妙觀察智,此智觀察不可稱境。離言絕慮,絕待圓融,智不可稱,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念佛往生為不可稱智所成。于此有疑,名不了不可稱智。
  (3)不了佛的大乘廣智
  佛智究竟通達一切,知之窮盡,名為廣智。此智亦名平等性智,不同小乘,以同體智慧之力,普載無邊有情眾生,皆令同至無上菩提,故名大乘廣智。有些行人不了佛的大乘廣智,懷疑佛不能真實普度一切眾生,復疑一切念佛眾生豈能皆得往生凈土?故于阿彌陀佛作有量想。阿彌陀佛大悲大智,于諸有緣眾生,無不運載而入涅槃,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令諸有情以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故能令念佛眾生皆生凈土,悉成佛果。念佛往生,為大乘廣智所感。于此有疑,名不了大乘廣智。
  (4)不了佛的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正是如來大圓鏡智。自性本體,無不圓照。此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無等;此智唯佛頓證,不同菩薩漸得前三智,故名無倫;此智超過不思議智,故名為最;逾越不可稱智,故名為上;寬于大乘廣智,故名為勝。所以得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此智有大智用,無量善巧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法義。念佛往生法門,乃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發。于此有疑,名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凈業行人對佛的四智有疑,便不能對凈土念佛法門生起正信。不能全身心靠倒,雖生彼國,乃感胎生,滯居邊地疑城。此因凈業行人之得益乃在于乘阿彌陀佛愿力,帶惑往生,如懷疑佛智佛力,則在乘愿往生、華開見佛上效果便降低,是故吾輩凈業行人于此得深加警覺。
  元曉法師云:“如其有人,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境,而能自謙,心眼未開,仰惟如來,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國,不在邊地。生著邊者,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應妄生疑惑也!(《 無量壽經宗要 》)意謂凈業行人若能信了如來諸智是為上根利智;若未能信得及,但虛心自謙,仰信佛的智慧真實不虛,顓蒙念佛,矢志凈土,亦得往生,不墮疑城。對佛智的仰信,乃能全身心靠倒阿彌陀佛,堅信自己的一切罪業,就阿彌陀佛慈悲愿力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是不會障礙往生彌陀報土的。反之,如果自傷惡業深重,疑慮重重,認為自己不夠往生的資格,如是自卑心態,或能障礙往生;僥幸得生,亦滯邊地。于此,建立凈宗正信正見,甚為必要。

  2.信他不信自
  這類凈業行人深信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極為仰慕西方凈土,然而對自性善根難以生信,常懷自卑感,對是心是佛、念佛成佛之理不敢承擔;蛟唬罕救苏仙罨蹨\,文化又不高,別的法門修不了,湊合著念念佛吧。這類凈業行人,智慧短淺,信愿不堅,雖也精進念佛,以愿生故,雖生彼國,但滯邊地疑城,于蓮華中不得出現。袁宏道居士云:“以不信自善根故,依他起信,即是疑城。信自善根者,即頓了自心,不從他得。以入悟方能脫疑。是故未悟而修,終隔疑胎。胎以裹蔽為義。未悟之人,諸障未徹,合得是報!(《 西方合論 》)證知有般若正智方能生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綜上所述,疑城胎生者由修善念佛力故,得以往生;由疑悔心夾雜故,滯留邊地疑城,不得見佛聞法。雖于五百歲蓮閉心暗,然畢竟超離三界輪回,雖不盡善盡美,倒也值得慶慰。念佛法門是阿彌陀佛無上圓滿究竟智慧所建立,能予眾生以橫超生死、圓成佛道之究竟大利。吾人應明信阿彌陀佛無上智慧,全身心皈依阿彌陀佛。疑信雖在一念之間,然所得禍福卻懸隔天淵! 無量壽經 》云:“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眱魳I行人亟須斷疑生信,乘阿彌陀佛大愿船,直入西方涅槃城。

第二節 臨終助念

  死亡,對一般人來說,是一恐懼而痛苦的事情;而對凈業行人來說,卻是法身慧命誕生的輝煌時刻,慶快生平,何戚之有?
  現代醫學基于對死亡不可避免與人性的關愛,已經發展出一特殊部門——臨終關懷(Hospice安寧照顧、善終服務)。臨終關懷需要眾多的醫療設備及其它硬件設施,但其精髓卻在對臨終者靈性的關懷和照顧,俾令臨終病人獲得死亡高品質,即尊嚴死與安詳死,讓臨終者在精神上、心理上無牽掛、無恐懼、無憂慮。在現今所有臨終關懷中,凈宗念佛法門應屬最殊勝的。信愿持名能令病患帶著美好的微笑離開人世,安樂地告別此業報身,獲得凈土蓮華化生的金剛法性身,文成印壞,妙德難思。
  吾人了知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就應當直面死亡。今生幸聞如來普度眾生之凈土法門,固當信愿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脫免生死輪回之劇苦,獲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勉病患念佛求生西方,并為其助念。其助念方法,依印祖開示,可分三步進行: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想。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系念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復受生于善惡道中。若當臨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往生西方之份。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若病患尚未到命終斷氣時,當分班念。每班限定幾人。一班出聲念,一班默持。若有小事,當于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如是循環,終而復始。若病人將斷氣,宜兩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后,又復分班念三至八小時。然后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際,一發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其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彼生悲戚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捏之痛,痛則生瞋心,多墮毒類。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又不可探彼熱氣后冷于何處,以免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于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于妄動哭泣。若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
  助念亦應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助念者必須認真負責,切不可敷衍了事。到病人家中去助念,應召集家屬說明臨終助念的重要性,要他們服從助念者的指導。
  第二,助念者對病人態度要誠懇,說話平和,使病人生歡喜心。為此,首先要贊美病人平日的善行;其次,用各種善巧方便,使病人心生安樂,生起求生西方的正信。助念者要把病人當作親人,效果更好。
  第三,助念者除對病人講開示外,其余一切話都不準談,更不許一切人在病房中聊天,以免病人分心,忘失正念。如家屬能助念最好,不然應離開病房,以免病人發生情念,妨礙正念。
  第四,念佛時,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也可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的音調高低、快慢,應先征求病人的意見。如果病人不會講話,念就不能太緊,也不可太慢,而要句句分明,字字清晰。
  第五,當病人出現“回光返照”時,仍應繼續助念,以免前功盡棄。如病人剛斷氣或已斷氣一些時候,助念者才到,這時助念者應先向病人高聲說:“某某某,你過去所有的善情惡事統統不要去回憶想念,家中子孫、財產統統應放下,要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幫助你念佛,你要專心聽!敝貜蛢杀。開示過后,隨即助念。開示法語,總以病人全身心皈投阿彌陀佛為主,盛贊佛的慈悲愿力,勸勉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即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若起別的念頭,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如是心行,自可速得往生之大利。
  蓮友如法助念,必能助成臨終者往生凈土。幫助一人往生凈土,便等于成就一眾生成佛,何慶如之?愿諸仁者各自勉旃。

結 語

  上面七編二十章的集述,昭示凈宗念佛法門的原始要終,其義理之深邃,方法之簡易,利益之宏深,全屬不可思議,乃釋尊一代時教歸根結頂之妙法,九界眾生出離苦海之慈航。吾輩幸聞凈宗念佛法門,當生稀有難遭之想。凈宗念佛法門乃劫外之音,在以經濟與科技為主干的現代社會,余響不絕,挑戰與機遇并存,懷疑與篤信兼具。雖然現代功利主義與科學懷疑精神對凈土法門構成嚴峻的挑戰,然現代人在高物質社會中對精神心性的內在需求與超越意向,又為凈宗念佛法門的傳播提供豐沃的社會心理土壤。隨著現代文明諸多弊端困境的日趨彰顯,凈宗真善美慧的文化精神作為對治良方,或有廣為弘揚的前景。阿彌陀佛以同體的悲智,每時每刻都在關顧著吾人的苦樂,悲心不舍任一眾生,不失時機地慰藉我等困苦焦灼的心靈,惠予各稱機宜的安樂。吾人透過佛言祖語,信解凈宗念佛法門之所以然,自當感戴佛恩,至誠歸命,信愿持名,矢志安養,親炙阿彌陀佛,作蓮池海會之嘉賓。

南無阿彌陀佛!
愿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后  記

  余好樂凈土法門,摸象十余年,雖信愿時有增益,而行力微微,慧目未開,于凈宗義理難臻堂奧,越學越有稚童觀海之感。
  本教程原是余在中國佛學院講授凈宗的講義。當時編撰秉依四原則,一者述而不作,二者博采眾長,三者條貫有序,四者時代特色。伊時,初生牛犢不畏虎,率爾成書,出版問世。教內外讀者雖或有鼓勵性贊評,然實愧余心。數月前,本書責編張越宏女士告知,本書銷售告罄,擬重印。為令本書少一些遺憾,便著手進行修訂。
  本擬對教程從結構到內容作較大的修訂,然業風所系,接手東林寺管理工作,又適逢建造48米阿彌陀佛大銅像,每日頗形忙碌,于是只得因循原書框架,對某些知識性、考據性篇章予以刪節與調整,加大了凈宗圣言量與中國凈宗祖師思想內容,側重于凈宗獨具的宗教情懷與理念行持,冀能為凈宗學人提供理論與修行上的建言,并為教內外人士系統了解凈土宗提供便利。然因學識谫陋,本書掛一漏萬,甚或在所難免的舛訛之處,尚祈十方大德慈悲匡正。
  在本教程修訂印行之際,謹向上傳下印恩師致以深切的敬意。本書的初版,便得到恩師的關顧并賜序,師恩難報,唯有竭盡愚誠,以凈土一法,自行化他而已。又中國佛學院王新老教授,對本書的初版審稿并賜序,修訂本版又蒙賜序,其如長者之謹厚與慈心,令余感戴難忘。佛法燈燈續焰,端賴前輩栽培引導后進。余亦愿效法佛界老前輩之婆心,為后一代佛教新人的成長,作好鋪路石。于此并對參與本書打印校對的諸位法師與居士表示衷心的謝忱。伏冀一切與本書結緣者,深植凈因,同往蓮邦。
  
丙戌夏安居東林沙門大安和南謹識

主要參考經論書目
01、《 佛說無量壽經 》
02、《 佛說阿彌陀經 》
03、《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
04、《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
05、《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
06、《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
07、《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08、《 后出阿彌陀佛偈經 》
09、《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
10、《 般舟三昧經 》
11、《 大方廣佛華嚴經 》
12、《 首楞嚴經 》
13、《 妙法蓮華經 》
14、《 悲華經 》
15、《 維摩詰經 》
16、《 觀佛三昧經 》
17、《 金剛經 》
18、《 往生論注 》
19、《 十住毗婆沙論 》
20、《 大乘起信論 》
21、《 大智度論 》
22、《 瑜伽師地論 》
23、《 無量壽經義疏 》(凈影疏)
24、《 無量壽經起信論 》
25、《 彌陀疏鈔 》
26、《 彌陀要解 》
27、《 彌陀圓中鈔 》
28、《 龍舒凈土文 》
29、《 觀經四帖疏 》
30、《 安樂集 》
31、《 阿彌陀經通贊疏 》
32、《 華嚴疏鈔 》
33、《 蕅益大師凈土集 》
34、《 觀經妙宗鈔 》
35、《 一行居集 》
36、《 凈土警語 》
37、《 省庵法師遺書 》
38、《 西方確指 》
39、《 安士全書 》
40、《 印光法師文鈔 》正、續編、三編
41、《 慧遠大師文鈔 》
42、《 夢東禪師遺集 》
43、《 凈土十要 》
44、《 無量壽經宗要 》
45、《 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 》
46、《 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 》
47、《 華嚴念佛三昧論 》
48、《 凈土圣賢錄 》
49、《 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別行疏鈔 》
50、《 中國凈土教理史 》
51、《 凈土典籍研究 》
52、《 法華經與核物理學 》(日)松下真一 天華出版公司
53、《 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 》(美)F·卡普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4、《 物理學家的自然觀 》(德)海森伯 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55、《 往生論注講義 》釋性梵著述 世樺出版社印行
56、《 虛云和尚年譜 》岑學呂撰
57、《 四分比丘尼戒本注解 》佛瑩法師編 南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