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三”凈宗根本經典 五經一論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大安法師著述。隨著佛教的傳入,凈宗經論亦隨之次第迻譯、專談凈土及帶說凈土的經論,有數百種之多。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凈土經論中,慧眼擇取五經一論作為凈土宗根本經典,茲錄如次:
一、《 佛說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鎧譯)
二、《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畺良耶舍譯)
四、《 華嚴經·普賢行愿品 》(唐般若奉詔譯)
五、《 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般剌密諦譯)
六、《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愿生偈 》(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 留支譯)
五經一論的揀選厘定,遂令凈宗的修學與弘傳有了明確的依據。大凡凈土緣起、因果、事理等精義,五經一論等攝無遺! 
第七章 凈宗根本經典的選取
  念佛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釋尊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故其根本經典的選取,關涉佛法隆替至深且巨。祖師大德于此亦謹慎著力,最終完成中國凈宗根本經典選取之一大事因緣!
第一節 根本經典選取的過程
  凈宗根本經典的選取,并非一蹴而就,經歷一千余年的料簡,降至晚近印光大師手中才最后定局,足證歷代祖師大德的謹慎重法的態度。
  東漢末年,自安世高與支婁迦讖二大師開創譯經事業始,凈土經典次第迻譯。隋唐以前,《 無量壽經 》、《 阿彌陀經 》、《 觀無量壽佛經 》等廣為流布,讀誦講說者,亦日漸增多。凈土三經常合刻流傳之,認為此三部經典,如鼎三足相輔相成,讀誦《 阿彌陀經 》可入信門,讀誦《 無量壽經 》可入愿門,讀誦《 觀經 》可成就三昧門。三經整合而修,凈土資糧可完備。
  晚清魏承貫居士,益以《 華嚴·普賢行愿品 》,合刊為《 凈土四經 》,付梓流通。其敘言述云:“《 普賢菩薩行愿品 》,乃《 華嚴 》一經之歸宿,非凈土一門之經也。普賢告善財五十三參,遍游佛國,得無量法門,皆證道之實,而末后獨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者,蓋以經中十大愿末,皆結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則是并法界微塵數佛、微塵數眾生而念之也。人以為念盡法界微塵之生佛,卒歸于彌陀,而不知自性彌陀之一心,本周乎法界。云棲所謂傾華藏海水,入西方一蓮華中,曾不滿蓮之一蕊也。盡法界為一念,故為念中之王。修凈土而不讀《 行愿品 》,則其教偏而不圓,故以殿四經之末,為凈土之歸宿!北砻饔肱R性海,先歸凈土玄門。凈土一門,一代時教之總持,法界眾生之歸地。魏承貫居士有見于此,亦屬慧眼獨具,難能可貴。
  印祖對魏承貫居士《 凈土四經 》的列示,亦加以允肯。印祖曾云:“此一卷經(《 普賢行愿品 》——注),為《 華嚴 》一經之歸宿。華藏世界海,凈土無量無邊,而必以求生西方為圓滿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原自肇起《 華嚴 》!庇衷疲骸皟敉练ㄩT得《 華嚴 》一經,遂得如大海之橫吞萬川,如太虛之總攝萬象耳!惫蕦ⅰ 行愿品 》列為凈宗根本經典,抉擇允當。
  將《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納入凈土根本經典,乃印祖之首倡。印祖一生弘揚凈宗,對這段經文尤加推敬;蛞笄陂_示奧義,或書寫經文,或贊頌勢至圣德。自行化他,敬受奉行,開示問法居士云:“《 大勢至菩薩章 》,乃凈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凈土四經參而為五!庇∽嬖凇 凈土五經重刊序 》贊云:“而《 欏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這樣,印祖于1934年最后確定凈宗五經為根本經典的格局,以圓成凈土法門之一大緣起。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愿生偈 》,世親菩薩造,簡稱《 往生論 》,乃古印度諸多論書中專說凈土教的唯一經典。譯成流布我國以來,一直受到歷代祖師大德的推重,與凈宗五經并列而成凈宗之要典。
  凈宗根本經典——五經一論的格局,經印祖楷定后,得到中外凈業學人的認同。時當末法,有欲當生了生死出輪回者,悉應熟讀詳研五經一論,自行化他,庶不負歷代祖師精選擇取之婆心。

  
第二節 五經一論的基本內容與宗趣

  五經一論大致圍繞凈土緣起、事理因果而展開,因釋尊說法的時間與聽法弟子的根機不同,故五經內容詳略互異,側重面有所不同。茲分別介紹如次。

  一、《 佛說無量壽經 》

《 無量壽經 》現存五種原譯本,雖有詳略開合的差異,然內容大體相同。

  1.本經的緣起
  本經乃釋尊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中宣說。爾時參與法會的有一萬二千大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與會的大比丘悉是教團的中堅人物。又有普賢、文殊、彌勒、賢護等無量無邊菩薩,皆來集會。釋迦佛見到弟子們根機成熟,能夠荷擔出世大法,便放光現瑞,悅豫清凈。尊者阿難見到佛現出從未曾見的希有瑞相,便從座起,長跪合掌,恭敬稟問:“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愿為宣說!笔雷饘Π㈦y的啟問,非常贊嘆:“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于世,興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卑㈦y啟問功德之所以如此之大,正是將凈宗念佛大法問出來了,未來的含靈眾生,皆因念佛法門而得度越生死苦海。本經的序分,通過世尊與當機者阿難的一段對白,構成本經的緣起。

  2.本經內容
  本經內容詳贍,義理深邃,境界宏闊,自古以來,咸稱凈宗第一經。茲將本經主要內容略標為四:
  (1)因地發愿,圓成凈土
  釋尊追溯阿彌陀佛因地發愿與大愿圓滿的經過。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五十三尊古佛應化之后,世自在王如來住世教化眾生。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棄國捐王,出家修道,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行愿超卓。取愿作佛,并令一切眾生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所攝凈土超勝無數諸佛國。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薩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凈,廣大圓滿之相狀。思維五劫,稱性發起四十八大愿。后經無數劫的積功累德,圓滿大愿,成立西方極樂世界,自致成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發心出家,啟結大愿積功累德的,故與吾輩娑婆眾生深有法緣。
  (2)西方勝境,最勝道場
  本經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凈莊嚴,事事無礙之相,諸如寶地平直、河流妙聲、樓觀講堂、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華光出佛,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愿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現,意在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個殊勝的道場,在此凈土進德修業,圓斷煩惑,圓證菩提。故而西方凈土的往生者,舉手抬足,聞聲嗅香,視色觸影,無一不在修證破無明顯般若的無上佛道,故而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西方凈土諸往生者,諸根寂靜,慧照明了,不聞惡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證果。西方極樂世界誠為法界最勝安隱處,阿彌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恩德,無量無邊。
  (3)三輩因行果報,總示凈業綱宗
  本經詳示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種種勝境,令人油生欣慕求生之心,于是,釋尊便開示往生凈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邊地疑城因果相狀。十方眾生隨順佛語,隨其發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淺深,致令有三輩往生的不同。諸如往生時的景況有殊,或真佛來接引,或化佛來接引,往生后的功德證入亦有差異。另有一類往生邊地疑城者。十方眾生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后悔退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于夢中令其見到。此人感悟,復續持名愿求往生,阿彌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邊地疑城。最多不過五百年,亦得見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中,因行雖有優劣,然均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根本前提。這兩句話,總示凈業修持之綱宗。
  (4)娑婆濁惡,令知厭離
  與西方凈土嚴凈樂善相對襯,本經痛示娑婆濁世的惡苦,歷敘眾生造三毒五惡之業,招輾轉五痛五燒之報。五惡是殺盜淫妄酒,于現世造此五惡,遭法律懲治之厄難名為五痛,于未來世墮三途之苦報名五燒。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后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瘖啞,愚癡弊惡。至有尫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指陳眾生致苦得樂之原由,欲令眾生深明因果,止惡行善,并從深層次認知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令知厭離,矢志求生西方凈土!昂尾粭壉娛,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愿度世?傻脴O長生,如何不求道!(《 佛說無量壽經 》),釋尊殷勤誨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經還記載:參與法會的四眾弟子,在兩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普令見者獲益,聞者生信。釋尊懸記,末法最后時期,佛經將漸次滅盡。釋尊哀愍末法眾生的劇苦,慈悲加持,令此經最后住世一百年,對刀兵劫的劇苦眾生作最后的濟度,彌顯本經之殊勝。

  3.本經的宗趣
  宗是綱宗要旨,即依據經之體性所立的修行要徑。趣是歸趣,即綱宗行門結穴歸根之所。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深信切愿即無上菩提心,執持名號即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故本經之宗的核心內涵即是信愿行,常謂凈土三資糧。
  本經以“圓生四土,徑登不退”為趣。十方眾生信愿持名,蒙阿彌陀佛愿力攝受,帶業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土,一經往生,便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土,亦是圓生上三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證位不退,即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
  以上從三方面概括介紹《 無量壽經 》的基本內容與宗趣,后文還有詳述,茲不贅。

  二、《 佛說阿彌陀經 》

  本經是一部最為普及的大乘經典。天下叢林寺院,晚課必念此經。宗門教下四眾弟子,無一不歸心凈土。是知念佛法門實乃濟度九界眾生之神寶,圓頓上乘之妙法。本經言簡意賅,無問自說,什公迻譯,古今流通。

  1.本經內容
  釋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參與法會的有長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彌勒等大菩薩以及天龍八部等。釋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示: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接著略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妙果以啟信,諸如欄網行樹、池閣蓮華、天樂雨華、化禽風樹、飯食經行、壽命無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愿,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吧颇凶,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為證明念佛往生的真實不虛,六方世界恒河沙數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人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如教信愿持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經所示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歡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緣。

  2.本經宗趣
  《 阿彌陀經 》的宗趣,亦有著深廣多層面的界說,于中可分為總宗趣與別宗趣兩個層面?傋谌な牵阂砸勒鍍魹樽,以信愿往生為趣。釋迦本師無問自說本經,首先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清凈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悉由阿彌陀佛愿心德業成就,亦是吾人本具的性德。
  釋迦本師以大慈悲宣演極樂凈土依正莊嚴,意在激揚生死凡夫冥頑之心,俾令生起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吾輩生死凡夫迷昧本心,無明妄動,舍父逃逸,客走他鄉,竛竮六道,甘心忍受,曾無一念省覺出離之心。哀哉眾生!猶如井底之蛙,不知道天空之遼闊,大海之浩淼。吾人受業力幻身的拘礙,只能認知目前同分共業所感的根身器界,對地外文明,乃至法界無量佛剎的存在狀況,夢都無由夢到。是故吾人對所處的生存苦樂真相,無法洞悉,嬉戲于三界朽宅,不知危在眉睫。諸佛如來等視眾生,猶如一子,驚入火宅之門,拯救群萌速離輪回險難至無憂惱處,是知一大事因緣即是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
面對沉迷顛倒的眾生,釋尊由悲智開出以苦折伏與以樂攝受二種度門,描述西方凈土至極真善美慧樂的狀況,顯現出一種全新而理想的參照坐標。狹劣眾生聽聞之,眼界心量豁然洞開。啊!竟能有這么一個美妙的世界:大同世界的雍穆,桃花源的清逸,洞天福地的奇境,遠不及極樂世界的百千萬億分之一。真是曠劫未聞,驚心動魄。吾人聽聞之后,自然會透過西方凈土這面棱鏡,反觀吾人所處的娑婆世界,哦,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恒久混跡泥途,今日方始嫌惡污穢;乍聞極樂世界清凈妙嚴,深心仰慕愿往。釋尊度化眾生極具善巧方便,不可思議。眾生耽戀娑婆,佛則極言娑婆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用以折伏其飛蛾赴火式的妄欲,沖激其深重頑迷,令起厭離穢土之心;眾生全然不知凈土,佛則極言凈土勝妙之樂以攝受其趨樂避苦之心。于是,吾人在佛光庇護中,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思維與價值參照系。以凈土之極樂,回觀娑婆之劇苦,厭離自然深切,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炎燒,遙觀安養之清涼,欣樂法爾誠摯,如歸故鄉,如奔寶所。厭欣心生,其信愿持名,歸投彌陀愿海,如決江河,沛然莫御。釋尊方便度生,恩德何極。
  由是,本經的宗旨與歸趣兼備交資而成就往生凈業。以極樂世界依正清凈來資啟信愿,以信愿持名得遂往生,以資親證西方凈土依正莊嚴。綱宗與歸趣相即互資,亦皆不出自心。
  蓮祖將本經總宗趣概述為依正清凈(宗),信愿往生(趣),并進而具體輾轉推尋本經更為深廣的宗旨歸趣;坌拿钸\,于中衍生出五對別宗趣。何者為五:(1)教義一對;(2)事理一對;(3)境行一對;(4)行寂一對;(5)寂用一對。此五對宗趣范疇,內具深切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對領會《 阿彌陀經 》深層次、多方位的意趣啟迪甚大。茲分述如下:
(1)教義一對
  本經以言教為宗,俾令通達義理為趣! 阿彌陀經 》崇尚此念佛往生之言教,其目的正是開發曉諭凈土寶藏,欲令眾生領會由彌陀愿心流現的安泰凈境,信之愿之,得生彼國。凈業行人隨文解義,消歸自性,生信啟愿,蒙彌陀光明照攝,得獲橫超生死之大利,不是僅僅流連觀賞語言文字而已。
(2)事理一對
  以指方立相為宗,藉托事相顯示理體為趣。言崇尚此極樂依正清凈莊嚴信愿持名往生凈土等事相,其意云何?正是為了通過事相詮顯事中所具之至理,不僅僅是描摹事相,滯留行跡而已。
(3)境行一對
  以名號真境為宗,令起執持之觀行為趣。名號真境即是所觀之理,名號即是法界,即是當人自心。自心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能觀之智即是當人稱念之心,靈靈不昧。言崇尚此名號真境,其意云何?令知離我心性別無名號凈土,離此名號凈土別無心性。彌陀自性,凈土唯心。正欲即此名號以為真境而起觀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其歸趣,不徒為僅僅曉達此理而已。
(4)行寂一對
  以行持為宗,令契證空寂體性為趣。言崇尚此專稱佛名的行持,其意云何?良由心體雖本自空寂,然多劫無明染習厚重,隨逐五欲六塵,起惑造業,輪轉不休。若不精修念佛一行,以彌陀名號之摩尼寶珠,澄濁還清,轉迷為覺,縱令勉強抑制妄心,終非定慧等持。今執持名號,以幻修幻,以楔出楔,至于一心,則回歸空寂之性體,不僅僅是滯留在有為造作層次,虛妄分別執著而已。
(5)寂用一對
  以空寂為宗,令發妙用為趣。言崇尚此空寂,其意云何?良由眾生無始劫來,妄想執著,纏縛不休,如油入面,解脫無期。今仰仗萬德洪名,顯發自性,洗濯塵垢,顯明清白。信愿持名,感通彌陀愿力加持,往生極樂世界,得無生法忍已,以大慈悲,觀察十方一切苦惱眾生,因順機緣,示現種種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種種善巧方便,導引眾生信愿求生凈土,離生死苦,得究竟樂。大作夢中佛事,度脫幻化眾生,妙用恒沙,不徒為耽著空寂之體,不起利生之二乘有余涅槃而已。
  本經總宗趣與五對別宗趣,極論本經內具的邃理宏功,俾令眾生發起真信切愿,成辦往生大事。有人懷疑《 阿彌陀經 》文義粗淺,教義一對宗趣足以破之;愚者多執事而迷理,事理一對宗趣足以破之;狂者多執理而廢事,境行一對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懷疑念佛有為住相,行寂一對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懷疑念佛往生缺大悲心是小乘自了漢,寂用一對宗趣足以破之。一總五別的宗趣界說,亦只是應病發藥。若總說《 阿彌陀經 》深廣宗趣,窮劫難盡。此一總五別的宗趣同樣可視為《 無量壽經 》的宗趣,二經同部故。

  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

  本經境相勝妙,義理淵深,理事圓融! 觀經 》為利根與鈍機二類眾生,平分勝劣兩門。利根者修前十二觀,咸三輩往生。鈍機者唯修十三觀(雜想觀)亦分三輩九品。指雜垢心即是阿彌陀佛不思議身土。又特開散善三福九品,指歸稱念佛名,懺悔往生,用作普度一切眾生之慈航。茲簡介如次。

  1.本經的緣起
  本經的緣起頗有戲劇性。王舍城阿阇世太子,聽從惡友提婆達多的離間唆使,囚禁父親頻婆娑羅王,斷絕飲食。國太夫人韋提希深恐夫王餓死,乃用小麥粉和酥蜜,涂滿身上,于寶冠瓔珞中盛滿蒲萄漿,秘密帶給夫王食用。阿阇世太子知情后,心生惡怒,執劍欲殺其母。時有月光、耆婆二大臣犯顏直諫:“慎莫害母!”阿阇世太子驚恐之余,未敢殺母,但將母親幽禁在深宮。
  韋提希夫人悲慟欲絕,從幽禁處遙拜釋尊,哀請釋尊遣目連與阿難前來救助。釋尊在靈鷲山即時了知韋提希心之所念,便親自帶著大目犍連與阿難從空而來,現身在韋提希前。韋提希號泣稟佛:厭惡這個穢濁的世界,愿往生到沒有憂惱的佛國。爾時,釋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光明又旋住佛頂,化為金色的光臺(猶如屏幕)。十方無量諸佛國土皆在光臺中顯現。韋提希在佛力加持下,一一明見,從無量的佛剎中,選取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作為歸境,并懇請釋尊開示往生彼土的方法,由是釋尊便敷演出這部經典。王宮說法終了,釋尊便返回靈鷲山,尊者阿難又將此王宮佛所說法向靈鷲山的諸比丘、菩薩眾復講一遍。如是本經便有王宮會與耆阇會前后兩次的說法,可稱一經二會。

  2.本經內容
  本經的主要內容是定散二善、凈業三福與十六妙觀。
  凈業三福是凈業修持的基礎,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修持凈業的正因。三福的內容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屬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屬二乘福(戒善);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屬大乘福(行善)。此三福具有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觀門的次第是:(1)日觀(落日狀如懸鼓,破妄心暗宅,知業障淺深處,修日觀送想西方);(2)水觀(次第觀水、冰、琉璃,顯自性湛然);(3)地觀(觀凈土地下與地面莊嚴);
(4)樹觀(觀七寶林樹);(5)寶池觀(觀七寶池八功德水);(6)寶樓觀(觀地面與虛空的寶樓宮閣);(7)華座觀(觀阿彌陀佛的蓮華寶座);(8)像觀(觀西方三圣坐像);(9)真身觀(觀阿彌陀佛的報身);(10)觀音觀(觀觀世音菩薩色相);(11)勢至觀(觀大勢至菩薩色相);(12)普觀(觀自己生于極樂世界蓮華中);(13)雜想觀(觀阿彌陀佛丈六八尺的應化身);(14)上輩觀(大乘凡夫上輩三品往生觀);(15)中輩觀(小乘凡夫中輩三品往生觀);(16)下輩觀(五逆十惡凡夫下輩三品往生觀)。
  其中第八像觀,約心觀佛,開示念佛觀佛的最高理則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諦觀彼佛!睒O顯阿彌陀佛與吾輩眾生同體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內在關聯。妙因妙果,功德難思。
  《 觀經 》闡述圓頓究竟之理事,圓發三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顯阿彌陀佛之悲智神力。經云:“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十六觀中,分為定善十三觀與散善三觀。定善十三觀(從日觀到雜想觀)是釋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又稱“隨他意”之說)。散善三觀(即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是釋尊為未來世一切罪濁凡夫而開設(又稱“隨自意”之說)。從修持方法來看,前十二觀為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三觀為中根人開示觀像念佛,后三觀為下根業重惡人開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境相現前之時,善友教他稱念佛名,即得往生。臨終十念往生,體現出阿彌陀佛救拔眾生的徹底悲心與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沒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的唯一慈航。

  3.本經宗趣
  本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經二宗,其他大乘經典大多一經一宗。諸如《 維摩詰經 》以不思議解脫為宗,《 大品般若經 》以定慧為宗。觀佛三昧主要指稱前十三觀,念佛三昧主要指稱后三觀散善九品往生。一經二宗實則最后歸結一宗。誠如善導大師所示:“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本經以一心回愿往生凈土為趣。定善十三觀為應韋提希夫人所請而說,妙觀成就即得往生。凈業三福與散善三觀乃釋尊為末法眾生慈悲宣說,最稱佛的度世本懷。展示持名念佛,既至簡易穩妥,又至圓至頓。并以此付囑阿難,為未來世凡夫眾生而流通。

  四、《 華嚴經·普賢行愿品 》

  《 普賢行愿品 》是八十卷《 華嚴經 》的別行經,置于末后,總成八十一卷《 華嚴經 》。此卷經全名為《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入者證入,解脫境界即佛境界。普賢行為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為所入。西域相傳云:普賢行愿贊(偈贊)為略《 華嚴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 》為廣普賢行愿贊。賢首大師贊譽本卷經“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茲將本經內容與宗趣介紹如次。

  1.本經內容
  本經主要內容,略標有三:
  (1)欲入如來性海,應修十大行愿
  《 華嚴經 》展示毗盧遮那如來無限深廣的性德境界! 入法界品 》三十九卷中,普賢菩薩廣贊佛德,末后結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狈鸬木辰绻Φ聸_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本卷經中,普賢菩薩首先告訴大眾,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愿。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種行愿,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勝功效(每愿內涵,容待后面凈業助行章詳述)。十大行愿為因行,如來境界為果覺,修因證果,同構對應。
  (2)讀誦本經,利益殊勝
  若人以深信心,于此經文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當獲殊勝法益。一者世間利益:速滅五無間業,消除現世身心病苦與無數劫一切惡業,遠離魔障,得佛菩薩稱贊,諸多人天禮敬供養,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間法益:臨命終時,世間一切悉皆舍離,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分身十方化導眾生,直至究竟成佛。讀誦本經的力用如此殊勝,一則是《 華嚴 》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則緣于普賢菩薩大悲愿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凈土
  普賢十大行愿行門廣大,功德無量,得三世諸佛的稱嘆。普賢菩薩為華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修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自誓:“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辈粌H自己愿生凈土,并且以十大行愿無邊勝;叵蚍ń绫娚,“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逼召t菩薩以十大愿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極樂世界的舉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一法,乃《 華嚴 》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勝異方便。
  以上從三方面略示本經主要內容。十大愿王的具體內容將在后文詳作討論,茲僅粗陳概況。

  2.本經宗趣
  本經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愿為宗。法界緣起即所入,普賢行愿為能入。
  本經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疾速成佛為趣。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 華嚴 》一經歸宗結頂之法。普賢菩薩以修持十大愿王的功德,不求生華藏世界,而期生西方極樂世界,義味深遠,略標有五:一者阿彌陀佛悲愿深重,偏重接引娑婆眾生故;二者欲使眾生系心一境,方便接引故;三者極樂世界去此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而華藏世界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極樂不離華藏故;四者盧舍那佛即是阿彌陀佛故;五者菩薩大心人雖妙悟本明,頓同諸圣,然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出現,普利眾生,所以暫依凈土,親近彌陀海眾,直至成佛。故偈云:“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薄 華嚴 》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最后歸宗于求生凈土。是知凈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

五、《 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是《 首楞嚴經 》中二十五圓通中一章,僅二百四十四個字,卻將凈宗修持心要和盤托出! 首楞嚴經 》中二十五圓通章中,有兩個圓通法門被特選,一是觀音的耳根圓通,二是勢至的根大圓通。這二大圓通特別地排在最后,未按常規次序排列。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圓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抽出放在最后;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圓通中,勢至的根大(見)圓通抽出放在倒數第二。這二大圓通特別地選出放在最后,表明觀音耳根圓通契合娑婆眾生的根機(此方真教體,清靜在音聞),而勢至念佛圓通則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究竟了生脫死之勝異方便,彌契十方眾生的根機。所以楞嚴選佛場上,觀音耳根圓通被明選,勢至根大圓通被暗選。二者互為表里顯密,相得益彰。印祖將本品經文列為凈宗根本經典,實屬手眼不凡。

  1.本經內容
  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三昧的祖師,堪稱法界凈宗初祖。大勢至菩薩為十方世界念佛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即因地專修念佛法門,成就圓通,果上大悲普濟凈業行人,今于娑婆世界,專攝念佛人,歸于凈土。本經義理甚深,略標有三:
  (1)心佛眾生同體,親友母子相憶
  恒河沙劫前,大勢至菩薩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經文用兩種比喻表明佛與眾生的連體關系。其一,親友喻:一方專心憶念此親友,一人旁騖忘其親友,比喻佛念眾生而眾生不念佛。佛以大悲愿力,常念眾生,游化娑婆,乃令眾生若逢或見。眾生不念佛,佛雖現在眾生前,亦視而不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自可相見相親,不相舍離,比喻眾生念佛,如同佛念眾生,久憶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見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后,均能常隨佛學,如影之隨形,不違不離。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來見到眾生受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見子受苦,憶念之心,無有疲厭。而六道眾生不念佛,佛念眾生,單憶無用。子若憶母,如母憶時,自可心心相契,比喻眾生若能憶念如來,猶如如來憐念眾生一樣,則感應相交,互攝互融,生生世世不相違遠。
  上面二喻所示的義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從理體上說,母子一源,生佛同體。一念無始無明妄動,專忘與逃逝導致同體一源的裂變與異化。因病投藥,超日月光佛傳授的念佛法門,仍從病根上下手,旋回眾生顛倒的憶念,轉到隨順法性的憶念。不走世間憶念五欲六塵的路子,而以至誠的出世本懷憶佛念佛,達到就路還家,母子會合的目的,親證生佛一體的自性。
  (2)念佛綱宗: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大勢至菩薩契證圓通的奧訣。大勢至菩薩直接從根修證,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別選擇。外不擇眼耳鼻舌等六根之相,內不擇見聞覺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專注佛號,不令六根攀緣六塵。識一精既攝,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攝住歸一,心地漸臻清凈。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
  (3)香光莊嚴,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懇切心態憶佛念佛,根機利者,用功精純,現生得念佛三昧,定中見佛;根機鈍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愿持名之力,于臨命終時,得見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帶業往生西方凈土,華開見佛,契證自性如來。
  念佛法門以佛之果覺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彌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稱念佛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以阿彌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如同世間衣服,實無有香氣,若蒙栴檀香久久熏染,則不期然染上香氣。又如一塊普通鐵,放置在大磁場中,久久漸成磁鐵。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彌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莊嚴自心,轉垢為凈,鍛凡成圣,誠為不可思議之力用。

  2.本經宗趣
  本經以憶佛念佛為宗,以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為趣。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發起我等憶佛念佛之行。吾人在佛光照攝中,至誠懇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用功精勤,契入念佛三昧,即可現生見佛;如或不能,亦可帶業往生彼土,華開見佛。無論是現前還是當來,必定能見到阿彌陀佛。
  經文向吾人傳達出這樣的消息,一專為憶,一專為忘,阿彌陀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以證阿彌陀佛十劫以來,倚門望子,垂手深淵,救拔我等之恩德,昊天罔及。吾輩浪子,在身心憔悴時,忽聞故鄉慈母的書信,當撩衣便行,憶佛念佛,回歸故鄉。

  六、《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愿生偈 》

  本論簡稱《 往生論 》,或稱《 凈土論 》,天親菩薩依據以《 無量壽經 》為主的眾多凈宗經典義理為宗要,加以歸納攝要說明,屬于宗經論。本論由兩部分組成:一、總說分,即五言偈頌是;二、解義分,即后面長行文是。

  1.本論內容
  本論文約義豐,備陳凈業修行方法,果德相狀,以及西方凈土種種莊嚴功德,理事圓融,凈土與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補益。茲概述主要內容如次。
  (1)五念行門與五功德門
  天親菩薩首先發愿往生安樂國:“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愿生安樂國。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愿偈總持,與佛教相應!崩^而闡述往生西方凈土,應修五念門(五因):一者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陀佛,愿生彼國),二者贊嘆門(口業贊嘆阿彌陀佛名號光明智相),三者作愿門(心常作愿,畢竟往生彼國),四者觀察門(智慧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五者回向門(將自己功德回向眾生,同生極樂國,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門中,前四種屬于入門(進入西方凈土之門),第五回向門屬于出門(由極樂國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眾生)。
  此五念門漸次修行,能令凈業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門(五果)。何者為五功德門?一者近門(初到凈土,親近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近于無上正等正覺),二者大會眾門(既生凈土,即是阿彌陀佛法眷,與諸上善人把手同行),三者宅門(登極樂華麗之堂,安心于法界真如),四者屋門(登堂入室,得清凈處,受用種種法樂),五者園林游戲門(不違本愿,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濟度眾生)。以上五功德門中,前四種成就入門功德(自利),第五門成就出門功德(利他),先入而后出,由自度而度人,法爾如是。
  五念門(與之相關的五功德門)是凈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圣心,吾人宜應頂戴遵奉。
  (2)二十九種莊嚴功德入一法句
  本論在闡述第四觀察門時,依據《 無量壽經 》等凈土經典,詳陳所應觀察的西方凈土依正莊嚴。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凡十七種),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凡八種),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凡四種)(詳見第五編)。此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即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大愿的愿心莊嚴成就。是故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凈土不思議功德即是體會阿彌陀佛不思議的果地功德,亦是觀照自性功德。
  天親菩薩從緣起性空,廣略相入的圓教理念申言:以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為代表的西方凈土無盡莊嚴功德(廣),略說可以入于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凈一心;清凈一心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是實相真如。真實智慧是凈心之相用(生滅門——無量光),無為法身是凈心之理體(真如門——無量壽)。一心二門,生滅門是廣,真如門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異。所謂廣者,即方便法身,隨緣起用,能生萬法;所謂略者,即法性法身,清凈本然,一味空寂。此廣略相入,即是緣起而性空,性空故緣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門,緣起性空,便證得無為法身,具有真實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進而論之,阿彌陀佛名號即是一心二門,無量壽即無為法身,無量光即真實智慧,故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即是執持一清凈句,萬德洪名含攝一切清凈功德與莊嚴。阿彌陀佛名號乃實相身,含攝著法界深廣的奧藏密髓,與九法界眾生的一念心性同構對應。名號性具阿彌陀佛全體的自證功德。由阿彌陀佛一切為度眾生的悲愿故,阿彌陀佛全體果德當下便成為饒益九界眾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時,當下即成就佛身凈土,心作心是,直截了當,至極圓頓。吾人應于斯深加體會。
  (3)違菩提門與順菩提門
  本論提示修行五念法門的綱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缺一不可。凈業行人修行五念門,悲智具足,作愿攝取一切眾生,同生西方凈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遠離與悲、智、愿三種大乘菩提心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
  何為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何為順菩提門?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一者無染清凈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凈處,若為身求樂,即違菩提。二者安清凈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是安隱一切眾生清凈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三者樂清凈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欲得畢竟常樂,唯有往生西方凈土。若不發愿與諸眾生同生安樂國,便是違背大乘菩提門。
  (4)緣佛愿力,速證菩提
  凈土法門是橫超的捷徑法門。凡是往生彼安樂土,及彼土菩薩人天披弘誓鎧,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諸大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愿力得以成就。令十方眾生速往凈土,令凈土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彌陀佛因地大愿之綱宗。諸如十念皆生我國愿,表明十方眾生,信愿持名,緣佛愿力,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回之事。由不再輪轉三界之緣故,所以能得速疾成道。正定必至涅槃愿,詮顯生到安養佛國,得彌陀愿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聚,直趨大乘佛果,中間無有退轉、滯抑,以及取證偏真涅槃之陷阱,所以得速。菩薩一生補處愿,表證凈土人天中,即下凡帶業往生者,一生彼國,緣佛愿力,圓證三不退,于念不退中,即能超盡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一生必補佛職,非凡非圣,即凡即圣,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
  由上三愿例證可知:凈宗圓超速證的勝妙,全賴阿彌陀佛愿力為增上緣,這與通途自力法門有著本質的不同。通途法門的自力相是:如人畏懼惡道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能修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自力,又稱豎出法門。凈宗法門的他力相乃是:如劣夫跨驢不上,然搭上轉輪圣王的輪寶而行,便乘虛空,游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又名橫超法門。吾輩眾生,由俱生我執我慢故,每常高推自力,輕慢他力。須知生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悉是煩惑厚重、福薄慧淺之人。此時欲于當生了辦生死大事,舍凈土他力果覺法門,將何以堪?!吾等凈業行人,聞阿彌陀佛大愿船可乘,應當生慶幸難遭之想,當仁不讓,賈勇爭先,歸投彌陀愿海,直入極樂故鄉。他年凈土華開處,記取娑婆念佛時。娑婆世界這一期的業報身,乃是生命升華的跳板。往生凈土便是轉凡成圣,佛果非遙。吾人切勿封拙懷迷,畫地自牢,唐喪往生之大利。
  從上述四點證知,天親菩薩將凈宗心要徹底圓彰,和盤托出,深契圣心。曇鸞大師的《 往生論注 》,又進一步將天親菩薩的凈土思想加以敷陳,使凈土奧義如中天杲日,普輝東土。

  2.本論宗趣
  本論以修五念門為宗,以成就自他往生凈土為趣! 
  上面概述了凈宗五經一論的基本內容與宗趣,亦只是勾勒出凈宗理念與方法的大致輪廓,詳細內容將在下面各章次第展開。凈業行人應精熟五經一論,以五經一論的理念、思維方式、精神境界全面滲透到吾人的心行與生活中去,俾令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凈宗行人。


第八章 五經一論的譯會校釋


  弘法之士欲深造凈宗根本經典的底蘊,首應知曉五經一論的翻譯、會校、注釋等背景知識,俾令凈宗經典的研究,有一明晰的線路可尋。茲擬五經一論的譯會校釋,分述如次。


第一節 五經一論的譯釋

一、《 佛說無量壽經 》的譯釋

  1、《 無量壽經 》的譯本
  凈宗根本經典中,《 無量壽經 》東來最早,譯本最多,自漢至宋,凡有十二譯,現僅存五種譯本。茲列如次: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后漢支婁迦讖譯;
  《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吳支謙譯;
  《 佛說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鎧譯;
  《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唐菩提流志譯;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趙宋法賢譯。

  另有七種譯本已佚。據《 開元釋教錄 》記載:《 無量壽經 》已佚譯本的翻譯者分別是:后漢安世高、曹魏帛延、西晉竺法護、東晉竺法力、東晉覺賢、劉宋寶云、劉宋曇摩蜜多。
  可見,《 無量壽經 》傳譯之多,勝于諸經。由于原本梵文經典沒有留存下來,故現存五種漢譯本的差異之處,無從詳考! 無量壽經 》蒙釋尊多次宣說,梵本有多種,誦習者多,廣為流布過程中,梵文寫本易為脫落,故令現存五種譯本的文義互有差異。
  五種漢譯本中,漢吳二譯文辭冗繁,然內容較為完備。魏譯文辭詳贍,義理圓足,注經家與講經者多依此本,世所流通。唐譯簡練精確,蕅益大師判言:“于五譯中,唐本最佳!比蝗辨镀艥崾狼闋畹臄⑹。宋譯本文句簡括,而本有的真義不甚彰顯?傊,五種原譯本義理互有優劣彰晦,此種狀況便提供了會校的空間。

  2、《 無量壽經 》的注釋
  《 無量壽經 》注疏,歷史上多有散佚,現僅存二種(取魏本而注解):
  (1)《 無量壽經義疏 》二卷,隋凈影沙門慧遠撰,世稱凈影疏,是《 無量壽經 》最早的注疏。該疏對本經的三分科為后來的注經家所沿用。
  (2)《 無量壽經義疏 》,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稱嘉祥疏。此疏從三論宗的視角詮釋凈宗。
  另有新羅國(今朝鮮半島)二家的注疏在我國流通:
  (1)《 無量壽經宗要 》一卷,新羅國黃龍寺沙門元曉撰,世稱海東疏。此疏將《 無量壽經 》的要點稱性發揮,主張以菩提心為正因,詮釋十念的顯了隱密之意。
  (2)《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 》三卷,新羅國沙門憬興撰,世稱憬興疏。此疏引用諸師的義解,闡釋經中文意。
  凈影、吉藏、元曉、憬興的撰述,并稱為《 無量壽經 》四大注疏。
  另外有彭紹升、王耕心、丁福保、李炳南、黃念祖諸居士分別對四種會集本作過注疏,這些注疏,可用作深入探究《 無量壽經 》之參考。
 
二、《 佛說阿彌陀經 》的譯釋

  1、《 阿彌陀經 》的譯本
  本經在我國有三種譯本:

  《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 佛說小無量壽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已佚);
  《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 》,唐玄奘譯。

  《 阿彌陀經 》的經名全稱為:“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鳩摩羅什以阿彌陀名號為本經之題,意在以阿彌陀的果德,含攝佛土不可思議功德(與原經題上半句相應),又阿彌陀佛為主,諸佛為伴,諸佛之所以護念者,為阿彌陀佛護念故(與原經題下半句相契)。所以,羅什所譯之經題,舉阿彌陀佛果號,賅羅原經題一切含義,一目了然,直指稱名之密旨,可謂精要善巧。玄奘重譯此經,將原經題簡化為“稱贊凈土佛攝受經”,文約而意備。稱贊凈土佛者,即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佛攝受者,即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佛字在上下句連用,在上句作賓語,在下句作主語,妙契原題,可謂匠心獨運。玄奘大師重譯《 阿彌陀經 》,用意深遠,對凈宗征信,厥功甚偉。
  《 阿彌陀經 》二種譯本,秦譯精要流暢,流通最廣;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參讀二譯,相得益彰。

  2、《 阿彌陀經 》的注釋
  我國凈宗經典的注疏,多集中于《 阿彌陀經 》,茲略標幾種有代表性的注疏如下:

  《 阿彌陀經義記 》,隋智者說,灌頂記;
  《 阿彌陀經通贊疏 》,唐窺基撰;
  《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 》,宋元照說,戒度記;
  《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 》,明大佑述,幽溪鈔;
  《 阿彌陀經疏鈔 》,明蓮池述;
  《 阿彌陀經要解 》,明蕅益撰。

  我國諸多《 阿彌陀經 》注疏中,有三大部最為精當,即《 彌陀疏鈔 》(蓮池)、《 彌陀圓中鈔 》(幽溪)、《 彌陀要解 》(蕅益)。印光大師贊曰:“《 彌陀 》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眱魳I學人應仰遵祖語,力研三大注疏,用作自行化他之資糧。

  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的譯釋

  1、《 觀經 》的譯本
  據《 開元釋教錄 》所列,《 觀經 》有二種譯本: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畺良耶舍譯;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曇摩密多譯(已佚)。

  2、《 觀經 》的注釋
  《 觀經 》歷來受到注經家的重視,注釋甚多,茲略標幾種重要注疏本如下:

  《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隋慧遠撰;
  《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唐吉藏撰;
  《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隋智者說,宋知禮述;
  《 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唐善導集記;
  《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宋元照述;
  《 觀無量壽佛經直指疏 》,清續法集。

  其中,《 觀經妙宗鈔 》與《 觀經四帖疏 》,義理深邃,宜應詳研。

  四、《 普賢行愿品 》的譯釋

  1、《 普賢行愿品 》的譯本
  《 華嚴經 》在我國有三種譯本,東晉北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成六十卷,稱晉譯。唐證圣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八十卷,稱唐譯。唐貞元十二年,罽賓三藏般若譯《 普賢行愿品 》四十卷,稱貞元譯(亦稱《 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 四十華嚴 》)。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南天竺烏荼國王吉祥自在,手自書寫《 華嚴經 》一品,名為《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進呈我國。德宗詔罽賓三藏沙門般若于京華大崇福寺譯成四十卷。
  《 入法界 》一品,晉譯《 華嚴經 》十六卷、唐譯《 華嚴經 》亦僅二十一卷。貞元譯第四十卷,為晉唐二譯所無,于是古德便將《 普賢行愿品 》一卷殿列唐譯八十卷之后,形成《 華嚴經 》八十一卷的定本! 華嚴 》一經,初會普賢所說,終末亦普賢所說,文勢連續,首尾相顧,相得益彰。

  2、《 普賢行愿品 》的注釋
  唐譯八十卷,清涼國師已撰《 華嚴疏鈔 》,后《 普賢行愿品 》譯出后,又撰疏十卷釋之,圭峰為之鈔:

  《 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別行疏鈔 》,唐澄觀疏,宗密鈔。

  這本《 疏鈔 》是《 普賢行愿品 》的權威之作。歷代法師大德的注解,亦可作參考,茲不詳列。

  五、《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的譯釋

  1、《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的譯本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是本經第五卷中二十五圓通章的一章。
  據載:《 首楞嚴經 》藏于龍宮,因龍樹菩薩至龍宮說法,見龍宮藏經中有此一經,披閱之下,嘆為希有,特默誦而出,以利閻浮眾生。錄呈國家,被視為希有之法寶,藏諸國庫,禁傳諸國。此經沒有傳來中土,而盛名先至。因有梵僧見智者大師所立三觀,謂與彼國《 首楞嚴經 》意旨相符,由是智者大師西向拜求(天臺山之拜經臺仍在)18年,終未得見。般剌密諦志益此方,初次匿經東來,被守邊官吏查獲,不許出國。而弘法之愿愈堅,精進愈力,乃用極細白毛書寫此經,剖膊潛藏,迨瘡口平復,再請出國。關吏搜查不著,乃得航海而來,剖膊出經,譯成此經后速回本國,以解邊吏之難,愿以自身承當其罪。般剌密諦冒禁傳經,重法輕身的悲智,令人敬仰。本經在佛門素稱開悟的《 楞嚴 》,又謂斬魔利劍。釋尊懸記,末法時期,本經先滅。吾人應寶重此經,如法修行。

  2、《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的注釋
  《 首楞嚴經 》的注疏,代不乏人,然專就此卷經作注釋的,僅見一種:

  《 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 》,清續法集。

  另外,憨山大師的《 首楞嚴懸鏡 》、蕅益大師的《 首楞嚴經文句 》、圓瑛法師的《 首楞嚴經講義 》中《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釋 》,均可用作參考。

  六、《 往生論 》的譯釋

  1、《 往生論 》的譯本
  天親菩薩的《 往生論 》,全名為《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愿生偈 》,元魏菩提留支譯,只此一種譯本。天親菩薩早年出家,先聞小乘,輕毀大乘經典。后聞其兄無著菩薩誦《 十地經 》,聞已感悟,追悔前愆,欲自斷舌贖罪。無著菩薩止曰:“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贊大乘,補過自新為善。斷舌絕言,其利安在?”天親菩薩于是精研覃思,制大乘論凡百余部,并行于世,《 往生論 》即其中之一。

  2、《 往生論 》的注釋

  《 往生論注 》,元魏曇鸞注解。

  《 往生論注 》上承古印龍樹天親凈宗之遺響,下開道綽、善導凈土思想之先河,實乃繼往開來之經典力作。其理念之高蹈,思路之縝密,宗教情懷之深厚,千載之下,猶能動人心懷,催生善根。這部《 論注 》不僅含攝彰顯凈宗之奧藏秘髓,亦詮釋著釋尊一代時教的綱宗法要。印光大師贊云:“曇鸞法師之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凈宗學人之大導師!”本書中國久已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從日本請回,近代得以流通。
  綜上所述,凈宗五經一論譯釋的背景知識,為吾人研讀經典提供了線索。欲完整系統地把握凈宗要義,宜對五經一論原典與注疏詳加研討。

  
第二節 關于《 無量壽經 》會集本

  古今有些凈宗大德,有見于五種漢譯本文義的差異,欲冀一盡善又盡美的《 無量壽經 》文本,故殫思竭慮予以會校,自宋迄今,《 無量壽經 》會校本凡有四種:

  《 佛說大阿彌陀經 》,宋王日休校輯;
  《 佛說無量壽經 》,清彭際清節略;
  《 無量壽經 》,清魏承貫會集;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 》,民國夏蓮居會集。

  上面四種會校本均為在家凈宗大德所集,弘護凈宗,用心良苦。然會! 無量壽經 》,乃凈宗之大事,吾人不得不予以慎思明辨。
  考諸凈宗祖師對待會集本悉持謹慎客觀的態度。蓮池大師對王日休的會集本,一則贊譽“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同時又嚴正地指出王日休自撰文句的輕率。云:會校之本,唯斟酌中文章句,宜應忠實原譯文句,若據梵本重譯,始可用自撰的文句以表經義。而作為校輯,只應擇取原譯之文,否則,有違校輯原則,并啟后人率意刪改經文之弊端,并指出其會本取舍失當,高下失次。加之缺漏唐譯本,致使會集本的義理不夠完整。蕅益大師推重唐譯本《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并擬對此經作疏,惜未及成書。印祖亦認可唐譯本,文理俱好,而末后勸世之文(五惡五痛五燒)未錄,是故皆以康僧鎧之《 無量壽經 》為準。在夏會本會集流通時,印祖尚住世,雖未直接評點夏會本(祖師厚道故),然由對王、彭、魏三種會本的評價中,亦可推知印祖對會集本的基本態度。
  印祖對王日休、魏承貫的會校本有過多次批評。有一書信在指出王氏會本幾點缺失后,寫道:“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 無量壽經 》,何無事生事……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膽大心粗,不足為訓!庇∽鎻暮胱o佛法純正性著眼,對《 無量壽經 》的會校,基本上持不贊成的態度,深恐后人開啟擅改經文之弊而斷絕佛法慧命。由此,印祖楷定的凈土五經,以康僧鎧的《 無量壽經 》譯本列入,印行流通,亦具護法之深意。印祖敏銳地指出:“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王龍舒《 大彌陀經 》,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棲(蓮池大師)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后漸就湮沒。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于龍舒。因人之跡以施功,故易為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蓮池尚不流通王本,吾儕何敢流通魏本,以啟人妄改佛經之端,及辟佛之流,謂佛經皆后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由上可知,蓮池、蕅益、印光三位祖師對會集本基本上持不贊成的態度,而傾向于流通原譯本。對此,吾輩凈業行人應有清醒的認識。
  《 無量壽經 》會集本之所以難以盡善盡美,或是根源于一種內在的難以逾越的困境,即結構與功能的對應。每部經文都有一種特定的文句篇章結構(文境),其中蘊含著相應的功能(義理)。如果將原來經文結構打散,將幾種不同經典文句作新的排列組合,那么,結構改變,功能隨之改變。原有文字在特定語境中的意思,置放在新的語境中,便出現新的詮釋。由此,會集《 無量壽經 》者,雖然智慧道德俱優,然終因克服不了這種結構性的障難,而難以圓成善本。加上《 無量壽經 》全體是佛的境界,縱然會集者悟證高遠,亦有諸多不及之處。有鑒于此,凈宗諸祖師倡導流通原譯本,用意深遠。吾輩凈業行人,當仰遵祖師教敕,以讀誦原譯本為主,四種會集本可作研討之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