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圓慈法師:修習之法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皈依佛網; 一、地遍修習;飯食已竟,略事休息,安坐於寂靜之處,而取於人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須有限而非無限的,有際而非無際的,有周而非無周的,有邊而非無邊的,如米篩或升那樣大。彼即作善取,善憶持,善堅定於彼相,善取,善憶持,善堅定於彼相己,見於相之功德,作珍寶想,於心尊重。喜愛,集結其心於所緣之相:“`我今以此行道,誠將脫離老死。'於是彼離諸欲具證初禪!薄 。羧遂哆^去世曾於佛教中或出家的仙人處而出家,曾於地遍中生起四種與五禪的,如這樣具有宿世福因的人,則於自然之地,如耕地打谷場等處而得現起於相。如曼羅迦長老一樣,因看見耕地,即現起與耕地一樣的相。他增長了彼相,得五種禪,依於此禪而建立毗缽舍那(觀)證阿羅漢果。
 。羧藷o過去世的因緣者,則應依阿所學的業處規定而修習。他應取恒河之泥或如黎明之色的土作遍;不應以青、黃、赤、白的混合土作遍,亦不宜取青、黃、赤、白之色的土作遍。
 。咀鞯乇椤坎粦谌诵凶咧幾鞅;當在邊隅隱蔽之處,或山窟或茅庵中而作可移動的或固定的遍。(1)可移動的遍的作法:作一大的框架,再以大小同形的布(或皮革、或席片)固定在框面上。以細泥涂在布面上,再在上面涂以清凈的黎明色的泥,使它成為一個直徑為一張手又四指長的圓形,狀如鑼鼓面一樣的平坦。這便是可移動的人為的地遍。但在習法時,應當將它放置在地上觀看。(2)人為的固定地遍,其作法是:先打諸樁於地中,然後以蔓草標織起來,作成蓮蓬那樣的圓形,先涂細泥於臺面;再在上面涂以清凈的黎明色的泥,使它成為一個直徑為一張手又四指長的圓形,狀如鑼鼓面一樣的平坦。
  【修習地遍法】先將其處所掃除,然後去沐浴回來,在離遍的圓相(曼陀羅)二肘半以內處,敷設一個高為一張手又四指的好墊坐位而坐,心中生起離欲及一切苦的方便出要禪的希求,隨念於佛法僧之德而生喜悅想:“此乃一切諸佛,辟支佛,聲聞所實行的出要之道;”對此行道而生尊重想:“誠然以此行道,我將享受遠離之樂,”發精進心,(1)當開中庸之兩眼取相修習。若眼睛張得太大則未免疲累,而且曼陀羅(圓相)過於明顯,則其相不能現起。如果開得太小,而曼陀羅明了,心亦沉,如是則相亦難現起。是故如見鏡中的像,當開中庸的兩眼而取於相修習。(2)不要觀察曼陀羅的色澤,亦勿於(地的)特相(堅硬)作意。稱念“巴脫唯,巴脫唯(地,地)”而修習。應當有時開眼而視,有時閉眼而置於心。宜至取相未曾現起,則百度,千度,乃至更多,當以同樣的方法修習。(3)如是修習,直至閉眼而置於心,其相亦來現於心中猶如開眼之時相同,此時名為“取相”生起。(4)取相生起之後,則不必坐在彼處,可進入自己的住處而修習。如果幼稚的定,因為某種原故而消逝了,當即去遍的地方而取其相回來。,安坐修習,數數專注思維。如是修習,諸“蓋”次第鎮伏,止息煩惱,以近行定等持於心,則“似相”生起。
  “取相”和“似相”的不同:(1)於“取相”中得知遍的過失;而於“似相”則摧破取相而出,猶如從口袋里取出明鏡,如洗得很乾凈的貝殼,如出云翳的滿月,顯得極其清凈,實強百千倍於“取相!保2)“似相”無色亦無形;如果有色有形,則為眼所識粗而觸發於(生住滅或無?酂o我)三相。得似相者實不如是,只是一位得定者所顯現的行相,是從想而生的。自從似相生起之,即鎮伏他的煩惱,以近行定而等持其心。
  “近行定亦稱近行地,以舍斷諸蓋而等持於心;安止定即安止地或護得地,則以諸支1現前而等持於心!钡媒卸ㄕ,其心有以相為所緣有時墮於有分,因諸支不強固未生強力故;譬如幼兒學站立,時有跌倒。得安止定者,其心一時斷絕有分,諸支強固有強力故,可以日夜持續,因有善的速行次第作用;譬如有力之人,從坐而起,可以整天的站立。
  【護持禪心】與近行定共同生起的似相,是很不容易生起的。若能於同一跏趺坐禪之時,而增長似相得達於安止定,是很好的;如若不能,則應以不放逸而護其似相。守護的方法有七個方面:

  住所-若住在那里未生起之相而不生起,或已生起之相而亡失,未得顯現之念而不顯現,未得等持之心而不等持,當知這是不適當的住所。如住在那里能使似相生起而得堅固、念能顯現、心得等持,此為適當的住處。此為擇地利以護持禪心。
 行境-所在地帶環境,應為可以步行而容易獲得足夠食物之處。
 談話-為護持似相令其不失故,應遠離三十二種無利於禪心的談論。即使是佛所論可的十論事亦應適度而說。
 做人-不做那種無利於禪心談論的人;應足具戒等之得的人,此能使未得等持之心而得等持,或已得等持之心而得堅固。此為守護禪心。
 食物-某些食物對一些人是不利的;有人以甘的為適合,有的以酸的為適合,為護禪心故,當食適合自己的食品,并應以適量為當。
  時節-有人適於冷,有的適於熱;當知何種時節溫度能使未得等持之心而得等持,已得等持之心而更堅固,此為護持。
  威儀-有些人以經行為適合,或者以臥立坐等的任何一種為適合。當試驗以獲得那種能使未得等持之而得等持,已得等持之心而更得堅固的為適當。若人能受用其適當者以道,常常受用於似相的人,則不久之後,便可得安止定。
  如果這樣行道的人仍然不得安止定,他應該采取內調順來得安止定,辦法是成就一種“安止善巧”。安止善巧共有十種,如何選用和如何成就安止善巧見於《清凈道論》i。其中有令信等諸根平等不偏,令擇法等覺支適時而生起等。此不細述。
  【安止定的規定】意向於相而行道:他想“我今將成安止定了”。便間斷了有有分心(有其它分別的心),以念於“地地”的勤修,以同樣的地遍為所緣,而生起意門轉向心(謂得地遍似相,以意取相轉為心境)。此後對於同樣的所緣境上(指似相),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成為安止定。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後的一念為色界心;余者都為欲界的心,但有較強於自然心的尋伺喜樂和心一境性的心。又為安止的準備工作亦名為遍作,近於安止或行於安止,故亦稱為近行;先隨順於遍作,後隨順於安止,故亦名為隨順。廣說見《清凈道論》。
  其次,此安止定僅一剎那心而已。一剎那之後,便落於有分了,自此又為觀察於禪的轉向心,而斷絕了有分;以後便成為禪的觀察!皩、伺、喜、樂和心一境性此五支生起之時,即名為禪的生起”!皩ち钚膶W⑺,而伺繼續思維,由於尋伺心不散亂而成就加行,由於加行的成就而生喜的喜悅以及樂的增長;由於這些專注,繼續,喜悅,增長的助益一境性,則使與其它的相應法俱的此心,得於同一所緣中保持平等正直。是故當尋、伺、喜、樂和心一境性的五支生起,名為五支具備,當此五支生起之時,即名為禪的生起!
  關於喜樂,歡喜為喜。彼以喜愛為相。身心喜悅為味,或充滿喜悅為味。雀躍為現起。喜有五種:小喜能使身上的毫毛豎起剎那喜如同電光剎那剎那而起。繼起喜如同海岸的波浪,於身上數數現起而消逝。踴躍喜是很強的,踴躍其身,可達到踴入空中的程度。遍滿喜生起之時,展至全身,如吹脹了的氣泡,亦如給水流注入的山窟似的充滿。五種喜到了成熟之時,則身輕安及心輕安二種輕安成就。輕安到了成熟之時,則身心二種樂成就。樂成熟時,則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三種三摩地成就。安止定的根本增長而與定相應者為遍滿;當知在這里說的喜即遍滿喜的意思。樂可樂的為樂,即善能吞沒或掘除身心的苦惱為樂。彼以愉悅為相。諸相應法的增長為味(作用)。助益諸相應法為現起(現狀)。
  喜為行蘊所攝,樂為受蘊所攝;有喜必有樂,有樂不必有喜。對於樂的所緣而獲得滿足為喜,去享受獲得了的滋味為樂。因某些禪中有喜樂,故有禪的喜和禪的樂。
  【證得地遍的禪】因為思維所緣或燒盡五蓋故為禪。以地的曼陀羅(圓輪)為一切之義而稱地遍。依於地的曼陀羅所得的相及依於此相所得的禪也是地遍。當知這是以後者之義為地遍的禪。依於後者而稱證得地遍的初禪。
  初禪的進展(1)行相的把握:得初禪者當把握“吃這樣的食品,親近這樣的人,在這樣的住所,用這樣的威儀;如是當他的初禪消失之時,則於那些成就的行相而令初禪再生起;蜢恫簧跏炀毜某醵U而數數熟練,可得安止!
  初禪的進展(2)障礙法的凈化:因為把握和取於相及再於彼等行相成就者,僅是安止定(一剎那)的成就,不是長久的,若能善於凈化定的障礙法,則得長久繼續。這就是:以觀察欲的過失等而善鎮伏於愛欲,以身輕安而善作靜止於身的粗重,以勤界作意等而善除去沉睡眠,以奢摩他(觀)相的作意等而善除掉舉惡作,對於其它定的障礙法亦善清凈,如此入定,則如蜂入善凈的窩,亦如王入善凈的花園一般,他可以終日安於定中。
  初禪的進展(3)似相增大:欲求熟練安止定的人,必須清凈諸障礙法而入定,必須以廣大心修習及增長既得的似相。似相的增長有二地──近行地和安止地。即已達近行的亦得增大似相,或已達安止的亦得增大似相,於此二處的一處中必須增大?傊仨氃龃蠹鹊玫乃葡。增大的方法如下:
  如農夫耕田地,先用犁劃一界限,然後在其所劃的區域內耕之,修增大地遍似相者,應該以意劃一區域以增大他已得之似相。不應沒有區域的增大?上却蔚趧澏ㄔ龃髤^域為一指,二指,三指,四指的量,然後應依照其區域而增大。自此以後則以劃定一張手,一肘,一庭院,一屋,一寺的界限及一村,一城,一地區,一國土,一海的界限而增大,或者更加大。依此方法區劃其相,增大至輪圍山的境界,或者更加的增大。當他的相增大的地方--其地的高低,河流的灘渡,山岳的崎嶇,如百釘所釘的牛皮一樣;所以初學者於增大之相而得證初禪後,應該常常入定。不可常常觀察;不然禪支成為粗弱,有退失之可能。
  初禪的進展(4)五自在:他應該於同樣的初禪中,用五種行相,自在修行。五種自在是:轉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和觀察自在。遂其所欲的地方,遂其所欲的時間,遂其所欲好長的時間中,轉向於初禪,即無遲滯的轉向,為轉向自在,遂其所欲的地方入初禪定,即無遲滯的入定,為入定自在,余者當可類推。
  從初禪出定,最初轉向於尋者,先斷了有分而生起轉向以後,於同樣的尋所緣而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此後生起二有分。再於伺所緣而生起向心,又如上述的方法而起速行心。如是能夠於“尋、伺、喜、樂和心一境性此五支生中連續遣送其心,便是他的轉向心成就。這種自在達到頂點時,從世尊的雙重神變中可得見到!
  如大目犍連尊者降伏優波難陀一樣迅速入定,名為入定自在。能夠於一彈指或十彈指的時間住在定中,名為出定自在。觀察自在同於轉向自在所說。即在那里的轉向心以後而易以觀察的速行心。
  【地遍的第二禪】於五自在中曾修行自在,并自熟練的初禪出定,覺得此定是近於敵對的五蓋,因尋與伺粗,故禪支弱,見此過失已,於第二禪寂靜作意,取滅了對於初禪的希求,為證二禪,當作瑜伽行。
  從初禪出定之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禪支,尋與正知的觀察禪支,尋與伺粗起,喜樂心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為了舍斷他的粗支而獲得寂靜支,他於同一的相下“地,地”的數數作意,當他想:“現在要生起第二禪了”,斷了有分,即於那同樣的地遍為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對同樣的所緣速行了四或五的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的第二禪心,其余的如已陳述的欲界。
  以上這樣的修行者“尋伺止息故,內凈心專一故,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
  【地遍的第三禪】證得第二禪時,已於如前所述的五行相中而習行自在,從熟練的第二禪出定,學得此定依然是近於敵對的尋與伺,仍有喜心的激動,故稱他的喜為粗,因為粗,故支亦弱,見此二禪的過失已,於第三禪寂靜作意,取滅了對二禪的希求,為了證得三禪,為修瑜伽行,當自第二禪出定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禪支而喜粗起,樂與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為了舍斷粗支及為獲得寂靜支,他於同一的相“地,地”數數作意,當他想:“現在要生起第三禪了”,斷了有分,即於那同樣的地遍作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於同樣的所緣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的第三禪心,余者已如前說為欲界心。
  以上的修行者:“與由離故,而住於余,念與正知及樂以身受──諸圣者說:`成就舍念樂'──為第三禪具足住”。
  【地遍的第四禪】證得了第三禪時,於上述的五種行相業已習行自在,從熟練的的第三禪出定,覺得此定依然是近於敵對的,喜因此三禪中仍有樂為心受用,故稱那樂為粗,因為樂粗,故支亦弱,見此三禪的過失已,於第四禪寂靜作意,放棄了對第三禪的希求,為了證得第四禪,當修瑜伽行,自三禪出定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於禪支,名為喜心所的樂粗起,舍受與心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為了舍斷粗支及為獲得寂靜支,於同樣的相上“地,地!睌禂底饕。當他想:“現在第四禪要生起了,便斷了有分,即於那同樣的地遍作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於同樣的所緣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第四禪心,余者已如前說為欲界心;自此以後,即於同樣的所緣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那些速行心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第四禪心,余者已如前述為欲界心。但有其不同,因第三禪的樂受不能作第四禪的不苦不樂受的習行緣之緣,於第四禪必須生起不苦不樂受,是故彼等速行心是與舍受相應的,因與舍受相應,故於此第四禪的近行定亦得舍離於喜。
  上面的修行者:“由斷樂及由斷苦故,并先已滅喜憂故,不苦不樂故,舍念清凈,第四禪具足”。


二、水遍的修習
  希望修習水遍之人,當安坐而把取水相。有人為的水相和自然的水相,一切應當辨別。有修習經驗的行者,則可於池沼鹽湖大海等自然之而生起於相。如拘羅尸浮長老乘船去印度時,在船上眺大海之際,即現起了與大海相似的遍相。
  若無前世的修習經驗者,除去水遍的四種過失,即不取青黃赤白及其它任何有色的水,當以凈布接取由空中而未落地的雨水,或其它與此同樣清凈無濁的水,裝滿至缽口或甕口之後,拿去放在已如前述的精舍的南隅或隱秘處,然後安坐下來,不應觀察其顏色,亦不應於其特性作意。應取所用器具之水面形相,令相置於心中,稱念“水,水,!保ò⒉,阿波)以修習。如是修習,便得次第生起如前所說的取相和似相。
  此中取相時,顯然會見水遍中的一個過失,如所見的水可能是動搖,有水或水泡混在一起,所取的水相也是這樣。但在似相現起時,所見水相是靜態,如置於空中的水晶扇或水晶所制的圓鏡一樣靜。由於似相的顯現,則彼行者得證前述的近行禪(定)和四種禪。


三、火遍的修習
  修習火遍的人,若有經驗,取火相則容易,可自由地取自然的火相,如見燈火,灶火,燒缽的火及林火,得任何的火焰都能生起火相。
  若無經驗的修學者,必由作遍開始。方法是這樣的,於安隱處,以燃料燒起盛旺的火,坐在火前面不高不低的適當座位上,通過一個一張手又四指大的孔看火,不對下面的燃料或上面的煙作意,僅取孔中盛旺的火相,不應觀察青或黃等的顏色;亦不宜對熱等的特徵作意。唯置心於所取火相,稱念“火,火德瞿,德瞿”以修習。如是數數修習,他便能生起火的取相和火的似相。
  此中取相時,顯然會見到遍的過失,如火焰的動態,火花的射出,燃料和煙隨火而顯現;鸬乃葡鄤t是靜止不動,如放在空中的赤毛毯,如金扇和金柱的顯現。由於似相的顯現,修行者即能獲得如上述的近行定和四禪。


四、風遍的修習
  修習風遍的人可由眼見或身觸去把取。如說:“把取風相者,取於風相,即觀察甘蔗葉端為風所動,或觀察樹梢及頭發的尾端為風所動,或觀察其身體為風所觸,所以看到頭上頭發,甘蔗葉,樹葉等為風所動時,即寄以此念:`此為風吹於此處,'或者風從窗子進入而吹到身上任何部分之時,即寄念彼處,念`風,風(梵瑜,梵瑜)'以修習!
  此中取相是動相,如從灶上才拿下的米飯所升的熱汽一樣!彼葡唷笆庆o止不動而的;余如前述。


五、青遍的修習
  把取青遍者,即把取於花,或布;蜢恫碱l的青相,依此,對於已有經驗的人,見到青色的花叢,奉供之的花席,或青布及寶石等,都可生起相。
  無經驗的修者,可采諸青蓮花與結黎根尼迦(早榮)等花,不見其花蕊及花莖,僅以花瓣放到淺盤或平籃內,填滿至其口而散布開來,或以青色的布成一束而填滿它,在諸盤子或籃子的周圍結成如鼓面一樣;蛞郧嚆~,青葉,青染料等任何一種有色的東西,如地遍中說,作成可以攜帶的或僅壁而作遍的曼陀羅,外邊用一種不同的頻色而區劃之。然後如地遍中所的方法以取青相,此後以意得青的似相,稱念“青,青(尼楞,尼楞)”以修習。


六、修習黃遍
  如說:“把取黃遍之人,對於花或,或有有黃色的東習,而取其黃相”。故於此中,有經驗的修者,看見任何黃色的花叢,花席,黃布,有黃色的東西,都能生起其相。
  無經驗者,用迦尼羅花等或黃布及有黃顏色的東西,如青遍中所說的作遍已,然後如地遍中所的方法以取黃相,此後以意得黃的似相,稱念“黃,黃(貝多根,貝多根)”以修習。


七、白遍的修習
  如說:“把取白遍者,對於白色的花或布或有白色的東西而取白相”。有經驗的修白遍者,看任何白色的花叢,蘇曼那等的花席,或白蓮的花聚,或白布及有白的東西,都能生起於相;蜢兜穆恿_,月的曼陀羅等亦能生起於相。若無經驗,則如上述,用白花或白布及有白頻的東西,如青遍所說的方法作遍已,取白相等,然後起“白,白(惡達多,惡達多)”的作意修習。余如地遍中說。


八、光遍的修習
  於光明遍中“把取光明遍的人,於壁隙或鍵孔或窗子間取光明相”。若過去有經驗的修行光遍者,看見任何透過壁隙的日光或月光照到壁上或地上所的曼陀羅(圓輪),或透過枝葉茂密的樹枝所造的假屋而照到地上所現的曼陀羅,都能生起於相。若無經驗者,亦可於上述的光明的曼陀羅作“光,光”或“光明,光明(阿羅迦,阿羅迦)”的修習。
  如果不可能對那樣的光明修習,則於甕中點一盞燈封閉它的口,再把甕開鑿個孔,放在那里把孔向到壁上。這從孔中透出的燈光照到壁上便成為曼陀羅,然後對它作“光明,光明”的修習。這燈光比上述的光還可以持。此可以電燈或手電筒的光照壁以這里的“取相”是與壁上或地上所現的曼陀羅一樣的!八葡唷眲t如很厚而凈潔的光明積聚一樣。余者同樣。


九、限定虛空遍的修習
  虛空是無限的,但如何才能使虛空與修行者化為一體,任由修行者自由的運用,這就得從有限定的虛空修起。如說:“把取虛空遍的人,即於壁隙或鍵孔或窗口之間而取虛空相!比粲薪涷炚,看見任何壁孔等都能生起於相。
  若無經驗者,則應於蓋得很密的假室的壁上或任何的皮革席子上,穿一個一張手又四指大的孔,僅於壁孔等的孔而作“虛空,虛空(阿迦沙,阿迦沙)的修習。
  這里的“取相”即同那以壁等為邊際的孔一樣,如欲增大亦不能增大,而是有限的虛空相!八葡唷眲t僅有虛空曼陀羅顯現,如欲增大即可增大。余者與地遍中所說的一樣。


成功者的驗證
  修習十遍中的任何遍,都可成就四禪定或五禪定,這是十遍修習能成就的共同功德;但每一遍有其特有的功德成就,如說:
  依於熟練而又成功的“地遍”應用,能以一成多等,或於空中,或於水中,變化作地,以足行走其上及作坐立等,或以少及無量的方法而獲得勝處,有此等的成就。這種自在的成就可以佛護長老求護龍王的故事來說明。佛護長老修地遍獲得自在,常受住所附近一龍王的供齋。龍王出龍宮供奉佛獲長老的事被金翅鳥王所知,以吃龍肉為美食的金翅鳥王決定待龍王出來去供奉長老時,捕捉龍王。所以它一看到龍王之時,即自空中撲下,當時佛獲長老即刻化化作一山,取龍王之臂潛入山中。金翅鳥僅一擊於山而去。所以遍若成就得了自在,可在一剎間成就無上善事。
  “水遍”的修習成功,能出沒於地中,降下雨水,變化江海等,震動大地、山岳、樓閣等,有此等的成就。
  “火遍”的修習成功,能出煙和燃燒,能降炭雨,以火滅火,欲燃則燃,為了要以天眼見東西而作諸光明,般涅盤之時能以火界荼毗其身體,有此等成就。
  “風遍”的修習成功,能速行如風,能降風雨,有此等成就。
  “青遍”的修習成功,能變化青色,作諸黑暗,依於妙色和丑色的方法而獲得勝處,證凈解脫,有此等功德。
  “黃遍”的修習成功,能變化黃色,點石成金,依前上述的妙色丑色的法而獲得勝處,證凈解脫。
  “白遍”的修習成功,能變化白色,離諸沉睡眠,消滅黑暗,為了黑暗,為了要以天眼看東西而作諸光明,有此等成就。
  “光明遍”的修習成功,能變化輝煌之色,離諸沉睡眠,消滅黑暗,為了黑暗,為了要以天眼看東西而作諸光明,有此等成就。
  “虛空遍”的修習成功,能變開顯於隱蔽,在大地中及山岳中亦能變化虛空,作諸行住坐臥的威儀,可穿墻行垣無有阻礙,有此等成就。
  一切遍都依行者的意向不同的方向,如上下四周或無限量的單行某遍和擴展增大。這是由於心的遍滿於遍而遍滿於一切。

念佛禪(定)
  因念佛而生禪定故稱念佛禪。南傳的念佛禪稱為“佛隨念",因數數起念(隨念)與佛有關,又以佛德為念之所緣故。
  對四諦具足正信的瑜伽行者,若要修習佛隨念的禪定,當於適當的住所獨居靜處,一心思念“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應該如此的隨念,即數數起念,不間斷的稱念或思念佛世尊的功德。隨念的方法是:
  “那世尊是阿羅漢,是等覺者,是明行具足者,是善逝者,是世間解者,是無上士,是調御丈夫者,是天人師,是佛,亦即是世尊";當如此不斷的靜慮思念。
 。ㄒ唬樯觞N念世尊是阿羅漢?應依如下理由隨念世尊為阿羅漢:
 。1)他遠離了一切煩惱,站得距離煩惱很遠很遠,已由於道而完全斷了一切煩惱和習氣,所以說“遠離故"為阿羅漢。
 。2)他以道和般若之劍破除了諸煩惱賊,“破賊故"為阿羅漢。
 。3)因他全面如實地知見了悟緣起法,如實地知道緣起相續法,於緣起生滅法中脫離斷除,從中解脫,破離斷絕了輪回車輪的輻,“破輻故"為阿羅漢。
 。4)因為他是最勝應供者,最值得領受衣服等資具及其它的供養。世尊現世時,任何有權威的天人皆不愿在它處供養,而盡力供佛,甚至於阿育王在世尊涅盤後,仍用九萬萬六千的財產,於全閻浮洲造了八萬四千的塔寺以供佛。
 。5)於諸惡業中,無秘密惡行可說;因他“不密行惡故",為阿羅漢。
 。ǘ┦雷鹗恰暗日X者"(sammasambuddha),即圓滿覺者。因為世尊自己圓滿正確地覺悟了一切法,他對“應該通達的諸法業已通達覺悟,應該遍知的諸苦法業已遍知,應斷的諸集法業已斷絕,應證的諸滅法業已證得,應修的諸道業已修習";所以世尊說:
  “應知的我已知,應修的我已修,應斷的我已斷,所以婆羅門呀,我是覺。"
 。ㄈ┮蚴雷鹁咦忝髋c行者,故其他是明行具足者。明是三明或八明(觀智及意所成神變加以六神通為八明);行即戒律儀防護諸根之門,食物知量,努力醒覺,(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的七種妙法,色界四禪,當知共為十五法。因為依此十五法行,圣弟子得行於不死的方向。由於明的具足,造成世尊的一切智圓滿;由於行的具足,造成他的大悲圓滿。他以一切智知一切有情的利與不利;他以大悲使有情避去不利而促進有利之事。因為世尊是明行具足者,所以他的弟子得以善行道。
 。ㄋ模┦雷鹗巧剖牛ㄐ校┱,善於凈行,善於妙處行,行正無過,正語故為“善逝(行)"。世尊的行是善凈,遍凈而沒有污點的,所以世尊是善逝。
 。1)是甚麼善行呢?便是圣道。依此行,世尊順利地到達了安隱處,所以說:“善凈行故為善逝"。
 。2)在不死的涅盤中行,所以亦說“善妙處行,為善逝"。
 。3)可使已斷了的煩惱不會再轉來的行為正行;蛘f:自從在燃燈佛的足下獲得授記以來,直至在菩提座上而成正覺,總共完成了三十波羅密的正行而給與一切世間的利益與快樂,不作常見,斷見,欲樂,苦行等的極端行為,故為正行。所以說“正行故為善逝。"
 。4)世尊是正語者,他在適當的場合而說妥當的話,所以說“正語故為善逝。"如經中說:
 如來知道那些話是不實不真無有利益的,且是他人不喜和不適意的,如來便不說那樣的話。
 如來又知道那些話是實是真但無利益,且是他人不喜不適意的,如來也不說那樣的話。
 如來知道那些話是真而給予利益的,但是他人所不喜不適意的,如來知道時節因緣成熟才說那樣的話。
 如來知道那些話是不實不真無有利益的,但是他人所喜和適意的,如來亦不說那樣的話。
 又如來知道那些話是實是真但無利益的,然為他人所喜和適意的,如來也不說那樣的話。
 如來知道那些話是實真和給與利益的,又是他人所歡喜和適意的,如來知道那是適當的時候,才說那樣的話。當知這是“正語故為善逝。"
 。ㄎ澹ㄊ篱g解)因為世尊全面了解世間,所以稱世尊為世間解者。世尊是依世間的自性,依它的集因(緣起),依它的滅,依導致它滅的方便(道)來全面了知、洞察和通達世間的。
  世尊的智慧和所知的法是無量的,而講出的僅是一點點,如爪上土,所未說的如大地上的土。說出的法是有用於導向涅盤的法,而未說的法是無用的法。1佛重點說的世間是“在這有想有意而僅一尋的身體之內的世間與世間的集因世間向滅的道。"
  佛亦說三世間:
 行世間,一切有情依食而住而行的地方,當知為行世間(或器世間),(包括名色、三受、四食、五取蘊、六內處、七識住、十二處、十八界等)。
有情世間:說到“世間常住或非常。⒌牡胤綖椤坝星槭篱g"。;世尊知道一切有情的意欲,知其隨眠,知其習性,知其勝解,及知諸有情的少垢、多垢、利根、鈍根、善根、善的行相、惡的行相、易教化的、難教化的、有能力的、無能力的。他對所有的“有情世間"亦全面了解。
 空間世間:世尊知道,日月之運行,光明所照之處,威力所及,世界之縱橫,雪山之高,海水之深,世界與世界的空間距離等,如說月輪四十九由旬,日輪五十由旬等。世尊以他無限的智對此三世間完全了解通達。以遍知世間,故為世間解。
 。o上士)因為世尊的德是無人能超勝的。此以無過於他之上者為“無上士"。他的戒德為一切世間最勝,而定慧解脫及解脫知見之德亦然。亦是說,沒有能與世尊的戒德、解脫和解脫之見的德相等或相比。如佛說:“我實無有師";“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乃至天人眾可以比較我的戒德圓滿的。"
 。ㄆ撸ㄕ{御丈夫)他能調御其應調御的丈夫為“調御丈夫",調御即調伏的意思。應調御的丈夫是說未調御而當調御的畜生丈夫、人類丈夫和非人類丈夫。如世尊曾調伏阿缽羅(無苗)龍王、阿伽西柯(火焰)龍王和達那波羅(財護)象等的畜生,令它們無毒而皈依住戒,又以種種的調御方法而調伏薩遮尼干子、庵巴吒學童,沙那滕達(種德婆羅門)等人類,及阿羅婆迦夜叉,帝釋天王等的非人。又佛說:“我以柔軟調伏諸丈夫,亦以剛調伏及柔與剛而調伏。"
  世尊對於戒清凈之人等,初禪等,須陀洹等已經調御的人,亦為說向上之道的行道而更調御之。因為世尊調御一切丈夫,能使被調御者於一跏趺坐去向八方而不執著,所以說世尊為“無上士調御丈夫"。
 。ò耍ㄌ烊藥煟┮袁F世,來世及第一義諦而適應的教誨,故為師。世尊為師,令諸有情度諸所,度生死難所等的意義。如商隊領隊師,引導隊伍度過沙漠,度過危險地帶,度過野獸的惡劣處所,如是令度種種難處,得達安全處。天人即天與人。此僅限於最超勝的諸天及最有才能的人而說。然世尊亦能教誨諸畜生故為師。他們因聞世尊說法為成就道果的近依因,由於這有力的因緣成就,在第二生或第三生便有證得道果之分。如娃天子的故事6。
 。ň牛˙uddha佛)他是佛陀(覺者)。因他自己以所得解脫果的智,究竟覺悟發現了一切所應知的,所以世尊是佛陀;蛩约喊l現親證了四諦,亦令其他有情覺悟(四諦),以此等理由故稱為佛。又為示此義,《義疏》和《無礙解道》解說為:“發覺諸諦故為佛,令人醒悟故為佛"。
 。ㄊ˙hagavat世尊)在一切有情中,佛的殊勝功德(qualities)是最為高尚的,是世上最可尊敬者,以此之由,稱佛為世尊。世上有四種名,即依位的、依特相的、依原因的、隨意而起的。而此世尊的名是依據原因的,此名不是摩訶摩耶夫人,不是凈飯王,不是八萬親屬所作,亦非諸天所作;法將舍利弗曾這樣的說:“世尊這個名字不是母親作的是解脫之後得的,此乃諸佛世尊在菩提樹下證得一切智之時共同獲得的名稱"。
  又“具足吉祥,萬德相應,破了惡,善為分別,修習了種種的修法,而不在有中徘徊,故名為世尊",“破了貪、破了瞠、破了癡而無漏、破了一切的惡法,故名為世尊“。
  因他有百福特相的色身成就,所以說他具足吉祥;因他有法身成就,所以說他破了一切惡。如是具吉祥和破惡者為世人和有智慧者之所尊敬,為在家及出家者之所親近,能令親近他的人除去身心的痛苦,為財施及法施的饒益者,可給世間和出世間的快樂。
  其次於世間的自在、法、名聲、福嚴、欲、精勤此六法相應,故稱為有德。佛的自心中有最勝的自在,可隨心自在變小變大等(八自在)為世人所稱許的一切行相圓滿。佛太明了世間法了,而能善為巧用。他有通達二界證得如實之德而極遍凈的“名聲"。佛的色身,一切相好圓滿的四肢五體,能令熱心的人眼見而生歡喜心為“福嚴"。佛的一切自利利他的希求,皆能隨其所欲而完全,故稱遂欲而成就為“欲"。成為一切世間所尊敬的原因的正精進,稱為“精勤"。佛具此六法,即與諸德相應,因他有德故稱他為世尊。
  又善能分別演說一切法,故稱世尊。如分別蘊、處、界、諦、根、緣起等善法,或以逼惱、有為、熱惱、變易之義而分別苦諦,以增進、因緣、結縛、障礙之義而分別集諦,以出離、遠離、無為、不死之義、而分別滅諦,以引出、因、見、增上之義而分別道諦。
  其次,佛修習了種種的修法而有成就,故得世尊的稱號。如佛陀修習、習行、空、無愿、無相三解脫,及其他一切世間出世間的上人法。
  佛陀已經舍離了三有,是舍離“有旅行"者,故為世所尊。
  【佛隨念修法和功德】“依此等理由(稱念世尊)為阿羅漢"及至“依此等理為世尊",(瑜伽者)像這樣的隨念佛陀之德,此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被瞠所纏之心,及無被癡所纏之心,他的心是只緣如來而正直的。因他沒有了貪等所纏,故鎮伏五蓋,因向於業處,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尋伺傾於佛德;佛德的隨尋隨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於喜的足處(近因)而輕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身;息不安的得安,則亦得生起身心二樂;有樂者以佛德為所緣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這樣的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禪支。因為佛德甚深或因傾向於種種佛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禪(定)。此禪是依於隨念佛德而生起,故稱念佛禪或佛隨念定。
  勸於佛隨念的比丘,尊敬於師,順從於師,得信增長,念廣大,慧廣大及福廣大,多得喜悅,克服怖畏恐,能安忍於苦痛,及得與師(佛)共住之想。因他的身中常在佛德隨念,所以他的身體亦如塔廟一樣的值得供養。又因他的心向佛地,縱有關於犯罪的對象現,前他亦能如見師(佛)而生慚愧。他雖然不能達上位(近行定以上),但來世亦得善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