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的得道 觀音菩薩的得道 在佛門中,菩薩是僅次于佛的第二等級。觀世音以菩薩之稱揚名天下:在西方極樂世界,協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來眼前現實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導化有情。 觀世音菩薩是在什么時候和怎樣得道的呢? 佛教上有不同的記載,民間有不同的傳說。從唐代開始,中國民間已有大悲觀音菩薩為妙莊王幼女妙英之傳說!队^音得道寶卷》中說:往昔過去劫,有個妙莊嚴王,王后名叫寶應。夫婦倆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顏,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妙英公主年齡最小,但最善良、最聰明,因此也最討人喜歡。她五歲能誦經,知道尊重佛法、孝順父母。她彬彬有禮,謙讓、溫和,善解人意。人們夸獎她疼愛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視為掌上是明珠。大公主、二公主先后出嫁了,妙莊嚴王決心要為三公主尋找一個最理想的郎君?墒亲龈赣H的沒有去問問女兒的意愿,沒有去了解女兒的心思,只是用自己的眼光,物色了一位乘龍快婿。他把這個消息告訴妙英,要馬上為她辦婚事。誰知平時最聽話的三公主,這時默默地搖搖頭,表示不同意。 父王以為女孩子家害羞,便笑著對她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為你找的是一個聰明英俊的小伙子,你們是十分相配的一對,你一定會滿意的。"不料妙英公主堅決地說:"父王,謝謝您為我操心,但我不想嫁人。"妙莊嚴王還是耐心地勸說:"結婚是終身大事,不可任性地一口回絕。你要聽父王的話。"可是妙英公主一點不肯讓步,神色凝重地說:"父王,孩兒別的都聽您的,但結婚之事萬難從命。我決心皈依佛門,今生今世不想嫁人!"妙莊嚴王既失望,又生氣,吹胡子瞪眼睛地說:"好吧,那你就去當尼姑吧!"一氣之下,就把三公主逐出了宮門?蓱z妙英孤苦伶仃,浪跡天涯,來到一座荒山,結廬拜佛,面壁苦修,終成菩薩。這尊菩薩由于自己曾受盡人生的苦難,所以最能體察世間的各種煩惱。人們在遇到困難或災變時,只要念誦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及時趕去拯救。 《香山寶卷》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須彌山西有一興林國,國王婆伽,年號妙莊。生二女,長女妙書,次女妙音;至妙莊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又生一女,名妙善,原為仙女轉世,一意念佛修道。"妙莊王欲讓妙善出嫁,她不從父命,出家修行。妙莊王幾次勸說無數,便放火燒寺。妙善刺口噴血,救滅了火。妙莊王以為她是妖怪,下令將妙善絞殺。其幽靈遍游地獄,發愿普救眾生。閻羅王怕她把地獄毀壞,便讓其還魂歸陽。于是,妙善在太白金星指引下,在惠州澄心縣香山寺苦修九年,終于現觀世音化身。這時,妙莊王因為毀佛而患重病,妙善化為老和尚,施以良藥。后來又化為香仙人,施以手、眼合藥。從此,她就成為千手千眼觀音被供養。 《觀音得道寶卷》中的妙英和《香山寶卷》中的妙善,雖然名字有異,但顯然是同一個人--妙莊嚴王的第三個女兒。她得道而成為觀世音菩薩的故事,是多么感人和充滿戲劇性! 現存于河南省寶豐縣的宋元符三年(1100)由蔣之奇撰文、蔡京書丹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記述了大悲觀音菩薩修道的經過,并說明碑文原本是唐代終南山道宣傳,由汝州香山寺住持沙門懷晝出示于蔣之奇。這塊碑系珍貴的文物,在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我們讀了這一碑文,就覺得這位外來的法力無邊的觀音菩薩,從身世到形象都被改變,已被賦予濃烈的中國色彩,正因為這樣,觀音菩薩也就易于為中國信徒所接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