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大成 法華經大成 清金臺即山居后學 大義 集 (編者注:為閱讀方便,凡原文中之科判,特以○另行標出。)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悲華經云:「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名曰寶藏;有轉輪王,名無量凈。第一太子,三月供佛齋僧,發菩提心:『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粚毑胤鹪疲骸喝暧^一切眾生欲斷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弧估銍榔兴_自陳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修金剛三昧,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褂执蟊浽疲骸复似兴_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于過去無量劫中作佛,號正法明如來。大悲愿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耳!箘e行玄云:「觀世音者,西方正音名阿耶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音。觀者能觀之智,世音者所觀之境。念觀則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卓然獨存,返觀獨照,故稱觀也。所觀則有正覺之音,眾生之音,器世界之音,雜類之音,故稱世音也。能所合標,境智雙舉,故云觀世音。普是遍義,行彌法界,隨心益物,稱體而周,故為普。門是通義,出入無壅,法法全彰,事事無礙,故為門。此菩薩不思議神力,照窮法界,萬像流動,殊音異類,普現色身,隨機說法,妙行圓應,無所障礙,故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褂置钜衄F形說法,救濟眾難,與觀音無異,但略而未普,妙而未圓,觀音不離是行,而能大千圓應,無去來相,所謂自在之業,普門示現,則進于妙音矣。其實二圣一道相為終始,故后頌觀音之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圣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為普門,是知相為終始。欲體前法,須兼二行,從妙而普,有始有終,然后圓備,故繼妙音而說普門焉。 ○五普門圓應,分二:初問答顯德,二聞品獲益。初有長行偈頌,長行有兩番問答:初番問答觀音人,又二:初無盡興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此品因無盡意發起者,表普門圓行應現無盡也。若愚贊云:「世間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忙忙,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褂^音之行亦若是矣。偏袒右肩者,此方以袒為慢,外國以袒為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事師充役之儀,故以袒為恭也。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彼國以合掌為敬,表不敢敬誕,專至一心也。向佛者,以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甘雷稹瓜,問觀音人。意謂觀音之名,望尊法界,風偃群賢,名不自有,因義而彰。觀音之所以為觀音者,果何因緣,有斯名也。因緣甚多,略言境智,以眾生善惡兩機為因,菩薩靈智慈悲為緣。大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菇駸o盡意具定慧二種莊嚴,故能問;如來究竟二種莊嚴,故能答也。 ○二如來垂答,分三:初總答,二別答,三勸持名答。此三科,即楞嚴十四無畏功德,彼經菩薩自陳,此經如來所說,彼從因陳,此從果彰。彼經但明能應,此經雙明機應,兩經合論,方知大士名稱其實也。且初又四:初標舉人數。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十法界機,實是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共有此數。蓋指一業,有如許人,如一地獄,同受一苦,以苦驗人,知同一業,以例諸趣,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此舉境眾機多,以顯菩薩觀深應大。 ○二總明遭苦。 【「受諸苦惱,】 此舉現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萬億多人也。受諸一句,多苦也,舉多顯少,多尚能救,況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有百千萬億苦也。上明數同,此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數也。 ○三聞名稱號。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由過現惡,故遭諸苦,由過現善,復得聞名,此以善惡相帶,合成機感也。一心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余心不間,一心皈憑,更無二意,是名事一心稱名也。若達事中一心,自他俱離,俱不可得,無心無念,定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為理一心稱名也。 ○四即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上聞名即稱,是機速。稱名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利益。皆者非但顯于多機眾益,亦顯圓遍之應也,冥顯感應可知。問:「十界機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答:「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救。菩薩亦如是,無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圣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余裕!箚枺骸附褚姺Q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答:「一心稱名,有事有理,二途無取,何能成圣?喻如臨鏡背照,對谷閉口,何能致影響哉!楞嚴云:『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灰杂^觀之體,聞聞之性,本無苦樂,眾生不能返聞,循聲流轉,故受苦惱。菩薩離塵復性,諸妄自脫,能令苦惱眾生,持名蒙觀,亦得解脫,乃真凈慈悲觀力加被然也。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難于唐;孫敬德誦經千遍,而全生于魏者;是其驗也! ○二別答,分三:初免七難,二離三毒,三應二求。初又二:初正明七難,二結其神力。初又七:初免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此下不出三業為機,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能意業機也。二求禮拜,身業機也。若有設有等,皆不定之辭。經云:「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挂娪X屬火,知見旋,則離火塵;脡m既離,真性斯存,所以無火害也。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應驗傳云:「祝長舒,晉元康年中,于洛陽為延火所及。草屋大風,必無免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鄰舍而滅。里人淺見,謂為自爾,因風燥時,舉火燒之,三擲三滅,眾方懺謝! ○二免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難故。經云:「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孤劼爩偎,聞聽旋,則離水塵,所以無溺害也。傳云:「道冏三人,同伴乘冰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沒,冏進退水上,必溺無疑。一心稱名,腳如踏板,至夜,遇赤光,竟達岸! ○三免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敢允且蚓,名觀世音! 入海求珍,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萬億總數,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倍,商賈千倍,任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拱⒑疲骸革L加以黑,怖之甚也!沽_剎乃食人鬼也。一人稱名,余人悉解脫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也。經云:「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褂善兴_滅妄斷殺,故遠離鬼害也。傳云:「外國百余人,從師子國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欲盡食,合舡皆稱觀音名號。中有一小禪者,不信不稱,鬼索此禪者,禪懼甚,學稱一聲,亦得免脫! ○四免王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言刀杖段段壞者,明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大士拔苦之力也。經云:「五者六根銷復,同于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刀兵,如割水吹光!剐詿o搖動,既同聲聽,無復形礙,故使刀兵如割吹耳。傳云:「晉大元中,彭城一人,被枉為賊。常供金像,帶髻中,后伏法,刀下但聞金聲,三斫不傷。解髻,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五免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言滿中者,假設之辭也。鬼所以畏者,菩薩有威有恩,若非懷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以惡眼,豈興害心。經云:「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褂陕勓,爍諸癡暗,故鬼不能視;斷滅妄想,心無殺害,故害不能加。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釋床,帝大嗔,鬼光明轉盛,此同其心行故;帝還發慈心,鬼光明滅,即去! ○六免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有罪無罪者,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制,以明圣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在手為杻,在腳為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鎖,三木一鐵之名也。系名系礙,檢是封檢,系未必檢,檢必被系,今云檢系者,顯罪深怖重也。經云:「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塵妄既離,則身相不有,故枷鎖自脫也!箚枺骸赶韧踔品,用以懲惡,陰有地獄,陽有囹圄,人神所共用者。若救無辜,理或容矣;釋有罪者,縱惡壞紀,豈圣心乎?」答:「妙哉問也!魯肆大眚,圣人善莊公之補過;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之仁;未聞議其傷于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刑之慈乎?」傳云:「蓋護,山陰人,有罪判決,系獄應死,三日三夜,稱名無間,忽見觀音放光照之,鎖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乃息! ○七免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大千國土,標難處也。滿中怨賊,正明難也。國曠賊多,圣力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怨本奪命,賊本劫財,今怨為賊,必財命兩圖,如此遍滿,尚能救之,況少乎。有一商主,遭難人也。商者訓量,此人擇識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既有商主,即領商眾,既涉險遠,所赍者必難得之貨,故言重寶。險路者,或是曠絕幽隘之處,或是怨賊沖出之徑,皆名險路。勿得等,安慰止其恐怖,勸稱設其上策,嘆德獎令定膽,三義具足,俱時稱唱,即得解脫。此中南無,翻救我。經云:「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股w音聞兩立,物我成敵,滅音圓聞,則內外無待,故能遍慈而卻敵也。傳云:「晉隆安年,僧慧達往北隴上掘甘草,被羌人所獲,閉于柵中。人多,擇肥者先食,余人食盡,唯達并一小兒,意來日食之。達竟夜稱名,至旦羌來取食,忽一虎跳吼,諸羌散走,虎咬柵作穴而去,達將小兒逃走! ○二結其威神。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 ○二離三毒。 【「若有眾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此三稱毒者,以能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有單復,今從復列。自愛為欲,愛他無(編者注:「無」字疑誤,當是「為」字。)淫,淫欲多者,不擇禽獸,不避高墻,不顧德行,破國亡家,禍延其身。若能存念觀音,即得離也。經云:「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贡娚暫蠅m,故為色劫,菩薩離塵,欲愛干枯,根境不偶,雖有妙色,不能劫動。自忿為恚,怒他為嗔,嗔恚多者,今(編者注:「今」字疑誤,當是「令」字。)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水。遺教云:「劫功德財,無過嗔恚!谷A嚴云:「一念嗔心起,障百法明門!菇浽疲骸甘呒円魺o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嗔恚!灌劣蛇`情而起,對境而生。圓融則無違,無對則不嗔矣。自惑為愚,惑他為癡,愚癡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大乘,于諸諦理,不能明解,過于漆墨。經云:「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拱V由妄塵所蔽,無明所覆,銷塵則無蔽,朗徹則無覆矣!笩o盡」下,結。 ○三應二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無子則絕嗣矣。云何獨標女人耶?蓋女人以無子為苦,為夫所棄,婦之所輕,傍人所笑也。又婦有七失,容惡、邪淫、性妒、不事公姑、貪食、拙懶、無子。前六猶可,無子最苦,故獨標女人也。;勰姓,若有智無福,則位卑財窮;有福無智,則識劣見淺;必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財位高升,慧則名聞博遠。經云:「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骨竽猩,是大士融形涉世,遍事諸佛,為法王子之力,加之使然。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則容惡形衰;有相不端者,則早孤少寡;今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有相則招錄敬,故云眾所愛敬。經云:「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合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骨笈,是大士圓通含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之,圣力甚大,無所不與也!笩o盡」下結,別答已竟。 ○三勸持名答,又三:初勸持。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心敬身禮,所獲之福,終無窮盡,故曰福不唐捐,謂福不虛棄,而得真實之益也。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辯形質,但讀名論德,若欲歸崇,宜奉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 ○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六十二億,舉名號多;盡形壽,時節多;四事具足,福田多!溉魪陀小瓜,正格量,良以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則非多,同入實際,正等無異也。 ○三結嘆。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埂 經云:「十四者,此大千界,現在世間,六十二億恒沙菩薩,修法垂范,方便利生,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含容法界,欲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由大士真得圓通,一多平等,彼我無異故也! ○二二番問答普門法,又二,初無盡興問。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問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因緣,名觀世音。今問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佛答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生冥機。云何游,問身業;云何說,問口業;方便問意業。身業現相,口業說法,意業鑒機,無謀而應,遍逗一切,亦名三輪不思議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證后鑒機之方便也。 ○二如來垂答,分三:初正答普門法,二勸興供養,三總結神力。初又二:初普門圓應,二結略指廣。初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為十界身,少菩薩地獄二界,結文以種種形該之。三十三身,其類分八:初圣人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具答三業之問,應以之言,答方便,意業問也。何以知之?意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隨而應之,F身答身業問,說法答口業問。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妙圓,應以佛身應之,大士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若諸有學,寂靜妙明,斷十二緣,勝性現圓,即現辟支身。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即現聲聞身! ○二天王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心清凈,即現梵王身說法。欲為天主,領統諸天,即現帝釋身。欲身自在,游行十方,即現自在天身。欲身自在,游行虛空,即現大自在天身。愛統鬼神,救護國土,即現天大將軍身。愛統世界,保護眾生,即現四王身說法。 ○三王民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眾生樂為人王,即現人王身,令其成就。愛主族姓,世間推讓,即現長者身。愛談名言,清凈自居,即現居士身。愛治國土,剖斷邦邑,即現宰官身。愛諸數術,攝衛自居,即現婆羅門身。 ○四四眾身。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現比丘、比丘尼身。樂持五戒,即現塞、夷身。 ○五婦女身。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現命婦賢媛等身。 ○六童男女身。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眾生不壞男根,即現童男。不求侵暴,即現童女。侵暴者,謂女不貞淑,以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也。 ○七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八部樂脫其倫,菩薩皆現身,說其本倫脫離之法。 ○八金剛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梵語跋阇羅,此云金剛;梵語波膩,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以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故。拘留孫探第一籌,乃至樓至探末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為梵王,請千佛說法;一愿為金剛力士,護千兄教!贡私浂嘤行蔚人念,無金剛一類,此一即護佛教之正神也。眾生志愿勇猛,護持佛法,菩薩現其身,說摧邪輔正之法,令其成就也。 ○次結略指廣。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 成就功德,結略。種種形等,指廣,以菩薩隨類變現,何止三十三身?應化逐緣,豈局娑婆世界?種種形,身廣也。游諸國土,所化處廣也。度脫眾生,得益廣也。正答普門法竟。 ○二勸興供養,又二:初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埂 佛答前問后,勸持名。眾生仰荷菩薩,真身冥應,但可持名秉字,故勸受持。答后問末,勸供養者,眾生既荷菩薩,三業顯應,見色聞聲,故勸供養也!甘枪嗜甑取瓜,勸供養!甘怯^世」下,出供養意,由救七難,免三毒,應二求,普門圓應,隨類說法,真應二身俱為能施冥顯二益,皆得無畏!甘枪省瓜,結嘆稱美。 ○二受旨,又五:初奉命興供。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辜唇忸i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埂 眾寶等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問:「依瓔珞經,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無盡位既高深,瓔珞合用無價,豈可止直百千兩金?」答:「言百千者,但舉數多,如云百姓萬民,豈局百萬哉?瓔珞本財施,言法施者,揀住相也。當解瓔之時,奉瓔之際,三輪體空,即此一物,細不立一塵,大則周法界,貫四十二位之功德,統八萬四千之妙行,雙存俱泯,錯縱交羅,非法施而何!」 ○二觀音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不肯受者,謂無盡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輒受?亦是事須遜讓,施受有義,以有余奉不足,施受兩當,此瓔俱有。用以施我,我有余,彼不足,義安在哉? ○三無盡重舉。 【無盡意菩薩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埂 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施而施諸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 ○四佛勸當愍。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此勸受也。物元表禮,惡可辭乎?辭其物,則絕其人;受其物,則納其情;故曰當愍,即愍一切眾生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也。夫無盡施瓔,意在今時;觀音不受,意在實際;如來勸受,欲顯無所求而求之,無所受而受之,施受皆從寂滅中來,顯一瓔之福,周濟無涯,門庭施設,勝也何如!陽春一曲,和者誰乎!賴有持地聊知分曉,所謂逢場作戲,斯也人歟! ○五受已奉佛。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以一瓔作二分者,表于一行,必具二因。理則正因,事則緣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勸興供養竟。 ○三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如是神力者,指普門示現三十三身說法也。正答云何游此世界之問,長行竟。 ○二偈頌文后重頌,什師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有,后方添入。有二十六行,分三:初一行,雙頌二問。二二十二行,雙頌二答。三三行,雙頌二勸。且初一行,雙頌二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世尊妙相萬德莊嚴,嘆相即美德,問彼,兼含次問。 ○二二十二行雙頌二答,分二:初二行,總嘆行愿。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凈愿! 具足二句,經家敘置,「汝聽」二字,敕令審諦!赣^音行」者,一心三智,觀彼類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觀世音成利他之行也。不動真心,現種種形,故云善應。一切國土處處現往,故云諸方所。弘誓者,四弘愿廣。歷劫者,經劫難量。以誓深故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惟多,隨佛作為,修諸佛行,方名侍佛。一一佛所,皆發凈愿,由菩薩行愿深大,故真智遍拔眾苦,應身普度一切也。 ○二二十行,別頌二答。又二:初十四行,頌初答觀音得名。二六行,頌次答普門示現。初又二:初一行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舉要言之,故云略說。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禮,身業機也。心念,意業機也。諸有即二十五有,聞名注念,見形禮拜,皆不空過,悉滅三有之苦也。 ○二十三行頌別答,又二:初十二行,頌七難。曲分十二:初一行頌免火難。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此下頌,與長行事相不同,又增幾種。謂十四無畏,特舉大略,實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難,故加頌之。 ○二一行頌免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三一行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四一行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五一行頌免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一行頌免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七一行頌免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八一行加頌免咒詛毒藥難。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還著本人者,凡咒毒藥乃用鬼法,欲害于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還歸本人。如譬喻經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時衰老,多有廢忘。爾時山中有渴梵志,從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與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招得殺鬼,敕曰:『彼辱我,往殺之!簧街杏辛_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燈,勤三自歸,誦守口莫犯偈,慈念眾生,可得安隱!恢魅巳缃,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卻殺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鬼不見。田家悟道,梵志得活!箹|坡云「還著失慈,當云兩家都沒事」,吾不意東坡之高明而出此鄙俗語也。還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則邪不勝正,慈能制兇。今以正念觀音,自然還著,喻如含血噴天,返污己身,將頭觸火,反焦己額,不期然而然,非菩薩加罰于彼,亦非行人起心愿著彼也。理則三毒十惡,皆出當人妙心,今正念觀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聞,復歸元真彼毒惡等,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不還著本人,而誰著耶? ○九一行頌免羅剎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十一行加頌免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十一一行加頌蛇蝎難。 【「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十二一行加頌云雨難。 【「云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二一行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三毒熾盛,眾苦逼身,男女皆無,困厄孤伶,妙智之力,悉能救之。頌初答觀音得名竟。 ○二六行頌次答普門示現,分四:初二行,明身業普應。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能應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體之用,不能具足神通力也。通雖性具,復由廣修妙智方便,照性發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也。常論惡趣,但局三途,今種種之言,通指九界,望佛皆名為惡,別舉三途極惡故也。雖三惡方沉幽昏,未應得度,悉令漸滅其苦也。 ○二二行意業普觀。 【「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愿常瞻仰。無垢清凈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真以息忘,凈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與樂。以此五觀,加被群迷,妄染惑苦,應念息滅。故一切眾生常愿仰而依之,大士之所以應身示現者,實賴于此耳!笩o垢」下,嘆上五觀。無垢慧日,嘆觀智之體,伏災普照,嘆觀智之用。 ○三一行口業說法。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之本。初句為法現形,本期救苦,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云悲體等。次句菩薩以慈為心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喻如大云,故云慈意等。二輪既施,然后說法,三句正說法也。甘露不死之神藥,所宣至理,解必無生,若非無生,焉能不死。四句明利益,本性常法,非說那知,于慈云中,澍大法雨,眾生蒙潤,一切煩惱猛焰,悉皆滅除也。慈云是慈悲普,澍雨是說法普,能滅是利益也。 ○四一行加頌官陣。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事系訟庭,身臨戰陣,心憂刑罰,命慮兵殘,今昔怨仇,此時合會,一心致感,眾難皆祛,彌顯大士神智之力也。 ○三三行雙頌二勸,又二:初一行一句,頌勸持名。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 妙音者,說法不滯。觀音者,尋聲救苦。梵音者,音性無著。潮音者,應不失時。四音圓具,故云勝世間音也。大士具如是德,度脫眾生,故須時常持念,不間不疑,無不隨心滿愿。若也疑兕在懷,朝勤夕怠,無惑乎大士之不應也。 ○二一行三句,頌勸供養。 【「觀世音凈圣,于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埂 觀聽反入,離諸塵妄,是名凈圣。冥資不虛,于苦惱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具一切功德,則隨所求而應之,不止十四無畏也。慈視眾生,則擇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應也。其福聚如海,利澤無窮,故須歸命頂禮。問答顯德竟。 ○二聞品得益,又二:初持地稱嘆。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埂 寶云經云:「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間地,一廣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種子所依,七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不驚!蛊兴_亦爾,昔遇毗舍浮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內平自心,外患自平,故聞此品而稱嘆之。觀音之號,或曰觀世音,或曰觀自在。其行或曰普門,或曰圓通。依悲觀慈觀,應物之德言之,故號觀世音。以真觀凈觀,照心之功言之,故號觀自在。自一心而出,應無不遍,謂之普門。自萬物而反,照無不融,謂之圓通。其實一而已矣!故或以自在為號,或以自在名業。以自在為號,言心得自在如心經稱觀自在是也。以自在名業,言行得自在,如楞嚴稱無作妙力是也。功德不少者,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實為心地法門,聞持之者,茍能以是平持心地,則外患自平,不能為害,于諸怖畏,能施無畏,由是自在之業,普門之行,遂為己有,故曰聞者功德不少,此菩薩聊知分曉也。 ○二聞品獲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謂無同等之物,與此齊等也。以如來最上之德,證窮法界淵底,毗盧有師,法身有主,向上一著,世出世法,皆立下風,無有同等之物與之齊等。觀音體此以成普門之行,隨類應化,無等與等,故聞其風者,皆能發如是心也。普門圓應竟。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