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簡介 觀世音菩薩簡介 觀音菩薩(或稱觀音大士),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凹壹矣袕浲,戶戶有觀音”,這句古今流傳的俗語,就充分說明了中國民眾崇敬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盛況,以及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民間的深遠影響。印度的菩薩和中國民眾結緣最深的,莫過于觀音,中國民眾對她的崇信遠在其他佛教神祇之上。直到今天,觀音菩薩依然深受廣大民眾的虔信和膜拜,繼續展示其神奇的魅力。 觀音,全稱“觀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音聲”等,別稱救世菩薩、蓮花手菩薩、圓通大士等!坝^世音”意思就是,世間一切遇難眾生只要一心稱念該菩薩名號,菩薩就會及時觀其音聲而前來相救!睹罘ㄉ徣A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北娚龅椒N種災難苦惱,只要發聲呼救,觀世音菩薩就尋聲解救。聲音不用聽而是去“觀”,此屬于佛家所說的“六根互用”。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及其功能!案睘椤澳苌敝x,如眼根能識色,耳根能聽音,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嘗味,身根有所觸等。一般凡人,各根各司其職。但佛家神通妙用,六根卻可以互用,即六根中任何一根都能替代其他諸根的作用。釋迦牟尼佛在六根互用上就達到了極高極圓滿的境界!赌鶚劷洝贩Q:“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知法,一根現爾,余根亦然!庇^音菩薩也同樣具有這種神通,即以目觀塵世苦難眾生的呼救聲,而前往解救。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拯救一切苦難眾生,故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因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大悲”,沿用至今!坝^音”又名“觀自在”,見唐玄奘所譯《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薄坝^自在”的含義,一是表示具有大智慧,能夠完全“自在”地洞察世界,達到事理無礙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觀音菩薩能夠應機赴感、尋聲救苦,從心所欲,無所不能,了無障礙。在民間,將菩薩和眾生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以“觀世音”(或“觀音”)菩薩最為流行。 觀音本名觀世音,梵語音譯為"阿那婆婁吉低輸"或"阿婆盧吉低舍伐羅",與我國漢族寺廟中的文殊、普賢和地藏菩薩一起,并稱為四大菩薩。在佛經中,稱觀音為大慈大悲的菩薩,受苦受難的眾生,只要誠心誠意地念誦其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其名即由此而來。據說觀音生于夏歷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這三個日子都是虔誠的信徒大事燒香供奉的重要日期。觀音又作觀世音、觀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 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受到最普遍、最廣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種圖像或造像中觀音菩薩的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也極大。因此觀音菩薩單獨列出。 當世間眾生在碰到各種困厄災難時,只要信奉觀世音菩薩,誦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時他就會“觀其音聲”而前來解救,使受難眾生即時得以脫困,所以這位菩薩的名號就稱為“觀世音”。 佛教中有關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集中敘述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功德和能力,因此這部經譯出不久,這一品就被人廣泛傳抄,單獨流行,并且被稱為《觀世音經》。 按照佛教的說法,觀世音菩薩是一位救苦救難的大菩薩在《觀無量壽經》等宣傳西方凈土思想的佛經中,還說到觀音菩薩會隨同阿彌陀佛一起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因此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就更容易為人們接受。 大約在兩晉之際觀音菩薩的信仰就已經開始在社會上流行。到了南北朝,由于頻繁的戰亂,社會動蕩等原因使宣稱能在現世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信仰日益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不僅專門宣揚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普救難的《觀音經》在社會上得到廣泛傳播,而且還出現了一些專門宣揚觀音菩薩靈驗感應故事的書籍,如南朝宋劉義慶編著的《宣驗記》、傅亮編的《光世音應驗記》、齊代王談編的《冥樣記》等等。 由于有關觀音菩薩的神話傳說符合當時民眾要求擺脫苦難、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且以慈悲濟渡為本愿的傳說使大家感到有一種親切感,所以觀音信仰在民間發展迅速。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這大概與觀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一般來說,當他作為‘西方三圣”之一,與大勢至菩薩一起隨侍于阿彌陀佛像身邊時,這時的觀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化阿彌陀佛像。其他形相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多大差別。中國佛教寺院中,在大雄寶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常常塑有立于大海之中、鰲頭之上的觀音菩薩像。這是依據佛經所說,觀音菩薩說法道場在南海之中的普陀洛伽山而創作。此時的觀音菩薩,大多被塑成一位中國古代仕女的形象,如上海玉佛寺、杭州靈隱寺等都是。 有時觀音像旁,還塑有一個小小的童子像、童子面向觀音菩薩,雙手合十,這就是所謂“童子拜觀音”。這是按《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所說,善財童子由文殊菩薩指點,先后參拜五十三位“善知識”,而其中第二十七位即是觀音菩薩的故事而創作。這種像在中國民間十分流行。 密教的經典又往往把一些密咒(陀羅尼)與觀世音菩薩相聯系,還規定了在持誦這些密咒時相應的儀軌以及需要禮拜供奉的特定的觀音菩薩的形象,由此而產生了所謂六觀音、七觀音之說。這些觀音中,主要的有馬頭觀音(即明王部中的馬頭明王)、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不空罥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等。這些觀音,又都是圣觀音(或稱正觀音)的化身。 觀音菩薩像在中國長期流傳過程中,發生了種種演變、中國的老百姓按自己的愿望和喜好,塑造了許多富有民族特點,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和情趣因而為中國民眾所喜愛的觀音像,例如馬郎婦觀音、白衣觀音、楊枝觀音等。宋代以后更出現了按中國古代仕女形象而創作出來的觀音菩薩像,這種類型的像成了觀音菩薩像的主流,以至觀音菩薩有著“東方維納斯”的美譽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