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瀧見觀音 | |
![]() |
因其像坐在巖石上觀賞瀑布而得名,因此又名觀瀑觀音。瀧,湍急之河流,瀧瀧之水聲。寓意蕓蕓眾生如墮火坑,觀音法力猶似湍流,于傾刻間,能令火坑化作蓮池!斗ㄈA經-普門品》中記載:如果有人被陷害而被推入火坑中,此時只要念觀音的經文,就可以將火坑變成池塘。故瀧見觀音又稱"現火坑變成池之身"。此尊觀音常顯現于田瀧之間,傳說古代嘉興縣一農夫創田時挖出一尊一尺半長觀音菩薩像,這尊觀音像由碧色琉璃瓦質造成,工藝精美,因此尊觀音像得自田瀧之間,所以稱其為瀧見觀音。民間人士總喜愛將觀音與水相連在一起,水澄澈不斷流動,人一天不可缺,同時水代表智慧。瀧見觀音為較早出現之觀音,其法相倍受歷代文人喜歡談論,爭相揮毫敬繪的主題之一,因而流傳于世面上的圖像非常之多。其中,以建長寺所收藏的絹本水墨畫《三十三觀音》中的瀧見觀音造像最具傳統代表性!队^音觀瀑圖》為瀧見觀音法相的主要代表:欹倚山崖,觀音坐在臨瀑布的巖石上觀賞瀑布,望之既具威儀又悠閑。另有一種將思維相與瀑布相結合的造像:觀音坐在高山上眺望流泉飛瀑,作沉思相,似在聽瀑布聲又似在深悟哲理。深思是觀音法相典型特點之一。
民間流行的楊枝觀音像,一般作手持凈瓶、楊枝的女性形象。浙江普陀山現存明代楊枝觀音碑,系根據唐代閻立本所繪像鐫刻,碑中所刻觀音面龐圓潤豐滿,端莊妙麗,左手托凈瓶,右手持楊枝,身披錦袍跣足,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陰刻、陽雕相結合的技法,線條柔M流暢。疏密有致,剛柔相濟,成功地再現了原作的神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