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號釋義 圣號釋義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唐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窺音」、「現音聲」、「圣觀音」等。 梵文意譯,又稱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等,意思是“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全稱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又稱觀音菩薩。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據《妙法蓮華經》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庇^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樣,被稱為四大菩薩。觀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我國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 ∮^世音菩薩的意思,可有兩種解釋:1.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致受外境例如贊嘆或誹謗所動,生起貪嗔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這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能不受所動,入于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2.是《法華經·普門品》所說的:「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挂簿褪钦f,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圣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侗A經》中也說:「寶藏佛授記云: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箍梢,《楞嚴經》是依觀音法門的自修而言,(普門品)及《悲華經》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 至于「觀自在菩薩」,是唐玄奘的新譯,最有名也最通用的,是出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頭一句,現在流行的《心經》,便是出于玄奘的譯筆。但是,《心經》自古以來,共有七種漢文譯本,玄奘屬于第二譯,初譯則出于羅什之手,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學到了《心經》,而且對于觀世音菩薩抱有絕對的信仰心。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觀音靈感的經驗,例如:1.是當他經過八百里流沙河的時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只是妖魔鬼火之多,猶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惡鬼邪妖,在他前后纏繞,他都以念《心經》而遣散了這些魔鬼的作祟。2.是當他出了玉門關,晚宿沙漠中,隨從他的胡人忽起變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時誦經念觀世音菩薩,胡人見了頓失殺心,又睡了下去。3.是玄奘正在橫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賀延磧的時候,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可飲,他和他所騎的馬,均因缺水而倒臥在沙漠之中,奘師便在心中默禱觀世音菩薩,他說:「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禱告之后到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暢,眼得明朗,馬兒也能起來走了,走了十多里,馬兒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并有一個水池。奘師與馬,始得救濟,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絕非原有,乃是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為什么觀世音又名為觀自在?根據梵文「阿縛盧枳帝濕伐邏」的原義,含有「觀照縱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F在借用太虛大師的話來作一解釋,他說:「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梗ㄒ姟短撊珪るs藏》五五一頁) 謂觀世音即時時都在觀照著世間受苦受難的眾生,一旦稱誦其名,便立刻前往解救。 若依據自利功德釋觀世音三字,觀是能觀智,包括一心三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包括一境三諦之理。菩薩以一心三觀之智,觀于一境三諦之理,圓觀圓證,自在無礙,因名觀世音自在。 若根據利他功德釋,觀是教,世音是機,教指菩薩尋聲救苦的大悲心,機指九法界眾生,稱念菩薩圣號或悲哀求救之音聲。因菩薩能興慈運悲,拔苦與樂,普門示現,自在無礙,故名觀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薩依智能之體,起慈悲之用,遍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拔苦與樂,自由自在,無所障礙,因名觀世音。亦名觀自在;蛴腥苏f:舊譯名觀世音,新譯名觀自在,征之佛經,并不盡然;蛘f觀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觀世音,更不可信。其實,觀世音即是觀自在,觀自在亦即是觀世音,而大悲心陀羅尼經,世尊則名之為觀世音自在。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