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普門品重頌 釋普門品重頌 宋天竺寺沙門 遵式 述 ◎第二重頌,是隋煬大業中,智者滅后,笈多所譯。方入大部,故疏闕釋,靈感傳天人語南山云:「什師八地菩薩,譯法華,闕觀音重頌!辜壬孚,信有此文。今扶上二番問答,隨文略釋,固難盡理。講者但令不失上文大途梗概,何必騁異。此頌二十六行,為二:初、一偈雙問二章,次、二十五偈雙答二問。初問中,一句嘆德,三句正問。 【世尊妙相具】 一句之內,名體合嘆!甘雷稹姑,所以略舉尊號,則知上九并為三世中尊嘆之要也。具相,質也。相妙而具,妙是嘆辭,具謂三十二滿足。又可妙即是好,以八十種好嚴其相,令妙好也。 復次,名實俱嘆法身,名是妙名,相為妙相。上文云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即此意也。具此相好者,即具二嚴,能答我問,故舉而嘆也。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正問中,初句兼于二問。文云「重問」,即重問上二段之事,孰謂不然。次二句別問觀音,欲佛先答初章,就近更征故也。亦可三句并問初章,自招后答。既有真身冥益,豈無應緣顯赴耶?故許說中,雙許二番,謂聞名及見身是也。 ◎第二答中作三意:初二偈總答二章,次十九偈別答二章。三四偈勸持名供養?偞鹬谐跻毁收,次一偈依本觀慈悲。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v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凈愿】 「汝聽觀音行」是總答前章。觀音即境智因緣得名!干茟T方所」是總答,后段普門示現,并用上總意消之。次一偈卻尋本觀慈誓,顯今智斷十番利益,本依別圓無量無作四諦起于愿行。由誓境深廣,故弘誓如海。弘即廣也。歷劫,顯時久遠,一一劫中,侍多千億,顯值復多。一一佛所,復發別愿如四十八等,一一愿含法界,故復云大也。歷劫約豎,侍多約橫,一一豎中有橫,一一橫中有所歷之時,廣說云云。將此總中本誓,歷下別答,一一難及普門后,廣作可知。 ◎第二別答復二:初一偈是雙許說二章。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聞名」是許前章,「見身」是許后章。向誡聽今許說,言略說者,即別答也?偞鸲嗪,即文略而意廣;別答陳列,且約人界果報,邊明七難等。普門且約三十三身等,即文廣而意略。今取意略,信是許別答也!嘎劽孤動^世音境智名也。上文約四種聞,釋成三慧,義觀兩全可解!敢娚怼辜雌臻T示現,顯應三業也!感哪畈豢铡拐,明二段應益也。心念屬意,不云身口者,此從冥顯二機,攝二章語便。何者?初章顯機,若身若口,俱須域意,故意能總攝也。故上釋持名云:口為誦持,心為秉持。為理不失,雖非口持,覺觀是口行,通屬口業機攝。例如小彌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亦不妨口機。下文皆云念彼觀音力,例同此釋。后段冥機約心為便,可解不空者,縱使稱名,都無顯驗冥益不虛。 ◎第二十八偈正答又二:初十三偈頌初章,次五偈頌后章。初又二:初十二偈明口業機應,次一行略頌身意二種機應。上文七難,表六大種而云。假令多舉諸難亦是表此。今偈加推墮二山、惡獸、蛇蝎,此四皆識種攝,毒藥從人,及蟲、鬼識種攝,從塵體地種攝,雨雹水種攝,又合羅剎鬼難,加六成十二難。初一偈火難。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上文例作三科,釋貼文事,證觀解于觀中。初廣約十番,遭苦稱名,成機致感;次約別圓二種。本住法門,及慈悲誓愿,顯前十界圓益。今但略作貼文一釋,余可準上,不復備敘。講者應具示其意,使義觀不壅,有益來者。言「大火坑」者,上直云「大火」,此加之以坑,大而更深,意顯圣力;馃o淺小,皆能成難,況乎大坑?設使劫火從地獄至初禪,如此大坑滿中紅焰,菩薩亦能或以吹滅、或以口覲、或復手遮,令其不燒,或作涼池。 ◎次一偈水難。 【或漂流巨!↓堲~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上得淺處即能免難,若加龍鬼,淺亦可畏,故值死緣。多重于上文,彌彰圣應爾。 ◎次一偈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如日住空,顯圣力難思。然但是假設,何人能到,復被推等,設有此事,圣無不為。頂生人王,能上妙高,因貪帝位,還降人間。若能稱名,必有免理。 ◎四一偈墮金山難。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五一偈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六一偈王難。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七一偈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八一偈毒藥難。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于本人】 大慈等愛,理合均除,而「還著本人」者,被害稱名,機成須救。能害無機,惡心自克,非圣使然。又毒藥有鬼,須得著人,若不殺他,必須自害。 問:「若惡心自克,怨賊何故但令起慈?」 答:「賊害事顯,但令起慈,即彰圣力。毒藥陰謀,反害方驗。然賊亦有自害,如東林老僧為賊所斬,賊反以劍自刺心入背出,群黨奔迸。又,毒藥未必例皆還著,有作折攝二用。釋者若二俱有機則可,然若能害者,無冥顯二機,折亦徒施! ◎九一偈羅剎鬼難。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然兼毒龍,前有魚龍及鬼,此重言者。龍鬼通水陸,前但在水也。上文四種龍等云云。 ◎十一偈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十一一偈蛇蝎難。 【蚖蛇及蝮蝎 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回去】 ◎十二一偈雨雹難。 【云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欲益觀行者,應巧約惡業煩惱,作蛇虎等法門釋之,使順道理。若準請觀音疏作三義,明消伏力用。謂約事、約行、約理。對此中果報煩惱,及所住法門,會之亦應可解。 口業機應竟。 ◎第二一偈總頌身意二種機應。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三毒猛盛,心不自在,名之困厄。四類同棲,各說所苦:鴿說淫為最苦,蛇說嗔為最苦,云云。女無子苦,如上說;蚍侄,對意對身,細作可了。若作觀解,十番為三毒所困,及約界外作順逆法門。應釋應用,上文意消三毒義,身業無子無修因,男女乃至無圓頓男女,尋上文消之,若心念身禮,二業成機,斷除三毒根,滿足二莊嚴,永拔十界三土世間之苦。故云:「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亦應更明別圓本觀慈悲云云。 ◎第二五偈別答普門示現,此中文狹望上別文,此仍成總又為三:初二偈頌普現,次二偈頌本觀,三一偈結成圣者三業。初又二:初一偈直頌普現,二一偈別舉所化三種法界。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上文列圣身,至金剛神,闕地獄界,此中舉劣況勝,成互出耳。一一身說約四句如前。又上文約三土為所應,此十方當約三土釋十方云云。 ◎次二偈本觀又二:初偈行愿,次偈觀成普益。初又三:二句辨觀,一句慈誓,一句誡歸向。 【真觀清凈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愿常瞻仰】 真觀了空,成一切智。清凈觀出假處,有無染成道種智,廣大智慧即中道觀。遍于諸法名廣,勝出二邊名大。中道體即智慧觀此體,故名智慧觀。 問:「何以智慧名中體耶?」 答:「順此經意,此經以寂照合法身為體,感應為宗,得作此說。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不可一異。悲觀等者,誓愿通稱為觀,緣諦發故,如止觀十法,通名為觀! ◎次偈辯益又二。 【無垢清凈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上二句明智光,次二句慈光破暗照世云云。 ◎三一偈結成圣者三業顯應。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戒雷對身業,慈云對意業,澍雨對口業,戒檢七支身業。為便戒凈能拔三惡之苦,故名悲體。身輪現通駭動,群情復如雷震,內心愛念名慈。普覆一切如云,無謀而應,逗會不差,復名為妙意業也?谳喲輰嵪嘀,為甘露雨,三草二木,平等蒙潤;三惑熱惱,為之清涼。廣釋三無緣、三不護等,如上文。一一應跡,一一說法,皆須明別圓菩薩所住法門,方有事用。 釋普門一番竟。 ◎第三四偈勸持供養,又為二:初二行一句勸持,二一行三句勸供養。初又二:初一行重舉前口業機應,以為勸由。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由前口業居初,舉一攝二。所以特舉官訟軍陣者,水火難稀,鬼虎事寡,運衰方值諍訟事;眾世之諍,本財、色、田、宅、日用,有之勸持則要也。刀杖幽執有過,方遭軍陣王役,事非由己;又捔力相持,自(編者注:「自」字疑為「白」字之誤。)刃森目,刀杖案籍,賒死之難,賊奪有財,非如師旅,斯亦勸之要也。 ◎次一行一句正勸。又二:初三句約權實格量,次二句結勸。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先舉菩薩實證實益為格量本,勝彼九界,權乘慈智,故云勝世間音。秖音塵,一法以實智佛眼觀之即實諦。妙音權智法眼觀之即俗諦。世音,此實證也。緣中道修慈,名為梵音。此慈能與機會,名海潮音。譬不失度,此實益也。與夫九界,生法二慈,作意應物,豈復為類?故云勝彼格量明矣。 ◎二句結勸。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初勸常念,有事理二行云云。若事理行成,自見菩薩色法二身,故一句復止疑勸也。 ◎次一行三句勸供養。初一句嘆。 【觀世音凈圣】 菩薩清凈三業,從正命生,故云凈圣。言其堪受供養也。正命是圣,法人稟此法名人為圣,故云觀音凈圣。次別,別舉德以為勸由。 ◎于苦惱下二句,頌上施無畏德。 【于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苦惱死厄」,怖畏處也!缸饕棱铩,無畏力也。如幼子恃怙父母,更何所畏。即指前現權實身說,為父母護三乘子免二死厄。 ◎具一切下四句,舉福田勸。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具一切功德」,舉菩薩報身敬由!复妊垡暠娚,舉應身恩田!父>酆o量」,總嘆二田。高出如山之謂聚,深廣無際之謂海,亦是二田所依,嘆法身也。頂禮正勸,以三業供養也。身儀事顯,故特舉之。必具三業,上文脫瓔珞望今乃互舉耳。又此勸事普一切皆得供養,百金之瓔,孰人可辨?又能嚴尚貴所嚴,豈復輕耶?觀心者身業勤,則增長福德供養應身;口業動(編者注:「動」字疑為「勤」字之誤。),則說般若供養報身;意業勤,則會理供養法身云云。 釋偈竟。 釋普門品重頌終 宋慈云尊者,疏別行重頌,附大部入藏。而南方教苑不傳,幾二百年矣!至元甲午,為教門入京,于燕城弘法寺得之。東歸猶至實然,不敢自秘,遂鋟諸梓,以惠來學。大德壬寅夏,五興元住山苾芻性澄謹題。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