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普賢行愿品講記:8之14

第八卷

諸位翻開第二十面,禮敬的對象我們明了之后,那么第二小段呢,要說明‘能禮’的‘因心’,因是對果來說的,就是修學的心理,‘我以普賢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鐚δ壳斑@四個字,非常之親切。這個里面就說出了兩種力量,所以我們才能夠做得到,一種是法力,就是普賢行愿,普賢行愿是法;另外一種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這個是屬于自力。注解里面說‘境與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辰,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境界,境界是心之相分,智慧是心之見分,都是從一心當中變現出來的。所以悟了叫般若、解脫、法身,迷了則生死煩惱業障,換個名詞而已,其實是一樁事情,迷悟換個名稱而已。

可是迷悟的作用,懸殊太大了,悟的確是得大自在,迷了的時候有重重的束縛,不自由,不平等,無量無邊的若惱。那么這個地方呢,它也說出這兩種,第一種就是‘普賢行愿法力’,第二個‘繇自心深信解力’。普賢在經題里面講過,一定要能夠牢牢地把它記住,普賢的愿,就是此地的十條,這個十條是普賢行愿的總綱領。為什么這個愿要加上行?這個愿一定要實踐,不是空口說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著重在行。華嚴經,它是注重行門的,你看它兩位菩薩表法,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踐,完全做到。但是在華嚴經里面,我們在經文里面看到普賢是華嚴之長子,那么換句話說,文殊為庶男,文殊是老二,普賢是老大,這個意思是表明什么呢?實踐第一,但是實踐一定是依智慧的實踐,所以行擺在慧的前面,表示它重視實行,它是要實踐第一。

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你看西方三圣,觀音擺在第一,大勢至擺在第二;大勢至代表智慧,觀音菩薩也是代表實踐,他代表慈悲,是慈悲之行。那么這個地方是普賢之行,普賢跟慈悲,實在講意思也是相通的。深心信解,要緊的就是深心這兩個字,什么叫做深心?我們今天講,講了之后我們也解了,也許說我也相信了,你有信有解,你不是深信深解,為什么呢?深心信解,他一定就做到了,我們今天信了解了,做不到,換一句話就是沒有深心。所以要注意這兩個字,經文上這兩個字,這一段文里面的關鍵,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深心是清凈心,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是深心。深心是至誠心,我們今天的意不誠,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做不到,所以是能知不能行,實在是知之不透徹!知道透徹了,那有做不到的呢?有很多人也聽講了彌陀經了,也天天念彌陀經,念凈土三經,曉得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他還不肯去,還不想去;娑婆世界這么苦,他舍不得,你說這有什么法子呢?這是知道得不夠透徹,所以他的愿生不起來;想往生,那是嘴皮上想的,心里并不想。

心里不過真正是,我們這里打個佛七,七天就往生了,他一定不會來的,七天就要死了,不敢,這趟不能去,他不來的呀!所以那些念佛的人,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決定有感應,假的他念沒有感應,他不想去嘛!所以阿彌陀佛清楚得很,你沒有真心,他也不來接引你;他來接引你,你還拒絕,這怎么得了,佛不念了,一念佛,佛就來了,這還得了,不念了,所以阿彌陀佛也不來,曉得你是虛心假意,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他不來。所以深心要緊,那么也就是菩提心里面的三心之一的,自受用的極清凈之心。那么也可以說,我們真正到離念亡情的時候,情就是情識,念是念頭,一切念頭,善念、惡念、無記念,都舍掉了;情是一切的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講的七情,在佛法里面講識就是情,八個識都是屬于情,情識真正能夠舍離掉了,你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其實情識跟般若智慧是同一個體,都是自性,都是真心,悟了的時候就叫般若智慧,迷了的時候就叫情識。所以唯識這一宗講修行的目標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真轉過來了,那么你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的作為,全是普賢行,與十大愿,愿愿都相應。那么后面有幾句,它也說得很好!蠼浽,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F前!@個幾句是解釋如對目前來說的,也說得非常之好,那么后面呢,我們還會討論到。如果沒有普賢法力,沒有深心信解,這個禮敬諸佛就做不到,所以禮敬諸佛,特別注重諸佛,這個是普賢行愿。如果說禮敬如來,禮敬一尊佛,那個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差別就在此地。

普賢行是情與無情要平等地禮敬,這個才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所以它不是禮敬佛,是禮敬諸佛,諸佛是情與無情統統包括在里面。所以不曉得這個意思,讀誦有什么用處呢?沒用!明白這個道理,讀誦有用,讀誦提醒自己。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這個作日課的,弘一大師,諸位都曉得,他的早晚課就是念普賢行愿品,他把這個當作課誦本來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有沒有修普賢行,時時提起,時時念著,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再看底下這一段,解釋‘能禮’的‘心相’!ひ郧鍍羯碚Z意業,常修禮敬!@一段經文里面,你看字不多,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圓滿。成佛的正因,必定是三業清凈,這個是成佛的正因。

我們往往在一些彩畫的佛像,塑的佛像很少有,畫的佛像常?吹椒鹣耥斏蠄A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那三個字是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把它翻過來的,嗡阿吽,佛頂上寫的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三業清凈,嗡是身業,阿是語業,吽是意業,身語意三業清凈;成佛一定要三業清凈,所以是悉以清凈身語意業。禮拜的時候,就是我們拜佛的時候,拜佛的時候是禮敬雙修;不拜佛的時候是意業常敬,敬心,清凈的敬心,一切恭敬的敬心,決定不能失掉,這個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在什么處所,我們對于一切法恭敬的心,不能失。但是在行禮的時候,是有對象,沒有對象的時候,那是不必。所以禮有中斷的時候,敬不能中斷,敬不可以中斷,時時刻刻要保持敬心,這一點很重要,這叫常修。那么常修禮敬諸佛這一愿,將來在果報上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身成神通輪,這就是佛果地上;我們講三輪,輪是圓滿的意思,輪的意思很多很多,后頭有請轉法輪,我們到那個時候再跟諸位細說。身感如來的神通輪。語感如來的教誡輪,佛是老師,老師有一套非常高明的教學法,教學的方法。我們今天一般學校里面,譬如普通學校的,雖然一樣大學畢業,跟師范大學畢業的時候要教學生,就不相同,為什么呢?師范學院的學生,學過教育心理學,學過教學法,這個你們沒有修過;雖然有一樣的程度,你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來表達。所以佛懂得這些,有最高明的心理學,有最高明的教學法,這個就是如來的教誡輪。意業成就了記心輪。所以常修禮敬,在果地上可以感得如來的三輪。

那么這個說法在清涼國師華嚴經疏鈔里頭有,那個分量就非常之多;那么這個書最近我們也印了,過去印的差不多都送完了,只剩二十幾冊,現在我們也印了,那個本子這么厚,精裝本一本,書架上有,你們看看就曉得了,就是這一篇的注解。所以就這么一篇東西,如果跟諸位細講,一個星期講三次,恐怕也得要講一年,這個才能講得完,那很有味道,我在此地,我都略說了。再看下面經文,‘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裢◤V大,這個境界當然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分身無術!他可不得了,能現多身,能同時禮多佛,一多無礙,是華嚴事無礙法界里面,事事無礙,身與佛數量是相等的,這個就是理事無礙,一多無礙;佛前面有多身,身前有多佛,身是講我們自身,這是真正的事實。

那么講到真的事實真相呢,我們反而迷惑了,我們今天相信什么呢?我們身前沒有佛,佛前也沒有我的身。我不相信!其實不然,我們身前有多佛,佛前有多身,這是真的。為什么我們現在境界恰恰與事實相反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過失在我們自己這些病,是我們執著境界,迷了自性,所以身前多佛,佛前多身,我們都見不到了!迷!我們迷,佛不迷,不能說我迷了,佛也迷了,沒有這個話,眾生迷,佛不迷。所以佛,他見到的是真相,他見到我們面前有多佛,他見到他的面前有很多眾生,生佛不二。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佛怎么會能說得出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說不出這個話來!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以善覺三昧,他見得清清楚楚,那么這是果地上境界,佛是究竟果覺,果地上境界。那么我們今天這就是講要靠普賢行愿力了,如果沒有這個法力,我們連觀想都不能成就,想都想不到,所以今天必須要借重普賢觀行,使我們逐漸逐漸恢復我們的本能,見到諸法實相。這就講菩薩的修因,要從因門里面契入。因與果,相雖然不一樣,如來是果地,我們現在發心修行是因地;因果之境界相,相不相同,但是所入的境界沒有兩樣。所以佛法無論是教下,無論是宗門常講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尤其是佛法用蓮花來表法,它就是代表這個意思。蓮花是因與果同時,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里面長了。它不像其他的植物,先開花后結果,因果不同時。而佛法里面講,因果是同時的,所以特別用蓮花來代表,蓮花代表因果同時,又代表清凈無染,代表一真法界。

所以說出淤泥而不染,泥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土代表六道。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凈的,代表四圣,聲聞、緣覺、菩薩、佛,他清凈!可是蓮花開在水的上面,表示四圣六凡都不染,世出世間法統統超越,這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華嚴境界,表這個意思。再看底下這一段,‘虛空界盡,我禮乃盡!@是反顯,虛空界無有窮盡,所以底下講了,‘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叫順釋。在清涼國師疏鈔里頭,我們一般稱為大疏,他引用十地經里面講的有十種無盡,此地只引用了一種,就是虛空界盡,其實法法都無盡。這個十種,第一個就是眾生界無盡。世界無盡。虛空界無盡。法界無盡。涅槃界無盡。佛出現界無盡。如來智界無盡,就是智慧。心所緣界無盡。佛之所入境界無盡。

末后一條說。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也無盡。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無盡的。那么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無論做什么事情,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這是大病!這是與我們真心理體完全相違背了,如果與我們真心理體相應,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他這個心是無盡的,確實是相續不斷地。拿我們現在話講,他有耐心,有恒心,有長遠心,所以經上講成佛要無量大劫,這個意思就是啟發我們要以無盡心來修學,你才有成就。其實是不是真的要無量大劫呢?不一定。不一定,為什么這樣說呢?主要就是喚醒你的無盡心。我一天、兩天成佛了,那個心還是無盡的,不是說到成佛了,這個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眾生的心永遠無盡,所以諸佛成了佛之后,還要退回來,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幫助那些還在迷惑顛倒的眾生,所以說倒駕慈航。

如果他的心有盡,就不會有這些事相了,所以永遠是無盡的。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愿無盡,愿愿都無盡,先從這個地方修起,我們的敬心是沒有止盡的!缡悄酥帘娚绫M,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娴,眾生界是無盡的,眾生的業也是無盡的。業是造作,所以我們講事業,通常講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的結果叫做業,所以業系苦。你造作的業,必定是有善有惡,善業是三善道受報,惡業是三惡道受報,只要你造業,必定就有果報,我們想想那個眾生不造業呢?只要是眾生,沒有一個不造業的;不但你一天到晚在造業,你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那里造業,為什么呢?睡覺的時候作夢,夢里頭還造業,造業沒停止的時候!剛才說一切法都無有盡,你疏忽掉了,你看你那個造業有盡沒有?沒有盡!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造業。

所以諸位要曉得,業有三業,身業、語業、意業,我們睡了覺了,身不造業了,語不造業了,意還在造業,還在繼續不斷。所以為什么禮敬著重在意敬不能中斷,道理在此地,因為你的敬意常常在,你的意就不造業了,意業才能夠得清凈。末后這個結語非常之好,結語是每一段后面都一樣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J瞧,厭是厭倦,就是不想再做了。我們不管做一個什么事情,如果天天都一樣的,他就厭倦了。比如吃東西也是這樣的,為什么常常換個口味呢?天天吃一樣的菜飯,吃上個一個星期,不想吃了,厭倦了。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做同樣的,時間久了一定起厭倦的心,這叫凡夫!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天天一樣的,他不疲不厭,這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這是應當要學習的地方。

佛門里面,出家人穿這個衣服,就這么一個樣子,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沒有厭倦!你們衣服天天要變花樣,一種款式設計出來了,穿了沒幾個月,新的樣子出來了,那個落伍了;穿到身上,出去好像見不得人一樣。有人說這個衣服不合時,穿出去人家要笑話。誰笑你?自己笑自己,外頭絕對沒人笑。你穿個不合時髦的衣服,你穿到外頭,看看有沒有人笑?他要笑死了,活該!他死,我不死,他笑死與我什么相干呢?不相干嘛!所以那些妖魔鬼怪,他就懂得眾生的弱點,就把握你弱點,天天在動腦筋搞新花樣,叫你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送給他了,都供養他了?蓱z!你跳不出他的魔掌,那什么設計師,是魔!魔掌,你跳不出去呀!他對我們出家人一籌莫展,一點辦法也沒有?墒菍δ銈,他神通廣大,花樣太多了,所以說妖魔鬼怪在那里?那些都是的,都是妖魔鬼怪,可惜你不認識,你還把他當好人,現在妖魔鬼怪充滿了社會,到處都是!叫你天天生煩惱,叫你身心不能安穩,天天為生活苦惱,其實生活那有什么苦惱的。

我有一次坐計乘車,那有個司機跟我說,現在生活很不容易過!我就告訴他,生活是難在那里呢?我說很好過!做一件衣服,至少穿個十幾年穿不壞,家里買個電冰箱也可以用個十來年,怎么不好過呢?如果你天天看到新產品,新花樣出來了,才沒有穿兩天又要換新的了,你的日子就難過了。他聽了點點頭,對呀!不錯,是這樣子。那難怪嘛!那你的日子當然難過嘛!你天天要換新的,還沒有用壞,可以用的不能物盡其用;那個魔王在那變把戲,天天在變,你要想跟著他,那你苦了,被他所轉,這苦死了。你要不對他所轉,好,新的產品出來了,尤其現在電器產品,每三個月就有新東西出來了,那你要換新,三個月換一次,真的,你怎么樣賺錢都跟不上,那是跟他走苦不堪言。你要曉得這個東西買了之后,可用個十年,他就是再換個幾百次新花樣,我如如不動,等我這個用舊了,不能再用了,我再去換一個。那些魔看到沒生意好做,他就不出花樣了,沒人買了嘛!所以日子很好過!就是你天天被魔所轉,這個就難過了。

尤其在臺灣,生活非常容易,不為境轉,得大自在。所以無論對于物質、精神上的生活,自行化他,疲厭是很大的障礙;我們今天要突破這個疲厭,那就是精進;這個一定要依靠普賢行愿力,這個法力的加持,才能真正地做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個是真心修行,這是真正的普賢行。如果以妄識,這個妄識就是隨境所轉,那就不是修普賢行了。所以普賢行是大智慧行,它是以文殊般若為基礎的。而我們這一次研究彌陀經疏鈔,看到蓮池大師在前面給我們說明,他這個注解所依據的經論,說得清清楚楚。如果要不把依據經論給我們講清楚,他這個注解,我們也很難對它生起信心。它教理上所依據的經論,是凈土五經,旁及一切大乘經典,大乘經典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行門里面所依據的,是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有了這樣的依據,那這個注子非常有價值了,有內容,我們能信得過,跟此地意思是一樣!要以普賢行愿力故,才能做到。

那么十愿到這個地方是第一愿,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禮敬諸佛講完了。下面接著是第二愿,第二愿是稱贊如來,稱是稱揚,贊是贊嘆。其實這個十愿也是對十種病根的,禮敬是對我們這個輕慢之心,貢高之心,我們對于一切人,總自己以為自己很高,輕視別人,所以用禮敬諸佛來治這個病。那么稱贊呢,這是對毀謗而言的;注子里頭有幾句也很重要。前面講諸佛,此地講如來,名字換了一換,當然意思就不一樣了,它為什么不說稱贊諸佛呢?要換了一下,稱贊如來,如來與佛到底有什么區別?這個是要首先辨別清楚的,小注里頭有,那么它也引經說的。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這個十號是通號,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稱號,它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佛佛道同,佛所證的境界完全相同,這是第一個講法。

第二個它引用金剛經上說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指法身如來,金剛經上有這個意思!D法輪經’上說‘一切智名如,正覺名來’,那么這個是指報身佛說的,‘報身如來’!蓪嵳摗锩嬲f,‘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個是應化身佛。那么這是講的三身,講佛的三身。三身,法身是體,報身是自受用,自受用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這是一而三,三而一。六祖大師在壇經里面給我們開示說,一體三身,他那個講得非常圓滿。而如來這兩個字,金剛經上還有一句話說得尤其是好,解釋如來解釋得太好了,太圓滿了。如來者,諸法如意。那么諦閑大師為什么不引用這一句,而引用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呢?為什么不引用諸法如意呢?他要配三身,因為諸法如意不能配法身,他為了要配三身,所以引用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其實最圓滿的意思是諸法如義。如果從諸法如義上來說,它這個含義與境界,跟第一愿的諸佛,實在講沒有差別,完全是一樣的。

那么換一種名詞來說,顯示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么說,只要說的是這個境界,這樁事情,用什么名詞都可以,所以叫我們對于分別、執著上,不要起爭執。正是四依法里面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事,智是理智,事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這個意思。所以往往這是一個境界,佛說很多名詞,用意都在此地,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要在名相里頭悟入義理。那么稱贊,佛門里頭梵唄也就是音樂,是屬于贊嘆的。那么十愿從這個兩愿,它把這個兩愿擺在前面,跟我們中國古圣先賢教學也是不謀而合。

我們中國古代教學用什么方法呢?用禮樂。用禮,修身,修身業。用音樂陶冶性情;所以治心,心里面起煩惱了,起波動了,演奏一首音樂,唱一首歌,這個心情就開朗了,所以是樂養心,特別是養性情。所以孔夫子在當時把唱歌的歌詞,就是詩,從前的詩篇都是歌詞,都可以入譜去演奏的,歌唱的,他是重新修訂。那么他有一個原則,這就論語里面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個思無邪就是從前孔老夫子教學,音樂里頭的標準。所以是禮樂不能少,讀書人都會彈琴,都會唱歌,所以以禮樂治天下。那么這一篇總得要跟諸位講講這些問題了,要討論到這些問題,那么現在這個樂呢,禮在我們經書里頭保存,樂失掉了。

現在只有禮記里頭有一篇樂記,分量不多,但非常地珍貴,是我們中國古代樂教的音樂之學,非常非常地重要,這里頭相當地高深。佛門也是如此,佛門的禮就是戒律,戒律跟禮一樣的,所以佛法也是以禮樂教學,非常著重音樂。但是現在佛門里頭,禮與樂都失掉了,真正是可惜。那么今天晚上,幾位法師出來教你們唱梵唄,梵唄就是稱贊如來,要以清凈心,恭敬心來唱,這才稱贊;敷衍事之,唱得不如法,那就是不敬了,不恭敬了。稱贊如來,稱贊自己的性德,這個是第一義。其次的稱贊的時候,是接引眾生。諸位要曉得教學!佛與儒都是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學是求學,沒有說老師跑到你家里去教的,跑到你家里教,學生對老師就輕慢、瞧不起,學不到東西,所以學是要來求的。那個好老師,他自己非常謙虛,他又不好名,他又不在外頭做廣告,也不作自我宣傳,誰知道他?所以學生就要介紹,學生介紹還不是很明顯;某人有學問、有道德,你要去親近他,這樣講不可以,這樣太不謙虛了,顯得你自己太自大了。你自己也自大,我是某善知識的弟子,某善知識了不起,我也了不起,貢高我慢了。那用什么方法呢?就是用唱歌來贊嘆,讓別人聽,聽了之后他自己有感動,他自己愿意來,用這個方法。

所以贊嘆,佛門里面贊佛偈都是替佛作招生的,招生廣告,接引眾生的手段,是這個意思。所以贊要唱得好聽,你一唱,大家在門口一聽,他就不想走了,他就進來了,這就成功了。這他一聽的時候,這個也沒什么聽頭,他跑掉了,那你就失敗了,那個就失敗了。所以樂要能達到這個功效,而且歌詞要唱得很清晰。你看現在有很多贊,你聽,聽不出字;哼了半天,不曉得它內容是什么,這個也是錯誤。字要咬得很清楚,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也是音樂,所以念佛里頭有節奏,真正念得好的人,一聽到念佛的聲音,聽到之后,他就不想走,他就要參加,跟到你一起念。所以音樂很能夠吸引人,你看許多人花了錢,買了票,聽音樂去;我們這里不要錢,請他還不來,那原因是什么?我們唱得不好嘛!不如別人嘛!假如我們音樂比他還要殊勝,還要好聽,我們賣再高的票,他都會來。所以這個很有道理,也是一門大學問,不能夠輕視。

普賢菩薩修行法里頭有音樂,第二條就是稱贊如來,就是樂教,所以要認真地來學習。好,我們就講到此地。早晨給諸位的一張一念三千,經本子送給諸位,你看我就貼在這個后面,這樣就不會丟掉了;把它貼在這個書后面,不要丟掉,因為讀這個東西必須要參考。



第九卷
請掀開經本二十二面,經文的第二段,‘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裉煳覀儚倪@個地方看起,這一段講稱贊如來。稱贊的大意,昨天跟諸位介紹過了,那么這是講到樂,前面是禮,此地是樂。我們中國古圣先賢所說的,說禮與樂都有心得了,修學有了心得了,這就叫有德;什么叫有道德之人?這是有德。至于樂,這就建于禮,因為禮跟樂實實在在是不能分的。在樂記里面說,凡是音聲的生起,都是由于人心而生。如果就一切有情眾生,我們所發出的音聲,這是由心而生的,我們無可懷疑的,我們都能夠承認。

那么自然界里面的音聲,是不是也是由心生的呢?你們想想對不對?這兩天聽了之后,應當要有覺悟了;萬法唯心,它不是心生的,從那里生的?我們現前言語音聲是從我們分別心里面生的,自然界里面所有的音聲,是我們真心遇緣而產生的,所以還是由心生的。但是儒家只講到由人心生也,沒有講到這么深的一層,這一層在佛法里面講到。音聲怎么生的呢?必須心動了,動了就會有音聲,不動就沒有音聲,那么現在科學家對這個道理也知道了不少。動,它有頻率,在一定頻率之下,它會發出聲音,如果頻率再高,聲音就變成光了;所以光波跟音波是同樣的波,只是頻率不相同而已。那么明白這個道理,佛法里面講的光音天,你就很清楚了,概念就很清楚了。

光音天以上的天人,彼此有什么意見交換,不要說話的,一放光就曉得了,這個多簡單,太簡單了。其實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在某些地方,我們確實也用了。譬如你在十字街頭,你看到紅燈一亮就曉得不能走了,那是放光,那是光音,一看到光,哦!這個不可以走了;綠燈一亮可以通過了,怎么不是放光呢?也是放光。所以以光來代表音聲,確實很有道理。那么人心之動,在樂記里面講是物使之然也,就是外面這個物,對你的一種刺激,所以是感于物而動。這個心在境界里面,它有反應,我們見色聞聲有反應,這個心就動了;心一動就變成音聲,所以動一定會有音聲,振動,它就會有音聲出來。感受不一樣,音聲就不相同。

如果我們是很尊敬的心,敬心感應的;這個時候的心是直心,所以敬一定是直。直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所以儒家樂記里頭也講直,直以廉,跟我們佛法里面講菩提心,直心,意思非常地接近。凡是出于至誠恭敬,這個心一定是誠到了極處,是至誠心。所以為什么普賢菩薩行門第一就叫你禮敬諸佛,你要想成佛,佛都是用真心,都不是用妄心,真心是從那里來的?真心從敬當中來的,敬心就是直心。如果我們對于一切人物,一切事相,一點誠敬的意思都沒有,你學佛怎么學都學不成。所以禮敬諸佛是要自己成佛,我不禮敬諸佛,自己就成不了佛,就是你的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直心,沒法子修。修直心就是在禮敬、贊嘆,這兩條是修我們菩提心的直心,你說多么重要。

我們菩提心為什么失掉了?狂妄、傲慢,把菩提心失掉了。這個一失掉了,這一錯就一切都錯了,以后就沒有一樁是對的。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要從這個地方修起,要認真,要努力。如果我們這個心,這個感應是憂慮,是憂心而感的;喜怒哀樂它統統都有不同,憂心感的音聲是哀,悲哀的聲音,這是我們能夠體驗得到的。如果是歡喜心、愛心,所感的音聲一定非常溫柔,和平、溫柔。各各不相同,這是應當要辨別的。所以能夠懂得音聲的人,在我們中國古代,去考察其他國家的政治,從什么地方考察呢?聽他們的老百姓唱歌就知道他的政治辦得怎么樣。老百姓歡喜,表現于音樂樂章里面,就知道這個國家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富強康樂,能夠聽得出來的。如果聽到老百姓樂聲里面都是哀戚,凄慘,悲哀,這個國家必定將亡,政治腐敗,老百姓怨聲載道,國之將亡。所以考察的時候,能夠從音樂里面得知一個國家的盛衰,能夠判斷這個國家的前途。

同樣地,我們一個人將來有沒有前途,也能從你的談話音聲里面能夠明了,這比看相算命還準,還要靈,能看一個人終身休咎,能看一個家庭,能看一個團體,能看一個國家。所以音樂這個學問太大了,確實不能夠疏忽,所以這個里面有很深很深的學問,不可以不辨,也是應當能夠辨別。那么用音樂教化眾生,做為教育上最重要的科目,可以說是很古很古,相當地久遠;無論是在中國是在外國,所以諸位打開歷史,在古代史里面教學,幾乎統統都是用音樂。那么在中國尤其是自古以來在教育里面,把音樂看得非常之重。在我們中國古代,讀書的學生,十三歲以上的必須要修學,是必修的課程。因為樂章能夠養心,能夠調性情,這個在昨天跟諸位說過,能夠鼓舞我們奮發,能夠幫助我們改過遷善,所以它的效果非常之廣大,這是儒佛的教學都非常重視音樂。禮樂如果要是失掉了,教學的成果就不容易達到。

我們今天佛門之衰,衰在禮與樂都沒有了,禮樂都沒有了。禮是佛門的戒律,現在大家不守戒律,也不講戒律;樂只有在法會當中,或者是只有幾句贊子在那里表演一下,通通流于形式,內容是一無所知。雖然唱贊,唱的時候達不到效果,就是不能夠真正達到遷善改過的目的。所以樂在我們中國古代,尤其在佛門里,它不是娛樂的,它是教學的,是以禮調身,以樂調心,使我們身心都能夠得到升華,這個是教學的效果。

那么大意明了了,我們再往下看,‘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一段文是講我們贊嘆的對象。我們贊嘆誰呢?那么從這一段經文當中,我們就聯想到前面的一章,禮敬諸佛,跟禮敬的境界一樣,沒有兩樣。那么注解諸位自己看。贊嘆的對象也是十方一切諸佛,這個里面一共有三重無盡,剎無盡,佛無盡,菩薩海會無盡,數字之大不可思議,佛剎極微塵數。為什么要這樣地稱贊呢?如果不是這樣稱贊,我們的性德顯現不出來。所以我們要明了一切有情的眾生,那怕他再惡,他也有善;你在世間找到一個純惡,根本沒有善的人,你找不到。再惡的人,他對于他的妻子,他也有愛心,也還有善,對他最好的朋友,也還有點善心,找不到純惡,也找不到純善。純善那是如來,究竟果位上是純善,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那還有一分惡,所以還不能算純善,只有如來果地上才是純善。但是純惡找不到,縱然墮到阿鼻地獄,也不是純惡,也還有一些小善。那么我們對于善法應當要稱贊,這才能真正收到教化之功。

譬如對作惡的人,如果對那些惡事,常常要責備,往往起反效果。我做的好事,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稱贊,我做的惡事,好,人家都罵我;不在乎,他罵我,我做得更惡一點。有什么法子,沒有辦法的事情,反而鼓勵幫助他去做惡了。如果我們對做惡都能夠原諒他,絕對不去說他,看他有一點點小善就贊嘆他,時間久了,他慚愧心生起來了;你看我做惡,他們都不說話,我一點點小善,他們都贊揚,到以后就不好意思做惡了,自自然然他就改過遷善了,這個就是音樂教學的功德、效果,也是古人教給我們,隱惡揚善。但是贊嘆要贊到恰如其度數,不能超過。他有一分善,你就贊嘆一分,有兩分善,贊嘆兩分,這個是對的。

禮有節度,樂也有節奏,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就是恰到好處才能夠收到效果。如果超越了,超越了又起了副作用了,他變成自以為是了,貢高我慢的心就生起來了,所以不能夠超過,凡是有善事都應當贊嘆。你看近代弘一大師,他老人家禮樂這個兩條;也很難得他把普賢菩薩行,就這一卷經當作他自己的日課,他每一天課誦就是念十大愿王,就是念我們現在研究這部經,是他的課誦本。他對于禮樂,不但他重視,而且他真做到了,我們曉得他持戒很嚴,這是守禮。他懂音樂,而且他音樂造詣相當之高,他送別的那個曲子,一般在音樂界里認為近百年來,東西方只有兩支好的曲子,一個是魂斷藍橋,西方的;一個就是送別,這是中國的,世界名曲,那是他作的,實實在在是很難得。

你看他對于學生,對一般信徒,見到人有過失了,他一句話不說,他從來不責備一個人,看到有人犯過了,他不責備。但是人有好處,有善處,他贊嘆,他懂得樂教。他與大眾相處在一塊,在佛學院教學生,學生有過失,他不講話。那學生自己怎么曉得有過失呢?他有一個表示的方式,就是他那一天不吃飯了,所以學生曉得了,大概我們有了過失了,老師不說話也不吃飯。于是大家反省,懺悔,那老師又吃飯了,他用這個方法,他不罵人,不責備人,對待任何人,和顏悅色,他用這種方法,所以感化很多的學生。這是個人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有些老師是要罵人的,還有老師要打人的。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一段說明我們能贊的心,跟前面一科意思完全相同。這就說明唯有甚深勝解者才能贊,能贊就是能修贊嘆如來這一愿,這一個方法。十愿,我們這才接觸到第二,但是已經有相當啟發的作用。什么人能修?要甚深勝解的人才能修。甚深勝解從那里得到呢?是要從如來開導之下,我們才能夠獲得;如來不在世了,我們要從善知識,從經典當中得到。解是理解,是通達、明了,勝是殊勝,而且要相當深度的殊勝的理解;解得淺了,做不到。那么我們想現在一些人,他為什么做不到呢?他根本就不了解,他怎么能做到呢?別說勝解了,根本就不解,甚至于許多,他解錯了,所以曲解了經意了,這是非常非常地普遍;那個深之一字,更談不上了。深是要相當長時間的修養,才能夠達到深度的勝解。我自己經驗當中,深度的勝解必須要長時期地教學相長,才能夠體會到一些。

我們要是聽一部經,聽完了之后,就把這個書收起來了,束諸高閣,不曉得再到那一年才來摸一下,這沒用的,這是一暴十寒;縱然能理解,只理解一個皮毛而已,談不上深度,甚至于真正的意思,都很難體會。那么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那些菩薩為什么天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法?世間教學是有報酬的,你們學校里這些教員,天天給你們上課,他要拿薪水的,如果說是你們學校不發給他薪水,他來不來上課?他不來了。菩薩沒有人發給他薪水,他天天都來,他教得很起勁,他為什么?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他為的是要求甚深勝解,所以教學就是求學,教跟求,是一不是二。為什么呢?在教學當中,你如果自己去求學,有許許多多的里面的問題不能發現,發掘不出來,你自己想不到。你跟大家在一塊兒的時候,比如講這一段東西,有許多人發問,有許多人來質疑,這個質疑、發問里很多很多東西,自己想不到。所以是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幫助老師,師資道成,學生資助老師的甚深勝解,的確是相輔相成,教學相長,雙方面都有進步。

菩薩為了要求甚深勝解,所以他才不疲不厭地教化眾生,F前知見,就是前面是如對目前,非常地親切。那么這一句經文,諦閑法師注子里面講,跟前面禮敬諸佛這一段來比較看,它這個地方比較簡略;文字上簡略,意思上一樣,意思完全是一樣的,那么這一句我們要重視。菩薩教化眾生,特別是在無量壽經里面所說的,菩薩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所以佛為什么不教化眾生?佛是老師的身分,老師代表尊嚴,尊師重道,代表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說往教,尊師重道這個心就沒有了,所以求學,你來求,老師沒有到你家里去教你的,不會找你來教你的,這個不可能的。那么這個樣子,教化就不能普遍了,就不廣了;為了要達到教化普遍、廣大,怎么辦呢?學生去,學生沒有關系嘛!學生跟大家都是朋友一樣,所以做不請之友,可以到你家里去教你。你不求學,這個學生會找到你,拉到你去學去,學生可以,老師不行。所以成佛之后,他要退到菩薩地位上,他就方便了,可以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了,他把他的身份降低一等,道理就是在此地。

可是你們聽了之后,要認真去做,在此地七天聽這一部經,要認真地聽,為什么呢?聽了之后,要去講給別人聽,不一定是在講堂里講,有三個同學、五個同學,一個同學都可以,把他拉來,每一個星期給他上一堂課,這樣才行,這個做不請之友,這個能教學相長。他如果有興趣,你就跟他講,互相在一塊討論,要不斷地去講,這一遍講完了,再講第二遍,第二遍講完了,再講第三遍。如果你一生當中,不要說一生,就是你學了這個七天,不斷地去講上個七年,你就是普賢菩薩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部東西講熟了,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

所以我過去在求學當中,我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就告訴他們,我們在老師那里學了一部經之后,至少要講十遍,就是連續不斷講過十遍,我們再學第二部。為什么呢?如果不熟透,接著學第二部,頭一部忘掉了,第二部不熟,前頭一部忘掉了,很難成就。所以你能夠學了之后就講,連續不斷講十遍,這個就有一點印象了,不至于忘掉,能夠講的遍數多當然更好。假如你們學了之后,怕記不住,講的時候沒有把握,不要緊,這都有錄音,錄音帶在此地。你們每一個人可以拷貝一套錄音帶帶回去,天天聽;你要跟同學講的時候,我現在教學就是這樣,一個星期就聽一個帶子,我今天上這一堂課,一個星期就聽這一堂,聽一個帶子,早晨聽一遍,晚上聽一遍,一個星期六天,你就聽十二遍了;一天跟別人去講,沒有講不好的!要是找老師,講了一遍,老師你再給我講一遍,老師不耐煩!現在有錄音帶,你放一百遍一千遍,他不會不耐煩,他是不疲不厭。

所以大家要認真,要好好地學,讀到這個地方,這就給我們啟發,我們要發心,我們要教別人,不是自己學了之后就算了,一定要教別人。那么底下一段呢,是‘辨能贊舌相’,‘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個贊嘆最重要的是舌根,是要用舌根的。所以諸位要真正發心,講經說法是贊嘆,贊嘆佛法,這是屬于贊嘆;將來在果報上,就是得三十二相的廣長舌相,微妙舌根。各,經文里頭各,是指每一個人;像我們現在在講堂里面,每一個同學,每一個人都要學的。都能夠以這個出,就是超出,過是越過,這個意思就說,比辯才天女微妙舌根還要殊勝,還要超過。

辯才天女是佛在經上說的,她的辯才幾乎跟如來差不多了,所以佛對她非常地贊嘆。普賢菩薩在此地就引用她來作一個例子,我們不但要像她,而且還要超過她,自己一定要發這個愿。舌根就是妙有之舌根,微細妙好,即一即多,舌之體是一,舌之用,功用,無量無邊。一個舌頭,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講那么多的經典,所以一是體,用是多,即一即多,這是從俗諦上說。如果從真諦上講,那就是非一非多。亦一亦多,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一個微妙舌根,這個是從真諦上說,從性具上講,那么這些通通與一念三千的理論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懂得一念三千的道理,經上這許多境界,你才能夠體會得到,才不致于懷疑了。

普賢身遍法界,這講法身,佛有法身,普賢菩薩有法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法身。雖有法身,你自己迷了,不敢承認,那沒有辦法;你要覺悟了,你就能夠體認,才曉得一切法是自己,才能夠體認。雖然體認之后,你在一切法里得自在,可是你在接引眾生的時候,又必須要隨著他的程度,要把你的程度立刻降低下來,要跟他合光同塵,為什么?這個才能夠教化眾生,才能夠攝受眾生,就是經典里面常說的,應以什么身分,教化眾生的時候,就示現什么身分。其實我們現在這個身分就很多很多。譬如說,對你父母說,你是子女的身分;對你弟弟來講,你是哥哥姊姊的身分;對于你哥哥姊姊,你又是弟弟妹妹的身分;對老師講,你是學生的身分;將來對你自己學生講,你又是老師的身份,身分太多太多了。最基本的五倫十義,所以五倫是我們基本的社會組織,就有十種不同的身份。

如果在社會上,你事業多了,身分就更多了。在教化一切眾生上,那是無量無邊的身分。正是應當用什么身分來辦事,來教學,就用什么樣的身分,隨時在那里變化的,而不是自己變化,是隨著境界來變化,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才能夠成就一切佛法事業,佛事!佛事就是覺悟眾生的大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叫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那么做佛事里頭,最重要的要靠舌根,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是音聲為教體;眾生的根性,耳根最利,你寫東西給他看,他不一定能看得清楚,他一聽就明了了,所以耳比眼還要靈。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完全是用舌根來講學,孔老夫子在我們中國出現的時候,也是一生講學。

那么我們看歷代祖師大德,儒家的歷代宗師,都是講學,那么講學一定要用舌根。所以既然法身是遍法界,當然舌根也遍法界,要明白這個道理,那么一切有情無情的音聲,你自自然然能體會得到都是菩薩色塵贊嘆諸佛的音聲,所以我們在大自然的音聲當中,往往能夠開悟,就是這個道理。而大自然的音聲,從來沒有止息過,換一句話說,諸佛說經從來沒有中止過;問題就是看各各眾生的緣分,看緣分。因緣要巧合了,在音聲里面就可以大徹大悟;因緣要不合,這個音聲也就空過了,所以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現。因此贊佛人耳深處,必定成為稱贊之耳。所以修普賢行愿,特別是修稱贊如來這一愿的人,我們不能不知道普賢境界廣大無邊;那我們聽一切音聲,無論是風聲雨聲,外面這些車馬聲,一切的言語音聲,要明白沒有一個音聲不是贊嘆如來之聲。如來是什么?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性德,都是從性德里面流露出來的音聲,還贊嘆性德,本性里面的德能無量無邊,我們常講是萬德萬能。

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然后你讀彌陀經,你才能夠了解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水也會說法,風也會說法,樹葉相碰撞的音聲也會說法,鳥也會說法,六塵說法;這個境界念佛念熟了,所以外面的境界都隨心所轉。譬如你真的果然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念熟了,聽什么音聲都是阿彌陀佛,不管聽什么聲音都是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在念佛,這個境界跟諸位說,這叫功夫達成一片了。什么叫功夫成片,他不曉得,他沒有能夠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音聲,你就聽那個節奏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境隨心轉,音聲是六塵境之一,也隨境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一片念佛的音聲。

那么這一段文,慈舟法師的注解注得多,也注得詳細,他引用了些小故事,非常有趣味,你們自己可以做參考,給人講的時候,參考書多一點,材料就豐富了。所以學華嚴跟學其他的經,的確不一樣,華嚴很有趣味,很生動,不會學得很呆板,很枯燥,不會是。華嚴是活活潑潑,那么善學華嚴的人,他能夠做到把十方三世所有的境界,都能夠收到一心。慈舟法師說,諸位如果你們要不會的話;這是講佛門修行的大原則,不管是宗門教下,佛與凡夫對于一切事物的看法不相同,拿現在的話說,就是人生觀跟宇宙觀不一樣。佛法觀察的時候,一定用觀照,你看我們世間人講觀察佛講觀照。觀察是用心意識,就是用分別心,用執著心,用阿賴耶識;而觀照呢?它不用,其實在觀照還是用,到照住、照見就不用了,真正講不用心意識是照見,所以這是有三個層次,最初是觀照,然后照住,再照見;這三個層次怎么樣區分,怎么樣修學?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里面說得非常詳細,很大的篇幅來解釋這三個層次,境界不相同,那么諸位自己也可以去查出來去研究,作參考。那么你不懂得觀照的話,你就可以觀想,你推理,一切音聲從那里來的?你就追究這個,去思惟這些,音聲從什么地方來的?你認真一追究,音聲沒有來處。正如同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去找心在那里?認真一找,就找不到了,不曉得心在那里。既沒有來處,你就能夠悟出這個音聲是空寂的。所以佛在楞嚴上說,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拿這一個公式套上一個音聲,性音真空,性空真音,這才能發現到音聲原來是自性清凈心中之物;那么這個跟禪宗里面的參究,沒有兩樣。能夠如是回光返照,就曉得一切音聲都是法身隨緣,法身是體,隨緣是用,觀想要得力了,才真正能夠契入體用不二,這是真正的贊嘆出來。也是要這樣的修法,就是修這個法門,我們的法身全體才能夠顯現,這個法門修學的成果才能夠得到;考試的時候,才能得個滿分。否則的話,法身是法身,音聲是音聲,法身顯不出來;普賢行愿雖修沒有成就,像你雖然在念書,考試得個零分,書天天在勤苦地念,考試都不及格,這很冤枉,你沒有心得,沒有得到東西。

普賢行愿,愿愿要顯示,顯出自己清凈法身的體相作用。所以這個贊嘆,這真贊嘆,這真正了不起。末后這一段我們把它念下去,這一段不要講,因為每一段后頭都是一樣的,前面第一段講過了,后頭都不要說了!缡翘摽战绫M,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⒔庖舱f可以略前,跟前面講法意思完全相同。好,我們下課。


第十卷
請掀開第二十五面,‘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Y敬、贊嘆之后,接著講廣修供養。那么這個里面有兩樁事情,第一個是供養,其次講廣修。首先我們要曉得前面已經說過了盡虛空遍法界既然是自己性德所顯,所以佛法里面講平等就基于這個基礎上而建立的,三寶平等。那么說到三寶,諸位一定會想到佛、法、僧,三寶是自己,不是別人。佛是自性覺,佛是覺悟的意思,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覺而不迷,可惜我們現在是迷了,變成迷而不覺了。那么這也有同學提出來,無明怎么起來的?幾時起來的?我叫他去讀楞嚴經,這個問題在楞嚴經第四卷里頭,釋迦牟尼佛答覆富樓那,說了很多。

學佛就是恢復我們的自性覺,這叫皈依佛,皈是回來,是從不覺回過頭來,依是依靠,依覺,要依自性覺,這個才叫真正的皈依。假如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好,我們回過頭來了,我們依誰呢?去依釋迦牟尼佛,依他去,那就錯了,那這個佛教就變成宗教了。宗教是什么?自己沒有辦法,要依靠神,要靠神來保祜,那就變成宗教了,就不是佛法,佛法是皈依自性覺。那么覺呢,你要懂得覺的樣子,覺的相是什么?這首先要明了的,覺心是不動的,所以覺心是清凈的。我們迷的時候,心是動的,迷一定是動的,迷是妄動。那么我們把這個妄動的心息下來了,皈到靜了,這就是皈依覺,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

我們在境界里面起心動念,這是妄動,這是迷;回過頭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把那些妄念都換了,取代了,把它換過來了,那么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覺,念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覺,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就是念無量覺。那這樣我們念無量覺就好了,何必念阿彌陀佛呢?但是念無量覺,一種功德;念阿彌陀佛,兩種功德,不一樣。因為阿彌陀佛確實有其人,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有四十八愿;十方世界的眾生,只要執持他的名號,發愿往生,臨命終時他一定要接引,所以有雙重功德,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那么法寶是自性正;實際上自性覺,就是儒家講的誠意,自性正就是正心,誠意、正心,這是自性正,在佛法里面講正知正見。什么樣的見解是正知正見呢?我們簡單說個很粗的相,不帶著私心的見解都比較上正確一點,一加上自私,那個見解全就錯了。所以凡是一樁事情要想到自己切身利害,這個見解決定不正確,邪知邪見。

所以佛法教給我們,起心動念要想眾生,要想一切眾生的利害,不但當前眾生的利害,還要想到后世眾生的利害,這個見解就比較上要正確一點。我們今天俗語里面講,客觀、主觀,凡是主觀觀念的,都有錯誤,有過失;客觀比較上要明朗一點,要正確一點,這是從初淺上來說。所以皈依法,法,狹義的指經典,經典是佛的知見,正知正見。我們要把自己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從那里回過頭來,回過頭來要依佛知佛見,這是皈依法,所以佛法是自性正。因此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消歸自性,這個才有用處;不能消歸自性,這個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與我們不相干。

如何把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變成自己的佛法,這叫消歸自性。那么第三,皈依僧,僧代表清凈,代表和合,我們從與一切眾生不和,回過頭來要與一切眾生和合。世出世間沒有不能相處之人,如果有一個人不能相處,你皈依僧就沒有做到。因為世出世間一切眾生都是自性顯現之物,有一個眾生不能夠相容,不能相和,自性不能顯現。換一句話說,不管你修得怎么好。戒律持怎么嚴,你不能見性,這個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要和睦,要清凈,唯有清凈心才能夠和睦;凡是不和睦,一定心不清凈,心生煩惱,這個是一定道理,僧代表凈,所以六和合,里面是以凈為主要的一個因素。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有過失要改,要改過自新,這個叫做修行,那么這就是皈依僧,是從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凈,這個叫真正的皈依三寶。

所以三寶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性三寶,這三寶是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不但是一切人具足的,一切動物,十法界有情眾生,上自諸佛,下到惡鬼、畜生、地獄,沒有一個不具足,個個都具足。那么佛從這一方面來看。所以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為他具足三寶,每一個眾生都具足三寶。所以我們自己平常造罪業的確很重,我們輕視一個人,看不起一個東西,就是迷失自己的自性三寶,自己在那里造罪業。那么曉得三寶平等了,不但在理上說、在事上說也沒有怨親,因此修平等心,要從怨親上開始。那么講到六度,特別講到忍辱波羅密,諸位曉得忍辱非常重要,沒有忍辱,你就沒有功德。經上講得很清楚,火燒功德林,火是什么?嗔恚之火,一發脾氣,心里一不高興,功德完全沒有了。

所以你要說你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什么時候沒有發脾氣,算到現在,你的功德時間就這么長。如果一個鐘點發了脾氣,你的功德不過是十幾二十分鐘而已,從前你的功德都燒光了,都沒有了,所以功德很難成就!積功累德,無論什么樣的逆境,都不能發脾氣;外頭境界,我忍無可忍了;外面境界什么?境界不相干,你要能忍,外面境界是佛菩薩,佛菩薩在考試你、考驗你;通過了,關關都通過了,你功德攢積下來了。你要是考了不及格了,外面境界是魔,所以說魔與佛是自心變的,與外頭境界不相干。我能忍,外面境界是佛;不能忍,外頭境界是魔。什么叫魔障?是內心里頭有魔,看外面境界就是魔;內心里頭是佛,看外頭境界都是佛。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沒有看到魔;眾生看佛都是魔,這沒有法子的。

所以我們講到廣修供養。先要講怨親平等,貴賤一如,這個樣子我們對人對物對事,誠意才能生得出來,然后我們的供養才能普遍,以內財以外財,才能夠修離相的布施。布施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得自己的平等,平等心,因為我們的平等心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的供養也是要遍供十方。你這個施,不管是多少,性周法界;供養三寶,果超十地,果報超越十地菩薩,那么諸位要記住,供養三寶就是供養覺正凈。常言說得好,入道一定是以智慧為根本,而智慧又是以福德為基礎,所以一個人不能不修福。前面兩愿,偏重在善根上,這一愿偏重在福德上,善根、福德,總修!那么供養非常重要,世出世間法都講求。

在世間法來說,在中國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生從事于教學,他沒有做其他的事業。換一句話說,他的生活沒有來源,沒有依靠。他教學是私人教學,那個時候政府沒有辦學校,國家又不給他薪水,他生活怎么辦呢?學生供養。而學生供養是隨著學生的家境,老師決定不計較的,不像現在收學費,規定一定多少,沒有。你有能力,多供養一點;沒有能力,少供養一點;在非常清苦、清寒的學生,老師還要供養他,他是一個很可教的學生,但是家境太困難,沒有辦法生活,老師還要貼他。那么佛法,諸位曉得更是一種盡義務的教學,絕對不講求報酬的;如果沒有人供養了,他只好走,此地沒有人供養,到別的地方去,為什么?這個地方活不下去了,生活不下去了,那只有到別的地方去,所以出家人是云游四海,那個地方有因緣;實在講就是那個地方人肯供養,他才可以住下來嘛!到這個地方沒有人供養,那沒飯吃,只好到別的地方去了,到處去托缽。

那么我們要想真正把個好的善知識留下來,叫他住在這個地方,在那里教學,那一定要修供養。供養不在多,這個諸位一定要明了,供養一多就害人了,就把人害慘了。初發心出家,真是個個都是菩薩,到最后一接受供養,供養多的時候,個個都還俗了,都回家了。出了家,他沒有產業,什么都沒有,錢一多了,好,人家供養一個房子送給他,他有了家了,出了家,把他送回去,你回家好了,回了家了;銀行里頭也有存款了,跟世俗人有什么兩樣;出家人叫人瞧不起在此地,佛法的衰,衰在此地。佛規定的對出家人的供養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沒有聽說供養房子的,沒有,決定沒有。維持一個最簡單的生活,他什么都沒有,心決定在道上;如果他有了,心里就患得患失,他有貪欲,貪心也增長了,貪不到,嗔恚心也增長了,那造的罪業也太多太多了。

出家人為什么造那么多罪業?每一個在家人供養的都有責任。所以佛法滅,滅在那里?出家人固然不好,在家人害的呀!害慘啦!所以這個要知道。尤其是出家人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人家供養的時候又不能不收,收了怎么辦呢?趕緊布施掉,不能留,留了之后決定墮阿鼻地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毀滅佛法墮阿鼻地獄,萬萬不可。我在國內外講席上,我都勸勉大眾,供養是必須的,不能過分,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而且供養要平等地供養,一個道場要興,一個地方上佛法要興,必定是高僧大德人數要多才能興。一個人兩個人,沒有辦法,所以僧團最低限度是要四個人,四個出家人以上才是一個僧團,不足四個人不能稱僧團。龍天護法護誰?護持僧團。

今天我們要找一個道場,四個人以上在一塊共住,能夠守六和敬,能夠同一羯磨,我們找不到。所以今天這個世界上沒有道場,沒有一個真正佛法的道場,我們感覺到非常地悲哀。佛法自從釋迦牟尼佛起,佛法生活方式是民主自由,他是真正做到了。所以羯磨呢,就是會議,它是民主制度,四個人在一塊,無論什么大小事情,四個人開會,多數贊成通過,沒有說那一個人作主的。佛在世也是一樣,有什么事情宣布,它這個通過的方法是默認,宣布之后大家不講話,就承認,就通過了;如果有意見,你就提出來說。羯磨是梵語,翻成中國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開會,就是議決,在我們中國過去方法叫羯磨,就是開會、會議、決議,所以佛法是民主自由。不能守六和敬,不能做羯磨,就不是佛法的道場。

所以諸位你們將來看什么樣道場,要從這個角度上去觀察,它是真正的道場,還是虛有其表的道場,不難得知!供養說廣修,因為它的范圍非常之廣泛,剛才跟諸位說了,因為你性德廣大,你要不廣修,性德不能夠顯現。前面跟諸位說明十愿,愿愿都是顯性德的,那么這個地方所說的,注解上偏重在事,其實理事它都具足,這個注解在事相上,‘廣羅五塵貴品。修飾百味珍饈。陳供法界如來。奉養十方海會!@些講的都是說在事相上。諸位聽我剛才所說的似乎只是我們在家信徒對出家法師要供養,我們學生對老師要供養,那么出家法師跟做老師怎么樣呢?他也要廣修供養,供養之后有多余的呢?就要布施,不能放在那個地方。

那么還有人說,我供養的錢放在銀行里,攢,攢到一筆相當數字了,我再來做一個好事情,這樣好不好呢?不錯?實際上不可以。為什么呢?你的心已經攀緣了,心不清凈。隨手布施,心清凈,不攢積,有多小舍多少,清凈,這樣才如法。底下一段講境界相也非常地廣大,跟前面一樣‘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個也是三種無盡,佛剎無盡、諸佛無盡、菩薩海會無盡,都是我們供養的對象!乙云召t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是能供之心,跟前面兩段意思也相同。

如果沒有普賢行愿的法力加持,自己甚深信解就做不到,所以這個十大愿王的的確確不是一般人能夠修學的,為什么?他沒有這么大的心量。這個心量實在是太廣大了,決定用的是清凈心、平等心來修這個法門。那么下面舉所供之物,‘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一句是總說,底下就舉幾個例子!^華云,鬘云!@是花,鬘也是花,花穿成花環就叫做鬘,印度人有這個習俗,花穿成一串套在脖子上,這是花鬘!煲魳吩。天傘蓋云。天衣服云。天種種香。涂香。燒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敲催@是舉幾個例子,在這一段注解里面寫得很詳細,諸位自己去看。

經文里面有幾個字是必須要曉得它表法的意思,這是我們在經上常常會看到的,它用云,花云、鬘云、天音樂云,它都用一個云, 在華嚴經上我們見到太多,一切經上也常?吹。云代表非有非無,我們看到云彩,坐個飛機到上面去看沒有了,代表非有非無。我們要不要用這些供呢?要供。能不能執著呢?不能執著。誠心誠意去修供養而不執著,無分別無執著,云是取這個意思,這叫真正供養,才能顯自己的性德。那么世間人供養,他著相了,著相有沒有福?有福。著相的福小,福報小,人天善果,小果,不能稱性。因為普賢十愿,愿愿都要顯性,著相就障礙了見性,所以它用這一個字。而且還有一個常用的字,就是用天,天不但是有尊貴的意思、高顯的意思,同時有自然的意思,天然之物。這個取隨緣而不攀緣,這個就是天然,就是自自然然地供養,不要刻意去尋求,刻意尋求又是攀緣心了。

攀緣,心就不清凈;隨緣的心是清凈的,所以它有這個意思在。供花,花代表因,所以所有供養,諸位要曉得都是供養自己的法性,依養自己的自性,見到花想到自己要修因,花代表因行;ǚ浅C,想到我們現在自己有許許多多煩惱,煩惱是迷失自性而生的、變現出來的,所以煩惱與性德是一個東西,迷了是煩惱,悟了是性德,性德美呀!真善美呀!所以覺悟之后,把所有丑陋的煩惱都變成真善美慧的性德。那么它在具體代表在經上講,代表六度,代表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果加上十度就后面是,方便、愿、力、智,這個就十波羅密,也就是菩薩修學的十個綱領;所以供花代表這個意思,看到花了,念念不忘修六度因行。所以它供在那里不是好看的,它里面代表有意義的,是提醒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讓自己迷失了自性,它取這個意思,所以供花。

那么供音樂,前面說過了,音樂是表稱贊如來的意思。所以我們用梵唄、歌詠、贊佛,這是音樂;前面跟諸位講過很多,它的作用非常廣大,效果非常地殊勝。傘蓋,傘跟蓋是兩種東西;傘是遮太陽的,遮陰的,也可以遮雨的,古時候傘圓形的,諸位在寺廟里面你還能看得到。蓋是寶蓋,蓋是防灰塵的,那么這也是里面有表法的意思,這就是預防五欲六塵,不讓五欲六塵染污了自性,取這個意思,你一定要懂得。所以佛門里一切的陳設全是教學的藝術,它叫你一看,你心里就體會了。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么所在,心地要清凈,一塵不染,這就是你自性上好比就有了傘了,有了蓋了,取這個意思。

衣服表忍辱,忍辱衣。衣是禮,在儒家是禮,行禮的時候,要穿上禮服。衣服遮羞的,有忍辱的意思,所以見了衣,穿上衣,就要曉得修忍辱波羅密,就是曉得修禮敬諸佛,它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供養衣服。香代表的意思尤其是多,我們贊子里面有戒定真香,所以香表戒、表定、表慧,五分法身相,表解脫,表解脫知見。在我們初學人來講,它表性香,它又代表性,所以佛門里頭香用得非常廣泛;家里面有佛像的時候,可以燃香,在佛像前面燃香,它代表這個意思。如果自己聞到香、燃香的時候,心里面不能想到戒、定、慧、五分法身香,你這個香沒有供佛。這供佛是供自性佛,你能夠想到這些,提醒你自己信解,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它能提醒你這個,這就是供養自性真佛。

燃香供佛是供這個,這個彩畫、泥塑、木雕的佛,它不須要供!這個是代表形象,表法的;真真是自性要能夠回光返照,那么這種設施才能收到教學上的效果。所以處處提醒自己自性要覺,不能迷;自性要正,不能邪;自性要凈,不能染,沒有一樣設施不是提醒自己的。所以供佛你要曉得是供自佛,不是供他佛;因為自佛常常會忘掉,用個他佛,一看那個,哦!我也是佛,常常能夠警覺,能夠醒悟,是這個意思。種種是多,香的種類很多。涂香,我想你們女同學天天都要用,香水、香粉涂在身上,都是涂香。你們涂了有什么用處呢?有沒想到戒定慧,有沒想到性香?沒有想到,所以你們迷失了。從今天起就要覺悟了,噴一點香水要想到這是供養佛,供養自性真佛。凡是涂在身上的都叫涂香,無論香粉、香水都是一樣的。

那么燒香是燃的香,像我們佛堂燃的香是燒香。這個里頭品種也非常之多。末香是粉末一類的,粉末一類也可以燒也可以涂的,這個里面種類就很多了,舉出這個三大類。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這是講香數量之多;香數量特別多,它表法的意趣特別之深。這個表法里頭最重的是五分法身香,千萬不要把這個忘記,因為五分法身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是我們之所要證得的。三皈是修行的總綱領,五分法身香是我們修行的總目標,我們將來證果,證什么?就是證五分法身。 那么下面講燃燈,燈也有很多種,它代表自性的般若光明,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每天不能忘記燒香燃燈。這些也無須刻意去求,前頭跟諸位說明了,天然的意思。

其實那一個人每天不燃燈呢?你回家去,按了電流,開了電燈是燃燈。尤其是現在科學發達,夜晚都是一片光明,凡是見到光明要想到自性光明; 我們對人對事,是不是光明磊落?自性清凈心里面是一片光明。假如我們對人對事還有隱瞞的,還有不可告人的,那是黑暗,那是無明。燃燈就是要照破黑暗,照破無明,取這個意思;我們見到一切光明,想到我們心里頭還有沒有黑暗存在,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無明是黑暗,無知是黑暗,煩惱是黑暗;如果不能把這些東西統統把它改過來你那個燈叫白燃了,燃了沒用處。這個蠟燭也是光明,所以在講經的時候,作法會的時候。已經電燈這么亮了,為什么前面還要點兩支蠟燭?特別提醒你,因為燈你天天見,見慣了,忘掉了,特別點個油燈,點個蠟燭,你一看的時候,提醒自己,取這個意思。那么蠟燭跟油燈,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它代表這個意思,菩薩身身世世都能舍己為人,這個是燃燈。

凡是供養具,剛才說了,不必勉強。但是要盡心盡力,不須刻意去搜求,刻意搜求那這個是錯誤了,給我們帶來煩惱了,盡心盡力是我有多大能力,我要供養好的。買香,我們買好香,我有這個能力買一千塊錢一斤的香,我就買一千塊錢。如果我是買個幾拾塊錢一斤的,這個對不起自己。如果有三、四千塊錢一斤的香,我買不起,我也不要去借高利貸去買去,那個錯誤了,那個增加自己的負擔,沒有意思。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心盡到了,力量也盡到了,這個功德是圓滿的。超過了自己心力的,有很多人在佛門里做功德,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去借高利貸來做功德。為什么呢?要面子,他想別人出了功德,我出少了不好意思;自己實在也沒有錢,去借高利貸,后頭就背利息,苦不堪言,這個錯誤了,是絕大絕大的錯誤,這佛門里頭不許可的。

佛法絕對是個平等法,人人盡心盡力了,他就平等了;所以在心力上平等,不是在事相上平等,事相上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在心境上平等,這個是真正的平等。所以諸位一定要懂供養具里面,它所代表的意義。經上舉例不多,只舉了幾個例子,而且在供養當中,除了你明了表法的意思之外,最好還能夠發愿。你要不會發愿呢,經里面有例子可以提供你參考,自己不會呢,就依照經上例子來做。譬如說此地也舉了幾個,第二十七面,‘行者當供養時,一一俱當發愿!@是告訴我們,你這個供養就沒有白供,與普賢行愿就相應了!肯銜r,作是愿言,愿無漏涂香,磨鎣熱惱者,脫彼諸地獄,一切炎蒸苦!敲吹紫掠袩,有供燈,所以不管供養什么,自己都有愿,那么有愿要盡心盡力去做到;發愿與回向愿雖然都是愿,意思不相同。發愿,這個愿未必能做到,事上做不到,我心里有這個愿,事上我沒有這個機緣,緣不足,愿做不到。做不到不能沒有愿,譬如說我們要有普度一切眾生的愿,像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你一定要有這個愿,但是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

做不到不能沒有這個心,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天天在做,時時刻刻在做,做多少算多少。那么回向這個愿是已經做到的,已經做到的,把這個功德回向十方,回向眾生,那跟發愿不一樣。發愿等于說支票開出去還沒有兌現,那個回向是已經兌了現的了,這是有這么一點不相同的地方。那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愿是由自己發的,也有個別之愿,有特別的愿望,也是個個人不相同的。自己實在不會呢,找經里面看看諸佛菩薩他們是怎么個發愿,這是提供你作參考。你照他這個方法學習,行;不照這個方法也行。譬如說我們見到燈,我們自己發愿我們犧牲自己,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愿也非常之好;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個意義,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能力,用我們的體力,盡心盡力去替社會大眾服務,貢獻于社會大眾,這個就是燃燈、燃燭的意思;叫我們不要忘了自己這個本愿,時時刻刻提醒他明白這個意思就好。

再看底下一段,‘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敲催@是正明供養,就是說明正式的供養。在這一段里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常,說明供養不能間斷。一花一香都與體性要相應,只要與體性相應,一也是多,為什么呢?體是心,心包太虛。香花是物,雖然是一物,這一物是從體性里面生的,這一物就是自己的體性。所以華嚴經上常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無礙,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們看到經里面講的供養具,數量無量無邊,好像我們怎么能做得到呢?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做到了。

所以古德教給我們,修普賢行愿的人,只要你安心觀行,一就能化成無量,無量也能夠歸納成一,與經上所講的境界無二無別;法喜才能現前,所以法喜充滿,才能得到真正的樂趣;也正是孔老夫子在論語里頭第一句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現在學,習是做到;做到之后,喜悅從內心生出來,不是外面的刺激,從內心里面分出來,就是我們佛法里面講的法喜充滿,所以學佛真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不假啦!愈學愈快樂,愈學愈自在,世間第一等的樂事在佛法里頭。如果你學佛覺得痛苦,那你學錯了,你曲解了經意,你方法有錯誤,理論有錯誤,所以你才愈學愈苦。如果理論方法正確,愈學愈快樂,這個是真的,心開意解。好,我們講到此地。



第十一卷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七面,注解里面諦閑法師假設了一個問答來給我們說明!畣,如上所列多多供品,如何辦得?’怎么能辦到呢?‘假使能辦,又如何者常供養如上所列多多佛耶?’怎么能夠供養像前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的諸佛?‘答’,下面就是答覆,‘須知一香一華,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盡虛空界。即假故,如云普遍。即中故,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一品物,無不稱于真理,各各等虛空界。即以全法之身,游諸剎土。稱真之物,供養諸佛。是故菩薩,不虛行于所修,常值諸佛,恒不失時。一切品物。常稱真而成就也。幸勿生疑!敲催@個注解里面有事有理,事容易懂,理確實有相當地深度。

但是我們每一章里面都是以這種原理,這個原理,不外乎一念三千,明白了一念三千,華嚴境界確確實實不難現前。下面要給我們校量,比較供養具,‘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個非常要緊,也是我們修供養供里面最主要的一個部分。那么財供養,就是些物品供養,物品供養里面要是加上觀想,那個財供養也是法供養。譬如我們供養燈、供養香,就是財供養、物質供養,可是從這個供養當中我們曉得燈表智慧光明,表般若智慧,是以般若智慧來供養。香表戒定,表清凈信心,以這個來供養。諸佛,前面曾經說過,這要記住的,我們以般若智慧,以清凈心地待人接物,就是供養諸佛;這個是財、法兩種都有了。

供養里面特別偏重在法供養當中,這是不但佛在這個經上這么說,諸位常常念的金剛經,里面校量功德也是說大千世界微塵的七寶布施都不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梢姷梅üB的殊勝,決定不是財供養能夠比得上的。底下一段舉幾個例子,一共舉了七個例子,‘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敲醇热慌e了這七個例子,這七個例子當然是法供養里面最重要的七個項目,每一個項目里面自然包括了許許多多的法門,那么這是說明七大類的供養。第一這一定是最重要的,擺在第一個決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如說修行,如誰所說呢?如佛所說的。這一條太要緊了,假如我們不能夠如說修行,我們就對不起佛了,佛一生的教導,結果我們一句話也不聽,都沒有照做,這很對不住的。

縱然是四事供養得很周到,如說的衣食、臥具、醫藥,統統都供養到了,但是他教給我們,我們并沒有去照做,這個不是真正供養。真正供養寧愿在事供養里面有欠缺,甚至于全缺,一樣也沒做到,就是財物上的供養,一樣也沒做到;但是真正照佛所講的來修行,這還是真供養。佛給我們說了這么多,就是叫我們要修行,佛對我們的期望,期望我們各各人早一天成佛,跟他一樣;能夠滿足他的大愿,這才叫真供養佛,這是諸供養當中第一供養,那么我們要曉得。如說修行包括的范圍就非常廣大,以本經就這一章而說,主要的就是講十條大愿,這個十條大愿,每一條你都要做到,這就是如說修行供養。

你怎么能做到呢?一定要甚深信解才行,如果不能甚深信解。它這十個名目的意義、境界,決定達不到。所以對這個經要真正下功夫去研究去理解,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實際上的生活。禮敬,我們要以真誠清凈之心對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這是修禮敬諸佛。我們的言詞一定是有益于一切眾生,有利于一切眾生的,出自于至誠,這就是贊嘆如來的供養。我們有力量必須要幫助人,無論是用我們智慧去幫助別人,用我們的才藝幫助人,用我們體力幫助人,用我們的財富幫助人,這都叫供養,這個都是廣修供養。以智慧助人,這是法供養;以我們的體力去幫人家服務,這是內財供養;他金錢財物去幫助別人,叫外財供養,身外之財,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這叫如說修行供養,這個是對佛的真正供養。

那么佛給我們講的法門太多太多了,說到修行,是不是這些法門都要學呢?這是個問題。佛講了許許多多的經,這些經我們是不是都要讀呢?這個問題很大?墒俏覀冊诜鸱ɡ锩嬉欢ㄒ毿娜ビ^察,看看佛陀在世,他的弟子們怎么修的?看看那些諸菩薩們怎么修的?你就明了了,佛說一切法是度一切人;記住,度一切人,不是度我。佛要度我只說一法,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是為無量無邊眾生而說的,因此我們就明了了,我們要在無量無邊的法門里面,只取一法,那就行了。佛在世的時候好辦,太容易了,你要是遇到佛了,你向他請教,他給你說一個法門,你依教修行就成功了。

現在我們最大的困難,佛不在世,我們沒法子問他,留下來這些經典都是他老人家從前在世替一切人說修行的方法,這些記錄,記載下來的東西。所以我們今天看一些經典,就如同看大夫的處方一樣,這個大夫從前在世的時候替人看病,人家來了,他馬上替人家開個方子,一吃就好了,F在大夫也不在了,那些治好的人也不在了,藥方堆了一大堆,堆在這個地方;我們今天看到就是一堆藥方,大藏經就是一堆藥方,是他從前治別人的一堆藥方。所以我們今天看這些東西很頭痛,那一個藥方對我合適?我們都有病,你要是把所有藥方統統都用,準死無疑!這諸位要記住哦!你說大藏經我統統要搞,準死無疑,絕對不會開悟的,沒有人這種試法的;所以佛法能救人也能害死人。它這個經典確實就是藥方,你要取舍得法了,真的適合于自己病況了,那這個方法你很靈,非常靈驗,藥到病除。所以我們選擇法門,這個法門選擇了去修,修個一兩年不合適,就趕快換;就好像吃藥一樣,你吃藥當然是害病去吃藥,這藥吃了不對癥,你會警覺了這個不對癥,大概吃錯了,趕緊找大夫重新來調整。我們修行沒有結果,就得要調整,這個是要注意的,要特別提高警惕。

可是我們人壽命有限,這個警覺性要很高;自己沒有辦法選擇,就去找這些真正有修有學的法師、居士們,那么請他們提供一些經驗來供給我們作參考,幫助我們在法門上決定取舍,這一點也非常地重要;他是修行過來人?墒巧浦R難遇,真正是難遇,俗話常說可遇不可求,到那里去找善知識?遇不到善知識,我們自己去搞,真的是盲修瞎煉。你要是遇到一個惡知識,那糟糕了!碰到他,他也給你介紹,教給你的都不是正法,反而走到邪道上去了,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從前有師承,現在沒有了,現在沒有法子了。

所以現在人,你在世間求一點科技的知識,你能夠做到,真正講求學問就很難了,求道就更難了。真正好的老師找不到學生,這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找不到學生,佛法之衰,衰在這個地方。有資格做一個學道的學生,不容易呀!相當地不容易。他要具備許多的條件,里面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對老師要有決定的信心,要有至誠恭敬心,這才能成功;佛家、儒家都是如此。所以過去講求的是師承,對這個老師敬仰、愛慕,而且有恒心,有長遠心;老師的教導百分之百地依從,老師怎么教,你就怎么做,這種學生你們想到那里去找去?找不到!我給諸位同學說,我過去求學就是這樣求的,所以我還有師承的邊緣。輪到我找個學生,我找不到!找不到像我這個學生。

我從大陸到臺灣,那個時候我廿三歲,離開學校跟著軍隊到臺灣來,嘗到失學的痛苦。那么有這么一個機緣,認識方東美先生,他是老一代的了,你們現在年輕同學可能都沒有跟他見過面。他在那個時候,在三十九年、四十年的時候,他是臺大哲學系的系主任,也是很有名的一個教授。我那個時候對哲學很有興趣,我寫了一封信給他,還寫了一篇文章送給他看;人沒有見過面,不認識,寄給他,目的是希望能到學校去旁聽,聽他的課,當然對這個人我非常景仰,非常地尊重。方先生收到我的信之后,我記得好像只有一個星期,他回一封信找我,要我到他家里去見他。見面之后,第一次見面,我們談了有兩個小時,一見面,他就問我學歷,我初中畢業,高中念了半年,我就這么個學歷。

到臺灣來了,跟軍隊到臺灣來了,因為抗戰期間,我們是流亡學生,抗戰時候我失學三年,嘗到失學的痛苦。雖然沒有能上學校,可是沒有離開書本,我喜歡讀書。方先生也是看了很久,好像不太相信。他告訴我,我給他寫的信,以及我寫的文章,他說臺灣大學的學生寫不出來。那么最后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旁聽,一定會大失所望。我聽了這幾句話,好像是拒絕了嘛!不讓我去旁聽,心里也就涼了半截?墒呛茈y得,過了沒多一會兒,他看看我的態度好像很失望。但是向學心切,他很慈悲,好了,這樣子,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里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這是我沒想到的,所以我跟方先生學哲學的時候,是在他家里,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我這個課是在家里上的,每一個星期天兩個小時。那么我學佛就是從哲學里面進去的,就是講到哲學最后一個部分,是講佛經哲學,他結論上有兩句話,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里面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兩句話很動聽。

這樣我才知道佛教里面有這么好的東西,原先我最排斥的是佛教,佛教迷信嘛!看看寺院里一天到晚超度死人,討厭得不得了,聽到佛教就討厭,就得要罵它幾句,那里曉得佛教里頭有這么好的東西,不知道;是經過他的介紹,他要不介紹給我的話,你說寺廟一般法師來給我說佛教怎么好怎么好,我會反駁的,我不會相信的。所以我的佛法是方先生接引的,方老師接引的,那么接觸到以后,一直到今天三十多年了,的確,正如方老師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對他老人家非常感激,念念不忘好老師。那么當我接觸佛法之后,大概不到一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這個因緣也非常非常殊勝,章嘉大師教我,跟方先生教我一樣,也是一個星期兩個小時,到他的辦事處。他是跟政府到臺灣來之后,沒有住廟,我們政府給了他一棟房子在青田街八號,那是個日本式的房子,前后都有花園,環境很幽雅。

那么以后就是每一個星期天到章嘉大師那里去,他給我也是講兩個小時,教了我三年,一直到他圓寂。我的佛學根底,章嘉大師給我打的,我的老師就是一個老師,不是這里聽聽,那里聽聽,這里看看,那里看看,我沒有搞過這個,都是一個人教的。章嘉大師圓寂之后,又隔了一年,我是朱鏡宙居士,最近過世的,九十七歲,他跟李老師同年,介紹我認識臺中李炳南老師。以后我離了職務之后,專心學佛,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十年。所以我還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不容易!真正難得!接受善知識的指導。跟李老師的期間當中,經不能隨便聽,不能隨便看。到臺中去以后,他告訴我,你既然要來學了,就是我的學生,只準聽我一個人講經,除我一個人之外,任何一個人講經都不準聽。

老師很專制;他辦的慈光圖書館,我在慈光圖書館開幕之前去的,就替他做管理員,那邊有大藏經那么多,沒有經過他同意,任何經不準看。有道理!為什么呢?他要負責指導的,他要曉得你腦子里有些什么東西,那些是正的,那些是邪的,他要了解他才能知道。如果你不聽話,亂聽亂看,他無從知道起,那沒有法子教。所以你所讀的東西他要知道,你所讀的過程他要曉得,他要了解,他這個老師要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所以一個學生成功失敗,關鍵在老師;諸位你們今天學佛沒有老師,沒有人指導你,遇到老師也不敢指導你,你來找我,我不敢指導你。為什么呢?

你腦子里太雜了,一塌糊涂,我理都理不清楚,怎么能指導呢?沒有法子的呀!我那個時候認識方老師的時候,那個時候剛對哲學有興趣,但是是一張白紙。如果方先生問過我看過些什么書,我告訴他,那時候只看過一部哲學概論,其余的沒接觸到過。那么對中國東西,我讀過老子、莊子,讀過幾篇,儒家東西接觸過一些,有興趣。如果你要是搞得太雜了,聽很多人講也聽得太多了,他頂多叫我學校旁聽去就可以了,不會每個星期花兩個鐘點在家里教我,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到后來他老人家過世的時候,我去參加追悼會,秦孝儀才報告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我們才曉得他是我們老總統的老師。如果過去我們知道,我們不敢去找他,還敢給他寫信,不敢,我就不曉得,瞎碰碰上的,不知道他的身分;只曉得他脾氣很大,上課的時候,拍桌子罵校長、罵教育部長,原來有那么硬的后臺在后面。不曉得,不知道。所以能夠得到老師的愛護、教導,沒有別的,就是誠敬,就是聽話,沒有別的。

他教我們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法,依照他走的路,依照他的模型;所以老師對學生負這個責任,學生要不聽老師的話,他自己要去博學多聞,老師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在師承這個里面來說,老師是非常非常地專制,在過去儒家與佛門,諸位要是看看高僧傳,看看這些語錄,你能夠看到,非常地專制、跋扈、不講理。那個不講理是什么呢?鍛煉你的忍辱,鍛煉你的耐心,明明你有理,老師硬說你沒有理,這個是考你有沒有耐心。如果你沒有耐心,不能忍辱,決定不能成就,不可能成就的;一切法得成于忍,這個關鍵非常重要。所以古人對最看重的那個學生,將來要傳法給他的,總想種種方法去折磨他、侮辱他,看他能不能受得了,禪林寶訓里面就有許多這個例子。

老師對這個學生,學生是蠻好的,看到就不順眼,好像看到就生氣,又是打又是罵。好心學生端一盆水供養你,叫你洗腳,洗完之后把這個水往他頭上一倒,簡直就欺負人嘛!都是考驗。把學生趕出去,不要他,趕出去;趕出,不走,老師講經的時候,他在窗子外面聽,老師曉不曉得?曉得,故意裝不知道。講了三年了。傳法了,住持退休,傳法了,找一個繼承人,找誰呢?就把那個趕走的找來了。就是他。大家恍然大悟,原來種種折磨是看中了的人。如果沒有看中,覺得這個人不是個法器,他對待他就非常之好,就客待他,歡歡喜喜的;看中的時候,他是個法器,將來能成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那必須要用種種方法來鍛煉他。所以凡是經不起折磨的,都不是法器,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你要遇到真善知識,沒有真善知識不折磨人的,他要不折磨你,他沒有看中你。

你看李老師,李老師學生很多,他如果對那個人每一次見面都很客客氣氣,也不罵你,也不說你的,他不要你的,你不能成就。他要看中你,覺得你是可造之材,見到你就有氣的樣子,小小的過失就罵你、打你,李老師打人的;看中你,對你就一點都不客氣,為什么呢?要成就你。沒有看中你,對你客客氣氣,不給你做冤仇嘛!何必呢!反正你又不能成就,就用不著用這些方法來鍛煉你。這個是儒家跟佛法,鍛煉人才幾乎都是同樣的手段、同樣的方法,這也就是叫你修行。那么說到這個地方,行門只能取一門,唯有一門深入才能成功。古人有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怕的是你一樣不通,所以學東西要精于一樣。

佛法跟世間法不相同,世間法你專攻一樣,不能旁通第二樣;佛法不然。佛法通一樣,它能夠旁通一切。所以佛法重要的就是要深入,真是甚深信解,要做到這四個字,一定要一門深入。我在李老師會下的時候,專門學佛經,就學講經,他老人家教學過程當中,是只準學一部。他學生很多,學經是隨你自己選,他不替你選的;但是你所選的經要得他的同意,你所選的,也許選得太深了,不合你的程度,或者是不合這個時代,他不教,他叫你重選。如果選個三次,都選得不合適,他就給你選,他的原則是叫你自己選。一樣東西學成了,才可以學第二樣,決定不可以同時學兩樣東西,這個他決定不教的。為什么?要叫你專心,全心全力在一部經上。

他教的方法非常地嚴謹。所以我到臺中去的時候,因緣也很巧,正好他開班教講經,他開了個小班,那個班沒有名字,就是臺中佛教蓮社,叫經學班,專門研究講經的,經學班。我們有二十多個同學,教學的方法是采取中國過去私塾教學,就是個別教學。上課呢,同學們二十多個人統統要來上課,一個都不準缺席,也不準請假,上課時候一定要到。教學的時候個別教,一個一個教,但他一次就教一個人。在那個時候我們學的時候是兩人一組,譬如學普賢行愿品有兩個同學;兩個同學,一個講國語,一個講臺語,好像是講經旁邊有翻譯,其實兩個人學一部經。

那么教的這兩個人就坐在第一個位子上,跟老師面對面。旁邊位子我們別的同學旁聽。他這兩個人教完了,這一個經教完了,換另外一部經,再換兩個人,換座位;接受老師教的,跟老師面對面座。教了就要上臺講,不上臺講經,不準參加這個班,李老師就是一個條件。而且教的時候,不是說這一部經教完了,你才上臺,不是的;就是我今天給你教的這一個鐘點了,教完了,你這個鐘點就上臺去講,現炒現賣呀!下面呢,下面還沒有學,底下一段還沒有學到。這個教法學生一個星期要上臺講一次,學生統統是在講臺上訓練成功的,他老人家教不是在講臺下面,講臺上面訓練成功的。

教了之后,今天教給你了,過個兩天在小班里面講一次,等于復講,講給老師聽,講給同學聽。講完之后,第一個就是我們聽經這些同學,一個個對他有批評,批評都很認真。講怎么樣?講得好。不行,好在那里?一條一條地說出來。講得不好,那些不好也要一條一條地說出來,很嚴格地批評。批評怎么樣?他修正,他要改正,那么最后老師講評。經過這一堂之后,那么他把他的講稿重新再修正,修正之后以后,還要講一次,講一次再修正一次,第三次就上臺。所以我們一個星期要上三次課,三次課時間很有力,一個鐘點的東西。

那么上臺去講,聽眾大概也有一百多人,所以那個時候,女生在臺中蓮社,男生在靈山寺,男生是星期天,女生是星期六,對外講經,我們這樣訓煉出來的。時間只有兩年,訓煉了二十多個人,個個成就了,講經不難!我那個時候在班上是很年輕的,我才三十幾歲,我們班上年歲最大的人六十歲,林看治居士,現在還在,現在他大概有八十多歲了。那個時候我們在一塊學的時候,他年齡最大,他六十歲,他的孫子都做國民學校的老師了,他還在我們班上學講經。程度呢?百分之八十小學畢業、初中程度,所以我那個程度,我這個高中念過一年的,在那里還是程度高的。有什么難嘛!難的是你們自己心里頭畏難。哎呀!難,這個不行,我不行。那你當然不行,你注定了不行,是不是?你也拍拍胸脯,這個不難!我也可以做到。

原來我也是覺得很難,所以李老師要我到班上去看一看;我一看之后,一堂課還沒有下,我的信心生起來了。為什么?我一看這些人年齡比我大,看程度還不如我,領悟力量沒有我強,那行,沒有問題,我可以干。一入那個班才上半堂課,我的信心就生起來了,所以這樣子臺中一住就住了十年了,所以諸位一定要努力,要依教修行。佛的教,不但是教你修行,要叫你弘法利生。佛法確確實實如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哲學里面最高的哲學,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自己得到了,一定要介紹給別人,普遍地去介紹,這叫流通佛法,我們才能對得起佛菩薩。不要怕難,難是你心理上的陰影,一定要把它突破。

第二是利益眾生供養,那么這一條就是說要救護一切眾生。尤其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雖然科技一天一天在發達,其實在人性迷失的確是一天一天在加重,這是一個普遍的事實。所以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里,遇到許許多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他非常迷信,為什么會有這個現象呢?迷失了自性,對于自己完全沒有信心,沒有信心,他就去依靠鬼神。鬼神也是把握了他的弱點,處處在捉弄人,說得不好聽就處處在欺負人。人被鬼欺,這是沒道理的呀!在六道里面,人比鬼高,人怎么能被鬼欺負呢?現在真的是妖魔鬼怪充斥在人間,我們要有慧眼去辦別,不要上人當,不要被人欺騙。救度眾生,先要救度自己,先救自己,這個很重要。

要想救度自己,正如同虛云老和尚所說的,第一個你要相信因果,這個是世出世間善法的基礎,你一定要相信因果。真正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他不做壞事,他曉得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才真正能夠改過遷善。第二要建立自信心,這個很重要,能相信自己,這是非常非常地可貴,信佛跟信仰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這里。因為佛教,它教你信自己,這是第一個條件;宗教是叫你信神,信他,那是第一個條件,這個不一樣的。即是凈土法門來講,我們凈土法門三要素,三個條件,信愿行;信里面第一個要信自己,你不相信自己,你不能往生,所以第一個信并不是信阿彌陀佛,第一個相信自己。第二才信佛,因為你相信自己,佛菩薩能力才幫得上你忙,你對你自己沒有自信心,佛菩薩都對你無可奈何,幫不上忙,所以它跟宗教不一樣。

那么其次就是要決定行門,這一點非常重要。經典在這么許許多多當中,你也只能取一樣,作為理論的依據,我們修學理論的依據。行門里面,八萬四千行門也只能取一種,我們依它來修行,要講求專一,專一沒有不成就的。今日之下,剛才說了,善知識可遇不可求,找不到。真正善知識非常謙虛,絕對不會自己作自我宣傳的,絕對沒有,沒有這種善知識的,善知識都很謙虛,你也不容易找到他,你找到他,他也不一定會教你,這個事相當之難。今人找不到怎么辦呢?找古人,古人可以找!為古大德的私淑弟子,這在歷史上成就的很多;第一個是孟子,孟子是孔老夫子的私淑弟子,孔老夫子已經不在世了,他依孔老夫子做老師。老師不在世了,怎么依他做老師呢?孔老夫子的著作在世,依照他這些著作,依教奉行,完全學孔子,他學得很像,他變成第二個孔子,所以稱之為亞圣。

學古人,這是決定靠得住的,決定是真正的善知識,你沒有找錯人,這一點很要緊。類似孟子這個情形很多,譬如司馬遷,諸位曉得作史記的這個人,司馬遷就是學左丘明的,左丘明的私淑弟子。那左丘明也不在世了,他學左傳,他也學成功了。唐朝的韓愈學司馬遷,就學史記,一生專攻史記,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豪;都是以古人為師,這是值得我們在今天特別提出來,要效法的。在佛門里面也有許多例子,像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全集在臺灣出版,你們能看到的。蕅益大師是學蓮池大師,那個時候蓮池也過世了,也不在了,但是蓮池的著作在。蓮池大師著作現在我們也有流通,精裝本四冊,他就是依這個做為自己的老師,依蓮池大師全集來修行,專門學蓮池,他也學得很像,他也成為一代祖師。

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學古人,這樣才能夠成功。你們同學也許會問我,我學誰呢?我也學古人,我雖然有幾個老師領導我入了門,我學的就是蓮池大師。但是還有兩個助教,一個就是這個本子的四十華嚴,還有一個是印光大師文鈔,他這兩個作幫助;以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演義為主修,用四十華嚴,印光大師文鈔來補充,所以我學的東西非常地單純。但是你要我講經,你在大藏經里面隨便抽出一部經來,我一樣給你講,我講得頭頭是道。問題就是你通與不通,一樣通了,一切都通,佛法是一個原理,一個原則,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定要專,不專就沒有成就。這是說到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我在此地把我自己修學經驗提出來供養給你們,這是供養嘛!我在此地法供養,供養給你們。下課。


第十二卷
第三是攝受眾用供養,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正是像法華經上所說的,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那么換一句話說,佛菩薩不多事,如果這些事情有別人能辦得了,可以辦的,他樂得清閑自在;眾生實實在在辦不了,沒有能力辦,那他就不能不出現在世間。那么一大事是什么呢?一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一真法界,一真。大事是講生死大事,再沒有比這個事更大了。如果能夠契入一真,這個大事就解決了,不能得到一真,這個大事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都不能解決。這個的確是古今中外那些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都在想解決這個問題而沒有辦法,實實在在是解決不了的,這是佛不得不出現在這個世間。

佛是大慈大悲,問題就是我們眾生肯不肯接受?所以經上又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么人跟佛有緣呢?肯接受的就有緣,不肯接受的就無緣。那么肯接受里面,還分很多等級;全誠肯定地接受,這個在佛法里叫根熟眾生,我們這個根有沒有熟?根熟就是百分之百地接受,那他這一生決定成就,他生在這個世間六道輪回,那就是最后身,最后一次了,以后永遠不再輪回了,這叫根熟眾生。所以根熟,諸位要記住,百分之百地如說修行,一點都不打折扣的,自己要有充分的信心。你看從前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別的都不會,佛寺里頭這些儀規、唱念,他都不會,他就念一句阿彌陀佛。

我們彌陀經疏鈔演義前面有個小傳,你就能看得出來,小傳上有記載,有一年旱災,很久沒有下雨,老百姓那時候向龍王求雨,求了也沒效,沒用,所以最后就找到他,他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很難得的一個好法師,就請他來求雨。他也沒有法子,他也不懂求雨這些儀規,也不懂,那怎么辦呢?跟我去念佛啦!他拿著引磬,一些附近的老百姓跟到他,就到外面田邊上去念佛。很奇怪,他念到那里,雨就下到那里,真的雨求下來了。誠則靈,他不要什么儀規的,誠心誠意,至誠感通,它真的就會下雨,就被他求到了。所以講根熟就是完全肯定,依教奉行。

那么曾經有人問他,你老人家自己念佛怎么個念法?他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你教別人呢?教別人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奇怪了,為什么教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客氣話,是皈依的意思,是恭敬的意思,就是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為什么教人念六個字呢?因為他現在還不想去,他沒念頭去,所以跟阿彌陀佛要客氣一點,結個法緣。我嘛!這一生決定要去,所以一切客套統統免了。他老人家念四個字,他有信心,他這一生當中決定去,來生決定不入輪回,所以念四個字,一切客氣話免說。如果你們現在還不想離開娑婆世界,還有所留戀;西方世界也向往,這個地方又舍不得,那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梢姷霉湃俗孕判闹畯,專精于一門,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我們自己要想這一生決定去,我們這一生在這個娑婆世界最后身,你是穩穩當當往生,往生不往生在我自己!所以佛法講什么叫根熟,堅定的信心就是根熟了。半信半疑這個就是沒成熟。所以根熟的眾生要幫助他成就,他這一生決定成就;那個沒有熟的,要幫助他成熟;那個沒有善根的人,要幫助他種善根,這都是利益眾生與攝受眾生。如果講到攝受,必須要以種種方便。攝取也就是接引的意思,把佛法介紹給他,有的人樂意,你介紹給他,他很歡喜;可是有的人根本排斥,那還是要介紹給他,那怎么辦呢?這必須要有技巧。譬如說你們在學校里,你們如果要會了,你們是菩薩學生,菩薩示現學生的身分,就能夠攝受許許多多的同學。

這是講到不信的,如何攝受法呢?你們在學校手里拿一串念珠,念珠不要太小,小了看不見,找條大的念珠,套在手上,你們同學一看到你,哎呀,阿彌陀佛!你看,你沒有勸他念佛,他自動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這一聲阿彌陀佛不簡單哦!阿賴耶識就落了種子,將來他就會成佛,這給他種種子嘛!沒有種種子的幫助他種種子。種種子,很巧妙的方法,你要是故意叫他念,他才不念;他一看到這個,自然就會念了,你每一天就不曉得度多少人,這個無量功德!你會的,你會做;不會的,你也不會做。你們念的書,教科書上一般人都習慣寫個名字,那么你不要寫名字,你寫個阿彌陀佛;人家一看,這是阿彌陀佛的書,你看又念了一句了。所以你要懂方法嘛!你要有善巧嘛!這都是攝受眾生。所以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善巧,不曉得做多少好事,這種功德真是無量無邊。

所以有許多學佛的人,他不懂得,你看很多學佛的,有錢的,開大商場的,他電視上做廣告,新聞廣播,報紙上也廣告,都是他那些生意。其實,他那個廣告里頭加上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又不增加廣告費,恐怕他的生意還特別興隆,有三寶加持,你看看他不會,可惜,實在可惜!所以學佛的人,不但自己要念佛,處處要想方法勸別人念佛,勸別人自動地見到你就念佛,他最高明的,這是攝受眾生。這是沒有種善根的,替他種善根,為他種善根。那么已經有善根的了,所謂已經有善根,他對佛法有興趣,這是有善根;他對這個沒有興趣,這是沒有善根的人。有興趣的人,要幫助他,或者介紹他聽經,介紹他讀經,幫助他解決疑難,這個是應當要做的。

同時菩薩所在之處,前面跟諸位說過,一定要發心講經,講經不一定在大會講臺上,你自己在家里面,你在學校里面,邀集好的同學,尤其是現在你們學校都有學佛社的組織;學佛社里頭一定要開一個講經班,聯絡對于佛經有興趣,能夠深入研究的同學,組成這么一個小班,大家輪流講,一個星期講一次,輪流講,把風氣養成。這是幫助那些已經有善根的,幫助他善根增長;真正有深厚善根的人,幫助他成熟,這叫攝受眾生供養;一定要發心去做,要帶頭去做,你能夠帶頭去做,這個功德很大。福德也大。

講座,現在你看臺中李老師不辦講座了,大專講座是從他那里開始的,現在他不辦了。為什么不辦呢?現在學生太亂了,辦,收不到效果,這是他不辦的原因。最初辦因為大專講座只有他一家,到那里去參加的學生都非常單純,過去雖然接觸過佛法,也不過是幾個月而已,縱然有些染污,染污的程度還不嚴重,所以辦的時候收到相當的效果。臺中大專講座從五十一年開始,第一次是民國五十一年開辦的,辦了不少年,我自己參加的時候,曾經參加過十一次,從第十二屆以后,我沒有參加了,所以早期那些同學我都認識。

那么現在講座難在那里呢?難在請很多老師來教,而且這些老師個人學個人的,個人修個人的,所以同學聽很難得利益。這個老師他修凈土的,極力贊嘆凈土,念佛好。下一堂課,那個老師學禪的,凈不行,還是參禪才能得利益。又下一堂,老師學密的,他們兩個都不行,還是我這個三密相印,即身成佛,搞得你最后莫名其妙,不曉得那個好,無所適從,有這個困難。每個人的路不一樣,所以你要跟一個人學容易,跟多人學困難,不知道那個好,使你自己沒法子選擇,你反而搞得很迷惑,難在這個地方。那么臺中講座有六門課,六門課當然有六個老師,可是他六個老師是一家人,除了李老師之外,其余都是他的學生。所以不管他開多少課,多少個老師,他是一個方向、一條路,好處就在此地。

所以在過去有許多學生想參加講座問我,我都介紹他到臺中去,原因就是一家之言,你走一條路,容易走,容易建立信心,道理在此地。所以介紹人聽經,介紹人看經,也要負責任,也不能夠很輕率,要負起攝受眾生的使命。攝受眾生就是供養佛,就是利益一切眾生;此地所講的供養,全部都是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我們這樣做就是供養佛,你肯修行,肯利益眾生,肯攝受眾生。那么第四是代眾生苦供養,實際上眾生的苦是沒法子代受的,各人有各人的業報,怎么能代受呢?經上也常常用比喻,父子登山,各自努力,沒有法子能夠代受的。

楞嚴經上我們更看到一個顯明的例子,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他們堂兄弟一共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難最小,他自己總認為,是我大哥,你們要努力好好地修行!你們不修行不行!我可以馬虎一點沒有關系,到時候我大哥會幫助我。所以說他們要修禪定,我不要修禪定,到時候我大哥一定把禪定就給我了。到遭摩登伽女難之后才曉得沒有用處,原來他那個定沒有辦法給人的,禪定、智慧是沒法子給人的;福報可以給人,我有福報,我有財富,我可以分一點給你享受,我的定功、我的智慧,沒有辦法分給你,這個是沒有法子的。那么所謂代眾生苦,就是指我們現在修行,我們現在修行要吃很多苦頭,我們為什么修行呢?為了將來要幫助眾生,要幫助眾生先要成就自己,修行不是為自利,是為了利益眾生,那么我們今天所吃的苦頭都是為眾生吃的,這個就是代眾生苦。

所以四弘誓愿里,其實四弘誓愿只有一愿,眾生無邊誓愿度,只有這一愿,十方一切諸佛的本愿就是這一個愿,要度一切眾生。度眾生得要有度眾生的本事,要有度眾生的能力,如果你自己煩惱不斷,你度不了眾生,所以先要斷煩惱,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品德。有良好的品德,你要沒有學問,沒有能力,你還是不能辦事,你的修養道德再好,你沒有智慧,你沒有能力,那也是沒有用處的,所以必須要學法門。我們自己成就,剛才跟諸位說了,一門就行了,我學一門,我自己成就了,我為什么要廣學多聞呢?學那么多法門呢?為眾生學的,不是為自己學的,所以這一點諸位要是明白了,你就可以多學一點法門就沒有關系了,是為別人學的。

為什么呢?有些人他想學佛,但是他不肯學我這個方法,不肯學我這個法門,他想學別的,那你要懂,你才能幫助他,你不懂你就不能幫助他。如果自己懂,那盡心盡力幫助他;自己不懂,介紹懂得的人去幫助他,應該是如此?墒墙榻B也要負責任,你介紹那個善知識,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他到那個地方會不會有成就?如果你介紹到那邊去,他到那邊還是沒有成就,那么你介紹人有過失,雖沒有罪,有過失,為什么呢?耽誤了他的時間,浪費了他的精力,我們這個介紹人,實在講也對不起人,所以這一點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代眾生苦是從這些地方說的。

那么看到眾生受苦受難,我們自己要加倍精勤努力來修學,希望自己學成之后,能夠為大眾解決這些苦難。下面一句是勤修善根供養,我們先要講善根,然后再講勤修。什么叫善根呢?在佛法里面講世間善根與出世間善根,也就是講凡夫的善根與菩薩的善根;而且凡夫里面有內凡有外凡,內凡是指六道凡夫,外凡是指小乘聲聞、緣覺,為什么?他沒有見性,沒有見性都叫凡夫,乃至于權教菩薩,都是沒見性的。沒有見性的是以六識為主,就是第六意識主宰,這是凡夫,他的善根有三種,無貪、無嗔、無癡,這叫三善根,一切善法都從三善根出生的。三善根的反面叫三毒,那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都是從三毒生出來的,這個三毒就是貪嗔癡。

所以我們學佛首先要修三善根,于一切法不貪,一切的順境不起貪心,這個非常非常地重要。一切逆境里面,不順的境界里面,不生嗔恚心;一切境界不迷惑,樣樣清楚,這就不愚癡,不貪、不嗔、不癡,這是三善根,這個要認真地修學,這個在修行人來講,這叫根本法。三毒的果報是三惡道,嗔恚是地獄道的業因,人不嗔了就決定不墮地獄;貪愛是惡鬼道的業因,不貪了,決定不墮惡鬼道;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就以佛法來說,現在佛法有真的、有假的,這里頭有邪有正,有是有非,你要是不能夠辨別,這是愚癡。你要是能在佛法里頭,那是正法,那是邪法,是非善惡邪正,清清楚楚,不被迷惑,這是有智慧,這個不愚癡。

先要修這個,要修三善根,要勤修,勤是要精進,要努力,要認真地去修學,這個對你自己是決定有好處,各位必須要記住,人的壽命很短,不要以為哦!壽命很長的,那你就錯了。壽命很短,幾十年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我是二十二、三歲到臺灣的,想想當時的情景就跟昨天一樣,時間過的太快太快了,那么往后還有沒有這么長的時間呢?沒有了。人生苦短!不要貪戀!眼前要是貪戀這個,得不償失。為什么呢?你將來這個果報在三惡道,這個事情就太麻煩了,眼前對于這些五欲六塵,你能夠舍棄,順境不貪,逆境不嗔,樣樣明了,將來得大好處!能夠得真實的理,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了的。那么我舉一個小的例子,給諸位說。年輕人喜歡玩樂,我年輕的時候也喜歡玩樂,可是什么呢?我就看得比較遠一點,我看到許多老人,很苦、很可憐,想到什么呢?自己將來要老!不老就短命!簡單得很嘛!那不想短命一定要老,這總是免不了的事情,所以愈想愈不對勁。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還學了幾個月的算命,所以我那個時候也會排八字,不過時間很短,學了幾個月就學佛法了,學了佛法,那個東西就丟掉了,所以我知道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他的運會轉的,有五年最好的運,有五年最壞的運,那么一般人是要受命運的支配,但是如果你自己信心要具足,你就能轉命運。

所以我在我學佛三十多年過程當中,我所體驗的,轉變命運沒有訣竅,就是信心,你自己信心堅強,你的命就轉掉了。所以那個時候我想年輕的時候要吃點苦頭,要多多地努力,把好玩的時候,應當放在晚年,那多自在呀!年輕的時候吃點苦,算不了什么,有體力、有精神,能扛得過去,所以我年輕的時候就學佛、讀書,那些游樂的場所決定找不到我,一年難得看一次電影。我年輕的時候,而且我很吝嗇,要我去買一張票看電影,我舍不得,因為那個錢花得浪費,沒有意思,所以看電影要有人請客我才去,我自己不花這個冤枉錢,也有很多朋友知道我這個脾氣。而且我條件很苛刻,我絕對不排隊買票,因為那個受罪,排隊買票很受罪,我看了場電影要排一兩個鐘點隊,我不干,決定不干。如果位子坐得不理想,邊邊,我也不干,所以要票買好,位子很適當,要擺在當中,看得很舒服,那這個可以,我才同意,否則的話,請我看一場電影都不容易,我都不干的。

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在班上,我們同事都叫我書呆子,這個人念書念呆了,呆頭呆腦的,好像很消極的樣子,F在碰到我了,都說哎呀!你的路子走對了。他們都退休了,退休拿了一點退休金,有很多跟人家合伙作生意,沒作幾個月都被人騙走了,苦不堪言,我那些老朋友苦不堪言。他看到我現在好消遙自在,哎呀!你這個路走對了。我說當時我們在一塊,三、四十年前,我就告訴你了,我們玩的時間調換了,你是年輕玩,我是老來玩,我現在全世界到處走,走到那里,人家什么都給我預備好,帶我去游覽去觀光,這個多自在!我們把時間調換了一下,就得這個自在,你自己要能夠決定呀!不能被命運支配呀!

一生最好的五年,五年放在最后,不要在年輕的時候把那個五年用掉了,那太可惜了,那到老的時候要受罪了;要放到最后,愈老愈自在,愈老愈快樂,你們想想這樣好不好?如果晚年苦是真苦,年輕的苦不覺得苦,晚年的苦是真苦,希望晚年能夠得大自在,這個要你自己去做決斷,現在決定不能夠貪圖歡樂,要努力,要奮發,要向上,要勤修三善根,佛在經典里面給我們說得很詳細,而且佛所說的每一句話決定是真實的,他不會欺騙人的。

世間人最難舍的財,難舍。財從那里來的呢?財是你前世修財布施所得到的,換一句話說,你命里面有的,命里有的來了,來了我不要。不要,永遠存在那個地方,沒動用嘛!現在來了,現在來了你不接受,那么你永遠存在,永遠用不盡。來了的時候,好,你統統照收了,而且在享受的時候又不肯再修布施,你這個財就用盡了,用得盡的,你們去愈用愈少了。所以有財,除了自己衣食夠了之外,而且還要節儉,最好是要能節儉,不趕時髦,這個是聰明人,我把我多余的財富布施,布施什么?布施就是真正的儲蓄。儲蓄在銀行里,銀行會倒閉,靠不住!布施是什么?是存在法界里面,法界不會倒閉,你的財用永遠不會缺乏,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放心大膽這樣去做。

而且你真正很節儉,給諸位說,你身心愉快,所以財一定要舍,不舍的時候,不但有煩惱,而且還有疾病,為什么呢?你要去看醫生,要花一筆醫藥費,為什么?因為你有錢嘛!你要沒有錢了,就不害病了,沒有錢怎么?沒有錢害不起病。病魔來找你是因為看到你有錢,你這個錢又不肯花,他就來找你,非讓你花掉不可,還要吃好多苦頭,你為什么不把它舍掉呢?舍掉就不生病了。所以你看我一年到頭, 到臺灣三、四十年了,沒有害過病,所有醫院沒有我的病歷,為什么呢?沒錢,害不起,病魔他知道,他不找我,害不起病。這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

我從前勸過別人,有些人是出家人,好朋友,常常吃藥,我就勸他布施掉,他不敢,我說你不敢,你的病就不會好,天天要吃藥,天天要花那么多錢;你要統統布施掉了,就沒事了,病就好了,也不要看醫生,也不必吃藥,布施掉就好了,舍嘛!病也可以舍得掉,也可以布施掉,不肯布施那就沒法子了。所以財富要攢在法性里,不要存銀行,攢在法性里面,那就多做慈善的事業。而好事里面最殊勝的我們在此地講法供養為最,你就做這個,修法供養。那么法供養第一個就是印經,選擇好的經書,好的注解,我們印了送給別人,這是法供養,也是財供養,財供養跟法供養聯合在一起,那財就變成了法供養,這個供養最為殊勝。

那么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請法師講經,這個也要花錢,不一定在寺院,我們租一個講堂,租一個地方或者租一個星期,或者租一個月,看我們有多少錢,自己做一個功德主,出錢出力租一個地方,請法師來講經,這好事,這是好事情。所以我在國外講經的時候多半都是華僑一些同學,大多數都是我們從前大專講座的同學,在國外留學,定居下來,都有成就的,他們每年找我去講經。我們都是租借地方,在洛杉磯我們每一年都是借他們的市議會,美國人從前蠻可愛,他議會不開會的時候空在那里,他很樂意借給我們使用,只有一個條件要保持整潔,所以我們聽眾有兩、三百人?墒侨ツ耆ブv的時候不行了,他大概看到我們每年人那么多,要求我們要收費,一次要五百塊,很可觀,五百塊美金一次,所以去年我們就沒有借他的議會了,價錢太高了。

我們借了一個旅館,旅館里面一個會議廳,也很大,那個旅館很好,是我們臺灣同修他開的,他免費借給我們,借了幾天,這個是最好的財法供養。當然像這種情形,先要做宣傳工作,報紙、雜志、廣播,都要花一點宣傳的費用。請法師講經,印送經書,分送給大眾,你要想把財儲蓄下來,這個方法最好不過了。而且這個財決定用不盡的,真正有利息,我自己學佛三十多年來,親身體驗的。我是人家供養,我也統統馬上就散掉了,可是這散掉沒有幾天又來了,每來一次比前一次要多一點,都有利息,我很明了很清楚,永遠用不盡,越來越多,多了怎么?多了大家有福,大家享受。

如果我這些財要自己享受,那可麻煩大了,一定要吃藥、打針、看醫生,什么毛病都來了。所以讓大家去享受,修無貪、無嗔、無癡,修三善根。那么菩薩呢?那沒有話說了,菩薩決定是具足三善根,他沒有三善根,他怎么能成得了菩薩呢?那么成了菩薩之后,他還要不要修善根呢?還有一個,唯一的一個善根,他能成佛,菩薩要成佛,他要修善根,什么叫善根呢?精進,菩薩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決定沒有懈怠,那么這是把善根說出來了!谛蕖,注子里頭有說,‘不舍勤修一切善法,善法若不勤修,便不能利樂眾生,即與佛心相違,故以勤修善根是法供養也!

供養一切諸佛,那么這是和世出世間一共就是四善根,無貪、無嗔、無癡、精進;精進是天天干,要找機會,要鍛煉自己。前面也曾經跟諸位介紹過,佛法里面精進最好的方法就是上臺來講經,為什么呢?叫許多聽眾逼著你不得不精進,逼著你要上臺,你要沒有充分的準備,你就下不了臺,就很難為情了。這個比應付考試還要認真,這個方法很好很好。那么要制造上講臺的機會,有這個機會決定不放棄,沒有這個機會要想辦法制造機會,為什么呢?磨煉自己,要磨煉自己,使自己常常有機會來練習,而且叫這些機會不要中斷,自己才能夠成就。

那么在講臺上好處很多,前面跟諸位說了,教學相長,天天勸別人行善,也就是勸自己;自己許許多多的毛病,天天在講,天天在講,自自然然就改了,不改怎么辦?心里難過,天天勸別人,自己都沒做到,總是難為情,說出來那個口氣都不肯定,模棱兩可的,為什么模棱兩可呢?自己心里有愧呀!自己要做到了,那語氣都不一樣了,所以天天勸別人,天天勸自己,這個好,逐漸逐漸確實能夠收到很大效果,有異想不到的利益功德。那么第六句講不舍菩薩業供養,業就是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弘法利生是菩薩的事業。菩薩沒有別的事情,是一個職業的老師,菩薩是天人師范,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從事于教學,孔老夫子也是如此。但是孔老夫子他曾經一度想從政,沒人用他,他沒有法子只好去教學。

如果當時要有人肯用他,他做官去了,他就不教學了;因為周游列國沒有人敢用他,認為孔老夫子智慧太高了,學生里頭能干的人太多,恐怕用他,他一發起個政變,政權馬上就被他搶去了,所以沒人敢用他,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但是孔老夫子是個很講道德的人,絕對不會搞政變,不過在當時一些人對他不放心,因為他確實有這個能力,他有這些干部,那么這一生從事于教學。菩薩決定沒有政治野心,純粹是從事于教化眾生的工作,所以教學就是菩薩事業。那么寺院講到這個地方我要告訴諸位,這個寺現在我們佛教道場稱之為寺,寺就是教育機構,寺不是廟,今天把寺跟廟連起來稱,寺就是廟,廟就是寺,真正糟糕了,把佛法糟蹋盡了。

這個名稱的起源是佛教到中國來,是中國的漢朝,漢明帝,等于是派特使在西域迎請過來的。那么到中國來由政府招待他,接待這些外國的法師,那個時候負責接待的是鴻臚寺,鴻臚寺相當于現在的外交部,專門管外交的。所以中國過去政治制度,君權跟相權也相當地清楚;宰相他不管外交,他只管內政,所以宰相底下一級單位機構的名稱叫部,在漢朝時候六部,部長稱尚書,次長稱侍郎,侍郎等于現在的政務次長,部長是尚書,帝王的皇室君權,皇帝底下也有一級辦事的機構,它的名稱稱寺,所以皇帝底下有九寺,寺的長官叫卿,公卿。所以當時辦外交的是直屬于皇帝的,就是皇帝底下專門管外交的叫鴻臚寺,鴻臚寺卿就是現在的外交部長。但是它不歸相,現在歸行政院、歸宰相,那個時候不歸首相,是歸皇帝,所以是由國家來接待。

到最后看到佛法太好了,我們也舍不得讓他走,希望他長住下來,長住下來總不能說把鴻臚霸占了,這個不可以的,外交部賓館暫時招待客人,不能永久招待。于是這不得已怎么辦呢?在皇帝下面再設一個寺,本來是九個寺,就變成十個寺,那么那個寺叫什么名字呢?白馬寺,那個時候首都在洛陽,洛陽白馬寺是第一個寺,是直屬于皇帝底下,跟九個寺平等排列的,是皇帝底下一級辦事的機構。辦什么事情呢?辦教育。所以宰相底下有一個教育部,禮部,是辦教育的,那是辦國家傳統的教育;那么皇帝底下這一個寺專門辦佛陀教育,現在也可以說辦社會教育。于是乎中國就有兩個教育部,一個直屬于皇帝的,一個直屬于宰相的,你要懂得這個性質。當時白馬寺的事業是翻經講經,指導人修行,純粹是做教育工作。

與超度死人念經,絕對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曉得什么時候起來的,而且起來得很晚,因為在唐朝中葉以前,我們在歷史上都看不到,都沒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這是變質了,現在是愈變愈不像樣了,真正是喧賓奪主,佛教的本來面目我們完全看不到了,但是這個名稱一直延留到現在,F在總統府底下一級單位稱局,它不叫寺了,但是佛教這個寺的名稱一直保存到現在,你要知道它的根源,曉得它從前辦的什么事業,是菩薩事業,是社會教育,這個一定要曉得,所以佛教是教育,決定不是宗教。好,我們下課。


第十三卷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面,經文末后一句不離菩提心供養,舉的七個例子當中,這是最后一個。這一條凡是舉例那么第一是很重要,最后一條一定也是很重要的,這個是一般慣例都是如此。注解里面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在廿九面第三行‘第三言不離菩提心者。文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以不離菩提心是為真法供養也。大部經云,善男子,汝應如是解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供養也。何以故,如來恭敬尊重法故!敲催@個末后幾句是總結這一段的法供養。首先我們要曉得什么叫菩提心,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依菩提心為基礎,所以小乘人沒有菩提心,大乘菩薩跟小乘不一樣的就是有菩提心。菩提是梵語,也是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那么怎樣才叫做覺?怎樣是迷?這個我們要搞清楚。覺的標準是要破二障,我們的真心本來是覺悟的,所以在大乘起信論里面馬鳴菩薩給我們講本覺本有,這個本覺就是菩提心,是本來有的;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了,迷的心本來沒有。怎么迷的呢?因為你本覺心里面起了二障,起了兩種障,這個兩種障一種叫煩惱障,一種叫所知障,只要有這兩種障,你這個心就不覺了,就迷了。

二障在此地跟諸位略說一下,煩惱本身就是障,所以叫做煩惱障。那么說到煩惱,它的頭數太多了,真是無量無邊,四弘誓愿里面說煩惱無盡誓愿斷。那么佛經里面有說八萬四千種煩惱,這個是真的,一條一條確實有這數字的,不是隨便講的,諸位在佛學大辭典跟教乘法數里面都可以查得到,確確實實列了有八萬四千條?梢姷冒巳f四千條還不能包括,還不是完全的數字,已經佛就說了這么多了。但是在教學來說,八萬四千一條一條地說不勝其煩,太麻煩了,所以就把它歸納,歸納成百八煩惱,歸納成一百零八,將八萬四千歸納成一百零八類,那么這個在研究討論當中就比較方便得多了?墒前侔诉@個數字還是多,我們要講起來還是占很長的時間,還是很啰嗦。那么天親菩薩為了便利于初學,所以又將它歸納,歸納成廿六,這是我們平常一講到煩惱都說這個廿六類。廿六類里面有六種叫根本煩惱,廿種叫隨煩惱,就是隨同根本煩惱而起的,那么這個在百法明門里面,它就是這樣的歸納法。

那么根本煩惱里面就是貪、嗔、癡、慢、疑這個五種。另外一種叫惡見,就是不正當的見解,錯誤的見解,不但錯誤,很惡劣,叫惡見。其實這個惡見就是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就是這個五大類。通常我們講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百法里面講的六種根本煩惱,有了這些東西我們的心就迷了,就不覺了。除了煩惱障之外,還有一種叫所知障,譬如說阿羅漢、辟支佛,他煩惱障斷了,為什么他還沒有菩提心呢?因為他有所知障,他所知障沒破,所以阿羅漢沒有菩提心。但是比我們那他是高明太多,我們是兩種障礙,他只有一種,就是說他的障礙比我們輕得多。所知不是障,所知本身不是障,那么障礙所知的這一種障礙,我們叫它做所知障。

所以它跟那個煩惱不一樣,煩惱本身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所知是我們本能,依照佛在經典里面所說的,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是我們自己本來知道的,不必要學的,我們的的確確有這個能力。要拿一般宗教家贊嘆那個神的話來說,全知全能。誰全知全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全知全能,這是佛告訴我們,可是我們現在的全知全能都喪失掉了,現在只剩下一點點的知,一點點的能,那么這些為什么會喪失掉呢?就這個二障障礙了,所以成佛要破二障。那么二障的根本,佛告訴我們,煩惱障的根本就是我執,這個我執很麻煩;所知障的根源是法執,所以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

只要你對于你自己本身不執著,你的煩惱障就不難斷掉;對于一切法不執著,所知障也能夠突破,破了二障,菩提心,這個覺心就顯現出來了,那么這個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本心,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般若德用,般若是智慧,智慧的作用,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從外面求得來的。那么在儒家它也講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佛法并沒有到中國來,像禮記里面的大學中庸就發明這個道理。這個三綱八目里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菩提心;那么佛說的不離菩提心供養,拿儒家來說不離誠意、正心供養,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墒侨寮抑v的誠意、正心,實在講也是相當不容易。

我們今天意不誠,所以才提出誠意的這種教學;心不正了所以才提出正心,如果意也誠、心也正,再說這個話不是累贅了,沒有意義嘛!那么如何能夠做到誠意正心呢?前面兩條就重要了,格物、致知。歷代有許多學者對格物說法就很多,究竟怎么個格法呢?司馬光說得很好,司馬光能夠說得好,是因為他學佛,他懂得佛法的道理,回過頭來再看儒家東西,那眼睛就放光了,他就看出來了。物是什么?物就是煩惱,物欲呀!格是什么?格是克服,格殺,跟我們佛經里面講阿羅漢的三個意思,阿羅漢的三個意思里頭有一個叫殺賊,賊是什么呢?煩惱賊,就是要把煩惱斷掉,要把煩惱賊殺掉。

所以有一些人不懂得,甚至于很多學者,這大學教授們看到佛經的注解阿羅漢殺賊,佛教不殺生,阿羅漢還開殺戒?他搞錯了,他弄錯了,那個賊是指煩惱賊,并不是指外面的做強盜的,做小偷的,不是指他們。煩惱賊。所以格物就是格殺物欲,換一句話說,叫我們在一切五欲六塵的境界里面不起貪心,不起貪嗔癡,這個就是格物。所以司馬光,我相信他這個靈感是從佛經里面得到的,那么拿這個來解釋格物,這個就太明顯了,真的是意思非常地明確,明白正確,那么與后面的誠意正心真正能夠相應。而致知正是破所知障,跟佛法講的實在是不謀而合,格物就是佛法里面斷煩惱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除了之后,菩提心就現前了,所以誠意正心才能夠現前。

因此對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來說,我們一定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一定要從格物致知上下手。否則的話光是嘴皮上天天講發菩提心,菩提心永遠不能夠現前,這個是要自己努力去做,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真正要去做功夫的。那么大乘經里也常說,如果菩薩失掉菩提心而做一切,就是修一切的六度萬行都叫做魔事,都不叫佛事。那么由此可知所謂佛事必定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礙上,只要用菩提心,待人接物、穿衣吃飯都是佛事;如果失掉了菩提心,天天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都是魔事,都不是佛事,因此這一條非常地重要,念念不離菩提心。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時間過得很快,我以為是第三天,同學告訴我今天第四天,我們要趕進度了,‘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一段經文是將財供養,前面是講財,那么此地是講的法。財供養像前面講的香花、衣服、傘蓋、油燈,舉的那些例子,換句話就是物質上的供養。

那么金剛經里面講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那也是財供養,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金剛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為人說經里面的四句偈,那個功德大。為什么呢?聞法不管他解與不解,他要能夠理解,能開悟,那個功德那是不得了,的確是不能比的。即使是他不解、不悟,那個功德也超過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供養,原因在那里呢?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個聞法的機緣很不容易得到,開經偈里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財寶是時時可以遇到的,生生世世你不會離開的,就是多少的問題,物質的取用多少的問題。能夠聞到佛法的機緣不容易,我們在臺灣好像很普遍,聽個佛法沒什么了不起。

諸位要到外國去看一看,哦!那就稀有了,多少外國人他一生從來沒有聽過佛法,連佛這一個字也沒有聽說過,你曉得多難。全世界四十多億人口,要拿聞佛法跟不聞佛法要作一個比例,差太遠太遠了,簡直不成比例,你就曉得聞法機緣之難得。那么講到七寶財富,這四十多億人,人人都能夠享受得到,只是多少不同,貧富不均而已。所以佛法難聞!所以布施佛法,就是給人家講解佛法這種法供養的功德絕不是財供養所能夠比的。所以我們要修最殊勝的供養,我們今天沒有財,沒有這個力量,但是你懂得佛法,你比那個財富供養還要殊勝,你自己要能夠珍惜這一點,要能夠珍惜。

那么經上講的這些比喻都是一些數目字,這些數目字注解里頭有,數目字太大了,都是些天文數字,沒法子計算的,那么諸位看注解就可以了。翻開三十面,注解里面第四行,‘正意者’,這就是真正校量比較用意之所在,‘經中正意,所以設此校量者’,為什么要把財法兩種供養來作一個比較,它一定有道理!ǹ肘g根行者,只知以能供財多,所供佛多,獲福必多。但著事行,不修理觀。樂著有為,不信無為!@個道理在此地,世間人確確實實修福的人多,所以佛法會變成宗教就是因為求福的觀念太濃厚了,所以把佛教變質了,變成宗教了;把佛菩薩都當神明去看待,所以燒香供養,這是塑造金身、祈祀廟宇,為什么呢?都是求福。這種求福能不能求得到呢?能求得到,不是求不到,真正可以得福。但是這個得福到那里去享受就不一定了,這一樁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有很多人種的福,佛門里修的福,不是在人間享受,而在惡道里頭享受。鬼道里面,他去當了土地公了,去當了城隍爺了,我們本省很多王爺宮,他就做那個東西去了。那個有福報,你看多少人初一、十五,都給他拜拜,都給他燒香,去供養他,他有福報,鬼道里面去享受去了。那么還有畜生道里面享受去了,畜生道里頭很多有福的,大概在畜生道里面享受,在中國當畜生道不行,要到外國去當畜生才行;你看外國人養的狗有狗的餐廳,有狗的理發廳、有化妝的,專門替狗剪毛,給他洗,出門也坐車,舒服極了,它真是享福!我看那些外國人都沒有狗享福,為什么?人要伺候狗,狗不伺候人,他那個養的都是玩的,所以寵物,到畜生道去享福去了,雖然有那么大的福報,它是畜生。

所以修福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修的那個福,三界有漏之福報并不在人天享受,一定要有智慧。我們看許多人修福,那個享受決定不在人天,他非常愚癡,非常自私,他怎么會能到人天享福報。那么佛告訴我們不但你要以智慧去修福,更重要的是修慧,;垭p修這個才是對的。如果只偏重在修慧而疏忽在修福,也不圓滿,那么這些事情我們在現實的社會里面就看得很清楚,有很多大福報的人,真正有大福報,他不知道正法。你看像我們臺北市,臺北市有個很大的寺廟,我聽說是現在恐怕在全省也是最有錢的,福報最大的行天宮,福報大,拜拜的人多,尤其是過年,什么節日的時候,聽說去拜拜都是幾百萬人,一天的收入大概都可能上千萬,那么大的福報。前生修福,不知道正法,仍然不免六道輪回,那是神廟!

可是佛寺里頭冷冷清清的,沒有人來,所以佛法要想發揚,當然也要靠財力,沒有人財從哪來。鬼神要行他的邪道,幫助他的人非常之多,那么這個呢?原因就是鬼神修福多,偏重在修福報上,他的福報大。佛門里一般人疏忽了,都偏重在修慧,雖有智慧沒有福報,所以對于佛教的發揚光大,對于佛教的推展、開拓,總是有許多障礙,這是沒有福報。因此圓滿一定是;垭p修,兩方面要兼顧,主要的我們要修慧;修福絕對不能夠疏忽,一定要修福,才能夠使佛法普遍地弘揚,發揚光大。

在過去確實佛法是;垭p修,你看無論在早期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都是些國王大臣來護持,傳到中國來可以說一直到滿清末年,佛法不衰,都是帝王國家來護持。佛法衰的確是衰在晚近,大概最近的一百年前,這個衰落得太快了,衰落的速度太快了,這是我們今天見到這個衰的相。但是在滿清以前佛教相當地興盛,那么就是著重修福。尤其是我們要明了無為法的可貴,有為是事,無為是性,通達教理的人,他會著重無為,無為的受用比有為的享受要高得太多了。有為是物質上的享受,無為是精神的享受,今天物質的享受可以說普遍而不缺乏,缺乏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尤其在現在世界所謂是開發的國家,先進的國家,他在物質上真的不缺乏,缺乏的是精神,精神很痛若、苦悶,找不到皈依處。

尤其是科技發達了,對于神的概念逐漸逐漸淡薄了,從前一切依靠神,像現在西方,西方年歲大一點的人,他對于宗教信仰很虔誠;年輕的人就不相信了,年輕的一代不相信。所以再有幾十年之后,西方宗教必定衰沒,為什么?大家不信了,現在靠一些中年以上的來維護著他們的教會,所以西方現在宗教也是一個危機;怎么樣去宣揚,年輕人很少能夠接受的,他們現在滿腦袋是科技,不相信有上帝。所以天主教沒有辦法的時候,找佛教交談,無非是想從佛經里面得到一些理論來充實他的教義。

這是大概在二十年前,天主教大公會議的時候作出這個決定,主動地找佛教交談,所以他們也收集佛教的經典。我聽說我們臺灣印卍字藏經的時候,第一部藏經發行的時候,我們影印流通的時候,第一個來訂大藏經的就是東海大學,基督教的學校,他們頭一個來訂,比我們佛教徒還熱心。那么有許多這些神父們都在那里研讀佛經,雖然研讀,他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很難明了佛法的真實義,那就是他那個神是一個大障礙,很大的障礙。要想解如來真實義不簡單,他比我們起來,他有三重障礙,我們有煩惱障、有所知障,他還有教會那個神的障礙,他有三障,我們有二障,他有三障,相當不容易。

那么認真要研究這個東西,像華嚴所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自己去研究很難,那么一定要請法師去講解,這個他們也在做。我還在他們教會里講過半年,輔仁大學后面多瑪斯修道院,我在那里講過半年,學生都是些神父、修女,我在那里講佛法的時候,講了幾次有不少的修女退席。有些同學們,輔大的些同學們就問她們,你們為什么不聽了?她們告訴同學們說,她說這個很有道理,我們再聽下去信心動搖了,不敢聽了,那么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所以精神生活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

下面他引用永嘉大師證道歌上的幾句話來說明,永嘉大師說‘住相布施生天!@就是著相。修布施修里面,這是種福,福報里面最大的是生天,生天的福報最大!q如仰箭射虛空’這有個比喻,好比向天空射箭一樣,箭可以能射得很高,可是射得高,它有一定的高度,它會往下面墜墮的,‘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幾句話是證道歌上的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修福在佛經里面講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在一般說享福的人很少繼續修福,這是古今中外都不乏這種例子。真正肯修福,肯幫助人,是中下階級的人;富貴人家所謂是特別顯得吝嗇,他只知道享受,不肯再修福了,縱然修福,修得也不清凈。

譬如說他到寺院來,他很有錢,出一點錢,出個十萬八萬的,在他那個十萬八萬,九牛一毛。而且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他有錢瞧不起別人,所以是以傲慢之心來修;而且修的時候沒有誠意,好像是憐憫這種意思,所以心不清凈,福修得不圓滿。而果報沒有人天福報,果報多半是在三途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那個貧窮人修福,他心誠,他謙虛,恭恭敬敬去修布施。雖然他布施得少,十塊八塊的,他虔誠;而那個十塊八塊對他來講數字相當之大,他收入少,十塊八塊可能是他一天生活費用,兩天生活費用,乃至于半個月一個月生活費用,他只有那么一點點,在他布施的時候,比例是太大了。如果是貧窮要飯的,你看經典里面講要飯的貧夫,討飯的,人家給他兩文錢,他這兩文錢拿去供養佛了,是他全部的財產,全部供養了,這個福報大了,是他全部的財產,全部拿出來了。那個有錢人拿個十萬二十萬,不是他全部,是他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那里能夠比得上人家全部拿出來。你明百這個道理,不是貧人不能修福,貧人往往修的福報比富人不曉得大多少。所以天道真是公平,富人不會永遠富,貧人不會永遠貧,富人到來生就貧了,貧人來生就富了,真是風水輪流轉,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富貴不但學道難,修福也難;貧窮人修道容易,修福也容易。那么為什么講三世怨呢?就是第一生他修了福了,第二生享福,享福的時候他就不修福了,剛才講縱修福也不清凈。到來生的時候,這一生福報享完了,來生就要受苦了,三世怨。這是佛勸勉我們一定要著重在修慧,慧里面有福,那就不至于了;慧里面有福,有福的人修更大的福報,這是他真正有智慧。印光大師在文鈔里面,他贊嘆三個人,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是孔老夫子,人家修的福是真大,孔老夫子修的是法布施、法供養,所以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他的家道不衰;我們現在考試院院長孔德成就是他的后代,生生世世家道不衰,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找不到第二個。這個就是法布施、法供養功德之大,孔老夫子一生修法供養。

那么第二位是范仲淹,宋朝的一個宰相,他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從小他家境非常清寒、貧困,諸位去宋史里面看他的傳記,古文里面你們也許念過義田記,那就是他家的事情。他在寺院里面念書,家里頭沒有書,生活困難,在寺院念書,所以從前寺院就是圖書館,必定有收藏著,不但有經典,世間經史子集都有收得很完備,而且出家人不但懂得佛法,也懂得世間法。在寺院里面讀書,有書,書本不會缺乏,同時出家人都可以指導,有疑難都可以問,所以一般念書人都是在寺院里面生活。那么吃飯呢?他是自己做,范仲淹年輕時候很苦,沒有錢,三餐飯吃不飽,所以煮粥,而且煮粥的時候,煮一鍋粥還要把它畫成四塊,一餐吃一塊,吃多了第二餐就沒有了,那么樣的清苦。

這個人實實在在了不起,他有一天在寺廟里頭發現藏的金子,他是無意當中發現,有好幾壇不曉得什么人埋藏在地下,他發現了。那么窮的人要發現了,搬回家就發大財了,馬上就成了富翁了,那數量相當可觀。他無動于衷,這一點是他了不起,真正了不起,他沒有貪心,他也不告訴人,還用土給它埋起來,他也沒有告訴人,人家也不曉得。到他以后做了宰相了,這個廟年代久了,也有許多地方需要修理,當時廟里住持一想,宰相從前在我們這里念書,住了不少年,他現在做這么大的官,我們去向他化緣,請他幫忙。找到他,他非?犊,拿到筆一寫,黃金多少罐,多少壇,廟里好開心,果然宰相了不起,結果問他錢在那里呢?他老人家光寫了又不拿錢,一文也沒有拿出來。結果他就告訴,你們到你們的寺廟的什么地方,那一棵樹底下,土翻開,那個地方有好幾壇金子在那邊,你們修廟足夠了;厝ニ聫R的人把土翻開,果然不錯,發現一大筆的金銀財寶。所以這個人真正了不起,決定沒有貪財之心,所以他能成就這么大的事業不是偶然的。

那么一生過清苦的生活,你們讀義田記就曉得了,幫助他的家族,幫助地方上優秀的年輕人,來教育他,把他自己的俸祿節省下來,他養活三百多口,還要教化年輕的子弟,為國家培養人才,一心一意是為眾生造福。你看他死的時候,他有五個兒子,一個兒子是宰相,等于行政院長,有一個兒子是御使大夫,等于監察院長,他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錢到那里去了?兒孫都效法他,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死的時候把他自己的家整個捐獻出來作寺院,完全奉給佛法了,他是個虔誠佛教徒。所以他一家家道,印光大師說八百年不衰,一直到清朝末年,代代都是好子孫,所以在我們中國看到是第二個人。

一般人家能保持到三代的都很少,現在我們看到有的人連自身都不保,中年發達了,晚年潦倒了,連一生都保不住?桌戏蜃幽軌虮3謨汕Ф嗄,范仲淹差不多到今天也將近有一千年,他的家道能保持一千年不衰。那么在晚近的時候,印光大師還提到一個清朝初年的葉狀元,清初,他們的家道也保持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這個都是祖先積大德才有這個樣子。那么現在我們還看到一個曾國藩,曾國藩的子孫到現在都非常之好,這個都是積德,積功累德修財布施,修法布施,才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兒孫都這樣好,他自己那沒有話說;學佛必定有成就,不學佛的他也必定生天,這個是一定的,你從他的子孫上看,子子孫孫都這樣好,他自己不學佛必定生天,享受天福,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白的。

再往下看‘如上今解,行者了達一香一華,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正供養時,心中作觀,及以發愿,則財供即成法供。維摩所謂,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是為鈍根人而設此校量,讀者幸勿滯文而害意也!@是諦閑法師特別在此地點醒我們,一定要明白經意,不要曲解了經文的意思。那么學佛所貴就是貴在財供養能夠把它轉變成法供養,使財供就是法供,這個樣子才真正是;垭p修。怎么個轉法呢?華嚴經完全教給我們這個方法,譬如說我們吃飯的時候食存五觀,吃飯的時候我們念供養咒,這個供養咒一定要用至誠心來念,那我們吃的飯也變成了法供養。今天在此地三餐飯供養諸位。供養諸位這是財供養,可是希望諸位將來學成之后,弘法利生,那我們這個財供養都變成法供養。你們在佛法里有成就了,你們那個成就也就是今天圖書館講堂的成就,所以財供就變成了法供,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回家去,你在家里面吃飯的時候,你們家里面父母對你們養活里頭,這個也是財供養,財供養也變成法供養,那你父母功德就大了。你父母不會變,你會變,這個是真正的孝順,這個是真正父母以財供養你,你倒過來以法供養他。家人聚會這是緣分,可是這個緣分諸位要會修。因為正如前人所說的;我在香港光明講堂講經,講堂上有一幅對聯,那個對聯很值得我們反省,經上講一家人是四種緣組合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來的。那么你們跟你們父母到底是報恩生到這家里來的?還是報怨的?還是討債還是還債的?一定要有警覺,真正有警覺心能夠把家庭變作道場,使一家人都能變成同參法侶,這是菩薩家庭,這要靠自己去努力。

那個對聯,夫妻是緣,緣分,有善緣有惡緣,怨怨相報。你們要提高警覺,這個不是開玩笑的,要提高警覺。在外國離婚率多大,那都是惡緣,怨怨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真的是要深深反省。下課了,我們休息一會兒。


第十四卷
請看經文‘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一段為我們解釋法供養的真實義,一切諸佛沒有不尊重法的,為什么呢?諸佛之所以能成佛都是依法修學而成就的,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弘法利生,法寶之所在就是如來的住處,這個是佛在大乘經典里面常常為我們說的。那么如說修行,出生諸佛,佛從那里來的?佛從修行來的,如法修行,你就能成佛了,那么他如法修行,他也成佛了,所以這些新的佛都是從如法修行當中而出生的。

佛愿一切眾生各各成佛,快快地成佛,所以對于法就看得特別重了,只要能修法供養,那是真正供養如來,所以諸菩薩們沒有一個不是積極熱心地在弘揚佛法,為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供養如來,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我們今天如何能供養十方如來呢?你要是積極地依教修行,弘法利生。弘法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方法非常之多,并不局限在講堂里面講經這一樁事情,真是方便有多門,自己要用智慧,要隨時隨地都能夠攝受一切眾生,都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接觸到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全都是屬于法供養,我們要這樣地修,這才是真正地修普賢菩薩的供養大愿。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此廣大最勝供養’,這就是指前面的法供養!摽战绫M,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個是總結供養愿的一段。我們特別著重就是最勝供養,一定要懂這個理,要懂怎么個供養法,必須要修學。如果不修供養也是沒有法子成就的,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利益眾生,那么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四段懺悔業障愿,‘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個懺悔是修學里面重要的一個科目。十愿,前四愿的確是修行的根本,你要是沒有盡心就不能入門;沒有稱揚贊嘆之心不能去我們的障礙,不能親近善友,不修供養,那沒有福,沒有福也不行,都要修福。那么現在講到要懺除業障,因為業障懺除之后,這才成為一個法器,才有資格接受佛法。否則的話,縱然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自己本身業障太重,遇到了也沒有用;人家給你了,你沒有法子接受,所以必須要修懺除業障。懺這一個字從梵文里面翻過來的,梵文叫懺摩,意思就是悔過,悔是中國字,所以懺悔是梵華合譯,上面一個是印度話,下面一個是中國字。那么一般的解釋,懺是發露的意思,是我們自己所造的罪業絕無隱瞞,露是表露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看到,大家都見到,我們在造罪業。那么別人看到了免不了會責備你、指責你,指責就是消業,業就報掉了,所以罪業要發露,發露很容易就報掉了。

你做的些善事好事別讓人知道,為什么呢?你要讓人知道了,人家贊嘆一下、恭唯一下,也都報掉了,馬上就報掉沒有了,一下就沒有了,F在人造作,他相反的,他善事要馬上就報,馬上就得到人家贊嘆,恭唯贊嘆表揚,立刻就報掉了。惡事隱藏不讓人知道,那個罪在后頭攢,越攢越多,以后到那里報呢?到惡道去報。善呢?現世就報掉了;惡要到來生、到后世、到惡道里去報。愚癡!這是愚人。聰明的人,惡事現在馬上報掉,報掉就沒有了嘛!罪就沒有了嘛!善事不要讓人知道,所以叫積陰德,陰德就是我做的好事、做的善事,不愿意讓人知道;所以人家不曉得也不會贊嘆,也不會恭唯,也不會表揚你,你這個福德越攢越多,將來福報就大了。

那么說到懺悔,注解里面諸位自己去看,那么我跟大家講注解以外的一些意思,懺悔有三種,第一種叫伏業懺,實際上伏業懺就是忍辱的功夫,忍辱功夫得力了,能夠把業障伏住,讓它不起作用,這是一種。罪業實在講太多太多了,這一生所造的就說不盡,不但我們身造的,言語上造的口業,最嚴重的就是意業,心里面起了些念頭,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造作,統統是罪業;一切自私自利的念頭、造作,也全是罪業。何況我們人不只這一生,我們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無量劫以來積的這些罪業,佛在經上說過如果這些罪業要是有形象的話,那怕它再小,甚至于比微塵更;無始劫來所造的罪業,盡虛空也容納不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學佛不知道罪業之多,不曉得罪業之重,不知道罪業后果之可怕,明白這個道理之后,才曉得懺悔是我們修行里面最重要的一門課程。

學佛從那里學起?從懺除業障學起,首先就是要能夠把這些業伏住,伏令不起,用什么方法呢?譬如我們現在用念佛法門,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伏業,就能把一切業伏住。真能伏得住了就是功夫成片,所以叫做帶業往生,業沒有懺除得掉,只是伏住而已。你這一句佛號得力,你對于西方極樂世界信心得力了,這個佛號得力,信愿行這三個條件有力,把你無始劫以來,以及今生所造這些業障能伏住,叫它不起作用,不起現行,現行就是作用,雖有,不起作用,這叫帶業往生。

第二種叫轉業,能把業轉過來,轉業比前面伏,那就要高明了,轉也有斷的意思,轉變了,也就是把業障斷掉了。這個要用念佛功夫來說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斷見思煩惱;功夫成片是伏見思煩惱,像石頭壓草一樣,壓住了,沒有斷根。到事一心永遠不起了,見思煩惱永遠不起了。不但不起,而且能夠把它轉變為善了,怎么會轉變呢?這就是你用智慧去運用它,它不但不作惡業,它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那么這個事情也許諸位乍聽不太明白這意思,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譬如一個人做小偷,他做了多少年小偷,很有經驗,偷東西本事很高,造罪業!現在一下后悔了,曉得自己錯了,不但以后不再偷盜了,他去當警察去了,專門捉小偷。因為他很有經驗,他把他自己做小偷那個本事再來捉小偷,那保護大家的治安,保護大家的生命財產,那他就變成無量功德了,他可以轉,這個轉就是這種意思,真是轉惡為善,他能夠轉業,那一轉變就變成無量的功德了。所以佛在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迷的時候你用它是煩惱,覺悟之后用煩惱,煩惱就是菩提。

所以善惡真的叫沒有標準,善惡沒有標準,標準是從迷悟當中分,悟了的時候,惡也是善,迷了的時候往往善都是惡,因為它后果不好。這是我們要懂得第二種的懺,就是轉業懺,轉業懺決定不墮惡道。第三種更高,叫滅業懺,那是智慧現前了。以念佛法門來說,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沒有了,無明也破了一分了,破無明見本性,這個時候業才能夠滅。好像注解里面末后一行里頭所說的,在三十二面第五行最后一句,這是‘理懺,如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褪谴髲卮笪蛑,業才能滅得了。

那么昨天也跟諸位說了,滅罪,心地清凈光明完全顯露了,可是在事上還是有,像佛成佛之后,他還有些果報,這個講定業!佛都不能免,但這種現象現前,佛也表示有頭痛的事情,他頭真痛不痛?他真的不痛,那是示現,他有特別的用意,佛那里會受果報呢!特別用意就是告訴我們惡業決定不能造。還有就是決定不能殺生,殺生欠人是命債,將來總要還的;非法之財決定不能取,取了之后你欠人的錢一定要還錢,欠命決定要還命。你這一世逃過了,你來世逃不過,來世逃過了,后世逃不過,生生世世這個債務決定要還。所以不要想著我占了別人便宜,這是我聰明他愚笨,沒這個道理的;你今生占了他的,來生還要被人家占你的便宜,沒有辦法的事情,一飲一啄決定是避免不了的,他有果報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通達三世因果他對于自己造作就謹慎了,決定不造惡業。所以滅業懺,那個罪業就好比黑暗,智慧好比是燈明,不怕黑暗久遠,千年暗室,你隨時點一盞燈就照明了。這個意思就告訴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怕的是你智慧不開,智慧開了統統照破了,這個業才能滅得了。那么在懺悔方法上講有兩種,一種叫事懺,一種叫理懺,這是有事有理,事是在事相上,那么佛在一切經戒里頭告訴我們,如果犯遮罪可以做法懺悔。什么叫遮罪呢?罪有兩大類,遮罪與性罪,性罪不管你受不受戒,你造作了都是罪。遮罪呢,你是受了戒犯了戒,那么這才有罪,你要沒有受這個戒,你犯沒有罪,那個叫遮罪。

譬如五戒里面前面四條是性罪,不管你受不受戒,你犯了都有罪,不能說我沒有受過戒,我犯了就沒有罪,這個講不通的,那是性罪,殺、盜、淫、妄,這性罪,不管你受戒不受戒。那么第五條是飲酒,你不受戒,你飲酒不犯罪;但是你受了五戒,不飲酒這一條,那你飲酒你就有罪了。但是飲酒這一條叫遮罪,遮罪可以事懺,那么戒律里面屬于遮罪的也很多,有很多條,所謂遮就是預防,是一種防范的意思。

酒為什么也列在重戒之一?你看看凡是犯殺盜淫妄與酒都有關系,酒醉亂性了,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了,才去犯性罪;他要不飲酒,保持頭腦清醒,有的時候他就不會犯這些罪。所以酒是預防的,酒本身沒有罪,怕你喝醉了以后犯別的戒,是這個意思,所以它列入重戒,道理在此地。那么做法就是發露懺悔,就是決定不隱瞞,那么在佛法里面講做羯磨,就是大眾僧在一起的時候,你自己把你自己的過失說出來,受大家的責備,下一次不能再做了,用這種方法來懺除自己的業障。如果是犯性罪這就重了,性罪一定要起行,起行這有兩種要用修行的功夫上來懺了,功夫里面也分事理兩種,但這兩種最好統統都有。在事懺的方面不但是要發露,不像遮罪,遮罪一發露,那你以后不做就可以了,就沒有事情了。

性罪發露之后還要性修法,那么修法里面最常用的就是拜佛,譬如說訂的一個時期,或者訂七天,或者是訂三七二十一天,每一天拜三千拜佛,用這種方法來求懺悔,所謂是日夜精勤禮十方佛,這是個修懺悔法,這是屬于事。如果能明理,事與理合起來修,曉得業性,就是罪業的體性是從無明顛倒生的,清凈心里面沒有,實實在在沒有,所以罪性本空。這是大乘菩薩的懺悔法,可是他的心是真正達到了清凈。事懺除末,理懺是拔根,才能將罪業的根本拔除。但是理懺必須要見性,罪業才能除得掉,如果不見性不行,不見性沒有用處的。

那么見性與不見性如何區別呢?我們怎么曉得呢?細說很難,也不是我們境界,我們從最粗的相來說,見性的人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我執,有沒有法執?如果還有我執還有法執,那我們決定沒有見性;蛘呶乙娦粤,我開悟了!你們想想有沒有開悟?有沒有見性?還有個我在嘛!他怎么會開悟怎么會見性呢!沒有!真正開悟見性的人無我,這是一個最粗淺的區別的方法,這是對我們自己來講的,我們自己究竟到什么樣的程度,自己要知道。尤其在今天那個妖魔鬼怪欺騙人的把戲很多,決定不要上他的當。

他把你找去,你跟他學幾個禮拜,或者他叫你參禪,叫你打坐,叫你念咒,念個七、八天了,他來給你受記,你明心見性了,你開悟了。你自己真的以為我被某人受過記了,我已經開悟了。你想想你還有我,還有人,還有是非,那是人家欺騙你的,不是真的。像我昨天告訴你們的洛杉磯有五個人,不知道那個什么上師給他受記,他們已經是大徹大悟了,他跑來問我,所以我就斷定他沒有開悟。為什么呢?我說我沒有開悟,你跑來問我,要我給你印證,那你一定沒有開悟。我沒有開悟我給你印證,絕對沒有開悟。騙人的呀!騙人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千萬別上當,自己還有是非人我是凡夫,開悟了是菩薩,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事實的真相。那么如果講到事理雙懺,古德曾經教給我們有十種,就是要能夠通達明了逆順的十種心,首先要懺除順生死的十種心,要真正把它舍離掉。

那么這個十種心,順逆十心,慈舟法師普賢行愿品親聞記有,這個書大概能夠很快地這兩天就可以送來,諸位好好地去研究,因為他那個里面有許多注解,我們這個注解沒有,可以把它合起來看。那么第一種就是身見,把這個身當作是自己,當作我,這個是所有一切凡夫,六道凡夫各各都是這樣。我,身是我,這個見解是個錯誤。如果身不是我,那你又恐懼了、恐慌了,身不是我,我在那里?我沒有著落了;一切凡夫都是把這個身當作我。身是不是我呢?嚴格地講身是我的一部分,身不是我的本體,身是我所有的一部分;就是衣服,這衣服是我所有的,這個身是我所有,不是我,是我所有。我所有不是我,因為我所有可以舍掉的。我呢?不能舍掉。我所有可以舍掉,我所有可以常常換,所以我們這個身體在六道,生生世世在換身體,身體壞了,再換一個。

如果說我,我不能換!我所有的可以換,我的衣服穿破了,不要了。再做一件新的,要明白這個道理。我有沒有?我是真有,你看證到如來果地上的時候,常、樂、我、凈四凈德,有真我!我們今天迷失了真我,把我所有的身分當作我,這就叫身見,這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個錯誤見解發生。所以小乘須陀洹,這叫入流了,入圣人之流了,他有什么本事呢?他就是知道這樁事情,把這個見解舍掉了,知道這個身不是我,是我所而已,身見破了。身見破了,八十八品見惑才能斷掉,雖然不出三界,絕不墮三惡道,所以稱之為圣人,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必定證阿羅漢果,那么在大乘圓教里面初信位的菩薩就是這個境界。

我們今天在圓教講,我們連菩薩位次初信我們都沒有資格,初信要破身見的,不破身見不能算初信,華嚴經里五十一個等級最低的是初信位,我們都不夠資格,我們都差得很遠。那么在藏教里面來講,初信位差不多,我們可以夠資格,那就等于是幼稚園的小小班,這個勉強行。圓教的初信位我們沒有資格,圓教的初信位相當于藏教里面的四果里頭的初果,初果須陀洹,跟那個是相等的。就是第一個起身見,有身見才有生死輪回,這是我們要曉得的,要明了的。那么第二條順生死的心,就是你內有煩惱,外面又碰到了惡緣,使你的煩惱加深,使你的造業越來越嚴重,內煩惱,外頭的惡緣。

惡緣,這個惡也把它認清楚,要認識清楚,外面一些惡人惡事,你遇到了,你心里不高興,生嗔恚了,那是惡,這是你不大愿意遇到的。外面有很好,你很喜歡的,叫你貪愛了,叫你舍不得了,還是惡緣。凡是發動你貪嗔癡慢的心都叫做惡緣,內里面喜、怒、哀、樂、愛、惡、欲,是內里面的煩惱,外面凡是能勾引起來的,勾引你喜怒哀樂的,統統是惡緣。菩薩的心是清凈心,是不動心。外頭一接觸境界就勾引了,心就動了,不管你是喜歡也好,發怒也好,你心動了統統叫惡緣,所以惡緣就太多太多了。善緣只有一種,那是佛菩薩、善友,這個是善緣,他把你這個真相點醒,給你點破,唯有佛菩薩是善友!

這個要知道,嚴格講起來連諸天、小乘羅漢都不能算善友,為什么?小乘法執沒破,雖然三界之內的生死輪回沒有了,三界之外還有變易生死,所以真正的善友是佛菩薩,這個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知道外面惡緣之多。但是實際上外面的緣嚴格地來講沒有善惡,我們內心有煩惱,遇到緣心有所感動,外頭的緣統統是惡;如果我們內心清凈,連到外面一切緣,我們不為它所動,外面的緣統統是善緣?梢姷猛饩墰]有善惡,善惡是你自己心里變現出來的,果然你要能夠做到外不取相,內不動心,所有外緣統統是諸佛,所以佛眼睛里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道理就在此地。這也是大經里頭常常給我們開示的境隨心轉,外面境界是隨我們心轉,我們以煩惱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統統是惡緣;我們以清凈心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統統是善緣。

提婆達多,我們在經上常?吹降,是釋迦牟尼佛的怨家對頭,生生世世的怨家,專門找他麻煩,可是釋迦牟尼佛眼睛當中的提婆達多是佛,是大善知識,釋迦牟尼佛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他不能成佛,他不能這么快地成佛,他的成佛是得力于提婆達多的幫助。為什么?提婆達多考驗他,你們在金剛經里面讀到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出在大涅槃經里頭,大涅槃經里面講得詳細,金剛經只引用。那個時候歌利王是誰呢?那個忍辱仙人又是誰呢?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專門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那個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我們中國就是惡王,非常地殘忍兇惡,我們一般稱為暴君,不講理的,無道的君王。遇到這個修行人把他凌遲處死,用刀一片一片把他肉割下來,用這種方法處死他。有沒有罪?沒有罪。

他是跟那些宮女,隨到國王去游玩的時候,這個仙人在山洞里面修行,被這些宮女發現了,發現就圍了一群,那么他跟她說佛法,國王一看到這個很生氣,什么話也不說就把他凌遲處死,他也沒有做惡事,這個是忍辱度的圓滿。那個歌利王是誰呢?當時是菩薩遇到這個事情了,不但沒有一點嗔恨的心,而且發大慈悲心,我將來成佛得道的時候,一定要先來度他,沒有怨恨心。這個人就是后來的憍陳如尊者,釋迦牟尼成佛了,憍陳如是他弟子,憍陳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所以你要看看佛本行經,他最初度的憍陳那五比丘,過去式都是他的怨家對頭,他是遇到這些人成就他自己的道業,成就他自己忍辱波羅密,成就他自己的慈悲喜舍,成就他自己的無量智慧,定慧都是從這兒修來的。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沒有辦法修行,稍稍遇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他馬上就舍離了,換句話說,經不起考驗。就好像你學校念書一樣,老師一來考試,趕快躲避,不要讓他考,念了十幾年一次考試都沒有參加過,所以永遠畢不了業。為什么?怕考試嘛!其實這一些緣就是天天在考你,學佛功夫從那里練呢?叫歷事練心,在一切事一切人里頭去鍛練,練你的定,練你的慧。你遇到境界就舍掉,就跑掉了,他怎么會成就呢?釋迦牟尼佛要躲避提婆達多,不是不能躲避,能躲!他為什么不躲呢?他正好要藉他來鍛練自己,使自己道業能早一天成就,這個才是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什么樣的境界都不需要躲避,對自己決定是有利而無害。你要認為對你是不利,那你大錯特錯了,你自己錯了,這個就是見解上的錯誤,你內心里頭有煩惱,有業障,障住你自己。

第三種隨順生死的心,也就是生死心。接著前面來的,既然是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你善心就減少了,換句話說,凡是行善修善的念頭,你少。不但自己不愿意行善,見到別人行善還嫉妒,不喜歡善人,也不喜歡善事。也許你們聽了,世間那里會有這種人?我要說出來,你們馬上就覺悟到了。到這邊來學佛是不是善事?善事!甚至于你家里還不愿意你到這邊來學,這不就很現實的例子嗎!你們今天到那里去?我們看電影去,跳舞去,去玩去,我相信你們有很多父母說很贊成,好,去玩。去學佛去,他心里就不高興了,就不愿意你來了,這是什么呢?他自己有隨順生死的心,隨順生死的念頭,善惡不能辨別!真正的善,他不曉得!那些惡他以為是善,殊不知那些善都是生死的根本,輪回的根本,顛倒錯亂!

那么第四種就是放縱,所謂縱欲呀!放縱三業,無惡不做。真有這么嚴重嗎?想想佛經里面講的十善業,假如十善業里頭條條都犯了,那豈不是無惡不做嗎!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里面貪嗔癡,這是十惡業!無量無邊的惡業歸納為這十大類,的確這個十惡業我們沒有一條不犯,只有輕重而已,那一條沒犯呢?條條都犯。所以佛給我們講無惡不做,我們想一想,說得并不過分嘛!真正一反省,真的是如此。第五種是講事雖不廣,無惡不做,事雖然做得不多,可是心是遍布的,惡心是遍布的。而且惡心相續,日夜不斷,我們晚上睡覺作夢,夢中做了幾樁好事?想想看作夢,夢里是做的好事多,還是做的壞事多?你曉得作夢也能夠堪驗出我們善與惡那一個力量強,那一個造作多,可以能夠看得出來。

那么第七條就是文過飾非,我們造作一些惡業,總想辦法掩飾不讓人知道。第八種,魯扈抵突,魯是粗魯,就是剛強、粗魯,不怕惡道。佛給你講的惡業是惡果,惡果還沒現前,不在乎,不畏懼;那是現在果報沒現前,現前就害怕了。第九種是無慚無愧,慚是自心的責備,愧是輿論的責備。無慚就是做一切惡事,他自己好像沒有一點自責的意念,我們一般講這人沒有良心;有些人做了事情,雖然不愿意別人知道,他自己還難過,那么換句話他有慚心。無慚無愧,佛都不能救,佛都沒有法子救他。愧是什么?輿論的制裁,他不敢做惡事,為什么?怕別人說,怕別人責備他,一個人內昧著良心,外面不怕輿論責備,他什么壞事他都能干得出來。

第十種,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這個是在佛法里面講邪見里頭最嚴重的,最大的邪見。我們造這些罪業,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由自己一直連累到別人,全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佛教給我們懺悔提出這十大項目;這十大項目要認真把它懺除,然后才能夠成為一個法器,接受如來的教誨,修行證果。那么懺除也有十種方法,跟這十種順生死心完全相反的,把這十種造罪的心理把它反過來,反過來就是修正過來,修正過來才叫真正的懺悔。那么底下這一段我們下午再來討論。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