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講記:22之28
第二十二卷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文,‘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是總說!^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一看就曉得,這是講的四生,一切眾生在生態上來講總不出這四大類,這就是把一切眾生的生態都說盡了!蛴幸烙诘厮痫L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是講一切眾生他生長居住所在的差別,有生在地面上,也有生活在水里面,水族;鹋c風,火是代表像熱帶,甚至于沙漠里面很熱的環境里面。風是表動的意思,活動力很強的,有依這個而生的,這里面也有動物也有植物,植物里面依風而傳播種子的,我們往往看到很多;蛴幸揽,依虛空,也有依草木,寄生在草木上的!N種生類’這一句是總說,‘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這個意行是講心有定散,有的心比較定,有的散亂,是指這個!N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都是講一切眾生的差別的現象,差別現象沒有法子盡舉,此地也不過是舉幾個大端例子而已!酥烈磺刑忑埌瞬,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這多半都是指畜生道里面的!猩珶o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是指色界跟無色界,四空天。那么這一段整個六道眾生全都包括了,大師注子里面都解釋到了,諸位自己去看就行了,這一段并不難懂。
再看下面經文,‘如是等類’這一句是總結前面的經文!医杂诒穗S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是我們應當要學的了,這一點實實在在不容易做到,但是又非常地要緊。問題是我們想不想見性,想不想得一心,想不想成佛,你得要考慮這三個問題,如果這三個問題都想,那就必須要照辦;你要不肯照辦就是這三個問題的大障礙,你得不了一心,你也不能開悟,你也成不了佛。換一句話說,想成佛、想開悟、想得一心,一定要把這個不折不扣地做到。對于一切眾生要恒順,不但要恒順,還要承事供養,所謂承事是為他服務,這是承事,要供養他,換一句話說要照顧他,要敬重他,跟我們敬父母、敬師長、敬佛,沒有兩樣。在我們心目當中、觀念里面,生佛決定平等,正是佛在本經里面開示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對一個眾生輕視了就是輕視諸佛如來,對一個眾生不孝順了就是不孝順父母師長,所以這一段要講菩薩道里面難行能行,特別是著重在這一條上,真正值得我們反省檢點的。
諸位真正是通達這十大愿王的理論、境界,你這一生不可能沒有成就,決定有成就的。成就的高下在乎你自己實行的勤惰,你要是勇猛精進,那你的成就快了,成就高;你要是懈怠,做得不夠圓滿,你的成就比較低;如果你完全都沒有去做,那可以斷定你這一生一定沒有成就。即使念佛求生凈土都不例外,這一點特別要注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求一個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要不要具足普賢行愿呢?跟諸位說還是要。他沒有聽過華嚴經,沒有學過普賢行愿,那他怎么具足呢?他自自然然具足,誠敬心中具足,恭敬心中具足,雖然他沒有學,沒有學也能具足,他在一念正念起來的時候自然具足。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平常在生活里面要認真地去修學,那么這幾句就是教給我們隨順。
下面這一段教發愿,‘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是教我們發愿,這一段經文里面含義很深。病苦范圍太廣大了,也許你看到眾生有病,我又沒有學過醫,不是醫生,我怎么能替他治病呢?你一定可以給他治病,因為病并不單指我們身體長病了,他有心病,心病比身病還嚴重,心病是什么呢?煩惱病、無明病、塵沙病,大病!你要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治心病。佛法的經典都是給我們治心病,所以佛也比喻為大醫王,醫治一切眾生的心病,你一定要發這個愿,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底下幾句比喻統統都是這個意思,后面的意思愈來愈深。
前面第一句換句話說所有眾生都是迷惑顛倒,都是有嚴重的心病,你怎么給他作良醫呢?介紹他佛法,介紹大乘佛法,這就是對治他的心病,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者就是藥不對癥,那就是失道;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你所修學的不對你的根性,那么你學起來就有困難,不容易成就,這種例子非常之多。所以選擇法門一定要適合自己的根性、程度、修學環境,都能夠配合,你修學起來不感覺到困難,容易成就。如果采取這個法門不合自己程度,又不合自己的興趣,同時又跟自己生活的方式完全不相同,這勉強去修非常困難。所以他遇到困難了,走錯了路了,你要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要走上正道。
那么好些發心學佛的,尤其在今天佛門里面有真佛有假佛,佛法里面有正法有邪法,許許多多把邪法當作正法,把假佛當作真佛,這是迷失了道路,他沒有依照佛的指示去做,也許他不知道。佛滅度之后,后世弟子有四依法作為我們修學選擇的標準,那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要聽說某個人的名氣很大,某個人的勢力很大,徒眾很多,大概就不錯了,這是很危險的道路,這個想法錯誤了,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墒欠阋軌驒z別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很難很難,有似是而非之法。魔很聰明,拿著佛的經典,拿著古大德的注解,給你講九十九句正法,給你講一句邪法,你就中了毒了,這個手段太厲害了,你沒有辦法辨別邪正,聽起來都是正法,他就參一句,久而久之你中毒愈中愈深,到最后把邪法當作正法,正法當作邪法。
如果他里面講一半正一半邪,你很容易辨別出來,佛魔很容易辨別出來,他要的那一套叫你沒有辦法辨別,所以這是險道,今天學佛走的路子是險路。我們沒有能力辨別,那怎么辦呢?我就是這種人,沒有能力辨別,所以找一個很穩當的路子,找古人不找今人,我跟古人學,我不跟今人學。我也拜了老師,有老師,我的老師不在世,我的老師蓮池大師,我們跟蓮池大師學決定沒有過失。學蓮池大師什么呢?昨天晚上大家念的彌陀經疏鈔演義就是蓮池大師的,我依這個學,做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而且學,諸位還要曉得學一個人,不能學兩個人,為什么呢?兩個人就兩條路,兩個思想兩條路,很難有成就。
但是我的求學,蓮池大師是第一個老師,以他老人家為主;還有兩個幫的,一個就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沒有問題,因為他是蓮池大師的學生,師徒兩個人,他們的思想、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沒有問題的,兩個人等于是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就是印光大師,這個也是專修凈土的,也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的,這沒有問題,他是近代人,所以從印光大師文鈔里面得到許多關于西方凈土的啟示。為什么要這樣學呢?唯恐自己迷失了正道。其他人講的,他姑妄言之,我也姑妄聽之,我不把他當作一回事情,我們決定要依照祖師大德所指的道路來走,學古人沒錯。
如果真正有慧眼,那當然是沒有話說了,沒有那種智慧不能辦別邪正,這個路子是最穩當的,靠得住不會出毛病。于闇夜中為作光明,這個光明是智慧,是指眾生在迷惑顛倒的時候,你要幫助他、啟發他的智慧,幫助他破迷開悟。于貧窮者,這個貧窮不是指錢財,不是指物質上的貧窮,是指精神生活的貧窮,精神生活苦悶,你把佛法給他。佛法是什么?伏藏,藏是寶藏,寶藏埋在地里面沒有開發出來,自己雖有他不知道,你把他點醒,你自己原來有無盡的寶藏為什么不拿出來用呢?不拿出來享受呢?要告訴他這個事情,令得伏藏,你自己清凈心里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福德,你自己本有的!他在窮困的時候你要點醒他,使他自己明了,哦!原來自家已經具足無盡的寶藏,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菩薩要以這樣的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益是利益,饒是豐饒,換句話說,最豐富最大的利益給一切眾生,而不是給他一點點小利益,這是這一段經文的大意。
注子里面大師引梵網經里面的幾句話,梵網是菩薩戒經,菩薩必須要遵守的,‘梵網經云,一切眾生,男者是我父,女者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癁槭裁匆岩磺斜娚敻改敢粯拥匦㈨樉褪沁@個道理,一切眾生與我們的恩德實實在在太大了,無量劫以來我們在六道里面生死輪回互為父母,互為父子,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教給我們應當要孝順一切眾生。
下面講‘言奉師長者,經云’,這都是佛告訴我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我之法身,由師口生,從法化生,乃至教誨引導,直至菩提,故知師恩,過父母恩也。若見眾生同師長,順斯恒矣!蠋煹亩鞯鲁^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生我、養我、育我,是養育之恩,如果沒有父母,我們就沒有現在這個身體,沒有父母,縱然生下來你也沒有辨法活到今天,所以父母恩德不能忘!父母恩德對我們是一生的,老師的恩德對我們是生生世世,這個要知道,從初發心到成佛都不能夠離開老師,所以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如何能不敬呢!如何能不供養呢!佛經里面講超過父母,因為佛法講三世,儒家只講一世,不講三世,所以儒家看老師跟父母恩德是平等的,一樣大。
諸位要讀禮記讀曲禮,你看最明顯的就是稱名,你就看得出來。古時候一個人的名不能隨便叫的,人與人之間互相要有禮貌、要客氣,不能稱名。名在什么時候可以叫呢?小孩,童子的時候,大家叫他名,成年就不能叫名了。女子十六歲成年行髻禮,就是頭發梳髻,用簪子簪起來,成年了,十六歲;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戴帽子。這個時候他的名只有兩個人能稱他,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他的祖父母,他的伯伯叔叔不稱名了,稱他字。所以到行髻禮的時候,行冠禮的時候,同輩份的人送他一個號,叫字,所以有名有字,從這個時候起就稱字不稱名,不能稱名了?v然是在朝廷里作官,皇帝對他也稱字不稱名,這是對他的尊敬。如果皇帝稱他的名,他就犯了罪了,只有犯罪的人,別人才能稱名,所以稱名很不好,稱名是囚犯,所以名只有父母跟師長可以稱,由此可知父母跟師長在儒家看是同等的。
佛法講三世,那師長的恩超過父母,因為你法身慧命是通三世的,我們的肉身是一世,智慧是通三世的,不是一世的;所以我們的智慧是從師長那里啟發的,法身慧命是得自于老師,這是超過父母的恩德。所以背師叛道決定不能成就,這一點諸位也要記清楚,要孝順父母師長,怎么可以背逆師長呢!背逆師長是大不敬,殺老師是五逆罪之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阿羅漢就是老師的代表,這是五逆罪,老師等于是阿羅漢。末后這一句說‘恒順眾生菩薩,宜如是平等饒益眾生!瘧撘@樣修學法。
再看下面經文,‘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覀冏x了這一節經文才曉得恒順眾生這個修學、這種行門的重要性。我在此地特別強調,就是一些修行人把恒順眾生完全給忘掉了。修什么法門他都很樂意,很愿意干,恒順眾生決定不干;你不肯修這個法門,所修一切法門都落空了,統統不能成就。華嚴經出現品里面說得很好,有一段經文說,復次譬如大海,普能映現四天下個一切眾生色身形相。水像鏡子一樣的時候,這是比喻,大海就是比喻我們的清凈心,一切眾生都照在鏡子里面,照在水里面,照得清清楚楚。是故共說有一大海,這個意思是說一切眾生與自己清凈心海是一不是二。諸佛菩提亦復如是,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
有這么幾句話,這幾句話說明什么是佛心?佛心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心,眾生是佛心,是佛心中之眾生,就是佛心。從這個經的意思上來看,佛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心,那么眾生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眾生,不隨順怎么能修心性?不隨順眾生怎么能夠明心見性?做不到!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愿意隨順供養諸佛,而真正隨順供養諸佛就是隨順眾生,隨順眾生是真正的隨順供養諸佛,尊重承事眾生就是真正地尊重承事如來,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是真正叫諸佛如來歡喜。離開眾生想恭敬、禮敬諸佛,供養如來,承事諸佛,統統辦不到,都落空了。你們諸位想想我們禮敬如來,泥塑木雕的畫像不須要你禮敬,你禮敬它也不知道,那不是如來的真身。如來苦口婆心教誡我們,教我們干什么?就是教我們恒順眾生,禮敬諸佛前面我跟諸位講過,諸佛是什么?一切眾生是諸佛。稱贊如來,一切眾生是如來。廣修供養,一切眾生是我們供養的對象。不從這個地方下手認真去修學,你怎么個修法?修來修去都修成外道,幾個人能成正果?我們今天在此地一會,諸位在過去生中都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否則的話你今天在此地遇不到這一會呀!這一會句句給你講真實話,這一會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諸位一定要珍惜,不要把這一會空過了。珍惜、不空過,就從今天起我們就要這樣做法,那么你這一生必成無上道。
下面再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何以故’,為什么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如來?尊重承事眾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令一切眾生歡喜就是令一切如來歡喜?為什么是這樣的?底下給我們說明所以然的道理,你才明了為什么要這樣修法!T佛如來以大慈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慈!蟊膹哪莵淼?佛法里面常說,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諸位想想離開一切眾生,舍離一切眾生,你那個慈悲、方便怎么樣表達?縱有慈悲方便,沒有用處了,到那里去用?沒對象了,慈悲也沒有了對象,方便也沒有對象了。那么自己無始以來這些習氣障礙,你怎么能除得了,必須要藉一切眾生才能把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障礙把它淘汰盡;你看無始劫最重的習氣就是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不能隨順,隨順眾生就淘汰這個習氣,隨順眾生是顯自己的性德,叫自己成佛,決定不冤枉!我們恒順眾生,眾生得多大利益?真正得利益是自己,不是眾生,我們就是以物質上供養眾生,他又能得幾何呢?自己得的利益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不肯隨順,不肯供養,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決定得不到,你的性德不能開顯。
天天拜佛,辦好菜來供養佛,每天念供養咒,而對于一切眾生不肯施舍、不肯幫助,諸位想想你能成就嗎?那個心就錯了!為什么供養佛呢?佛會保祐我,我不得不巴結他。為什么不對眾生呢?眾生對我沒好處,我給他干什么?我才不愿意去供養他。這樣的修學每一天增長我見、增長執著、增長分別、增長無明,在造罪業!你那個心執著的圈圈愈畫愈小,生死根本就愈來愈堅固,你怎么能超越三界,不可能的事情,也沒有法子往生,為什么呢?對娑婆世界的根太堅固了,去不了,心量太小了。所以恒順眾生拓開自己的心量,嚴格地講,的確比前面的常隨佛學還要重要,不能恒順眾生就不能學佛,真正想學佛一定要恒順眾生,要從這個做起。
所以這一段文的意思非常之好,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諸佛如來如此,我們學佛也不例外,也是要經過這些歷程。注解里面注得好,‘佛以大悲心為體,若不順生,不合佛體,此即同體大悲也!覀冃捱@個法門就是修自己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修菩提心里面的大悲心;菩提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直心、深心、大悲心,只要有一條有了,那兩條就有了,一而三,三而一。為什么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菩提心?這是佛在一切大乘經里面都是這樣說的,小乘人沒有菩提心,道理很簡單,就是小乘人不愿意恒順眾生,所以他的大悲心就發不起來,想發也發不起來;菩薩大悲心能夠發得起來就是菩薩樂意恒順眾生。我們一天到晚講發菩提心,嘴皮上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嘴里喊的發菩提心,心里頭一點也沒發,這個都得要明了。
在大經出現品里面又說:如來成正覺時,像本師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示現成佛的時候,我們就吉相上來說,就示現的吉相上說,他在思想觀念上有很大的轉變,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觀上有個大轉變;他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所以他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看出一切眾生跟他自己沒有兩樣,完全是一樣的。乃至于見一切眾生入般涅槃,為什么呢?與自己同一個真性,所以在這個時候從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清凈智慧,而且是相續不斷地救護一切眾生,救護一切眾生就是開顯自己的性德。見了性之后,性德不能現前、不能起作用,那個性德有等于沒有,有了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不是等于沒有嘛!開顯性德的無方大用。
經上又說,菩薩應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覺,這是前面跟諸位說的。為什么呢?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正等覺廣大周遍,無有休息。這是出現品有這么一段經文,都是說明我們恒順眾生的理論依據,你明白這個道理,不能不隨順,不隨順是大錯特錯。何況經上說得更好,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時候,他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諸位一定聽得耳熟,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眾生統統是佛,什么佛呢?迷惑顛倒的佛,在迷之佛。雖然迷了,你的本能并沒有失掉,就好比一個非常聰明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他喝酒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你不能瞧不起他。他一清醒了,他所有德能就恢復了,他并沒有失掉,只是暫時酒醉而已,說幾句醉話的時候,你不要當真,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在佛的分上,真的,一成一切成;可是在我們眾生的分上,佛還是佛,眾生還是眾生,當中還是有界線的?墒俏覀冋嬲靼走@個道理,常常思惟這個道理,功夫用久了自然可以達成一片,能夠幫助你消除無明,能夠幫助你成無上道。尤其在念佛人可以幫助你得一心,幫助你開悟,恒順眾生所以然的道理是如此。下面用比喻說得很好,‘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是比喻,小注里把比喻什么都說出來了!缿医^,迥無所依,名為曠野!覀儸F在所處的環境就像曠野一樣,前途渺茫,無有依靠,在六道生死輪回當中不知道往那里去,這就好比在曠野,好比在沙漠里頭一樣!簧聘,喻以沙磧’,像沙土不是肥沃之土,我們沒有善根!鹌刑岱,如大樹王。智慧禪定,猶如枝葉。菩薩依學,方之以華。諸佛證之,目之為果!θ~花果,那么這棵大樹要在沙漠里面要想枝葉繁茂,開花結果,它要靠什么?要靠水來灌溉。
‘一切眾生,以為其根。以大慈悲,而為其水!@棵樹的樹根是一切眾生,花是菩薩,果是佛,你就曉得菩薩與佛從那里來的?從眾生而來的;所以你不以慈悲給予一切眾生,你的菩薩道、你的佛道,都會枯死了,不能成就的。你今天是恒順一切眾生為的什么?為了自己要成菩薩,為了自己成佛,道理在此地。下面就是‘法合’,‘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這說到我們自己本身,把這個比喻合到我們本身上來看也是這樣的!磺斜娚鵀闃涓,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览砭驮诖说!我怨。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覀兛词笤竿趵锩孢@一愿的經文特別長,講得多,也講得非常詳細,凡是講得多、講得細,都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在那里呢?前面所講的這七愿到那里修?在眾生分上修,離了眾生沒有佛法,可見得前面七愿都是叫你恒順眾生,乃至于常隨佛學也是要從恒順眾生那里去做的,這叫普賢行法,我們要牢牢地把它記住。好,我們下課。
第二十三卷
請看經文,五十六面倒數第三行,我們從這里看起,‘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⒔饫锩,‘言眾生為樹根者’,為什么把眾生比喻作樹根,‘謂諸佛無不從迷而悟,從妄而真!褪鞘街T佛都是從眾生修行而成就的,所以眾生是根本!畠裘啤,凈名是維摩經,‘煩惱即菩提,諸佛解脫,當于眾生心行中求!覀冏约阂氤删筒荒艹鲞@個原則,換句話說也是要在眾生心行中去求,所以我們戒定慧都要從眾生心行當中去求,才能夠圓滿,離開眾生我們戒定慧沒有地方修。
我再舉個比喻,眾生好比是石頭,我們好像是刀,刀要鋒利,要在石頭上磨,離開石頭,刀就沒有法子達到鋒利,一個道理。所以我們的戒定慧,我們的六度、十度,離開眾生一樣都修不成,所以眾生是成佛的大根大本,十大愿王特別在此地發揮!ň浣浽,塵勞諸佛種’,塵勞是一切諸佛之種子,就是佛之所以成佛是在塵勞當了鍛煉出來的,諸位總要把這個幾句話牢牢地記住。
看親聞記在第五十八面,也是這一段的注解,兩個本子合起來看,意思就更完全了,‘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此總合也!褪呛锨懊娴谋扔!烙鲿缫,菩提喻樹王,迷悟之別耳。迷為眾生,悟成樹王!瘶渫跏潜茸鞣,‘樹根即眾生者,不觀眾生之相,而觀眾生之性。眾生性即佛性,故眾生性即菩提性也!T佛菩薩而為花果者,謂從眾生修成故!堃婕蠢嬉!钪谐煞鸱N性,依法修行故。眾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樹根。佛喻樹王。法喻親切!
底下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但要見著眾生之佛性樹根,見得真實,自然能向樹根澆水。如念佛要望樹根念,參禪要望樹根參,習觀要望樹根觀。古人云,一念不在,即名死人。不望樹根參禪念佛習觀,即是盲修瞎練。然樹王須因圓果滿故難見,樹根依于教典,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雖易知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樹難以長成。此是修行者入手緊要關頭,宜特加注意,不可輕忽!@一段念了以后,我想諸位不難體會,佛祖一再要強調修行決定不能舍棄眾生,決定要恒順眾生。用什么恒順眾生呢?用十大愿王恒順眾生,所以禮敬、贊嘆、供養,一直到回向,都是以眾生為第一個對象。諸位想想能夠敬眾生,那里還有不敬佛的道理,你禮敬諸佛才會圓滿。
我敬佛,敬佛不見得會敬眾生;敬眾生沒有不敬佛,這是一定的道理。對眾生小小的善都能稱贊,那對佛更沒有話說,所以贊佛不一定能贊眾生。供養也是如此,供養佛,他不肯布施眾生;能布施眾生必定能供養佛,所以我們要想十大愿王修到究竟圓滿,是以眾生為第一個對象。所以此地把眾生當作樹根,樹王比佛菩提,花比作菩薩果位,果比作如來果位,菩提就是自己的菩提心。我們要想成菩薩、成佛,我們要從什么地方修呢?要從根本上去澆水,水就是大慈大悲,根就是一切眾生,以清凈慈悲恒順眾生,這才能成就。
那么說得最詳細的就是大疏,這個本子在一般注解里面叫大疏,就是普賢行愿品大疏,幾乎每一家的注解都離不開這個根本,所引用的慈舟大師跟諦閑法師里面許多引用的都在這個本子上,再看下面經文!我怨,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敲催@也是一個假設,一個問答,問的意思是為什么利益眾生就能夠成佛,小注里頭有幾句話很重要!庠啤,意就是意思,‘夫欲智慧圓滿成就者’,實在講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天天在祈求的,希望我們智慧圓滿成就,智慧圓滿成就是成佛;我們講智慧成就是菩薩的地位,圓滿成就是成佛。
何況這一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耨多羅是梵語,上的意思;三翻作正,藐翻作等,平等的等;三是正;菩提是覺,所以合起來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里面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是正覺,第二是正等正覺,第三是無上正等正覺。那么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算是正覺,正覺就是三菩提;菩薩是正等正覺;四教的佛,藏教、通教、別教的佛,也是正等正覺,只有圓教的佛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所祈求的,這就叫圓滿智慧,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滿智慧。怎么樣才能夠得到呢?‘必須自他無異’,你要在一切眾生當中修平等心,心不平等,正覺都沒有指望!不平等是迷,本來是平等的。不平等從那里生的呢?分別、執著上生的。一分別就有差異了,就有自他;再一執著,他不是我,我不是他,那不平等了;我總要比他要高一點。貢高我慢的心就生起來了,這是成佛、成正覺最大的障礙。所以必須在境界里把障礙要把它磨掉,使你的心在境界里平等,自他平等,‘物我同如’,萬法平等。
所以禪宗黃龍禪師接引學生來跟他參學的時候,一來了之后就考試,看看學生見解如何。他伸這個手,我這個手像不像佛手?我的手跟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的手一樣不一樣?再伸出一條腳,我這個腳跟驢腳一樣不一樣?驢是像馬一樣的驢腳,是畜生。這個意思是什么?上與諸佛平等,下與畜生平等,沒有兩樣,物我同如!萬法平等,真正是一個清凈平等心來看一切法,他看一個畜生,看一個蚊蟲螞蟻,跟看一尊佛沒有兩樣。對佛禮敬,對畜生就不敬了,你這個禮敬不圓滿。雖修禮敬,不是普賢的禮敬,不是普賢行愿,普賢行愿是平等法,所以到這個地方才把真正平等的意思跟諸位說明。普賢行愿怎么個修法?有一念分別、執著、不平等,就不是普賢行愿;你修這十種法叫善法,而不是普賢行法,普賢行法最重要就是清凈心、平等心,自他不二,物我一如!娨磺斜娚允俏倚乃F’,這是大經一再給我們提示,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呢?自己的,自己心現的,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室嫠词且嫖,生圓我智方圓’,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尊重眾生就是尊重自己。
你一看眾生樣樣圓滿,是你自己智慧圓滿了,你自己的福德圓滿了;你看到眾生不圓滿是自己不圓滿。佛這樣教給我們,菩薩也是這樣教給我們,祖師也是這么教給我們。所以真正修行的關鍵就在恒順眾生,我們不肯隨順就沒有辦法,菩提道上就沒有分,所以真修行到那里修?真修行人就是在一切眾生境緣當中去修。再看下面經文,‘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以谇懊嬉哺T位說明過,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提前成佛得力于提婆達多。釋迦牟尼佛這些大弟子過去世中都是怨家對頭,最初鹿野苑度的五比丘就是怨家,生生世世是來害他的,想盡方法阻撓他。他當時發愿,并沒有嗔恨心,我成佛之后一定先度他們,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果然先度他們,他才能成得了佛!如果沒有這些惡眾生、惡緣,他不能成佛。
所以成佛之后對于這些人感激得不得了,得他大力幫助,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那么這一節文諦閑法師有兩種解釋,‘一對緣釋,二觀心釋。對緣者,前文云因于眾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覺,正此文之注腳!瘬Q句話就是成佛之本因是眾生,沒有眾生就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好的道場有許多人不曉得,真正一個好道場、理想修行的道場,實在是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里面既有正法,也有許許多多怨家對頭找麻煩、找障礙,這個道場就是最好的道場、最理想的道場。如果道場里面沒有這些人,誰做怨家呢?那個老師做怨家,你們去看看高僧傳你就曉得,老師還有些同學都把你當作怨家,把你當作對頭,看到你就生氣,處處找你麻煩,那是成就你!那是大慈大悲呀!所以你自己要曉得。如果你說這個道場;算了,我不要住了,別的地方去了。那你盡管去好了,去了怎么樣?那個機緣失掉了,這個老師也不會把你找回來,不可能,你沒有這個福分;善根、福德、因緣,你沒有福德,你經不起折磨,經不起考驗。
我不是常常提到禪林寶訓,那一字我忘掉了,名字忘掉了,但是這樁事情印象很深。就是老和尚看中這個學生,看中了,將來要選他做繼承人,于是想種種方法折磨他。端洗腳水來洗完,水都往他頭上倒,什么事都不講理的,沒有理的去折磨他。最后他趕走,趕走他也不走,他曉得那是真善知識,曉得這個道場真能成就人,這個人有福報。趕走不準在這里住,他晚上住在寺廟外面走廊上,受餓受凍都不走,老和尚講經,他在窗子外面聽,其實老和尚曉得,裝不知道。到最后老和尚退位了,要傳法了,找一個新住持了,大家都不曉得老和尚傳給誰。結果老和尚宣布了,外面那個人找回來,就傳給他,于是恍然大悟,大家也服了,為什么呢?任何一個人忍耐的工夫不如他。沒有人給你做冤家對頭,老和尚要成就人的時候會給你做冤家對頭,所以諸佛菩薩成就統統是千錘百煉而成的,你打開整個大藏經看,那一尊佛菩薩成佛一帆風順,一點障礙都沒有?你有多大的福報,你在菩提道上一點障礙都沒有,不可能的事情;那你這個福報十方諸佛都不如你,都比不上你。一定要吃苦,一定要經過許許多多的難關、折磨,才把一個人鍛煉出來,這就是恒順眾生最重要的意思。
翻過來在五十八面,它第二個解釋觀心釋,觀心釋有兩個意思,‘一攀緣妄想即是眾生。妄即不覺,覺即無妄。無妄合于本覺,名為成佛。二思惟觀察法義。此心念念生起亦是眾生。必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見正理。成智方證菩提,故云爾也!敲催@是觀心解釋的第二個意思,思惟觀察法義。所以離開眾生、離開境緣,沒有辦法修,修什么呢?前面慈舟法師講得很清楚,念佛要給誰念呢?跟澆水一樣,念佛要向樹根念,這話我們聽不懂,念佛怎么要向樹根念?樹根就是一切眾生,就是你要隨順眾生念,眾生對你好,阿彌陀佛,不起歡喜心,保持心平靜;眾生對你不好,阿彌陀佛,你也不要結怨,絕對是以一個清凈、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怨親債主,這就叫對樹根念,就是這么個意思。
沒有這些境緣修什么呢?沒得好修了嘛!修行人不懂這個道理,功夫怎么會得力?功夫不得力,境界轉不過來。再看下面經文,‘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個善男子是普賢菩薩叫著善財童子,凡是叫著他的名字給他說話的,這一段話就特別重要,所以特別叫著他,提醒他的注意。你對于上面所講的意義,你應該要如是解!你要理解、要明白。人人都是善財,所以善財不是某一個人的專號,凡是修普賢行的人都叫做善財,善就是多善根,財就是多福德,能夠發心修普賢行愿,這個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那多因緣當然在其中。你遇到這個法門能夠修,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這是因緣哪!善根、福德、因緣,三者都具足,只要這三者具足一生沒有不成就,所以我們應當要依教修行,應當要直下承當。平等心就是兼自他不二,利益眾生自己才能成佛。
小注里面說,‘意謂上來重重征釋’,就是一層一層給我們解釋,‘可謂徹法底源,毫無覆隱!浳牡囊馑紵o有窮盡,諸位要細細去看就看大疏,大疏注得非常詳細,我們不能照大疏講,照大疏講時間太長了,我們這一個星期一愿都講不了,實實在在講得詳盡,講得叫你不能不佩服!朔N玄義,汝應如是領解,方知恒順眾生即是增長大悲,圓成大悲’,圓滿成就你的大悲心,你的大悲心圓滿就是菩提心圓滿;菩提心圓滿,你就登地了,這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你看菩提心發了,發了要修,十住菩薩修直心,我們在大經上看到,十行位的菩薩修深心,十回向的菩薩修大悲心,這三心圓滿了就是地上菩薩,登地了,這是華嚴經上的。此地這是講回向,圓成大悲就是十回向圓滿了,這個時候登地了,登地這是真正的供養如來,拿什么供養呢?拿自己修行的成果來供養,這是真供養,是你自己修行成果,這真正不辜負老師的教導,老師就是諸佛。
后面總結,‘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個也不必多說,我們再看最后一愿,第十‘普皆回向愿’,這是總回向,前面的兩愿是別回向,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唯有恒順才真正達到下化的效果,真實的自利利他!畯痛紊颇凶,言普皆回向者!叵蛴腥齻意思,注子里面有,‘言普皆回向者,謂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門功德!瘡亩Y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一直到前面恒順眾生,這九門功德‘皆悉回向’!厥寝D義,向是趣義。謂轉自所修善業,趣向于三處也!褪前炎约核薜亩疾灰,送給別人。
現在有一些人學佛把功德看得很重,我好不容易修的功德怎么可以給人呢!他不肯給人,他怕一給人,自己功德就沒有了。其實他搞錯了,功德實在講不是福德,即使是福德給人了也給不盡的,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就是錢財吧!我有錢財統統都給你了,我不是沒有了嗎?你命里頭有,你命里頭錢財沒有用掉,你這個地方去了,不久它又來了,真的是如此!連福德舍都舍不掉,何況是功德呢!現在本省我看供財神供的關公很沒有道理,關公怎么會做財神呢?我只曉得從前大陸上財神供陶朱公,供陶朱公我覺得很有道理,陶朱公是范蠡,越王勾踐的大夫。這個人真正是了不起,國家在有難的時候幫助國君真正復興,把吳國打敗,自己國家復興起來。他曉得勾踐之為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在苦難的時候他需要你幫忙,太平的時候他不需要你,也是屬于那種殺功臣的那個皇帝,那種帝王,所以他曉得。國家一恢復之后他就偷偷地逃掉了,留了一封信給勾踐,他逃掉了,他不愿意做官。
逃了以后當然勾踐也不會輕易饒過他的,所以他改姓名去做生意,改成陶朱公,他去做生意。他很會理財,發大財,三聚三散,這個人了不起,發大財統統布施,布施掉又從頭做起,沒有幾年又發了,發了再布施,布施了再做,做了又發,命里頭有!他舍不掉!你舍了,不多久又來了,后面來的比前面一定多。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真正錢財攢積是要在攢積在眾生,眾生是樹根,你能夠布施眾生,你命里頭有這個財富你沒有享受,你給眾生去享受了,你還是沒有受到。沒有受到你命里頭有的并沒有失掉,你命里還是存的那么多,因為你的財富一定是你自己享,給別人享的不算數,所以舍不掉!今天世間人不肯布施真正是愚癡,不知道事實真相,你曉得事實真相那真是大膽痛痛快快去布施;愈是痛快布施,將來自己得的財富是自自然然得來。
那個布施雖然布施出去了,比割肉還痛;布施之后又后悔,布施是布施了,將來財能不能得到?能得到,要受很多辛苦才得到,你現在賺錢好不容易!為什么呢?以前你布施不痛快嘛!所以才招來這個果報;你要是痛痛快快布施的,那你就不一樣,今天得的財富就不相同了。譬如供養法師,你在家里辦個齋,請法師到你家里去應供,你這有福;將來你自己有福報,你賺錢要到外面去賺,很辛苦地賺來。你要做了好菜送到法師那里去,恭恭敬敬送到那里去供養他,將來你的錢不費力氣自然來了。什么樣的因有什么樣的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回向是大學問,把你的功德統統回向掉,回向實際上把你的功德擴大了,絕對不是減少了,而是擴大了,而是將功德發展到圓滿了,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
那么這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善業趣向三處,回向向三處,‘一向眾生,名回自向他’,你看跟華嚴經的教義完全相應,我們所修一切善法為誰修的?為一切眾生修的,一點點的善事都是希望這個善都給眾生,成果都獻給一切眾生!蛑T佛,名回因向果!T位要記住不能回向眾生就沒有辦法回向諸佛,這是一定的道理。諸佛前面講的是花果,眾生是樹根,沒有根那有花果呢?‘三向實際,名回事向理!覀冃奚剖鞘,希望事與理能夠相應,事有限,理是無限的,事是有局限的,小小意思;理是無量無邊,所以事與理一相應,那功德真是無量無邊,叫稱性的功德。理是性,事是相;相有局限,性沒有局限,這樣修念念都是圓滿功德,所以一定要回向。
‘大疏云’,就是別行疏鈔,‘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為也!@就講回向的利益,回向的利益實在講拓開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窄狹下劣的心胸拓開了,像諸佛一樣能夠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修回向行最重要的意義。底下講‘若不回向,其心狹劣?匣叵蛘,一毫之善’,這是講小,毫是毫毛,一根汗毛,很小很小微不足道!员榉ń,故云廣大!詴薜,他為什么念念都能修圓滿廣大的善法,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他懂得回向;這一回向心就清凈了,心里頭一樣東西都沒有了,回向才能真正做到三輪體空。不回向三輪不空,他著相嘛!回向就是不著相!缁芈暼虢,聲則遠聞。功德回向,亦復如是!@是作一個比喻來說。
角,從前古時候吹號角一樣,像現在我們吹號,我們聲音本來很小,經過這個角回聲在里面,聲音就擴大了,就能夠遠聞了,取這個意思說明回向的的確確能把你所修的功德擴大。請看經文,‘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這指前面的九愿,禮拜是第一愿,隨順是第九愿,乃至包括當中的七愿,把這些所有的功德統統回向法界眾生,回向菩提實際,向諸佛也是向菩提,有的地方講是回向菩提,回向菩提就是此地講的回向諸佛。那么你自分的功德不但不減少,而且與虛空法界一樣大,所以下文說‘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欢ㄒ哉\心,要以真心,真誠之心來回向。
底下這一段講回向菩提,就是回向佛果。前面經文講回向佛果,第一個是回向眾生,這一段是回向菩提,‘愿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竭@里是一段,這一段講的是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愿是真實的愿!糁T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個愿是發心代眾生苦,跟地藏菩薩的本愿沒有兩樣,我們在地藏經里看到地藏菩薩所發的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代眾生受苦。我們看小注,注解里面講回向一定要發愿,回向跟愿有連帶關系,那么回向跟愿有什么不同呢?確實有不同。你發愿,你未必做到,你要做不到,拿什么回向?沒東西回向;叵蚴亲龅搅,你這個善事真正做到了,做到之后你才能夠拿這個功德去回向,所以你發愿的時候你并沒做到,這不同就在這個地方。
注解里寫得很清楚,‘前二行,愿離苦得樂,截惡成善。令盡界眾生’,這個界就是法界,盡法界虛空界的眾生,‘皆得如是,則橫遍十方。當得如是,則豎窮三際也!憧雌兴_心量多么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為什么呢?他有這個愿,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緣不具足,不是他不想做,緣不具足。緣不具足,他的愿是圓滿的,正如同楞嚴經上所說的一念發心的時候,圓滿功德,是這個意思。如果有這個愿,又有這個力量,沒有去做,那你這個愿是假的,是虛愿,不是真正的愿,真正的愿一定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到!蠖,愿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釋!骶褪钦鲉,假設一個問題,提出的問題,然后再加以解釋。問題是這么說,‘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呢?’眾生有苦,受果報了,那是他造罪業,我沒有造這個罪業,我怎么能代他呢?這個是有道理的,一切眾生受苦受難,那一個佛菩薩不大慈大悲,能不能代?不能代呀!沒有辦法。所以經上常說修行就像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也代替不了誰。楞嚴會上尤其顯示得明白。
阿難尊者以前就是打妄想,他是多聞,只著重聽經多聞,不注重修行,疏忽了修行。他有一個妄想,他可以不要修行,那個大定,奢摩他、三摩、禪那這種定功到時候大概我的大哥就會給我了,我不要修。他是佛的小弟,釋迦牟尼佛堂兄弟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他有靠山認為沒有關系,你們是要好好地修,我到時候大哥就給我了。結果碰到摩登伽女之難才恍然大悟,原來佛的定沒有辦法給他,一定要靠自己修行,自己有災有難,佛菩薩不能代你受。不能代受為什么要發心代呢?我們這個心是真愿意代,事是代不了。你不能沒有這個心,這個心是同體大悲心,所以心一定要有。
下面解釋有七個意思,這七個意思里頭確確實實有兩條是真正有代苦的意思,但是這代苦是有緣分,也有技巧,也要自己真正有功夫。如果沒有功夫的話,你沒有這種神通、沒有神力,也是代不了的。還得要那個苦難的眾生與你特別有緣分,沒有緣分的話,你想代他還不讓你代,那就沒有法子。好,我們下一個鐘點再來討論。
第二十四卷
請看六十面,‘愿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敲催@一段是講回向菩提,前面講過回向眾生;叵蛞欢òl愿,發愿跟回向當中是有相同,同中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為回向本身就是發愿,發愿不能說是回向,為什么呢?你發愿的時候,你這個愿還沒有做到,只是發了個愿沒做到,那拿什么回向?而回向是你將這個愿已經做到了,我們所修集的功德不據為己有,換句話說,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就是回向。
所以回向里面一定有愿,愿里面不一定有回向,愿要兌現了才叫回向,因此發愿回向是連帶而起,道理在此地。在這一節經文里面我們剛才所念的,前面兩行是愿離苦得樂,經文說得非常明白,愿令眾生常得安樂,這是諸佛菩薩的愿望。諸佛菩薩所努力的,急急去做的,也就是希望將這個愿變成真正的事實,所以菩薩的事業就是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兩句話是總說,與四弘誓愿里面所說的眾生無邊誓愿度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那么底下就舉出幾個例子,第一條是無諸病苦。眾生病太多了,苦也太多了;病是因,苦是果,有病當然就苦,這是一定的道理。病有分兩種,一種是身病,一種是心病,此地我們暫且不論身病,單論心病。心病是什么呢?就是經上常常講的三種煩惱,見思煩惱這是心病,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只要你有這個病就叫做眾生。所以經上常講九法界有情眾生,除了六道之外,聞聲、緣覺、菩薩,都算眾生,都有病。因此四弘誓愿的最后一條佛道無上誓愿成,為什么成佛道?你要不能成佛道,你拔苦與樂就做得不究竟,你要是替眾生治病就治不究竟。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病,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你要是等覺菩薩,你只能破比你以下的,你可以幫助他,跟你平等的或者在你上面的,你是無可奈何了。所以一定要成佛之后才能夠究竟度脫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道理是在此地。
那么這三種病都是本身具足的,我們常常講業障,都是由無明生起的。所以無明是病根,塵沙、見思這是枝末,一定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那么說到這個地方使我們聯想到了我們身也有病,身病當然也是業障,而且是非常嚴重的業障,我們自身要曉得。如果身有病苦,你修道修不成,障礙你修道!所以身體要健康,心地要清凈。身病在佛法里面講有三種來源,第一種就是飲食,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禍亂怎么來的呢?是你說話不謹慎,所以佛法里面對于言語很慎重的,儒家教學也非常地注重這一條,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里面,在我們臺灣各式各樣的怪病都有,究竟怎么得來的呢?我看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從飲食里面得來的,我們不能不注意。
昨天我有一個機緣與館長一道到臺中,參加臺中佛教蓮社過年圍爐,吃年飯,提前吃年飯,大概有一千多人參加?吹嚼罾蠋,老師今年九十八歲,他的身體很虛弱,他是什么毛病呢?就是飲食食物中毒,他中毒了好幾次,所以現在對飲食非常地小心謹慎。年歲太大了,抵抗力沒有了;你們年輕,天天在服毒,好在還有點抵抗力,那一天抵抗力不行了,就沒有法子了。以前老師跟我說,我們那里是吃飯?三餐服毒!我在美國,美國人告訴我們,我們臺灣農作物所使用的農藥量,臺灣這么小島,這么一點點大地方,用的農藥量等于全美國,實在是不得了!
所以現在我們的稻米賣不出去,賣不掉,為什么呢?人家不敢要,你這個米有毒,農藥分量太多了,有毒,你說有什么法子!不是人家不買我們的米,一化驗不敢買,吃了會中毒的,蔬菜農藥也是非常之重,有一位同修在美國住了很多年,父親過世了,他回家來奔喪,住了一個多月。因為他家鄉住在鄉下,也是種田的,回來之后一看,到美國就告訴我,哎呀!臺灣不得了;米不能吃,菜不能吃。我說什么原因呢?他說我們鄉下人種田,自己種的吃的稻子是另外一塊田地里頭,那個不用農藥的,自己吃的;噴了農藥的賣給公賣局的,他們收去賣給市場的。種菜也是如此,自己吃的菜種在一邊,賣的菜另外種一邊,這真是不得了!所以他們自己種的人曉得,他知道保護自己衛生,對別人就不管了,只要錢賺到了,你害什么病,你怎么毒死,活該!與他不相干,他錢賺到手就好了。
我在美國所聽到的,真正不得了!所以我們吃東西必須要謹慎。你看菜長得愈漂亮愈好的,那農藥愈多,為什么呢?蟲不吃它嘛!想想我們從前,三十八、九年剛剛到臺灣,你買的菜那一片菜葉上沒有被蟲吃過的。你看看現在好的包心菜、高麗菜,菜花是用農藥最多的,你看它長得那么好,仔細去看絕對找不到一點蟲,蟲都被毒死了。所以第一個是飲食要小心,我現在為什么勉勵同修,大蒜是五葷菜之一,佛法里戒律戒除的,我為什么鼓勵同修們每一個星期吃一次,吃生的,幫助你消毒!幫助你抵抗毒素!是我們把它當藥吃,不是去貪吃大蒜,那個大蒜生的辣辣的,吃都吃不下、咽都咽不下,有什么好吃?熟吃就沒有用處,一定要生吃才有用處,這諸位要記住一定要生吃。
那么第二種是冤鬼找到身上了會害病,這個我們也常常聽說的,某人有什么冤鬼、冤家對頭找到身上了。這種醫生沒辦法;像吃東西不小心、不謹慎,或者受到風寒,這一類的疾病可以找醫生,要用藥物治療。那個冤魂找到身上,吃藥沒用處,因為你那個不相干,所以那一類的病有的時候有人求神拜佛,他病就好了,真有效。當然有效嘛!那個求神拜佛是佛神把他調解,調解他接受了,這冤鬼走了,你的病就好了。如果調解他不接受,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看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害的人面瘡就是冤家對頭,迦那迦尊者給他說法,用慈悲三昧水給他洗,他就說話了,說明過去的怨仇。那么他接受調解,他離開了,他這個病就好了,所以這是第二類的病。
第三類的是宿業,過去世造的罪業太多了,太重了,這個沒法子,宿業病調解也不行,醫藥也不行,那沒法子;像現在害這種病的人很多,我也看得很多。還有一種罪業不是過去生中,這一生造的,或者造的殺業太重,或者怨恨心太重,積到一個時候爆發了,變成病了,這時一定要誠心誠意地求懺悔,真正求懺悔,改過自新,那個病能好。給諸位說,身病、心病在佛法里通通可以醫治,沒有醫不好的病,問題就是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方法,如理如法地去修學,一切病苦都能夠免除,這是一點都不假的。所以第一個要除一切病苦。其次呢?這就是善惡業,是我們的造作,這是關系最大!袗悍ā,你要想做惡事,統統做不成,這個好,這就是三寶加持,三寶冥冥當中加持。
你做一件壞事做不成,你要做善事,三寶加持你都能成就;做壞事做不成,善事樣樣都能成就,你要曉得如果是這種情形,你已經得三寶加持了,已經得佛菩薩護念了。這在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之間,能夠體會得到,真正有感應道交!‘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惡趣是三惡道,三惡道的門關閉了,換句話就是你不墮三惡道了。怎樣才不墮三惡道呢?佛在經論當中,諸佛菩薩常常教誡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就不墮三惡道了。那么善惡的標準我們在講席里面講過很多,諸位要記住,凡是有利益于一切眾生的事,這是善事;凡是自私自利的事必定是惡事,要以這個標準來斷惡修善。善中之善無過于學佛,學佛是學覺悟,學正知正見,學身心清凈,學佛決定不迷信。
我們看到現在有許許多多學佛的人把路子走偏差了,學迷了。我們過去一再與同學們說,學佛入門的基礎就是在善惡因果,了凡四訓不可不讀,那里面講的是世法的因果,只能夠免三惡道,生三善道,涅槃正路還不行。雖然不行,它是涅槃正路的基礎,你人天都得不到,那里還談得上涅槃正路呢?當然談不上!所以要從人天善法奠定根基,佛門里面經典入門的,那就是阿難問事佛吉兇經,這是學佛人的入門,這一都書里面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應該怎樣去學佛,依照佛法來修學,這是真正的佛弟子,違背了教義那不是真正弟子。所以學佛得的結果有吉有兇,并不一樣,同是學佛,為什么得的果報不一樣,它有原因的,這是我們要深深去研究,使我們在這一生能夠成為真正的佛弟子,所向吉祥。尤其是學佛不應該去算命、去看相、去看風水,用不著。
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兇經決定禁止的,學佛人還要去搞那一套,你要記住佛菩薩不會護念你了,護法龍天也不會保護你了。結果你跟誰打了交道了呢?跟妖魔鬼怪打交道,變成以后惡鬼屯門,所向邪惡,麻煩就大了。那是你自己造成的,不是佛菩薩的過失,是你自己造成的,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理。所以那一部經是我們學佛入門的第一部經,雖然沒有注解,我們有錄音帶跟錄影帶,足可以提供諸位同修作參考。
涅槃正路這就包括了大小乘的佛法,小乘四果四向,大乘是菩薩菩提道,這是涅槃正路,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就是注子里面,前面兩行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后面這兩行更殊勝了,不但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且還發愿要代眾生受苦。代眾生受苦,注解里面‘后二行愿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釋!笫枋莿e行疏鈔,這一部書對我們非常重要。征就是問,釋就是解答,問答來解釋!髟,苦由業生,我無是業,如何能代得呢?’這個問得很好?喙怯蓸I生的,眾生造的罪業,他要受這個果報,我沒造這個業,我怎么能代他呢?我造這個業,我也受苦果,他也不能代我,那怎么能代呢?這個問得很好。
下面大師給我們解釋,這里面有七個意思,說明普賢菩薩行愿里頭代眾生苦的意思!徽咂鸨,生起大悲心,諸位要曉得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我們大悲心生不起來,菩提心發不起來。實在講深心、直心從什么地方去顯發呢?要從大悲心顯露。直心好比是樹根埋在泥土底下,看不見的;深心好比是干,你不太注意的;大悲心是枝葉,一看樹好大,你看見樹葉枝條花果!所以佛門才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由此可知菩提心里面最重的就是大悲心,要對一切眾生以平等清凈的慈悲,真正能夠舍己為人,這是菩薩心,菩薩發心。底下注得好,‘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我自己是凡夫,業障很重,這個事情我做不到,做不到要發心;做不到是自己智慧不夠,力量不夠,我不是沒有心,我有心。換句話說我的心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我的智慧能力比不上佛菩薩。心沒有兩樣,這樣就好,常常能存這個心,漸漸智慧就能生起來,能力也會得到,為什么呢?智慧能力都是從大悲心里頭生的,這種修行自古以來稱之為從根本修,所以你要懂得這個修學法,一定要發這個心。
其實就是在凡夫地不是不能代,還是有許多那是真正代眾生苦,下面又說了,‘二者修行,謂修諸苦行,后能與物作增上緣,即名為代!晕覀兿胂胛覀兘裉煨扌锌喟!我修成了干什么?我修成了為利益眾生,為度眾生,那么你今天的修學不就是代眾生苦嗎?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念書苦!你為什么要念書?將來為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你今天學校吃這些苦頭都是為社會的,都是為將來替眾生解決問題的,你不是為他謀幸福嗎!不就是代他苦的意思嗎!所以認真修行實在講是代眾生苦,諸佛菩薩無量劫的修行是為了我們而修的呀!不為眾生,他何必要斷煩惱,要學無量法門,用不著嘛!我們前面也說過斷見思煩惱就可以了,修一個法門就行了,自己就可以出三界,了生死,自覺就夠了。
為什么還要去斷塵沙無明?為什么還要去學無量法門?那就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這是大愿,這是菩薩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我們應當要發這個愿。修行像諸佛菩菩那樣的難行苦行,說實在話我們今天辦不到;我們今天在人事境緣里面,境是境界,緣就是人事,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里面,遭受一些挫折要能忍,這就叫修行。修什么?修忍辱波羅密。一切好的境緣里面,我們能舍、能放下,修布施波羅密。我們循規蹈矩,我們修持戒波羅密。諸位要曉得那個戒律不是死的,決不是說光戒律一條一條我這樣做到,那是死在戒律里頭,沒用處的。戒律是規律的生活,無論做什么事情有條有理就是戒律,層次不亂,這是戒律。
郭居士錄音搞錯了一個,所以我馬上就聯想起從前我在中廣錄音時,人家的作業程序就是戒律,他一定要按這個程序做,所以他不會有誤失。譬如錄音帶,到那里去一定是新帶子才開,包裝好的新帶子才開,如果是舊帶子都不要,為什么呢?怕已錄的東西洗掉了,東西搞錯了;一定是新帶子當場拆,拆過之后,帶子馬上回轉一次,怕帶子當中有斷掉的,就是檢查一遍,然后再回頭重新開始錄,它一定要經過這種作業的程序,這就是戒律。譬如在家里你燒個飯、炒個菜,也有一定的程序;火候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放的盬不能太多,不能太少,統統是戒律,那一條不是律戒!戒律是活的。哦!這個戒律沒有,沒有你就亂搞了,亂整了,那有這種道理?所以諸位要曉得戒律是個規律的生活。
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自己私生活一定要有規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有規律,戒跟禮是一樣的。戒條里頭只講大原則,每一條所含的境界都廣大無邊,你要把它看的只有那么幾條,那太簡單了!那佛菩薩有什么稀奇?菩薩戒就是我們對人的規律,我們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應該守的規矩,這是菩薩戒。自己私生活一個人應當守的規律,那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你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否則的話怎么持?天天努力而不懈怠就是精進波羅密。前面四種天天在做,心是清凈的就是禪定波羅密。樣樣都做得很好,一切都非常明了而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密;畹,不是死的,這叫真正修行。
所以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同學們要記住天天歡喜,法喜充滿,你的修行就有效果了,你就在菩薩道上。如果修得心里很苦悶,你要覺悟,你已經離開菩提道了,走到叉路上去了才會有苦。如果在菩提道上決定是法喜充滿,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絕對不是愈學愈迷,學到最后是離樂得苦。我看不少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他得的結果是,他說我不學佛的時候還蠻快樂,愈學愈苦,他顛倒了;不學佛的人好像不迷,學了佛愈迷愈深,真是執迷不悟!離樂得苦!可憐!佛看到這個樣子也會感嘆,你曲解了經意。因此學佛還是要多聽,不但要多讀,一定要多聽,有許多意思你看也看不出來,看注解也看不出來,必定要多聽,所以修行真正是代眾生苦。
第三‘留惑’,這比前面境界要高,前面的境界我們可以辦得到,那個修行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要是有覺悟的話,現在就能做到了。第三我們做不到,第三是什么人呢?是圣人,不是普通人,阿羅漢以上的才行。阿羅漢已經了生死出三界了,這是我們講最起碼的,他修成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回,他可以不到六道里面來輪回了,可是想想眾生很苦,我還是繼續不斷地留在六道幫助眾生、教化眾生,有這種人。但是像剛才講了,六道是果報,沒有這個業,他怎么會到六道來呢?阿羅漢要想再到六道來,六道的業不能斷盡,要留一點;他有能力把它斷盡,他不斷,留一點。留一點干什么呢?再回到六道里頭來受果報,來示現身形度眾生,這真正是慈悲呀!慈悲到了極處。
譬如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不是菩薩,菩薩怎么樣呢?好了,大學畢業了,畢業就離開學校了,走了,不會再來了。為了要幫助后來的學弟們,怎么樣呢?我畢業考故意考個不及格,留級嘛!留級才能幫助我這些后來的學弟,你看看慈悲不慈悲!所以這些阿羅漢都快要畢業了,他故意不及格,還留在三界六道里面,其實諸佛菩薩通通都是這樣的,佛菩薩要不留惑,我們怎么會見得到他,他就不會到三界來了。他肯到三界來統統都是留惑,這是真正了不起,這真正是代眾生受苦;有能力斷而不斷干凈,那么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上的那些佛菩薩們各各都是代眾生受苦,都有這個意思。不過到他那個境界里面,他是一切苦樂憂喜都不受,我們眼光當中他是代眾生受苦,在他是不受的,他的心是永遠清凈的,這真正是大慈悲心的顯露。
再看第四種‘舍命’,當然這個里面也是有神通的;如果沒有神通的話,必定是對于佛法非常通達的人,他才能做到。如果自己在佛法上沒有成就,這一條我們做不到,舍命,舍生命!‘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間業,他造墮阿鼻地獄的罪業,那墮地獄太苦了,我們想救他又沒辦法!缸詳嗝,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乃名為代!,這是真代,所以這決定是阿羅漢以上的大菩薩,他看到你造重業了要墮地獄,他先到地獄等你,你到地獄的時候,他來為你說法,他來勸你回頭,這真是像地藏菩薩干的事情,地藏菩薩就是這樣的,那么這是一種舍命。還有一種舍命這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干,你肯不肯犧牲舍己去救人?吹揭粋人造無間罪業,你曉得他造這個罪業必墮地獄,也是沒有方法勸他回頭,這怎么辦呢?當他這個業還沒造成的時候把他殺了,諸位要曉得這個殺不是犯戒,這不是犯戒,這叫開戒。
譬如佛經里面有這么一段公案,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過去多生多劫之前行菩薩道,有一次跟到一個貿易團體乘船從海外回來,這個船里頭帶了許多珍寶財物,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念頭,要想把同伴都害死,他把財物獨吞了、獨占了。菩薩有他心通曉得了、知道了,這時候沒法子勸他;你要勸他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將來有罪業,那他頭一個殺你,為什么呢?我的秘密被你知道了,首先殺你滅口。沒法子,利令智昏,不會回頭的,菩薩在這時候怎么辦呢?他這罪業成功了,他要是實現了、造成了,他要欠全船幾百人性命,他欠命債;那么又偷盜,奪了人家這么多財富,他犯了殺、犯了盜,這是性罪,這個罪業不是少,是重,要殺幾百人的性命必定墮無間地獄。趁他這念頭才起,還沒有實行的時候,先把他殺掉,他被人殺了,他沒有罪,他雖然起這個念頭,這念頭并沒有實行,換句話說,他墮落不會墮到地獄去。這個事情沒成功,想害人沒害成,前面講他想做惡事沒做成,所以他這個過失小,他沒有罪,有過,他絕對不墮地獄。這等于是從地獄里把他救出來,從三惡道里救出來。菩薩這樣做有沒有罪呢?有殺人當然是有罪。菩薩的愿望是寧愿我墮地獄,不叫你墮地獄,這不得了!這就是代眾生受苦,他是大慈悲心殺他的,為代他受苦而做這樣重大的犧牲,這是舍命。
第五種‘由初’,初是什么?我們初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這個愿,‘謂由初發心時,有愿在先,愿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也是講釋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薩道的事情,在饑荒的時候,菩薩示現大魚,故意游到岸邊被人捕去,他們可以能夠飽食解決他的饑荒,那個魚是菩薩變現的,這是真正以身代苦,但這也不是我們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第六個意思是‘同真,謂愿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性具,故曰同真!茞簾o自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悟了就是善,迷了就是惡,所以就是自性迷悟不同而已;相不同,作用不同,體是同的,所以體叫同真!约凑嬷笤,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即名為代!@就是諸佛菩薩冥冥之中加持一切眾生,所以有一些人做惡,他會受良心的責備,那就是佛菩薩加持的。有一些人做惡他良心也沒有自責的,這就是佛法里叫一闡提,沒有善根,這種人是少數,畢竟不是多數。
譬如前幾天報紙上判刑那個賣餿水油的,法官問他有沒有后悔的意思,他一點都沒有后悔的意思,這在佛法叫一闡提。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斷善根的人果報一定在地獄,他是一點善根都沒有,造一切惡事不知道后悔,沒有良心責備;我們一般講喪盡天良,沒有良心,這個罪惡是很重的。只要還有一點良心在,佛菩薩冥冥之中都會幫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會發現,一定能夠改過自新。那么第七‘指體,菩薩以法界為身,自他不二,故眾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就是佛菩薩為什么要發心代眾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薩的觀念跟我們不相同,我們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知道,他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眾生苦的確就是自己苦,眾生樂確實就是自己樂,所以后面講到恒順眾生就是基于這一個道理來發明的。為什么令一切眾生歡喜就是供養諸佛,就是令諸佛歡喜;那么你叫眾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眾生受難,就是叫佛受難,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而后才曉得如何來修供養佛、供養菩薩、供養三寶,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一段我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然后我們再看經文。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惡業的確是如此,不僅我們這一生一世在那里造,其實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惡業。怎么曉得呢?我跟同學們說過,你們把十大愿王一條一條地自己好好反省檢點一下,條條都違背了。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對人就做不到,我們對幾個人有禮貌、有尊敬心呢?沒有,我們這條沒做到。菩薩修這個法門;當然一切眾生所謂是有迷有悟,有善有惡,愿意接受我們禮敬的,我們對他一定要禮敬;不愿意的,我們回避,回避他心里歡喜?偠灾,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不愿意看到我,我回避他一點,讓他心里歡喜,不要叫他生煩惱,這就是禮敬。一定要明白禮敬的意義、行法、境界,你才能修,要不然你怎么修法?稱贊、懺悔,一直到后面普皆回向,我們沒有一條做到,所做所為與十大愿王、十種行法完全相違背,這就是積集諸惡業故。所以我們今天感的果報是極重的苦果,這是我們自己當前所承受的。怎么樣消業障呢?給諸位說,你要好好地記住,唯有念佛可以真正的消業障。
業障消除的相,自己能夠覺察得到,心里面清凈了是業障消除了;常常生歡喜心,業障消除了;夜晚不作惡夢,業障消除了;遇到一切境緣都很順利的時候,業障消除了;得失懊惱的心天天減少了,這是業障消除了,要從這些境界里面堪驗自己的工夫。我們認真自己修行,幫助別人,以佛的教理、教法為人演說,這就是代眾生苦。尤其是后面兩句,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菩薩發愿代苦到了極處了,眾生不成佛,菩薩代苦之愿就一天不能夠間斷,那么這一段是回向菩提。
再看下面一段回向實際,‘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一段經文我們在每一科里頭都讀到,盡法界虛空界它的意思與回向實際一樣。注解說,‘大疏云,回向所以要向三處者’,這都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須離眾生相,及菩提相,故須三也!览碓诖说,著相的修行不能夠圓滿,所以一定要向三處,原理就在此地。下面它又給我們舉例說明,第一個‘證實相’,那么你必須回向眾生,你要不回向眾生,換句話說你證不了實相。證實相,我們換一句話來說,譬如我們念佛要想念到理一心不亂,證實相就是理一心不亂。你不能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個理一心不亂得不到,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念就想成就理一心,上品上生,花開見佛;把我與眾生的界線突破,我與眾生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體,你就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亂。那么度眾生必須回向實際,必須回向菩提;為得菩提,那也要回向眾生,也要回向實際,可見得一而三,三而一,這三個是分不開的,這是說明為什么回向一定要向這三條,注解諸位細細去研究。再看底下經文,‘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愿具足圓滿!竭@地方是一小段,這一小段是接前面而來的,下面是結歸到三處,‘若諸菩薩于此大愿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成熟就是證入!畡t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就是回向菩提,成熟一切眾生是回向眾生,這回向菩提!畡t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愿!,這就是回向實際。一切菩薩廣大的愿海、行海都是以十大愿王作根本,所以十大愿要是具足了,那就必定成就圓滿一切菩薩的行愿海,而能夠證得無上菩提。
我們念佛人要在這一句佛號里面,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里頭圓滿具足十大愿王,那你這個念佛就是修普賢行愿,你這種修法跟華嚴經的善財童子是無二無別,這個修行法就是此地所講的具足圓滿,隨順趣入。具足圓滿是講你這十愿都做到了;而正在修行,就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的,你要注意隨順趣入,什么事情都要隨順。隨順的心是清凈的,是自在的;不要攀緣,攀緣的心就不自在了。攀緣有煩惱,隨順沒有煩惱,攀緣是起了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了;隨順里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才能夠趣入這三處,眾生、菩提、實際,唯有隨順才能夠趣入三處,趣入三處是真正回向意思,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末后這一句是勸勉我們,‘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你對于上面所講的道理一定要曉得,還要像上面所講的這樣知道,這才行。為什么呢?上面普賢菩薩所講的,就是毗盧遮那佛所說的,佛知佛見,所以勸你應如是知,這是正知正見。如果我們的見解跟此地所講的不一樣,你自己要覺悟,我們的見解是錯誤的,要依照經論的見解修正過來。換句話說,把我們自己的知見要舍掉,取佛菩薩的知見來修正我們自己的業障、習氣、毛病,修行就是修這個東西。李老師在講經常常講修行修什么?去習氣而已。習氣沒有了,你就是佛菩薩;有了習氣,你就是凡夫,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底下一段經文‘校量功德’,經講到此地,我們大科上寫的是‘正示普因’,正示普因一段到這里就結束了,就講完了。底下一段是比較功德,你才曉得佛法的殊勝,我們把文念一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一句是能比較的人。什么人能夠較量、比較呢?要善男子善女人。那么善的標準在華嚴經,尤其在這一會,諸位要知道必須要具足十大愿王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那么換一句話像我們都不夠格。如其不然的話,對于凈土法門真正具足信愿行也行,也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具足信愿行。其實信愿行跟前頭講的十大愿王沒有兩樣,你仔細去觀察信愿行三條開出來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一歸納就是信愿行。信里面有十愿,愿里頭有十愿,行里頭有十愿;那么再觀察十大愿王,禮敬里頭有信愿行,稱贊里頭有信愿行,供養里頭有信愿行,乃至于普皆回向里頭都有信愿行。所以具足信愿行就是具足十大愿王,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善財是這么修的,文殊菩薩是這樣教給善財童子的,我們也明白了,我們也會了。
善財童子一生能成佛,我們這一生怎么能不成就呢?當然成就。所以這個經一定要與彌陀經疏鈔演義合起來看,你才曉得彌陀經跟華嚴經是一部經,是一不是二。我們看下面較量,‘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前面是講物質上的供養來布施,數量諸位去看注解,我在此地不多說了。數量比金剛經上講的要大,金剛經上講的是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地是講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這個數量比金剛經大得太多太多了。
末后這一句諸人天最勝安樂,這是精神上享受的布施,你看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無量無邊的,以這個來布施!际査磺惺澜缢斜娚,不是布施一個人像前面所講的一樣境界的那些眾生;不但布施這些眾生,而且‘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上供諸佛,下事眾生,這個福報不得了!真是無量無邊,廣大之極。供養多久呢?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憧匆粚右粚拥乇容^確實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這樣大的數字,這么廣大的境界所得的功德!魪陀腥,聞此愿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千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饎偨浬现v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寶不如為人說一四句偈,這就說明了財布施不及法布施,這是在廣修供養的時候一再勸勉同修要認真修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
尤其是這一部經,這十大愿王,縱然聽了一愿,縱然聽了一字、一句、一偈,功德都不可思議呀!這一段經文大義是教人以法為師,在注解里面有幾句話很重要,說出比較的用意,‘謂人但能聞此愿王,不說全文’,但能聞此愿王,‘唯聞一四句偈’,這是講時間少,時間很短暫,不是長時間。又說是‘一經于耳’,指很短暫地聽到,又聞一偈所有的功德就像前面一樣,無量無邊微塵剎土的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供養的功德都比不上。為什么呢?因為財布施的福報是有盡的,再多,享受得盡;法布施是啟發你自己的智慧,開發你的法性,它的功德是無有窮盡的。所以世間財物布施決定不能與出世間的法寶相提并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一定要認真地修學。下面講到法寶的功德能滅罪,能生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有個同學提了個問題,法界如來與法身如來,意思是不是相同?相同的,這個意思是相同的。
今天是我們這一年最末的一會,普賢行愿在大專講座我們講得很圓滿,每一位聽的同學都很歡喜,那么在這最后希望同學真正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學菩薩行。更愿諸位發愿為阿彌陀佛的侍者,以普賢行愿力故,專弘凈土,普度眾生。更希望大家要能夠直下承當,不要客氣,不要謙虛;這個事情我做不到,你去做吧!這就不好了,自己要直下承當,做阿彌陀佛在這世間接引眾生、度眾生的代表人,那么你將來決定能往生。
第二十五卷
請掀開經本六十四面,‘或復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滅。一切魔軍、夜剎、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驎r發心,親近守護!敲催@是講到總明法行。諸位都有慈舟法師的親聞記,翻開親聞記六十五頁,因為親聞記在注解里面注得比較淺,容易懂,深入淺出!@余眾行德有十種,第一書寫,第二供養,第三轉施,第四聽聞,第五披讀,第六受持,第七開示,第八諷誦,第九思惟,第十修習!
下面幾句說得很明白,法行,總說法行,什么是法呢?‘法即十大行愿’,前面講的十大愿王!屑磿鴮懩酥列蘖暿幸病,十種都是修十大愿王!钚判恼,信自信他!鸱ɡ锩嬷v信心,這跟蕅益大師在要解里面講的都是一個意思,第一個要相信自己,‘信自,即理三寶為因也。信他,即事三寶為緣也。信此十大行愿之法寶,秉受于心執持不忘,乃至書寫超略余行也。略說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學此法門者,信心未生起,故難信及此教!@個教就是華嚴經末后的教誨!械炔粚W教之人,但執佛法無多字,何用學教。妄說行持即得,此乃權實不俱,故偏于惡取空邊。所謂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惡取空,即無方便慧;蛲僖褜W,不假學,而所行與大愿符者無過!敲催@一段實在講把意思說得很清楚,諸位要把這兩種注解合起來看,意思就相當地圓滿,有些地方諦閑法師說了,慈舟法師沒有說到,慈舟法師所講到的一部分,諦閑法師也省略掉了,所以兩個本子合起來看意思非常地圓滿。
今天這是我們這次講座最后的一堂課,講到經文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部分關系我們修學成功與失敗,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沒有不成就的,這個因緣實在是太殊勝了?墒俏乙堰@段介紹給諸位,我還不依這兩個注解,因為這兩個注解你們看得懂,自己看就可以了,我要用大疏給你們介紹,大疏印給你們的是從六百五十二頁開始的,我先跟諸位介紹這十種法行,第一種是書寫,書寫是寫經。昨天也略略地跟諸位說過佛法一定要流通,流通佛法是無量無邊的功德,F在人往往是為了一點小利,實在講迷惑顛倒,為了得小利,把大利失掉了,你看經上常常給我們說的現在世間人看重錢,看得最重。就是講書店吧!我們不說一般書店,一般書店其實也是一樣,講賣佛書,你要來賣了,后頭還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為了保護自己的版權、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是世間人短淺的眼光,他真正是迷惑顛倒。
你說那些人,他又懂佛法,你叫他講吧!他又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一看到錢就鉆到錢眼里面去了,就迷惑顛倒了,就不能出來了,實在可憐,他真正是不通!錢財之來是財布施得來的果報,那么印經這個布施是財布施、法布施,你要是能夠真正流通,不但你財富源源不斷地來、智慧也增長,一舉兩得,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印的經書,這經書是據為己有,版權據為己有,不準別人翻印,縱然你自己翻印,你得到這么多錢,你只有這么多,太小了;你要能給別人翻印流通,你的錢財不曉得從那來,源源不斷不知道有多少,享用不盡的。其實為了保全版權,為了得到一點小小的錢財,把大的財源給失掉了,愚癡到了極處。從前經書流通要靠寫,所以發心書寫,功德非常之大,使法寶能夠流傳下去,現在我們方便了,不須要寫了,我們印經流通。
所以我常常勸大家你們要把錢財存起來,不要叫它貶值,而且源源不斷地保存在那里,放在什么地方最好呢?印經最好。放在銀行里會貶值,你做別的事情,你做買賣會倒閉,都靠不住,都不能夠保持,最好保存方法是印經布施流通,不但你的財富將來源源不斷而來,你的聰明智慧也增長。我告訴諸位你們如果看到我從前的照片,跟我現在完全不一樣,我是一點福報都沒有。所以以前看相算命,連甘珠活佛都給我說、那是以后給我說,從前他不好意思講,他說我很聰明,沒有福報,又短命。是在前些年,大概有八年前了,我們經國先生任第六任總統時候,我們在中國佛教會舉行一次仁王法會時,我又碰到他,他就給我說這些,他說法師你現在這些年弘法,你的相貌、命都轉過來了。
我跟他認識很早,我是民國四十二年認識他的,剛剛學佛的時候認識他的,他住在新北投的普濟寺,我也住在新北投,所以我們常常到他那里去,晚上跟他聊天,很熟。那個時候他有一個秘書唐老居士,那時候大概就有八、九十歲的樣子,人很慈悲,他說他們常常在背后議論我,當面不好說。我說這個事情我早就知道,不用你們說,我曉得。他說你現在好了,你現在不但有福報,而且壽命很長,他說都是你自己這一生修的。
那么我修是修什么呢?就是修第一個,就是印經,布施經書、善書,現在的福報的確我覺得是很大,你看有很多出家人到國外去總是要帶錢到那里去買房子、去買地、去建道場,很辛苦!我現在到國外,口袋兩袋空空,什么都沒有,走到那個地方都有一些人,法師,你住在此地好不好?我們這里有房子、有地都可以送給你。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人要送房子、送地,我分身無術沒法子,不敢接受。接受,一年頂多去一個月,一年去一個月要占人家一個道場,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不需要。都是從布施得來的,印經是財、法兩種布施都有了。所以我從到臺北來講經,民國五十六年回到臺北來講經,一直到現在我們所印經的錢沒有詳細統計,概略地估計總超過兩千萬以上,我們印的書一共差不多將近兩百種,種類將近兩百種,數量是決定超過一百萬冊,這也沒有詳細統計,因為我也不記這些東西,超過一百萬冊了,流通在全世界。
我們曉得的有廿六個國家地區,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同修們轉送的,我們就不曉得了。所以我勸大家一定要發心印經,把你們多余的錢通通印經來修法布施,你們的;墼鲩L,不要煩愁我將來沒有錢用,不要想這個;到時候什么樣都圓滿,你想要什么東西,東西就來了,這個多自在呀!我這些年就有這感應,有求必應,心里動個念頭要什么,這個東西馬上就來,馬上就實現,感應不可思議。書寫今天就是印經的功德。第二供養,供養不單以香花供養三寶,這是講住持三寶,更重要的是要以經法供養修學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四眾佛弟子,最殊勝的供養是法寶供養,我們以好的經書來供養。
除此之外,后面有開示有這么一條,如果沒有這一條,講經說法也是供養,這一點諸位不能夠疏忽。尤其是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送人經書,法供養;你講給他聽也是法供養,乃至于講一句,金剛經上說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可見得法供養功德非常殊勝,大家要修要常常能提得起意念。朋友同學常常在一起聚會的時候,你就給他講佛法,講一句也行,講四句也行;他不曉得,你自己明了我在這里修法供養,我在這里修無量無邊的布施,比大千七寶布施他還要殊勝,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雜心閑話,那個時間用得太可惜了,太浪費了;你跟他講佛法,他能聽很好,他不能聽,他總聽進去,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強迫他聽,不聽也不行,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能夠修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得要會呀。
第三轉施,肯把自己所收藏的經書,你所珍愛的,你能夠割愛轉贈給別人,這是轉施;蛘呤俏覀冏约鹤x誦修學,將功德回向給他人,這也是轉施。所以十大愿王末后普皆回向,回向就是轉施,所以這十種行法里面修十大愿王,轉施這一條是特別講的回向。不僅是我們收藏的經書可以轉施與人,而且應當轉施與人。轉施與人你明白這個行法以后,所以我們對于經本要愛惜,特別是繕本書,這我要在此地特別囑咐諸位同學,繕本書你得到了之后,決定不能在書上加圈、加點、在上面寫字,不可以,你要保持他的完整,為什么呢?你讀了之后,還要傳給后代;你在上面加上幾句,他也加上幾句,傳到后來就一塌糊涂,所以一定要保持得干干凈凈、圓圓滿滿的。
尤其在現在的照相、影印方面,像這些繕本書都可以作為將來影印的底本用,決定不能在上面做記號。像現在這種印的書無所謂,你怎么樣寫都可以,所以就是原本可不能動,要珍惜,這是諸位要記住。像現在你看到線裝本的書,決定不能把它糟塌掉了,你要在上面寫字,在上面加注,那就是罪過了。這種書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珍藏,自己讀誦,可以,讀誦用這個本子來讀誦,那讀得很舒服,那是一種享受,的確是一種享受。那么將來有機緣,拿去影印作底本。影印往往印刷廠不懂,不曉得珍惜,我們很多的線裝書,一次影印拿回來之后面目全非,看到都痛心。所以現在影印又方便了,好的影印我們先去照相影印,拿照相影印去做版,你的原書永遠能夠保存,所以一定要珍惜繕本書,這是轉施。除此之外,我們道場也能轉施衣物,沒有一樣不能轉施,這是修大福報,是修真正的普賢行愿。
你看古來的祖師大德有一生到處建道場,建好了之后就轉施給別人;真正是有德有學能夠弘化一方,但是他的福報不太大,所以大福報的人建了道場就請他做主持,轉施給他,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愈轉福報愈大。譬如說你命里頭有一個道場,你的道場接受了馬上轉施掉,你命里頭還是有一個道場,你到另一個地方必定又有一個道場去,這示現。如果你住一個道場,你命里不錯就有一個道場,沒錯的,你這個道場給人了,你沒有了,又一個道場來了,所以這樣你要是肯轉施,你的道場就是無窮無盡。諸位一定要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所以佛法教我們布施,布是舍,舍不盡的,愈舍愈多,財愈舍,財愈多;法愈舍,聰明智慧愈增長;道場愈舍,道場愈多。
虛云老和尚,如果他老人家要不舍的話,他一生大概就是一個道場,我們看他老人家年譜,他一生所建所修的道場總是上百了,我沒有統計,我只曉得太多太多了,他一接過來,或者自己建立,建好了之后,自己住不了幾個月,他就去找人去了,就送給人了。道場衰微的時候,請他去做主持,他只要做主持,掛上個名,沒有一兩年道場就興了,興了之后他又找個人來接替,交給別人,自己又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諸位要記住一個原則,轉施使福德智慧增長得最快,真正是無有窮盡,所以這一點要明了。
第四聽聞,就是聽經,除非我們自己沒有時間,或者忙著別的事情,那個地方有法師講經一定要去聽。但是我告訴諸位要聽正法,那個一貫道講經就可以不必去聽,邪魔外道的,我們不聽。講正法要去聽,尤其是你發心講經,講經一定要有法緣,如果你不肯聽經,你不肯聽別人的經,你講經也沒有人愿意聽你的經,這是一定的道理,因果報應嘛!你種什么因有什么果,我們很樂意聽別人講經,那么我們自己講經,人家也很樂意來聽,必定是如此。我自己除非是我有講經,時間沖突,否則的話我一定聽經。星期二星期四祥云法師在那邊講經,我一定去聽,我這里星期二、四不講經,我就一定去聽。我不講經的時候,附近有別的法師講經,我也去聽,像從前南老法師講經,我去聽,所以是一定要發心聽經。
我在沒有出家的時候,初學佛的時候,幾乎臺北市這幾位法師講經,我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南老講金剛經從頭到尾,我一天沒缺;過去演培法師講經、印順法師講經在善導寺,很少我會缺席的。所以聽經與道場結法緣、與法師結法緣、與聽眾結法緣,這個功德非常地殊勝,不可以不與大眾結法緣,去聽經很重要。第五披讀,披讀就是讀經,披覽讀經,讀經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一條也非常重要,接受佛菩薩的教導。這個讀是精讀,披讀是精讀,細心地去讀,一字一句都不放過。讀經,經文里面有許多不常見的字,讀音一定要去查字典,好在現在字典也愈來愈進步了,像中文大字典收的就相當豐富,許多經典里面不常見的字,它都有,而且它有國音的拼音,所以應當要勤于查字典。
第六受持,受持是講經里面的義理,義理明了之后,我們要接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義理真正明了通達,常常孕育在心里面,常常要想著,還要去做,要把它做到,因為第十講修習,第十條就是要照做,這一條著重在明理。第七開示,為別人演說,說法要有善巧方便,說法不是很呆板的,要看時節因緣,所以說法也相當不容易,能夠叫大眾歡喜信受,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看看對方是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程度,應該用什么方法來給他講,這里面是時、地統統都有關系;在什么時候說,什么處所說,除了對他說之外,旁邊還有些什么人,你統統都要照顧到,使開示能夠達到最大最深最圓滿的效果。
第八諷誦,就是背誦,全經不能背誦,經里面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能夠背誦。因為你不能背誦,你就沒有辦法做到,忘掉了,你怎么去做呢?所以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背誦。第九思惟,就是常常想經里面的道理,也就是拿著經教來反省、來檢點,這是真正的懺悔。那一些教誨我做到了,那些還沒有做到,那些我做得圓滿,那些我做得不夠圓滿,所以要常常反省改過自新,這是思惟,不但能消業障,而且能長智慧。第十修習,這就是實行。修是把我們心行,就是心里面的想法、看法與經典上講的相違背的,我們要修正過來,而且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行為里面,天天去做。習就是練習,要天天去做,天天實習。這十種就是修行的方法,這是總綱領,修行的總綱領,這十條我們一定要把它牢牢記住。在辨中邊論里頭有一首頌,頌就好記,就是講十種法行。
頌是書寫及供養,諸位可以把它記下來,它是五言頌!畷鴮懠肮B。施他聽披讀’,施就是施轉,聽就是聽聞,施他聽披讀!艹旨伴_演’,開演就是開示,演是演說!S誦與思修’,諷誦、思惟、修習。這是五言頌,四句二十個字,把這十種行法統統都包括盡了,你只要把這首偈子能夠念得很熟,十種修行的總綱領你就能夠記得了。我再念一遍,書寫及供養。施他,施是布施,施他聽披讀,聽是聽聞,十條里頭第四個是聽聞,第五條是披讀,這都有聽披讀。受持及開演。諷誦與思修,思就是思惟,修就是修習。這十條一定要記住,你要是記不住的話,你修什么嘛?這十種行法跟諸位介紹出來了,你們現在看大疏從問答開始看起。
‘問云:眾生修行,為要受持圣教耶?為要舍教耶?’這個文是唐朝人寫的,它的意思也并不難懂。講一個修行人要不要依經典?是須要依靠經典呢?還是不要經典?問這個意思。有很多人的確疏忽了,他說我修行就好了嘛!我何必要聽教、聽經呢?他不搞這個。還有一些誤會了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他不要去看經也不要去聽講,這都是誤會。有些人執著在經教上,不修行,那也是錯誤。下面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答有十類,十類里面有正確的,有錯誤的,我們都要明了。這十類親聞記里頭有,但是文字寫得比較簡單,深入淺出,諸位可以做參考。
我跟諸位講大疏里面的,第一種人,‘自有眾生無識,懸舍圣言,師自愚心,復隨邪友,違教修行,巧偽誑惑,此為惡人也!襁@一類人真有,而且常常你能夠見得到,我們自己要留心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這種人就是愚癡無知,他舍經教,現在人很多舍經教,因為經教太難了,文言文寫的,看不懂,他寧愿不讀經,看現在人的白話著作,他看這個,這就糟了。尤其現在還有人用白話文來翻經,怎么能翻得出來嘛!好!白話文翻經,你去依白話文的經教,舍去原本的經教就是屬于這第一類的人,師自愚心,自己愚癡,以這個為主,就是自己有成見,自己想到怎么樣,大概就如此。那么再隨邪友,邪友就是同一類的,同一個見解的,同一個知見的,這些不得了,違背了正教,盲修瞎煉,拿這個東西巧偽誑惑眾生。他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很能夠吸引人,但是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正法是邪法,看到好像是正的,其實是邪的,似是而非,迷惑眾生,欺騙眾生,F在這一類的人相當之多,這是惡人,你不能不辨別;你要不辨別,你跟他走了就上了當了。你是好心是不錯,可是最后你不會有成就,而且你有過失,你雖然是無心,無心造的罪業還是有果報的。這是怪自己愚癡,沒有慧眼,認錯了人。
第二種,‘又有眾生,亦背圣教,以質直心,謂為出要,勤修苦行,進無所益!@比上面稍微好一點,但是這是盲修瞎煉,沒有結果,也是浪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浪費了自己寶貴的光陰。他已是背教,違背圣教,心是個好心,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好人指點,也是屬于盲修瞎煉一類的人。自己以為我這樣修行,尤其是很多修苦行的,到深山里面甚至于住山閉關,他不與外面接觸,我這老實一生或者是參禪,或者是念佛。他為什么不能成就呢?諸位要記住剛才我講的十種行,我們念親聞記最后,‘往劫已學不假學,而所行與大愿符者無過!@個可以,你必須有這個條件才行,雖然是你一個人,你不聽經也不看經,你自己參禪也好,念佛也好,但是自自然然與十大愿王,與十種行法相應,那這可以,這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沒有學自然相應,這沒有過失。
如果不學,自己與十條行法,與十大愿王完全不相應,那就不能成就了,那就大過失了。所以也有人一生可以不聽經的,不看經的,你要曉得他有他的條件!我們不能看他是這樣的,我要跟他這樣做法,你不行!你沒有這個條件。人家不讀經,你看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他不讀經,他的心行沒有一條不與十大愿王相應,沒有一條不與十種行法相應,他自然相應。他前生前世修的,他這一生可以不要修,這是我們不能跟人家比的。所以不可以看他是這樣地,我這樣修就行了,很容易吃虧,很容易迷失了道路,這是要注意的,不能得利益。此上二人,就是這兩類人是背舍圣教,不依義理,他不肯依教奉行,教就是佛經里面所講的理。祖師是給我們講解、給我們開示,提供我們作參考的,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經為主,注解是幫助我們的,是提供我們作參考的,我們不一定要全依靠它,我們要依經。
他所講的與經相應,與經旨,我們愈想愈相應,我們可以依他。如果他講的與經里面的道理不太相應,我們有懷疑,我們就不取他的,只要有懷疑就不采取,采取我們毫無懷疑的,覺得他所講的跟經里頭意思是相通的。更因為如此我勸諸位念古人的注解,為什么呢?古人是有修有證而后才敢注,不像現在人,現在人年紀輕輕,他沒有修沒有證,他寫了好多書,怎么寫的呢?東抄一點,西抄一點,湊起來的時候他的著作出來了,知名度增高了,他搞名聞利養,不是自己修證從心性里真正體會到的心得提出來給我們作參考的。
他寫的那一套都是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大家要曉得,他是看的多、記的多,不曉得的到處去問,回來就寫了一大篇一大篇這些東西。古人不是的,古人是自己依教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悟處,把這個東要寫出來留給后人作參考。不一樣,真正不一樣,所以你們要讀注解一定要看古人的注解,今人的注解決定不能夠隨便看。實在講我們光陰有限,那有那么多時間看今人注解呢?沒那么多時間。而且學東西要專,選經要專,選注也要專,注子選幾種,里頭還要有一種為主,主參考的,再選一兩種是幫助,這樣子才好。
譬如將來你們要是真正讀普賢行愿品,應當以大疏為主,像我們現在用的注解可以作參考,一定要用大疏為主,這就不一樣了,這是主修的教科書。再看第三種人,‘唯誦圣言,不解義意,依傍圣教,求名求利,違自所誦,亦名惡人!@樣的人也有,打著佛教的招牌去求自己的名聞利養。甚至于他也講經說法,你聽聽也講的沒錯,其實他解不解義呢?不解義。不解義怎么能說得出來呢?依照別人注解說的,自己是真正沒有能夠懂得。為什么?自己要是真懂得了,他絕對不求名求利。所以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你說我看破了,放不下。假的,看破沒有放不下的,沒有放下就是沒看破;名聞利養沒有放下,對于教義就是沒有通達,就是不解。真正通達教義的,會求世間名聞利養,會染五欲六塵,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我們自己對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沒有放下,自己要覺悟我這個經雖然天天在讀,意思沒有讀透,沒有真懂得,這對自己是一個很好的警覺。
有些人自己以為懂得了,而事實上他放不下,那是假的懂得,不是真的懂得,真正的懂得沒有放不下的。就正如這些教理,佛說的這些八萬四千法門,你要對于凈土是真正懂得了,對于整個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凈土才怪了,沒有這個道理。為什么?你識貨了,真正識貨了當然取最殊勝的,這一定的道理,沒有話說的。你自己一定依最殊勝的法門修,你傳授給別人也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法門送給別人,這是無可置疑的事情,我們自己要警惕。
第四種,‘唯逐文句,不知義理,但以直心讀誦,雖無巧偽,亦無所益!@比上面人稍微好一點,他也是不能透徹義理,可是他并沒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個直心,是個很老實的人,沒有名聞利養的心,不求這些東西?墒菦]有益處,這一生當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經里面所講的益,是講殊勝的利益。尤其是此經,此經講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凈土,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夠得到了這才是益。無益就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沒有份,這是講無益?墒且v到究竟處呢?也不是無益,總是惡心去讀經,他阿賴耶識里還是落一個種子,不曉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這一生是沒有法子,得不到殊勝的利益,我們要求的是要在這一生得殊勝利益。這兩種人俱不舍教,不像前面兩種,前面兩種人不讀經,甚至于讀現在一些人寫的白話的東西,他用這個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經,這是錯誤。這兩種人讀經,雖讀經不解義,這是得不到利益的。
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過就很重了,罪過極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時候,求到了增長貪心,求不到增長嗔恚心,再以嗔恚、嫉妒障礙大法,那果報是在地獄。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頭舔蜜,得不償失,眼前能得幾何?能享受幾天?禍患無窮!我們一定要覺悟。所以真正發道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是見人家有一點小小的善都要隨喜,經上前面跟諸位講得很清楚,都要隨喜、都要恒順,都要幫助他、成就他,決定不能障礙阻撓,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果報,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上面這四種都不可以,有這四類的情形馬上要改過。后面這六種是教給我們要依靠的。
‘五者。讀誦圣言,分知解行,多讀文句,少有修行!@個他能夠得一點利益,這就是偏重在解上,對行就稍微疏忽了一點,疏忽了行了。他不是不行,行得少,為什么會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徹底,解得不圓滿,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圓滿的解。這是好的,這在修學里面算是勉強及格,前面那四種是全不及格,這是勉強及格了。
第六種,‘廣尋圣教,遍知解行,漸略圣言,取意專修!@比前面那種要好了,他雖然是讀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那么他最大的長處,諸位要曉得就是后頭兩句,他能夠在許多理論法門當中,他知道取舍,他專修一種,那他當然有成就。漸略圣言就是從廣里頭慢慢地略,廣里頭慢慢地約;先是多聞,多聞之后他才曉得取那樣東西,他真正明了了,他有所取舍,應當舍的統統舍掉;應該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專修。那么說到這個地方。
第二十六卷
‘七者。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復尋言’。這就更高一層了,我現在還做不到,這就像六祖所傳的禪宗一樣,得旨歸宗,他可以把經教統統束之高閣,不要了,專修了,完全離開文字言說,到這種程度!苏。尋教得旨,知一切無不稱性,是故于教亦不待舍,即此言教稱性,約教修行!降诎讼旅婢蛯儆趫A教了,它是無有一法不稱性,法法稱性,這是經論里常講的圓教根性的菩薩。他這個教舍與不舍是一,依教也稱性,舍教也稱性,無所謂舍與不舍了。前面第七稱是頓教的人,他完全能舍離一切經教,第八是圓教,無有一法不圓,他的修行非常地活潑。
第‘九者。常持稱性之教,不舍不著’,這也是圓教,他不離開經典,他決不執著文字,不舍也不執著!阌^絕言之理,不棄不滯’,絕言之理是三輪體空,他不執在這個里面,這比前面更活潑了,這真正是圓到了極處了,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松衔彘T猶未究竟’,它一門比一門高,一門比一門殊勝,但是沒有到究竟,究竟是最后一條,‘十者,尋教得實’,實就是真實義,我們開經偈講愿解如來真實義,他是真正得到了。這個實也是諸法實相,也就是明心見性,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這都是實的意思。真正得到了,所以‘教理無礙’,華嚴經里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入這樣的境界!S^理而不礙教,常持教而不礙理!,這是理事無礙!思蠢斫叹闳,合為一觀,方名究竟!,這時才真正到究竟圓滿的境界了。
學佛實實在在講,我們要培養出一個圓頓的根性,但是培養圓頓根性要從什么地方培養呢?最殊勝的方法還是要從華嚴經里面培養出來,那是以這一部分是主要的,必須要讀全經才行,讀全經,依照這一卷來修行,就是依十大愿王來修行。因為全經不讀,理與事不能夠貫通,不能融通。讀全經還要去研究注解,注解自古以來有兩部權威的注解,一部是清涼大師的疏鈔,一部是李長者的合論,這都是相當大的分量。當年弘一大師在世的時候,他是特別提倡疏鈔,華嚴經疏鈔,而且他老人家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應當從華嚴大疏下手,因為華嚴大疏能貫通之后,以后你看一切經都沒有問題。所以在這上面多下幾年工夫是值得的,華嚴大疏等于佛學大字典,尤其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以后不管學那一宗,不管學那一部經都不費力氣。
可是學這樣東西也是相當辛苦就是了,清涼,唐朝時候人,疏鈔完全都是古文;李長者也是唐朝時候人,比清涼稍微還要早一點,年歲還要大一點。所以諸位要學文言文,讀經讀疏就行了,實在講用不著念其他的古文,就是常常讀經,讀上個三年,文言文自然就通達了!松鲜,前四門全不可依!,如果我們要有前四門的毛病,趕快要改過來,要修正過來!挝彘T從淺至深,隨根悟入!,可以依靠的,可以來依靠修學!坏歉锓渤墒ブ奖,猶未究竟!,這就是你要明了后面這五種不能停在一個階段,因為它是方便法,你要明了。明了之后你自己才會升級,才會提升,一層一層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不要老執著在一個境界里面,那你就沒有進步了。所以到第十才是究竟,‘唯第十門方為究竟也’,這得要緊要記住。提升也不是一下就能提升的了的,每一個階段都要下工夫,都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經歷,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
尤其是華嚴經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講別的經,沒有記載的,講華嚴經歷史上都有記載的,這是最為殊勝的法會。講華嚴經的法會,龍天擁護,諸佛護念,跟講彌陀經是一樣的,華嚴經的功德跟彌陀經的功德是平等的,真正不可思議。再往下看,底下這個也非常重要,‘又賢首大師云,受持大乘經須知五法’,這一段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記住。賢首是清涼的老師,是華嚴宗第三代祖師,實際上華嚴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所以華嚴宗也稱為賢首宗,前面雖然有兩個祖師,他的老師,但是并沒有把這一宗建立起來,到他手上才建立的,所以實際上認真地講華嚴開山的祖師是賢首,清涼繼承,發揚光大,所以他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那么這個五法呢,第一須明其文,第一個你要懂得經文,這都是你將來研究經很重要的層次,經文,‘謂知分段起盡前后相屬,次第連合,詮旨圓滿,無增無減!。實際上這就是科判,我們過去印的華嚴經表解,科判表解,那就是這一條,你要懂得全經章法、結構、脈絡、起承,你首先要懂這個,這個懂得才通達文,文字通達了。文通達,意意才能夠顯;文都不通,意思怎么能顯示得出來!這是第一條先通達文字。第‘二解其事,亦五’,也有五個小綱目!帯,佛這個經在什么地方說的!f主’,什么人說的!奖姟,就是聽眾,那些人聽的,跟那些人說的!垉x’,請法的儀式,請儀里面有啟請的,像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這就是不同了。
請儀不相同,里頭意趣也不一樣。末后‘及知圓音所說’,曉得佛說法用意之所在,這是解其事,不可以不知道的。第三‘達其義’,這個義是教義,一定要通達教義。教義里面也有五,‘謂略標綱要’,你要能在一部經上要能把綱領,最重要的大意要能夠掌握住,這就是達義,綱要就是大意!畯V釋除疑’,釋是解釋,因為解釋得詳細、透徹,你才能夠斷疑生信,所以講解一定要透辟!┯髁罱狻,怕講解了你還沒有法子理解,沒有法子體會,再用比喻,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悟入!伦C成’,還要舉事實的例子來給你作證,證明道理是真實的,行法是正確的,像我們這部經舉例證成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e益勸學’,標舉功德利益勸勉修學,這是教義!谒牡闷湟狻,這個意是意旨,就是教理,比教義又要深一層,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圓滿,信心就清凈了。那么第三達其義,達教義的時候,信心確立,真正信心建立了。能夠達其意,底下這個意,信心清凈了。
第四條如果沒有,只到第三,你能夠依教奉行,我們以念佛來說可以能夠到事一心不亂,不能到理一心,你要能到理一心不亂,一定要能做到第四得其意。這里頭也有五,‘謂令發大心’,大心是菩提心,那是真正菩提心發起來,不是口頭上的菩提心。我們今天沒有菩提心,怎么曉得沒有菩提心?諸位要記住,如果我們心里還對于任何一個人、一個物有討厭的,稍微有一點討厭的意思就沒有菩提心;對于一切順的境界,還有一點點貪愛的心,你就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清凈心,像壇經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那是菩提心;菩提心里頭什么東西都沒有,一念不生,這是菩提心。所以我們念佛理一心不亂,理一心是菩提心,事一心,菩提心沒有現起來,理一心才是菩提心。所以對自己是清凈、無為,就是深心,自己的享受永遠這個心住在清凈無為上,這個快樂!對待別人的時候大慈大悲,就是大悲心,發愿回向心,這樣菩提心才現前。所以不得教理,菩提心不能現前,菩提心現前是得其意。
‘觀真理,伏煩惱,慈悲救物,勤修萬行’,菩提心現前必定是這個樣子。第五講修行了,把前面文、義、理,把它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這就是菩薩行,這才是真真實實的受用。這里頭也有五種,‘第一于前四門法行,在身在心,未曾暫息!,念念不忘!意持不忘!這是心行,意持不忘是心行!诙䴕v前四門以起勝心’,勝心是菩薩心、菩提心!^于前文教起難遭想’,對于經典百千萬劫難遭遇!‘于前事相起尊重心’,就是解其事的佛說法之處、說法、那些聽眾,以及代代翻譯流通,一直流傳到我們今天,我們也能遇到,這要生難遭遇想!罘痣y逢,傷己薄祐’,真正修行我們不容易遇到,這是自己福薄,自己福分薄、善根少!谇傲x理起愛樂心,于前意旨悲喜交集’,要能生得出這個心,這都是修行,這就是懺悔法門,這幾個念頭都是懺除業障。
第三‘取持正法’,這就真正要行了,要把這些東西在行為上兌現了!^于前文教,書寫流通,圖畫形相,表佛法會,撮略意旨,曲示行人’。那么在受持正法里面最要緊的就是流通法寶,要開示行人,就是要幫助別人修學,流通法寶幫助別人修學。幫助別人,你看看這個文上寫的曲示,自己要委曲自己,才能叫別人得佛法利益,不容易!釋迦牟尼佛要不委曲自己,他怎么能到人道里來受生?因為他太高了,我們見不到他,他要遷就我們。你要教化眾生要遷就眾生,要委曲自己,這樣才能行菩薩道,才能度化眾生,眾生剛強難化!凡是禮都是委曲自己,你看禮記一打開第一篇的篇名叫曲禮,禮為什么要曲?委曲自己,禮才能夠周全;不肯委曲自己,禮就不能周全。佛法也不例外,你要想弘法利生必須委曲自己,必須自己要受一些苦難,受一些折磨才行,否則的話你如何叫眾生得佛法利益。
第四‘自行增’,自行增里面最要緊的是‘親近善友,系念思惟’,念念不忘經論里面的教誨,要把這些教訓統統要做到。所以善友第一親,諸位要記住,善友不見得是天天跟你笑,天天喜歡你的,不是那個人;可能一天到晚板著面孔,見到你就氣呼呼的,那是善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什么叫善呢?于我自己真正有利益的,我有過失不肯講的不是善友,肯講的、肯罵的,那是善友。為什么?我們覺悟了才能改過自新;看到你有過失,笑笑的不說你的,你的過失永遠他在旁邊笑話你,笑話你在造罪業,看到你墮落,那不是善友,所以善友是規過勸善,這是善友。所以你讀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是以提婆達多為他第一善友,提婆達多在我們看來是他的怨家對頭,釋迦牟尼佛把他看作第一善友,所以他成佛了。他要跟我們一樣,那是我怨家對頭,釋迦牟尼佛今天還要當凡夫,他成不了佛。要明白什么叫善友,真正能幫功自己改過自新,幫助自己增上道業,這是善友。所以今天一般就是善惡不能辨別,這是沒有法子了,真是可憐。
第五‘成無礙行’,無礙行就是事事無礙,這個修行是到家了,達圓滿了!^得旨亡詮,故不可守。亡詮由教,故不可舍。是故于教生無舍無守行!叹褪墙浀浣汤,對教理不執著也不舍,不執著教也不舍教,不即不離。為什么呢?全都是自性顯現之物,這是成無礙行。后面是總結,‘今此雖開為十法行’,十法行是總綱領。記!法就是講十大愿王,行就是要依教修行!潜娋壻Y成,正助相兼,總曰受持修習。全依此者,可為圓因,精勤不退,皆證滿果!瘽M果就是無上菩提,滿果到那里證呢?到西方極樂世界證。換句話這個滿果就是講上品上生,理一心不亂,上品上生,這是圓果。這一段的注解我只跟諸位講到此地,我們再讀下面經文。
給諸位這兩種本子的注解都非常重要,自己回去要細細地去讀、去研究,同學們在一起可以互相討論。請看經文‘是故若人誦此愿者,行于世間,無有障礙!T位要記住這個誦字是十法行里面的一種,十法行有一條,其余九條都具足,你不要望文生義,誦此愿,我天天念就行了。你天天念,走出門來還是處處都有障礙,你要曉得一就是十,十就是一,隨便舉出那一種都要曉得,依照十法行修十大愿王,那你就是無有障礙了。真的無論在順逆境界當中,待人接物沒有障礙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有障礙,一定是你做得不圓滿,或者是你修行有欠缺才會產生障礙。
第二是比喻,‘如空中月出于云翳’,這是舉無障礙的意思!T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皆供養!@些這都是真實的,眾生對你供養是你自己所修的福報;因為你肯供養別人,這是修因,別人愿意供養你是果報,有因有果。我們自己不肯供養別人,得到別人的幫助很困難,人家幫助你都是有因果的。我們用什么巧妙手段欺騙而得到人家來供養的,后頭果報無窮,禍患無窮!那就是經上常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很可怕,自己要多想一想。我用不正當的手段,尤其是學佛出了家了,像十法行前面那四種搞名聞利養,享受五欲六塵,用種種非法不正當手段欺騙一切眾生,得到供養來了。好,供養愈多,你這一生享受了,死了之后以后是變畜生、變牛變馬還債,一個一個還;即使還清楚了,幾時才能夠脫畜生道?這事情麻煩,太麻煩了,所以這種供養真是得不償失,決定不能要,寧愿餓死我也不干這事情。
我餓死能生天,我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絕不能欠眾生的債,這個不得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透徹這個道理,他不干這事情;他還干這事情,他對這道理沒透徹,事實真相沒看清楚,以為釋迦牟尼佛講這個話是唱高調,這是教人要老實,我不上他的當。自以為聰明,其實上了大當,凡是自以為聰明,師自愚心的沒有不墮落的。墮落了惡道,墮地獄、變餓鬼,受盡了苦之后,還要變畜生還債;債不還完,你修道的修行當中障礙重重,魔障就這么來的。
再看下面經文‘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笳煞蚴侵阜,這是等流。意思是說明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十大愿王的人,真正照這個去修,照這個去做的人,這個人不久就像普賢菩薩一樣,也入了普賢菩薩一類了、一流的人物了。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那么他是實報莊嚴土的菩薩。所以念佛我們想想要不要修十大愿王呢?如果不修十大愿王,老實念佛求生西方凈土,行!凡圣同居土。你依照這個去修,用十大愿王來念佛,華嚴經的法門就是這個法門,在心行上完全是十大愿王,以十大愿王修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上品上生,確確實實提高了往生的品位。所以古大德很多念佛人以這一卷經作為日課,道理也就是在此地。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這就是沒有能夠往生的,他照這個法門去修,為什么不往生呢?往生的意念不親切,他就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條件就在信愿,蕅益大師在要解里面講得非常清楚,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堅定的信愿;品位高下,那在持名之深淺,也就是十大愿王做的多少。如果是信愿沒有,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依照十大愿王去修行,你將來果報在人天,享人天福報,這是異熟果!つ芷茐囊磺袗喝,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講作用,必定有這個作用,現在世間法弱魔強,妖魔鬼怪太多了,如何能辨別呢?你心里面有十大愿王,你所接觸的人、你所接觸的環境,與你這十大愿王不相應,那就是魔境、那就是惡友,你自自然然能夠辨別。而那些惡人見到你的時候,他跟你話不投機、意見不合,他當然遠離你而去,這是一定道理的。
所以降伏外道有兩種,第一個先降伏自心的外道,你自己心里面不會為外道所動搖,是降伏你自心外道。你自己修行得力了,你能夠感動外道、能夠令他回頭、能夠令他改過,你只要修行真正把成果拿出來給他看,他自己用了幾十年功夫沒有成就,你的幾年工夫有成就了,他覺悟了。他最先開始學的時候不相信,他不以為你那個是真的;你的修成了,他也修他沒有修成,他才曉得還是你對,我算了,我要改行了,我跟你學了,他就回頭,一定要拿出成果來才能夠教化外道。再看下面經文,‘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是離煩惱的果報,修十大愿王是修智慧心,是修清凈心,心地清凈,智慧增長,煩惱當然消除了。不但煩惱消除了,罪業也滅掉了,有資格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這不要還債的。為什么有資格呢?他來供養他得福,因為你是世間第一殊勝福田,他供養你他得福,你是一個真正有道行、真正有成就的人,他能夠消受得了,道理在此地。
再看末后這一段,這是最殊勝的果報了!謴褪侨伺R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諸根就是講我們身體,身體會腐爛,腐爛就是敗壞,所以身體是不堅固之物。如果人神識離開身體了,身體幾個小時就變壞了,就有臭氣放出來了,就開始腐化了,幾天統統都化掉了、都壞掉了,身體是不堅固之物!磺杏H屬悉皆舍離’,親屬也是短暫地相聚,所以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到來生這些關系統統都沒有了,緣聚緣散,只是短暫相聚而已,要明白這個道理。短暫相聚要好聚,不要做怨家對頭,不與一切眾生結怨仇,菩薩第一個條件。如果眾生討厭我、恨我,我看他來了,我就躲避起來,他心里歡喜了。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行菩薩道,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他喜歡接近我,我就跟他接近;他不喜歡,我躲他,他心里歡喜,總而言之叫眾生心里歡喜,這才是菩薩。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不管你有多少財富,你有多大的勢力,你一死了全都沒有了!o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偠灾痪湓捑褪悄阋粯右矌Р蛔,沒有一樣你能帶走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你要是一定說這個是我的,你是迷惑顛倒,你要執著守住這個東西,守不住!死了沒有辦法守,你連身、尸體都守不住,他還要腐爛,你有那一樣東西能守住,那個是你的?其實你更應當覺悟你每天晚上都小死一次,你睡著了,你想想那個時候什么東西是你的?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你睡熟的時候,人家把你抬走了,你都不曉得,每一天晚上是小死一番,你都不警覺。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世間是一切隨緣,緣聚緣散;曉得我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你要知道所有權決定沒有,暫時使用而已。我一睜開眼睛,暫時這些東西都是我使用的,我受用的,我有這個享受,決定沒有所有權;包括這個身體,身體也是我的使用,我使用它,這身體不是我所有的,我沒有所有權。我如果有所有權,我叫這個身體千年萬歲永遠不壞,那我才有所有權。
身體細胞剎那剎那新陳代謝,平常還有疾病,到時候還有老死,這身體不是我的,不是的,暫時使用它,沒有所有權。連身的所有權都沒有,何況身外之物!一定要覺悟,覺悟之后心開意解,你煩惱就沒有了,你生活就愉快了,真正能得樂了?嗄抢飦?不知道沒有所有權,偏偏以為有所有權,偏偏執著有所有權,無量無邊的煩惱、苦惱都來了,罪業都跟著來了。曉得沒有所有權,得失的觀念就淡薄了,很淡很淡;得到很好,我就受用;沒有也好,我不受用,反正都不是自己的,與自己都不相干?墒怯幸粯訓|西你能帶得去的,‘唯此愿王不相舍離’,為什么?它是無漏業!谝磺袝r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右鞣綐O樂世界是這一部經最重要的宗旨,也是這一部經最后的結果,所以華嚴經就是講的彌陀凈土。
佛在什么時候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最初講經就勸我們了,你要記住!我剛才跟諸位說過真正的善知識,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必定是選最殊勝的法門,也是拿最殊勝的法門來供養眾生、供養大家,這是真心。佛成佛了,他在一切法里面,他一定有個最殊勝的法門,他成佛了、成就了,他今天要把這個最殊勝的法門拿出來供養給我們,什么法門呢?求生西方凈土,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了,修十大愿王,為什么修的?為求西方凈土而修的,修十大愿王目標就是要想求生西方凈土,注解里面諸位細細去看。
再看底下這一段,不但生凈土,而且是上品上生,‘到已即見阿彌陀佛’,這是上品上生,所以上品上生是花開見佛悟無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花就開了,就見到阿彌陀佛,這個見阿彌陀佛是見報身佛。通常像我們一般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圣同居土,或者方便有余土,都是見到化身的阿彌陀佛,不是報身。因為你生在蓮花里面,佛很委曲要入你的蓮花,在你蓮花里頭化身來教你,因為你花沒開你出不來,只好他到里面來教你?墒巧徎ê艽,你不要一看到蓮花,哎呀!蓮花那么小,我在那里頭,很可憐的樣子。你看經上講的蓮花最小的一由旬,最小的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造五逆十惡的,那個蓮花小。小,我們看起來也很大,一由旬是直徑,四十里,那么大的蓮花,比我們臺北市大得多了。這么大的蓮花,這是最小的,大的蓮花經上講的有七由旬,比我們的地球還大。我們地球放在蓮花里頭那是太小了,放在蓮花葉子里頭大概像小玻璃珠一樣,你想想看那個大蓮花多大。所以我們今天要爭的是什么呢?這是講比喻的話。
凡事不能夠爭,真正要爭要到西方世界爭要大蓮花,我們跟你比,我的蓮花比你大,爭這個;不要搞世間爭,世間名聞利養你一樣帶不去,你就是爭到全世界的總統了,你到死的時候還是一樣帶不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蓮花,那真正是自己的,那沒有話說的,所以要把全部的精神、全部的時間,爭取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爭取這個大蓮花;ㄩ_見佛是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這是理一心不亂,見到阿彌陀佛了,‘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等就是太多太多了。有許多人也是沒法子,他認為西方極樂世界太遠了,十萬億佛國土大概很不容易到;彌勒菩薩很近,就在我們第四層天,娑婆世界在欲界天第四層,這個大概好去,于是乎修彌勒法門,要想親近彌勒菩薩,其實他弄錯了!修彌勒法門要修唯心識定,唯心識定不容易修,唯心識定修不成功就去不了。所以要想親近彌勒菩薩有近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里去了,彌勒菩薩在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是個佛教大學,他在那里教唯識,他是唯識老師。所以你要到那里去了,老師,我們到你那里去參觀參觀好不好?老師一定很歡迎,走,跟我一道去!你看走近路一起去了,捷徑!要想到兜率天彌勒凈土有近路,穩穩當當去了,而且去得非常自在。所以生西方凈土就是生諸佛凈土,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諸佛。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是上品上生,不是上品上生,不是蒙佛授記的!檬谟浺,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他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是教化眾生,你就有這個能力了,花開見佛的時候就有這個能力,到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你就可以去幫功他,你要去度脫他。應以什么身去教化,你就現什么身相去教化,跟普門品講的觀自在菩薩一模一樣,諸佛菩薩的能力,你統統都得到了!痪卯斪刑岬缊,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是講究竟成佛。
這一段看起來是用八相成道來表法,其實不是的,這是成圓教究竟佛果。因為圓教究竟佛果不可思議,不能說,用藏教八相成道來代表。因為藏教八相成道的意思在前面一段,就是士用報這一段,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增上報就曉得他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教的佛果。那么我們從華嚴經上就得到一個結論,十方三世所有的菩薩,我們今天修行不管你修那個法門,不管你到那一個世界,你將來要想成就最上的佛果,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在華嚴經上得到一個證明。所以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說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最后要想成圓教佛都得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不莊嚴,怎么能叫十方那些諸佛菩薩統統到那里去往生?你們好好地想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想通了,你才曉得什么禪,什么密,他們成了佛還要往生西方。我們為什么不直接了當直生,何必去拐彎抹角吃那些苦頭,干那些冤枉事,最后還是要去的。
所以你們今天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里去成就了,將來以后他們學別的法門拐彎抹角,好久好久才到,你看到他,我等你等了好久了,你怎么才來?他見到你,慚愧慚愧!沒話說了,知道太慚愧了。選擇法門重要!太重要了!今天我們的講座到此地圓滿,這七天常住雖然沒有好的東西供養你,但是法供養為最,我們是以最殊勝的法供養諸位同修。諸位同修要信得過,那你真正是有大福報;如果信不過,那么信得過的人往生了,信不過的人后去的時候,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你怎么到這個時候才來呀!那么信不過的人也只好我很慚愧,沒話說了。好,我們下課。
第二十七卷
請看七十二面,‘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一行是結集經的人為我們敘說說偈的儀式,爾時是長行文講完的時候,那么普賢菩薩非常地慈悲,又以偈頌將前面的大意為我們重說一遍,這個偈頌叫重頌。為什么前面既然已經講完了,后面還要再說一遍呢?這個意思注子里頭有,注子里面一共說了有八種,頌有八種。在宗密大師的疏鈔里面給我們說有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就是此地注解里面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就是這幾個意思。
我們依照他的注子這幾條來說一說,因為這都是屬于佛學常識,將來我們讀經或者是研究注疏會常常遇到的。第一種叫‘孤起頌’,孤起頌是長行文里頭沒有講到的,前面沒有講到,這多半是補充前面所講的不足,前面講的不夠圓滿,后面再用偈頌來補充,多半是這種情形。第二種是‘重頌’,重頌也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為后來未聞’,因為佛菩薩講經的道場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學校上課聽眾學生是固定的,到時候他就得來;佛教里頭講經聽眾沒有一定,有先來的有后到的。先來的不錯,從頭都聽完了,那么從當中來的、后來的,前面所說的東西都沒有聽到,所以佛很慈悲,為了后來的這些同學,當然不能像前面詳細地把前頭所有東西都說一遍,但是把前面所講的綱領、重要的地方,用偈頌的體裁再重復地略說一說,使后來的同學也能夠聽到完整的經義,這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了,這是第二個意思。
那么第三個意思‘復頌’,復也是有重復的意思,可是用意不一樣。這是從頭就來聽的也許他的精神沒有集中、沒有注意、粗心大意,所以雖然聽了還是沒有能夠理解,沒有能夠悟入,那么佛菩薩再用重頌的方法再說一遍,加深他的印象。所以它與一般教學的確是不一樣,總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而悟入,這是第三種叫復頌。第四‘廣頌’,這跟孤起頌不一樣,孤起頌是前面完全沒有講到的,廣頌是前面講到了,但是講得很簡略,所以用偈頌再把它詳細說明,長行文簡略,偈頌詳細。像前面的重頌、復頌,大概是長行文說得詳細,偈頌簡單,彼此互相補充。
第五‘略頌’,‘長文已足,偈頌略之’,長行文已經講得非常詳細了,所以偈頌就很簡單,往往一句就是前面一大段的經文。第六‘結頌’,結是總結前面所說的意趣的意思,‘為受持人便記憶故’。我們曉得佛給我們講的這些開示,如果我們要不能夠記得,諸位想想那你怎么個修法呢?修行無論是那一個法門,我們從總綱領上來講就是要用觀照,禪家講觀照,教下也要講觀照,乃至于念佛的人如果不用觀照的功夫,你那一句佛號也不得力,這是決定不能少的。觀照一定要能記得經文,什么叫觀照呢?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如果這些文記不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什么來提醒自己?但是散文長,不容易記住,所以后面再用偈頌,把前面的意思歸納在偈頌里。
偈頌押韻容易背誦,而且在從前可以譜上曲可以唱,換一句話說,都是歌詞可以演奏的,這就很便于記憶了。能夠把意思都能記得住,就可以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當中,把我們生活里面種種的毛病把它改正過來,所以偈頌有這種利益在里面。第七‘超頌,長文在后,頌在前故’,我們底下講的偈頌不屬于這一類,因為長行文在前,偈頌在后。第八‘追頌,長文在前,頌在后故!薯炓还灿羞@八類。這里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幫助后來的聽眾,另外一種要我們必須要把它記住,因此偈頌就非常重要了,這八種意思我們在后面偈頌里面都能夠看得出來。
請看下面經文,‘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是一首,偈頌句法非常整齊,此地統統是七言頌,四句就是一首!召t行愿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⒔獍奄薯灷锩娴亩温浯笠舛冀o我們說出來了,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們在長行文這些地方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前面兩句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空間來講是廣大而無邊際,諸位看經文并不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而是十方世界,十方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我們禮敬的是誰呢?經文字字都重要,三世,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還有未來世。一切人師子就是佛,師子是比喻人中之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佛經里頭常常將獅子比喻作佛,人中之獅子,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
可是諸位要記住他講三世佛,過去佛我們知道,像佛經里面,我們今年年初拜了千佛懺,千佛懺有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我們看到了,這只是佛給我們說的娑婆世界,我們這一個階段。而在華嚴經以及圓覺經,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切眾生,什么叫眾生?生是生起的現象,現象就生起,眾是說眾緣和合,就是一個現象的生起不是單純的,有許許多多的條件、許許多多的因緣,它才會現出相來,所以這叫眾生。因此眾生這兩個字絕對不是很多的人在一塊,這叫眾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這一個身體眾緣和合而生的,佛經里面講四大、五蘊,眾緣和合,這身相現出來了,所以一切有情的身分都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植物、礦物,無情的這些眾生,它還是眾生,因為它也是眾緣和合的,沒有眾緣和合,它也生不起來。所以眾生的本意是包括了一切的現象,世出世間一切現象,華嚴里面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為什么說眾生本來是佛呢?本來成佛呢?這與性相就有關系了,凡是相都是性變的。佛是什么?佛就是心,一切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在本經;我們這部經也是唯識學家根本經的一種,唯識一共有六經十一論,華嚴經是六經之一。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我們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只是檢別上,這是動物,那是植物、礦物,有這個分別,其實性是一個,動物的性與植物、礦物,完全相同,一心無二性。所以講性就叫佛,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切法唯心所現,心能現,識能變。心是心知本體,本體有現相的功能;講識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能夠變換現象,所以一切法都不離心。這一句真正的意思實在就是儒家禮記的頭一句,無不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常修恭敬。怎么個恭敬法呢?跟對佛的恭敬完全一樣,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現在看到佛菩薩用恭敬心;看到一般人,心里就不高興了,這是毛病,把這個毛病修正過來,這就叫修行。
你要問修行從那里修起?從這里開始,從修禮敬開始;丶胰サ谝粋要孝敬父母,這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學校里面我們禮敬師長,慢慢把禮敬擴大到你的親戚朋友,乃至于到一切眾生。不但擴大到一切有情眾生,還要擴大到無情眾生,華嚴經里面說得很妙,蠟臺善知識,香爐善知識,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在一個修行人眼睛當中都是佛,那都是佛,我們都要恭敬。怎么恭敬法呢?是不是見到這些桌椅板凳也去給他磕三個頭?那你就錯了,所以你要懂得禮節,你一定要懂得。我們對于桌椅板凳怎樣恭敬它呢?把它擦得干干凈凈,擺得整整齊齊的,這就是對它的禮敬。桌上陳設擺一本書,書一定也擺得整整齊齊,放得很凌亂,這就是不敬,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整個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礎上,這跟儒家沒有兩樣,我們展開禮記第一句也是講這個,真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古圣先賢也是從這里做起,從敬做起。
佛法,尤其是華嚴經,華嚴在佛法叫根本法,一切的經論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是根本,那是枝葉,你看大藏經有那么多統統是華嚴的枝葉。華嚴經里面講的修行方法十大綱領,換一句話就是整個佛法的綱領,不管你修那一宗、修那一派、修那一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理、原則。那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要修正我們自己的毛病呢?真的,因為我們毛病就是犯了一個大不敬,我們的禮敬是有對象的;人家是沒有分別的,一切恭敬,平等地恭敬,清凈地恭敬。雖然一切恭敬,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以什么來表達我們的敬意呢?底下一句就說了,我以清凈身語意,所以什么才叫真正地恭敬呢?清凈心、清凈身、清凈的語,三業清凈,這就是真正地恭敬。對于三世諸佛,你在這里拜一拜,全都拜到了,全都禮拜到了,一個都不漏。你們想想為什么?因為清凈心沒有界線,清凈心是真心,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界線,所以一禮就是一切禮,一敬一切敬。我們今天能力做不到是我們心起心動念,這一動念,心就有分別了,一有分別就有了界線,有界線,那個范圍就很窄;所以我們的心量不能廣大,我們做不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境界。
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字實實在在是了不起,諸位一定要珍重,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像我們這樣的文字,我們的文字里頭有很大的學問。你看你心里面一動念頭,動念頭叫想,心里頭有個相了,一動念就有相了,就現了相,可見得相是心變現的,唯心所現。那么一起分別就是思,思,你看心上畫了格子了,畫了界線了,一分別就有界線出來了,你的心量就不能夠涵蓋全體。所以佛在一切經里常常教導我們離分別心、離執著心,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真心就顯露了,真心的顯露、真心的起用就叫做禮敬,就是禮敬。所以要曉得這個意思,要認真去修學,這就是修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從那里修?從禮敬上修,所以這是多么重要。
我為什么要對他恭敬?問你,你想不想見性?你不想見性那就算了,你不要跟他恭敬;你要想見性,那你就必須要對一切眾生都要恭敬。你念佛想不想得一心?想得一心,對人又不恭敬,你怎么能得一心?所以敬是從一里面生出來的,你有了分別、有了執著,你就是三心二意了,三心二意就不敬了,一心才叫做敬。底下一句就講這個境界了,一切遍禮盡無余,我剛才跟諸位說了,這個話說的是真實話,盡虛空遍法界統統都禮敬到了,一個不漏。問題就是在清凈身、語、意,身語意三業到清凈,給諸位說念念都是禮敬。不是說一看到禮敬,哦!我要在那里拜佛,那你就錯了!清凈心就是禮敬,不在形式。形式的禮佛是初學的,特別對于業障重的,所以拜佛是修行的一種方法,一天拜三千拜,修什么呢?修清凈身語意,就修這個,目的就是修這個。拜佛也是懺悔,懺除我們過去對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眾生不敬的罪業,用這個方法來修行。
所以拜佛的時候心要清凈,心要空,不能有東西,心要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嘛!身依照儀式來做,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真正是養生之道,最好的養生的方法。身體是機器,機器一定要動,不動就生銹了,這是一種常識。去年我到國外去,我們這里講經次數少了,我們這里同修就不曉得,電梯把它停了一部不動了,不動就生銹了,回來之后要大用,機器一定要動!所以身要運動,我們常常用的俗語,中國人的俗語,活動,什么叫活呢?動就活了,不動就死了,所以我們舉辦一切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活不了了,所以一定要動。心呢?心不能動,心要靜。因為身是有,心是空,這個空不當作無講,空確實是有,為什么有說它空呢?因為它沒有形相、沒有即相、沒有方所,你找不到。找不到,它又真有,你看楞嚴經里面阿難尊者七處征心,都被釋迦牟尼佛駁倒了,究竟心在那里?心是有而沒有即相。
所以佛法里表法用圓來表法,那個圓心,你們想想它很抽象的,但它有,它決定不是沒有。你能找得到嗎?找不到,決定找不到。圓外面周,有,它有相,你能夠找到,心找不到。所以我們心是空靈,心是空,它就靈了;心要是有了東西就不靈了。我們現在心里拉拉雜雜東西太多了,牽腸掛肚太多了,所以心不靈了。你要把心里拉雜東西統統清除掉,什么都沒有了,這個心就靈了,無量的智慧就生起來了,所以煩惱愈少的人,智慧愈多;煩惱愈多的人,智慧愈少,就這么個道理。所以禮敬是一種修行的好方法,所以古來很多大德專門修這個方法,他也不念經,也不念佛,也不念咒,一天拜三千拜,有很多就這樣拜佛,拜個兩、三年,他開悟了,大徹大悔。
好像是民國初年的時候,我那個時候受戒,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了個故事,好像這個故事記載在影塵回憶錄里頭有,名字我一下忘掉了,我們華藏會訊還曾經轉刊過。人家叫曬蠟燭的師父,這個人是拜佛開悟的,是一個非常的老實人,所以老實難得啦!老實人遇到真正善知識決定有成就,就怕不老實。他在寺廟里面做香燈師,就是專門管蠟燭燒香的。別的法師跟他開玩笑,夏天六月天,熱天,香燈師,人家都曬書、曬衣服,你那些蠟燭都要搬出去曬一曬,不然的話蠟燭要長霉了。他真老實,就把蠟燭統統搬去了,這一曬曬化了。老和尚看到這個樣子也不好說他,實際上也是挖苦他,你智慧太大了,你應該去學講經去學做法事。以后老和尚就叫他在越王寺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悟了,他也沒有念過書,他能作詩,他能作偈子,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非常欣賞,所以就是修清凈心。
第二首偈子里面是講我們修這個法門的憑借,普賢行愿威神力,普賢,諸位要曉得自己是普賢,只要來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因為它叫普賢行門,你照這個方法修,你就是普賢菩薩了,你是一個初發心的普賢菩薩。華藏世界真的還有一位等覺普賢菩薩,而這位普賢菩薩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與他就相應了,你照這個法門修,為什么?他也是學這個法門的,心心相印,他的神力在無形當中可以加持你,能夠得感應道交,為什么呢?我們初學的普賢跟等覺的普賢,以及十方世界所有修學普賢法門的這些人,都能夠起感應道交,這個力量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修行的憑借。
下面就起作用了,普現一切如來前,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們自己的身相在禮佛!簧韽同F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恳粋身都禮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身,每一個身又禮無量無邊的佛,這完全是華嚴境界重重無盡。這一些絕非神話,都是事實,它的原理就是心現識變,心是功能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所以能現這種相。更深一層廣義的意思我們更要懂得,就是我們以清凈心與整個世界,與十方三世情與無情,世出世間融成一體了,這也是講的禮敬。
再看下面第二愿,這也是兩首,第二愿是稱贊如來。十大愿第一愿是根本,沒有禮敬決定沒有稱贊;你沒有個敬心,那你的稱贊,人也是口是心非,不是出于真誠,所以第一愿是根本。曉得第一愿是根本,你也就能夠明白整個佛法所修的無非是禮敬而已呀!禮記展開,無不敬而己!一部禮記講的什么?就是講的禮敬而已。一部華嚴經修的是什么?禮敬諸佛而已。只要你把禮敬做到了,后面十條條條都圓滿,你出言一定是贊嘆,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養,沒有話說的。所以我們學佛學什么?就是學禮敬,你才曉得禮敬之重要。
禮敬是性德,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起了貢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今天來學佛無非是恢復我們的性德而已。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是第一首,第一首是說我們稱贊的對象,對象之廣大跟前面講的沒有兩樣,但是文章有變化,言詞不同顯示文章之美,同樣的境界。一塵,塵是微塵,佛經里面講的微塵,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在現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我們不曉得能不能看得到。佛經里面講的塵用許多比喻來講,先講牛毛塵,牛毛比較粗,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塵可以停留在牛毛的尖端上不會掉下去,這就很小了,從這個說起。那么把牛毛塵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就是羊毛塵,羊毛比牛毛要細得多了。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小、更細。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通行無礙,我們曉得水有密度,它當中還是有空隙,它可以在空隙當中游離、行動,沒有障礙。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很大,但是在顯微鏡底下看還是有空隙,它能夠在空隙跑來跑去,沒有障礙,這我們肉眼決定看不到了。
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這才叫微塵,不是我們肉眾能看到,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阿羅漢能力比我們大得太多了。微塵還不是最小的,它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然后再分為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那就不能分了,這也有另外一個別號叫鄰虛塵,它跟虛空是界線了,沒有法子分。佛眼能夠看到極微之微,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一塵一微塵,一微塵之中有微塵數的諸佛,這個塵數是怎么講呢?講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這個數子沒有法子想像,無法想像。我們把地球磨成微塵,我們都沒有辦法想像,何況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仿佛我們現在所講的銀河系,這個數量無量無邊。這一句你看它的境界多么廣大,一塵里面有塵數佛,而每一尊佛又有菩薩海會圍繞,菩薩就更多了。無盡法界塵亦然,無盡法界里頭每一粒微塵里頭統統是這個境界。所以過去有一些人不信佛當然他不敬佛,但是他看了佛經,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釋迦牟尼佛很會說大話,他說的大話我們連作夢都夢不到,確確實實如此,其實我們作夢真夢不到。佛何以能說得出來呢?是他親證的境界,他境界就是如此。佛何嘗說過大話呢?沒有。佛是真語者、如語者,他所說的不增不減,言語與事實完全相應。
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法子體會,所以這一品經的品題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這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彌陀凈土里面所講的實報莊嚴土,是一樁事情,名詞用的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兩個字要緊了,小注里頭也是這么說法,為什么呢?不是我們的境界,可是我們憑什么相信呢?何況能深信不疑呢?憑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語。這個境界是佛的現量境界,我們今天信的是圣言量,我們相信圣人之言絕不欺騙我們;不是我們的現量境界,也不是我們能夠推理能推算得出來的,這都做不到的。所以一切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邏輯辯證法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都有極限的。這是完全超越,在這種境界里面一切的數學、一切的理則學、邏輯辯證法統統用不上。
這樁事情在過去,我們在中國佛教會辦大專講座的時候,那時候方老師還在,我曾經一度到他家里去想請他給我們同學講因明學,方老師就告訴我沒有用處;他那個時候正在讀華嚴,它是對于初級的佛法能幫得上一點忙、有用處,高級的佛法完全用不著,真的,在華嚴里面統統用不上。所以我們相信佛絕對不妄語,我們要深信真正的境界就是這樣的,這就是金剛經里面常說的諸法實相,那一個講金剛經能夠把實相講得這么清楚,這就是諸法實相。為佛與大菩薩親證。
后面這一首就講我們贊嘆了,‘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這兩句就是講贊嘆,贊嘆當然是用言辭、是用音聲?墒沁@種贊嘆,我們一聽到贊嘆一定就想到音樂、歌唱,用這些言詞來贊佛,這種相的確很粗,我們初學的人都能理解。如果講到真正深入我們又沒法子懂了,真正講到這個境界就如同經上所說的一切音聲全是贊佛,一切的言詞沒有一樣不妙,這我們就聽不懂了。罵人、吵架,也是嗎?也是。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沒法子理解,諸位要讀楞嚴經,念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你要有心得你就會體會到了。我們今天聽的聲音,有悅耳的、有討厭的、噪音討厭的,我們用什么聽?用分別心聽,用意識去聽,用心意識,所以我們所聽的是聲塵。菩薩們用什么聽?離心意識,一切音聲海里、一切言詞海里,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凈心。清凈心在耳根上叫聞性,聞性所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這叫真正的贊嘆。所以吵嘴打架也是贊嘆,這個妙不可言,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你要懂得,修稱贊是從這個地方修,我們才能夠入得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我們自己才能入得進去。
否則的話一天到晚唱歌贊嘆佛菩薩,佛菩薩還是佛菩薩,我們凡夫還是凡夫,不相干嘛!你的贊嘆將來贊嘆之后,你也變成了佛菩薩,這樣才行。所以他對于音聲沒有選擇的、沒有分別的,對于言詞也沒有選擇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選擇就不妙了,沒有選擇才妙。一切音聲言詞都是從法性流出來,還歸法性,所以平常我們講會聽的人開悟,見性了。為什么?他用聞性聞聲性,用見性見色性。雖然在六根上我們說他是六種性,在六塵上也說六種性,其實性是一個,決定無二性,這才叫做修稱贊這個法門,才叫修這個愿。我們在長行文里面一再跟諸位提到這個修行叫歷事煉心,歷是經歷,經歷一切的境界,在這里煉什么呢?煉自己的清凈心,這是在音聲上煉自己的清凈心;前面禮敬是在一切現象上、一切人物、事相上煉清凈心,禮敬就是清凈,贊嘆也是清凈,后面這八條條條都是講清凈,你在這里面修清凈心。
所以這個法門叫大不思議法門,維摩經稱小不思議法門,這是大不思議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它能夠包括一切法門,一切法門包不了它,境界太大了;修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處處都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處處都是教給我們修一心不亂。再看下面一句,‘盡于未來一切劫’,這講時間。所以修行的時間不是說我們有一個階段,沒有間斷的;我們講修學有期限,它沒有期限的,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期限,修行圓滿之后也沒有期限,所以佛菩薩才圓證三不退。如果有個期限,那么換句話說就有一個終結的時候,有始就有終,這個法門無始也無終。你們諸位細細想想我剛才所提出的要領,修清凈心,清凈心有始終嗎?沒有!清凈心里頭那里有始終?所以唯識里面告訴我們,方分時分都是不相應行法,方分是講空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有沒有這個事情呢?有這個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事實,是個抽象概念而已!而我們把這種抽象概念誤會了,把它當作真的,真有這個東西,其實沒有!能夠把這一關突破了,就打破了時空,這才是究竟解脫。
所以清凈心里面沒有十方、沒有三世,所以才這么個說法,盡于未來一切劫。這種說法對我們粗心的人來說是莫大的勉勵,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要不斷地精進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轉!澐鹕跎罟Φ潞!,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贊嘆不盡。你要想多知道一些,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差不多有半卷的經文,普賢菩薩贊佛功德,那就講得非常詳細了,一共有一百多首偈,那說得詳細,這是第二講稱贊。第三段講供養愿,‘頌第三愿’,在這一愿里面有三首偈子,也就是十二句,請看經文‘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涂首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一首是說明供養具,就是你供養的東西,當然我們能供養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此地也就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要一樣一樣說,說不盡的。但是這幾樣你要體會它的意思,華嚴處處都有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就是死在文字上了,你要能體會到真實義。
第一句講花鬘,鬘是花穿起來,穿成一環,古印度的人很喜歡用花鬘套在脖子上,因為佛經是在古印度講的,所以里面有許許多多是當時的風俗。最勝就是最好的。妙花,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里如果加上表法的意思在里頭,它就妙了。我們的佛前也供花,你們諸位看到了,有的人看到妙,有的沒有看到妙,妙與不妙隨心所轉,也是隨你心里變現的。佛前面為什么供花呢?開花之后就結果,花在先,果在后,佛就拿這個來比喻修行,修行就好比是開花,將來就一定證果。所以我們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開得茂盛,修行殊勝,我有殊勝的修行,將來一定有殊勝的果報。所以我們供佛菩薩面前花與果,諸位要知道它代表這個意思的,佛菩薩也不要看這個花,也不要吃這個果,他不需要的;花與果都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
花表六度萬行,在本經里面就是代表十波羅密、十大愿王,你要看到這個,哦!我要修普賢十愿,我要修菩薩十度。通常經上講六度,華嚴經把般若又展開來,一共成為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六度之前五度;那么第六是般若,它從般若里面再分開出來,后面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那么般若波羅密是代表根本智,后面這四種叫后得智。如果講六度,后面的后得智跟根本智是一個,統統在般若波羅密里頭,細說展開來再分作方便、愿、力、智,這是華嚴經常常講的十波羅密,你要修這個。見到花就提醒我們自己要修行,不要把它忘掉了,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我們在外面看到花代不代表這個意思呢?山上看的野花又如何呢?給諸位說統統代表這個意思,甚至于家里畫的畫,彩畫,只要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行。不是光看到佛面前的花,哦!它代表六度、代表十度、代表十愿;出了佛堂,外面花統統就忘掉了,這沒有用處!這沒有法子!果也是如此,佛前面供果代表菩薩涅槃,我們修凈土的人最起碼的是要往生凈土,這是果報,代表這些。所以一見到果馬上就想到我們修行目標是求證果,那么在任何地方,不管見到什么果都要作如是觀,要提起自己修證的警覺,所以這個花鬘就妙了,這個供果也就妙了。
你不懂這個意思,妙就沒有了,所以妙這一字就是它能夠提起你的覺觀,妙在這個地方。否則的話你看到經文你要想供佛,找花供佛就找勝妙的花,到那去找去?你怎么找也找不到。你曉得這個意思了,隨手捻來沒有一樣不妙。伎樂就是歌舞音樂,佛法在小乘法里面是禁止的,歌舞音樂是不能去觀聽的,聽了犯戒的;大乘法里面不但不犯戒,還要唱歌跳舞來供養佛。你們看看敦皇的壁畫,現在在臺灣也看到不少,釋迦牟尼佛跟大眾講經說法,天女在那里奏樂唱歌在贊嘆,他是這個境界!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非常地活潑,真正是離苦得樂。雖然這些伎樂供養,佛菩薩心決定清凈。我們那個修小乘的人為什么不可以呢?因為他煩惱太重了,那個心怎么清凈都清凈不了,天天去看跳舞唱歌,他心怎么能得清凈嘛!他不夠資格。真正到清凈不染了,在這種境界里面完全不染是真清凈,這才是真正的取用,只有樂沒有苦。
如果心地染著,樂里頭有苦,樂叫壞苦,苦苦、壞苦、行苦,他有苦。以清凈心來演奏、來聽聞,跟前面講了無不是明心見性,所以我們看到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不可思議,佛是真富貴,佛是真自在,佛是真快樂,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學佛。如果學佛,個個都學得苦不堪言,我們學這個干什么?誰愿意學它。但是諸位要曉得,在此地一定要明了,這是很高的境界,所以華嚴的對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那么我們普通人見到這種情形不要見怪,高水準的確確實實是如此。所以佛法講的境界,境界都是對程度不夠的人;譬如在學校念書,大學生唱歌跳舞,學校不禁止,小學生行不行呢?不行,小學生一定不可以,那要去唱歌跳舞了,一定要受嚴重的處分。為什么?不夠程度嘛!華嚴經是大學生的經典,大學生的境界。涂香,因為它后頭還有很多香,涂香是涂在身上的,像我們現在一般用的香水一類的,是涂在身上的。
傘蓋,這也是供養具里面一種,也是表法的,傘遮陰的,好像我們在太陽底下打傘,傘遮陰的。蓋是遮塵的,蓋是寶蓋,室內都可以用,遮灰塵的。那么它取的意思我們就曉得了,心地要清涼,要一塵不染,它表這個意思。所以在供養具里面,在臺灣我們很少看到,在大陸的寺院,佛殿里面有,旁邊有傘,像中國古式的那種傘,佛的頂上有寶蓋,這些都是教學的作用。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具,我們講教具就不恭敬了,恭敬心就差一點了,其實通通是教具。它是叫你看到之后,心里馬上就警覺到,看到傘,我心里要清涼;看到蓋,我要一塵不染。所以佛法在幾千年前的教學就用藝術來表達,實在是高明!我們今天講東西方教學方法進步,比起佛法差得遠了。它用藝術來表達,時時刻刻提醒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觸,時時刻刻提醒你自己要修覺正凈。如是最勝莊嚴具,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講的種種,數量就太多太多了。
我以供養諸如來,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些供養具不是佛要的,此地它又用如來了,你看沒有用佛了,文字就變了;文字變了當然意思也變了,如果意思都一樣的,前面用佛,后頭又用如來,這就講不通了。也如同金剛經里面所說的凡是稱佛都是從相上講,凡講如來都從性上講,從本性上說。我以供養諸如來,這是供養自己的真如本性,時時刻刻要提到,為什么說供養自性就是供養如來呢?經典、課誦本里頭都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來就是法身。前面也說得很清楚,清凈心里面沒有隔礙、沒有障礙、沒有間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如來,真如本性!稱性那有不普供的道理呢?那有不遍供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它的字換了一個名詞又有一番很深的意趣在里面。
文實在講句句意思都非常地豐富,愈看愈有味道,你明白這個意思,經才百讀不厭;你不曉得這個意思,念得枯燥無味,就念不下去了。你要曉得這里頭的意趣,絕對能生無量的歡喜心,你會覺得讀經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那么第二首,‘最勝衣服最勝香’,衣服是表忍辱波羅密,衣服也表禮。我們有喜慶要穿上禮服,衣服代表禮,所以說禮服,它代表忍辱,遮羞!表這個意思,所以叫忍辱衣。最勝香,香代表性,香表戒定,佛門贊頌里面有戒定真香,香的種類很多,有末香,就是香粉,凡是粉一類的都叫末香,燒香,凡是燃燒這一類的都叫做燒香,檀香也是粉末,但它燒的。前面曾經說過涂香,分這幾大類。燈燭是代表光明的、代表智慧的。那么我們知道這個意思了,日光、月光、星宿光,以及一切燈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見到光明要曉得我們要修心地、修心地清凈光明,與日月燈明也能合而為一!┫銦闩c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這是比喻,一一燈、一一燭都像妙高山,就是須彌山一樣,這是比喻!蚁すB諸如來’,這兩首都是說的供養具,供養具里頭特別要知道它表法的意趣。實實在在我們歸納起來,講行愿是能供養,但是必定要對于經義要有殊勝的理解,然后它的境界才能與自己相應,才能得到修十大愿的真正的功德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次再講。
第二十八卷
請掀開經本七十五面,‘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一首偈是重頌長行里面第四愿的懺除業障。我們講修行,實在就是懺悔,修是修正的意思,行是錯誤的行為,如果我們將它歸納起來講,不外乎是錯誤的思想與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要正了,我們的言行一定是正的;思想行為有錯誤,所以我們的言行才有過失,這才需要將它修正過來。這四句偈第一句是講的過失,諸惡業,當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之后的結果就叫做業,所以業也就是事業,這個地方是指有過失的事業。
說到過失,一定要有一個標準,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善惡要有一個標準。如果講到絕對的標準,那只有佛一切惡業懺除干凈了,等覺菩薩還不行,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那就是他的惡業,由此可知只要有惡業就得要修行,所以等覺菩薩還是要修行。由此類推,地位愈低的,他惡業的現象愈粗重,也愈明顯,像我們薄地凡夫,佛給我們說的,我們的業是殺盜淫妄,極粗極重之業,貪嗔癡慢,這都是我們的業障。這些業障,障是障了我們的清凈心,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一心不亂。所以業障要不能夠消除,不管你信那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成就,由此可知懺悔這個行門對我們修學確實是一個關鍵的課題,一定要認真來修學,要把業習辨別得清楚、要認識。
這些惡業從那里來的呢?從煩惱生來的,皆由無始貪嗔癡,后頭注解說這一句是造業的因,從貪嗔癡生起來的。所以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就是直接斷貪嗔癡,直接從這里下手。不但是世間一切法,五欲六塵能放下、能不貪,乃至于出世間的佛法,菩提涅槃也不貪了。只要有一個貪的念頭在,那就得要造惡業,六道眾生貪五欲六塵,二乘人貪偏真涅槃、貪禪定,大乘菩薩貪度眾生,都是貪心!這個事情很麻煩,所以他不能見性,所以他不能成佛,幾時能把貪心從根拔除,不貪了,這樣我們才會有成就。如果說不貪了,還有嗔恚心也不行,也是障道的。貪嗔癡在佛法里面稱之為三毒煩惱,煩惱無量無邊就是從這三個生起來的,所以這是煩惱的大根大本。嗔是嗔恚,也是障礙我們道業,障礙了心性,障礙了清凈心,必須要斷除。愚癡,實在講比前面兩條還要嚴重,前面兩條的相來得粗,這個相比較上要細,那就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甚至于利害都不能夠辨別,把它搞顛倒了,這就叫愚癡。
尤其是在現在,表面上看佛法很盛行,國內國外,其實這里頭那個是正法?那個是戴著佛教面具的假佛法?我們有沒有能力來辨別?如果不能辨別,這就是愚癡。再說,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沒錯那個法門都是佛說的,佛雖然說這么多法門,究竟那一個法門對我們的根性,我們應當選那一個法門來修學,這是要智慧的。如果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修學的環境、不適合自己的程度,這也是愚癡,那么其余就不必多說了。世出世間法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顛倒錯亂,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三毒,佛在一切經論里面常常給我們開示,它是三惡道的第一個因素,貪煩惱是惡鬼道的第一個條件,所以沒有貪心決定不墮惡鬼。嗔恚心是地獄道的第一個因素,人為什么墮地獄呢?嗔恚心重。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所以這三條是三惡道的業因,因此佛常常勸勉我們要斷貪嗔癡,如果能斷貪嗔癡,我們就決定不墮三惡道。
縱然不能夠超越生死輪回,最好不要到三惡道去,要不想到三惡道就要把貪嗔癡三毒煩惱要斷掉。三界一共有六道,人死了不一定到那一道去投胎,我們習慣上常聽說人死了就做鬼了,實在講這個話是講不通的,人死了怎么斷定他去做鬼呢?可是仔細想一想也不無道理,我們想人在世間那個不貪呢?貪心太重了,那么換句話說,他跟惡鬼道結的緣特別的深;人死不做鬼的,少數,大多數都去做鬼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這是一切惡障的大根大本,是它的源頭,我們要把它斷掉。斷掉貪嗔癡就是無貪、無嗔、無癡,反過來之后叫三善根,世間人天一切善法都從這里生的,無貪、無嗔、無癡就生一切善法,這是人天福報。我們希望得人天福報就趕緊轉三毒煩惱為三善根,這才叫真正的懺悔,懺悔是要改過自新。
第三句是講造業的工具,貪嗔癡是心、是念頭、意念,從身語意之所生,所以這一句就是造業的工具。我們貪嗔癡從什么地方表現呢?心里、身體、語言,身語意天天在那里造作。所造作的罪業,我們前面跟諸位說過,古人講假如罪業要有形相,它要是個體,那怕是再小,微塵那么小的體積,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罪業大概是盡虛空也容納不下,所以我們的業障、習氣實實在在地深重,這是我們應當要警惕的。末后一句是說明懺悔,一切我今皆懺悔,懺悔的意思前面說過,最重要的就是后不再造,這才叫做真正的懺悔。
其實我們早晚課誦懺悔的意思居多,早晨課誦是提醒自己的警覺心,希望今天二六時中根塵相接觸的時候,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要迷失了自己,早課用意是在此地,這就有懺悔的意思。晚課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沒有迷失,有沒有做錯事情,如果有做錯事情,明天就要改正,沒有做錯就得要嘉勉,所以早晚課誦是懺悔的意思居多。雖然我們天天在懺悔,其實我們懺悔的力量太薄弱了,我們的罪障不但沒有法子消除,實際上它還是念念在增長,這怎么得了!不但沒消除、不但沒有懺得掉,還增加了,這個事情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那么諸位要想一想我們前面講的禮敬,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十大愿王是一本九支,禮敬是根本,我們對于一切人事物沒有敬心,內無誠敬,外也無禮貌,我們的罪業怎么能懺得干凈?因此懺除業障要從那里做起?一定要從誠敬上做起,我們待人接物以真誠恭敬的心,我們修這個;真正肯這樣修法,業障自自然然就消除了,會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是非常非常地重要。怎么個修法呢?在過去也有很多人問過我,十幾年前就有同修來問過我,我教他一個方法:從那里開始修?怨親平等,從這兒修,因為這是兩個極不平的。我們對佛很恭敬,天天就禮拜他;我們想一生當中最可恨的、最討厭的怨家對頭,提到他嗔恨心就生起來了,怨家對頭,心上極端的不平。我們真的要修行就要把怨家對頭供一個牌位,供到佛的旁邊,我每天拜佛也拜他,把他看作佛一樣,要這樣修法。有沒有人做呢?真有人做,我教了他們,他們就真做,做了一兩年來給我講不行,沒有效果,怎么呢?我看到他會生氣,這是功夫不得力,要繼續地努力去做。
諸位要曉得怨親都是我們平等的善知識,我們在最親愛的人這一邊,我們修清凈心,不起貪愛,斷了貪心;從怨家債主那一邊斷嗔恚心,這樣才能成就!否則的話你的貪嗔永遠斷不掉,換句話你的功夫別想成就了,你這一生做再多的好事還談不上人天,三界六道里面有漏的善業,有漏的癡福,這很可憐。昨天楊居士告訴我,臺灣現在臺北有一個專門替貓服務的一個店,給貓洗澡,貓也有三溫暖,還有吃的,給它理發。哎呀!那伺候得比人還享福,人不如貓!在外國很多人不如狗!你們修的福將來到畜生道里面去享那個福報去,更等而下之做鬼神去;你看本省,外國也多,拜的這些鬼神,鬼神是在惡鬼道里面享福,比畜生道還不如,這叫癡福。他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他修福,貪嗔癡未斷,他才有這個果報。所以人天福報相當不容易,天要秉十善業道,要修十善業道,人要修五戒,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才能夠得到人道。
那么由此可知懺悔非常非常重要,講到懺悔就曉得修誠敬是第一重要,別人對我不誠、對我不敬,他修六道,他的事情,我不能跟他一樣,我對他要誠、要敬,為什么?我修菩薩道,我修凈土道,我不能跟他一樣;不明白這個道理,好像在眼前我們吃了虧,他騙我,我還對他真心,那我不是吃了虧了,他豈不是占了便宜了。其實誰占便宜?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還在六道輪回,究竟誰占便宜?你要不甘心,他騙我,我也騙他,好了,他墮惡道,你也跟他墮惡道。所以懺除業障這個科目時時刻刻要修學,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過失,馬上就要把它改正。
再看底下一愿,‘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是第五愿隨喜功德,我們先說什么叫做功?什么叫做德?功德與福德不一樣,功是講功夫,什么叫功夫呢?修行不間斷、不夾雜,這叫功夫。你有一分功夫,一定就有一分的收獲,譬如我們講念佛法門,我們常講的功夫分三等,這是大的區分,最下等的是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成一片了。什么叫念成一片呢?前面講的貪嗔癡不起現行了,貪嗔癡有,沒斷,但是它不起作用。為什么不起作用呢?你的佛號有力量,貪嗔癡才起來,一句阿彌陀佛馬上就轉變了,換成阿彌陀佛了,這就是轉得快。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念就是貪嗔癡慢這些念頭;才起來,阿彌陀佛,換成阿彌陀佛了,雖有貪嗔癡,貪嗔癡不起作生,一句佛號把它能壓住了;真正壓得住,它不起作用中,這叫功夫成片。
這個地方我特別警告同學們絕不能夾雜,夾雜了,你的功夫就不能成片。夾雜就是這個法門也不錯,那個法門也很好,這就雜了;你想想看你的貪念又起來了,今天這個法門很好也想學一下,那個法門也不錯也想涉獵一下,你看你貪心起來了,你的佛號沒壓得住。所以一句佛號當中決定不能參雜一個妄念,所以不間斷、不夾雜、心才能得清凈。修行諸位要記住,我們常常提到綱領修什么?誠敬,用誠敬心去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這就是修行。修到家了、修圓滿了,就叫做成佛,佛是究竟圓滿的誠敬、清凈、平等、慈悲,這就是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要曉得我們修的是什么?學的是什么?這叫功夫。那么你功夫成片了,你所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圣同居土,這是下等的功夫,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亂。什么叫事一心不亂?貪嗔癡斷了,沒有了,不要用佛號去對治它,它也沒有了,真的沒有了。斷貪嗔癡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禪定,甚深的禪定,像阿羅漢他斷掉了。他用什么斷的?他完全用定功斷的,所以他的定叫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定還要高一級,他能夠把煩惱斷掉了。另外一種是用智慧,般若的觀照!有觀照,到照住的時候,見思煩惱斷了。我告訴諸位,用觀照這個方法比專用禪定要來得快,用定的方法要斷煩惱的確相當不容易,但是要達到功夫成片,那很有效果,定是非常有效果;到斷的確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小乘證得須陀洹之后,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可見得他那個是相當地費事。
如果用般若觀照的功夫來得快,在我們中國過去許許多多祖師大德一生當中能辦到。所以般若在整個佛法里面講是捷徑,是一條近路,中國的禪完全講般若。你看看六祖壇經開宗明義就是講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六祖大師勸大眾總念,叫大家都要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所以中國禪宗就是般若宗。五祖以后特別是以金剛經為指導的原則,這是大家所曉得的。到見思煩惱斷了,這個功夫所得的要是往生西方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中等功夫。上等功夫是照見五蘊皆空,破了無明、見了本性了,是上乘功夫,像心經里面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那個行就是修行,觀見五蘊皆空,他所得到的要是往生西方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所以什么樣功夫就得什么樣果報,這叫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別的人拿不去,你也沒有辦法給別人。福德自己修可以給別人,別人修也可以給我們;他的福報很大,我沾一點光,我也可以享享他的福,我的福報大,我要愿意樂意幫助別人,別人也可以享我的福。福報可以轉移,功德不能轉移,功德是自修自得,別人無法代替的。
那么此地講隨喜功德是以功德為主,福德包括在其中,功德里頭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沒有功德,這是要辨別清楚。我們現在許許多多人把這個名詞定義沒搞清楚,我們常?吹接行┧聫R在佛菩薩前面放一個箱子,叫人丟錢的,功德箱,丟了一點錢叫功德了,這是錯誤的。如果說出一點錢、出一點力就叫做功德,你想一想當年梁武帝做我們佛門護法的時候,他在佛教史上頂頂有名的大人物,他以他國家的力量,造了四百八十寺,寺廟建那么多,幫功人出家不知道有多少,他是非常喜歡人出家,人家要發心出家,他一定幫助,他也非常地恭敬。那個時候達摩到中國來,禪宗在中國上第一代祖師,梁武帝遇到了,他們兩個很不投機,達摩是直來直往,不曉得婉轉委曲一點,這么樣的大護法得罪了。梁武帝就問他,我建這么多廟,度這么多人出家,我的功德大不大呢?他給他潑了一盆涼水,并無功德,這梁武帝一聽心里很難過。
真的,這與功德不相干,功德是講斷煩惱,這個叫功;你雖然做那么多好事,你的貪嗔癡沒斷,你的名利心還沒有丟掉,如果真的名利心丟掉了、貪嗔癡丟掉了,做那么多好事決定不會問他,問他我有多少,可見得貪心還沒有丟掉。假如他要是問我的福德多不多?那達摩祖師一定是說甚多甚多,福德多,沒有功德。這一次見面談話不投機,梁武帝也不護他的法,他搞得沒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沒事做。面壁九年等到一個慧可,把衣缽傳給他,實實在在不容易。
所以我們要辨別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功德是定慧,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是屬于福德,持戒要達到定了,那個戒也就變成功德了;持戒而不能夠達到定,那個戒是福德,還是三界六道里面的福報。為什么持戒的人不能達到定呢?其實很簡單,我們看到許多自古以來就如此,戒律很精嚴,自己持戒很好,瞧不起別人,看到這個討厭,他破了戒了,他犯了規了。天天看到別人過失,諸位想想他的心怎么能得清凈,怎么能得定!如果他心真要得定了,那就六祖所說的,不見他人過;別人有沒有什么過失,他沒見到,他心定的,心清凈的。一天到晚自己覺得很了不起,看到別人都是過失,這個人決定沒有定,心地決定不清凈。
換句話說,他縱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凡圣同居土,品位決定不高;他要不修西方凈土,他決定在六道輪回,出離不了六道的。所以戒是幫功你得定,定是幫助你開智慧的,因此智慧才是目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智慧,是我們修行的目的。定是手段,開智慧的手段,戒律是手段之手段,你要把它認識清楚,不要把手段當作目的,手段是過度的,目的才是我們要求的。
意思明白了,此地指的范圍很廣,從六道的眾生一直到佛果,換句話說,這里面三句所說的是十法界一切凡圣所有的功德統統隨喜,以誠敬之心隨喜,清凈平等來隨喜。見到人家用功,見到別人修福,修善事、斷惡修善,我們見到聽到了,心里能生歡喜心。你曉得這個好事,我們聽到了,好,很好,很難得,我們很歡喜,我們有力量又不肯幫助他,這不叫隨喜。隨喜是心到手也到了,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使他能夠早一天圓滿,這叫隨喜。
我們今天念十大愿王,口頭上隨喜而已,實際上你做了沒有?沒做!怎么沒做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你現在曉得普賢行愿品這一卷經你歡不歡喜?很歡喜。你要不要隨喜?我要隨喜。怎么個隨喜法呢?你要發心依教修行,這是你隨喜,不但你要依教修行,你還要發心出來講經,把它發揚光大,這才隨喜。又不肯照做,又不肯發心出來弘揚,可見得你的隨喜是有口無心。如果你要說我沒有這個能力,我沒有這個辯才,那是假的,那是你自己太客氣了,真正一發心,三寶加持。
永明延壽當年是做一個小公務員,管理財稅的,好像財稅里頭管出納的,手上一天到晚經過錢財的,他把那些錢財統統拿去放生去了,所以他犯了監守自盜,判死刑。這個人為什么偷盜國家國庫的錢,去干什么呢?放生去了。這件事情當時報告給國王,國王一聽說也無可奈何,事情是個好事情,他并沒有自己拿去享受,當然還是按照法律判死刑?墒菄跻埠艽缺,叫了個監斬官把他拖到法場去,臨行刑的時候看他的顏色怎么樣,回來報告。他拿去殺頭了,他笑瞇瞇的、歡歡喜喜的,一點恐懼都沒有。監斬官問他你臨死了還不害怕嗎?他說我以一條命救了千千萬萬條的命,值得!值得!很值得!這話報告國王了,國王就不殺他了,問他,你要干什么?他說我要出家。國王說好,我護你的法,給他當大護法。他沒有口才,他是感應,夢到觀音菩薩以甘露倒在他的喉嚨,第二天辯才無礙,有感應。
所以你要是發心上臺來講經,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定有三寶加持,你不要害怕沒有辯才,不要害怕沒有能力。這經我看不懂,剛才講了誠敬就能與佛菩薩交通往來,你不誠不敬,這個路是你自己斷掉的,具足誠敬與佛菩薩交通,經文一展開,意思自自然然就生了,不要去想的,不要去準備的,三寶加持,感應道交,這才叫真正的隨喜。隨喜里面的意義實在非常非常地廣大,這是我們講的佛法,一切如來與菩薩。我們再說凡夫,凡夫再惡也有小善,如果我們在惡人里頭,他一生做惡,從來沒有一點點善事,這個人大概也是找不到的,再惡的人不過是惡多善少而已。找一個純善之人找不到,找一個純惡無善之人,你也找不到,所以再惡的眾生要是行一點點小善,我們要隨喜,隨喜他的善法,不隨喜他的惡法,這就是鼓勵人斷惡修善,有莫大的功德在其中。
善惡的標準,剛才講了很多,以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來說,每一個階級里面的標準都不相同,名稱是一樣,內容不一樣,我們要從最初級的慢慢地去學;高級的要懂得,雖然做不到,我們曉得就不會懷疑,你也不會暴發,你知道高級的修行法跟初級不一樣,它里面都是無量的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再看‘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法輪!,這是第六請轉法輪,法輪前面在長行跟諸位詳細地說過,它是比喻,簡單地說就是弘法利生。輪永遠在動,諸位要曉得輪要不動,它的作用完全失掉了,必須要時時轉動,它才起作用。那么佛法要流傳、要弘通,所謂是弘遍十方,流傳三世,這是佛在一切經里面囑咐弟子們、囑咐后人,除非你沒有接觸到佛法,只要你一接觸,你就有流通大法的責任,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無條件地介紹給別人,這個功德與福德都是無量無邊。
那么介紹給別人,這是福德,弘法利生是福德,如果弘法利生當中不著相,心地清凈,那個福德就變成了功德,為什么呢?里面斷了貪嗔癡,在弘法利生當中成就自己的清凈、平等、慈悲,斷貪嗔癡慢,福德就變成了功德,真所謂是布施三輪體空,三輪體空的布施就變成了功德了。第一句十方所有世間燈,燈代表智慧。所有世間是指世間有三種,有情世間就是講我們動物,器世間是講植物與礦物,知正覺世間是指證果的圣人,所以分為這三類世間。三類世間燈,燈是表智慧、表光明,這就是佛法。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依照佛法修行證果的人,他是真正通達佛法、明了佛法,換句話說,他有能力弘揚佛法,有能力弘揚佛法的人,我們要請他,我們要勸請。你要不勸請了,他雖然通達,他也沒有辦法弘揚,所以一定要有人啟請,法要有人請,法才尊重。
大經上又常說菩薩為眾生不請之友,不要請嘛!不要請是行的,對一個人、對兩個人,你的那些親戚朋友,你可以到他家里去找他來談佛法,他沒有請,你去找他,這個行。如果是一個道場,他要不來啟請,你用什么辦法把信徒統統召集來,我來給你講佛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大會當中一定要有幾個人代表啟請,這個啟請的人福報很大;這個經他自己很了解,甚至于他自己也能講,自己能講,自己為什么不講呢?沒有人請他講嘛!他自己就不能講,沒有人請自己講,法就不尊重了,聽法的人恭敬心沒有。
所以佛法是教學,教學最重要是尊師重道,老師在上課,學生那么多,為什么有的學生真正有心得,有的學生沒有心得?關鍵就是在恭敬心,學生對老師有一分恭敬,他就有一分收獲;有十分恭敬,他就有十分收獲,所以教學的效果是以學生對老師的恭敬心成正比例,絕對不是老師要求學生對我要怎么恭敬,老師變成貢高我慢了,不是的;恭敬心是性德,恭敬心能夠承受大法,道理是在此地。恭敬心是恭敬誰呀?恭敬你自己呀!你自己得利益。因此啟請就非常重要了,一定要請法,沒有人請就沒有人說法了。我們今天讀這一條,感慨特別地深,現在說法的人少了,可以說到將來愈來愈少了,老法師一個個凋零了,年輕的法師比老一代差很遠,后來的恐怕比這一代還要差,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我大前年在美國落杉磯講經的時候,聽眾就來給我說這里講經的人太少了,沒有人講經。我就告訴他我舉個例子,譬如你們想吃蘋果,很想吃又不肯種樹,你不肯種樹那來的果實呢?你今天要想聽經,那你們要培養法師,又不肯培養法師,那來的經聽?法師怎么培養呢?在落杉磯的法師很多,你們為什么不去找他講經?去請!請他講經,講得不好我們不喜歡聽;你種蘋果樹,樹苗一栽下來,果實馬上摘下來了,那有那么快呀!你還要等三年才有收成,天天要灌溉、天天要照顧;那一個法師在講臺上一下就講成功了?沒有這個道理,總得要十年、八年千錘百煉,換句話說,前十年都是講不好的,就像種樹你要栽培它,那你天天要來聽,為什么?你來聽了,法師硬著頭皮不能不講,講得不好也得要講,還要回去好好地準備。你不來聽了,算了,他也不要準備了,干脆就不講了,所以你們要逼他,天天要到道場來。
所以我那時候告訴他們會講經的法師不捧場沒關系,一個、兩個,行,無所謂;那個初學的人,人是愈多愈好,愈多他精神就提起來了,這就是鼓勵他,這真正叫栽培他。所以初學講經人你們來聽是培養法師,是來種樹,是來澆水;沒有十年,經典展開決定不能得心應手,十年是個相當長的時間,大家要有恒心。那么你們肯這樣做了,把法師一個個逼出來,不講也不行,你不講經,我就不到你廟里來,法師也喜歡信徒多,那好了,只好講經了。既然肯上臺去講必定一年比一年進步,所以我教他們培養法師,請轉法輪,所以我告訴他們不要請我,我一年難得來一次,那沒有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沒用處的,必須要請當地的法師,他不走的,常年不斷地來給你講經,這樣才行,所以你一定要請。
在此地我當年跟李老師學佛,這個科目也是我主修的一種,我跟李老師十年只學了五部經,這是其中之一;我那個時候念到這一段,請人講經,難!請這個他也不肯,請那個那個也不肯,最后我想通了,請別人不如請自己,我自己都不發心了,請別人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所以自己要勉勵自己。如何才能報三寶之恩呢?報眾生恩呢?我們回向偈天天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唯有弘法利生才能把這兩句回向偈做到,所以我希望同修們真正地發心要出來學講,學了之后到處去講,自己去找地方講,沒有地方要找地方,為什么?要訓練嘛!你要不肯去找地方,初學的時候因為講不好,沒有人找你,所以你要找別人,你不找人家,那你就沒有法子學了。所以初學的時候一定要厚著臉皮,臉皮太薄的不能成就。
我初學的時候到處找地方去講,一個人也行、兩個人也行,我給他訂上時間,一個星期星期幾,訂上時間,每個星期我必定到,抓幾個人來聽,我來講給他聽,要這樣才行。其實寺院講堂我覺得培養講經人才應當是我們第一個重要的工作項目,可惜沒做;我們圖書館很樂意你們大家來學習講經,你們只要發心來學講經,我們這個地方會提供給你,請你上臺?墒羌热幌肷吓_學講經了,一定要求三寶加持,要有恒心、要有耐心,不怕失敗,聽眾統統都走光了,還有桌椅板凳它不會走的,你要對它去講,這樣才會成就!
臺中李老師經講得好,法緣殊勝,他最初到臺灣來講經,他告訴我那個慘狀,最初到臺灣來講經是在一個居士家里面講,頭一天不錯來了廿幾個人,人家家里客廳也不會太大,那時候的情形我們可想而知,榻榻米的房子那就擠得很滿了。到了第二天就七八個人,第三天就一個人,他也講,講了之后說講完了,很難得,你老人家還來聽?他告訴老師,我就住在此地的。他給我講,沒有不遭遇過失敗的,如果像這種情形,好了,你就退了心了,那就完了;決定不退心,而且也去研究為什么他聽了會跑掉不想再來,一定聽了沒有興趣,聽了有興趣,他一定會來,不斷地去研究去改進,這樣才能成功。
他在大陸上學了那些多年,有那么多經驗,到臺灣還有這種情形,這是古今中外在臺上講演的人,那一個人沒有遭遇過這種狀況,所以不要害怕,這正常的現象,把人通通講跑了,正,F象,絕對不是反常的。如果人統統都走光了,一個人對著桌椅板凳還講得這么起勁,以后慢慢人就多了,為什么?外面人聽了奇怪,他才一個人怎么?他會佩服你,這個人可以證明他有毅力、有決心,他不會失敗的,逐漸逐漸聽眾會慢慢多起來,所以我們自己要鼓勵自己,自己要勸自己這才決定能夠成就,不要害怕,不要灰心。有人指點我們要跟他頂禮,要接受,他指點得不對也要頂禮、也要接受。為什么不對還要頂禮、還要接受?你要是不對排斥了,以后那沒有人敢指點你。對與不對我心里清楚,只要肯發心來指教的一律感激,這樣才能成功,大家才歡喜告訴你。歡喜告訴你就是你在講臺上的缺失,你明白了下一次就會改進了,那些聽眾都是老師!學生在講臺上,坐在下面各各都是老師,那有學不好的呢!最忌諱的上臺我是老師,底下是我的聽眾,準失敗的;你要能夠把心里轉變過來,底下聽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我一個人做學生,讀的經在這里提出心得報告,請他來指教,你就會成功了,請轉法輪。
第七頌,頌第七愿請佛住世,‘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愿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F在佛不在世了,佛雖然不在世,還有一些善知識在世間,我們要勸他不要入涅;當然這至少要生死自在的人才行,他說走就走,說多留幾時,他真能夠住得下來的,這樣的人才行,我們要勸他長久地住在世間,這是我們的愿望。當然諸佛菩薩與這些善知識們住世與法緣有關系,有緣他就出現了,緣盡了他就走了,因此他的住世長短與他自己根本沒有關系。怎么樣才能留住善知識住世呢?留住佛菩薩住世呢?真正跟他學,他就住世了,不是誠心誠意真正跟他學的,他就隨緣?墒钦嬲麑W的人少,所以我們要是真正想請佛住世,自己要發心,一兩個人真正肯跟他學,他就走不掉,大家沾光!一個真正跟他學的都沒有,那他當然就不住世了,所以真學是百分之百地依教奉行,諸位要曉得這樣的學生找不到!到那里去找!學生來跟你學,他要能把你所講的道理能做到百分之一就不得了了,如何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確不容易。
我們看歷代祖師的傳授,像達摩祖師是一個標準的例子,他在少林寺等了九年等到一個學生真正想跟他學的,他把法傳給他,他就走了,為什么呢?他看得很清楚,他在中國要度眾生的機緣就這么一個人,這一個人已經來了,已經度了,沒事了,別的人不肯跟他學,他就沒有多住的必要了。如果慧可大師再過幾年再遇到他,他就又得要多住幾年。我們讀玄奘大師傳記,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的時候,他的老師戒賢論師壽命已經很高了,他也是要走了,結果是彌勒菩薩告訴他的,說他有個學生,中國人玄奘大師,現在才在長安剛剛出發,要三年才能到這里,你不能圓寂,你要等他,等到玄奘大師到了,法學完了之后,他才可以走,這就是請佛住世。
所以真正請佛住世就是真正想學,真正肯學。我們憑什么去請他住世?我造一個好宮殿,拿多少金銀財寶來供養你,把他留住,那留不住,如果這個留住,這個佛是個貪佛,因為他貪圖利養他才住世,那有這種佛呢?佛沒有貪心,佛只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有真正肯學的人,那他非住世不可,非留下來不可;我們的心稍稍懈怠、稍稍懶散,就留不住了。所以這個偈子里面重要的兩句就是至誠,我悉至誠而勸請,以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要跟佛學,自己以至誠心來跟佛學,佛住世為他講經說法,大家得利益,大家都旁聽的。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開的這些法會,啟請的往往只有一兩個人,你看多少人得利益,連我們一直到現在后世人得到當時講經的記錄,經本就是記錄,流傳下來我們現在還得利益,所以啟請的人福報非常非常之大,真正是廣利眾生。再看底下一段,后面偈頌是‘合頌后三愿’,后面是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這三愿統統屬于回向。前面這一首是總說,‘所有禮贊供養!,禮就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一直到‘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換句話說這是略舉前面七愿的功德,將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眾生及佛道’,回向應該是三處,它這里只說兩處,省略掉一處。
回向第一個是眾生,決定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修學。如果肯為一切眾生修學,你自然就能夠勇猛精進、就不會懈怠了,為我自己修學可以懈怠呀!偷一下懶,沒有關系,我今天是為了大眾,為了一切眾生、苦難的眾生;我們自己稍微懈怠,他們就要多受一天苦,我們精進,他就少受幾天苦,所以大慈悲心是動力,推動自己要精進、要不懈怠,所以第一個要回向眾生。第二個回向菩提,此地講佛道就是菩提,我們修求什么呢?求覺,是為一切眾生求自己圓滿的覺悟。最后一個回向就是回向實際,實際是明心見性,這是我們修學的終結目標,它這是省略掉了,省略掉都在后頭無盡之中,到后面我們會能看得到。
下面偈頌是別頌,別頌這三個項目就分得很清楚了,第八愿是隨喜,第九是恒順眾生。末后一條是普皆回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