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講記:29之35
第二十九卷
請看第七十七面,科題是合頌后三愿第二個小段,分頌三愿,這兩首偈是別頌常隨佛學,‘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這是第一首!磥硪磺刑烊藥,一切意樂皆圓滿,我愿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兩首偈含義非常地豐富,而且也非常地精辟。前面一首是隨現在的佛學,后一首偈意思非常明愿,是隨未來佛學;現在的佛好懂,未來佛就難懂了,那么我們要學現在、未來,當然也就包括了過去,所以三世諸佛。
經文當中特別提出要修習普賢圓滿行,這個字念去聲,當動詞講,就是行持、思想、行為,當作動詞來說。普賢行就是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整個經里面都是普賢行,所以本經自始至終,經一開端我們看到普賢菩薩,經到最后圓滿的時候也是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圓滿,本經有圓滿的理論、有圓滿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圓滿的境界。如果能夠依照這部經修行,在過去一般講都是屬于圓頓大根性的人,這是一點都不假的,確確實實圓頓大根。
可是這個經實在是太大了,在本省除了李老師在臺中講了有二十多年,他老人家是從民國五十四年或五十五年講的,整整講了二十年了。那么在臺北從民國六十年開始,我也講這部經,也是一直講到現在。南老法師也講過一個時候,都沒有講圓滿,這是經文太長了,所以這部經講圓滿不容易呀!要能聽到圓滿的當然更不容易,即使從頭到尾聽一遍,我們對于普賢行才不過有一個皮毛的概念而已,談不上圓滿。實在說如果真正講修普賢行至少也要把這個經從頭到尾聽上個十遍,說實在話今天我們福太薄了,我們沒有機會來常講、來常聽,這是福薄。在從前講這個經多半都是在叢林寺院里面,它不是對外講的,它對內講的,一個寺院里面住眾多在三、四千人,少也有四、五百人,從前寺院叢林就像一個學校一樣。
根據我們這么多年的經驗,我們估計一下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大概需要兩千五百個小時到三千個小時,如果每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圓滿;要講四個小時,兩年圓滿;要講兩個小時,四年圓滿,每一天講兩個小時,四年可以圓滿,所以這部經就相當地難得了。今日之下我們要想聽一部圓滿的實實在在不容易,那么沒有法子聽圓滿的,實在講就是聽一座、聽一次都不容易,畢竟它是圓教一乘,所以在目前這個環境之下,我們只能夠選讀、選修,采取這個辦法。在選修當中最完善的,那當是四十華嚴,末后普賢行愿品全部的經文四十卷,實際上這也相當可觀。
再沒有時間,那就是這一章,就是我們現在念這一本,這一本詳細的注解是別行疏鈔,注解注得詳細,而且別行疏鈔是權威的注解,是全經精華之所在,那么我們有這一部也就夠了。但是這一部自己去看,我覺得看的遍數是愈多愈好,一遍兩遍是決定不夠的,二十遍、三十遍這是勉強,能夠把它看上二百遍、三百遍,你必定有悟處,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了;熟透了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往往有不思議的悟入,他能入這個境界,可見得熟很要緊,所以一定要多讀,要常常讀誦,這是我們講到修習普賢菩薩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所以是過去現在佛,怎么樣供養法呢?我們在前面都講過,長行文里講過,供養里面最重要是修行供養,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那是真正的供養。
如果更能將這一部經發心宣揚流通,那就是更為殊勝的供養了,這一樁事情我們現在也都在做,可是做得不太積極,若有若無。我們講堂里面講經是供養,我們印經與大眾結緣也是供養,怎么說供養得不夠積極呢?我們沒有把全部的精神用在這上面來學習,果然能夠學習,那就是真實的供養了。這首講過去、現在佛,下面一首,未來一切天人師,天人師就是佛,這講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呢?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就當作佛,現在他雖然迷惑,幾時覺悟了他就是佛,佛與凡夫只有迷悟不同,所以將他安立一個假名叫佛、叫眾生,其實無佛也無眾生,悟的時候叫他做佛,迷的時候叫他做眾生,因此佛界與眾生界不增不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那么如何隨未來一切諸佛學呢?長行文說得明白,長行文里講得很仔細,講的隨佛、隨菩薩、隨聲聞、隨緣覺、隨六道眾生,一切眾生只要有一點小小的善,我們就應當要隨喜、要隨學,何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善學的人無論在什么境界里面都能成就自己,一切眾生有善的這一面,我們隨他學,我們要隨著學習;如果是惡的那一面呢?我們見到、聽到,我們能夠深深地反省自己不做惡,那也是隨學,換句話說,順逆都是增上緣,就看你自己會不會。
實在在這品經里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里面示現的固然有許多是順境,也有許多是逆境,換句話說,有許多是善人,也有不少是惡人。像我們讀過的,大家還能記憶勝熱婆羅門就是外道,愚癡。甘露火王,嗔恚,惡人!魔王,殺人不眨眼的,嗔恚心極重。筏蘇蜜多女,貪欲重。遍行外道。這都是示現的逆境,示現的惡行,你看善財去參訪也是善知識。換句話說,無論在順境與逆境里面,學佛的人學什么東西?諸位總要記住一個原則,我們在境界里面修誠敬,我們以真誠、恭敬待人接物,這就是禮敬諸佛,前面跟諸位說過,以誠敬之心修我們自己的直心,就是平等心,修清凈心、修大慈悲心,這就是普賢行,普賢菩薩誠敬、平等、清凈、慈悲,就學這個。
‘一切意樂皆圓滿’,這一句是講學所因,前面是講所學的,我們要跟三世諸佛來修學,你把一切眾生都看作未來佛,你的誠敬心才能生得起來,誠敬是性德,而后你所修學的就是大經里頭常常贊嘆的稱性起修。如果我們將誠敬的心失掉了,不管你修什么行就不稱性了,不稱性的行不是圓滿行,稱性的行是圓滿行。我們以布施做個例子,你布施一塊錢,很少,可是你稱性,你這一塊錢的功德盡虛空遍法界,圓滿的,不在布施的多少,在你布施的心,它能把你的事遍滿虛空法界。如果不稱性,你布施得再多,一千萬、一憶萬,它落在數量里頭有限,這個功德不大,是有限的,稱性是無限的,所以你要會用心,一切意樂皆圓滿,這是學所因。
末后是結成隨學,‘我愿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筮@一句是果報,也就是我們隨學的目標之所在。在別行疏鈔里面講,我們通常稱別行疏鈔稱為大疏,‘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惡道迷得太重,業障太重,發菩提心不容易,所以唯有人天兩道能發菩提心,能修十善業,能得四果,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墒沁@個地方又必須要跟諸位說明,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就是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所以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這是不可不知的,也是本經最殊勝的意趣之所在。
‘頌第九愿’恒須眾生,‘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凈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是第一首!剿兄T眾生,愿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兩首頌恒順眾生。那么說到眾生特別是閻浮提眾生,我們在地藏經里面許多次的經文看到所謂剛強難化,菩薩若不能恒順眾生,不但要順,要恒順;偶爾順,容易呀!恒順就不容易呀!而且恒順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我們的修學不是在一生一世就成就,而是多生多劫才能夠成就。多生多劫在六道里面,我們住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諸佛如來真正慈悲到極處,從來沒有舍離過我們,我們在人天,他在人天教化我們;我們在惡道,他在惡道誘導我們,沒離開我們。我們為什么不能成就呢?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佛順我們,我們幾時要能順佛,我們就成功了;說佛順我們,我們不肯順佛,所以不能成就,今天要是果然覺悟了,我們從今天起發心順佛。
順佛怎么個順法呢?依照這個經典修行就是順佛,這個經典教我們怎么做呢?教我們現在要修十大愿王,要修禮敬、要修贊嘆、要修供養、要修懺悔,乃至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一直到普皆回向,我們修學這些的目標統統歸到西方凈土,我們能發這樣的心努力去做,這就叫隨順佛了。一隨順佛,我們這一生必定成就,一往生之后,那個功德利益大家都曉得呀!我們一三五常常在這里討論彌陀經,彌陀經疏鈔演義說得太詳細了,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大意明了了,我們看經文,‘所有十方一切剎’,這是先將所依的剎土、世界先標示出來,太廣大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里面所有的眾生我們統統要順他,要恒順!畯V大清凈妙莊嚴’凡是修學普賢法門的,才能真正見到十方諸佛國土清凈妙嚴,為什么呢?因為普賢心是清凈心,心清凈,身就清凈了,所以會修行的人,禪宗常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呢?清凈心,心凈則身凈,身心清凈,外面境界無一而不清凈。
所以善財童子涉獵所有的境界全是諸佛清凈妙嚴凈土,無有一處不是凈土;我們在那里看,有善有惡,善財童子看純善無惡,他跟我們看法不一樣,與我們的感受不相同。我們見到一切境界生煩惱、生喜怒哀樂,喜怒哀樂統統叫煩惱;善財童子接觸外面境界生清凈心,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生清凈心,所以他眼光當中都是清凈妙莊嚴的國土,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我們念佛幾時念到一心不亂了,就入這個境界了,這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下面兩句是講眾會,眾就是大眾,大眾聚會的場所就叫做眾會。九法界有情眾生,不單單是人天、畜生、惡鬼、地獄,有的時候我們把地獄除外,其實地獄也一樣都是有它的社會組織,有它的社會生活,它不是獨立生活的,彼此互為依緣,互相依靠的。
我們一個人在社會上,我們穿的衣服有專門紡織、裁縫,我們必須要依靠他才有衣服穿;我們每天吃飯,有農夫農耕種植,沒有這些人我們就沒飯吃了。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上是要依靠多多少少的人,這叫眾會,就說明九界有情眾生的生活方式都是群體的,決定不能離開團體,決定不能離開社會,不能單獨生存的?v然你一個人在山林里面,不接觸其他的人,山林也有野獸,也有樹木花鳥,還是一個社會,總而言之,你沒有辦法脫離,那還是一個社會,依然是眾會圍繞。此地所舉的例子是舉那些菩薩眾,‘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是講順佛,主要是順菩薩眾,那些菩薩圍繞著佛,我們要隨順菩薩。
第二首偈隨順一切眾生,‘十方所有諸眾生’,這個范圍就非常非常地廣大,聲聞、緣覺,下面是六道眾生!鸽x憂患常安樂’,這一句是說明菩薩修學的意愿。我們為什么要學佛呢?我們學佛的目的是希望十方三世所有眾生能夠離憂患,能夠離苦得樂,換句話說,我們的修行不僅僅是為自己,這就是普賢行,我是為大眾來修學的。換句話說,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難,眾生就少受一分苦難,代眾生苦;雖然眾生各有各的業報,我們代不了,但是我們的心是圓滿的,我們真正有心代他受苦,可是能力做不到!心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那么你就是念念圓滿功德,因此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所受的一切苦難也就自己能承受得了了,自己不會怨天尤人。為什么呢?代一切眾生來受苦,這是菩薩的意愿,是自己的意愿。獲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唯有修愿圓滿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甚深正法,太難太難了!現在在這個世間邪法太多了,就如佛在楞嚴上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與正很不容易辨別,這一點對我們修學關系非常非常之大,我們發的好心,如果要是邪正不辨,走上了邪道誤以為正,那么我們一生的修持不但是白費了,恐怕還要招來許許多多的罪業,要招得許多不如意的果報,這是我們必須要謹慎、要小心、要辨別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當我們沒有能力來辨別的時候,有一個方法,只要你常常讀誦大乘經典,你在待人接物的時候可以拿著經典作一個標準來比較比較,如果與這個標準接近,這是正法;如果與這個標準相違背,決定是邪法?墒切皫熓侄魏芨呙,表面上做的樣樣都如法,你不容易看得出來,他用的心不正,外表上的形式很正,用心不正。
用的什么心?名聞利養,那就是邪了,心邪,法沒有正的;心正,法沒有邪的,決定是正法。正心決定是利益一切眾生的,舍己為人,絕對不是自私自利,所以在發愿修學過程當中,必定能夠獲得甚深正法的利益,這個甚深正法也就是我剛才跟諸位講的誠敬、清凈、平等、慈悲,這就是正法!疁绯裏⿶辣M無余’,煩惱是貪嗔癡慢、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這都叫成見,成見很深,這都是煩惱的根源,只要獲得正法了,心正了,心地清凈、平等、慈悲了,所有的煩惱才能從根拔除。再看末后這一愿,這是普皆回向愿,這一愿諸位可以從注解里面得知,它的文很長。
‘三頌第十愿,前略后廣’,前面九愿偈頌都非常地簡單,可是第十愿普皆回向,文就長了,非常地詳細了!讼麓笤敢嗍琴ね,回向與愿大同小異。所言異者,謂回向要有功德能回,發愿無有功德亦可要誓!。這就是回向跟發愿不一樣的意思!,回向以愿為體,總愿別愿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愿!@兩行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向下廣偈來贊頌普皆回向這一愿。這一愿里面有‘別發大愿’,一共有十個小科目,這十個小科目統統是普皆回向,一個大愿里面開出來的,的確前面說的簡單,后面說的詳細,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圓圓滿滿的用偈頌體裁給我們補出來了。
請看經文,‘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在科判里面是第一段。受持愿也叫做護法愿,注解里面,‘按十地經,有十大愿。一供養。二受持。三轉法輪。四修行二利。五成熟眾生。六承事。七凈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亟浝锩娴谝欢沃v供養,我們這兒第一段受持,所以順序不相同,意思都相同。偈頌第一句是講菩提,我為菩提修行時,我們為什么修行?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善財童子每一參訪善知識第一句話就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換句話就是我是為修學這個,是要為無上菩提,我們修的是這個;所以這個目標純正無邪、清凈不染、覺而不迷,我們修這個。
一切趣中成宿命,這就是受持佛法了。我們不管在那一道,因為學佛不是一生,生生世世,無論我們是什么樣的身分,在那一道是以那一種身分,要緊的是要知道宿命。為什么?知宿命就不會退轉;如果我們再把范圍再縮小一點,那就是知因果,知因果也就是知宿命,我們一定明了善因結善果,惡因得惡報,清凈因一定得清凈果報,這就是成就宿命智。唯有深明因果的人對于自己的修學、就是學佛才能有堅定的信心。
常得出家修凈戒,出家,前面跟諸位說過家有四種,此地所說的出家不是指我們自己的家庭,不指這個;如果要指這個的話,我們展開前面五十三位善知識里面五十三個人,只有五個出家的,其余絕大多數沒出家,那這話就講不通了。此地出家是講出無明之家,出煩惱之家,換句話說,有在家出家,他身示現的是居士身份在家,實際上心出家了,他出了煩惱家了,出了無明家了,是講這個,這才叫修凈戒。凈戒以本經來說,梵行品是凈戒,凈行品也是凈戒;凈行品是初學的,梵行品是菩薩戒、心地戒,這是華嚴經本經里面所說的。
下面這一句‘無垢無破無穿漏’是講持戒清凈莊嚴,戒律清凈,不破戒,不穿戒,不漏取戒,就是條條戒都修得圓圓滿滿,清清凈凈的,這是講心地戒品,這是修行的根本,這兩句也就是護法。所以我們要護持佛法,護什么?護自己的身心清凈就是護法,為什么呢?清凈心成佛,身心不清凈就成不了佛了,無上菩提就不能證得了。為了要求無上菩提必須要護自己的身心清凈,要明白這個道理。底下是講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以及所有一切眾生,‘悉以諸音而說法’,這是愿受法輪,受是接受,從這一首偈來看,真的,確確實實這是不可思議的華嚴境界。我們過去在彌陀凈土里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情與無情同宣妙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這個地方也是的,情與無情沒有不說法的,悉以諸音而說法,統統在說法。
我們自己見色聞聲要能開悟!怎樣才能開悟呢?心清凈就開悟了,六塵說法你就悟入了。我們今天實在講六塵確確實實在說法,可惜我們自己的心不清凈,所以一天到晚接觸不但不開悟,反而增加煩惱,增長煩惱;心地清凈的人在境界里面增長菩提,心不清凈的人在境界里面增長煩惱,這是完全不相同的兩個境界,這是一個意思?墒菑牧硪粋意思來說就是你自己發大慈悲心為一切眾生說法,這個意思也能夠講得通,所以這一首偈子有兩方面的意思,但是前面的意思深,必須要自己真正證得理一心不亂了,就入這個境界。入了這個境界,曉得我們現前的世界與華藏、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雖然沒有兩樣,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如同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樣,還是要求生西方世界;依舊這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他的佛號沒中斷。那么第二個意思是勉勵我們自己要效法菩薩們,我們把自己所學到的一點一滴要輾轉流通,為人演說,這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不要看小了。
你讀讀金剛經,金剛經上不是明白告訴我們,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為人說四句偈,我今天想布施,想修個大布施,我又沒有那么多大千世界七寶,可是你聽了這一句佛法,你把佛法轉告給別人,講給別人聽,這個功德已經超過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決定沒有妄語。所以會修福的人常常把自己懂得的這一點佛法時時刻刻講給別人聽,勸別人學佛,尤其是勸人念佛求生凈土,這個福報之大,大概也像經上講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說不完,福報太大太大了。
再看下面這一首‘修行二利愿’,‘勤修清凈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首偈頌里面有兩句是非常有名的,也就是過去許許多多的大德常常在經論里頭引用,就是末后這兩句,‘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前面兩句是勤修清凈波羅密,十波羅密里頭沒有清凈這兩個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清凈怎么講呢?十波羅密都要清凈,唯有清凈才叫波羅密。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究竟圓滿,就是這個意思,究竟圓滿的意思。由此可知修十波羅密是要用究竟圓滿的清凈心來修,為什么呢?這就是大菩提心的顯現,‘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完全顯露。心要不清凈,我們的菩提心就迷失了,這一點非常非常地重要,希望我們要特別注意二六時中無論在什么境界里面,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凈;剛才講了就是護持三寶,護持佛法,心決定不染污,決定不動搖。
下面兩句是講行業,前面兩句是二利行,自利利他,是體,清凈心是體。滅除障,障通常我們講煩惱障、所知障,或者所謂三障,惑障、業障、報障。二障與三障都是所有障礙的歸納,障礙我們的菩提心,障礙我們的本性。垢是煩惱的總代名詞,一切障礙、一切煩惱統統要把它滅除,要把它斷盡!磺忻钚薪猿伞,一切妙行就是說的我們平常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我們現在不妙,為什么不妙呢?我們的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都不清凈,假如有一天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統統是清凈的,那就妙了,像諸佛菩薩,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應化在我們世間,這叫妙行。示現跟我們一樣也穿衣也吃飯也應酬,也有喜怒哀樂這些表情,心清凈不染著;我們不行,我們染著,他不染著,這個心就妙,染著了就不妙了。
他為什么不染著呢?前面一首好好地念念就曉得了,他常勤修清凈,不舍菩提心,又斷一切煩惱,所以他的心妙了。斷煩惱而能夠示現煩惱,示現煩惱,上一次跟諸位說過涅槃行里頭五種行叫病行,裝出來的,裝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他有煩惱,他是裝給我們看的。就像華嚴經里面剛才我舉的那幾位,那都是示現的病行,其實他們那有貪嗔癡呢?故意示現的貪嗔癡,換句話說,示現這種境界幫助我們自己修清凈心,讓我們在這個境界考驗考驗我們動不動心?起不起念頭?如果真的不動心、不起念,這個考試及格了,通過了。假如又起心動念了,那好了,你不及格,你還得留級,不能向上提升,就是這個意思。
那是示現,并不是他真正如此,那有佛菩薩不斷煩惱的道理呢!尤其是身為菩薩法身大士!‘世間道中得解脫’,世間這兩個字包括的范圍也非常之大,通常佛法里面講有情世間,這講我們六道凡夫;器世間是講我們的生活環境、物質環境;第三種叫智正覺世間,智是智慧,智正覺世間是講四圣,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們最低限度都已經證得了正覺,所以這三種世間。這三稱世間里面都得到解脫了,解脫就是自在,為什么得到自在呢?因為他不染著,所有煩惱不自在都是染著而生的,佛法常講執著、著相了,只要有執著,你就不得自在,破除執著就得自在。小乘人破我執,他得自在了,我們常講他得半個自在,什么叫半個自在呢?三界六道里面他得自在了,我執破了;法執沒破,所以他在智正覺世間沒有得自在,他在有情世間得自在了,智正覺世間沒有得自在,所以叫半個解脫。假如我們對一切法也不執著了,我執破了,法執破了,那就得大自在了,所以三種世間通通得解脫、得自在了。
這是底下兩句話的比喻,‘猶如蓮花不著水’,蓮花佛門里常常用它表法,它是生長在池塘的里面,池塘下面是泥土,根生在泥土里面,泥土就代表六凡世間,就是六道;泥的上面是清水,水就代表四圣,佛、菩薩、聲聞、緣覺、智正覺世間;而蓮花開在水上,不但是六凡他不執著,四圣也不執著,這是真正得解脫了,這個境界華嚴里面所謂的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十法界的上面,十法界里的佛,他執著是個佛,不錯他是成佛了,成的是藏教、通教、別教的佛,他不能成圓教的佛,為什么呢?圓教的佛是在水的上面,藏教、通教、別教的佛,好像蓮花的花苞在水里面還沒有長出來,所以他叫做正等正覺,不能叫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的花開在水的上面,蓮花代表這個意思。
佛門里面常用蓮花表法,一看到蓮花,我們就想到經上講的猶如蓮花不著水。密宗里頭有一個咒語等于凈土里頭的阿彌陀佛的圣號一樣,我們顯宗里大家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密宗里頭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它的意思就是這一句猶如蓮花不著水。嗡是身,是我們身體,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這是外國的文法,倒裝句子,身、蓮花、保持、意;我們中國的意思叫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豈不就是這一句猶如蓮花不著水。所以念六字大明咒一定要生起這個意念,所以不管在什么境界現前,一念這個咒,心就清凈了,我們不應該染著,身心都不染著,他心立刻就得清涼自在了。正如同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皈依無量覺,覺就是不著水,一著了就迷了,水都不著,怎么能著泥呢!水是四圣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都不著,何況六道凡夫,所以這個比喻非常之好,比喻得非常好,這是身心真正清凈。
‘亦如日月不住空’,這也是一個好的比喻。太陽、月亮非常光明、明亮的,它不住空,不住就是不著,它連空都不著了,有當然更不執著了,不但不執著有,連空也不執著,取這個意思?沼袃蛇叾疾粓讨,不得已才說它是中道,其實中道有沒有?中道有名也沒有實,如果你要執著有個中道,又錯了!你把空與有當作一邊,這一邊又建了一個中道,又執著它了,還是錯誤。所以諸位要深深體會這兩句偈的意思,一切都不著,這是佛菩薩;著了空,聲聞、緣覺著空,六道里面四空天的天人著空;色界以下的都著有。
唯有佛與大菩薩知道諸法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能真正做到一切都不執著,連不執著也不執著。你要說我一切都不執著了,你執著一個一切都不執著,還是個麻煩事情,病!不能斷根,不執著這個念頭也沒有!注解里面主要是給我們說明配合十地十愿來講,解釋得很清楚,有行體、有行業、有解脫、有行相、有比喻,解釋得非常之好,簡單厄要。再看底下一段,‘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于剎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于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是成熟眾生愿,離苦,因與果統統要離,凡夫只看到苦果,他想離;他不知道離因,不離苦因,那個苦果怎么能離得了!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第一句‘悉除一切惡道苦’,我們就明了著重在因上,所有招來苦報之因,我們要遠離,離了因,我們就不會有苦果了,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
‘等與一切群生樂’,等是平等,前面是離苦,這是得樂,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的宏愿,也是菩薩的大行,這真正慈悲。我們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離苦得樂,幫助別人離苦得樂要常常為眾生著想,不要常常為我著想,為我著想就做不到了,常常替他設想,我要是他,我應該怎么個做法,我應該希望別人怎么幫助我,要這樣才行。所以第一個要舍我,要無我,才能夠真正地為他,有我就不能為他,無我才可以為他,才真正能夠幫助別人離苦得樂。那么說到離苦要離得干凈,講得樂,幫助別人得樂要平等,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要平等我們這個心才不失清凈,雖幫助別人不失自己的清凈心;心不平等,雖然幫助別人得樂,自己心染污了,一定要生平等心幫助一切眾生,可是在事上當然是不會平等的,心要平等,事上為什么不平等呢?因為你幫助他,他很樂意接受;有人你幫助他,他還不接受,那就沒有法子了,不接受的,菩薩想幫他幫不上忙,他不接受,不肯要你幫助。所以在事上不平等,眾生的業力、福報有差別,菩薩用心決定沒有差別,決定是平等的。下一句講時間長,‘如是經于剎塵劫’,不是一天兩天。剎塵,剎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剎把它磨成微塵,一塵是一劫,無量無邊劫,數不盡的,永遠是這樣地幫助別人,利益眾生,這講時間無有窮盡,不是短時期的。
‘十方利益恒無盡’,這是講空間,時間是三世,過去、未來永無中斷,空間是十方,廣大無邊,所以你要修普賢行,你要以這種心態去為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拔苦與樂!页kS順諸眾生’,這一句非常地重要,這是總結。為什么能做到常劫地幫助眾生呢?因為他修隨順眾生這個大愿!M于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這三句是總結常時所成就的殊勝因果,這也就是十地里面十愿的第五,成就眾生的大愿。凡是于眾生有利益的,我們必須要盡心盡力地去幫助他,幫助他絕不為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當中修到忘我;唯忘我了,心才真正的清凈平等。
諸位要曉得,有我就不平等,有我,我比別人總要高一點,有我就有我慢,我慢是與生俱來的,不要學的;我、他,不管他那一點好,我還有個長處,他沒有的。這有什么法子呢!就不會平等的,無我才能平等,有我就不平等。所以在服務一切眾生里頭修破我執,念念只想眾生的利益就把我忘掉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如果念念別人的功德還常想著我,那就糟了!那就永遠是凡夫,永遠不能出離六道。說老實話,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為處處太愛我了,處處念頭沒有把我忘掉,所以生生世世的修行到今天還成這個模樣;到那一生把我忘掉了,你這一生就成就了。
今天晚上講到此地。我們明天舉辦放生,今天我也跟他們去買鳥,我到那里去一看,我沒想到現在還有什么鳥獸公司,哎呀!我一看真是不得了!我想這個鳥獸公司是專門為放生人而設置的,因為我們常常放生,他就拚命抓鳥;我們要不放生,他們就不抓了,所以我們現在不但不是放生,是害生,這個意義完全喪失掉了。
諸位要記住,世間確實有這些人,我就想到有一年我在臺中蓮社,李老師講經,外面人拿了海龜放在我們講堂的門口,那這么多聽經的人不能不買;價錢之高,嚇死人!可是人多,大家出一點就買了,第二天放生了。到第二天晚上講經又送來兩只,李老師說不行,不行,決定不買。你今天買了,他明天又會多抓幾只來,為什么呢?這個銷路好,馬上就能拿到錢了,所以這是類似欺詐,所以你不買,他就不抓了。所以那個鳥獸公司,假如我們臺北這么多佛教徒不放生,鳥獸公司就倒閉了,他就不抓了,少害一些眾生。
真正放生的意思是什么呢?你們家庭主婦每天早上到菜市場買菜,看到活活潑潑的魚跟鳥,你買來就放,這是對的,這是人家抓來賣了吃的;那個鳥獸公司是專門賣給你放生的,這大錯特錯了!這是我向諸位提出一個警告。所以今天我就沒有買,我看了很難過,沒有買。那么我們這次放生錢不少,我就交給同修們負責,明天不參加郊游的同修去放生去,而且放生要注重真正放生的意義,不要搞錯了,不要搞放生變成害生。好,謝謝諸位。
第三十卷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一面,‘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學。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愿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兩首偈是重頌,就如同前面所講的十地經里面的十愿,就是第八愿。在本經里面講是不離愿,不離諸佛、不離善友,善友就是我們常講的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與我們同修行的人;如果就狹義上來說,這是同修普賢行的人,廣義來說就總括了一切大乘佛法,凡是修學大乘佛法都叫做同行者,這就是有廣義、狹義兩種說法。
‘于一切處同集會’,這一首里面一共四句都有一個同字,可見這個字很要緊。如果不是同行、同會、同等、同學,那就不是不離了,不離必定要有這四同;特別是這個行門,這個行門的目標是求生西方凈土,由此可知凡是發愿求生西方凈土的人,可以說與普賢行就屬于同行,同一個志愿,因此我們希望與大眾在一塊共修,集會就是共修。怎么叫同等呢?等是等普賢菩薩,身修禮敬,口修贊嘆,意包括的范圍就非常之廣了,特別是指三種回向,恒順眾生、常隨佛學、普皆回向都是偏重在意業,這是同等的意思。
一切行愿,前面講十條那是講的綱領,如果就本經來看,經上一共給我們列出像出世間品一共講了兩千法門,那兩千法門都是普賢行;兩千還是略說,所以普賢行門無量無邊,此地稱為‘一切行愿同修學’。這一首完全講的自己發愿要修學,那么要怎么個學法呢?下一首偈就說‘所有益我善知識’,益是對我有利益的這樣的善知識。什么人對我有利益呢?說實在的話,沒有一個人對我們沒有利益,一切眾生對我們統統有利益,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用心?追蜃舆^去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他那里講的師就是佛法里面講的善知識;必是必定,不會說是沒有的,必定有我師。
三人指那三人呢?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就指這三人。善人的善行、善心,我們要跟他學;惡人的惡行、惡心,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自己有沒有,所以善人是我們的善知識,惡人還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華嚴會里面我們所看到的善財童子他只有一個人,其余的都是他的善知識。所以他能夠一生成佛,他一生當中能夠將見思、塵沙、無明斷盡,肉身成佛,成的是圓教佛,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讀華嚴要在這個地方著眼,看他怎么成就的,說穿了秘訣就在此地。我們所不行的就是這個人是我善知識,可以親近;那個人不行,他不如我,所以你成就不了,你的煩惱斷不了,你的一心不能現前,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首先我們要認識善知識,一切眾生情與無情都是我們真善知識,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疄槲绎@示普賢行’,你應當要做如是觀,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那是作什么的?是為我顯示普賢行,是為我顯示我在這個境界里面修圓滿的普賢行。你要能夠做如是觀,你就是普賢菩薩,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普賢行門在一切佛法里面是第一個行門,是直接成無上正等正覺的,我們念佛行門在一切行門當中也是第一行門,那第一行門比不上普賢行,這個諸位要曉得。因為念佛這個法門第一行門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要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修普賢行。那么如果我們現前就修普賢行,不但能往生,而且能證證無上菩提。
這末后一卷清涼大師說過華嚴關鍵,可行可保,我們講法寶,許許多多法寶里頭也有第一法寶,這一卷經就是第一法寶,我們要識貨。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曉得統統是諸佛菩薩的示現,所以善財童子眼睛里面全是佛菩薩,學生就是自己一個。我們五十三參里面也看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出家、有在家、有學佛、有外道,他都遇到善知識,難道你沒有善財童子那么幸運嗎?你是遇到善知識不把他當作善知識,那有什么法子呢!善財童子遇到統統把他當作善知識,他成就了;你是遇到了硬是不肯當作善知識,所以你不能成就,善財的長處就是這么一點,我們不及善財童子的也就這么一點點的,這是我們要向善財童子學習的。
‘常愿與我同集會’,你果然將一切眾生情與無情都當作善知識,你才能常愿跟你在一起呀!那就不叫怨憎會了,我們凡夫,人在一起長久了就怨憎會了,善財童子沒有,為什么呢?唯有常常在一起,自己才能夠廣學多聞,才能夠成就無量智慧,才能成就一心不亂。我們修一心要在境界里修,離開境界到那里去修行去?‘于我常生歡喜心’,你自己真正在這里面修行,一切善知識沒有不歡喜的,所以這兩首對我們現前修學來說尤其是重要,經文里面所講的全是事實。我們說要把情與無情當作善知識來看待已經是很勉強了,你的成就已經就有限了;情與無情確確實實是諸佛菩薩,那你就決定成就了。
佛在本經,不是在這一卷,大經里頭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是佛。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為什么會變成凡夫的樣子?那是佛示現的,我要能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觀,我自己就成就了。怎么成就的呢?你想想我在前面講過十愿,我看這十愿最重要的一愿,根本的大愿就是禮敬諸佛,那是根本大愿。所以禮敬的心不能生,普賢行就做不到;你真正明了情與無情統統都是本來佛,我們禮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了;一但生了,而且這個心發得圓圓滿滿,一點欠缺沒有,那你這一生當中不成佛,那到什么時候成佛呢?當然成佛嘛!你的恭敬心所以生不起來就看這是凡夫,那個也是凡夫,這個人跟我差不多,那個還不如我,你的恭敬心生不起來,你就成不了佛。
我們今天在此地這一會,大家來讀這一卷經,這一卷經是佛法里面第一法寶,希望同修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要把這幾句多念念,念得滾瓜爛熟,時時刻刻在境界里回光反照,這樣可以對治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注解也注得很好,‘此即彼第八愿也,謂愿于一切生處,恒不離佛及諸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離一乘故’,一乘就是佛乘。再看下面一愿供養愿,‘愿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愿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凈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是講供養愿,所以在經文第三句是它的中心,‘于彼皆興廣大供’。
大有六種,注解里頭有,第一個是心大,第二個是供養具大,第三是福田大,第四是攝功德大,第五是因大,第六是時大。這八句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一句是‘愿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佛子是菩薩,合起來就是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時時刻刻在我們面前,時時刻刻在我們的周圍,你一定要認識。如果你不認識,那就沒法子了,你要認識。你認識了,你就有福了,你認識之后,你才能夠種福。如何種福呢?廣修供養就是種福,所以你要曉得供養。而供養當中,前面我們說過很多,最要緊的就是法供養,不僅僅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做比較,本經里面比較的經文非常之多,一切財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當中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養。
如果要談到戒行廣大供,我們看了這一句經文害怕了,又聽到我剛才講了情與無情都是佛菩薩,我各各都要供養,我那有這么大的力量?我沒有這么多時間,又沒有這么多財力,那這個經讀了還不是白讀了?你如果見到善人能跟他學善法。見到惡行能夠內省,這就叫供養,這是真正的供養,為什么呢?諸佛菩薩示現這個樣子就是叫你在境界里面修清凈心,在境界里面斷惡修善。其實整個修行法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誠敬,我們對善人真誠恭敬,對惡人也真誠恭敬,這供養!修誠敬心。
如果說我對善人很尊敬,對惡人我討厭他,那你就不是供養了,你就不是修行了,那是凡夫,絕對不是普賢菩薩。為什么呢?你在境界里起了分別、起了執著,你打妄想了,你就不是一個修行人。誠敬是基礎,用誠敬心修清凈、平等、慈悲,清凈、平等、慈悲跟恭敬是一不是二。其實清凈、平等、慈悲就是我們講的三菩提心,直心、深心、發愿回向心,就是三菩提心。三菩提心從什么地方顯現出來?從誠敬心現出來,這就是廣大的供養。心大無有疲厭,盡未來劫無疲厭,這一句是心大,他心為什么大?心里頭沒有界線就大了。我們這個心為什么不大呢?因為心有界線,本來心很大,自己畫成界線把它變小了,所以作繭自縛。界線是什么呢?就是分別,有了分別就小了;沒有分別,這心就大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心,這一點我們要明了,要牢牢地把它記住。
所以分別、執著、妄想把我們廣大的心變成今天這么地窄小,兩個人在一起為什么不相容呢?當中畫個界線,我、你,這當中有界線了,就不能容了。去掉界線,盡虛空遍法界原來都是自己,正是佛在經上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人,就是自家的本體,所以才是盡未來劫無疲厭,這話是對我們講的。愿持諸佛微妙法,這個諸佛,諸位要記住就是我剛才講的情與無情統統是諸佛,不但所有有情眾生是佛,連無情的眾生也是佛,每一尊佛都示現微妙法。蠟燭會放光,慢慢點就點完了,這就是它的微妙法。
桌椅板凳擺在這個地方整整齊齊,可以給諸位舒舒服服坐在這里聽經,這是它的微妙法,你要細細去體會。這一切眾生坐在這里,你看面孔的表情喜怒哀樂,那是他的微妙法。如何能將一切諸佛微妙法開啟我們自己無量的智慧,變成我們自己甚深的禪定,這就叫持,愿持這兩個字的說法;我們在一切境界里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成就無量的智慧,成就甚深的禪定!怙@一切菩提行’,光是般若智光,顯是明顯地透露在外面,不是隱藏著的,換句話說,它是起作用的,不是不起作用。菩提行,行是行為,行為包括身口意三方面,身是身體的動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這是意的行為;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都是覺而不迷,那就叫菩提行。
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覺悟的行為,換句話說,他是覺悟的思想、覺悟的見解、覺悟的言語、覺悟的造作,樣樣都能夠覺而不迷!烤骨鍍羝召t道’,這一句就是因大,也包括功德大。因為究竟普賢道是最殊勝的功德,這一句所說的普賢前面說過,有位前的普賢、有當位的普賢、有道后的普賢,這就是當位的普賢。當位普賢是等覺菩薩,所以稱之為究竟清凈。清凈兩個字也是因大的意思,這兩個字我們要特別注意。佛法的修學修什么?清凈心而已,清凈心就是一心不亂,清凈心就是禪,所以佛法所修的就是心清凈。心清凈,我們身就清凈了;身心清凈,外面境界沒有不清凈的,凈土!
經上也常說心凈則土凈,凈土怎么現前的?是從心地現前的,由此可知大經里常常給我們講境隨心轉,沒錯!一點都沒錯!也許諸位同修或者有懷疑,現在有很多人看風水,風水很靈,那是怎么回事情呢?因為你心不清凈,風水就很靈;你要心清凈了,風水對你就不靈了,為什么?好風水、壞風水對你是一如,這個才叫最好,境隨心轉。我們心不清凈就會被境界轉,你要不相信的話,人家贊嘆你幾句,你就很歡喜,心不清凈嘛!他一贊嘆,你看你馬上歡喜,你就被他轉了。他要罵你幾句,你要生好幾天氣,是不是,你就不行了,你心被外面境界轉。如果你心清凈了,他贊嘆你,你不生歡喜心,如如不動;他要毀謗你,你也如如不動,所以八風吹不動;你心清凈了,清凈就不受人轉了,不受贊嘆、毀謗轉了。人事轉不了,地理也轉不了,一樣道理。你會被人轉,就會被地理、風水轉,就這么個道理。
能不被人事環境轉,那個風水轉不動你,你住的地方是個兇宅、惡地,決定平平安安,若無其事,為什么?你不為境界所轉?墒悄銢]到這個功夫不行!你必定受環境所轉,換句話說,你居住的地方要選擇鄰居,要好好地看風水,道理在此地,你心不清凈嘛!心清凈了就不需要了。但是清凈心相當不容易,清凈心要認真地去修學。要想得清凈心應該怎么辦呢?剛才講了,誠敬之外要平等,你不平等,心就決定不會清凈。所以平等,那你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平等了,你要有分別、有執著,那怎么能會平等呢?不會平的。所以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考驗你的清凈與平等。因為你慈悲,你才能接觸一切人物、接觸一切事,在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里面修你的清凈心,修你的平等心,歷事煉心。果然到清凈了,那就功夫成就了,那就叫普賢菩薩。到究竟清凈,那是把那一念生相無明也差不多要快舍掉了,這叫究竟清凈,這是我們的修行的終極的目標,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盡未來劫常修習’,這一句話放在最后,意義非常地深長。你已經到究竟了,究竟就圓滿了,圓滿了何必還要常修習呢?圓滿了就不需要了嘛?圓滿了再發心常修習,這就叫大慈大悲,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還有一些沒有圓滿的人要幫助他們,那么這就是道后普賢了。普賢已經成了佛了,成了佛再退回到菩薩位上,所以叫倒駕慈航。菩薩,也許你們坐的旁邊,碰到手臂的那就是菩薩,你自己不認識、不曉得。菩薩什么樣子呢?你去念念普門品,普門品大家念得多,你看觀世音菩薩說應以何身得度者,他就現什么身。
所以菩薩什么樣子,你眼睛看看這些人物統統是菩薩的樣子,為什么?菩薩沒有一定的相,沒有一定的身,隨類化身,那一個不是菩薩?那一個不是佛呢?所以你要以清凈心來看一切眾生,那一切眾生個個都像佛,個個都像菩薩,愈看愈像。所以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周圍,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我們,而是我們自己不認識;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把他的意思錯會了,那就是我們自己心不清凈。所以諸位講修行功夫得力就是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凈,功夫就得力了,你心不清凈當然不得力。心不清凈不但經文展開在此地你看不懂它的意思,就是注解你也看不懂,心果然清凈了,你看這個經每一句、每一字,無量義!為什么呢?因為佛的言語是從清凈心里面流露出來的,你的心一清凈了,它的真實義就現前了,開經偈不是說愿解如來真實義,心不清凈怎么能看得出來如來的真實義呢!所以一定要修清凈心。
那么在修行里我要告訴諸位,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就是修這個。佛法僧一定要把意思搞清楚,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法是正的意思,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而不邪;僧就是清凈的意思,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所以三皈依就是皈依覺正凈。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覺而不迷;從邪知見,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知見,正而不邪;從染污回過頭來依清凈。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就是染污,剛才我說了人家贊嘆你,你就被歡喜心染污了。心本來清凈的,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有個歡喜,那歡喜就是有物,歡喜就把你的心染污了。罵你幾句,你就嗔恚了,嗔恚是一物,也把你的心染污了,所以你心一動就染污了。
如何能在一切境界里頭如如不動,你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對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鏡子不動!鏡子不染!所以佛法將我們的心比做鏡子叫大圓鏡智,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用圓滿的鏡子來作比喻,我們修行就修這個。你如果常常記得我修覺正凈,你就不迷了,當你迷的時候一句我迷了,那就不迷了,為什么?你已經知道你迷了,知道迷就不迷了,知道邪那就是正了,知道染那就清凈了,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自覺!所以清凈兩個字非常重要。菩薩、諸佛倒駕慈航來,他也示現的修學覺正凈,給我們做一個榜樣,教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這是慈悲到了極處。
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六段‘利益愿’,‘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是前一首!粔m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一段也非常之妙。前面五段偏重在自學,成就自己,這一愿自己成就了。要幫助別人,如諸佛菩薩一樣,自己修成了,自己沒事了,沒事就要幫別人。幫別人是不是有事呢?幫別人還是沒事,佛菩薩一天到晚忙得不易樂乎,他忙什么呢?沒得忙,沒事,無事忙,忙無事,自在呀!我們眾生忙得很辛苦,忙的是有事,有事忙,忙有事,所以焦頭爛額,不得自在,苦不堪言。他是忙無事,無事忙,所以快樂無比,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所以這個愿叫利益愿。
‘我于一切諸有中’,一切諸有就是講三界六道,通常我們講欲界有,有是有業因,有因當然就有果報,色界有、無色界有,我們叫三有。如果再細說有二十五有,但是二十五有跟三有開合不同,里面內容完全是一樣的,這就是講的三界六道,這是我們通常講凡夫境界,不是圣人;就是倒駕慈航到三界六道里面來,一般講度眾生,利益眾生。所謂度,拿今天的意思來說就是服務,就是幫助,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就叫做度眾生,度就是這個意思!薷V呛銦o盡’,無盡的功德是戒定慧當中修的,定就是福,什么人有福報呢?有定的人、心定的人有福報,心不定沒福!諸位仔細去想想,揣摩揣摩這個意思。定是福,所以念佛人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最大的福報,他在宇宙人生當中自己有主宰,這是大福,無量之福。因此利益眾生實際上也是利益自己,正所謂教學相長,所以諸位一定要發心弘法利生,對你自己;鄣男迣W是有無盡的功德。
第二句是講他過去所修學的,‘所修福智恒無盡’,那就是前面五愿所成就的!ɑ鄯奖慵敖饷摗,這一句是講的;鄣膯⒂,我們要講兩種智的話,前面是根本智,這一句叫做后得智,前面一句講實智,后頭這一句是權智。權智就是把這個智慧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處,這就講到方便解脫了,解脫是自在!@諸無盡功德藏’,這講果報,可見得他所修學的確確實實有收獲,收獲是無盡的功德。藏是比喻,像寶藏一樣;功德藏,具體跟諸位說明就是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無盡的才藝。
再告訴諸位,這里頭有無盡的富貴,講別的東西你們還不關心,說這個你們就很樂了,很自在了,你們就希望能求到了,有無盡的財富在里頭,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我們看到華嚴經,你看看從第一卷看到第十二卷,大概有十一卷半的經文,毗盧遮那佛的富貴我們想像不到!物質上的享受,如果你不讀華嚴經,憑你想像,你決定想不出來的,你看看那個富貴,這就是無盡功德藏里面所包含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無盡功德藏當中所顯現的,絕對不是假的,樣樣都是真實的,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取得,你為什么不干呢?你把這個舍棄了,太可惜了,確確實實能夠取得的,所以諸位要珍惜。這前面三句講修因,后面這一句是果報。
再看底下一首,這是講處所的普遍,‘一塵中有塵數剎’。塵是講微塵,微塵是非常小的物質,我們今天講原子、電子,講這一類的,大概佛經里面講的微塵是不是就是現在所發現的原子、電子,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曉得微塵是能夠在金屬里面通過的,我們曉得金屬密度很大,雖然密度大還是有空隙,在高度的顯微鏡之下看得出來它還是有空隙,微塵可以在當中通過,由此可知,微塵很小很小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佛經里面講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就是這么小的物質。那一粒微塵里面,那里頭東西多了,奧妙無窮,為什么呢?里面有塵數的佛剎,佛剎是什么呢?大千世界,不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微塵里頭不是一個大千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大千世界,這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這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有法子能夠想像的;就是一粒微塵里面有微塵數的大千世界,這個境界在華嚴里面所說的一多無礙的境界,也就是事事無礙,大中現小,我們能夠理解;小中現大,我們沒有法子理解了,連比喻都比喻不出來,但它的確是事實。
‘一一剎中難思佛’,難思就是不可思議,一一剎中有無量無邊的佛!灰环鹛幈姇小,每一尊佛都在那里說法、都在那里教化眾生,有無量的菩薩海會圍繞,你看看那一微塵里面真是妙不可言!乙姾阊萜刑嵝小,他見到了,他入到這個境界了;演是表演,他也入到這個會里面,也示現修普賢行,這是什么意思呢?諸佛教化,佛教化眾生,他到那里去示現,幫助佛教化眾生,是這個意思,這是權智方便解脫行,這種境界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行,圓初住以上就是我們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最低的程度,如果嚴格說起來這個境界應當是八地菩薩才能夠證入這個境界。
我們讀到這樣的經文要相信,為什么呢?佛決定沒有妄語,我們想到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真就是不假;實語者,實就是不虛,決不是虛妄的;如語者,如就是與事實完全相符合,不增不減叫如語;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佛不會說大話,不會欺騙人,他講的境界的的確確是事實,確實是事實。實在很難相信,真是難相信,這不得已我們可以用夢境來作個比喻,大概凡夫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從那里變現出來的呢?我們想一想我們的身體什么地方能變成夢境?仔細在我們整個身體里面,我們的骨頭里面,我們血液里面,我們皮膚里面,我們頭發里面去找去,夢境從那里生出來的?你仔細去找,一定有一個地方變成夢境。
可能變成夢境也只是一個兩個很微細的細胞而已,也許就跟佛所講的一塵之中它能夠現無量無邊的夢境出來;夢境沒有小,一塵沒法大,在感官的世界里面的的確確相通的;所以我們從這些比喻里面能體會到一點意思,那不是真正的境界,真正境界必須要自己證得,如何證得呢?還是極凈的清凈心就能夠證得,所以決定不離清凈心。菩薩到這個地位了,發心幫助佛教化眾生,‘我見恒演菩提行’。我們現在是初學,雖然在初學,讀到這一句我們也應當起來效法,只要看到有大眾聚會在一起的時候,你能夠懂得多少,你也可以跟大家講一點,與大家來討論佛法,共同來修學覺正凈法,說明禮敬、贊嘆,乃至回向功德利益,自利利他,這就是我們現前可以修學的利益愿。
再看后面這一段,第七‘轉法輪愿’,一共有三首!毡M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是第一首,第一首給我們所說的是先說明轉法輪的處所。轉法輪就是教學,佛用這個作比喻,佛法是要流通的,佛法是要彼此互相來傳授的、來教學的,就像一個輪一樣要轉動。用輪來比喻非常有意義,輪在相上動,心不動;輪的圓周動,圓心不動;圓周有,圓心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你們諸位想圓心在那里?圓心是非有非無,你說它沒有吧?那個圓是據心才有的,沒有心那有圓!你說有呢?找不到,你找到當中,點一點,那是點,顯微鏡看到好大的面積,點是抽象的,它真有,但是絕對沒有即相。
我們的心就是如此,心有沒有?真有。有沒有即相?沒有。心無有一法,心能生萬法,心什么都沒有,但是心具足一切法;正是如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一樣不欠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墒悄阋涀∷先思业谝痪湓捳f,何期自性,本來清凈,這是他自己見到這個境界了,用幾句話把這個境界的樣子描繪出來,這是他自己親證的境界。所以佛法常用輪來代表、來作比喻。我們學佛也就學輪相,身要勤快、要動;心要清凈;身有,心要無,心要空?,這個字好,空不是無,所以經上常講真空妙有,它是一不是二;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是事實的真相。那么轉法輪的處所可以說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這首偈子就是這個意思。
‘普盡十方諸剎!,這先講大的世界!灰幻巳篮!,與前面的一微塵里面含大千世界,意思沒有兩樣!鸷<芭c國土!,佛海就代表有情,眾生海代表無情;或者我們拿現在的話來說,佛海代表動物,國土海代表植物、礦物,所以有情世間、器世間。如果講到有情世間,九法界可以講,佛怎么也講有情呢?我們常講九界有情當然不能包括佛海,可是你要記住,如果這個佛是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還是有情世間,只有圓教的佛才不是有情世間。為什么呢?等覺菩薩,我們講圓教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那他還是有情,所以往生西方凈土帶業是決定正確,如果是不帶業,不帶業都是圓教佛,別教佛都帶業,所以佛海除圓教,藏、通、別佛都講得通。
‘我遍修行經劫!,這是普賢菩薩說,也就是教善財,實際上就是教我們,我們要普遍修行。經劫是講的時間之長,前面講我遍是遍一切處,這是遍一切時,后頭經劫是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時都要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我們行為有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無時無處不是我們修行的道場,這個諸位要記住。錯誤從綱領上講就是迷了,從迷修正過來就覺了,從邪修正過來就正了,從染污修正過來就清凈了,所以迷、邪、染,這就是病,就是錯誤;覺、正、凈,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必須要修成覺、正、凈,在一切時一切處去修正過來。再看下面第二首,‘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是輪轉的圓滿的教學。這個地方我要跟大家說明的,佛法的殊勝就是圓融,真正是不可思議,它是因人施教,它絕對不是用一個方法教一切眾生。
如果是一個方法,那何必要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呢?可是它有一個原則不變的,覺正凈這是不變的,只要能達到覺正凈的教學就圓滿了,效果就現前了。至于用什么方法把你從迷修正到覺,從邪修正到正,從染污修到清凈,方法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千變萬化沒有一定的準則,這也正是經上佛自己所說的,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就是說的這個道理。這個方法適合于甲,不一定適合于乙,適合于乙的,不見得適合于甲。像前面我們所讀過的舍利弗的兩個徒弟,一個是看墳墓的,一個是打鐵的鐵匠這一類的,是個冶金的,從前打鐵這一類的;舍利弗教他一個是數息觀,一個是不凈觀,他們兩個就修不成功;釋迦牟尼佛給他們換一換,兩個都證阿羅漢。換句話說,方法不對根性,就是不契機,白費功夫不能成就。藥對了癥,病馬上就好了;藥用得不對癥,不但不能好,病上加病,這個麻煩大了。
所以佛真正是聰明智慧,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辯才,這就叫圓因,圓滿因。也就是說什么樣根性人,佛接觸了給他說什么樣的法,所以經上常講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一音有許許多多的講法,我們不要講得太玄、不要講得太深,人家會奇怪這神通不可思議。什么叫一音?一音就是無音,有音就不是一音,一音是無音,無音是一,一個意思,誠意、真誠,真誠之心就是一,也正是彌陀經上所講的一心不亂那個一。從一心里面接觸一切眾生,變現一切的言語,對你說這個法門,對他說另外一個法門,他們聽了各各人都得利益了,這叫隨類說法。所以佛在世,示現跟我們平常人一樣,沒有什么兩樣。什么叫神通呢?這就叫神通,一心就通了,你以真心待人,什么都通了;你以妄心待人處處都不通。什么最神?誠心最神;心不誠,鬼頭鬼腦鬼心眼。心誠到極處了,那就神了,神則靈,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什么奇怪之處。
你能夠以真心一心待人,你就靈了,你要是用虛偽、欺詐,用這些心,那就是鬼心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首偈你念起來就有味道了,你就懂得這個里頭的意思了!酪磺兄T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恒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貏e注意這三世,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如來就是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不難懂,未來佛在那里呢?我們現前所看的一切眾生統統是未來佛,未來佛就是現在佛,就是過去佛,三世一如!三世不二。如果你把三世分作三個段落來看,你不能得一心,你不能入這個境界。你如果真正明了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的心就清凈了,為什么?你心里頭沒有分別了。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有。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這就妙了,妙就妙在此地。正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的要求就是覺,世間跟出世間是一,不是二;覺了就叫出世間,迷了就叫世間,只有迷悟之分,并沒有世出世間的界線,沒有這個,只有假名,沒有事實,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三世一切諸如來就在我們現前。
‘于彼無盡語言!,你們一天到晚所聽到的無盡的言語,你如果會聽,那你就跟普賢菩薩一樣了,‘恒轉理趣妙法輪’,他都在這里說法。說的什么法呢?說的叫你心地清凈,就是我剛才所講的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都在那里說,說什么?如果要說到經,統統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你說我沒聽過,我聽的都是,一天到晚聽的全是諸佛菩薩給我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都是給我講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乃至普皆回向,就給我講這些;給我講的像我剛才所講的誠敬、清凈、平等、慈悲。你們不會聽嘛!那個人吵架,我聽到他也是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給我講的這些。你不會,你要會了你就真正得到其中理趣妙法輪。
‘我深智力普能入’,所以這個地方不但要智慧,深智慧,你才能入這個境界,要不然你入不了這個境界,我跟諸位講真話不是假話。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一卷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四面,‘凈土愿’,‘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于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有兩首,這兩首如果乍看,看不出凈土的意思,仔細觀察才真正能體會到什么叫做凈土;這與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有密切的關系,注解里面也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諸位一看就明了了?墒墙浳睦锩娲_確實實含著有清凈的意趣在其中,前面一首是完全講的法界性,正如大經里面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性要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本體,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體,而法界包括的范圍非常之廣大,所以這是時空所含的一切法就叫做法界。第一首里面也就如同我們前面所念過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在我們初學佛的人看起來實在是不可思議!夷苌钊胗谖磥怼,未來還沒有到,這是講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有這一句當然也就能夠深入到過去,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原本是一不是三,迷了的時候好像是有三際,悟了的時候是一,一真。嚴格地來講真正要找過去、現在、未來的界線是找不到的,你看金剛經上不是說三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找三世也找不到,相有,理沒有;迷有,悟了沒有,佛法之所求就是求覺悟。
底下給我們說出來了,他怎么能夠深入呢?‘盡一切劫為一念’。前面我跟諸位說過華嚴上講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把這一句說過;而經的一開端給我們講一真法界,你看全都是講的一,一真、一音、一念,都是講的一,而我們念佛這個法門就直接了當修一,一心不亂。整個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所入,一心不亂是能入;我沒有照華嚴經講,華嚴經講普賢行愿是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但是普賢行愿你搞不清楚,你不曉得什么叫普賢行愿,所以我拿彌陀經的說法,你容易懂,其實一心不亂就是普賢行愿,而是普賢行愿最方便的一個修學法,那就是念阿彌陀佛。如果真正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一句阿彌陀佛里面決定圓圓滿滿包含了十大愿王,普賢行愿一條都不漏,你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
如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看看普賢行愿品一條也沒做到,那保證你那句佛號沒念好,你念好了是一不是二,為什么呢?因為十大愿王導歸極樂,你那個一心不亂也是往生極樂,決定沒有兩樣。所以你要想到未來,或者你要想回到過去,用什么方法?一念就行了,這在理論上講,我們能相信的,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為什么呢?一沒有界線,二念就有界線了,有界線就過不去了,你想回到過去,不可能,你想到未來也不可能,為什么呢?因為你有二念,你有三念,三心二意,那是界線,有了界線就沒有法子通過;界線消除了,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面前、都在現前,說深入已經是多余了,原本就在面前,諸位要好好地去想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與十方諸佛法界不能交通,大經上常說十法界一現九隱,我們現在是人法界,人法界現前了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其余的九法界見不到了,一現九隱。如果我們生天了,天法界現前,人法界就沒有了,看不見了,那么九法界還在不在呢?在。為什么它隱了呢?因為你有界線,你要把界線整個消除了,十法界統統現前,統統現前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我們講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法講無上正等正覺,如何才能證得呢?一念就證得,二念就不行!我們平常講一般人三心二意,這講凡夫,其實講三心二意不僅是凡夫,小乘聲聞、緣覺也如此,權教菩薩還是如此,都用三心二意。三心是講心意識,是講這三心,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講第六識,權乘、聲聞、緣覺、六道凡夫統統用這個心,叫妄心。
一念是真心,一念不是妄心,什么人用一念呢?實教的菩薩,真菩薩,不是假菩薩,真實的菩薩,也就是本經里面所講的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那些人用的什么心呢?他用一心,換句話說,只要你肯用一心,那么你就是圓初住、別十地的菩薩。你還要用三心二意,那么你就是凡夫,修得好的也不過是權教二乘而已。由此可知什么叫修行?就是會用心,會用真心的就行了,那就要真修行!M一切劫為一念’,字面上的意思是念劫圓融,一劫時間長,一念時間短,長時間跟短時間是一不是二,所以他才能入過去,他才能到未來,在時間上無有障礙了,事事無礙了!浪幸磺薪,為一念際我皆入’,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一切劫、現在一切劫、未來一切劫;如同我們在過年時候所念的千佛懺,就是千佛名經,它講三千佛,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諸位要曉得佛這種說法都是隨順眾生方便說,因為在眾生境界里頭確確實實是如此的。
佛說法如果在大分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佛依二諦而說法,二諦就是真諦與俗諦,俗諦就是隨順眾生的知見來說的,真諦是隨順他自己所親證境界而說的,但是諸位要曉得真俗不二,這是我們很難懂得的。講真、講俗,我們都比較容易接受,講真俗不二這就不容易接受了,此地完全講的不二法門,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我們很不容易體會,道理就在此地。第一首就是講的同體凈,一多相即,念劫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諸位要知道這是我們原來的境界,我們今天看到這是神通廣大不可思議,那里曉得我們的本能本來是如此的;現在搞得處處有障礙,搞得這么可憐,應當要慚愧呀!為什么落到這種地步呢?就是我們不會用心,錯用了心,用的是妄心,所以我們的分別愈多、執著愈多、妄想愈多,痛苦愈多,這個我相信每一個同修都能體驗的到的;你分別少、執著少、妄念少,你的精神就愉快,你煩惱就少。煩惱從那來的?不是外頭人給你的,是你自生煩惱。
譬如外面人罵我,罵你,你接受了,你生煩惱,你聽了你接受了,等于他送禮給你,你接受了;你要不接受,你怎么會生煩惱?他罵別人,你為什么不生煩惱?你也聽到了,罵的是他,我不生煩惱,為什么呢?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若無其事了,罵他嘛!名是假名,執著我叫凈空,我的身凈空在那里?你找找看。每一個細胞里找不到,假名!名是假的,執著名字罵也罵不上;執著這個身體,身體是假相,四大五蘊和合的假相,身,身不是我,在身里頭找我也找不到;所以人家送禮,你樂意接受,那有什么辦法?這沒有法子,這是你自找苦吃;你要不接受,你就得大自在,所以你用妄心就接受了。你用真心,真心里頭一法不立,六祖說的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真心,真心里頭本來無一物,什么都加不上去,所以他自在,所以學佛的人要會用心。
再看底下經文,‘我于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兩句就是自在凈,必須自己要到一念,我們現在用的方法,用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就是訓練我們一念。我們現在一下想恢復到一念不容易,為什么?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這個力量太強了,行、住、坐、臥,那個妄念都會起來,你愈是不讓它起來,起來得愈多,你壓不住的,這就是習氣,用什么方法來求恢復到一念呢?用這一句佛號,所以這一句佛號是手段,不是目的,是方法,當我們妄念起來的時候,你不要去照顧這個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該起來還是不該起來?不要理會這些,統統不理,念頭一起來立刻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使你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也是一念,但是這不是真的一念,相似的一念。從相似的過程才能夠證到真實的一念,真實的一念里頭是無念的,如果我們想到無念,那無念還是一念,還是一個錯誤的念頭,不是真正的一念,真正的一念是有念無念都沒有;不但離一切有念,也離無念,這才是一念。
到一念的時候就見三世了,過去、現在、未來,這是講時間!幸磺腥藥熥印,這是佛,人中之獅子,這是用來贊嘆佛的,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你都見到了。諸位要記住一念就是清凈,二念就不凈了,所以心凈則土凈,這凈土愿從這兒來的。句句里頭都含著有清凈的意思,注解里頭一句一句都解釋得很清楚,諸位自己去看,我提示給大家重視一念。我們講功夫、講修行的綱領都在一念,時時刻刻不要把一念忘掉了就好,那么在我們現階段當中就是時時刻刻不要把阿彌陀佛忘掉了,所有一切念頭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喑H敕鹁辰缰小,常,因凈,常是不間斷;境界是相凈,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心凈了,身就清凈,身清凈,你心里面沒有煩惱,身沒有病痛。身有病痛,身不清凈;心有煩惱,心不清凈,這是功夫!這是事實的真相,身心清凈,外頭境界沒有不清凈的,于是凈土立刻就現前了,這也是華嚴上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境隨心轉。
楞嚴上佛也說的很明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我們要轉境,不要被境界所轉,怎么個轉境法呢?我昨天的比喻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今天重復再說一遍,多說幾遍不要緊,大家要牢牢地記住,要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去轉境界,你會轉了,你就是佛菩薩。境界里面總有一個是順自己意思的,一個是違自己意思的,順、違兩種境界,我們說一個是善緣,一個是逆緣,兩種境界;兩種境界當中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六根接觸,對于境界了了分明,這是增長智慧,如如不動,那就是一念,在這里練一心不亂,這就轉境界了。這了了分明是真的了了分明,不是說我們聽話聽得清楚,看得清楚;你所看的不見得看到真實的,你往往只看到一個粗淺的相,你沒有看到究竟相,真正能看到究竟相、圓滿相才是了了分明,那么這都是用心的關系,因為你用一念,所以你用的是清凈心,你才能夠真正看得到。
正如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講華嚴常常提醒同學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行為,我們從早到晚接觸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那就是五十三參,華嚴把它歸納成五十三類。你不要以為善財童子很幸運遇到這么多善知識,我沒有遇到,其實善知識一天到晚圍繞著你的身邊,你自己不認識,有什么辦法呢?你沒有法子嘛!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順境里面我們對于順的體相用、因緣果報事理,如果拿法華經來說十如是,你全都看清楚了,這才叫了了分明;只看到相、只看到事,不曉得性、不曉得理,你不圓滿!你看到樣樣看清楚,這才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怎么樣?自己如如不動,決定沒有在境界相里頭起心動念分別,沒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又了了分明,諸位想想那個境界就是佛菩薩,境界才使我們成就無量的智慧、甚深的禪定。所以修行就是在境界里會不會用心,佛法就怕你著相,所以大乘佛法自始至終就是破執著而已,離一切分別執著,真相就大白了,這樣才是亦常入佛境界中,這個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境界。
你能入佛境界當中,你不是佛,誰是佛呢?如果我們不會用心,會用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實際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在那里?就是我們實際生活,見色聞聲無一不是,前面給我們講的‘一一塵中塵數佛’,都在為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全都是事實,都在為我們轉妙法輪,是我們心里頭起心動念自己生的障礙,把一切如來的妙法給障礙住了,自己不見不聞,如聾如癡。那么要入境界,不但一念,要保持你的一念,這樣才行!缁媒饷摷巴Α,這一句里面有兩個意思,如幻解脫是果清凈,解脫是清凈,解脫還如幻,特別是在本經里,地上菩薩所證的境界幾乎統統都有一個幻字,沒有離開幻的意思。
這是給我們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相有體無,體是空的,所以這個有叫幻有,不是真有,你要曉得一切法是幻有,你的受用就自在了,為什么?你不執著了,就是你在一切法里頭沒有得失的執著,你就不造業了,你就不迷惑不造業,不生煩惱,不受果報,那么你在一切法里頭游戲神通,你自在呀!不是說一切法不能享受,一切法可以享受,應該要去享受,你可不能執著,你執著就生煩惱了。要曉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就如同我們作夢,夢是假的大家曉得,為什么呢?因為夢的時間短,醒過來曉得我作了一場夢,原來是假的。如果你在夢中忽然覺悟了我現在在作夢,那你在夢中可以盡量去享受,夢里頭得到黃金你也不會歡喜,為什么呢?你曉得那是假的,你沒有得的觀念。夢里面夢到老虎要吃你了,你也很慷慨,好吧!我就發個慈悲心喂喂你吧!因為你曉得假的,我并沒有死,就游戲神通了。
我們現前的人生實在是夢境,因為它時間長一點,你還沒有發覺到你現在在作夢,如果你一旦要覺悟到原來這個世間有如夢境一樣的,你對于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也可以盡情地去享受,決定在這里面不起執著的念頭。我在講席里也常常說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切萬物,拿現在的話說,我們有使用權,不能有所有權,有所有權就糟了、就壞了;使用權真的,所有權假的,那一樣東西是你所有的?沒有一樣東西是你所有的,你要說你所有的,只是一個虛妄錯誤的念頭,你認為這個東西是你所有,其實沒有一樣,連身體都不是的,身體也是我們使用的,也不是我們所有的,何況身外之物!為了所有權爭得頭破血流,一天到晚搞煩惱,不值得!大錯特錯!那叫迷惑顛倒。如果把得失心打掉了,你的煩惱可以說去掉了百分之八十,煩惱去掉百分之八十,罪業也消了一大半。
記住,不是說人到死了,這才曉得是一場空,其實我們每一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你睡著的時候不是跟死人一樣嗎!睡熟的時候,人家把你身體抬走都不知道,每一天都要死一次,你還不覺悟!當你睡熟的時候,這時候想想那一樣東西是你的?你所有的東西在那里?你已經去作大夢去了,這個現實世界你完全已離開了,你的夢境當中現了,這個世間隱了,就跟一現九隱的道理是一樣的;你睡著夢境現前了,我們這個世界隱了,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是你自己的。諸位常常去想想這個道理,你才能真正體會到菩薩如幻解脫,他一切受用得大自在,絕對沒有一樣他所占有的,包括他的身體,身體也不是自己,那么什么是自己呢?再告訴諸位,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法不是自己,這是太妙了,太奇妙了,這個你也不容易體會,也很難懂得,我們還用作夢作比喻。
如果你一旦發現了我是在作夢,你想一想夢中所有的境界是不是都是你自己?夢是你自己心變的,那么夢境里頭那一法不是你自己,夢中有你自己的人,也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你想想看那一樣不是自己!這個時候全心即夢,全夢就是心,心是體,是能變;夢境是所變,是相分,是現相。佛法里面常講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講心,能變的是心,是真的,所變的大境是妄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入這個境界就叫證得了清凈法身,法是萬法,萬法就是自己。
所以到了一念、一心,這個一心講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他是什么是自身?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這叫法身,法身不生不滅,我們那一個都有法身,可惜你迷了法身,悟的人是悟法身,迷的人迷法身,所以說迷悟不二。迷的是這個,悟的也是這個,并沒有說悟了會多一個,沒有,迷了會損失一點,沒有;你迷的時候一樣也不少,你悟的時,一樣也不多,也沒有增加一點兒,迷悟不二!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這么一樁事情,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解脫就是自在。及威力,這一句就是講受用凈,威是威德,也就是能力,不可思議的能力,這個宇宙萬有沒有一樁事情你做不到的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自性的本能。
譬如我們常常讀西方凈土,華嚴經里頭所顯示的更不必說,西方凈土常講的那邊是七寶池八功德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衣食自然,想吃什么東西,這個東西馬上就擺在面前了,這就是威力。吃完了之后,它變化掉了,也不要去洗就沒有了,吃完了就沒有了,也不要洗碗洗碟子,用不著。這個道理今天科學家的能與質的轉變,我需要用了,把能力變成物質,我來享受;我不要用了,物質馬上又恢復能力,沒有了,這個多自在!我們今天科學家曉得這個理論,但是不知道怎么變法,佛告訴我們怎么變法呢?一心就能變,我們現在用妄心,不行,變不出來,一心就恢復這個能力了。我們今天遠一點距離要坐飛機,還要飛上多少個鐘點才能到,你看用一念,盡虛空遍法界一念之間他就到達了,不須要藉任何機械,一念之間就到達了,這個地方身體不見了,那個地方身體現前了,妙!實在太妙了!速度是遠超過了光速,這說的威力,威力清凈,所以在這個里面是無有一法而不清凈。
這兩首偈可以說把凈土的體相用都給我們說出來了,注解希望諸位自己去看。再看下面一首,‘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一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凈。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是講‘承事愿’,就是親近諸佛如來,或者我們講親近一切善知識,意思都一樣的。前面這一首完全講境界,‘一毛端極微中’,這是太小太小了,前面我們說過微塵,微塵已經很小很小,在金屬里面可以通過的;金屬我們現在講密度最大的,在這么大的密度里面它還是可以自由通過,沒有障礙,可見得微塵之小。極微比微塵更小,在佛法叫鄰虛塵,沒有比這更小了。微塵再分就叫做極聚極微,極聚極微再分就是極微之微,此地就是極微之微,佛法常講的鄰虛塵,與虛空做了鄰居了,就是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就是虛空了。
這樣的微塵里面還出現三世莊嚴剎,剎是剎土,剎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佛的教化區,清凈莊嚴的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在那里?在極微之微的里面,極微之微的微塵沒有放大,大千世界也沒有縮小,大小不二,這個品題就是入不思議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我們應當要相信這是一個事實,絕不是妄語,是佛的現量境界,不是從理論上推測的,確實是現量境界!綁m剎諸毛端’,像前面所說的那是一毛端出現的三世莊嚴剎,十方像這樣的毛端極微是無量無邊,這些毛端極微之中所現的當然是無量無邊的三世佛剎,普賢菩薩說他都能夠深入,都能夠參與去莊嚴諸佛凈土;像我們念回向偈莊嚴佛凈土,他是每一尊佛的凈土他都到了,一個也不漏,諸位要曉得這些都是從一心里面所顯現的,一心是寶!世間那些財寶是假的,一心是真正的寶,應當要修一心。
‘所有未來照世燈’,照世燈就是指佛,佛的別號!傻擂D法悟群有’,這些諸佛示現成道的時候,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示現成佛之后必定就是教化眾生,轉法輪,轉法輪就是教學,前面跟諸位說過了,教學的目的是覺悟群有,有就是指眾生。眾生,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我們常講這三有;有是有業因,他就要受果報,你有欲界的業因,你就到欲界去投生受生;你有色界有,那你就到色界天去做色界的天人,所以稱之為群有,佛說法令三界六道一切眾生開悟,這是佛陀教學的目的!烤狗鹗率灸鶚劇,教學圓滿了,教學這個事情完畢了,最后示現入般涅槃。那也許有人要問了,我們這些人都還沒覺悟,佛為什么不常住在世間,教了那些人,把我們漏掉了,他怎么可以說是教學圓滿了呢?教學究竟了呢?諸位要知道佛來這一次,當時講根熟的眾生,他的對象是那些人,那些人個個都得度了,他教學就圓滿了,我們這些人根性太生疏了。
好像譬如我們種果木樹,我們今天到果園去采果子,我們一看樹上那些熟了,我們就先采了,采完了,我們就回來了,還有沒有熟的,等下一次再去。那么釋迦牟尼佛當年出世的時候住世八十年,應該得度的就是根熟的眾生,一個也不漏統統度了,剩下我們這一些生果沒有熟呀!所以他采不去。雖然生的,佛還有正法、像法、末法,還有這三個時期,佛法還留在世間,就是經教遺留在世間;如果在這一段期間當中根熟的也能得度,佛雖然不在世,依照佛的經典來修學一樣成就。那么現在根熟的人是什么樣子呢?其實根熟的人看得出來,具足百分之百的信愿,這個人就是根熟了;如果對這個還有懷疑,他根還沒有熟,還要等到下一次。
如果今天你在佛法深信不疑,尤其是凈土這個法門,佛滅度之后真正能接引根熟眾生,諸位要曉得只有這一門凈土法門。禪行不行?不行,其他任何法門都不行,只有凈土法門。所以佛在大集經里說末法時期凈成就,所以多少在禪宗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專修凈土,密宗許許多多大德也修彌陀法門,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對于凈土法門深信不疑,發愿求生,這一生當中沒有不去的。只要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得度了,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度他們那些弟子,那種成就沒有兩樣;不但沒有兩樣,在我自己感覺當中比他當時度的那些弟子還要殊勝,成就還要殊勝。為什么?那些人是佛親教才得度的,我們現在是從遺教當中也能成就,這換句話說自己善根、福德、因緣遠超過佛在世的那些聲聞、緣覺,確確實實超過。如果你信心不足,愿力不切,那你就不行,你就不如人;你果然是深信切愿,超過當年那些羅漢們。
那么再跟諸位說明根熟的相決定不夾雜、不間斷。昨天有一位老居士給我說他看到了一本雜志,雜志里寫的六祖大師出世的那些神奇的故事,他來給我說,要拿來給我看。我就告訴他我不看,我也不要聽。他說為什么?我說我一句阿彌陀佛就好,六祖大師怎么示現他的,與我不相干。他說那這些雜志那么多人看?那是他,我不看,我只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要說連雜志都不看,我跟諸位說過了我現在除了華嚴經跟彌陀經之外,我什么經都不看,看多了,夾雜了;心已經不清凈了,還要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不叫自找麻煩嗎!古人講得好,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我們今天不但事少知道,人也少認識,連經文都少看。佛的千經萬論不是給一個人看的,不是給你一個人看的,你看看佛所講的一些經都是那個人啟請,一說他就開悟了,他就證果了,可見得一部經是對一個人的根性,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在一切經里頭對了自己的根機了,一部就夠了。
有一部彌陀經行了,足了,那么我用華嚴經是助修,幫助我修凈土,彌陀經是正修,正助雙修。因為常?梢哉归_華嚴經來對一對自己的境界,華嚴經上說得詳細,我們現在自己功夫進展到什么境界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華嚴經是我們現在的凈土,你要是入了華嚴,現在是凈土,我們這是凡圣同居土,我住的是凈土,你們住穢土,我住凈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未來的凈土,現在已經凈了,未來當然更凈;現在不凈,想未來能得凈土,不大容易,所以現在就要得凈土。這是給諸位說明什么叫究竟佛事,佛事就是教化眾生,究竟就是圓滿。所以我們自己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根熟的眾生,這個最重要;別的人有沒有根熟,那不重要,自己有沒有根熟,這一生是不是決定可以往生,我們這個身是不是在娑婆世界最后身,這個重要,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
當你要是幫助別人,助佛弘化的時候,接引別人,你看看那一個人根有沒有熟,你也從這里觀察;他的信心堅不堅定,愿力懇不懇切,修行夾不夾雜,如果修行真的深信切愿,不間斷,不夾雜,這個人上上根性。要修多久有成呢?三年一定有大成就,不要多,三年決定有大成就,有不可思議的成就;不成就你去檢討一下總是或者是信不深,愿不切,行里頭夾雜。夾雜世間法不行,夾雜佛法也不行,世出世間法都不能夾雜,你才能真正成功。末后這一句是總說,‘我皆往詣而親近’,普賢菩薩親近承事諸佛如來,也沒有一尊空過了的,這些文全都是給我們講不思議解脫境界。
再看末后第十‘成正覺愿’,文一共有三首,‘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凈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凈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個文里頭有十二力,前面九種是講業用,后面三種是結因成果,這個注解里面有。在業用,業就是事業,換一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行動,或者講活動,活動里面得到大自在。第一個他有速疾周遍的能力,速疾是快速,十方諸佛剎土他想到那里去,他就到了,他有這種能力。而且還能回到過去,又能夠到將來,三世十方他通達無礙,而且隨念都能夠到達,可見得他活動的力量真正是不可思議。
道理前面都說過,諸位要細細地去揣摩去,我們今天沒有法子,我們不能回到過去,我們也沒有辦法進入未來;這是我們現在流行的口頭禪,時光隧道這個我們不通,他能通達,他沒有障礙,一念一心就沒有障礙,三心二意就有障礙,這是第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第二是‘普門遍入大乘力’,這是講法門,法門無量無邊,所他叫普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都能通達。為什么能通達呢?諸位要知道無量法門都是從一心流出來的,我們今天無論從那一個門入,入進去你證得的是什么呢?就是一心,所以才說一門通,一切門都通。
像我們這個講堂四周圍開了很多門,不管你從那一個門進來,你一進來之后全都通了。門門都是通一心、一真,所以叫不二法門,那有不一切通達的道理!為什么要開那么多門呢?方便接引,這就是佛的大慈大悲,佛不會勉強你學一樣東西,勉強學,學不好,而且是違背了佛陀教學的精神;他教學的精神,他所提的口號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如果學佛學了很苦,這不是佛的教學法,那佛的教學法不高明;如果佛的教學法教得每一個人都很快樂,這個教學法高明,好老師。雖然這個老師教我們有成就,但是我們很苦才得到成就,這老師教學法不高明;如果教得我們非?鞓范汲删土,這個教學法高明。佛是老師里最高明的老師,最高明的教學法,所以他無量法門,一定叫每一人修學都快快樂樂,那是真樂不是假樂。所以我們學佛學得很苦,你自己要反省,必定是門道有一點不大對才苦,如果門道對了的話一定是很快樂的,不會學的很苦的。
所以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愿望不相同、意識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佛就用種種方便,一定是叫你樣樣都適合,你修學起來不費力,很容易就成就了,‘普門遍入大乘力’,他有這種特殊的能力。第三是‘智行普修功德力’,我們把這幾句合起來念,‘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凈莊嚴勝福力’,這三句都是佛依他自己證得的境界而說法的,所以是隨真諦而說的,令一類眾生從這些法門里面覺悟、開悟了。修行一定要依靠智慧,智行就是般若波羅密,什么叫普修呢?修,前面跟諸位說過,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可以說太多太多了,但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身、口、意這三方面,所以我們叫三業的行為。三業的行為如果違離了般若波羅密是智慧,如果是迷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是覺而不迷,那就叫智行;一切行為都能依理智而不迷惑,那叫普修,這樣才成就功德。
功德是指定慧,定就是清凈心,就是一心,慧就是樣樣都明了,所以這個是依真諦!衿崭泊蟠攘Α卦诖缺,對一切眾生要以大慈悲心來對待。譬如說我們今天見到一個惡人,有同修告訴我總是看不順眼,那么在這個時候你就要修大慈心,如果你要是不肯接近,換句話你就是不肯修慈悲心;這個境界就是叫你修大慈悲心,你果然在這里把大慈悲心修成了,那個惡人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菩薩,沒有他,你的慈悲心從那里修起?你不能修。所以善財五十三參里頭甘露火王,那好兇惡的人,你們一生當中所看到的惡人沒有善財遇到的兇惡,看看經上甘露火王,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那都是我們看到非常討厭的人,不喜歡接近的人;善財童子去參訪他,為什么呢?成就大慈大悲;他是菩薩,他是佛,你不愿意接近他,那你就是不愿意接近諸佛如來。因為你接近他成就你自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清凈,所以諸佛菩薩一天到晚圍繞著你,你不肯接近有什么法子。
善財所遇到的,我們天天都遇到,可是說他很幸運,我們一個也遇不到,你錯了,我們天天遇到,可是不認識,不知道那是善友,不知道那是諸佛如來,所以華嚴經給我們莫大的啟示!閮羟f嚴勝福力’,最大的福報、最殊勝的福報就是身心清凈,諸位要體認這一點,享福,心地清凈那個享受是至高無上的享受,身心清凈。遍凈的意思就是更圓滿了,就是剛才講的心清凈、身清凈、一切境界清凈,遍凈,無有一法不凈,無有一處不清凈。第六是‘無著無依智慧力’,這個意思非常地明顯,自行化他都要無所依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著跟依的意思很接近,自己修行心清凈,教化眾生心也清凈,決定不能染著,所以三皈依里面是皈依自性覺、正、凈,這個要緊!
‘定慧方便威神力’,這一句偏重在教化眾生上;沒有定慧,那個方便就成了問題了,佛門里常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真的!所以慈悲跟方便都要以定慧為基礎,有定有慧那個慈悲方便就能夠攝受教化一切眾生,那么由此可知定慧沒有成就,那來的慈悲方便,沒有!慈悲是感情用事,方便是不守法度,不守規矩,那那叫方便!所以一定要懂得佛門的慈悲方便是定慧成就之后,就是定慧的起用就是慈悲方便。威神力的威是形容,神是不可思議,也就是指教學的方法,身教、言教的方便法不可思議!漳芊e集菩提力’,普是普遍,隨時隨地都能夠修集無上菩提!鍍粢磺猩茦I力’,這都好懂,‘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諸魔在此地我要說一說。
經上把魔歸納為四大類,第一個是五陰魔,五陰魔是我們本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五陰聚集而成的。如果能降伏五陰魔,給諸位說,生死就自在了。能降伏煩惱魔,第二個是煩惱,能降伏煩惱魔,那么你身心病苦就可以遠離了。所以我們看到念佛人功夫好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他怎么能做到呢?就是因為他已經能夠降伏一切諸魔力了。生死是魔,這容易懂得。外面是天魔,天魔是指無始劫以來的怨家債主,怨親債主;你要想超越三界,他要來找你麻煩,為什么呢?你過去殺了他,他的仇還沒報,他不會讓你走的;你欠了他的債還沒還清楚,他也找麻煩也不讓你走的,所以臨命終時怨親債主都來了,這是地藏經里頭說得很清楚。
所以有很多臨終的人,他看到了許多親人都來了,他會說出來,所說出來都是已經死了的家親眷屬,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其實是不是真的家親眷屬?不是的,就是他的怨親債主變現出他家親眷屬的樣子來勾引他,要把他帶去要報復他,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所以一個人在臨命終時這一招,這是決定不能欺騙人的,必須有這個能力才真正是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他的舍身如入禪定,這是真有,不是假的。我學佛這么多年,我所看到的有五個預知時至,無疾而終,那是真正往生,這是我們決定沒有懷疑的,五個都是在家居士。出家人往生那么自在、那么清楚的,我聽說最近就是廣欽法師一個,其余我所看到都是害;那么他害病走的,魔沒能降伏得住,所以這一點我們要重視。用什么來降魔呢?也是清凈心,心清凈了,魔不敢惹你,只有你自己有煩惱的時候才會跟外頭魔兩個勾結,這才是有麻煩;自己身心清凈,魔對你也沒有法子。
何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時候,佛力加持,自己本身身心清凈,外面有佛加持,那當然沒有問題。末后這一句‘圓滿普賢諸行力’,普賢殊勝的因行都能夠修到圓滿,實際上圓滿也是一念清凈心里頭才圓滿,心不清凈,怎么個修法也不會圓滿。所以我們不怕,普賢行實在是無量無邊,那一天才能修得圓滿呢?那一劫才能修得圓滿呢?聽說經上要修無量劫,無量劫不要害怕,此地講念劫圓融,一念就等于無量劫,無量劫等于一念,你幾時到心清凈了,無量劫都修圓滿了;心要不清凈,那還在無量劫去修去,原理原則就是這么一回事情。
那么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把十愿講完了,后面還有這么多,我們看看一次能不能講完,大概要兩三次。不能略說,因為句子太好了,句句含無量義。
第三十二卷
請掀開經本八十七面,‘總結大愿’,上面我們將十愿都講過了,這一段是總結,請看經文‘普能嚴凈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愿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愿,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B閑大師的注解將這十二句每一句結前面那一愿都注得很清楚、很明白,諸位一看就曉得了,大意我們在此地略說一說。第一句就是結凈土愿,‘普能嚴凈諸剎!,嚴是莊嚴,凈是清凈,普遍。雖然每一句里面結前面的別義,可是我們要曉得總別是一體,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修學十大愿王以及前面所說的十地品中所講的菩薩十愿,都是嚴凈諸佛剎土的行法,向下還要詳細給我們說明諸佛剎土就是我們自己的清凈心,所以心凈則土凈,‘普能嚴凈諸剎!,這個意思才能講到究竟圓滿。
‘解脫一切眾生!,這是成熟眾生的愿,菩薩發心要幫助一切眾生證得究竟解脫,這是菩薩的本愿,菩薩的存心;如果念念不忘這個心愿,那就是修菩薩道、學菩薩行,跟我們華嚴經里面所講的完全相符合。第三句說‘善能分別諸法!,這是結轉法輪愿。其實此地一共說了八句,每一句都用海來比喻,而八句其實成就一心,一心展開來有八海的作用,你要能從這一方面去體會,經中的意趣就很容易能夠體會得到。法輪,前面長行里說過,偈頌里面也談過,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能夠圓滿通達,也是一心所現的,心現心變,如果我們自己心果然能一了,是自己所現自己所變,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通達明了就是這么一個理由,所以由此可知清凈心的重要。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不知道用真心,怎樣勤苦修學都無法成就;果然能夠用真心,一切法沒有一樣不是現成的,法法現成,就是要用真心!苌跎钊胫腔酆!,這一句是講受持,受持佛法目的就是開智慧,而智慧實在講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正如馬嗚菩薩在起信論里面給我們說的本覺本有,本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經里頭常講的般若波羅密多,本有的;不覺本無,不覺是無明,塵沙煩惱,本來沒有的,這個話是真的。本來沒有的,你現在有了;本來有的,你現在沒有了,那么我說這個話意思能講得通嗎?其實不通。本來沒有的,現在還是沒有;本來有的,現在還是有,并沒有失掉,縱然墮三惡道,本來有的也沒有失掉,所以眾生成佛,成佛之后怎樣呢?不增不減,大經常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有什么得?沒有得,完全是本有的。
那么現在我們本有的好像沒有了,沒有的似乎是有,這就是迷了,迷的相;覺悟的相那就不一樣了,實際上只有迷悟之差,沒有得失之事,得失的事沒有!只有迷悟,所以眾生悟了就是佛,佛要迷了就是眾生。那么大家聽了我這個話又怕聽了起執著,佛迷了就是眾生,那成佛還會迷嗎?那這個佛成了有什么意思,成了佛還會迷?告訴你成了佛之后就不會再迷了,這樁事情佛在楞嚴經里面講得非常詳細,成了佛就不會再迷。第五句是‘普能清凈諸行!,前面一句是根本智,這一句是后得智,真正能智慧顯現了,就是此地所講的深入智慧,智慧顯現了,你的行為自然就清凈了,為什么呢?口之言語,身體造作都依般若智慧,不像我們現在是感情用事。情是迷,智是不迷,其實情跟智是一不是二,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情,覺悟的情,就是不迷的情,就叫做智慧;換句話說,迷了的智慧我們就叫做感情,那么換句話說,情與智也就是迷悟不同的稱呼,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感情,其實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所以有很多人學佛他恐懼,學佛的人沒有感情,不講情了,沒有感情,害怕了,其實給諸位說,換句話說智是真正的感情,我們世間人講感情是完全虛妄的,假的,靠不住的,它會變;智是永恒不變的真實的感情!畧A滿一切諸愿!,前面講修行,其實修行簡單地說就是把迷惑顛倒修正過來就行了,覺而不迷是修行的總綱領,心地覺而不迷了,我們的行為決定不會有過失,也就是不會造業。第六句就是大愿,‘圓滿一切諸愿!,在本經就是指十大愿王,如果通指就是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四愿也總歸到一心,一心不亂這四愿就圓滿了,所以這四愿實際上就是大菩提心。
‘親近供養諸佛!,這里有承事供養,有兩愿。特別是對初學的人來說,像普賢菩薩,佛在大經里給我們說華藏會上的普賢菩薩是早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后再退居菩薩的地位幫助佛接引教化一切眾生,這個普賢我們稱他作道后普賢。他已經成道之后又回頭來,真是所謂倒駕慈航,這樣的地位依然還示現初學的樣子,還要事奉如來、事奉善知識,還要供養如來、供養善知識,這個意思我們要深深地去體會。學佛的同修你們這一生要想成佛,那你就得要真正明了佛法的義理,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如果說違背了,那你決定不能成就。昨天晚上我們此地清明法會圓滿,我們邀請明乘法師在此地放大蒙山施食,法會殊勝莊嚴。
昨天有一位居士是明乘法師的皈依弟子,她說他皈依明乘法師二十年了,看到我,明乘法師就要她拜法師!她不肯拜。為什么不肯拜呢?她的先生跟我是同班同學,好像我們地位是平等的,我不應該拜他,她見了師父會磕頭,你那個師父是我的師弟,這是說明什么呢?她是皈依某一個法師,她不是皈依三寶,學佛學了廿年了,迷惑顛倒!很可憐!對于佛法一樣也不通。明乘法師叫她拜,她就說明這個道理。還是要拜呀!我就告訴她,別說是你先生跟我同班同學,我的老師周邦道居士,他是我校長,今年八十八歲了,見到我還給我頂禮,那是什么呢?那是一個真正懂得佛法的三寶弟子;不但是老師,再給諸位說兒女出家了,父母見到了也頂禮也拜,為什么?他是禮敬三寶,他并沒有想到那是我兒子,我不應該拜他,不是的。
你們看看地藏菩薩的塑像旁邊有兩位尊者,一個是道明法師,年輕的,站在左面的;右面的是閔公,就是道明的父親。兒子跟地藏菩薩出家了,以后爸爸拜他兒子做老師,跟他兒子學,在世俗法里面,他是他爸爸;出世間法里面,他是他兒子的學生,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講親近承事供養。尤其是三皈的時候諸位要明了在佛法里頭不但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佛法是平等的,世出世間法無有一法不平等,為什么呢?法的本體就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性,一性無二性,所以一切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要在一切法里面要生平等心,就與法性相應了,豈不聞大經里常講稱性起修,什么叫稱性起修?以平等心接一切人,應一切事就叫稱性起修,性是平等的。
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三皈依決定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搞錯了!大錯特錯了!你是皈依三寶,那一個出家人不過是給你作證明而已,你在三寶面前宣誓我要做三寶弟子,我今天真正發心來修學覺正凈,那是給你證明的,不是皈依他的,這一點千萬要記住。如果你說我皈依某個人,某個人是我的師父,你跟你師父統統要下地獄,為什么呢?你是毀謗三寶,你是分化佛法;佛法是團結的、是清凈的,你在里面起了染污的心,你在分化佛法,使佛法彼此各立門戶,建立派系來斗爭,搞這個嘛!一家人就不斗爭了,兩家就決定要斗爭了。斗爭堅固從那來?就是皈依搞錯了。所以你不皈依還不造這個業,一皈依就破佛法、滅佛法、干這個!你造這個罪業,這是阿鼻地獄的罪業。
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皈依佛,佛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從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代表清凈的意思,我們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凈,凈而不染,這叫三皈依。你們在宣誓念誓詞的時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說我皈依某某法師,沒有!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跟他學道、跟他求學,這是可以的,這就是我們一般稱為和尚、阿阇黎。和尚、阿阇黎都是印度話,和尚的意思是親教師,就是直接教導我的老師,我稱他做和尚。和尚跟我們關系最密切了,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于和尚,所以我們對于和尚的看法跟父母沒有兩樣,我們的肉身得自于父母,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于和尚,和尚是親教師。阿阇黎就是遠一點了,阿阇黎不一定是親自指導我的,但是他的言行可以作我的榜樣可以做我的模范,我們應當要效法他,那叫阿阇黎,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
因此我們求受三皈,乃至于出家剃度師父都不重要,那都是介紹你入門的,給你做證明入門的,這個不重要。最重要就是你要是在家受過三皈之后,出家剃頭之后,你要找一個真正善知識跟他學,那個重要。不會說是我不是他剃度的,我沒有皈依他,他就不教了,沒有這個道理。他說是你沒有皈依我,我不教你,你不要跟他學,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么?他自己就不通嘛!所以你真正肯發心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沒有不指導的,沒有不盡心盡力來幫助你、來成就你;這里頭絕對不會有彼此私人當中建立關系,沒有這個關系的,所以這是一定要應得的?墒沁@個弊端并不只在今天,今天是積習太深了,我們佛法才衰,佛門才斗爭堅固。
我們看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人,你看他在五戒相經淺要,就是他注解的,簡單地注解五戒相經,后面就有很長一段文說明佛教的末法時期的現象,大家破壞僧團,從那里破壞呢?從皈依破壞,在家居士選一個名氣大的到那邊皈依,某某大德是我的師父;而那個法師也把佛法根本道理給忘掉了,說某宰官、某貴人是我的徒弟,彼此都這么說法,完全違反了佛教的教義,這個不得了!所以有許多在我這個地方來發心皈依要我給他作證明,我都給他說得清清楚楚,你這一發心,兩條路,一個是作佛,一個是下地獄,這兩條路你要搞清楚。因為將來你墮地獄之后,你不能把我扯上,我沒教你墮地獄,你自己要墮地獄那有什么法子呢!我是給你證明你是皈依三寶的,我沒有說你皈依我,你看我給你的皈依證后面寫三皈證明阿阇黎,我給你作證明的,你仔細看看皈依證寫得很清楚,賴不到我頭上,你們將來下了阿鼻地獄,見了閻羅王,你賴不到我頭上,所以我們要護持佛法,真正依佛法修學要曉得這個道理,別人怎么作法我們不管,我們沒法子管不了這么多,我們自己要做得正,一定要如法地來修學。
親近承事供養諸佛,諸佛也就包括了一切善知識,后頭意思非常地深長,善知識,給諸位說世出世間沒有一個人不是善知識,個個都是善知識,這個意思就深長了,前面說過,后面還會講到!扌袩o倦經劫!,這一句就是發長遠心、恒心、毅力,確實我們在此地看到普賢菩薩給我們作一個榜樣,沒有成佛之前,他的修行經歷無量劫,這是沒有話說的;成了佛之后還退到菩薩位子了,還要來修行,還要從頭再來起,這真正是了不起。為什么從頭再來起呢?做樣子給我們看,身教、言教,他要做樣子給我們看。換句話說無論成佛之前、成佛之后,修行永遠沒有中斷,就跟地藏菩薩的大愿沒有兩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換句話說,地獄不空,他的修行就不中斷。我們現在修行為自己呀!這些菩薩們修行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但是為眾生跟為自己,意義不相同,修行是一樣,所以普賢菩薩在此地所示現的也是持戒念佛,求生凈土,給我們做一個好榜樣!酪磺兄T如來,最勝菩提諸行愿,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這是總結前面成正覺的一愿,前面兩句好懂,要緊的是后頭兩句。
我們自己一定要發心,供養圓滿修就是要效法諸佛;從近的來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果我們發愿求生凈土,那么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榜樣。阿彌陀佛怎么樣修行成功的,這一些事都記載在大本經中,大本經就是指無量壽佛經,諸位讀無量壽佛經就曉得了,他在因地里面是一個國王的身分,舍棄王位出家修行,那個時候住世的是世自在王佛,他出家發四十八愿多生多劫在修學,愿愿都圓滿,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末后一句很重要,我們依普賢行就能夠證得無上菩提,悟菩提就是證得無上菩提的意思。
再看上面這一段,‘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愿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愿我與彼皆同等!婆欣镱^說‘愿同二圣’,二圣就是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在華嚴經里面普賢菩薩排列在第一位,以普賢為長子,以文殊為庶男,庶男就是次子,好比佛的兩個兒子,這都是比喻。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行,所以我們看他這種排列就曉得華嚴是重在實踐;但是實踐要依智慧,不能離開智慧,換句話說,要把文殊師利所表的大智慧圓圓滿滿的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普賢,所以他是重實踐,重現前的受用,學了現前就能夠離苦得樂。那么我們發心學佛就要以這兩個菩薩做榜樣,兩個菩薩都是自己,一個就是自己的智慧,一個是自己的修行、行持;從行持上來說就是普賢,從智慧上來說就是文殊師利,所以說一切如來有長子。
如來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法身本體,法身本體起作用就是菩薩,所以佛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那么一切如來就是指的我們自己,就是指的一切人,一切人的本性,起作用第一就是用普賢菩薩來代表,‘彼名號曰普賢尊’,普賢的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医窕叵蛑T善根,愿諸智行悉同彼!覀兊闹腔、我們的行持要與菩薩一樣,那么你要問了,怎么樣才能跟菩薩一樣呢?你就要讀誦這一卷經,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把這一卷經里面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都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那么你就是普賢菩薩了,你就是普賢行了。當然靠這一卷實在講它的意思是圓滿的,沒錯,可以說與整個大方廣佛華嚴經沒有兩樣;我們不能說八十卷經比這個多,這一卷比八十卷少,不能這樣說。里面所含的意思是不增不減,八十卷說得詳細,這一卷說得簡單,這一卷展開就是八十卷,八十卷濃縮就是這一卷,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時間讀大經、讀大疏,我們最近此地印的別行疏鈔,這一本就非常之好,要細細地去研究才能夠體會經中的奧義,將這些義理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那么我們的智、行完全與菩薩相同了。這個智剛才跟諸位說過,智就是感情,是理性的感情、不迷的感情,就是智慧,行為就跟菩薩沒有兩樣!干砜谝夂闱鍍簟,一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的人,他的身語意當然清凈,身語意清凈就是身心清凈。身心清凈,下面講境界就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境界清凈!缡侵腔厶柶召t’,這是簡單給你解釋這就叫普賢,身心境界無一不清凈就叫普賢。
‘愿我與彼皆同等’,這是我們修行可以說是總綱領,用什么方法來修呢?本經文殊教善財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什么佛呢?念阿彌陀佛。你們看看念佛譜前面那么長的序文所寫的,你就可以覺悟到,文殊教善財念阿彌陀佛,我們今天修的法門念佛求生凈土就是文殊普賢他們所用的唯一的妙法,我們果然念佛,心定在一心不亂與普賢行沒有兩樣,完全相符合了。注解諸位自己去看,諦閑法師注得很好。
再看底下一段‘雙齊二圣’,‘我為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愿,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是第一首!宜扌袩o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是第二首!氖鈳熇旅椭,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⒆永铩氖獗斫,解發愿故。普賢表行,能起行故!@在華嚴他們所代表的,這個意思是以解為愿而修行,如果不理解,我們的愿是靠不住的,愿是建立在信解的基礎上;如果信解要是有錯誤,那個愿就不真實了。而行又是以愿為基礎,愿為前導,愿在前面引導你修行。一個有大愿的人跟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他在基本觀念上就不同,必有大愿才能夠修大行,太難太難了!這個事情是勉強不來的,所以你看佛在一切大經典里頭總是勸勉我們要發大愿。
我們在歷史上能夠看到一個很明顯的故事,張良在國家遭大難的時候,他是戰國時候的人,戰國的后期,所以戰國七雄韓趙魏,他是韓國人,韓被秦滅掉了,他想報仇,報仇怎么個報法呢?找些刺客準備去刺殺秦始皇,結果沒刺中,很僥幸地他自己能夠逃出秦始皇的掌握,沒有被逮捕到,這種是匹夫之勇,這個作法是錯誤的,不是大勇。所以他以后遇到黃石公,黃石公給他兵書,其實那個兵書并不是很重要的,而黃石公的攝服他,那才是一個關鍵的地方。他是個貴家公子出身的,有學問有才華。黃石公是以最傲慢的態度、最無禮的態度對他,他還能忍得住,所以說儒子可教!如果是不能忍,黃石公就不理了。我們金剛經里頭佛教給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其實黃石公教給他就是忍辱波羅密,凡事能忍就能成就。
可是真正有大智的人才能忍,為什么呢?他不計較這些小節,他要留著寶貴的身心去辦大事,不能為小事情損壞了自己的身心,不值得!佛菩薩要立大志救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當中當然有許許多多剛強難化,那我們遇到了要能夠忍受得了,不要與他計較,與他計較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了。真發大心,真有人來考驗你,前面我們不是念過嗎,舍利弗是小乘回小向大了,想學大菩薩了,忉利天主就變現一個人來試驗他,就問他你行菩薩道,我今天要化緣,要一個得道阿羅漢的眼睛;他給他一折磨,他馬上就退了心了,菩薩道難行,算了,我還是當小乘去,這就是受不了了。
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一段,那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修菩薩道、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那也是遇到個不講理,無緣無故的割截身體,凌遲處死,刀一片一片肉把你割死,菩薩不動心,沒有動一念嗔恨心,他的忍辱波羅密圓滿了,所以他倒過頭來禮敬歌利王,為什么呢?不是歌利王這樣地試驗,他自己不曉得他的忍辱波羅密圓滿了,等于他考試,經過他考試滿分,畢業了,這個科目畢業了。所以歌利王是忍辱仙人的第一大善知識,沒有他不能成功。我們在法華經讀到提婆達多,釋迦牟尼佛對他非常之稱贊,他要沒有提婆達多,他不能成佛,他之所以能那么快成佛要多謝提婆達多的幫忙,大善知識!所以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能深深地體會得到。
所以行一定要依大智、大愿才能夠圓滿成就,自己總要把觀念糾正過來,世出世間一切人、一切法,無有一個不是我的善知識,就像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一樣,我們這一生一定成佛,一定成就;因為你的心行跟文殊普賢沒有兩樣,經上常講圓頓根性,根熟的這種善根,那你就是嘛!你能念念都是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觀法、這樣做法,你就是圓頓根性,而且你就是現在成熟的人,你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是實報莊嚴土,不會在凡圣同居土或方便有余土,不會的。我們希不希望在一生當中能夠生實報莊嚴土呢?所以要生實報莊嚴土這一卷經就得下功夫,彌陀經幫助你往生,這部經幫助你提高品位,幫助你上品上生。所以念佛你就曉得不聽經不行,不讀經不行。所以我出國期間希望我們圖書館每一星期有兩天同樣這個法會在一塊念經,像我們這幾天誦經一樣,念一次彌陀疏鈔,敲著木魚念,念一次別行疏鈔,這兩個本子就夠了,每個星期念一個半鐘點。念的時候前面也像講經的儀式一樣,三稱釋迦牟尼佛、開經偈,念完之后念回向偈,不可中斷。
你在家里面念,一個人有的時候提不起精神來,大家在一起念非常非常之好。念經功德很大,念熟透了會開悟,以后我回來再講就不一樣了,以后我回來再講,我要講別行疏鈔。我們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我想我回來的時候也都印好了,大家念熟了,聽講就不一樣了,現在你聽講聽這么多遍不開悟,就是你不熟,你要是念得很熟的話,你聽講那有不開悟的道理,所以要好好地念。意思明了,文就不難懂了,‘我為遍凈普賢行’,遍是周遍,清凈莊嚴的普賢行法,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就是這些!氖鈳熇T大愿’,文殊師利的大愿也是求生西方凈土!疂M彼事業盡無余’,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事業!磥黼H劫恒無倦’,這是普賢菩薩的精神,他老人家十大愿王,每一愿都是無有疲厭,不疲不厭!宜扌袩o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在一切行持當中成就自己無量功德,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禪定;在佛經里面講三昧就是禪定,也就是一心不亂。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前面這兩句是自己的成就,成就自己的功德,后面這兩句是教化眾生,在一切行持當中講安住,一切行為當中。了達就是不迷,決定是覺而不迷。神通就是示現的能力幫助別人,能夠利益他人!氖鈳熇旅椭,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這一首說出自己的愿望,我們要同文殊之智、同普賢之行,將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善根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常隨佛學,常隨二乘來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贊,如是最勝諸大愿,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一段是‘結歸回向’,這一首偈首先給我們說出菩薩行愿不可思議,是三世諸佛如來之所稱贊。如果我們將它合在彌陀經上看,這個意思就更為顯明,彌陀經后面六方佛贊嘆的一段,所以那個經經題就給我們明白顯示出來,一切諸佛之所贊嘆,跟此地所講的三世諸佛所稱贊是一樣的說法!缡亲顒僦T大愿’,這總結以前,如果狹義地來說就是指回向,結前面回向;廣義地來講是結從前面講十大愿王,總結這個意思!医窕叵蛑T善根’,回向跟發愿有一點不同前面說過,發愿的時候是你沒有修的時候可以發愿,回向的時候必須自己有修學了,我才能拿東西回向,我要沒有修怎么回向呢?自己一定修了,修了才能回向,回向跟發愿意思有一點不同。
這就是像前面所講的十大愿他統統都修了,修了把這些功德全都回向三處,這個意思就是絕不執著。不回向行不行呢?不行。怎么不行呢?不回向,你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能生凡圣同居土,你要記住。我們兩個統統都修普賢行的,不回向的人求生西方就是凡圣同居土帶業往生,一回向就實報莊嚴土,為什么呢?因為凡圣同居土里的人有我執,有能所;實報莊嚴地里頭不但我執沒有了,法執也破了,沒有能所,所以他不一樣。不回向功德據為己有,這我修的功德怎么可以給別人,給了別人,我就沒有了,所以處處還為自己著想,我執打不破;所以回向就是破我執、破法執,提升自己的品位,這個自己一定要明了。
因為我曾經聽人告訴我,他說學佛不能回向,還來勸我,法師你很懂得經教,你每一次講經都回向,不行!回向之后你自己一點功德都沒有。我就給他說,是!我不要功德了,我說大家有功德就好,我不要功德,大家都成佛,我愿意下地獄。他沒話說了,他很關心我,我謝謝他,大家好就好了,所以一定要回向,他說的那個說錯了。十大愿王偈頌到此地可以說是一個段落,前面長行文的意思都已經說盡了,以下是顯經勝德,特別贊嘆這一部經殊勝的功德!肝遗R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于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是普賢菩薩發愿求生西方凈在的一段文。
求生凈土我們一定要牢牢地記住必定要先凈心,心凈則土凈,這就是經文里所說的蓮花化生。蓮花是表清凈的意思,它代表染凈兩邊都不染,這才叫真正的清凈,如果你住在清凈上,離染住凈,那個凈也是染污,必須染凈兩邊都不住叫真凈。蓮花根生在泥里面,泥代表染;根上的莖在水當中,水代表凈;花開在水的上面,所以代表染凈都離了,這才叫真正的凈。喜歡清凈,錯了,也是墮到一邊去了;當然喜歡清凈比喜歡污穢要好一點,可是還是不凈,必須染凈雙離才是真正清凈。所以我們常常想到蓮花表法的意趣,這是講修因,因緣果滿;下手的功夫可以身心兩方面同時,但是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有的人先從身下手,就是從戒律,為什么呢?外面境界能影響我們的心理,凡夫心隨境轉,有好的環境好修行,這對初學人來講是有利的。
那么有一種人從心境下手,所以一般二乘聞聲、緣覺多半是從環境上下手、從身境下手,嚴持戒律,找一個清凈之處修行。菩薩,尤其是圓、實菩薩,圓教、實教的菩薩,他們從心境下手,所以他持的戒是心地戒品,這就是入門兩種不相同的方式,但是都能夠達到目標。心凈,身、外面境界沒有不清凈的;身凈未必心凈,還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來修心凈,必須心凈了才能成就。如果身心不清凈,諸位要記住念佛不容易往生,同時還要記住人命真的是無常。
我有一個老朋友這一兩年身體不好,住在榮民醫院,我回來之后就打個電話給我要我去看看他,正好我另外也有一個朋友從外國回來,也住在榮民醫院,我聽說了他們兩個住在一起,順便去看看他吧!前天去看了一次,今天早晨他的女兒打個電話告訴我,他的爸爸已經過世了。什么時候?她說就是你看他的第二天。我看他,我們談了很多話,我想他還蠻有福報的,沒有什么病苦嘛!他覺得他在榮民醫院費用太重了,還要拜托我去找政委員替他想想辦法,說了很多話,那里想到第二天就走了,人命無常,我一點都沒有看出來他要走的樣子。他雖然對佛法有信心,但是沒有聽過經,沒有聞過法,在醫院里還看傳記文學,我帶了幾本經書他大概沒有看,他就走了,送他幾本書,沒看就走了。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地藏經上常勸我們聞見自修,分分己獲,功德利益全是自己得到。我們現在耳目聰明,身體健康,要認真努力來修學,不可以把大好光陰白費了,要知道世事無常,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要明白、要覺悟!小注里頭說‘首句愿我,改是人,則彌顯矣!肝,普賢菩薩自己說的,實際上他用這兩個字也是非常好,給我們做個榜樣,普賢菩薩都往生凈土,我們怎么能不去呢!好像清涼國師的大疏里也是這樣,如果把愿我要改成是人,好像意思就更顯明了。是人就是依照前面方法修行的人,換句話人人都有分,臨命終時盡除一切障礙,念佛即得往生,安樂剎就是極樂世界。那是講依照前面修行的人,所以它這兩個字不同,意思不一樣;我覺得這個意思也非常之好,他老人家給我們做個樣子來警惕我們,必須依照前面方法來修行,在臨命終時才沒有障礙,才能夠與佛感應,西方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上善人前來接引。
即得,即是見佛的時候就跟到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依照前面的方法來修。注子里頭還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生華藏,愿生極樂’,這個很有意思。他為什么不生華藏世界,他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呢?而且普賢菩薩勸華藏世界那些諸菩薩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是指圓教初住、二住、三住、四住...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十位;等覺,四十一位,通通都到西方極樂世界,莊嚴之極!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干什么?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去干這個事情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三卷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面,‘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于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一段是顯經殊勝功德里面第一個小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的果報。
上一次跟諸位提到過文殊普賢尚且發愿,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許有很多同修們認為十方凈土無量無邊,為什么偏偏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其實佛在大經里面也說得很多,比西方世界還要莊嚴、還要殊勝、壽命還要長遠的多的是,為什么偏偏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生西方極樂世界行不行?這都是很重要的大問題。諸佛國土雖多,如果沒有緣你就去不成,佛門里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分,這一點我們要明了,緣是特別地深厚;注解里面講有四個意思,第一個阿彌陀佛與我們世界眾生普遍地有很深厚的緣份,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修行一定要有一個目標,心必須要系在一處才會有成就,像遺教經里面佛開導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不管你修學那個法門要專心,那么說西方凈土就是叫你專一處,把心專住在一處,這樣才容易成就。第三個理由是西方極樂世界并沒有難開華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在華藏世界的里面。第四個意思,那里曉得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師,諸位要曉得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人,在華嚴經里面華藏世界毗盧遮那如來法身,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都是化身,所以我們的本師在我們娑婆世界化一個身來教化我們,他的名字叫釋迦牟尼,西方極樂世界他又變化一個身到那里去叫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就是本師。那么西方有四土,我們娑婆也有四土,可是娑婆跟極樂比較,極樂的的確確比我們這里要殊勝得太多,所以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肯相信、肯聽話照辦,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明了。
再說眾生在娑婆世界,這是穢惡之土,尤其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所謂是末法的時代,斗爭堅固,這可以說穢惡之極,也就是說明娑婆世界的凈土我們已經迷失了,迷得太深了,執著很不家易舍掉;那么現在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以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善巧方便來引導我們發愿求生凈土。所以我們特別要注意這個第一句,‘愿我臨欲命終時’,普賢已經是等覺菩薩當然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我、法二執都盡了還稱我,這個稱呼是方便說,是隨順眾生說,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并不是他真正有了我見了、有了我執了,那你就看錯了!這是為了說法方便起見不得不隨順眾生說一個我,這是無我之我。臨欲命終的時候是我們一生關鍵的時刻,諸位必須要記住好死一定就好生,來生好;不是好死,來生問題就嚴重,所以我們要看一看臨命終的人的相,就能判斷他來生是在三善道,還是在三惡道,這個不難看出來,稍微留意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求一個好死,好死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實預知時至那沒有死,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曉得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死了去不成,活著去的,你看他活的時候看到佛來接引他,他自己跟佛走了,這不是活著走的嗎!那有死著走的?這是我們世間人稱之為臨命終時,我們在一生當中只有這一個是最要緊的,其余的都不要緊,所以我們修一切福德都要回向在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如入禪定,見佛往生,我們要求這個福報,其他的福報統統不求。那么諸位要記住,念佛求生凈土有障礙就不行,所以說‘盡除一切諸障礙’,而除障礙假如說到臨命終時再來除,恐怕來不及了,什么時候除呢?現在就要除,時時刻刻要除,念念之中要除,要懂這個道理。除什么障礙呢?第一個要除貪嗔的障礙,慳貪的障礙、惡業的障礙、嗔恚的障礙、懈怠的障礙、散亂的障礙、愚癡的障礙,這就是六波羅密對治的,這些統統是障礙。
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念佛人要放下身心世界,提起名號,就是這個道理,要把這些拉拉雜雜東西統統放下,因為有障礙就不能往生,這是要記住,臨命終時來除決定除不掉。那么再其次要明事理,世出世間一切事一切理要清清楚楚,明白事理正念就現前。為什么我們的正念不能現前呢?就是對于一切事理的真實相不明白,不明白就免不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搞這些。其他的法門大家曉得它修學的順序是信、解、行、證,必須先要理解然后再修行,理解好像認識路,我先認識路然后我再走路,可見得這相當重要。
這一個法門凈土法門不必先解后行,它是解行同時,一面修行一面求解;不是說不要解了,我只要老實念佛,我不要讀經、不要去聽講,行嗎?不行。為什么?你看看我們歷代的祖師,凈土宗的祖師他們的著作,拿近代的印光法師來看,你看看他老人家的文鈔,他世出世間法都懂得,沒有一樣他不知道,他是個標準的老實念佛人;而且還告訴諸位他絕不間斷也不夾雜,專修凈土的,他樣樣都懂得,為什么呢?他在一切事理上才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正念現前,這樣的人求愿往生,他的品位決定不低,總是上品上生一類的,這是我們要求的。如何明達事理呢?給諸位說不僅要讀經、要聽講,而且還要求感應,不求感應不行,誠心誠意地求感應,要至誠感通,這樣才能辦得到!所以我們要想除障礙,首先要除六弊,就是六種毛病剛才說了,六波羅密里頭對治的,布施對慳貪,持戒對惡業,忍辱對嗔恚,精進對懈怠,禪定對散亂,般若對愚癡,把這六種大病大障礙要去除。
這六種障礙實在上講都是從我執而生的,所以要先除我見、我執;果然無我見、無我相,那一切障礙都空了,就像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可是諸位要曉得這不是初學人能做得到的,所以初學人怎么辦呢?擇善固執,你的執著打不破,打不破最好執著善,不要執著惡,真正能把執著打破了,那善惡兩邊都離開了,這當然是最好的,實在辦不到,那就不得已要求其次擇善固執。擇善固執里頭有個最善的,所以大家不要害怕,要想破我執實在是難!佛經里面講小乘人破我執譬如四十截流,那個四是瀑布,四十里寬的那么大的瀑布,你能一下把它止住,叫它不流了,諸位想想這多難!佛講我們要想凡夫破我執的困難就像這樣的不容易,實實在在地不容易,因此你就要懂得擇善固執,那一法是最善呢?孔老夫子教我們止于至善,至善是最善的了,再沒有比這個更善了。至善是什么?跟諸位說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念念心里頭有阿彌陀佛,那就是至善,這個一點都不假,為什么呢?因為這一句佛號決定能夠幫助你出三界,出了三界之后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破我執、再破法執。
我們首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占了兩個大便宜,第一個是壽命無量,不害怕了,佛經里面說修行要三大阿僧祗劫,那小事情算不了什么,為什么?西方極樂世界人都是無量壽,無量是個數字,不要說多吧,一個無量,一個無量是多少個阿僧祗呢?給諸位說阿僧祗個阿僧祗叫一個無量,這夠了嘛!三個阿僧祗就成佛了,你想想看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你怎么會不成佛呢?沒有這個道理的,決定成佛!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占的大便宜是壽命無量,阿僧祗個阿僧祗劫的壽命。第二個大便宜,你能夠一天到晚親近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法子!到那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什么時候想見他就見他,絕對不會安排時間的,沒有那個道理。
我們現在有些大法師他很忙的時候要接見,預先還要打電話通知安排時間,多麻煩!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要,為什么呢?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化身,他同時可以能夠接見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他有這個能力;不是一個一個來,同時來,每一個人看到阿彌陀佛單獨見我,都是這么樣地親切。你見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天到晚都可以陪到你一塊修行,這個好事到那去找!所以我們明白西方極樂世界如此地殊勝,念念當中不要把阿彌陀佛給忘記了,什么都可以忘掉,就是不要忘了阿彌陀佛;什么都可以不要去念,就單念阿彌陀佛,決定成功。我們修行以念佛為主,其他的是助修,正助雙修,這一點非常非常地重要。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是講佛來接引,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緣成熟了,佛都來接引。所以我們求往生的人不要疑慮、不要懷疑,不要在那邊顧慮到時候佛不來我怎么辦?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那里?我到那里去找去?你要有這一懷疑,麻煩了!阿彌陀佛想接你也接不成,為什么?你心亂了。我們之所以能夠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就是一心不亂,他就能感應道交,所以決定不疑、絕無顧慮,到了時候佛自然來告訴你、來帶你一道去,這是第一首說他往生的情形以及往生的條件,這很重要的。第二首說他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現前成就此大愿’,這個了不起,像前面所講的十愿。十愿我們在此地很難圓滿,不容易做到,我們講到圓滿,實際上是理論上的圓滿,事上我們決定做不到,沒有法子圓滿的,可是一生到極樂世界事也做到了,所以華嚴經所講的事事無礙,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如此。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是自行化他的成就。一切圓滿是指本經前面所講的十大愿王,或者前面重頌里面講的別顯的十愿,就是十地菩薩所修的;未斷之惑這個時候斷盡了,未證之真這個時候也圓滿證得了,‘圓滿盡無余’。因此才能夠利樂一切眾生界,自行圓滿一定是幫助佛接引眾生,特別是接引與你有緣分的人,那是特別容易攝受的。像我們在西方確指里面所看到覺明妙行菩薩,他對那八個人是因為過去生中在一起念佛,在一起修道的,他往生了看他們在輪回轉世轉了好幾次了,但是他們還是有同樣的善根,還能夠聚集在一塊念佛,他來度他們,說出過去生中的因緣,這里頭有特別的一份親切的感情在里面,所以這些人統統得度了,這就是利樂一切眾生的好榜樣。
第三首是‘彼佛眾會咸清凈’,這個佛是阿彌陀佛,這個會是蓮池海會,清凈莊嚴,怎么清凈法呢?因為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一心不亂,可以說那個世界是無比的莊嚴!視r于勝蓮華生’,往生的人生到那個地方是生在最勝的蓮花之中,最勝是花大,光色顯明,為什么呢?你想想看普賢菩薩,等覺菩薩去往生,當然是上品上生,這個蓮花是最為殊勝的,所以一生到那邊就是華開見佛,不必等候的,這是最為殊勝的,一到那里去就見阿彌陀佛;無量光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無量光、無量壽!F前授我菩提記’,見佛,佛就給他授記,授記諸位要曉得這個是絕非等閑,授記什么意思呢?告訴他你將來在什么地方那個世界成佛,就是須先給他說明你再有多久你到那個世界成佛,以及那個世界的狀況,成佛教化眾生的概略情形都可以預先告訴他,這叫授記,普賢菩薩如是!我們到那個地方去也是這樣的。
但是我們不是說一到那里就能夠見佛授記了,那還不行,到那里還有一段時間,時間之長短每一個人不一定,到什么時候佛才授記呢?要念到理一心不亂,要生到實報莊嚴土,佛才給你授記;換句話說,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里面,佛只是講經說法來教導你,沒有給你授記,但是你有機會可以參加許多那些地上菩薩受記的法會,你可以常常見到,常常去觀禮。那么等到自己那一天受記,這要靠自家的努力了,所以我們要想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要高增,一定要斷煩惱、要除習氣,為什么?我們障礙就少了嘛!障礙少了,品位就高了,這一定道理呀!心量要廣大、要清凈、平等,那你往生品位一定是高增!杀巳鐏硎谟浺选,末后講他教化眾生,佛授記之后了,他就能到他方世界去教化眾生,當然這個時候是決定沒有問題,應以什么身得度,菩薩就可以現什么樣的身分,隨類化身,所以說‘化身無數百俱胝’;俱胝也是一個大的數字,通常我們講億,無量的百億,這是說菩薩的能力他能夠化身。
‘智力廣大遍十方’,這個地方的智力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十種智力,我們前面也都曾經跟諸位說過菩薩也有相似的十力,沒有像佛那么樣地圓滿,但是等覺菩薩與佛的十種智力可以說是非常地接近,那么由此可知菩薩的智慧無量無邊,菩薩的能力無量無邊,這樣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普利一切眾生界。此地要跟諸位說明的這個注子注得簡單,注解可以互相參考來看,慈舟法師親聞記這一段注得相當地詳細,有的地方這個本子詳細,那個本子簡略;那個本子簡略,這個本子詳細,大家可以互相參照來看。慈舟法師注的那一段,這個里面意思非常之圓滿,容易理解,有事有理,譬如講到面見彼佛,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理上講就是自性佛,明心見性這就是登彼岸見自性佛,住常寂光凈土。常寂光土是身土不二,法性身、法性土,那么這是從理上說,理事不二。所以學佛的同修最要緊的是對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我這一生當中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決定往生,決定做佛,要有這個信念,別的事情可以謙虛、客氣,這個事情不能謙虛、不能客氣,自己對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
再看下面一段,‘乃至虛空世間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愿究竟恒無盡!@一科是‘總收行愿無盡’。乃至是超略之詞,我們曉得虛空世界是無盡的,乃至就是假使虛空世界都盡了,我的愿還是無盡。眾生及業煩惱,這也是無盡的,前面虛空世界是講環境、是講器世間,那么眾生業煩惱,這是有情世間;有情、無情世間統統都有盡時,我的愿沒有盡!這一點也實實在在我們必須要效法的,所以諸佛菩薩是無盡的悲愿利益一切眾生,既然講利益眾生了,當然決定不會有損害眾生,利益眾生怎么可能有損害,損害跟利益恰恰是相反的,所以佛菩薩決定不會惱害眾生;不但不害,假如他所作所為叫你生煩惱了,佛菩薩都對不起你,可見得諸佛菩薩真正是慈悲之極了。
可是你要記住,如果你在修學的階段當中他故意來找你麻煩,叫你生點煩惱,那是常有的事情,那也是大慈大悲,你不修沒有學佛沒有皈依,他絕對不會找你麻煩的,不會叫你生煩惱的,你要是皈依了學了佛了,常常來找你麻煩,為什么呢?幫助你修行,他要來教化你;好像你們學校老師,特別是做訓導主任的,一天到晚找學生麻煩,你看你不是他學校的學生,他對你很客氣,你是他學校的學生,那他就常常找你麻煩,常常要管你了,諸佛菩薩也是如此。所以那個找麻煩天天來管,那就是大慈大悲,我們在各種境緣里面去練心,練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誠敬心,去練這個,這就叫佛心。
再看底下這一段,‘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一段是校量聞經的功德,第一首能校,這是說明普賢十大行愿功德殊勝。我們將聞經的利益來作一個比較,十方所有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我們用眾寶來莊嚴來供養如來,以最勝之安樂布施天人,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了,而且不是一天兩天,他修多久呢?經一切剎微塵劫,時間沒法子計算,一個佛剎是一個大千世界,要把它磨成微塵,這個數量有多少,沒法子計算!一個大千世界的微塵都沒法子計算,何況是一切剎,恐怕連諸佛菩薩都算不盡,這就講長遠之心,他就這樣地供養、這樣地莊嚴,他的福報你想想看有多大。這是我們做不到的。
雖然做不到,看看底下這一首,我們也能辦到,‘若人于此勝愿王,一經于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前面了,現在就問你肯不肯干了!前面像這種修布施供養的功德的確不容易,那要多大的福報,財布施不如法布施,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后面講依教修行供養,這個福超過前面所說的。但是這一段里面有很重要的意思必須要跟諸位說明,首先你要真正能認識這一本經里面講的十大愿王的重要性,它是整個佛法的大根大本,決定不能夠忽略了。華嚴經在整個佛法里面稱之為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樹一樣,華嚴是根,本就是它的主干,那一根干,其余一切經,那是枝枝葉葉,離不開根本,從根本生的,它是根本。所以你要對這經的認識,不管那一宗那一派、中國外國,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的法,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剎土諸佛如來,他的佛法都是從華嚴經生的,所以華嚴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法,是一切諸佛的根本法。你要能把這一點認清楚,所以十大愿王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根本法的總綱領,所以叫勝愿王,最殊勝的愿王。
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這個不能成佛是講圓教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你不修這個法門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你能成正等正覺,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必預要把它認清楚的。因此這個法門你有緣聽到不容易,那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諸位雖然沒有機會聽全經,你能夠聽到幾句也了不起,幾句好像碎身舍利,舍利一粒一粒的;全經就好比是全身的舍利,一句一偈是碎身舍利,無比地寶貴。諸位今天有緣能夠聽到,你所得的利益符不符于經中所說呢?這個很難,為什么呢?聽是聽了,一經于耳你們這個都聽到了,這四個字沒有問題大家都有了;后面這三個字有問題,能生信,不能說你不信,你不信的話你在此地一個半鐘點就坐不住。你當然也信,信有淺深不一樣,有的人信了,相信不解,里面的義理境界不透徹,或者也解了,解了又沒有肯照做。信底下有解有行有證,所以信了以后要理解,解了以后要依教奉行,行之中還要不退轉,然后才行,行了又退轉這還是沒有用,所以一層一層地淘汰,淘汰到最后沒有幾個人了。
底下講信了之后怎么樣呢?他就發心了,他就發愿了,‘求勝菩提心渴仰’,最勝的菩提就是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像善財童子一樣他就是發這個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也要像善財財童子一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在過去沒有接觸過佛法我們不曉得,我們所追求的世間的名聞利養,我們求這個;學了點佛法了,我們追求佛法的殊勝,追求弘法利生,搞這一套去了!今天我們恍然大悟,我們應當追求無上菩提,這個才是正確的,普賢菩薩在此地教我們這個,要求無上菩提,這個心就好像害渴一樣,渴的時候我們一心想水解渴,這是形容求無上菩提的心之渴仰,一心一意只想無上菩提,其他的我都不要了,那么你這樣發心,修行功德超過前面所說的功德了,為什么呢?這個里面聞思修三慧具足,不但三慧具足了,三緣也具足了,像彌陀經里面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也具足了;具足這三個條件,又具足聞思修三慧,你這一生當中必定要成佛。
成佛的途徑就是先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所以這個門道就叫當生成就的佛法,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你要記住現在這個世間法弱魔強,弘揚正法的人少,弘揚魔法的人多,魔來破壞你的正念,因為你起這個路子,你這一生決定成佛,他來怎么樣呢?這個好是好,還有比這個更好的,來誘惑你,叫你這里頭參一點禪,或者參一點密,或者參一點神咒,參一點這些東西,把你參雜了;先參一點點,愈來愈多,結果就把你的道行破壞了,你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魔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諸位要想一生成就,你要牢牢地記住這一點,不要說任何人來誘惑你,你不為他所動;釋迦牟尼佛來了,阿彌陀佛來了,毗盧遮那佛來了,勸我們還有別的法門比這個更快更好,我們也謝謝他老人家,我還是修我這個法門,絕對不動心,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成就。
你要是心稍微動一點,魔就來了,魔有神通,你心有疑,心不堅定,他就來誘惑你;你的心堅定的,如如不動的,魔在身邊走過看一看就走了,為什么?這個人沒有法子,如如不動嘛!他很聰明他不浪費時間,也不浪費口舌,他曉得沒有用處,他只好乖乖走了。所以有許多同修你們在修行過程當中聽到許許多多的邪知邪見,有很多人來找你,我學佛從來沒有人找我。曾經有一次一封匿名信,沒有具名的,寫了信告訴我,大概也在此地聽過經的,對我大大地贊嘆一番,告訴我有秘訣,有成佛的秘訣,叫我指定一個時間在新公園什么地方等他,他手上拿了一個什么東西,要我去會見他,他說一定有很大的利益,這個因緣你不要錯過。我收到那封信把它丟到字紙簍里頭去了,我也沒去,絕對不要被人誘惑,不能上人的當。
再看下面一首,‘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愿!祁}是‘追頌五果’,這一首是講增上果報。第一句‘即常遠離惡知識’,這一句話意思很深,而且非常地廣泛。首先我們要曉得什么叫做惡知識,惡知識跟善知識是對稱的,我們怎樣遠離他?真正的惡知識就是自己的貪嗔癡慢,二十六種煩惱,這是惡知識,你要遠離!你看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兇經里面給你說的,十善是良友,那是好友,十善后友,最后的老朋友你不要,十惡是怨家你偏偏跟他打交道,那有什么法子呢?所以善知識就是我們八識相應心所里面的十一個善心所就是善知識,惡知識就是與八識相應的二十六個煩惱心所,六種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這是惡知識。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要善心所現前,不要煩惱心所現前,這就叫遠離一切惡知識;遠離之意在塵不染,這就是遠離。
假如你更能夠把惡的境界、惡的緣,緣就是人事環境,你能夠轉變來幫助你修行,那是真真實實的離惡知識,你要懂這個意思;所以這個離并不是說我不理他了,我以后再也不見,我躲他遠遠的,不是的。譬如一個怨家債主天天找你麻煩的,你跟他接近,正好成就你自己的忍辱波羅密,成就你自己的一心定慧,這一變就把他變成大善知識了。像釋迦牟尼佛對提婆達多,我們看提婆達多惡人!佛看他是大善知識,佛自己說的,法華經里面提婆達多品你們自己去看看,釋迦牟尼佛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他就不能成佛,他之所以能成佛得力于提婆達多的地方太多太多了,這才叫做遠離惡知識,所以我們要明白這樁事情。一切好朋友善人里面如果常常在一起,起了貪愛之心了,那就是惡知識,真正的惡知識。
所以諸位要明了,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幫助我們心清凈,幫助我們增長定慧的,那就是善知識。所以善知識有善人有惡人,有菩薩有魔鬼,就看你用什么心去對待,所以我一開頭就跟諸位說了,真正的惡知識就是你的煩惱心所,貪嗔癡慢;真正的善知識是你心里面的十一善法。你要拿善心對待一切境界沒有不善的,無有一法不善;你要以貪嗔癡對待外面境界,連佛菩薩都是惡人、都是惡知識,一定要知道!那么離惡知識,這是離因,離開了惡因,當然就不受惡的果報,第二句講惡果,‘永離一切諸惡道’;你能夠在心理上起這一個大轉變,換句話說,你就把一切惡道永遠止息掉了。
六道輪回是自己變現的,是自己制造的,一切唯心造,你心里面有惡才有三惡道;你心里頭沒有惡了那里有三惡道呢?三惡道都沒有,你怎么會墮三惡道,不可能的事情,這是理與事都要通達。下面這兩句意思就更圓滿了,‘速見如來無量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具此普賢最勝愿’,最勝愿就是前面所講的普賢行愿,行愿里面愿很清楚,這個十條大家常常念的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你們都會呀!光有愿沒有行,不行!那個愿落空了,行要記住,前面也跟諸位說過了,第一個書寫,寫經,為什么把書寫擺在第一條呢?佛法要沒有人書寫就不能流通了,從前經書流通靠書寫,所以書寫的功德無量無邊,能叫佛法不斷滅,寫經功德不可思議,跟佛講經功德沒有兩樣。
現在印刷術發達了不要寫了,印經就好了,大批地來印那就是書寫的意思。所以印經要選好版本,為什么?好的版本錯誤少,尤其是注解的本子知見要正,不致于把經講錯了,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要曉得大量地流通佛法,這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都要負這個責任,你自己得到佛法的好處就應當把這個好處輾轉送給別人。第二是供養,不詳細講了,前面都說過了,供養里面很多,譬如前面所說的依教修行供養這一條最重要。第三轉施,我們所有的別人要,我們轉送給他。
第四聽經,菩薩戒經里面講,距離我們住處四十里路之內有法師大德講經,你要不去聽那就犯戒了,這是佛在那個時候訂的戒律;假如佛在今天,這個戒律恐怕要修正,不但要修正下面還要做許多條文的注解,為什么呢?現在有很多妖魔鬼怪在講經,你受了菩薩戒了,那個妖魔鬼怪也出了家了,他也披上袈裟在那里講經說法,你要不要去聽?你聽了犯不犯戒?給諸位說,你不去聽不犯戒,為什么呢?他根本就在那里胡造謠言、胡說八道,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他宣揚的是正法我們要不去聽是犯戒,就是罪過;他講的是假佛法,打著佛的招牌一天到晚去騙信徒,這你大可以不必去,你要去了,你幫助他造罪業。魔今天為什么這么盛呢?他人多嘛!聽正法的人沒幾個,聽邪法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那些聽的人統統都有罪,你把魔的勢力壯大了,他有人力又有財力。如果魔在那邊說法沒人聽,沒有人供養,他就沒有作為了,這一點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不要錯了因果。
這個地方沒有法師大德演講正法,我們讀經,我們大家在一起共修,在一起讀經、讀誦大乘,修行里頭底下一條就是第五披讀,就是讀誦大乘。第六是受持。第七是開示,我們自己懂多少,隨時隨處都可以給人家說,勸人家學佛,令他明了正法的道理。第八是諷誦,諷誦是背誦,大經經文太長了,里面好的句子應當摘出來背誦,背它的精華的部分。第九是思惟。第十是修習,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把理論方法變成自己實際上的生活,這叫行。我在此地不詳細講,因為前面都講過了,我只把它重復提一提。所以知道十愿也要曉得十條的行門,我們應該怎樣去做,這十條每一條我們是不是都做到了,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
下面一首是等流果,‘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一首是等流,等是平等,流是流類,就是同一類、等同一類。因同,果當然就相同,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這一品經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把它當作早晚課誦,近代的弘一大師諸位都曉得,這是佛教里面很出名的、也很有成就的一位善知識,他能背誦普賢行愿,普賢行愿品這一卷經就是他自己的早晚課,他早晚課能背誦;他雖然嚴持戒律,但是他以這一卷經行愿品作為他的課誦本,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此人就是依照這一部經的理論方法修行的人,他善得勝壽命,勝是最殊勝,最殊勝就是清凈法身,他證得了清凈法身,清凈法身是真正的無量壽,無始無終。如果要把境界拉近來講,拿我們現在這一生來講,你這一生的壽命最殊勝,為什么呢?你聞到華嚴經,你能夠依照這個經典修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就,你的壽命是生生世世以來這一生最殊勝,這意思也能講得通。
‘此人善來人中生’,就是你這一次得人身,在人中受生你是善來,你沒有白來,你真有成就了沒有白來。如果你不懂得華嚴教義,不知道求生凈土,我們這一生真的是白來了,我們這一生的壽命沒有意義、沒有價值,談不上殊勝。通達華嚴,求愿往生,這就是勝壽命,這就是善來人中生!巳瞬痪卯敵删汀,從殊勝邊來講,成就是成佛;其次地講,成就是決定往生,這個人這一生當中不久他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換句話這個身在娑婆世界叫最后身,最后一次受生,來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入他們一流了,‘如彼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就是一生念佛求生凈土功德圓滿,正是末后這一章里頭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就是這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四卷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二面,‘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滅!@一首是離系果,所謂系是指系縛,譬如有人拿繩索、枷鎖把我們捆住了、系縛住了,是這個意思。此地講的系縛是指煩惱、果報,這兩種,在我們現前可以說是時時刻刻造惡業就受惑業苦這三種系縛,因此沒有法子超越六道輪回,既然不能超越六道輪回,我們自己必須要曉得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在無間地獄里面的時間決定占的是長久,所以看到經上講的無間地獄,實在就是我們自己的老家,偶爾出來晃一晃,人天逛一逛,再下一輩子又去了。正如同地藏經上所說的我們人間活上一百年,地獄里頭也不過是幾分鐘而已,阿鼻地獄經上給我們說的地獄一晝夜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多年。真的地獄人是哎呀!好不容易罪受滿了出去了,出去就犯法,犯法又抓回去了,就這么回事情,這是六道里面眾生的真相。
如果他很幸運有機會生到天上去了,出來的時間比較長一點,天人壽命終了,福報享盡了,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又現前,所以三惡道真正是我們的故鄉,三善道是偶爾出來去郊游觀光一下而已,時間是很短暫的。這就講惑業苦系縛一切最苦眾生,怎么樣才能夠出離呢?一切大乘經都說你念這一部經就能超脫。我們在此地看到‘誦此普賢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滅!阕x楞嚴經,楞嚴經上也這么說,讀普門品,普門品也這么說,每一部經上都這么說,這念那一個經好呢?這一點我們要覺悟、要明了,其實每一部大乘經典都有這個力量、都有這個功效?墒悄憧吹浇浬险b此,哦!我天天念這就行了,念了消不了業。前面給你說過這個經普賢行愿講到行有十種,十種前面曾經詳細說過,上一次我略說,簡單地把這個說明,十種修行法里頭,讀誦是一種,以一種就代表十種,你一定要懂這個意思。
十種里面我再念一遍,第一書寫,第二供養,第三轉施,第四聽聞,第五讀經,第六受持,第七開示,第八諷誦,就是背誦,第九思惟,第十修習,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隨便舉一條統統概括后頭的九條,這樣才行!才能夠有成就,才能夠真正地超越,這前面跟諸位說過,在此地就不必多講了?墒窃诒姸啻蟪私浀洚斨袑崒嵲谠趤碚f這一部經尤其是在一切大乘經之上,什么原因呢?前頭也跟大家詳細地說過,這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
那么普賢菩薩十大愿,十大行,行愿,愿有十條,行也有十個項目,那么這就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行愿,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得到。所以依照這個行愿來修行,當然你能夠消滅極惡的無間罪業,那其余那些小罪業更不必說了,當然可以消除?墒墙浳睦镱^有兩個字我們不能夠馬馬虎虎就把它看過去了,這兩個字一念,關鍵就在此地。一念是什么呢?就是彌陀經里講的一心,你有二念你的罪就消不了了,一念就消掉了。一念是真心,二念就妄心,妄心就是無智慧,就會造業;一念是真心,真心就是智慧,真心不造業。
那么由此可知彌陀經里面教給我們直接了當修一心不亂,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許許多多修行方法里面第一個方法。怎樣叫我們能夠達到一念呢?文殊教善財,普賢教善財都是念阿彌陀佛,我們現在這個一念不會呀!會了,你就不會坐在此地了,會了你是法身大士了,菩薩摩訶薩了,你怎么會坐在此地聽我在此地胡說八道,那么我們怎么辦呢?我們把所有的念頭都放下,單提一句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就執著這一念,這樣就好,你二六時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無間地獄的罪業就消滅了,這個我們可以做到。真正講到那個一念,我們做不到,二六時中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功夫成片,還不是一心不亂,這個要記住,千萬不能把境界搞錯了。這只是功夫成片,但是決定往生,凡圣同居土他就有分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間罪業當然消滅,這是真的消滅了,這就是離縛果。
再看下面這一段,這是兩句半首偈,‘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是講異熟果,異是變異,熟就是成熟,換句話說它變易才成熟,不是因與果同時的,就是因果不同時,這就是異熟。譬如說我們過去生中讀誦普賢行愿品,這一生得果報了,過去生種因,這一生得果,這成熟是異時,不是同時的。我們這一生種善因,來生得善果,這也是異熟。還有異處,譬如說我們在娑婆世界一心執持彌陀名號,這現在在修因,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異處,地方不相同;這個地方種因,那個地方有果報,凡是這一類的情形都叫做異熟果,懂得這個意思,我們這個經文就很容易明了了。
第一個是族姓,這要講到古印度的歷史,古印度階級觀念非常之重,他們有四姓階級是不平等的,最高的是婆羅門,其次是剎帝利,吠舍、首陀,這四個階級,前面兩個階級婆羅門跟剎帝利是貴族,其余兩種是平民,平民與貴族不通婚姻。佛出生在剎帝利中,屬于貴族;佛出家之后提倡四姓平等,所以只要你一出家了,身分、地位完全平等,這在當時也是很偉大的號召,所以在佛法里才有真正的平等。族就是指四姓階級,指他的種族;姓是、像剎帝利是王種,生在貴族帝王之家,這就是族姓種類。及容色,容是容貌,色是色相,這里兩個字,色是代表健康,代表強壯,色力;不但容貌端莊,而且身體強壯,這是果報!這些果報都是前世所修的。相好智慧圓滿是指佛,前面是指我們世間一般有福德之人,佛在世間所示現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都是我們世間人分別執著上建立的。
我們世間的相書看到那一種相叫貴相,那個相叫好相,人分別執著嘛!凡是相書里面講的最貴的相、最好的相,佛是統統都有,一樣都不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位要知道相好是福報修來的,所以在大經里面佛告訴我們,等覺菩薩成了佛之后,特別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福。成佛是智慧圓滿,福德也許他還沒有修來,因此特別就補修福報,修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相好。為什么要修這個東西呢?絕不是為自己,是為了接引眾生。眾生都喜歡相好,佛的相特別好就很誘惑人,一見到佛就舍不得離開了,佛講話他就聽了;如果佛長得很丑陋,人家一見他的時候調頭而去,講什么樣的好話人家也不會接受,所以佛一定要修相好。這是為利益眾生而修的,絕不是為自己而修的。這就是四攝法里面所謂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佛接引眾生的四種手段,所以佛修這一百劫的相好也是手段;但他真正的內涵是智慧,相好圓滿,智慧也是圓滿,所以我們必須要求得圓滿的智慧,還要有圓滿的德相。
世間看相算命也有一句口頭禪‘相隨心轉’,這個話是真的。我們要想修自己的相好,先要修心,心地慈悲,那個相一定是很慈悲的;心胸險惡,相貌上瞞不了人,怎么樣裝,真正一個有學問有功夫的人都能看出來,那個人很險詐,可以看得出來的,無論他怎么樣地隱藏都藏不掉的。所以必須從內在里面去修行,果報上在外表能夠顯現出來,這都是屬于異熟。諸佛智慧相好的圓滿也得力于多生多劫修學普賢行才有這樣殊勝的成就。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是‘士用果’。什么叫士用呢?士是指人來說的,士就是人,是一個讀書人,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所以我們中國過去在一般分類四民,士、農、工、商,在中國古代的社會把老百姓也分作這四個等級。這四個等級也有一點兒不平等,但是沒有像印度的界線那么深,在中國也有四民,比起印度要好得太多了。那么中國人身分最高的是讀書人,現在可以說真正是禮崩樂壞,沒有禮呀!在我們中國古代的的確確是禮義之邦,這是清朝以前都是如此的。到民國了,講民主共和,所以把古禮統統廢棄掉了。過去在君主專治的時代,我們衣服不能隨便穿的,隨便穿是犯法的,衣服是禮服,士農工商都有禮服。你衣服一穿,走到外面人家就曉得你是什么身分,知道你身分有什么方便呢?就應該以什么禮節來對待你,F在看不出來,除了軍人戴上階級,我們曉得他是個什么階級,除此之外行政院長站在我們旁邊,我們也不認識,也會把他當作普通老百姓一樣看待,對他無禮了。
在從前念書人有念書人的服裝,像我穿的海青,這就是讀書人穿的,農工商不能穿這個衣服,帶大袖子的海青這是讀書人穿的,這代表讀書人的身分。在宴會里面尤其顯著,他家里再有錢再有勢力,不行,讀書人要坐首席,首席是窮秀才去坐的,這是從前禮,F在是有錢有勢力的坐首席,以前不然,以前是念書人坐首席;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最尊重的是知識分子,不歸財富。士就是讀書人,用是作用,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他的作用當然是好的,好的作用一定有好的果報。所以出家人比丘翻成中國意思‘乞士’,乞是乞丐,外面討飯吃的,他沿門托缽;雖然是乞,他很有道德很有學問,乞士,他不是普通的乞丐,是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乞丐,翻成這個名詞。那么他的作用,果報就殊勝了。
‘諸魔外道不能摧!@就是說明修行人有能力降伏魔王外道,而成就無上佛果。但是要想很順利地達到這個境界,也是要靠修學普賢行愿的功德才能夠圓滿地成就,所以句句歸到普賢行愿,顯示這一部經作用不可思議。魔、外,我們要把他認識清楚,這里面有許許多多階層,我們自己必須要防衛,就是要保衛自己。佛在八大人覺經里面告訴我們,魔有四種,就是有四類,四類里面有三類是屬于自己本身的,只有一類是屬于外面的。第一類是五陰魔,色、受、想、行、識,只要有五陰,我們現在的身心是五陰,四大五陰合和之物,這東西不是個好東西,所以你要用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那就好辦了。你可以好好地運用現在這個身體來修無上菩提,要知道這是我所用的,不是我,如果把這個執著成我,那就錯了。四大五蘊里面求我不可得,如果是迷失了,把它當作我,這就是魔障。
第二是煩惱魔,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二十個,這是天親菩薩把一切煩惱歸納成廿六大類,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心魔你要小心煩惱一起來,喜怒哀樂統統是煩惱,一起來你就警覺到了,煩惱起來了,煩惱魔現前了,你有警覺心,它一起來,你一認識它;雖有煩惱,煩惱不足以成障礙,為什么呢?它已經被發現了,就不會障礙你了,那么你馬上把它換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就行了,轉煩惱為菩提。第三個是死魔,這就沒有伏煩惱那么容易了,這要在我們一生當中好好地去做功夫,要克服死魔。要想克服死魔,決定不能造惡業,絕對不可以造惡業,造惡業是增長死魔的勢力,就是幫助它。不但不能造惡業,造作一切善業不能著相,造作善業著相也是幫助死魔,相當地麻煩!這是關系我們來生的幸福,這一生得好死,來生得好生;這一生要是死得不好,來生必定是三惡道,所以這是來生幸福關鍵的所在。我們如何要把死魔克服,當然最成功的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那死魔是完全脫離了。
第四種是天魔,天魔是外面的,簡單地來說就是一切誘惑的力量統統叫做天魔。譬如今天有許多人禁不起外面的誘惑,金錢的誘惑、地位的誘惑、利益的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你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天魔在那里呀?到處都是!我在過去講經常常舉一個例子,舉一個例子你就要想到例子不勝枚舉,F在全世界那些天天挖空心思的發明家都是魔,就是天魔,為什么?天天做新花樣誘惑你,你看衣服今年剛剛做的,還沒有穿兩次,這個樣子又不流行了,又有新流行的了,這個穿出去有人家笑了,趕快想盡方法找錢再去做一件。你看辛辛苦苦統統去供養魔王,那些設計師、裁縫師都是魔王,所以你生活才這么辛苦。如果你不受他的誘惑,像我們一件衣服穿二、三十年也沒人笑話,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對我們有什么法子?他沒有法子!如果說我這衣服不流行了,穿在外頭人家笑話,人家會笑死,笑死是他死,我不死。
其實毛病都是產生在自己,誰笑話你?你自己笑話你自己。這是在我們中國,我看在美國沒有,美國人自由,不怕任何人笑話。我們悟德師在非尼克市剃光頭常常在外面走,那些美國的小姐看到很時髦,她也把頭剃光了,真自由,她就不怕人笑話?吹搅_漢掛,她覺得這很時髦,所以她也穿這個變成很流行的服裝了;全是自己心里在作祟,其實沒有這回事情。所以學佛的人要惜福,不要受外面境界的誘惑,外面境界的誘惑是天魔在外面誘惑你,里面的煩惱貪嗔癡慢就增長,內外勾結,你就系縛在三界,不能了生死了,道理在此地。內我們要息煩惱,外要不受魔王的誘惑,這就是諸魔外道不能摧,這樣才堪為三界所應供,這一句就說能為天人師了?梢詾樘烊说哪7、榜樣,有資格接受天人的供養,為什么呢?因為你是三界福田,天人供養你才能真正得福報。
再看未后這一首,‘頌究竟果’,究竟是成佛,‘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個果報是講的八相成道,八相成道的意義是說的應以佛身而度脫的就可以示現佛身,就是示現八相成道。當然這不是普通菩薩可以能做得到的,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才有這個能力,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那么這一段就是指這個境界,像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就是用藏教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速詣是講速度之快,之所以能夠有這么快速的成就也是得力于修學普賢行愿,才能夠這樣地快速地成就。那么我們懂得這道理之后也就能夠體會到,如果我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想上品上生,也要快速地獲得,那么一定也得要照普賢行愿的方法來修學,因此普賢行愿實在說我們一天都不能夠舍離。
所以下個星期我出國之后,我期望我們的道場大家同修要發心,其實我們這個道場不重要,什么重要呢?你們諸位的成就重要,這是我的用意跟別人用意不一樣,我們這個道場是為大家服務的;不是顛倒過來讓大家來護持我這個道場,我這道場為主,你們是應當好像抬轎子來抬的,我們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是道場為大眾服務。希望道場每一個星期也是利用晚上的時間一個半小時念普賢行愿品念一次,念一次彌陀經疏鈔,普賢行愿品念別行疏鈔,希望大家能夠熟讀這兩部書,就是以普賢行愿幫助你念佛,這樣求生凈土才能夠速詣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希望大家多多利用這個場所。我們這個場所有決定性的目標,有決定性的成就,那么這是我們從這一段經文上所得到的啟示,我們應該要這樣做。
自己一個人在家里念,有的時候提不起興趣就念懈怠了,你不相信你在家試試看,念上兩天以后就不念了。到此地來依眾靠眾,大家在一起不念也不行,勉強著,彼此互相監督依眾靠眾,這是降伏我們的懈怠懶惰,這是一個好方法。同時更有一個意義就是大慈大悲提倡這個法門,使這個方法能夠盛行于世,大家都能這樣來修學,所以這個用意非常之深,自利利他,自行化他,這是共修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我們再看經文,坐已,這是說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這一樁事情,‘坐已降伏諸魔眾!@一句話跟底下這一句意思非常地深遠,我們要能去體會它。魔眾現前主要是你動了心了,你就上當了;你要是如如不動,魔來了沒有辦法。沒有法子他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路就是趕快走,另外一條路投降來當你的護法,為什么?他佩服,他只要誘惑不動的時候,他佩服你,他就要護持你。所以佛的護法神最初都是魔王,都是外道,因為看到佛絕對不會受名聞利養誘惑,威脅誘惑佛都如如不動,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發心當護法神。坐就是代表不動的意思,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里面給我們講的坐禪,坐禪怎么個坐法?不是叫你一天到晚盤腿面壁坐在那里,那你就錯了,你就是望文生義,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坐是代表不動,我們坐在那里不動;站在那個地方容易傾斜,容易倒下來;走的時候是動,所以坐是代表不動。什么不動呢?心不動,不是身不動,身要動。身要不動怎么能夠幫助眾生?諸位想想布施、供養都要身動,坐在那邊不動怎么布施供養?不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大家曉得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足跡幾乎遍及五印度。印度的幅員也相當之大,在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樣便捷的交通工具,佛的足跡幾乎印度所有地方他都走到過,他動不動?一天到晚都在那里動。坐禪是心不動,禪的意思我們也把它搞清楚,禪是不著相,外面的相接觸,接觸而不執著,不著相叫做禪,不動心叫做定。所以在華嚴經里面我們前面讀到的五十三參里面的鬻香長者,他是修禪定波羅密,那是真正講坐禪的,他禪定波羅密在那里修呢?經上給我們說,善財童子參訪他到市廛里面見到他了。市廛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市場、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他在那里修禪定;并不是在那個里頭盤腿面壁在打坐,裝模怪樣,不是的,他樣樣都看,樣樣都參觀,那是修禪定。樣樣都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一樣他不知道,這是智慧;看了之后沒有一樣動心,這就是禪定,你要不看,你不了解,沒有智慧,所以禪定實在講是定慧等修。
你盤腿面壁只有定沒有慧,死定;樣樣看樣樣都不動心,這才叫禪定。所以人家坐禪坐到那里去了?坐到百貨公司去了,坐到最熱鬧的市場去了,在那里修行。達摩祖師面壁九年那是禪定修成功了,不要再看了,看了太多了,不想看了。他的面壁打坐是等他的徒弟,等那個有緣的人,九年才等到一個徒弟可以傳法給他,等到慧可大師。這是我們要懂得的就是如何來降魔,降魔一定要有禪定,外不著相,魔不管現什么模樣,自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的;你清楚明了,他就沒有技倆了,他怎么變你都曉得,決不感覺到奇怪。樣樣清楚不感覺到奇怪,內里面不動心,如如不動,魔對你就沒法子,這叫做降魔,所以降魔要靠定慧。
成等正覺,那么從這一句我們就能夠很明顯地看出來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的是藏教佛,或者是通教、別教佛,不是圓教佛。為什么呢?圓教佛里頭不能用等正覺,或者用無上覺,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圓教佛,等正覺是別教以下的,就是正等正覺,這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分出現的。示現成佛作什么呢?要教化眾生,轉法輪,輪就是推動,我們今天講推行;法輪是佛陀教育,佛陀的教學,就是推展佛陀教育,推行佛陀的教學,就叫做轉法輪,佛自己是這樣做法,這就是佛菩薩的事業。我們既然為佛弟子了,我們也應當盡心盡力幫助佛推動佛法的事業,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那么我講經,聽眾都很多,國內國外都一樣;有許多同修在我面前說現在講經的人太少了,想聽經都聽不到。那么我在國外也是每一個地方住一個月,一年去講一個月,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個月聽經,十個月聽不到,每個地方都是如此,沒有法子嘛!地方太多了。所以我就勸勉聽經的大眾,經上講異熟果,我們現在聽經是果報,果報你要種因才行,你不種因那有果吃呢?那么聽經的果報是什么呢?你培養法師。你不肯培養法師,那來的法師講經給你聽!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們今天不想培養法師,以后你們聽不到經,沒有機緣聽經,沒種因。如何培養法師呢?要聽初學的人講經,這就是培養法師;老修行人,老講的了,聽不聽真的無所謂,初學的人要有很多人聽講,為什么呢?他講的人就很高興了。如果初學的人來講經,聽的人只有幾個,哎呀!講經太難了,我恐怕不行,算了,我退心了,當老修行好了,不發心講經了。
今天上午來看我的知行法師也是李老師的學生,我出家之后兩年他也出家了。那么我在外面講經,我常常勉勵他出來講經,過去也講過幾次,聽眾越來越少,不講了,這多少年來在三峽凈業林在那里跟著大家一塊念佛,真可惜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擁護初發心的人,這個功德比聽我講經功德不曉得要大多少倍,諸位要記住這個。那么初發心講經的,無論是在家出家,我們要平等地擁護,現在在家人講經的比出家人多,而且講得非常好。在家人往生的比出家人也多,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像前面講真正離生死的,在家人很多!我過去跟諸位說過我自己所看到的有五個人,五個都是居士,都是預知時至,佛來接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真正成就了。
所以要想續佛慧命一定要聽初發心的人講經,我是被大家逼得沒有辦法天天在講經;你看我一不講經了,那個地方有講經,我一定去聽,我回來之后星期二星期四祥云法師在那邊講經,我沒有講經我一定去聽,我每次都聽。我不聽法師講經,我講經也沒有人聽嘛!這因果關系。我很喜歡聽人家講經,我講經所以法緣很深,就是這么個道理,很簡單沒有什么秘訣,我肯做,大家不肯做那沒有法子。所以聽經有好處,與法師結緣,與道場結緣,與信眾結緣,又與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護法神結緣,好處太多太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發心。
我這一點宣傳在國外起了一點小作用,所以有同修來問我怎么樣請法師講經,我說你去找他,你們幾個人勸請,找一個法師請他來講經。他說不會講,不會講也沒有關系,我們愿意聽,逼他上臺嘛!大家就逼他嘛!那么人多了,啟請多了,他也不好意思了,碰著頭皮也得上臺,要充分去準備,天天晚上睡不著覺,吃苦頭,逼他了。不這樣逼他,他就懈怠就懶惰了,他就不肯出來了,所以我說你們要去逼。講的不好,枯燥無味,也得坐在那個地方要聽,裝作聚精會神地在聽,那個法師大概我還講得不錯還可以,繼續不斷地往下講。如果聽的講的不好了,第二天你就不來了,那法師一次講了,下次就不再講了,所以一定要靠大眾,要靠大眾勸請,要靠大眾真正發護法的心,這是發護法的心,護持正法。
那么我們這個道場歡迎大家發心來講經,愿意提供這個道場給你們來練習,你們愿意練習的向館長那里去報名,然后報名人多了就排上順序,所以肯發心的趕快報名,你才能排到第一優先,這樣才會有成就。所以現在國外落杉磯有個法師被我逼出來了,舊金山也有一個逼出來了,每個星期講一次,不中斷。因為他們自己在那里有道場,不像我流動性太大到處跑,他們住在那個地方不動的,應當常年不斷地去講經?墒菦]有信徒這樣熱烈地擁護不能成功!所以佛法之衰,佛法的滅,在家弟子有很大的責任。你們如果樂意聽經,吵這法師我非聽經不可,你不講不行,這佛法一定會興。
你講的不怎么好,算了你也不要講了,我懶得來聽了,那佛法怎么會不滅亡呢?當然會滅亡。講得好不是一天兩天的工夫,一些老同修聽我講經應當還記得過去。我在講臺上講到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是在講臺十年之后,沒有十年的功夫辦不到!所以你們培養一個人,古人常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要有慈悲心,所以你們對于初學的人應當要發這個心,佛法才能夠興旺,我們做三寶弟子才能真正對得起三寶,這是講到成等正覺轉法輪!绽磺兄T含識!R就是有情眾生,識就是情識,含有情識的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動物,凡是動物都是有情眾生,這是講到究竟果。
下面這個一首非常非常重要,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記熟的!羧擞诖似召t愿,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褪沁@一首,這四句是一首,但是科判里面它是分作兩個段落,這是勸囑受持,勸勉囑咐我們要受持這一部無上的經典。假如有一個人于這一部經里面所說的普賢菩薩的愿行,能讀誦、能受持、能演說,諸位要記住這說了三個,十種行門里面說了三條,三條就是包括了十條。十種行在我們這個本子第六十四面,科題‘顯余眾行德’,底下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明法行’,那么在這里面我們曾經詳細地說過,十種行法都講得很詳細,就在這一段經文里頭講的。此地給我們舉了三個,第一個是讀誦,讀誦非常重要,唯有讀誦才能夠念念不忘。所以在我們圖書館受三皈的,我贈送給諸位的皈依證后面都付上行愿品。我那里面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凈行品,一個是行愿品,希望諸位常常讀誦這兩品的經文,念念不忘。受持,受是接受,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完全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喪失,所以念茲在茲,念念都能與普賢行愿相應,這就是修行,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
演說是利他,演是表演,說是解說,怎么個表演法呢?把這十大愿做到了就是表演。譬如禮敬諸佛,我見到任何人都很誠心誠意地恭敬、有禮貌,這就是演;不是說每天早晚課在佛菩薩面前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見到人一點禮貌都沒有,那有什么用處?在佛菩薩面前打妄語,不知慚愧。既然念了我禮敬諸佛,我這一天到晚見到任何人都要有禮貌,不但有禮貌,從內在里真心起的誠敬,對人要真誠要恭敬,對事對物都要有敬心,我們事業上今天所謂是敬業的精神,在佛法里第一條就提倡這個。做到就是表演,做給別人看,那么你能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當然你附近的人見到一定就會問到;他平常對人就沒有禮貌,貢高我慢,看到你這樣,你為什么對這些人要恭敬?你就可以給他演說普賢行愿一番大道理,這可以給他說明這功德利益,這就是機會教育。
你自己不肯做就不能夠影響別人,自己做到再跟別人解釋,人家相信,人家也肯做。所以諸位要記住演說,滿是表演,所以佛門說法是活活潑潑,不是呆呆板板。有些人說法師說法在臺上又有動作,那個不莊嚴,應該閉著眼睛規規矩矩不動這樣說法,那樣去著眼。你打開楞嚴經看看,釋迦牟尼佛一會兒舉手,一會兒振身、擎拳,他不就是帶動作的嗎!楞嚴經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多活潑!一會兒舉個拳頭問阿難尊者,我這是什么?再把它張開,這是什么?叫阿難尊者答覆。這一問一答都是帶動作的,活活潑潑的。所以要曉得說法的目的是叫人理解,許多動作是幫助人理解,這是有必要的。尤其是要叫他理解得深刻,他印象深,他常常能想得起來,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想起來,這就叫觀照。
所以你經文不熟,沒有深刻的印象怎么能提起觀照的功夫,沒有觀照的功夫就不能得真實的受用。觀照就是一種警覺,古德常說迷不怕,妄想也不怕,怕的是你覺悟遲了,覺悟要快。覺悟怎么快呢?必定是經文熟悉,理論透徹,記憶深刻,一觸到境界的時候立刻就能提起警覺心,真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這一段意思就很重要很重要了。后面說它的殊勝功德利益,‘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勒掌召t行愿來修學,所以這一卷經清涼大師特地為我們說明華嚴關鍵修學的要領,可行可保,整個華嚴經的修行就在這一卷經文里面。這一卷要真正做到了,整個華嚴經都做到了,那么我們可以說這一卷經是華嚴經的精華。八十卷經是這一卷經的解釋,是這一卷經的演義,真正的精華就在這一卷。
清涼注得好,宗密大師唯恐我們讀清涼的注子還不能夠透徹地理解,所以注解再加上注解,這就變成鈔、疏鈔。我們這次印的這么厚的一本,跟彌需經疏鈔差不多厚,希望諸位好好地讀誦,不但經要讀,疏也要讀,鈔也要讀。我們一個星期一次永遠不斷地念下來,把它念得很熟很熟,念熟透了,你自然就有受持了,你遇到人也會表演也會說了。你不熟不行!做不到!果報不可思議!只有佛才曉得,等覺菩薩都知道得不清楚,‘果報唯佛能證知!疀Q定獲勝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菩薩果位,勝菩提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佛的果位,這個功德就更不可思議,這是我們應當要珍惜的。
開經偈就是為這一部經而作的,當年武則天寫這首偈子,就是華嚴經翻譯圓滿之后送給她看,她在封面上題了這四句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年萬劫難遭遇!覀兘裉煊龅搅,遇到了要不好好地修學,當面錯過,這個罪過就太大太大了。那一生沒有機緣遇到的那不怪他,那沒有話說,沒緣分嘛!有緣遇到,你當面錯過,這不可原諒。所以遇到了一定要認真的修學,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求得圓滿的果報,最低限度我們看到那些往生的人預知時至,自自在在走的,我們也不能輸給他,也要表演一下給人家看一看,那是最后一招的表演,這是決定不能欺騙人的。
所以希望大家要發這個心,你們最后走的時候喜歡怎么走?站著走,倒過頭來走古大德就有,走的時候問這些徒弟們,你們有沒有看到坐著走的?有。你們有沒有看到站著走的?也聽說。他老人家豎個青蜓,兩個手在地上,腳朝天,這樣走的有沒有看過?沒有看過。他走了,你看多自在,表演哪!得大自在。所以諸位要發大心,我常常勸你們發大心,我當然已經發心了,我不發心不會勸你們發心。好,下次再講。
第三十五卷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三面,‘若人于此普賢愿,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覀兩弦淮沃v到此地,接下看這一首,‘若人誦此普賢愿,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凈愿!@一首是重顯單單誦這一品的,實際上還不只這一品,就是這一卷,它的殊勝功德利益。上一首偈是講普賢愿全經,就是指四十華嚴,四十卷;這一首是四十卷不能誦,就是這一卷,少分是指這一卷說的。
由此可知殊勝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我們千萬不要懷疑,不要猶豫;四十卷經我只念這一卷恐怕功德也不過是四十分之一,那你這是多疑了,那是妄想?v然沒有讀過華嚴經,沒有讀過四十卷,只念這一卷的功德跟受持全經可以說沒有兩樣。為什么呢?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特別是這一部華嚴經處處給我們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受持功德之大絕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前一首說若人于此普賢愿,剛才講了是四十卷全卷,這一首開端也是說若人誦此普賢愿,這就單指這一卷,就是指十大愿王。為什么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呢?我們要看經文,我說,這是普賢菩薩說的;少分之善根,這因為它不是具足的,這只是一卷,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我們看這一句可見得它的功德是圓滿的,這就不是片面的,不是有差別的,它是圓滿的。
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那就是經上講的一念,這兩個字是關鍵的字眼,整個佛法的修學都是在一呀!二念就不行了,一念就成就了,千經萬論、無量法門教我們修什么?統統都是修一念的,彌陀經里面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就是一念。普門品里面我們講過,過去我們講這一品經是依法華大乘而說的,大乘在注解里面跟我們講,受持觀世音菩薩圣號,功夫也是分三個層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也是這三個層次,跟受持彌陀名號沒有兩樣,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地記住的。
因此修學成功與否確確實實就在我們的功夫是不是純一,這是我平常跟同修們常常講不間斷、不夾雜,你的功夫才能純一,特別是不夾雜。一般人功夫之所以不得力,實在講夾雜太多了。我們不必看別人,反省反省自己,學佛這么多年了,連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是慚愧呀!毛病出在那里呢?都出在夾雜上,一會兒想學學這個,再一會兒想學學那個,無論是解門、行門,統統夾雜。解門總想做一個通家,什么樣的經論我都要涉獵一下,都要通達;行門總覺得凈土還不夠,禪凈雙修,禪密律三修,還有四修的,搞好多法門搞在一起,不專!所以心是散亂的,始終不能得到一心。此地講的一念,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留意到,要修一念,功夫就圓滿成就了;功夫一成就,利益就太大太大了。
下面說‘成就眾生清凈愿!瘺]有一愿不成就,愿愿都圓滿的成就;不但成就,最難得的是清凈,這個不容易,清凈愿是佛菩薩自利利他的大愿。何以我們誦這一品經、這一卷經就有這么大的好處呢?這必須要說一說,因為十大愿王就是一切諸佛成佛的親因,那些諸佛憑什么成佛的?沒有一個不是修十大愿王而成佛的,所以十大愿王的功德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墒侵T位還要記住一句話,十大愿王又怎么能成佛呢?后面是導歸極樂。我們現在十大愿王沒修好,只要你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跟阿彌陀佛去修十大愿王,你才能圓滿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走近路。
臺中李老師昨天往生了,我們昨天舉行的念佛會,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臺中打來電話,我們得到這個消息,今天我們華嚴經末后的一卷圓滿,我們將這功德回向給他老人家。實在說這個回向絕不是念念回向偈就行了,不是的;是要把我們讀誦、受持、解說,要在這一生當中切切實實的做到,繼續他老人家未竟之志。他的華嚴經只講了一半還沒有圓滿,我想等我回國之后,我們在此地來繼續他老人家沒有圓滿的后半部,我們在此地講。那么講的方式得換一個方式,如果像老師那個方式,我們三十年也講不完。怎么個講法呢?一天要講四個小時,我們必須把一切的外務統統摒棄掉,上午講兩個小時,一個人聽行,兩個人聽也行。大家很忙不能來聽,我們家里頭還有四、五個人。晚上講兩個小時,大家都可以來聽了,這樣你們每天晚上來聽雖然只能聽到一半,可是我們的錄音能夠在三年之內把全部華嚴經錄成一個完整的錄音帶,我們來做這個工作,以這個行愿回向他老人家。
經本這一次又印有新的本子,這是美國達拉斯佛教會印的,我已經告訴他,他送我們兩百本,將來我們道場經書不會缺乏。那么今天這個本子圓滿,圓滿之后經本諸位帶回家去做一個紀念,這個冊子講圓滿了。這是講到我們如何來回向,怎樣成就我們世出世間一切的愿望,這是顯經殊勝的功德利益。再看底下一段,‘結成回向’,‘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薯灥酱说鼐蛨A滿了,這四句是總回向。由這個地方才能真正顯示出菩薩的大慈悲心,大慈大悲普遍地利益一切眾生。在前面無論是在長行文是在偈頌里面,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回向的經文與偈頌,經文當中所以這么多,它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回向的重要性,我們千萬不可以疏忽。菩薩念念不忘眾生,而且對眾生一個最大的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同生西方極樂世界。
李老師往生,我昨天下午跟臺中通一次電話,把詳細情形問一問,他往生的端相非常之好。前天下午他有幾個侍者,年輕學生伺候他的,還陪他一道在外面散步,他老人家就給旁邊的人說這一次我真的要走了,因為他說他要走了,說過好幾次都沒走。說他真的要走了,旁邊的人以為還像從前一樣的,沒有想到他當真走了,所以他是預知時至。他這預知時至很早了,其實兩年前就說過,那么我知道他今年要走,但是沒有想到他這個時候走;兩年前他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他說我講經只再講兩年我就不講了,他不講就是走,這一定的道理,所以到今年確確實實滿兩年了,跟他所講的完全相符合。而走的時候是早晨,昨天早晨五點多鐘吉祥臥,安靜念佛往生。昨天、今天是臺中他自己比較接近的學生在他家里幫他助念,幫他念佛。從明天起,就是十五、十六,三天,老人家的遺體要移到臺中蓮社,供四眾同修瞻仰三天。十七號的晚上大殮,大殮之后要停四十九天,大概臺中要給他打七個七,念四十九天佛再舉行告別式,再舉行火化。
所以我到美國的時間,我飛機票都訂好了是十八號,我說需不需要改期呢?他們那邊告訴我不必改期了,叫我參加大殮就可以了。所以我預定我們此地是十七號星期四到臺中去,我們圖書館同修中午在那邊給他人家上供,下午我們在他遺體旁邊給他念佛,晚上參加大殮之后就回來,F在館長、陳??居士他們在研究交通的問題,剛才館長也宣布了愿意參加的在我們柜臺上報名,如果人數多,我們就雇一輛游覽車我們團體去。那么老人這兩年因為體力比較衰弱都不常見客,所以有許多同修沒有見過,也有同修到臺中見不到他,那么這是我們有機緣見最后一面,愿意去的請登記,我們好統一辦理能夠統計人數。那么他老人家在走之前囑咐大家,這是最后的遺教,就是一心念佛,求愿往生,這兩句話聽起來老僧常談,這是他學佛、他大概三十一、二歲開始學佛的,今年九十八歲,將近七十年他修學的心得就是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我們能照這兩句話去做決定不錯,決定不會錯的。
所以真正修行想了生死、出三界,想成佛作主,唯有求生西方極樂,而且要像普賢菩薩發大愿,愿一切眾生快快地都生西方極樂世界。再看下面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于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愿王清凈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是總結。這一小段是說與會的大眾聽完了普賢菩薩的偈頌,人人都感到法喜充滿!鐏碣澭,善哉善哉’,這一段我們要看看小注!似纺苷f者,普賢’,普賢菩薩說的!f者行愿。能導者’,就是指導我們,帶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是‘普賢十大愿王’。我們所歸的目的地,‘海眾歸極樂’,這正稱如來的本懷,所以如來在此地贊嘆善哉善哉,與佛的本愿完全相符,這個意義非常之深,我們決定不能疏忽。
正宗分到此地講完了,下面是本經的流通分,科題里面‘經家歸功’,第一個是‘功歸佛說’,‘爾時世尊與諸圣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在這一段里面就清涼大師他老人家在全經之中,把這一卷抽出來單獨流通,所以叫別行,從這個地方起是別行流通。演說如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指全經四十卷華嚴,是指這個。在四十卷里面有本會、有末會,如果就流通義上來說,整個末會也可以算得上是流通;如果就全經來說,這四十卷就是整個華嚴經的流通分,入法界品有三十九品,這最后一品,因此以下的經文是我們這一卷的流通分,別行的流通。
功歸佛說,凡是菩薩所說的都是佛所說的,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如來贊言善哉善哉,就是菩薩所說的,佛完全同意了,佛同意了就等于是佛說的,何況菩薩在說法之前一定要求佛加持,求佛加持就與佛所說沒有兩樣。所以在沒有成佛之前所宣說一切法門都要歸功于如來加持,有這個意思千千萬萬不要忘了,還有學生縱然是他自己的創造、創作,送給老師看過,老師給他印證,那就是老師的了。這在現在明明是我的,怎么是我老師的呢?現在人太不客氣了,古人尊師重道不敢說自己的,為什么呢?老師教導出來的嘛!法身慧命依托于老師,這一點我們也要懂得,跟菩薩所說的全是佛說的意思相當。我們要懂得不可以貢高我慢,這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也是破我執、破名聞利養,你說這不是我的,老師教我的,佛菩薩如此說,連孔老夫子都如此!孔老夫子一生你看他老人家所說的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他都是傳述前人的,古圣先賢的,你看孔老夫子多么謙虛!可是后人還是尊稱他為至圣先師,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功歸如來。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這是一類,因為這一段文里頭有四類,這是第一類!畯浝掌兴_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這是第二類!疅o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這是第三類!坝嗍椒N種世界普來入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是第四類,這給我們說出法會的殊勝莊嚴不可思議。本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這些菩薩眾,我們看了決定不懷疑,F在在此地看到有六十比丘,比丘是小乘眾怎么也參加了這樣殊勝的法會呢?諸位要看前面兩個字成熟,凡是成熟就是回小向大這才算成熟,所以是大比丘眾。成熟的比丘就是阿羅漢回小向大,他也回小向大取圓教初住位實在不難,因為他的善根深厚,一回頭就是破無明見本性。
那么這六千比丘在我們四十卷的第一卷里面說得很清楚,是以舍利弗尊者為上首,舍利弗在比丘眾里面智慧第一,這是受文殊菩薩的教化,回小向大,發的大道心。在我們這段注解里面,‘舍利弗勸令歸依文殊’,這就是回小向大!氖馊缦笸趸匦,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一段文是摘錄在大疏,大疏我在此地今天也介紹給諸位,就是別行疏鈔,這一段文在這個本子里面八百四十一面,它這里已經是摘錄出來在此地,我在此地跟諸位略說一說,這十樣我們都要學的,都應該要學的!环e集一切善根心’,我們要注意要認真地來修學,修自己的善根心,善根心是無貪、無嗔、無癡,這叫三善根,世間所有的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它叫善根,世間法的善根。出世間的善根當然不能離開世間法,決定不能離開世間法,所以出世間是以世間善根為基礎,然后再加上一條,出世間善根只有一個精進。
這我也講得很多,進就是進步,不退轉,天天要努力求進步;精進純而不雜,那就叫精,不但要進步,要精進,精純不雜地這樣進步才能夠成功,這就是菩薩的善根。所以大家在六波羅密里頭特別要注重精字。所以我講四緣、講無間緣,無間緣就是精進,不間斷就是進,不夾雜就是精,這是必須要記住,千萬不能疏忽,不能迷失。第‘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這正是善財童子在本經里面顯示的法門,你看看五十三參,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承事供養,這個了不起?墒撬迣W的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絕沒有改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修這個法門,對于不同的法門要稱贊,對于修學不同法門的人,我們要供養。供養并不只四事供養,禮敬也是供養,贊嘆也是供養,恭敬也是供養,要懂得這些道理。對于其他法門絕無毀謗,絕對沒有輕視,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要知道這個原理。第‘三求一切佛法心’,那就是參學。對于一切佛法我明了,諸位要記住,明了而不能夾雜,這就是善財示現給我們的榜樣,他是家家都去參訪,樣樣明了,如如不動,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他老人家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既不著相,為什么要去多看呢?你不看你不明了,看了就明了?戳瞬恢,看了不動心,這才叫真正的參學,這是修普賢行。
‘四行一切波羅密心’,一是一切法,波羅密是圓滿的意思,什么一切呢?我們從早到晚生活上的一切,指這些。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樣樣都與華嚴境界,都與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完全相應,這就叫行一切波羅密心,要懂這個意思你才會修行。第‘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三昧是正受,簡單地講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如如不動,不動就是三昧。三昧為什么又說一切呢?的確很多,譬如說你見到財不動心,那是財三昧;見到色不動心,那是色相三昧;見到名不動心,名利三昧。所以境界里面這些事事物物無量無邊,樣樣都不動心,那就無量三昧,是這個意思。第‘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三世是過去又有三世,有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于是乎就有九世了。九世里面每一世又有三世,重重無盡,這是華嚴境界。
你要不相信,你不信,你也許有這個經驗;你會不會作夢?我也作夢。你在夢里面有沒有曾經夢過作夢,夢中作夢?有些人有,作夢里頭睡了覺又作了個夢,夢中夢,這就顯示華嚴經上講的無量的三世,重重無盡的三世,實在是如此!次第入,入的時候這個里頭有自行、有化他。第‘七普嚴凈十方佛剎心’,前面講時間,這一句講空間。無量的時空,重重無盡的時空,你沒有不遍到的,這個你才得到真正的圓滿,才真正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在這里頭自行化他,修普賢十愿。
第‘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這一條是從化他上說的。諸位要知道這句句都是無有疲厭,不疲不厭。教化是教學,調伏是講成就,成績表現。當你教化的時候,接受教化的眾生身心調和,煩惱能夠伏得住,這就是教學的成果。所以并不是只教,而不求一個結果,這不可以的,那你沒有成績表現,菩薩教導眾生一定要有成績表現。這成績里面當然也分很多等級,這是第一個等級,身心調適,煩惱降伏,這是第一個;如果這個目標達不到,那就不是佛法?v然是弘揚佛法,沒有結果;好像雖然教書,學生考試一個個都不及格,這談不上成就。能夠到這個目標,這算都及格了,教學有成就了。第‘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這一條是講恒心、毅力、長遠心。不僅僅是在自己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即使成了佛了,他還從佛位退下來再當菩薩,所謂倒駕慈航,普度眾生,的確教學是永遠無有疲厭的,我們要發這個心。
你能發這個心,在眼前遭遇到一點小的困難、小的挫折,就很容易過去了,不會退心的,會常常想到我這個菩薩道還遙遠得很呢!眼前這個小挫折就攔住了,我就退了心了,那還學什么菩薩嘛!還學什么佛嘛!還會有什么成就!所以自己一想,眼前小的障礙就不會再執著、不會再計較,很容易能突破。菩薩事業是世出世間最偉大的事業,愈是大事,愈是要有耐心,沒有耐心決定不能成就。愈是大事,愈要忍辱,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世間法里頭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成功!所以一定要忍耐,要發堅固的信心,要發長遠心。
第十,這一句比較長,‘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極微塵數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心!@一句比較長,這是十種心,那么這一句是總結!疄槌删鸵磺斜娚省,所以我們才修無量無邊的法門,可是你要記住,成就眾生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沒有成就,決定成就不了眾生。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說這話當然沒有問題,我們不行,我們現在要發文殊、普賢的宏愿,可是現在目前要怎么個做法呢?先成就自己。譬如說落在水里面的眾生,快要淹死了,我們要想去救他,想救他,自己不會游水,那你要跳下去,白搭一條命而已呀!現在怎么辦呢?趕緊去學游泳,學成一流的水上功夫,那下水才能救人。因此我們現在要救度一切眾生先要成就自己,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干什么呢?為了要成就一切眾生,是為這個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參學,再去學無量法門。
像彌陀經里面跟我們講的清清楚楚,實際上彌陀經上說的范圍很小,只說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民在早晨一餐飯的時間就已經周游十萬億個佛國土了,就已經拜訪了十萬億尊佛,再回到自己家里來不過是一頓飯的時間。一尊佛給他說一句法,不要說多了,給他說一句,他早晨出去遛一趟已經聽了十萬億句佛法了,他怎么不開智慧呀!他什么法門都通達了。其實那是釋迦牟尼佛本師對我們講的客氣話,太說多了怕我們不相信,為什么說十萬億呢?因為我們這個世界距離西方世界是十萬億,它這個意思是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天天都可以到娑婆世界來遛達一趟,來看看你的親戚朋友,怕你想家嘛!所以說這個距離不遠,是這個意思。
其實要依在我看,最低限度像經上所講的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為什么呢?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曾經參訪了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也就是說明這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與阿彌陀佛都有很深的緣分。拿現在國際關系來說,都是有非常好的外交關系,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你必定受那些人歡迎。哦!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非常歡迎。也就是說明你在一餐飯時間當中,你有能力參訪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這是我們在經上要能夠看得出來的,雖沒有顯說,意思含得非常明顯,不難看出來。因此我們對于一切法門愛好、喜歡,不要緊,現在不能學,現在學也學不好,為什么?沒有好老師指導你,你壽命有限、時間有限,你學不成功的。不如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先得無量壽,然后你不要工作了,你也不要上下班了,你可以全心全力地去學無量無邊的法門,諸位要把這個道理想通才肯死心塌地來修學這個法門。
那么我們這個道場最主要的兩部經就是普賢行愿品跟阿彌陀經,我們道場同修專修凈土,我們的要求就是不夾雜、不間斷,這一段我就說到此地,注解諸位自己去看。再看底下一段經文,‘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聲聞上加一個大,就是回小向大的聲聞。舍利弗為主,他老人家所度的就是前面講的六千比丘,這是同修伴侶,那有老師還當小乘的道理呢?決定不可能的?墒窃谠S多地方看,他們兩個還是列在小乘眾里面,那你就要覺悟,佛在經上已經給我們說得很明白,這兩個人都是古佛再來,地位在菩薩之上。舍利弗是東方金龍陀佛化身來的,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真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個法會殊勝莊嚴絕不是簡單的,你看不但聲聞眾里面都是古佛與大菩薩示現,連他那些護法都是菩薩再來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統統都是的;等于好像來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主角,那些來唱配角,來跑龍套,其實在幕后地位都是一般高的,沒有那些人,這一臺戲唱不下來呀!唱獨角戲不行!
由此可知僧團是一個非常清凈和睦團結的團體,絕不容許分化,今天僧團成為分化的局面,所以才這樣衰,眾生才有這么苦,我們要自救救人,首先要團結僧團,不要作分化的工作。分化工作從那里開始呢?從三皈依開始,這一皈依,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分化了!大錯特錯!諸位要曉得入門受三皈依是干什么事?受三皈依是教你修學宗旨,你從今天起在佛面前發了誓了,你就要依照這個宗旨來修學;不是皈依某個法師,不是皈依某個人。那個法師來傳授、來監誓的,好像你們入黨?入了監誓人的黨,這糟糕不糟糕!這個黨不是四分五裂了,完全瓦解了,變成一個人一個黨,現在我們就是如此!一個法師一個黨派,與其他的法師各各都對立,每一個人統領幾個小徒弟在那里互相地斗爭,斗爭堅固!這種修行到結果,也是修的道,不是菩提道,是地獄道,一受三皈依,修地獄道,不得了!三皈依我們在講堂講了多少次,皈依佛,佛者覺也,覺而不迷,從迷惑回過頭來依覺悟,要依自性覺,這是你一入佛門告訴你三條修行的綱領。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從一切邪知見里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皈依僧,僧是清凈、是和合,僧是六和合,是凈而不染,和睦團結,是這個意思,不能搞錯!一搞錯就往三途走了。所以你要曉得你是三寶弟子,不是某法師的弟子,千千萬萬要搞清楚,這才叫正信的佛弟子,三寶弟子。希望諸位要珍重做三寶弟子才能成佛,做某一個法師的弟子恐怕三途是免不了,千千萬萬要記住。所以你看一尊佛出世,那么多佛菩薩都來幫助他,看到清凈和睦的僧團!⒅T人天一切世主’,這個大會里面除了菩薩、聲聞之外,還有人天。也許看到這里我們會懷疑,為什么呢?當年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的時候是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宣講的,肉眼凡夫根本見都見不到,連二乘人也是不見不聞,怎么會有人天呢?有,因為有許多佛菩薩示現人天身分在人間度眾生的,他也有分,他去參加了,我們不知道。
譬如說我們講一個最近的,印光大師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等覺菩薩;人!如果他老人家在那里一打坐,眼睛一閉,他到華嚴會上聽華嚴經去了,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看到老和尚在那里打坐,我們不曉得,就這種情形。所以要知道有許許多多佛菩薩在我們人間,不定是以出家身分,是以在家身分,男女老少都有;像普門品里面所說的應以什么身攝受眾生、教化眾生,他就現什么樣的身分,你不知道,他不會說的。凡是自己說我是什么佛再來,什么菩薩再來的,給諸位說那都是假的,絕對沒有這個道理。
佛門里頭只有一個原則,身分一露,馬上就走,絕對沒有再住世這種情形;他要再來,馬上再換個身份再來就是了,絕對不容許暴露身分還在這個世間。因為這些年連國外都是如此,常有個居士我是什么菩薩再來的,叫大家來供養他,來皈依他,來拜他,妖言惑眾,諸位千萬不要上這個當。你也不必爭,他要說什么菩薩再來,你也合掌;他要說阿彌陀佛,好,阿彌陀佛,以后就不要理他了。你說阿彌陀佛,這不得了,趕緊去供養,把你口袋的錢都被他騙去了,那你是傻瓜一個,不要理會就是了,好好地念自己的佛,修自己的道,這個重要。
天上也是如此,一切世主,這個世主從人間的帝王,前面講的多了,器世間主、有情世間主、智正覺世間主,這在八十華嚴第一卷里面就說了很多,說了有幾十種就是指這些人。這些人也是法身大士,以世主身分度眾生的。那么底下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當然全都是法身大士示現作護法神的。我們讀這段經文之后,我們對一切眾生應當生平等心、恭敬心,十大愿第一條教給我們禮敬諸佛,說不定這個人是佛菩薩轉世來的,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的確是如此,許許多多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不要緊,統統恭敬就行了,就一個都不漏了,諸佛才歡喜!,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些名詞后面都有注解,我就不必說了,注得也很清楚。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一句此地也注得很好。這是總顯與會大眾聽了佛說,聽了菩薩所說都能夠信受奉行,這四個字非常重要,信,決定沒有疑惑,疑就障礙了我們的信心,所以是斷疑生信。受是接受,領納在心,這叫接受。接受之后要依教奉行,要完完全全把它做到,這樣才不辜負佛菩薩苦口婆心的叮嚀,為我們說法的恩德。那么在注解里面講信受奉行有三個意思,這三個意思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自己將來為別人說法,前面說過了讀誦受持及演說,一定要守住這三個原則,注子里頭有,‘一能說人清凈’,說的人清凈,為什么呢?不為名聞利養,沒有一切的要求,這叫清凈。
換句話說,完全無條件,如果是有條件而來說的,不清凈。我還曾經聽說過請法師來講經先要談好價錢,這一部經要多少錢,這不清凈了。不但是談價錢不可以,貪圖供養也不可以,或者是貪圖聽眾人數多也不可以,都不清凈,心不清凈;一個人聽也是一樣的精神百倍在此地講,一萬個人聽也是如此,這個說的人是清凈。一兩個人聽,馬虎一點,精神打不起來,人多了歡喜,這個心不清凈!別人我們不管,將來自己上講臺要學清凈心,要記住這一條!f法清凈’,說法清凈完全從自性清凈心里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法清凈,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初學人做不到怎么辦呢?依照古人的注解去講,像這個注子是文言文的注子,等于是你在講臺上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用這個方式來講,不可以參雜自己的意思,這就清凈了。
因為我們自己意思不清凈,一參雜進去,法就不清凈了,不可以參雜自己的意思,這樣就清凈了,清凈就有功德!霉鍍,陳事既周,時眾獲益!惆堰@個經里面的理論、方法、境界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聽的人能夠得到利益,能夠破迷生信,這就是好處了。所以初步的利益就是聽了之后不反對佛法,這就不錯了;不要說一聽他就信,就修行,那修行是第三層的功夫。頭一個是不反對,第二步他相信了,第三步他真正理解了,第四步他自然就修行了,一步一步地來誘導他,決不可能叫他一下就相信。所以接引眾生是有順序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記住,否則的話會把眾生學佛的機緣,把它斷掉了。
為什么呢?他一看到學佛,他就生恐懼了,譬如現在人家第一個怕學佛,學佛不能吃肉,他就為了這個不學佛了;不行,學佛不能吃肉,他就不學佛了。所以我們告訴他,學佛可以吃肉,那就沒有問題了,學佛不要殺生,可以吃肉。他說還有這樣的?這樣他就可以來了!你要說那個戒條怎么嚴怎么嚴,他聽了就害怕,再也不會來的,所以諸位接引眾生要有善巧方便,逐步逐步誘導他入門,讓他自己生信心,自己發心去持戒,發心去求戒。所以李老師他老人家一生教人他是勸人皈依,這個他有說勸人皈依,他絕不勸人持戒、不勸人受戒;再有絕不勸人持午,好像六齋、十齋,持午,他不勸人。他說為什么呢?你要勸人干這個,人家不學佛了。
他老人家在臺中這么多年,攝受眾生這么多,他有他的善巧方便。他自己是持午的,而且日中一食,但是他很隨緣,老師晚上我請你吃飯好不好?好,好,他到晚上跟你一塊,他照樣吃,他一個人在家里絕對不吃,他吃一餐。很隨緣。我初到臺中見他的時候,因為我到臺中去之前跟懺云法師住了半年,就學了懺云法師那一套,也是非常地嚴格、呆呆板板。到臺中李老師告訴我不行!行不通!他說懂得佛法的人對你還尊敬,你不錯,你持午;不懂得的人說你這個人古怪,大概是瞧不起我,我做的東西你大概是還看不中,反而叫他毀謗,叫人家毀謗,把人家法緣斷絕掉了。我是聽到這個開示,我也就變活潑了一點,從前也很呆板,想想老師講的話很有道理。
今天我們經講到此地圓滿,我們保留一套完整的錄音帶,前面沒有聽到的,將來可以借錄音帶來聽。經圓滿了,我們的修行就要開始了,怎么個修法呢?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我們要學這個。所以我這個星期五出國之后,我想我們道場要讀誦,就讀這個經,連經連注解統統要讀。我交代我們這里面人查生字,把生字注音注出來,然后每一次寫在黑板上,你們來的時候可以不必查。一個禮拜讀一次,看看那一天我們下次公布,星期三公布,一個星期讀一次別行疏鈔,讀一次彌陀經疏鈔,希望諸位好好地把它念熟,我明年回來的時候就講這個經。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