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普賢十大行愿的 基本結構

大乘佛教的理論體系與實踐體系均由菩薩信仰組織起來。在中國佛教當中,最有名的是觀音、地藏、文殊和普賢四大菩薩信仰。盡管所有菩薩的基本特性都是一致的,如誓愿宏大,富有智慧,慈悲無邊,神通廣大等,但每個菩薩也都有其個性。在四大菩薩當中,觀音以大悲著稱,地藏以大愿出名,文殊以大智為個性,普賢則以大行為特質。普賢菩薩的大行最集中地體現為十大行愿。

詮釋普賢十大行愿的主要經典是《普賢行愿品》。本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原是唐代般若三藏所譯四十卷《華嚴經》的標題,唐代澄觀法師在《普賢行愿品別行疏鈔》中開始以此為品名,專指《四十華嚴》的最后一卷!端氖A嚴》為《華嚴經》十萬偈的一部分,而《四十華嚴》中的《普賢行愿品》則是全部《華嚴經》中的一小部分。該經由長行和偈頌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的長行承接《華嚴經》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后見普賢菩薩為其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于是在本經開始,普賢菩薩就告訴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要成就佛的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愿。長行有十大段,分別說明這十種行愿的內容和受持此經的殊勝功德。偈頌部分又稱為《普賢廣大愿王清凈偈》,共有62頌,每頌七言四句,共1736字,基本上是重復長行的內容。

普賢十大行愿的本來排序和各自含義如下:1、“禮敬諸佛”:即認為在十方三世之中存在著無數的佛,對這些佛應該深心信解,以清靜的身、語、意三業常修禮敬。2、“稱贊如來”:即以各種音聲和各種言辭,稱揚贊嘆一切如來的功德。3、“廣修供養”:即以各種上妙華香供養諸佛,特別是通過“如說修行”、“利益眾生”等法供養方式進行供養。4、“懺悔業障”:即時常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各種惡業,決心不再造業,并恒住凈戒。5、“隨喜功德”:即?隙、贊賞并促成一切佛、菩薩乃至六趣、四生的所有功德。6、“請轉法輪”:常禮請一切佛宣說教法。7、“請佛住世”:即對于將示現涅槃的諸佛如來乃至一切善知識,勸請為利樂眾生而不入涅槃。8、“常隨佛學”:經常跟隨毗盧遮那佛,學習佛的教法。9、“恒順眾生”:就是愿隨順眾生種種差別,作種種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乃至如來,平等饒益眾生。10、“普皆回向“:即將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眾生,以完成佛果之愿[①]。


一、普賢十大行愿的基本結構
普賢信仰既是大乘佛教中菩薩信仰的一支,成為全部大乘佛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講它也是濃縮全部大乘佛法的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佛教體系。這種相對獨立和完整的佛教體系最鮮明地體現在普賢十大行愿的基本結構方面。筆者認為,普賢十大行愿可以劃分為四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部分:

1、信佛敬佛

即對佛這樣的圣者的禮敬、稱贊、供養,為十大行愿當中的第一“禮敬諸佛”、第二“稱贊如來”、第三“廣修供養”。這三大行愿的深刻含義是在茫茫宇宙之中確立一種神圣的存在,從而勾勒出凡圣并存的宇宙模式,并從凡圣關系也就是眾生與佛之間的關系出發,在修行者的心目中建立一種崇高的信念,也就是對佛的虔誠信仰。所以,十大行愿第一部分的核心在于一個“佛”字。這既是全部佛教修行的開端,也是支撐全部佛教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基石。而對佛的信仰則可以分為相信佛國世界與佛的存在、稱贊佛的功德以及實踐對佛的供養等三個依次遞進的方面,這也正是組成普賢行愿第一部分的三大行愿的內容。

“禮敬諸佛”作為普賢十大行愿的第一大愿,主要是表示堅信佛的存在。關于所禮敬的佛,經文中說“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即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空間的佛。亦如偈頌中所說,“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關于對這些佛的相信,經文中說“以普賢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亦如偈頌中所說,“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即這種相信是內心理解后的真切而深刻的相信。相信之后則是禮敬。禮敬的方法是用清靜的身即行為、清靜的語即言辭、清靜的意即心念去禮敬,也就是說,這種禮敬是動作、語言和意念三者同時作用的禮敬。由于普賢具有無上的行愿之力,所以,普賢的禮敬可以現無數化身于無數的佛國世界去禮敬無數的佛。而且,普賢禮敬諸佛的行愿在時間上也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的,即所謂“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稱贊如來”是普賢行愿中的第二大愿,它是在相信佛的存在之后對佛的功德的贊揚,即所謂“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根據經文,這種稱贊以語言的方式來進行,而實際上是一種內心的認同與歸依。這種贊揚在時間上也是“窮未來際,相續不斷”,在空間上則是“盡于法界,無不周遍”,說明普賢的這一大愿是恒久不變的和穩固不移的。

“廣修供養”作為普賢行愿的第三大愿,則是在相信佛、稱贊佛之后對佛表示敬拜的進一步行動。所要供養的佛也是無數空間與無始無終的時間當中的一切佛。供養的方法則分為兩種,一是財供養,一是法供養。關于前者,經文中列舉的供養有:華云、鬘云、天音樂云、天傘蓋云、天衣服云以及天種種香,如涂香、燒香、末香,還有種種燈,如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不過,經文特別強調,對佛進行供養最重要的還是法供養。所謂法供養是指“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梢,普賢行愿中所說的法供養超出了一般所說的傳播佛法的范疇,具有更加廣泛的世俗生活內容,從而也更加具有積極的意義。這種法供養之所以為普賢所注重,是因為“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

構成普賢十大行愿第一組成部分的三大行愿既相互獨立,又依次遞進,同時也彼此互補,圓融一體。第一“禮敬諸佛”重點在于肯定佛的存在;第二“稱贊如來”重點在于強調不是敬而遠之,而是敬而贊之,發現佛的功德,對佛做明確的價值判斷;第三則是對佛進行供養,從口頭的稱贊轉化到實際的行動?傊,第一部分的核心在于佛,不論是肯定佛,還是稱贊佛,抑或是供養佛,都是在完成確立對佛信仰的過程。這種信仰的確立對普賢行愿法門來講,不但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最困難的。對今天的世俗人群來講,這部分看似簡單無味,淺顯明了,其實卻是深義難解。從現代學術的視角來看,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宗教學命題,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它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這三大行愿作為普賢行愿法門中既簡單而明了又難解難信的部分,它需要有深刻的、不離理性又超越理性的思維,正如偈頌中所說,“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皬V大勝解心”是確立佛信仰的前提。

2、悔過向善

第二部分由十大行愿中的第四“懺悔業障”和第五“隨喜功德”兩大行愿組成。這兩大行愿主要是面對有情世間,從惡善關系出發,確立眾生的道德準則及其實現原則,體現了大乘修行者在信佛之后所應實踐的行事,即首先應該對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過錯與罪孽從內心深處懺悔,發誓不再重犯,從此嚴格自律,永守凈戒;其次則是在悔過的基礎上,對一切世間中的一切圣者與一切眾生的善行表示歡喜、肯定、認同、敬佩和跟從之情。前者為識己之罪,后者為知他之善。這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展開的,因為改過向善的前提是對佛的信仰,沒有確定宇宙間圣者的存在,就沒有對自己作為凡俗之輩的認識;沒有對佛功德的認識和稱贊,就不會有對自己惡業的醒悟與懺悔;沒有對佛的肯定與禮敬就不可能有在佛面前懺悔自己惡業的心愿。第一部分是從全部法界這種最廣闊的角度確立神圣個體與神圣境界的存在,從而出現了圣凡的關系,二者的關系模式是以凡仰圣,預示的則是超凡入圣;而第二部分則是在凡的境界中確定惡的存在,從而出現了善惡的關系,二者的關系模式是棄惡從善,倡導的則是抑惡揚善。棄惡從善的核心在于一個“悔”字,因為只有悔才能激發向善之心,才能促使向善之行;谠谟谪熂,既與前面的贊圣形成對比,也與下面的向善形成遞進。這樣,從十大行愿第一部分的信佛敬佛到第二部分的悔過向善便成為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關于悔過,經文中說:“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笨梢,所要懺悔的業障是自己過去無數生中所造的罪業,而不僅僅是一時一地之過錯。這些業障的起因是貪欲、嗔恨和愚癡等三毒之心。這些業障的類型則是行為、語言和心念三種,而不僅僅是說出來的錯話或做出來的錯事。這些業障的數量和程度則是無量無邊,乃至“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如何懺悔呢?“我今悉以清凈三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后不復造,恒住凈戒一切功德!奔磻曰诘姆绞绞切袨、語言、心念等三種清靜之業,懺悔自己惡業的對象是所有佛菩薩,即面對佛菩薩來懺悔。懺悔的心境則在一個“誠”字!叭缡翘摽战绫M,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笨梢,這種懺悔同前面所說的幾種大愿一樣,也是持之以恒的。

關于向善,普賢行愿中體現為“隨喜功德”!半S喜”即隨順歡喜之意,意思是見他人所作善根功德,隨之心生歡喜?梢,與懺悔一樣,這主要還是一個心理的過程,而實質上則是對世間善與惡的判定與判定之后的態度。如《大智度論》中說:“隨喜福德者,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德,但以心方便見他修福,隨而歡喜!盵②]隨喜誰的功德呢?經文列舉了佛、菩薩、聲聞、緣覺等四圣以及其他各類眾生,其曰:“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笨梢,隨喜功德,是隨喜所有圣者和凡俗的功德,對象囊括了整個法界的十類個體,即所謂四圣和六凡。四圣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眾生。這六類眾生又可按出生及生活狀態劃分為四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和化生。隨喜佛的善根即隨喜佛因地時從開始修行到最后證得圣果的一切善行。隨喜其他圣者和各種眾生的功德也是指其趨向佛道過程中的所有善行。

構成普賢行愿第二部分的兩大行愿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皯曰跇I障”是認識自己的罪過,并發誓改正;“隨喜功德”是認識他人的善行,并內心認同。對待自己要看到罪過,對待他人要看到善行。自他關系本身就是人際關系的基本模式,在這里則成為展現善惡關系的基本架構。展現善惡關系的目的還是棄惡從善,這是在第一部分信佛敬佛的基礎上展開的,也為第三部分的求法修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3、求法修法

即十大行愿中的“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和“常隨佛學”。這三大行愿是在信佛敬佛并悔過向善之后表示對佛法的向往與實踐。如果說十大行愿的第一部分重點在于確立對佛的信仰,樹立一種圣潔美好的崇拜對象,第二部分重點在于識別善惡,樹立棄惡從善之志向,那么第三部分則開始把重點投放于向善趨圣之道,邁開了見賢思齊的具體步伐,從而比第二部分更前進了一步,使普賢行愿獲得進一步的升華。十大行愿第一部分是在廣闊的宇宙法界當中確立圣者和圣境的存在,揭示了法界當中圣凡二元對立的現實,而本部分則在搭建從凡至圣的通道,即求取佛法,實踐佛法,從而開始彌合圣凡之間的二元對立。所以,這一部分最終體現的是對佛法的修行,核心在于一個“法”字。法是連接圣凡的橋梁,修法則是通過這個橋梁。本部分中的“請轉法輪”和“請佛住世”是求法,“常隨佛學”則是修法。前者是建橋,后者是過橋。橋是凡圣之間的通道,過橋則是凡圣之間的飛躍。

“請轉法輪”即請求諸佛說法教化。經文說:“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笨梢,所謂“請轉法輪”,是請佛轉其“妙法輪”,即微妙的佛法。所請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請求的方法則是行為、語言和心念三者并進,具體途徑則可以是“種種方便”,即不拘一格,靈活多樣。這種請求不是一時的沖動和短暫的熱情,而是與眾生煩惱相始終,與法界存滅相伴隨,念念相續,無有窮盡。請轉法輪表明了對佛法的渴望,對成佛的追求,這便與第一部分的信佛敬佛形成呼應,也與第二部分的悔過向善形成銜接,同時還為本部分的其他兩大行愿即“請佛住世”和“常隨佛學”作好了鋪墊。

“請佛住世”即在佛行將涅槃時,請求佛不要進入涅槃,繼續留在世間,以便利益一切眾生!罢堔D法輪”表明對佛法的渴望,由此渴望驅使,便出現“請佛住世”的大愿。經中說:“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闭埱笞∈乐鸬姆秶鷱臅r間上看是三世的所有佛,從空間上講則是十方一切佛。與此同時,請佛住世還包括了一切信仰佛法、修行佛法的圣者如菩薩、聲聞、緣覺和一切精通佛法的人?梢赃@么說,凡是能弘揚佛法、指導修行的人都在被請之列,都希望被留在世間弘法教化。這一大愿與前面的請轉法輪是前后呼應的。這兩個大愿都體現了修行者對佛法的向往。

“常隨佛學”是學習佛從初發心到最后證果成佛全過程中的一切修行。與前面的兩個大愿相比,常隨佛學已經把對佛法的內心向往變成對佛法的親身實踐。經文說:“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圣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帝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盤,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彼鶓S學的佛首先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其次也包括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學佛的內容就是佛從最初的發心一直到最后證果說法的全部修行。以佛的修行為榜樣,目的就是要最后證成佛果。

構成普賢行愿第三部分的三個大愿是密切相關的!罢堔D法輪”表示對佛法的信仰和渴望,“請佛住世”表示對傳播佛法者的信任和留戀,“常隨佛學”表示實踐佛法的方法和決心。于是,從仰慕佛法到實踐佛法,形成普賢行愿體系的關鍵一環。因為,按照佛教的基本觀點,只有佛法才是揭示宇宙奧秘的真理,只有依靠對佛法的修行才能解脫一切苦難。所有解脫的圣者都是借助佛法修證而達成的,普賢行愿所要告訴人們的當然也是如何解脫,如何成就最高的果報,所以,自然也是要依靠佛法修證這個唯一的途徑?傊,“求法修法”是普賢行愿四大部分之間的重要過渡。

4、濟生成就

即十大行愿中的第九“恒順眾生”和第十“普皆回向”。第三部分提出跟隨諸佛學法修法,而跟隨諸佛學法修法的關鍵還是從普度眾生的大悲心開始,所以,十大行愿便自然發展到“恒順眾生”這一大愿。正如經文所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币仓挥型ㄟ^大悲心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就,如經文中說:“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笨梢,“恒順眾生”是普賢十大行愿最終目標得以實現的必由之路,也可看作是普賢行愿的最高升華,它不但同第三部分的求法修法形成直接遞進,而且同第二部分的悔過向善形成間接遞進,更與第一部分的信佛敬佛相呼應,正如經文所說:“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薄捌战曰叵颉北緛硎强偫ㄇ懊婢欧N行愿的。但總括九大行愿的目的還是為了把這些大愿的功德回向眾生,這與恒順眾生在本質上其實是一致的。而且,在“恒順眾生”愿中,已經明確指出,“恒順眾生”可通向最高的解脫,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普皆回向”這一大愿中,也明確提出回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天下眾生“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梢,二者的意趣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把這兩大行愿放在一起,作為普賢十大行愿的第四組成部分。這兩大行愿涉及到饒益眾生與究竟菩提之間的關系,也即是大悲心與菩提心之間的關系。貫通二者的核心則是一個“順”字,即通過恒順眾生達到修養菩提心的目的,最終落腳在成就普賢行愿和無上智慧方面,體現了十大行愿的終極目標。

經文對“恒順眾生”的解釋非常詳細。關于“眾生”的范圍,經文說“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笨梢,所要隨順的眾生實在是平等無邊,既沒有一絲一毫的遺漏,也沒有一絲一毫的分別。如何隨順呢?概括地講,就是“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對眾生的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也如同敬奉阿羅漢,如同敬奉如來。經文中還特別列舉了四種承事供養:“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标P于恒順眾生的意義,經文說:“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苯浳倪解釋了恒順眾生的大悲心與成就解脫的菩提心之間的關系,認為有需要救度的眾生,才產生救度眾生的大悲心;有大悲心才會生起菩提心。經文還用一個形象的譬喻來說明這一觀點:“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普皆回向”是把前面九種行愿的功德回向給眾生,如經文所說“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將所有功德回向眾生的目的是為了“愿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迸c前面的九種行愿一樣,這一行愿也是恒久不變的:“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四組行愿中的“恒順眾生”是以濟生導歸菩提,使修持行愿者獲得最高的境界;“普皆回向”則是以回向導歸菩提,使被回向的眾生獲得最高的境界。前者是積累功德給自己,后者是贈送功德給別人。前者是通過具體的行為利益眾生,后者是通過功德凝聚之妙力祝福眾生。二者相同的途徑都是利益他人,相同的歸向都是成就菩提。所以,我們把這第四組行愿稱之為“濟生成就”。

于是從信佛敬佛開始,經過悔過向善和求法修法,最后達到成就無上智慧的解脫目標,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對佛的信仰是絕對的前提和全部十大行愿的基礎,悔過向善則是從敬佛到學佛的過渡,它以“責己”為特征,是前面“贊圣”的自然發展,也直接引發后面的求法修法,而修法的關鍵在于通過普度眾生并最后實現無上智慧的證悟,從而成就最上道果。所以,“濟生”便成為最后升華的關鍵?傊,敬佛、責己和修法、證果可以勾勒出普賢十大行愿的基本結構。也可以說,十大行愿就是一個信佛、悔過、修法、成就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大乘佛教修證體系。作者簡介:1961年生,歷史學博士,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