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圣”。故普賢行愿品言:‘普賢行愿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盅裕骸饺鐏碛虚L子,其名號曰普賢尊!召t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賢,梵語稱“邲輸跋陀”。在《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愿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凈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凈世界,使其莊嚴清凈,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凈,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為“普賢”,并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凈功德世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普賢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羅菩薩經,后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據《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載,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守護法華之行者。臺宗二百題卷十立有相,普賢論題,依禮懺誦經之有相行,達成感見普賢之旨。又《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愿,即: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愿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愿為一切菩薩行愿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愿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愿,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