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普賢十大行愿的 基本特征

普賢十大行愿具備許多獨特的情趣,既體現了大乘佛教的總體精神,也標示了普賢信仰的獨特個性。通過對這些特性的分析,我們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普賢信仰的佛學思想,也有助于認識其所具有的現代意義。筆者認為,普賢十大行愿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1、三業并舉,互不割裂

這種特征可以簡稱為“非一業”。普賢十大行愿盡管各有側重,但每一行愿都是一種身心相應、三業并舉的實踐,從而既拒絕心行不一,也排斥口是心非。心、口、行三種“業”彼此呼應,共同完成每一個行愿!镀召t行愿品》在講述十大行愿時,總是強調三業的共同參與。如在講到禮敬諸佛時說:“悉以清凈身、語、意業,常修禮敬!痹谥v到懺悔業障時指出,業障是由貪、嗔、癡三毒引起并由身、語、意三業呈現出來的,所以,懺悔業障也要“悉以清凈三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后不復造,恒住凈戒”。在闡釋“請轉法輪”時,也說“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該經文在闡釋每一種行愿時,無一例外地都會在最后特別強調這種行愿的實踐過程是“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三業并舉,互不割裂,顯示了普賢行愿的虔誠與真摯。而三業并舉的實踐作風對現代人的各種現實生活也有明顯的借鑒意義。

2、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這一特征可以簡稱為“非一時”。普賢十大行愿中的每個行愿都不是一時的沖動或臨時的應付,也不是半途而廢的投機性活動,而是恒久不變的親身實踐!镀召t行愿品》在闡釋每一行愿時,都強調這種行愿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說明了每一行愿都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堅定的愿望,這種愿望時刻縈繞在心頭,并隨時付諸行動,沒有絲毫的中斷。經文在講述每一種行愿時都使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這種行愿的恒久性。如在闡釋“禮敬諸佛”時說:“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笨梢,普賢行愿都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修行,它以所有眾生的最后解脫為目標,所以總是與人類的煩惱相伴隨,與人類的苦難相始終,顯示了普賢行愿的不可動搖性。這種持之以恒的頑強精神是現代人在追求理想時應該努力效仿的。

3、十方剎海,遍滿虛空

這一特征可以簡稱為“非一地”。普賢十大行愿在空間上也具有無限的廣博性。各行愿中凡涉及地域范圍時,均打破了某個特定地域的局限,把行愿的空間擴張到無限的領域,顯示了地域方面的超越性。如在闡釋禮敬諸位佛時,它把諸佛的空間范圍設定為“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胺饎x”即佛世界,“三世”即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主要是一個時間概念,而“十方”則是指東、南、西、北以及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和上、下,已經涵蓋了一切空間。十大行愿凡是言及諸佛時均把諸佛所在的空間擴大到無限的十方領域,而言及眾生時,也突破了狹隘的地域限制,把關懷的領域擴展到無限的空間。如“恒順眾生”愿中所說的眾生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對這些不同地域的眾生都一視同仁,沒有區別,顯示了普賢行愿在地域上的無限性和平等性,同今天人類社會總是以地緣來權衡利害、確定親疏的現象相比,普賢行愿在地域上的超越性的確是一種大菩薩的境界。

4、法界眾生,無一遺漏

這一特征可以簡稱為“非一類”:普賢行愿凡涉及眾生時,總是以最廣博的胸懷,涵蓋三界六道中所有類型的眾生,既不棄一類眾生,甚至也不舍一個眾生。如在闡釋隨喜功德時,除了隨喜諸佛和其他圣者的功德外,還要隨喜那些尚處凡俗之列的眾生的功德,而這些眾生是“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傲ぁ笔菑木辰绺叩偷慕嵌劝驯娚鷦澐譃樘、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種類型,四生則是從眾生誕生和生活狀態的角度把眾生劃分為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類型。無論是“六趣”,還是“四生”,只要其有功德,菩薩都隨喜之。普賢行愿中平等包容一切眾生的大愿在“恒順眾生”愿中表現的也非常明顯。經中說菩薩恒順眾生應該包括“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法界眾生可謂無一遺漏。這種無限的包容把所有眾生都納入自己的觀照之列,對今天盛行的民族之分、貧富之別等人群劃分的狹隘觀念也是一種沖擊。

5、十愿并行,圓融有序

這一特征可以簡稱為“非一法”:普賢行愿共由十項組成。十大行愿既各自獨立,自成一法;又相互聯系,共成一體。所謂法不孤起,愿不獨行;一愿既起,九愿必隨。十大行愿彼此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是從信佛敬佛開始的,經過悔過向善和求法修法,最后達到成就無上智慧的解脫目標。對佛的信仰是絕對的前提和全部十大行愿的基礎,悔過向善則是從敬佛到學佛的過渡,而學佛的關鍵在于通過普度眾生,最后實現無上智慧的證悟,從而成就最上道果。所以,“濟生”便成為最后升華的關鍵。從現代視角來看,十愿并行、圓融有序、濟生為要等特征都具有明顯的現實借鑒意義。

6、神圣世俗,融會貫通

普賢十大行愿從仰圣開始到證圣結束,顯示了濃厚的神圣性。在十大行愿信仰中,諸佛境界是神圣性的客體,而具有神通之力和智慧之力的普賢則是神圣性的主體。主體與客體在終極意義上的合一則是神圣性的圓滿,也是普賢行愿的最終目標?梢,神圣性的確是普賢行愿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普賢十大行愿以懺悔業障為確立信仰后的修行之始,以恒順眾生的世間善行為通向菩提覺悟的必由之路,從而又顯示出強烈的世俗性和理性化特色。神圣性帶來超越性,而世俗性則帶來生活性。普賢十大行愿的世俗性不但表現在對人間路徑在最后解脫中作用的肯定,而且也表現在對神秘力量如咒語、他力等的回避,這種情況在其他菩薩法門中是很少見的,這是普賢行愿的一大特色。

7、實踐為主,理論支撐

普賢十大行愿主要是以實踐方法的形式而呈現出來的,每一種行愿都是一種身、口、意的修行活動,而根據其不同的內容,有的以身為主要方式,有的則以語言為主要表現形式,有的則以意為主要活動。十大行愿避免了深奧玄妙的理論闡釋,專注于行為的指導,由于它是普賢信仰的核心,所以普賢被視為菩薩當中“大行”的典范,而普賢也因此有了“大行普賢菩薩”的光榮稱號。因為十大行愿以行為主體,所以,嚴格地講,十大行愿應該稱為“十大愿行”才更加符合普賢信仰的真諦。當然,作為一種佛法實踐,普賢的行是依靠一種理論支撐起來的。從宏觀上看,支撐十大行愿的理論就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具體來看,十大行愿的內在理論則是與如上分析的四大組成部分相一致的理論體系,包括了宇宙論、價值論、方法論和境界論等四項彼此密切聯系、相互遞進、邏輯貫通的基本理論架構。

8、行愿并重,悲智兼容

盡管我們說十大行愿是一種實踐體系,普賢主行門,所以成為大行的代表,但實際上,十大行愿當中也包納了大乘菩薩的所有品德。就四大菩薩分別所代表的智、悲、行、愿等四大品德來看,在十大行愿中,行與愿首先是密切關聯在一起的,每一種行其實就是一種愿,無愿難以起行,無愿難以成行。而無行則愿不能落實,無行則愿就失去意義,而成為一種空喊或夢想,何以稱之為大愿?所以,在大乘佛法之中,愿――行總是不分不離的。這也是我們為何稱普賢十大行為“十大行愿”或“十大愿行”的原因。與此同時,普賢雖然被稱為大行的典范,但他依然具備觀音一般的大悲和文殊那樣的大智,悲智雙運也是普賢的一大品格。這種品格主要體現在十大行愿的第四部分。其中說,最高的解脫境界是以菩提心為基礎的,而菩提心是以大悲心為前提的,所以,大悲心是全部佛道的根本。而大悲心的對象則是眾生,以大悲之心救濟無邊的眾生便成為普賢行愿的一個重要環境。而普賢行愿的終極目標還在于證悟至高無上的圣智,所以,智慧是決定普賢十大行愿基本體系的內在靈魂。

9、濃縮佛法,體系完整

普賢信仰包括了很多復雜的內容,而普賢十大行愿可視作中國佛教普賢信仰的主體,也是中國最流行的一種普賢信仰。無論是作為眾多普賢信仰內涵中的一個系統,還是作為普賢信仰的主體,十大行愿都只是體系龐大、內容復雜的大乘佛教體系中的一個小支系。而作為一個支系,它便是大乘佛教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以行門為個性,與其他信仰體系一起,支撐著整個大乘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的大廈。從這個角度來看,十大行愿就是另一更大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一種輔助。但是,我們通過對十大行愿的結構分析,可以看出它其實是一個建立在完整的理論體系基礎上的相對獨立的佛教實踐體系。它是全部大乘佛法的高度濃縮,包含著信仰對象、信仰目標、修道方法、行為準則、禮儀形式等大乘佛教信仰的基本要素,也包含著對宇宙的看法、對凡圣關系的解釋、對善惡的評價、對悲智關系的分析等許多艱深而又普遍的哲學問題,是一種具有相當理論深度和非常嚴密的修持體系的佛教信仰。作者簡介:1961年生,歷史學博士,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