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 無邊的愿行
今天講的題目,是無邊的愿行。愿是愿望,志愿;行是行為,作為。由個人的志愿,策動個人的行為;由個人行為造作的實踐,去完成個人的愿望,名之為愿行。
沒有實踐的愿望,類于空談,沒有理解的實踐,變為盲從。盲從與空談,皆是偏差,無法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因此,昨晚勸導各位勤求佛的智慧,目的在理解佛所說的真理;今晚講無邊的愿行,是希望各位,由愿行的實踐,親證佛所說的真理。如是以智慧的理解力,策動愿行的實踐;以愿行的實踐,親證智慧的理解。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并進,始可完成學佛的志愿,達到成佛的愿望。否則,說甚么即生成佛,一生解脫,皆是欺世妄語,魔鬼技倆,除了急功好利愚癡的人,盲從附和外,智者誠應審察諦觀,洞悉真偽,免墮魔眷,F在,將一般人的愿行,出家人的愿行,及普賢菩薩的愿行分三點說明。同時介紹普賢菩薩的故事及其功德。
一、普通眾生的愿行
人生于世,各有各的意志與愿望,所以各有各的行業與職位。一般人,無不用實際行動,從事其志趣的行業,謀求應得的利潤,解決日常生活所需,以組織個人家庭,以盡人生的責任,以遂一生的愿望。由于人的志愿不同,展現于社會各行各業,遂有差異。所謂士、農、工、商、科學、哲學、醫學、各展其志,各從其業、各享其努力所得的成果,這是必然的定律。
可惜,眾生因貪欲為患,大都不肯守規則,尚正義,每因貪求滿足個人私欲的占有,而互相攻擊,互相侵犯,努力搏斗。致使美好的人生,變成戰場;何止人與人爭,而且國與國爭,遂而形成世界的戰爭混亂,這都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由于人的志愿有大小之分,行為有善惡之別,所以社會上,有人愿意造福社會,兼善天下;有人立志唯求自利,獨善其身;有人行為光明磊落,俯仰無愧;有人行為卑鄙無恥,自甘下流。有人樂與天下,憂與天下;有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由于人有種種不同的志愿,發展種種不同的行業,呈現種種不同的行為;有的令人敬佩贊美,有的令人痛心疾首。
當今之世,道德淪亡,人心不古,足可令人敬佩贊美的少,令人痛心疾首的多。若不急速運佛的智慧輔導,佛的愿行輔助,長此以往,一般人的愿望與行為,將如水之就下,一瀉萬丈,不可收拾。
二、出家修行的愿行
出家人的愿望是甚么呢?出家的志愿與行為又如何?今天,我準備坦白告訴各位,以排除世人一向對出家人的曲解與誤會。
在佛教言:愿是志愿,誓愿,能自制心,專于一境,志求滿足謂之愿。本其心愿,策動于身口的造作謂之行。僅有愿無行,愿成虛發;只有行無愿,行無目的。必須以行達愿,以愿持行,愿行相應,愿行相扶,方砥于成。
成甚么?成佛呀!既然愿意出家學佛,當然志在成佛。但成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佛道更非小功小德可以成就。所以出家人立志要廣,誓愿要深,行為既要清凈,又要壯麗。在空間言是無邊,在時間言是無盡,在數學言是無量,在階位言是無上。誓愿為群眾無止境的服務,是‘眾生無邊誓愿度’;誓愿為自己克制煩惱,改善行為,是‘煩惱無盡誓愿斷’;誓必充實自己的知識,開拓內在的智慧,是‘法門無量誓愿學’;愿求自利究竟,以展開純為利他的工作,是‘佛道無上誓愿成’。
出家人雖然知道眾生無邊,煩惱無盡,但誓愿要度、要斷:明知法門無量,佛道無上,誓愿必學、必成。如是本著弘大的誓愿,策勵深廣的行為,利益無邊眾生,服務廣大社會,朝夕以弘法為家務,終生以利生為事業。從積極利益眾生,服務社會的利他行為中,完成自利的功德。經歷無量時空,修福修慧,直至;蹐A滿具足,然后覺悟成佛。
成佛后的愿行又如何?成佛后的愿行,則純為利益眾生而出發,再不涉及個人的自利。由是可知,出家人,絕非意志消沉,行為悲觀的避世者:更非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寄生蟲。而是克制自我,舍己為人,志愿深廣弘大,行為光明磊落的救世者。至于學佛,成佛,更非消極或與社會脫節的落伍行為,該是積極展開覺世慵民的工作,準備擔當人間苦難的勇敢行為。
眾生無邊誓愿度等四種弘愿,僅是最初發心學佛的人應有的總愿。至于深位菩薩,更各有其壯大莊嚴的別愿。例如:觀音菩薩的尋聲救苦,又如地藏菩薩的地獄末空,誓不成佛等。十地經中說菩薩有十大別愿,所謂供養愿,受持愿,轉法輪愿,二利行愿,成熟眾生愿,承事愿,凈土愿,不離愿,利益愿,成正覺愿等,都是積極進取,自利兼他的弘愿,F在限于時間,不能一一詳談。
三、普賢菩薩的愿行
在四十卷華嚴經中,最后一品,普賢菩薩廣稱贊佛的功德已,即告訴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若欲成就佛之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愿。此十種廣大行愿,是一切愿行之王,亦是疾得菩提的捷徑,其功德之大,唯佛能知。是一切學佛人所應該修學的愿行,F在,先介紹普賢菩薩的故事,然后介紹十大愿王及其功德。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