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普賢十大行愿的 現代意義

作為大乘佛教菩薩信仰中“大行”的典范,普賢十大行愿歷來受到佛教信仰者的熱烈推崇和積極奉行,至今依然是佛教界必修的一種佛法實踐。十大行愿不僅為佛教內部的修持活動提供了一個基本的范式,對中國佛教修道體系的完善和中國佛教修行實踐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對世俗社會的生活具有正面的借鑒意義,對現代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可產生良性促進,尤其是在人性提升、人心凈化、人際和諧、社會關懷以及行為指導、智慧啟迪、心胸擴展等方面發揮積極的影響,從而呈現出明顯的現代意義。以下我們通過對普賢行愿十項內容和十大行愿基本特征的分析,分別考察其所具有的現代意義。

1、崇高信仰的確立

從現代的視角來看,作為十大行愿中的第一行愿,“禮敬諸佛”的深刻含義就是首先從內心深處建立一種最崇高的信念,堅信在這個無邊無盡的宇宙當中,存在著一種智慧和品行高于人類和各種動物的神圣個體,即諸佛。這樣的個體既存在于我們這個世界,也存在于遙遠的其他世界,其中很多的世界屬于無有眾苦、但有諸樂的終極超越性世界。于是,第一大行愿便在茫茫的宇宙中,確立了圣凡兩種不同境界的存在,而神圣境界的存在其實是由至高無上的圣智、證悟這種圣智的圣者、圣者所在的圣境等三種存在構成的。凡圣關系的確立同時也表明了人類對自身境界的不足和外在環境的諸多問題的深刻認識,承認自身之不足并憧憬一種圓滿的境界,這是人類可貴的自覺精神和進取精神?傊,“禮敬諸佛”就是為處于苦難世界中的人類樹立了一種神圣而崇高的信仰。這對現代人類來講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人類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種具有思維能力的生命存在,探索宇宙并拿出自己的看法是人類自古以來的永恒沖動。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有一種超越自己現狀的崇高理想,應該對超越現狀、獲得神圣智慧抱有堅定的信念。共產黨對共產主義的信仰以及對各種英雄人物進行神圣性的塑造,也是人類這種信仰屬性的一種表現。在當代世界,信仰特別是宗教性信仰依然是人類文化生活的主導性因素之一,對世界文化格局乃至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而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個舊的時代迅速地離我們遠去,社會的激烈轉型帶來了人們普遍的信仰缺失,心靈的空虛成為現代中國人的一個棘手問題。而信仰的缺失和心靈的空虛則是導致眾多社會問題的深層根源。所以,當我們考察普賢十大行愿時,會深刻體會到,把確立一種崇高信仰放在首位的重要性。

2、贊美之心的具備

普賢十大行愿中的第二行愿是“稱贊如來”,其具體含義是“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即贊揚作為圣者的諸佛的功德,即常言所說的“歌功頌德”,而功德其實就是美的聚合體,所以稱贊功德其實就是贊美,而稱贊圣者的功德就是頌圣。對圣者功德的贊揚是人類自從樹立起圣凡關系以后始終存在的一種感情,這種感情既表明人類對神圣境界與神圣意義的肯定,也表明人類對自身品格缺陷與所處境界不足的認識,同時也說明人類對一種具有超越性的神圣境界的追求,而這種肯定和追求則是圣凡關系從對立走向圓融的開端,因為人類確立神圣的存在,不是為了讓這種存在與人類對立,而是為了人類的現實生活不斷邁向和諧并最終實現永恒的幸福?v觀整個世界的歷史,各個民族在歷史上均產生過對神圣者功德進行歌頌的文化現象,并對各民族的文化產生重要影響。即使在今天這個理性盛行、個性張揚的時代,人類依然存在著強烈的崇圣、頌圣的心理,這可以看作是對過度理性化的一種制約,有助于保存人類的超越性追求,有助于維系人類在無盡的自然界面前所應該具備的敬畏心。與此同時,我們從“稱贊如來”這一行愿中也可以看到,歌功頌德不是虛偽的宣教,而是真誠的贊美,是對圣者功德的贊美,而不是空洞的贊美圣者,這有助于提醒人們批判和抵制人類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神化凡俗并加以夸大性歌頌的惡劣行為。

3、供養心行的擴展

對神靈的供養是各種宗教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敬神方式。中國自古以來盛行殺牲獻祭,佛教中也曾出現以個體生命為供養的極端形式,于是,“犧牲”這種以個體生命為代價的供奉行為在中國文化中被拔高到供奉、供養、獻祭等供圣實踐中最崇敬的一種方式,并廣泛引申于世俗政治生活的領域。而普賢十大行愿中的第三項“廣修供養”在肯定傳統的物質性供養的同時,特別強調了另外一種供圣方式,即“法供養”。所謂法供養是指“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這種供養既打破了傳統的供養者與領受者之間的直接關系,也突破了個體生命付出這種最極端的供奉方式,而是以個人日常生活中遵守說教、利他修行、智慧熏陶為供養,使狹隘的物質供養轉變為廣博的善性養成,隱藏了供養的直接對象,使宗教性的供養具有了強烈的人間關懷。這種法供養可以看作是另一種犧牲精神,這種精神即使在現代社會依然是需要的。當今世界各種宗教信徒占到人類總數的百分之八十多,他們都在以各種方式實踐著各自宗教中對神圣者的供養,若能把直接針對圣者的物質性供養乃至內在的心理性敬仰轉化為“法供養”的格式,樹立人間化的犧牲精神,這對人類社會中人際的和諧、民族間的融洽、人類智慧的啟迪和善行的推廣以及人類文化的進步等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這種犧牲精神也可超越宗教的范疇在廣闊的世俗社會中發揮影響,因為當今社會中依然存在著傳統的圣賢崇拜習慣和英雄崇拜心理。這種崇拜習慣和心理若能融入法供養這種犧牲精神,也將有利于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

4、懺悔之心的養成

人類不是一種神圣的存在,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總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仡櫲祟惖臍v史,在善行與智慧交織的歷史脈絡中,也交纏著錯誤與罪惡這一綿綿不斷的線條。犯錯誤不要緊,要緊的是犯了錯誤而沒有認識,或者認識到錯誤而不知悔改。過去的罪惡是人類的無奈,人類無法抹殺它,但可以反省它,只有反省才有了改過的基礎。所以,對于人類的罪過來講,最關鍵的就是要懺悔。懺悔之心是人類良心的體現,是人類自身素質提高的必要步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前提。普賢十大行愿中的第四行愿就是“懺悔業障”,由此形成中國佛教至今依然非常盛行的《懺悔文》:“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睋丝芍,作為普賢十大行愿之一的懺悔,既認識到自身過罪的根源,即由貪欲、嗔恚和愚癡所引起,也認識到自身過罪的類型,即行為、語言和意念三種過罪?梢,普賢行愿中的懺悔是自覺自愿的懺悔,是理性的懺悔,是清醒而深刻的懺悔。同時,這種懺悔涵蓋了自身過去所有的業障,不留一點遺漏,不存一絲一毫的僥幸,使這種懺悔具有了徹底性。今天的人類依然在不斷地犯下各種罪惡與錯誤,令有良知有理性的人感到痛惜,尤其可怕的是,大量犯罪犯錯的人不知其過,反以為榮,一錯再錯,甚至錯上加錯。當這種罪過與某種邪惡的或偏頗的信仰結合在一起時,當這種罪過同某種團體的宗旨掛鉤時,其破壞性就更加嚴重。所以,我們期盼普賢行愿中的懺悔之心能廣行天下,幫助那些犯罪和犯錯的人重建人類的良知,尋回丟失的理性,在此基礎上,深刻反省自己的罪過,并發誓改正自己的罪過。對于一般的民眾來說,經常以普賢行愿的懺悔之心反省自己的言行與心態,也有助于自身涵養的提高,促進個人的成長,并順利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5、向善之心的廣博

與認識并懺悔自己的罪過相呼應,普賢十大行愿中還有認識并肯定和贊賞他人功德的向善之心,叫做“隨喜功德”。隨喜即隨其善行而心生歡喜并努力促成。功德即所有的善心善行。這種對他人之善的認識和肯定是一種向善之心。普賢行愿中的向善之心極為廣博。例如,從行善者的范圍來講,上到最高的圣者即諸佛,下到地獄中的苦難眾生,無論是宇宙法界中的那個階層,只要他們有善行、善語和善心,都在普賢的認識和肯定之列;從善行的范圍來講,也是包羅萬象,而且不論大小,都為普賢隨喜的對象;從隨喜的時空性來看,這種隨喜也不是一時一地的暫時心態,而是永恒的向善之心。普賢行愿中的這種向善之心在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才智、機遇、品行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所以,在各行各業中都存在著先行者、優勝者、善良者,對這些人是嫉妒、打擊、挖苦、譏諷,還是肯定、歡喜、贊賞、促成,這是區別是否具備廣博的向善之心的標志。只有對這些人的善行和優勢保持肯定和贊賞的心態,才可能真誠地效仿,從而不斷促進善行的延續和擴大,進而改善整個社會的風氣。

6、求學心愿的懇切

普賢十大行愿中的“請轉法輪”可以解釋為一種求學的心愿。對于一個大乘菩薩來講,他修學的是成佛解脫之法,而成佛解脫之法只有諸佛才有資格傳授。諸佛傳授佛法,就叫做轉法輪。對于大乘修行者來說,佛法就是其心目中全部的知識體系,是指導其現實生活和未來解脫的唯一正確的方法!罢堔D法輪”就是請求佛傳授這種知識體系,所以它表明了一種求學的心愿。由于它同菩提養成聯系在一起,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智慧啟蒙的教育;又由于它同時和各個世界的所有佛和所有眾生聯系在一起,所以也可看作是一種普及教育的心愿。這種心愿對今天的佛教界來說,可以直接轉化為對佛教教育的努力推動,在不斷呼吁僧才培育和推廣佛教倫理的今天,這種行愿明顯具有很高的現實價值。如果再作進一步的引申,對于世俗教育的普及和提升,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7、伴圣心愿的意義

伴圣心愿就是伴隨圣人、同圣人共居這個世界之中的心愿,也就是不希望圣人離開這個世界的心愿。這種心愿在普賢十大行愿中表現為“請佛住世”。佛就是一種智慧和福德都獲得最終圓滿的神圣個體,是佛教心目中最崇高的圣者,也是佛教徒所要追求的最高解脫境界,所以,它是真理的化身,是大智和至善的代表。請這樣的圣者留在人類居住和生活的世間,表明了對真理、對智慧以及對純善的肯定與喜愛。愿世間有圣賢、多圣賢,這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心愿。愿所有的世間都有圣賢,這種突破狹隘的地域和國界限制的心愿是普賢的行愿,它既表現出普賢心愿的博大,也體現了普賢行愿的純真。如果將這種思想引申于當代社會,就是希望世間有更多具備超凡智慧和善心的人,以有利于全社會道德的教化和正義的維護,從而熏陶出更多的善心善行者,為啟迪智慧、凈化人心、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服務。

8、效法圣賢的決心

普賢十大行愿中的“常隨佛學”可以看作是一種“效法圣賢”的決心,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說的“見賢思齊”是相同的。從教理上看,佛是大徹大悟、擁有無上智慧的圣者,是福德圓滿、至善至美的化身,是值得所有眾生敬仰的導師。這樣的圣者不但是大乘佛教的最高崇拜對象,而且是最高的解脫目標。所以,從修行方法上來看,佛在沒有成佛之前的所有修行,無論是世俗形態的行善,還是宗教意義的修持,都是大乘修行者追求成佛這種最高解脫目標所必須效法的榜樣。普賢行愿中的“常隨佛學”就是效法佛從開始修行到證得最高果位的一切做法。對大乘修行者來說,效法佛,就是選擇了世界上最崇高的一種生活方式,就是邁向通往最終幸福的大道,從此,即使是日常的世俗生活,也都具有了神圣的意義,而個人的靈魂也由此獲得不斷的升華,個人的生命也在這一效法的過程中獲得不斷的莊嚴。從現代的視角來看,“常隨佛學”既是效法某種最崇高的信仰對象,也是追隨心目中的具有神圣意義的英雄。這種效法和追隨,突破了凡圣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打開了庶民通向英雄的通道。這種在宇宙真理面前凡圣平等的理念,比西方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更進了一步,顯示了人類的膽識,在當代依然具有激發智慧、誘導向善的積極意義。

9、大悲之心的升華

普賢行愿中的第九“恒順眾生”既是通向神圣解脫目標的關鍵,也是最具世俗意義的大愿。其中所包含的現代意義非常豐富,也非常深刻。首先,這個大愿把救濟利益的對象擴大到人類以外的所有動物界,顯示了不同于基督教的博愛之心;其次,對待所有的“恒順”對象,都是絕對的平等,即所謂“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如此眾多不同類型的眾生都可獲得毫無差別的對待,顯示了普賢行愿的平等精神;第三,“恒順”的內容首先是恭敬,對所有眾生毫無差別的恭敬就如同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一樣,也像恭敬羅漢乃至至高無上的佛那樣,這樣的恭敬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第四,除了恭敬以外,“恒順”的核心內容則是饒益一切眾生,即所謂“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具體來說就是“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第五,普賢的“恒順眾生”愿把饒益眾生提升到菩提心的養成這樣的高度,使饒益眾生變成通向最高解脫的必由之路,成為大乘修行者的一種清晰明了和主動積極的選擇。饒益眾生就是大悲心的體現,大悲心就是菩提心的營養素,所以,沒有大悲心就不可能養成菩提心,而沒有菩提心就不可能證得佛的果位從而獲得最終的解脫!镀召t行愿品》中對饒益眾生的大悲心和獲得最終解脫的菩提心之間的關系是這樣說明的:“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苯浿羞以沙漠中的樹木與水的關系為例,說明大悲心與菩提心之間的密切關系:“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逼刑崾潜娚饷摽嚯y的唯一途徑,苦難人間的菩提樹就像沙漠中的一顆樹,佛的果位是花果,眾生是樹根,大悲心是水。只有以大悲之水澆灌作為菩提樹根的眾生,才能使菩提樹茁壯成長,并最終長出佛的果實來。大悲心與菩提心的這種關系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性,它把服務眾生、利益眾生、幸福眾生提升到成就最高解脫這樣的高度,顯示了普賢行愿的通俗性、人間性、生活性等諸多特征,在今天依然值得大力推廣。

10、祝愿之心的真誠

普賢十大行愿的最后一項是“普皆回向”。意思是把實踐前面九種行愿所積累的功德再還施給眾生,使眾生獲得幸福。按照唯物主義的看法,功德既難以形成一種客觀的物質性力量,也不可能當作一種禮品贈與他人,更不可能因為這種抽象的贈與而使受贈者獲得幸福。但佛教認為,由行為、語言和心念的善性實踐所獲得的功德可以積累起來,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聚合體,發揮其促進向善和獲得善報的作用。這種功德的擁有者也可以把它轉贈給其他的人,使本來并沒有積累功德的人從中獲得善報。我們暫且不管這種功德回向的科學性如何,只討論其作為一種行愿所包含的人間情懷。從這個角度看,“普皆回向”其實是對他人的一種特殊方式的祝愿。說其特殊,就在于這種祝愿不是僅限于內心的希望,而是建立在自己必須積累了一定功德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這種祝愿是以自己的善行為先導的。關于這種祝愿的具體內涵,經文中說:“愿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笨梢,這種祝愿既包含使終生獲得幸福的希望,也包含勸禁眾生作惡的心愿,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阻止眾生滑向苦難的地獄,才能引導眾生獲得最高的解脫。對于那些已經作了惡的眾生,回向的意義則在于代他們受苦,而令這些眾生獲得解脫。這實在是一種絕對崇高的祝愿之心,令現代人不能不肅然起敬。

總之,普賢十大行愿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性的解脫理論和實踐體系,也是一種能夠指導現實人生、有益社會進步的思想體系,自古以來,十大行愿在完善佛教修證體系、引導佛教信徒精進修行的同時,也對現實社會和人生發揮了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因為從現代的視角來看,十大行愿依然具有豐富的社會關懷理念與倫理教化思想,值得我們努力發掘并積極引導。作者簡介:1961年生,歷史學博士,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