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卡二卡3卡4卡网站_忘忧草花语什么意思_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网站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aV高清

普賢行愿品講記:1之7

凈空法師講述
此講錄出自凈空法師專集文字講堂

第一卷
諸位同學:今天是我們第十屆冬令大專講座的開始,這一次在時間上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七天當中要跟諸位介紹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首先要跟諸位介紹的是這一部經的來源,也就是它的出處。諸位有些對佛法是涉獵了一些,但是也有幾位是初學的同修。學佛,我們首先對佛法要有一個概略的認識,第一要明了的就是佛教是什么?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搞清楚,那我們的修學就從頭錯到底,一直就錯下去了;所以必須先正名,名是名詞。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如果把它看成宗教,這錯了。宗教可以信,也可以不信,這個世間不信宗教的人很多。如果是教育,諸位想一想,如果我們跟人家說,我沒有受過教育,這個很難為情;我不信宗教,不覺得怎么難為情,教育必定要接受的。
何以曉得佛教不是宗教呢?如果我以宗教的定義來觀察佛法,的確佛法沒有宗教里面所說的特質。譬如宗教里頭最重要的,一定要崇拜一個真神;佛教里頭沒有,佛教里頭沒有崇拜神的,佛與菩薩都不是神,要把佛跟菩薩當神來看待,那你完全誤會了。要知道佛這個意思怎么講法?什么叫做菩薩?這些定義,名詞的定義要搞清楚。佛是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的人,覺悟的人,撿別我們一般是愚癡、迷惑,愚癡、迷惑的反面,就是智慧,就是覺悟。一個與具有圓滿智慧覺悟的人,印度的言語名詞就叫做佛陀;那么在我們中國古時候也稱之為圣人,稱為圣人,稱為賢人,很有我們中國圣人這個意思。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佛是人不是神,菩薩是正在修學的人,正在求智慧求覺悟的人,所以菩薩翻作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稱菩薩。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搞清楚,不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來供奉,那就錯誤了。
那么既然佛是一個智慧覺悟的人,他教給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包括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我們與佛的關系,所以我們稱佛為本師,剛才在講經之前,我們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是恭敬的意思,或者是敬禮。本師,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就是建立這個教育,最初的創始人,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三寶弟子。那么我們跟佛的關系,非常明顯是師生關系。
所以跟那個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主、奴的關系,是父、子的關系,它不是師生關系,這是我們首先要辨別清楚的。菩薩跟我們是同一個老師,同門的關系;他學習在我們之前,我們在后,等于是我們的前期的學長。像觀音、勢至,是我們的學長,我們對他禮敬,是他已經有了成就了,我們才初學;所以我們對菩薩,往往也把他當作佛一樣地恭敬。他是我們的老學長,前期學長,可以代佛教化。那么對于現前的這些出家人,我們稱他作法師,在中國習慣,習慣上稱法師,稱和尚。其實這些稱呼都是很普通的通呼,也是教育界里面的稱呼。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親教師;主持這個教育、這個教學的職稱上的一個稱呼,翻成中國叫親教師,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主持教育政策的人。
所以在一個寺院,只有住持才能稱和尚,只有一個和尚。好比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這個教育政策是校長來主持的,那么所有這些教職員都是執行的人,執行這個政策的。那么教育的成功與失敗,主持政策的人,他要負完全責任。所以教育成功了,那是校長的功勞,校長從來沒上過一堂課,功勞是他的,為什么呢?那些教職員都是聽他命令,執行他的政策的;所以校長是親教師,印度人稱和尚。那么教員呢?稱阿阇黎,阿阇黎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他是我們的老師,他的言行都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做我們的模范,有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中國人習慣,普通稱之為老師。所以從這些稱呼上看起來呢,佛法確確實實是教育,而不是宗教。既是教育,任何人都應該修學,乃至于這些宗教徒們也應該修學。
所以我常常勸這些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都應該皈依三寶,好好地來學佛法,與信仰他的教沒有沖突,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譬如你做學生,你在學校做學生,你求學;同時你也信仰宗教,有沒有沖突?沒有沖突。如果說我信了基督教,再去信天主教,這個有沖突;教育教育沖突,宗教與教育沒沖突。我在美國現在有一批基督教的這些牧師,他們對于佛法很有興趣,我勸他們認真來學習,因為現在在國外講經,翻譯的工作很困難。所以現在就是我的計劃當中,是每一個月與他們舉行一次研究討論會,就是座談會。這個座談會可以舉行一次,我們一次有三、四個小時來討論,來溝通,使他們對于佛法有正確的理解,來接受佛陀的教育,對他那個宗教有很大很大的幫助,這是他們非常樂意接受的。
如果把佛教看作宗教呢?宗教與宗教就對立了,彼此不能相容了。所以在臺灣,宗教界的排斥,互不相容,都是對于佛法誤會,不知道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那么佛教本身也稱宗教,但是稱宗教是說佛教教學的性質,與一般宗教定義完全不相同。佛教稱宗,專門講禪宗;宗門教下,合起來稱為宗教,是這個意思。所以與今天一般宗教界里面這個名詞,完全不相干,這是講佛教教學兩個大糸統不相同。宗門的教學,著重在悟,著重在開悟,著重在啟發,那么它少用經典,所以禪宗里頭,講經少,非常非常之少,是只講開示。這個開示呢?著重各各人的根性的啟發?墒俏蛄酥竽?一定要讀經,經是最主要的教學教科書,教學的課本,他是悟后再讀經,這是走這個路子。
那么教下呢?除了禪宗之外,其余的九個宗派;在我們中國一共是十個宗派,小乘兩宗,大乘是八個宗,除禪宗以外,都叫做教下。教下是從漸修,就是從教科書,經典就是佛教的教科書,由淺而深,那么由小而大,逐漸逐漸地來修學。正如同我們世間學校一樣,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所以它是屬于漸修,按步就班地來修學。它跟宗門不一樣,宗門是不按步就班地,所以叫頓修、頓悟、頓修、頓證。畢竟在禪宗里面成就的人是少數,所以那是,這是上根利智,這一門有用處,中下根性的人都不行。今天雖然海內外講禪宗的人很多,那些禪都是口頭禪,不管用的。換一句話說,他修一生,他也不能開悟,這個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那么中下根性的人,從教下手,一定有收獲,所以我們對于教,決定不能夠疏忽。從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來看,他老人家一生從事于教學的工作,所謂是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他在世,像我們中國孔子一樣,到處教學。由此可知,佛教最根本最主要的,還是從教科書,用正規的方法來教導,這是我們首先要明了佛教的性質。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無論在國內在國外,諸位所看到的佛教有三種不同的型態出現在世間。第一個所看到的就是宗教的佛教,佛教變質了,變成宗教了。你看寺院里頭,每一天經懺佛事,超度死人,這是宗教,做這些法會,這是宗教,變質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一生教學當中,你們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沒有作過現在這種法會,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法會是教學,像講經,是這種法會,而不是這些經懺佛事的法會,沒有,這個東西在那時候沒有;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也沒有,所以這個是后期的,這個是把佛法變成了宗教,很大的不幸;變成宗教,佛法就滅亡了,變質了。

那么另外一種就是學術的佛法,也錯誤了,把佛法這個教材,就是經典,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這個也錯誤了。佛法的教育不是不可以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當作學術來研究,與我們生活脫節了,不相干了。所以佛法的教學,是生活教育,與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飯,息息相關。換一句話說,它確確實實能給我們最圓滿、最美滿、最豐富、最踏實、最幸福地人生生活,這個是佛教的本質。所以佛法不可以不學,你希望能夠得到最幸福、最圓滿的人生,那么你一定要學佛,否則的話,你得不到。這個是佛教教育的特色,我們要把它認清楚,所以佛法不是玄談,不是空談。

那么這個開頭介紹,我只跟諸位說到此地。那么再講今天我們所研究的這一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在佛法,諸位要翻到后面,后面是我們這一次要講的這一部份,就是普賢行愿品輯要疏,翻到這個后半部,這一本里頭是有兩篇,實際上是兩章,不能算篇,算兩章。這一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就是示現成佛的時候,第一次講的經。那么這有很奇特的一個現象,這一部經是佛在定中講的。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樹下打坐,那一邊有一張畫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可是那個座呢?我們現在上面畫了一個臺,金剛臺,其實釋迦牟尼佛不是在那個臺上,地下鋪的是草,是鋪的草,這個草座上打坐的,沒有這么好的這個臺。

這種臺呢?是菩薩眼睛里面看到有臺,我們凡夫肉眼看釋迦牟尼佛鋪的是草坐,鋪的草。是在定中所說的。時間呢?在我們看起來不長,是兩個星期,叫二七日中,定中所說的。給什么人說的呢?就是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薩們,為他們所講的。權教菩薩,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跟我們凡夫,不見亦不聞,我們也沒見到這個法會,也沒有聽說,是佛在定中所說的。那么說完之后,當然要結集,就是紀錄,保存下來。保存下來就是被大龍菩薩收藏在龍宮里面,并沒有流傳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流傳在世間。

那么到以后,佛滅度九百年間,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了一位菩薩,叫龍樹菩薩,這個人聰明絕頂,實實在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他讀書不只一目十行,真正是過目不忘,這個世間所有的典籍,他讀盡了,連這個佛的經典也讀盡了。讀盡了以后,貢高我慢,認為這個世間他是第一了,再沒有一個人能夠超過他了,傲慢心就生起來了,今日之話就是值得驕傲,其實驕傲是大病,驕傲是大毛病。那么大龍菩薩看到了,所以就特別接引他到龍宮里面去,他說你固然是很了不起,世出世間學問你都通達了,可是還有好的東西,你還沒見到,我那里有收藏的。那么龍樹菩薩就跟到他一塊到龍宮,一到龍宮,看到他所收藏的經藏,龍樹菩薩這個傲慢心馬上就息掉了,為什么呢?才曉得自己讀的東西太渺少了,看看華嚴經,完全的華嚴經有多少份量呢?他老人家回來之后告訴我們,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

我們中國人計算一本書是算字數,這一本書份量多少,算字數。像通常講的,老子五千言,就是五千字,算字數的。印度人,他不是用字數為單位,他是用偈,偈就是四句,不管長短,長行文都一樣,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偈,就是一個單位,那么這一部書份量多小呢?看它有多少偈。那么換句話,成四句就曉得多少偈就是了,一偈是四句,像我們現在所講這個華嚴經是十萬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長短不一樣的四十萬句,以這個為單位。那么完全的華嚴經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個就數量就太多太多了;不但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能夠接受的,龍樹菩薩本身也沒法子接受。大千世界,什么叫大千世界?我看在此地不必多浪費時間,你們去查參考書去吧,那真是天文數字!有多少品呢?一個四天下微塵數品。

我們常講恒河沙數,恒河沙不能比呀!那是大巫見小巫,沒法子比呀!這是他看到完整的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說的,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上本太大了,再看看中本;中本等于說是節錄的了,也是完全的,節錄的,也不得了,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那真的也少太多了。這個呢,龍樹菩薩可以接受了,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有一千二百品,他行,但是一想,世間一般人不行,一般人還是接受不了。于是再看什么,再看下本,下本就是更減少了,好像提綱,綱要了,等于說是大本的綱要,綱目,有多少呢?有十萬偈,有四十八品,龍樹菩薩覺得,這很適合,我們這個世間人可以能接受,所以就把這一部經帶出龍宮來,流傳在我們世間。

于是后來有一些學者,對于華嚴經提出異議,說華嚴經不是佛說的;說華嚴經、說龍宮,現在科學發達了,潛水艇到海底去了,沒有發現龍宮。所以就有人有疑,疑問多端在猜測龍宮,大概是皇宮。從前皇帝都稱為真龍天子,那個皇宮也可以稱為龍宮,這個話講不通的;蕦m里頭絕對沒有這么大的藏經樓,能夠藏上大本的華嚴經,不可能的。剛才說過,佛教不是宗教,但是佛教承認宇宙之間有神存在,有諸天存在,有這些龍存在,這個是事實真相,你不能不承認的。但是佛教認為他們也是眾生,他并不是宇宙的主宰,我們自己命運,他管不上,他管不了的。所以我們對他尊敬,就跟一般人,人與人相見尊敬是一樣的,人與人相見應該禮敬,所以人對于那些神,對于這些天,乃至于對于鬼,都應該要尊敬。

孔老夫子說得很好,敬鬼神而遠之,這個就對了,遇到的時候要行禮,要尊敬,要彼此打個招呼,但是不必要親近他,我們有什么疑難,用不著去問他,應該是這個態度。所以龍樹菩薩把這個經帶出來了,這是我們世間才有這一部華嚴經;而這一部經,我們對它要尊重,決定不能懷疑,諸位將來在理上要通達了,這個疑慮就完全消除了。經帶出來是梵文,流傳到中國,這個本子是殘缺不全的本子;往往部頭太大了,保存完整就不容易,所以流傳到中國華嚴經,當中缺少的經文太多了。你看看十萬偈,最初到中國來是東晉,華嚴經來到中國,只有三萬六千偈,一半都不到;那么但是也很珍貴,很難得了,所以也就翻譯出來了。翻出來之后,我們稱之為六十華嚴,就是六十卷晉譯的,六十卷經,現在在臺灣也有流通,華嚴蓮社把它印過,我們華藏法施會過去也曾經印過一千部流通,因為這個經讀的人很少,所以就沒有大量地流通。

那么讀誦最多的呢?就是八十華嚴,八十卷的。八十卷是唐朝時候第二次翻譯,就是實叉難陀從印度到中國來,到中國來之后;這個人在西域那個時候,也是非常有聲望,知名度相當高的一位法師,我們中國這些大德,乃至于帝王,對他都非常景仰,特地把他聘請到中國來,在那個時候聘請是皇帝聘請的。那么他來的時候,帶來了華嚴經,也不完整;但是比晉譯的經多出了九千頌,所以一共有四萬五千頌。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非帶歡喜,那個時候皇帝是武則天,武則天做皇帝的時代,就請實叉難陀把華嚴經重新再翻譯一遍;譯場規模也非常大,武則天自己也常常去參與。

那么經譯完整之后,一共是八十卷,多出二十卷,所以就補充晉經缺失的部分,是補充了不少,雖然不是完整的經,但是全經義理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了,相當明朗了,所以稱之為新經,就是新譯的華嚴經;那個六十華嚴叫舊譯,這個是新譯。這個經譯成之后,當然翻譯成功,先要送給皇帝看,送給武則天看。那么武則天在這個封面上題了一首偈,就是開經偈;你們現在所念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武則天作的,特地替華嚴經在封面上題一首偈。那么這首偈作得實在天好了,以后無論是出家的法師、大德們,在家的居士們,說再作一首開經偈,作不出來;不管你怎么作,比不上武則天這一首,所以以后就沒有人作了,就用武則天這一首開經偈,作得天好了。那么這是第二次的翻譯。

而我們今天讀的這一部分呢,是新舊兩種譯本上都漏掉的,都沒有的,就是我們現在念的,要研究的這一部分,這就是經文的缺失。這個一部分呢,是在唐朝代宗的時候,貞元年間,西域有一個小國的國王,叫做烏荼國王,對中國進貢,進貢就是送禮物,當作禮品送到中國來。送到中國來呢,是華嚴經最后一品,它不一共是有四十八品嗎,四十八品里頭最后一品,這一品叫普賢行愿品,一共有四十卷,這一品完整的,沒有缺失,完完整整的一品經。這來了之后,我們中國人太喜歡,所以當時請般若三藏為首席,來擔任翻譯的工作。所以譯成之后,就叫做四十華嚴,四十卷,四十卷華嚴,那么就是八十后面的入法界品。

你看八十入法界品,只有二十一卷,現在完整的有四十卷,幾乎補充了一半,這一品經是完整的,那么這是說它三次的翻譯。三次翻譯呢,就是這四十華嚴與八十華嚴,后面二十一品是重覆的。所以在晚近,像弘一大師、徐蔚茹居士,他們一些人提倡,就是讀華嚴,怎么個讀法呢?應當讀八十卷經前面的五十九卷,讀前面的五十九卷,然后再接著讀四十卷,讀四十華嚴,就總共九十九卷,那么這是我們中文譯本最完整的華嚴經。那么我們覺得弘一大師提倡的很有道理,確實有道理。所以我是提倡念九十九卷的華嚴經,因此我們華嚴經在最后這一次,我們影印流通的時候,我們就以這個意思來印。華嚴經我們是印了不少次,流通分量相當之多,印了不少次,那么在這最后一次,就是以這個構想,我們印九九華嚴。

印這個經之前,我特別到臺中去請教李老師,李老師說不太合適;他說華嚴只有六十、八十、四十,怎么跑了一個九九華嚴。那么他告訴我一樁重要的事情,就是佛法今天衰滅了,誰滅了佛法呢?學佛的四眾弟子把佛法滅掉了,這個罪太大太大了。所以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學佛不要學到阿鼻地獄去了,學佛是要成佛;縱然佛不能成,人天都得不到,將來要墮阿鼻地獄,這個未免太冤枉了。所以他就警告我,勸我的時候,不能這樣作法,一定要保持佛法原來的面目,讀可以這么讀法,作不能這個作法。我那時說從前有人曾經這個作法,他說那是別人,我們不能效法,我們要效法正道,正確的道路,不能效法偏路,這個不可以學的,要走正路不能走偏路。所以他就教我印八十、印四十、印這個兩種。讀的時候呢,可以照弘一大師這個方法來讀,我就接受了。

所以我們這次最后印的精裝本五冊,一二三四冊是八十華嚴,第五冊是四十華嚴。我們念的時候怎么念呢?念一二三五就可以了,因為第四冊跟第五冊是重覆的,用這個方法。所以我們最后印的是唐譯二種,因為這兩種都是唐朝譯的,六十華嚴是晉譯的。所以這是老人非常慈悲,愛護我們后學;我們尊重,我們覺得他講的話非常之正確,所以我們印這個本子呢,就印八十與四十,這是把這部經的來源概略地跟諸位說明。那么其次我再要告訴諸位,我跟華嚴經的因緣,可以說非常之有緣。我在臺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這一部經也是我主要修學的一部經典,那不是完全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這一部分,很下了一番工夫。這在初學的時候,民國四十七年,初學的時候在這一部分下了很大的工夫。

那么以后,就是李老師在臺中講華嚴經,也是我啟請的,那時有八個人啟請,我是其中之一。同時我學佛,在臺北期間的時候,一直跟方東美先生有很密切的關系;他對華嚴也特別有興趣,曾經稱贊這一部經是世間最好的哲學概論。諸位曉得他是個大哲學家,他把華嚴經當作哲學來研究,所以曾經在輔仁大學博士班講華嚴哲學。那么這個錄音帶由楊政河整理出來之后,出版了兩冊,上下兩冊。叫華嚴哲學,那是他在輔仁大學所講的。那個時候他在學校講這個東西,我也正好在臺北市講華嚴經。那么這個是非常非常有道理,他認為華嚴經有最圓滿的哲學理論,有最精密的修學方法,有最好的境界;同時是更難得,難能可貴的,還有善財童子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

這種教科書在這個世間是找不到的,理論、方法、境界,還帶表演,善財童子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對這個書極力在贊嘆。而明朝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很了不起的人,他早年學天臺,以后專修凈土,成為凈土宗的祖師。他老人家說,這一部經在翻譯上,無論是文字,無論是理論,都是一流的,第一流的,文也好、理也好、意思也好。而特別在這個,就是四十華嚴,指末后這一部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些善知識開示的當中,非常地詳細明白,這是指什么呢?對于我們日常生活是切于日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那些開示太寶貴了,真正能夠救末法時期許許多多的流弊。

所以他認為流通八十華嚴,應當把四十華嚴要一總流通,因為知識開示,那是四十華嚴比八十經的入法界品,要詳盡得太多。那么蕅益大師的贊嘆更不必說了,蕅益大師贊嘆認為這一部經,特別是指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所作的,他說那就是一個完整的佛學大辭典,如果從這部疏鈔下手,真正可以做到學佛事半功倍;豈止事半功倍,不止,在這上奠定了基礎,他后不管學那一宗,學那一派,學那一部經論,修那個法門,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他勸一般知識分子,從華嚴經疏鈔入門。那么我們今天因為有時間上限制,只介紹最后的一章,而這一章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的總結論。好,我們休息幾分鐘,底下一堂課就不用儀式了。


第二卷
至于這一部經的內容,清涼大師把它分作四大部分,叫四科。這個四科,就是用信、解、行、證,這是四科。那么第一科,就是第一部分,是舉果勸要生信分,它這個名詞是這樣標的。所以我們展開華嚴經,在前面有十一卷半的經文,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就是說明佛這個境界。古人有所謂,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成佛有什么好處?念了華嚴經就曉得了,真正是那樣殊勝的果報,天上人間都找不到!太殊勝了。那么這種果報諸位要曉得,不是只有佛有,我們沒有;如果說是只有佛有,我們沒有,我們看了也沒有意思嘛!那個吊吊口胃而已。佛告訴我們,這個果報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那這個關系就密切了。這不是外面的,是你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家園。我們出外旅行時間久了,忘掉了,不知道家里這么好。

讀讀華嚴才曉得,哎呀!原來我的家這么好,所以勸你回去!你要相信,你一定要相信。所以經里面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不是講的外人,所以從這個地方要建立信心,我們要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恢復本有的能力,恢復我們自己本來的依正莊嚴,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標。所以佛教的教育又與世間教育不相同,目標宗旨不一樣。那么也就是禪宗所講的,找回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華嚴經也不例外,本來的面目就是華嚴經里面所說的依正莊嚴。

第二個部分就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個部分講理論,這一個部分經占得相當之長,是一半以上的經文,說理論。佛法實在說是知難行易,知太難了,行不難,知太難了。真正要是知道了,行容易;凡是說你不能行,你說我能知不能行,你知得不透徹,一知半解,所以你不能行。如果你具足圓滿的智慧,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知難行易的學說用在佛法上,非常恰當。如果知要不難,你想想,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講四十九年呢?如果行要是難的話,釋迦牟尼佛,你看看經典上,他老人家有沒有帶著大眾打一次禪七?有沒有帶著大眾打個念佛七,有沒有?查遍大藏經,沒有。這修行很重要!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來沒有搞過一次,他老人家接引眾生都是教學,都是解決問題,答覆疑難,可見得行不難。

這個打佛七、打禪七,大家在一塊共修,后人提倡的;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佛法早期傳到中國來也沒有,修行在個人,個人的事情。所以這一部分非常地重要,是講理論,我們求解。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樣,宗教只要信,無須要解;佛法重要在解,信是入門,入了門之后,一定要解,要明理。

第三個部分呢,是講行,托法進修成行分。這個行,實在是妙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通通是修行。所以行就是行為,諸位要記住,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因此講到修行,這個行門實在講無量無邊,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錯誤犯了毛病了,就要把它修正過來,境界無量無邊,那么我們的過失也是無量無邊,一一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墒悄莻一一修行,不勝其煩,因此修行要懂得從根本修,根本修正了,那個枝葉自然就健全了嘛!所以從枝枝葉葉上修正,那苦!所以三大阿僧祗劫要無量劫。如果從根本修呢,就快了。禪家最著重的,是從根本修。

那么一般大乘法,可以說都是著重在根本,小乘著重在枝葉,就是在細節上,大乘著重在根本上。根本是什么?心地。根本是修心,心正了,行沒有不正的;心要是邪了,身做得怎么樣正,那是裝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那是欺騙人的。根本則修心呀!心一定要清凈慈悲。那么在本經這一部分一共有五卷經文,普賢菩薩給我們說出兩千法門,也就講修行的方法;二千法門是舉出二千個例子,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留意,修正自己的行為。

末后一部分呢,這是講證果,依人證入成德分,我們今天要讀的這一分,就是最后這一個部分。依人,這個人就是善財童子與五十三位善知識,五十三位善友,他們是我們的模范,是我們的典型,我們依照這個樣子來修學,這樣才能夠證入。所謂證,就是心智能夠相契合。那么我們今天說不能證呢,是心與識相應,識是分別、執著、妄想,與這個相應,這是決定不能證入。智是什么呢?智是沒有分別的,叫無分別智;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是智,這樣才能夠入道!才能夠入門。那么我們今天講修行的工夫,就是要去分別、執著、妄想,果然去分別、執著、妄想,這個現實的世間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平等的法界;還有分別、執著,這個世間不平等。

不平等從那來?從分別心來的。一切的罪孽從那里來?從高下心來的,就是執著。有執著就造罪業,就是六道生死輪回的根本。所以我們要想超越三界,要想了生死,要想脫輪回,那你必須在境界里舍掉你的分別、執著、妄想,你才能成功。如果你有這三樣東西,你就把大藏經從頭到尾能夠倒過來背得一字不錯,講得天花亂墜,還是三界之內的凡夫,不能成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注意。我們學佛的目標在什么地方,真正想成佛,想成菩薩,那你得要循規蹈矩,要認真去做,就是一定要舍分別、執著、妄想;要把你的性德顯出來,這樣才能夠性修不二,修德是顯性德,要把你種種的煩惱、習氣,要去掉,這樣才能夠成就,這個也是佛法跟世間教育不相同的地方。其實中國古代的世間教學,與佛法是相同的。

現代著重在知識,疏忽了教育;從前師資道合,現在呢,沒有了,真是像方東美先生過去跟我講的,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彼此不相干了。從前師徒如父子啊,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日為師,諸位在壇經里面看到,永嘉禪師跟六祖,就是一天,永嘉親近六祖,六祖教導他,只有一天。六祖給他開示,他大徹大悟之后,他馬上就要走,要離開,六祖把他留了一晚上,你何必這么急著要走,住一晚上,明天再走,所以他成有名的一宿覺,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一日為師!所以老師指你這一條路,你一生就循著這條路走,這個路是他指點的,你的成就是他給你做增上緣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是一樣的。這個中國的禮記里面,諸位讀過禮記,你就明了。

所以說背逆父母,背師叛道,決定不能成就;縱然他在世間能夠顯赫一時,享受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之樂,死了之后,沒有不墮落的,他的業障太深了。那么這是華嚴經的四個大部分,四大段落。另外又有九會的說法,這一部經不是在一個地方講的,也不是一次講的,是九次所講的,而且在七個處所所講的,七個地方,九次所說的,那么這是清涼大師說的。如果依李長者的合論,那么他老人家講的用十來表法,他說一共十次,十次所講的,十個處所,十會十處。那么我們現在是依清涼,清涼講的七處九會,一共七個處所。初會在菩提場,一共是講了六品,十一卷,這是照八十華嚴來講,是普賢菩薩說毗盧遮那佛的依報因果,一共有六品十一卷。

那么第二會呢,在普光明殿所講的,也是普賢菩薩說佛的正報因果,有三品經。所以本經里面講佛的依正莊嚴,一共是有十四卷,總共是有十四卷經。這一部分呢,一般初學的人不大容易看,看了這些,看不出門道,看得枯燥無味,就好比什么呢?帶你到故宮博物院去看商周的銅器,看了,這有什么好看呢?破銅爛鐵,給我我都不要。你不曉得那是無價之寶!帶你看明清的玉器,啊,你喜歡得不得了,非常地可愛;看商周的破銅爛鐵,如果給你的時候,你喜歡那一種?一定喜歡明清的玉器,所以你就不識貨啊。所以華嚴依正莊嚴,你不識貨啊。正因為不識,后面詳細給你講解,給你介紹,叫你認識這些寶藏。

那么二會的后半部,是文殊菩薩說十信,十信位,講發心,講初發心,一共有三品,所以二會是六品經四卷經文,四卷經文有六品經。所以讀華嚴經,初讀華嚴,從十信位看起,那就很有趣味了,講理論,你能夠看得下去?辞懊孢@個十幾面,依正莊嚴,你會看得很枯燥無味;但是內行的人看前面,很有味道,為什么?他懂,他懂得。三會在忉利天,佛在忉利天講的,法會菩薩,實際上菩薩都代表佛,佛不說法,菩薩說法;佛代表法身本體,法身本體沒有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不說法,他表這個意思。菩薩是在因地,他可以說法,所以他是可思可議,可以說;他代表用,從體起用,用里面有言說,體里頭沒有言說。所以佛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

所以三會由法會菩薩說十住,那么有六品經,有三卷經文。四會在夜摩天,是由功德林菩薩說十行法門,也是有四品,有三卷經。第五會在兜率天,彌勒菩薩就是在兜率天,是由金剛幢菩薩說十回向法門,有三品,有十二卷。它這個十回向,文長,我們曾經記得我們講第六回向,就講了一年,那個時候好像是一個星期講一次,講了一年也講了五十多次,只講十回向,只講一章,那一章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一年只講了一章,第六回向,講得很詳細,第六回向完全是講布施。

那么六會是在他化自在天,是由金剛藏菩薩為會主,說十地法門,那么它只有一品,但是這一品很長,有六卷經文。七會又是在普光明殿,那么這一會呢,是佛做會主,為什么呢?因為講的法講得太高了,講等覺,講妙覺,這個完全講如來自己的境界,所以是佛為會主。這個里面有十一品,有十三卷經文。八會也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說,這就是那個四科里頭第三科,四科的第三科,講修行,普賢菩薩說兩千種修行的法門。那么經是一品,有七卷,經文相當長。那么第九會在逝多林,就是祗樹給孤獨園講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這個一部分。這個里頭有佛,有五十三位善知識為會主,說形成證入法界的法門。那么有一品,我們現在所用的這個本子是四十卷的最后一卷,就是第四十卷,是華嚴經的總綱領、總結論。

前面交代完了,現在就可以展開經文了,我們現在依照經文,注解是諦閑法師所注的,那么這是近代天臺宗的一位祖師,很了不起的人,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清末,民國初年圓寂的,是近天臺宗的一位大師!洞蠓綇V佛華嚴經》,它這個注子啊,我們不能按照注子說;按照注子說,耽誤時間太長,我們只能夠提它的綱領,注子讓給同學們自己去研讀,有問題在講堂里面提出來,提出來我們共同來討論。那么他解釋經的方式,是遵守天臺家講經,或者是注解的程式,它有一定的程式,從五重玄義講起。那么首先呢,講‘標名’,表示經的名題。那么在注解的前面兩行,先把名題,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是一部經的總綱領。

‘人法兼喻三事具足為名’。佛經取這個題目,它有一定的規則,那就是用人,或者是用法,或者是用比喻。你看一切佛經,它這個題目不出這三個范圍,那么有單人的,單法、單喻,有兩個合起來的,所以有三單三復;那么有一個有具足,就是三個都有,人、法、喻,都有,所以一共有七種規則,叫七立選題。本經是七立選題里面的具足選題,就是三個都有。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所以這是人、法、喻,統統具足,說明經名。那么第二呢,‘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為體’,這在此地把名字介紹給諸位,后面也講。

第三呢,‘十大愿王導歸極樂為宗’,這一點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我說華嚴經是廣說的阿彌陀經,就是這個道理;華嚴經最后是歸到西方凈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是妙極了。那么在這幾天我要跟諸位來討論這個問題。第四!伪娚嗯c佛果樂為用’,拔苦與樂,拔是拔除,也就是離苦得樂,得真正之樂,這是這一部經的作用,你學了有什么用處呢。第五,‘圓頓大乘第一乳味為教相’,這個到后來再跟諸位介紹。注解剛才說了,希望大家利用課余的時間,一定要好好地去看,你有問題,你把它記錄下來,在講堂里面我們逐條地來研究討論。那么可是它這個里面引用大經的經文,這個我們須要念一念。

第三頁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引證者’,從這里看起,‘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是經的本文,但是不在這一卷,在上一卷,我們這是第四十卷,這一段經文在第三十九卷,說明如來的功德,說不盡的。如來是誰呢?這個要知道,如來就是自己的本人,F在我們迷失了如來,變成生死凡夫,苦不堪言;把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的功德,變成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變成無量無邊的罪惡,是愚癡!所以我說這個經沒有說別人,全說的自己。就是一念之間,你看這個轉變,轉變得太大了。那么華嚴經的宗旨目標,就是希望你再轉變回頭,恢復你自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種功德,三世諸佛都說不盡!真說不盡。

下面經文又說,‘虛空界盡,愿王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愿王亦無有盡!敲催@是講到經的本體。所謂體,就是理論的依據,經是教科書,佛所講的這些話,這個教科書根據什么理論而說的,這點很重要。如果理論不正確,我們修學不但沒有好處,恐怕要受它的害,所以一定要有非常正確的理論,我們才能相信。這一部經的理論,是依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真就是不妄,是真實不是假的。那么我們講十法界,講無量法界,那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給你說,法界只有一,一真,法界原來就是一真。難道真的有十法界有無量無邊的法界嗎?沒有,實在沒有。那個十法界是從你的妄念當中變現出來的,十法界有差別,差別從那里來的?從分別心里頭變出來的,從分別、執著、妄想里頭變出來的;但是你的真心里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妄想。

那么什么是真心呢?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你看楞嚴經的前三卷,就是講這個問題,辨別真心跟妄心;特別是十番顯見那么長的經文告訴我們真心。它舉一個例子,舉見性,我們眼睛能見,這種能力,就是見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一,它不是二。見性里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那么分別、執著、妄想,從那里生的呢?是從迷妄當中產生的,本來沒有,因為你迷了。所以就迷失了見性,于是才有眼識,才有第六意識,才有第七末那識,才有第八阿賴耶識,迷了才有現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妄相,不是真實的。雖然不是真實的,但是它確實存在。

譬如我們眼睛,眼睛長了毛病了,害了眼睛了,我們看那個燈,燈上有個圓圈,如果害過眼睛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燈上確實有沒有呢?沒有。好眼睛的時候沒有,可是你眼睛有病了,看了真有,真有這個東西,但是它確實是假的,決定不存在,但是在你感覺當中,它真有。到你眼睛好了,沒有了,再看沒有了;那么我們現在就是病態當中,迷就是病態。那么在本經,法門雖然是無量無邊,到最后,兩千法門太多了,我們也記都記不清楚,怎么能修呢?所以菩薩真正大慈大悲,把它歸納,歸納成十條,十條我們可以記得住的。十條一展開,就是兩千法門,再一展開就無量法門。

所以每一條里頭包含著無量無邊的境界,每一條里面都是以一真法界為本體,每一條里面都含攝著從初發心到佛,果地上圓滿的境界,所以這個十條,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就是十大愿王。能夠真正懂得,而且你會修,那你這一生受用實在是無有窮盡!不但帶給你現前最美滿,最幸福的生活,你將來死了之后必定生西方凈土,穩穩當當,決定生西方凈土;這樣殊勝的法門,我們怎么能不學呢?不但自己要學,而且要大力地弘楊,勸勉別人也要來學;那除非他不背接受,那沒法子。能夠接受,一定要勸他,一定要勉勵他來修學。所以這是本體。

底下從作用上也引本經上的一段文字,我們繼續看,在第四面的第一行末后一句開始,‘是人命終,最后剎那,世間一切,無復相隨’,就是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帶得去,你要覺悟!ù嗽竿,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敲催@個是以愿王導歸極樂為本經的宗旨,那么這個經不是彌陀經是什么呢?所以我們的道場所提倡的,就是華嚴、彌陀這兩部經。我今天在各各地方講經,勸勉一般人修學的,也是依這個兩部經。其他的太多太雜了,耽誤我們的時間,我們己經沒有那么多時間來修學了,這一點諸位同修也要留意。譬如說你用十年的時間來學佛,你十年學二十種經論,平均起來,一樣才半年,那個半年學一樣東西很生疏,不精;勉勉強強能夠拿得出去,有沒有人欣賞呢?不見得。人家聽你講的,看你寫的,平平常常,不重視!如果你十年學一樣東西,你成為專家,走到那個地方,人家都向你低頭,你是專家,沒有人能超得過你。這不是講聰明智慧,這是講時間,所以學東西學一樣,決定不能搞多。

那么選擇呢?就要慎重,很慎重地選擇,選擇之后,決定不改,一門深入。那么我現在選擇是華嚴跟彌陀經,這兩樣東西是一,它這是導歸極樂嘛!所以拿華嚴經來補充彌陀經的不足,彌陀經太短了;太短了,講的理論方法不夠詳細,把華嚴經來補充,把它兩個合而為一,所以兩部經實際上就是一部經,這樣使彌陀經的內容更充實,更豐富。其實這種事情古人做過,蓮池大師的疏鈔就是這一個構想寫成的,我們看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他引用華嚴經地方非常之多。那么我們這一次原本是想利用晚上時間,跟諸位介紹彌陀經大意,那么有一些同修告訴我,每天講六個小時太辛苦了,怕我太累,所以叫我還是照原來的計劃,把行愿品好好地介紹給諸位。

晚上呢,諸位也可以調劑調劑,那么學唱念,念佛,那么也是進修的方式。但是一三五我們的講經,就是平常道場講經不中止,還繼續進行,那么我們一三五就是講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疏鈔相當之長,我這一次是第三遍,第三遍啟講。那么第二遍所講的錄音帶有保留的,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個錄音帶,你看一部彌陀經,九十分鐘的錄音帶,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個把彌陀經講圓滿。而我第三遍所講的,時間一定超過,比第二次一定多,這個彌陀經不簡單!所以我在國外勸人修凈土,我就是把這個錄音帶給他看一看,他就相信了。哎呀!原來對彌陀經小看,沒瞧得起,薄薄得那么一點,這里頭有些什么東西?就看到我這么多錄音帶,嚇到了。哦!原來凈土有這么多東西在。

我就告訴他,我才疏學淺,我對彌陀經知道的,滄海之一滴,講這么一點點。彌陀經的經義,說不盡的,絕不亞于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不能夠輕視,應當認真地修學。所以諸位選經,選一種。如果你要選了一部彌陀經,你一生專門研究,專門講,你講上十年,大家見到你都稱你阿彌陀佛,你是阿彌陀佛,活阿彌陀佛,你是彌陀經專家了。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講經講了二十七年,過去也是什么經都講,只要人家來找我,請我講,我都講,為什么呢?學習。其實也吃了大虧;如果當年一發心就講彌陀經,我彌陀經講了二十七年,今天在全世界走到任何地方,人家恭恭敬敬向我頂禮,阿彌陀佛來了,真的。所以講了許多經,沒有專門的,成不了阿彌陀佛了。一定要專,一門深入,自己有成就,也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是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為宗旨。

再繼續,我們把底下的文看看,‘若人誦此愿王’,在第三行,‘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供養。此人不久,當入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個就是成佛,這是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妙覺就是佛,這是說明它這個作用不可思議。作用,好處!果報!依照這個修學,果報、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比得上,千真萬確的事實。諸位一定要記住,要好好地修學,要循規蹈矩,F在的佛法,妖魔鬼怪滲透在佛法里頭,就把整個佛法擾亂了,邪正很難辨別。諸位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遇到一個好的老師,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帶領你,你這一生還有希望。如果要是錯了門頭,吃虧的是自己。

至于這些妖魔鬼怪,縱然有真善知識,也只能輕描淡寫點一點,看你自己能不能覺悟;不便直說,為什么呢?惡勢力太大了,今天實在講是正不勝邪!邪的力量太大。但是對自己修學來講呢,那是邪不勝正,你走正路,決定成正果;可是對于整個佛法來講呢,是衰,但是不至于滅,佛法還不至于滅。佛的法運,末法時期,一萬年;現在才值末法才過一千年,所以佛法不至于滅,但是極度的衰敗,這種情形是有的。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那是很不幸;但也很幸運,如果在這個時代能夠護持正法,無量無邊的功德。極度衰敗的時候,你能夠保持,能夠護持著,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也是個機會,也很難得遇到的。


第三卷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從大字看起,《大方廣佛華嚴經》,從這以下呢,這是介紹經題。經題是全經的綱領,了解題目的意義,一部經的內容就可以能夠把握到了,那么也曉得這一部經的意趣、歸旨所在。經頭在清涼大師疏鈔里面,每一個字都有十種解釋,解釋得非常地詳細。如果依疏鈔來講呢,我們這七天,大概只可以講七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此地簡略。那么重要的地方,諦閑法師還是依清涼疏鈔所說的來給我們介紹,我們看這個注子!厢屨,如清涼國師!敲吹紫露际鞘桠n里面的話,這種簡單的解釋可以說散在許多古德著述之中,因為講得簡單明了。

‘極虛空之可量,體無邊涯!@個是‘大’。凡是文字的意思很明的,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我就不多說了。虛空太大了,無量無邊,那么用這個大字來形容它!邷婧V娠,法門無盡。方也!瘻婧J谴蠛,在我們地球上可以說面積最大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積占整個在球百分之七十,這是比喻,比喻什么?法門無盡,比喻法門無盡!閴m剎而可數,用無能測!@是‘廣也’。那么這三個字,大是講本體,就是講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這么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界就是時劫,我們今天講星球。

太空當中多少星球呢?無量無邊,我們的心都能夠包容,這是你本來的心量,F在很可憐,兩個人在一塊都不能容納,糟糕不糟糕!兩個人住在一起還意見不合。沒有人跟他住,他一個人;一個人還生煩惱,你說糟糕不糟糕!連自己都不能夠相容,這真正可憐!迷惑顛倒,真是迷惑顛倒到極處了,我們一定要覺悟。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呢?還是前面跟諸位說的,分別、執著。真心里面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所以我們離開了分別、執著,你這個心就跟太虛空一樣,太虛空多大,你的心就多大,沒有一樣不能夠包容的。就像大海一樣,什么都能夠容納,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恢復自己本來面目,一定要曉得這個原理、原則。

我們修什么?無非是去分別、執著而已。離開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都在面前,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也都在你六根接觸之內。像大經里面所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且這個知與能,決定正確而沒有錯誤,這就是經上講的佛的佛知佛見。一有分別執著,我們的知見不正,所以邪知邪見;我們自己要覺悟,本來是正知正見,現在變成邪知邪見。所以大方廣是自己的體相作用,體用一個大來稱贊他。相呢,用方。作用,廣,廣大無邊的作用。所以這三個字都是贊嘆本體,贊嘆我們的自性。

下面再看佛,‘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鹗侨;我們今天的病,就是覺與所覺,這是病,這是無明。在楞嚴經上,楞嚴經的第四卷,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是怎么來的?這是大問題,本性里面本來沒有無明,無明從那里來的?佛答得太好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個。我有知,我有見,有知有見就是無明。我也無知,我也無見,你真的無知無見嗎?你還是有!你有無知,還有個無見,那還是無明。佛知佛見,是見得清清楚楚,知得清清楚楚,這里頭沒有加一個知見。那么我們想想,加的是什么知見呢?你要是聰明,一想就知道了。加的是分別的知見,加的是執著的知見,加的是妄想的知見,你加這些東西在里面。你不加這個東西,就佛知佛見了。

那么我這個拿在手上,你們見到沒有?見到了。佛知佛見。見到這什么?毛巾,那就錯了,這就無明了。它這個東西本來沒有名嘛!你要給它起個名;我說不是毛巾,偏偏是毛巾,還固執、還執著。所以是一切無明從分別、執著、妄想而生;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確實是平等。所以眾生可憐,就是可憐墮落在無明里頭,沒有辦法自拔。學佛的人一定要覺悟,佛,是覺悟了的人,就叫做佛。所以他離覺,是能覺;覺的對象是所覺,能所兩邊都不分別,都不執著;換句話說,都放下了。都放下了,你的心清凈了。智慧從那來?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你要是放不下,還是分別、執著,那個分別、執著,就像水一樣起波浪;所以古人把心比做水,水一起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如果水不起波浪,水是平靜的,它的作用像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們說這個照呢,就叫做知見;照呢,就叫做般若智慧。所以佛知佛見跟般若智慧,是我們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凡是從外面學來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見,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法里面的智慧,不是在文字上,這個諸位要曉得,不在文字上,是在清凈心里面生出來的,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大家,聽經要會聽,看經要會看。會看的人,開智慧;會聽的人,開智慧。不會看不會聽,那就像清涼大師在這個經,那是四十華嚴的前面,最前面第一卷里頭,經題里面所講的,增長邪見。不會看的,看得越多,你知見愈多;那個知見,邪知邪見。拿我們中國俗話來說呢,記問之學,你看得多,記得多。記問之學,連儒家都說,不足以為人師也。知見靠不住!不是你親證的,所以說道聽途說,不是你自己親證的,不是從你清凈心里面生起來的。

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在清凈心,清凈心起作用了,是無量的智慧,朗萬法之幽邃;幽邃是非常幽深,一般人見不到的地方,佛心清凈,照得清清楚楚。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他不知道的。你沒有問他的時候,他是無知,般若無知,寂靜的境界;你要去請教他,他無所不知。所以六百卷大般若里頭,關鏈就是在這兩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講般若的本體,實在講就是清凈心,就是念佛法門里頭所講的一心不亂,那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之體。它起作用的時候,起作用不是它自己起作用,自己不起作用,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自己永遠是無知,不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清凈,所以佛菩薩自受用是清凈心。

清凈,那真正叫有福!一點煩惱都不生,身心清凈,境界也清凈。那無所不知是什么?對別人起作用,有人請教他的時候,有困難來請他幫助的時候,他是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這是供養別人的,幫助別人的。般若的自受用是無知。我們現在又搞顛倒了,好像自己受用,我知,什么都知道;別人的時候,什么都不知道,顛倒了,樣樣顛倒,麻煩大了!所以諸位,佛法里求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記住,不在文字里面,也不在言語里頭,而是在你自己清凈心中;然后拿經典來對照,看看相應不相應?相應了,與佛知見沒有兩樣。要不相應呢?要改過來,不相應是我們知見有錯誤了。所以經論印知見,印證的,它給我們作印證。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智慧,跟釋迦牟尼佛比較比較,看看有那些地方相同,那些地方不相同?相同的,我們就保留,繼續保留,證明自己見解沒錯;不相同的要改過來。

這是佛!曳笕f行,榮耀眾德’,這是‘華’,華是比喻。所以我們在佛前面供花,供花的意思,花代表因行,先開花后結果;所以見到花,就要想到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代表的萬行,行門。要像花一樣的清香,一樣的美麗,我們的行不能有染污,取這個意思;ê,果一定好,所以花是代表因行,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除了佛前供的花,無論在什么地方,看到花都是表這個意思;乃至于畫的花、繡的花,或者是金銀做的寶花,全都代表這個意義。學佛的供花乃至于供香,燃燈,跟一般人供養的意義不相同,它有非常深的意思在其中。

‘圓玆行德,飾彼十身’,這是‘嚴’,嚴是莊嚴,以萬花來莊嚴。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題,莊嚴什么?莊嚴自己。自己的身,不只這一個身,自己有十個身,十身是代表圓滿,華嚴經里面所說的十身。我們今天只曉得肉身是自己,除這個之外,我們有智慧之身,我們有威德之身,不只這一個肉身。一定要曉得,要以種種的行門來莊嚴自己圓滿的身相,像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么從這個經題的大意,你就能看到這一部經,這一部經里面所說的是自性體相用。在比喻上像一個大的花園,這花園里頭,每一個種的品種統統具足,一樣都不缺。從這個意思照映前面所講的大方廣,它能容納,它不排斥,所以才能夠成就其大,成就它的廣,成就它萬德莊嚴。所以佛菩薩絕對沒有排斥人的,只有人排斥佛菩薩,人不接受;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眾生對佛菩薩不平等,這個就是佛與眾生差別的所在。

下面再解釋這個經字,‘貫攝玄妙,以成真經之彩’,這個是‘經也’。那么這是清涼用最簡單的詞句解釋經題,后面呢,還要詳細說明。那么至于七立選題,這是佛學常識,此地寫得很清楚,諸位一看就明了,我不要多說。我們現在看第五頁第六行,那么這是詳細地給我們說明經題所含的意趣,先解釋大方廣這三個字!,以當體得名,離絕為義!w是本體,哲學里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但是自古以來,到現在這些哲學家,中國外國那些科學家,都在探討,可是到現在沒有結論,各人說各人的,從來沒有一家說得叫我們聽了心悅誠服,沒有,各說各的。佛法里面所講的呢,的確讓我們真正能夠相信,能佩服。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所以華嚴經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宇宙怎么來的?萬物怎么生成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八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答得清清楚楚,實在是了不起。

可是這八個字里頭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這一部華嚴經,或者我們說一大藏的經教,也就是解釋這兩句話而已。所以心是本體,心是自己;禪宗,尤其是達摩傳來這一支,六祖大師發揚光大的南宗,修學的重點就是在心。所以說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所以它的目標是在明心見性;明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明心。明心這兩個字從那里來的?從對無明而說的;我們現在心不明了,所以把那個無明去掉了,我們心就恢復光明了,叫明心。我們現在有了無明,我們見外面都是見的六塵,所以見性是對六塵講的。我們今天眼見的色塵,耳聞的是聲塵,塵是染污的意思。果然能夠離開六塵,那我們見的是性,眼見的是色性,耳聞的是聲性,所以六塵就變成六性了,六性其實是一心。明心見性這個名詞是這么來的,是無明跟六塵的反面,這是禪宗修學的目標;也就是此地我們所看到經題上的大方廣,大方廣就是明心見性,所以它是本體。

因此一切萬事萬法與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對于好的人好的境界,你也不要喜歡;對于 惡人惡事,你也不要討厭,全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的神通可真廣大啦!那一個有你神通這么廣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變的。所以對那個有小小神通的人,那何足以為道嘛!有什么稀奇了不起的嘛!所以不要被那些耍神通、變魔術的人欺騙了,這個很要緊;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會變魔術的,會耍神通的人很多,不要被他欺騙了,你的神通比他大,你的魔術比他高明,所以不能被他欺騙。那么也許你會問,我怎么變現出來呢?為什么會變現這么多東西呢?如果我自己會變,我都變好境界多好呢!為什么又變成三惡道呢?你問得沒錯,這個理很深,事相當地復雜,也絕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的,可是這個事情并不難體會。

譬如說,沒有證果的人都會作夢,你們晚上睡覺都是作夢,當你作夢的那個時候,你是不知道,迷了嘛!不曉得自己在作夢,把夢中的境界都當真實的,也在那里分別、執著、打妄想?墒悄阈堰^來之后,你仔細去想想,夢從那來的?你夢的時候,也夢到很多人,也有你歡喜的,也有你不歡喜的,也夢到了很多事,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水陸飛禽,從什么地方來的?全是你自己心里變現的。能變的是你的心,所變的是夢境,這就是經上講的唯心所現,現的境界。那么你在夢中種種分別,種種執著,夢境里面的變化,那是唯識所變。能現的是心,真心,真心能現;妄心能變,那就是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它能變。能現能變的全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別的東西。

所以禪家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全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是大,實實在在是大。上從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下面到最微細的微塵,全是自己變現之物。我們現在迷了,在境界里頭不自在,被境界所轉,這個叫凡夫。覺悟的人,像諸佛菩薩,他自在。他自在在那里呢?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轉,這個自在了。像楞嚴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就跟佛沒有兩樣了,F在科學發達,教育普及,一般人教育程度都提升了,照理說這是一個好現象,不會再迷信了?墒鞘聦嵣喜蝗,相對地,迷信程度越來越重了,并沒有打破迷信,從那里看呢?算命、看相、看風水,哎呀!我看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甚至于比這個等而下之的駕乩扶鸞搞一貫道,里頭也有不少大學教授,受過高等教育的,愈迷愈深,這真是不可思議。

可是從這個地方能看得出來,能看出一點,那就是這些人不管他念多少書,拿多少個學位,他還是被境界所轉,逃不出命運。那我們學佛,最起碼的成就要能夠超越命運,不被命運所轉,這是我們最起碼的成就。如果連這一點成就都辦不到,還被命運所轉,這人可憐,這個學佛沒有收獲,這個學佛不得法,所以學佛的人最低限度要自轉命運。那么能不能轉呢?給諸位說,決定能轉。轉命運,容不容易呢?我告訴你,很容易,不難;但是你要懂理論,你要懂方法。如果不懂理論,不懂方法,那就很難很難。好像我們開了個號碼鎖一樣,你不曉得號碼,費了半天的力氣,開不開,難!你曉得號碼,到手輕而地易舉馬上就打開了;問題就是你懂不懂理論與方法。

那么再看第二,‘方,以就相得名,常遍為義!蠓綇V這三個字,大是講的本體,方是講的現象。相是體之相;相呢,常,常是永遠不變,這個叫常,永遠沒有改變。遍呢,是普遍于十方三世;三世講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是一個整體,永恒不變,這是真正的自己。下面說作用,‘廣,以從用得名,包博為義!前,博是博大,沒有一法不包。這三個字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那么大家就明了了,這一部經就是講的我們真心本性。心性,在佛法里面,用許許多多的名詞來說明它,那么佛為什么不用一個名詞就好,要用許許多多的名詞呢?佛是怕我們執著,怕我們分別,所以不管用什么名詞,只要說到這一樁事情就可以了嘛!何必要執著在名上呢!一定要執著在一個名相?打破我們分別、執著的觀念,所以曉得佛說種種名,還是說的這樁事情,那么這樣就對了。

下面它講的有性體,有性量,有性具,具是具足。那么諸位請看第五頁倒數第二行,我把這個文念一念,當中的我們就不說了,可是有些地方也非常地重要,自己去看去!裱源笳,指性體也。方者,指性量也!褪悄惚拘缘亩攘、容量!畯V者,指性具也!岳锩嫠咦愕,所包容的。所以六祖大師悟道的時候,他悟入這個境界的時候,跟五祖說了五句話,當中有一句是,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什么呢?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里具足的,他是真真入了這個境界,他說出來的。那么這種境界在華嚴來講呢,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在我們念佛人來講呢,剛剛得理一心不亂,就見到這個境界了。

那么見到這個境界呢,在華嚴經上就稱之為法身大士,證得清凈法身!泽w即中諦,性量即真諦,性具即俗諦!@是天臺家以三諦三觀來釋經,就是解釋經,這是天臺家講法。真是講理,理體;俗是講事,事雖然有變,有生滅,有變易。理不變,體不變,體是真的。所以古德為了這個事情做了一個比喻,叫大家容易明了,而說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做器皿的質料,它不會變的,做出的器具呢,可以隨自己意思來變。我愿意要個金碗,我就把它做個金碗。我不要碗了,我要個杯子,我又把它熔化掉,再做一個杯子。金還是那么多,金不變,器常常變;事是常常變,理不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如此。

凡是能變的都叫做俗諦,從事相上;凡是不變的原理、真理,我們叫它真諦。那么什么叫中諦呢?中諦是統真俗二諦,所以是器即是金,金即是器,金器不二!這是稱為中,合而為一了;我們先一個從理上講,一個從事上講,理事是一,理事不二,這叫中諦。所以底下說,‘中諦統一切法,故言大。真諦泯一切法,故言方!嬷B從理上講。偏在理的一邊。偏在理的這一邊時候,沒有事相,但它能現。譬如我們剛才講作夢,能作夢的那個心,是真的,叫真諦;變出那個夢境,那是俗諦?墒悄阋怯X悟了,全夢即心;心,做夢的時候問你,你心像什么樣子!變的那個夢境,就是心的樣子,那就是心的相嘛!心起了相嘛!心的相分?墒悄莻相分,你每天晚上作夢,不是作一個夢,作的夢不一樣,可見它在變,它有生滅,它在變;能作夢的那個心,它不變,它不生滅。所以能作夢的那個心,是真的;所做的夢境是俗諦。

夢不離心,心不離夢;夢即是心,心即是夢,叫中諦。這個說法諸位細細體會,天臺家講的三觀的意思,你會能夠懂得一點。然后用這個原理,就是真假中這個原理,觀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合乎這個原理,所以它用這個原理解釋一切法。所以真諦是泯一切法,心里面本來沒有一切法,能現一切法。那個心不是夢;心要是夢的話,那夢就不會有生滅了,那個夢天天要一樣才行,不會有變化的。心不是夢,心里面沒有夢;但是心能現夢,能現夢境。所以從心上講,心里頭沒有夢,泯一切法!字B立一切法,故言廣!字B講心能現一切夢,雖然它沒有,它能現!泽w,即心之體大。性量,即心之相大。性具,即心之用大。故知大方廣,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之體相用,乃天然之性德也!@我只念到此地,這個幾句話非常重要,要特別著重一念這兩個字。

我們現在無有辦法體會到大方廣,也就是不能夠入佛知見,就是我們念頭太多了,不能到一念。如果你到一念了,你就成佛了,一念就成佛了,二念就是凡夫。一念就是一心不亂;一念,盡虛空遍法界叫一真法界。所以境的確是隨心轉的,心一了,境界就是一,心二了,境界就亂七八糟,境確實隨心轉!所以佛菩薩看我們這個世界也是清凈莊嚴,是一真法界,沒錯!可是我們自己在這個里面的時候,我們的心亂了;心亂了,照在外面的境界也亂七八糟,也是亂的。所以常講我們這個心,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從佛法里頭出來的,是佛學的術語。

三心是講什么呢?八識,阿賴耶是心,末那是心,第六意識是心;八個都可以叫心,那么講三心是講這三個,第八、第七、第六、這三心。二意呢,是講第六意識,第七意根,二意呀!說這個意思,就是你已經把一念轉成為,轉變成三心二意了,這是凡夫。所以修行應當是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念。在一念這個情形之下,大方廣整個華嚴經的境界就能夠現在你的眼前;那么你的見解,你的感受,如同諸佛,沒有兩樣,問題是在一念上。修凈土的人,他的目標就是在一念;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此地說的一念。念這個字;中國的文字不能變更,中國文字是極具智慧,最高智慧的結晶,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不能跟中國相比。

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不爭氣,在世界上叫人家瞧不起。我們在國外,常常聽到外國人批評中國人,中國人的聰明智慧,世界第一,這是外國人都承認,世界第一。但是中國人最大的毛病不團結,自己跟自己不能相容,所以被外國人瞧不起。外國人最贊嘆的是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太高了,最瞧不起的是你們不團結。今天全世界,大家最敬佩的日本人,日本人長處在那里?團結。走遍全世界,只要看到是有日本人的地方,日本人他一定集中在一個地方,日本人決定用日本貨,這他們特色。你到日本人家庭去,看不到一個外國貨,你看他用全是自己的,真厲害呀!所以外國人對日本人,恨透了!他賺別人的錢;別人賺他的錢,不容易,賺不到,他團結。他對內雖然有爭執,對外決定團結,所以日本人這么小的國家,他能夠立國,能夠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就是團結兩個字。

在美國有個流行語,說一個人,單獨講一個人,全世界中國人第一;兩個人,猶太人第一;三個人,日本人第一,團結嘛!中國不團結。單獨個別相比,日本人不及中國人,猶太人也不及中國人,中國人世界第一。中國人要能夠團結,這個世界上就沒他們的日子過了。所以上帝也很公平,給中國人最聰明,叫中國人不團結,他們才有日子過,他才能混得下去。我們自己要警覺,一念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既然是天然的性德,可見得這不是修成的,本來具足!

那么底下講呢,就它的名詞很多,諸位一看就明了了,此地只不過舉了幾種,實際上我們要在經典上找一找,可以能找到一百多種;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都是說的這樁事情。那么下面呢,我們再看它解釋佛華嚴這三個字,從第六面倒數第六行,‘佛以就果得名,覺照為義!苑疬@一個名詞,是從果上稱的,我們講修行證果,而且這個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極果。就好比我們念書,這是一個最高學位的稱呼;現在你們在學校里,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再往上就沒有了。那么佛這一個名稱呢,就好像在佛陀教育里面最高的學位,像博士的頭銜是最高的學位,稱佛。這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是覺悟的意思,所以佛稱之為覺者,就是覺悟的人。覺之用是照,跟我們這個作用不相同,我們不曉得照,不曉得用照,只知道分別、執著;只曉得用分別,不曉得用照。

所以照,像我剛才講的,這個諸位看,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照;起一念分別,照就失掉了。在照的時候,像鏡子照外面東西一樣,它沒有分別,它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一樣不分明,這是真正的智慧。如果里面有了分別,有了執著,外面就有隔閡,為什么呢?你有成見了。俗話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他為什么迷呢?因為他有分別、執著,他一看到問題,他馬上想到自己切身利害,旁觀的,他沒有利害,與他自己本身沒有利害,所以他看得比較客觀,他就能看得清楚。佛對于一切事情看得最清楚,為什么?他一點利害都沒有。所以要學的,要學覺、照,這個也是講佛法在功夫上的原則。

那么我們六根接觸六塵,要會用照,佛法的名詞叫觀照,這是第一層的功夫。觀照,就是不用分別、執著,很客觀地看外面這些境界;以清凈心看,以平等心看,這個是觀照。這是初用功的時候,初初學佛,用功的時候,這個就叫觀照的功夫。他清凈心、平等心,以客觀的態度看一切人事,決定不起分別、執著,這個叫觀照。那么功夫再進一級呢,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了;就是你不必作意,不必用心,自自然然就是這樣子,做得很純熟了,這就叫三昧了。三昧叫正受。這個境界,無論什么境界現前,順境里面,你決定不動歡喜心,不起歡喜心;逆境當前的時候,決定沒有恐怖心,沒有煩惱心,就是貪、嗔、癡、慢,決定不會起來。

我們中國人講的五欲七情,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沒有了,心里面不起了,決定不起。心永遠保持著清凈,這叫得定。禪家里面講的禪定,念佛的人講的念佛三昧。其實在我們念佛法門里講,這個叫事一心不亂,在一切境界里能做得了主宰了,如如不動?墒沁@并不是最高的境界,這是中程的境界。再往上一提升,就照見了,心經里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那是高境界,照見了。照見呢,見就是見性,智慧開了,如大方廣的境界,要照見才行。所以這個里頭有三層功夫,念佛的人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一定要有觀照功夫,觀照是伏煩惱,這個是觀照功夫。

所以念佛比參禪方便,因為念佛人的觀照,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在境界里面,心才一動,馬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就是觀照,所以它特別地方便。譬如順境,歡喜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把歡喜心換成阿彌陀佛。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心里起煩惱了,阿彌陀佛,把煩惱換成阿彌陀佛,總也換得快,這就是觀照,你很快地能夠換能阿彌陀佛,這是觀照。那么念上幾年呢,阿彌陀佛念熟了,一切境界里自自然然不動心,不起念了;不分別,不執著了,這就是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功夫再往上提升的時候,到理一心不亂。


第四卷
第八頁倒數第二行,《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這是翻譯的人,叫人題。這個譯經,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在我們中國歷代翻經的工作,幾乎全部都是國家來辦的。因為佛法是帝王從外國請來的,到中國來都是國師的身分。譯經的時候,規模也非常之大,那么在傳記里面所記戴的;這個二十五史,歷史里頭都有,羅什大師的譯場就有四百多人,它這個編制,可見得規模是相當之大。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真正是國立編譯館。那么一個人的名字,就是他是館長而已,他是負責人,主持的人,他下面的人非常之多,從事于翻譯的工作。

而且翻譯的程序也很多,譬如第一步先從梵文把它翻成中文,第一步的工作全用音譯。像現在我們這個咒語一樣,完全是用音譯過來的。那么第二個步驟呢,再從音里面去翻它的意思。譯出來之后,還要經過證譯,就是通達梵文跟中國文的來作證明,看他翻譯的意思有沒有錯。那么到最后一層的手續是韻文,韻文就是完全在詞句上,用字妥不妥當,使文字能夠美化,意思又要能夠保全。所以它經過許許多多的程序,這些東西才能翻得出來。

今天有許多翻經的這些事,都是一個人、二個人在搞,所以翻出來東西沒有辦法流通。特別是這些年來,有很多人發心把佛經翻成英文,都是個人在搞,完全是依文字翻;那個佛法里頭本來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為什么呢?佛法是意在言外,很不容易表達。你看它一句,一個名詞,一個字,含的許多意思,你怎么翻法?在外國的詞匯里頭,能不能找到一個適當的字,也能夠包含這個意思,太難了,相當不容易。我到紐約大學圖書館去參觀,沈家禎居士花了不少年,花了不少金錢、精神,請了不少人翻英文的佛經譯本,原稿一大堆堆在那里;他告訴我,沒有辦法,不能出版,真冤枉!有許多都從臺灣做的,臺灣過去在新竹青草湖那里辦了個譯經院,都不能用,這個工作難。

那么今天要做,怎么做法呢?必須也要真正通達中英文的,真正懂得佛經經義的,還要請些外國人,大家合在一起要開會,共同來譯書,這樣才行,這個里面當然也要請一個主席。譬如說翻普賢菩薩行愿品,一定請個法師來講這一部經,凡是參加翻譯的,統統要來聽。聽了以后,互相研究討論,逐句逐句討論,意思要完全正確,然后才可以選用外國的詞匯,這樣才能把它翻出來。那么再找些外國人來讀,讀的時候,叫他講給我們聽,看他體會這個意思有沒有錯誤。也要經過好多層的程序。這個英譯本要是流通出去,必定能夠受外國人歡迎。一個人、兩個人,閉門造車,搞不出來的。如果是僅僅通達中文跟英文,不懂得佛法的,那是根本沒有辦法翻,這種情形現在外國,流弊很多。

有一年有一個外國人,大概也學佛的,到臺中去訪問李老師;李老師講個笑話給我們聽。那么李老師;他問東西,李老師跟他談,他聽了不滿意,無法接受。那么李老師問他,他談的那一套,李老師也不能接受,彼此都不能接受,談得很不愉快。最后是看他帶了本書,李老師問他,你帶的是什么東西,厚厚的一大本。他說這是英譯的佛學字典。李老師說,好,難得,那我請教你兩個問題,什么叫二足尊?佛經里頭術語二足尊。他就翻,查了半天翻出來了,兩條腿里面最尊貴的。李老師一聽,好了,行了,我們不要談了,你請走吧!這沒法子說了嘛!依文解義,二足,他翻得沒錯,二是兩條嘛!足是腿嘛!尊是尊貴嘛!兩條腿里面最尊貴的。

還問了一個問題,什么叫實相?這是佛學里頭重要的名詞,他也查出來了,真實的外表。實,實在的;相是外表,真實的外表。李老師聽了這兩句,你們去吧!你們的佛學,我明白了。沒法子!真是大笑話。所以在國外弘揚佛法,實在是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我在美國的時候,也是想定期跟這些外國人舉行座談會,沒法子講經;座談會,提出問題來解答。那么我在那里解答的時候,給我作翻譯的就三個,一個翻譯不太可靠,怕他會錯意思,三個翻譯,他們商量會同,然后再答覆,三個人小組開會怎么個翻法,再答覆。那么這一段呢,曉得從前譯場規模,才能夠深信中文譯的經譯得好。

那么也有人曾經跟我談過;像最近回來的時候,某某法師,他們也曾經到大陸去訪問過,在美國很多法師到大陸訪問過,尤其是從前玄奘大師譯經的道場。他們現在感覺到很大的困惑的地方,就是從前梵文的經典,從印度大量地傳到中國來,現在一部都找不到,到那里去了?其實這個問題在廿年前,方東美先生就給我談到過這個問題,也是沒有法子,找不到結論。方先生大概很聰明,他老人家有一次給我說,他說我想大概是我們中國人自信心太強了,中國過去的中國人實在了不起。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我們翻成中文了,不但意思一點沒錯,而且文字比它原文還要美,還要好,讀中文就可以了;那可以不要了。我們中國人的自信心實在了不起,中國的古人真是了不起。所以不用了,不要了,無須要收藏了;收藏中文的譯本就好了。

所以我們應當要懷念我們的祖先,那種智慧、自信心,所以五千年來的立國完全憑借這個精神。而這個精神,今天我們喪失了,所以我們這一代,尤其是諸位年輕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恢復民族的自信心,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國家民族才不至于滅亡。那么唐是代表年代,唐朝,注解里頭有,這是唐朝代宗貞元年間;代宗跟德宗,年代非常地近,貞元十二年,在第九頁第五行,‘代宗貞元十二年’。貞元十二年就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那么講公元,大家印象比較上清晰一點。今年公元是一千九百八十六年,一九八六年,那么這個經翻譯是在七百九十六年開始翻譯的,一共翻了二年。到七百九十八年,就是十四年;它的日期記得很清楚,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開始翻譯,到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完成,翻譯完成。

那么其他的,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我們再看下面的品題。品是品例,凡是在理論、修行,屬于同一類的就歸納在一起。有如我們中國過去書籍的篇,篇章,所以一品,等于像是一篇一樣,歸納在一起。那么我們現在念的這一部分,這一品經一共有四十卷,相當之長。所以我們現在讀的這一部分,其實是一章。我們這一個本子一共是四十華嚴有兩章,前面一章是觀自在菩薩章,所以觀世音菩薩與我們緣分很深;觀音菩薩的經一共是有四種,就專講觀音菩薩的有四種。那么大家最普遍的就是法華經里面的普門品,說普門品,大家都曉得。除普門品之外,大家還曉得有心經,心經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心經。除這兩種之多,楞嚴上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專門講觀世音菩薩。那么華嚴里面也有一章是專門講觀音菩薩的,就是善財童子去參訪觀世音菩薩,那么這一章在前面。

后面呢,這最后一章;最后一章清涼大師在科目里頭題的叫重示普因,重示普因章,就是我們現在流通的別行一卷,叫做行愿品,其實是行愿品里面,重示普因這一章。那么既然是一章,它是一品里面的一部分,所以品題也是不能夠缺少的,這個品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搿恰C入’,證入呢,‘有能’證,‘有所’證。能證就是普賢行愿;修普賢行愿,你就能證。所證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不思議解脫境界在八十經里面講,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解脫,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由自在。那么下面呢,這有注解,注子里面講;當然特別著重在普賢行愿,因為這是能證,能入。

‘言不思議者,心言罔及故’,就是心與言都達不到,這個叫不可思議。心不能思,口不能說;心要能思,必定落在心意識。這講一念,一念是不可思議;二念,可思可議,一念不可思議。因為你起一念,你起一個念頭,那一念就沒有了,就是二念了,所以能夠說得出來,能夠思惟的,是第二意,不是第一意。第一意不能夠思惟,也不能夠議論,那是真心本體,那是真正的一心不亂?墒歉钜粚拥貋碚f,思議與不思議,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正地不可思議。否則的話,都落在一邊,可思可議是一邊,不可思議又是一邊,兩邊。不可思議,真諦;可以思議是俗諦,一定還有個中諦,還有個中道。中道就是思議與不思議,言說與無言說,是一不是二。那么釋迦牟尼佛教誡眾生,他用中諦。對他自己本身來說,確實他沒有思也沒有議,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言說。但是他四十九年說了這么多的經,說了這么多東西,人家記錄下來已經有這么多了,還有許多沒記錄,更多。這叫什么呢?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與無說,是一不是二。對他自己來說,沒說;對別人來說,有說,這個話也很難懂。

譬如我們這個磬,磬有沒有聲音?沒有聲音,本身沒有聲音;你敲一下,它馬上就響,大扣則大嗚,小扣則小嗚,不扣就不嗚。雖然嗚的時候,它本身不嗚;所以佛雖然說法,本身沒有說,本身確實沒有動一個念頭。人家向佛請教一個問題,佛絕對沒有,哎!我想一想,這個問題該怎么答覆。沒有。如果他想一想呢,就有思有議有說,佛沒有。隨問隨答,所答的恰到好處,所以佛一生沒有說法。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誰要說佛說法了,叫謗佛。佛真的沒說法,佛一生沒說法。為什么有這么多法呢?是因為有人問他。所以鐘鼓,它的確沒有音聲,是別人敲它,它才有聲音。佛,你問他,他隨你的語來答覆你,絕對沒有通過思惟想像的,所以他是真智慧。對自己來講,永遠他是般若無知,他心清凈。別人來請教他的時候,這是他起作用,這是他的反應,非常地自然,真是大扣大嗚,小扣小嗚,不扣不嗚。所以我們一定要懂這一個道理,這個叫完完全全的中道;我們了解中道,認識中道,要學習中道,自己才能在佛法當中得到真實的受用。

那么底下講,‘問何法心言罔及為不思議!紫陆o我們解答,這是大師用問答的方式來給我們說明!,即解脫境界是。解脫境界,所以稱為不思議者,具含四義。一事相,境界無邊,故不思議!敲催@是講事相!硇浴侵v理體,‘境界深遠,故不思議!粋是從;前面是俗諦上講,第二從真諦上講,三四是從中道上講。第‘三,理事無礙,故不思議。四以性融相,重重無盡,故不思議!敲催@是從三諦三觀看這個境界,境界不可思議。那么從解脫呢,解脫是自在,‘有二種,一作用解脫’,一種是‘離障解脫’。作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飯,這個里頭得大自在,這個里面得到真正之樂,真實之樂,得自在,就是生活上得大自在了,不受環境所轉了,這個才真正得自在。

第二是離障,離障要相當工夫,離障是離煩惱、離生死,這個才是真實地解脫。像前面第一種作用解脫,一般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他也能夠得到一部分。但是第二種得不到,第二種要真正修行人才可以得到。那么講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個通稱,不是某一個人的專稱。凡是菩薩名號,統統是如此,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了,在佛門里面,菩薩有許多,佛也有許多;所說一切菩薩、一切佛,都說自己,都不是說別人,全是代表自己,為什么呢?自己本性里頭萬德萬能,一個名稱只能表一個德。譬如說,你這個人多才多藝,那個名片一拿出來,幾十個頭銜;一個不就可以了,為什么要那么多呢?一個不行,一個不能代表他的才藝,不能代表到完全,就是這么個道理。所以要把我們自己本性里面德能完全顯示出來,那就用無量的名稱。果上來說呢,就是佛名;因上來說呢,就是菩薩名。

所以譬如說,觀世音菩薩,他代表我們本性里面的大慈大悲,這是我們的性德。觀音菩薩就是慈悲,地藏菩薩就是孝順。我們自己具有慈悲就是觀世音;我們自己孝親、尊師,就是地藏王;我們自己具足無量的智慧,就是文殊;我們能把這些德行應用在生活上,自行化他,就是普賢。所以菩薩的名號是表法的,不能指某一個人,而是人人都具足。那么說到這個地方,最近幾天,有一個同修來給我說,他家里新請了一尊佛像,問我要不要開光,要不要請人給它開光?我就問他;其實這樁事情我在過去跟諸位講過好幾次。佛像要人開了光,它才會靈,你拜這個人好了,何必拜那個佛像呢?對不對?我不給它開光,它就不靈,拜我好了,不要拜它,在家里供像供我的像好了,何必供它的像呢?供我的像是直接的,供它的像是間接的,我還給它開個光,它才靈,顛倒!實實在在是顛倒!但是開光在佛門里頭確確實實有,現在人把意思搞錯了。

開光是開我們自性光明,是藉著佛像開我們的光。你供觀音菩薩,看到觀音菩薩了,我對人要慈悲,你看,我們慈悲的光開出來了;供地藏菩薩,看到地藏菩薩,!我要孝順父母,我要尊敬師長,孝敬的光開出來了,是這個意思!是佛像開我們的光,不是我們去開佛像的光,我們凡夫那有能力開佛菩薩的光,那有這種道理,這現在人搞顛倒了!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開光是開自性光明。那么開光儀式呢,要舉行是可以的,請法師來講解,來講解這個佛像代表的意思,要不然我們不知道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我們要怎樣供養?用什么樣的心,什么樣的態度,如何來學習,請法師說明這些道理,這是開我們自性的光明,是這么個意思。不能弄錯,佛法里頭沒有迷信的。所以現在很多搞顛倒了,搞錯了。

那么普賢是個普通的名詞,普是普遍,這個里面有解釋,在第十面第四行的當中!云召t行愿者’,那么在第五行里頭末后一句,‘普賢是人,行愿是法’,依照這個方法修學的人,這個人就叫做普賢。那么諸位今天在此地,真正肯發心,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那你們每一個人都是普賢菩薩,你們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所以普賢菩薩有三類,這個底下有了,這個意思這個地方也有,諸位看第六行,‘此品以人法為目’,目是綱目!胰酥疄榉,俱堪稱為普賢’,人是普賢人,法是普賢法;人是普賢菩薩,法是普賢法。那么再過來看一行,‘人普賢者有三’,第一個是‘道前普賢’,這就是我剛才說的,你只要是發心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你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

這個道呢,是講證道。因為你現在還沒證果,你在證果之前,叫道前普賢。那么普賢菩薩是地上菩薩,諸佛菩薩是指地上菩薩而言的;但是在沒有登地之前也稱,叫做道前普賢,就是你地前,你還沒有登地。按照華嚴經,它一共是五十一個階級,前面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都叫做道前普賢。那么從初地到十一地,這個十一地就是等覺,這叫道中普賢。那么后面還有一個叫道后普賢,道后普賢就是己經成佛了;成了佛之后,又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叫倒駕慈航,那叫道后普賢。那是究竟圓滿之后,完全回過頭來幫助眾生,幫助別人,這個人慈悲到了極處!那叫道后。

可是依照這個方法學,一定要認真,一定要認真學,決定能有成就,決定有成就。用十大愿王,把十大愿王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所以后面這一章,最主要的就是十大愿;我們在此地研究探討,也是以十大愿為中心,這個我們要細說。那么后面,它還有很長的偈頌,如果時間不夠,偈頌我們可以省略掉,我們特別著重在十大愿,長行文里頭十大愿。諸位請看第十一面第三行,‘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王,導引華藏海眾,往生極樂。故古人拾取凈土三經之下,為凈土四經。時人多有作為日課,深有見焉!@個幾句話在此地很重要,因為它代表整個的佛法。華嚴是佛教里頭的根本法門,一切經都是華嚴的眷屬;好像一棵樹一樣,華嚴是根、是本,根本。其他一切經,一切法門,都是那些枝枝葉葉,枝葉花朵,都是從這個根生的,它是根本法。既然是根本法了,根本法里的十大愿王,根本的根本,我們要明白它這個意思,那么十大愿王既然導歸極樂,也就是整個佛法,修學都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中心。

我們如果在華嚴經上,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整部大方廣的經義,那你就都得到了;它的精華,你就得到了。我自己修學念佛法門,所以能夠有堅定的信心,一點猶豫懷疑都沒有,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信心是從華嚴經上建立的。我講華嚴經講了十幾年,算時間,超過三千個小時,所以才知道凈土的可貴,才知道一切法門到最后統統歸凈土。如果沒有這十幾年的華嚴經,我對這個法門沒有辦法建立起堅固的信心。所以這個地方有這幾句,我特地在此地念給諸位聽聽。華藏海眾,這是講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就不是一個娑婆世界,也不是一個西方世界,這個里面世界太多太多了。諸位要看大經,華嚴經華藏世界品,那一品經專門講宇宙世界狀況,這里面說華藏世界有二十重世界;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還同在一重。

好像二十層大樓,我們同在一層,西方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個佛國度,原來很近嘛!在一層啊,不太遠,可見得這個世界之大,真是無量無邊。那么通常我們講十方世界海,這個里面有無量無邊的佛菩薩,普賢菩薩勸這些修行人,到最后統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在這里得了一個結論。依照天臺家這個經;諦閑法師是天臺祖師,近代的天臺祖師。天臺判教是判四教、藏、通、別、圓、那么成佛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別教佛、有圓教佛。成佛,成那一種佛,那程度上相差很遠,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成佛成藏教的佛,通常我們在經上講三大阿僧祗劫,都是講藏教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在他方世界可以修成,沒有問題,華藏每一個世界里面都能夠修得成。

可是你要修圓教佛,那就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要在此地要能看出這一點。假如在別的世界也能成圓教佛,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就沒有意思了,就沒有意義了,別的地方一樣有成就,何必到這里來?別的地方不能成就,才到這兒來呀!所以說圓教的佛一定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這么一個結論。而圓教佛正是善財童子在請教善知識里面,第一句話所說的,我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么這一句也是梵語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藏、通、別佛,都是屬于正等正覺,因為它上面還有上,不是到頂頭,它還有上,所以要成無上正等正覺,那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把這一個事實真相搞明白了,才曉得任何一個法門,你修學成功了之后,還是要到西方,那就不如我現在直接到西方多好呢!何必拐彎抹角呢!要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對于這一個凈土法門就死心塌地了,才曉得任何一個法門比不上這一個法門。

如果有更好的法門,文殊菩薩不會教善財童子念阿彌陀佛,普賢菩薩也不會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曉得這根本法門里面,給我們提出一個最根本的法門,就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許許多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現在在外國,一窩蜂地學禪、學密,禪是口頭禪,密是邪門外道。認真地學密學上幾年都神經兮兮的,很不正常。到最后的結果,我們的結果到西方世界,他的結果到瘋人院,到神經病院,糟糕不糟糕!可憐!人都是好人,不是壞人,路走錯了,活的時候,走到神經病院作為一個終了;死的時候還要入阿鼻地獄,可憐!實在是可憐。所以國外我不能不去,有很多人勸我不要出國,我說不能不去,看他們太可憐了。一些到外國的法師不敢提凈土,因為凈土人家瞧不起,不敢提,不好意思說。

那么我到國外,特別強調凈土,還有人相信,相信的道理什么呢?他講密,我也懂得,我講它,比他還高明;他說禪,我那個六祖壇經講過很多遍,禪宗的大珠和尚語錄、永嘉禪宗集、證道歌、金剛經,我講過很多遍,我的口頭禪比他高,他講不過我。你們所會的所懂的,我也都會也都懂,我念佛。所以他們聽了之后才相信;有不少人聽我講過之后,轉過頭來,舍棄了禪、密,跟我念佛,這是好現象。如果我到外面講的時候,人家也排斥,不接受,我就會回來,再也不去了,好在轉頭,回頭的人很多,所以不能不去。那么名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那么下面呢,這是說五重玄義里面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顯體、明宗、論用,這是經的大意里頭,主要的意趣。體,前面跟諸位略略地介紹了,就是理論的依據;佛說這部經,是根據什么樣的理論來跟我們說的。

如果理論、依據,我們不明了,不清楚,我們對他的信心就不會堅固。所以講經跟注經,一定先要把這個部分給我們說明,說明之后,使我們對它產生信心,產生濃厚的研修的興趣,所以這一段非常地重要。它一開端說,‘名為賓,體為主。名是假名,體是實質!@是顯體。它有真實的理論基礎,言語文字都是假名,我們要藉這個假名去悟入實體。實體是什么呢?就是前面講的心性,它是以一心,一真法界為體,是我們的心性,所以讀經、聽經,要藉聽與讀,悟入心性,這叫善聽。假如你專門記這些名詞、術語,那沒有用,那就是清涼講的增長邪見;把你所學的,統統變成了所知障,障礙了你本性的顯露,這個就壞了。這也是佛法在傳授的時候,最困難的一樁事情,就怕聽錯了,聽扭了,曲解了意思。

這個注子還是得諸位自己去看,那么里面有幾句重要的,我特別跟大家提一提。在十一面倒數第五行當中,有幾句話很重要!次蛐恼,須用文字;已悟心者,一切名言皆剩余也!@一句很重要,說得很好,那么由此可知,經教是給誰用的呢?給沒開悟的人用,給迷惑顛倒的人用?墒悄阌媚阋,決定不能夠增長你的迷惑顛倒,那就麻煩大了。像從前有一個同學講百法明門論,他來告訴我,他也是我的學生,在我這里學的,以后在師大中道社里面講百法明門。他來給我說,我就告訴他,我問他,我說百法明門,我有點懷疑,恐怕你講的是百法黑門。明是什么呢?聽了之后就開悟了,那是明。黑是什么呢?愈聽愈迷惑,愈聽愈為文字所轉,那就糟糕了!你講一百條,他腦子里記了一百條名相,又增加一百種分別,一百種執著,打一百種妄想,不是走的黑門嗎?那里是明門呢?很不容易!佛法如何講得叫人開悟!不能叫人死在字里行間。聽,不能死在言語之下;看,不可以死在字里行間。說聽都是工具,你要好好善用這個工具,在這個工具里面大徹大悟,悟入自己的心性,這個才叫真正的善學,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非常地重要。

那么倒數第三行這個當中也有幾句,我念一念,‘得此體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個三句話說出顯體的重要性。因為你明了體,你修學有個目標,有個方向,有個重心,你才不會走冤枉路。你要是不明了的話,你修什么?不曉得。學什么?也不曉得。這個前途是黑暗的,是渺茫的,在這種情形之下,要想維持一個長遠的道心,不容易,所以說是,他當然會退轉,這個是必然的道理;一定要在此地講求。那么倒數第二行一開端,這個地方的幾句,我給諸位念一念,‘顯體一章,別在法身!梢姷弥匾蕴罅,顯體就是顯的法身理體,我們的本體!谡隆,宗是明宗,明宗這一章,‘別在般若’,般若是智慧,所以修行離不開智慧;佛在四十九年教學當中,講般若的時間最長,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的教學,二十二年講般若,可見得般若是佛法主要的課程,那么這是講到明宗,就特別顯示出般若章。

論用,這個‘用章’就是論用這一章,‘別在解脫’。法身、般若、解脫,我們合稱為三德,如來果地上的三德。這才顯示出五重玄義的建立,實實在在它是有道理的,不是隨便建立的。末后講‘教相,分別總別’。教相是什么?是講的教學,就是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呢,課程標準。這個課程應當安在某一個階段來修學,或者排在一年級,排在二年級,排在某一個程度上,這個就是屬于教相。教是教學,相就是儀式,我們今天講的課程標準,教學的課程標準。它這五個項目,也就是五章,前后次第不能夠錯亂了,因為它是連帶生起的。先解譯名,經名,經名之后顯體,顯體之后明宗,明宗之后論用,論用之后再判別教相,所以它是有一定的程序,不能夠錯亂了,那么講到體,體的意思有三種,一種是‘禮體義’,這個注解上有。第二種,‘體底義’。第三種,‘體達義’。這個文還是大家自己看,我只把重要的幾句提示給諸位,請翻開十二頁第二行,當中看起。

‘故須以禮釋體,明是貴極之法,法身德也!@個是以禮來解釋。而禮這一個字,我們要在第一大愿的時候,跟諸位詳細地來解釋,第一大愿是禮敬諸佛,到這個地方,我們再來跟諸位細說。那么在此地是當作尊貴講,至尊至貴無過于心性,心性的本體,這是法身德。那么第二個講法呢,底,底就是追根究底,這個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怕你問,不怕你追根究底,這個跟其他學術宗教不一樣。宗教不容許你追根究底,你有問題,實在解釋不了,他拿個上帝來搪塞,這是上帝的意思,就不能問了,就沒有法子了,這不能叫人服氣的,佛法是歡迎你追根究底地來問。

所以體有底的意思,追根究底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所以說‘以底釋體,明是透徹之宗,般若德也!鸱ㄊ乔笾腔,求智慧,一定要追根究底。那么第三呢,體是達,達是通達,‘以達釋體,明是無礙之用,解脫德也!_是通達,沒有障礙。所以體里面就有三個意思,一個是貴極之義,一個是透徹之義,一個是無礙之義,諸位只要記住這三個意思,這個都是自性,就是清凈心里面的特性。那么六祖悟入的時候,也就是見到這個體,證入這個體的時候,這個自性的時候,這叫悟道,禪宗叫大徹大悟。那么他對五祖說了幾句話,這個幾句話是壇經上都有,非常重要,他跟五祖說,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忽然開悟了,開悟之后就說了五句話,這個五句就是他心得報告。五祖一聽,曉得了,你不用再說,我知道了,就開悟了,衣缽馬上就傳給他了,那么他說了那幾句呢?他自己的境界是見一切法不離自性,這就跟我們前面講大方廣意思一樣,他入了這個境界。

就好像一個人作夢的時候,一下醒過來;這一夢,哎呀!原來是夢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心變現的,夢中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他人,就是這個意思。他忽然夢見山河大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全是自己清凈心中,顯現出來之物,他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那么他對一切眾生當然平等。為什么呢?眾生與我是一,不是二,他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生佛不二,萬法不二,也就是維摩經里入不二法門,他證入這個境界。所以他說出,何期自性,本來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說到這個地方,五祖說不必再說下去了,我知道了。好像作夢,他醒過來了,真正覺悟,入了這個境界,這就是入大方廣的境界,親證大方廣的境界。

我們再往下面看,下面兩行也很重要!C此三義’,綜合前面講這三個意思,貴極、透徹、無礙,就是法身、般若、解脫,‘為一妙體’,這個妙體就是本經之體,這個經的妙體!灾畡t歷劫長淪’,眾生之所以稱之為眾生,就是迷這一個體,迷失了你自己的心性,所以才有長劫的六道輪回。


第五卷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二段‘明正出體’。我們看這一節文,‘今所出之體,而非華嚴全部,乃出當品別行一卷之體也。名雖有異,體即不殊!紫纫T位說明,這個出。古人常常用這一個字,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拿現在的話來講呢?就是顯的意思,就是說明,有說明的意思。出就說出,給大家說出,把這樁事情說明白,說出來,出是這個意思,將來諸位看經論,古德常常用這個字。這個地方說出來的理論依據,并不是全部經的,而就這一章來說的,就是這一卷,末后這一卷,這是特別說明。

那么這一卷呢,跟全經當然是一體的,不會是二體;但是也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完全一樣,那又何必說這一句話呢,這話就是多余的了,累贅的了。雖然一樣,里面又有一些不同,不同在那里呢?這一卷,末后這一章,特別是以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理論依據,特別重視這一點。前面說了,這是以一真法界為體;而末后這一卷呢,在一真法界上又加了一點,加了一個什么呢?‘性具三千’。昨天晚上我們在彌陀經里面提示過,提示過一念三千。我們此地,你們同修們,看來還是蠻有福報的,因緣很難得,正講到這個地方;早晨有個同學來,送了一個圖來,一念三千圖,我們馬上就可以影印發給大家。這個一看就很明白,所以的確是有感應,不曉得他在那里找的來的這么一張,早晨送給我看。我一看,正好講到這個地方,這就省事多了。

現在把它放大了,放大之后在這邊影印,馬上印好了之后分送給諸位,這是很好的參考資料!撛,一真法界性,具足十法界。依正本圓融,生佛無殊致!@個論是起信論里面所說的。一真法界性,性是體,體性。具足十法界;雖然具足,那顯與不顯是屬于事。譬如說,我們這個心是具足一切夢境,對不對?你天天會作夢嘛!夢是心變現的,具足一切境,夢境。夢境顯與不顯,那是緣,有這個緣,它就顯了;沒有這個緣,它不顯。其實夢境也不是無緣無故生的,佛在大經里面講,夢境有四種因緣會作夢,就是心會現夢境。第一種是宿業,過去生中所造的。有時候夢中夢的這個境界,從來也沒有見過,也沒有想到過,為什么會作這個夢?這一生沒想到沒見過,前生曾經想過做過,你阿賴耶識里頭有種子,種子起現行。

諸位要曉得睡眠的時候,不如清醒的時候,清醒的時候,意志比較容易控制;睡眠的時候,意志不能控制。不能控制,所以在多生多劫之前的宿業,有的時候會現行,控制不住會現行,所以會作很多奇怪的夢,有這些夢境出現。那么第二種是妄想,心散亂妄想會作夢。這個妄想的時候,我們也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道理。那么第三種呢,有預兆的夢,就是未來的事情,明后天的事情,或者幾個月以后的事情,還沒有發生,你在夢中就出現了,是種預兆的夢。由此可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不通三世,怎么會預先有預兆呢?這個預兆就是未來的事情,怎么未來的事情已經知道了?所以說是因果決定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第四種,鬼神入夢,鬼神來托夢,這個也是有因緣的。假如我們要是夢到過去的,或者是家親眷屬朋友,那地藏經上有,說得很明的。凡是夢到這些,都是他有困難,他有痛若的時候,想來求你幫助。那夢到這個,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曉得這個情形。那么到第二天,我們可以給他念一卷經,或者給他念幾百聲,念一千聲佛號,給他回向,這個就是對他幫助。那么還有他好像非?吹截毟F可憐,愁眉苦臉的樣子,可以誦經;在鬼道里頭,也可以燒一點紙錢給他,這個是鬼神入夢的。

我在過去,好像是在大概總有二十年前了,我有一個朋友,他來給我說,他說他夢到他的鄰居。那個鄰居也是他的同事,鄰居的太太過世了,他在一個星期當中夢過三次,看他很苦,問他要錢,求他幫助。他就很奇怪,夢中的時候,忘了作夢,也忘了他死掉了,所以他還給她講,他說你怎么會問我要錢?你沒有錢用,應該找你先生要才對呀!他說我先生沒有錢,求他幫忙。夢醒的時候;他是個基督教徒,他先生是個基督教徒,基督教徒不燒紙錢的,她一定落在惡鬼道,才沒有錢用。所以他就來告訴我,他一個星期夢到三次,都來討錢。我就告訴他,你給他燒點紙錢;燒了紙錢之后,再夢不到了,可見得她是來求幫助的,這是鬼神入夢,求幫忙的。所以夢境有四種,這個四種因緣。

所以心具足一切夢境,必須要遇到緣,它才起現行。那么性具,就是本性里頭本來具足,具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是一現九隱,一個法界現前,九法界不現前。但是在我們這個人間,我們能夠看到兩種,這個人法界是完全現前,畜生法界是部分現前,畜生種類非常之多,我們見得不完全,只見得一部分。那么其余八種法界我們見不到,這個是緣上的關系,那就屬于事造了,事造的三千。這幾句話不但說明這個道理,更要緊的是后面這兩句,依正本圓融,生佛無殊致,這個兩句話很重要。依正圓融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天地與我是一體,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圓融的,這是諸佛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這是真實的。

而我們在這個圓融里面起妄想、分別、執著,把本來是圓融的,在我們現在不圓融了,變成無量無邊的障礙,這是錯誤,這個絕對不是真正的事實,這是迷的現象。生佛無殊,生佛是一體,生是講眾生,佛是講諸佛,諸佛與眾生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因此佛度眾生,經上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是條件。無緣是無條件,佛對于眾生愛護、慈愛,沒有條件的,為什么沒有條件?因為是一體,所以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墒俏覀儽娚粤吮拘灾,我們對一切人之愛是有條件的,喜歡他才愛他,對他才慈悲,不喜歡他,就討厭他,厭惡他,起了分別心了,那么一真就迷失了。

下面有四句是描寫、形容心性的本體,‘寂寥包博,虛曠沖深,總賅萬有,即是一心!敲催@幾個字都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寂是寂靜,就是心性的真相,它本來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的真性,本來是寂靜的,里頭一念不生,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才叫真正清凈;有一物,心就不清凈了。那么我們修念佛法門,主要就是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寂靜的境界,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那么這是應當要曉得的。包博是講它容量,無有一法不包;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老子也說,有容乃大。佛稱為大人,他大在那里呢?他有度量,他能夠包含,沒有一樣,他不能容。

那么在事相里面,常常用海來作比喻。大海,它能容量,它什么都可以容,什么都不嫌棄,決定是清凈平等地包容,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地藏經里頭,把心比作地;地也是能包容,好的、丑的、香的、臭的,它都能包容,它不排斥,它不拒絕。所以我們心要如大地,能容萬物,能生萬物,所以菩薩的心都用大地來作比喻,菩薩心地。那么在整個菩薩修學階段當中,你看三賢位的菩薩,那心量當然比我們大;其實,我們從別教上講,他還沒見性,別教的三賢菩薩沒有見性。那么登了地了,十地菩薩了,他為什么叫地了,心如大地,他到這個境界了,所以稱登地。我們心對于一切法,還有一法不能忍受,不能夠容納,你的修行功夫證明決定沒有登地,不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初地以上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心如太虛,心如大地,無有一法不包,無有一法不容,總賅萬有,即是一心。念佛法門直接了當,修這個一心。

那么底下幾句話,統統是說明這個境界,我們把它念一念,這幾句很重要!越^有無’,性就是性體,真心本體,這個里頭沒有有,也沒有無,連抽象的概念都沒有!喾巧鷾纭,相指一切萬相,諸法實相,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一點都沒有錯。但是這個非常非常難懂,我們明明看到花有開有謝,人有生老病死,怎么說不生不滅呢?我們常講,有情有生老病死;無情里面,像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地球有成住壞空,這也是佛說的。這個說是方便說,隨順我們的常識來說,不是真的。所以佛說法,他是以真俗二諦說法度生,說真諦,那就是他的境界,跟我們講真相,諸法實相。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的時候,才不得已講俗諦,俗諦隨順眾生,叫方便說,隨順我們的常識,隨順我們的知見來講的,那就是俗諦,這是我們在佛法里頭常?吹降,我們很容易接受。

但是這個是假相,不是真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這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一切相不生不滅。那么佛在法華經里面就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菩薩要入這個境界了,就叫得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拿我們現在歸納的時候,動物、植物、礦物,乃至于虛空自然現象,都要包括在里面,一切法;這一切法不生不滅。你要是證實了,真正見到了,那么你就叫得無生法忍了。忍這一個字的意思,是同意的意思,認可的意思;佛這樣說,我同意,佛這個說法,我贊成,我認可。為什么呢?佛說的,我也見到了,我也證明了,證實了,所以忍有這么多意思在里面,就是心對理論境界決定不動搖了。那么證得無生法忍,決定是見性的菩薩,在別教是初地以上,圓教是初住以上。雖然是講證得無生法忍,那是初證,并不是深證。

如果講到深證,像仁王經里面所說的,那個地位就相當高了。仁王經里面,把五十一位菩薩,它分作五忍,分作五大類。無生法忍是第四大類,這個里面有上品、中品、下品。上品的是九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下品是七地菩薩,這是無生忍位,你看看這個地位多高。無生忍位再上去,叫寂滅忍位,那是如來的境界了;也有三品,下品的寂滅忍是十地菩薩,叫法云地,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如來果位上,這是仁王經里面講的無生法忍。這個地位太高了,入這個境界,真正見到諸法實相,相非生滅,沒有生也沒有滅!獙て涫,寧見中邊!瘺]有始終,沒有內外,諸法實相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灾畡t生死無窮’,迷了諸法實相,迷了一心,這才有六道輪回,這才有無窮的生死!庵,解之就是你覺了,你要是覺悟了,‘則廓爾大悟,諸佛證之,妙覺圓明,現成菩提,為物開示!@是講覺悟,解之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徹大悟。諸佛,這個諸佛里面的含義很多。

江味農居士注解金剛經,他有一本金剛經講義,那真是權威的注解。這些人都是我們學佛的模范,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一生專門研究一部經,他這個金剛經注解,自古到今,金剛經的注子,他是第一權威,他用的時間多!用四十年的時間,專門搞金剛經。他提倡的,他的口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是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那也是真正往生西方世界了。

他的女兒,現在在紐約,恐怕也有八十歲了。我們見面,她常常談她爸爸的事情。她說她年輕的時候,她爸爸學佛很虔誠,往生瑞相很好,那個時候她自己不相信,現在想想很有道理,但是怕自己功夫不夠,沒法子往生,現在很著急。學佛一定要趁年輕,你看看自古以來,修行證果的人,都是年輕人;年紀老了,沒有法子了,老了,不行了,修道沒有本錢了。打個佛七。嚴格地講,佛七是七天七夜一句佛號不斷,年輕有這個體力,行!年老了,不行!念了一天就累了,第二天沒有精神了;參禪也是如比,須要體力。六祖大師開悟證果的時候,二十四歲。所以你看看佛教史里頭,修行證果的人,一般都是四十歲以前,四十歲以后很少很少,有還是有,太少了,大概百分之八十都是四十歲之前,所以你們年輕要努力,你們本錢很厚。

這個諸佛呢,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里面講的,就是圓教,從初住到如來的果地,一共是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個位次都叫做諸佛,為什么呢?初住菩薩就可以示現佛身,修普門品里面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你不能說他不是佛,他能示現佛身。所以從圓教初住起就叫做佛,那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個位次,等覺、妙覺,所以四十二個階級統統叫佛,這個諸佛是這樣叫法的。說到觀音菩薩,這大家都很熟悉,楞嚴經上的觀世音菩薩是初住菩薩,這個諸位要曉得,他就是以初住菩薩的身份出現,為什么呢?剛剛證得,他是講他修證的方法。

那么從耳根圓通,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是從這里證入的,所以那是圓教初住菩薩的身份。那么在華嚴經里面也有,就是我們這個本子上的,一看你就曉得;第七回向,是以第七回向位的菩薩,這種身份示現給善財童子看。那么普門品里面所講的,等覺菩薩,可見得觀世音菩薩,他可以示現各種不同,淺深高下不同的境界來接引眾生。那么這個諸佛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佛證之。那么底下又講,妙覺圓明,這個妙覺是等覺之上,這個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的佛,佛果,前面諸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F是示現,現成菩提,就是示現成佛,像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為物開示,這是教化眾生。

為什么不說為人呢?是為物呢?如果說為人,這六道里頭只有人道有分,其余五道沒份。為物,那這六道都有了,不但六道也有了,聲聞、緣覺、菩薩,也有了,九法界統統包括了。物,包括的范圍大;人,包括的范圍太小了,只能包括一道。所以物,我們人也是物的一種,動物嘛!也包括在里面。如果說人呢,那其他的不能包括了。所以佛教化眾生是每一道、每一類,他都去的。他教化那一道、那一類的眾生,示現同類身。佛要教化人,一定示現人身;佛要教化畜生,就示現畜生身,跟它同類;那么他要教化惡鬼,就現惡鬼身。

你看放焰口;我們星期天圓滿那一天記住,這是我們大專講座也是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最初你們同學們提議的,很難得,我覺得不容易。一般大專講座圓滿,舉行一個同樂晚會,或者去郊游一番,你們同學不肯,要放一個大蒙山祭祖,太難得了,太好了,所以以后我們每一次大專講座圓滿,都放大蒙山祭祖,這個很好。那么放大蒙山祭祖,我們這是供一個牌位,焦面大師,那是鬼王。放焰口的時候,做一個紙的鬼王,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是誰呀?觀世音菩薩,在惡鬼道現鬼身,他到那一道就示現那一道身,示現鬼王的身份,在惡鬼道里度惡鬼道的眾生。在天上,他就示天人的身份,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為物開示。

那么下面文就不必念了,這個自己去看去。再看第十三面第一行里頭講到‘性具三千,言三千者,假名一千!畬嵎ㄒ磺А,‘國土一千’,這個里頭又有理具,又有事造。圖印好了之后發給同修,這一段也就不必講了,表里面列得很清楚,一看就明了了。我們現在看十三面倒數第三行,它的小題目是‘明決微疑’,明是顯明,決是決斷,疑是疑惑。因為聽了前面所說的恐怕還有疑惑,疑能障信心,能障礙信心,所以一定要斷疑生信。大師很慈悲,惟恐我們疑心不斷,所以特別為我們解釋!似肥侨A嚴經最后之一’,最后的一章,這一品是華嚴經最后一品,而我們現在所讀的,是這一品里面最后的一章!敕ń缙贰,這個原名是講六十華嚴跟四十華嚴,這個品題都叫做入法界品。

而在四十經里面所翻譯的,沒有用入法界,而是用‘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入法界簡略,那么這個題目詳細。不思議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普賢行愿是能入,前面說過了,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入通能所!仁侨A嚴,宜但用法界二字為體,足矣!涂梢粤寺!‘何須前添一真,后加性具三千呢!蓡柧驮诖说。如果講全經,全經是以法界為體;那么講到這一部分,講到最后一章,或者講到最后這一品,那么在法界上,上面加一個一真,后面加一個性具三千,這個就是與全經同里頭又有一點點不同,有一點不同,特別強調性具三千。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呢?有理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理由,這就底下所說的,‘以別行品’,別行品就這一卷,就是四十卷這一卷。這一卷是清涼大師翻譯完成之后,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所以如果說是沒有時間,沒有能力讀全經的,你念這一章就好,所以這一章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總結論,所以這一章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稱之為別行品。

那么它的殊勝在那里呢?‘貴在愿王,導歸極樂。而愿王導歸,是此卷之妙宗!@個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依據,是從此地建立的;華嚴經最后是歸西方凈土,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妙宗,宗就是修行的方法,所以宗是宗旨,是講修行的方法。妙是最殊勝的、最微妙的,一切法門里頭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好的,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妙的,這是講修行方法。所以如果,這是講真話,在八萬四千法門里面,不知道選凈土,不能死心塌地修凈土,真的,像印光法師所說的,這人福報不夠!能夠真王選擇凈土,死心塌地修學,而沒有疑惑的,這個人是無量無邊的大福報,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我過去跟諸位說過,我對凈土的相信是華嚴經得來的,我講了十幾年的華嚴經,我的心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如果不講這么多年的華嚴經,雖然信凈土,信心不堅固;這個堅定的信心,清凈信心,從華嚴經上生的。我自己得到這個殊勝的利益,所以我也發愿這一生專門講華嚴,講彌陀經。

我現在,我今年六十歲,六十以后別的經不講了,只講兩部經。而華嚴呢,我只講四十華嚴,八十也不講,只講四十華嚴,只講彌陀經要解跟疏鈔演義,其他的都不講了。如人請我講,他可以請別的法師去,我自己不講,為什么呢?我要好好地修凈土,講也是講凈土,修也是修凈土,自行跟化他,合而為一,要辦自己的事情了。所以這個幾句非常重要!诜求w而不立’,立是建立,特別是信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心怎么樣能夠建立?一定要懂得體,換一句話說,一定要明白一念三千,特別是性具三千,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真正了解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你對于西方凈土才沒有疑惑。

那么這個很有感應,你們這個今天早晨,你看人家送來;這是香港一個居士,我是去年在香港講經,有一個居士送了廿幾本佛法的小冊子,都是民國二、三十年,大陸上這一些法師居士的著作,非常地珍貴,F在這些小冊子都找不到了,很難得到。那有心人他收藏的,我從香港回來的時候,他全部送給我,要我翻印流通,所以現在我帶回來的時候,重新再給它翻印。那么現在也是準備印這個小冊子,今天早晨拿來給我看,我順手一翻,就翻到這一章,馬上就把它影印出來,先供養諸位,這是有感應!怙@’,意思是顯‘生佛之假名’,這就是一千假名;‘五陰之實法’,這一千實法;‘凈土之依報’,這一千的國度,三千就從這個來的,‘皆吾人心性本具之三千!Q哉f得好,所謂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這兩句話說得沒錯,但是很難懂。如果你懂得一念三千,這兩句話你才能體會得到,凈土與彌陀也是我們自性顯現的相分,不是外面來的。既然是自性的凈土,那有不能生的道理,當然得生,所以我們生凈土的信心具足。

問題就是你愿不愿意去,好比這個地方是你自己的家,你自己家你當然可以能去嘛!你不愿意回家,有什么法子呢!你愿意回家,決定沒有人拒絕你,要明白這個理,你這個心就沒有懷疑了。不要以為我過去造的罪業太多,像我這個罪業的人還能往生嗎?恐怕到那里去,阿彌陀佛把我趕出來了,不會的,你不要有這個懷疑,你有這一念懷疑,障礙你自己生凈土。你看佛在觀經里面所講的,五逆十惡,臨命終時,一念回心,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那是講下品下生的,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我們雖然造罪業,還沒有造那么大的罪,所以諸位不往生則已,要往生絕對不是下品下生,因為你們沒有造那么重的罪業,你們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以上,不會是下品下生,這一點要曉得,自己一定要有信心,這一生決定生凈土。

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這是出來觀光旅游,娑婆世界是一站,我們在此地是過客,客人。這個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所以用不著去留念,用不著去操心。換一句話說,必須要看破,一定要放下,你才得大自在,才能成就西方凈土殊勝崇高的品位。凈土往生,我從學佛以來,親耳聽人說的,就是現前的事實,決定不是虛妄的,我知道有四個,往生很自在的,其中有一個是站著往生的,統統都是預知時至,實實在在的瑞相了不起。為什么有這種成就呢?放得下,心里面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毫無牽掛,他成功了。有一絲毫的牽掛,那就是障礙,就是麻煩,所以要一切放下。放下的人真正有福! 放不下的人沒福。

那么下面就說出真正的目的了,這個就是叫‘修凈業的人,而讀誦此經,庶幾不起外求之念。須知一真法界即心性之異名!覀冞@一段就念到此地。底下一段呢,這是講明宗,宗是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接著看‘前顯體,顯性德’,你本性里頭本來具足的!衩髯,明修德’,就是說明修行的方法!詫儆诶,修屬于事!覀兘裉煸谑孪嗌,應該如何來修學,然后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看底下第二個小段‘正明宗’,‘宗,趣也’,趣向,就是方向、目標。不能沒有目標。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所有的修為到后來沒有結果。你有方向有目標,它將來有結果,這才是真正的殊勝,真正的難得。

那么在這一段里面也有幾句重要的話,倒數第五行第二句,這一句非常重要,‘此品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為宗’,這一句諸位要牢牢地記住。以后人家問,普賢行愿品,我們現在流通這個別行普賢行愿品,它的宗旨是什么?這一句是它宗旨,十大愿王導歸極樂,這是宗旨。末后有幾句,我們也念一念,‘須知極樂世界為法界藏土,亦即稱性之凈土也。以稱性愿王為因,即是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以稱性極樂為果,即所謂然后圓成果地修證!@個幾句與楞嚴、與圓覺,完全相同。楞嚴跟圓覺,是禪密修法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念佛不例外;而且這個方法比禪密還方便,還穩當,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實實在在適合于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真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妙絕了。

你要是不讀華嚴,真的,不容易接受凈土,所以弘楊凈土從那里入門?從華嚴經入門,大家沒有話說,他這真正能相信了;華嚴是理論講得透徹,我們信心容易生起。好,我們現在下課。


第六卷
第十五面第二行,有幾句話我們念一念:‘導念佛人歸于凈土,歸唯心之凈土也;華嚴善財、華藏海眾,悉是登地大土,普賢尚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我何人斯,寧不愧煞!@幾句話是大師勉勵我們。他既然勉勵我們,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諦閑法師必定也是念佛求生凈土的。正如同過去智者大師一樣,雖然是一生弘楊法華經,天臺是以法華為主,他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他的歸宿,后代子孫也都是這樣地效法前賢。

下面一章呢,‘論用’,‘用是力用’,力是力量,是能力;用是作用!嗝Φ隆,功是功夫,你既然下了功夫了,你一定有收獲;德就是你得到了,你的收獲。因此,功德與福德不一樣;福德,我們自己有福,可以供養別人,可以給別人去享受,功德不行,功德不能轉讓的,為什么呢?功德是定、是慧,我的清凈心沒有辦法送給你,我的智慧沒有法子送給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的。福德,的確別人可以代修,我們可以享別人的福,但是得不到別人的功德,功德與福德,意思一定要很明了。

‘如來以權實二智,鑒機施教為功能!饘τ谝磺斜娚5v的、所加持的,就是這個,他以什么來加持我們呢?是以教學,以教化。佛用什么來教學呢?佛用智慧,用他自己的智慧,權實都是真正的智慧!私浺园伪娚,與諸佛樂為德用’,我們學這一部經有什么好處?確確實實能離苦得樂,能離究竟苦,究竟就是生死輪回之苦,得究竟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得如來果地上之樂,這一樁事情尤其是不能夠疏忽。所以有一些人他不明了,我要想成佛,何必要到西方?別的佛,別的世界,還不是一樣!所以有一些人發愿生東方凈土,到藥師如來那里去,還有人想更近一點,彌勒凈土距離我們最近,他在娑婆世界里面,欲界第四天兜率內院,好不好呢?也算不錯,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差得太遠太遠了,不能比。

西方世界的殊勝,經典里面說得很清楚;我們今天能去,說個老實話,只能生凡圣同居土,只有這個本事。方便土、實報土,沒本事!方便土要得事一心不亂,要斷見思煩惱;經典里面講的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盡,這才能生方便有余土,我們實實在在沒有這個能力,沒這個本事。實報土要分破無明,更沒分了。我們今天有能力、有把握往生的,就是凡圣同居土,這是確定能生。那么你要想生東方凈土,或者生彌勒凈土,給諸位說,像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資格,那兩個凈土去不成,為什么呢?經里面講得很清楚,彌勒凈土要修唯心識定,這個定修成了,才有資格去。

唯心識定相當于事一心不亂,他水準高!高水準的!不像彌陀凈土,他很低的分數就可以去了,我們都有把握。譬如說你去考試,考個十分二十分,有把握,他都;那個彌勒凈土一定要八十分才取,你考不到這個分數,去不了,那個地方很嚴格,去不了。而且去到那個地方,受用、待遇,都比不上西方。西方凈土,那怕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佛在經典里面告訴我們,各各都圓證三不退,這一句話可不能輕視,不能輕易看過,圓證三不退是什么人!不得了!三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通常講,位不退是小乘須陀洹,初果,才享位不退;就是剛才講,見思煩惱,三界之內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才是位不退。八十一品思惑也斷盡了,等于阿羅漢了,才行不退。要到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是念不退。那個初住菩薩,的確已經證三不退了,初證,沒有說圓證,沒有圓。

所以圓證三不退是什么人呢?給諸位說,最低限度是法云地的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才能稱之為圓證三不退,這個真不可思議,真正叫難信之法。那有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他的享受待遇跟等覺菩薩一樣,你到那去找去?你找不到!所以這個處所,查遍大藏經,看看十方任何諸佛世界,沒有的。這樣殊勝的地方你不去,你要跑到別的地方去,愚癡!沒有福報!真正沒有福報。經上真是講得清清楚楚,往往人看疏忽了,沒有注意那個圓證兩個字。所以西方凈土中,彌陀經講難信之法,真難!你要是相信了,那你有福,你的福報太大了,你相信,你就能得享受。一往生,雖然自己不是等覺菩薩,可是你的享受,你的待遇,你的福報,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這個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西方凈土,十方諸佛贊嘆,既然贊嘆,當然就弘揚,所以也是十方諸佛共同弘揚的一個法門。我們能夠真正相信了,發愿求生西方凈土,這個才真正稱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弘法利生的本愿。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希望什么?就是希望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肯去,再教給你其他的法門,那是不得已的。真正的本愿,就是教我們發愿求生西方;那么我們從華嚴經上來看呢,不但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愿,而且是毗盧遮那如來的本愿,這更不可思議了。這是我們應當要深入去研究、去體會,才不辜負我們這一生。

那么諸位把經本翻過來,十六面第一行,有一首偈子說‘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滅!@一首偈是華嚴經上的,經上的偈子,說明十大愿王滅罪的功德,就是滅罪的作用,是‘拔地獄苦之力用也’,因為地獄最苦,業障最重。為什么會造罪業呢?是由于迷惑顛倒,沒有智慧,所以才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所造極惡五無間的罪業,這個罪太重了,如何能夠消除呢?一定要誦此普賢大愿王。誦,這是第一個字,后面還有,還有許多,用這一個字來作代表。絕對你不可以依文解義,佛叫我念,那我就念好了。念念,罪已經滅掉了,沒有這回事情。

所以經里面常講聞法,聞了后面什么?聞后有解、有行、有證,后面還有一大堆哩!這個才是開端,所以你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誦是讀誦,讀誦要解義;解義的時候,要生信心,要發愿,要依教修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五無間罪才有滅!所以這整個過程當中,用一個字來代表,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效果是什么呢?一念,一念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五無間罪才能消滅。如果還是妄念還存在的話,那個罪還沒有滅掉;經文上面講得很清楚,你可不要誤會了,誦此普賢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滅,大概只要念一句就行了,罪就滅掉了,那你是望文解義,就跟外國人翻二足尊了,那就大錯特錯了。

誦此普賢大愿王,是講修行,依這個方法來修行。一念是效果,一念是念到了一心不亂,到一心呢,那什么罪都消掉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二念,罪就生起;一念,罪就消滅。剛才給諸位那個表上,一念三千,有一個字是印顛倒了,十個條目之下,地獄是嗔恚心,貪愛是惡鬼,貪是屬于惡鬼,嗔恚是屬于地獄,嗔心是地獄。這一段后面還有一行半也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念,在十六面第六行,‘此善男子,善得人身,所獲福德,如偈云!o的就是底下這首偈子,這是經文,‘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竭@個地方。那么這個兩首偈是說明成佛度眾生的大用。菩薩的示現,身分不一定,他也是隨一切眾生的機緣。但是成佛的身分一定是非常尊貴。

所以我們看經典里,凡是菩薩示現成佛,一定都是太子的身分,都生在帝王之家,這個要教化眾生,大家才能夠相信。你成佛教化眾生,絕不是為名聞利養,絕不是為五欲六塵。為什么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統統具足,他能夠舍棄,他能夠放下,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修行、成佛,比世間帝王還要尊貴,還要殊勝。因為富貴是一切眾生所追求的,那么佛要教你放下。這是前面跟諸位講了,辨別利害,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是真正的利;眼前看到好像是利益,其實是大害,為什么呢?增長我們的煩惱,增長無明,增長邪見。換一句話說,對于這些東西貪戀,生生世世永遠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害太大了,利益太少了。所以佛對這個事情看得很明白,也叫我們看破,也教我們放下,這樣才能在一切法里面,得真實殊勝的功德利益。佛作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這首偈就說得很明白。那么下面呢,我們就不必說了,經題的大意就介紹到此地,向下,我們要看經文了。

請看第十七頁的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愿!@一段經文后面有詳細的注解,凡是注上有的,我都不說,你們諸位自己去看,注子里面有很重要的,我會特別提醒諸位。爾時,就是這個時候,什么時候呢?因為這個經是大經里面的一部分,一章,所以爾時是指前面。這是四十卷里頭,第四十卷,那么爾時是指前面一卷,就第三十九卷后半部,只有半卷的經文,普賢菩薩在贊嘆如來的功德。

那個贊嘆的,完全是偈頌,很長的偈頌,一共占了半卷的經文;說完了的時候,爾時,是指這個。那么在贊嘆諸佛這個偈頌最后有兩首,這兩首我在此地可以念一念,就是末后他贊嘆完了的時候,作了一個總結。普賢菩薩說,‘剎塵心念可數知’,實際上沒辦法計算,這是此喻。剎是極短,極短的時間,剎那。塵是極小,微塵,極小,那真是無量無邊的數字,可以能夠數知,能夠數得清,可以能夠知道,這是此喻!蠛V兴娠嫳M’,海洋多大,那些水可以喝得盡,可以把它喝完,這個都是不可思議境界!摽湛闪匡L可系’,太虛空我們可以拿個尺去量,到底多大,可以量。風,我們可以把它系住,不讓它跑掉,這都是比喻。

這事我都能辦得到,要是把佛的功德說盡,我辦不到,‘無能說盡佛功德’,用這些來形容佛功德之廣大,說不盡,那么這是第一首。未后這一首,‘若有聞斯功德!,假如有人,你聽到普賢菩薩贊嘆諸佛的功德,‘能生歡喜信解心’,聽了之后,你心里面生歡喜,能相信,能夠理解!缢Q揚悉當獲’,你自己也能夠得到像普賢菩薩稱贊諸佛那個功德,你都可以能得到。末后是勸勉我們,也是警惕我們,‘慎勿于此懷疑念’,你要慎重,不可以對普賢菩薩所講的任何一句話,起了懷疑的心。你如果要懷疑,起了一念,那這些功德你是當面錯過了。爾時,就是指這個時候。所以此地這個偈,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就是殊勝的功德,稱揚完了的時候,這是總結前面第三十九卷經文。

告諸菩薩,諸菩薩就是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普遍地告訴他們。及善財言,善財在這一品里面,他是一個主要的人物,他給我們做一個修行的榜樣,就是做出一個示范給我們看,佛法應該怎么個修法。善財是誰呢?在此地我要告訴諸位,凡是發心修普賢法門的人,都叫做善財,普賢法門是修的十大愿王導歸極樂。那么換一句話說,凡是死心塌地修念佛法門的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叫做善財。善財是個通稱,不是某一個人的專稱,是指專修西方凈土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善財。善是講善根,財是講福德;彌陀經里面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一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所以善財是表這個意思,表多善根、多福德。

什么叫善根?什么叫做福德?以華嚴經來講,善根是信、解,我信得過,我明白;這個事與理,我通達,我明了,這個叫善根。什么叫福德呢?福德是行,我能夠依教奉行;行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果。行證是福德,信解是善根。華嚴經上,清涼大師的四分,信、解、行、證,你具足這四個條件了,那你就是善財。所以善財也表;垭p修,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垭p修,這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呀!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絕對不為外面境界所動,不為其他法門所誘惑,這是定,不為外面境界所動,不為其他法門所誘惑。

譬如禪、密,或者是別的法門,教、律,這些法門,你不被它所誘惑,如如不動,這是定。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垭p修,定慧等學,真正不可思議。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無上正等正覺,不用第二個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真正不可思議。那么這一卷經,在清涼大師整個科判里面,題目叫正示普因,所以我們在經本上,華嚴經重示普因章,這是用清涼科判的名稱。那么一般題目是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別行,別行一章。我們用他科判的名稱,因為我們這個本子里面一共是兩章,一章是觀自在章,這是這一卷的題目。重示普因的意思,前面已經說了,現在再說,可見得普賢菩薩慈悲到了極處。這個里面最重要的,為我們開示,也是詳細說明能證普賢行愿,能證的,能證的是普賢行愿,我們一定要重視普賢行愿,一定要修學普賢行愿。

目標是叫我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西方世界的四種凈土,這個明白了嗎?為什么西方四種凈土不可思議呢?剛才講了,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就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可思議呀!不但我們沒有法子,即使連那些大菩薩們都搞不清楚,為什么會有這種境界。所以這種境界,經上也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還不十分透徹地了解,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西方的四種凈土,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他方世界凡圣同居土,決定不是方便有余土。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世界,我們凡圣同居土里頭,決定跟方便有余土不相同,不會混在一起的。西方世界有四土,四土混合在一起,這個不可思議。

好像我們念書一樣,你們在學校念書,大學絕對不是中學,中學決定不是小學,它都分開的。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在一個講堂上課,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他的待遇平等。幼稚園學生的時候,跟大學生坐在一排,坐在一個座位上,這個情形別的地方找不到,只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家,只有它一個,好處太多了。小學生不懂的,隨便隔壁碰一碰老大哥,他就會教了,真方便!所以它很特別,你要曉得華嚴經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實實在在就是指西方凈土,那么這樣才真正能成就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換一句話說,如果不依普賢行愿來修行,縱然修上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也不能成就,這是真的。不能成就是,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這也是我昨天跟諸位所說明的四教的佛,藏教、通教、別教,可以在他方世界修成。如果要想成圓教的佛,非到西方世界不可,就是這個道理。那么到他方世界修行,要修成個藏教、通教、別教,時間很長,也要吃很多苦頭,才能達到這個目標。為什么不到西方世界走近路;到西方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間短,不吃苦頭,得大自在。因為你在他方世界,你見到的佛有限;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每一天所親近諸佛如來,沒有限量的。所以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于到十方諸佛世界;見阿彌陀佛,等于見十方諸佛如來,這個不可思議,所以特別贊嘆在此地。普賢菩薩特別勸勉華藏世界這一些諸大菩薩、法身大士,而且勸勉的言詞,也非常地懇切。如來功德,前面已經贊嘆了很多,贊嘆不盡;不但普賢菩薩說我贊嘆不盡,假使十方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共同來贊嘆,贊嘆多久呢?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這個時間太長太長了,數字太大了,這個注解上有,諸位去看什么叫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我在此地就不再啰嗦了。

相續演說,這是繼續不斷地在那里說,在那里贊嘆,不可窮盡,贊嘆不盡。在這個地方特別要提醒諸位一句的,如來功德,如來是誰呢?是自己,就是自己本性的功德,不是別人。如果贊嘆別的佛,毗盧遮那如來,贊嘆他與我不相干,那我們修學畢竟是隔了一層。與我們息息相關,就是贊嘆自己一念三千的功德,自性的功德,贊嘆不盡,十方諸佛沒有辦法贊嘆。那我們講學佛,恢復我們的自性,將我們自性,自性功德顯露出來,學佛就是學這個而已。首先把這個目標,殊勝的功德說出來了,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我們想不想恢復呢?很想。若欲成就此功德門,你很想成就;你要想成就,那你就應該要修學十種廣大行愿。希求、欲望,這是愿;認真去做,這是行。十代表圓滿的意思,念念都圓滿,這個才叫做十。普賢菩薩他本人就是這樣修學法的,所以他把他親身體驗到的殊勝的行門,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要想成就如來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那你就應當效法普賢菩薩,跟普賢菩薩學,他怎么修,我們也怎么修,那你就決定成就。

再翻開,我們看下面一段經文。注解,諸位自己去看,注得好,注得很重要!蔚葹槭,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個第一句,這是普賢菩薩征示,那十種呢?何等為十?就是那十種呢?菩薩自己先把這個十種說出來,名目說出來了。說出來之后,善財童子聽到了,對于這十種,境界、行法,他還不曉得,所以他一定要問!曝敯籽。大圣!资窍聦ι暇丛~;上對下,這是用告,我告訴你,這是上對下的口吻,陳白是下對上的尊敬的稱詞。大圣,這是稱普賢菩薩,普賢是等覺菩薩,在華嚴經里面,他的地位是等覺菩薩;地上菩薩稱為圣,大圣是稱等覺。

‘云何禮敬,乃至回向!瘡亩Y敬一直到普皆回向,這是怎么個修學法,請他詳細地說明!召t菩薩告善財言!憧纯催@個用字,這個地方我們都要注意,為什么呢?這修普賢行,普賢行第一個就是禮敬諸佛,所以首先要知道修敬。意敬,言詞也敬,身口意三業恭敬,你才能夠真正得到東西。因為敬是性德。是修我們自己的性德。說老實話,對人沒有關系,難道普賢菩薩一定要人對他恭敬,如果他有這種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就不能稱為大圣了。所以這個敬,是修自己的性德,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絕對不是說老師一定要勉強叫學生對他恭敬,沒有這個道理。你自己不能修敬,你的性德沒有辦法開顯,道理在此地。

好,我們修敬,這修敬怎么個修法呢?我們敬也要有個對象。好,我們拿父母,拿老師,拿佛菩薩,拿別人,來作個對象,使我們性德能夠顯現出來,是這么個意思。不但出世間法,成佛從這個地方做起,世間法的修學也是從這個地方做起。所以諸位要打開禮記,你就明了了,禮記是儒家的,禮記在教學上也是禮敬放在第一個項目。那么在此地,我們先講講這個禮,禮敬,我們先說禮。

在禮記,鄭康成的注解里面說得很清楚;禮者,體也,體是本體,換一句話說,就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做人的根本。那么又當作履也,履是什么?鞋子,你走路要穿鞋子,這個比喻非常地恰當,這是真正說根本,統之于心,一體。鄭康成是漢朝的大儒,他那個時候,佛法已經到中國來了,可能也接觸到一點佛法。因為鄭康成比安世高早一點,安世高到中國來的時候,好像鄭康成過世大概十幾二十年的樣子,所以差不多他是在三國之前。他死了之后大概二、三十年之間;三十年,他死了以后三十年,三國那些人物出生,曹操那些人都那個時候出世的。比鄭康成;出生的時候,距離他們死的時候大概三十多年,是在那個時代,這佛法已經到中國來了。那么他的說法,與佛經里面講法非常接近,所以禮之體是心,真心。見而行之,悅之。以真心待人接物,這個叫禮,所以禮的本體是真心,儒家講誠意、正心,應用在生活上待人接物,這個就叫做禮。

所以禮有體有用,就是禮之作用是待人接物,用至誠心待人接物,這個叫禮,因此他要從敬開始,要從敬做起。在禮經,中國禮經通常指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而禮記,實在講它是周禮跟儀禮的注解,發明禮的意義,所以它是一本雜記一樣的,雜志一樣的性質。那么我們初學對這本書應當要重視。禮記里面說,道德仁義禮,這五樣東西是一樁事情,但是有高下層次不相同。失道而后有德;德再沒有了,這就行仁;仁要沒有了,就講義;義沒有了,這才講禮;禮要沒有了,就天下大亂了,F在我們不講禮了,所以稱為亂世,亂世,人不講禮。

我們學佛的同修,最低限度,我們講對社會有貢獻;要報佛之恩,我們回向偈,上報四重恩,這個四重恩是國家的恩、父母的恩,佛是老師,師長的恩,佛是我們的老師之一,父母、師長、國家,以及眾生,一切眾生對我們都有恩德。你要想真正講到報恩,必須要從自己本身,從禮敬做起,這是真正的報恩。別人不守禮,我要守禮,我起一個帶頭的作用,從我本身做起,影響我附近的人,希望呢,能夠影響到整個社會,人人都講禮,人人都重禮節,這個社會才能祥和。我們在世界上每一個地方去走走發現最不講禮的是中國人,而中國人號稱禮義之邦;那是過去的中國人,過去的中國人講禮,現在這一代的中國人不講禮,對不起我們祖先,有愧于炎黃子孫。

我們在美國無論走在什么地方,只要見到那些外國人,他都很笑嘻嘻給你點頭,打個招呼,這根本就不認識,他在態度度上非常地親切,這我們看看人家有禮,人家守法。美國人老實、守法;中國人頭腦靈,花樣多,美國人沒有,美國人呆呆板板像機器一樣。所以我們看到美國這個社會,在美國弘揚凈土最好,為什么呢?不要去用多想,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了嘛!所以我發現凈土沒有人在美國弘揚,如果在美國弘揚,將來一定前途非常廣,他能接受,而且很樂意接受。你要給他講研究這些教理,他恐怕不大愿意接受,為什么?他不愿意用腦筋,換一句話就是,美國人不愿意分別;他很執著,執著他守法,只要指一條路,他就老老實實在這條路上走,他不會換一條路的。這個社會有它的好處,有它很多的優點。他人與人,他不會動腦筋,不會去傷害別人。

所以美國的法律尊重人權,任何法律都要老百姓同意,老百姓不同意,這個法律不能通過,這跟我們中國不一樣,所以真正是老百姓的意思為第一,這禮重要。在我們古代,三皇的時候行道,五帝的時候就行德,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三王的時候,像周文王、周武王,這三王的時候,行仁。到五霸的時代,春秋戰國的時代,行義。義以后這是講禮,禮是禮上往來,前面三種只有往沒有來,義是義務,義務就不能講報酬。但是禮呢,禮是講報酬的,這禮上往來,禮是最低的一級;就是真心起用,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還要求報酬,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守不住的話,那就完全是妄心起用,真心全部喪失掉了,全部迷失掉了。所以佛法著重在禮敬,儒家也著重在禮敬。

你看禮記打開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說,曲禮曰無不敬,跟我們佛法課頌里頭,一切恭敬,一個意思。失去了恭敬心,就失去了禮,就失去了真心起用的最低的一個限度,這怎么得了,全迷了,禮沒有是全迷;禮還有的時候,還有那么一線光明存在。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細細地討論,我跟諸位講的,這是注子里沒有的;注子里有的,你們自己會看,我不要講了。注子里面沒有的,而且非常重要的意思,我一定要告訴諸位。下課了。


第七卷
請掀開經本,說到禮敬諸佛。在歷史上來說,我們中國這個民族有許許多多地方這個優點,這是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民族所沒有的,譬如第一個文字,這個是中國人的特色。中國自商周以后,語跟文就走兩條路,語文、文言,走兩條路。言語,因為中國地方幅員大,在古代春秋戰國的時候中原地區,所謂說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個小國家。大國百里,百里侯,方圓一百里,那就是一個大國了;小國二十里、三十里。所以在那個時候,像景美這個區就是大國了,是個大國不是個小國。

因此語言、文字,都不統一;所以你看古文,尤其看篆字,你們今天拿篆字字典一翻,一個字好多種的寫法,為什么這么多種寫法呢?那就是每個地區寫法不一樣,這個國家這種寫法,那是那個寫法;念的音也不相同,那么音不相同,到現在還如此,方言,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方言,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文字,都不相同。那么統一是在秦朝,秦始皇統一之后,他最大的功德就是文字統一。語言雖然不統一,文字統一。那是李斯作小篆,所以那個時候小篆就等于是全國通用的文字,文字從這時候開始統一。

那么可是我們方針還是兩條,就是一個是文言,一個是語言;語是隨便你隨著時代變化,文不變、文言自始至終不變。那么文言不變有什么好處呢?好處太大了,幾千年前人寫的文章,就跟我們現在對面談話一樣,所以文化的遺產能夠保存下來。在外國就不行了,在外國是幾千年前拉丁文,古文的時候,那是幾個考古學家,專家,他才懂,其他人都不懂。所以這一點中國為什么這個民族存在這個世界上幾千年,而不被消滅,實在講四大文明古國,其他都沒有了,其他三個早就消滅掉了,只有中國還在,得力于文言文。所以這種工具,實實在在說最好就是傳播思想,傳播人生經驗,最好的工具,由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而且每一個造字的時候,不是隨便造的,里面有很深的學問在里頭,所以看到這個字,人就會覺悟,就會開智慧。

大概在幾年前,臺中;那個時候他在臺北,焦國寶居士,在過去大專講座,他發起的,他是發起人之一。我是從五十七年還是五十八年,佛光山第一次辦夏令營,我參加了;氐脚_北之后,他們就帶了十幾二十個同學來找我,要在臺北辦講座,那個時候我沒有地方;以后他們找到松山寺,找到中國佛教會,在中國佛教會講座最盛的時候,同學將近八百人。那么以后他到臺中去了,去了沒多久,給我寫了一封信,他說他認識一個女孩子,想結婚了,問我好不好?我就寫了一個信告訴他,我寫了一個名信片給他,我說你看看那個婚字,那個意思什么,我說你好好仔細看一看。他以后回我信,他說他不結婚了。一個女一個昏,見到女人頭就昏了。他還算不錯,他說我不昏。其實他錯了,所以中國這個字真有學問,實在是有學問。那么你昏了,就迷了,就是我們佛法里講三諦,俗諦;你不昏,就是真諦,覺了,不是中道。中道是昏而不昏,不昏而昏,這才是中道。所以他沒有懂得,他還是落在兩邊,還不是中道。中道是結了婚之后不昏,要懂得這個意思,那個才是真正的中道,才真正懂得意思,所以他是走到兩邊去了,都偏到兩邊去了。

這個雖然能夠體會,體會得不夠透徹;沒有三諦三觀,他只有二諦,沒有三諦,那么他一直到現在還是獨身,還是跟到李老師在學佛。

那么成家,家也是一個很有趣味,很有學問的一個字。家上面是個房子,你寫篆字就曉得了,上面是個房子,房子里面是個什么?想一想?小豬;成家,成那個東西。所以我們古圣先賢,你說這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我都不相信。他造的字學問大了,所以外國字沒有這種力量。它能夠叫你開悟。你看一念,念是什么?念是今心,就是現前的心,不是過去心,不是未來心,就是當下一念,今心。你看我們講思想,想,心里一有念頭,就有相,心里面就有相出來了。

思就是什么?思就有分別了,有界線了,有執著了,有執著就有界線。所以思,心里面畫了界線了,你仔細去研究研究,中國文字實在是了不起。所以我們好東西非常之多,尤其在政治制度上,中國過去雖然是帝王時代,專制的少,歷代帝王專制的不多,他君權與相權分得很清楚。

就好像開公司一樣,皇帝是董事長,宰相是總經理,真正辦理國家事情是宰相的事情,就好比現在的君主立憲。但是中國皇帝比君主立憲的皇帝,權力要大得多,因為選宰相是他選的,不是老百姓選的?墒窃紫啻_實有權統理國家,他要能夠任命一個好宰相,那真是天下太平,所以在政治制度上也非常之好。尤其是治國的方針,就是政策,是以禮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今天西方國家是法治,他是以法律來治。中國是以禮,以孝,真是天理、國法、人情,三方面都顧到,非常之美。法是沒有情面好講的,所以中國有感情,有豐富的感情;禮也是法,但是里面有豐富的感情,有真實的慈悲在這個里面。所以古人治國,他是以道、德、仁、義、禮,以這個為原則。最高的是講道,其次的是德,再其次的是仁,再其次的這是講義,最低的一層是禮。那么由此可知,道德仁義禮都是真心起用。

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正心跟佛門里面講的菩提心,沒有兩樣。菩提心里頭直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這個是菩提心的本體,真心的本體。他起作用就是正心,儒家講一個,起作用正大光明。而佛法把他分開來,佛法講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對自己的作用,一個是對別人的用處。怎么對自己?怎么對別人?對自己叫深心,深心就是清凈心,自受用要清凈,對待別人要慈悲。所以佛法這菩提心講三個,直心、深心、大悲心。儒家講兩個,誠意、正心;他是把自受用的深心,他受用的慈悲心,合而為一,叫正心。

孔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交談過,也沒有商量過,真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所以佛法一傳到中國來,就被中國人很樂意地接受了,為什么呢?與我們中國文化根本的概念上完全相同,接受過來,的確可以能夠相輔相成。儒家講東西,講原則、講綱領,佛法有原則有綱領,而且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學了佛之后,再去看看儒家,看看道家,那真是很容易理解,一點困難都沒有。古代,這也是外國沒有的,一個政治家,一個國家的領袖,他有三個責任。所以地方上官史,縣市長叫父母官,絕對不是國民公仆,而是父母官;意思就說愛護老百姓,要像父母愛護兒女一樣,這個意義好,實實在在是好。

所以做之君,君是領導人,你要領導老百姓。做之師,你是老百姓的模范、師表,你是老百姓的老師。做之親,你是老百姓的父母。所以他有這三種責任在身上,領導人、老師、父母。所以老百姓稱為子民,愛民如子,是以這種心情來從政的。這樣的思想、態度,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沒有,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那么有老師這個身分,當然他要教育,所以在從前地方官史的政績,第一條就是選拔人才。如果你在這個地方上做了三年官,做了三年市長,市政辦得非常之好,樣樣都好,如果沒有替國家選拔一個人才出來,你的考績就糟了,你趕快要辭職,要走路,國家不會再要你了。所以過去選舉制度,不是民選,是由地方主管官選拔,選優秀的人才,由國家來培養。所以國家最高的賞賜給誰呢?給推薦賢人的這個人,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榮譽,最高的賞賜,頒給推薦賢人,推薦給政府的,推薦給國家的;我們從商周都有選舉制度。

所以地方上舉孝廉,這個就是選拔人才的原則,選孝子、選廉潔之人,不輕易取于的。因為他能夠孝順父母,他對國家就能盡忠;他能夠廉潔,他做官能不要錢,他辦事就能公正,不會受賄賂,所以選拔人才這兩個條件是主要的條件,孝與廉。因此教育也就看什么時代,看對什么人,應當要施設什么樣的教育。所以道德仁義禮,這個就是教育的標準,五種不同的標準,來教導國民,所以是量時施教。今天我們這一般的教育,是一種科技的教育,技術的教育,嚴格講,那只是科技的知識而已;教育很難說,教育是教做人。

所以孔老夫子教育,你看看他教學的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才是辦事,第四是文藝,就是藝術。而是以德行與言語為主,我們今天所疏忽了,前面兩條完全疏忽掉了,只著重后面兩條。前面兩條是本,后面兩條是末,今天教育真是舍本逐末;我們這個國家之衰,有因素,過去那么樣強盛,也有因素。所以我們到美國,看看美國的情形,我們很多地方是非常之感嘆,我們遠遠不如人家。但是想想我們,他們歷史只有兩百年,兩百年前,我們中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康熙、乾隆的時候,你去看看地圖,康熙、乾隆,最盛的時候,我們的版圖多大,現在我們大陸那個版圖兩倍呀!西北亞是我們的,日本北面庫葉島也是我們的,西面差不多到伊朗,南面緬甸西南那邊全部都是中國的。

現在我們大陸上版圖,剩一半都不到了,世界最大的強國;美國那個時候在開荒,墾荒時代,兩百年之后,沒想到我們中國變成這個樣子,真正值得我們反省,為什么會衰到這種程度?萍,我們不是不如人,外國人承認中國人世界上最聰明的,所以美國今天太空科技里頭,許多是中國人。所以是救亡圖存,在諸位年輕這一代,一定要奮發,一定要深入我們自己優美傳統的文化,真正能夠救中國,真正能夠救世界。馬克斯主義,現在全世界幾乎也都逐漸逐漸要把它揚棄了,在過去認為這是最好的,在中國大陸認真地實行了三十幾年,等于實驗,實驗了三十幾年,證明全盤失敗,不適合人類。這一點我們中國對全世界實行馬克斯主義,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向全世界人宣布,這個主義行不通,因為我們作了三十多年了,這行不通。

所以中國遭這么大的劫難,對世界也有很大貢獻,使世界上人都覺悟了。蘇聯赤化世界的陰謀,也沒法子得逞了。大陸這一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到中國大陸去參觀一下,參觀什么呢?參觀、考察馬克斯主義實行的成果,一看到那個成果,大家都不要了,都不愿意要這個東西;可是我們中國人犧牲太大了。好我們現在講到正題,禮在中國,是以周禮為本,周禮是周官,這三禮之一,周禮等于周朝的憲法,是周公制作的。如果周朝晚年那些子孫,還能夠遵守這一部憲法,周朝不只八百年;可惜到后來的時候,大家不遵照這個原則去做了,他才會亡國。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書,那是真正是圣人從真心里面,與道德仁義禮相應的作品,教化眾生的,治理國家的。

儀禮為目,儀禮是國民生活規范,這個里面很復雜,儀禮三千,相當復雜,生活規范,如同我們佛門里面的戒律一樣,里面有自律,就是個人生活規范,也有入眾團體的生活規范,它講這些的。賢人履之,能夠依教奉行的,這是賢人,這是君子,決定守禮而不違背禮。能夠體會大道的,這是圣人。能夠依教奉行,把它做到,這是賢人君子。在佛法里也是如此,完全能夠證得的,圓滿證得的,是佛;而能夠把它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那是菩薩。佛是圣人,菩薩是賢人。因此世出世法的教學,都從禮敬開端;如果沒有禮敬,其余的都不必談了,其余都不是真實的,與心性都不相干。能夠有禮敬,無有一法不稱性,稱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禮敬太重要了,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

禮記一展開,第一句話,無不敬,就是一切恭敬,這是講意義,我們存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對人恭敬,我們見到人有禮貌,鞠躬行禮。我們對物怎么尊敬呢?我們對桌子,每一天把它擦得干干凈凈,擺得整整齊齊,對它恭敬,我們對桌子恭敬,我們對書本恭敬,我們展開來讀的時候,恭恭敬敬地讀,讀完之后把它合起來,放的時候,放得規規矩矩,不要說歪的斜的放,那對它就不恭敬了,對物恭敬。對事恭敬,任何一樁事情,無論大事小事,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圓圓滿滿,有始有終,對事的恭敬。禮敬是從這個地方學的呀!曲禮底下,無不敬下面還有幾句,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實在講這個四句是整個禮教的根本,也就是禮教的宗旨。心要靜,身要端莊,言詞要安、要定。安的時候,就是我們講的言語要柔和,不要粗暴,這是安;人家聽的時候,心里很愉快。定是肯定,言詞不能夠模棱兩可,要肯定,人家聽的時候不懷疑,這是言語要安、要定。他的效果,能夠安民,叫整個老百姓身心都能得到安穩,我們今天講安和樂利,才真正能夠做得到;末后這一句是效果,因此他們叫學習的人,對外,就是身口,要嚴謹。為什么呢?因為外面能夠影響內心,所以才有很多的禮節,有很多儀規,無非是使我們恭敬心常常能夠提起來,而不致于忘失掉,是這么個意思。

其實我心里恭敬就好了,何必要這么多繁瑣的禮節呢?用不著繁瑣禮節。有它的用意,實在是有它的用意。往往我們現代人是自以為聰明,譬如佛門里面現在這個最敬禮,五體投地,還是不肯用這個儀式,我自己本人就是如此。我當初學佛,我學佛三年沒有拜過佛,到第四年才肯拜佛,頭三年不肯拜佛。拜佛,那是恭敬嘛!現在我們見到總統也三鞠躬最敬禮,何必趴到地下磕頭,我總覺得這個儀式已經過去了,那是帝王時代的事情,現在我們是中華民國的人。所以這個分別、執著,非常堅固。我今天看看你們對這些道理都沒有搞清楚,也會趴到地下磕頭,很難得,真不容易,我就做不到。

我那個時候跟章嘉大師,跟他三年的時候,都沒有去拜過他,現在想想很慚愧,他對我那么好。這個就是有很強烈的分別執著,不肯干。我年輕的時候,我做事情的時候,我那個辦公室跟總統隔壁;其實我們見到總統只一鞠躬,那有三鞠躬,也只有脫帽一鞠躬。所以我們見到佛的時候,也是三鞠躬,這就最敬禮了嘛!我們現代人嘛!所以儀式不一定要學古代人,但是恭敬心決定不變。這是不知道。到后來怎么樣才會拜佛呢?曉得拜佛是修行,是八萬四千行門里面的一種,懂得這個道理才肯拜佛。而且拜佛這個行門也是妙不可言,是一個修行的法門,就是禮敬諸佛,這一點很重要。

拜佛也是最好的養生之道,我們人是由兩大部份組合成的,一個是心,一個是身;身是物質,好比是個機器一樣,現在你們學到軟體、硬體,我們身也是軟體、硬體所組合的。機器要動,如果要不動的話,它就會生故障,就會生病了,所以身要運動,一定要動。心要清凈,心不能動,心一動就壞了,心就壞了,真心不動;你看楞嚴經上十番顯見,顯見不動,真心不動。所以當我們拜佛的時候,我們身動心不動,這個心靜,就是不動。所以至誠,什么叫誠呢?曾國藩他在求闕齋筆記里頭寫得很好,一念不動之謂誠。所以我們心里頭一個念頭都沒起的時候,這個是叫誠,這誠意。

那么我們佛法里面講直心,直心也就是一念不起的時候,這個時候叫直心,這是最尊敬的心,這是敬心。所以我們拜佛的時候,心里面要一念不生,修心;身體在運動,這是養生之道。我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后,一天才拜八百拜,過去一拜也不肯拜,然后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后,每天拜好幾百拜,曉得它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對我們身心有莫大的利益。那么最初學佛的人,沒有人告訴我,我問他們這個拜?就這個拜。拜是最敬禮。這我不服,你一定要把道理給我講通,我服了,我才肯做;不服,我不肯做。所以我年輕時候非常頑固,非常地執著,有人把我說服,很不容易;可是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后,我真做。那么禮敬的修學,是先從儀式上去做,由儀式去修你的清凈心,然后經里面所講的無不敬這一句,才能夠貫徹精微內外。

所以中國古代的教學,無論是小學與大學,都是以無不敬這三個字為教育的基本原則。那么這是我們現代教育里面疏忽了,沒有了。它是真正要把你性德開顯出來,應用在生活當中,所以與佛法的修學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那么注解里面講的有十種禮,注解說‘言禮敬者,禮屬身業,謂合掌、低頭、曲躬、俯伏、反掌接足,俱身分事也。敬屬意業’,敬是心,禮是身,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這個修行的法門,第一個就是要修禮敬。清涼在華嚴經疏鈔,這個‘大疏’,就是華嚴疏鈔,里面講有十種禮,這個十種禮名、目,注上都有,而且還有簡單的解釋,那么這個十種禮,各位自己去看,我也不必再說。

不過禮既然是講修行,修行里面要有觀照的工夫,假如沒有觀照,那只是行禮而已,不叫修行。行是什么?把我們迷惑顛倒,錯誤的思想、行為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佛門的禮節是五體投地接足禮,五體是兩個膝蓋,兩個掌,頭頂,這叫五體。五體都要投地。而且行禮時候反掌,反掌是接足,就是承受佛的兩只腳站在我的手掌當中,接足禮這是最恭敬的禮節,那么這個里面表的意思。

當我們行禮的時候,第一個是右膝蓋先著地,右膝蓋先跪下去;右是表順,左面是表逆,叫旁門左道,右是正,左是反,所以左道就是外道;所以是先右膝著地,這是正法,與正法相應。右膝著地的時候,你要有觀想,念念不忘一切眾生,右膝著地的時候,令一切眾生得正覺道,右是正道。然后第二是左膝蓋著地,左膝著地的時候,心里想著要令一切眾生,從外道法里面改邪歸正,要有這個愿在里頭,有這種意念在里頭。左是外。代表是旁門左道,有不少人學旁門左道的,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力量把他轉變回來,要有心,你不能把他忘掉,念念不忘度那些外道改邪歸正,要度那些小乘回小向大,它這個意義很深很深藏在里頭。然后右手著地;我們拜佛的時候,由這幾位出家的法師教你們拜,你們不會拜的時候教你們拜,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這里頭的觀想,每一個動作要如法,還要帶上觀想。右手著地的時候,有如釋迦牟尼佛的金剛寶座,因為你右手下去時候,這個身子很穩,兩個膝蓋都著地了,頂足而立,身體很穩重,像佛的金剛寶座上一樣,住持正法。左手著地的時候,右手先著地,然后是左手著地;凡是左都代表外道,左手著地的時候,心里想著于一切外道,我們應當要用四攝法去幫助他,攝受他歸正道,就是我們要用手去接引他。最后頭頂著地,頭頂是我們一個人最尊貴的部份,頭頂著地的時候,我們想到令一切眾生離驕慢心。

人都傲慢,沒有一個說是我不傲慢,沒有這個道理,傲慢是俱生煩惱,不要學的,不學就會的。你看地伽師里面所講的我見、我愛、我慢,就有慢字,我癡,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傲慢是其中之一,這是很大的障礙,障道。所以頭頂著地的時候,令一切眾生舍傲慢心,成無見頂相。佛的頭頂非常之圓滿,頂上有肉髻、相,舍傲慢心,無見頂相才顯出來,才只三十二相之一。那么這是幾個動作里面都有幾種觀想,我們在拜佛,如果里頭沒有觀想,就瞎拜了;對身體運動可以,對身體運動是能收到一點效果,對你道業上沒有幫助。你如果能夠念念都能有這個觀想,對你道業上有幫助,所以禮拜是八萬四千行門之一,是修行的。

同時,我們這樣禮拜,愿愿都是為眾生,都是利益眾生,除了利益眾生,還利益自己。我今天五體投地拜佛,拜菩薩的時候,我們是五體,愿自己從今之后永離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因為阿修羅照理說不應該算一道,你看經上講的阿修羅,天有阿修羅,人也有阿修羅,惡鬼、畜生都有阿修羅,只有地獄里頭沒有阿修羅。所以佛經里常講五趣輪回,那么講六道跟五趣,實際是一樣的;講六道把天阿修羅,單獨給他算一道;講五道,天阿修羅就歸在天,那就是天人惡鬼地獄畜生。我們五體投地,愿我們從今之后永離五道,就是超越六道輪回。離于五蓋,五蓋是煩惱,就是永斷煩惱。令諸眾生安住五通,具足五眼。所以一拜下去是自利利他的愿油然而生,要這樣地禮佛,無量的功德,天天禮拜,天天作如是觀,你那個心不慈悲慢慢自然就慈悲,它養嘛!天天養嘛!這個驕慢嗔恨眾生的心,自自然然就斷掉了。

你要不常常作如是觀,培養你自己的心,真的,性德沒有辦法開顯,迷惑顛倒不容易斷!要這樣地拜佛。你們天天拜,我今天講到這一段了,記住,好好地去作觀,每一個動作里面,加上觀想,這就如法了。那么這十種禮,此地說得簡單,慈舟法師的普賢菩薩行愿品親聞記,他注解的比較詳細,也是十種,他注的文字比較淺顯,很容易看,這個注解的本子將來送給諸位。

再看第二段,‘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個小題目是解釋行愿的相,就是禮敬諸佛的樣子。那么這個里面有三個小段,這是第一小段,是‘所禮果境’,果是諸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那么這個里面必須要跟諸位說明。所有盡法界虛空界,一個都不漏,完全都包括了,真是稱性。十方是講的空間,四方四維上下,這是十方。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釋迦牟尼佛以我們的境界來看。那是過去佛,他老人家已經過世了。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他還沒有入涅槃,現在佛。過去的諸佛無量無邊,現在諸佛也是無量無邊,我們不難懂。那未來佛在那里呢?禮敬過去佛,禮敬現在佛,我們曉得未來佛在那里?未來佛就是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那么換句話說,叫我們對于每一個人要把他看作佛一樣地禮敬。

我見到釋迦牟尼佛,見到阿彌陀佛禮敬,我見到另外一個人不禮敬,你這一條愿沒修,因為普賢菩薩行愿,禮敬的時候,他是平等的。所以修普賢菩薩行愿的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品上生,比我們念阿彌陀佛,那功夫高太多了。我們念阿彌陀佛念成功了,帶業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你要修十大愿王,那是實報莊嚴土,沒話說的,決定實報莊嚴土,你就從這一愿你就能體會到。我們今天誰把一切眾生當作佛那么樣恭敬,你們都有分別心;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如我,我對他為什么要恭敬?好了,你十大愿王就沒有份了,頭一條就沒有份,以后條條都沒有份。這個十愿就好像十層大樓一樣,這是第一層,你沒有第一層,當然就沒有第二層,后面統統沒有。要緊!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對于每一個人,乃至于對蚊蟲螞蟻,只要是有情眾生,我們要跟他看成佛,完全平等。

當然見佛我們五體投地頂禮;你見到人,你就不必五體投地了。如果見到人也五體投地,那街上人太多了,你磕頭磕不完了,那你又錯了,你又迷在事相上了。對待一切人,一切物,我們的恭敬心沒有兩樣,所以我們見人一鞠躬,或者點點頭,這是儀式上不一樣,敬心決定一樣,決定是相等的。見善人是一樣的,見惡人也一樣,不能說見惡人我們就不理他,那就錯誤了。惡人也有佛性,他也要成佛,你對他要生了差別的念頭,是你自己破壞你自己修行,毀掉了你的普賢行;普賢行是成無上道的,換一句話說,我自己要不要成無上道?要不要修普賢行?要修普賢行,不能跟一般人觀念一樣,要跟諸佛菩薩的觀念一樣,建立新的人生宇宙觀,是諸佛菩薩的人生宇宙觀,不是人間的人生宇宙觀,你才能真正修學十大愿王。不僅是如此,對一切人恭敬,剛才講了,對一切物,對一切事,統統是諸佛。

所以華嚴經在末后講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臺、善知識,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沒有一樣不是善知識,為什么呢?在無情的分上,它有法性,有情叫佛性,無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只是名詞不一樣,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樣才真正做到了禮敬諸佛。所以諸佛是包括了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統統在內,這個心多大!儒家禮里面講無不敬,名字上想像不錯,其實境界沒有說到華嚴經這么透徹。所以儒家講充其量只是對人,沒有講對物,沒有講對一切眾生,沒講到這個。而佛法里面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包括在諸佛兩個字之內,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天天你們佛門里面課誦本里面,每一天作早晚課都要念禮敬諸佛,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都是口里唱唱歌而已,什么意思不懂得,完全沒有做到。對待一切人,勾心斗角,一點恭敬的念頭都沒有,他怎么能成就。這樣地念佛,一天念上十萬聲佛號,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相應。一定要明理,你才能修,所以我明白之后,要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做,向這個目標去精進,要認真地修禮敬,無不敬。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諸佛,就是我剛才講是廣義的,世尊是狹義的;世尊就在十法界里面,他真的證到究竟果位,以佛的身分出現于世,這個稱為世尊。

那么諸佛呢,講一切眾生都是諸佛,這是華嚴經;佛只有在兩部經上這樣講過,其他的經上沒有,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圓覺,這兩部經上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樣的字句在其他經上沒有,尤其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華嚴經上有的,其他經上也沒有,所以諸佛的意思包括得非常寬廣。下課了,聽這個經聽了打瞌睡就大不敬了,一定要振作起來。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