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胎(1-4)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社會:
很多人都以為今日學佛的人,是逃避現實,消極厭世,這實在是誤解了學佛的本義。佛陀所以出家修道成佛,一方面當然是為了解救自己生死苦惱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是為了救濟被壓迫的人民。我們如果知道救主釋迦牟尼佛住世奮斗的經過,一定就會明白他實在是一位偉大的慈悲的革命者。
他革命的對象:一是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二是沒有究竟真理的神權宗教,三是生死循環不已的自私小我。
講到革命問題,世界上偉大的革命者其數雖多,但那些革命與佛陀的革命精神,實有天地的懸殊。
一般的革命家,雖然標榜著為民的口號,但人民并不因此而得到幸福,因為他們革命是源于嗔恨敵人,所以用出的革命手段都很殘忍。唯有佛陀的革命,完全是由于慈悲心腸的激發,他的革命是用慈悲覆護一切,感化一切,他不用暴力,行的是不流血的革命,這才是真正的革命。
一般的革命家,大都是由下而上的。他因為感到自身的不自由,不安樂,而才聯想到別人的不自由、不安樂,所以就起來推翻不合理的勢力。唯有我們的教主佛陀,他的革命是由上而下的,他本是貴為王子之尊,過著優裕的生活,照理他是用不著甚么革命的,但他看到很多遭受壓迫的民眾,為了公理與正義,他不能不擺脫王子的虛榮,用一切眾生平等的真理來為那些被壓迫的可憐的人們代抱不平。
一般的革命者,都是向外革命而沒有向內革命,說明白一點就是向別人革命而沒有向自己革命。唯有我們的教主佛陀,他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自私的小我,都有生死之源的煩惱無明,為了求得真正自由自在的解脫,他不得不向五欲榮華富貴革命,舍離一切的愛染,去過平實的生活,這才是究竟的革命。
講到佛陀革命的對象,第一就得先要了解當時印度社會的組織,第二要了解當時印度的宗教和思想界,第三要了解自私小我的可怖!關于當時印度的宗教和思想界,在次章會說明;向自私小我革命,這在本傳里處處都會說到,現在先來敘述當時印度社會的組織。
原來,在三千年前的印度社會,因為職業的分化和種族尊卑的觀念,形成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系。雖然同是征服者,卻又有貴族與平民的劃分;被征服者,那就是被公認的賤族,他們就是遭受歧視和壓迫的所謂奴隸。
征服者的第一階級是婆羅門,這就是古印度的宗教徒,他們為了維持自身的權利,和鞏固在社會上的崇高地位,把印度的社會分成四個階級,他們自己列在第一。他們的權威、橫暴,都靠了一卷《摩奴法典》,其他階級的種族,要無條件的信奉和接受。
由于印度當時產生了這一種特殊的階級,素來游牧人民那悠悠春夢似的生活,像在碧綠海水上飄浮的小船被擊沉了。婆羅門用卑下的儀式、祭禮、梵咒,像枷鎖似的束縳了五印的人民。
第二個階級是剎帝利,這就是與婆羅門同樣被尊敬著的王族。這些王族,就和我國當初封建制度下群雄割據的時代類似!
自古的國王,都是世襲家的天下,國家的土地、財寶,都好像是王族的私有品,別的人民都好像為他們服勞役而生的,印度當然也不會例外。
第三階級是吠舍,這在我國就是所謂農工商的階級,他們受婆羅門和剎帝利權勢所壓迫,連受普通教育的資格都沒有,那是多么的可憐!
第四階級是首陀羅,他們是被征服者,他們被公認是為了使役奴隸而生到這世間來的。婆羅門說他們是初到人間來受生,是一種最下賤的人。在婆羅門金科玉律的《摩奴法典》里第八章第二百七十節、及二百七十二節就有這樣的記載:‘初生的人就是首陀羅,假若他們以罵詈的語言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斷他們的舌頭;假若他們舉再生人的名或姓出來侮辱,那就要用燒紅的鐵針插進他的口中;假若婆羅門的指示他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熱油灌入他的耳里或口中!瘡倪@里就可以看出首陀羅地位的低落和生活的悲慘!
這以上就是印度當時的社會狀態。農工商以及當地的土人,在婆羅門和剎帝利的支配壓制之下,心中的懷恨是不難想像的。
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階級懸殊的社會里,他自己雖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相反的,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關于這個事實,后來到他成道時就有證明,他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的時候,就發出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張,后來又有‘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四海皆兄弟的宣言,佛陀慈悲平等的主義,終于給數千年來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了光明。
優波離本是一個首陀羅族中的剃頭匠,后來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奉為是十大弟子之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賤女,她為了愛戀阿難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而即刻證得阿羅漢果。由于這些事實證明,舊有的階級社會,不得不在佛陀大慈悲真平等的主義下失去統制者的力量!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思想界:
印度是一個文化古國,因為群雄擁兵自重,在思想界方面是極其發達,要知三千年前印度的思想界,正有如我國春秋戰國時代。
三千年前的印度思想界,雖是非常發達,但又陷入十分混亂的狀態。因為,婆羅門教把傳習贊頌和儀式,認做是一種專有的東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詳密,義理說得十分幽玄,形成一種繁瑣的神秘作風。他們處處稱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著秘密。人民的智識總是要發展的,所以很容易引起脫離神話,走向理智去探索。后來有自然派的哲學興起,就宇宙物質方面加以說明的,如地論、水論、火論等;另有一派,就宇宙抽象觀念方面加以說明的,如時論、方論、虛空論等。從此各種思潮紛紛起來,復雜到極頂,一般人民,更是給這搞得混淆不清。在這個時候,很需要宇宙的究竟真理指出人生應行的大道;在這個時候,很需要有一種圓滿的革新宗教。佛陀生在這個時候,像一粒定水珠一樣,把一塘混濁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指示徘徊在岐途上的人們一條應行的大道。
因為那時的階級制度的不平,人的思想和生活極端的不自由,意志薄弱的人,在這階級制度之下,感嘆身世的不幸,多傾向消極方面;意志堅強的人,就對古宗教起了疑惑,暗地里發生了反動的思想。加之婆羅門教徒,專橫暴戾,處處喪失人心。因此人們大都走上了兩個極端的思想,一個是順世享樂,一個是遁世苦行。順世享樂的物質樂觀主義,偏入于有;遁世苦行的精神厭世主義,傾向于空。這是當時思想界的矛盾,佛陀生當在這個時候,眼看著這思想界不正常的發展,他就盡力的排斥這兩種偏左偏右的思想。佛陀成道后對人生的說法,不偏于物質,也不偏于精神,而是發自一種緣起中道的思想。這種思想演為教說,救了當時的印度,也救了千萬年后的我們。
佛陀的家譜:
說起佛陀的家譜,先要知道釋迦族的來由。那還是在佛紀前二三千年的時候,居住在中亞細亞的雅利安民族,發起了一次移民運動,開始往印度和波斯移殖。起初印度當地其他的種族也曾作強烈的抵抗,因為雅利安人的體質強壯,皮膚白皙,終于征服了其中最有勢力而又體質矮小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茶族。雅利安族因此控制了印度,在那里建立許多國家,奠定了印度民族的基礎。這其中有名為釋迦族的征服者,就是這雅利安族的一派。
釋迦族的遠祖,其最初的王名叫眾所許,同姓相承到大善生王,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七世祖。大善生王有子名師摩懿,師摩懿有子憂陀羅,憂陀羅有子瞿羅,瞿羅生有一男一女,男名師子頰,女名耶輸陀羅。師子頰王生有四子,長子凈飯大王,就是后來釋迦牟尼佛的父王。
凈飯大王在他親族中迎娶了拘利族王國天臂城阿拏釋迦王的公主摩耶和其妹摩訶波阇波提為妻,摩耶夫人就是后來出家修行成道的佛陀的母后。
凈飯大王與摩耶夫人:
在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個很富裕的國家建立在此,這就是有名的迦毗羅衛國。國王凈飯大王是釋迦族中的族長。他英勇能干,智勝德高,自從做了國王以后,把一個迦毗羅衛國治理得真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為他是一位威愛兼備的大王,所以很受臣民的擁戴。全國的人民,在他英明的領導之下,都豐衣足食,和平安樂的度著寶貴的歲月。
年輕的凈飯王,少年得志,在家中是一族的首長,在政治上是一國的領袖,因此,各國的公主,名門的千金,都在暗自為自己的終身大事祝禱,都希望能嫁給這位年輕威武的國王。
終于,拘利族的天臂城主善覺大王,有一胞妹摩耶,長得端莊秀麗,儀態大方,加之她溫和賢淑的德行,更是遠近聞名。年輕的國王,美貌的公主,就這樣結了美滿的姻緣。
凈飯大王自從結婚以后,夫婦的感情,如魚得水,真似人間天上。
暑往寒來,秋去春至,日子像流水似的流著,凈飯大王和摩耶夫人,青春的年華,也隨著匆匆的歲月逝去。一向陶醉在歡樂里的國王夫婦,在他們生活圈子里,終于投進了一團暗淡的煩悶的陰影。
因為凈飯大王和摩耶夫人結婚以來,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他們膝下還沒有生養一個嗣位的王子。
凈飯大王在處理國政之暇,回到宮中的時候,看看溫和賢慧的夫人,望望宮中寂寞的陳設,總是愁眉苦臉,怨聲嘆氣。
聰明的摩耶夫人,早就看出國王的心事。一天,賢慧的夫人就輕聲向凈飯大王說道:
“王呀!我們的年齡都漸漸的老了,至今膝下猶虛,而且你是一國之王,怎么能少了一位王太子呢?”
“唉。眱麸埓笸醢櫰鹚拿济。
“王呀!我說,”摩耶夫人坐了靠近凈飯大王的身邊:“你不要老是像往日的固執,我望你能接受一次我的意見。自古以來,王者的宮庭之中,都有很多的妃子,你為什么要廢棄這個慣例呢?你看,宮中除了我以外,其他的妃子就沒有一個。你趕快再多尋幾個如花的美人,她們說不定會為你生下一個可愛的王子!
“不!”凈飯大王堅決的回答:“命運如果注定我沒有王嗣的話,就算我得到天下所有的女人,也是一樣!
凈飯大王口頭是這樣說了,但心中的憂慮卻是與日俱增。
摩耶夫人,她是迦毗羅衛國的國母,她的相貌如同秋天圓滿的月亮,她的心靈如同池塘中清凈的蓮華。然而她不能為迦毗羅衛國生下王子,她不能為凈飯大王生下一位國家未來的主人,心中更是常常的感到煩悶與不安。
那是在摩耶夫人四十歲的時候,在一個萬籟俱寂的夜中,夫人舒適平和的睡在床上,她朦朧的睡夢之中,忽然見到有一位長得堂堂一表的人物,乘坐一頭白色大象,從虛空中慢慢走來,當走近夫人的時候,就從她的右協而進入了腹中,夫人一驚,從夢中醒來,方才知道剛才是做了南柯一夢。
夫人醒來以后,把這個夢告訴睡在身旁的凈飯大王,凈飯大王聽后,和夫人一樣,他們都感到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夢。
夫人自從做了這個夢之后,就和通常的女人兩樣。她每天幸福安樂的過著日子,沒有憂患,沒有苦惱,更沒有嗔怒、貪欲、和虛偽的心生起來。她不喜歡喧鬧的地方,每天只喜歡在空閑幽靜的林旁或水邊游樂。
沒有過了多久,夫人把懷妊的喜訊告訴國王,凈飯大王這一聽之下,喜得真是心花怒放,他得悉了這個希望二十余年的喜訊,把往日積郁在心中的憂悶,完全掃除。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