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法 輪(15-21)
迦留陀夷其人其事(15-15):
佛陀的弟子中,有著各種各樣的人,安份守己的好人固多,興風作浪的人也不能說沒有。
當初奉凈飯大王的命令,侍奉佛陀在做太子時的優陀夷,他出家后的名字叫做迦留陀夷,當佛陀立志要出家時,迦留陀夷曾用種種欲情的美詞勸諫過佛陀。佛陀成道以后,再奉凈飯大王的命令,迎請佛陀回到祖國的也是迦留陀夷。迦留陀夷沒有真正發心出家,而是因為在佛陀的威德攝受之下,勉勉強強的剃除須發,換著袈裟。
論起迦留陀夷這個人,他是常常因為女人的事給別人批評,給佛陀訶斥,可以說,他是常常失敗在女人的手中。有時一陣風潮之后,他也知道懺悔謝罪,但他生性放蕩,無法永遠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每當他給外境誘惑得理智敵不過情感時,他就浸在水中,希望藉此能改換性情,他就是這么一位滑稽的人物。
迦留陀夷雖然生性如此浪漫,但他很有才能,因為他當初在佛陀做太子時曾服侍過佛陀,所以誰都認識他,佛陀也完全知道迦留陀夷的為人。佛陀認定他是一個好人,每當他失敗的時候,佛陀訶斥他幾句以外從未計較其他的事情。
佛陀的弟子中都料想不到佛陀會對放逸的迦留陀夷這么寬大包容,佛陀已不像才開始組織僧團時的那么嚴格,改過懺悔的人,佛陀認為他將來仍有希望,如果肯得悔改,佛陀是從沒有不原諒的。
佛陀對迦留陀夷的寬容,這事只有提婆達多最感到不滿,因為他的毛羽未豐,集團的派系尚未成立,只有在背后集合和他同感的人發發牢騷,泄泄胸中的不平,在表面上是沒有人敢反對佛陀的作風。
佛陀知道人間的弱點,他知道悔改的人會漸漸的變好,迦留陀夷就是這么一個人物的代表。
迦留陀夷和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時,園中常有烏鴉聚集起來啼叫,那呱呱的聲音很嘈雜,他不能安心靜坐,非常發怒,他就特別做起弓箭來企圖射殺烏鴉,后來給佛陀知道時,曾不客氣的訶斥他一次。又有一次他進宮見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把他看為老朋友,進出一向是不要通報,他走進王宮,適值末利夫人早晨起身,知道迦留陀夷來時,她就趕快披起一件外衣,但一不小心披在肩上的衣服忽然掉下來,她很感到裸體的羞恥,趕快縮緊一團,迦留陀夷見了大喜,回來對大家說:“今天我看到末利夫人白凈的身體!狈鹜又罆r,也嚴重的申訴他一頓。說起迦留陀夷,他聽說那里有美麗的女人,總要去看看;出門的時候,自己的東西總愛給少年的比丘去拿。他更愛三五成群的開玩笑,官僚的習氣很重,佛陀總是不客氣的訶斥他。
他是常常給佛陀訶斥的一個人!
有一天,迦留陀夷遇到一個美麗的婆羅門的姑娘,照例的他又給美色誘惑得不能自主,這個姑娘對迦留陀夷也很有意,他們一邊走著,一邊談著,走到無人的地方,迦留陀夷就向她接吻。接吻的時候,迦留陀夷心中忽然嚇了一跳,跟后他就推開這個姑娘,不敢再看一眼的逃回祇園精舍。這個姑娘,認為迦留陀夷出爾反爾,有意侮辱她,傷害了她的自尊心,她即刻毆傷自己的身體,撕破自己的衣服,回到家中哭鬧著告訴父親,說迦留陀夷用暴力調戲她。
這個姑娘的父親聽后大怒,集合他的鄉黨,埋伏在一個地方等候迦留陀夷經過,他們用木棒打他,用腳踢他,等到迦留陀夷被打得不能支持時,就把他投進圍繞在宮殿四周的護宮河中。
巡視宮殿的衛兵見到迦留陀夷時,就把他營救上來,帶去見波斯匿王,雖然是很有才能的迦留陀夷,這一次見到波斯匿王時,也不禁感到萬分羞愧。他就對波斯匿王發誓說,以后絕對不再有這樣的行為,波斯匿王替他裹傷敷藥,派人好好的把他送回祇園精舍。
佛陀以后就叫迦留陀夷服侍自己,一步一跟的不準他離開,不久,佛陀到鴦伽國的犍若精舍去說法,特地把迦留陀夷一同帶去。佛陀說法時他要聽講;佛陀靜坐時,他也在座旁參禪。
有一天,他體味到參禪靜坐的微妙,心中煩惱欲情的云霧,像給朗朗的日光照開。坐禪以后,他對佛陀說道:
“佛陀!我今天好像從夢中醒來一樣,我在佛陀座旁參禪,到今天才實實在在的體會到佛陀對我們的恩惠。我們所以能獲得安穩的生活,心中離開無限的苦悶煩惱,都是因為有佛陀的教示,我到今天才感到佛陀的教示對我們是這么親切。我有很多惡的習氣,幸逢佛陀的善法救濟,我感激得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過去,佛陀說過,過了正午,比丘最好不要再進飲食,那時我總是不能忍耐,信者晚上的供養又特別豐富味美,我現在才知道不非時食,確實經過佛陀深深的考慮。我過去在一個雷雨之夜,也曾和比丘們在街上托缽乞食,見到一個妊婦疑我們是鬼而墮胎,想起那些事實,我們很感激佛陀的教法。實在說來,做比丘的確要有正念、正定、正智慧,如能這樣,佛法才能安慰到我們的心,才能使我們自己的心靈快樂。我承受奉行佛陀的教法,高興得真不知如何來形容,不知如何來報答佛陀才好!
佛陀聽完迦留陀夷的話后,微笑的說道:
“迦留陀夷!你已經知道出家修道的意義?梢哉f,世間上比出家修道、宣揚真理、體證法樂以上的快樂是沒有的。唯有了知這種法樂的人,才知道涅槃的快樂到底是怎樣的快樂!
迦留陀夷非常歡喜,他第一次受到佛陀褒獎和贊許。
比丘中有甚深習氣的是迦留陀夷,比丘尼中喜行惡法的是偷蘭難陀,偷蘭難陀好像是迦留陀夷的化身,但她沒有迦留陀夷的才能,沒有迦留陀夷善良的心。
偷蘭難陀雖剃發染衣,但她和別的比丘尼不一樣,她潑婦似的性情一點都沒有去除。佛陀對她像對迦留陀夷一樣,常常訶斥她,訶斥以外,也沒有把她逐出僧團。偷蘭難陀最討厭的就是大迦葉尊者,因為大迦葉那八風吹不動似的威嚴態度,她最不愛看。但她對佛陀的威嚴是非常非常的崇敬。見到大迦葉的圣者之顏,她就皺著眉,心如刀割。有一天大迦葉托缽乞食回來,路上和她相逢,她就向大迦葉唾吐罵道:
“這是沒有懂得萬法平等和萬法緣起的人,早上就遇到這個外道真不吉利!
偷蘭難陀犯了八敬法,如果大迦葉報告佛陀,一定會把她驅逐出去,但大迦葉像沒有聽到她的話,根本就不和她計較。但這件事情傳聞到迦留陀夷的耳中,他異常憤怒,他對偷蘭難陀輕慢大迦葉,不尊敬長老的圣格,很是不平。他走到偷蘭難陀的居所,指著她罵道:
“你這個惡婆,你敢唾罵尊者大迦葉,你也敢唾俺嗎?”
偷蘭難陀知道迦留陀夷的為人,還沒有回口,迦留陀夷就打倒她,訓斥她一頓。
佛陀知道后,搖搖頭,他知道少分證得圣果的人,見惑上的煩惱無明雖斷,但思惑上煩惱無明尚不易除,佛陀再沒有責怪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這個人,同誰都談得來,同誰都能親密的相處,這是他的特長,尤其接引女人來皈依佛陀,沒有人再比他有辦法。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見到女人,總感到有些束手無策;而迦留陀夷則應付裕如,很多長老們作不到的事情,他都能毫不費心費力的做到。被大家都厭棄的人,被大家都認為沒有辦法的人,迦留陀夷還是很歡喜和他來往,他對任何人都沒有怨毒的心,沒有貢高我慢,若是值得敬重的長老,他是非常的尊敬,他是僧團中一個很有人緣的人,他也是大眾取笑的對象。
迦留陀夷在佛陀身邊親近一個時期,于道學上的修養很有進步,佛陀很關心他,很愛護他,總沒有嫌他討厭。佛陀回到祇園精舍的時候,他也回來,但佛陀后來很放心他的個人行動。
有一天,迦留陀夷獨自的走在街上乞食,他經過一個餅店,店中有個中年女人,他就向前對著那個女人笑著說了兩聲‘很香’的話,那個女人就拿了八個燒餅供養他,他對女人說道:
“你的燒餅很香,把這么多個給我一個人吃很是可惜,不如請你幫我拿到祇園精舍去,分給大家吃好嗎?”
那個女人很好說話,溫和的點點頭后,就拿著燒餅和迦留陀夷同到祇園精舍來。以這個為緣,這個女人就皈依佛陀。不久以后,丈夫也給妻子接引皈投到佛陀的座下,夫婦都成為熱心佛教的虔誠信者,他倆只生養一個姑娘,招贅一個女婿在家,后來迦留陀夷和他們全家都很好,常常到他們家中去玩?墒,很不幸的這對夫婦不久就相繼辭世,只留下姑娘和女婿。
年輕的姑娘和丈夫很敬重迦留陀夷,很歡喜聽他說教,有一天下午,迦留陀夷走到姑娘的家中,姑娘的丈夫出外去推銷燒餅,因此,一件男女的奸情,無意中就給迦留陀夷看到。原來這個姑娘瞞著丈夫正和一個不知名的男人親親密密,聽說這個男人是盜匪一類的人物,迦留陀夷見到時進退非常為難,也感到非常困惑,他怎樣也想不到有這一出尷尬的場面。
那個盜匪,見到迦留陀夷就很快的逃去,姑娘并沒有感到羞愧,她心中反而怨怪迦留陀夷是故意的前來找她麻煩。迦留陀夷勸她要忠于丈夫,顧到名譽,早一點和那個盜匪離開,不然家庭的后果,一定非常不幸。
姑娘沒有把迦留陀夷的忠告聽在耳中,她唯恐自己的秘密會給迦留陀夷告訴她的丈夫,因此,等迦留陀夷走后,經過一番考慮,她生起殺害迦留陀夷的心。饒舌的迦留陀夷,他不知道這個姑娘給愛情迷惑得失去理性,她無論怎樣是不愿和那個男人分離。迦留陀夷萬想不到忠告人家后果不幸的話,會帶給他自己可怕的后果。
姑娘等到男人又來時,就用媚惑的力量,向男人說出她的計劃,她說,讓迦留陀夷活著與彼此都很不利。
那個男人不以為然的說道:
“迦留陀夷是一位尊者,是大圣佛陀的弟子,很得波斯匿王的信仰,王宮中可以自由的進出,文武大臣都是他的朋友,殺害他,對我們是非常危險的事!
姑娘撒嬌的氣著說道:
“你這么沒有用!殺害他又不是給人知道。我們要得天長地久,他是眼中盯,不能不把他除去,你只要依著我的計劃去做即行!
男人雖然還沒有起殺心,但姑娘的話他也不敢違背。不久,這個姑娘裝病叫迦留陀夷來。
迦留陀夷來時,她又裝著悔過似的說道:
“謝謝你的光臨前來,我現在已經決定和那個男人離開,請你放心!”
迦留陀夷大喜,連聲贊道:“很好!很好!”
姑娘用種種動聽的話,向迦留陀夷敘說,迦留陀夷也很高興的對她說些道德倫常的話。他們談到人靜更深的時候,迦留陀夷才起身告辭,姑娘說要送他回去,他們就走著談著,途中,等待的那個盜匪見到迦留陀夷時,即從他的身后連砍數刀,迦留陀夷就這樣無聲無息的被殺害了,姑娘和那個盜匪把迦留陀夷的尸體埋藏在一個糞坑之下。四野黑黝黝的,天空沒有星光,陰森的夜風吹寒人的心房。
迦留陀夷從此再不會回到祇園精舍,兩天三天,當然是沒有問題,三天五天以上,大家見不到迦留陀夷,不禁都懷疑起來。
佛陀數日來就沒有甚么說話,他告訴弟子們說,迦留陀夷的袈裟,今后他不會再用,最好請舍利弗為他轉送給別人,并希望弟子們今后不要在世俗的人家太活躍。
大家不知道佛陀的意思,只看到佛陀像是很悲哀的樣子。
有一天,迦留陀夷的尸骸被人發現,消息傳到祇園精舍的時候,大家非常同情和驚慌,佛陀沒有表示甚么,他舉頭望望天空的白云深處。
波斯匿王聽到迦留陀夷被害的報告,震怒得暴跳如雷,他下令限期逮捕兇手,他說一定要為迦留陀夷伸冤,這一件兇殺案就因此傳遍全國。
比丘們私下議論迦留陀夷的被害,一定是與女人有關,不是桃色糾紛,也是遭別人嫉妒。佛陀告訴大家,不要誤會現在的迦留陀夷還是過去的迦留陀夷。世間上發生不幸的事情雖然離不開名利美色,但推論迦留陀夷的被害,說他也是貪愛名利美色,這樣的理由不能成立。迦留陀夷的遭遇不幸,那是因為他不重小節,于在家的人群中太活躍的關系。最后,佛陀希望弟子要注重生活威儀,尤其走在街上,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和人太表示親密。
有人說,迦留陀夷被人兇殺而死,一定死得很苦,很悲慘,但舍利弗大比丘,堅持著說迦留陀夷被害的時候是很安樂,很平和的。舍利弗并舉一段往事證明:
那是一次舍利弗在王舍城森林中坐禪的時候,在離他不遠的一個巖窟中有一位優波先那比丘尼也在修道坐禪。
優波先那有一次進入三昧時,像有甚么東西在她身上爬著,并被咬了一口,后來見一條有名的毒蛇從她的衣服里爬出來,優波先那知道一定要死,但她一點都不驚慌,她安詳的對舍利弗說道:
“舍利弗尊者!我被毒蛇咬了,馬上就會死,現在毒還沒有在我的身上巡回,請你為我轉告給左近的修道者!
舍利弗不信似的回答道:
“沒有這回事,被毒蛇咬了的人,顏色馬上就會變的,我看你的顏色和往常一樣,你怎么說這樣的話呢?”
優波先那仍然平和的說道:
“舍利弗尊者!佛陀說人的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因緣集合的,沒有‘我’這個東西,也沒有‘我所有’的東西,人生像一場戲言,如幻如化,本來是空,毒蛇能咬眾緣和合的色身,怎么能咬空呢?我的顏色不變,就是這個道理!
優波先那能解脫肉身的痛苦,靜靜的進入涅槃,見到的人,都很感動贊嘆,舍利弗就以此說明覺悟的圣者,身體可遭兇報的力量死去,但心境卻都是平和安樂的。
不久,殺害迦留陀夷的那個盜匪被捕,民眾中有人說那天還看到迦留陀夷和姑娘同走的,因此姑娘和盜匪經過審問后,波斯匿王下令判處極刑。
從此,迦留陀夷的身體是毀滅了,但他的性靈卻得救了。
玉耶女的悔改(15-16):
用黃金鋪地建立祇園精舍的須達長者,他的第七個最小的兒子,迎娶王舍城護彌長者的女兒玉耶為妻,玉耶生長得姿容秀美,身材楚楚動人,她自恃自己的美麗,對公婆固然是沒有孝順服侍,就是對丈夫或親朋也看不在眼中,有時眉目言談之間,還有輕慢侮辱的意思。
須達長者討娶這一門媳婦,使一個和樂的家庭,不時發生無謂的糾紛,糾紛的原因,都是為了玉耶不能善盡婦道,沒有女子賢淑的德行。
須達長者非常失望傷心,六個兒媳都能融洽相處,想不到本是大家閨秀的玉耶,小小年紀,竟然是這么目無尊長。他常要子媳們不時的到祇園精舍去聽聞佛陀說法,唯有玉耶持著反對的意見,不肯前去。她說,就是佛陀法駕親來,她也不愿相見。玉耶的增上慢,須達長者往往想用棍棒責打,使其悔改。但當玉耶知道公公有這樣用心時,她就哭鬧不休,口口聲聲的鬧著要帶自己的東西回歸娘家。
須達長者知道教化玉耶,除了佛陀以外,是誰也沒有辦法,但玉耶就最不高興和佛陀相見,最不愿意聽佛陀說法,這有甚么辦法呢?
有一天,須達長者懷著無可奈何的心情,到祇園精舍求見佛陀,對佛陀稟告道:
“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來請佛陀相助,本來家丑不可外揚,但佛陀是我們眾生的慈父,惟有佛陀的智慧威德,才能調伏剛強難化的眾生。
“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個兒子,六個兒媳都能孝順賢慧,唯有第七個兒媳玉耶,長得絕頂聰明美麗,但她驕慢異常,時時出言不遜,侮辱尊長。
“我們本想常帶她來請佛陀開示,但愚癡遮蓋她的心靈,她非但不信,而且毀謗佛陀。她以為人生就是享樂第一,美貌第一,愛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關心。我們沒有什么辦法可想,只得請求佛陀慈悲,為度化我這頑強的兒媳想個辦法!
佛陀察知須達長者的心,當即說道:
“玉耶既不愿前來,你又對她這么愛護關心,那么,我明天就到你府上去訪問一趟吧!”
須達長者聽佛陀說要光臨他的家里,驚喜感動得老淚橫流,當即奔向佛陀座前,頂禮佛足。
佛陀帶領弟子,到達精致的長者府中,長者夫婦,以及七子六媳都出來環繞佛陀三匝,以示歡迎,獨有玉耶逃避佛陀,不肯出來。長者命第七公子去叫她,但他回來說玉耶不在房中,長者心里非常感到對不起佛陀。討娶這不賢慧的兒媳,而且辜負到佛陀的慈悲,這是全家的恥辱!但佛陀卻不以為意,反而安慰長者道:
“你心中不要難過,等一會玉耶自會出來!
佛陀說后,身上像是放出萬道金光,照得所有的墻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這時都看到玉耶偷偷在佛陀身后的門縫里偷望著佛陀。玉耶對佛陀雖有反感,但一見到佛陀的相好光明,過去的反感都一掃而光。她知道自己的身體已隱藏不住,只得出來站在佛陀的身旁,低著頭,不敢仰望佛陀的慈顏。
佛陀沒有彎曲,心平氣和的說道:
“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名為美人,更不值得驕傲,而心行端正,有貞靜幽嫻的女德,受人尊敬,方可名為美人。姿容的秀麗,雖然可以誘惑迷醉愚人,但不能夠受人尊敬,不能夠叫人見到歡喜。女人如花似的面孔,柳枝似的身腰,雖然可以適宜作他人的玩具,但以此并不能算做很好的人。生為女人之身,注定她就具有三種缺陷和十種業障。三種缺陷是:
“第一、在童年的時候,受著父母的管束,不能像男孩子那么任性自由。
“第二、出嫁以后,凡事要聽丈夫的吩咐,處處要依賴他人,自己沒有自由。
“第三、到年老白發龍鐘時,常給不孝的兒媳呵斥,阻礙一切自由。
“除此三種缺陷以外,女人還有十種業障:
“第一、出生的時候,因為父母有重男輕女的觀念,每見生下女孩,心中就厭惡不喜。
“第二、在養育期中,父母認為女孩子不是自家之人,所以不盡心撫育。
“第三、女子長大時一定要出嫁他人,為著結婚之事,使父母掛心。
“第四、做女子的人,心常畏懼,不敢見人,每見人時,總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
“第五、女子長大時,一定要別離父母,委身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第六、女子懷妊時,身體種種不安,大腹便便,苦不堪言。
“第七、女子生育孩童,疼痛難忍,難產之事,時有發生。
“第八、女子一切要仰仗丈夫,心存恐懼,時刻掛心失去丈夫之愛。
“第九、女子生性愛好虛榮,化妝打扮,浪費時刻,其實身常不凈,多于男人。
“第十、女子心多猜疑嫉妒,好談是非,喜怒哀樂,身心恒常不得自在。
“玉耶!女子有這種種業障缺陷,面容雖是美貌,但有甚么值得向人驕傲?而且,青春美貌是暫時不實的東西,聰明的人絕對不愿以此向人炫耀!”
玉耶靜靜的聽著佛陀的法音,句句都擊中她的心,她畏縮的望望佛陀,問道:
“那么,女人怎么做才好呢?”
佛陀知道玉耶驕橫散慢慣了的心,此刻已收回來,所以又再慈和的說道:
“玉耶!你問我女人怎么樣做才好,我告訴你,你現在是人家的妻室,做人妻室的女人,應要奉行五道:
“第一、要作母婦:敬愛丈夫,要有如父母愛護子女之心。
“第二、要做臣婦:要把丈夫當做君王看待,自己猶如臣下。
“第三、要做妹婦:視丈夫如同胞的兄長,夫婦要相敬如賓。
“第四、要做婢婦: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
“第五、要做夫婦:和丈夫要永遠孝養父母翁姑,和睦親族。夫婦要有恩愛之情,要有親愛之實。形體雖異、誓不二心,接待賓客,勤治家事,不談他人是非,不道人之長短。
“玉耶!做婦女的對待丈夫要有上說的五種態度,除此以外,更要進一步奉行五善去除四惡,五善就是:
“第一、早起梳頭洗面,遲睡當心門戶火燭,不可推諉別人。
“第二、丈夫斥責,忍耐慎口,不可懷恨在心。
“第三、一心守夫,唯恐不及,不可再生邪念。
“第四、常愿丈夫長壽,丈夫遠離時,整理家務,不可再懷二心。
“第五、不念丈夫惡,常記丈夫的好處,有美味必先奉敬丈夫,不可先嘗。
“奉行五善以外,還要去除四惡:
“第一、未黑先眠,日出未起,丈夫斥責,反言相譏。
“第二、美味先嘗,惡食與夫,對夫異心,常存邪念。
“第三、不治家事,耽于游戲,搜人長短,說人壞事。
“第四、愛慕虛榮,爭奇斗妍,憎恨親族,賤視他人。
“玉耶!婦女若能奉行五善,眾人愛敬,受人贊譽,禍不降臨,德及子孫;若是犯此四惡,夫家不喜,自身多災;現世之身,不得安穩,萬項事情,不能稱心。玉耶!你希望做行善的婦人呢?還是希望做行惡的婦女呢?”
玉耶聽佛陀說后,感動得流淚道:
“我錯了!我真是愚人,我聽了佛陀的教化,像從夢中醒來似的。佛陀!請容我懺悔,以后我一定善盡婦道,不起驕慢愚癡之心!
佛陀歡喜贊嘆道:
“做人誰能無過呢?知過必改,就是聰明的賢人了!
玉耶最后哀求佛陀為她授說六重二十八輕戒,她愿世世生生,作一家庭佛化的優婆夷,須達長者的全家,也都為她祝賀新生。
善生長者歸佛化(15-17):
佛陀有一次從憍薩彌羅國順著恒河的流水,進入摩竭陀國的羅閱只城內。這時城內有一位富家的公子,早上起來就來到郊外園中,先濕了衣服,然后濕了頭發,恭敬合十,先向東方禮拜,然后再向南西北方,以及上方下方頂禮。
佛陀有一天在托缽行化的途中,無意中見到這禮拜六方的男子,佛陀慈悲關切的向前問道:
“善男子!你叫什么名字!你為什么早晨出城,披發濕衣,向東西南北上下諸方禮拜呢?”
那個男子望望佛陀,驚奇的說道:
“呵!佛陀!我早就知道您,可惜我無緣聽聞佛陀的教法,我的名字叫做善生,剛才佛陀問我,為什么要向東南西北上下諸方禮拜,因為這是我父親去世時的遺言,為著孝順尊敬我的父親,所以我每日必須禮拜六方!
佛陀慈悲而莊嚴的對善生道:
“善生!你所禮拜的六方,只有名稱,在宇宙虛空之中,那兒有東南西北的方向?在我的圣賢法中,也禮拜六方,但不是你所拜的六方!
善生懷疑的問道:
“佛陀!怎么樣才是禮拜圣賢法中的六方呢?請佛陀慈悲給我指教!”
佛陀就靜靜對善生說教道:
“善生!你誠懇的心情我已知道,我很高興向你說教,你要用忘我的心來思惟我的教法。
“善生!做人先要知道四種結業,什么是四種結業呢?
“一、知道殺生是殘忍的惡習。
“二、知道盜竊是損人的行為。
“三、知道邪淫是痛苦的根源。
“四、知道妄言是虛偽的欺騙。
“善生!做人更要不于四處作惡行,那四處?
“一、永無滿足之自私的貪欲。
“二、嫉妒驕狂之惱怒的嗔恚。
“三、所作行業之后果的恐怖。
“四、執斷執常之我見的愚癡。
“善生!人若有這四種惡行,名譽日減,人不喜見,如同下旬的月亮,一天一天的減少;假如能夠離開這四種惡行,名譽日增,受人尊敬,像上旬的月亮,一天一天的增滿。
“善生!有六種損財造業的事不要去做,那六種損財造業的事呢?
“一、耽緬于酒。
“二、喜好博戲。
“三、閑游放蕩。
“四、迷于歌舞。
“五、愛交惡友。
“六、懈怠懶惰。
“善生!耽緬于酒的人,常有六失:一是散失財帛,二是常生疾病,三是愛好斗爭,四是惡名流布,五是嗔恚粗暴,六是智慧日損。
“善生!喜好博戲的人,也常有六失:一是財產日耗,二是雖勝生怨,三是智者所責,四是人不敬信,五是為人疏外,六是生盜竊心。
“善生!閑游放蕩的人,亦有六失:一是不護自身,二是不護子孫,三是不護財貨,四是常自驚懼,五是諸苦纏身,六是喜生虛妄。
“善生!迷于歌舞的人,亦有六失:一是歌在何處,二是舞在何處,三是琴瑟在何處,四是講說在何處,五是鼓樂在何處,六是聚會在何處。
“善生!愛交惡友的人,亦有六失:一是方便生欺,二是好喜屏處,三是誘他家人,四是圖謀他物,五是財利自向,六是好發他過。
“善生!懈怠懶惰的人,亦有六失:一是不肯作務,二是不肯勤修,三是喜好美味,四是妄想紛飛,五是受人輕視,六是事業無成。
“善生!耽緬于酒乃至懈怠懶惰的這六種損財的業是不能去造作的,假若去造作,家財一定日日損減,名聲一定漸漸受人批評。
“善生!復有四種像是親朋好友的樣子,但實如怨家,這是應當覺察了知,那四種怨親呢?
“一、有貪欲而假畏伏的人。
“二、有所求而說美言的人。
“三、有諂諛而來敬順的人。
“四、有圖樂而來交友的人。
“善生!有貪欲而假畏伏的人,第一你給他少了他望多,第二他給你小利要你報酬大利,第三畏懼你而勉強來親近,第四為求利益才和你相交。
“善生!有所求而說美言的人,第一無論你的行為是善是惡,他都順從,第二等你有難的時候他就離開,第三見人有善事而來求助,他便密為隱藏,不使你知,第四見有危險的事情發生,他便排擊你而忘記恩惠。
“善生!有諂諛而來敬順的人,第一見你有不好的行為他不勸諫,第二見有善事可作他不協助,第三見到有利可得的事他便趨承逢迎,第四見到有義無利的事他便后退。
“善生!有圖樂而來交友的人,第一有喝有吃的時候和你為友,第二有賭博游戲的時候才和你為友,第三有有淫逸放蕩的時候才和你為友,第四有歌舞出游的時候才和你為友。
“善生!前四種惡友要遠離,因為那些朋友只會自己墮落,我現在再告訴你有四種益友可親,那四種呢?
“一、見非即來勸止。
“二、有同情慈愍心。
“三、樂于幫助他人。
“四、苦樂皆不相棄。
“善生!見非即來勸止的益友,有四事可貴;第一見你為惡,則能遮止;第二為人正直,可作模范;第三慈心愍念,常思助人;第四示人善路,指導迷津。
“善生!有同情慈愍心的益友,有四事可貴,第一見你獲得利益則代為歡喜,第二見你錯犯惡行則代為憂急,第三稱人名譽道德不言人非,第四見人說惡便能制止。
“善生!樂于幫助他人的益友,有四事可貴,第一護你不令放逸,第二護你不令失財,第三護你不令恐怖,第四對談常作忠言。
“善生!苦樂皆不相棄的益友,有四事可貴:第一永不揭發朋友秘密,第二災危之時永不舍離,第三為朋友愿犧牲生命財寶,第四常相教誡,濟其恐怖之事。
“善生!你要用聰明的慧眼,去認識這四種益友,和他們相交,人格自會提高。要知賢能的人,他有純潔清凈的心,有正當的行為,像燈火的光輝,可以驅除黑暗。蜜蜂很勤勉的采蜜而富足,螞蟻不懈怠的工作而積蓄,我望你散去這十分之二的財寶而來交諸善友,以十分之二維持生活,以十分之二經營商業,以十分之二供養三寶,以十分之二積余以備意外之災!
佛陀慈悲的法語,像迷途上的指南,聽在善生耳中,他好像窮人遇寶,好像黑暗中見到光明,他五體投地的向佛陀頂禮,并對佛陀說道:
“佛陀!您真是偉大崇高的佛陀,您的指教,沒有一句不有益于我們人生,您才是我們人間真正的導師。佛陀!我慚愧懺悔,我怎么到今天才拜見佛陀,我現在愿意把過去的一切迷妄舍去,請佛陀指教我,在佛陀的賢圣法中應如何來敬禮六方?”
佛陀知道善生誠實的心,當即說道:
“善生!在我的圣賢法中,亦當禮敬六方,是那六方呢?
“一、父母為東方
“二、師長為南方
“三、夫妻為西方
“四、親朋為北方
“五、僮仆為下方
“六、沙門為上方
“善生!若是為人子者,當以五事侍奉東方的父母:第一、供養父母,不令缺乏;第二、凡所有為,必先稟白;第三、父母所為,恭順不逆;第四、父母正令,不敢違背;第五、父母正業,不為中斷;立宗祠守遺產,父母死后要布施。做東方父母的亦應以五事對待子女:第一、教育子女,不讓為惡;第二、指其善處,使有高尚品格;第三、慈愛入骨,教其廣博學問;第四、善為婚嫁,務使滿意,第五、隨時供給所需,協助事業成就。父母子女若能如此,則彼方安穩,沒有憂畏煩惱之苦。
“善生!弟子敬奉南方的師長,亦有五事:第一、師來時起立歡迎,善為承順其意;第二、禮贊供養,恭敬受教;第三、尊重仰戴,不違其意;第四、師有教敕,敬順無違;第五、從師明理,善持不忘。做南方師長的亦應以五事愛護弟子:第一、順法調御,以愛教導;第二、誨其未聞,增廣知識;第三、隨其所問,令善解義;第四、示其善友,樂于交游;第五、盡己所知,誨授不吝。師長弟子若均能如此,則彼方安穩,無諸憂畏煩惱之苦。
“善生!為人夫者敬愛西方的妻子有五事:第一、相待以禮,相敬如賓;第二、守貞不二,使妻信任;第三、衣食隨時,不使缺乏;第四、威嚴不褻,體貼其愛;第五、委付家內,悉任主使。西方的妻子亦應以五事愛敬其夫:第一、早晨先起,打掃家內;第二、請夫先坐,然后入席;第三、和言愛語,不談粗言;第四、敬順其意,不可違背;第五、先承意旨,而后作為;夫妻若能如此,則彼方安穩,沒有憂畏煩惱之苦。
“善生!為人當以五事親近對待北方的宗族朋友;第一、若有缺乏,布施給濟;第二、溫和愛語,恭敬禮遇;第三、利益均分,有我有他;第四、困難之事,助其成就;第五、誠實相待,不可欺騙。宗族朋友亦應以五事對待其人:第一、不令放逸,常常鼓勵;第二、不令失財,勸其惜物;第三、不令恐怖,助長其威;第四、屏相教誡,不令作惡;第五、常相稱贊,隱惡揚善。宗族朋友若能互相如此對待,則彼方安穩,沒有憂畏煩惱之苦。
“善生!做主人的當以五事對待下方的僮仆:第一、每呼使役,莫令過份;第二、飲食以時,彼饑如己;第三、勞動定時,有暇令息;第四、病與醫藥,速令康復;第五、多余財物,常為賜予。做僮仆的亦應以五事敬對主人:第一、早起作事,勤勞為本;第二、為事周密,絕不敷衍;第三、不與不取,忠實事主;第四、工作熱心,次第完成;五、稱揚主名,說其善事。做家主及僮仆的若能互相如此對待,則彼方安穩,定無憂畏苦惱之事。
“善生!做檀越的人,當以五事奉敬上方的沙門:第一、身常行慈,不殺不盜;第二、口常行慈,不說妄語;第三、意常行慈,不貪不嗔;第四、供養四事,不令缺少;第五、門不制止,自由進出。沙門亦當以六事而教授檀越:第一、善為防護,不令為惡;第二、指授善處,多作好事;第三、教懷善心,不起惡念;第四、未聞令聞,常教正法;第五、聞者令解,多施法益;第六、多為講說,得救之道。做檀越的和做沙門的若能如此相待,則彼方安穩,定無憂畏苦惱之事。
“善生!禮拜這圣賢法中的東方父母,南方的師長,西方的妻子,北方的親友,下方的僮仆,上方的沙門,則行為端正,心離頑愚,努力工作,精進行道。他一定更會廣交善友,親近善知識,多行慈悲喜舍,發四無量心,多作布施愛語,行四攝法,這才是真正的孝養之心!
善生聽了佛陀的教示,開智慧眼,無量歡喜,信受奉行。他當即皈依佛陀,從此舍棄他過去那愚昧的禮拜六方,做了三寶的信者。
摩登伽女出家證圣果(15-18):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長得最年輕最漂亮的是阿難尊者,他有莊嚴得如滿月似的面容,有清凈得如蓮花似的眼珠,加之他非常聰明伶俐,佛陀所有應機的說法,聽到他的耳中,他就不會忘記。
他是很得佛陀的歡心和重視的人,常受佛陀的稱贊,也常帶給佛陀的麻煩。
有一次,阿難從不觸民村莊托缽乞食回來的途中,見到路旁的井邊,有一個奴隸階級的年輕姑娘,正在汲水。一看她的打扮,就知道她是被人認為賤族的女人。但阿難對她并沒存鄙視的心,他因為口渴,希望這位姑娘布施他一缽清凈的井水。
這個姑娘名叫摩登伽女,她因為自己是下賤種族的身份,不敢把水呈獻給阿難,她嬌羞的說道:
“阿難比丘!我早就認識你,我對你早就發生敬仰,現在并非我可惜把水供養你,但因我是被人視為首陀羅的女子,供養你的水于你王族的身份反而不好!
阿難擺擺手勢,搖著頭說道:
“沒有關系,你不要把我看作普通的人,我是沙門,我看誰都是平等。在我的心里,是沒有貴賤的區別,請你給我一點水,我實在口渴得很!”
摩登伽女聽后非常歡喜,很恭敬的用雙手捧水給阿難,阿難一點沒有輕視她的心,他對摩登伽女,很有禮貌的點頭答謝,摩登伽女因此銘感五內,她再看看風度翩翩的阿難,不由自主的生起愛慕的心。阿難吃好水歸去的時候,她目送著阿難的背影,一縷情絲,萬分愛戀,摩登伽女感到若有所失的神魂飄蕩起來。
從此以后,摩登伽女在家中像是失去人生的樂趣,終日不是憂郁,就是沉思,眼看著花一樣的嬌容日見消瘦,她的母親放心不下,再三盤問她究竟有什么心事。
摩登伽女想不告訴母親也不行,因此她就坦白的向母親說道:
“佛陀的弟子當中,有一個比丘叫做阿難,我前幾天見到他以后,現在怎樣也不能忘記。他已經占有我整個的心房,沒有他我感到生活無聊,人生也沒有意義,我懇求母親為我設法!
母親聽后,皺著眉,很不以為然的說道:
“關于你終身的婚姻大事,有兩種人,我的力量是沒有辦法:一是斷除愛欲的人,二是已經死去的人。聽說大圣佛陀是有崇高道德的圣者,他的弟子都已斷除愛欲,現在全印度的國王、學者、人民,大都信仰佛陀,我對于你有這樣癡想,感到沒有辦法可想!
摩登伽女低下頭,說道:
“我看阿難不是斷欲的人,他對我像似很多情的樣子,沒有他,我是不愿再生活下去!
母親很愛她的女兒,她左思右想以后,告訴摩登伽女,要想阿難招親,除非學會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迷惑阿難,使他蒙蔽智慧以外,除此沒有再好的辦法。
魔咒有效無效,這是不知道的,不過,阿難不能忘情摩登伽女,也是事實。
又有一天,阿難托缽經過摩登伽女的門前,摩登伽女很有禮貌的向阿難問訊,并柔和嬌媚的向阿難說道:
“阿難比丘!我的家中散花燒香,灑掃得非常清凈,都是為著歡迎你的光臨。今天請你賞光,到我的家中坐坐,受我的供養!
阿難猶預不決,不知如何應答才好,摩登伽女的母親在旁也幫忙慫恿,表示要阿難到她家中去坐。阿難身不由自主的進去,摩登伽女大喜,但阿難的心中卻暗暗啜泣。
阿難知道自己被美色誘惑,他的心里很是矛盾,理智與情感發生強烈的沖突。摩登伽女嬌柔作態,淫躬撫摸,正當阿難將毀戒體的千鈞一發之時,他像受到佛陀光明的攝受,智慧的心靈即刻生起,他終于勇敢的擺脫摩登伽女的糾纏,奪門逃回祇園精舍。
摩登伽女不是這樣就算,她更積極進行誘惑阿難的企圖。她穿起華麗的衣服,裝飾得珠光寶氣,在祇園精舍的左近等候阿難。女人愛情的一念,比什么金屬的鐵質還要堅強。
有一次阿難從祇園精舍出來,摩登伽女非常歡喜,她跟在阿難的后邊走,阿難想用法子離開她,但她一步一跟的隨在身后。阿難覺得她可恥,即刻就回到祇園精舍。適巧第二天是四月十五日,是佛陀規定雨安居開始的一天。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個月中,佛陀和弟子們不會出外,摩登伽女焦急的,癡癡的等過七月十五日,當阿難出來托缽時,她又跟隨在阿難的身后。阿難沒有辦法,回到祇園精舍時,在佛陀的座前跪下說道:
“佛陀!旃陀利的女子摩登伽女誘惑我,我到甚么地方,她都跟隨到甚么地方,請佛陀慈悲幫助我怎樣才能離開她?”
佛陀微笑著說道:
“阿難!你為甚么給一個女子弄得這樣沒有辦法呢?這都是你過去只重多聞,不重戒行的關系,一旦聲色的境界逼來,就覺得無力抵擋。我可以幫助你,你不要掛念,但以后你不要再找這些麻煩,也不可有這樣的存心!
佛陀說后,叫阿難去把摩登伽女引來,阿難奉命走出祇園精舍,見到摩登伽女還在門外徘徊,阿難向前問道:
“你為甚么老是跟隨在我的后面?”
摩登伽女一聽到阿難的問話大喜,她撒嬌著說著:
“你真是一個呆子,這個問題為甚么要用口說出來?你又不是不知道,當初你向我要水吃時,你說的話是多么溫柔甜蜜,你對我的態度是多么多情有禮。后來你光臨到我的家中,我已愿意把我的一顆心完全奉獻給你,那知道你又不別而逃。你我有的是青春美貌,我要你和我共同享受人生的樂趣,任是?菔癄,我對你的愛情都沒有變的時候!
阿難像是不敢看摩登伽女的樣子,他害羞似的說道:
“我的老師救世主佛陀要見你一次,你跟我來,佛陀會為我作主!”
摩登伽女猶豫一下,想到佛陀會作主,她終于鼓大勇氣竟忘記羞恥,跟阿難走到佛陀的座前。
“你是想和阿難結婚嗎?”佛陀直接的問。
“是的!”摩登伽女兩手放在胸前,低著頭回答。
“男女的婚姻,應該要父母的許可,你可把你的雙親請來相談嗎?”
“我的雙親已經許可,我的母親也曾見過阿難,佛陀如果不信的話,我即刻可以回去把我的母親請來!”
摩登伽女回到家中,把母親帶到祇園精舍,向佛陀行禮說道:
“佛陀!我的母親拜見您!”
佛陀問摩登伽女的母親道:
“你是允許你的女兒和阿難結婚嗎?但阿難已是一個比丘,你應該先讓你的女兒出家一次再和阿難結婚好嗎?”
摩登伽女的母親回答佛陀道:
“可以照這樣做,我很歡喜!
佛陀吩咐道:
“那么,你回去吧,把摩登伽女留在這里!
摩登伽女的母親走后,佛陀又對摩登伽女說:
“你既愿和阿難結婚,那你先要出家一次,你要精進修行,等到你的道心能和阿難相比的時候,我再為你們舉行結婚典禮!
因此,摩登伽女為著一心要做阿難的妻子,她很高興剃發染衣,很熱心的聽聞佛陀說教,很精進的遵照佛陀的指示修行,在比丘尼的教團中和師姊妹們共同營著佛化的生活。
摩登伽女的心,一天一天的安靜下來,她這時候才知道過去執著愛情實在是可恥的行為。
佛陀常常宣說五欲是不凈之法,是眾苦之源。愚癡的飛蛾,自己投火燒死;無知的春蠶,自己作繭自縛。如果去除五欲之念,內心才能清凈,生活才能安寧。
摩登伽女漸漸的已體會到自己迷戀著阿難,完全是不善不凈的思想,她很后悔,有一天,她跪在佛陀座前流淚懺悔著說道:
“偉大的佛陀!我現在已經完全從糊涂的夢中清醒過來,我不會再像往昔那樣愚癡胡來,我明白我此刻所修證的圣果,也許超過阿難比丘。我很感激佛陀,佛陀為度化我們這些愚癡的眾生,真是用盡種種的苦心與方便,請佛陀慈悲憐憫我,準許我的懺悔,我愿永遠踏著佛陀的足跡,走向真理的領域,服膺佛陀的教化,做一個真理的使者!”
佛陀微笑著很滿意的回答道:
“摩登伽女!很好!我早就知道你會有今天的成就,你的根機很利,今后你是不要我再煩心了,佛陀很為你高興!
摩登伽女轉禍為福的佳話,在僧團中留下了千古美談!
但是,當時的社會并不這樣想,他們以為尊貴大圣佛陀,準許一個下賤的首陀羅族的姑娘加入圣人集合的教團,這是怎樣也說不過去的事。一般普通的信眾,都十分感到不快,尤其異教徒或背叛佛陀的人,都以此做攻擊佛陀的材料。教團的內部,也有時發出不滿的怨言,阿難聽到這些風聲閑言,心中非常難過,但佛陀心平氣和的沒有兩樣。
佛陀的心中,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沒有種族階級的懸殊,佛陀初成道時就發出四姓平等的宣言。佛陀有正思正行,佛陀是不怕人誤解的大覺者,世間上的人見解思想有錯誤的時候,但佛陀的正覺卻是沒有錯的時候,真理畢竟永遠是如此。有一天,佛陀集合僧團中不滿首陀羅族出家的人說教道:
“你們都是我的弟子,我是海洋,你們是百川。如果百川流入海洋,那些百川就沒有昔日的名稱,昔日的系統,唯有以海洋呼之。像你們大家,以前有貴族、婆羅門、吠舍、首陀羅的階級分別,但一旦出家,順我的教,依我作弟子,進入一無所住的生活,以前的名字,以前的階級,完全去除,一律稱呼沙門或比丘。我平時叫你們把愛要施給一切有生命的眾生,你們現在連和自己同一立場身份的人類,都有這彼此貴賤的分別,那你們救度一切眾生的宏愿,如何去實踐呢?”
諸比丘聽佛陀的訓示,都深懷慚愧,低頭不語。
僧團中是這樣,再說到社會上的非難,比僧團中像更嚴重。非難的風聲,傳入波斯匿王的耳中,王也驚怕起來。為著教團的名譽,王的內心非常不安,他即日帶領大臣到祇園精舍來,想對佛陀貢獻一些忠言。但當他頂禮佛陀后,佛陀即對他說道:
“大王!你來得很好,我也想有幾句話告訴你。世間上的批評,有時候不一定依著道理,他們只是依著相習的我見出發。政治應該要接受民眾的批評,真理卻不是人人所能懂得。
“首陀羅的女子出家,正如當初我允許優波離做比丘一樣。我是作三界的導師,每一個眾生,他只要具備善根,與佛陀有緣,佛陀一定攝受他,不遺棄他。
“學佛的人,要凈化自己的身心,要強化自己的道念,用污穢的心,不成熟的見解,來批評論斷事情,大王!你說,應該依著甚么去作才好?
“我知道大王今日是為社會上對我允許首陀羅族的女子出家的風評而來,我現在告訴大王,講話的人給他們去講好了,遲早他們會有明白的一日!
波斯匿王本來想勸諫佛陀的,但佛陀倒先開示波斯匿王。波斯匿王聽佛陀的開示后,更加恭敬佩服佛陀,他帶著清凈的心回入王宮。
摩登伽女出家后的不久,即證得四圣果中最高的阿羅漢果,很多的比丘見到她都很慚愧!她的美德圣行傳揚出來,社會上的人也很感動,大家對她都生起恭敬供養之心,但社會上這時候卻很少有人記得先知先覺者佛陀當初的用心了!
最初的迫害(15-19):
沒有黑暗顯不出光明,沒有罪惡不知道善美,大覺佛陀的僧團中,遭遇種種的迫害,那像是注定的天經地義之事。然而每次中傷與迫害,反而助長佛陀的威望,佛法的宣揚。
世間,永遠是正法與邪魔斗爭的世間,正法越是興隆,魔王的迫害就越會加重。這是沒有可疑的,佛陀是信他的人的救星,是外道魔鬼的對頭,不能戰勝外道魔鬼,就不能成為佛陀。
佛陀的弟子中有名叫婆悉吒的人,他們本是婆羅門的種姓,一向被人認為是特殊階級,有一天,佛陀就問他們道:
“你們從前是婆羅門的種姓,現在對我的正法有著堅固的信心,跟隨我出家學道以來,婆羅門種姓的人,有譴責你們嗎?”
婆悉吒當即答道:
“對啦!佛陀!他們譴責得非常利害!他們說婆羅門是第一尊貴的人種,是從梵天的口中生出來,別的人種都是下劣的,他們怪我們舍去清凈的人種加入佛陀的教團之中!
佛陀像早就知道這些事,他心平氣和的解釋道:
“婆悉吒!目前社會上所分的種族階級,有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等等的不同,在職業上說,有政治、宗教、商業、勞工的分類工作,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要以此形成階級,解說人種的優劣,卻是絕對錯誤。無論那一種,都是有善也有惡的。比方剎帝利種姓的當中,殺生、偷盜、邪淫、詐偽、兇惡、貪欲,嫉妒、嗔恚、邪見,行這些惡業的人很多,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之中,行這惡業的不少。不善的行為,有不善的果報,雖說是婆羅門種,也不能避免這因果的定律。假若說,婆羅門中沒有行此惡業的人,說他是第一人種倒也可以,但是,事實并非如此。作善的因,有善的果,這不限于婆羅門,什么種族都是一樣。
“你們看,現在的婆羅門,和古代的已不一樣,他們娶妻生子,和常人沒有什么不同,他們說是梵種,是梵天口中生出來的,這叫做妄語。
“婆悉吒!你們要知道,無論那一種姓中,剃除須發,穿著法服,精進修道,都可以成就圣果,成就圣果的叫阿羅漢,阿羅漢才是清白的、第一的!”
佛陀四姓平等主張,生佛一如的理想,像萬道金光,照得外魔膽兢心驚,這更加重他們陷害佛陀的決心。由婆羅門而來皈依出家的婆悉吒等,聽聞佛陀的法音,歡喜信受,當然鼓著更大的勇氣,邁向正道真理的前程。
在佛陀這樣說法以后的不久,舍衛城的婆羅門諸外道,眼見佛陀的僧團勢力有如日月之光的增大,他們心中嫉妒的火焰熾烈的燃燒著,他們計劃著一定要中傷佛陀而后才稱心如意。計劃的結果,他們用金錢財帛買動一個名叫戰遮的少女,叫她跟隨舍衛城的信眾到祇園精舍聽聞佛陀說法,有一次聽法回城中以后,戰遮女又穿著美麗的服裝,手執鮮花,向祇園精舍而去,她偷偷的住宿在外道的修道院中,第二天早晨,舍衛城的民眾往祇園精舍禮拜佛陀,正當他們到達祇園精舍的時候,戰遮女就從祇園精舍的方向對面走來,大家為她問候早安,她回答說,她昨天是住宿在祇園精舍的香殿之中。
戰遮女這么回答后的七八個月,腹部用帶子在內衣中系著一個小木盆,有一天正當佛陀在法座上說法的時候,戰遮女打扮妊婦的妖態,也加入在聽眾之中,正當佛陀說法時,她突然從大眾中站立起來對佛陀責問道:
“你說法的辯才倒是無礙,但現在我要問你,你既和我發生夫婦的關系,為什么到現在還不替我建造產室?你舍棄我不顧,真是一個沒有情義的人!”
戰遮女這么說后,聽眾之中就是信仰很深的人,也都大驚失色,佛陀卻威嚴不動的閉目坐在法座之上,就在這時候,戰遮女系在身上的木盆忽然撲通一聲往地下一落,惡毒的計謀揭穿以后,她這才羞慚的抱頭鼠竄的往祇園精舍的外面逃奔,佛陀仍然像沒有事似的繼續說法。
外道的惡謀被揭穿以后,他們還是執迷不悟,不知回頭,又第二次的企圖用女人來陷害佛陀,外道當中有一個少女名叫孫陀利的,受了外道首領的囑托,早晚很勤的在祇園精舍進出,數日以后,外道之徒以金銀雇了兇暴的惡人數名,在一個夜中,當孫陀利行走在祇園精舍路上的時候,這一個可憐的女郎就被他們乘其不備時把她暗殺,死尸就當夜埋葬在祇園精舍附近的垃圾堆中,外道第二日向政府報告,請求搜尋,搜索的結果,在祇園的附近發現孫陀利的死尸,外道就到處揚言說,孫陀利和祇園中的人有不凈的行為,孫陀利不幸的被害,一定是為了桃色的糾紛。對佛陀及僧團有信仰的人,知道這是外道的陰謀,但如何才能洗凈這不白的冤枉,大家都非常憂心,他們把此事報告佛陀。佛陀聽后,就命令一個比丘到街上去告訴民眾說:“殺人是兇惡的行為,殺人是不可原恕的罪,既殺死人,又再誣賴他人,這是犯了殺人與妄語的二罪,造如此重大的惡業,遲早都會有不幸的惡報!
佛陀的僧團中,雖然不幸遇到這些迫害,但大智的佛陀,是有完美的圣格,是有清凈的自性,了解、信仰、皈依的人,自然懂得佛陀。舍衛城的波斯匿王,是信奉佛法的人,佛陀沒有表示,他是不敢懷疑僧團的不凈。他命令大臣,限期破案,務使真相大白于天下。佛陀說:‘善惡因果,如影隨形’,不久,那些行兇的惡徒,接受外道的賞金以后,在酒店里猜拳酗酒,因為分派賞金不平,發生口角之爭,因此全數被捕,一個也沒有逃脫,他們招供是外道所使,他們并非是主謀。波斯匿王下令逮捕外道門徒,以教唆殺人罪嚴刑宣判。事實詔告天下,因此舍衛城的外道,益發受民眾普遍的排斥。他們看佛陀的圣格有如須彌,更加崇高;佛陀的名望,有如日月,更加光亮。大家反而爭先恐后的來皈依到佛陀的座下,擁護佛陀。
沒有黑暗顯不出光明,沒有罪惡不知善美,佛陀圣法的流傳,有一部份就是人間的黑暗與罪惡幫著推動的。
佛法的教難,僧團的迫害,并不到此就止,可以說,世間上一天有正法的流傳,一天就有迫害緊跟著而來。
佛陀有一次教化到拘利城的時候,拘利城的城主善覺王,是耶輸陀羅的父親,因為他知道佛陀曾舍棄他的愛女而去出家學道,就懷忿在心。當佛陀托缽的途中,他帶著蠻橫的態度,阻攔著大路,公然的妨害佛陀的托缽。并且他更粗暴的對佛陀道:
“您怎么有臉面到我的城中來托缽?我要下令城民不要給您供養。您不要國家,不要父王,不要妻子,像瘋狂似的要入山修道。我城中的糧食雖多,可是我不能給一個不要國家,不要父王,不要妻子的人來受用,我要您即刻離開我所有的地方!”
佛陀聽后沒有生氣,慈和的解釋道:
“請你不要怪我,照你的話聽起來,你對我是不應該有誤會的。我的出家學道,并不是不要國家,不要父母,不要妻子,而是我把世界當為我的國家,把一切眾生都看成是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這是沒有辜負我的所愿,我成就一切功行和;劬咦愕姆鹜,宇宙和我一體,我的慈悲遍于一切。你是拘利城的城主,你應該愛護全城的城民,而我是人間的佛陀,我應該要愛護一切眾生。
“你有兒女情長的私愛,我很同情你的用心,可是,你在真理的佛陀之前,這種用心早就應該舍棄。請你仔細的想想,你就可以知道城市既不是你的,糧食也非你一人所有,你所有的是善惡行業。城民、糧食,你有離開的一日,善惡的行業卻時時跟著你!
佛陀的法語,善覺王聽后仍不覺悟,他對佛陀的無禮,佛陀雖慈悲的沒有懷恨在心,但每個人造作的業力,是不能逃出自作自受的因果定律,善覺王以后不到七日,就不幸的得暴病死亡。
提婆達多叛逆遭報(15-20):
佛陀自從證得正覺以來,無論甚么人,都可以皈依佛陀。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女子叫做比丘尼;在家的男子叫優婆塞,女子叫優婆夷。究竟有多少人做佛陀的弟子,佛陀從沒有計算。佛陀在靈鷲山宣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光是在王舍城的一地聽眾,就有以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為上首的比丘弟子一萬二千人,有以摩訶波阇波提為上首的比丘尼及其眷屬六千人,有以觀音、文殊他方而來的諸大菩薩八萬人,此外還有國王、大臣、學者、人民,其數之多,是很難統計。
在那么多的弟子中,有著種種不同的人,那是不用去說,讀到上面的人就可以知道。佛陀的慈悲,對一切弟子,只要他真心求道,佛陀就從不舍棄他。雖然佛陀是不舍棄任何一人,但中途變志的人也不能說沒有,佛陀除憐憫他們,為他們可惜以外,也只好由他去。
在這些變志的人中,有一個企圖征服佛陀,奪取佛陀的弟子,他就是當初七個出家王子中的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生來的本性就是具有野心而不安本份的人。他見到其他的王子很得佛陀的慈愛,而自己一向是受佛陀的冷落,甚至給佛陀擯斥。他懷著不平的心,嗔恨佛陀,他不知道他自己心中的不凈。佛陀完全明白提婆達多的性格,有時佛陀委婉的叫他去還俗,做在家弟子來擁護佛法,千萬不要在僧團中惹事生非,但提婆達多并不肯接受佛陀的勸告。
提婆達多也很認真修道,但他沒有從凈化身心做起,他的修道,只是沽名釣譽,只想顯異惑眾,就為這個原因,他無法得到佛陀的信用。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學習神通法門,可是佛陀一向總是叫他先在人格修養上完成,不要貪求神通,因為神通與德行毫無關聯,所以佛陀就拒絕提婆達多的要求。提婆達多心中不服,又瞞著佛陀去請求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僧,舍利弗等也洞悉提婆達多的惡性,和佛陀同樣的拒絕他的請求,只教他觀察佛陀說的諸法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已。
提婆達多住在竹林精舍里,懷著陰謀的計劃和險惡的心在等待機會,他不報復,不興風作浪,就不甘心,沒有勢力的時候他也會俯伏低頭。
他等了好久,一個機會來了,因為阿難教他學會神通,潛在的惡念就逐漸萌芽,他想:‘佛陀是生在釋家,我也是生在釋家;他過去是太子,我的父親也是大王;因為他有神通力,天上人間,來去自在,無量數的人對他恭敬供養,我現在習會神通,何不來施展一下?’提婆達多作是思惟后,因為他知道頻婆娑羅王是佛陀不退轉的弟子,他知道對他無法,所以他只有以神通力誘惑頻婆娑羅王的太子阿阇世,阿阇世太子真的就皈依他了。
因為提婆達多的念頭不正,不久,他就又完全退失苦心學會的神通。
但是,阿阇世太子對提婆達多仍舊是非常恭敬供養,他在王舍城附近,為提婆達多建筑了富麗堂皇的僧院,每天以五百車的物品供養。就因這樣,提婆達多的門下有了五百人之多的弟子,他的名望日漸增高起來,甚至佛陀的弟子有些都潛逃到他的地方去。
他到處批評佛陀的年齡日漸衰老,僧團中都是收的無用的人做弟子,若不從根本上來改良,不久就要毀滅,他說,唯有他才能做佛陀的繼承者。
他充滿野心,一般的人不知道他的心,都給他的花言巧語欺騙。但大圣者佛陀早就洞悉他的陰謀,有時也注意那些褒獎提婆達多的人,佛陀告訴他們道:
“愚癡的人,接受太多的布施,這正是為自己播下惡的種子。貪嗔癡三毒盤據在心中,不修清凈之行,每天只想多收弟子,只想在人之上。一方面求豐富的供養,一方面想證清凈的涅槃,無論怎么說,這都是不合法理。本來是求正覺涅槃的心,一變而為貪求名聞利養的心,這不但傷害自己,而且也傷害別人。你們大家不要見到提婆達多受了很多的供養而羨慕,你們的心不要給境界誘惑搖動!”
佛陀的明智,雖然早就防備不幸的事故發生,但意志薄弱的人,見到提婆達多的物質享受,心中很是不安,他們有的也還不能舍開人情的弱點。
佛陀靜靜的看著僧團中不安的現象,又再向他們比喻說道:
“芭蕉、桂竹、蘆葦,中間實起來的時候,這是離死期不遠;騾馬懷妊的時候,不久也將喪身;小人貪圖供養,其結果也是相同!
提婆達多的勢力一天一天的大起來,不過他的內心仍然是畏懼佛陀的威德。但他又恨佛陀,他要報復,尤其領袖欲在心中增強他的惡念。
提婆達多要想做領袖,他不得不起殺害佛陀的心,起初,他以金錢收買很多惡漢,叫他們行刺佛陀。有一天,他知道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窟山欽婆羅夜叉的石窟中坐禪入定,他就指派惡漢前來行刺,他們這八個惡漢,滿懷著殺心而來,但一見到佛陀,那如日月之光的佛陀,都失去殺意,而驚懼起來。他們都給佛陀的精神力征服,給佛陀的威德感動,一個個的都閉目合掌平伏在佛陀座前,擲去手中的刀,皈依佛陀作了弟子。
在提婆達多派人行刺后不久,有一天早晨,佛陀走到院外,見到很多的弟子手拿木棒禪杖,集合起來,聲音很是嘈雜,佛陀問他們做甚么,他們回答道:
“我們現在聽說提婆達多要殺害佛陀,為了保衛佛陀,以防萬一,所以才集合在這里!
佛陀微笑著告訴他們說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護的,這是異教徒的作風。佛陀不是常常對你們這樣說嗎?如果遇到斗爭的時候,必須要有真正的準備,才不畏懼對方。你們用棍棒刀杖對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辦法,不是最好的準備。佛陀早就準備好,你們安心,佛陀的應身沒有到要離開世間的時候,即使將來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會永遠的活在世間上。你們去修道,守護自己的心要緊!”
比丘們給佛陀開示以后,非常感動,他們就慚愧的散去,雖然大家散去,但心中仍好像有甚么人要來進攻的樣子。有很多修行未熟的比丘或比丘尼,都感到不能安心修道,已經覺悟的人,心中則很安定。人格業已圓滿,自性業已清凈的佛陀,則更鎮靜,和平常沒有一點不同。
有修養的人,見到佛陀解脫的風度,非常佩服;沒有修養的人,都認為佛陀太軟弱,他們覺得以后總要發生大騷動,暴風雨的場面終有一天會得到來。
佛陀和阿難有一次經過耆阇窟山的山下,適巧給提婆達多看到,他就用巨大的石塊推下來傷害佛陀,佛陀沒有躲讓,阿難則奔逃避開,大石滾在佛陀的身旁,阿難很慌張的前來問佛陀道:
“沒有甚么事嗎?不知是甚么人又想害佛陀,可能又是我的哥哥提婆達多,我真難為情,佛陀的處境太危險了!
佛陀安祥的回答阿難道:
“阿難!用暴力或陰謀想來危害佛陀,這是不可能的事。你說,投石的人是提婆達多,可能是的,但也不一定。你不要難過,各人造業各人當,佛陀的處境不危險,我看危險的是你,你看你剛才的樣子!
阿難羞澀的笑道:
“我慌張恐懼的樣子給佛陀看到了!
佛陀也笑著,用手撫摸著阿難,然后又再前進。
大石投下來,不知能否擊殺佛陀,提婆達多很是不安心,但佛陀并未把此事掛在心懷。佛陀對于死的這個問題,是看成太小的事,可以說死在佛陀的心中是等于零。
可是佛陀的弟子是把佛陀的生命看成是大事。大家知道以后,都懇切的要求佛陀以后要留心,但佛陀若無其事似的告訴他們沒有關系。
又有一天,佛陀和侍者阿難走在路上,忽然看到提婆達多和他的弟子迎面走來,佛陀很快的避開道路,阿難怏怏不樂的問佛陀道:
“佛陀!你為甚么要避開提婆達多呢?他是佛陀的弟子,難道佛陀還怕他嗎?”
佛陀知道阿難心中的不平,就安慰他道:
“阿難!我不是怕他,不過不要和他相逢,何必要同愚人見面呢?我們都不要同他在一起,也不要同他辯論,他現在滿懷著邪念,如同打惡狗,惡狗更加狂暴,所以不要觸犯他,一切麻煩就會減少!
阿難對佛陀的寬大很是不服,但想想也沒有別的辦法。
佛陀雖然不要記著提婆達多,但提婆達多決意不放過佛陀,他欲陷害佛陀,是不擇一切手段。他知道阿阇世太子雖然相信自己,但頻婆娑羅王依然信奉佛陀,他覺得頻婆娑羅王是一個危險的人物,將來一定會與他不利,他想要打倒佛陀,一定就先要打倒頻婆娑羅王。
因此,提婆達多就進行煽動阿阇世太子,他們陰謀計劃開創新的世界,妄想要將摩竭陀國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就這樣,頻婆娑羅王被他的太子和太子的心腹之臣而拘囚獄中,并禁止一切人前往探監送飯。阿阇世太子接了王位,提婆達多登上國師的寶座,國中的人民心中雖懷怨恨,但給新的威力壓迫,又不得不假裝著服從。
頻婆娑羅王給自己的太子關進獄中,又不準人送飲食給他,他雖然養了如此忤逆的兒子,但他很能看破,心中總安慰自己,這是過去的因緣。
頻婆娑羅王越受到艱危困苦,越想到佛陀對他說過的話:‘天地、日月、須彌、大海,沒有不變易的時候,有成必有壞,有盛必有衰,有會必有離,有生必有死,有樂必有苦,有喜必有憂,世間上沒有永久不變的快樂,唯有苦才是綿綿沒有盡期!
佛陀的這些話在頻婆娑羅王腦海中浮現出來,好像并不光是佛陀說的話,而是世間的真實之相。
頻婆娑羅王在獄中,不時用佛陀的真理安慰自己,佛陀曾說過:‘身體是集合四大五蘊假因緣和合而成,這個虛幻的色身,就是眾生識性寄托的地方,人之死,等于還本歸源,假若沒有“我”和“我所有”的執著,即能進入涅槃,涅槃才是永遠平和的世界,比這再快樂的是沒有!
頻婆娑羅王雖是這么想,但肉體上的痛苦、死亡的恐怖,還不能說完全沒有。他叫監守的人向阿阇世為他傳言說,王位他是不希望再要的,阿阇世歡喜的話可以讓給他,他希望阿阇世能準許他到佛陀的座下作一個沙門,恢復他的自由。
阿阇世知道自己的父親,他并不怕他的父王,但怕人民對他父王的擁戴與信賴。
提婆達多也在慫恿阿阇世太子說:
“請你務要留心注意,人民的心仍然還在你父王的身上,如果你讓你父王一旦自由,得到有力的支持,你一定還是會失敗在他的手中。我們要創造新的世界,理想的王國,一定要徹底把他們毀滅。你父王的生命你負責,不要讓他存在;佛陀的生命,則由我來設法加害。不過,加害佛陀,人力都已用盡了,現在我想向你借頭狂象,等佛陀出外弘法托缽時,就以狂象放去,狂象是不通人情的畜生,絕不會給佛陀感動,佛陀終會亡身在狂象的蹄下!
阿阇世太子沒有考慮就回答道:
“你說的話很對,我也沒有想給父親再活著的心,如同放矢出去,是不能再讓他回來。你察看佛陀的行動,如有需要,宮中的狂象,可以給你自由調用!
提婆達多聽后大喜,他以為摩竭陀國的新王和新佛的理想不久就可實現。
有一天,佛陀帶領弟子在王舍城外托缽乞食時,城中奔出巨大的狂象,諸比丘一見大驚,要求佛陀趕快避開,免遭狂象的兇暴。
佛陀沒有一點慌忙的說道:
“諸比丘!你們不要為我恐怖,成就佛陀大行的人,還給外來的暴力陷害致死的話,是沒有這樣的事情!
佛陀說話時,狂象已走到身邊,多不可思議的佛陀,狂象一見佛陀,即刻跪下并馴服在佛陀之前,佛陀為其授說三皈,大象雙目滔滔的流下淚來。
外來的暴力雖不能加害業報已經清凈的佛陀,但頻婆娑羅王囚在獄中,其初就不能像佛陀那么自在解脫。佛陀曾派富樓那尊者前去向王說法,佛陀說業力招感來的色身,總要感受苦報。修道最要緊的目的就是能消滅業報,獲得解脫。死亡不必恐怖,當生的時候就注定有死,所恐怖的是對于死有沒有把握。頻婆娑羅王聽到佛陀叫富樓那代為宣說的法示,心中得到無限的安慰。目犍連也以神通力來為王授說八戒。
頻婆娑羅王在獄中能得到富樓那和目犍連以神通來為他說法及授戒,真感到意外的歡喜,他對于生命的自由,精神的解脫,充分的有了信心。
頻婆娑羅王雖然數日不進飲食,仍然是和顏悅色,無有怨言。
頻婆娑羅王被囚的消息,終于傳聞到國太夫人韋提希的耳中,韋提希即刻來到阿阇世太子處,問他說道:
“你怎么做出這樣殘忍不孝的事來呢?你的父親和我,為了養育你,費的苦心,真是一言難盡,你的父親愛你的心,可以說無時不在希望你長大起來,你現在反而恩將仇報,想不到你是這么可怕的人,你的良心呢?”
阿阇世太子沒有把母親的話聽在耳中,他充滿殺氣的回答道:
“請你不要嚕蘇多說,我現在是國王,你雖然是我的母親,但你也得聽我的命令。老實告訴你,父親的政治作風叫我不能滿意。我早有殺害他的心,事到如今,已經一切不能挽回,你再多說,我也會以對待父親的手段對你!
韋提希國母一聽大驚,流淚滿面的說道:
“讓我見你父親一面也不行嗎?”
阿阇世王兇惡的回答道:
“見一面我可以允許,但不準帶東西給他吃!”
“你是想把父親餓死嗎?”
“難道你是希望我一刀把他殺死?”
“呵!可怕!怎么養了你這樣的兒子!”
“養我的人到今天才知道!”阿阇世王的話像是嘲笑他的母親。
韋提希夫人哭著退了下來,想到要救那被囚禁受餓的王夫,她即刻香湯沐浴,洗凈身體,在身體上涂了麩蜜,進入獄中,以此奉王。
頻婆娑羅王沒有感到饑餓,韋提希夫人哭著,王反而安慰夫人道:
“你不要難過,我想這一切都是因緣。我現在想起佛陀的言教,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佛陀所說的真理,才是黑暗迷途中的燈光,我此刻像開悟一樣,坐禪之中,努力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境界。沒有我執,也沒有貪愛嗔恨。我什么都不怕,過去積的罪,現在正給我一個懺悔的機會。我靜靜的思維,想到昔日全非,即使給人殺死也不要緊。我個人的事,你不要掛念。一個人能夠在安靜快樂中死去,實在是再幸福沒有的了。
“我們真是幸福,過去好像是生活在夢中一樣,我現在已經明白這種道理,并不想到提婆達多危害佛陀,阿阇世殺害我是不幸的事,反而覺得很幸運的事,這是助道的增上緣,至少這是給我一個懺除行業的機會。
“想到被毒蛇嚙死的優波先那比丘尼,他最后的說話,佛陀之教理實在說就是那樣。我死后怎樣得救現在還不知道,但佛陀不會辜負到我們的虔誠和我們的信仰,他會指示我們的歸宿,我們一定有個安穩的去處!
韋提希夫人聽到頻婆娑羅王這些見道的話,非常安心,但她仍然是流淚不止的說道:
“提婆達多真是一個最可恐怖的人,他和阿阇世狼狽為奸,我們現在只有想這是前世的業報注定因緣,你能看得開我就歡喜。我現在也是更加懷念到佛陀,想到佛陀過去常常遣派阿難尊者和目犍連尊者來慰問我們,現在能見到佛陀對我們再作一次最后的說法就好!
韋提希說此話后,佛陀領著目犍連和阿難即刻站在他們面前。
這時王和夫人驚喜的舉身投地,號泣向佛陀說道:
“慈悲的佛陀!我們宿世何罪,生下如此惡子?佛陀以何因緣,怎么會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我們現在知道,這一個世界是五濁惡世,地獄餓鬼畜生充滿其中,多是不善相聚一起,唯愿佛陀為我等說清凈極樂世界,我等愿生彼國,不聞惡聲,不見惡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佛陀慈顏微笑,身放光明,為頻婆娑羅王及韋提希夫人說出得救的方法道:
“我知道你們最后的愿望,我很歡喜來此告訴你們的得救之道,告知你們也告知未來一切眾生一個最后歸宿的去處。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十萬億佛土的遙遠,有一世界名曰極樂,救主阿彌陀佛,現時正在說法,在阿彌陀佛的國土中,無諸苦惱,受諸快樂。若有眾生欲生彼佛國土,則要一心念佛,修學凈業。要成就凈業,當修學三福:
“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身心清凈。
“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假若有眾生修此三福,再加一心稱念彼佛名號,即得往生彼佛清凈國土。
“大王!夫人!你們照我所說的去做,具備信愿行的條件,你們的未來比現在是會更幸?鞓。我此刻要回到耆阇窟山去,提婆達多的噩夢還沒有醒哩!”
佛陀說后,即領阿難和目犍連默默的點頭向王及夫人告辭,頻婆娑羅王此刻更是安定,遵照佛敕而行,不久他就靜靜的往生去了。
頻婆娑羅王往生以后,阿阇世王以父王病死的理由向外發表,事實上秘密終會流傳出去,但每個人都怕阿阇世王,不敢公然的非難。
提婆達多知道頻婆娑羅王去世的消息,他想,今后天下是他最有權力了。不久,他即帶領他的弟子,公然到佛陀的地方,要和佛陀攤牌。
提婆達多來時,佛陀的弟子主張拒絕他的見面,但佛陀說讓提婆達多把心中的計謀施展完的時候,不平之氣總有消散的一天。
佛陀坐在法王座上,等著提婆達多,弟子們為佛陀的安全都很掛心,提婆達多和信他的人則意氣洋洋的走進來。
一方是集合以佛陀為中心的弟子,一方是提婆達多等眾人,雙方對面,這場合異乎往日僧團中所有的集會。在提婆達多的那一方充滿殺氣;在佛陀的弟子中,也有些是怒目而視。但是偉大的佛陀,和他的一些大弟子們,則都安靜如常。
“請問你,有甚么事嗎?”佛陀問提婆達多。
“當然有事才特別來的!”提婆達多回答。
“不知你有甚么事?請不要客氣講吧!”
“那么我就不客氣的說了!碧崞胚_多說道:“佛陀!我看您現在年齡已日漸衰老,為了保重身體,最好現在請您退隱,以后弟子們需要領導,我可以來負責!
提婆達多這么一說,佛陀的弟子對他的企圖大驚,而且,他們全副的精神貫注在佛陀的身上,全身的神經都集中在耳朵上聽佛陀怎么回答。
佛陀滿面慈和,很平常的答道:
“關于這個問題我不想跟你說,我想退隱的時候我自己知道。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他們才能繼承我的法統,領導我的弟子,你應該還要虛心學習才好!
佛陀的弟子們一聽大喜,提婆達多的面容燃起嗔恚之火。他用腳踢著棹椅,怒氣沖沖的罵道:
“我是一片好意,為了您的身體打算,您反而這樣看輕我。好!我一定要向您報復!”
提婆達多去后,佛陀的弟子有些都恐怖驚慌起來,但佛陀像沒有發生甚么事一樣,默默的,靜靜的站起來,回到自己的房中,佛陀的心是平靜如常,但提婆達多的心卻七上八下的不得安寧。
提婆達多回去以后,他對于佛陀說他沒有領導的能力,越想越氣。他也知道他的修道不及佛陀的諸大弟子,但他以為他有阿阇世王的勢力,他竭盡全力計劃和佛陀作戰,他和他的心腹的弟子俱迦利、迦留羅提舍、乾陀驃等終日商量報復的計謀。
提婆達多向忠于他的門徒說出他的決心和他的方法道:
“既然用暴力不能加害佛陀,但我們可以奪取他的弟子,我就是為這個而遭遇任何不幸,甚至死亡,我也要和他奮斗到底。我們要奪取佛陀的弟子,第一、大家先要知道佛陀教團中的弱點在那里,第二、我們應如何宣傳我們的教法比佛陀的還要純正。佛陀的教團中最大的弱點就是他有些弟子還吃魚肉,佛陀為他們詭辯,說身體弱的人或有病的人可以方便,但很多健康的弟子仍然也在吃魚吃肉,人家都在后面這樣批評,我想就以這個作為攻擊他的材料!
俱迦利等一面稱贊,一面又現出為難的樣子問道:
“以這個作為攻擊的材料固然是很好,不過你以后自己就不能再吃,關于這一點,你能做到嗎?”
提婆達多回答道:
“我想以后就不吃魚肉,你們怎么樣?最少我們也要以這個勝過佛陀的弟子。還有一點我們也是要攻擊佛陀,佛陀穿著的服裝,看起來實在太奢華,我過去就有這樣想法,我們現在可以穿著糞掃衣,這才能取得民眾對我們的尊敬,因為摩竭陀國和鴦伽國的國民,都相信苦行,我們以苦行為號召,每天吃一餐,就不怕佛陀不失敗在我們的手中,他有很多的弟子,都是為了沽名釣譽,一定會投降到我們這邊來!
俱迦利等都一致佩服提婆達多的見解與方法,他們商量以后,就決定向外發出下面的五法宣言:
第一、穿著衲衣。
第二、每日一食。
第三、不食葷腥。
第四、不受招待。
第五、安住草庵。
這五事發表出去以后,提婆達多和他的門徒們很有自信,以為既有阿阇世王做背景,苦行又能迎合人心,勝利的把握,絕無問題。他們想到佛陀的弟子中一定也有很多和他們同感,提婆達多就等著勝利的時機來臨。
有一天,他以為這個時機來了,他看到佛陀在王舍城乞食以后返回精舍,集合大眾在講堂休息。提婆達多就帶俱迦利等走到講堂里來,站在佛陀的座前講話,想藉此讓佛陀的弟子大眾都能聽到,他就用很大的聲音說道:
“佛陀!我最近常常在禪定中思惟,做沙門的人,第一應該穿著糞掃衣,不宜穿得太奢華;第二每日一食,不應該不依乞食法而行乞;第三要行托缽,不應該給人家請去供養;第四夏天住在露地,冬日住在草庵,不應該住在堂皇的精舍之中;第五要守殺生戒,不可以再吃魚肉。如果能奉守我所說的五法,就能夠少欲知足,自然具有精進、持戒、清凈的道德。我想唯有這樣才能更容易獲證涅槃,我想依此五法來給大家遵守,您的意思怎么樣?”
佛陀沒有感到意外,自自然然的回答道:
“你假若想到這樣好,你可以自己去奉行遵守,我不但不來禁止你,而且我更要褒獎你。但是你可不能強制大家來行,身體柔弱的人也有,人家的好意也不能不接受。諸比丘和合的僧團,你想用如此的計謀來破壞,特別小事大提,非常行法說是常行法,這就是你的居心嗎?”
提婆達多很不服氣,他提出很多的抗議,佛陀是看透他的心,就閉起眼來一句話也不回他。
俱迦利急忙的插口責問佛陀道:
“佛陀!您要了解提婆尊者說的話是實在的道理。您應該把弟子們交給他來領導,不要妒嫉他,不要這么和他為難!
佛陀睜開眼來看看,慢言慢語的道:
“愚癡的人!我那里有甚么嫉妒的心!你們肆無忌憚的毀謗佛陀和僧團,果報到的時候,佛陀很為你們憐愍。
“過去的諸佛,允許穿著糞掃衣,我也允許;同時,在家信眾的供養,衣衫穿著得莊嚴,也不是甚么罪惡的事。
“過去的諸佛,行乞食法,我也是行乞食法;同時我也允許在家信眾的請求供養,因這樣可以讓他們多種些福田。
“過去的諸佛,行過日中一食,這我也準許;但身體弱的人,每日二餐三餐,我也認為可以,食以調身,只要不過份貪取食欲,這并不能說為非法。
“過去的諸佛,允許修行者居住露地,這我也許可;不過居住精舍講堂,便于過集體的僧團生活,這也是極其自然的事。
“關于食肉的問題,我曾經說過,見到殺,聽到殺,特為殺的三種不凈肉是不可以吃,但我也準許在不得已的環境之下,是可以吃三凈肉。
“這些不是甚么嚴重的問題,你不要想得那么利害,你們想沒有這樣不容易進入涅槃,這反而妨害你們!
佛陀說后,站起來獨自的進入室中坐禪。
提婆達多非常得意,向大家高聲說道:
“能夠守五法的人站起來!”
提婆達多的門徒都站起來,佛陀的弟子則一個也沒有動。
提婆達多對大家斥責道:
“你們都沒有勇氣守此五法嗎?你們怎么有資格配做沙門?阿難!你是我的弟弟,你也不能守此五法嗎?”
阿難冷冷的對提婆達多說道:
“今天真是你的幸運,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如果在座的話,一定不會容許你放肆。你是這么兇惡,想到你未來不幸的果報,我真為你憂愁!”
提婆達多大怒,但也沒有其他辦法,只得不好意思的把他的弟子帶走。
沒有兇惡的計謀,見不著慈悲的心腸;沒有卑劣的行為,見不到崇高的人格。正因為提婆達多,佛陀的威德,像朗朗高照的太陽,像巍峨聳立的高山,更使人敬仰!崇拜!皈依!
提婆達多的勢力不會長久,鍍的金一定要剝落的,剝落的時候就無法收拾,提婆達多后來有人說他失蹤,其實他是犯了五逆重罪,招感的果報是即身墮入地獄,地獄之苦,綿綿無盡期,提婆達多的命運是夠悲慘的!
阿阇世王懺悔得救(15-21):
提婆達多滅亡以后,阿阇世王并不因他的滅亡而悲哀,反而在他的八識田中,感到這是罪有應得。原來,阿阇世王已逐漸有了悔意。
有一天,阿阇世王在睡夢中見到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微笑著對他說道:
“阿阇世!我是你的父親,你雖然企圖殺害我,但我不怨恨你,我是佛陀的弟子,我愿以佛陀的慈悲來原諒你。你終是做過我的兒子,我為你祝福,祝福你早日悔悟,走上光明的正道來!
阿阇世王醒來很難過,左右思惟父親的慈愛,想到自己無理的殺害父親,感到非常的后悔。
有一天,阿阇世王和母親韋提希夫人共桌吃飯,吃飯的時候,他沒有看到兒子優陀耶,就問侍從道:
“優陀耶到那里去了?把他找來一起吃飯!”
侍從回答說:
“優陀耶在和狗一起玩!
侍從把優陀耶叫來的時候,優陀耶的手中還抱了一條小狗,阿阇世王問他道:
“你怎么不吃飯呢?”
優陀耶撒嬌著回答道:
“沒有同狗在一起我不吃飯!
阿阇世王只得讓他去,他們就共在一張桌上吃飯,吃了一會,阿阇世王對母親韋提希說道:
“我是王,為了愛兒子,居然同狗在一起吃飯,這真不好看!
韋提希國太夫人道:
“同狗在一起吃飯,這有甚么了不起?吃狗肉的人都有。你現在為了愛兒子和狗在一起吃飯就挖苦起來。其實你的父親對你,比這更大的事都有,不過你不知道罷了。
“當你在很小的時候,手指上生出癰來,苦痛萬分,日夜都不能睡覺。你的父親抱著你,把你放在膝上,用口含著你害癰的手指,所以你才能減少痛苦。有時,因為口里的暖氣,你害熟了的癰中流出膿來,你父親怕驚動你的睡眠,他只得吞下流出的膿,你的父親是這樣的愛你,別人做不到的事,他都做得出來!
阿阇世王聽到母親韋提希夫人這么一說,默默的放下飯碗,站起來,走到鄰室去,他從此再也不感覺到王者的榮耀歡樂,他的心中像被一塊大大的石頭壓著。
阿阇世王的業報現前,身上又生滿很多的癰,心里不時有著悔恨的負擔,他就對朝中大臣們道:
“現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患了重病,一定是由企圖殺害父王的罪而起的,誰能替我醫治呢?”
大臣中有六師外道月稱等,用種種邪教企圖說明為國殺父是沒有罪業的話來安慰阿阇世王的心,但阿阇世王聽他們的話,沒有動心,只有加深他的悔恨。
那時名醫耆婆前來探病,問道:
“大王!現在貴體覺得怎樣?”
阿阇世王搖頭道:
“耆婆!我的病很沉重,不但身體上有病,心里的病實在很苦。我想,就是有良醫、妙藥、咒術,都不能為我治愈的,我日夜睡在床上,憂愁苦悶,呻吟叫喊,不能入睡。耆婆!你雖是天下的名醫,這一次怕你也不能救我了!
耆婆很慎重的說道:
“大王!你不要這么失望悲傷,現在世界上能救大王的人除了佛陀以外,我想的確是沒有第二個人了!
耆婆說這話的時候,阿阇世王的侍從等顏色大變,他們都怕耆婆觸怒王上,但是,阿阇世王這次沒有發怒,默默的閉起眼睛,耆婆察知阿阇世王的心就說道:
“大王!我是一個醫生,醫生即使醫治身體上的病,但絕不能醫治心里上的病。佛陀是無上醫王,只要大王肯拜見佛陀,佛陀一定歡迎。佛陀好像無邊的大海,他能容納百川眾流,大王的苦,是從心生,要把心上根本的病醫好,才能醫身上的病!
阿阇世王點點頭說道:
“耆婆!你說得很對,我也想去拜見佛陀,不過,我又怕佛陀因我是有罪的人而拒絕,加之我和提婆達多做的事,都很對不起佛陀!
耆婆知道阿阇世王此刻懺悔的心,所以又再進一步說道:
“大王!你的罪,先王在臨去世的時候,我聽說他已經原諒你,先王是佛陀的弟子,佛陀的弟子都能原諒你,何況眾德圓滿大悲普濟的佛陀呢?
“大王!我常聽佛陀講,人若造了罪惡,懷著慚愧的心情,在三寶之前,懇切至誠的懺悔,罪過就可以消除,業障也會減輕。大王雖然一時不智,造了罪業,但照佛陀慚愧懺悔的法門,大王仍然是可以得救。我看大王,現在已知道慚愧懺悔,這就是大王新生的開始。
“我又聽佛陀講過,有智慧的人,他是不敢造罪,就是不慎造罪,以后也知道懺悔;愚癡的人,他是造罪不改,以及造罪覆藏。大王若能到佛陀的座前告白懺悔,表明不敢再犯,佛陀的慈悲之光,一定會庇佑到你。
“大王!智者不覆藏罪業,佛陀常說,做人要深信因果,深信業報的絲毫不爽,世界上不可救的只有闡提,大王不是闡提,一定能獲得佛陀的救濟。
“佛陀的慈愛無量無邊,惠施給一切眾生。佛陀是不分冤親憎愛,貧富貴賤,都是同等的救度。佛陀準許尊貴的跋提王子等出家,但也準許下賤的優波離出家;佛陀接受富翁須達多長者的供養,但也接受貧窮者的布施;佛陀感化不為欲染的大迦葉加入僧團,但也方便勸貪欲的難陀披剃;鬼子母和鴦崛魔羅,別人聽到名字就怕,而佛陀卻去找他們度化,佛陀對什么人,都視同羅侯羅,請大王千萬不要再有疑慮!
“大王!我講出來真是恐慌得很,但我又不能不忠實的告訴大王,現在佛陀帶領他的弟子一起都到我的梨園中來說法,希望大王速去拜訪,把心中的烏云除去,現出朗朗的晴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懇求大王不要錯過!”
阿阇世王聽了以后,眼中放出悔改和希望的光彩,對耆婆說道:
“你說的話我很高興聽,請你為我選一個吉日良辰,我一定要前去拜訪佛陀,哀求懺悔!
耆婆不以為然的搖頭道:
“大王!佛陀的教法中,是沒有吉日良辰的迷信,佛陀常常教誡諸弟子,不準卜卦占算吉兇。修學正法,依正法而行,什么時候都是吉日良辰,大王最好即刻就起駕動身吧!”
阿阇世王很歡喜,預備很多供養佛陀的東西,帶著大隊隨從,浩浩蕩蕩的向耆婆的梨園而來。
途中,阿阇世王又很恐懼不安,他叫使用大象拉著的車駕暫停,他對耆婆說道:
“耆婆!我想到佛陀是離開垢染,有如清凈滿月的人格,他的僧團中都是斷除煩惱的圣人,像我是和提婆達多一類,是佛陀的叛黨,他怎么肯接見我這極惡非道的人呢?他怎么肯對我這樣的人伸出援救之手呢?我想還是回去吧!”
耆婆沉著臉說道:
“大王!父母對待子女的愛情是平等的,但多數的父母卻特別關懷他有病的兒子;佛陀的慈悲也對一切眾生平等看待的,但對有罪的人卻會特別的關懷。佛陀對闡提都演說正法,何況大王不是闡提,為什么不能受佛陀的慈悲救濟呢?”
阿阇世王猶豫不決,正在此時,空中發出音聲:
“阿阇世!我是你的父王頻婆娑羅,你趕快聽信耆婆名醫的話,去佛陀的地方哀求懺悔。我現在要告訴你的,就是法燈快要熄滅,法船將要下沉,法樹亦將夭折,法花不久將凋零,佛日一旦西下,佛陀終要進入涅槃。阿阇世!那時你的重病叫誰來救呢?你所犯的五逆重罪,不久就要墮入地獄,我憐愍到你,你是我的孩子,你趕快到佛陀的地方求救,除了大覺者的佛陀,你生生世世都不能得度!”
阿阇世王聽到父親慈愛的音聲,悶絕倒地,醒來時,名醫耆婆引導他下車來到佛陀靜坐的講堂之中。佛陀此刻端身正坐在獅子座的上面,四周環繞著弟子,燈火明亮,香煙繚繞,佛陀和弟子們都默默的在坐禪。
阿阇世王洗足入堂,耆婆帶著他立在佛陀的座前,他兩手放在胸前,說道:
“佛陀!請你明察我的心!”
佛陀睜開澄清的雙眼,慈愛的回答道:
“大王!你來得很好,我已等待好久!
阿阇世王受寵若驚,他想要跪下來才好,他慚愧低頭說道:
“慈悲的佛陀!我是當不起的,像我這樣極惡無道的人,能得到佛陀的呵叱就很歡喜,現在反而佛陀對我用這樣的愛語,我真感激佛陀。佛陀的大悲,普及一切,我到今天才真正知道。佛陀是我們眾生的慈父。我殺害我無罪的父親,我很后悔,現在身心不安,唯愿佛陀慈悲救濟!”
佛陀靜靜的對他說道:
“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的結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F在大王悔過的機緣成熟,過失,世間上的人誰能不犯呢?知過必改,就是一個好人。我的法門是廣大無邊的,請你時時懺悔就好。
“大王!罪業是沒有本體,是空幻的,把心意如果能忘去時,罪業也可以消滅了。了解心和罪本是空幻不實,這就是真實的懺悔。
“你以后要以法治民,不要行非法的事;要以德化民,不要暴戾。多行仁政,善名美德就可以遠播四方,一定受到眾人尊敬,想不服從的也不能夠。過去的事已經過去,沒有什么計較的必要,從現在起如何自新,才真正的要緊。你行善安心,當即就能快樂,進一步更要在我的法門中學無為的法,證無為的果,你就可以解脫得度!
阿阇世王聽了佛陀的開示,對新的生命充滿希望和信心,他生大歡喜,萬有迷妄的烏云掃去,他感激涕零的跪在佛陀的座前。
浪子回頭金不換,阿阇世王終于皈依佛陀得救了!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