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的傳說
尼泊爾的一個傳說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見于大乘(即大乘佛教,它強調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應以自利
利他并重,是“善薩”之道,認為自己的教法最勝,故自稱大乘)經典,所以古代有不少從日本、印度、
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來的高僧朝拜五臺山。因此,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許多
國家,五臺山也享有盛名。據尼泊爾有一個古老傳說:加滿教(尼泊爾的首都)山谷地區,原是一個大湖,文殊菩薩由中國五臺山到那里去,用法術劈開了一座山嶺,將湖水排泄出去,并讓跟他同去的一些人在當地定居,隨后建立了一個尼泊爾國家。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尼泊爾的佛教信徒對文殊菩薩所在的五臺山,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每逢來五臺山朝拜,“雙手合十”,一直不離胸前,表示對
五臺山和文殊菩薩的敬佩。
太原市的一個傳說
在太原市西北二十公里崛圍山之巔,有座寺院叫多福寺。山勢陡峻,松柏遍地,春日山花競放,秋來紅葉滿山,“崛圍紅葉”是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寺院規模宏大,壯麗可觀。緩緩清澈,繞寺前蜿蜓而下,潺潺作響,及富古剎風趣。相傳,在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建寺時,山中無水源,要用很多人力下山到汾河擔水,往返一次需一、兩個時辰。沒有多久,好些人的肩被扁擔磨破不能再擔水了,只剩下闐黎二僧還在堅持。有一天,他倆擔水上山,有個龍鐘老人迎面走過來,向他們說:“你們擔水做啥?”“建崛圍教寺!保ㄋ略撼趺嗅葒趟,后改多福寺)闐黎二僧回答說!敖ㄔ焖略
?”龍鐘老人哈哈大笑:“就憑你們倆個人擔水能把寺院建成?”二僧齊聲說:“老伯,您不要笑。我們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定能把寺建成!
“你們不怕吃苦嗎?”“苦去甜來,不吃這個苦,就不能建成寺院!
龍鐘老人連連稱贊他倆的吃苦創業精神,慈祥地望著他倆,然后要求說:“我從五臺山來 ,渴得要死,你們擔的水能讓我喝幾口吧?”
闐黎二僧滿口答應,并請龍鐘老人喝水,龍鐘老人一口一桶水,兩人擔的四桶水轉眼間就被喝光了,對他倆說: “水我喝完了,你們后悔嗎?”
闐黎二僧不僅沒有悔意,反而高興地說:“老伯,只要您老人家不渴就行了,水我們還可以下山去擔!饼堢娎先朔Q贊他倆為人誠實,從懷里掏出一個紅盒子,遞給他倆說:
“你們拿回去,放在寺院西邊那塊空地上,
然后打開盒蓋。在路上千萬不要打開盒子,切記,切記!闭f著,不知從什么地方跑出來一頭獅子,龍鐘老人騎著獅子就不見了。
闐黎二僧按著龍鐘老人的吩咐,立即拿著盒子往回走。在路上,聽見盒子里有響動,他倆想看一看盒子里到底裝的是什么東西,于是便輕輕打開一點縫兒,偷偷地往里邊看,忽然盒里一聲霹靂,震得他倆手都麻木了,盒子方即掉在地上,從盒子里蹦出兩條水龍,騰空而去,一條
飛往晉祠,變成了晉泉;一條飛往蘭村,變成了烈石寒泉。闐黎二僧見有兩條龍已從盒中飛出,趕緊扣住盒子,聽見盒里還有響動,將盒子小心翼翼拿到寺院西邊那塊空地上,再將盒蓋打開,剩下的兩條小龍鉆進地里,變成了兩池清水,這就是現今的龍池。由于有了泉水,多福寺就很快建成了。闐黎二僧想
:佛教里只有五臺山文殊菩薩騎獅子,這位龍鐘老人又是從五臺山來。因此便推想這位龍鐘老人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后人在多福寺中建了一座文殊菩薩殿。內塑文殊菩薩像,闐黎二僧也被塑像,放在文殊菩薩兩旁,稱為“舍利二僧”。
五臺山的一個傳說
北岳山脈向東南逶迤而下,在山西東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衛連綿,形成一塊方圓五百余里
的地方,這便是國內外聞名的五臺山,山區以臺懷鎮為中心,分成臺懷、臺內、臺外三個層次,像三個逐漸擴大的同心圓。在這個奇妙的同心圓內,布滿了一座又一座大小寺院。那披著青松與白楊的岡巒,
那映著鮮花與綠草的山泉,那陣陣松濤和悠悠的鐘聲,那綠茸茸的草地映襯著古廟琉璃瓦上的夕陽,那從山谷吹來的習習涼風使這塊小盆地的溝溝洼洼里,到處都有美的色彩與施律,形成一個游覽與避暑的勝地。
傳說在老早以前,五臺山并非現在這般模樣,也為叫五臺山,而是叫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
,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砂走石,夏天暑熱難當,農民們開法種莊稼。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決心要改變這里的氣候,他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去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涼氣撲來。文殊菩薩被巡
海夜叉領進龍宮見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么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他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青龍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青龍就沒的歇息的地方了!蔽氖馄兴_無奈,這才說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來化緣,為了造福人間,他是來求援的。
龍王估量歇龍石重達萬斤,一個老和尚無法運走,才放心地答應他。文殊菩薩謝過龍王,來到歇龍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即使巨石變成了彈丸。將彈丸塞進袖筒,便施告別禮,飄然而去了。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久旱不雨,寸草難生的炎夏。當文殊菩薩把歇龍石安放在臺南邊瓦廠村東北的一條山谷后,五峰山立刻變志一個清涼無比的地方。于是,這條山谷命名為清涼谷
,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涼山。
就在文殊菩薩取走歇龍石的當天,那些外出的小龍王回來時,發現歇龍石不在了,怨氣沖天,便追到五峰山,四處對找。氣急敗壞的小龍王,用龍尾把五個峰掃成了平臺;用利爪把巖石刨得亂七八糟,
至今這些石塊還遍布滿山,人稱“龍翻石”。當然文殊菩薩自有對付他們的辦法。
文殊菩薩告訴他們歇龍石在秘魔巖的兩座巨大的山巖之中。眾龍剛鉆進巖窟之中,文殊菩薩一聲咒語,兩巖合并,僅留得內寬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縫。文殊菩薩命眾龍在此好好修行,并說要派弟子來朝拜和供養他們,因此這個秘魔巖窟又叫朝龍洞。傳說朝拜者各見境界不一,善良人見佛、菩薩;邪惡人見不到歡樂境界。真可謂萬人萬境。而且有“朝五臺山,若不朝拜朝龍洞只算朝拜了半個五臺山”的說法。
這個傳說已以流傳了千百年。如今清涼寺雖已破落,但那塊清涼石還在。石長五米,寬二米半,厚兩,圍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紋,人坐其上,頓生涼意。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