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智慧的教育啟示
初為人師,經驗缺乏,但還是想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傾給孩子們。
事實上并沒有那么簡單,孩子們還小,大多天性貪玩,自制力不太強,常常需要跟在他們后邊,擰得緊緊的。
一直這樣也不是個辦法啊。也許是出于教師職業的責任感,我苦苦思索,尋求適合自己學生的教育路子。記得去年,中學語文課本一發下來,我就粗略翻了翻,想不到它竟與文殊智慧有一種貫通的“精神契合”。
大學期間,我曾經看過一些關于文殊師利的介紹。這是大乘佛教的一位菩薩,代表一種智慧,因想吸收智慧的甘露,慢慢的也有了些興趣。從佛經和一些資料中得知:他本已成佛,但為了度化眾生,下到人間,協助佛陀弘揚佛法,具有一種很強的人文精神。用山西省五臺山文化研究中心文殊研究專家肖黎民先生的話說,“這種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乘愿回向,自度度人的深廣悲愿和真誠愛心;二是返師為徒,甘作脅侍的博大胸懷和高風亮節”。他從不以高功自居,同時也深深地愛著每一個人,他在講法傳教的過程中始終以慈悲為懷,“慈”是“與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從這一點來說,文殊智慧也是一種教育智慧。這對于樹立人生的理想、對于樹立愛國主義觀念、集體主義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隔了不到十年,現在的中學語文課本與我當時的教材相比已經大大改進了,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教育當然也要與時俱進。初一語文上冊,共分六個單元,分別編排了人的生命體驗、理想信念、自然美景、科學世界、家庭親情、想像世界。這些都是從人生存的環境和人與自身的角度出發,來深化學生們對自己、對自然、對家庭的生命體驗,并讓他們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的。與文殊智慧所給予我們的價值取向是殊途同歸的。今年一開學,又發了初一語文下冊,這本書同樣分為六個單元,依序編排了以個人成長、愛國主義、歷史名人的奉獻精神、對文化藝術的體驗與感悟、對人類未知世界的探尋、對小動物的關心與愛護(這也是當代生態倫理學在中學教育中的反映吧)為話題的內容。統觀初一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十二個單元。每一單元之前都配有導讀,可以說涉及人的生存方式與生命追求、自然與社會等等,都是很宏觀的指導,然而怎樣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領悟這些精神,要在活生生的課堂上講好,卻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講課中,試著把文殊智慧的精神貫穿到師道中、貫穿到課堂中去。盡管取得最好的成績,但是我想,成績也僅僅是一張數字標出來的紙,能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己的求知欲望、樹立自己的崇高理想、確立自己的價值取向,才是最主要的。這樣,他們才會在以后的道路上實現自己遠大的的個人理想,為我們的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但是有一部分學生并不這樣想,他們總想在課堂上搗蛋,或者“嘩眾取寵”、或者呼呼大睡、或者眼珠子骨碌碌轉不知道思想飛到哪去了……,真是森羅萬象,有時搞的你哭笑不得。但是他們天真無邪、聰慧靈敏,每一個人都是可塑之才。要想教好,就要像孔子說的那樣,“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但是光有這些是不夠的,還應當以更廣闊的愛心去培養每一個孩子。有人說,文殊的智慧是愛心中爆發的智慧,我想說,一位老師心中只要有了愛心,在他的學生腦袋里也會爆發出智慧,《文殊智慧哲學精義》中轉引了這樣一句話,禪定與智慧的關系是“以禪定增發智慧,以智慧指導禪定”,具體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愛心、耐心、善心就是“禪定”;老師的引導、啟發、點化就是“智慧”。
初一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很經典的,它們不是純粹的文學語言,其中往往都寄予著很深的哲理,如經老師點化使學生悟出其中真意,那可為孩子們的一生給以指導,面對人生道路的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女兒宗璞女士在《紫藤蘿瀑布》中寫道:“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她用紫藤蘿花比喻人生,又用紫藤蘿一朵一朵花串聯成瀑布的形狀比喻不同的人所構成的和諧社會,這是對花的一種超越,更是對人生與社會的感悟。文殊智慧也是一種超越智慧,它告訴人們正確面對人生、超越自己,以一種達觀的態度踏上人生征途,這可謂殊途同歸。又如流沙河的《理想》,詩歌開篇直述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每一句話,都流露出樹立理想對于人生的巨大作用。同文殊相比,后者的“乘愿回向”肯定也是經歷了對理想的大徹大悟才甘愿“返師為徒”的,所以,在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而且更重要的是自覺不自覺的把自己的每一個學生當作老師,心甘情愿的拜他們為師,輔其左右,甘為人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們的天真爛漫、童真無邪,往往能提出很多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針對很多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尤其是一些富有創意的、離奇的觀點,常常給師者以啟迪。再如馮驥才的《珍珠鳥》,文中寫到:“我伏案寫作時,它(珍珠鳥)居然落到我的肩上……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還有牛漢的《華南虎》中寫的困于籠中的老虎,“哦,老虎,籠中的老虎,你是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嗎?”從生態倫理思想的角度來看,二者一正一反,正是表達了要與小動物、要與大自然交朋友,不能傷害小動物、不能束縛動物發展空間的思想觀點,是的,大自然是一個和諧發展的系統,系統中的每一個生命因子都是相互依存的。人類要想持續發展,就要保存好自己的生存環境,保護好與我們共存的每一個生命因子,從而和諧發展,讓孩子們的心靈領悟到這層含義,從小培養環境意識,感受生存危機,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人類的責任。這與《文殊智慧哲學精義》中所談的“五維和諧”也有共同的主題思想,“五維和諧”是指“人與天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身和諧”,我可以把這些也融貫進課堂中,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可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老師們都說,現在的孩子是很聰明。是的,只要在教學工作中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用博大的愛心,啟迪孩子們那充滿創造力的思維,“悲智雙運”,那么孩子們的聰明便會添上智慧的翅膀或魚鰭,在未來的天空中展翅九萬里,在社會的海洋中魚游萬丈深,因為他們會更快的、更深入的徹悟人生的真諦。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