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身心自在?陳晴居士:看破放下 |
2022年2月28日更新皈依佛網 編者按:近日,由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主辦的“佛教與人生智能”系列之(五)在觀音講堂舉行,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主席、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主席陳晴居士,以“從佛學視角認識生命”為主題展開對話。在談到如何才能身心自在時,陳晴居士表示,第一是看破,第二是放下。人生經歷了很多東西,其實是自己不放下自己,把自己的過去沉重的背在自己身上。所以有種種的悔恨、憤怒、懊惱等等。沒有放下就不可能輕裝,不可能繼續向前走。 寬運法師:很多人身心自在,怎么身心自在呢?佛教里有很多課題。你也學佛很多年,你怎么來體會看破、放下、隨緣、自在。有什么體會跟我們分享嗎? 陳晴居士:第一,必須要看破。我經常告訴自己,包括每天早上對著鏡子梳妝,就要告訴自己會老、會病、會死,身邊的事情會發生變化,每天都告訴自己。 另外一個就是放下。放下也是每天要做的一個功課,包括我的孩子,從小我們給他很多玩具,玩的時候,他拿著一個玩具,但手那么小,他不可能把所有玩具都抓起來。所以從小我就訓練他要放下,你不把手上這東西放下,怎么去拿另外一個東西呢? 就好像我們的人生經歷了很多東西,其實是自己不放下自己,把自己的過去沉重的背在自己身上。所以我們有種種的悔恨、憤怒、懊惱,有“求不得苦”種種。沒有放下就不可能輕裝,不可能再繼續向前走。 寬運法師:說起放下,佛教其實有很多例子。有一次釋迦佛,來了個人,因為對佛很仰慕,拿著兩手的鮮花來看望佛陀。一進門佛陀說讓他放下,他把左手的花放下了。佛還說放下,他又把右手的花放下了。佛還說放下,他說我已經放下了。佛說你把心給放下。把心放下,人家說“學問之道無他,只求放心”! 陳晴居士:是,放心是最難的。覺得這是我一輩子要修行的功課,但每天做一些練習都是有幫助的。 寬運法師:對,但我認為放下,我們講很容易,我一直強調佛教講智慧,智慧是什么呢?在沒痛的時候就能放下,不要等痛了再放下。很多人說我放不下、我放不下,我說其實我們都放得下。 舉個例子,好像這一杯茶,現在我們拿著它剛剛好,因為溫度適中,如果一直給它100度的滾水加下去,我手拿著杯子,就一定會放下了。痛!但最好的智慧,是不痛之前把它放下,這就是智慧。 陳晴居士:是,您說得對。但培養智慧,對心的訓練是很重要的。這可能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平常我經常自己跟自己對話,每天早上和晚上起碼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是給自己的。我可以點支香,然后把自己靜下來,早上可以先預演一下,我今天要做些什么事情,提醒一下自己。晚上,清一清今天所做的事情,回顧一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有些東西就是要放下的。 寬運法師:你還要預演,要半個小時對話,我很贊同。其實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我剛剛來香港只有19歲,因為我們是從一個家庭出來的,來到香港以后,我要自己和自己相處,怎么辦呢?開始的時候我們和觀音菩薩,西方寺方丈室里有一尊觀音菩薩,景泰藍的。晚上的時候,我就去拜觀音菩薩,同觀音菩薩傾訴。其實人首先,最好是自己和自己能相處。自己和他人相處,需要智慧。 陳晴居士:需要智慧,還要不斷的修行,不斷的做功課。 寬運法師:我一直強調,我們自己和自己說話。我也很主張很多佛教徒,或者非佛教徒也沒關系,希望每個人都有信仰。我們跟人說話都是煩惱是非,如果你看一看佛經,這里都是讓你看破、放下、自在,你一定得到智慧,得到啟發。 陳晴居士:確實,而且會有很多的喜悅。讀佛經,特別是讀一些佛經故事,把一些道理放在自己身上。我覺得人其實有一部分力量一直被忽視,而沒有利用自己內心的力量。我們一般世人遇到困難,遭遇痛苦的時候,總是要外尋一些幫助,找人幫幫他,或者有的是求菩薩,有的求上帝,總是需要外來的力量。其實我們人心里有一個自己的初心、本心,那個力量是很強大的。 寬運法師:對,佛教也只告訴我們是內求,反聞自性。 陳晴居士:這個其實也是比較困難。因為剛開始大家習慣了,從小,你不高興、你生氣、你哭了,父母親就會呵護你,幫你解決問題。慢慢長大以后,你就會尋找其他的外緣來幫你解決問題。但我覺得人生過程是一個見人、見天地,最后見自己。來源:華人佛教 |
www.trimworkscustomcarpentry.com 皈依佛網 |